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的主要内容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6浏览:3收藏

家谱的主要内容,第1张

家谱的主要内容:姓氏源流和世系表。

一、姓氏源流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一些史学专家认为,历史上的王朝更替、社会动荡导致了家谱的断裂残缺,很多族谱都由后人凭想象臆造。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性和确实性。重视传统的中华民族,有不少家族在重修宗谱,由于南北各地的语言、风俗、长相等均不同,世系联系在一起,其纸谱真实性值得推敲。

二、世系表

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1)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等。

(2)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3)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

(4)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葬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扩展资料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通过家谱,能够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相传它是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家谱是和正史、方志一样重要的历史典籍,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中国的家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有着积极的意义。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如今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

-家谱 (人文资料)

每一朝,比较有名的是吧。

====努尔哈赤时期===========

皇帝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谥号太祖高皇帝,年号天命

后妃

·元妃佟佳氏哈哈纳扎青,生长子褚英、次子代善,长女东果格格。

·继妃富察氏衮代,生子莽古尔泰、德格类,女莽古济

·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孟古哲哲,皇太极生母。

·大妃乌拉纳喇氏阿巴亥,生十二子阿济格、十四子多尔衮、十五子多铎

儿子

·长子广略贝勒褚英,嫡出,生母元妃佟佳氏。

·次子礼亲王代善(铁帽子王),嫡出,生母元妃佟佳氏。曾被视为继承人,但因为

同继母阿巴亥的绯闻问题失去这一地位。

·七子饶余敏郡王阿巴泰,庶出,生母册封伊尔根觉罗氏。其第四子为安亲王岳乐,

深受顺治帝信任。

·八子皇太极,即太宗皇帝。

·十二子原封英亲王阿济格,嫡出,生母大妃纳喇氏。顺治间因造反赐死削爵逐出宗

室。

·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嫡出,生母大妃纳喇氏。顺治间为摄政王。

·十五子豫亲王多铎,嫡出,生母大妃纳喇氏。顺治间为辅政王。

女儿

·长女,东果格格,嫡出,生母元妃,嫁五大臣之一何和礼。

·三女,莽古济,嫡出,生母继妃,皇太极时期曾与其同母兄弟莽古尔泰一起谋逆,

被处死。

·四女,穆库什,庶出,第二次嫁给五大臣之一额亦都,生了康熙四大辅臣的遏必隆

,额亦都死后嫁给额亦都的第八子图尔格,后来又因为女儿的问题离婚。

·六女,嫁给海西女真的苏纳,生了康熙四大辅臣的苏克萨哈。

=====皇太极时期===================

皇帝

爱新觉罗·皇太极,谥号太宗文皇帝,年号天聪、崇德。

后妃

·元妃钮祜禄氏,元配大福晋,生一子,被休。

·继妃乌拉纳喇氏,继福晋,生两子一女,豪格生母。

·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哲哲,皇后,生三女

·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永福宫庄妃,生三女一子,一子为世祖皇帝。

·敏惠恭和元妃博尔济吉特氏海兰珠,关雎宫宸妃,生一子夭折。

·懿靖大贵妃博尔济吉特氏娜木钟,麟趾宫贵妃,生一子一女,一子即襄亲王博穆博

果尔。

儿子

·长子肃亲王豪格,嫡出,生母继妃乌拉纳喇氏。

·五子承泽亲王硕塞,庶出,生母侧妃叶赫纳拉氏。其长子为庄亲王博果铎,过继康

熙第十六子胤禄为嗣。

·第八子未命名,庶出,生母宸妃博尔济吉特氏。

·第九子福临即世祖皇帝。

·第十一子襄亲王博穆博果尔,庶出,生母贵妃博尔济吉特氏。

女儿

·五女阿图,与顺治同母,最受孝庄宠爱,嫁喀尔喀蒙古巴林部郡王,人称巴林郡王

,先后受封固伦和顺公主、固伦淑慧公主。

·十四女,庶出,生母庶妃。嫁平西王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先后受封为和硕建宁长公

主、和硕恪纯长公主。

太监宫女

·苏麻喇姑(苏墨儿),庄妃博尔济吉特氏的侍女。顺治时参与宫廷仪制服色设计,

曾教导幼年康熙满文,康熙间抚养十二阿哥胤禟,时候以嫔礼葬。

============顺治时期============

皇帝

爱新觉罗·福临,谥号世祖章皇帝,年号顺治。

太后

·母后皇太后,即顺治嫡母,孝端文皇后,无徽号。

·昭圣皇太后,即顺治生母庄妃,孝庄文皇后。

后妃

·废后静妃博尔济吉特氏,元配皇后,无生育。

·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继后,无生育。

·孝献端敬皇后董鄂氏,即董鄂妃,生第四子荣亲王。

·孝康章皇后佟佳氏,佟妃,生康熙皇帝玄烨。

·贞妃董鄂氏,庶妃,孝献皇后族妹,殉葬。

·恪妃石氏,第一位汉妃。

儿子

·次子裕亲王福全,庶出,生母宁悫妃董鄂氏。

·三子玄烨,即康熙帝。

·四子荣亲王未命名,嫡出,生母孝献皇后董鄂氏

·五子恭亲王常宁,庶出,生母庶妃陈氏。

女儿

·次女,和硕恭悫长公主,庶出,生母庶妃杨氏,顺治唯一成年的女儿。

·养女,和硕柔嘉公主,安亲王岳乐次女,嫁靖南王耿继茂子耿聚忠。

·养女,固伦端敏公主,简亲王济度次女,嫁科尔沁达尔汗亲王,公主性情骄纵,与

康熙不合,与承袭父亲爵位的庶弟简亲王雅布不合。

太监宫女

·吴良辅,顺治宠信的太监,曾交通内外干预朝政,又说代顺治出家的,也有说康熙

即位将其处死的。

·苏麻喇姑,见皇太极时期。

·李佳氏,顺治乳母,封佑圣夫人。

·叶黑勒氏,顺治乳母,封佐圣夫人。

·朴氏,顺治乳母,又抚养幼年康熙,封奉圣夫人。

==========康熙时期===================

皇帝

爱新觉罗·玄烨,谥号圣祖仁皇帝,年号康熙。

太后

·昭圣太皇太后,即康熙祖母,孝庄文皇后。

·仁宪皇太后,即康熙嫡母,孝惠章皇后。

·慈和皇太后,即康熙生母佟妃,孝康章皇后。太后康熙二年去世。

后妃

·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元配皇后,生两子,其次子为废太子胤礽。

·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继皇后,无生育。

·孝懿仁皇后佟佳氏,三继皇后、皇贵妃,生一女,雍正皇帝养母。

·孝恭仁皇后乌雅氏,德妃,生三子三女,其长子为雍正皇帝,其次子为十四阿哥胤

祯。

·敬敏皇贵妃章佳氏,敏妃,生一子两女,其一子为十三阿哥胤祥。

·悫惠皇贵妃佟佳氏,贵妃,无生育,孝懿皇后妹,同和妃抚养乾隆皇帝。

·敦怡皇贵妃瓜尔佳氏,和妃,生一女,同贵妃抚养乾隆皇帝。

·温僖贵妃钮祜禄氏,贵妃,生一子一女,其一子为十阿哥胤我。

·惠妃纳喇氏,生两子,其次子为大阿哥胤褆,抚养八阿哥胤禩。

·宜妃郭络罗氏,生三子,其次子为九阿哥胤禟。

·荣妃马佳氏,生五子一女,其幼子为三阿哥胤祉。

·良妃卫氏,生一子即八阿哥胤禩。

·顺懿密妃王氏,密嫔,汉族,生三子,其次子为十六阿哥胤禄,其三子为十八阿哥

胤衸。

·纯裕勤妃陈氏,勤嫔,生一子即十七阿哥胤礼。

儿子

·长子原封直郡王胤褆,第五子,庶出,生母惠妃,因魇镇太子被削爵圈禁。

·次子废太子理密亲王胤礽,第七子,嫡出,生母孝诚仁皇后,两立两废,圈禁。

·三子诚亲王胤祉,第十子,庶出,生母荣妃,揭发胤褆魇镇太子。

·四子胤禛即雍正帝。

·八子原封廉亲王胤禩,第十六子,庶出,生母良妃,雍正四年结党妄行削爵圈禁,

逐出宗室。

·九子原封贝子胤禟,第十七子,庶出,生母宜妃,雍正四年结党妄行削爵圈禁,逐

出宗室。

·十子原封敦郡王胤我,第十八子,庶出,生母贵妃,雍正间圈禁,乾隆初释放。

·十三子怡亲王胤祥,第二十二子,庶出,生母敏妃,雍正即位封怡亲王,八年卒,

命爵位世袭罔替。

·十四子恂郡王胤祯,第二十三子,与雍正帝同母,康熙末年贝子大将军,雍正四年

禁景山,乾隆初释放。

·十六子庄亲王胤禄,第二十六子,庶出,生母密嫔,雍正初出继庄亲王博果铎为嗣

·十七子果亲王胤礼,第二十七子,庶出,生母勤嫔,雍正初封郡王,六年晋亲王,

乾隆初任总理王,无嗣,过继雍正第六子弘瞻为嗣。

·十八子胤衸,第二十八子,庶出,生母密嫔,康熙四十七年八岁卒(痄腮),成为

一废太子导火索。

·二十子慎郡王胤禧,第三十一子,庶出,生母熙嫔,少年与乾隆为同学。

女儿

·三女,固伦荣宪公主(二公主),生母荣妃,唯一在康熙朝被封为固伦公主的女儿

,嫁给淑慧公主的儿子巴林郡王,其女嫁给废太子胤礽长子弘皙为嫡福晋。

·九女,固伦温宪公主(五公主),与雍正帝同母,初为和硕公主,嫁佟国维之孙。

公主二十岁卒(中暑),雍正元年追封固伦公主。

·十女,固伦纯悫公主(六公主),生母通嫔,初为和硕公主,嫁成吉思汗二十世孙

策凌,感情深厚,公主婚后五年去世,额驸因战功封超勇亲王,公主因额驸功追封固

伦公主,额驸卒于雍正间,遗愿与公主合葬,公主子袭爵札萨克亲王兼盟长。

·十四女,和硕悫靖公主(九公主),生母袁贵人,嫁散秩大臣孙承运,公主子娶八

阿哥胤禩之女。

·养女,固伦纯禧公主(大公主),康熙五弟恭亲王常宁之女,为首位与皇帝亲生女

一同排行的养女公主。

太监宫女

·梁九功,自幼侍奉康熙,性情伶俐,渐次升至总管太监,与朝臣交结,疑似与八阿

哥党有交通,于康熙中后期失宠(疑三十九年已有失宠先兆),大约于五十年后处于

半隐退状态,雍正元年于禁所自尽。

·魏珠,为康熙晚年随身太监,深受宠信。

·顾问行,乾清宫总管兼敬事房总管,为康熙心腹太监。

·苏麻喇姑,见皇太极时期

·朴氏,见顺治时期

·瓜尔佳氏,康熙乳母,封保圣夫人

·孙氏,康熙乳母,曹寅之母

==============雍正时期===============

皇帝

爱新觉罗·胤禛,谥号世宗宪皇帝,年号雍正

太后

仁寿皇太后,即雍正生母德妃,孝恭仁皇后。太后雍正元年去世。

后妃

·孝敬宪皇后乌拉纳喇氏,元配皇后、嫡福晋,生一子

·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熹贵妃、格格,生一子即乾隆帝。

·敦肃皇贵妃年氏,皇贵妃、侧福晋,生三子一女

·纯悫皇贵妃耿氏,裕妃、格格,生一子即五阿哥弘昼

·齐妃李氏,齐妃、侧福晋,生三子一女

·谦妃刘氏,谦嫔,生一子即六阿哥弘瞻,出继康熙十七子果亲王胤礼为嗣。

儿子

·长子追封端亲王弘晖,嫡出,生母孝敬宪皇后,幼殇。

·三子弘时,庶出,生母齐妃,雍正五年以放纵不谨,削宗籍。

·四子弘历即乾隆帝

·五子和亲王弘昼,庶出,生母裕妃,好言丧礼。

·六子果郡王弘瞻,庶出,生母谦嫔,雍正年间生于圆明园,又称圆明园阿哥,出继

康熙十七子果亲王胤礼为嗣。

·怀亲王福惠,庶出,生母皇贵妃,盛宠,乳名六十阿哥,八岁殇。

女儿

·次女,和硕怀恪公主(大公主),生母齐妃,为雍正唯一成年的女儿,初封郡主,

嫁纳喇氏星德,公主卒于康熙末年,雍正即位追封公主。

·养女,和硕和惠公主(四公主),雍正十三弟怡亲王胤祥女。

太监宫女

·苏培盛,总管太监

·王氏,雍正乳母,封顺善夫人

·谢氏,雍正乳母,封恭勤夫人

·刘氏,雍正乳母,封安勤夫人。

=============乾隆时期====================

皇帝

爱新觉罗·弘历,谥号高宗纯皇帝,年号乾隆。

太后

·崇庆皇太后,即乾隆生母熹贵妃,孝圣宪皇后。

后妃

·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元配皇后、嫡福晋,生两子两女,其长子为二阿哥永琏。

·皇后乌拉纳喇氏,继皇后、侧福晋,生两子一女,其长子为十二阿哥永璂。

·孝仪纯皇后魏佳氏,令懿皇贵妃,生四子两女,其第三子为嘉庆帝。

·慧贤皇贵妃高佳氏,贵妃、侧福晋,无生育。

·哲悯皇贵妃富察氏,哲妃、格格,生一子一女,其子为乾隆长子。

·纯惠皇贵妃苏佳氏,皇贵妃、格格,生二子一女 ,其次子为六阿哥永瑢,出继康熙二十一子慎郡王胤禧为嗣。

·淑嘉皇贵妃金佳氏,嘉贵妃、格格,生四子,其第三子为十一阿哥永瑆。

·庆恭皇贵妃陆氏,庆贵妃,无生育,为嘉庆皇帝养母。

·愉贵妃,愉妃、格格,生一子即五阿哥永琪。

·容妃和卓氏,即香妃,无生育。

·惇妃汪氏,生一女即和孝公主。

儿子

·长子追封定亲王永璜,庶出,生母哲妃,因孝贤皇后丧礼遭斥责忧惧卒,追封亲王。

·次子追赠端慧太子永琏,嫡出,生母孝贤纯皇后,已密立为太子,九岁殇,追赠太子。

·三子追封循郡王永璋,庶出,生母纯皇贵妃,同因孝贤皇后丧礼遭斥责,不足三十岁即卒,追封循郡王。

·五子荣亲王永琪,庶出,生母愉妃,为上所钟爱。封荣亲王,旋卒。

·七子追封哲亲王永琮,嫡出,生母孝贤纯皇后,两岁因天花夭折,谥悼敏皇子,嘉庆间追封亲王。

·八子仪亲王永璇,庶出,生母嘉贵妃。乾隆封郡王,嘉庆晋亲王。

·十一子成亲王永瑆,庶出,生母嘉贵妃,幼工书,上爱之,乾隆封亲王,嘉庆间军机处行走,为亲王领军机第一人。

·十二子追封贝勒永璂,嫡出,生母继皇后,卒于乾隆间,无封,无后。嘉庆间追封贝勒。

·十七子庆亲王永璘,与嘉庆帝同母。乾隆间封贝勒,嘉庆初封惠郡王,改庆郡王,临终前晋亲王。

女儿

·三女,固伦和敬公主,生母孝贤纯皇后。唯一成年的嫡女。

·四女,和硕和嘉公主,生母纯皇贵妃。嫁孝贤纯皇后侄子福隆安,公主子丰绅济伦。

·七女,固伦和静公主,与嘉庆帝同母。初封即超封为固伦公主,嫁超勇亲王,额驸为康熙六公主纯悫公主之子,夫妻感情深厚,公主婚后六年卒。嘉庆间额驸两度救驾。

·十女,固伦和孝公主,生母惇妃,为上所钟爱,幼年即指婚和珅之子丰绅殷德。

·养女,和硕和婉公主,乾隆五弟和亲王弘昼独女。

太监宫女

·吴书来,总管太监

·董氏,乾隆乳母,封温淑夫人。

出于对画家赵蓝天先生的景仰,时至己亥立冬,我再次来到西乡这偏僻的坝上,冥冥中如约而至。这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只是那些芒似火焰的麦穗,如今收割成金灿灿的稻粒,除了繁星似所矜持的荣耀之外,她比麦子更显得一份温文柔和,应天道而生,不若麦子活得犀利好与时势争锋。

村头那座年久失修的闸桥,跨梁与铺面已经重新建造,洁白的大理石栏杆中央刻写着“塘坝桥”,额边小注此桥为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工,十月建。仔细端详,红色漆迹尚未干透。此桥为时堰境内第一座闸桥,1964年建,对当时公社四庄西圩抗御旱涝、海水倒灌等自然灾害作用巨大。资料介绍此桥结构为浪石板砖,揣摩桥护坡桥基为石头与砖砌?不甚其解。因为小满时疏忽,曾懊恼多日,当即走下岸边看那桥全貌。桥基沿用旧结构,褪色的水泥护坡上,镌刻着“大兴圩”三个隶体大字,遒劲郁勃,沉稳凝重。再看护坡,上端青砖倪露,而水面舟楫碰撞处,果然磐石毕现,似嶙峋重叠,颇有气势。再回想起当初护栏残缺不堪,寥寥数月,就有此变化,心里不禁为建设单位匠心施工称誉。

狭小的街市依旧安静,和煦的阳光徐徐透过半透明的雨篷,远望似缕缕炊烟,一路店面内或有老人三四围成群,其间亦有一二个中年人,下棋、聊天、喝茶,或蹲在门外墙角晒太阳。在这初冬上午的乡村,人们不紧不忙的活着,依稀保留了农忙过后的旧俗,机警的村民也不再以好奇的眼光来审视,点点头,互相打个照面。被人接受俨然是种快乐,情绪顿时像天空温柔的冬阳,在小村四通八达的巷闾中漫无边际的延伸。所谓“爱屋及乌”,根据先前初访,一些遗迹梳理的结果使我对这坝上怜爱有加,散落村中的传说、青砖老屋、雕花额枋等等无不昭示着其历史的非同寻常。比若那高大的粮库门楼,码头上凤凰图案门墩,特别是杨家巷口刻着盘长与仙鹤的一对精美门当,大半插入地面,被村民当着驱邪禳解的石敢当使用,历经沧桑,从破四旧算起五十多年,仍不减当初书香门户的闲雅之气。

若石头街初见豆腐坊主鲁德山老人时的情形,不断有村民围过来谈论,上来年纪的皆露悔意,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好东西多散失掉了,之前大家如有一点保护意识,那么现在的塘坝不比苏州的周庄差多少!”话里透出的是无奈,苍狗白云中,人们有时淡薄了对家乡的传承与保护,徒增对其历史重述的困难。但即便若干湮灭,一些尚存的古迹、老建筑,或者不显眼的过往家事,亦被村民反复相语。比如坝上赵氏家族分北赵、南赵和野赵。所谓南赵多出官宦地主,北赵多为平民佃户,两者祖上原为洪武赶散之兄弟。野赵则是来投奔依附的外地人等等旧事,侧耳聆听也是收获,时光像一张错综复杂的网,每一个结点都可能隐藏着一段史实或荣光。

村民曹红珍热心地领我去看那黄芽树(应该是黄杨树,百科上没有黄芽树这一说法,奇怪家乡人总发音为黄芽树?是其嫩叶形似黄芽?),一边比划着南街牌坊的形状,她只记得是一座。“那牌坊下面是用石头摞起来的,塘坝有个女疯子,天天爬到石级上喊:嚯,大奔象!这话也不晓得是什么意思,六十年前的事。”又指出我先前照片上的错误:“这指路人叫魏怀扣,并不姓赵,原来做过这儿的书记,他家住在肉店对过,我以前跟他是邻居,不然尔不清楚这牌坊的事”。老人一路时而弯下腰,理开墙脚边杂草露出的红砂质岩石说,这家也是牌坊上的石头。我用尺量了一块比较完整的条石,为270×35×40mm,端面未见卯榫部分,奇怪的是这块石头内侧还并排一块大小相似的青石。可见宽高尺寸亦为35×40mm,同样未见卯榫,石条大致为立柱构件,或者就是阶石。又走过一处墙角被裁去大半,上端砌成银锭倒堆般的巷口,老人告诉我,这种“和气生财”的青砖建筑坝上还有几处。余音未绝,声音变得坚定骄傲:“看,就是这棵树!”黄杨树长在一处前后山墙的隙缝里,树大约八九米高,虬枝峥嵘,苍翠古拙,烈风中竟无一丝凋零之态。上前扣门,只听院内犬吠。老人说:“主人怕滴不在家,这树三百年朝外,都砌方在中间,到里面也看不见树身,这家人姓赵,屋也是个老屋,土改时被塘南大队部征用,之后落实政策还给人家。”我抬头看那磨砖门楣,倏然触起在村外遇到的村民,原塘南大队队长鲁德高老人所讲述的坝上老房子的事:“塘坝保存最较好的有两处,一是塘坝村支部原赵秀东家,另一处是庄子南边赵宏本、赵宏业家,上人叫赵会山,听说他家是外地人来塘坝投奔赵家势力的。房屋前后穿堂两进,虽没有村支部的大,但比较完整,里面还有一古迹黄芽树,可以一看。”旧泰州地区大户人家有植黄杨习俗,源于黄杨避火之说,因其木质坚硬难以燃烧,树叶遇火劈啪作响,故栽种在院内墙角起防火预警作用,此树生长极其缓慢,俗称“千年矮”,世事变迁中长成大树的寥寥无几,故民间有说:“千年一棵桑,万年一棵槐,要用黄杨转世再回来”。在时堰我从未见过这么高大的黄杨树,只是些缱绻在花盆内的低矮根桩,倒是在公社大院里见过一棵头两百年老香橼树,秋天总记得要小心地溜进去摘上几颗果实,回来放在床头铺边,似乎不能吃。即使有时踌躇去采,学校里早有铁党同伙将这大而香的圆果塞在你的书包里。但我在稽家楼闲逛时遇见这样的黄杨,树梢可能更高一点,树径约三十厘米,枝干蠹节交错,苍劲古朴。由于隔壁早已坍圮,站在废墟上,可隔着篱笆往里张望,白霜似的树鳞恍惚霹雳作响,若蛟螭扶摇而上,与浓荫处则枝条轩邈,林寒涧肃,不觉南柯一梦。同行人诠释道:“这树龄约莫二三百年,早年有武姓村民折根树枝,想做块篆章,孰知大病一场,至今村上无人敢碰。”故事为巧合,但常言讲,人挪活树挪死。阴骘盲索中或有鬼神之气要敬而远之。

坝上虽小,但人物荟萃。我在小满来访前即对相关琐碎史料进行了先期整理,发现从乾隆年间赵升东入选廪贡以后,塘坝村英才倍出。如监生赵增荣、道光年间文生赵光城、光绪8年举人赵光越、宣统元年廪膳生赵钲鋐、宣统2年塘坝明新小学堂长赵钲树、文史学家赵钲铎,后三人为清末江苏省教育总会会员,曾分别担任省教育会评议员与干事等职。是时庄上耕读劝学蔚然成风,圣贤之气远盖同期养尊处优的时堰镇,当官做学问的层出不穷,到上世纪三十年代达到高峰,这一时期代表人物有:赵钲铎、赵蓝天、赵钲权、赵钲镗等等,人才济济,个中翘楚,整个西乡无出其右,故才有民间:“时堰的少爷,塘坝的老爷”一说,以致民国二十三年(1934)在大兴圩西南隅建立了以塘坝为中心的中山镇。弹指八十多年,这一命名今天已晓之无几,在至今接触的众多村民中,唯有塘坝八十二岁的赵富州老人回答道:“中山镇吧,个对到历史?”历史本身不会消亡,消亡的只是人的记忆。比若在黄杨树孤独的远景下与村民谢别,湛蓝色的风正疯狂地攫起头巾下隐匿的灰色发梢,列车一般飞驰,又有谁去记录普通社员的岁月!而“大奔象”意象,或许只是浑沌女人精神领域里的一线亮光,无论真实世界有无云豕蜡象之逸。

钩沉辑佚,关于塘坝前后文献已不愆与素,所能检索到的只是历史沿革、人物断章、村民口述上凌乱的记忆与传说。塘坝又称唐坝,自乾隆三十三年(1768)东台置县以来,与时堰、陶思庄、草舍同属十二都三图,在士绅基层治理中为时堰乡所辖的四十八庄之一,这种在官府督办的保甲“贱役”之外的乡级实际管理,一直延伸到民国。在民国元年(1912)的市乡自治区制推行中塘坝庄划归大兴围市(稽家楼)管辖。民国十八年实行区乡制,时堰镇为县行政六区驻地,原大兴市归时堰区管辖,塘坝改称乡。民国二十三年区以下乡镇合并中,设立中山镇,驻地塘坝,下辖塘坝、苏家庄、杨家垛、孟家垛,为县六区十八乡镇之一。民国三十六年扩并乡镇中易名大兴乡。解放后民主政府更名为塘坝镇,时属时堰区八乡三镇之一。1952年全县行政区域调整中改称塘坝乡。1956年为适应农业合作化以高级社形式并入振中乡。1957年撤区并乡中并入时堰乡。此后历经人民公社生产大队、乡镇行政村等建制到现在。天地之间,其犹橐龠。风靡云涌,拾趣之际,何况那赵氏十八院房的高墙犹在,石头街百年老屋沧桑依旧,毁灭于地的节孝牌坊似乎也在嘤嘤呐喊,一个繁光溢目的塘坝镇又海市蜃楼氤氲缭绕般存在。当我从石头街赵氏后人赵舒云住所拿到《塘坝赵氏家谱》时,有关赵蓝天先生的身世更显清晰,虽然几页新编世系表只追溯到其父辈,甚至牒中某些名称还残缺含糊,比如其兄赵钲树,被记忆为赵钲数,但烟波中对于笔者已是钜献,厘清了村民讲述中人物关系的杂沓。

赵晓□(家谱缺字。生卒年代不详),字丹枫,晚清塘坝人,膝下三子分别为赵钲数(树)、赵钲铭(字咸甫)、赵钲桐(字蓝天。家谱舛误为赵钲铜)。关于赵丹枫的人物资料几近湮灭,有机缘的是村外偶遇鲁德高老队长,其点滴讲述弥补了这一空阙:“赵家有个人叫丹枫,国学生丹枫,早先同孙中山一起革命。这事我背也背得。早在辛亥革命之前,他就回到塘坝准备起事,以前庄子西边都是荒田,他计划筑圩子建立据点,伺机造反。母亲知道后极力阻拦以死相逼,他是个孝子,因为母亲反对的原因,不久忧郁交结而亡。他生前西装革履,有时也穿新式军装,器宇轩昂,气度非凡。那时的人都是马褂长袍瓜皮帽子,他却衣著挺刮,新潮开放与众不同。民国建立后,少枫(长子赵钲树)去南京找过孙中山,孙中山封他做江苏省省议员。这些话都是儿时听老一班谈的,塘坝解放了,就不成听见过枪响。”按其口述推测,赵丹枫应为晚清新军官员?那又以何种身份选举纳捐入官?均无考,或者情形为逸闻之穿凿附会,但在对赵钲树的生平搜集中我却得到了某种隐晦提示。

赵钲树(1876-?),字少枫,清末新学倡导者,积极从事“兴学、筹款、延师、捐产”等工作,光绪三十一(1905)年江苏省学会(后改称为学务总会、教育总会、教育会)成立时,即担任乙巳至丙午年度评议员(05-06年),参与省内教育事务改革,毕生践行于乡村教育事业,为近现代塘坝庄童蒙养正了一批社会志士与人才,如赵钲铅、赵森庆、赵钲权、赵谅公、赵春官、赵继武、赵慕昂以及入门求学的邰爽秋等人。宣统二年(1910)改立塘坝私立明新两等小学堂,本县早期新式学堂之一。最初办学地址位于塘坝南北街王家巷尼姑庵,聘请泰州、姜堰等地知名塾师前来执教,如赵恩湛、刘致毕、卞玉恒等人。民国元年(1912)学校改称大兴围市私立时化初等高等小学。由于计划筹建新校,办学经费出现困难,曾邀请沈斌、赵俊生等人来坝上义务讲课。1913年在塘坝成立大兴围市教育会,举荐顾淮为会长,推行国民教育。1914年大兴围市市立第二初等小学校在塘坝建立,校长赵晓嵋,教员有陈铭德等人。同时设立宣讲所,由青年教员宣讲政令、读报与农事,对村民进行社会道德教育,开启民智。1924年两校合并为大兴市第三小学,1934年为中山镇国民初级小学,后因战争沦陷被迫停办。直至抗战结束,学校于1946年复课,校名为“东台县中山镇国民中心学校”。为了扩大施教对象,在其子赵善若、三弟赵蓝天倡议下,地址搬迁到村东赵氏十八房祖宅大院内,较著地解决了一大批贫民佃户子女的求学困难,比如村民纪国银、赵德明、赵富州等人孩提时代识字概况。除专注教育外,赵钲树也广泛投身于地方公益事务、政治变革和民主议政建设。清末新政中,其作为我县绅士学会成员在塘坝设立积榖仓,公储备荒,用于赈灾救济。负责庄上公产公款、公益捐的征收,筹集自治经费热心公共事务,对学堂学务、道路桥梁、村容卫生、禁绝鸦片赌博等民生教化上进行规划整治,避免公款在民间演剧、酬神赛会等方面的无益支出。受省教育会会长张謇的“村落主义”影响,亦在大兴、塘坝建立恤嫠会、米市、贫民工场、施棺义冢所等慈善公益性机构。这些旨在“以本乡之人本乡之财办本乡之事”自治原则下的改革措施与笃行尚义,不仅将塘坝从顽固的家族门第管理纳入近代制度化乡村建设,同时也确立了赵钲树往后二三十年内在地方行政事务中的实际地位,使得塘坝的人口、教育、农商经济及村庄规模在历史更迭中保持了稳定发展,为后来设乡建镇脱胎于自然村落奠定了基础。在1911年辛亥革命中,其作为本县商务分会主要成员积极参与以杨葆寅、丁立棠为首的东台光复计划,平息清庭驻军“淮南缉私营定字副营”的滋事作乱。1913年1月16日与本县朱景星、周嘉泳、陈康、孟铎、高銮等六人在首届江苏省议会议员选举第一复选区复选中当选(地址为南京丁家桥前咨议局),全省当选总额为一百六十人。但也因为选举资格而遭致他人检举。此案为民国初年江宁司法档案中三宗选举资格诉讼案件之一,即夏桂謦为选举控告赵钲树等案(案卷号:206-1913-003-0112)。诉讼内容为:

东台民夏桂謦诉称,江苏第一区复选省议员开票后宣示榜内有东台赵钲树系宁垣金陵法政学堂肄业生,此次来省已应第四期考试,又高銮一名系东台法政学校肄业生。以上二名均在肄业期间继续之内,业经被选为省议会议员。查《省议会议员选举法》第七条第二号之规定:各学校肄业生停止其被选举权,是学生当选当然无效。是以民等为维持国家立法之本意,恳请厅宪调查核办,移请复选监督,将二人之议员撤销,以符法规而专职守等云云。

从公开的原江宁高等审判分厅民庭卷宗卷首等二十份档案(档号:G29-003-0002-0130~0149)来看,此案经历了从起诉(档号0130,时间1913124)。分厅照会两学堂调查二人是否肄业。收取两学堂咨呈,两人均于上年退学。2月15日起诉人因惟闻省会召集之期(2月22日第一届省议会召开)近在眉睫,怂恿东台民宣忠一同对分厅提出诉讼判决催请。分厅据两学堂照会咨文回呈,作出批示:“核与选举法第七条之规定并不违反,厅请当选无效之处应毋庸议此。”并于2月17日分厅再次批示:“已于十五日明由批示,毋庸多渎此批。”但夏桂謦、宣忠等人并未就此罢手,继续收集证据,2月21日又以赵钲树未于上年退学,谓其复选期间来省应第二学年考试后与同班生摄影为铁凭,犹有该校别科三年级之东台学生钱树声为证人进行续诉。而之后,江宁分厅一直未奉明谕,以致十日后(3月1日)随着第一届省议会召开,从当初秦淮旅馆落魄至木料市陈寿生破布店寄寓的夏、宣二人,矜持地再次递上诉状,内容复同续诉,并增添“东台公椷”私立法政学校学生们对高銮肄业作假指证(档号:0149) ,从卷宗卷首批注及所公布的文档看,结果似乎事无定论。案件背后是维持公理之争、还是候选人利益之争个人倾向于后者,以末了上诉“恳请厅长速予批示决定,并将赵钲树当选省议员证书证书追回,另通知候补人候补,以符规章而重立法,不胜迫切之至。”之诉求来透析,随着省议会召开,原告作为复选选民迫不及待的申请显然是为了本县某位复选候补者获得议员身份的递补,或者即他本人。根据1912年《省议会议员选举法》,复选诉讼向高等审判厅起诉;“复选之选举诉讼应由复选选举人提起”;“自复选举日期十日内,逾期,不得起诉”等等。作为复选选举人夏桂謦、宣忠等民表面上按章程诉讼,却终究掩饰不住内心狂澜般的祈求。放在时代背景下来审视,此次诉讼行为无论是出于追求选举公正还是为自己与他人谋利,即使在被告等人不出镜的情况下,纵览诉讼过程中的各类证词,也暴露出省教育会成员陶保晋、夏寅官等人为代表的一批前清咨议员,与自己亲手所创办的法政学堂中那些勇于为夏桂謦作证的学生之间选举立场的分歧,颇有讥讽色彩但又司空见惯,像历史上的每一次激荡,背叛总以年轻为决口。尽管帝制退出国家不是共和暴力所致,新军、革命党、立宪派以及地方会党之间形而上的妥协与平衡,并不能阻绝学生们、新旧知识分子甚至是平民阶层对新兴政治的想象,通过法律允许的形式来彰显公正,这当中自然也包含了夏桂謦这类经济上并不富足的初选当选人。当选举地址从东台移至省城,为旷日持久诉讼而退居破布店的生活窘况,来推测起初住进状元境繁华处的秦淮旅馆只是受惠于选举法对其赴复选给予的补贴影响。管中窥豹,随着《省议会议员选举法》对选举资格规定在年龄、财产、学历等单列要素标准上的降低,由此产生选民数量的急遽增长,同比1908年咨议局议员选举,参选人数从占全省总人口的051%上涨到6%之多。这样庞大而糅杂的社会政治活动,却因选举法的设计将在校学生、肄业生以及小学教员排除在被选举权之外,这意味着选举中最激进最富理想化的自然群体遭遇切割肢解,赋予个体权益的不平衡与歧视,导致在县级选举时新型人才被压制。在东台,或者整个江苏境内政治舆论上处于新成立共和党人实际操控中,即以清季立宪派人物张謇为主的地方士绅阶层。从省咨议局到省议会本质上是一次和平演变,是宪政经营者在体制转变中收获到的经验红利,政权的更新并没有给表面上轰轰烈烈的民主议政带来实质性改变。选举权的普及留给那些毫无准备的人民,只是一场突如其来又混乱无果的欢喜。所以选举从造册、初选到复选,当选票最终汇聚到由士绅阶层所主导的学商会团面前,引起选举争议的也必然是这个阶层的内部分歧,社会羁縻政策下的分化与重组。已知我县六名议员出身为:赵钲树,地方绅士,省教育会会员,学历待考(秀才、监生?);朱景星,拔贡,宣统元年我县当选士绅,省教育会会员;周嘉泳,附生,两江师范本科毕业生,宣统元年当选士绅,省教育会会员;陈康,清末泰州分司通判。高銮,附生,宣统元年当选士绅;孟铎,北京高等实业学堂毕业,富安东市原私淑小学校长。至于案件始俑者夏桂謦其时年已37岁,与诉讼对象赵钲树同年。遗憾地是,由于一直以来对赵钲树以及夏桂謦、宣忠等人社会资料的缺乏,特别是诉讼结果的不确定,使得案例在针对民国地方议会制度、司法制度等等当代多课目研究选项中失去了优势,限制了论证上从微观到宏观的人物视角,不能发挥出应有的历史价值,这也是本文在考据与追溯赵钲树生平插入案例的旨趣所在。但消失的世界无时不刻地镌刻着真实,不懈于此,历史恍如晨曦。寻求此案终极,竟与笔者最初猜想不谋而合,在一份民初《江苏省议会记要》中得到了验证,“江苏省议会常会于五月十二日(1913)闭会,因重要个案未及全数,议决即于十九日召集议员开临时会,赓续开辞。都督省长暨各司长到会,行开会礼云。”此次临时会议员席次表中赫然写明:赵钲树为“第十一号”、高銮为“第五一号”等。从诉讼始初到议会常会结束长达近五个月时间段,留给历史体验的是将选举诉讼直接归类于民法的实践失败,也是“民不告官”的顺民文化在立法中将行政组织与监督的责任规避于法律的实际体现。以民法的形式来解决公权争议,案件的不了了之似乎成了司法裁判之外的自行和解。另外这起丝毫不涉及人品与贿赂的选举诉讼,脱开了同期选举案的腌臜共性,反映出赵钲树除因学生身份与选举法相悖以外其他行为上的清白,对比江宁司法档案中其它两宗选举诉讼案,即如皋张汝霖(律师出身,民国22年为我县县长)选举资格及刑事嫌疑犯起诉案、六合吴萃荣选举贿赂上诉案,其中的作奸犯科为道德所蔑视,因而赵钲树案在案例内涵上更具自我约束的绅士人格特征。当然有意思的远不止于此,需要指明的是,此次复选是基于本县上一年12月初选当选者111人之互选。由于所处年代交通落后,电讯空白,人员与消息不可能便捷来往与县省之间,那么是什么使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夏桂謦赢得法政学校学生的支持?如果从证词套封上所用邮址字眼“东台公椷”来分析,这桩关系我县历史上的选举公案是否愈发贴近答案。浅尝辄止,近七十页的诉讼材料并没有给出笔者所期望的信息,这条原本认为能够探究赵钲树科举出身及其父身世传说,借以剖析清末政治改良中青年赵钲树脱颖而出的重要线索,在丢失设想值的同时,所要做的只能是在此基础上对人物作更多的求真与思考。与赵钲树而言,选举之争也激发了维新绅士对民初司法建设所推崇公平精神的领悟,在此后的乡村教育上侧重于法制人才培养。如其长子赵庚庆、族弟赵钲镗、赵钲钰等人。赵庚庆字善若,为民国十五年朝阳大学第二届法科法律系毕业生,《北京朝阳大学旬刊》1924年第2卷19期有其署名“判例商榷”一文,时为大三学生,便对因口角激愤至互殴特夺正当防卫权的判决惯例提出受有不正侵害“即应有主张正当防卫之权利,殊未可以侵害之手假不同而有所歧异”的独特见解。族弟赵钲镗则多次受到民国司法行政部传谕嘉奖,任职服务至最高法院。此外作为塘坝主要乡绅,抗战期间赵钲树闲居在家,不仅多次拒绝汪伪政府的爵禄收买,还主动组织村上教员重开私塾,传授民众爱国思想,感染次子赵森庆、堂弟赵钲铅、赵钲权和同乡知识分子王茂才等人一同投奔抗日民主政府,枪林弹雨中,各自走上艰辛而波谲云诡的人生路途。

一、姓氏源流

崔(Cuī)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姜姓,以邑名为氏。据《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元和姓纂》等资料所载,炎帝神农氏后裔,西周时齐国国君丁公伋的嫡长子季子曾食采于崔邑(今山东省章丘县),子孙以邑为氏,是为山东崔姓。根据多种古籍的记载,崔氏出自姜姓。崔姓出自于西周时期的齐国,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曾经长期是山东望族和中国著姓。齐国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之一,建都于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开国君主是吕尚。吕尚本来姓姜,因为他的先祖被封于吕(今河南省南阳),从其封姓,故称为吕尚。吕尚的儿子丁公佶,是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来应该继承君位,但却让位给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则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东省章丘县西北),后来以邑为氏,就是崔氏。  而这位丁公佶,相传是姜太公姜子牙的儿子。由此可见,崔氏中国人是源自姜太公的直系后代,追本溯源还是上古时期炎帝神农氏的子孙。他们的得姓,算起来大约有3000余千年的历史了。

2、据《新唐书》所载,唐时新罗国有崔姓。

3、出自少数民族崔姓:

① 清代高丽人、满洲人姓氏中有崔姓。

② 今彝、回、蒙、土等族均有崔姓。

二、迁徙分布

崔姓崔姓发源于山东境内。季子后人一直仕齐国卿大夫。秦汉时,季子后裔崔意如任秦国(都今陕西咸阳)大夫,封东莱侯。长子崔伯基为西汉东莱侯,居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一说今山东武城县西),后分衍出鄢陵(今属河南)、南祖、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青州房等支派。次子崔仲牟,居博陵安平(今属河北),后分衍出博陵安平房、博陵大房、博陵第二房、博陵第三房等支派。崔姓一族可谓门庭显赫,人丁兴旺,故有“清河”、“博陵”两大郡望。另东汉末年,军阀争战,平州刺史崔毖率族人避居朝鲜,后发展为朝鲜大户。魏晋南北朝时,崔姓依旧以门第高贵、族大人众而著。史载,西晋时,崔姓位居北方士族之首,遂被列一等大姓“崔卢王谢”之首。《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有:“崔殷(崔伯基八世孙)有七子,长子崔双为东祖,次子崔邯为西祖,三子崔寓为南祖,亦号中祖。崔寓四世孙崔林,魏司空、安阳孝侯,曾孙崔悦,前赵司徒、左长安、关内侯,有三子:浑、潜、湛。崔湛之孙崔蔚,北魏郢州刺史,居荥阳(今属河南),号郑州崔氏。”唐代崔姓官仕宰相者多达二十七人(《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列二十三人,该书《校勘记》又增补四人),由此可见唐代崔姓地位显赫之一斑。此期,崔姓繁衍之地以北方为主,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山西、甘肃遍布崔姓。宋元时期,有较多崔姓南迁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等地。明朝初年,有山西大槐树崔姓移民于人迹稀疏之地。明清之际又有大批崔姓族人迁往辽东一带,多与朝鲜族杂居。清末又有入居东南亚国家者。总之,唐代以后,崔姓虽陆续有迁徙之举,但仍不失为一北方姓氏。今日崔姓尤以山东、河南、黑龙江、辽宁、江苏等省多此姓,上述五省崔姓约占全国汉族崔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崔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八。

三、历史名人 崔 浩:清河东武城(今山东省武城西)人,后魏时官至司徒。其修史以彰直笔,因暴露“国恶”,而遭灭门之灾。

崔 宏:南北朝时清河东武城人,官至吏部尚书,曾执掌机要,参与草创过各种制度。

崔 鸿:今山东平原人,著名史学家,初仕魏中散大夫一职,后迁黄门侍郎,加散骑常侍、齐州大中正。撰《十六国春秋》一书。

崔 颢: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唐代大诗人,官至司勋员外郎。早期多闺情诗,诗风浮艳,晚期诗风慷慨豪迈,后人辑其诗成《崔颢集》。

崔 护:博陵安平(今属河北)人,唐代诗人,官至岭南节度使。其诗《题都城南庄》,有句“人面桃花相映红”千古传诵。

崔 白:濠梁(今安徽省凤阳)人,北宋名画家,擅画花竹、禽鸟,尤工秋荷凫雁。其笔法劲利如铁丝,设色较淡,改变了宋初以来画院流行的浓艳细密之画风。

崔 立:将陵(今山东省德州)人,金末自称太师、军马都元帅、尚书令、郑王。

崔 斌:元朝名臣,官至中书左丞(副丞相)。其人才思敏捷,性情刚直,为官清廉,深受元世祖信任。

崔 述:大名(今属河北省)人,清代历史学家,考据学者。字承武(1740-1816),号东壁,河北大名人。乾隆举人。曾任福建罗源、上杭知县。任职期间,兴利除弊,为人称道。30岁后,因见群经的传记、注疏多与原经文有出入,由怀疑而进行考据,辨别真伪。他考辨先秦古事,一切取信于经。对战国以下的书,都以为不可全信,因而专攻古史。对近代史学界怀疑古书古事的风气,颇有影响。所著书以《考信录》为主,包括《三代考信录》、《丰镐考信录》、《洙泗考信录》等,近人汇印为《崔东壁遗书》。

崔骃 :东汉涿郡安平(今属河北省)人。少与班固、傅毅齐名,曾为府掾,后改主簿,著有《达旨》等,有“儒家之林大才子”之称。其子崔瑗,官至济北相。为著名书法家,工章草,其书“点画精微,神变无碍”,人称“草贤”,著有《草书势》。

崔善为:唐代贝州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人。善天文算历和断狱。曾随李渊起兵,后封清河县公。

崔敦礼、崔敦诗:南宋通州静海(今江苏南通)人,二人均为绍兴进士。敦礼著有《宫教集》、《刍言》。其弟敦诗文才敏赡,著有《玉棠类稿》、《西坦类稿》等。

崔子忠:北海(今山东省莱阳)人,明代著名画家。擅画人物、仕女,兼工肖像画。与陈洪绶并称“南陈北崔”。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崔姓郡望主要有清河郡、博陵郡、汞阳郡等。

清河郡:汉高祖所设置,相当于今天河北省清和及枣强、南宫一部分,山东省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东汉时改为国。

博陵郡:三国魏正始三年设置,西晋时置为国,相当于今天的河北省安平,饶阳、安国等地。

汞阳郡:由三国时的河南郡分置,西晋时也被设置为国。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省黄河以南,东至朱仙镇、西至汞阳南至密县,以及黄河以北的原阳县地。

2、堂号

噤李堂:“噤李”是指使李白不能够开口吟诗。传说唐朝崔颢游黄鹤楼,在楼上题了一首诗,文情俱佳。后来李白也游黄鹤楼,见到崔颢的诗,便不敢在上面题诗了,只是吟道:“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此外,崔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清河堂”、“德星堂”、“敦叙堂”、“默阴堂”等。

============================================================

崔姓宗祠通用对联

〖崔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世推三虎;

人羡五龙。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中书舍人崔琳、及其弟子詹事崔珪、光禄卿崔瑶三弟兄。崔琳官至太子少保,崔珪官至太子詹事,崔瑶官至光禄卿,时号“三虎”,因官阶都在三品以上,又号称“三戟崔家”。下联典指唐代博陵安平人崔玄暐及其弟崔昪、子崔琚、孙崔涣、曾孙崔郢五人,人称“五龙”。崔玄暐,明经科进士,历官高陵主簿、记部员外郎、凤阁舍人、天官侍郎,为官公正廉洁,深得武则天赏识,长安年间官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宰相)。因诛杀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有功,任中书令,封博陵郡公。一生以清白著称。崔昪,历官司刑少卿、尚书右丞。崔琚,历官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崔涣,长于议论,历官亳州司功参军、司门员外郎、巴西太守。安史之乱中,玄宗逃往四川,他在路上迎接以表示中心,又由宰相房琯推荐,于是任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肃宗时,官江淮宣谕选补使,选拔人才,不照顾亲友。代宗时,官御史大夫,因批评宰相元载而被贬为道州刺史。崔郢,历官商州防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

一门孝友;

三礼义宗。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武城人崔邠,,字处仁,进士出身,历官吏部侍郎、太常卿,以耿直知名。他家三代同灶,和睦相处,宣宗曾说他家“一门孝友,可为士族的典范。”下联典指南朝梁东武城人崔灵恩,少年时读遍五经,尤其精通“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和“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在魏时官太常博士,入梁,官步兵校尉兼国子博士,聚徒讲学时,听者常有数百人,后出任桂州刺史。著有《周礼集注》、《三礼义宗》《左氏经传义及条例》等,共一百三十余卷。

五原贤守;

四皓齐名。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崔寔为五原太守。下联典指汉·崔广号夏黄公,为“商山四皓”之一。

覆瓯待相;

却璧鸣廉。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武城人崔琳,受玄宗器重,玄宗曾写下他的名字,用金瓯覆盖。下联典指南北朝时北魏安平人崔挺,字双根,孝文帝时官光州刺史、光州大中正、北海王司马。为官廉洁,有人送他玉璧,被他拒绝,说:“过去没有杨震之金,今日岂能有崔挺之璧。”

秉仁岳峻;

动智渊明。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后魏太中大夫崔敬邕碑文联句。

和睦妯娌;

善事姑嫜。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苏少娣嫁氏,妯娌间常有纠纷,少娣事妯理甚恭,使之愧悟,遂相和睦。下联典指唐·崔远祖母唐夫人事姑至孝,每旦以乳汁奉姑。

-----------------------------------------------------------------

〖崔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八行称于众口;

三相出诸一门。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密州文学崔贡,字迁硕、仁和人。端重有学识。大观中诏天下郡县保任士有孝弟睦蠏任邱中和八行者,贡入太学,司成考验以闻,后授密州文学以卒。乡尊之曰“八行先生”。下联典指唐代中书舍人、封魏国公崔铉一门三相。

-----------------------------------------------------------------

〖崔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中年弍才号大儒;

少小博学通百家。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官吏、文学家、书法家崔瑗,字子玉,涿郡(今河北省平安)人。十八岁进京师,精通天文、历数等,后举弍才,被荐为宿德大儒,从政有绩,升迁济北相。下联典指东汉文学家崔斛,字亭伯,涿郡(今河北省平安)人。年十三,通《诗》、《易》、《春秋》,博学多才,尽通训诂百家之言。后官至司徒。

教民纺织留世远;

立石直笔播誉长。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尚书崔寔,字子真,一名台,字元始,是著名的政论家,桓帝时任议郎,后迁司马,出为五原太守,教民纺织。其代表作有《政论》,对当世大胆抨击,为时人称颂。下联典指后魏司徒崔浩,字伯渊,清河人。诏总理史务,监秘书事,作国书三十卷,立石以彰直笔,因暴露“国恶”,而遭灭族之灾。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唐·崔颢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才高八斗”的大诗人崔颢《黄鹤楼》诗句联。崔颢,汴州(今河南省开封)人。开元进士。曾官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黄鹤楼》一诗。甚为李白所推崇。李白《登黄鹤楼》诗中有句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有《崔颢集》。

苏少娣能和妯娌;

唐夫人善事姑嫜。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苏少娣嫁氏,妯娌间常有纠纷,少娣事妯理甚恭,使之愧悟,遂相和睦。下联典指唐·崔远祖母唐夫人事姑至孝,每旦以乳汁奉姑。

床堆象笏兴宁里;

名卜金瓯宰相家。

——佚名撰河南省巩县白沙村崔氏祠堂联[祠祀此支崔氏始祖崔思义]

崔氏祠堂坐落在白沙村北、老官道(今汴洛高速公路)南,背临洛水,南望嵩山,占地面积达2900平方米,由舞楼、山门、耳房、拜殿、过厅、正殿、配殿、偏殿、库房、厨房等十余处建筑组成,气势宏伟,富丽堂皇,雕梁画栋,飞檐斗拱,全是皇族家庙式样。山门上方嵌“崔氏祠堂”木匾,正殿后墙镶“崔氏祠堂”石匾。正殿暖阁内设始祖碑,拜殿明柱上悬挂着这副孤形的木质楹联。山门内过道旁,还竖有袁世凯撰文并书写的《崔继泽墓表》。祠堂对面,建有一座戏楼,砖瓦木质结构。戏楼前台的四根石柱上,保留着咸丰壬子(1852年)年间镌刻的两副对联,分别是:“乃文乃武把往事何妨再叙;演忠演孝劝世人莫作闲看”、“刻羽引商此中隐寓春秋意;知往观来局外须深劝戒心”。早年,祠堂后墙上悬挂着皇帝亲书的钦赐牌示,凡在官道上过往的官员,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务必入祠参拜,无不肃然起敬。元朝末年,中原大地兵连祸接,人口损伤惨重。朱元璋南京即位以后迁山西、河北等省之民,到河南及沿海各省。洪武四年(1371年),崔氏始祖崔思义,自山西省潞安州长子县兴宁村迁居河南省巩县白沙村。生有五子,后分为五门。单说次子举,传至四世满时,生有七子。其中第三子名标,因作战有功,被招为亲王郡马,官拜亲王府仪宾。

-----------------------------------------------------------------

〖崔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慈父神君,民歌遍汲县;

清风高节,师表出增城。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官吏崔琼的事典。下联典指宋代观文殿大学士崔与之的事典。崔与之,字正子,增城人。治绩卓著。谥清献,有《菊坡集》。

千百载祖德宗功,培根固本,忆先世文臣学士、武将王侯,岂第名覆金瓯,独高唐代;

三万里川源河岳,毓秀钟灵,愿后人黼黻簪缨、垂绅缙笏,依旧门排棨戟,大振潜阳。

——崔阳廷、崔显达合撰安徽省岳西县沙岭崔氏支祠联(32+32=64字)

--------------------------------------------------------------------------------

中国人民 崔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崔田民中将

崔田民(1912-1991),陕西省绥德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转入中国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陕北省苏维埃 副主席兼保卫局局长、国民经济部部长,中国工农红军第15军团第78师政治委员。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7团政治处主任、政治委员,689团政治委员,344旅政治部主任兼冀鲁豫支队政治部主任,八路军第二纵队政治部主任兼新编第二旅政治委员, 冀鲁豫边区军政委员会书记,冀鲁豫军区政治委员、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一纵队政治部主任,冀南军区政治部主任, 华北局党校第四部主任、政治处主任,中国人民 铁道兵团副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 铁道兵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高等军事学院速成系班主任兼政治委员,铁道兵政治委员、顾问,第二炮兵顾问。是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 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 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1年11月1 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9岁。

崔文斌少将

崔文斌(1917-1998),陕西省绥德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参加红军,1936年转入中国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大学特务团连副政治指导员兼教员。

抗日战争时期,任 陇东特委正宁县工委主任,镇远中心县委组织部部长,新四军第6支队营政治委员,新四军第4师11旅33团政治处副主任,盱眙总队副政治委员,淮北军区第3军分区独立第1团政治委员,独立第4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野战军6纵47团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第24军72师政治部主任,第71师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24军71师改建为空军,师部和211、213团机关编为中南军区空军预科总队,任总队政委,212团调到北京编为警备团。1951年5月,编为空军15师,任师政治委员。1951年10月参加抗美援朝,空15师入朝作战,编入志愿军空军序列,这支队伍刚组建,经过改装训练、学习组织飞行的程序和方法、6000米以下单机到大队的基本训练、团的编队训练、战斗使用科目训练,飞行员仅飞了20多个小时,1952年2月在空4师带领下升空作战,3月20日在空4师一个大队掩护下,击落敌机2架,击伤1架。经过8次空战,1952年5月,空15师撤回吉林省公主岭机场休整,9月转场到东丰机场,保卫小丰满水电站。9月中旬,空15师接收米格-15飞机52架,随即进行改装训练和战斗科目训练。1952年11月,空15师再次入朝作战。空15师两次参战,共击落敌机51架,击伤16架,被击落41架,击伤37架。空15师涌现出3名二级战斗英雄:吴胜凯(击落敌机4架、击伤1架)、蒋道平(击落敌机5架、击伤2架)、韩德彩(击落敌机5架,其中击毙美国“双料王牌”飞行员费席尔)。回国后,任空8军政治部主任,福州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昆明军区空军指挥所政治委员, 空军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获朝鲜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 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8年12月1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崔建功少将

崔建功(1915-2004),原名崔日发,河北省大名县人。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加入中国 。1938年6月任涉县独立团教导员时,改名“崔建工”,号“广运” ,意思是广泛开展群众运动,建设工农政权。1954年从朝鲜回国后,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秘书处将他的名字错写为崔建功,他便顺其自然,沿用此名至逝世。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5军团第73师政治部敌工干事等职。参加了山西永和、陕西桥板以及东征、西征、山城堡等战役战斗。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7团政治处敌工股股长、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129师新编第1旅1团政治处副主任、团政治处主任,第3团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平型关战役、晋东南反“九路围攻”作战以及山东高塘东月寨、香城固、林南等战役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太行军区第7军分区司令员,第12旅副旅长,太行军区独立第1旅长,晋冀鲁豫野战军第9纵队27旅旅长、旅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第15军45师师长等职。参加了平汉、汲县、安阳、豫北、豫西、淮海、渡江、广东、广西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 第15军45师师长,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45师师长,参加了第5次战役,1952年参加了上甘岭战役。回国后,任中国人民 第15军副军长,第14军代军长,后入南京军事学院上级速成系第一期学习,1956年毕业,任第13军军长,1960年11月指挥5个团21个营跨越国境进入缅甸,在东西长三百公里、南北宽一百公里的热带山地丛林,与缅甸国防军双边夹击滞驻“金三角”的 残军。经过80天的出国勘界警卫作战,消灭了 残军的“复兴基地”。后任昆明军区司令部参谋长等职。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建立了功勋。是第一、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三级获八一奖章、二级独立

家谱的主要内容

家谱的主要内容:姓氏源流和世系表。一、姓氏源流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