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冈藩的历代藩主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6浏览:3收藏

福冈藩的历代藩主,第1张

黑田家

外样 50万2千石→41万2千石→43万3千石→47万3千石 (1600年 - 1871年)

长政

忠之

光之

纲政

宣政

继高

治之

治高

齐隆

齐清

齐溥,后名长溥

长知

藩知事 有栖川宫

(1871年)

炽仁亲王

支藩

秋月藩

1623年立藩,位于秋月阵屋。

东莲寺藩

东莲寺藩后来改称直方藩。藩厅在东莲寺。1623年黑田高政获封4万石领地。1675年改称直方。1677年黑田长寛将领地送还福冈。

1688年光之四男长清获封5万石。1720年长清逝世,并无儿子继承被藩庆。

明初就一批著名文学家为江西吉水周氏家谱写序。如:解缙的《吉水桑园周氏族谱序》、杨荣的《周氏族谱序》(此谱为明初翰林院编修周叙重修)、金幼孜的《周氏族谱序》(此谱为明初大理寺少卿周彦奇、国子监博士周歧凤重修)。

始祖:后稷

起源主要有四:

1出自周昌、周任之后。《河图运录法》载,远古黄帝轩辕氏有大将周昌,商代有太史周任,两人后代均以周为姓氏,分散于古时的汝南(今河南、安徽一带)、庐江(今安徽、湖北境)、浔阳(今属江西)、临川(今属江西)、陈留(今属河南)、沛国(今河南、安徽、江苏境)、泰山(今属山东)、河南(今属河南)等地。

周姓始祖--后稷

2出自姬姓,始祖后稷。后稷母亲为姜螈,父亲为帝喾。西周初年人们就把后稷奉为周族的始祖,后稷的裔孙古公亶父(即周太王)为狄所逼,率领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岐山下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到文王姬昌时,以国为氏。周姓主源另有一说,即东周时期周公黑肩(即周桓公),曾率军协助周桓王讨伐郑国。后周王朝因王位继承问题发生内乱,周公黑肩卷入其中被杀,后辈子孙有因“周公”姓者,改姓周。

3少数民族改为周姓。《魏书·官氏志》记载:“献帝以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次兄为普氏,后改为周氏。”唐朝上元年间,少数民族有“暨佐时”(音译)三字姓改为周氏。代北(今山西东北部)复姓“贺鲁”氏,改为周氏,贺鲁氏是由“夷”(少数民族)变为周姓。

4他姓改为周姓。唐朝先天、开元年间,姬姓为避唐玄宗名讳,改为周姓。五代后梁成油死后被梁太祖朱温赐姓周。元朝末年,福建泉州苏姓改姓周,并迁移台湾新竹。清朝初年,明朝长沙藩王吉王子孙在明亡后逃往宁乡周家,为避祸改姓周。

世系

轩辕黄帝(姬轩辕)-1世玄嚣(即少昊)-2世蟜极-3世帝喾-4世后稷(弃)-5世不窋-6世鞠-7世公刘-8世庆节-9世皇仆-10世差弗-11世-毁隃-12世公非-13世高圉-14世亚圉-15世公叔祖类-16世古公亶父-17世季历-18世文王姬昌-19世武王姬发[参考《史记》中的《三代世系表》]-20世成王姬诵-21世康王姬钊-22世昭王姬瑕-23世穆王姬满-24世共王姬繄扈-25世懿王姬喜-26世孝王姬辟方-27世夷王姬燮-28世历王姬胡-29世宣王姬静-30世幽王姬宫湦-31世平王姬宜臼-32世姬烈-[参考《中国通史》]-33世姬懋-34世姬文-35世姬升-36世姬兴-37世姬晏-38世姬安-39世姬宏-40世姬明-41世-姬隐-42世姬寿-43世姬容-44世姬休-45世姬雄-46世姬辉-47世姬宽-48世姬员-49世姬成-50世周邕[他生于周末,跨越秦朝十五年至西汉初,从他起正式姓周]-51世周秀-52世周仁-53世周勃-54世周亚夫-55世周艮-56世周谯-57世周灵-58世周琪-59世周嘉-60世周纡-61世周理-62世周机-63世周仿-64世周景-65世周忠-66世周异[东汉末年人]-67世周京-68世周智[东汉两晋人]-69世周人-70世周球-71世周应-72世周道[晋末南北朝初期人]-73世周约-74世周燕-75世周表[南北朝末隋朝初期人]-76世才卿[归仁、隋朝人]77世贵珠[唐朝初期人]-78世文颍-79世安时-80世如锡-81世宏谦-82世崇昌-83世禹公-84世惟箭-85世环公-86世彦朴-87世虞公-88世宾公-89世从远[唐末人]-90世智强[五代后晋人]-91世辅成[怀成/宋朝人]-92世敦颐[濂溪夫子]-93世寿公-94世虞仲-95世兴复-96世时泰-97世南翰-98世德贞-99世富叟-100世明善-101世子美[周家开村公]-102宗杰-103世先公、潮公。

序言

清朝中叶,钱大昕撰的《周氏族谱序》,它介绍了明代上海周氏与清代嘉定周氏的源流。该序说:“周氏之先,自上海之周浦迁居嘉定,百余年来,本支蕃衍。”这段话,对于后人考察上海周氏与嘉定周氏,提供了重要线索。此序赞扬了上海嘉定周姓族谱:“今观周氏之谱,详其所当详,略其所当略,缺其所当缺,洵(xun),实在)可以为后嗣法。”

编修

周姓人十分重视家谱和族谱,有修撰家谱的传统。

周朝建立后,专门设立了负责宗室世系、以及宗族事务管理的官员“小史”,建立了一套相当完善的官修谱制度。后来传世的《世本》和《大戴礼记》中的《帝系篇》,便是当时修撰的周先王的传衍情况,明显带有后来家谱的性质,因此被公认为是现存中国第一部姓氏学专著,可以看作是周姓人最早的家谱。

周姓人真正的家谱的出现应是在魏晋以后。魏晋时期,由于门阀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区分士庶,当时人对于谱牒十分重视,一时间,谱牒学提高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人们重视谱牒,纷纷撰写家谱。东晋时期,著名谱牒学家贾弼之编撰了《十八州百一十六郡谱》712卷,其中就包括了当时著名的汝南安成周氏谱、庐江舒城周氏谱以及义兴阳羡周氏谱。

周姓人为了更准确记载自己家族源流及发展历史、分衍情况,私撰族谱。由于时代久远,这一时期所修的周氏族谱已亡佚殆尽。

唐代,大一统的局面,更加有利于修撰谱牒。官方、私家修谱之风极为盛行,周姓人的家谱内容也进一步丰富。保存至今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谱》中,就有汝南安成周氏及其分支永安黄冈周氏两大著名周姓郡望的世系。

宋代以后,家谱的修撰越来越多,清朝以至民国以来,更是修谱成风。由于修撰时间距今较近,很多家谱都能保存下来,特别是明清以至民国所修家谱。有的家谱根据发展的需要,甚至一修再修。

在族谱中,对周姓人影响最大当是一些为族人所订立的宗规、宗训。一些周姓族谱,还标明了自己的堂名,通过这些堂名,可以看出本族独特的文化旨趣。堂号本是某些周姓支派用于标榜和区别的标志,大多数周姓堂号都是根据与周姓发展密切相关的地名、名称等来命名。

祖训

编辑

1、乾坤广大,繁荣新隆;勋业光辉,照耀祖宗;志谋高强,超群达众;邦国丰富,勤亦元玄。

2、宗谱记载,周氏族人恪守祖训,耕读传家,守分睦邻,对于地方义举,莫不踊跃向前。

字辈

编辑

山东周氏族谱山东省周氏字牌辈序:~隆、茂、庆、传、长、广、生(升)忠、厚、嗣(世)、志、永远、祯(元)、正、方。后又续序:志德开宏运达孝毓富祥教礼培家训信义作保章。

  湖南衡阳蓝江周氏始迁祖彦升公,宋理宗时由江西吉水迁居衡阳南乡矮岭,派衍三房。长木甫公裔居衡阳木口、衡南石笋;次林甫公裔居衡南蓝江桥、祁阳大营驿、邵阳东观桥;三森甫公裔居祁阳马江埠、贵州毕节,字牌辈序:宗兴士起,上承祖光,训遵礼制,学景连芳,才可治朝,德足安邦,宏绪远裕,万亿祥昌,时逢盛世,祝寿昭彰,荣登先第,今古颂扬。彦升林甫公班行:碧添景有志 丹廷一宗家 再尚万年书 应时享荣华 鸿才克尊礼 高贤太极传 笃亲昭穆序 作述庆长绵 世代辅国政 功伟德乃彰 奉先惟思孝 丁衍愈辉昌

河南周姓族谱 (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张店镇牛三门村周庄)周氏字牌辈序: 机 奎 濂 树 炳 城 锡 永 松 焕 培 铭 源 本 熙 桃 钊 淮 桥 照

宁乡河坞周氏始祖层楼公,字上一,明洪武间自江西吉水泥田徙湘,开基于宁乡河坞,生三子:华甫、华福、华禄,开三大房。清雍乾年间建祠堂于河坞。族谱始修于康熙42年(1703),嘉庆元年(1796)续修,道光9年(1829)三修,同治5年(1866)四修,光绪30年(1904)五修,1931年六修,六修时人丁12573人。派语:层华世思,永陟祖亭,乾元邦正,国善庆明,励志希儒,为学之珍,文成席聘,科第先登,家尚修齐,达以治平,功垂名列,佐辅良宾,德泽远守,嵩岳聚灵,英才蔚起,式廓长增。

宁乡滩山周氏支祖鸣皋公,讳思本,字鹤九,为濂溪公九世孙,居江西吉水泥田,出为荆州教授,无心仕官,与季子玉滨公卜业于宁乡滩山。滨公生五子:佩、杲、佾、儒、傅,衍为五大宗。佩、杲衍派滩山,佾衍派狮冲,傅衍派古楼,儒衍派山底。明成化间始修族谱,清乾隆9年(1744)各房分修,道光4年(1824)佾房与益阳合修,佩、杲、儒、傅四房合修,同治7年(1868)、光绪29年(1903)、1931年四房续修,1998年儒房七修。嘉庆4年(1799)建鸣皋公祠于滩山。派语:典雅思玉,德教性荣,国正天心顺,官清治绪贤,才逢光景运,勋业树鸿基,端本先敦孝,芳名奕世垂。

四川成都(现湖北恩施自治州)周氏字辈:太祖应朝忠,永远世代兴,丕振仙仁月,长源玉厚坤。\

四川资阳周氏祖先周应斗由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迁居四川省资阳县中和乡。迁居时间是在张献忠缴四川后随湖广填四川迁入四川。资阳周氏族谱:德作猷嘉战,光照景运祥,隆昌?杰起,宗范图书长,?奕徽谟烈,耀扬振典常,代承贤裔著,祖泽裕胎芳。 遂宁市汝南周氏用的字辈是:旧班行景桂添千万,(廷),仁义礼智志,信才文国大,友明子成应,理忠守以正,道宏行必茂,存良永吉盛,立德世荣昌。新班行汉相功勋(勲)懋,宋儒道(法)学名,贤才(能)沾国(君)泽,佑启(启)绍书香。

益阳大泉周氏字辈:贵文祖志一,永兴万代天,仁学宏宗益,世守绍前贤,继述声名显,由来达孝全,振起三以让,令德庆悠绵。

重庆市永川区邓家坳周氏(尚书公后裔)字辈:尚梦应康世,孙宗道仕友,子均仲忠万,以自时大章,华先维继述,裕后乐英贤。秩序本天定,彝伦在人全,谟烈由今绍,奕叶谱相传,家乘恪遵守,祥发永绵延

广东普邑周氏字辈:开基宏远猷,笃庆光前悠,孝友承先德,萃宗衍范畴,合家宜睦顺,守理重经修,奕世永绳武,千秋恒作裘。

广东河源周氏字辈:汝南昭穆序,作述发其祥,奕世声名焕,传家福庆长,恩明联统纪,谊美植纲常,允克绍先烈,万年迪吉康

广东潮阳泗水周氏字辈:多士敬宏毓,英资衍芳绪,勤修昭厚德,翊赞耀明良,攸子崇伯钦,淑宪绍懿徽,植本宗永健,嗣典运开祥。

琼州周氏字辈:缵绪成德,经世安邦,家修朝献,万奕其昌。

湖南省嘉禾县周氏字辈(创修班字辈)子宗先德万,卿桂道如思,彦文天志风,尚大继开纯,有日隆贤佐,昌期应钟\灵 ,世运蔚起泰,英才绳武孙生(加粗的字辈换新字辈)<;兰桂满乾坤,营乐硕儒旺,彪炳映潇湘,科技肇康庄>

湖南省嘉禾县周氏字辈(续修班字辈)子俊潮道庭高桂八道宗玄,伟孟永应启春良,胜兴土茂维方正,世代崇隆荣有\光,礼乐诗书昭国典,和平慈惠振家堂,岐阳统绪功名集,太极渊源富贵昌(加粗的字辈换新字辈)<;兰桂满乾坤,营乐硕儒旺,彪炳映潇湘,科技肇康庄>

湖南益阳汾湖周氏字辈:志肇宏昭列,时旺玉堂轩,国字必尚义,言方定泽之。

湖南湘潭周氏老派语:顺良廉正纪,德重胜临卿,传名敷万国,允代

周氏图腾

振家声。旧派语:大启昌期远,宏开福祚长,诗书承世泽,忠厚迪前光。新派语:创业恩先哲,守成在后贤,谟猷贻奕叶,科第庆绵聊。

湖南资江周氏政毅族老派语:政承嗣朝,尚国允兴,邦文昌皆,显达升廷。政庄族老派语:政承嗣朝,尚国永兴,邦文昌开,世运绍述。新派语:原起均姬胄,后来锡祚膺,莲香盈宇宙,味厚合缁渑,道学渊源达,图书德泽宏,萧韶欣并奏,衽席庆同登。

沙塘周氏老派语:应添益思,永尚万世,继承宗伯,亿兆大时。新派语:与元开达,懋哲芳能,希贤克绍,美德光前,允惠嘉显,才彦瑷英,辅翼鸿骏,纲纪文明。

双贤堂周氏老班行:昌梦代玉培,锡渑以焕祖,思仲廷万大,宗启世文光。新班次:荣先维继述,裕后乐英贤,秩序本天定,彝伦自人全,谟烈由今绍,功勋藉前传,家乖恪遵守,祥发永绵延。

益阳周氏老派语:典雅思从,维治学文。续派:学文高尚志,习武建熏猷。新派语:德立家之本,名扬士以贤,诗书庭有训,忠厚世其传。

汝南堂周氏字辈:道启玉光嘉,在文才世美,宏学慎修为,发荣良有以。原派语:必子尚一,士孔世维,令文宗正,永思志伟。

北文堂周氏创立派行:存伯念思大,惟济显宗方,万年常镇世,国泰永安康。续立派行:英才逢景连,良士应时昌,文经聊武纬,耀祖辅朝纲,忠孝传家远,诗书衍庆长,后人资积累,历久愈荣光。

敦睦堂周氏新订派语:世兴锡本,立业敦诚,远昭祖泽,大振家声,贤能应连,忠孝余英,永聊宗谊,代会隆平。

至德堂金江周氏派行:文邦思有道,学士重才良,本化成家政,高明照国光,谦和常锡庆,敦叙自申祥,景连逢时泰,培之佑万方。

福建南安岐山衍派字辈:宝友启体,毅廷子尔,口为邦彦,可宗百世,泗枝永全,传其苗裔。

贵州岑巩:帮、家、有、道、贤、良、重、庆……

湖北麻城蕨淡山周氏字辈为:(周受六之后)

第一至五世 1受、2景、3觉、4友、5伯。五世分为老三房。其中老大房六世七坤以周易八卦命名,七世为 7文 字辈,八世取单字,九世以后为:9思、10之、11世、12承、13重。十四世为单字,自十五世起为:15志16士17仍18先19绪 20祈21希22汝23代24兴 25本26宗27延28序29定 30振31起32卜33天34行 35敦36厚37垂38芳39久 40廷41献42自43家44徵 45从46新47棉48太49衍50 再(继续前人)再字以上共50世,以下四字凑成句法,不算派行

湖北麻城新店周氏字辈为:(周受七之后)道光丁亥续谱取派二十字。自第十六世起为:16楚17耀18均19铨20汝 21森22然23坦24锡25清 26林27熙28垸29钜30法 31材32炽33在34镐35深 宣统年间至民国初,新店周氏五续宗谱,与东分蕨淡山周氏公议联合宗派,从二十一世起,另取辈派。东西两分合取二十字派为:21 东 22邦 23 传 24盛 25世 26德27大 28 自29功 30崇 31源32远 33由 34江 35右 36天 37生 38忠 39孝 40同  此后,东分西分绝大多数均未按合派之字取名,西分大多数人仍沿用五行相生字样,至七续宗谱时,又取二十字备用。为:

41世42代 43光 44先 45绪 46传 47承 48 基 49业 50雄 51忠 52良 53扬 54国 55瑞 56厚 57道 58继 59宗 60风

湖北郧县东良周氏字辈:凯 绍 兴 朝 业,荣 开 万 世 昌;茂 秀 光 泽 道,培 德 照 家 祥。

湖北汉川新农周氏字辈:文章中道国、德茂玉堂世(前后还有词段,需查族谱)

湖北宜都湾市周氏字辈:宗德传家本,祖善发庭源,永远世遵守,昌大必振宣,为济全仁义,怀才希圣贤。

敦本堂湖南衡阳周氏字辈(七甲周氏):福庚子志,文基扬万一,生世代隆昌,永颂家声大,常庆国运长,人和宣定德,诗礼启祥光,俊士辉宗第,英贤焕楚湘。

郡望堂号

编辑

郡望

汝南郡 汉时置郡。此支周氏为周平王少子烈的后代,其开基始祖为周平王少子姬烈裔孙周跋扈邕。

沛 郡 汉时置郡。此支周氏,其开基始祖为汉代汾阴侯周昌。

陈留郡 西汉时置郡。此支周氏为汉代周仁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晋代周震。浔阳郡治所在今江西浔阳

临川郡 治所在今江西南城。

庐江郡 治所在今安徽庐江西南。

泰山郡 治所在今山东泰安东南。

周氏寻根

淮南郡 治所在寿春县(今安徽寿县)。

永安郡 治所在新城县(今河南光山西)。

河间郡 治所在乐成县(今河北献县东南)。

临汝郡 治所在梁县(今河南临汝)。

华阴郡 治所在郑县(今陕西华县)。

河东郡 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

清河郡 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

江陵郡 治所在江陵县(今属湖北)。

长安郡 治所在今陕西西安一带。

河南郡 治所在今河南洛阳东北。

昭州郡 治所在今广西平乐西。

武功郡 治所在今陕西眉县以东。

堂号

细柳堂

汉文帝六年冬,匈奴六万兵马犯汉。文帝令周亚夫驻兵细柳(今陕西咸阳西南)。几日后文帝御驾亲往劳军。走近军营,只见甲兵森严,如临大敌。当令门岗传报,营兵却一丝不动,并喝令车驾停住,说:“军中闻将令,不闻天子令!”文帝亲自来到营门,又被哨兵拦住,只好交出天子符节,让哨兵进帐回报。亚夫验了证件,下令开门放入车驾。一面嘱咐:“营内不准跑马。”车驾和随从只好按辔徐行。进入营门,亚夫出帐迎接,文帝慰问后,一出营门,兵士仍关上营门,严整如故。文帝高兴地说:“这才是真将军呀!象亚夫这样的将军,和他练的兵,才使敌人无缝可钻呀!”

爱莲堂 

哲学家周敦颐,一生清正廉洁。酷爱莲花,把莲花比成君子,夸它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艳。

其他堂号

郡望堂号:汝南、沛郡、陈留、浔阳、临川、庐江、泰山、淮南、永安、河间、临汝、华阴、河东、清河、江陵、长安、河南、昭州。

自立堂号:世德、亦政、诵芬、清白、继述、绍濂、世善、大本、承志、景濂、雍睦、惇叙、忠厚、敬爱、集贤、永思、承思、濂溪、敦稼、敦伦、孝思、叙伦、笃祐、笃亲堂等。

迁徙

周姓最初发源于今陕西渭河平原地区。周姓由西向东迁徙繁衍,与周王朝都城由陕西向河南东迁有密切关系。自平王东迁洛阳后,周氏得到大举繁衍,曾一度成为巨族。战国秦汉时期,秦灭六国时对各国贵族的迁徙,以及秦末战乱,为周姓发展、扩散提供了条件。这一时期周姓迁徙到今河南南部、江苏北部等地,并在当地形成望族,即汝南周氏、沛国周氏。魏晋南北朝时,因北方长年战乱,出现了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周姓族人也随从中原的士族大举南迁。隋唐前后,周姓又有大规模发展,唐末五代连续几十年的军阀混乱,特别是北宋末年金兵南下与南宋末年蒙古兵南下,这几次大战逼使河南、山东一带的中原周姓大量南迁,主要迁往福建、浙江、广东。唐初,有周姓族人随陈元光入闽开基福建漳州。

唐朝末年,河南光州固始县周姓迁徙福建建瓯马伏为世居地,称为“马伏周家”。北宋太宗淳化二年又迁居福建崇安仙店。北宋末年,金兵攻陷汴京,河南固始周姓随宋南渡,迁至闽汀宁化(今福建宁化)。南宋末年元朝初年,这支周姓,继续南迁入广东梅县。北宋灭亡时,山东、河南一带周姓,大批随宋高宗南渡长江,定居浙江,陆续分布于杭州、诸暨、绍兴、萧山等地。周姓入粤是北宋末年与南宋末年从中原南徙。如新会桥亭房周氏及沙富房周氏,原籍均在河南,分别是南宋初年随宋高宗南渡与南宋末年随宋少帝南徙的。元末明初,江西吉安府周姓移民湖南邵阳地区。明清以来,周姓比较集中的省份是江苏、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省。周姓在台湾主要集中在台南、台北两地,大多是由北方南迁福建和广东,再由福建、广东移居台湾的。大陆周姓移居海外,始于鸦片战争以后的晚清时代,主要来自大陆的福建、广东。如今周姓人口列全国第九位。

家族网周氏

周(Zhōu)姓出自姬姓,为黄帝之后裔,以地名为氏。周族始祖后稷的母亲为姜螈,是炎帝的后代,是黄帝曾孙帝喾的元妃。后稷在儿童时期,就善于种植农作物。帝尧推举后稷为农师,主管全国的农业。由于后稷在农业方面的特殊贡献,死后被人们尊为农神。同时也由于他的开创之功,被周姓人奉为始祖。周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九位的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二点一。

周姓百科

周姓百科是家族网为周氏家族成员提供的免费姓氏寻根服务,集合了图书馆、博物馆、网友等众多资料,编织了中华周氏家族的起源、迁移路线、分布图、家族史、家族景点等。

杨氏家谱字辈如下:

重庆:永秉必朝廷兴仁可以德世代有贤良忠正刚常泽源本至圭锡涵良佑成均汉校宣台伯海堂照笔明,永正传朝国家和万事兴忠厚成名远诗书裕后昆祖德根基长丕振百年春世代起流芳文运才学亨堂前攀丹桂林中玉树荫。    

志道世荣怀锡德永发祥敬守国庭献登崇孝友良进修全大美敏学焕文章立念思先泽继承正启芳,再政通光国恩卿中良相传登大顺  。  

湖北沔阳:元伯光天日月星辰宗之源远世代克成 。   

湖南:廷进再政通光昌盛道宏元才仁上大朝国定常公枝开荣芳友万世永兴宗尧政应洪日名士百代昌容让传国美忠良永远彰。    

四川:楚其士本正文天如可用才长宜从新知时成先以安全多加仁文元朝显达人承先绪善述绍嘉声曾荣昭督庆百代著芳明林朝怀秀贤体忠大友维正其时长发祥世永昌修德泽征宗帮卫祖宗显民洋。   

 

源自姬姓:出自黄帝之后西周王族,有三种说法其源均为周朝王室。源于周武王孙,叔虞次子,晋侯燮父之弟。晋武公时,封次子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源于周宣王子长父。宣王时期,周宣王姬静将子长父封到杨国,为杨侯,春秋时杨为晋所灭,其后裔以杨为姓。

源于晋武公子伯侨。晋灭杨后封杨地为大夫羊舌肸的食邑。羊舌氏出于姬姓因晋武公次子伯侨之孙突当时食邑于羊舌故以羊舌为姓。至晋顷公十二年晋灭羊舌氏食我的儿子杨道逃到华山,居住在弘农华阴,以祖宗封地杨为姓,其后代开基各地,成为杨氏繁衍发展的主流,史称杨氏正宗。

扩展资料:

杨氏典故〖歧路亡羊〗

“歧路亡羊”源于《列子·说符》。相传,有一次杨子(即杨朱,是战国时一位学者)的邻居丢失了一只羊,于是他派全家会去寻找,同时也请杨子的仆人帮着去找,杨子对此大为不解,感叹着问,失掉一只羊为什么要那么多人去找呢?失羊者说,因为歧路太多了。

可是他们找了一整天回来,杨子问找到没有,他们都叹息说没找到。杨子又感到不解,询问其中的原因,他们回答说:“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返也。“意思是说,歧路之中又有歧路,岔路太多,我们不知道羊往哪一条岔路上去,所以就回来了。

杨子听后感触颇深,家里的人感到非常奇怪,便问杨子:“羊是不值钱的畜牲,何况走失的羊又不是你的,为什么要这样心事重重的?”杨子听后并没有回答。可是这些话被站在一旁的杨子的学生听到了,他感慨地说:“道路因为岔路多,所以容易使羊丢失。

学者因为经常替别人打主意而往往为此丧失了性命,杨子的不快乐难道还不明白吗?”后来,人们用"歧路亡羊”比喻事理复杂多变,如果没有正确的方向,就找不到真理,就会犯错误。

-杨氏

                       -杨氏家谱

吴人认为,族谱是神圣之物,修谱是对宗族的一大贡献。各家吴氏族谱,大谈族谱的神圣意义与作用,成为卷首谱序的主要内容。清顺治十二年《(湖南)八甲湾吴氏谱序》曾说:“夫族之有谱,所以序昭穆、考世系,以成千秋不朽之言也。”明嘉靖丁亥《延陵吴氏谱序》也说:“谱学之兴,其有益于世也大矣,盖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乎本末,莫不由之。”把族谱的作用,说得神乎其神了。在古老中国,族谱的神秘意义,首在维系宗法制度,保持血统纯正。

《延陵吴氏家谱序》说得好:族谱兴起于中古而有先王之遗风。“先王宗法坏而恭敬之教亡,教亡而后谱作,谱作而后分明,分明而后义生,义生而后礼行,礼行而后祖尊。”族谱的出现,就是在宗法制度败坏后一种挽救宗法礼制、维系血统纯正的产物。有了族谱,就有了区别、分明,就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属于哪一宗、哪一支,不会乱认祖先宗派。没有族谱,就等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所归属。随着宗族的发展,子孙人丁繁衍分化,族人之间就会日益疏远,甚至同族兄弟都视如路人。而有了族谱,就能联络宗族同姓之间的感情。因此,尊祖宗而联族姓,承先启后之谋,莫切于此(谱)(乾隆已亥吴以忱《丹徒吴氏续修谱序》)。在大多数吴姓宗谱的家范家规中,多把修谱系作为突出的一条。

正因族谱有如此重要的神秘作用,吴姓宗族无不重视族谱的收藏保管。每次族谱之修,都要先注明受领人姓名,开明谱牒部数。宗规要求族人对族谱要留心收藏,勿视为泛常。不得乱笔涂改或让鼠咬虫伤,潮湿霉烂,更不得贪财出典,否则严惩不贷。吴氏支谱《给谱录》就规定“公议子、午、卯、酉年清明日,各携谱齐集公所,凭值年人眼同会看,倘有毁坏者听罚,其遗失出典者,议罚不轻,严追不贷。”

各家修谱,往往都要请学者名流,政界要人或本族名人作序,吴姓族谱也不例外。一篇序文,或述本族发展历史,或述修谱缘起经过,或论族谱之重要意义。因此,一篇序文就是一篇简短的历史和道德文章,而同时,往往也是一篇散文佳作。

现存吴姓谱序,最早当推唐代著名文学家吴少微的《吴氏正宗谱序》。吴少微是季札的第61世孙,他的诗文雄迈高丽,与富嘉谟合称“吴富体”。此后之吴氏谱序,宋初有著名学者、龙图阁大学士吴遵路的《丹阳吴氏宗支录初编叙》。宋以降,至民国时期,文人学者、政客要人所作的吴氏谱序,就数不胜数了。

吴姓家谱文献目录

全国·吴氏宗支蕃衍志不分卷 藏地: 美国 杨继盛纂写本 一册

全国·吴氏宗支世系图不分卷 藏地: 美国 写本 一册

全国·吴王寿梦等四子季札公世系图不分卷 藏地: 美国 吴如胜纂写本 一册

全国·吴氏先代溯源引不分卷 藏地: 美国 吴呜凤撰写本 一册

辽宁本溪·吴俄尔格氏家乘五卷 藏地:辽宁本溪市城子乡朴卜村 (清)吴守恩纂清雍正间纂写本

辽宁辽阳·吴守近家谱 藏地:北京图书馆清钞本 一册

辽宁·辽阳吴氏族谱三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二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辽宁图书馆(民国)吴恩培编1940年辽阳兴亚印刷会社精印本

河北·泺南吴氏家谱四卷 藏地:河北泺南县档案馆 (清)吴优善 吴鸿盘纂清道光三年(1823年)纂 清光绪十八年 (1892年)铁板本

河北泺南·吴氏家谱三卷 藏地:河北泺南县文管会 (清)吴宝善纂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纂 光绪二十五年 (1899年)刻本

河北河间·吴谱一幅 藏地:河北青县崇仟镇野兀屯吴淑珍纂钞本

上海松江·华亭张泽吴氏宗谱二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清)吴德达辑 吴应芝续辑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仁泽堂刻本

上海松江·吴氏宗谱三卷 藏地:上海松江县博物馆 (民国)吴承祜纂 1929年1936年铅印本

江苏·吴氏宗谱三十六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哈尔滨师范大学 (清)吴宗洛十一修清咸丰元年(1851年)至德堂铅印本 三十六册

江苏·吴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清)吴瑞宗等修清光绪三年(1877年)至德堂木活字本 六册

江苏·吴氏族谱十卷 藏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清)吴丽生纂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刊本 十册

江苏·吴氏汇修宗谱十二卷 藏地:江苏苏州市图书馆(存卷1)(民国)吴仲山纂修民国吴氏至德堂活字本

江苏溧水·吴氏宗谱十五卷 藏地:江苏淋水县云合乡陈里坑屯竹窝里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三让堂木活字本

江苏溧水·吴氏宗谱四卷 藏地:江苏溧水县明觉乡向阳屯小吴家 (民国)吴祖起纂 1916年锦绣堂木活字本

江苏赣榆·吴氏宗谱长房卷不分卷 藏地:江苏赣榆县档案馆 (民国)吴怀镡重修 1937年至德堂油印本

江苏淮阴·南清河吴氏宗谱一卷 藏地:江苏镇江市图书馆 (清)吴昆田修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翻刻本

江苏·淮阴吴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 美国 (民国)吴其稑等重修 1921年清江柏碧山堂刊本 二十六册

江苏·淮阴吴氏族谱八卷 藏地:江苏镇江市博物馆 (清)吴芸等纂 1935年石印本

江苏扬州·吴氏宗谱四卷 藏地:吉林大学 (清)吴引孙修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朱印本 四册

江苏仪徵·古望亭吴氏家谱十一册 藏地:江苏仪徵县陈集乡工农屯清道光间重印本

江苏泰州·富安县吴氏重修族谱八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图书馆 (清)吴嘉珠纂修清嘉庆十六年至德堂刻本 八册

江苏泰州·海陵南圯塘吴氏族谱□□卷 藏地:江苏丹阳县图书馆(存爱字吴卷 6、忠字号卷1、2、4—6)(民国)姚龙光重修 1919年木刻本

江苏·高邮吴氏宗谱六卷 藏地:江苏宝应县郭桥乡友映屯塘河队 (民国)吴金波重修 1924年石印本

江苏兴化·吴氏族谱六卷 藏地:南京市博物馆 (清)吴春元 吴占熊撰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木活字本

江苏如皋·吴氏家乘八十一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哈尔滨师范大学 (清)吴章焕六修清咸丰八年(1858年)铅印本 二十八册

江苏·如皋吴氏重修家乘十五卷 藏地: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清)赵坤连纂辑 清光绪八年(1882年)三让堂活字本 十六册

江苏·如皋吴氏家乘三十卷首一卷 藏地:日本 美国 (民国)吴江 吴杓等重修 1925年三让堂活字本 十四册

江苏镇江·古润吴氏重修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日本 美国 (清)吴锡纯等重修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均安堂刊本

江苏镇江·开沙吴氏三修宗谱三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吉林大学 (清)吴国桢主修 解簠编辑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怡德堂刻本 四册

江苏镇江·延陵京江吴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江苏镇江市博物馆 美国 (清)吴世铮等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活字本

江苏常州·毗陵吴氏续修宗谱八卷 藏地:日本 美国 (清)吴富德吴其贤等续修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三让堂木活字本八册

江苏常州·谭墅吴氏宗谱十六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清)吴川法修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思让堂木活字本十六册

江苏常州·谭墅吴氏宗谱十六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美国 (民国)吴祥鸿等修 1925年思让堂木活字本 十六册

江苏常州·吴氏宗谱十八卷 藏地:江苏常州市图书馆 (清)吴赓麟纂修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诒安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延陵吴氏宗谱八卷首二卷 藏地:河北大学 (清)吴允祥 吴有章纂修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至德堂木刻本六册

江苏常州·蓉湖吴氏族谱二十四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清)吴观周辑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至德堂木刻本二十四册

江苏常州·蓉湖吴氏族谱续编□□卷 藏地:江苏档(存卷28)民国间至德堂木刻本

江苏常州·毗陵西郊吴氏宗谱八卷 藏地: 美国 (清)吴志尚等修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振宜堂刊本 八册

江苏常州·延陵吴氏续修宗谱十六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民国)吴世仁 吴培育等修 1913年至德堂铅印本 二十册

江苏常州·毗陵宣庄吴氏宗谱十六卷 藏地:河北大学 (民国)吴德洪 吴德兆纂修 1914年木刻本 十六册

江苏常州·吴氏统谱□□卷 藏地:江苏档(存卷2) 1916年至德堂刊本

江苏无锡·锡山延陵(吴氏)宗谱五卷 藏地:山西省文史馆 (清)吴人秀吴世馄纂修 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刻本

江苏无锡吴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台湾 (清)吴亭甫纂修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钞本 二册

江苏无锡·吴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 四川省图书馆 (存一册)清同治间刻本

江苏·无锡吴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 藏地:辽宁图书馆 (存卷首、卷1—13)美国 (清)吴振钧等修清光绪八年(1882年)至德堂木活字本

江苏无锡·锡山吴氏世谱六卷首二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吴祥霖等修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至德堂木活字本

江苏无锡·锡山吴氏统谱六卷首二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至德祠木活字本五册江苏无锡·吴氏统谱六卷首二卷末三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苏州市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民国)吴叔渭等修 1916年至德堂木活字本

江苏无锡·闾江吴氏续修宗谱十八卷 藏地:复旦大学 (清)吴超然修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经远堂木活字本

江苏江阴·严渍吴氏宗谱四十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清)任震初纂修清同治八年(1896年)恩敬堂活字本 二十八册江苏·江阴后底泾吴氏宗谱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 美国 (清)吴翔九等九修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活字本 二十册

江苏江阴·后底泾吴氏宗谱二十五卷 藏地:江苏苏州市图书馆 (民国)吴增甲纂修 1949年源德堂铅印本 二十五册

江苏宜兴·吴氏宗谱二十一卷 藏地:河北大学 (民国)吴唱续修 1929年继述堂木刻本 二十四册

江苏宜兴·钟离吴氏重修忠义分谱八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民国)吴莲溪编纂 1947年恩敬堂铅印本 八册

江苏苏州·吴氏家乘三卷 藏地:江苏苏州图书馆 (清)吴潮吴文垲修 清据嘉庆六年(1801年)源远堂本钞本 二册

江苏常熟·新修丹阳分常熟吴氏支谱六卷 藏地:江苏常熟市图书馆 (清)吴焕文吴焯等修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修稿本 五册

江苏常熟·海虞城东吴氏支谱一卷 藏地:江苏苏州市图书馆 民国间钞本一册

江苏吴县·吴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 美国 清康熙间刊本 一册

江苏吴县·武山西金村吴氏世谱四卷 藏地: 美国 (清)吴公肃等修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刊本 八册

江苏吴县·洞庭吴氏家谱六卷藏耻』匕京图书馆(二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人民大学 吉林大学 南京大学历史系 (清)吴永锡 吴定国等修清乾隆七年(1742年)洞庭祠堂刻本 六册

江苏吴县·皋庑吴氏家乘四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清)吴哲等纂修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刻本

江苏吴县·皋庑吴氏家乘六卷 藏地:江苏苏州市图书馆(存卷2—6)(清)吴经望等纂修 清道光九年至十一年(1829—1831年)刻本

江苏吴县·洞庭吴氏家乘不分卷 藏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清)吴懋煜辑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钞本 六册

江苏昆山·徽州吴氏迁昆支谱 藏地:北京图书馆 (民国)吴鸿畴编辑民国间苏州大苏印刷公司铅印本一册

江苏·吴江吴氏族谱三十五卷 藏地:河北大学 福建省图书馆 (存卷 6、7)(清)吴安国续辑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木刻本 十六卷

吴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吴近庄纂 吴祥霖补辑清宣统元年(1909年)活字本 六册

浙江杭州·吴氏家谱□□卷 藏地:河北大学(存六卷)钞本

浙江杭州·吴氏族谱 · 藏地:中国历史博物馆 钞本

浙江·余杭吴氏宗谱二卷 藏地:日本 美国 (清)吴之梁吴载有等续修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木活字本二册浙江·余杭吴氏宗谱八卷 藏地:吉林大学 (清)吴光煜续修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承善堂活字本八册

浙江余杭·延陵吴氏宗谱八卷 藏地:浙江佘杭县塑料厂木活字本

浙江·萧山吴氏家谱四卷 藏地:日本 美国 (清)吴斐续修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爱敬堂木活字本

浙江·萧山吴氏家谱四卷 藏地:日本 美国 (清)吴瑞芝等重修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爱敬堂木活字本 四册

浙江泰顺·九绽吴氏族谱四卷 藏地:浙江泰顺县文博 (清)蔡葆贞重辑钞本

浙江嘉兴·吴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浙江嘉兴市图书馆 (清)吴蹯重修清咸丰九年(1860年)钞本 二册

浙江海宁·吴氏宗谱六卷 藏地:吉林大学 浙江图书馆 (清)吴芸孙 吴昌年续修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刻本 二册

浙江桐乡·州钱吴氏宗谱五卷首一卷 藏地:美国 (清)吴学浚等修清光绪五年(1879年)永怀堂木活字本 六册

浙江平湖·吴氏本支家谱不分卷 藏地:人民大学 辽宁图书馆 (清)吴若娘续修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活字本 二册

浙江·海监吴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美国 (清)吴本智等修清咸丰九年(1859年)写本 一册

浙江海监·吴氏族谱六卷 藏地:人民大学 (清)吴昌年 吴昌祺等续修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刻本 二册

浙江湖州·菱湖吴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清)吴衍麟纂修清同治四年(1865年)钞本 六册

浙江湖州·苕溪吴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清)吴容光续修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刻本 四册

浙江湖州·下塘苕溪吴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人民大学 上海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吴孝诚等修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刻本

浙江湖州·苕溪吴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日本 美国 (民国)吴邦诠吴孝诜等续修 1931年刊本 六册

浙江湖州·皂湖吴氏宗谱八卷 藏地:河北大学 (民国)吴秋香 陈溶新重修 1933年世德堂木刻本 四册

浙江长兴·吴氏宗谱十卷 藏地:浙江长兴县白阜乡大齐口村屯 (清)吴俊卿主修清光绪二十四年(1935年)凤林堂木刻本

浙江绍兴·会稽吴氏家谱不分卷 藏地:浙江图书馆 (明)吴链修 林乔纂明嘉靖钞本 一册

浙江绍兴·山阴县州山吴氏族谱十五卷序状志铭一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明)吴有临纂修明万历刻天启六年(1626年)重修本 八册

浙江绍兴·山阴县州山吴氏族谱三十一部 藏地:北京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人民大学 辽宁图书馆 四川省图书馆(存十一部)日本 美国 (清)吴国梁等修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活字本

浙江绍兴·山阴州山吴氏支谱不分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辽宁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民国)吴隐编订 1916年活字本一册

浙江绍兴·山阴州山吴氏支谱不分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北京师范大学 人民大学 浙扛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民国)吴善庆编 1919年刻本 一册

浙江绍兴·山阴县州山吴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北京师范大学 吉林大学 浙江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民国)吴邦枢等纂修 1924年刻本

浙江东阳·渤海郡鸡峰吴氏宗谱十二卷 藏地:浙江东阳县象岗乡 1926年木活字本 一册

浙江义乌·椒山吴氏宗谱□□卷 藏地:浙江金华市文管会(存卷1)清道光十年(1830年)木刻本

浙江义乌·椒山吴氏宗谱□□卷 藏地:浙江金华市文管会清咸丰五年(1855年)木刻本

浙江义乌·延陵吴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民国)吴德洗等纂修 1925年活字本 四十五册

浙江衢州·吴氏宗谱二卷首一卷 藏地:浙江衢州市文管会 (民国)吴礼荣重修 1917年刻本 一册浙江衢县·铜峰吴氏宗谱四卷 藏地:浙江衢州市文管会民国间木活字本 一册

浙江衢县·延陵吴氏宗谱四卷 藏地:浙江衢州市文管会 (民国)吴长安 吴元骏等修 1948年衢城北隅居士郑荫槐木活字本四册

浙江常山·柏溪吴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浙江常山县大桥头乡连塘屯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柏溪吴氏宗谱八卷首一卷 藏地:浙江常山县大桥头乡石村杨瀚八修木刻本

浙江常山·梧峰吴氏宗谱□□卷 藏地:浙江衢州市文管会(存卷1)(清)吴鉴 吴绍达等续修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木活字本

浙江常山·梧峰吴氏宗谱□□卷 藏地:浙江衢州市文管会(存卷1—3)(清)吴可权修清道光二十四木活字本

浙江仙居·厚仁吴氏宗谱□□卷 藏地:浙江临海县博物馆(存卷6、卷末)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木活字本

浙江仙居·吴氏宗谱二十九卷末一卷 藏地:浙江临海县博物馆(缺卷3、4、6、7、13、18、26)清同治十年(1871年)木活字本

浙江天台·吴氏宗谱略存不分卷 藏地:吉林大学 (清)吴志勤重修清乾隆钞本 六册

浙江黄岩·黄邑凤洋湖头东吴氏宗谱九卷 藏地:浙江临海县博物馆(存卷1)(清)吴际清纂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木活字本浙江遂昌·吴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浙江遂昌县湖山乡大畈屯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刊本 五册

浙江遂昌·平昌吴氏宗谱八卷 藏地:浙江遂昌县石练乡 1934年刻本

浙江遂吕·吴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浙江遂昌县对正乡山前屯民国间刊本

浙江松阳·岗头吴氏宗谱三卷 藏地:浙江松阳县樟溪乡岗头屯 (民国)吴家斌主修 1921年木刻本

安徽·吴氏宗谱三十卷 藏地:安徽图书馆 (清)吴燮和等修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木活字本 三十四册

安徽·吴氏重修宗谱□□卷 藏地:安徽安庆市图书馆(存卷12)民国间兴让堂木活字本

安徽合肥·东乡吴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 藏地:日本 美国 (清)吴重仁 吴门南等修清光绪六年(1880年)刊本 二十册

安徽·芜湖吴氏宗谱□□卷首一卷 藏地:安徽博物馆(存卷首、卷1)(民国)吴官生纂 1931年木活字本

安徽泾县·泾川茂林吴氏宗谱五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缺卷4)

安徽图书馆 美国(明)吴范道等纂明万历八年(1580)刊本

安徽泾县·延陵吴氏宗谱十三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河北大学 (清)吴一湫纂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刻本 十二册

安徽泾县·石匮吴氏族谱正编六卷首一卷附旧编二卷首一卷附编二卷 藏地:河北大学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本刻本 八册

安徽泾县·茂林吴氏四代饮旌五世同堂全图一卷 藏地: 美国 (清)吴慎月编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

安徽泾县·吴氏始祖图不分卷 藏地:安徽博物馆 清钞本 一册

安徽泾县·茂林吴氏谱系不分卷 藏地:安徽博物馆 (民国)吴家骏手录 1932年写本 一册

安徽泾县·茂林吴氏支谱不分卷 藏地:安徽博物馆 (民国)吴家骏录订 1934年精钞本一册

安徽徽州·新安吴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清钞本 二册

安徽徽州·新安世家梢云吴田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清钞本 一册

姓氏源流莫(Mò)姓源出有八:

1、出自高阳氏,是颛顼之后。据《三郡记》和《姓氏考略》所载,上古帝颛顼造“[莫阝]阳城”,其支庶子孙有定居[莫阝]阳城者,后人去邑为莫,以地名为姓([莫阝]阳城故地在今河北省任丘县、平乡县,古钜鹿郡地)。

2、出自芈姓,以官名为姓。据《广韵》所载,春秋时,楚国有莫敖(官名)之职,其后世子孙以官职命氏,称莫姓。古诗人屈原的家族便世居此官职,故莫氏也有一部分是屈氏的分支改姓。而芈姓为祝融八姓之一,亦出自颛顼。

3、据《通志·氏族略》文,莫即幕省文,望出钜鹿、江陵,乃上古圣君虞舜之祖──幕的后代。也就是说,莫和幕同源,莫只是幕的省略书写文字。此说法可能是1和2说法的综合。

4、广西壮族的创世史诗《布洛陀》第十一章《分姓》记叙:远古之时,壮族人无名无姓,彼此相称十分不便。布洛陀请卜黄为众人分姓,卜黄为此而累病。部族里的人关心卜黄,纷纷送礼物给他,卜黄由此便生出安姓的办法来。凡送李子的,就安他姓李”;牵牛来探病的,就安他姓“莫”(壮语黄牛叫莫);送篮子的,就安他姓“蓝”……。从此,壮族人也就有“莫”等姓氏。广西忻城县有莫土司衙署,占地总面积38.9万平方米,其中建筑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被誉为“壮乡故宫”。莫姓土司官职世袭,统治该地区近五百年,**《刘三姐》中的“莫老爷”就是这种世袭之土司。

5、唐五代后建立西夏王朝的党顼人,也有姓莫氏者。

6、北魏时蠕蠕族有莫姓。

7、西南少数民族布依族、侗族、瑶族也有以莫为姓者。如贵州独山人莫与俦、莫友芝、莫庭芝三父子,皆为布依族人,此莫氏建立的“影山文化学派”对西南地区影响深远(莫友芝一族之族源有争议,莫友芝等自称为江南 ,然现代专家考证,莫友芝居地为传统莫姓布依族的居地,莫可能为了参加科举考试才自称为 。本人较支持莫友芝为 ,因清代为少数民族政权,随汉姓并无多大优势,且西南少数民族不得参加科举只是清初雍正年间之事,而莫却是清末同治年间人,并无虚报必要。另,莫友芝为“西南巨儒”,精研经学,旁及金石文字书画,虚报有损其道德操守,今暂从专家之说)。专家认为西南少数民族是上古三苗族的后裔,也就是上古蚩尤部族的后裔,如此则西南少数民族原居中原,与中原各大姓氏实是同根。

8、出自他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所载:

① 南北朝时期,北魏少数民族邢莫氏、莫那娄氏改姓莫。

② 北方满族人那莫氏,其汉姓也有改单姓莫为姓的。

得姓始祖:颛顼。昌意子,黄帝孙,炎黄联盟重要首领之一。号高阳氏,下分八个民族。活动据点在帝丘(今河南省濮阳西南),曾在夺权斗争中击败共工氏。他重视人事治理,努力发展农业,曾命南正重、火正黎“绝天地通”,实行人神分职,标志着原始宗教向神权的过渡。后世莫姓主源均出自颛顼,于是莫姓子孙便奉颛顼为莫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莫姓主源两支,一支发源于今河北省任丘,一支发源于古时的楚国。两汉以前莫姓仅有两名入载史册,他们是春秋时的吴国人莫邪和汉代学者莫元珍。但多数莫姓在此际继续繁衍于其发祥地,并缓慢地向周边播迁。魏晋南北朝时,五胡乱华,几支来华定居的外族也改为莫姓,使北方莫姓家族日益庞大起来,原本在河间郡、巨鹿郡就已很是兴旺的莫姓家族得此新鲜血液的注入,自然兴盛为莫姓河间郡望、巨鹿郡望。另外,南方的江陵郡古为楚国腹地,一直以来为莫姓世居之地,在此际愈加昌盛。隋唐时期,莫姓分布之地渐广,有资料表明,在今河南、河北、山西、甘肃、山东、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等地均有莫姓人定居,并且已有莫姓徙居广东。黄巢起义后,有北方之莫姓避居四川。五代十国至两宋,莫姓在江南各地愈加壮大起来,而北方的莫姓却由于夷族的入侵而沉寂下去。此际始有莫姓入迁福建,而莫俦因罪被流放今广东潮州。宋末元初,蒙古铁骑南下,兴盛于今浙江、江苏等地的莫姓为避兵火,大批涌入今广东、广西。明初,山西莫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河北、河南、湖北等地。明末张献忠屠川,造成川地人口锐减。清初,清 移两湖之百姓入川,史称湖广填四川,两湖之莫姓亦由此入居今四川、重庆。清中叶之后,沿海之莫姓有渡海赴台,扬帆南洋者。如今,莫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广西、四川、广东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莫姓约占全国汉族莫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莫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97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九四。

历史名人 莫 邪:春秋时期吴国人。吴王命令干将铸剑,铁汁不下,于是妻子莫邪问:“铁汁不下,怎么办?”干将回答说:“ 古时候的铸剑大师欧冶铸剑,铁汁不下,于是让女人担任炉神,很快就成功了。”莫邪听到这,立即窜入火中,铁汁流出,于是铸成两把利剑。雄的叫干将,雌的叫莫邪。后人经常用干将、莫邪来比喻锋利精美的剑。

莫 含:东汉左将军,穆帝很赏识他的才能,经常让他参与讨论军事机密、国家大事。后来被封为关中侯。

莫 云:莫含孙,北魏大臣。兄莫云好学善射,道武帝时,赐爵关内侯。太武帝时以功进爵安定公,迁镇西大将军。

莫 题:莫含孙,莫云弟,道武帝时以功赐爵东宛侯。因侍宴不敬获罪,黜为济阳太守。后令其监造平城。因久而懈怠,赐死。

莫 琮:宋代的官吏,字叔方。仁和人。历经明、福两州官。他的品行相当高尚,并且教子有方。他有五个儿子元忠、若晦、似之、若拙、若冲俱登科。当时人们把他们比作是“燕山五宝”。

莫 蒙:湖州人,宋代官吏、学者。在太学读书时,以文鸣京师。就特科出仕,由县丞累官至通化军知府。工诗,词尤婉丽。有《卧驼集》。

莫 胜:松江府华亭(今属上海)人,明代书画家。曾任虎贲左卫经历。工书画,善绘鱼。

莫 藏:浙江海盐人,字用行,号素轩,明代学者、书画家。其博涉经史,能诗,工书画。有《素轩稿》、《五音字书辨讹》等。

莫 骏:广西省平乐人,明代官吏。举人出身,官至南京户部员外郎。做官二十余年,人称廉洁。

莫 矜:广西省融水永乐人。1938年加入中国 ,后来任 融县支部书记,融县特支副书记,抗日挺进队政治指导员, 桂黔边区工委书记,桂黔边区人民保卫团政委兼司令员,中国人民 柳北总队政委兼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历任柳州专署副专员、自治区统战部副部长、自治区冶金局副局长等职务。

莫修符:唐朝文人。光化二年任融州刺使。他所写的《桂林风土记》,很有文化价值,文才也很好。世传的佳作。

莫宣卿:字仲节,号片玉。广东省封开人。广东的第一个状元。幼年时他的生父病逝,遂与母亲随继父生活。由于继父的家境较富裕,他得以入学堂读书。相传莫七岁时已学会吟诗写对联,12岁时即参加科举考试并中秀才,被乡人称誉为“神童”。唐大中五年(851年),17岁的莫宣卿赴京城参加廷试获中制科状元,从而成为广东历史上科举考试的第一个状元,并是始隋唐以科举取士以来年龄最小的状元。莫宣卿考取状元后,被任为翰林书院修撰 。其后他还乡省亲,因母亲不愿随其北上定居,莫遂上书朝廷请求改委他在南方任职以奉养母亲。唐文宗允准,改委他浙江台州别驾(刺史的副职)。他即奉母携眷往台州上任,但未到台州却病逝于途中。莫宣卿的生平业迹不显,存世的诗作也仅三首半,但由于是广东历史上的第一个状元,他的传奇式事迹及影响仍在岭南文化史上占有不容忽略的地位,为后人所尊崇。

莫君陈:湖州归安(今浙江省湖州)人,北宋官吏。仁宗时进士。神宗熙宁年间新置科,中首选,为王安石所倚重。有《月河所闻集》。

莫伯镕:湖州归安(今浙江省湖州)人,少有超乎世俗之志,年五十即归休,请名师教诲其子。子三人皆登科,时号“三莫”。长子莫济后又中博学鸿词科,居官给事中时,因反对外戚张说被罢职,后仕至司农少卿。次子莫汲曾为国子监正,因得罪秦桧被贬化州知府。三子莫冲亦曾中博学鸿词科,官任明州长史,以循良称。

莫如忠:松江府华亭人,明代官吏、学者。嘉靖年间进士,累官浙江布政使。善草书、诗文有体要。有《崇兰馆集》。

莫如足:广州府新会人,明代大臣。嘉靖年间进士。由庶吉士擢御史,曾经弹劾仇鸾,有直声。官至大理左丞,数伸冤狱。

莫友之:清朝时期道光举人,独山人。少年时期就很喜欢读书精通苍雅故训六艺名物制度,旁及金石目录家言。工于诗,他的书法也很好,在当时与遵义的郑珍齐名,当时号称“郑莫”。著作有:《声韵考略》、《遵义府制》、《过庭碎》、《唐本说文木部芊异》。

莫是龙:明代画家,字云卿,华亭人。后来更字廷韩,号秋水,又号后明。十岁就能写诗作对。擅长于书画,著有《石秀斋集》、《画说》等。

莫我愚:湖南省善化(今长沙)人,清代书画家。工诗,不喜为时文。于真、行、草书、指头书、筋头书,皆不学而能。工法山水,尤善写照,所绘莫不神态毕肖。

莫与俦:贵州省独山人,清代官吏、学者。嘉庆四年进士,曾任盐源知县,后改遵义府学教授。有《贞定先生遗集》。

莫仕睽:清朝广西平南人。参加太平军,清咸丰六年为刑部尚书。咸丰十一年升迁为开朝王宗殿前忠诚伍天将,任藩镇统官。曾处理外交事务,后来封为补王。同治三年发觉李秀成的妻舅宋永祺在天京阴谋叛乱,与浙江的巡抚曾国荃暗中勾结,于是他当面指责李秀成,并带领军队将宋永祺从忠王府中抓获逮捕。天京陷落以后,他回家乡平南。逝世的时候有70岁。

莫荣新:字日初,广西省桂平人,莫宣卿之孙莫平米后裔,行伍出身。早年跟从陆荣廷坐镇梧州,担任广西第一师第二旅旅长。民国四年(1915年)担任桂平镇守使。民国五年参加护国战争,升为第三军军长。后来转任广东省广惠镇守使。民国六年任广东督军。后参加护法战争,曾经担任护法军 代理总裁兼陆军部长。民国九年被陈炯亮所逐,败回广西。

郡望堂号 1、郡望

钜鹿郡:秦始皇置郡于钜鹿。在今天的河北省平乡、任县以北至晋县一带的地区。

江陵郡:汉代的时候设置了县,南齐的时候改置了江陵郡。在今天的湖北省江陵县及川东一带。

河间郡:汉高帝的时候置郡,因为地处黄河与永定河之间而得名。相当于今天的河北省中部河间县一带。

2、堂号

钜鹿堂:最早的莫姓堂号。

敦本堂:钜鹿堂的分支。

德荫堂:敦本堂的分支。

威远堂:宋朝莫蒙,两次法科考试都是第一。

此外,莫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思济堂”、“河间堂”、“安定堂”等。

===========================================================

莫姓宗祠通用对联

〖莫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钩河适雒;

奉魁承杓。

——清·莫友之撰莫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书法家、道光举人莫友芝书题联。莫友芝,字子偲,贵州独山人。目录学家兼书法家。

瑞梅志异;

猛虎敛踪。

——佚名撰莫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归安人莫伯虚,曾守温州,后知常州,有政声,曾见瑞梅甘露、秀麦嘉禾以示祥瑞。晚年退居学佛,隔绝世故,撰有《修行净土法门》、《华严经意》等。下联典指南宋仁和人莫若晦,字子明,曾守宜春,又到严州,所到之处,多有惠政。在严州时,有虎危害百姓,他向百姓示以恩德、信义,虎竟因此而远去。后官至湖广南庾提举。

庆衍金缕;

铸出炉神。

——佚名撰莫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莫宣卿,大中间对策第一,授台州别驾,以母老乞归养,诏赐其乡名锦衣。家居金缕村,有莫状元读书室。下联典指春秋·莫邪干将铸剑事典。

荣分丹紫;

庆衍金缕。

——佚名撰莫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后魏·莫云,好学善射,道武时尝典选曹,迁执金吾,参军国谋议,累进爵安定公。下联典指唐·莫宣卿事典。

状元世泽;

剌史家声。

——佚名撰题广东省东莞市莫氏宗祠“德荫堂”祠门联(1)

全联典指唐·莫宣卿事典。

-----------------------------------------------------------------

〖莫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登科称五宝;

对策第一名。

——佚名撰莫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官吏莫琮,字叔方,仁和人。历明、福二州幕官,行已俱有可观。子五人:元忠、若晦、似之、若拙、若冲俱登科。时比“燕山五宝。”下联典指唐代台州别驾莫宣卿,字仲节,封川人。大中间对策第一,授台州别驾,以母老乞归养,诏赐其乡名锦衣。

三莫皆进士;

六艺俱行家。

——佚名撰莫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名士莫伯容,字器之,有高志,三子济、汲、冲皆攉进士第。时号“三莫”。下联典指清道光举人莫友芝,字子偲,独山人。少喜聚忆,通苍雅故训六艺名物制度,旁及金石目录家言。治诗尤精,又工真、行、隶、篆书,与遵义郑珍齐名,时称“郑莫”。有《黔诗纪略》,《遵义府志》、《声韵考略》、《唐本说文木部笺异》、《过庭碎录》、《郘亭诗钞》竺。

雄雌墨阳剑;

衍源钜鹿堂。

——佚名撰莫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莫氏宗祠“钜鹿堂”联。

-----------------------------------------------------------------

〖莫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笑把湖山当孤注;

饱餐风月不知愁。

——李淡若撰莫氏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节录李淡若题江苏省南京市莫愁湖胜棋楼联语。

若使琵琶能结果;

满城箫管尽开花。

——明·莫是龙撰莫氏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书画家莫是龙口占诗句联。莫是龙,字云卿,华亭人。后以字行,更字廷韩,号秋水,又号后明。十岁能文,善书画,有《石秀斋集》及《画说》。有一回,他到袁福征家,看桌上有张帖子,写着“琵琶四斤”四字,两人一起大笑起来。随即口占两句七言诗,诗曰:“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人们到处夸他有才华。

竹影松涛传道趣;

花香鸟语透神机。

——佚名题广东省东莞市莫氏宗祠“德荫堂”祠门联(2)

该祠先祖莫怀湖曾在明代为道教正一派掌教,因此族人笃信道学,连宗祠联也充满道家的风味。莫怀湖之后,该族二十七世祖莫金儒、二十八世祖莫振宗都担任道教的候选道纪司。道家五术中的星术,在明清时代的 机构设立司天监和阴阳学训术等职。阴阳学训术是县级署员,掌天文、历算、数学等事,需定期到司天监轮任供职,平时则在道教上清宫等地办公。

福冈藩的历代藩主

黑田家外样 50万2千石→41万2千石→43万3千石→47万3千石 (1600年 - 1871年)长政忠之光之纲政宣政继高治之治高齐隆齐清齐溥,后名长...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