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台栖霞吕姓 我老爷爷是从莱州迁至栖霞的 我老爷爷 是“洪”字 我爸爸是“全”字 我是“夕”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6浏览:3收藏

我是烟台栖霞吕姓 我老爷爷是从莱州迁至栖霞的 我老爷爷 是“洪”字 我爸爸是“全”字 我是“夕”字,第1张

帮你查找了很久也没见到您家家谱的那些字,你自己看看吧,目前我看到最全的啦。

家谱文献:

1简介:

周王朝时期,吕氏就有谱牒存在并流传后世。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曾利用这些资料,在著作《齐太公世家》时将齐国自始祖太公吕尚到康公吕贷的世系一一列明。

北宋仁宗时,吕尚后裔吕大防弟兄六人,其中有五人登科。吕大防的先辈为汲郡人(今河南卫辉),后迁居京兆蓝田(今陕西蓝田),官居左光禄大夫,宋哲宗时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号称贤相。后来吕大防遭弹劾被贬,逝世于江西信丰县,迁葬于广东潮州海阳县(今广东澄海)上华镇吕厝村,广东吕氏宗亲会在修族谱时尊吕大防为始祖。

台湾吕氏宗亲会所制族谱,尊吕尚为吕氏远祖,常有吕氏后裔来卫辉拜祭。

2家谱:

河南吕氏重修宗谱六卷,卷首一卷,(民国)吕光琦纂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福建上杭溪南吕江氏族谱,(清)江永昌续修,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山西临晋吕氏家谱,(清)吕一纶、吕常等修,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武进毘陵吕氏谱十八卷,(清)吕子珊、吕佶孙等重修,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

江苏武进昆陵吕氏族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吕贽庭、吕继午纂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苏州大学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武进昆陵吕氏族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仅存第三~四卷)、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武进塘洋吕氏族谱十卷,(民国)吕荣桂修,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文献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

江苏江都甘泉吕氏宗谱六卷,(民国)吕国三修,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江都县双沟乡吕庄村。

江苏无锡白沙圩吕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吕洪裕、吕正兴等重修,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馀姚吕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清)吕铭纂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敬和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浙江鄞县木阜吕氏宗谱四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元年(公元187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鄞县鄞江镇蓉峰村。

浙江鄞县木阜吕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文献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卷、第四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县上本阜吕氏宗谱三卷,首一卷,(民国)吕元宾吕、承烈等纂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慎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平湖吕氏世系,(民国)吕懋荣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奉化登溪吕氏宗谱五卷,首一卷,(民国)毛宝清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奉化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奉化狮山吕氏家谱,(民国)庄崧甫纂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奉化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绍兴山阴新和里吕氏宗谱,(清)吕德森修,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新昌吕氏宗谱十八卷,(清)吕邦树等原修,佚名续修,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人民大学图书馆。

浙江新昌吕氏宗谱二十四卷,(清)吕氏合族修,清同治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四卷、第九~十卷、第十三卷、第十六~二十卷、第二十二卷。现被收藏在浙江新昌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上虞虞邑西乡吕氏宗谱十卷,(清)吕开荣等修,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斯佑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嵊县贵门吕氏宗谱十卷,(清)吕载赓等重修,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明烟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嵊县贵门吕氏宗谱十卷,(清)吕岳孙等修,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明烟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浙江嵊县吕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十八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嵊县图书馆。

浙江嵊县吕氏宗谱二十八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四卷、第七~八卷、第十卷、第十二~十三卷、第十六~十七卷、第二十一~二十二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嵊县图书馆。

浙江东阳象冈吕氏宗谱二十二卷,(清)卢正衍纂,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东阳县档案馆(存世传一册)浙江东阳象冈乡上湾。

浙江东阳齐光东平吕氏宗谱,(民国)卜文纂,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东阳象冈乡前冈。

浙江东阳东平瑞山吕氏宗谱十九卷,(民国)吕甲初纂,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东阳徐宅乡水丰村。

浙江常山吕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第一~七卷,第九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狮于口乡塘底村上张村。

浙江常山吕氏宗谱二十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狮子口乡塘底村上张村。

浙江临海台临吕氏宗谱一卷,著者待考,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临海县博物馆。

浙江缙云壶溪吕氏务本公派已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木刻活字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缙云壶溪吕氏三才公房谱三卷,(民国)吕钜仁缵修,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缙云县档案馆。

浙江缙云壶溪吕氏仁化公派己谱十卷,(民国)吕椿年总纂,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缙云县档案馆。

浙江缙云壹溪吕氏起操公派房谱七卷,(民国)吕立循总理,吕访君等编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缙云县壶镇镇高潮村。

浙江缙云谷前吕氏宗谱三卷,(清)吕志道、吕国盛纂,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缙云县档案馆。

宁海演道山吕氏宗谱四卷,始修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民国)吕有容主修,严企周编纂,1924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

宁海大水坑吕氏六修宗谱三卷,(清)吕秉钧主修,章黼华编纂,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安徽旌德吕氏续印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民国)吕朝熙编订,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铅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人民大学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

江西婺源沣溪吕氏续修学要世谱四卷,著者待考,明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山东诸城东武吕氏家乘,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山东省日照市图书馆。

山东邹平吕氏宗谱四卷,(民国)吕际庚、吕鹏等续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河南固始吕家族谱,著者待考,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台湾。

湖北武汉吕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初期三相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五卷、第七~八卷、第十一卷、卷末。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汉市图书馆。

湖北州吕氏重修宗谱六卷,首一卷,(民国)吕光琦主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铅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湖南湘乡白龙吕氏支谱十卷,首二卷、末一卷,(清)白鸿福等修,白家齐等纂,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河东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今仅存第卷首上、下。

湖南常宁吕氏宗谱,(民国)吕声清纂,民国十一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上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武冈吕氏创修族谱,(清)吕典錞、吕典谐等纂,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光裕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第一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广东广州岭南吕氏家谱一卷,(清)吕绰宽纂修,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广东潮州吕氏族谱一卷,(清)吕钟锈撰,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台湾省。

缙云双龙吕氏宗谱四卷,始修于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现代)吕马昌续修,吕子勋编纂,1996年计算机打印本四册。

嵊州贵门吕氏宗谱十卷,(清)吕岳孙等修-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明禋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嵊州贵门吕氏六修宗谱九卷,(清)吕至主修,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明禋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浙江贵门吕氏宗谱十卷,(清)吕岳孙纂修,清光绪丁亥年(公元1887年)明禋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四川隆昌吕氏世谱,(民国)吕忍太等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隆昌文宝斋石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四川隆昌吕氏族谱,(民国)吕奉轩纂,民国年间石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四川宜宾吕氏宗谱,(民国)吕平原、吕平林等纂,民国石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四川仪陇吕氏宗谱一卷,(民国)吕献忠录,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仪陇县档案馆。

四川宣汉吕氏族谱一卷,著者待考,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宣汉县档案馆。

陕西泾阳船头村吕氏族谱六卷,(民国)吕日知编辑,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石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河东吕氏族谱,(清)吕呜恭、吕懿历等纂,清康熙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第三~二十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南渡吕氏族谱十二卷,(清)吕志曾等纂,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

吕氏重修宗谱二卷,(清)吕楷等重修,清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河东吕氏支谱二卷,(清)吕克淳辑,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l)吕修模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吴江县图。

吕氏重修族谱四卷,(清)吕光修,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三居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吕氏族谱,(民国)吕德坤编辑,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石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安徽绩溪绩溪仁吕程继序堂专绩世系谱二十三卷,首三卷、末三卷,(清)程秉耀等纂修,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

浙江永康桥下村志(主要是朱氏,另外还有梅、吕、夏、潘、李、胡等姓),(现代)朱士岳等修,1992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永康河头村志(吕氏等五十二个姓),(现代)吕镜湖等修,1994年修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西万载吕氏三修族谱(万载严坑吕氏宗谱),(清)吕辉元等修,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河东堂修刻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永康前山杨村志(主要是杨氏,还有其他姓氏如吕、桑、胡),(现代)杨庆生主编,1999年计算机排版胶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永康下徐让村志(主要是徐氏,另有杜、陈、吕、骆、金等姓),(现代)徐起龙等修,1995年计算机排版胶印本一册。

吕城坝口陈氏宗谱,(民国)陈俊礼纂修,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笃庆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祥符吕氏四修宗谱十六卷,卷首上中下三册,著者待考,民国壬戍年(公元1922年)铅印本十八册,缺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万载严坑吕氏宗谱四卷,(清)吕辉元、绿辉荣纂修,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河东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吕氏三修族谱)。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河南新安吕氏宗谱,(民国)吕锡祥重修,洛阳新中华印刷所印本七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湖北吕氏族谱,著者待考,三相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今仅存第一~五卷、第七~八卷、第十一卷、卷末。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安徽旌德吕氏续印宗谱十四卷,(民国)吕炳垣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湖北吕氏重修宗谱六卷,首一卷,(民国)吕光琦重修,民国年间寅清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七字辈排行:

山东武城吕氏字辈:“连元岭一宝春化福云昭”。

山东莱州吕氏字辈:“诜希宝臣峰启泽永康长绍堂志兴润桂占金清绪世再延香”。

山东青岛吕氏字辈:“维贤可继世”。

山东沂水、莱芜吕氏字辈:“纪文全志兴”。

山东曹县吕氏字辈:“法付太亦”。

山东烟台吕氏字辈:“应瑞永道贻序兆”。

山东日照吕氏字辈:

一支派:“咸鸿福益友全成乃作之相传怀纪广存德庆吉祥”;

二支派:“贤世立永昌全成乃作之相传怀纪广存德庆吉祥”;

三支派:“京东海青秀家邦定吉祥忠能传延世宣布绪刚强”;

田家窑、南湖支派:“贤世立永昌全成乃作之相传怀纪广存德庆吉祥”;

横排支派:“咸鸿福益友全成乃作之相传怀纪广存德庆吉祥”;

土山、京东、海青秀支派:“家邦定吉祥忠能传延世宣布绪刚强”;

照五、七村、田家窑、南胡镇、庄头、许家庵、两城镇、臧家窑、日照街道、店子村、土山支派:“培(继洪年文丰)祖(芳)清(宝秉维)象(江文守)贤(咸京)世(鸿东)立(福海)永(益青)昌(友秀)全(家)保(成)邦乃(定)作(吉)之(祥)相(忠)传(能)怀(传)纪(延)广(世)存(慎)宣德(布)庆(绪)吉祥刚强”。

山东龙口吕氏字辈:“从梦建良廷秉广振太清和明安尚道百运一金声东凤吉祥福天海岳云盛春秋仙乐果恩德美景生”。

山东莱阳吕氏字辈:“廉兆广文庆天德柏福荣”。

山东吕氏一支字辈:“巩丰仕贤树桂诒玖怀国安邦”。

四川达县吕氏字辈:“盛绍祖继中民国正显达仕代荣昌发”。

四川宣汉吕氏字辈:“有俊庚大仕云昌应开能贞吉祥广太”。

四川吕氏一支字辈:“孔道德兴才述仁伦昭志”。

四川吕氏一支字辈:“光国荣宗泽家心德善良”。

四川永川吕氏字辈:“贞元开乾泰周佐如金玉麟凤自鸣来国家万年仕”。

四川营山吕氏字辈:“正之文章贵福自天伸顺堂儒尧舜祖广积圣闲书”。

湖北吕氏三相堂字辈:“本超远大承先志惟学诗礼启世裔永传家业纪昌明克绍贤永昭善继”。

湖北吕氏寅清堂字辈:“刻承瑞兆华国文章敦崇士习永守纲常居仁由义其道大光”。

湖北武穴吕氏字辈:“中承永志”。

湖北洪湖吕氏字辈:“大恢中志得道承章学宜传授世代忠良”。

湖北应城吕氏字辈:“道统秉正德纯良忠厚传乐崇始永千胜仁维礼觉兴”。

湖北吕氏一支字辈:“玉发祥陈伟列贤能绍美袭厦康”。

福建福清吕氏字辈:“世朝国家永庆圣贤齐美”。

福建南安吕氏字辈:

名派:“肇启原悠裕承基尚振荣联辉培吉士济美树芳声惠泽仁为质因心义以衡礼真谦则益智远静斯清广业宜修德光前在显名嗣徽余庆集永序自观成”;

字派:“尔甫希贤哲于兹毓俊良子孙敦本实伯仲炳文章若汝忠惟允如余孝友常立廉存素志秉节植宏纲登仕才犹着经邦体扬彰云礽循祖法奕世锡嘉祥”。

福建莆田、广东海丰吕氏字辈:“开如本淑义君以诚慎振馨香”。

福建诏安吕氏字辈:“金华发祥蕃衍潮漳传芳理学绍美文章英俊蔚起甲第赓扬百千万世永际其昌”。

广东阳春吕氏字辈:“立英雄壮志可通天赞光辉发达业昌隆建千秋丰功扬祖威启仁义道德泽万家”。

广东阳江吕氏一支字辈:“圣顺应舜云调乾添继光鸣时宜用国世代永潘昌”。

广东阳江吕氏一支字辈:“惟盼功雄业朝廷宠泽光发时宜用广世得永传杨”。

河南南阳吕氏字辈:“中永桂勤浩”。

河南开封吕氏字辈:“三好邦德法振文传世维存厚齐家在复心”。

河南长垣吕氏字辈:“增广承恩泽炳新世恒昌疏繁芝蓝茂嗣续传家邦”。

安徽旌德吕氏字辈:“谱书既成告我宗氏领永宝藏贻雨后嗣绵绵瓜瓞竞竞无虞若有不才或售族宗贤能重攻其咎”。

安徽郎溪吕氏字辈:“时美克绍徐”。

安徽灵璧吕氏字辈:“兴振允常”。

安徽淮南吕氏字辈:“全世如成凤克冠文茂”。

辽宁庄河吕氏字辈:“文兴振世德国恩明吉利云祥长春景传家学道仁”。

辽宁锦州吕氏字辈:“林久凤佳”。

辽宁长海吕氏字辈:“延士广传可昌其志永寿万年”。

辽宁吕氏一支字辈:“永庆广富立业久长家兴培振治国安邦”。

辽宁吕氏一支字辈:“正希永培显章继”。

浙江余姚吕氏字辈:

行派:“忠孝开基诗书继用前业以裕后昆”;

字派:“忠孝开基诗书继世用光祖德永振家声”。

浙江绍兴、海宁吕氏字辈:“炎帝神农裔兴周勋业高祖德培深本孙枝发远条簪缨垂奕诗礼慕贤豪治心惟道立志在仁丕承家学克保大伦佑启昌祚可以永遵”。

浙江宁海演道山吕氏字辈:“朝有学人聚家开贤达兴为邦佐廷治尚去悦知音”。

浙江宁海大水坑吕氏字辈:“亮善思先哲茂字必成章”。

浙江缙云吕氏字辈:“道统秉正德纯良忠厚传乐崇始永千胜仁维礼智信富贵福寿荣康泰元亨利贞吉孝友恭敬全和平睦姻恤雍熙恺悌昌”。

浙江嵊州吕氏字辈:“映显明升旺鼎晴皓曜晖晁昀昌昞晃”。

广西桂林吕氏字辈:“开邦世泰和光生保定孔厚日升月恒吉占利用载兆咸亭”。

广西武鸣吕氏字辈:“廷茂贵岑云芳音奇秀韶声振新挺继荣瑞承”。

广西河池吕氏字辈:“正大荣昌忠良显达”。

湖南零陵吕氏字辈:“贞元开乾鼎周佐如金玉保定孔厚日升月恒吉占利用载兆咸享”。

川滇黔吕氏字辈:“尚伋德慈毋山辰寿无忌赤脱购禄甫小白元无野环杵臼阳生螯积祁光敏不伐雍威霸鸽微陵隆微凝泽远德肇虔鹄行钧招时瑞应麟雄崇嗣延之渭温镇宁信江学圣菽良福顼韬萝奇龟祥蒙享夷简公绰希杰求嗣恭呈应申德秀启瑞天德福荫骞佛养太德怀仁愿元乐安珍”。

江西赣州吕氏字辈:“尚伋德慈毋山辰寿无忌赤脱购禄甫小白元无野环杵臼阳生螯积祁光敏不伐雍威霸鸽微陵隆微凝泽远德肇虔鹄行钧招时瑞应麟雄崇嗣延之渭温镇宁信江学圣菽良福顼韬萝奇龟祥蒙享夷简公绰希杰求嗣恭呈应申德秀启瑞天德福荫骞佛养太德怀仁愿元伯万十百迁通公恒丙丰法寿宣振秋腾宇以琳贤周吕富朝湖添有祖柯德林明宝贵堂宗明”。

江苏沛县吕氏字辈:“其复高后尊先志”。

黑龙江吕氏一支字辈:“永恩文远延世广传克昌”。

云南镇雄吕氏字辈:“德发向天堂光昭先世良”。

山西姜家咀吕氏字辈:“宗加作相监叙义远”。

吕氏一支字辈:“贞元开乾鼎周佐如金玉麟凤自天来国家万年士世德承先志芳名绍平章中道敦行远纯诚永吉昌”。

资料有待补充。

常氏家谱32个字辈

 常氏家谱32个字辈,名字是便于别人认识和辨认自己的一个方式,所以很多的人会尽量做到不重名,在取名时都会挑选寓意深刻或者是比较不一样的字或者词。以下分享常氏家谱32个字辈。

常氏家谱32个字辈1

  1、常氏家族的辈分怎么排的?

 现居常氏家族辈分,其顺序是:

 安、大、体、尚、正,福、星、照、天、宏;广、宗、克、开、有,起、居、首、先、登;明、茂、庆、德、贤,继、后、振、发、成。

  2、安徽省砀山县常氏家谱辈分

 陈氏家族8修家谱, 我是陈氏一员 21世 排辈 “承” 现在在世的最高辈分应该是“其” 现在的排行:纪、念、其、宗、德、培、承、乃、圣、心。陈氏一族欢迎各位回家!

 若是东海世家 第十八世是福 字 往下 德 继 善 砀山 徐家花园 (砀城南)是 砀山徐氏 由徽州 传入砀山 的第一站 本 氏 砀城 徐井 村 权集 北坝上都是有 家谱的

  3、常氏辈分(江苏丰县)

 志士学方丕振 若怀仁敬传家 以绍先祖明训打开万世英华慎修宗哲洪德克承卫晋昭化俊才远缵隆绪文采永经邦夏

  4、有知道常姓家谱的吗?

 5000年前的黄帝时代,以常为氏的古人似乎相当不少,有一位占月的常仪,还有一位曾经被任命为大司空的常先。因此,后世许多学者都认为,我国的常姓应该是在5000年以前就有了的,历史悠久异常。

 《姓氏考略》上就是这样说的:“黄帝使常仪占月,又有常先为大司空,常姓当出此”。此外,唐代《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和《通志氏族略》也指出:“黄帝臣常先之后。”可见得常姓的出现于古远黄帝时代是被许多学者所普遍承认的。

 被后世认为最正确的常氏出处,是《姓纂》和《通志氏族略》二书所同时记载的:“卫康叔支孙封常邑,因氏焉。”卫是春秋时代的一个诸侯,由周武王的少弟康叔所建,当时卫国所拥有的土地,是现在沿着黄河流域的河南和河北一带。

 跟周室的其他诸侯比较起来,卫国的寿祚还特别的长,历经周朝春秋,战国的漫长八、九百年,眼看许多曾经赫赫不可一世的诸侯纷纷被灭,而卫国仍然屹立不移,连那位号称统一天下的秦始皇都没有能够动摇他们,一直到秦二世时,才被灭国亡。

 在周代的封建制度之下,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又分封采邑,而我国的常姓,正是当时卫国所封出去的一个采邑,其始祖则为卫康叔的孙子。因此,推算起来,卫康叔既然是周武王的兄弟,则常姓自然也是源自最为神气的周文王姬姓了。他们跟后世姓卫的人士,同时还应该是同一血脉的人,因为卫康叔的后裔,后来在国亡之后也曾以国为氏而姓卫。

 卫国被秦二世所灭,是在大约2200年以前的事,则我国常姓的出现,自也在这个时候。这个姓氏出现之后,很快地出人头地,在稍后的汉朝初年,便已由一位叫做常惠的太原人士,光耀门庭。

 常惠的成名,跟著名的持节牧羊的苏武一样是由于追随苏武出使匈奴,被拘留10余年而始终持节不屈。他是在汉武帝时走的,获释返国已经到了汉昭帝的朝代,就被拜为光禄大夫,荣耀异常。后来班固作《汉书》,并且特别为他列传,指出:“惠,太原人,甘露中为右将军”,名垂史册。

 根据后世学者的考证,我国常姓主要有太原、平原两望族,太原即今山西太原,平原为今山东一带,并且繁衍滋长为当地的望族。这种情形,只要看历代常姓名人的出身地方,就不难了解了。

 我国南方的闽、粤一带,在唐朝以前还算是一处荆蛮之地,人烟不多,教化亦未行。到了大约1200年以前唐德宗建中年间,由于出了一位叫做常衮的贤士,才把这种情况逐渐地改变了。在他的苦心教化之下,“荆蛮”之人也慢慢地知书懂礼,全盘接受了中原的文化,闽、粤之地,自此不再被人视为未开化的落后地区,而逐渐地有人愿意向南播迁,造成了中华民族在南方的繁荣滋长。

 另外,在宋代之时,还出现过一支新加入的常氏,那就是《通志氏族略》所指的:“恒氏,避宋讳改为常。”恒氏,根据《世本》的记载,是楚大夫恒惠公之后,这位恒惠公的后裔,不是姓恒,就是姓常,而且主要繁衍于江苏的东海一带,所以有一部分常氏,跟恒氏实际上是一家人,不宜联姻。

 明代是常氏大露锋芒的时期,论起当代的常氏名人,仅仅一位垂名千古的大将常遇春,便足以叫后世的子孙傲视人前了。

 常遇春是安徽怀远人,是明太祖朱元璋麾下的大将,曾经从安徽一路打到顺天,凭着这份彪炳的汗马功劳,后来常遇春在朝廷的显赫,是不难想象的,他累任中书、右丞相,并被封为鄂国公,开平王,可谓实至名归。

 这位赶走蒙古人,为中国人扬眉吐气的历史名将,据传生平沉毅果敢,善抚士卒,不书史,而用兵往往与古代的兵法相合。他并自言能将10万众,横行天下,所以在军中又有“常十万”的尊号。

常氏家谱32个字辈2

 山东梁山常姓字辈:孟冠明培振家生

 山东临淄常姓字辈:“衍绪兆承祖方训书传家”

 山东枣庄常氏字辈:“安大体尚正福星照天宏广宗克开有起居首先登明茂庆德贤继后振发成”

 山东泰安常氏字辈:“秀乃恒西佩”

 山东滨州常氏字辈:“自修旺海常仁克德庆恭岭守”

 山东苍山常氏字辈:“文友良敬升元学永士德安邦忠厚传家胜远智宝全金建国荣光爱山富茂延年”

 山东东营常氏字辈:“思(来)立芳(叙)曰西田”

 山东泗水常氏字辈:“守在庆振广衍(业)晓(志)”

 山东冠县常氏字辈:“孟安延万保玉志”

 山东临沂常氏字辈:“贯守兴俊秀”

 山东新泰常氏字辈:“乃恒希培炳”

 山东平阴常氏字辈:“孟春吉来玉正本庆元志”

 山东乳山常氏字辈:“永德乃大建”

 江苏连云港常氏字辈:“玉冬继果安邦富”

 江苏涟水常氏字辈:“开金立万学”

 江苏兴化、大丰、无锡常氏字辈:“德山宝(保)桂春”

 江苏南通常氏字辈:“玉延海广”

 江苏常氏一支字辈:“元光在尚兆”

 湖南长沙常家冲常氏字辈、湖南长沙欧塘常氏字辈:“钧淑行师彦洪守希有允山式重大汝梦原惟通锜尹世文仲仁德仕开朝廷庆显孝友承光本建传宏敦培锡厚先声克绍正学景崇”

 湖南长沙缪家塅常氏字辈:“钧淑行师彦洪守希有允山式重大汝梦原惟通锜尹世文仲仁德仕开朝尊道立家振业修本建传宏敦培锡厚先声克绍正学景崇”

 湖南衡阳常氏字辈:“国泰启家运,传绪宏业新。”

 湖南汨罗常氏字辈:“英华应运新”

 湖北监利常氏字辈:“德后超修伦纪启轴”

 湖北荆门常氏字辈:“纪士克昌永成”

 湖北谷城常氏字辈:“宏意邦修基,宗发恒守以忠正…”

 河南郑州常氏字辈:“(原定)尚思九三怀国嘉梦中清继光传世守好学攀天成大化崇鸿建明廷庆治平(新续)椿元景瑞兆振安荣福慷栋滨延桢惠文博靖新棠”

 河南修武常氏字辈:“鸣士树文隆广”

 河南商丘常氏字辈:“子贯福明文”

 河南永城常氏辈份:“万化德兴智勇平等”

 河南开封常氏字辈:“如同照焕”

 安徽寿县常氏字辈:“芳勋(志)传永远,宗(忠)支益盛昌;修齐本诚正,多庆欲家祥”

 安徽凤台常氏字辈:“大明金希开国”

 河北秦皇岛常氏字辈:“兆继开玉佩吉可星”

 常氏一支字辈:“宏开世序广衍先传希光令德思继后贤忠美玉秀善积庆延敬修庭献孝友由全”

 山东烟台牟平常氏一支字辈:“文运建基,永传宗德,贻谋克修,庆笃上国”

 四川南部常氏字辈:“永有万国文明大邦,吉祥千秋贤旅思章”

 四川阆中天宫院常氏字辈:‘云万国玉天廷,安治大兴永学

 山东滕州常氏一支字辈:家玉景永文开显耀

 山西:常氏宗谱一百五十卷、太谷常氏家乘不分卷、夏县常氏五房谱不分卷

 江苏:丰县常氏家谱六卷

 江西:万载大北门常氏族谱(卷数不清)

 山东:泰安常氏族谱十一篇

 湖南:长沙欧塘常氏六修家谱首一卷(卷数不清)

 甘肃:明学德生国志山

常氏家谱32个字辈3

 常子怡常露婉常佳蓉

 常倩瑜常鑫蕊常馨允

 常馨予常君怡常琳翊

 常子妤常悠阳常芸萱

 常婧华常瑾妤常依诺

 常婉叶常薇语常佳莉

 常可珊常妮可常宛灵

 常惠煊常果琳常梓瑶

 常汐悦常玥汐常芷沫

 常茹一常蕊华常蕊鸣

 常雅婧常雅雯常露瑶

 常静祎常诗悦常梦鑫

 常贺萱常茹晨常梦瑶

 常兮桐常冰雅常婉婷

 常宸莹常小娜常晓曼

 常欣悦常沁梦常熙颖

 常玥正常琳鑫常芷嫣

 常茹曦常雅楠常馨莹

 常若茜常钰瑶常丽曼

 常佳玲常婉琪常梓璇

 常淑君常滢旭常瑞琳

 常芳冰常茜予常芳馨

 常思怡常珂莹常芷涵

 常芸莹常语嫣常一姝

 常佩妤常佩婷常佳瑶

 常妍洁常妤蕾常娅维

 常心倩常怡晨常曼清

 常柯萱常梦婉常梦欣

 常歆怡常毅馨常汐然

 常江妮常珈妤常盈滢

 常笑妍常美洛常美熙

 常羽馨常舒妤常舒涵

 常艺媛常芷莹常芷霖

来源一:

曾姓起源于姒姓。

1、黄帝的第25子叫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据说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当时的舜帝就赐予禹姒姓。发明甑的曾人部落,是姒姓部落的一支。禹治水成功,舜将帝位禅让给禹。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

2、夏朝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禹州市。夏王少康封其次子曲烈为甑子爵,在甑(今山东临沂市兰陵县向城镇)建立鄫国。

3、古代习惯以封地为姓,曲烈便从此姓鄫。实力并不强大的鄫国历经夏、商、周,直到春秋,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除去邑旁(阝),表示离开故城,不忘先祖,称为“曾”。

4、曾姓长久以来,一脉传自禹的后裔太子巫,名副其实的4000年前是一家,故有“天下一曾无二曾”的说法。 

来源二:

少数民族曾姓。在京族、彝族、土家族、布依族、满族、苗族、黎族中都有少量曾姓存在,但其绝大部分的父系是汉族。

扩展资料:

姓氏的分类

1、单姓

单姓(dān xìng):只用一个字的姓。与复姓相对。如:“王、李、张、刘、陈、智、杨、黄、赵、周、吴、徐、孙、马、胡、朱、郭、何、罗、高、林。据统计,中国有单姓6931个。

2、复姓

复姓(fū xìng),指由两个及以上的汉字组成的姓氏。如:欧阳、司马、上官、西门。复姓的来源较多,如官名、封邑、职业等,有些则源于少数民族改姓。

3、《中国姓氏大辞典》显示,中国古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双字姓9012个、三字姓4850个、四字姓2276个、五字姓541个、六字姓142个、七字姓39个、八字姓14个、九字姓7个

4、分别为:西木感给特杜立给特、西木萨给特杜立给特、西姆萨给特杜立给特、那乌那基尔杜立给特、秃秃黑里兀惕塔塔儿、乌朗汉吉尔莫吉尔敏、奥勒特给特玛鲁基尔、十字姓1个即:伙尔川扎木苏他尔只多。

-曾姓

-姓氏

据《史记·秦本纪》中记载:帝舜时,东夷部落首领伯益(一作伯翳),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又因“佐舜调训鸟兽,鸟兽多驯服”被帝赐姓嬴氏。

  伯益后裔有徐氏、郯氏、莒芪、终黎氏、远奄氏、奂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黄氏先人大约在商末周初在河南潢川建立黄国,被周天子封为子,又称黄子国。

  黄姓是当今中国第七大人口姓氏,总人口达3079万人,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广东、四川、湖南、广西、江西五省区黄姓约占全国黄姓人口的56%。据《黄氏渊源》载:宋代江夏人黄震,官至焕章阁左司马尚书,在重修江夏家谱时,呈奏皇帝,得御书“黄氏忠孝两全,江夏无双,历代簪缨”。

一、以国为姓及黄国历史的演变

  今日的黄姓按古代的严格意义来说,只是氏不是姓。因为,远古时代,有姓有氏,姓氏一分为二。姓是大的氏族部落集团的团徽,氏是从姓分出来的小氏族支系的标志。黄氏是从嬴姓中分离出来的,只是氏不是姓。嬴姓的始祖是东夷集团的大首领少昊,黄氏也以少昊为遥远的始祖,姓氏合二为一是秦汉时期才开始的。那么,黄氏是怎样来的黄氏是由黄国而来的,黄国虽立国久长,但地方小,势力弱,在先秦经典著作中仅有一鳞半爪的记载。它的历史演变,朝代盛衰,风云变化等情况,一直鲜为世人知晓。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已肯定黄国为嬴姓国,是伯益后代所建,是毫无疑义的。最早记载黄国历史的《竹书纪年》一书也是认为黄国为伯益后代所建。至于黄国的始创者是伯益的哪一位后代,不同的黄氏族谱有不同的说法,博鳌黄氏族谱认同福建邵武黄氏族谱的说法,认为古黄国的始创者是黄帝——颛顼——陆终系族与少昊——伯益族系的共同子孙所建。认为伯益是黄帝——颛顼族的女华之子,而陆终则是出自嬴姓的伯益之后,南陆公是陆终的次子(陆终有六子),名参胡又名惠连。相传远古时期,洪水为患,百姓遭殃。大约在尧、舜之际,大禹治水有功,继承舜位。南陆公佐禹治水有功,受封于黄,创建黄国,以后,子孙遂以国为姓,即黄氏或黄姓。因此,南陆公是黄国的始创者,在族谱的黄氏历代相传世系中,南陆公是第一世,就是这个道理。其远祖族系就是黄帝——颛顼——伯益——陆终——南陆系统。

  在古代历史上黄国有三个,即汾水之黄(山西)、汉东之黄(湖北)和潢川之黄(河南)。前两个黄国的历史都湮没无闻,后嗣衰微不昌。惟有潢川黄国之后一支,子孙人丁兴旺,族姓繁昌,在今日中华十大姓中排名第七的黄姓,人丁数千万之众,绝大部分黄姓族人都自称是潢川黄国的后裔,那么,潢川黄国在哪里呢在《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中,关于古黄国都城位置所在早有记载。说:“黄国故城,汉弋阳县也。秦时黄都嬴姓,在光州定城县四十里。”宋代人的《太平寰宇记》卷127“光州定城”条目中说:“黄国故城在(定城)县西十二里”。明朝人宋濂《诸暨孝义黄氏族谱序》也有同样的记载,类似的记载也见于大量的方志和族谱中。总之,汉代弋阳县和宋元时期的光州定城县,即今河南省潢川县。据考古调查和考证,古黄国都城位于今河南省潢川县西北六公里,淮河之南,潢河西岸的隆古乡。其都城遗址至今仍在,是信阳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春秋时期诸侯国都城,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黄国自公元前21世纪,夏代初年受封建国,历经夏、商、周三个王朝,一直顽强地生存了1400余年。其历史概况是这样的:由于伯益是被夏启所杀,伯益的后代同夏王朝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公元前16世纪原属东夷集团的殷商部落在首领成汤领导下迅速崛起,最后灭了夏朝,建立了强大的殷商帝国。黄国同商族都属于东夷集团,一直受夏王朝压迫。因此,商族兴起后,黄国便投奔到商人一边,成为商的小盟国,许多黄国人参加商朝政府,在政府中任职。公元前11世纪,周王朝取代商王朝,对黄国采取承认的政策,容许其继续存在。到两周之际,黄国势力有所发展,它与淮河流域的同族,臬陶、伯益的后裔、原东夷集团的江、道、柏、弦等嬴姓诸国结成同盟,并成为东夷嬴姓小国的盟主。同时,又通过与周王朝的同族姬姓小邦国联姻等方式,改善与周王朝及中原各国的关系,成为亲中原、华夏集团淮河流域嬴姓小国的代表。后来,南方的荆蛮楚国日益强大不断向四周扩张势力,淮水、汉水流域的诸小国都面临着被吞并、消灭的威胁。因此,黄国加强了同嬴姓诸小国的联盟并与周王朝在汉东的代表随国结成同盟,始终不屈服于楚国的压力并共同抵抗楚国的威胁和侵略。据《春秋》记载,僖公二年(公元前658年)黄国与相邻的同姓小邦江国一道参加齐侯主持的贯(今山东曹县东南十里处)之盟会,次年又参加阳谷(今山东阳谷县)之盟。从此,与中原的齐、宋、郑、卫、鲁等诸侯国结成反楚同盟。公元前656年黄国便与齐、鲁、宋、卫、江等同盟国一道,攻打亲楚国的陈国,惹恼了楚国。楚国随就进行报复,决定灭掉黄国。经过充分的准备后,楚国于公元前648年,以黄国不向楚国纳贡为借口,大举入侵黄国,古黄国至此灭亡。

二、黄氏的沉沦与复兴

  公元前648年黄国灭亡后,有一部分黄国遗民仍留在潢川故地,坚守已经残破不堪的家园,成为楚国异族统治下的臣民;一部分黄氏族人开始了背井离乡的大逃亡,他们纷纷逃至中原的诸侯国避难。其中,有一支内迁至楚都郢(今江陵荆州),形成秦汉时期著名的江陵黄氏。另一支迁至江夏安陆一带(今湖北云梦县东南至武汉市一带),后裔发展成为汉代最著名的江夏黄氏。还有一批批黄氏族人迁徙至广大的江南地区,特别是湖湘地区。一些黄国遗民甚至逃至新罗(今朝鲜),其后裔形成朝鲜民族中的黄姓。在大逃亡中,博鳌黄氏祖先是在湖北江夏安陆一带落脚、生根、繁衍和生息的。总之,楚人灭黄国是黄姓历史的转折点,从此黄姓从王族国姓沦落为普通的姓氏,黄姓族人开始了新的征途。

  黄国灭亡,散居各方的黄氏族姓一度衰落,在中国历史上销声匿迹达300余年之久。到战国末年,第74世孙黄歇的出现又重振了黄姓宗族的声威。司马迁写的《史记》特为黄姓宗族史上这位杰出人物单独立传。但黄歇的许多生平事迹,在族谱上有记载,正史却没有。如福建禾坪鹳薮谱上说,黄歇生性豪犷多智,年轻时从新罗游学归江夏祖居地,常游说诸侯各国,先在晋国做官,但仕途发展不合意愿,转而仕楚。在楚国,黄歇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最后挂印封侯,称雄诸侯,成为战国四君之一。他官至楚相,封春申君。封地原在黄国故地淮北12县,后改封于吴国故圩(即今江苏常州、苏州至上海一带)。后来,黄歇被刺身亡,葬于封地吴圩,江苏省江阴县北门外,墓庐至今仍在,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苏州城内还建有春申君庙,供后人纪念、瞻仰。黄歇娶2位妻子,生有13个儿子。黄歇被刺后,黄姓这支最兴盛的后裔或遭杀戮,或逃难异乡,或改姓稳居,从此黄姓宗族又各奔东西,散居四方,族姓的发展进入低潮。但黄姓不愧是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族姓,到秦汉之际又有一些著名的黄姓子孙重振了黄姓的声威。尤其是到西汉中期以黄霸为代表的黄氏族姓迅速崛起,其影响是很大的。

  黄霸是南陆公的第81世孙,是黄歇直系的第7世孙。据谱载:黄霸自幼学习法律之学,有大志,喜欢做官,年轻时就成为乡里豪杰。汉武帝末年,他当了一名200石的卒史,后因为官廉正,又精明能干,足智多谋,富有领导才能,升为河南太守丞。为政时期,处议当法持法宽平,深得民心。汉宣帝闻其名,升为延尉。在延尉中,又以公平正直闻名。后因夏侯胜批评皇帝诏书,犯不敬罪。黄霸因同情夏侯胜,被捕入狱。出狱后,汉宣帝任命黄霸为扬州太守,旋即升为颖川太守。公元前56年,汉宣帝下诏,封黄霸为关内侯,赐黄金百斤,旋拜为太子大傅,迁御史大夫。公元前55年黄霸代丙吉为丞相,改封建成侯(河南永城县)食邑600户。公元前51年,黄霸在丞相位上去世,谥号定侯。黄霸娶3位妻子,生有8个儿子,后裔人丁兴旺,族姓兴盛不衰。到汉魏时期,江夏黄氏发展成为地位最尊、影响最大、族姓最发达的宗族,臻至极盛。时人称:江夏黄氏,天下无双。

三、江夏黄氏的空前繁荣

  江夏黄氏发展到第81世孙黄霸之后,族姓兴盛不衰,尤其是发展到黄霸的第7世孙黄香、第8世孙黄琼和第l0世孙黄琬时期,江夏黄氏族姓空前繁荣,人丁兴旺,声威大震。因此,后世黄姓都尊称黄香为江夏黄氏始祖,有天下黄姓出江夏的说法。

  黄香字文强,出身官宦世家。但据史称:江夏黄氏世家传到黄香父辈时,已家境贫寒,养不起奴仆婢妾。又称黄香命中多劫,幼遭苦难,年仅九岁,痛失慈母,他因爱母极深,为子极孝,母死后哀思过度,乡人称为至孝;当时江夏太守刘护闻名召见,题字“门下孝子”赠之。从此,黄香博学经典,精研道术,以文章闻名京师,时人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黄香以儒学入仕,初任郎中,汉章帝诏见黄香,让他入东观(国家图书馆)读尽皇家藏书。后官拜尚书郎。永元四年(92年)升为左丞相,两年后又升为尚书令,增秩至2000石,赐钱30万。谱载汉章帝曾以“江夏黄香忠孝两全,天下无双”的御书赏赐给黄氏家族,经汉章帝、和帝两朝,黄香一直受皇家亲重。至安帝即位(106年),黄香出任魏郡太守。几年后,因郡内水灾牵连,被免职。不久去世归葬家乡江夏安陆源口。

  黄香后裔,备极繁昌。他娶妻4位,生子8个,其中长子黄琼最为突出。班固在《后汉书》中为其立传。据记载:黄琼自幼随父在京师台阁,熟知朝廷政界故事,达练官场,父亲在世时和去世后,多次辞谢不受官职。至汉顺帝永建年间(127—131年),因公卿中很多人的推荐,黄琼始公车应征,入官拜议郎后又累迁为尚书仆射,历任尚书令、司空、太仆、司徒。汉恒帝永兴元年(155年)任太尉之要职时,因与大臣梁冀政见不合被免职,延熹二年(159年)梁冀被诛,族党被消灭,黄琼复出,仍任太尉之职,取代梁冀自居公位,封为邟乡侯(今河南颖川县),食邑千户。至此,江夏黄姓更加荣耀一时。黄琼去世后,被赠为车骑将军,谥号忠侯,史称邟乡忠侯,归葬江夏。黄琼娶妻3位,生子14个,传至黄琼之孙黄琬时,江夏黄氏更臻至极盛。

  黄琬,字子琰,是黄琼第四子黄储之子,黄香的第4世孙子。生于公元141年,早年葬父,由祖父抚养长大。黄琼当司徒时,黄琬便以才思敏捷闻名于京师。初任为五官中郎将,后因政党之争失败,被免职弃官近20年。至光和末年(184年)始复出,拜议郎,升青州刺史、侍中,不久又拜为将作大匠、少府、太仆、豫州牧等职。时值东汉末年,河南豫州一带农民暴动风起云涌,黄琬为政,将境内农民暴动起义镇压平定,黄琬因此声威大震,政绩突出,为东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受到重赏,封为关内侯。董卓入洛阳后,征黄琬为司徒,随即升为太尉显职,改封为阳泉乡侯(今安徽霍丘县),江夏黄氏宗族的显赫声威至此臻于至极,如日中天。后董卓挟汉献帝迁都西安,黄琬反对董卓专权,于公元192年与司徒王允合谋诛杀了董卓。不久,董卓部将李傕等人攻阵长安,黄琬被捕处死。享年52岁,归葬于江夏孝行里黄氏祖墓侧。黄琬娶妻5位,生子11个。黄琼、黄琬之后,江夏黄氏的子孙们,纷纷散居四方。

四、江夏黄氏的分流

  随着江夏黄氏家族的繁衍壮大,家族中有一些富有开拓进取精神的优秀子孙,便离开家园故土,到异地去另谋新的发展。江夏黄氏先后分析出几个分支:

  (一)南阳分支。南阳黄氏的开基始祖是黄香的孙子,

  黄琼长子黄守亮。黄守亮,字子廉,官任南阳太守,他的家室也随迁到此。子孙定居落籍,遂形成后来的南阳黄氏。发展到第5世孙时,出了一个闻名三国的老将军黄忠。其侄子黄自溟迁居江西丰城。到南北朝时后裔又迁湖南、广西。

  (二)阆中分支。阆中分支始祖是黄琬的儿子黄权、黄保兄弟。谱载:当年黄琬被杀,为躲避追捕迫害,黄琬的第十、第十一子黄权、黄保兄弟相牵逃难入巴,落籍四川阆中,在《三国志》中有黄权的事迹。此外黄琬次子椿寿一支,子孙传至第1O世后迁至延陵(今江苏常州、无锡—带),第五子黄江寿一支传至第6世后迁居江西庐陵。

  (三)湖北沔阳分支。始祖是黄香之子黄理。沔阳分支是三国时期很著名的家族,因出了个黄承彦父女而名传千古。黄承彦是黄理的孙子,传见陈寿的《三国志注》。史籍上说:黄承彦为人直爽开朗,豪放不羁,是当时沔南大名士,与诸葛亮交游甚密。他生了一个头黄面黑、长相很难看的丑女,但她很有内才,品德也极佳,附近青年都不敢娶她,诸葛亮却娶她为妻。当地人都把这件事当作笑料传开,并编了一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孔明娶了这个丑女为妻,受益匪浅,后来封侯挂印成就伟业,都得力于黄氏的内助。因此,孔明择妇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广泛流传。

  (四)江西信州分支。据《樟峰黄氏宗谱》和四川武隆县黄龙光手抄本《黄氏族谱》记载,信州(今江西上饶市一带)的始迁祖是东汉末年黄香的第7世孙黄广。黄广又名仁杰,字济芳,东晋时官任苏州总兵大元帅。两晋之际,江北战火连绵,黄广便将家族从江夏祖居地渡江南迁,落籍信州,在禾坪斟头村开基拓业。到黄香的第13世孙黄志又从信州迁徙到福建邵武32都,成为邵武黄氏中又一重要支派。

  (五)盱江黄氏。据族史记载:盱江黄氏是江夏黄香曾孙黄琬的一支后裔。其迁徙始祖是黄孟僯,是黄香的第16世孙。黄孟僯,字德崇,生于唐高宗仪凤丙子(676年),原籍江夏安陆(今武昌一带),唐玄宗天宝丙戌年(746年)黄孟僯以70岁高龄考中进士,官任西台御史之职,奉命南巡江南临汝府,在途中病逝,就近安葬。为了守护祖先的陵墓,黄孟僯的子孙后代没有再回到江夏祖居地,都落籍盱江,以后便形成了有名的盱江黄氏。其后裔不断裂变、分流,先后徙居福建邵武、江西金溪、浙江金华、江西余江、河南淮阳等地。

  (六)金华黄氏。公元四世纪初,五胡乱华,中原残破,晋室南迁,江北中原的世家大族也随东晋政权南下而纷纷向东南迁移至江浙一带。黄香的第9世孙黄积也随迁至安徽新安郡歙县黄家墩(今安徽歙县黄墩)另拓基业。东晋建立后第三年(320年)黄积官任新安郡太守,家室随迁新安,黄积是新安黄氏始祖。不久,黄积的次子黄苾又迁至婺州金华府浦阳开基。后裔形成江夏黄氏的最大分支——金华黄氏。金华黄氏的始祖为黄香的第l0世孙黄苾。

  (七)固始黄氏。固始黄氏始祖是黄姓总始祖南陆公的第92世孙,江夏黄氏始祖黄香的第5世孙黄侃,汉阳泉乡侯黄琬的第六子。据谱载:黄侃字荆茂,少好勇,喜欢《孙子》、《吴子》兵书。东汉末年,他因司徒王久的推荐补为宿卫。当时,关东多乱,黄侃请求带兵平乱获准,被朝廷官授骑都尉之职,带兵出征。之后,黄侃便从江夏迁家于光州固始。后裔人丁兴旺,形成历史上著名的固始黄氏。日后,随着江夏黄氏名扬四海,大多数固始黄氏都追宗江夏,博鳌黄氏族谱的封面上都写着“江夏堂”就是这个道理。

  (八)从固始到邵武。黄侃迁入固始后,其第5世孙黄必福在晋室东渡后(迁都建康),亲自进京献策,请求恢复社稷之计。得到晋元帝赏识,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后屡建战功,死后封为平远侯。他育有三子,即裳、张、聪。黄裳字以绣,号锡传,是江夏始祖黄香的第11世孙,他是迁入福建邵武的始祖。史称:“永嘉二年(308年)中州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黄、陈……是也。”黄裳家族迁入福建邵武县和平乡鹳薮林(即邵武市和平镇坎头村黄家林)。最后形成历史上又一个堪与金华黄氏相比肩的巨族——邵武黄氏。黄裳是迁入福建邵武黄氏的始祖。但在博鳌黄氏族谱卷一第5页“宋朝遗谱叙”一文,却把黄志当作迁入邵武黄氏的始祖,这是没有根据的。黄志是黄香的第13世孙,他是从江西信州迁入邵武黄氏中的一个重要支派,不是迁入邵武黄氏的始祖。

  其实,1、福建的《禾坪黄氏大成宗谱》(清光绪十五年版),此谱成书虽在清晚期,但它是由黄峭山公故乡的嫡宗后裔所修,资料价值高,也较准确,在此谱中,迁入始祖是黄裳而不是黄志。2、在博鳌黄氏族谱卷一“黄氏历代相传世系”中,黄峭山公的前辈就没有黄志此人,黄香的第13世孙中也没有黄志。3、唐、宋时期的族谱有请名人作序的惯例,但作者对族谱的内容是否清楚是不关紧要的。例如,黄峭山公是否中过进士,博鳌谱“宋朝遗谱叙”和“明朝重修谱序”都说:“公登祥符戊申三甲第九名进士”,“峭公者登宋祥符进士”,这两种说法都是没有根据的。在“黄氏历代相传世系”中,在峭山公名下就没有进士出身的记载,而且峭山公是在后周广顺三年(953年)十一月去世,公元960年赵匡胤才建立宋朝,峭山公怎么会在宋朝中过进士呢这是不可能的。这些情况说明早期序文中的一些说法是错误的。

  (九)邵武黄氏的发展壮大。迁入邵武后,曾有黄裳长子黄果任扬州刺史,第4世孙黄大文任张掖刺史,第7世孙黄政任永嘉县丞的历史记载。到第14世孙出了个黄恺,又名黄恺康,字意祥。据记载,他自少孔武有力,而又性极娴静,随父去太原,被唐太宗李世民重用。一日,黄恺以轻车到上郡,途中被一强盗拦路抢劫。哪知却不是黄恺的对手,黄恺三次把强盗打翻在地。强盗起来谢罪说:“我今日知道麟是有角的了。”黄恺大笑说“岂止我是麟,君也有角,只是不顶触自己罢了,君也为麟啊。”强盗大为感动,后来改节从良,便是唐初名将徐勋。黄恺初任渭州太守,后官至上柱国金紫光禄大夫。之后,第16世孙黄襄任潮州太守,第17世孙黄谦任虔州太守,第18世孙黄宾任灵武太守。邵武黄氏发展至第22世孙时出了中国黄姓历史上最富有传奇色彩而至今仍为黄氏族姓家喻户晓的大始祖黄峭山公。今日,无论是台湾、港澳、国外还是大陆各地的黄姓,绝大多数都自称是峭山公的后裔,黄峭山就成为海内外黄姓万派共宗的大显祖。

  据宝安坪山谱和鹳薮谱记载:黄峭山是固始入闽始祖黄裳的第22世孙,父黄锡。黄峭山,字岳,号一郎又称十郎。黄峭山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三年(872年)农历四月十五日戌时,卒于后周广顺三年(953年)十一月初十日,享年82岁。黄峭山生活的时期正是唐末五代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军阀割据愈演愈烈,天灾人祸连绵不绝的大动乱时期。传说黄峭山公是一个勇猛仗义的儒生,当兵荒马乱之时,他召集宗族同乡,组织起御寇自卫的乡勇民兵队伍,保卫了乡里和宗族的安全,从此闻名当地。唐末陇西郡王李克用听说了黄峭山的事,很赏识他的干将之才,便召募他入伍,当了一名小小的千夫长。他因屡建战功,被王朝封为工部侍郎,奎章阁学士兼刑部尚书,千户侯。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建立梁朝。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建立后唐,黄峭山对连年战乱感到失望,不愿再卷入李、朱之争。因此便在五代初年解甲归田,告老还乡。他回乡后息武兴文,创办和平书院,教育族中子弟,劝导乡中后人,直到逝世。黄峭山娶妻3位,共生有21个儿子,孙子、孙女、曾孙子孙女若干个(因多种族谱记载不同,难统一准确数字)。俗谚说:树大分枝,人多分家。年已81岁的黄峭山决定化整为零,除三位夫人名下各留长子一房奉养老母外,其余18房子孙,不许恋此一方故土,令其各自信步天下,择木而栖,并将祖产分成21份,新修《黄氏族谱》21套,每人分得一份,卜占离家吉日一并出行。临行前,黄峭山又口吟七言古诗一首与诸子作别,诗曰:“信马登程往异方,任寻胜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惟愿苍天垂保佑,三七男儿总炽昌。”要求子孙念诵此诗,牢记心中,作为他日子孙认祖相亲的凭证。这就是黄氏历史上著名的“认祖诗”。黄峭山去世后,葬在邵武府禾坪乡鹳薮黄家林祖茔。死后于宋治平四年(1082年)二月追赠少保,谥号文烈。墓庐今仍在,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A

阿会喃:八十七回,孟获管下第三洞洞主,蜀军南征被张翼所擒,释后为获所杀。

B

鲍信:三回,初为济北相。剿青州黄巾军,被害。

鲍忠:五回,鲍信之弟。为华雄斩。

鲍隆:五十二回,桂阳管军校尉,猎户出身,为赵云所杀。

鲍素:一百十一回,蜀将,姜维帐下。

边让:十回,九江太守,为夏侯敦截杀。

边洪:三十八回,孙翊从人,杀孙翊后。被斩。

卞喜:二十七回,并州人,汜水关守将,善使流星锤,为关羽杀。

卞氏:六十八回,曹操妻,生曹丕等四子,被立魏王后。

步骘:四十三回,字子山,东吴谋士。

步阐:一百二十回,晋西陵太守,为陆抗杀。

邴原:六十六回,与华歆、管宁善,号为龙腹。

卑衍:一百六回,公孙渊将,为夏侯霸杀。

毕轨:一百六回,曹爽门客,字昭先。为司马懿斩

白寿:九十七回,蜀将,病亡。

C

陈蕃:一回,汉灵帝时太傅。

陈耽:二回,司徒,为十常侍害。

陈琳:二回,袁绍主簿,字孔璋。降曹。

陈宫:四回,字公台,初为中牟县令。离操后为东郡从事,后投张邈,再助吕布,为徐晃擒,杀。

陈翔:六回,汝南人,字仲麟,江夏八俊之一。

陈生:七回,襄阳人,黄祖部将,为韩当斩。

陈登:十一回,广陵人,字云龙。

陈炜:十一回,太中大夫。

陈武:十五回,字子烈,庐江松滋人。东吴将,为庞德斩。

陈兰:十五回,袁术将,

陈珪:十六回,陈登父。

陈纪:十七回,袁术将,操擒杀。

陈震:二十六回,南阳人,字孝起,袁绍谋士。归刘,

陈横:十五回,刘繇部将,为蒋钦射死。

陈孙:三十四回,江夏贼,为张飞杀。

陈氏:三十四回,刘表前妻,生子刘琦。

陈就:三十八回,黄祖将,为吕蒙斩。

陈矫:五十一回,曹将,为刘备军擒放,后为兵部尚书。

陈应:五十二回,桂阳管军校尉,会使飞叉,为赵云斩。

陈群:五十八回,字长文,治书侍御史、镇军大将军,司空。

陈式:七十一回,蜀军牙将,为夏侯渊擒,后放回。后取箕谷,兵败,为诸葛亮斩。

陈造:九十五回,魏将,为马岱斩。

陈泰:一百七回,魏尚书。

陈泰:一百七回,郭淮副将。

陈骞:一百十一回,魏安东将军。

陈俊:一百十二回,魏将。

陈元:一百二十回,羊祜部将。

程旷:一回,十常待之一。

程远志:一回,黄巾军,为关羽所杀。

程普:五回,右北平土垠人,字德谋,使铁脊蛇矛。

程昱:十回,东郡东阿人,字仲德。

程秉:三十八回,字德枢,汝阳人。东吴谋士。

程咨:四十四回,程普长子。

程银:五十八回,韩遂将,为曹军杀。

程畿:八十一回,蜀军参谋。兵败,自刎乱军中。

程武:九十二回,程昱子,参军。

岑晊:六回,南阳人,字公孝,江夏八俊之一。

岑壁:三十二回,袁谭将,为吕旷斩。

岑威:一百二回,魏镇远将军,为王平斩。

岑昏:一百二十回,吴中常侍。为众臣碎割。

成廉:十一回,吕布将。为乐进射杀。

成宜:五十八回,韩遂将,为夏侯渊杀。

成何:七十四回,于禁督将。

成倅:一百十二回,魏将。为司马昭斩。

成济:一百十四回,魏将。为司马昭斩。

曹节:一回,十常待之一。

曹操:一回,沛国谯郡人,字孟德,小字阿瞒。遇鬼惊风病故。

曹嵩:一回,操父,本姓夏侯,曹腾养子。为张闿乱军所杀。

曹腾:一回,中常侍。

曹仁:五回,字子孝,病亡。

曹洪:五回,字子廉,

曹德:十回,曹嵩之弟。为张闿乱军所杀。

曹豹:十回,吕布之泰山,为张飞杀。

曹性:十一回,吕布将,射瞎夏侯敦一眼,为其所杀。

曹氏:十六回,曹豹女,吕布次妻。

曹昂、十六回,曹操长子,张绣军杀。

曹安民:十六回,曹操侄,张绣军杀。

曹丕:三十二回,字子桓,卞氏长子。废献帝为王。后感寒疾亡。

曹植:三十四回,卞氏三子。字子建。

曹氏:六十六回,曹操女,献帝贵妃,伏后死,为后。

曹纯:五十一回,曹仁弟,

曹休:五十六回,大将军,大司马,兵败石亭,疽发背而亡。

曹永:五十八回,曹仁部将,为庞德杀。

曹彰:六十八回,卞氏次子,字子文。黄须儿,勇而无谋。

曹熊:六十八回,卞氏四子,曹操死不奔丧,自缢。

曹真:八十四回,大将军,大司马,字子丹,为诸葛亮气死。

曹睿:九十一回,字元仲,为甄氏生,魏明帝。遇冤魂索命,病亡。

曹遵:九十三回,曹真宗弟,为魏延斩。

曹宇:一百六回,曹丕子,燕王

曹芳:一百六回,曹睿乞养之子,字兰卿,为王。被

我是烟台栖霞吕姓 我老爷爷是从莱州迁至栖霞的 我老爷爷 是“洪”字 我爸爸是“全”字 我是“夕”字

帮你查找了很久也没见到您家家谱的那些字,你自己看看吧,目前我看到最全的啦。家谱文献: 1简介: 周王朝时期,吕氏就有谱牒存在并流传...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