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解的乡俗之一:死了人为什么要唱戏
一,是为了敬神。古代中国人都很崇拜神灵,凡是家中有重大活动,都要敬神,以祈求神灵帮助,丧事当然能和神牵扯到一起去,因为人们希望神灵佛祖能够接引他们的亲人去往极乐世界。所以在办理丧事中,敬神拜佛是一个少不了的环节。所以要唱戏敬神。唱戏时,最先出台演出的是“神戏”(俗称踩抬戏)。在这出戏中,会有七位扮演神仙角色的演员出场,首先出场的是:黑虎,头戴黑翅冠,黑脸,身穿黑,手拿钢鞭。他的脸谱在戏曲中象征本性刚烈。在戏曲行当中属于净,也就是花脸。他是为神仙开道的将领。他的原型是封神演义中的赵公明。后被姜子牙封为神,是道教的开路神。第二位是:灵官。红脸,身穿红包,头戴红冠。威武庄严手持宝杵。能降魔避邪。他的脸谱在戏曲中象征忠义。在戏曲行当中属于红生。灵官是道教的护法天神。道教有五百灵官的说法。其中最有名的“王灵官”,很多道家宫观的第一各大殿中,镇守道观山门的灵官一般都是这位王灵官。第三位便是道教上仙中有名的:赐福天官了。他头戴官帽,身穿朝服,手拿护板。腰系玉带,在戏曲行当中属于胡子生。道教奉天、地、水三神,天官即其中之一。天官名为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隶属玉清境。天官由青黄白三气结成,总主诸天帝王。每逢正月十五日,即下人间,校定人之罪福,故称“天官赐福”。旧时用作祈福消灾的吉利话。 天官上台后要为主人家说几句祝福的话。就是所谓的“天官赐福”。人们希望能以此得到福运。因为古人认为家里有了丧事就是范厄运,故在写讣告是通常要写孤子(或哀子)侍奉无状祸延,来说明自己遭到祸事了。希望天官赐福能改变以下自己家的运气,所以要请天官。第四位是:观世音菩萨上台,她全身上下穿白衣,号称白衣大士,手端杨柳净瓶。在戏曲当行中属于旦角。她出自佛门,通常在上台的道白中,要言明自己的身份,即:“家住南海把身安,吾是南海大师观世音,佛门弟子心慈善,弟子灵前拜三拜。”观音菩萨是我国普遍信仰的佛菩萨,所以在人们心中地位很高,她以大慈大悲著称,所以人们希望她能保佑一下主人家。另外,观世音菩萨也是西方三圣之一,信仰佛教的人们希望她能助阿弥陀佛接引亡人去往极乐世界。第五位上台的是:土地公公,他头戴九龙冠,身穿**八卦衣,手主龙头拐杖。白眉白须,一副老者相。在戏曲行当中属于老生。他是掌管阴阳两界的地方官,所以必须要请出来礼拜,因为按照迷信说法亡人逝世后,就归城隍土地掌管了,诉话说县官不如现管,所以对这尊神要非常敬重。第六位是:灶君,身穿青袍,手拿拂尘。戏曲行当属于道袍生。他是民间家家户户供奉的神灵,被称之:“一家之主”。受玉帝命检查百姓言行,所以家中有事,一定要优待灶君菩萨。最后一位上台的是:刘海,也就是财神,他身穿黑色段褂,手端金斗。上台动作干净利索。在戏曲行当中属于武生。据史书载:“刘海生来有仙根,生在户县曲抱村,玉帝将我亲封过,封我四方活财神,福泉之水撒人间,行走步步撒金钱,一变十来百变千,有福有财都是仙。” 这是流传在“道教祖庭”户县人中关于财神刘海的民谣。他通常上台要撒金钱(提前准备好的硬币即草花)。人们要希望以此得到发财。
在唱神戏前,通常要放炮,在神戏上台的过程中,主人家要上台为各个“神仙”披红搭被面。在戏台上焚香奠酒。表示供养诸位神佛。
二,也是为了祭奠需要。在我国古代,就盛行礼乐制度。即作礼的时候就要配上音乐。我的家乡号称“周公故里”,是元圣周公“制礼作乐”的地方。所以很重视礼乐制。请秦腔参与祭祀也符合礼乐制的要求。所以祭文中通常要写“以秦腔雅乐告祭”的语句。另外,在丧事的戏中,通常以哭音戏为主,以起到祭奠的效果。通常上演的剧目有:《祭灵》、《朱春登哭坟》、《周仁哭墓》、《诸葛亮祭灯》等与祭祀相关的哭音戏曲。以及一些与哀思相关的经典唱段比如:《下河东赶架》中的五十六“哭”,《斩李广》中的七十二个“再不能”。等剧目和经典唱段来起到哀思的效果。另外还会上演一些神戏比如《香山寺还愿》、《黑虎坐台》等来安慰神灵。以及《三娘教子》、《四贤册》、来说明亡人生前教子有方。最后一处戏往往是《大升官》或者《大登殿》,来预示主人家从此升官发财,福禄临门。也是一种精神的寄托,所以丧事的剧目是很有讲究的,不是随便在演戏,那些喜剧性的剧目是不会上演的。所以唱戏是为了祭礼,不是娱乐,这一点要清楚。
三,为了继续尽孝。因为陕西的老人几乎都很爱看秦腔戏,儿女们希望在他们的亲人离开家时,在能看一次戏。哪怕是灵魂的归来,也要尽尽儿女的孝心。所以在送葬的过程中,经过土地祠和十字路口,停丧时,都要唱戏,希望亲人能多看一会戏。吗,慢慢走。
四,为了驱邪。古时,人们认为在办理丧事的过程中,因为来的人多,加之家中烧纸,俗称烧纸招鬼。会引来不详之兆。所以希望唱戏能驱邪,因为神戏中的黑虎、灵官就是驱邪的神仙。另外,唱戏时陪乐敲锣打鼓,也有驱邪的功能。
五,白事唱戏能体现一种博爱。古人曰:“老吾老及人之老”。因为老人们爱看戏,所以因为自己的老人去世,自己不能在尽孝道了。所以借此机会,唱一出戏,让四邻八方的老人来看戏,增添以下他们的精神生活,因为农村老人是很少有机会欣赏到文艺节目的。所以能为活着的老人花钱唱戏,是一种"博爱"。
除此之外,也是为了增加以下丧礼的隆重度,吸引更多的吊唁客人。应为按照传统老丧应该隆重对待,才能体现孝道,但并不是在这里主张“薄养厚葬”。对亲人生前应该孝顺,死后丧礼必须的程序也是应该搞搞,要么,就没有个寄托哀思的物质载体了,当然节俭也是必须的。应该废除一些凡俗缛节。这也该因人因乡俗和信仰而定。不可轻言。
现在农村还有唱戏的,不过一般都在逢年过节或者平时村上有宣传活动时才会有人唱。在以前我们小时候,隔三差五就会有戏班子或者马戏团下乡来表演,这些来表演的人,都属于商业性,因此要去看必须要买票才可以观看,不过门票不贵,也就五元左右,因此看的人也很多。但是现在这些下乡唱戏或者演马戏的越来越少,基本上过年过节才看得到。
就拿我们老家来说,现在还是有唱戏的,不过只有两个时间段有,一个是每年的大年初一,基本每年大年初一时,我们当地的一个戏班都会到村委会的大院里搭台表演唱戏,表演时长一般为三小时,在表演期间,会有人拿布袋收钱,不过给多给少或不给全凭自愿,因此商业性也不重。还有一个时间段就是每年十一月份左右,这时候的农民基本不怎么忙了,闲暇时间比较多,这个时候乡上就会组织戏班下乡来表演,这也相当于是给农民的一个福利,因此是完全免费的。
除了这两个时间段,基本上也不会有唱戏的来了。其实现在唱戏的人越来越少,尤其是民间唱戏艺人,更是少之又少,比如我们老家那些唱戏的人,基本都是老年人了,也都是老面孔,年轻人和新面孔基本没有,而且他们都是我们本土的戏班子,城里人一般都不会去我们乡下表演,所以现在每年虽然就唱那么两三次,对于那些热爱戏曲的人来说,都觉得非常满足了。
其实就目前的现状来看,估计随着时间推移,以后这种民间戏班子越来越少,唱戏的艺人也会越来越少,而且现在的年轻人也不爱看戏,因此每年即便是有人来我们村表演唱戏,底下都基本上坐的是老年人,因此现在我们村每年的两三次,或许过几年就变成了每年一次,再由每年一次变成一次都没有。
古代关于唱戏,大家经常会听到的一种说法是:唱戏一旦开唱,无论台下有没有人在听,就必须要唱完它,绝对不可以中途停下来。在古代关于唱戏还经常会听到的说法有:演戏的人只要涂上脸子,就不能乱说话了。尤其是扮演关公的人,只要装扮没有卸下来,是不可以说不吉利的话的。从民间的说法上,唱戏的规矩总是和一些封建迷信色彩有关。其实,这些说法完全就是要求戏子,更好地融入到角色中,设下的一些规矩。唱戏的人只要装扮好角色,就必须要遵守唱戏的规矩,从而给人们展现出更精彩的演出效果。
一、唱戏是比较讲究规矩的,只要开唱就不可以随意停下来
我们小时候去戏台旁边听戏的时候,总是会发现在大雪纷飞的季节,戏台下面几乎没有人,台上的人依然在咿咿呀呀的唱个不停。有很多人就会发问,为什么没有人听,还依然要唱下去呢?这是因为古代唱戏的一种规矩,戏一旦开唱就不可以停下来。因为在古代民间请人唱戏,一般都是比较大型的祭祀或者宗庙仪式活动。向来都有一个说法是:八方听客,一方凡人,七方鬼神,所以哪怕是没有人听,依然要唱下去。
二、只要装扮好角色以后,就必须要有敬业精神,不可以随意胡言乱语
古代的戏子在装扮好角色以后,就要充分的融入角色中。哪怕是生活中一个比较严肃的人,在画好小丑的妆以后,就要去试着做一个活泼的人。若是一个平时大大咧咧的人,在扮演好关公这个角色以后,就不可以随意说什么砍砍杀杀之类的话了。其实这也是一份敬业精神,希望大家也要遵循唱戏的这个传统。
那么,你有没有听说过其他说法呢?
《老家门口唱大戏》凤国最后和邵颖在一起了。
相关剧情简介:
第40集
……邵颖被徐凤国的人格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所打动了,再也没有理由,也不想“拒绝”徐凤国了,终于,这对经历了情感磨难的有情人终成眷属。村里的老戏台终于拆掉重建了,孩子们唱着古老歌谣:拉大锯扯大锯,老家门口唱大戏……(剧终)
《老家门口唱大戏》是龙腾艺都(北京)影业投资有限公司和沈阳同乐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农村题材轻喜剧。由王硕执导, 范伟、闫学晶、李静、白恩、吴紫彤联袂主演。
该剧讲述了女大学生村官邵颖及“新农民代表”徐凤国两位年轻人的经历,以及他们对待工作、生活的态度。该剧于2013年9月26日登陆央视八套黄金档播出。
乡下请人唱戏,大概要花多少钱?
老人过大寿,在每一个地方的价钱不一样哦,像我们这边的话,请人唱是1800块钱一个晚上,因为他唱戏的是有一个戏班子,里面有十来个人吧,所以1800块钱也不算贵哦!
但是在大城市的话,好像要2000多块吧,所以你说请人唱戏。那也要看你在什么地方,各个地方的价位肯定不一样的哦,有些地方如果那戏巴子出名的话,而且唱的也好的话,五六千也有的哦,所以要看你请的是乡下唱戏的,还是大城市的唱戏的。
另外一个还要看你那个乡下的生活收入情况来看,所以我这个仅作为参考,作为我住在这个地方,乡下的一个价位就是1800块到2000块左右。
乡 村 看 戏
戏剧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深植于中国人的文化中,在几百年进程中不断丰富其内涵,在颂扬社会伦理道德,倡导社会的真、善、美,抨击社会的假、恶、丑等方面有着其独到的作用。戏剧艺术作为一种大众化的文化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欢和爱戴。在文化贫乏的年代戏剧曾带给广大的民众特别是农村里的人带来了像过年一样的欢乐。现在在农村一听说那里唱戏了总还有很多观众乐于观看欣赏,我也是 一个对戏剧情有独钟的观众。
随着太阳的余辉逐渐被西边的天空所淹没,四周的那锯齿般的山野也慢慢地被夜色所笼罩,只在远处路灯那微弱灯光的映衬下显出乡村公路的轮廓。不知名的鸟鸣声从苍茫的山野中不时传来,微风在身边徐徐吹过。在几个乡亲的陪伴下我们拿着凳子,边走边聊,缓步行走在通往看戏的路上。这次要去看的是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在上上河村的演出,所以我们的观看热情很高。
2017年9月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要在上上河村演出了,消息一经传出,住在乡村里的人们心情特别振奋,人们奔走相告,口口相传。这是二十多年来该剧院到我们乡的第二次演出,处在大山里的人能看到如此高水平剧团的演出机会难得,我也被这一消息的到来激起了对看戏的强烈欲望,争取一场不落地看完。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是我市规格最高,演出水平最好的艺术团体,一些优秀剧目如《王宝钏》、《秦香莲》等剧目深受广大观众的喜欢。还有一些著名演员也深受广大观众的爱戴,所以乡下人对这次看戏抱有很大的渴望。演出地是在上上河村有着五十年历史的舞台上。舞台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所建,不能满足现代演出的要求,舞台进行了临时加宽。观众盼戏心切,为了能获得一个好的观看位置,早早地把凳子、椅子摆到了舞台下面,盼望着剧院尽快地到来。
剧院在上上河演出了七场,观众的人数是近几年来规模最大的。十里八村的人骑摩托车的,乘座农用三轮车的,小轿车的,步行的纷纷赶来演出现场。还有县城的一些戏谜,特别是对上党梆了喜爱的一些观众也开着轿车专程赶来。一些七八十岁的老人在儿女的搀扶下也颤颤巍巍地也来到了演出现场。现在人们在电视、电脑和手机上都能欣赏到优秀的戏剧节目,但是和亲自到剧场观看的感受却大不相同,众多的人在一起观看能感受到现场那浓浓的观看氛围,演员的唱腔、对白,打斗都能让在场观众产生共鸣,这些感受在家里看电视是体会不到的。舞台上演员倾情的演出,感染着在场的观众,一些年青的观众,拿着手机仰着勃子边看,边摄像,边拍照。《秦香莲》中杀庙一场中演韩奇的扮演者,在对香莲和她的两个孩子是否动刀时的为难情形演得淋漓尽致,几分钟的摇头,胡须的摆动以及身体颤抖都使观众暴以长期时间热烈的掌声,香莲母子的遭遇让许多老年人流下伤感的泪水。还有《王宝钏》中王宝钏唱到:“薛郎登基我做了皇后”时,台下观众又是拍手,又是谈论演员真唱的好。我也对这一段唱特别喜爱,平时在家中也不时打开手机听听。该院名剧《秦香莲》和《王宝钏》的演出更是把演出推向了高潮,上党梆子的一些名演员也依次亮相舞台,特别上党梆子名家,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院长,陈素琴也登台演出秦香莲,观众连连称赞,他们的精彩表演满足了乡村人观看名家名剧的渴望。演员高潮的表演艺术好评如潮,人们都怀着对剧院依依不舍的心情,希望能再次看到该剧院的精彩演出。
在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之前,看戏、看**和听书是乡下人主要的娱乐方式,尤其是看戏时人们心情像对待过年一样充满了企盼。那个村要唱戏了,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就会成为人们街头巷尾议论的话题,人们见面打招呼也是:“要唱戏了去看不?”看戏的那种激情在心中荡漾,一些郁郁郁寡欢的人也变得开朗起来,小孩子更是高兴至极,趁看戏的机会又能买点好吃的,好玩的。对多数人来说看戏好像是幸福的一次降临,特别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平时很少外出,和年青人交流的也少,又不会看书,长期压抑的心情得不到释放,所以看戏是他们最喜欢的一种娱乐方式。剧情能不能看懂,只要身体允许都会赶去凑一凑热闹,既能观看演出,又能和一些熟悉的老朋友聊聊天。如果唱戏的地方有主要亲戚,如女儿呀!妹妹等,一些晚辈会早早地来把老人接过去,直到剧终人散才会送了回来。年青人大多不爱看戏,主要是看人,图个热闹。他们穿戴整洁一新,打扮时髦,借看戏的机遇能不能找一个心爱的人。看戏是个平台,到会场上的人有看戏的,有看人的,有买东西的,还有来吃的,有图热闹的,看戏也是久不见面的战友、同学、儿时的伙伴相互见面交流的机会,见面后聊聊自己的心里话,放松一下身心。
乡下唱戏一般都是四天演出七场,头一天晚上演一场,第二天到第四天每天下午和晚上各演出一场。头一天晚上看的人较少,第二天下午看戏的人会迅速多起来。吃过午饭四邻八村的人都会朝舞台下赶来。公路上有骑自行车的,有步行的,人们三两一伙,四五人一群,几公里长的公路上看戏的人群络绎不绝,人们说说笑笑地向着演出现场赶去。也有翻山越岭的外乡人不顾山路的崎岖,路途的坎坷拖着疲惫的身体一路赶来。看戏的机会一年没有几次,即使吃点苦,受点累很多人都要来了却自己心愿。人们脱下劳动时穿的衣服,换上一身自己平时舍不得穿的新衣服,把自己好好地打扮一翻。男孩子大多穿一身合体干净的中山装,脚上穿一双洗得干干净净的紧口鞋,显示出年青人特有的青春朝气,有点像到女方家相亲的意味。女孩子更是下足了功夫精心打扮自己,那个年代不像现在女孩的发型式样新潮,多数人挷两个麻花辫子,有少数留个剪发头,梳得光滑顺畅。衣服样式虽然比不上现在,但衣服的花样比男孩的要多,她们穿着式样不同的衣服,干净、整洁,配上一双红色或者黑色方口鞋,再搭配上雪白或者粉色的袜子,站在人群中突显出青春女人魅力,有点像那个年代的时装比赛。出门时还不忘抺上点几角钱的雪花膏,站在人群中散发着迷人的香气,吸引着很多男孩驻足观看。年青的媳妇一般都是过门时间不长,衣服一般都是款式新颖,质量上乘,和女孩子相比更胜一筹,站在众人面前显得光鲜亮丽,光彩照人。一些老太太也不甘在家寂寞,也想趁此机会去散散心,凑个热闹。干净整洁的有肩衣服穿在身上,头上蒙上一条雪白的毛巾,手中拄着拐杖,在孙子或者女儿的陪伴下迈着小脚女人走路的姿态,步履蹒跚向剧场赶来。
会场上小商贩们有的在舞台的周边,有的在街道的两边,有的在公路上。有卖各种熟食的,如糖糕、油条、麻花、豆腐汤、烧饼、牛肉丸等,有卖各种儿童玩具的,卖服装的、卖猪仔的、农具的、菜苗的。甚至一些看相的,抽签的,他们不愿放弃这个难得的机会,用练就的伶牙俐齿来糊弄一些相信命运的人。从舞台下到公路上小商贩的吆喝声,孩子的哭声,人们的喧闹声混杂在一起,萦绕在会场上空。有的小孩挤掉了鞋子,有的挤掉了帽子,有的商贩小摊被挤倒,来往行驶的汽车也不得不放慢了速度,等待着人们闪开一条通道才缓缓地驶去。
在我们乡每年都会邀请剧团来演出几台,主要有古郊、上上河、三交口等。唱戏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一个村往往难以承担所需费用,但是辛苦劳累了一年农民也需要文化生活的滋养,也有对看戏强烈的渴望。为了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所需,附近几个村的村干部经过协商通过几个村的众筹的方式来解决演出的费用,演出地多分摊些,邻村少出些。剧种大多都是流传在晋东南地区的上党梆子和上党落子,也有外地的剧团,如河南的豫剧、河北的涉县的武安落子和武安平调,沁水的蒲剧。演出都都是一些县级以上的专业剧团,演出水平较高,深受广大乡下人的喜欢。这些专业剧团的精彩演出都给我们这里的乡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八个样板戏演了十年,各地通过移植样板戏用当地的剧种也同样演了十年。1977年陵川县上党梆子剧团开始恢复古装剧的演出,八个样板戏看腻了的人们对古装戏有着强烈的观看欲望。1978年农历4月是古郊村的传统庙会,邀请了陵川县上党梆子剧团前来演出。剧团还没来,早三四天观看场地上就摆上了好多条闲置的大梁、很多的人又从家里搬来了为看戏而专门做的长条凳子、椅子等。为了占据一个好的观看位置,人与人之间也时有纠纷产生,甚至双方动起手来,给本来愉悦的身心罩上了一层不愉快的阴影。演出还没开始,观众早已聚集到了舞台下面来了。舞台下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喧嚣噪杂,一大片的人坐在舞台的前面,外围站满了众多观众。由于看戏的人多,场地空间不足,人们就站到了公路上,公路上站满了,就到一个更远的地方,观众一直站到了当时古郊小学的大门前,比现在古郊唱戏时观众多出好多倍。
演出开始了,画着各种脸谱,身穿蟒袍,腰缠玉带,脚蹬高靴的众多演员依次亮相舞台,有黑脸的、红脸的、白脸的、还有在脸中间抹一块白色小块的滑稽搞笑小丑演员,也有扮相俊巧,服装靓丽,在舞台上迈着轻盈步伐的丫鬟,**等。他们在舞台上的表演给在场众多观众带来一种新奇的感觉,给人们带来了视觉和听觉上美的艺术享受。乡下看戏最爱看的是才子佳人、糊涂的县官、机警搞怪的小丑、还有包青天那把铡刀。年纪较大的观众对古装剧的各种人物,如什么脸谱代表着什么性格的人物,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有着一定的了解,所以他们是戏剧观看的忠实观众,看着演员的表演如痴如醉。有的仰着头,张着嘴,瞪着眼,全神贯注。还有一些小孩子骑在大人的脖子上看着他们看不懂的剧情,众多的观众完全被演员精彩的表演给打动,此时烦恼和忧愁已被忘得干干净净。一些年青的观众由于对古装剧的不太了解,特别是对脸谱的认识几乎是个空白,所以观看起来特别的费劲,观看的热情不是太高。但看古代的一些生活剧也很投入,如《十五贯》、《王老虎抢亲》、《窦娥冤》等深受众多观众的喜爱。特别是一些小丑演员幽默滑稽的表演引来全场观众的阵阵笑声,这声音是对演员演出成功的肯定,是对演员的鼓励。在乡下人们观看到高兴处时,不象城里人一样用鼓掌来表达对演员演出的赞许和鼓励,而是用笑声表达自己的心声。舞台下人多噪杂,有全神贯注看戏的,有聊天的,愉悦着各自的心情,为整个舞台下面增添了欢乐热闹的气氛。
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的十几年里,一些外地剧团的精彩演出给我们山区里的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高平剧团的《秦香莲》,沁水剧团的《窦娥冤》河北涉县的《狸猫换太子》、《徐策跑城》都在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评价很高。剧团的表演成了人们田间劳动中、饭场上、闲聊时谈论最多的话题。如沁水蒲剧团演的《窦娥冤》唱哭了众多的女观众,当窦娥唱到:“天呀!你不分好歹何为天?地呀!你不分好歹何为地?”时,一些老年妇女泣不成声,接着哭泣声在舞台下漫延开来,都为窦娥的冤死流下了难以控制的泪水。还有河北涉县的《狸狸换太子》都对李娘娘惨遭的不幸深表同情,对郭槐用尽的各种手段和伎俩残害李娘娘心中充满了强烈的愤慨。由于这个戏需要多场次才能演完,加之演员高超的演技和武安落子那优美的唱腔很受我们当地人的喜欢,所以观众场场暴满,从下午到晚上观众从舞台下面一直延伸到公路上,观众的规模可以说是盛况空前,在现在乡下再也看不到那宏大的看戏场面了。
九十年代之后,随着电视、电脑和手机的逐步普及,人们的娱乐方式更加多元化,看戏、看**已经不是人们主要的娱乐方式了,人们在家里也能看到很多的娱乐节目了。最近几年来由于农村人口不断迁居县城,留在农村的人口也比十年前少了很多,看戏再也见不到三十年前那种宏大的观看场面了,一些看戏时的场景成了永久的回忆了!
苏 忠 学
2019年4月9日写于松庙
费解的乡俗之一:死了人为什么要唱戏
本文2023-10-26 14:56:0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45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