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四大名观是什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6浏览:4收藏

我国的四大名观是什么?,第1张

我国四大名观

1、北京白云观

是北京最大的道教庙宇,为中国道教协会所在地,在全国享有盛誉。其创建于唐代开元二十七年(739),距今已有1200多年悠久历史,现存建筑主要是清代修建的。

道观由层层递进的四合院组成,规模宏大、气势非凡。参观白云观可分中、东、西三路进行,主要殿堂均在南北中轴线上。从轴线南起有琉璃照壁、七彩牌坊、山门等。山门里有一汉白玉石浮雕小石猴,十分生动,逗人喜摸,以求去病纳福。山门后有一座卑孔石桥--寓风桥,桥洞口悬有直径一米的金漆大“铜钱”,钱孔中挂一铜铃,游人至此喜用硬币投向钱孔,以望心想事成、财运亨通,十分有趣。往北行为灵官殿,内供灵官护法门神及关羽、赵公明等四神像。殿后的钟鼓楼,按东鼓西钟之制设置,区别于佛教等寺庙。丘祖殿在玉皇殿、老律堂之北,为观内的主要建筑,内供道教全真派始祖邱处机塑像,塑像下埋葬有邱处机的遗骨,名邱祖墓。云集园即后花园,在轴线北端。内有云集山房及成台等,环境幽雅清静。

2、苏州玄妙观

位于苏州市观前街,创建于西晋咸宁二年(276 年),初名"真庆道院",元至元元年(1264年),改名"玄妙观"。清初,为避康熙帝玄烨名讳,改称"圆妙观"。玄妙观极盛时有殿宇30余座,是当时全国最大的道观。现有山门、主殿(三清殿)、副殿(弥罗宝阁)及21座配殿。山门雄伟高耸,上悬康熙帝御笔赐额"圆妙观"。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重建的主殿三清殿面阔9间,进深6间,高约30米,建筑面积1125平方米,重檐歇山,巍峨壮丽,是江南一带现存最大的宋代木构建筑。殿中须弥座上供高17米泥塑贴金的3尊神像,正中是元始天尊,两旁是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俗称三清。神像高大庄严,是宋代道教塑像中的上品。三清中道德天尊又称太上老君,传为老子李耳。其像座有老君像石刻,为唐吴道子绘像,唐玄宗题赞,颜真卿书,由宋代刻石高手张允迪摹刻,可称"四绝"碑,是目前国内仅存的两块老子像碑之一。

3、陕西楼台观

位于陕西周至县毗邻西安,交通便捷,区位优越。历史上,古楼观是中国道教的祖庭圣地,盛唐时为国内著名的道观,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在中国宗教史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4、山西永乐宫

位于芮城县城北约三公里处的龙泉村东,建在原西周的古魏国都城遗址上。这是一处在国内外得有影响的古建筑,它以壁画艺术闻名天下。这里的壁画,是我国现存壁画艺术的瑰宝,可与敦煌壁画媲美。

永乐宫,原来一处道观,是为奉祀中国古代道教“八洞神仙”之一的吕洞宾而建,原名“大纯阳万寿宫”,因原建在芮城镇永乐镇,出被称为永乐宫。永乐宫系元代定宗贵由二年(公元1247年)动工兴建,包括彩绘壁画在内,元代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迁)竣工,施工期长达110多年。

孔子像

孔子[1]: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家中排行第二。“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而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在天道观上,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对其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为“亚圣”。 据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华夏族)后裔,故为子姓。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夏邑)。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徵在生下孔子。孔子的伟大思想与孔子母亲很大关系,其母颜征在和他的外祖父颜襄对孔子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伯”为老大,“仲”为第二,“叔”为第三,“季”为最小的。 孔子全身画像

孔子字仲尼,由“仲”字可知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但是如果把姐妹也合起来排序,就以孟、仲、叔、季为序了,在兄弟姐妹中,居长的(大哥或大姐)为“孟”。所以孔子在家排行老二,字仲尼,但他哥哥的字是“孟皮”,而不是“伯皮”)。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

编辑本段荣誉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作《春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编辑本段政治生涯

孔子幼年时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的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六寸,按西汉尺231厘米计算,是22176厘米。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为豪。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经常思考治理国家的诸多问题,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 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今汶上县)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孙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6岁。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 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亡。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怀着 与人为善的理念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编辑本段政治思想

德治主张

同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循循善诱

在孔子游春中,孔子用水来教育弟子们要学习水的品格,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

编辑本段近世发展

孔子学说在近现代以来的新发展是指近代西方文明输入中国以后,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条件下产生的新儒学。新兴的“大众儒学”是当代新儒学发展的最高成果。

儒学大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孔子,“德侔天地,道贯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的文化圣人;儒学,以孔子学说为基础,以历代儒家宗师的理论为主体形成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日前,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由文化部、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隆重举行。它是国际性的文化论坛、高规格的学术盛会,它的召开是世界儒学界的一大盛事。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日本前内阁官房长官武村正义与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以及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法国、英国、比利时、丹麦、澳大利亚等22个国家和地区、86个儒学研究机构的172位专家学者、各界人士共襄盛举。这些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专家学者、各界人士,围绕儒学的历史研究、儒学的当代价值、儒学的现代阐释、儒学的世界传播、儒学与和谐文化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与广泛对话。 曾几何时,北京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淋漓尽致地在全世界面前展现了辉煌灿烂的五千年中华文明。有识之士指出,它的主线就是“乐礼善学,尚中贵和”的儒学精髓。2008名演员击缶而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古琴声中,身穿古袍、手持竹简的孔门弟子,齐声诵读《论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礼之用,和为贵”等儒家经典名句;887块活字印刷字盘变换出3种不同字体的“和”字,表达了“和而不同”“和为贵”的中华人文理念。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此在五大洲进一步传播,“孔子热”“儒学热”更加“薪助火传”。 周和平说,在历史的长河中,儒学既保持着其仁爱、和谐的精神特质,又带有不同时代的文化烙印,它以开放的姿态生发扩展,为世界文明形态的延续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上,新世纪的儒学又一次发出了合乎历史发展、合乎人类利益的时代声音。

儒学:当今社会的济世良药

毋庸置疑,当今社会出现了种种问题,生态危机、精神危机、道德危机和价值危机正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人类命运、地球的命运又一次受到严峻的挑战。孔子研究院院长傅永聚教授指出,儒家思想资源可以为治疗化解这些问题提供宝贵的智慧理念。斯洛伐克共和国黑山博士说,为了创造一个没有任何无端冲突的德馨社会,人类伟大导师孔子所设立的道德原则和进行的不懈努力直至今日仍无人超越。现在,为了我们自身,为了我们的后代子孙,我们要尽最大努力去改善生存条件,只有孔子倡议的伦理原则才能帮助我们这样做。 一些专家认为,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两次百家争鸣,一次是在先秦,一次是在近代。21世纪很可能将有第三次百家争鸣。它将带来中华文化的繁荣,同时也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做出贡献。在第三次百家争鸣中,古老的儒家思想将再一次受到审视、洗礼、发展和创新。在与其他不同思潮的交融中,共同创造出更适合时代要求的新思想、新文化。安徽大学沈素珍教授指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历来崇尚“和谐”,追求“和睦”,坚持“和平”,在当今新的历史时期里,这种民族精神必将在全人类的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仿佛是为“儒学是当今社会的济世良药”提供实例,20世纪中后期,受儒家文化圈影响的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一跃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这些国家的成功引发了学者的普遍关注,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儒家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此,在小组讨论中,新加坡在20世纪80到90年代进行的儒学实践成为一个重要话题,特别是儒学在抗拒西方个人主义,强调社会意识、勤劳、容忍、节俭等方面可以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新途径受到肯定。

儒学:如何在中国普及、在全世界传播

当代最著名的儒学学者之一杜维明曾经指出,跟韩国、新加坡乃至中国台湾相比,中国大陆在保持儒学传统方面还存在着差距。相当多学者认为,随着中国大众对传统文化的渴求,儒学在中国的普及以及在全世界的传播应该成为当下儒学研究的重要话题。 山东大学王钧林认为,如果儒学仅仅停留在儒者的小圈子里,它通常被视为一种思想、学说,很难说它是一种文化。儒学只有走出儒者的小圈子,来到社会,深入到大众之间,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东西,推行礼教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倡导仁义改变社会风气,才会从儒学那里孕育出儒家文化。澳门学者也提出,应该在中小学提倡每天读“一分钟孔子”。 9月28日,与会代表们前往曲阜孔庙参加了祭孔大典,因此,一些代表对全球各地的祭孔仪式展开了讨论。孔子研究院的孔祥林指出,孔庙遍布于中国、韩国、越南、日本等,中国古代从国家到各级地方政府也都设有文庙,文庙有重要的三重社会公用:崇德、报本、教化。政府通过孔庙教育臣民学习儒家思想,推崇德义,砥砺伦常,加强道德修养。这类文化设施对于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今天的社会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和保护。浙江工商大学的赵荣光教授通过考察比较中国曲阜、台北和韩国成均馆孔庙释奠礼,认为孔庙释奠礼应当按博物馆原则再现历史原貌,加强相关制度、礼仪、乐舞、服饰、器物、祭品等一系列具体事宜。在条件具备时,有关方面应向联合国“申遗”。 台湾地区的董金裕介绍,古代的祭孔分为“秋祭”和“春祭”,台湾的“秋祭”主要遵循“古礼”,即在礼仪、服装、音乐、舞蹈等方面遵照明代祭孔的规程,并根据时代特点压缩仪式的时间、接纳女性参加祭孔;“春祭”则融进了更多的时代特点,采用年轻人比较能够接受的方式,其主要作用是吸引年轻人走近孔子、接触儒学。 一些专家指出,在当下复杂的文化背景中,儒学在全世界的传播和普及并不会一帆风顺,甚至困难程度远远超越大家的想象。来自丹麦的安德森认为,儒学的普及并不是价值观的强加。孔子哲学强调彼此了解,孔教是调和的一种价值观。他认为应该用协调的方式推广儒学,而不是一种说教的方式进行。 与会专家相信,我们在研究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同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文化也将进一步走向世界,并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人们所理解和接受,从而将把人类带入一个和平、稳定、繁荣、进步的新时代。正像张岱年先生曾经说过的——“盲目的批判孔子的时代过去了,盲目的尊崇孔子的时代也过去了,科学的研究孔子的时代到来了。”孔子是中国的,儒学是世界的。 孔子为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一直被历代统治者视作正统学科,以至作为任贤用能的标准,影响延绵数千年至今。 子临川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编辑本段家世家谱

孔子家世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自孔父嘉之后,其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为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音hé),母亲为颜徵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他人品出众,曾建立过两次战功,因曾单臂托住悬门让冲进城池的部队撤出而闻名。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依照当时的礼仪不宜继嗣,于是又于年轻女子颜徵在生孔子。 孔子标准铜像

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市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叔梁纥的正妻)所容,孔母颜徵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徵在卒,他服了三年丧。 孔子十九岁时娶宋国人丌官氏为妻,一年后丌官氏生子,鲁昭公曾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故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夫人丌官氏去世。 据《孔子家语》和《史记》记载,孔子青年时代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场的小官),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由于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学识,很快得到不断提拔。到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今济宁市汶上县一带),政绩非常显著;一年后升任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安局部局部长兼检查部长兼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五十六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由于孔子升迁过快,不符合当时官员晋升标准,因此为代理宰相)。孔子执政时,立即将扰乱政事的奸佞大臣少正卯杀掉,以严肃法纪,因而名动一时,由此可看出孔子不是后世某些人认为的迂腐不堪的学究,而是敢作敢为但不暴虎冯河的伟丈夫。孔子执政仅三个月,就使鲁国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国家实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各守礼法,社会秩序非常好(史书上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奸佞之人和刁民纷纷出逃;同时,孔子还通过外交手段,逼迫齐国将在战争中侵略鲁国的大片领地还给了鲁国。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 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 孔子的政治理想在当时无法得到实施,但孔子之伟大在于“知其不可行而行之”,他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于后世。孔子因而在回到鲁国之后停止了直接的政治活动,一面继续整理文化典籍,修订六经;一面广收弟子,大规模的开展文化教育事业,相传教授弟子3000余人,其中精通六艺的弟子有72人。 晚年,孔子的最得意弟子颜回不幸早逝,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儿子孔鲤亦早逝,孔子在“道不行”和这一连串的打击之下,笔者猜测孔子的身体健康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孔子于公元前479年农历二月十一日73岁时(72周岁)与世长辞。

李耳[1](约前571~前471),字伯阳,又称老聃(dān),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河南鹿邑,一说安徽涡阳)人。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 老子标准像

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后人称其为“老子”(古时“老”字的读音和“李”字相同)。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按:老子为苦县人,今当河南鹿邑。其地本属陈国。陈为楚灭,恰当孔子之卒年(公元前479年),故老子出生于苦县时,尚属陈国所有,故当为陈人。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著书《道德经》上下篇五千余言八十一章。修道而长寿,大概活了一百余岁。与孔子(前551-前479)同时,长孔子20余岁。孔子数次求教天道问老子,言老子“犹龙”。 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或直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相传老子在此关点化了函谷关总兵尹喜。后一路西行至盩厔(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观此处依山傍水(终南山田峪河)、峰峦起伏,遂在此驻足,并结草为楼修行说经。沿传至今世称楼观台。为国家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内存历代文人骚客墨迹碑石三百余座。史称道教发源地。老子去世后葬于距此八公里的西楼观,现存老子墓。 《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道教称其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也有人认为是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跟孔子同时,曾著书十五篇宣传道家之用;还有人认为是周太史儋(dān),生活在孔子死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史记》的《老子韩非列传》中即说明了当时对老子何其人有过此两种猜测。“或曰:老莱子亦老莱子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当时司马迁也疑老子即为老莱子。现在很多学者都采用第一种说法,认为老子就是李耳,春秋末年人。

一、台、寺、观、院、塔

说经台(即老子祠),为楼观台中心建筑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海拔580米高岗上,相传老子曾于此讲经。始建于唐武德二年(619),蒙古太宗八年(1236)重修扩建。“说经台万峰环拥,三面屏开,大川横展,周秦遗墟,汉唐故址,皆历历在指顾中,号地肺(即终南山)第一福地”(《元重修说经台记碑》)。明清有修葺,面积94325平方米。坐北向南,中轴线上自南而北有:山门、老山门、灵官殿、启玄殿、斗姥殿、救苦殿、后山门,中轴线两侧有配殿、厢房、碑厅,俱系明、清风格。中心殿堂启玄殿,面阔3间,进深3间,歇山顶,青布瓦,抬梁式结构,檐下施旋子彩绘。另有唐以降诸代碑石42通,石狮2对,铁钟磬、铁狮、铁炉等。

大秦寺,在楼观台西约15公里的塔峪村南秦岭北麓,建于唐永徽元年(650),始称景教寺(基督教)。唐天宝四年(745)改称大秦寺。唐宝应元年(762),郭子仪副使基督教徒伊斯重建大秦寺,成为全国4大景教寺之一,教士信徒开大会庆祝50天。唐建中二年(781)建大秦寺塔,今存。塔身正8角形,8层,高约35米,塔基周长44米,塔顶完好,塔底层有塔心室,塔身已向西北方向倾斜。1957年5月31日陕西省公布大秦寺为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出土震惊中外的《大秦景教中国流行碑》,叙述景教在唐朝150余年的历史。(一说出土于长安)。

大秦寺有正殿3间,已改为佛寺。苏轼《大秦寺》诗云:“晃荡平川尽,坡陀翠麓横。忽逢孤塔迥,独向乱山明。信足幽寻远,临风却立惊。原田浩如海,滚滚尽东来”。

延生观,即玉真公主出宫入道处。在楼观台西约35公里就峪口,曾称玉真祠、升天台。明嘉靖元年(1522)《重修古楼观下院延生观记》碑云:唐睿宗女玉华公主修道于楼观之北,道成飞升……明景云间敕额名曰延生观。李白《玉真仙人祠》云:“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飚欻腾双龙,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

化女泉道院,在说经台西南约!5公里的前东明村南。院内有化女泉两眼,传说老子植杖化为女子,以验弟子徐甲之心,及拔杖,水涌出,名化女泉。泉水清洌,清甜爽口。

衣钵塔,位于说经台山门外山脚,为平面六角形三层楼阁式实心砖塔。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高10米,边长095米。每层塔角有砖雕斗拱,檐下有砖雕花草图案,攒尖顶。底层南侧正中嵌石刻铭记两方,楷书。记道士朱教先等为其师刘合仑建造祝寿塔缘故、经过等。1990年修葺。

二、洞、池、炉、石、树

迎阳洞,在说经台东约6公里乡赤峪口内东山腰。为唐末道教祖师之一汉钟离修道处,系天然石洞。有人工修凿痕迹,高3米、宽25米、深42米。洞口顶部凿刻楷书匾额“迎阳洞”,上款不详。洞口原有砖木建门楼,已毁。

吕祖洞,位于炼丹峰左侧山谷的闻仙沟口,传为吕洞宾修炼的地方。洞前有亭,亭左有七星楼。清康熙年间知县马芝重修。说经台老君殿东墙存《二仙图》,线刻汉钟离与吕洞宾图像。明万历年间,刻《说经台吕公洞题咏》碣2块,1镶于道观庄房墙壁(今四圣殿阶前),1镶于说经台老君殿西墙。

吾老洞,位于楼观台西25公里西楼观山颠。明代万历四年(1576)重修。《重修吾老洞殿宇记》碑竖于吾老洞院内;康熙二十年(1681),知县章泰重修。吾老洞宽15米,高2米,深6米。有1略呈圆形的大厅,可容20余人,然后直下3米,径15米。前行,洞身拐向西南,径165米,冷风袭人。清乾隆年间周至知县邹儒《吾老洞》诗云:“吾老古洞名,有墓称老子……遥遥几千年,竟作先贤累,难怪洞中风,昼夜号不止。”

仰天池,在今楼观台主峰东南75公里的显灵山巅,海拔1350米,有小道盘旋而上,池面积约2亩,深2米。池旁八卦楼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亦称栖真亭,8角2层圆顶。底层中安放老君石像1尊,明万历十四年(1586)造,高14米,彩绘,神态祥和,工艺精美。据民国《楼观台志》载:仰天池,建于明天启七年(1627),其域南至十老岭,北至元始岭,东至短刹沟,西至清水沟。相传为老君炼丹醮火之用。清赵吁俊《仰天池》诗曰:“种竹连朝暮雨天,雨晴人在画图边。朱楼翠阁山山寺,绿树清泉处处田。径僻遥闻幽馨发,林深时见老僧还。平生最惬瞿云里,到此浑忘浊世缘。”

卧牛池,清康熙《周至县志》载:卧牛池在宗圣宫西南百步。老子入关驾车之牛,徐甲牧之,卧于此地。

上善池,在说经台前西凉亭南侧,始建于元,亭为8角形,八卦悬顶。池用石砌,8角形,径275米,深222米,内壁石龙吐水,终年不涸。世传老君炼丹药溶于其中。元至元二十年(1283)曾以此水化解时疫。元翰林院学士赵孟頫书“上善池”3字铭石,竖池北亭内,今存。

老君炼丹炉、晒丹石、丹井,位于说经台南炼丹峰顶,海拔950米,距说经台1公里余。相传有炉两座,上日金炉,下曰银炉,皆为老君炼丹的八卦炉。今峰颠之炉,是明代所建,砖砌炉灶形建筑。坐北向南,南面辟砖拱卷门,砖砌穹窿顶。炉内原有老君石像,已佚。  清乾隆《周至县志》载:在县东南三十里有晒丹石,又有丹井,老子炼丹于此取水。民国《续仙境志》录旧志云:丹井在说经台下,其旁有晒丹石,上有炼丹炉,皆仙迹也,今尚存。  响石(碾药石),原置说经台老君殿后院中央。世传为老子炼丹碾压之石。8角形,取八卦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相生之意,以木击之,锵然响亮,清越韵长。今存老子祠后。

古银杏树,在宗圣宫遗址北。为雄性,高162米,胸围323厘米。日本有此树的记载。1978年失火,仅残留半边烧空的树身和几股枝杈,依然葱笼挺立。

系牛柏,在楼观台北1公里处,传为老子系牛之柏。清康熙《周至县志》载:系牛柏在宗圣宫山门内偏东,元至元元年(1335)三月,皇子安西王特遣提举段德,断石为牛安置其下,以显当时之迹。元元贞元年(1295)夏立《古楼观系牛柏记》碑于宗圣宫山门内东侧。今柏高15米,胸径13米,古貌苍苍,枝叶繁茂。《陕西森林》中的陕西古木,楼观台有:

三鹰柏,树已枯,老枝虬结曲伸,极象3只雄鹰踞于枝头,相互顾盼。

雌银杏树,在说经台前院,高27米,胸径123米,树龄680年。

青檀,说经台前有2株,高12米,胸径03米,树龄五六百年。

黄连木,在道观西,高255米,胸径104米,树龄500余年。

皂角树,在说经台院内,高278米,胸径103米,树龄约四五百年。

大榉树,楼观有数株。说经台前的1株,高318米,胸径172米,树龄500余年。

榔榆,说经台前有10余株,最大的1株高20米,胸径172米,树龄500余年。

1987年森林公园新建迎旭亭,怀苏亭,聚仙亭,松涛亭,观鱼池,遇仙铁索桥等。 宗圣宫遗址,在说经台北1公里今楼观镇西行村。元中统四年(1263)《重建宗圣宫记碑》载:原系春秋函谷关令尹喜故宅,后因老子于此讲学而闻名,南北朝时创建道观。唐武德二年(619)和元太宗八年(1236)相继扩建。占地18150平方米,坐北向南,自南向北沿中轴线依次排列有山门、宗圣宫、玄门、列祖殿、紫云衍庆楼、三清殿、文始殿、四子堂又名四圣殿等。“初入山门气象幽,春风先到紫云楼,雪消碧瓦六花尽,烟绕丹楹五色浮”(宋章子厚诗句)。“瑶花琪树间霓旌,十二珠楼接五城”(元萨都刺诗句)。现均已毁。三清殿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内可见琉璃建筑构件,覆盆状石柱,莲花、龙纹瓦当,以及条砖、板瓦等。另存宋、元、明、清诸代碑石15通,石牛1对,石狮2对。

会灵观遗址,在说经台东南200米闻仙沟东岸,创建于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元至顺二年(1331)毁于水灾。面积约350平方米。存殿堂基座,平面呈长方形,约50平方米。另有元大德四年(1300)立《重建会灵观记碑》及莲花纹、龙纹瓦当。会灵观塔60年代尚残存3层。为正方形阁楼式砖塔,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中被拆毁,存塔基,40平方米。另有条砖及塔基压阑条石3件。

吕祖洞道观遗址,在说经台东南百余米。传说道教八仙之一吕洞宾曾于此修道。唐僖宗乾符年间凿3孔土崖洞。明万历年间加建道院,占地290平方米,原有石牌坊、七星阁、八卦亭及围墙。存明《重修吕祖洞碑》,石牌坊构件及条砖小板瓦。

玉华观遗址,在说经台东北近百米,是唐景云中玉真公主修道的别馆。开元十八年(730),李白为仕途之事,来此拜会玉真公主,作《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慰张卿》2首:“秋坐金帐馆,繁阴昼不开。空烟迷雨色,萧飒望中来…清秋何以慰,白酒盈吾杯,吟咏思管乐,此人已成灰,独酌聊自勉,谁贵经纶才,弹剑谢公子,无鱼良可哀。”元至无二十三年(1286)扩建,清同治初毁于兵燹。面积1000平方禾。中间可见正殿殿基,平面呈长方形,100平方米,砖石砌,高050米。另有条砖、板瓦、花草纹瓦当及长芳形石条等。

原始玉清宫遗址,在楼观台东5公里外今集贤殿镇村南300米。建在原始台商阜上,建于元大德二年(1298),1966年被拆除。占地4500平方米,中部可见砖石砌正殿殿基,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150平方米。存有元大德二年《原始玉清宫记》碑,另有仰莲、石柱础、透花脊饰及条砖、筒瓦等。

遇仙桥遗址,在楼观台西约3公里西楼观西,就峪河上。据《周全县志》载,建于元代,传有神仙于此相遇。原系半圆拱单孔石桥,东西向,长11米,宽3米,60年代被洪水冲毁。今存东西桥墩,系天然岩石稍加雕凿而成,高约22米,宽25米。

老子墓,在楼观台西约3公里西楼观西300米。老子即李耳、字聃,生卒不详,吞秋晚期(前500年左右)陈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曾任东周柱下史。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五千言。道教尊为经典。《水经注》载:就水出南山,北迳大陵四,世谓老子陵。墓在就峪口就峪河西岸,依山为陵,陵山海拔730米,顶有天然石洞,高218米,宽140米,深不可测。据明《重建吾老洞殿宇记》碑载,洞内有石函,葬老子头盖骨。原有吾老洞道观,已毁。存有《重建吾老洞殿字记》碑及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陕西巡抚毕沅立老子墓碑2通。

尹喜墓,在楼观镇西行村南200米,相传尹喜为春秋时潼关令尹,春秋时天文学家。生卒不详。墓地面积180平方米,有清道光年间立墓碑1通,青石质,残泐较重,另有石羊1对,已湮没于地下。1968年平整土地时被毁。墓碑现存宗圣宫三清殿西南,圆首,无碑额碑座,碑面雕有丁字纹图案边,中央隶书“周大夫尹喜墓”6大字。 尹喜祠,清康熙《周至县志》记:在县东南30里三清殿北,文始殿即其故址。明《终南仙境志》云:汉武帝立宫于观北,曰:文始祠。唐初始建文始殿,金末毁废。元大德间重建,大德七年(1303)落成,于殿前立《古楼观重建文始殿记》碑,碑额雕文始真人坐像,碑阴书文始之殿4字。文始先生即尹喜。后毁于清。

南溪亭,楼观东南。宋嘉祐七年(1062)二月,苏轼奉诏减决囚犯到周至。苏轼说:“既毕事,因朝谒太平宫,而宿于南溪堂,遂并南山而西,至楼观、大秦寺、延生观、仙游潭,十九日乃归,作诗五百言。”有“投稿披绿荇,濯足乱清沟,晚宿南溪上,森如水国秋”之句。南溪亭即苏轼醉游濯足处,今废。

五郡城,《陕西通志》云,五郡城在周至东30里,与古楼观相近。《长安志》言其城周三里。《名胜志》沿旧说,云兄弟5人并居,此后为道观。东坡《五郡城》诗曰:“古观正依林麓断,居民来就水泉甘。乱溪赴渭争趋北,飞鸟迎山不复南。羽客衣冠朝上象,野人香火祝春蚕。……”苏自注,“观有明皇碑,言梦老子告以享国长久之意。”一言五郡即五郡庄。民国22年(1933)著名历史学家向达考察,今塔峪村即五郡城遗址。

楼观另有企秀轩,今遗址不详,有元张立道《企秀轩》诗等。

再生柏,清康熙《周至县志》载:“再生柏在说经台老子庙前。有二,一曰针,二曰灸,世传老子驻军说经于此,见二柏枯,即针灸之,复生,人以为灵异。其后灸柏毁于寇,今唯针柏存焉”。乾隆《周至县志》载:“针柏毁于兵火”。

洪妙庵,元初,楼观主持李志柔修复道观有功,诏封同尘洪妙真人,赐金冠锦服,洪妙庵为其祠庙。始建于元初。至顺二年(1331)山洪暴发,冲毁洪妙庵。明弘治十八年(1505)复建,正德十年(1515)竣工。有《重修洪妙庵记》碑。今碑及庵址无存,楼观文管所存明碑拓片1张。据考,洪妙庵遗址在说经台东300米的山麓。

道教四大名观指:北京白云观、山西永乐宫、南阳玄妙观、陕西楼观台。

中国的四大道场分别是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

道观是道士修炼的地方。道观是要保持的清静、整洁和庄严。修道的方法众多,就是求“清静无为”、“离境坐忘”安静自然为本。道教宫庙称“观”或者"庙"或者"宫",而不称"寺"。

应该是没有了。即使还有,也不可能知道了。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生于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曾任周王朝的图书馆长,亦为周王朝的国家档案馆馆长,管理国家的图书档案。关于老子后来的事,则说法不一。

一说为晚年出函谷关时,应关守尹喜之请,著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留于尹喜后,骑青牛出关西行而去,不知所踪。

一说为享年84岁,死于槐里(今陕西兴平东南)。老子墓位于陕西省周至县楼观台的大陵山。

关于其后人,史料记载,老子的儿子姓宗,是魏将,被封为段干。宗的儿子是注,注的儿子是宫,宫的孙子是孙假,假辅佐汉孝文帝。并且,孙假的儿子解因为家在齐国这儿,起用成名于此,被封为胶西的王昂太傅。从这儿看来,老子的后代大多是飞黄腾达的一辈,功名卓著,即使记载较少,但也大抵或去经营商业,活动于繁华都市之间,或是隐于山林之间,与青山绿水相伴。其后便无详细记载了。

自东汉的张道陵创的道教五斗米道后,尊老子为道教的源头,老子声名日盛,许多人自封为老子后裔。其中最著名的就算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李世民一家了。而世人皆知,李渊一族本是汉化的鲜卑人,根本就不是汉人,与老子更是一点关系都没有。至今许多李氏家谱中尊老子为祖,其实难以相信。

--

鬼谷子姓王名诩,又名王禅,道号玄微子。战国显赫人物,华夏族,创建鬼谷门派。一说是战国魏国邺地(河北临漳)人;一说陈国郸城(河南郸城县)人。史载,鬼谷子在世百年,后不知去向。

关于其家族谱系,就更说不清了。江左第一世家王氏世图谱记载,王诩是周灵王太子晋第五世孙。但并未提及其后人。在战国那种人命如草芥的战乱年代,除了一些王族和大世家外,绝大多数人的世族谱系都已混乱,无法查证了。就算他有后人,经过华夏两千多年的战乱和民族融合,其血脉早已不知所踪。

赫赫三秦魂·西安之旅·楼观台·洞天之冠

楼观台位于周至县东南15公里楼观镇终南山北麓。这里依山带水,古木葱郁,风景秀丽。《古楼观台志》称:“关中河山百二,以终南为最胜,终南千峰耸翠,以楼观台为最名。”楼观台相传为老子著《道德经》之处。

相传早在周穆王时,崇神拜仙的穆天子曾游历于此,在半山腰营建了“楼宫观”。秦始皇、汉武帝也曾在此建宫立祠,企求追寻仙踪,成仙长生。汉顺帝时,巴蜀的张道陵创立道派,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奉老子为教主,传为老子著《道德经》讲“道德经五千言”的古楼观就自然成为道教圣地,成了道教在北方的活动中心。道教史上称它为“仙都”、“洞天之冠”、“天下第一福地”。

古楼观在唐、宋、元时最为兴盛。唐代皇帝姓李,老子姓李名耳,所以老子被尊为李唐先祖。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十月,曾亲自“谒楼观老子祠”,并改楼观宫为宗圣宫,唐玄宗时又把宗圣宫改名为“宗圣观”。由书法家欧阳询所书“大唐修建宗圣观碑”至今仍保存完好。宋真宗时,按宫殿样式修建玉清昭应宫。金代,楼观台为兵灾毁坏,元代初年又进行了大规模重修,更名“宗圣宫”。

明清之际,楼观几经兴衰。到清末,唯余残垣断壁,其中心便上移到“说经台”,从此古楼观便被称为楼观台了。

老子西游著《道德经》

相传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周大夫函谷关令尹喜,就在这里结草为楼,观测天象气数,因为是用于观望的草楼,人们便称之为草楼观。据说道教建筑称为“观”即从此开始。一日,尹喜上草楼观星,看到紫气东来,知道一定有圣人要来。函谷关是东方诸国入秦的必经关口,他便要求担任函谷关令。不久,老子果然骑着青牛而来。草楼因此也被改名为“紫云楼”。尹喜迎老子到草楼,以弟子之礼,请老子讲学著书,老子在此著《道德经》五千言。

楼观台有多处老子遗迹。相传老子在楼观台住了下来,在说经台著讲《道德经》,炼丹修身,教化弟子徐甲,死后也葬在这里,说经台西4公里有老子墓。

说经台与化女泉

说经台位于楼观台南一个海拔600米、清泉环绕、竹林幽幽的台地上,也叫授经台,为纪念老子讲经而建。山门朝南,山门上有书画家石鲁写的“说经台”三字。门内两旁分立四通《道德经》石碑。山顶平台即说经台,上有“老子祠”,祠内塑有老子及弟子徐甲、尹喜像,老子手执“如意”,神态安祥,徐甲站立一旁,尹喜跪在右方。“老子祠”大殿后是藏经阁,内藏各种版本的《道德经》和研究、注释《道德经》的典籍诗文。

在“说经台”西1公里处,有化女泉。相传老子的弟子徐甲本为一堆白骨,老子用“聚形符”将其点化为人形。在楼观台时,老子想考验一下徐甲学道的诚心。老子插杖于地,用七香草化为一美女,徐甲见了美女,顿时心旌摇动,把老师的教导忘得一干二净。老子见了大为生气,收回“聚形符”,徐甲又复原为一堆枯骨。后经尹喜说情,才还了徐甲肉身。老子拔杖离去,插杖处涌出两股清泉,即为化女泉。老子祠内的一组塑像即以此为题。后来徐甲痛改前非,潜心学道,终于得道成仙,被尊为“白骨真人”。

系牛柏与上善池

“说经台”北2公里处是一片平畴沃野,唐宗圣宫遗址即在这一带。这里有九棵参天古树,其中有一株名系牛柏,相传当年老子东来所骑青牛即系在此树上。元代,古柏朽倒,在原处另植了一棵。至今已有七百余年。据《古楼观台志》记载,元至元十五年(1278),安西王曾派人在系牛柏下置一石牛,以示当年遗迹。

楼观台东西各有一座六棱形八卦顶的飞角凉亭。西亭下有一口八卦状水池,名“上善池”。

相传元代至元年间(1264—1294),陕西关中遭瘟疫,周至一带人畜死亡无数。太上老君(老子)梦中指点楼观台监院张致坚,谓山门前石板下有神水,可治瘟疫。张致坚命人撬开石板,果然得到一泓清泉,泉水治愈了周围许多病人。当时任翰林院学士的书法家赵孟頫来此听到这个故事,感触良多。《道德经》第八章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乎道”的话,意思是说: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帮助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水最接近道。赵孟頫取其意,写“上善池”三字,后勒字于石,竖在池旁。

另外,楼观台内还遗有刘合俞衣钵塔。塔本属佛教建筑,到了明清时期,佛道合流,也有一些道人建塔。道教塔只是作为纪念,或埋存衣钵。刘合俞衣钵塔为楼观台仅存的一座塔,内埋刘合俞道士生前用过的衣钵。此塔为砖砌实心,三层,高约9米,塔体细长。塔形仿佛塔,只是把佛塔的主要部分塔刹加以改造,没有莲座,不用相轮、宝盖之类,而用瓜棱做顶,塔身四周也没有佛塔常有的繁复装饰,朴实无华。

位于陕西周至县毗邻西安,交通便捷,区位优越。历史上,古楼观是中国道教的祖庭圣地,盛唐时为国内著名的道观,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在中国宗教史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当年函谷关总兵伊喜见到紫气东来,老子骑青牛而至,便拜老子为师,辞官随老子沿秦岭终南山神仙路西行,昼行夜宿,不几日来到将军山下,只见此处祥云缭绕,四季如春,溪流纵横,鱼翔浅底,百鸟争鸣,龙飞凤舞,牡丹竞放,泉水叮咚,真乃世外桃源,老子抬头望时,只见一巨石十分奇异,如有人形,豹头环眼,铁面虬鬓,一手执剑,一手执扇,五蝠飞舞,正气浩然,不尽叹到:“道可道,非常道,宇宙造物,天地之始,万物之母,欲观其妙,常有也,钟馗钟馗赐福镇宅,中榜得魁,真神也……。”洋洋洒洒五千言,由伊喜记录,世谓之《道德经》是也。

后老子与伊喜结草阿福泉,马放南山,老牛坡放牛,南山不老松下讲道,发现终南捷径后清凉山讲经,楼观台炼丹,铸南山铁案,享南山之寿,是谓道教之祖庭,钟馗之故里,天下第一福地也。

陕西的名胜古迹如下:

华山:华山,古称"西岳",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境内,距西安 120 公里。

它南接秦岭,北瞰黄渭,扼守着大西北进出中原的门户,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

兵马俑:秦兵马俑坑发现于1974年,位于秦始皇帝陵以东15公里处。

经考古工作者连续多年大规模钻探及研究考证,这里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皇帝秦始皇帝之陵园中一处大型从葬坑。

秦始皇陵: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临潼县城东约5公里处的骊山北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秦陵(含兵马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华清池:华清池亦名华清宫,华清池位于西安城东,骊山北麓,华清池距历史文化名城西安30公里。

自古华清池就是游览沐浴胜地,华清池是全国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1997年国务院公布华清宫遗址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骊山:骊山位于西安临潼县城南,属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

最高峰九龙顶海拔13019米,山上松柏长青郁郁葱葱,远看形似一匹青色的骊马,故名"骊山"。

骊山又名"绣岭"。

每当夕阳西下,骊山辉映在金色的晚霞之中,景色格外绮丽,有"骊山晚照"之美誉。

陕西历史博物馆:位于西安市小寨东路与翠华路的交叉路口西北侧,占地约7万平方米,是国家级历史博物馆,也是我国最大型、最现代化的历史博物馆。

大雁塔:大雁塔位于南郊大慈恩寺内,是全国著名的古代建筑,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

相传是唐僧从印度(古天竺)取经回来后,专门从事译经和藏经之处。

小雁塔:小雁塔位于距西安城1公里处的荐福寺内。

荐福寺创建于公元684年,是在唐高宗死后百日,为其献福而建的,所以最初起叫献福寺。

公元698年改名荐福寺。

大小雁塔是古都长安保留至今的两处重要标志。

小雁塔与大雁塔东西相向,因规模小于大雁塔,故称小雁塔。

这一"小"字小出了精致和典雅,但也小出了小气,在声名和气势上与大雁塔简直是天壤之别。

碑林博物馆:西安碑林坐落于著名古城西安市三学街(因清代的长安学、府学、咸宁学均设在这里而得此名)。

它于北宋二年(公元1078年)为保存《开成石经》而建立。

钟楼: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建筑最宏伟,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之一。

它以其金碧辉煌的雄姿踞于西安城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是古城西安的标志建筑,被誉为"古城明珠"。

鼓楼:西安鼓楼位于西安城内西大街北院门的南端,东与钟楼相望。

鼓楼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1380),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和清乾隆五年(1740)先后两次重修。

楼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击鼓报时,故称"鼓楼"。

历经岁月沧桑,如今巨鼓早已不存,惟余鼓楼巍然耸立。

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遗址即半坡遗址博物馆,位于西安市东郊约六公里的半坡村,是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距今有6000年的历史。

属于仰韶文化。

这类遗址仅在黄河流域的关中地区就发现了400多处,因此,黄河流域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发源地之美称。

西安城墙:西安城墙建于明洪武年间(1370枣1378)年,以公元6世纪时隋唐皇城墙为基础扩展形成,周长13912米。

大寺:大 寺位于西安鼓楼西北的化觉巷内,又称化觉巷 大寺,它与西安大学习巷 并 称为中国西安最古老的两座 大寺,因其在大学习巷寺以东,故又叫东大寺。

青龙寺:青龙寺是唐代著名的佛寺之一,在9世纪出达到鼎盛,它是日本佛真言宗的祖庭,是日本人心中的圣寺。

兴教寺:兴教寺位于西安城南约20公里处,长安区杜曲镇少陵原畔,长安区杜曲镇樊川北原(少陵塬)。

是唐代著名翻译家、旅行家玄奘法师长眠之地。

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水陆庵:水陆庵地处蓝田县城东10公里的普化镇王顺山下,原名水陆殿,为六朝古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保存古代精巧罕见的彩塑而闻名,被誉为"中国第二敦煌"。

是国内目前保存最大的壁塑群。

八仙庵:道教胜地八仙庵,位于西安市东关长乐坊内,为西安最大的道教庙宇,也是中国西北地区著名的道教建筑。

相传修建于宋代,随后历代均有修葺。

现存主建筑均为清代所建,因庵中供奉以传说中的汉钟离、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曹国舅、吕洞宾、蓝采和、何仙姑八位神仙的塑像为主,故名"八仙庵"。

曲江寒窑:曲江寒窑,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南郊,大雁塔东侧、雁引路以南、曲江池东南方向的一条沟里。

进入寒窑,可欣赏雕绘精美的山门坊,一览王宝钏当年绣球择婿的飘彩楼,可观画室、寒窑故事蜡像馆。

楼观台:楼观台得名于西周,古代圣哲老子曾在此著《道德经》五千言,并在高岗筑台授经,故此地是全国的道教圣所,并受道教信徒的仰慕膜拜,是我国著名的道教胜地,被誉为中华文化之魂所在地,有"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称。

草堂寺:中国佛教寺院。

在陕西户县东南15千米,面对终南山。

龟兹僧人、大翻译家鸠摩罗什为后秦姚兴迎至长安后不久,即安住此寺译经。

因其以草苫为寺中一堂屋顶,故名。

翠花上:翠华山在终南山太乙镇,去了终南山就一定要去一下翠华山。

据说大约在周幽王时期,关中发生大地震到这里。

地质构造比较脆弱的翠华山一带发生强烈山崩,甘湫池和翠华峰是山崩破坏最严重的地段大量的崩积物堆满山谷,截水成湖,形成秦岭北坡罕见的两个堰塞湖,即水湫池和甘湫池。

大唐芙蓉园:大唐芙蓉园(Tang Paradise)位于古都西安大雁塔之侧,是中国第一个全方位展示盛唐风貌的大型皇家园林式文化主题公园。

早在历史上,芙蓉园就是久负盛名的皇家御苑。

今天的大唐芙蓉园建于原唐代芙蓉园遗址上,以"走进历史、感受人文、体验生活"为背景,展示了大唐盛世的灿烂文明。

我国的四大名观是什么?

我国四大名观1、北京白云观 是北京最大的道教庙宇,为中国道教协会所在地,在全国享有盛誉。其创建于唐代开元二十七年(739),距今...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