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人物简介,人物图像照,籍贯,生卒年代
人物名字:黄庭坚
拼音:HUANG TINGJIAN
字号: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
所属朝代:宋辽金
生卒年代:1045—1105
籍贯: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人物简介:北宋官吏、诗人、书法家。英宗治平四年进士。历官叶县尉、教授北京国子监、太和知县,哲宗立,累进秘书丞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鄂州,章犉、蔡京劾其《神宗实录》多诬,贬涪州别驾、黔州等安置。黄庭坚于徽宗即位后,起知太平州,复谪宜州。工诗词文章,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论诗推崇杜甫,讲究修辞造句,强调“无一字无来处”,开创江西诗派。擅长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有《豫章黄先生文集》等。《咏水仙》取自明画家杜堇古贤诗意图。黄庭坚《惟清道人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黄庭坚题跋像取自明天然撰赞,弘治十一年重刻本《历代古人像赞》。黄庭坚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时刻《三才图会》。黄庭坚全身题跋像取自清上官周绘,乾隆八年刻本《晚笑堂画传》。黄庭坚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黄庭坚书法具有“去俗”、“韵胜”的艺术风格。
黄庭坚,是北宋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之称;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虽为苏轼门下,然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如此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黄庭坚,也逃脱不了“俗”的困扰。
他下功夫最深是书法,草书为其艺术成就最高,他的经典书论中,核心思想是“去俗”和“重韵”。黄庭坚的弟子范温在《潜溪诗眼》中这样总结老师的“韵”时说:“不俗之谓韵”,“潇洒之谓韵”,“简而穷理之谓韵”,“余意谓之韵”。
黄庭坚是如何“去俗”与“韵胜” 的呢?
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旭)、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也有书记载,黄庭坚的笔法突飞猛进的关键,是他于“后游荆,得名本《兰亭》,始悟古人用笔意。”
以上说法,不论是否客观, 想必黄庭坚在“去俗”的过程中,是一个不断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也是学习古人,变革古法,自创新法的过程。黄庭坚曾说:“少时喜作草书,初不师承古人,但管中窥豹,稍稍推类为之,方事急时,便以已意成,久之或不自识。”认为自已“用笔不知擒纵,故字中无笔。”于“棘道舟中,观长年荡桨,群丁拨掉,乃觉少进,意之所到,辄能用笔。”又见到石扬休家藏的《怀素自叙帖》,“纵观不已,顿觉超异”才悟到了怀素笔法的三昧,脱去了“俗气”。
可见,他在汲取前人营养的基础上,“夺胎换骨”,才真正体会到“去俗”和“韵胜”,这其实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黄庭坚的行楷大字在颜真卿、怀素、杨凝式等人书法的基础上,参以《瘗鹤铭》,形成了长枪大戟、绵劲迟涩书风。看似“习气”重重,实乃精气神皆佳,已脱俗气。
黄庭坚草书的成熟得益于张旭、怀素,但与旭、素的豪逸放肆有别,在龙飞风舞,超轶绝尘中,笔笔实在、劲挺,横画一波三折,或箨龙坼石,或轻梢遏云,妙兼数体,圆转卓绝。如图一,为黄庭坚《花气诗帖》,据说用一管硬毫笔作草,犹如刀削锥刺、如 “锥画沙,印印泥,”如同楷书作草,点画笔法精到,结体严谨,是为黄氏草书经典代表。
而在《廉颇兰相如传》中,更能体现“去俗务尽”的韵味。如图二中,他力求把创作的自觉带进狂草境界,圆转处瘦硬婉通,盘旋飞舞,满纸龙蛇,通篇得篆籀之笔。显然抒情不如张旭,意造不如怀素,正是“不失其度”,而营造“韵胜”之格局,避免了落入旭、素之俗套。图三、图四《诸上座帖》和《李白忆旧游诗卷》,已完全摆脱了张旭、怀素之束缚,笔力雄浑刚劲,笔势飘逸纵横,情急意迫,势如破竹,通篇神情潇洒,字间错位衔接,行距大幅摆动,产生强烈的的节奏和一泻千里之势。虽有人评论说山谷有刻意求工之作,难免亦偶见悉心经营之迹,实属为难,也并非俗气。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始祖。治平四年(1067)举进士。历著作佐郎、秘书丞。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徽宗立,召知太平州,九日而罢,复除名,编管宜州。三年而从永州,未闻命而卒。“苏门四学士”之首,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兼擅行、草书,楷法自成一家,为“宋四家”之一。诗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极大。词与秦观齐名,号秦七、黄九。词风疏宕,俚俗处甚于柳永。于孝悌身体力行,时以“孝友”著称,名列“二十四孝图”中。著有《豫章集》、《山谷词》。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黄庭坚知太和县(今江西泰和)。元丰四年(1081)朝廷推行盐务专卖政策,价贵质差,百姓贫穷无力购买,但朝廷硬性摊派。黄庭坚深入实地调查,入万岁山,宿早禾渡,上大蒙笼,过金刀坑,写下了《雕陂》、《上大蒙笼》等十多首体恤民情的诗作,对这一政策提出了批评。同时,为实践他“聊厚不为薄”、“不以民为梯”的从政主张,书写了五代十国时期蜀主孟昶《戒石文》其中十六字为铭,镌石自警。南宋高宗时,诏令天下郡县刻制黄庭坚所书《戒石铭》置于州府县衙,影响巨大。
《黄庭坚》人物简介,人物图像照,籍贯,生卒年代
本文2023-10-26 15:40:1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45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