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吕姓氏历史记载,威宁吕姓的来历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6浏览:3收藏

威宁吕姓氏历史记载,威宁吕姓的来历,第1张

吕姓

编辑

吕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2007年和2010年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三位,在台湾省排名第二十六位。人口约七百零一万五千余,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44%左右,随着历史的发展,本是汉姓的吕姓,在蒙古、朝鲜、瑶、土家、黎、仫佬、纳西等少数民族中也有分布。吕姓在中国国内分布以安徽、山东、河南、山西、浙江、福建为最,其中河南、山东两省人口占汉族吕姓人口的 31%,其次为广东、河北、陕西、甘肃、广西、江西、台湾等省。

相传上古华夏部落首领炎帝神农氏,因居姜水流域,故以姜为姓。后向东发展到中原地区,与黄帝部族杂处,分为四支胞族(即四岳),伯夷曾佐尧帝掌管四岳,后又助大禹治水有功,为大禹“心吕之臣(心腹重臣)”,故封之为吕侯,商、周两代均为诸侯国,春秋初年(前680年),吕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散居于韩、魏、齐、鲁之地,史称吕姓正宗,伯夷则被列为吕姓始祖。

中文名

吕姓

外文名

Lyu

中国姓氏排行

第四十三位

吕姓名人

吕布、吕雉、吕洞宾、吕不韦等

得姓始祖

伯夷、吕甥等

得姓地

河南省南阳市

读 音

拼 音

lv

百家姓排名

第二十二位

目录

1 历史发展

▪ 姓氏源流

▪ 得姓始祖

▪ 传播迁徙

2 宗族特征

3 姓氏文化

▪ 郡望堂号

▪ 家谱文献

▪ 宗祠对联

4 姓氏名望

▪ 历史名人

▪ 帝王国君

▪ 将军名人

▪ 现代名人

历史发展

编辑

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姜姓,出自帝舜晚年赐伯夷吕氏,属于以帝王赐

吕姓图腾

氏、部族名、国名、居邑名为氏。其始祖为伯夷。相传上古部族首领神农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为姓,称姜姓。帝舜时,姜姓后裔伯夷为掌管礼仪的秩宗,帮助舜治理部落联盟,很有政绩。禹代行天子时,伯夷尽心辅弼,成为禹之心腹,组成了一个彊域不过七十里地的侯爵国,伯夷是吕国第一代吕侯,为吕氏始祖。在夏商周时,吕国都是诸侯国。商末,伯夷后三十七世苗裔太公望吕尚辅助文王武王建立周朝,因功勋首封太公吕尚于营丘,曰齐国。后太公之子丁公吕及即位,春秋战国时代,古吕国和齐国并存了三百余年,到吕尚的第12世孙齐桓公吕小白时,楚文王发兵北上(公元前679年),借道南阳邓国,攻打南阳古申国。申国被楚国灭掉之后,位居申国以西的吕国人,惧怕楚国发兵来攻,一大部人东迁新蔡,建立了新的吕国,史称东吕国。

南阳吕国被楚国灭亡后,吕国子孙均以故国名为姓氏,形成吕氏的主脉。到春秋末期吕侯支系孙吕尚所建的齐国被田氏家族灭亡后,其裔孙分别以吕、齐为姓氏,称吕氏、齐氏、姜氏等,散居于韩、魏、齐、鲁之地,史称吕氏正宗,是为南阳吕氏。吕氏族人大多尊奉伯夷为得姓始祖。

据史载今河南安阳往北一部分吕姓出自高姓。

源流二

出自姬姓魏氏。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外逃,追随人员中有个叫魏犨的人,又称魏武子。重耳回晋国当上国君后,便封魏犨为大夫、魏犨的儿子魏锜在吕、厨两地有封地,大家就叫他为吕锜。吕锜的子孙就以封地为氏,称吕氏。[1]

据《姓源》及《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吕氏,系从魏氏分化而来。山西的吕人故地,被晋国所并,晋侯将此地作为封邑,赏给姬姓公族大夫魏氏。魏氏后裔虽系晋之公族,姬姓,但因封于吕人的故地,因而仍袭用吕的故号。晋惠公时有大臣吕甥。《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一霍州吕城条:“州西三里,故吕乡,晋吕甥邑也,今有吕陂,在州西南十里,亦以吕甥名,隋因置吕州。”吕邑后被晋并吞,吕甥后代以邑为氏,形成吕姓。是为山西吕氏。

源流三

出自少数民族改姓。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原鲜卑族之代北复姓叱吕氏、叱丘氏改为汉字单姓吕氏。五代后周时又改代北三字姓俟吕陵氏为汉字单姓吕氏。[2]

郑樵《通志·氏族略》载,鲜卑族原有叱吕氏、俟吕陵氏等复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复姓改为单字汉姓,叱吕氏改为吕姓。后周时,又将俟吕陵氏,改为吕姓。《通志·氏族略》中所列比邱氏、副吕氏后均改为吕姓。

源流四

源于其他各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吕氏。在今黎族、仫佬族、土族、蒙古族、土家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吕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吕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任姓,属于任氏分封之国,据《左传》:任姓,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言此十国皆任姓也。

任姓,黄帝最小儿子之姓,分封在任国,任氏势力扩张,建立起来十个小国,毕为其中之一。

  西周初期,有谢氏、章氏、薛氏、舒氏、吕氏、祝氏、终氏、泉氏、毕氏、过氏这十个姓氏,都是任氏后裔的封国,是由任氏分支出来的。又据《左传》上有一句话说:“不敢与诸任齿”,其中所谓的“诸任”,指的就是这十个姓氏,为西周贵族大姓,因此不甘与其争辩,可见当时任氏氏族的显赫。

得姓始祖

吕姓始祖为伯夷的裔孙,为姜姓,是四岳的始祖。他因助夏禹治水有功,被封为吕侯,建立姜姓诸侯国吕国(国都在今河南南阳)。春秋时,吕国被楚国所并,其后裔子孙以国为氏,称吕氏,史称吕姓正宗。尊伯夷为开国始祖。

伯夷。相传上古华夏部落首领炎帝神农氏,因居姜水流域,故以姜为姓。后向东发展到中原地区,与黄帝部族杂处,分为四支胞族(即四岳),伯夷曾佐尧帝掌管四岳,后又助大禹治水有功,为大禹“心吕之臣(心腹重臣)”,故封之为吕侯,,商、周两代均为诸侯国,春秋初年(公元前680年),吕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散居于韩、魏、齐、鲁之地,史称吕姓正宗,伯夷则被列为吕姓始祖。

传播迁徙

吕姓发源地应在今河南省南阳西一带,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吕姓繁衍应在今陕西西安、及山东东平、寿张,安徽寿县、凤台县等地。

春秋以前

4000多年前,出自姜姓部落的伯夷有吕国,吕国被灭后,伯夷的部份子孙以国为氏,始有吕这个姓氏。(注意是部分而不是全部的子孙,伯夷的其它后裔以齐、许、申······等为氏),当时,不仅姓的名称数量少,氏的名称数量也不多,吕氏作为姓下的分氏,是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氏之一。

随着历史进程,到商周时代,伯夷这部份以吕为氏的后裔,又一次分化吕这个大氏为众多小氏,先后易吕氏改用其它字作氏名。从资料可查到的,到春秋初叶只有姜子牙一个人在继续使用吕作氏,称姜姓吕氏名尚。(2600年前源自姬姓的吕锜一族,也开始用吕作氏在河东郡繁衍生息,这支吕的后裔一部分人以后又改用另外的字作氏,另一部份继续用吕作氏的后代随着时间的流失,上溯找不到其准确的传系后,就认吕尚为祖源,溶入到现今的吕姓中)

秦朝时期

秦时向北及西再度播迁,其中以山西西南部的繁衍最为旺盛,后成为当地一大望族。至汉代吕姓已主要分布于今河南、山西、山东等地,并散居于中国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其中,繁衍于山东东平及安徽淮南一带的吕氏,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也成为当地的一大望族。吕姓南迁始于汉代,或迁浙江,或迁江苏,还有迁湖北、云南、四川一带的。吕姓大举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时,其后在中国南方形成了两大望族,一是金华吕氏,奉吕谦为始祖;另一是晋江吕氏。

两汉时期

西汉末年,吕尚的后裔中有一支居住中琅砑郡海曲县(今山东日照西)。东汉后期,政治黑暗,宦官专权,为政酷烈,民不聊生。东汉时,吕氏有一支已迁居五原郡九原县(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西)。东汉末年,五原吕氏以吕布为代表。

两宋时期

两宋时期是吕姓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此期间,涌现出许多的吕姓政治家思想家,从而大大提高了吕姓的影响力。也确立了其在中国的大姓地位。宋初,钱塘的一位老儒编著的《百家姓》中,吕姓名列22位。

移民台湾

台湾吕姓从大陆迁居而来,始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有福建

吕姓分布

泉州人吕阿四和吕阿南珂兄弟最初开垦于台北县莺歌镇。这支吕姓据称是南宋大学者吕相兼后裔。吕祖谦之后,由浙江省金华移居贵州,再由贵州迁居福建漳州,后又从漳州分汀至泉州,并有一部分移居广东。自吕阿兄弟入台之后,从福建和广东迁台开垦的吕无源源不断,以台北县为最多,其次为嘉义县。1895年日本占据台湾时,曾强迫吕姓旨民改姓宫本等日本姓,直到1945年台湾光复后,台湾吕姓才恢复祖姓。1949年,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时,部分吕姓人士随之从大陆移居至此,扩大了吕姓人数。

播迁海外

从明末起,东南沿海地区民众为生计所迫,冒险闯“南洋”,这中间就有吕姓。19世纪末期,贫苦百姓前往美国、加拿大者甚多,吕姓随之到了美洲。20世纪是开放的世纪,吕姓人士到海外寻求发展者更多。海外吕姓以东南亚最为集中。[3]

宗族特征

编辑

1、吕姓作为中国一大姓氏,名人辈出,各行各业均有吕姓锋芒毕露者。三国人物吕蒙、吕布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杰出人物。

2、吕姓字行辈份亦尽显其家族特征。如清代吕国泰所纂《吕氏族谱》中载有山东吕姓一支字行为:“巩丰仕贤,树桂诒玖,怀国安邦。”[2]

姓氏文化

编辑

郡望堂号

郡望

河东郡:秦置河东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辖晋西南地区。东晋在蒲坂(今山西省永济蒲州镇,按即刘裕灭后秦时)。隋唐为蒲州河东郡。隋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明并河东县入蒲州。

淮南郡:汉曾置淮南国,治六安(今安徽省六安北),后迁寿春(今寿县)。魏亦曾置淮南国,后为淮南郡,辖境均在今安徽省淮河以南地区。隋亦以寿州为淮南郡(唐为寿州寿春郡)。

东平郡:汉有东平国,南朝为郡,治无盐(今山东省东平东)。隋唐曾以郓州为东平郡,治须昌,在今东平西北。宋宣和时以郓州为东平府,治须城,即今东平。明清为州。民国改县。

金华郡:元末,朱元璋取婺州路,改为宁越府,旋改金华府,治金华(今属浙江省)。民国废府。

晋江郡:唐·开元六年(718年)析南安县东南地置晋江县县。泉州州治与晋江县县治同地。此时泉州领晋江、南安、莆田、龙溪、清源(今仙游县)五县。治所在今福建省东南沿海,晋江下游。

堂号

吕姓堂号有:“河东堂”、“渭滨堂”、“东莱堂”、“锦上堂”、“明烟堂”、“敬和堂”、“三相堂”、“著存堂”等。[2]

家谱文献

时间

书名

作者

籍贯

卷数及版画

藏地

清光绪四年(1878年)

《吕氏宗谱》

吕贽庭、吕继午

江苏武进昆陵

共二十二卷,首末各一卷

苏州大学图书馆等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吕氏宗谱》

吕铭

余姚(今属浙江)

共八卷,卷首一卷

民国六年(1917年)

《吕氏续印宗谱》

吕贤铭

旌德(今属安徽)

共十四卷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

《吕氏宗谱》

吕锡祥、吕凤歧

新安(今属河南)

刻本复印

民国十九年(1930年)

《吕氏宗谱》

吕秋泉、吕培成

铅印

民国初年

《吕氏族谱》

刻本

民国十年(1921年)

《吕氏重修宗谱》

吕光琦

河南

共六卷,卷首一卷

明万历二年、崇祯十一年等

《吕氏家谱》

山东巨野

共八卷[4]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 《吕江氏族谱》

   江永昌 福建上杭溪南 木刻活字印本 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 《吕氏家谱》

   吕一纶、吕常 山西临晋 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 《吕氏谱》

   吕子珊、吕佶孙 江苏武进毘陵 十八卷,木刻活字印本 中国国家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

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 《吕氏族谱》 四川宣汉 木刻活字印本 四川省宣汉县档案馆

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 《吕氏族谱》

   吕日知 陕西泾阳船头村 石印本一册 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康熙年间 《吕氏族谱》

   吕呜恭、吕懿历 河东 仅存第一卷、第三至二十七卷 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 《吕氏族谱》

   吕志曾 南渡 十二卷,木刻活字印本 北京大学图书馆

清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 《吕氏重修宗谱》 吕楷 二卷,木刻活字印本两册 中国国家图书馆

宗祠对联

宗祠

吕氏宗祠是由明清之际江南著名理学家、文学家吕留良的后人所建。位于齐齐哈尔市今建华区西二道街北段路西,坐北朝南,青砖灰瓦,古朴典雅,是典型的清代建筑。

对联

四言通用联

立朝正色;夹袋储才。

——佚名撰吕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吕公著历仁宗、英宗两朝,立朝正色。下联典指北宋吕蒙正,衣服袋中有名册,分列人才,次第荐用。

岳阳仙客;渭水耆英。

——佚名撰吕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京兆人吕洞宾,名岩,号纯阳子,相传为京兆人。会昌年间两举进士不第,浪游江湖,遇钟离权得到丹诀,曾修道于终南山,有剑术,后游历各地,自称回道人。传说他曾在岳阳弄鹤,江淮斩蛟,客店醉酒,百余岁而童颜。元代时封为“纯阳演政警化孕佑帝君”,通称“吕祖”。道教全真道尊他为北五祖之一,又传为道教八仙之一。下联典指西周初年大臣吕尚,姜姓吕氏名望,字尚父,官太师,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受封于齐,为齐国始祖。因东方夷族曾跟从武庚和三监叛乱,成王授予他征讨周围地区之权。相传文王将要出猎时,占卜的人说:您将得到非龙非熊非罴的猎物,可作霸王的辅佐。文王果然在渭水之滨遇到了正在垂钓的姜尚。他已经八十多岁,被文王立为师。

尚父世泽;海陵家声。

——佚名撰吕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周·吕尚,即姜子牙。武王尊之为“师尚父”。

性严有法;拳勇留名。

——佚名撰吕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吕公著之妻,性严有法,教子成名。下联典指清吕留良,字晚村,因文字狱阖门被害,独遗女吕四娘得脱,练习拳勇,号为“女侠”。

五言通用联

渭水源流远;河东世泽长。

——佚名撰吕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安徽省旌德县洪川吕氏宗祠联。全联典指吕姓的郡望和堂号,上联说西周吕尚。下联说当地吕氏。

济世交中散;擅书登瀛洲。

——佚名撰吕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魏国东平人吕安,字仲悌,有济世念头。与中散大夫嵇康关系很好,想念他时,相隔千里也要命人驾车前往。一次,访嵇康时,恰巧不在,嵇康的儿子出来迎接,他并不进去,在门上写了个“鳯”字就走了。嵇康回来见了说:“‘鳯’字就是‘凡鸟’啊!”下联典指唐代泾州人吕向,字子回,学通古今,尤其擅长草书、隶书,能一笔连环写出一百个字。玄宗时召入翰林,后官工部侍郎,为瀛洲十八学士之了。

字林千古典;韵集五卷书。

——佚名撰吕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代文学家吕忱,字伯雍。作《字林》,收字近一万三千个,增补了《说文解字》的疏漏,唐代以前的《说文解字》并重。下联典指晋代音韵学家吕静,为《字林》作者吕忱之弟。他住仿李登《声类》编有《韵集》五卷。

字林千古典;韵集一家言。

——佚名撰吕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渭水家声远;沣溪世泽长。

——佚名撰吕姓宗族通用联

这幅对联特指生活在渭水、沣河流域一带的姜太公后裔,移民至山东、安徽一带后,寄托纪念祖上、怀念家乡的情怀。

___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吕姓

好学家声振,传贤国则昌,发生维效友,积聚作忠良。

这首族谱相传是温仓寿(温太师)当年为白城村吕姓所写。

七言通用联

老弃钓竿荣佐帝;少交中散喜多才。

——佚名撰吕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西周吕尚,字子牙,俗称姜太公。相传钓于渭水之滨,文王出猎相遇,同载而归。西周初年官太师。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为周代齐国的始祖。下联典出三国魏东平吕安,有济世之念。少时与才子、中散大夫嵇康友善。

九言及以上通用联

春秋既成,难增减一字;阴阳刻定,悉参订五经。

上联典指战国末秦国大臣吕不韦(?-前135),尝著《吕氏春秋》,置于咸阳之城门,曰:“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下联典指唐代太常博士吕才,受诏删寂静阴阳家书,诏颁天下。

夹袋储贤,推圣功之雅量;立朝正色;懔晦叔之遗风。

——佚名撰吕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大臣吕蒙正(944-1011),字圣功,河南洛阳人。太平兴国进士第一。太宗、真宗时三度任宰相,以敢言著称,知人善荐。太宗夸称京城繁盛,他却说城外还有很多因饥寒而死的人。能奖掖后进,衣服袋中有名册,分列各类人才,每遇朝中选贤士,便从夹袋中取出名册推荐。他所推荐的吕夷简、富弼,后来都成了名相。辞官回乡时还以“弭兵省财,古今上策”为言。下联典指北宋大臣吕公著(1018-1089),字晦叔。寿州(今安徽寿县)人,吕夷简的儿子。庆历年间进士,历官颍州通判、天章阁待制兼侍读、蔡州知州,神宗时为翰林学士兼侍读,知开封府,后任御史中丞,修《英宗实录》。反对王安石变法,又弹劾奸邪。哲宗时,与司马光等并为宰相,致力于废除新法。司马光死后,他独秉朝政,续废王安石新科举法,位至司空、同平章军国事。立朝正直,办事公正。“懔”,谓严正。

视富贵如浮云,人间清福;寄耕渔以笑咏,隐逸高风。

——佚名撰吕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京兆人吕洞宾,号纯阳子,两举进士不第,浪游江湖,曾修道于终南山,有剑术,百余岁而童颜。传为八仙之一。下联典指宋代隐士吕徵之,居石山下。

吕氏厥攸居,前五指、后九龙、下有漪流,明知气钟灵在此;宗祠爰得所,左文峰、右笔架、中横玉屿,深思祖笃爱夫斯。

——佚名撰吕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歙县蜈蚣岭村吕氏宗祠联。上联“五指、九龙”,为当地山名,“漪流”,指当地小溪。下联“文峰、笔架”,为当地山名,“玉屿”,指当地水中小岛。

望采纳

  吕氏 022

  历史来源 「吕」源出 ;

  一 ; 出自「姜」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夏朝有「吕」国,在河南省南阳市,周宣王时,吕国改为甫国。春秋时,被楚国所灭。其后有吕氏。

  二 ;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有代北姓「比丘」氏,后改为汉字单姓「吕」氏。

  家族名人 吕洞宾

  吕尚

  吕不韦 (前?~ 前235)

  战国时秦人。本为商贾,因有功于秦庄襄王,而为秦相,后封文信侯。曾以有孕之姬献给庄襄王,生子政,即秦始皇。始皇时尊为仲父,后与太后私通,畏罪自杀。居相位时,曾使门客着「吕氏春秋」一书。

  吕后

  吕布

  字奉先,东汉九原人,勇冠三军,武艺超群。为董卓义子,后因董卓暴虐,与王允连手杀董卓,拥兵割据,最后为曹操所擒杀。

  吕蒙(178~219)

  字子明,富陂人。三国时吴国名将,曾计夺荆州、擒关羽,授南郡太守,封孱陵侯。

  吕光 (337~399)

  字世明。后凉开国君主,略阳氐人(故治在今陜西省秦安县东南八十里)。初事苻坚,苻坚死后,自称凉州牧,建元太安;后以麟见金泽县,改号麟嘉,称三河王;又七年,改元龙飞,称天王。在位十年,谥号懿武皇帝。

  吕留良 (1629~1683)

  字庄生,又名光纶,又字用晦,号晚村,晚号何求老人,清浙江石门县(今崇德县)人,生于明末。著作中含有种族思想,并誓不仕清。死后因牵涉曾静文字,被毁墓戮尸,全家抄斩。

  地望分布 山西河东郡,山东东平郡。

  ---------------

  客家百家姓——吕

  吕姓是个古老的姓氏,最早可以追溯到尧时掌管四方部落的伯夷,他因为协助大禹治水,因此被封为吕侯,这就是吕姓的开始。吕姓最早居住的地方在河南南阳一带。

  吕尚,也就是姜子牙,大概是最早的吕姓名人之一。传说他80岁出山,因协助周武王灭纣有功,因此被封到齐国。从此,从此山东半岛一带也有了吕姓的分布。

  那么今天在山东半岛一带吕姓分布情况怎么样呢?在山东文登,我们找到了吕氏后裔吕强,请他带我们去他们的村庄看一看。

  据当地的吕姓后人说,文登吕姓的来源也不是出自一处,而是来自好几个支系。吕姓在文登虽然比不上于姓、刘姓等姓氏的人口多,但也并不少见。

  文登吕姓后裔吕强:“这一片整个的范围叫梁家沟。但在梁家沟这个范围中还有个吕家庄。梁家沟整个人口约2400多人,吕姓占多少呢,800到1000左右。吕姓最集中的地方在葛家镇吕家集。”

  文登吕姓后裔吕新强:“文登现在的吕姓,遍布文登市。大约有9000-10000人口。吕姓集中点在吕家集。文登市吕姓9000人口,吕家集占3000左右人口。”

  在文登市葛家镇吕家集,记者走访了村中的几位老者,并找到一份清朝编的吕氏家谱。

  记者:“文登吕家集这一支吕姓是从什么地方搬过来的。”

  文登吕姓后裔吕以昌:“是从河南省的新安县。”

  记者:“原来是元朝推翻宋朝以后,元朝以前是谁?”

  文登吕姓后裔吕以昌:“元朝推翻宋的时候,家里房子烧了,搬到河北省三河县。搬到那里去了。后来解散了,又都搬到外地去了。就只有一个万太爷到文登吕家集落户了。”

  吕姓后裔:“我是第14世。他比我大一辈,他是第13世。第14世、第13世是怎么算起来的?道光立谱序的时候算起来的。一世、二世、三世,从外地搬来算的。不对。从吕家集开始算,头一辈 来,这一辈就算第一世。你是不是胡说,这个谱序上没有。 那这个序从那里来的?”

  两位老人为吕家集吕氏后裔从那一世开始算起争论不休。不过,从时间上推算,第一世应该从19世之前迁入文登算起,到现在也有 360 年左右的时间了, 应该在1640年左右。

  这一支吕姓到吕家集后,又先后有几支迁到山东各县,以及东北、浙江、台湾乃至海外等地。由此看来,吕姓与其他姓姓氏一样,历史上迁徙的活动一直未曾停止。

  文登吕姓后裔吕新强:“吕姓两口啊。非常勤奋,靠两口吃饭,在学习用功方面非常努力。应该说名人很多。例如吕尚、吕布、吕不韦等。”

  文登吕姓后裔吕强:“有句话就是说‘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因为什么呢,他在‘八仙’中占了一仙。作为吕氏一个成员吧,我是相当自豪的。作为吕布来说呢?我是不敢全面地来评价他。在三国时期,他好像是一员猛将。但是又出了另一个成语,或者叫典故吧,‘吕布戏貂禅’,戏到现在还成美谈了。”

  历史上吕姓的名人除了姜太公、吕尚、吕不韦、吕布之外,还有三国时的吕蒙,他曾随周瑜大破曹操于赤壁;有北宋时三任宰相的吕端,宋太宗曾称赞他“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宋代之后,吕姓人家就开始迁入福建一带。清朝康熙年间,吕阿四和吕阿南兄弟登上台湾岛,在台北县莺歌镇一带开垦定居。以后吕氏后人源源不断迁入台湾。现在吕姓在台湾各县都有分布,但以台北县、嘉义县为最多。

  ----------------------------------

  典故趣事: 吕公嫁女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历史名人: 吕不韦 吕蒙 吕雉

  吕姓分布概况

  吕姓为中国人口最多的五十个姓之一,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7%,居第四十位,尤以山东、河南二省多此姓。

  少数民族吕姓

  随着历史的发展,本是汉姓的吕姓,在蒙古、朝鲜、瑶、土家、黎、仫佬、纳西等少数民族中也有分布。吕姓在国内分布以安徽、河南、山西、山东、浙江、福建为最,其中洞南、山东两省人口占汉族吕姓人口的 3l%,其次为河北、陕西、甘肃、广西、江西、台湾等省。

  介绍文件

  吕姓起源 吕姓来源有三:

  一、是出自姜姓

  以国为氏,始祖为伯夷。出自姜姓,是由古部族名和古国名、古邑名等而得姓。炎帝的后裔,共工氏从(堂)孙伯夷,是帝颛顼之师,帝尧时辅政,掌管礼仪,帝舜时正式任命他为秩宗。禹代行天子之政时,伯夷尽心辅弼,成为禹的心腹之臣。为嘉奖伯夷,帝舜晚年赐伯夷姓姜,赐氏为吕,并封他为吕侯,形成吕氏部族。伯夷的后代,早年活动于甘青山岳地区,由于崇拜山岳之神,形成了四岳部落。在尧、舜、夏禹时代,四岳成为部落联盟的山岳祭司。吕与申,皆为四岳部落之后,属羌人的一支,是姜姓的重要分支。

  原始社会末期,吕部族由羌人分出,与亲族申部族由甘肃东部又向东迁。迁至上申川之北的吕川(今志丹县东北的杏子河)。杏子河发源于靖边县的白于山,东流注入延河,后流入黄河。吕人顺着延河河谷,东渡黄河,与申同时迁至今山西中部的吕梁山的。今山西乡宁县东南4公里地有吕乡废城是吕姓进入山西的落脚点。吕人在夏、商时世有其国,后又东迁至汾水中游肥沃的平原,今存古吕城遗址。

  在商朝末年已有了吕姓,吕尚为吕侯的支系子孙,曾辅佐周文王;武王。这时期是吕姓的发端。吕尚,在当时又称姜尚,人们仍以其祖姓姜称呼他。

  商朝末年,吕国成为周人的同盟,吕国的首领吕他帮助周武王打败商王纣的同盟军越戏方。周武王为奖赏吕人的功劳,建立周朝后封吕他为吕侯。周穆王时,吕侯为相,受命为周王朝制订了有关刑罚的文告《吕刑》,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刑法条文之一,用以对付被征服的苗民。其刑法为五刑(墨、劓、(非阝)、宫、大辟),共三千条。

  周宣王立志复兴周朝,大力经营南蛮、百濮、荆楚和淮夷,改封吕侯为甫侯,将吕国和申国从山·西南迁到河南的南阳一带,镇守南方。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引《地理志》云:“申在南阳宛县,申伯国也,吕亦在宛县之西也。”《括地志》确切指出在吕在“南阳县西三十里”。唐时,南阳县治设在今南阳市卧龙区潦河镇,其西“三十里”即今镇平县境。这一地带即春秋以前的古吕国、战国时期的吕邑、秦汉时的涅阳、吕城遗址。

  吕国南迁之后,到周幽王时,申、吕的国势渐衰,春秋初年,楚国强盛,向北吞并汉水流域诸国。公元前688年,吕与申、缯等被楚文王所灭。楚灵王时,吕部分遗民被迁至湖北蕲春。

  南阳吕国被楚灭亡后,楚王将其遗族的一支东迁至今河南新蔡县西南,建立了一个小国,为楚国附庸,史称东吕,以区别于南阳之吕。后东吕被宋国所并,继而又沦为陈的属地,陈被楚灭,其地则归了楚。楚平王时,令蔡平侯复国(蔡国曾为楚灵王所灭)。蔡平侯将蔡国从上蔡迁至东吕故地,该地遂改名新蔡。

  西吕、东吕灭亡后,吕国子孙均以国为氏,形成吕姓的主脉。吕侯支系孙吕尚所建的齐国灭亡后,其裔孙分别以吕、齐为姓。

  二、是出自魏氏

  据《姓源》及《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吕氏,系从魏氏分化而来。山西的吕人故地,被晋国所并,晋侯将此地作为封邑,赏给姬姓公族大夫魏氏。魏氏后裔虽系晋之公族,姬姓,但因封于吕人的故地,因而仍袭用吕的故号。晋惠公时有大臣吕甥。《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一霍州吕城条:“州西三里,故吕乡,晋吕甥邑也,今有吕陂,在州西南十里,亦以吕甥名,隋因置吕州。”吕邑后被晋并吞,吕甥后代以邑为氏,形成吕姓。是为山西吕氏。

  三、是出自少数民族改姓

  郑樵《通志·氏族略》载,鲜卑族原有叱吕氏、俟吕陵氏等复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复姓改为单字汉姓,叱吕氏改为吕姓。后周时,又将俟吕陵氏,改为吕姓。《通志·氏族略》中所列比邱氏、副吕氏后均改为吕姓。

  介绍文件

  吕姓迁徙史 吕姓迁徙史

  吕姓发源地应在今河南南阳西一带,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吕姓繁衍应在今陕西西安、河南南阳及山东东平、寿张,安徽寿县、凤台县等地。

  秦朝时期

  秦时向北及西再度播迁,其中以山西西南部的繁衍最为旺盛,后成为当地一大望族。至汉代吕姓已主要分布于今河南、山西、山东等地,并散居于我国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其中,繁衍于山东东平及安徽淮南一带的吕氏,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也成为当地的一大望族。吕姓南迁始于汉代,或迁浙江,或迁江苏,还有迁湖北、云南、四川一带的。吕姓大举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时,其后在我国南方形成了两大望族,一是金华吕氏,奉吕谦为始祖;另一是晋江吕氏。

  两汉时期

  西汉末年,吕尚的后裔中有一支居住中琅砑郡海曲县(今山东日照西)。东汉后期,政治黑暗,宦官专权,为政酷烈,民不聊生。东汉时,吕氏有一支已迁居五原郡九原县(今内蒙古包头西)。东汉末年,五原吕氏以吕布为代表。

  两宋时期

  两宋时期是吕姓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此期间,涌现出许多的吕姓政治家思想家,从而大大提高了吕姓的影响力。也确立了其在全国的大姓地位。宋初,钱塘的一位老儒编著的《百家姓》中,吕姓名列22位。

  台湾吕姓

  吕姓在台湾及海外的情况:台湾吕姓芝从大陆迁居而来,始于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有福建泉州人吕阿四和吕阿南珂兄弟最初开垦于台北县莺歌镇。现在莺歇镇的阿四坑和阿南坑,就是他们当时定苦之地。这支吕姓据称是南宋大学者吕相兼后裔。吕祖谦之后,由浙江金华移居贵十,再由贵州迁居福建漳州,后又从漳州分汀至泉州,并有一部分移居广东。自吕阿兄弟入台之后,从福建和广东迁台开垦的吕无源源不断,以台北县为最多,其次为嘉义县。1895年日本占据台湾时,曾强迫吕姓旨民改姓宫本等日本姓,直到1945年台弯光复后,台湾吕姓才恢复祖姓。1949年,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时,部分吕姓人士随之从大陆移居至此,扩大了吕姓人数。

  海外吕姓

  从明末起,东南沿海地区民众为生计所迫,冒险闯“南洋”,这中间就有吕姓。19世纪末期,贫苦百姓前往美国、加拿大者甚多,吕姓随之到了美洲。20世纪是开放的世纪,吕姓人士到海外寻求发展者更多。海外吕姓以东南亚最为集中。

  家谱

  家谱文件

  家谱文件

  吕姓家谱介绍 吕姓家谱介绍

  周朝时,吕姓就有谱牒存在并流传后世。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曾利用这些资料,在著《齐太公世家》时将齐国自始祖太公吕尚到康公吕贷的世系一一列明。

  北宋仁宗时,吕尚后裔吕大防弟兄六人,其中有五人登科。大防先辈为汲郡(今河南卫辉)人,后迁居京兆蓝田(今陕西蓝田),官居左光禄大夫,宋哲宗时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号称贤相。后大防遭弹劾被贬,死于江西信丰县,迁葬于广东潮州海阳县(今澄海县)上华镇吕厝村,广东吕氏宗亲会在修族谱时尊吕大防为始祖。

  台湾吕氏宗亲会所制族谱,尊吕尚为吕氏远祖,常有吕氏后裔来卫辉拜祭。

  家谱文件

  吕姓家谱文献目录 吕姓家谱文献目录

  现在吕氏族谱,大多是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纂修的,以南方省份居多:

  毗陵(今江苏常州市)《吕氏宗谱》 吕贽庭光绪四年(1878年)纂修 共二十二卷,外加首末各一卷;

  余姚(今属浙江)《吕氏宗谱》 吕铭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纂修,共八卷,卷首一卷;旌德(今属安徽)《吕氏续印宗谱》 吕贤铭纂修,共十四卷,民国六年(1917年)铅印。

  北方吕氏家谱:

  新安(今属河南)《吕氏宗谱》 吕锡祥、吕凤歧纂修,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刻本复印。

  此外,还有:

  《吕氏宗谱》 吕秋泉、吕培成等纂修,民国十九年(1930年)铅印;

  《吕氏族谱》 纂刻者姓名不详,民国初年刻本;

  《吕氏重修宗谱》六卷,卷首一卷,吕光琦纂修,民国十年(1921年)铅印。

吕氏 022

历史来源 「吕」源出 ;

一 ; 出自「姜」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夏朝有「吕」国,在河南省南阳市,周宣王时,吕国改为甫国。春秋时,被楚国所灭。其后有吕氏。

二 ;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有代北姓「比丘」氏,后改为汉字单姓「吕」氏。

家族名人 吕洞宾

吕尚

吕不韦 (前?~ 前235)

战国时秦人。本为商贾,因有功于秦庄襄王,而为秦相,后封文信侯。曾以有孕之姬献给庄襄王,生子政,即秦始皇。始皇时尊为仲父,后与太后私通,畏罪自杀。居相位时,曾使门客着「吕氏春秋」一书。

吕后

吕布

字奉先,东汉九原人,勇冠三军,武艺超群。为董卓义子,后因董卓暴虐,与王允连手杀董卓,拥兵割据,最后为曹操所擒杀。

吕蒙(178~219)

字子明,富陂人。三国时吴国名将,曾计夺荆州、擒关羽,授南郡太守,封孱陵侯。

吕光 (337~399)

字世明。后凉开国君主,略阳氐人(故治在今陜西省秦安县东南八十里)。初事苻坚,苻坚死后,自称凉州牧,建元太安;后以麟见金泽县,改号麟嘉,称三河王;又七年,改元龙飞,称天王。在位十年,谥号懿武皇帝。

吕留良 (1629~1683)

字庄生,又名光纶,又字用晦,号晚村,晚号何求老人,清浙江石门县(今崇德县)人,生于明末。著作中含有种族思想,并誓不仕清。死后因牵涉曾静文字,被毁墓戮尸,全家抄斩。

地望分布 山西河东郡,山东东平郡。

---------------

客家百家姓——吕

吕姓是个古老的姓氏,最早可以追溯到尧时掌管四方部落的伯夷,他因为协助大禹治水,因此被封为吕侯,这就是吕姓的开始。吕姓最早居住的地方在河南南阳一带。

吕尚,也就是姜子牙,大概是最早的吕姓名人之一。传说他80岁出山,因协助周武王灭纣有功,因此被封到齐国。从此,从此山东半岛一带也有了吕姓的分布。

那么今天在山东半岛一带吕姓分布情况怎么样呢?在山东文登,我们找到了吕氏后裔吕强,请他带我们去他们的村庄看一看。

据当地的吕姓后人说,文登吕姓的来源也不是出自一处,而是来自好几个支系。吕姓在文登虽然比不上于姓、刘姓等姓氏的人口多,但也并不少见。

文登吕姓后裔吕强:“这一片整个的范围叫梁家沟。但在梁家沟这个范围中还有个吕家庄。梁家沟整个人口约2400多人,吕姓占多少呢,800到1000左右。吕姓最集中的地方在葛家镇吕家集。”

文登吕姓后裔吕新强:“文登现在的吕姓,遍布文登市。大约有9000-10000人口。吕姓集中点在吕家集。文登市吕姓9000人口,吕家集占3000左右人口。”

在文登市葛家镇吕家集,记者走访了村中的几位老者,并找到一份清朝编的吕氏家谱。

记者:“文登吕家集这一支吕姓是从什么地方搬过来的。”

文登吕姓后裔吕以昌:“是从河南省的新安县。”

记者:“原来是元朝推翻宋朝以后,元朝以前是谁?”

文登吕姓后裔吕以昌:“元朝推翻宋的时候,家里房子烧了,搬到河北省三河县。搬到那里去了。后来解散了,又都搬到外地去了。就只有一个万太爷到文登吕家集落户了。”

吕姓后裔:“我是第14世。他比我大一辈,他是第13世。第14世、第13世是怎么算起来的?道光立谱序的时候算起来的。一世、二世、三世,从外地搬来算的。不对。从吕家集开始算,头一辈 来,这一辈就算第一世。你是不是胡说,这个谱序上没有。 那这个序从那里来的?”

两位老人为吕家集吕氏后裔从那一世开始算起争论不休。不过,从时间上推算,第一世应该从19世之前迁入文登算起,到现在也有 360 年左右的时间了, 应该在1640年左右。

这一支吕姓到吕家集后,又先后有几支迁到山东各县,以及东北、浙江、台湾乃至海外等地。由此看来,吕姓与其他姓姓氏一样,历史上迁徙的活动一直未曾停止。

文登吕姓后裔吕新强:“吕姓两口啊。非常勤奋,靠两口吃饭,在学习用功方面非常努力。应该说名人很多。例如吕尚、吕布、吕不韦等。”

文登吕姓后裔吕强:“有句话就是说‘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因为什么呢,他在‘八仙’中占了一仙。作为吕氏一个成员吧,我是相当自豪的。作为吕布来说呢?我是不敢全面地来评价他。在三国时期,他好像是一员猛将。但是又出了另一个成语,或者叫典故吧,‘吕布戏貂禅’,戏到现在还成美谈了。”

历史上吕姓的名人除了姜太公、吕尚、吕不韦、吕布之外,还有三国时的吕蒙,他曾随周瑜大破曹操于赤壁;有北宋时三任宰相的吕端,宋太宗曾称赞他“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宋代之后,吕姓人家就开始迁入福建一带。清朝康熙年间,吕阿四和吕阿南兄弟登上台湾岛,在台北县莺歌镇一带开垦定居。以后吕氏后人源源不断迁入台湾。现在吕姓在台湾各县都有分布,但以台北县、嘉义县为最多。

----------------------------------

典故趣事: 吕公嫁女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历史名人: 吕不韦 吕蒙 吕雉

吕姓分布概况

吕姓为中国人口最多的五十个姓之一,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7%,居第四十位,尤以山东、河南二省多此姓。

少数民族吕姓

随着历史的发展,本是汉姓的吕姓,在蒙古、朝鲜、瑶、土家、黎、仫佬、纳西等少数民族中也有分布。吕姓在国内分布以安徽、河南、山西、山东、浙江、福建为最,其中洞南、山东两省人口占汉族吕姓人口的 3l%,其次为河北、陕西、甘肃、广西、江西、台湾等省。

介绍文件

吕姓起源 吕姓来源有三:

一、是出自姜姓

以国为氏,始祖为伯夷。出自姜姓,是由古部族名和古国名、古邑名等而得姓。炎帝的后裔,共工氏从(堂)孙伯夷,是帝颛顼之师,帝尧时辅政,掌管礼仪,帝舜时正式任命他为秩宗。禹代行天子之政时,伯夷尽心辅弼,成为禹的心腹之臣。为嘉奖伯夷,帝舜晚年赐伯夷姓姜,赐氏为吕,并封他为吕侯,形成吕氏部族。伯夷的后代,早年活动于甘青山岳地区,由于崇拜山岳之神,形成了四岳部落。在尧、舜、夏禹时代,四岳成为部落联盟的山岳祭司。吕与申,皆为四岳部落之后,属羌人的一支,是姜姓的重要分支。

原始社会末期,吕部族由羌人分出,与亲族申部族由甘肃东部又向东迁。迁至上申川之北的吕川(今志丹县东北的杏子河)。杏子河发源于靖边县的白于山,东流注入延河,后流入黄河。吕人顺着延河河谷,东渡黄河,与申同时迁至今山西中部的吕梁山的。今山西乡宁县东南4公里地有吕乡废城是吕姓进入山西的落脚点。吕人在夏、商时世有其国,后又东迁至汾水中游肥沃的平原,今存古吕城遗址。

在商朝末年已有了吕姓,吕尚为吕侯的支系子孙,曾辅佐周文王;武王。这时期是吕姓的发端。吕尚,在当时又称姜尚,人们仍以其祖姓姜称呼他。

商朝末年,吕国成为周人的同盟,吕国的首领吕他帮助周武王打败商王纣的同盟军越戏方。周武王为奖赏吕人的功劳,建立周朝后封吕他为吕侯。周穆王时,吕侯为相,受命为周王朝制订了有关刑罚的文告《吕刑》,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刑法条文之一,用以对付被征服的苗民。其刑法为五刑(墨、劓、(非阝)、宫、大辟),共三千条。

周宣王立志复兴周朝,大力经营南蛮、百濮、荆楚和淮夷,改封吕侯为甫侯,将吕国和申国从山·西南迁到河南的南阳一带,镇守南方。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引《地理志》云:“申在南阳宛县,申伯国也,吕亦在宛县之西也。”《括地志》确切指出在吕在“南阳县西三十里”。唐时,南阳县治设在今南阳市卧龙区潦河镇,其西“三十里”即今镇平县境。这一地带即春秋以前的古吕国、战国时期的吕邑、秦汉时的涅阳、吕城遗址。

吕国南迁之后,到周幽王时,申、吕的国势渐衰,春秋初年,楚国强盛,向北吞并汉水流域诸国。公元前688年,吕与申、缯等被楚文王所灭。楚灵王时,吕部分遗民被迁至湖北蕲春。

南阳吕国被楚灭亡后,楚王将其遗族的一支东迁至今河南新蔡县西南,建立了一个小国,为楚国附庸,史称东吕,以区别于南阳之吕。后东吕被宋国所并,继而又沦为陈的属地,陈被楚灭,其地则归了楚。楚平王时,令蔡平侯复国(蔡国曾为楚灵王所灭)。蔡平侯将蔡国从上蔡迁至东吕故地,该地遂改名新蔡。

西吕、东吕灭亡后,吕国子孙均以国为氏,形成吕姓的主脉。吕侯支系孙吕尚所建的齐国灭亡后,其裔孙分别以吕、齐为姓。

二、是出自魏氏

据《姓源》及《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吕氏,系从魏氏分化而来。山西的吕人故地,被晋国所并,晋侯将此地作为封邑,赏给姬姓公族大夫魏氏。魏氏后裔虽系晋之公族,姬姓,但因封于吕人的故地,因而仍袭用吕的故号。晋惠公时有大臣吕甥。《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一霍州吕城条:“州西三里,故吕乡,晋吕甥邑也,今有吕陂,在州西南十里,亦以吕甥名,隋因置吕州。”吕邑后被晋并吞,吕甥后代以邑为氏,形成吕姓。是为山西吕氏。

三、是出自少数民族改姓

郑樵《通志·氏族略》载,鲜卑族原有叱吕氏、俟吕陵氏等复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复姓改为单字汉姓,叱吕氏改为吕姓。后周时,又将俟吕陵氏,改为吕姓。《通志·氏族略》中所列比邱氏、副吕氏后均改为吕姓。

介绍文件

吕姓迁徙史 吕姓迁徙史

吕姓发源地应在今河南南阳西一带,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吕姓繁衍应在今陕西西安、河南南阳及山东东平、寿张,安徽寿县、凤台县等地。

秦朝时期

秦时向北及西再度播迁,其中以山西西南部的繁衍最为旺盛,后成为当地一大望族。至汉代吕姓已主要分布于今河南、山西、山东等地,并散居于我国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其中,繁衍于山东东平及安徽淮南一带的吕氏,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也成为当地的一大望族。吕姓南迁始于汉代,或迁浙江,或迁江苏,还有迁湖北、云南、四川一带的。吕姓大举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时,其后在我国南方形成了两大望族,一是金华吕氏,奉吕谦为始祖;另一是晋江吕氏。

两汉时期

西汉末年,吕尚的后裔中有一支居住中琅砑郡海曲县(今山东日照西)。东汉后期,政治黑暗,宦官专权,为政酷烈,民不聊生。东汉时,吕氏有一支已迁居五原郡九原县(今内蒙古包头西)。东汉末年,五原吕氏以吕布为代表。

两宋时期

两宋时期是吕姓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此期间,涌现出许多的吕姓政治家思想家,从而大大提高了吕姓的影响力。也确立了其在全国的大姓地位。宋初,钱塘的一位老儒编著的《百家姓》中,吕姓名列22位。

台湾吕姓

吕姓在台湾及海外的情况:台湾吕姓芝从大陆迁居而来,始于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有福建泉州人吕阿四和吕阿南珂兄弟最初开垦于台北县莺歌镇。现在莺歇镇的阿四坑和阿南坑,就是他们当时定苦之地。这支吕姓据称是南宋大学者吕相兼后裔。吕祖谦之后,由浙江金华移居贵十,再由贵州迁居福建漳州,后又从漳州分汀至泉州,并有一部分移居广东。自吕阿兄弟入台之后,从福建和广东迁台开垦的吕无源源不断,以台北县为最多,其次为嘉义县。1895年日本占据台湾时,曾强迫吕姓旨民改姓宫本等日本姓,直到1945年台弯光复后,台湾吕姓才恢复祖姓。1949年,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时,部分吕姓人士随之从大陆移居至此,扩大了吕姓人数。

海外吕姓

从明末起,东南沿海地区民众为生计所迫,冒险闯“南洋”,这中间就有吕姓。19世纪末期,贫苦百姓前往美国、加拿大者甚多,吕姓随之到了美洲。20世纪是开放的世纪,吕姓人士到海外寻求发展者更多。海外吕姓以东南亚最为集中。

家谱

家谱文件

家谱文件

吕姓家谱介绍 吕姓家谱介绍

周朝时,吕姓就有谱牒存在并流传后世。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曾利用这些资料,在著《齐太公世家》时将齐国自始祖太公吕尚到康公吕贷的世系一一列明。

北宋仁宗时,吕尚后裔吕大防弟兄六人,其中有五人登科。大防先辈为汲郡(今河南卫辉)人,后迁居京兆蓝田(今陕西蓝田),官居左光禄大夫,宋哲宗时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号称贤相。后大防遭弹劾被贬,死于江西信丰县,迁葬于广东潮州海阳县(今澄海县)上华镇吕厝村,广东吕氏宗亲会在修族谱时尊吕大防为始祖。

台湾吕氏宗亲会所制族谱,尊吕尚为吕氏远祖,常有吕氏后裔来卫辉拜祭。

家谱文件

吕姓家谱文献目录 吕姓家谱文献目录

现在吕氏族谱,大多是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纂修的,以南方省份居多:

毗陵(今江苏常州市)《吕氏宗谱》 吕贽庭光绪四年(1878年)纂修 共二十二卷,外加首末各一卷;

余姚(今属浙江)《吕氏宗谱》 吕铭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纂修,共八卷,卷首一卷;旌德(今属安徽)《吕氏续印宗谱》 吕贤铭纂修,共十四卷,民国六年(1917年)铅印。

北方吕氏家谱:

新安(今属河南)《吕氏宗谱》 吕锡祥、吕凤歧纂修,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刻本复印。

此外,还有:

《吕氏宗谱》 吕秋泉、吕培成等纂修,民国十九年(1930年)铅印;

《吕氏族谱》 纂刻者姓名不详,民国初年刻本;

《吕氏重修宗谱》六卷,卷首一卷,吕光琦纂修,民国十年(1921年)铅印。

吕姓分布概况

吕姓为中国人口最多的五十个姓之一,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7%,居第四十位,尤以山东、河南二省多此姓。

少数民族吕姓

随着历史的发展,本是汉姓的吕姓,在蒙古、朝鲜、瑶、土家、黎、仫佬、纳西等少数民族中也有分布。吕姓在国内分布以安徽、河南、山西、山东、浙江、福建为最,其中洞南、山东两省人口占汉族吕姓人口的 3l%,其次为河北、陕西、甘肃、广西、江西、台湾等省。

介绍文件

吕姓起源

吕姓来源有三:

一、是出自姜姓

以国为氏,始祖为伯夷。出自姜姓,是由古部族名和古国名、古邑名等而得姓。炎帝的后裔,共工氏从(堂)孙伯夷,是帝颛顼之师,帝尧时辅政,掌管礼仪,帝舜时正式任命他为秩宗。禹代行天子之政时,伯夷尽心辅弼,成为禹的心腹之臣。为嘉奖伯夷,帝舜晚年赐伯夷姓姜,赐氏为吕,并封他为吕侯,形成吕氏部族。伯夷的后代,早年活动于甘青山岳地区,由于崇拜山岳之神,形成了四岳部落。在尧、舜、夏禹时代,四岳成为部落联盟的山岳祭司。吕与申,皆为四岳部落之后,属羌人的一支,是姜姓的重要分支。

原始社会末期,吕部族由羌人分出,与亲族申部族由甘肃东部又向东迁。迁至上申川之北的吕川(今志丹县东北的杏子河)。杏子河发源于靖边县的白于山,东流注入延河,后流入黄河。吕人顺着延河河谷,东渡黄河,与申同时迁至今山西中部的吕梁山的。今山西乡宁县东南4公里地有吕乡废城是吕姓进入山西的落脚点。吕人在夏、商时世有其国,后又东迁至汾水中游肥沃的平原,今存古吕城遗址。

在商朝末年已有了吕姓,吕尚为吕侯的支系子孙,曾辅佐周文王;武王。这时期是吕姓的发端。吕尚,在当时又称姜尚,人们仍以其祖姓姜称呼他。

商朝末年,吕国成为周人的同盟,吕国的首领吕他帮助周武王打败商王纣的同盟军越戏方。周武王为奖赏吕人的功劳,建立周朝后封吕他为吕侯。周穆王时,吕侯为相,受命为周王朝制订了有关刑罚的文告《吕刑》,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刑法条文之一,用以对付被征服的苗民。其刑法为五刑(墨、劓、(非阝)、宫、大辟),共三千条。

周宣王立志复兴周朝,大力经营南蛮、百濮、荆楚和淮夷,改封吕侯为甫侯,将吕国和申国从山·西南迁到河南的南阳一带,镇守南方。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引《地理志》云:“申在南阳宛县,申伯国也,吕亦在宛县之西也。”《括地志》确切指出在吕在“南阳县西三十里”。唐时,南阳县治设在今南阳市卧龙区潦河镇,其西“三十里”即今镇平县境。这一地带即春秋以前的古吕国、战国时期的吕邑、秦汉时的涅阳、吕城遗址。

吕国南迁之后,到周幽王时,申、吕的国势渐衰,春秋初年,楚国强盛,向北吞并汉水流域诸国。公元前688年,吕与申、缯等被楚文王所灭。楚灵王时,吕部分遗民被迁至湖北蕲春。

南阳吕国被楚灭亡后,楚王将其遗族的一支东迁至今河南新蔡县西南,建立了一个小国,为楚国附庸,史称东吕,以区别于南阳之吕。后东吕被宋国所并,继而又沦为陈的属地,陈被楚灭,其地则归了楚。楚平王时,令蔡平侯复国(蔡国曾为楚灵王所灭)。蔡平侯将蔡国从上蔡迁至东吕故地,该地遂改名新蔡。

西吕、东吕灭亡后,吕国子孙均以国为氏,形成吕姓的主脉。吕侯支系孙吕尚所建的齐国灭亡后,其裔孙分别以吕、齐为姓。

二、是出自魏氏

据《姓源》及《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吕氏,系从魏氏分化而来。山西的吕人故地,被晋国所并,晋侯将此地作为封邑,赏给姬姓公族大夫魏氏。魏氏后裔虽系晋之公族,姬姓,但因封于吕人的故地,因而仍袭用吕的故号。晋惠公时有大臣吕甥。《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一霍州吕城条:“州西三里,故吕乡,晋吕甥邑也,今有吕陂,在州西南十里,亦以吕甥名,隋因置吕州。”吕邑后被晋并吞,吕甥后代以邑为氏,形成吕姓。是为山西吕氏。

三、是出自少数民族改姓

郑樵《通志·氏族略》载,鲜卑族原有叱吕氏、俟吕陵氏等复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复姓改为单字汉姓,叱吕氏改为吕姓。后周时,又将俟吕陵氏,改为吕姓。《通志·氏族略》中所列比邱氏、副吕氏后均改为吕姓。

介绍文件

吕姓迁徙史

吕姓迁徙史

吕姓发源地应在今河南南阳西一带,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吕姓繁衍应在今陕西西安、河南南阳及山东东平、寿张,安徽寿县、凤台县等地。

秦朝时期

秦时向北及西再度播迁,其中以山西西南部的繁衍最为旺盛,后成为当地一大望族。至汉代吕姓已主要分布于今河南、山西、山东等地,并散居于我国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其中,繁衍于山东东平及安徽淮南一带的吕氏,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也成为当地的一大望族。吕姓南迁始于汉代,或迁浙江,或迁江苏,还有迁湖北、云南、四川一带的。吕姓大举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时,其后在我国南方形成了两大望族,一是金华吕氏,奉吕谦为始祖;另一是晋江吕氏。

两汉时期

西汉末年,吕尚的后裔中有一支居住中琅砑郡海曲县(今山东日照西)。东汉后期,政治黑暗,宦官专权,为政酷烈,民不聊生。东汉时,吕氏有一支已迁居五原郡九原县(今内蒙古包头西)。东汉末年,五原吕氏以吕布为代表。

两宋时期

两宋时期是吕姓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此期间,涌现出许多的吕姓政治家思想家,从而大大提高了吕姓的影响力。也确立了其在全国的大姓地位。宋初,钱塘的一位老儒编著的《百家姓》中,吕姓名列22位。

台湾吕姓

吕姓在台湾及海外的情况:台湾吕姓芝从大陆迁居而来,始于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有福建泉州人吕阿四和吕阿南珂兄弟最初开垦于台北县莺歌镇。现在莺歇镇的阿四坑和阿南坑,就是他们当时定苦之地。这支吕姓据称是南宋大学者吕相兼后裔。吕祖谦之后,由浙江金华移居贵十,再由贵州迁居福建漳州,后又从漳州分汀至泉州,并有一部分移居广东。自吕阿兄弟入台之后,从福建和广东迁台开垦的吕无源源不断,以台北县为最多,其次为嘉义县。1895年日本占据台湾时,曾强迫吕姓旨民改姓宫本等日本姓,直到1945年台弯光复后,台湾吕姓才恢复祖姓。1949年,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时,部分吕姓人士随之从大陆移居至此,扩大了吕姓人数。

海外吕姓

从明末起,东南沿海地区民众为生计所迫,冒险闯“南洋”,这中间就有吕姓。19世纪末期,贫苦百姓前往美国、加拿大者甚多,吕姓随之到了美洲。20世纪是开放的世纪,吕姓人士到海外寻求发展者更多。海外吕姓以东南亚最为集中。

家谱

家谱文件

家谱文件

吕姓家谱介绍

吕姓家谱介绍

周朝时,吕姓就有谱牒存在并流传后世。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曾利用这些资料,在著《齐太公世家》时将齐国自始祖太公吕尚到康公吕贷的世系一一列明。

北宋仁宗时,吕尚后裔吕大防弟兄六人,其中有五人登科。大防先辈为汲郡(今河南卫辉)人,后迁居京兆蓝田(今陕西蓝田),官居左光禄大夫,宋哲宗时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号称贤相。后大防遭弹劾被贬,死于江西信丰县,迁葬于广东潮州海阳县(今澄海县)上华镇吕厝村,广东吕氏宗亲会在修族谱时尊吕大防为始祖。

台湾吕氏宗亲会所制族谱,尊吕尚为吕氏远祖,常有吕氏后裔来卫辉拜祭。

家谱文件

吕姓家谱文献目录

吕姓家谱文献目录

现在吕氏族谱,大多是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纂修的,以南方省份居多:

毗陵(今江苏常州市)《吕氏宗谱》 吕贽庭光绪四年(1878年)纂修 共二十二卷,外加首末各一卷;

余姚(今属浙江)《吕氏宗谱》 吕铭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纂修,共八卷,卷首一卷;旌德(今属安徽)《吕氏续印宗谱》 吕贤铭纂修,共十四卷,民国六年(1917年)铅印。

北方吕氏家谱:

新安(今属河南)《吕氏宗谱》 吕锡祥、吕凤歧纂修,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刻本复印。

此外,还有:

《吕氏宗谱》 吕秋泉、吕培成等纂修,民国十九年(1930年)铅印;

《吕氏族谱》 纂刻者姓名不详,民国初年刻本;

《吕氏重修宗谱》六卷,卷首一卷,吕光琦纂修,民国十年(1921年)铅印。

吕氏 022

历史来源 「吕」源出 ;

一 ; 出自「姜」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夏朝有「吕」国,在河南省南阳市,周宣王时,吕国改为甫国。春秋时,被楚国所灭。其后有吕氏。

二 ;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有代北姓「比丘」氏,后改为汉字单姓「吕」氏。

家族名人 吕洞宾

吕尚

吕不韦 (前?~ 前235)

战国时秦人。本为商贾,因有功于秦庄襄王,而为秦相,后封文信侯。曾以有孕之姬献给庄襄王,生子政,即秦始皇。始皇时尊为仲父,后与太后私通,畏罪自杀。居相位时,曾使门客着「吕氏春秋」一书。

吕后

吕布

字奉先,东汉九原人,勇冠三军,武艺超群。为董卓义子,后因董卓暴虐,与王允连手杀董卓,拥兵割据,最后为曹操所擒杀。

吕蒙(178~219)

字子明,富陂人。三国时吴国名将,曾计夺荆州、擒关羽,授南郡太守,封孱陵侯。

吕光 (337~399)

字世明。后凉开国君主,略阳氐人(故治在今陜西省秦安县东南八十里)。初事苻坚,苻坚死后,自称凉州牧,建元太安;后以麟见金泽县,改号麟嘉,称三河王;又七年,改元龙飞,称天王。在位十年,谥号懿武皇帝。

吕留良 (1629~1683)

字庄生,又名光纶,又字用晦,号晚村,晚号何求老人,清浙江石门县(今崇德县)人,生于明末。著作中含有种族思想,并誓不仕清。死后因牵涉曾静文字,被毁墓戮尸,全家抄斩。

地望分布 山西河东郡,山东东平郡。

---------------

客家百家姓——吕

吕姓是个古老的姓氏,最早可以追溯到尧时掌管四方部落的伯夷,他因为协助大禹治水,因此被封为吕侯,这就是吕姓的开始。吕姓最早居住的地方在河南南阳一带。

吕尚,也就是姜子牙,大概是最早的吕姓名人之一。传说他80岁出山,因协助周武王灭纣有功,因此被封到齐国。从此,从此山东半岛一带也有了吕姓的分布。

那么今天在山东半岛一带吕姓分布情况怎么样呢?在山东文登,我们找到了吕氏后裔吕强,请他带我们去他们的村庄看一看。

据当地的吕姓后人说,文登吕姓的来源也不是出自一处,而是来自好几个支系。吕姓在文登虽然比不上于姓、刘姓等姓氏的人口多,但也并不少见。

文登吕姓后裔吕强:“这一片整个的范围叫梁家沟。但在梁家沟这个范围中还有个吕家庄。梁家沟整个人口约2400多人,吕姓占多少

威宁吕姓氏历史记载,威宁吕姓的来历

吕姓 编辑吕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2007年和2010年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三位,在台湾省排名第二十六位。人口约七百零一万五千...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