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山东省汶上县人,我们赵家近十代族谱是:士庭信广显 振鸿春紫祥,请帮助找一找,谢谢!
很高兴能够帮助您寻找家族谱系。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记录的限制,我无法直接提供您完整的家族信息。但是,我可以提供一些建议和资源,帮助您进一步探索您的家族谱系。
1 寻找族谱和史料:首先,您可以尝试寻找家族的族谱或相关史料。这些史料可能由家族中的长者或历史学家保存,或者可能存在于图书馆、博物馆或在线数据库中。您可以联系家族成员或通过互联网搜索来找到这些资源。
2 参考历史文献:另外,您可以查阅历史文献,以了解您的家族在过去的背景和地位。这些文献可能包括地方史志、历史档案、报纸和其他相关资料。这些资料可能会提供有关家族成员的职业、社会地位和生活情况的信息。
3 寻找墓碑和纪念碑:在一些情况下,家族成员的墓碑或纪念碑可能会包含有关家族的信息。这些墓碑或纪念碑可能位于家族墓地或当地的公共墓地。您可以尝试在这些场所进行调查,以找到有关您的家族成员的信息。
4 在线数据库:最后,您可以尝试使用在线数据库来搜索您的家族谱系。这些数据库由历史学会、基因谱系组织和志愿者维护,其中包括许多家族的历史和族谱信息。您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或特定的家族历史网站来访问这些数据库。
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帮助您找到有关您的家族谱系的信息。如果您需要进一步的帮助或建议,请随时与我联系。
《黄庙村地宫美人》演员信息:
1、林玉蝶
演员:熊瑾怡
气质美人,善昆曲,命运多舛,身手敏捷。被昆曲班主从乱世中救活,记忆全无,实则背负着不可告人的秘密,一直用花脸掩面,最终揭开城镇二十年前的一桩惨案。
2、常雁鸣
演员:向皓
地方军阀之子,高大英俊,从小养尊处优,留学过海外,对外面的世界有着不同的见解,为了叛逆父亲的野心,自我沦落为不折不扣的官富二代,只谈风月,不问世事。沉迷于戏曲的研究,对林玉蝶一见倾心。并不为她的冷漠所退缩,而是愈加钦佩林玉蝶。
3、谭辉
演员:周小伟
民国警探,表面上对上级的命令惟命是从,实则有自己的主见。因为对现实的失望,有些激进的想法不得不掩藏起来。最后,终于揭开了隐藏已久的惊天阴谋。
4、春伶
演员:李雨蔓
冷血杀手类的人物,表面是军阀的军官,实则被上官仙人控制,不得不听命于他。对上官仙人也是恨之入骨。但终究是得利者,所以还一心想帮助军阀,使自己有一点地位,是可悲的牺牲品。
5、常正清
演员:李宏伟
表面温和,实则霸道,心狠手辣,作为芜城的土皇帝,充满了野心。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但也确实有过人之处,遇事沉着冷静,内心强大。因他势力强大,仿佛能操纵一切。
查看文章
广东张家族谱(张氏来源)2009-04-19 12:45(1) 张氏来源之始
挥祖是黄帝第九子(有谱载第五子)挥祖善制弓矢,赐姓张世居清河,故今之姓张者,通称曰清河。以后子孙繁兴,世代相传,至丕光、光祖以上世系不详,待考,光祖至九龄共九十五世。
由汉代良祖第一世起传至曲江张族始祖“君政”公共二十四世。
君政公是岭南之始祖。
君政公以上世系,可参考张氏世系简表便明白。
君政公以下世系本谱较为详细。
第一世,岭南始祖
君政公高祖守礼之子,原籍河南散骑里,唐朝贞观中,官为韶州别驾,卒于官,因居曲江,为岭南之始祖,妣 氏,生六子,长子虔、次子胄、三子冲、四子卿、五子誉、六子猷。(唐贞观中,约公元640年距今1341年)
公葬于曲江田岭, 氏葬于皇岭。
第二世
祖子胄君政公之次子,越州郑州县令,妣姚氏生四子,长弘藏、次弘毅、三弘智、四弘愈。
公葬于韶州平圃,妣姚氏葬于仁化,江口。
伯祖虔君政公之长子
叔祖子卿君政公之三子
叔祖子冲君政公之四子
叔祖子誉君政公之五子
叔祖子猷君政公之六子
第三世
祖弘愈子胄祖之四子,唐官、新州索卢丞,广州都督,妣卢氏、李氏,生四子。长九龄、次九臬、三九章、四九宾。
龄生之夕、母梦九鹤盘天而下,故有是名。
愈公生于河南洛阳,随祖赴任,侨居南海而生九龄。
祖与妣卢氏葬于洪义里、武临原、又曰牢原。
妣李氏葬于金鸡坑,天心堂。
第四世
祖九龄,字子寿,号博物。愈公之长子,长拯、次挺。
立学堂于始兴县清化乡,学堂前山律水旗冈,有人作始化族谱序,开元进士,幽州节度使,为唐玄宗左丞相,赐紫金光绿大夫,封始伯,谥文献公,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距今1244年。因安禄山之乱,李林甫当叔公恐被害,故罢政归田,总章元元,庚辰岁,二月二十五日受生,开元二十八年五月初七日逝世,享寿六十三岁。赠善佑夫人谭氏,桂阳郡循州司马,谭海之女,至德三年十月初六日逝世,享寿七十七岁。俱葬于曲江洪义里,武临罗坡,即愈公茔下。
叔祖九臬愈公之次子,生二子,长受、次捷,历宋、襄、广三州刺吏,受铨试,品字出身,官至中奉大夫,捷、端州刺吏,徒居长安。
三叔祖九章愈公之三子,历温、吉、曹三州刺吏,生一子,捍,为建阳令。
四叔祖九宾愈公之四子,为十道僧统。
(2)广东(开平市) 张桥村(乡)立村前的范围及经过
张桥村户首曰张喜户,原系陆万庄公所管。喾祖买受新兴静德里(今张桥地面)租谷五千余石,后分与我祖。华翁配陆万公之长女陆氏,就产而居于此,其始也新兴陆屋桥所管,后割归恩平县改名张桥。又于清顺治八年设立开平县,长静都二图一甲所管,以前村界东至开平城十五里,西至新兴九十里,南至恩平一百里,北至鹤山高明城一百二十里,现在各村为下:上截(杰),长间,边头,村心,维新,坎底,横巷,四间,东昌,及后有三踏(现龙),龙门,塘尾,聚龙,长安均在一处居住;以后子孙繁兴分居沙湾,桥新,竹林,卓山,官渡,张屋,新咀里,梧村,古坪,龙湾,连桥,北布(即北桥),上桥,胜桥,罗桥,安桥,沙桥,黎村等皆是张桥分居。华公之一本也。
长宁寺(解放后拆平)
张桥东边一里地,土名长坪。华祖祠之左,有一座长宁寺,南向用以卫张桥风水,面积有五、六亩;一连三座,后座观音殿左原为捐钱留名及和尚居住,右原为亡过和尚;中座为六祖禅师殿,左原为韦驮地藏殿;前座为关帝,张王殿,左原为华光北帝殿,右原为炼施公殿。常有和尚数人在此奉祀香灯。
寺中常租谷五、六十箩,为奉祀之用。
寺的东边有座敦义祠,凡本乡无嗣者在此,均由和尚奉祀。
本寺追于明万历年间,约在公元1602年,距今379年。原建于狮山尾,用以暮鼓晨锺,惊醒睡狮,因狮山是睡狮。
长宁今昔
长宁寺依林带水,绿地一片,风景宜人,寺内神像,雕刻工巧,各表神态,栩栩如生,神台神桌,花鸟虫鱼,龙飞凤舞,绚丽多姿,令人看而不厌,时逢炎暑,游客如云,牧童成群,是避暑好地方。村地名胜古迹,如今杳焉无存,殊为可惜!
寺内对联:
寺门口:千章古木菩提树,一派长江明镜台。
六祖殿:夜鹤惊时禅月白,暮云深处佛灯红。
了了了,凡尘息了,心了了。空空空,色相俱空,想空空。
暮鼓晨钟,惊醒凡尘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中人。
观音殿:西方绿竹千年翠,南海红莲九品香。
客 厅:客至不嫌茶味淡,僧居那比俗情浓。
张桥村的善举
经泰祖义设石桥二座于本村东边陂头塘、牛肠水,当时行人来往无蹇裳之忧,解放后拆毁。
荣甲祖义设石桥二座于卓山上手鸟水桥处,又筑石路一条由坎底至长宁寺、大海基止,世人多感其德,解放后拆毁。
捐款办学
桥阳小学(今张桥旧小学)于民国时代,曾二次向海外侨胞捐款办学,当时热心捐款的侨胞有三踏(现龙)张名清、张广就、龙湾张泽曹等,以及新加坡、加拿大、越南等侨胞。凡捐白银壹百元以上者,有一颗大照片存校,以资纪念。
(3) 广东(张桥)张氏异地支派不经列入本族世系者
各地支派出自“华”翁者,因前谱中世失缺,而中世之年代缺矣,今起修此谱,难得已失者,妄书其中,故追其踪迹而书之,俾后人见之不失其根因也。
兹将各地宗裔叙列于下:
新兴县高村张氏系长房盘翁分支。
新兴县军屯,木当二村原系张桥水松塘迁于此,前谱失缺忘其分支之祖。
新兴县城有名张芳,名樵容者。“华”公之后,“芳”系明季贡生,其先祖曰张正,其墓在新兴要古,墓碑书及我二房纪翁、三房杰翁、曰叔公,其墓至今犹在。明季有一甲第名张聪是其孙也,详于新兴县志。
查第八代先祖曰张正。
新兴县叶村张氏系柱尚祖之后。
新兴县叠村张氏系“华”公所出,前谱缺失,不知何祖分支。
新兴县沙乐村系允经祖之后,是本盛祖之次子,娶冯氏迁于此。
查本盛祖是怀一祖十九世孙。
新兴县十里村张氏系张耀臻祖之子,垣益祖之后,清嘉庆十年,公元1816年,距今176年,由北布迁于此。
新兴县合洞地方,庄头村、小塘村等张氏系法翔祖之后。
新兴县乌蛮村张氏系“华”公之后,不知其分支之祖。
新兴县小稔村张氏系“华”公之四子,志达祖之后。
高州茂名县张氏于明成化弘治中,自张桥南向上截村迁于此,与我张喜户同一籍,甲名曰迟久,即未迁之祖,悬霄公于明万历间曾至其乡,其乡成丁者有二三十人,有一老成者,家财甚厚,二子在庠。
香山县(今中山县)斗门、都小、赤堪等村张氏系“华”公之后清波、清美祖之后。
香山县钱垅等处张氏系“华”公之后,相传是文祥、文祯二公之后,前谱缺失,不知其分支之祖,不知其世系,其始祖祠曰秀成。
曰泮祖是经诘祖之长子,明嘉靖间同弟木二、阿三迁往新会未知实居。
显叠祖是光玉祖之长子,祖在顺德两陇地方立一妾生一子,乾隆间在新会城葵扇街开铺,我乡祚建公曾至其铺相与谈及系张桥显叠祖之后。
罗定县罗经村自祖相传系“华”公所出,因失谱不知其详。至清康熙初年,沙富有名钟便者,曾在其乡三年,其乡人历述祖宗根由,原系陆屋桥迁于此。
罗定州大甲村张氏系怀二祖之后。
顺德县黄连张氏系始祖仲贤公之后,失谱不知其详。
顺德县江尾张氏系大成祖之后。(第七世祖)
顺德县马宁张氏系文雅祖之后。(第九世定祖之孙)
顺德县福岸于光绪十六年,庚寅岁,元旦,公元1890年,距今92年。来清祖诒公(新科举人)去祭祠,至明年辛卯岁,元旦十一日,江尾约有一百多人归宗谒祖,祠贴一联曰:
“忆当年别处离宗,难望燕私备言得与诸公诸父同堂
共叙。”
“想此日荣归谒祖,何幸龙光再锡相见乃文乃武并驾
齐来。”
顺德县道教村张氏系志远祖之后,顺帝三年自新兴小稔村迁于此,其祖坟在新兴小稔村对面山,土名大冲。
新会县田边村张氏系“华”公之次子志兆公之后。
新会县凌冲村张氏系“华”公之三子志远公之后。
湖广茶陵卫张氏与我同宗。我张喜户明初军籍,其祖居茶陵,以当时系军籍,其子孙屡向我乡讨取帮军之费,后因地远势变,帮军缺少,忘其祖宗之名字。明万历间有一甲第任广东督院,托人密至新兴陆屋桥其时陆屋桥改张桥,割归恩平,我乡人还恐有帮军之累,不招认,其人不获踪迹回去。
高明五坑洞张氏系法罡祖之后,入客籍就产。
高明宁岭村张氏系“华”公之后,因失谱不知其分支之祖。
阳江县屯钵村张氏系晚嗣祖之后。
阳江县北鉴村张氏系裕祖之次子纪祖之后,法翔祖也逃居于此与叔祖同村。
阳江县鳞水村张氏系子宽祖、瑞明祖之后。
恩平县和平村张氏系法罡祖之后与岑村同房。
恩平县杭根村张氏系英裕之子元珍祖之后。
恩平县锦江村张氏系履瑞祖之子柱拨祖柱刚之后。
恩平县沙地村张氏系显文之四子,生一子名迟得祖。
高要县金渡村张氏系端夫祖之子经福公之后,娶邓氏夏氏生三子,长聪、次敏、三达。明弘治年间,约公元1487年,由长间迁于此。至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距今203年,荣守公至其乡,并引归谒祖,至嘉庆二十年,乙亥岁,公元1815年,距今166年,其子孙将祖祠平基重修,是年丙申岁,十一月十五日奉主入伙陛座,其乡人帮华伯与后生二三人回族请父老如期至其乡谒祖,我乡父老将秀成祖取银备办祭品,做匾七个,金猪等。父老及后生四五十人至其乡谒祖,其乡人厚情招待,送回匾金、金猪、付马钱等,一应备足,并赠祠联曰:
“前开邑,后要邑,邑里分居,同归肇庆;生桥溪迁金溪,溪流滴水均属清河。” 岁贡生乳源县学正张其翼撰
公元1980年八月间边头张赐麟引归金渡兄弟数人回族寻宗,并拜狮山回去。
公元1981年,五月间维新法名、龙门福官二人,送族谱到金渡,其乡人厚情相待并引导游七星岩,鼎湖等名胜。
据说经福公约有子孙三百多人,并有分支到广西。
肇庆城麦子园张氏系经广公之长子文衡公之后,因事逃居于此,祖曾回家省安,不期病死于张桥,其山葬于莲塘迳,其乡建一座养然张公祠。
高要莲塘村张氏系悦祖之后。
新宁县(今台山县)海燕处,陈姓地文村张氏系庚孙祖之后由庞村迁于此。
恩平县岑村张氏系才夫祖之子经可公之后,“可”七岁,“才”祖携可迁于此。生二子,长文玉、次文润,查才祖是晚祖之孙。
于伟祖、于亨祖系逊夫祖之子,伟携幼弟随庶母李氏寄居外家处更字迥贤。至康熙初年恩平石坑村有名曰登者,原系阳江迁于此,系于伟祖之子孙,其乡人皆曰其祖由张桥迁来,我乡宗显盈腾二公曾在其乡,他们亦来我乡住一二日回去。
逊夫祖葬于黎村冈尾咀,土名鹤松园龟形,坐南向北,明嘉靖三年,戊午岁,公元1524年,距今457年,八九月间,我乡祚 公在恩平卖药,到古坑村相与谈及系张桥迁来。其乡有二位秩珍公禀生,秩豪庠生与祚 公回族祭山,黎村荣广不与他祭,相与争论,于四年,已未岁,正月初旬,秩珍公秩豪公与四、五十多人回族祭山,并请二三房公叔同去祭山,立碑宁妥,然后回去,当年其乡有一百六七十人。(秩字班与镛字同)
光滚祖讳朝佐文道祖之四子,娶周氏、邓氏、杨氏生三子,阿群、显特、显令。可群周氏所出,因清康熙十一年壬子之难,被贼捉去,上马石之寨,终于此。群祖流荡在阳江地方,长大成人改名松兴,又名武翁,生二子,迁玉、迁壁,讳陛。二十年丁已岁,八月由行伍出身,任凡地把总至乾隆五年庚申岁,任鹤山城守,娶陈氏生一子讳忠字开耀;乾隆三十年任千总,回族谒祖,由光滚祖扳一大会,取银三百两回去,以后情况不明,有说寄居广海。廷玉生二子,长文高、次文明,开耀公阳江城守,陛任广海游击府。
达信祖系于教祖之长子,在高要娶一妾,生一子。康熙初年,我乡宗配公曾至高要宿一夜,他对宗配公称述达信祖是他伊父,达相祖是他从伯
冯姓来源有二
一、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姬昌之后,系承毕公高,始祖冯文孙。
据《元和姓纂》、《后汉书》等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后裔毕万,西周时,在晋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孙被封于冯城,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
史称冯氏正宗。
是为河南冯氏。
周王室的远祖名叫弃,据说他的母亲是有邰氏的女儿,又称姜螈。
传说一次姜螈外出游玩,在荒野中看见一个巨大的脚印。
出于好奇,姜螈下意识地把自己的脚放在大脚印中踩踏了一下,想不到因此“身动如孕”,不久竟真的生下了一个男孩。
姜螈又羞又忿,惟恐这个孩子会带来不祥,于是就偷偷地把他抛弃于路口。
但奇怪的是,在路上往来奔走的牛、马等牲畜看见这个孩子后,竟敬畏地全部跑开了,不敢践踏。
姜螈又把孩子放到山林之中想让野兽吃掉,可偏偏一向寂静无人的荒郊却人来人往。
无奈之际,姜螈又把孩子丢弃在河中的浮冰上,不料天上的飞鸟竟都纷纷降落,展开羽翼为他遮寒挡水。
姜螈认为这是上天的意志,就又把他抱回来抚养。
因为这个孩子曾经被遗弃过,所以为他取名弃。
弃就是有史记载的最早周代祖先,他在帝尧时期因为善于种植庄稼、发展农耕而名闻天下,百姓都向他学习耕作技术。
作为对他的褒奖,帝舜在位期间,就分封弃在邰地,大家都尊称他为后稷,弃及其后代遂都拥有了姬姓。
后稷的继承人是姬不(空-工+出)(qu),他后因国家衰败而辞官隐居到边疆地区,其后代传到古公宣父时,古公宣父先后生有三子,长子太伯,次子虞仲,小儿子季历。
季历生子姬昌,便是后来的周文王。
据传姬昌出生的时候有祥瑞呈现,古公很高兴地说:“我姬氏将来定当发达,大概希望就在这个姬昌身上吧。”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太伯、虞仲二兄弟猜测古公有让季历及其子姬昌来继承家业之意。
为不使父亲为难,二人便一同离家出走,逃到远方.以便成全季历。
古公去世后,季历以惟一继承人的身份袭沿家世;季历逝后,其子姬昌得立,即西伯侯。
西伯姬昌继承了后稷、古公、季历的仁政,为人厚道,礼贤下士,伯夷、叔齐、散宜生等一些有识之士纷纷前来投奔、归附,使得西伯的势力、影响日渐扩大。
西伯势力的增长,引起了商纣的警惕,在崇侯虎的挑拨下,商纣把姬昌诱至国都,囚禁起来。
据传,在此期间,他推演“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即后人所说的“周易”。
西伯被囚后,他的部下、谋士很着急。
为拯救他,他们四处寻找美女、骏马、珍玩等晋献于纣王,并买通其宠臣费仲四处活动,游说纣王。
殷纣王本是酒色之徒,见送来这么多可心之物,早把往日的警惕、猜忌抛到九霄云外。
他得意忘形地说:“单凭这些礼物中的任何一件,都足以抵销西伯的过失,何况竟有这么多呢!”于是下令赦免了姬昌,并授予他“代王征伐”的特权及信物,把军国大事全盘托付西伯,自顾享乐去了。
趁此机会,姬昌率兵东征西讨,先后击败犬戎、密须、耆(于+阝)(han),彻底消灭了崇侯虎,并把崇侯虎的封地改称丰邑,将自己的统治中心由岐迁至丰地。
姬昌病逝后,其太子姬发即位,便是后来的周武王。
公元前11世纪中叶,武王起兵伐纣,克商,纣王众叛亲离,不得不自焚于鹿台。
《周本纪》记载武王胜利后凯旋的情形时说,随同武王同乘一辆车的有三人:“弟叔振铎奉陈常车,周公旦把大钺,毕公把小钺,以夹武王。”这里所说的毕公,是文王的第十五子——姬高,他因追随武王克商受封于“毕”地,亦称“毕公高”。
毕地的位置在今陕西省长安县西北部。
周王朝建立后,毕公高及其后裔便以毕地为中心繁衍生息,逐渐因地为氏,号毕氏。
作为姬姓贵族的一支,他们与周宗室关系密切,但伴随着分封制引起的不断分化,毕氏逐渐与周宗室疏远而成为独立的一支。
毕氏封地中有一处地名曰冯邑,所以不排除毕氏中有部分成员“支邑为姓”而改姓冯,但这只是一种揣测。
事实上,此时冯姓并不明确,更不占主体,毕氏仍是这一支姬姓后裔的主姓。
毕公高的后代毕万是晋献公的荣臣,当时晋宫廷内部正围绕继承权展开激烈斗争。
献公为转移矛盾,积极对外征伐。
全国军队被分作两部,献公亲率上军,太子申生统下军。
毕万受封右将军,随献公征战。
晋军所向披靡,接连吞并了霍国、魏地、耿国。
论功行赏,毕万受封于魏地。
当时有一位叫作卜偃的算命人曾品评毕万说:毕氏的后代一定会兴旺发达的。
万,是个满数;魏,也是大名。
故一定前途无量。
毕万受封11年后,晋献公死,久已存在的宫廷矛盾终于爆发。
四位公子为争夺王位而混战,致使国力损耗,元气大伤。
而毕万一族却日益繁荣,并以新地为氏,成为声名显赫的魏氏。
毕万的儿子名武,号魏武子,他一直忠心于亡命公子——重耳。
重耳避祸逃亡,魏武子义无反顾地一直跟随在他身边。
后来重耳终于在秦国等诸侯的支持下归国继承大位,便是晋文公。
魏武子因功再封于魏地,位列大夫,显赫一时。
到魏武子之玄孙魏献子的时候,魏氏:已与当时晋国的智、赵、韩、中行、范氏并称“六卿”,把持了晋国大权。
魏献子之孙魏桓子与赵、韩两家完成了“三家分晋”。
公元前 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三家为诸侯,这便是战国七雄中的魏、赵、韩三家。
魏氏立国,毕氏家族自然受益最大,毕万家族的长卿一支受封于冯城,居地即今河南省荥阳县东部。
于是长卿及其后代因城为氏,逐步放弃了毕、魏之姓而改姓冯,史称这支冯氏为冯氏正宗,即河南冯氏。
二、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
据《世本》记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因封邑在冯而得氏,其后子孙以冯为氏。
春秋时期除毕公高一脉冯姓外,郑国也是冯姓的一个重要发祥地。
据《世本》所载,郑国著名大夫筒子,以善断而名闻诸侯。
他在任期间,郑国与周边诸侯的纵横往来、攻战联盟等大事,郑国君主都要向他咨询。
筒子广纳贤士,集思广益,其判惭、决策无一不精当,深得郑君赏识。
为褒奖筒子的政绩与贡献,郑国君以冯邑封筒子,筒子入居冯邑后,遂号冯筒子。
而他的封地冯邑,正是后来并入魏国的冯城。
因此,长卿受封冯城之前,冯筒子的后代便早巳在此生活多年,只因筒子的名位远不及毕万及其后裔,所以被忽略或有意淡化了。
因此,源于河南的冯氏应由两部分组成,即先期的冯筒子及其后裔和后来居上的毕魏世家。
他们都可以称为冯姓之源或冯氏正宗。
而且从冯姓产生的过程来看,姬、毕、魏、冯在一定程度上讲“三千年前是一家”。
介绍文件
冯姓迁徒史
冯姓迁徙史
春秋战国时期
向南,先进入了楚地(今湖南、湖北)。
楚怀王时期(战国后期)冯氏子弟中有一名叫冯郝的,官至楚大夫,是楚国的重臣。
一次,宋国内乱,其相惠施投奔了楚王,楚王打算庇护他,冯郝坚决反对。
楚王为不伤害双方而采取了两面手法,一方面表示同意冯郝的意见,另一方面却暗自给惠施以封地。
冯郝知详情后,愤而离去。
抛开冯郝的命运不论,冯郝当是楚地冯姓留史第二人。
向西,进入了陕西关中等地。
神话传说中有一名冯长的人,居于骊山,善观天文之变,精于历算。
遗憾的是,冯姓在南方及西
部早期开发的业绩缺乏系统记载,只能透过重重迷雾而觅得一鳞半爪。
向北,冯氏进入了山西等地。
战国中后期,韩国的上党郡(今山西长治西)郡守姓冯名亭,为人果敢而有谋。
秦昭王四十五年,秦名将白起率大军伐魏,两军对战于野王,野王守备不敌而降。
由于上党地区与韩国的联系全系于野王一线,因此,野王的失败就使上党虚悬于外。
冯亭与部下及百姓商议后,决意背秦而举地归赵。
赵、韩本是唇齿相依、地缘亲近的邻国,赵国一旦接受上党,便自然卷进秦、魏之间的争斗,以赵、魏合力,秦军必不敢轻举妄动,从而保护上党百姓免遭茶炭。
果然不出冯亭所料,赵国在平原君赵胜的大力支持下慨然接受上党,并封冯亭为华阳君,上党军民同仇敌忾以抗秦军,上党终于得以保全。
但三年后,秦再派左庶长(秦第十等爵,掌兵权)王龅(h6)进攻上党,上党终被攻克。
此间上党冯氏中有两支分别迁往秦与魏,并在秦汉之际大有作为,此为后话。
向东,冯氏进入了齐鲁大地,这一支冯氏即来自上文中所说的魏地。
他们很快为当地浓厚的文化氛围所习染,“冯谨客孟尝君”的千古佳话,就是发生在这一时期。
秦王朝统一前后,冯姓在上党地区的一支最为活跃。
前文已提及武安君白起伐魏,上党郡守冯亭纳地入赵受封华阳君,从而挫败了白起的东进企图。
冯亭的大智大勇,拯救了上党,从此,家族日隆,许多乡里亦归附之,从而形成了冯姓望族。
尽管冯亭有勇有谋,但关东六国已是夕阳残照,根本不可能持久抵御强秦的大统一趋势。
结果,就在上党献地后不久的“长平之战”中,华阳君冯亭与“纸上谈兵”的主将赵括均战死疆场,而其部赵卒40万除200人被“留报赵”外,统统被屠杀。
从此,关东六国对秦再也组织不起有力的抵抗了。
冯亭战死后,其宗族亦分崩离析,大部分北上进入赵国腹地以避战祸,少部分仍留居上党。
这一部分留居上党的冯姓人审时度势,看清了六国必然灭亡的趋势,转而”投奔了秦国,并为秦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
其中著名者有官至右丞相的冯去疾,以及军事将领冯毋择、冯劫等。
秦汉时期
冯去疾是秦始皇的丞相。
冯氏一门是秦王朝后期的重要柱石。
秦始皇好巡幸各地,经常奔波在外,秦左相李斯平素多跟从始皇出外,留守咸阳都城的却总是右相冯去疾,始皇对去疾的信任与赏识由此可见一斑。
而冯毋择、冯劫亦得益于这种信任,都在秦军中担任高级将领。
始皇三十七年,嬴政皇帝生平最后一次出巡。
像往常一样,李斯、胡亥、赵高从行,去疾留守。
不料始皇于沙丘暴卒,宦者赵高胁迫左相李斯发动“沙丘之变”,他们合谋篡改了始皇的传位诏书,废太子扶苏,改立胡亥为新帝。
冯去疾等得知真相后,他们冒死向秦二世上书,揭露赵高等奸臣的罪行。
结果因进谏失败双双被下狱。
在狱中,冯去疾、冯锄拒绝向赵高一伙奸佞屈服,为保持清白的名节,二人先后在狱中自杀。
一代贤相、骁将就这样为自己的生命历程写完最后浓重而悲壮的一笔。
与这二人所不同的是,同时被下狱的左相李斯则暴露了其软弱、自私的本性,他被赵高等人百般戏弄、 后腰斩于市井。
冯去疾、冯劫被下狱不久,冯毋择率其他子孙隐姓埋名,潜逃他乡,下落不明,关中冯氏亦随之逃散殆尽。
伴随此起彼伏的秦末战争的大规模爆发,不可一世的秦帝国顷刻间土崩瓦解,而上党冯氏入关的一脉,也随之销声匿迹。
汉承秦制,天下甫定。
冯姓经此番劫难,可谓元气大伤。
在秦末战争、楚汉战争乃至汉初“无为而治”的一系列大变动中,史册中寻找不到冯姓的任何丰功伟绩。
也许,这一段历史的沉默正孕育着冯姓的再度辉煌。
汉代,冯姓姓氏的基本材料才得到最初步的整理,现今人们所接触的有关冯姓早期发展的资料,基本上是在这一时期成文、定性,并载入史册的。
另一方面,这一历史时期冯姓“代有才俊”的良好族运也为这种整理提供了生动、翔实的素材。
可以说,汉代是冯姓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次阶段性总结。
汉代冯姓发展的显著标志是冯姓郡望的逐步形成。
两汉时期冯姓的分布基本上覆盖了当时华夏大地的所有重要区域,并且在一些地区,由于冯姓豪杰名士的大量涌现,形成了以冯姓为主体的聚族性居地。
汉代冯姓辉煌之发端者为安陵冯氏,其代表人物首推冯唐。
汉兴置国,出于安全及施政考虑,实行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政策:一方面为了充实关中人口,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六国宗室及大族豪门坐霸一方。
汉廷访得代北冯氏为豪杰之后,于是特迁其大部再入关中,定居安陵。
冯唐,正是生长于代北而后迁入安陵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
冯姓早期主要繁衍于今河南、陕西、河北、山西等地,晋末“永嘉之乱”时开始大举南迁,先后迁入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等地。
北周至隋统一前后,仍是国家由混乱走向统一的过渡阶段,同时也是人口迁移-频繁,各姓族活动区域扩大的时期。
以冯氏:著名郡望之一——弘农而言,西魏之宁州刺史冯宁被认为是弘农郡的开山之祖。
早在西汉时代,冯扬便以“万石君”而名噪弘农,冯扬家人丁兴旺,有子八人,至冯勤一脉尤为荣宠。
因此,在冯宁之前,弘农冯氏已有人活跃在此地,可以认为魏地冯氏是弘农早期冯姓的直接起源。
当西魏的冯宁刺史兴起之时,弘农冯氏已经完成其郡望的形成。
隋唐以来
至隋唐,已有南迁至福建省境的。
在这一不断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支派,大致有:出自山西上党冯氏,为战国赵华阳君冯亭后裔;出自河南颍川的冯氏,为东汉大将军冯异的后裔;杜陵冯氏系西汉左将军冯奉世后裔;长乐冯氏为宜都侯冯参后裔;京兆冯氏为燕王冯宏的后裔;弘农冯氏为西魏宁州刺史冯宁后裔;河间冯氏为唐监察史冯师古的后裔。
唐宋时期,冯氏先后又有两次大举南迁,使冯氏分居于我国江南广大地区,明、清之际遍及全国各地。
另据有关史料记载,山西代州冯氏始迁祖为明初冯有才第五代孙隆奄,今河南西平县冯氏,是明朝开国功臣,郢国公冯国用的后代,系明初迁入,至今已传二十四代,五百八十余年。
家谱
家谱文件
家谱文件
冯姓家谱文献目录
冯姓家谱文献目录
江苏:
冯氏族谱八卷、京口冯氏族谱一卷、锡山冯氏宗谱二十四卷、澄江冯氏宗谱十卷、冯氏家谱一卷
浙江:
赫山冯氏家谱二十二卷、大易冯氏谱不分卷、慈溪冯氏支谱不分卷、桐乡冯氏族谱不分卷、冯氏宗谱一卷
安徽:
冯川冯氏宗谱八卷
湖北:
冯氏宗谱一卷、冯氏宗谱、冯氏续修支谱八卷、冯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冯氏四修族谱十四卷首一卷
广东:
冯氏家谱不分卷、冯氏本房世谱不分卷、冯氏族谱不分卷、南埠冯氏族谱一卷
湖南:
长沙冯氏四山家谱二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湘潭冯氏三修族谱、中湘石潭冯氏五修族谱三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山田冯氏族谱十卷首一卷
看完之后,你会觉得你的家族有多伟大!
冯氏家谱
冯氏三修族谱十卷,末一卷,(民国)冯德錡主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湖南省湘潭市图书馆。
冯氏四修族谱六卷,(民国)冯新交主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宁乡。
冯氏支谱三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九年木刻活字印本。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不详吴氏冯墅分宗听十卷,末一卷,(民国)吴越材等纂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承启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山西洪洞晋洪洞冯张村段氏家谱一卷,(清)段成鸾纂,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段殿甲手抄本。
现收藏在山西省洪洞县档案馆。
江苏武进毗陵冯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清)冯爱恒主修,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宝啬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现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武进毗陵冯氏宗谱十八卷,(清)冯根奎等修,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四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
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武进毗陵冯氏宗谱二十卷,(民国)冯汉南主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四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
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
江苏无锡锡山冯氏宗谱十八卷,(清)冯惠芳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大树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
现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日本、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无锡冯氏宗谱二十四卷,(清)冯锦标等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伦正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五册。
现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无锡锡山冯氏宗谱二十四卷,(民国)冯向荣主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大树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
现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江阴澄江冯氏宗谱八卷,(清)冯伯奇等修,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大树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现收藏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江苏江阴澄江冯氏宗谱十卷,(清)冯汝冀纂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大树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现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浙江慈溪冯氏支谱不分卷,(清)冯祖恩辑,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现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浙江奉化吉奇冯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民国)胡次乾纂修,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木刻活字印本。
现收藏在浙江省奉化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海宁大易冯氏谱不分卷,(清)冯秉良等编,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木刻活字印本。
现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
浙江海宁赫山冯氏家谱十八卷,(清)冯锦堂纂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树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
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
浙江海宁赫山冯氏家谱二十二卷,(清)冯奕瑞主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树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
现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桐乡冯氏重修支谱六卷,(清)冯浩等纂,清朝时期手写本四册。
现收藏在江苏省苏州市图书馆。
浙江绍兴冯氏家谱不分卷,(清)冯锡曾修辑,清乾隆年间手写本一册。
现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绍兴山阴柯桥冯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冯文金等纂修,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继孝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日本、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绍兴冯氏宗谱四卷,(清)冯焕等重修,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现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日本、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绍兴会稽王显冯氏宗谱六卷,(清)冯宾皱、冯尧铨等重修,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现收藏在日本、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兰溪冯氏宗谱一卷,(民国)冯金昌重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义乌赤岸孝冯氏宗谱二十三卷,首一卷,(民国)冯一枝纂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铅印本二十六册。
现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安徽绩溪冯川冯氏宗谱十二卷,(清)冯景铭纂,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手抄本六册。
现收藏在安徽省绩溪县冯村。
安徽绩溪冯川冯氏宗谱八卷,(民国)冯百川修,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手抄本。
现收藏在安徽省绩溪县冯村。
安徽绩溪绩邑冯氏族谱十卷,(民国)冯景坡续修,清光绪至民国时期钞写本一册。
现收藏在安徽省图书馆。
山东栖霞冯氏本分世谱一卷,(清)冯惠堂、冯绍周等重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铅印本。
现收藏在山东省栖霞县大柳家乡杆林村。
山东栖霞冯氏西族谱书一卷,(民国)冯义民纂修,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手抄本。
现收藏在山东省栖霞县大柳家乡杆林村。
湖南湘潭中湘石潭冯氏五修族谱三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活字本一册。
现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潭中湘石潭冯氏六修族谱三十七卷,首两卷、末一卷,(民国)冯秩词、冯敦澍纂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大树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册。
现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市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
湖南湘乡山田冯氏族谱十卷,首一卷,(清)冯运开修,冯家典纂,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现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广东广州冯氏家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铅印本一册。
现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市图书馆。
冯氏宗谱十卷,(明)冯楷纂修,明朝嘉靖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四~十卷。
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冯氏宗谱,(清)冯嗣英纂修,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封鄂冯氏宗谱一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
现收藏在辽宁省博物馆。
后昌冯氏宗谱十四卷,(清)冯仁均、冯义址等纂修,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现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冯氏宗谱,(民国)冯焕文纂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手抄本一册。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冯氏族谱,(民国)冯曦纂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铅印本四册。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代州冯氏族谱四卷,(民国)冯羲纂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石印本四册。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如皋冯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清)冯震纂修,清同治二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澄江冯氏宗谱十卷,(清)冯汝翼纂修,清同治十一年大树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毗陵冯氏宗谱十八卷,(清)冯根奎纂修,清光绪二十九年四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冯氏家谱,(清)冯国鑫纂修,清朝末期抄本一册。
记事至宣统止。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冯氏重修支谱六卷,著者待考,清朝时期手抄本两册,今仅存第一卷、第六卷。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冯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民国)冯功名等纂修,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天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冯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民国)冯振邦等纂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三元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缺第五卷、第十卷、第十三卷。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湘潭冯氏三修族谱二十二卷,(清)冯清峻等修,清光绪八年继立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长沙冯氏四山家谱二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冯作安等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四山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冯氏族谱五卷,著者待考,民国甲子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有虫蛀。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长沙冯氏家谱三十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四山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有虫蛀。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上虞永丰冯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四年世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今仅存第三卷。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山田冯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时期百永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今仅存第七卷。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丹徒冯氏宗谱,(清)冯士煜等纂修,清乾隆四十年著存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今仅存第一~四卷。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武进冯氏宗谱二十四卷,(清)冯锦标纂修,清光绪三十二年伦正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五册。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岳阳冯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五(公元1936年)年始平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今仅存第九卷。
湖南氏族源流邝炎陵东坑邝氏
始迁祖良恪公,清雍正年间自宜章迁此。
平江芦洞邝氏
始迁祖国正公,清康熙39年(1700)自宜章迁此。至1994年,全族人口72人。
宜章广田洞邝氏
始迁祖千禄公,原籍江西庐江县,元至元16年(1279)由拔贡授宜章县教谕,遂开基于城西广田洞。传五世至忠肃公邝埜,字孟质,永乐进士,官兵部尚书。族人多分布于宝云山及广田洞。至1948年,已传24代,有740人。宗祠建于清乾隆9年(1744),位于近城得胜门。
宜章龙村邝氏
元时自临武县寿塘迁此。
宜章白石邝氏
明洪武时自临武县挂榜山迁此。
宜章玉溪邝氏
元末自安徽庐江以官迁此。
宜章车田邝氏
明末自临武迁此。
嘉禾蟠溪坊邝氏
始迁祖三六郎,宋时由新田县班村迁嘉禾蟠溪坊,后以近太公钓鱼岩,故名神渡邝家。至1930年,凡21户,男39人,女40人,共79人。
嘉禾下川砠邝氏
始迁祖海祥公,由上蔡邝家迁此。
嘉禾龙江邝氏
始祖著公,字子晦,行幼四八郎,宋绍兴间由江西吉安府敖城迁临武寿塘,即今世科里大邝家。子三:富国、安国、定国。富、安守寿塘,定之孙右甫分迁宜章白石渡;含甫仲子志联,字安道,于庆元间迁今东区邝家,是为龙江邝氏,至1930年,凡243户,男528人,女449人,共977人。
永兴邝氏
始祖黄贤,生旦、丞,因族难,旦公改姓旷,居河南陈留;丞公改姓邝,居吉州敖城。丞公生懋公,传十馀世至幼四八公,宋绍兴间迁湖广临武寿塘,又十馀传至元至正间,千三十郎分居永兴金陵塘老鸦山。清宣统二年(1910)续修族谱。排行:都千万如文,邝友仁孔一,添宗永正国。秉道笃家绪,贤良应世生,功能光祖德,立朝佐圣明。
临武寿塘邝氏
始迁祖著公,宋绍兴年间从江西吉安府敖城迁临武寿塘。至1982年,有10892人,主要分布在武水(3062人)、土桥(2038人)、双溪(1883人)、南强(1017人)。
蓝山大慈乡坎源坝邝氏
始迁祖才荣公,清嘉庆年间由郴州迁此。至1931年,凡43户,男52人,女53人,共105人。
蓝山凤感乡十八湾邝氏
始迁祖代宇公,明正德间由宜章县迁此。至1931年,凡7户,男19人,女21人,共40人。
蓝山凤感乡龙泉塘邝氏
清康熙间由临武迁此。
蓝山舜乡小里园邝氏
始迁祖洪基公,清乾隆时自临武迁此。至1931年,凡15户,男67人,女58人,共125人。
蓝山舜乡青布源邝氏
始迁祖转苟公,清道光时自宁远迁此。至1931年,凡4户,男7人,女8人,共15人。
蓝山舜乡五家村邝氏
始迁祖元甚公,明时自江西迁此。至1931年,凡14户,男28人,女43人,共71人。
蓝山舜乡良村洞邝氏
始迁祖喜恒公,清顺治时自江华迁此。至1931年,凡5户,男21人,女18人,共39人。
蓝山南平乡南洞村邝氏
始迁祖代昌公,由宜章迁此。至1931年,凡10户,男18人,女18人,共36人。
新田颁村邝氏
迁湘始祖仁表公,字爱民,宋真宗景德年间由河南陈留县东村迁湘,始迁宜章县马口冲,后因瑶民作乱,偕孙昭锷复迁永州府宁远县陶岭(今属新田县),再迁本邑颁村。逮友伟、友仲、友伸,友伸分居临武榜山,友仲徙居嘉禾。至1948年,已传37代,有598人,族人分布于洪江、塘下、水富坊等处。宗祠在后龙山 。
临武邝家村源流湖南邝氏起源出自黄姓。黄宣祖籍河南,东汉治水有功封“河阳侯”,唐神龙年间拜右相,居汴梁,封郓国公,公本姓黄,其子二,长曰旦,次曰丞,以难故易姓,旦改旷,丞改邝。丞添邑于右为邝,徙居吉州(江西)。
远祖宣(姓黄),东汉河阳侯,家南白水。娶粱候邓禹孙女。云孙(八代以下的孙)曰贤,字四明。唐神龙间拜右相,以功封郓国公。居汴粱邓州白水村,生子二,长曰旦,次曰丞。原姓黄,因败关灭族。易姓潜名(传说初在黄外加广,为广姓),旦添曰于左为旷,居河南陈留村:丞添邑于右为邝,徙居吉州(江西)。丞佑唐,开元举进士,选驸马,封安平侯,以言诤,天宝乙未谪吉州长吏。安禄山兵动,调安城参军团练使,遂居敖城,生子纞,传十于世,生幼父,迁湖广临武寿塘而家焉,幼父即吾族始祖。……自十一世以下,子孙甚繁,名著三忠,存迹九女,江浙之有如安富之苍州,东山峡珠村,彭方卢陵之敖城、社背、故江,永新之辛田,上乡,吉水中村,永丰上市,秦和下村,远则江省之有进贤。湖广之有临武、宜章。衡山、攸县,广东之有南海,连州,大宁,派为递迁,代有闻人……(原载1990年新修宗谱首页首段)
宜章邝氏族谱我祖始于轩辕黄氏,越至东汉河阳侯,讳瑄,神龙年间生子一,讳贤,字四明,拜右相,生二子,长曰旦,次曰丞,因败关灭族易姓焉,旦添日于左为旷,丞添邑于右为邝,丞公由唐开元中举进士,选驸马,封安平侯,以言拂当事,天宝乙未年谪居吉州长史。安禄山兵动,调安城参军团练史,家居敖城,生子懋,懋生绯,绯生伯芳,伯芳生显申,显申生用思,用思妣王氏,生三子,长富国次安国季定国,定国之后生二子,长桂次桃,桂公迁宜章,为宜章之始祖。(光绪十三年,二十四世祖天池撰序。宜章谱第十六页)
嘉禾县邝氏族谱稽我族姓,起点于周师旷,为晋屏公之臣,职司乐师,后以名为姓,东汉时远祖讳宣,封河阳侯。家南阳白水,娶梁侯邓禹之孙女,其后裔讳贤,字四明,唐神龙间拜相,以功封郓国公,居汴梁邓州白水村。生子二,长讳旦,次讳丞,因避兵乱,旦仍原姓,迁居河南陈留东村,丞添邑于右为邝,徙居吉州。丞之后讳佑,唐开元举进士,选附马,封平安侯。天宝乙末以言拂上,调吉州长史。佑之子讳懋,传十世孙讳有容,徙居高州。再传诞生幼四八公,迁居临武寿塘,即我族始祖。”(民国丁亥夏华清编)
永兴县邝氏族谱序远祖宣为东汉河阳侯,家南阳白水。娶梁侯邓禹孙女生子贤字四明,唐神龙间拜右相,以功封郓国公。居汴梁邓州白水村,生子二,长曰旦次曰丞。原姓黄,因族难改姓易名。旦添日于左为旷,居河南陈留东村。丞添邑于右为邝,徙居吉州。丞后唐开元间举进士,尚公主封安平侯。天宝已未,因以言诤,谪吉州长吏。安禄山兵动,调安成参军团练使,家居熬城,生子懋,传十余世,生幼四八公,名公著,迁湖广临武之寿塘,时大宋绍兴年间也,又十余传,至元正末年间,千三十朗公分居于永兴金陵乡之老鸦山前焉。
---喜庆谨录
淡墨党记
在昔宋时方盛,邝姓日兴,英[]挺生,宗族列惠连之秀,甲科累掇,阙廷接王相之荣榜。后先之淡墨偕书,胜事会承于白水,美谈远播乎庐江,龙文繁周尹之支,大有人以绳武螺子灿欧苏之谱,因取此以名堂。
--景善谨识
宜章定国公派下邝氏族谱序(宜章梅田龙村,定国公派下茂甫公世系)
(摘录)
稽我族肇自宣公治水有功,封河南候。传二世贤公,拜右相,居汴梁邓州白水村,封郓国公。生二子,曰旦、曰丞。旦公潜心理学,去邓州,移陈留,遂为陈留之邝氏。丞公唐开元初,举进士,第二选驸马封安平候,后亦去邓州,徒江右吉州永新之新田,遂为永新之邝氏。累世存节,匾其堂,名曰三忠堂。三世懋公,唐上元初,授银青光禄大夫,至五世绯公,贞元间以武功封淮阳候,皆世居新田。六世伯英公,任南海县令,居扶南大镇村,遂为南海之邝氏。伯华公由新田徒泰和,遂为泰和之邝氏。伯芳公元和二年,举进士,授归安节度使,加太尉太保,生二子,长以敬,次以梯,敬公宝历元年,以文明拜御史中丞,梯公官临武令,家临武之寿塘,遂为寿塘之邝氏。生二子,曰清、曰湖,湖公曾任宜章教谕,清公子自幼四八公名著公,生三子,长富国、次安国、三定国,富安同居寿塘,代有闻人。安国子孙,亦有徒四川,遂为四川之邝氏。富国子孙,元善公徒宜章,遂为白石渡之邝氏。生子宣,再传而生本廉,本庸,本庠,本序,而庸公以平彝卫参年显。定国徒宜章,遂为龙村之邝氏。再传至志大,生三子,长天福,次天禄,三天寿,禄公居广田,兵部尚书 ,即其苗裔也。寿公徒陕西,遂为陕西之邝氏。福公子运亨,生初福,徒居龙村,生开穆,至泰极,由宋历传至元,至明,至清,其中为参军,为太守,为翰林学士,工部侍郎、礼部侍郎、兵部尚书,至于登仕路者,若而人,受荣封者,若而人,炳炳琅琅,不可尽述。峰祖仁公,寿享百龄,恭赐旌表,皆其彰彰者也。继至今派衍繁昌,有由宜邑徒湘潭,去长沙,即称湘潭长沙之邝氏。徒益阳,移安仁,迁兴宁,即称益阳、安仁、兴宁之邝氏。总之出自郓国公之苗裔也。道光三年,岁在癸未,孟夏月之吉
十五世孙庠生奇峰敬撰
湖南邝氏源礼公派下源流溯余邝氏源流,启于轩辕黄氏,越东汉河阳侯、讳宣,家南阳白水,娶梁侯邓禹孙女,生子讳贤,字四明,唐神龙间拜右相,以功封郓国公,居汴梁邓州白水村,生二子,长曰旦,此曰丞,丞于开元间举进士,选驸马,封安平侯,因败关灭族而改姓,旦添日于左为旷,居河南陈留东村,丞添邑于右为邝,徒居吉州,历传至宋,日以蕃衍,有分于庐陵、泰和、永新、遂宁,以及两粤三楚,临武,宜章等处者。
而泰和太祖居正公之后,源礼、源惠二公,生于南宋绍兴年间。礼公幼业诗书,复姓颖异,怡情诗酒,不介意于富贵,唯以遨游山水为快,于宋乾道年间,由吉州太和游访名胜,途径临武、见其山川秀丽,遂定居于蓬水头。迨后惠公六传至才安公,亦于南宋末叶,携琴书游临,定居寿塘之四排头。(古铁炉头,今罗家巷。)
礼、安二公乃我居临武二族之鼻祖。洎今二户宏开,子孙繁衍,诣临虽有先后,而源流一贯,皆吉州之所出也。
根据邝氏宗谱乾隆四十七年安公派下十六世孙维新序整理。
整理人:礼公派下二十六世裔孙鸿章谨录
邝氏族谱旧序(源礼公世系) (摘录)
岁维辛丑,余于邑西宝华山。适邝氏纂修宗谱工告竣。门人光珍,代明等请序于余。余接其手帙阅之,始知来临之始祖讳,源礼,出自豫章吉安府泰和县。由宋乾道年间,遨游山水。道经临邑,见其山川秀丽,遂肇基于平田乡之蓬水头。生子者四:太一、太二、太三,得授抚州巫教。剌赐都灵,都慰,都广,三位圣号。法力广大,身显神通,至今雕像庙祀,威灵赫濯,故其所出自由来矣。
惟四曰安道,号二郎,长生伯川,次生伯州,迁居金三乡之大泉。川生子者二,长曰清辅,次曰清辂。清辂之裔至七世文昌,又徒居于斜江。支分两房,历今二十世,子姓繁多,孙枝蕃衍。
康熙六十年岁在辛丑,浦月完之吉日
邑庠年家卷友生曾光斗顿首拜撰
续修族谱序(源礼公世系) (摘录)
唯我太祖讳源礼,源惠发迹来临。公礼卜居蓬水头,公惠六传才安公卜居四排头寿塘。二公先后来临。一脉而派分由稽 者,先民详载备矣,兹不必重赘。迨我二世祖讳安道,则派又分孟伯川、仲伯州。流庆蕃衍,厥后陬壖四处。唯公州后裔传十三世祖讳友富公,迁居坪石浪头。今以户族森森,但未合籍,余则以斯事竞竞焉,朝夕剔励,殷思勤思,诚恐缤纷之无所,輵轇之无绪。泊此之时,家乘宜修尚矣。
中华民国九年岁官庚申仲冬月之吉日
礼公派下二十四世裔孙献廷薰沐谨撰
浪溪邝氏族谱序(广东浪溪,季锜公世系)摘录
民国纪元,第一甲戌族中前清增生邦华先生,见族中识丁人少,族谱丞应提前重修,以号召族众,安魁先生为箸筹之一。族人以科举巳废,通儒无望,然其说邦华先生遂为主修,安魁先生为庶务,安兰先生以前清庠生亦列名总理,遥领厥事,各房亦派人襄理之。余以读书治军为国民革命奔走二十余年,今岁因亲老催归,得投戈息马,整理家事。曾闻谱牒重修,主持有人,私人窃慰,继以同支叔侄百余丁口之责难,方回老居视查矣。考我邝姓乃伯益之后,有封于黄者,以黄为姓。至东汉黄宣娶粱候邓禹孙女,生子贤,家南阳白水村,唐神龙间拜右相,封郓国公者,史佚其名。生二子,长曰旦,次曰丞,因败关之祸,旦易姓为旷,丞易姓为邝,皆内隐黄字,示不忘本。旦乃徙居河南陈留东村,丞乃徙居江西吉州。丞之孙佑,唐开元中举进士,选驸马,封安平候,安禄山叛,调安城参军团练使。后以诤,天宝获罪,谪吉州长吏,遂家居敖城云云。余于民国十九年至二十年,奉绥靖河南之命,师次陈留,曾策骑访东村,已无复存。至邓州之白水村,系密迩于光武故里之贵人乡。询诸故老,亦同隔世,苍凉吊古,不禁欷嘘。旋返戈入赣剿匪至吉安,距敖城仅九十里,道途梗阻,可望而不可即,然幸得与敖城旷氏之避难吉安者相往还。佥云旷为长房,旦公后,邝为次房,丞公后,始祖同为现葬敖城之园园,公语虽真确,而谱牒陷诸匪窟,无从稽考。敖城邝为光序,又说邝姓在赣湘散居状况,似皆实在,而考吉安府志,并详询吉安、泰和、永新各旷氏之知识分子,始知江右历无邝姓,并有丞公后裔已迁湘南之说,则为光之序似无据,设使有据,未必皇皇大族,曾几何时,乃式微至此。源流谓丞居敖城,生子懋,传十余世,生幼父,始迁临武寿塘,幼父即寿塘始祖著公。盖幼父寿塘之迁,实为吾族存亡之一大关键。源流所载,宋以前世系不明,唐代有败关之祸,转徙流离,黄巢之发难,亦适逢其会。黄氏能不株累而悻存,实关天命,隐姓匿名,亦势所难免。又我邝氏以庐江为郡,考江西水道敖城,地滨庐水,庐水又名庐江,或在迁徙之后,纪念故居,即以庐江为郡,则来自敖城已无疑义。且著公以前,谍记无存,考祖其所。可知则系出丞公,源从庐水,较为明确。我浪溪始祖琪富公,由临武徙居粤省乳源之浪溪,上溯世系为寿塘邝氏第九世之季锜公,琪与锜音同义近,当为后之更名,此清时安兰二前辈,前曾亲赴寿塘考查,更无可疑之点。自锜富公生章可公,章可公生绍渲、绍海、绪澄、绍清、绍深、绍淳。渲公无传,其海、澄、清、深、淳、五房,瓜绵椒衍巳二十代,丁口数千人,历朝科第,文武仕途,显达者不乏其人、耕读世其业,技术晋其身者,比比皆是,此皆吾族人天赋异质,堪为谱谍之光,亦未始非祖宗厚德之报。
民国二十三年 十一月吉日
第十七世孙,陆军步兵上校,历任上校团长,
上校副团长少校团付,中校营长,少校营长,
上尉连长,中、少慰排长少校谘议各级参谋副官,
师司令部训育委员,中国国民党团党部执行委员兼常务委员,驻粤滇军韶关讲武堂修业,民国五年湖南省明德中学毕业
恤源撰
惟富国、安国,仍居寿塘。公族蕃衍,屡世簮缨,而其出仕者,每代有之,采芹者,不可胜数,亦由祖宗积德而流光远也。因又究及浪溪,何辈开派,皆谓季辈派分。余随查其谱谍,果系季锜与季镛,同为兄弟,乃富国八世之后,移居我浪溪,今而知季锜公,实我浪溪之始祖也。……于是各房议立首事,共重修族谱,依临武寿塘季锜为始祖,居一世章可,即彦可,居二世深淳,即绍行,列居三世,本源已清,命余督掌聊撰谱序,并录寿塘排行,以记始末,俾后世知有本也。若夫移易始祖之名,非出余之已见,实出祖居寿塘之本源,确确可据者,故易之也,苟无实据,而敢妄为之乎!
嘉庆十年,岁在乙丑,季冬月,中浣日,吉旦
十三世后裔孙朝琇华章氏撰
宜阳邝氏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宜章)《宜阳邝氏族谱·序》中称邝氏,江西庐江郡人,祖千禄,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因任宜章县教谕,隶籍县治之西广田湖。
河南省邝氏族谱周口驻马店两地有邝姓十多村庄,人口一万余周口八千余2001年重续族谱
一;邝氏考,据<;姓氏探源>;载;春秋时,在安徽庐江,有一四等小国,国人以国为姓,始有邝姓
二;邝氏来龙片断录;起南海迁高安徙麻城来横七祭祖牌撰;始祖橐来祖道安公两侧对联曰;湖广麻城迁来客,横七沟村移来人
后谷旷氏宋德佑丙子纂修旧谱序予泰和江乡诸大世家,多经兵火之余,族属分散,使一世至再世三世相见如涂人。由者谱碟之不穆,本源之莫辨,间其能藏其先世旧谱,又藐然视为虚车,略不经意以续休美,使上无所统,下无所承,是固未得为贤子孙也。兹旷君绍祖,辑其家谱,既成帙,将筹诸梓属序於余。
余按旷氏之系,出自高辛氏后关伯苗裔。迨汉光武时,有祖姓黄讳宣,居河东,以治水奏绩,拜侯,因留籍於南阳。衍至唐神龙间,一世祖曰贤,纪功封郓国公。后因边关失守,上命灭族。贤字四明,令子侄易姓改名,本姓黄,长子旦添邑于右为邝,次子丞添日于左为旷。窜逃於外,旦移居河南陈留东村,丞徙居江西
我是山东省汶上县人,我们赵家近十代族谱是:士庭信广显 振鸿春紫祥,请帮助找一找,谢谢!
本文2023-10-26 09:45:3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44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