景氏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6浏览:3收藏

景氏家谱,第1张

  景姓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河北尚义、景县,山东平度、昌乐、平邑,内蒙古乌海,山西太原,湖北老河口,广西田林,云南泸水、陇川,四川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傣族、僳僳族、阿昌族有此姓。战国时楚有景差;汉代有景毅,蜀郡人,建宁中为侍御史;明代有景芳,定陶人,临漳令。

  一、姓氏源流

  景(Jǐng)姓源出有四:

  1、出自春秋时期的楚国公族,是由楚大夫景差而来的姓氏。相传,景差是楚国贵族,入仕后官至大夫,子孙为了加以纪念,便以他的名字为姓,成为最早的一批景姓人。

  传说中的黄帝是中华民族共同祖先之一,与炎帝齐名。炎、黄二帝相传是同母异父兄弟。黄帝原姓公孙,因为长期居住在姬水一带的轩辕之丘,就改姓姬,号轩辕氏。以后因封国在有熊,又号有熊氏。他生活的时代大约在4500年以前,活动的地域大体在今天陕西、河南、河北沿黄河一带。

  炎帝,相传是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一说即神农氏,是姜姓部落的始祖,生长在姜水附近。姜水在今陕西省岐山县的东面,是渭河的支流。又传说炎帝陵在今陕西宝鸡,湖南酃县等地。

  相传炎帝末年,道德衰败,社会混乱,诸侯之间互相侵伐。南方几个黎族的首领蚩尤带兵北进,一直攻到河北涿鹿的原野之上。黄帝率领部队与蚩尤在此展开了一场血战,最后将蚩尤军队包围起来,全部消灭,并活捉了蚩尤,在涿鹿把蚩尤杀掉了。

  以后又经过了多次征战,黄帝在阪泉之野(今河北省涿鹿县矾山镇七旗村)打败了炎帝,使炎帝势力退避到南方。从此,天下安定,黄帝被中原各部落尊推为共同的领袖。后来黄帝部落又与炎帝部落合并,统称华夏族,即中华民族的前身,于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把自己称作“炎黄子孙”。黄帝活了110岁,死后葬在今陕西省黄陵县桥山。每年的清明节,海内外的华人前往黄帝陵,祭祀自己的共同始祖——轩辕黄帝。

  黄帝共有4个妃子,一共生有25个儿子,而得姓的儿子只有14人。他的正妃嫘祖是西陵氏的女儿,发明了养蚕缫丝、制作衣服。所以,嫘祖后来又被祀为“先蚕” (蚕神)。她生有两个儿子,一个是玄嚣,一个是昌意。其中昌意生乾荒,乾荒生颛顼,颛顼之孙生老童,老童生有两个儿子黎和吴回,都担任祝融这种火官之神,历史上又称祝融氏。吴回生陆终,陆终之后的季连(芈姓)一支,楚国诸姓都是由此衍生而来的。在其发展中芈姓形成了庞大的姓氏团体,约略有二百余种,楚公族三大姓之一的景姓就包括在内。

  相传,炎帝教民农耕,被尊为神农氏。《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炎帝初都陈,又徙鲁。鲁地的齐国乃炎帝姜姓之后裔的所在地。相传春秋时,齐景公之后乃以景为氏。

  2、出自战国时期的齐国,也与公族有关。周敬王时,齐国国君杵臼去世,谥号为景,世称齐景公。他的支庶子孙以他的谥号为姓,也姓景。

  周代贵族,生前封爵位,死后有谥号。谥号是一种社会地位与精神荣誉的象征,故贵族的谥号也成为其后裔之姓氏。春秋周敬王时,齐国君主杵臼去世,谥号为“景”,史称齐景公,其支子即以谥号之“景”为氏,景丑、景春,为其后裔。

  3、出自改姓、冒姓。

  改姓。因某种特殊原因,不得不更改。常见的有帝王赐姓,避讳改姓,避祸改姓,复音姓氏单音化等等。还有一些少见的改姓现象,即单音姓氏复音化,以及避耻改姓、避嘲改姓等等。此外,在姓氏发展史上,因音讹与省文也是常见的两种改姓现象。明代忠烈之士景清,本耿姓,后改姓景。景清的改姓,到底应属于何因,至今仍未找到有关文献,有待进一步考证。

  冒姓。是改姓的一种,系因被人收养,或因母改嫁,或为赘婿等等,而改取他人之姓。如三国时期的曹操本姓夏侯氏,因其父为曹腾收养,遂冒姓为曹。

  旁族别支

  景氏的主要渊源有二,一是黄帝一支,楚国,芈姓的后裔;一是炎帝一支,姜姓,齐景公的后裔。与其同源的姓氏主要有:

  昭氏,芈姓,楚公族也,以族为氏。《楚辞》云:昭、屈、景,楚之三族也。

  伍氏,芈姓,楚大夫伍参之后也。

  能氏,楚熊挚之后,避难改为能氏。

  鬻氏,芈姓,楚鬻熊之子鬻拳之后也。

  班氏,芈姓,楚若敖生斗伯比,伯比生令尹子文,为虎所乳,谓虎有斑纹,因以为氏。

  翠氏,芈姓,楚将景翠之后。

  苗氏,源出于芈姓,是以地名命名的姓氏。

  成氏,芈姓,春秋时期,楚国君的儿子字成虎,他的后世子孙取其“成”字为姓,亦称成氏。

  建氏,芈姓,楚太子建之后。

  屈氏,芈姓,楚公族也。是以封地命名的姓氏,春秋时楚武王的儿子瑕任楚国莫敖,被封在屈邑。

  潘氏,芈姓,周代楚国王族的后代。

  尚氏,姜姓,齐太公之后也。

  桓氏,姜姓,齐桓公之后,以谥为氏。

  查氏,源于芈姓。春秋时,楚国有公族大夫封邑在查,其后代子孙称查氏。

  荆氏,源出于芈姓。西周初年,楚国先君熊绎被封在荆山一带,国号为荆,直到春秋初期才改为楚国。楚文王以前的荆君,有庶出子孙以国号为姓,称荆氏。

  庄氏,春秋时楚国君旅,死后谥号为“庄”,他的后世子孙以其谥号为姓。

  熊氏,商末鬻熊之后,楚国公族以芈为姓,国君以能为氏。

  4、少数民族中的景姓

  满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

  满族称姓氏为“哈拉”,称家族为“穆昆”。最初一个哈拉就是一个穆昆,后来随着人口繁衍,家族分支与“随任驻防”,调往别处。原来的穆昆又分化出数个新穆昆。他们的得姓途径和汉族有许多相似之处。以居住地为氏,以部落名称为氏,还有帝王赐姓,沿用女真族旧姓,因分居、迁徙改姓等情况。除此之外,还有满姓汉化,即指满族使用汉族姓。其中的随名姓之说,从这里可以寻找到满族中景姓的得因。随名姓有两种形式:一是以父祖名字中的一字作为子孙的姓氏,这与先秦汉族“以王父之字(或名)为氏”是一样的;再一个是以本人名字的第一字为姓。由于满姓译成汉文长达好几字,称呼起来不方便,因此往往称名不称姓(族姓),因而在长期的习俗中造成了以本名第一个字为姓的做法(当然他还有自己的族姓)。《清稗类钞》也云:“满蒙两族之姓氏,不著于世,辄以其名之第一字,相呼为姓。流俗不察,遂以为其祖父子孙不同姓矣。”

  满族中的景氏名人还为数不少,景固勒岱、景安、景廉、景星、景善等,将在以后章节中予以介绍。

  朝鲜族 主要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州地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朝鲜族的主要聚居地。中国朝鲜族的近一百多个姓氏中,景姓也占有一定比例。

  中国朝鲜族人的祖辈是从朝鲜迁移过来的。17世纪末开始零星迁徙,到19世纪 60年代中叶以后,当时由于朝鲜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再加上1869年其北部遭受大饥荒,使得大批朝鲜灾民陆续迁入我国延边地区定居下来。

  阿昌族是居住在我国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潞西及保山专区的腾冲、龙陵等县,其中约90%的人口聚居在陇川县的户撒区和梁河县的遮岛、大厂区。阿昌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汉族文献中对阿昌族先民的记载始见于唐代,“阿昌”这一族称是在元代开始确定的。据史书记载,阿昌族的先民早在 13世纪就已居住在今保山、腾冲、梁河一带。从明代起,大批内地汉族移进阿昌族地区,对阿昌族的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特别是户撒、腊撒地区,至今仍有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建筑物和墓碑,具有汉族文化的特点。阿昌族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风俗习惯、宗教、姓名等方面都受到汉族的影响。

  阿昌族取名一般取褒义,寄寓美好的愿望。同一辈分的兄弟姐妹,名字中的一字多取相同的,或有某种关联的字,这点与汉族有共同之处,从名字上即可看出是否属同辈。

  傣族,傣族人原本无姓,后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而陆续得姓。有的是因为傣汉通婚,傣族姑娘嫁给汉人,生了孩子用父亲的姓;有的是学校老师为了便于称呼而给定的姓;更有趣的是“生随师姓”,解放后,学校里出现了老师姓什么,全班同学都姓什么的现象。

  二、迁徙分布

  景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汉室鼎盛时期,景氏宗人从楚地外徙,流居关中,落户陕地(河南省陕县)。至晋朝,族氏支分,足迹印于陕西、福建、江苏、湖北等地。云阳景氏的始迁之祖为景继彰,进士及第,官授常州武进令,时在隋唐战乱之际。其五世祖审公世居庆州(陕西省)、真宁(甘肃省庆阳)一带。景继彰赴任江南,偕谏、谆二子同抵衙署(武进)。继彰病故后,其景谏、景谆二子迫于路途遥远,无法就道返归故里,于唐景龙三年(709年)卜居于丹阳的折柳镇唐兴里。后人因村中有丹井五口,叩击之,则分别发出“宫、商、角、徵、羽”旋律,其声清脆可辨,铿锵入耳,遂易村名为嘉(佳)井。由此,景谏、景谆兄弟俩被尊奉为丹阳景姓始祖。景氏定居丹阳以来,历时达1000余年,按宗支细分为贵一至贵七。其贵七又分派12支,并有墙、玄,有望等宗支,以大宗统领小支,小支依附大宗,出现了枝繁叶茂的局面。景氏居住在行宫的景家渡,横塘的大景甲、景巷,蒋墅、折柳、窦庄景家村、云阳的景甲村,亦有分布在司徒村、徐巷、界沟、万亩塘、新庙头、张家村、段庄、大上埄、南寺前、长安桥、白塔里、盛墅桥、三里铺、冷家村、东庄铺、卜弋桥、戴庄、留庄、邮塘、柘塘、管庄、梅庄、望仙桥、丁义河、南渚、符城等地。(余略)

  三、历史名人

  景 阳:战国时楚将。齐、魏、韩三国攻燕,燕使太子求救于楚,楚王命景阳为将救燕。景阳不赴燕而迁攻魏之丘,取之以与宋,三国恐惧,乃罢兵,燕国得解围。景阳这种战略,被载于《战国策》。

  景 丹:栎阳(今陕西省临潼)人,名列汉光武中兴时云台“二十将”的大功臣。能文能武,但学问好。也很有谋略,曾为交武帝击破王郎等,又与吴汉等人大败五校于栎阳,战功彪炳,被封为栎阳侯。据说,在封侯的时候,光武帝曾对他说了一句:“富贵为归故乡如衣锦夜行,故以封卿耳。可见光武帝的器重。

  景 焕:北宋人,曾官壁州的白石县县令。早年专事书画,与翰林欧阳炯学士曾是忘形之交。一天他们一道骑马游玩来到应天寺。在右侧壁面上画上一天王与左侧天王像相对。渤海在一旁,,观看画作之逸势,写成一篇歌行以记此事。后来擅草书的僧人梦龟又来到此寺,人们请他在廊壁上题字。书画歌行,一日而就。全城人都闻讯前来观看,寺中拥挤不堪,一时路道阻塞。成都的人称此为“应天三绝”。著有《野人寒语》、《牧竖闲谈》等。

  景延广:字航川(892-947),五代后晋陕州人。高祖时累官马步军都指挥使。出帝立,大臣议告契丹致表称臣,延广独不肯,但致书称孙,契丹数以责晋。延广对契丹使者说:“晋有横磨大剑十万口,翁要战则来,他日不禁孙子取笑天下”。其后契丹入寇,延广闭壁不肯出,寻出为河南尹,北骑奄至,延广顾其家,未能引决,被执。但他宁死不屈,最后自杀,以身殉国。终年55岁。

  景廷宾:号尚卿(1861-1902),清末农民起义领袖,直隶广宗(今属河北省)东苕村人。义和团失败后,他领导家乡的农民继续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附近人民纷起响应。在巨鹿县厦头寺自称“龙团大元帅”,竖起“官逼民反”,“扫清灭洋”大旗。义军以金、木、水、火、土、中字编列为营,最初不过两三千人。4月间进驻广宗县件只村后,各地人民纷纷响应,队伍迅速扩大至三四万人。起义失败后被俘牺牲。

  景幼南:初名炎昭,改名昌极,字幼南。江苏泰州人。毕生从事教育事业,著有《哲学论文集》、《哲学新论》、《道德哲学新论》、《名理新探》。译有《柏拉图对话集选篇》、《温楷斯德文学评论之原理》等。

  此外,景姓名人还有:战国时楚有将军景翠、景阳,秦末陈胜起义立新楚君后裔驹为楚王,东汉有经学家景鸾,五代后晋有马步军都指挥景延广。后周有宰相景范,明代有御史大夫景清、临漳令景芳,清代有书法家、学者景星杓……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晋阳郡:秦置晋阳县,赵国都城置晋阳郡。不久又改名太原郡,属太原郡辖,现在山西太原市。西汉初年曾经在此设置太原国,晋阳为太原国都。不久兼置并州,东汉时期,撤掉了并州,归属冀州,分置恒山、西河二郡。

  2、堂号(缺)

  五、景姓宗祠通用对联

  〖景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春秋;

  望出晋阳。

  ——佚名撰景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景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碑留寒语;

  绩著云台。

  上联典指北宋人景焕,著《野人寒语》。乾德年间,朝中立郡国戒石碑,刻有《野人寒语》中的句子:“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下联典指东汉栎阳人景丹,字孙卿,少年时到长安游学,王莽时曾举四科,他以言语科任固德侯相。刘秀任他为偏将军,打败王郎部将,建武年间封栎阳侯,图像画于云台阁。

  -----------------------------------------------------------------

  〖景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汉室将军府第;

  明代御史人家。

  ——佚名撰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栎阳侯景丹,字孙卿,栎阳人。王莽时举四科,为固德侯相。汉兴武时拜为偏将军。下联典指明代洪武进士景清,授编修,改御史。建文初历官御史大夫。燕师人。清约方孝孺等同殉国。

  清朝书画能手;

  战国辞赋名家。

  ——佚名撰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书画家景梁曾,字秋田,钱塘人。号东梅老人,工书画,花卉、书法均学南田。下联典指战国时楚国辞赋家景差,后于屈原,与宋玉同时。《史记》说他“好辞而以赋见称。”

  -----------------------------------------------------------------

  〖景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扫清灭洋,号称龙团元帅;

  磨剑迎战,擢使马步军都。

  ——佚名撰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末直隶(今河北省)农民军领袖景廷宾,直隶广宗(今属河北省)人。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义和团失败后,他领导广宗人民继续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1902年3月,竖“扫清灭洋”旗帜,称龙团大元帅。直、鲁、豫三省边界人民纷纷响应,起义军发展到十六万人。5月袁世凯所部清军及六千名德、日、法侵略军作战,失败 被俘,7月在威县牺牲。下联典指五代时后晋将领景延广,字航川,陕州(治今河北陕县)人。高祖时累官马部军都指挥使。后任相职,反对契丹称“臣”,并告契丹:“晋朝有十万口横磨剑,翁(指契丹主)若要战则早来!”

  光动星文,万古无双大节;

  石遗郡邑,千秋不贰箴言。

  ——佚名撰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景清事典。下联典指北宋·景焕事典。

  无瓦全,宁玉碎,香留姓氏;

  作诗解,编易说,功在经书。

  ——佚名撰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周代名人景皓事典。下联典指东汉经学家景鸾,字汉伯,梓潼人。少随师学经,涉七州之地,遂明经术,著作有五十余万言。

  ============================================================

  六、景姓典故、趣事

  〖景监的引荐之功〗

  景监乃春秋战国时人,《史记》云:“监、景姓,楚之族也。”

  秦国秦孝公即位时,秦国的地位还相当低,诸侯大国都看不起它。秦孝公对此现状十分不安,决心奋发图强,使国家强大起来。下令求贤纳士,不管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谁有好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就封他做大官,并赏给土地。诏令发出后,引起强烈反响。魏国有个青年,得知此消息后匆匆来到秦国,这个人就是商鞅。

  商鞅到秦国后,向秦孝公宠臣景监讲述了自己的变法之道,很得景监信任,于是景监极力推荐。

  秦孝公求贤若渴,听到景监大力推荐,立即召见了商鞅,可商鞅却大谈五帝兴起的道理,秦孝公听得昏昏欲睡。商鞅讲完后,秦孝公才睁开眼睛,对商鞅讲的根本没兴趣。

  商鞅离开后,秦孝公很是恼火,对景监大发脾气,说:“你推荐的是一个迂腐呆滞之徒。”景监心里也不好受,就在这时,商鞅再次央求景监引荐他,景监只好答应。

  过了五天,秦孝公再次召见商鞅,对商鞅还抱着一线希望。这次商鞅却讲述了一大套三王之道。秦孝公越听越不合口味,虽耐着性子听完了,但又生了一肚子气。秦孝公抱怨景监,景监更恼火。

  商鞅第三次要求见孝公,景监虽有顾虑,但为了国家的前途,还是照办了。这次商鞅讲述了五霸兴起的历史,向孝公鼓吹富国强兵之术,说明变法革新的重要性。这次讲的称霸之道,秦孝公越听越有兴趣,两人谈了几天,孝公不知疲倦,反而精神抖擞,兴致勃勃,遂以商鞅之道变法改革。

  秦国通过这次变法,使原本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较落后的“西戎”之国,逐渐发展为当时最富强的国家,为日后秦统一全国作了政治上的准备。商鞅的功绩之大自不可没,但景监的引荐之功也常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

  〖景鲤出使秦国〗

  景鲤乃楚怀王时的相国,有谋略,善辞令,是位出色的军事家、外交家。

  楚王曾派景鲤出使秦国,有人对秦王说:“景鲤是楚王最喜爱的大臣,把他拘禁起来,用他换取楚国的土地。如果楚王答应了,那么我们将没用军队却得到了土地;如果楚王不答应,我们就杀掉景鲤,再与才能不如景鲤的人打交道,这可是一举两得的计谋。”秦王于是拘禁了景鲤。

  景鲤对秦王说:“我预见到大王的权势将被天下人所轻贱,并且土地也不可能得到。我刚要出使的时候,听说齐魏两国都准备割让土地侍奉秦王。为什么能这样呢就因为秦国楚国是兄弟之邦。如今大王拘禁我,这是向天下诸侯昭示秦国失去了楚国的邦交,齐魏又怎能尊重孤立无援的国家。当楚国知道秦国处在孤立中,不但不会送来土地,而且还要在外边结交诸侯来图谋秦国,那么秦的天下就必然危险了。”秦王听了景鲤的这番话,赶忙释放了景鲤,并视之为座上客。

  景鲤再次出使秦国。景鲤跟秦王、魏王在边境一带讨论联合的问题。楚王对景鲤擅自同秦国讨论联合之事感到很生气。有人对楚王说:“魏国请求不和楚国联合而只同秦国联合,因此景鲤才和我们一起讨论联合的问题。至于周王室对于你们和秦魏联合那是很高兴的,而齐国却产生了错觉,所以他们没有同你们联合起来。”楚王听了这番话,也意识到自己错怪了景鲤。

  景鲤还受令出使过韩国,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对国家的忠心,圆满完成出使任务,受到楚王的嘉奖。

  -------------------------------------------------------

  七、景姓家谱介绍

  谱牒学与姓氏学密切相联,互为影响、补充。如果说姓氏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姓氏的来历和发展演变,那么,谱牒学则是研究“一家一姓之史”。所谓“谱”,即按照事物类别或系统编成的表册,如家谱、年谱。所谓“牒”,系指古代的书板,如玉踩、金牒,特指谱牒。谱牒学中的“谱牒”,即家谱与玉牒之总称。家谱俗称族谱或宗谱,又称家乘支谱、世谱。皇族的家谱称作玉谱。总之,谱牒是一个家庭或宗族的世,系表谱。

  据《史记》记载,不但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代(夏、商、周)上古“中国”地区的华夏族古帝是源出黄帝同根同宗的本家,而且周边地区古代其他民族也出自黄帝一系。如《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颛瑞高阳。”高阳(黄帝之孙)生称(即伯服),称生卷章(即老童),卷章生重黎、吴回,吴回在帝喾时主管火政,号祝融氏。吴回生陆终,陆终生昆吾、参胡、彭祖、郐人、曹姓、季连等六子,分衍出己、董、彭、秃、坛、曹、斟、芈八姓(祝融八姓)。其中,第六子季连(芈姓)的后裔鬻熊为楚国的开山鼻祖。

  景氏源自芈姓和姜姓,是一个较为古老的姓氏。它也承继中华民族传统,有自己的家族文化,修家谱也包括在内。但因天灾人祸,目前仅看到的是收藏于上海图书馆和河北大学图书馆的:浙江“余姚周行景氏宗谱”,共六卷,景怀燕传辑,民国28年,念祖堂木刻本六册。还有清光绪二十三年吉林四平景姓一支景文玺修的《景氏族谱》。

  -------------------------------------------------------

  景姓字辈

  辈份字行,又称班辈,字派。它是同一血缘姓氏秩序的标志,同时也起着严格与其他堂、房、支系相区别的作用。此项工作一般要由本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辈制订。多见四言骈文、五言骈文,此习俗至今仍有流传。

  浙江《余姚周行景氏宗谱》的辈份字行:

  大瑞之传,咸阡忠艮。枚卜功臣,作善降祥。

  敷求哲人,明徵定保。家用平康,奉先思孝。

  谋及乃心,敦德允元。践修厥猷,齐圣广渊。

  训其成式,嗣守遗绪。垂裕后昆,彝伦攸叙。

  从十三世起换次轮名,不得紊乱。排行十六句,共六十四字十六条,由本族人腥仙公所编次。

  清光绪二十三年景文玺修《景氏族谱》,吉林四平景姓一支辈份字行为:

  逢瑞增时胜,元良宁先道。

  河南邓州十林镇景氏字辈是:

  云兴自天,泽润生成,实和年丰,永乐康平

一个人的字辈往往能够代表着他的辈分,以及他的宗族来历,所以通过字辈识别人的身份是非常方便的,了解自己的字辈也就了解了自己的来历。对于江姓来说,其族人分布广泛,故而各地的宗族的家谱字辈也各不相同,比如安徽六安的字辈就是指:修本为家学,斯知道以全,光明可继世,正大永宗传,忠诚达帮国,贤能佐太平。

地域:       字辈:

贵州大定:世玉永洪兴,花开方和莲。

江西都昌:康乐和亲会,新民训政期。

福建连城:万伯子共长,家传永流恒,遂有常怀德。

山东济阳:巨孝家声显,文思彩梦祥,同心培祖德,大启尔荣昌。

山东即墨:先存敦崇志,世守继述功,安居学道义,仁寿从孝忠。

广东乐昌:文章源发远流长,锦绣清澜显瑞祥。达向东洋观赴会,通超瀛海庆朝阳。灵钟川岳多贤哲,辉映星辰集济翔。从龙俊彦连环起,继美家庭德永昌。

广西恭城,栗木江家:肇敏渊文盛,恩禧梅思永。廷宗希礼一,明之子有梦。中正秉贤良,世代显荣昌。积善多余庆,克家俊杰扬。康宁得日久,富贵祝天长。吉兆生华管,祖德著济阳。

安徽六安:修本为家学,斯知道以全,光明可继世,正大永宗传,忠诚达帮国,贤能佐太平。

江苏靖江:秉灵景益友,支以开洪恋,万傅世道端,玉成书作贵,有能山永绍,文跃源国昌学。

安徽安庆:源道子曰万,金文一学通,应承帮家兴,隆才德业崇,诗礼宗先绪,经伦继祖功,英贤长蔚起,贵显相朝忠,荣华允光裕,时代庆攸同,国泽应文明,仁义善信诚,昌隆存世德,裕庆永传生。

湖南湘阴:万茂乾光耀,庆衍福齐增,云仍喜日繁,忠孝克绳宗,达先贤哲盛,祥钟人瑞贡,湘上夸龙凤,俭勤尤迈众。

扩展资料:

江姓,中华古老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嬴姓、子姓等。公元前623年,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江国(位于今河南省正阳县县城东南40公里大林镇涂店村,淮河北岸1公里处)为楚国所灭,后裔世代以国号为姓   。

江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141位。当代江姓总人口约为362万,排在74位,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22%。江姓人口主要分布在河南淮河流域、齐鲁地区、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主要集中在河南、福建、广东、山东、台湾、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广西等。

人口分布

1996年10月出版的《中华姓氏大辞典》将江姓列为中国名义上第79大姓;2006年1月11日《人民日报》报道的新的百家姓顺序中,江姓列居名义上第52位。人口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主要集中在广西、浙江、安徽三地,以广西最多,名义上约占江姓总人口的124%。

2014年6月,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与国家公安部身份证管理研究部门合作进行研究,新版百家姓排行榜随之出炉,江姓名义上排名为第74位。

堂号

淮阳堂:江氏初始堂号之一,为纪念江氏的发源地——淮阳(淮水之阳),以源立堂。

济阳堂:江氏初始堂号之一,为纪念江氏隆盛之地——济阳郡,以望立堂。

梦笔堂:堂号出自南北朝时期大文学家江淹“梦笔生花”之典故,以纪念济阳江氏厚学笃文之风。

忠廉堂:宋时上高尉江灏,因统义兵捕盗有功,历任柳州、象州两州知府,为官又忠又廉。

六桂堂:宋初,福建莆田人翁乾度有六个儿子,他们均考取进士。三科六进士,在同一朝代为官,满朝皆知,御赐“六桂坊”,被誉为“六桂联芳”。

江姓的主要堂号还有:“馀庆堂”、“敦睦堂”(牌坊清晰记录:雍正癸卯恩科科举人江慕柳立)等。

不同省份《任氏族谱》辈分表不一样:

贵州省任氏字辈:洪文济莲王,光先明景兴,启发正仕有,孟中永乐清;

贵州遵义一部分:清 炳 培 金 玉

湖南省任氏字辈:湖南湘潭县一部分:派、演、治、觉、鼎、思、仁、廷、任、学、开、体、应、先、恒、文、章、永、世、卓。湖南邵阳的一部分:祥、建、忠、凤、朝;印、国、正、学、仕;文、景、良、志、相;家、道、永、光、昌湖南岳;

云南省任氏字辈:云南省威信县:九廷相元荣,茂国兴周,家申云南文山:望国有景,家传世代

北京市任氏字辈:北京房山任家营村、村书记任廷臣,提供、祖父叫任自新,自之后的辈分为:自、弘、天、景、硕、玉、永、国、文、廷、万、振、洪、这是他家排下来的。北京房山的一部分:显。成。全。正。国。和。顺。灯。明。荣

扩展资料:

当代任姓的人口已达420万,是全国第五十八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5%。从明朝600年中任姓人口由31万增到420余万,增长了约13倍多,任姓人口的增长速度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基本相同。

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四省,大约占全国任姓总人口的39%。其次分布于陕西、辽宁、四川、安徽、江苏,这五省的任姓又集中了30%,河南为任姓第一大省,约占了全国任姓总人口的11%。

全国形成了以豫冀晋鲁为中心的北方任姓分布区、长江以南少任姓的布局。在近600年期间,任姓人口流动的特点是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强劲地回迁。

任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豫鲁大部、冀京津、陕晋、辽宁大部、内蒙古东南和江西中部、宁夏大部、甘肃东部、湖北北部,任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063%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15%以上,上述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83%,居住了大约51%的任姓群体。

在河南东南、山东南部、湖北大部、皖苏北部、川渝、云南大部、贵州西部和北部、甘肃中部、内蒙古东北部、吉林大部,任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2%一063%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8%,居住了大约26%的任姓群体。

一、姓氏源流

仉(Zhǎng)姓源出有二:

1、出自党姓,由掌氏后人音讹所改。党姓,原本为春秋时鲁国大夫党氏之后。古代党姓的党,读音(Zhǎng)掌,故党姓中有一支以音为姓,衍出成为另一支掌姓。后掌姓中又衍分出以音为姓的仉姓,称仉氏。如孟子的母亲即为仉氏,以择邻教子名世。

2、出自 中有仉姓。 中的仉姓为元代诗人“仉仉沙之后裔”。据《 民族说》载:“仉仉沙,字大用,回 ,祖籍大食国(既发 帝国)”。《西域文化名人志》载,仉姓 主要分布在京津地区。

二、迁徙分布

(缺)仉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仉姓起源于党氏,为掌姓所衍改。古代“党”的读音为(Zhǎng)掌。春秋时,鲁国有大夫党氏,是周王族的旁支之后。其后人就有一支以其读音成为掌氏,掌氏的后人又有一支以其读音衍变成为仉氏。战国时期“亚圣”孟子的母亲就是仉氏族女。仉姓望居鲁郡(西汉初置鲁国,三国魏及晋代改为鲁郡,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一带)、琅邪郡(秦始皇置郡,相当于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敦煌郡(汉武帝置,在今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

三、历史名人

仉 氏:在此单指战国时期孟母仉氏,即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孟子(孟轲)的母亲。仉氏知书识礼,她为了使孟子得到好的环境教养,曾迁居了三次,有句成语就叫“孟母三迁”,就是典出于她教子有方的故事。后来,孟子果然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成为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孟子的母亲史书上称为“仉氏”。

仉 晵:南北朝时,南朝梁有四公子,其中之一名仉晵。然而后世有人认为《梁四公子传》为虚构之作,其实并无其人。

仉 公:明朝人,洪武年间,他在高苑县当个书记官,对百姓有爱心,宽厚待人,政绩好,后来就升为河南道御史的高官,也就是省级主要***了。但官场上明争暗斗很多,仉经山东人直性子,常受挫折。到了永乐年间,他又被降职到常山县当县官了,这时他政治经验更丰富,把常山县治理得很好,深受百姓爱戴。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鲁 郡:汉改薛郡为鲁国,治鲁县(秦以今山东省曲阜为鲁县)。晋为鲁郡。北齐为任城郡。又隋有鲁州鲁郡,唐有兖州鲁郡,虽辖有曲阜(隋改鲁县为汶阳,继又恢复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兖州。

琅琊郡:春秋齐有琅琊邑,在今山东省胶县南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秦在此置琅琊县,并以之为琅琊郡治所。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汉治东武(今诸城)。东汉琅琊国改治开阳(今临沂北)。北魏治即丘(今临沂东南)。隋唐有沂州琅琊郡。从魏晋琅琊国起,琅琊台及秦琅琊郡治均不属琅琊郡(国)。

敦煌郡: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析酒泉郡置敦煌郡,辖敦煌县、龙勒县、效谷县、广至县、渊泉县、冥安县等六个县,郡治敦煌。是为敦煌设治之始。敦煌郡据有阳关、玉门关,与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并称河西四郡。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连结东西方的“丝绸之路”,敦煌成为商旅必经的丝路重镇和通往西方的三条线路的交汇点,并以此奠定了敦煌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2、堂号

仉姓的主要堂号有:“鲁郡堂”、“琅琊堂”、“敦煌堂”等。

============================================================

仉姓宗祠通用对联

(缺)遗憾!

恭请仉氏族人:(或其他网友)贵处仉氏宗祠尚在的,恭请录几副仉姓宗祠通用联来,在此悬奖征用,奖项、宗联规格要求,有意者请来讯(本网短信)咨询、洽议。谢谢!

============================================================

仉姓典故、趣事

〖断机教子〗

孟母仉氏(有的或称为李氏,误),为战国时鲁国大夫党氏之女,有贤德,是一位颇有见地,善于教子的女性,居我国历史上三位伟大的母亲(另两位是:岳飞之母姚氏,孔鲤之母丌官氏 )之首。《三字经》中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传诵,孟母的“断机教子”、“三迁择邻”等脍炙人口的故事成为千百年来妇孺皆知的历史佳话。

孟子早年家境贫寒,相传孟母仉氏靠纺线织布维持生活。孟子到学宫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开始的新鲜劲头过去了,贪玩的本性难移,有时就逃学,对母亲谎称是找丢失的东西。有一次孟子又早早地跑回了家,孟母正在织布,知道他又逃学了。孟母仉氏把孟子叫到跟前,把织了一半的布全部割断。孟子问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回答说:“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教育孟轲,学习就像织布,靠一丝一线长期的积累,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才能成才,不可半途而废。逃学就如同断机,线断了,布就织不成了,常常逃学,必然学无所成。

孟轲从此勤学苦读,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终于成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附注 :另一说“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四大贤母”为:孟轲之母仉氏、陶侃之母湛氏、岳飞之母姚氏、欧阳修之母郑氏。

-----------------------------------------------------------------

〖三迁择邻〗

孟子出生于现在邹城市北25华里的凫村(今属于山东省曲阜市)。《列女传》记载,孟子最初住处靠近墓地,游戏、模仿乃是孩子的天性,由于经常看到出殡送葬的人群从附近经过,因此,孟轲与其他孩子就“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他们模仿送葬的,兴致勃勃地玩抬棺材、掩埋死人的游戏。孟母仉氏认为这样的环境会影响孩子读书,妨碍孩子正常思想的形成,于是毅然带孟轲迁居到庙户营村。

庙户营村位于现在的邹城市西北部,当时,这里是一处繁华的集镇。孟轲置身于这人来人往的闹市之中,又玩起做生意的游戏,与同伴们学习商贩叫买吆喝,讨价还价,还学邻居屠夫杀猪宰羊。孟母仉氏觉得这里仍然不是培养孩子的理想场所,又一次搬迁了自己的住处。

他们搬到了学宫的旁边,(这所学宫位于现在邹县城南门崇教门外路东,曾是孔子之孙孔孙即子思设宫讲学的地方,后人称它为“子思书院”,后来子思的学生在此授徒讲学,孟子故里在书院之右。)孟仉氏母子搬迁到这儿后,孟轲被书院里的琅琅读书声所吸引,常到书院里跟着学习诗书,演习礼仪,孟母仉氏觉得终于找到了培养孩子的理想场所,从此定居下来。后来孟母仉氏把孟轲送入学宫,随子思的弟子学习,最终成就了二代大儒。这就是孟母仉氏“三迁择邻”或曰“孟母三迁”的故事。

陈氏字辈排行

福建安溪县美法村陈氏家族字辈:“文章华国诗礼传章”。

湖南岳阳陈氏字辈:“青云其捷步恢振赐书荣义重传家远修齐赞治平光华开复旦万国庆常新任巨资英俊行成在礼仁合群敦孝友奕世绍文明谟训承先泽贤才望后昆同宗隆爱敬念祖倍尊亲达道宜兼善兴邦贵正伦均权依宪法笃志建洪勋位禄偕名寿千秋典策馨”。

湖北江夏程姓字辈:“敦仁广义远绍显谟培基振绪愈奋伟烈德泽绵延时久弥芳和蔼充盈毓秀钟炎”。

安徽绩溪程姓字辈:“有明之士定昭宗礼必叙伦常名正方顺敦本发祥”。

安徽怀宁陈氏字辈:“根深枝自茂本立福攸绵廉孝辉先烈诗书启后贤雅儒崇善庆俊秀守纯全盛业传家裕隆思待诏宣”。

安徽合肥陈氏字辈:“义信复象假类传宗惟孝友华国在文章”。

湖南陈氏德兴堂字辈:

原派:“英才高汉室厚德积中州华茂由培本源闳导浚流九江称望族三湘著鸿猷孝义余徵重书得世胄留宗盟敦永睦通谱庆良谋隆泽绵延远清芬奕祀庥”。

谦训公位下原派:“子谦宣尚世曰文启国正储昌家和裕美端本善则兴诗立礼惟教有方以明大义”;

通房原派:“志膺友良周仕文应肇世彰培盛彬永成宏新兆庆崇佳茂尚兴修锦富玉长显达宗”。

颖川堂陈氏字辈:“继述绍先泽传世必守宗熙朝崇厚道正士宜修庚国运开宏业忠孝庆前光积德贻谋远后代永流芳”。

临川暨徽州陈氏字辈:“守亿万千俊彦显正信贵荣仍富”。

奉川陈氏字辈:“隆寿福高德文仲季仁义礼智诚允恭克让孝悌忠贞敬顺慈爱和陆端庄”。

湖南湘潭东雾山陈氏字辈:“树本在德作士维良福应天锡忠孝传芳家声大掁世代有光先基克绍长衍其祥”。

湖南长沙陈氏字辈:

始祖伯万公以下派:“和翔诩昭省尧古康祖奉孙晓仲铿禄昌”;

支祖昌远公以下派:“国尊英杰邦宝中良守先贻泽德载名扬”;

续派:“世际文明会家敦礼义中诗书功必笃孝友本宜崇积善培基厚登庸受福洪聚星祥豫纪令绪继宗公天开景连汉鼎光荣大学之道诚正治平”。

圈门湾陈氏字辈:

伯万公房下派:“伯和翔诩昭省尧古康祖奉文晓仲鉴六昌宪通黄法万亮奇吉福祈良”;

添旿公房下派:“添庭奉盛世熏泽文光培祖德森元宝先明启后辉才滋新象裕学海立名魁信敏恭宽惠常昭礼运怀和翔诩文省尧古宗祖奉孙君仲□鉴六昌国尊英杰邦宝忠良守先贻泽德载名扬”;

新化鹅塘派:“为今能显达立代善名扬端士绍基浩继因以聚良”;

昌远公房下派:“世际文明会家敦礼让风诗书恢祖烈孝友绍宗功望著三良重芬扬二美洪”;

兴阳天左房下派:“天佑宁和永庭维以子良继宗嘉士梦瑞应伟元邦一时腾楚茂聘国显鸣芳履世逢昌景万象守春光运际龙门聚祥开凤藻香崇名行孝义笃实立纲常”。

湖南沅江陈氏字辈:“参赞国有人朝正玉生春绍述鸿先业贤良耀楚珍守善家声古贻谋祖泽长功修惟孝友显达本文章”。

湖南茶陵花田陈氏字辈:“笃崇一本启绪兆祥云联继盛克绍书香”。

湖南益阳义门陈氏字辈:“大启公应洪文明献高宗辉煌光世泽安定乐时雍德义基原厚贤能代永昌傅家敦孝友相国作忠良”。

湖南湘潭陈氏字辈:“俊英祖锡显达扬宗培元树德本立道生贤哲继起孝友克敦长延世泽永振家声”。

湖南浏阳七口塘陈氏字辈:“千万仲富贵朝汉友再成国兴生应旺永远乐清平国泰民安世宗风惠泽长光辉瞻耀远道济庆明良理学开名士诗书振家纲心傅经训显启裕代隆昌”。

浙江衢州义门陈氏字辈:“原仲立世茂人天继令履顺余泽先云腾锦日如定保凤舞龙飞祝万年”。

湖南宁乡阴塘陈氏字辈:“万和翔诩文省荛古宗祖奉文君仲监禄昌宪通均友良思志以文孟绍日国正天心顺官清时策名忠孝家声大诗书世泽长厚施民诵德远耀代观光”。

江西上饶陈氏字辈:“旨方温润光大正辉文行忠信礼义贤良恭庆嘉祥恒丰履泰豫顺谦和孝友树帮学道同芳长绍万世炳承家有源远永思崇祖继宗培元植德天锡其美善寿汝康”。

蛟西压赛村陈氏字辈:“元亨利贞嘉定清甯懿祉启庆敬存两英克开鸿运以兆凤鸣邦惟汝贤家斯有声”。

陈氏颖川堂字辈:“后英祖锡显达扬宗培元树德本立道生”。

蚬江陈氏字辈:“松陵陈明善堂印行子孙保之万年永昌”。

陈氏敦庸堂字辈:“吾家鼻祖五郎先道派济承荣叟继箕裘逢绍重重显尚志明心方寸地二世译珪太保传国开卿景起蝉联作述日惟个个贤嘉思愈美圣能言。”

白汑陈氏德星堂字辈:“世守祖训茂本培元家声克振信心令德方新笃生吉士秀启贤昆泽传仁里庆集义门五伦有叙奕代相观”。

两湘陈氏字辈:“尚儒合少志国士秉先文明正天心顺忠良世泽长祖德光照远兰桂显荣昌克笃前烈宣昭义闻大启而宇必有达人”。

中湘陈氏字辈:“俊英祖锡显达掦宗培元树德本立道生”。

中湘下砂陈氏字辈:“国家开景运祖德裕青香燕翼贻谋远东山世泽长显谟能丕振□训克光昌”。

生姜漕陈氏字辈:“世代荣华富贵全家孝义諯方德隆诗存谦睦学大乃启文章积善余庆有兆思忠观国之光而其正守祖训斯能康寿永昌”。

石城陈氏字辈:“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彦延承耀”。

义门陈氏聚原堂字辈:

原派:“协竟宿耆伯千陆寿震会怡福堂忠明钦尊英锦泰德耀承荘学昌升锡培卓悦猷宣扆霖启纶叙永斐裘岳赞缵芳润露嘉恺焕”;

石堰怡二公派:“怡能仲表(里)乾(朝)坤(绅)清(靖)太宇宙中和重华学后”。

云阳后分陈氏字辈:“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彦延承继”。

陈桥陈氏字辈:“经世有明良维人肇泰康万方隆锡庆长远毓嘉祚”。

陈氏忠节堂字辈:

名派:“念大昭敦本思洪聚永源”,

字派:“表圣于毓德仁义有名彰安守凌云志渊源自正长”。

萧山陈氏字辈:

名派:“义邑分支簪缨累业临江衍派瓜瓞长绵”;

字派:“千万亚成端佛庚荣瑞义”。

昆陵陈氏字辈:“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彦延承继”。

桂城陈氏字辈:“初秀齐原安福寿文宗一大惟嘉佐邦国芳懋必昌畴范彝伦叙贻谋蔚后起绳下迪前光”。

湘乡陈氏字辈:“翼道传经崇对启绪瑞焕列星秀钟南楚俊彦鼎升鸿才轩奉本茂支蕃典敦礼叙“。

上湘石狮江陈氏字辈:“义门敦孝友星垂集贤良奕世齐增庆宗功裕远规模昭令绪雍睦振家纲颖上千年泽湘南百襈芳”。

义门陈氏字辈:“礼乐家声振诗书世泽长天才荣及第道学永傅芳开泰祥光运三元焕日新金章华国正长发万年兴”。

中湘白吒陈氏德星堂字辈:“世守祖训茂本培元家声克振令德方新笃生吉士秀启贤昆泽傅仁里庆集义门五伦有叙奕代相亲”。

中湘栗塘陈氏颖川堂字辈:“俊英祖锡显达扬宗培元树德本立道生贤哲继起孝友克敦长延世泽永振家声”。

义门陈氏傅义堂字辈:“兆正文章时发光昌祖功吉庆世泽悠长”。

中湘陈氏聚星堂字辈:“邦家之光惟明克永孝友恢先承恩立本”。

濡须陈氏大邱堂字辈:“祖居绍兴祥世代傅贤良德业原来茂豫知庆泽长书田耕有禄义利积盈仓孝友家能正宽仁国以昌”。

陈氏八修绍德堂字辈:“兆自清时立一经祖德傅诗书延世泽忠孝绍前贤”。

暨阳浣东陈氏树本堂字辈:

名派:

浩一公分第:“顺真齐统惟明伦日系建渪堂尧庆”;

浩二公分第:“礼东冲尚奎方员洁美垣铨洵”;

浩三公分第:“良用睦间诠春茂盛松瑞鈖源”;

浩四公分第:“示苶亘恺元京祯祥和英铭浚会琰”;

浩五公分第:“伟全泽涌汉潮登瀛溯清洋涵稠福添祥启样遂尊敬贤宁安正太彩乾震升思东”。

字派:

浩一公支:“生渪穗灿均钰津”;

浩二公支:“洵生栐煓坰鉴淑”;

浩三公支:“源生棣棣填铖济”;

浩四公支:“浚生桂燝培鎔淐”;

浩五公支:“涌生漂燿埰鋐深”。

陈氏六修双桂堂字辈:“福友聪明东仁九启我贤良达盛都文萃咸升观晋履家人益泰震书图”。

德川家宗家家谱

清和天皇——贞纯亲王——源经基——满仲——赖信——赖义——义家——义国——新田义重——得川义季——世良田赖氏——教氏——家时——满义——政义——亲季——有亲——松平亲氏——泰亲——信光=一色宗义之女——亲忠=铃木重胜之女——长亲=松平近宗之女——信忠=大河内满成之女——清康=青木贞景之女——广忠=水野忠政之女传通院——德川家康

初代征夷大将军安国院东照大权现德川家康

生卒:1542-1616,1603-1605在位

正室夫人:筑山殿源氏(今川义元之妹)1579赐死

继室:旭姬(丰臣秀吉之妹)

次代台德院秀忠

血统:德川家康=户冢忠春之女宝台院西乡——秀忠

1579-1632,1605-1623在位

正室:崇源院阿江与藤原达子(浅井长政与织田阿市之女)

三代大猷院家光

血统:德川秀忠=正室阿江与——家光

1604-1651,1623-1651在位

正室:本理院藤原孝子(关白鹰司信房之女)

四代严有院家纲

血统:德川家光=青木利长之女宝树院阿乐——家纲

1641-1680,1651-1680在位

正室:高严院浅宫显子(伏见宫贞清亲王之女)

五代常宪院纲吉

血统:德川家光=本庄宗利之女桂昌院阿玉——纲吉

1646-1709,1680-1709在位

正室:净光院藤原信子(关白鹰司房辅之女)

六代文昭院家宣

血统:德川家光=冈部重家之女顺性院阿夏——甲府藩主纲重=长昌院阿保良田中氏——家宣

1662-1712,1709-1712在位

正室:天英院藤原熙子(关白近卫基熙之女)

七代有章院家继

血统:德川家宣=胜田著邑之女月光院阿喜世——家继

1709-1716,1712-1716在位

正室:净琳院八十宫吉子(灵元天皇之女)

八代有德院吉宗

血统:德川家康=正木赖忠之女养珠院阿万——纪伊藩主赖宣=中川氏——光贞=净圆院阿由利巨势氏——吉宗

1684-1751,1716-1751在位

正室:宽德院真宫理子(伏见宫贞致亲王之女)

九代淳信院家重

血统:德川吉宗=大久保忠直之女深德院阿须磨——家重

1711-1761,1745-1760在位

正室:证明院比宫培子(伏见宫邦永亲王之女)

十代浚明院家治

血统:德川家重=梅溪通条之女至心院阿幸——家治

1737-1786,1760-1786在位

正室:心观院五十宫伦子(闲院宫直仁亲王之女)

十一代文恭院家齐

血统:德川吉宗=谷口正次之女深心院阿梅——一桥德川宗尹=细田氏——治济=岩本氏——家齐

1773-1841,1786-1837在位

正室:广大院藤原寔子(右大臣近卫经熙养女,萨摩藩岛津重豪之女)

十二代慎德院家庆

血统:德川家齐=押田胜敏之女香琳院阿乐

1793-1853,1837-1853在位

正室:乐宫乔子(有栖川宫织仁亲王之女)

十三代温恭院家定

血统:德川家庆=迹部正贤之女本寿院阿美津——家定

1824-1858,1853-1858在位

正室:天亲院藤原任子(关白鹰司政熙之女)

继室:澄心院藤原秀子(关白一条忠良之女)

再继室:天璋院源敬子(萨摩藩岛津齐彬之养女,岛津忠刚之女)

十四代昭德院家茂

血统:德川家齐=梶胜俊之女妙操院阿登势——纪伊德川齐顺=实成院阿美佐松平氏——家茂

1846-1866,1858-1866在位

正室:和宫亲子(仁孝天皇之女)

十五代庆喜

血统:德川家康=正木赖忠之女养珠院阿万——水户德川赖房=谷氏——高松藩主松平赖重=土井氏——松平赖侯=樋口氏——赖丰=汤浅氏——水户德川宗尧=德川吉孚之女美代姬——宗翰=榊原氏——治保=一条道香之女八代姬——治纪=外山氏——齐昭=有栖川宫织仁亲王之女登美宫吉子——庆喜

1837-1913,1866-1867在位,大将军取消,改称公爵

正室:贞肃院藤原美贺子(左大臣一条忠香之养女,今出川公久之女)

十六代家达

血统:德川吉宗=谷口正次之女深心院阿梅——一桥德川宗尹=细田氏——治济=丸山氏——田安德川齐匡=篠崎氏——庆赖=高井氏——家达

1863-1940,1868-1940出任德川家宗家当主,1929-1940日本红十字会会长,1903-1933贵族院议长

正室:藤原泰子(左大臣近卫忠房之女)

十七代家正

血统:德川家达=泰子夫人——家正1884-1963,1940-1963在位,悉尼总领事,加拿大公使,土耳其大使,1946-1947贵族院议长

正室:源正子(岛津忠义公爵之女)

嫡子十八代继承人家英,早卒

十八代恒孝

血统:见德川庆喜血统。水户德川治保=前田氏——高须藩主松平义和=平松氏——松平义建=古森氏——陆奥会津藩主松平容保(新选组的支持者)=会津松平容敬之女——松平恒雄(驻美国英国大使,参议院议长)=锅岛直大侯爵之女信子——松平一郎(东京银行行长)=徳川家正公爵之女丰子——恒孝

1940-今,1963-今在位,日本邮船社长

正室:寺岛幸子(萨摩藩士寺岛宗从伯爵之女,母亲为细川护熙首相的亲姑姑)

嫡子德川家广

织田家家谱

  平重盛——织田亲实——亲基——亲行——行广——末广——基实——广村——真昌——常昌——常胜——教广——常任——胜久——久长——敏定——信定——信秀

织田信秀

生没年:1510-1551

父:织田信定

弾正忠

1527-1538 胜幡城主

1538-1539 那古野城主

1539- 古渡城主

正室:土田御前(父:土田下総守政久)

1534-1582 信长

?-1558 信胜(信行)

1543-1614 信包

?-1555 喜六郎秀孝

庶出:

?-1574 信広

?-1556 守山城主 安房守信时

1545-1570 野夫城主 信治

?-1570 小江木城主 彦七郎信兴

?-1574 半左卫门秀成

1547-1621 长益(有楽斎)

?-1582 又五郎长利

女子(神保氏张夫人)

犬山殿(犬山城主 织田信清夫人)

女子(小岛城主 斎藤秀龙室夫人)

女子(大桥重长夫人)

1547-1583 阿市(浅井长政与柴田胜家夫人)

?-1582 阿犬(尾张大野城主 佐治八郎为兴夫人)

女子(苗木城主 苗木勘太郎夫人)

小幡殿(小幡城主 织田信成夫人)

乃夫殿(津田元秀夫人)

女子(津田出云守夫人)

信徳院殿(小林城主 牧长清夫人)

女子(饭尾尚清夫人)

沓挂城主 中根信照

1552-1573 栄轮院殿(小田井城主 织田又六郎信直夫人)

织田信长

生没年:1534-1582

父:织田信秀

幼名:吉法师

1578 正二位

1917 赠正一位

正室:浓姫、帰蝶1535-?(父:斎藤道三)

侧室:原田直子(兄:原田直政)

1554-1647 信正

侧室:吉乃-1566(父:生驹家宗)

1557-1582 信忠

1558-1630 信雄

1559-1636 徳姫 冈崎殿(冈崎信康夫人)

侧室:坂氏

1558-1583 信孝

侧室:某

1571- 信秀

侧室:兴云院殿 阿锅-1612(父:高畑源十郎)

1573-1615 信吉

1576-1602 信高

?-1643 康清院殿 振(小川城主 水野忠胤和佐治一成夫人)

侧室:土方雄久之女

1574-1624 信贞

?-1609 信好

?-1600 长次

1558-1641 相応院殿 冬姫(蒲生氏郷夫人)

1567-1616 秀子 上野御方(筒井定次夫人)

1574-1623 玉泉院殿 永(加贺金沢藩二代藩主 前田利长夫人)

1574-1653 报恩院殿(丹羽长重夫人)

侧室:慈徳院殿(信忠乳母)

?-1603 三之丸殿(豊臣秀吉侧室和関白 二条昭実北政所)

1567-? 阿鹤(中川秀政夫人)

女子(万里小路充房夫人)

?-1608 月明院殿(従三位権中纳言 徳大寺実久夫人)

?-1571 养女龙胜寺殿(武田胜頼夫人、生父:美浓苗木城主 远山友忠)

养女某(大纳言 二条昭実侧室)

养女某(滝川一益夫人)

养女某(畠山昭高夫人)

养女某(筒井顺庆夫人)

不详所出:

1568-1585 羽柴秀胜

?-1582 犬山城主 源三郎胜长

织田信忠

生没年:1557-1582

父:织田信长

幼名:奇妙丸

初名:信重

1577 正三位

1577 左近卫中将

婚约者:松姫(父:武田信玄)

正室:塩川长満之女

1580-1605 秀信

1581-1625 秀则

女子

织田秀信

生没年:1580-1605

父:织田信忠

幼名:三法师

1596 従三位

1596 中纳言

正室:豊臣秀胜之女

织田信孝

生没年:1558-1583

父:织田信长

幼名:三七

--------------------------------------------------------------------------------

2 织田家家谱 ——转贴

1568-1582 神戸信孝

岐阜城主

正室:神戸具盛之女

羽柴秀胜

生没年:1568-1585

父:织田信长

义父:羽柴秀吉

幼名:次

丹波亀山城主

権中纳言

正三位

妻:毛利辉元之养女

织田信雄

生没年:1558-1630

父:织田信长

义父:北畠具教

幼名:茶筅丸

初名:具豊、信意、信胜

1571-1582 北畠具豊

1585 正二位

1585 内大臣

大和松山藩初代藩主

正室:千代御前 雪姫(父:伊势国司 北畠具教)

1583-1610 秀雄

-1574 但马守 高雄

1586-? 阿小姫

女子(义父:豊臣秀吉)

?-1641 女子(加贺守 佐佐一义室)

继室:木造具政之女

1584-1626 信良

侧室:某

1590-1674 高长

长雄

女子(丹后守 土方雄氏夫人)

女子(生驹直胜夫人)

女子(佐佐木政胜夫人)

侧室:津田氏

?-1666 伊予守 信为

?-1651 侍従正五位上 良雄

织田信良

生没年:1584-1626

父:织田信雄

上野小幡藩初代藩主

1623 従四位上

1623 左少将

正室:大纳言 久我通兴之孙女

1625-1650 信昌

侧室:某

猿千代

女子(骏河府中藩主 徳川忠长夫人)

女子(能登守 稲叶信通夫人)

织田信昌

生没年:1625-1650

父:织田信良

幼名:百介

1626-1650 上野小幡藩二代藩主

1648 従四位下

1648 兵部大辅

正室:某

1643-1714 养子信久

女子(高家 织田长迢夫人)

织田信久

生没年:1643-1714

父:大和松山藩二代藩主 织田高长(信长之子信雄之子)

义父:织田信昌

幼名:左门

1650-1714 上野小幡藩三代藩主

1657 従四位下

1692 越前守

正室:能登守 稲叶信通之女

1661-1685 信盛

1663-1693 信知

侧室:某

1661-1731 信就

信允

女子(筑后守 木村纯尹夫人)

织田信就

生没年:1661-1731

父:织田信久

幼名:八、伊织、帯刀

1714-1731 上野小幡藩四代藩主

1714 従四位下

1722 侍従

正室:某

1703-1733 信房

信常

信乗

1713-1762 信右

长顕

女子(津田正春夫人)

1723-1764 信富

长季

织田信右

生没年:1713-1762

父:织田信就

1731-1759 上野小幡藩五代藩主

1736 従四位下

1736 兵部大辅

正室:常陆府中藩三代藩主 松平頼明之女

侧室:某

1741-1757 従五位下越前守 信贲

女子(九鬼隆贞夫人)

信尹

1723-1764 养子信富

织田信富

生没年:1723-1764

父:上野小幡藩四代藩主 织田信就

义父:织田信右

1758 従五位下

1758 和泉守

1759-1764 上野小幡藩六代藩主

正室:某

1745-1783 养子信邦

养女某(上野小幡藩七代藩主 织田信邦夫人、生父:织田信乗)

织田信邦

生没年:1745-1783

父:高家 织田信栄(信长——信雄——高长——长政——信清——信荣)

义父: 织田信富

幼名:五百八

1764-1767 上野小幡藩七代藩主

1764 従五位下

1764 美浓守

1767 因明和事件取消当主之位

正室:织田信乗之女、织田信富养女

信易

1751-1818 养子信浮

织田信浮

生没年:1751-1818

父:高家 织田信栄

义父:织田信邦

1767- 出羽高畠藩初代藩主

1772 従五位下

1775 左近将监

正室:土佐守 一柳末栄之女

女子(淡路守 田沼意明夫人)

继室:长门守 相马恕胤之女

继室:能登守 小笠原长恭之女

信美

侧室:某

民松

长义

长郷

织田信美

生没年:

父:织田信浮

幼名:百太郎

1818-1831 出羽高畠藩二代藩主

1831- 出羽天童藩初代藩主

正室:某

信学

织田信学

生没年:1819—?

父:织田信美

-1868 出羽天童藩三代藩主

1868 奥羽镇抚史先导

正室:系子

信敏

寿恵丸

织田信敏

生没年:1853—1870

父:织田信学

1868 出羽天童藩四代藩主

养子信恒

织田信恒

生没年:

父:相马诚胤(源氏佐竹义重——岩城贞隆——佐竹义隆——义処——相马叙胤——徳胤——恕胤——祥胤——益胤——充胤——诚胤)

义父:织田信敏

农林政务次官

日本放送协会理事

子:信正

织田信正

神奈川五十铃动力机械课长

只找到这2个 今川不好找啊

爱新觉罗宗谱》共8册,即:星源吉庆、甲册、乙册、丙册、丁册、戊册、己册、庚册。《星源集庆》册为直系皇室册,甲、乙、丙、丁册为宗室册,戊、己、庚册为觉罗册。《爱新觉罗宗谱》原称《玉牒》。清初沿袭明

景氏家谱

  景姓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河北尚义、景县,山东平度、昌乐、平邑,内蒙古乌海,山西太原,湖北老河口,广西田林,云...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