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姆-15防空导弹的导弹结构
萨姆-15防空导弹全套武器由目标搜索、射击控制和导弹三大系统组成。目标搜索雷达和制导站的天线部分以及2个导弹模块(8枚导弹)、电视光学瞄准设备组成了一个转塔式整体位于底盘上,整个转塔可360度旋转,其他显示控制台等设备位于底盘里。
目标搜索系统中的1部多普勒脉冲雷达具有很强的反干扰能力,可在激烈的电子对抗环境中探测到25千米。范围内的48个目标,并对其中的12个目标进行跟踪;也可根据指挥官的决策,对临时出现的危险目标自动进行跟踪。另有1部雷达采用先进的相接阵天线和数据处理装置,可同时跟踪2个目标并控制导弹实施攻击。
控制系统的3台计算机可每秒进行100万次运算,快速计算出截击目标必需的各种数据,在数秒时间内发射出第1枚导弹。发射车上装有回转式发射装置,上面的2个密封箱内各装有4枚导弹。
使用时发射箱呈垂直状态,先由弹射系统将导弹射向空中,然后点燃火箭发动机,导弹在极短的时间里就达到每秒860米的高速度,以平均每秒600米的速度飞完12千米距离。它的作战高度是10—8000米。它可以攻击最大飞行速度达到700米/秒的飞机或导弹,而目前大部分机动式防空武器只能攻击速度约500米/秒的空中目标。导弹飞到目标附近,弹上的无线电引信自动引爆战斗部,炸出大量高能高速破片击毁目标。
整套系统中的雷达、导弹和火控系统都装在一辆履带式装甲车上,组成完整而独立的战斗单位,可以伴随机械化部队快速机动,也可协同其它战斗车辆一起作战。1个导弹连一般由4辆导弹车和1辆指挥车组成。为了保障长时间作战能力,每辆导弹率还配备1辆弹药车、1辆运输车和1辆维修车。弹药车内有2个备用弹药箱,利用车上活动式起重机可迅速运走发射车上的空箱后重新装上新弹。运输车可运送7箱备用的导弹。指挥车通过密码通信与备车保持联络,从4辆导弹车的雷达上获得信息后进行分析、评估,指挥协调各车战斗。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1984年完成研制试验,1986年开始投产,1987年开始服役。系高性能类似于美国的爱国者导弹,能攻击远、中、近程和高、中、低目标,采用一部多功能相控阵雷达,作用距离约300公里,能同时搜索、跟踪、识别空中多批目标和制导多枚导弹攻击不同的目标,即具备多目标能力和低空能力,可击毁高性能飞机和战术弹道导弹,苏军用以取代萨姆-4防空导弹,有改型S-300VI、S-300V、S-300 VM和S-300VM2(安泰-2500)。
在苏联的防空系统中,用来填补高空导弹的空白区域,任务是辅助性质的,适用于要地防空,也可用于野战防空。该导弹采用破片杀伤方式,破片数量可达到3670块,4枚导弹齐射可形成15000多块碎片。其导弹发射架为固定式,4联装,作战中一般采取2发射击一个目标,制导系统可同时射击2个目标。
伊拉克拥有大约140部SA-3发射架,可编30至50个连。由于发射架和导弹重量轻,伊拉克军队把很多SA-3改装到卡车和坦克底盘上机动作战。其作战灵活性、生存能力比SA-2好。
萨姆-3防空导弹系统作为远程防中、高空导弹C-75M系统的补充,主要用于国土防空(如保卫城市、机场、工业基地等),50年代未开始装备苏联国土防空军。每团下辖3个火力营、一个技术保障营和一个团部连。火力营是基本火力单位,它有4部双联装发射架、一部制导雷达、一套供电设备和一辆机动修理车。此外还配有一部II-15(或II-12)目标指示雷达。
萨姆-10防空导弹(SA-10,C-300П,S-300P)是苏联国土防空军第三代地对空导弹系统。从1967年开始研制,1981年装备国土防空军,为全空域大型防空导弹,具有反巡航导弹能力。20世纪80年代年代中期前苏生产装备了约110枚。原为固定阵地发射,有说法已研制生产了车载机动式。
俄制SA-24导弹
SA-24是近年来新问世的俄制便携防空导弹,是著名的SA-18(Igla)系列的升级版。
这种武器北约将其命名为SA-24“Grinch”。该武器的出现对于执行空袭任务来说迫切需要进一步增强全频谱电子战能力。一旦救援、医疗、撤离和重建任务开始,SA-24将对低速飞行的运输机构成潜在的威胁。
英国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道格拉斯·巴里表示,SA-24(或Igla-S)导弹是SA-18“松鸡”的改进型,也可以说是性能、毁伤能力、抗干扰能力更好的Igla。该导弹的最大斜向射程可达到6千米(37英里),最大作战高可达3500米。SA-24的研制工作应在几年前已全部完成。它对处于其作战包线内的飞机、直升机和无人机具有极强的毁伤能力。
美国防务官员表示,对于当前的防空导弹威胁,位置不定并且可移动的防空导弹(如SA-6 、SA-8和SA-24)的威胁较固定式更大。不管是雷达制导还是手持式防空系统,只要是移动式的就极其危险。
萨姆-15防空导弹的导弹结构
本文2023-10-26 18:20:0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46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