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员李卫最终的结局是什么样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6浏览:3收藏

清官员李卫最终的结局是什么样的,第1张

清朝官员李卫的结局是在乾隆三年的时候病逝。

康熙五十六年,李卫捐资员外郎,随后入朝为官,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深受雍正皇帝赏识,历任户部郎中、云南盐驿道、布政使。

浙江巡抚、浙江总督、兵部尚书、署理刑部尚书、直隶总督等职,为官清廉,不畏权贵,不论所任何职。

在位时能体察民间疾苦,深受百姓爱戴,李卫于乾隆三年病逝,年五十一,乾隆帝命按总督例赐予祭葬,谥敏达。

扩展资料:

李卫和年羹尧在当雍正家奴的时候,替雍正办了很多事情。雍正去江南查巡水灾的时候,向当地的盐商募集资金,但当地的盐商都站在八阿哥一边,同雍正作对。

雍正没有钱,就没法安置灾民。这个时候,雍正想到了李卫和年羹尧,让他二人秘密截获了盐商同八阿哥的信件,拿着信件迫使盐商们捐资。

雍正当上皇帝以后,李卫当上了封疆大吏,年羹尧去了西北,镇压西北叛乱。在那时候,二人深得雍正的信任。

据史书记载,李卫和年羹尧的关系是很不错的,他们两个都是雍正的手下,经常在一块替雍正办一些事情。

李卫和年羹尧的关系虽然是朋友,但是两人的性格有着很大的差异,李卫是个文人,很机灵,做事情活络。

而年羹尧是个武将,当上一方大员后开始骄傲起来,纵容手下作奸犯科。李卫和年羹尧最终的结局也反映出了二人性格的不同。

李卫度过了安定的晚年,一直受到皇帝的信任。而年羹尧却因为自傲自大受到皇帝的忌惮,最后遭到众臣的弹劾,被皇帝赐死在狱中。

年羹尧在临死的时候,李卫曾去监狱中看过他。 揭秘李卫后代都有谁李卫是雍正时期的重臣,深得皇帝的信任,不仅李卫自己被封高官,连他的后人也被封为高官。

—李卫

李卫是清朝名臣,他以捐资员外郎出身,在康熙五十六年入仕,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深得雍正皇帝赏识,历任户部郎中、云南盐驿道、布政使、浙江巡抚、浙江总督、兵部尚书、署理刑部尚书、直隶总督等职,为官清廉,不畏权贵,不论所任何职,在位时能体察民间疾苦,深受百姓爱戴。

李卫

李卫于乾隆三年病逝,逝世后乾隆帝命按总督例赐予祭葬,谥敏达,由于李卫在民间颇受爱戴,民间甚至有供奉李卫的神像和神位的,乾隆闻知大怒,下令地方官员将其全部焚毁。

历史上不是没有死后成神的官员,如文的有闻仲、比干、包拯等名臣,武将有关羽、李靖、王彦章等豪杰,各地的城隍也多是民间的英雄人物,清朝初年也有于成龙、施世纶等人被奉为青天大老爷,怎么到李卫这里乾隆就不通过了呢?

乾隆

原因有以下几点:

1、 李卫是捐官出身,虽然有能力,但是在讲究正统的时代,还是属于捞偏门出身,对于皇帝来说这种人才够用就好,多了也是个负担,也不值得提倡。而且乾隆与他老爹雍正不同,雍正看重的是能力和忠心,乾隆觉得自己文武双全,只要臣子们听话就好。

雍正

2、 李卫不是乾隆的嫡系,他是雍正赏识的大臣,同样待遇的还有雍正被封为天下总督第一的田文镜,乾隆也认为其为人刻薄而不喜,后来田文镜墓地被人毁坏,乾隆也置之不理。

田文镜

3、 李卫是汉人,虽然清朝皇帝都鼓吹满汉一家,但是真正落到实处的一个没有,雍正算是其中稍微好一点的,所以他重用了许多汉人,而乾隆虽然在民间号称是海宁阁老陈廷敬的私生子,但是明白人都知道那只是汉人的意*而已,要知道他们还说元顺帝是宋少帝的后代呢。

在民族矛盾还是主要矛盾的清朝,汉人英雄显然不是满族统治者想看到的,所以乾隆在得知百姓为李卫修建了神像之后,才会下令地方官员将其焚毁。

年羹尧和李卫同是雍正身边非常受宠的大臣,但是结局却千差万别,李卫虽然读书不多,依靠捐资入朝为官,但是他为官期间清正廉明、不居高自傲、不贪图名利,尤其是在缉查私盐方面立下大功,最终官至浙江总督,得以善终。

李卫后代的结局除了长子以外,其他四子得以善终。相对而言,年羹尧的后代可没有这么好的命运,他的后代要么病死,要么怕受到牵连逃到江都,改名换姓一生在恐惧中度过。

李卫的升职记与结局

李卫出生于康熙二十七年,江南铜山人士(今江苏徐州丰县),李卫从小识字不多,喜习武,武艺超群,善于捉拿盗贼。李卫二十九岁被朝廷任命为员外郎,三十一岁升任为户部郎中,三十六岁升任布政使,掌管财政税收,三十七岁提升为浙江巡抚。

任职浙江巡抚一年后,此时浙江私盐泛滥,运销猖狂,李卫建议在海宁县设立官兵巡查缉捕贩卖私盐的盐商,多个贩卖私盐的犯罪团伙被缉捕。为了维护浙江当地食盐的销路,李卫下令严禁淮南、淮北私盐进入浙江地区销售,坚决打击贩卖私盐的盐商,随时缉拿私盐贩卖商。李卫在打击私盐上立下大功,不久升为浙江总督,时年三十七岁,李卫虽然没有良好的家庭背景,但是升迁速度可谓是罕见。

李卫最终由于肝病突然爆发,于乾隆三年病逝,享年五十二岁,那么一代名臣李卫的儿子们结局如何?

长子李星垣

李星垣,出生江南铜山(今江苏徐州),李星垣出生时,李卫只有十九岁,可谓是少来得子。

公元1736年,李星垣参加科举考试,二十九岁的李星垣高中武探花,不久被任命为二等侍卫,三十一岁任命为广德营游击(从三品),三十九岁升任中军参将,四十岁升守营副将,之后先后被任命为兴汉镇总兵、梧州协副将、右江镇总兵等,五十七岁官拜两广总督。

公元1765年,李星垣因贪污而被判死刑,实行斩立决,时年五十八岁。

次子李星聚

李卫的次子李星聚,荫生出身,后来短暂做过一段时间的知府,最终官至福建延建邵道,清朝的各省与府之间设立了分巡道,分巡道的老大就叫道员,他是省与府之间级别最高的官史。

道员的直属上司是按察使,按察使的地位仅次于总督,在官职等级上面属于正三品,道员属于正四品,史料对于李星聚的生卒年记载不详,死因也不详。

三子李星灿]

李卫的三个儿子官最高做到了州判,主要职责是协助知府处理政务方面的工作,比如粮务、水利、巡捕等,州判的官职等级属于从七品,李星灿的生卒年记载也不详。

四子李星宿

李卫的第四子李星宿,官至督粮道,顾名思义就是主要掌管与监督运输漕粮的官员,官府征收田赋的一部分粮食叫漕粮,这部分漕粮主要是供宫里的日常开支,官员的俸禄、军饷等。大多数人觉得掌管粮仓的官员只不过是个小官,那就错了,清朝是很重视漕粮运输的,漕运总督可是正二品,督粮道是正四品。

五子李星福

李星福,官最高做到了两江后补督阃府,督阃府是清朝的武官官职,又名武官都司,是个中级武官,相当于正四品,此官职没有实授,只是名誉上的称号罢了。

李卫的五个儿子中,最出众的是长子李星聚,他的成就最高,最终官至两广总督,其他四子没有显赫的功绩。但是最能干的长子李星垣下场也最为凄惨,由于贪污受贿而被判死刑,让人惋惜。

李伟是清朝雍正时期的重要大臣。雍正年间,他一路高升,成为皇帝的左膀右臂。李伟本来是雍正府的家奴,但因为雍正在争皇位的时候人手不够,就用自己的家奴给自己打工。那么李伟是谁呢?

最后李伟成就了直隶总督、太傅太子等头衔。直隶总督掌管当时直隶、山东、河南三省的军政、水运等事务,权力很大,是清政府的首任大臣。直隶总督当时是一品人,所以李伟当时的官衔是一品人。

清朝的官衔分为九等,每一等都有正、负之分。李_的直隶总督一职,出自一年级。虽然有官品,但官职的实际权力差别很大。比如北京的一些官员,虽然品味很高,但实际权力很小。还有一点就是京畿附近的官员比地方官员品味高。比如首都的知府是三等,地方的知府只是五等。

后来李_任直隶总督时,也担任过京官,比如他有兵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职,都是一品出身。后来李_封太傅为太子,太傅为正一品。这时,李伟开始担任正一品的官职。

李_的太傅太子一职虽然是正职,但这个头衔并没有实际的权利。平时没什么,就是个荣誉称号。大家都很清楚,李_是做官的,但一开始只是雍正府的家奴,没有爵位可说,最后却凭借自己的能力当上了正职。可见李伟确实有当官的本事。

李伟的妻子

李伟是清朝雍正年间的大臣,雍正年间异军突起。虽然历史上没有记载李伟妻子的具体情况,但现在的电视剧在写李伟的戏份时,都会为李伟加一部爱情剧。

来自网络。

《雍正王朝》年,李_是雍亲王的仆人,雍亲王去江苏视察水患时收的。雍亲王还在江苏收了一个叫翠儿的女奴,后来,这个翠儿被指为李_的妻子。雍亲王做了皇帝之后,也就是后来的雍正,他的家奴就成了他的左膀右臂,李伟和妻子翠儿也去了外地。后来,李伟的妻子翠儿被封为一品夫人。

李伟虽然做官,但读书不多。雍正奏折中,常有错别字,但翠儿是个精通书籍的女子。每当李伟写奏章,李伟就说大概意思,翠儿写。两个人的关系也不是那么稳定。李逵做官的时候和一个妓女有过来往,翠儿也经常为这事和李逵吵架。

公元《李卫当官》年,李伟的妻子名叫岳。岳是江南官宦世家。因为父亲被杀,她和弟弟岳小曼去北京状告朝廷。李伟的妈妈和岳小曼一起被政府抓了。李伟通过自己的算盘救出了李的母亲,并帮助救出了岳小曼。

岳很感激李卫,康熙皇帝知道了这件事,于是就娶了岳和李卫慈。李薇觉得自己是个混混,而岳是乖乖女,于是认岳为干妹妹。岳总是和李伟在一起。后来李伟因为一件事被免职了。岳并没有因为被罢官而离开李伟,而是嫁给了他,成为了李伟的妻子。

儿子李伟

李伟是清朝雍正年间的一名官员。他在雍正赫赫有名,是雍正的得力干将。雍正不仅信任李_,而且对李_的儿子特别尊重或有新的看法。后来乾隆继位,对李伟一家也很好。最后李伟的儿子都有了好的前途。

李_的大儿子名叫李星元,是李_儿子中最杰出的一个。最终做到两广总督的位置。两广总督掌管两广两省。在清朝,全国有八个总督,总督是地方的最高职位

李伟的其他儿子虽然没有太大的成就,但在官场也是小有名气。清代科举制度是选拔人才的方式,而一些官员和贵族的后代不用参加科举考试,可以直接通过祖先的影子。尹是指一个人成为朝廷的官员,然后他的后代就可以以做官的方式享受朝廷的优待。

李伟的儿子大多都得到了李伟的影子。甘龙是雍正的儿子,李伟为雍正立下了汗马功劳。甘龙一直非常同情他父亲的老兵。李伟死时,甘龙还派内侍将李伟的灵柩送回家安葬。龙照顾李伟,李伟去世后,又照顾他的儿孙。

在李_的儿子中,李星灿做到了州官的位置。虽然他不是一个大官,但他在州法官的职位上留下了一些小故事。古代的州判,类似于现在地区一级的检察院、法院院长的岗位,主要管理辖区内的案件和纠纷。

卫氏原系西周分派,实康叔之后,康叔封卫以国卫氏,派衍河东,子孙散居各地。若山右之曲沃,江左之华亭,广东之番禺,济邑之无恨,自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分支者难以悉举。以河东一支为最。东汉之起,卫氏便是的诗书名门,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卫氏更是儒学的望族。在东汉明帝(58—78),由于卫暠的儒学声名,便被朝廷征召,由于路途和身体状况,在赴洛阳就任途中卒于今山西夏县,朝廷便在本地赐所葬之,于是,家人便在当地定居下来。由于朝廷的重视及卫暠的地位和声望,所以,卫氏家谱便将卫暠列为一世族。东汉的名门多为大族,均由儒学经术方能进身仕途。卫暠的身份是儒生①,后代定居河东之后,虽然门户未立,却仍以儒学传家。到东汉末年,卫暠的四世孙卫凯被曹操重用,卫氏一门逐渐转盛。卫觊(?—229),字伯儒,卫仲道之兄,受儒学传家的影响,年轻时就学有成就,以才学箸称,尤其以文章而名扬于世。曹操为魏王时,卫凯与王粲并典制度。汉魏禅代,他受曹丕指派,作为汉朝侍郎,代汉室起草禅让的文诰。曹魏文帝、明帝两朝先后被封为亭候、乡候,执掌朝廷的礼制和文史图籍。他“好古文、鸟篆、隶草,无所不善”②。卫觊有三个儿子,其子能够光耀卫门的当属长子卫瓘。卫瓘(220—291),字伯玉。《晋书》卷三六,列传第六中这样记载:卫瓘年十岁丧父,至孝过人。性贞静有名理,以明识清允称,袭文爵乡候。弱冠为魏尚书郎。卫瓘20岁便入仕途,足见其才华横溢。魏灭蜀后,卫瓘任监军,邓艾、钟会平蜀后争权夺利,于是,他设计收杀邓钟二人,平定了祸乱。到西晋武帝时,官至司空,总揽朝政大权,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等到惠帝继位,卫瓘与汝南王共同辅佐朝政。自此,卫氏一门因卫瓘的权势和地位而成为名门望族。一门之内,二弟封爵,长子卫恒为黄门郎,第五子卫庭选入东宫“与太子游处”。卫瓘诸子,皆和西晋的名门望族联姻,长子娶陈郡阳夏何劭女,次子卫恒娶太原晋阳王浑女,三子卫岳娶河东闻喜裴楷女。其孙卫玠娶中朝名士乐广女,妻亡,又娶山涛孙女为妻。不但如此,卫氏也与皇室联姻,晋武帝敕卫瓘第四子卫宣尚武帝女繁昌公主。武帝曾打算选卫瓘女做太子(晋惠帝)妃,他称卫公女有“五可”:“种贤而多子,美而长、白。”③后来由于妒性十足弄权干政的皇后贾南风的从中作梗,使卫氏失去了婚配太子的荣宠。由于卫瓘权倾朝野,且又生性耿直,惠帝为太子时,朝中大臣认为太子呆傻,今后难以亲政,但无人敢言,卫瓘曾借酒醉“俞示武帝”,以此又招致皇后贾南风怀恨在心,在她的指示下,卫瓘一门祖孙九人遭楚王玮杀害,虽然楚王玮被杀,但卫氏一门从此凋冷。后卫瓘之女上书朝廷,得以平反昭雪,追封卫瓘兰陵郡公,其孙卫璪(仲宝)承袭爵位,卫瓘被害时,享年72岁。到晋怀帝时,卫璪官主散骑侍郎,弟玠(叔宝,286—312)为太子洗马。卫玠天生俊秀,美而白,有“玉人”之称。由于北方大乱,名门士族部分南迁,为保存门户,永嘉四年,卫玠携母举家南行,由于路途遥远,饥寒交迫,积劳成疾,于永嘉六年不幸卒于南昌。卫璪因“内侍怀帝”,没有和家人同行,于永嘉五年(311);石勒攻陷洛阳后遇害。在东晋时,元帝追及卫瓘是“国之元老”,便以其玄孙卫崇嗣继卫氏封邑。东晋义熙九年(413),祠部郎荀伯上表,夺卫氏之夏郡封邑,卫崇曾孙卫屿上表自陈,请求公议,保留了封邑。但是,自此以后,河东卫氏这一门权贵门户便无闻于朝了,相对后世,也只能是遥远之名,远离了后世之人的耳目。河东卫氏还有卫列一支。这一支的情况,在《世说新语·俭啬第二十九》“卫江州:条注引《永嘉流人名》曰“卫展字道舒,河东安邑人。祖列,彭城护军。父韶,广平令。展,兴熙初出杨将军,江州刺史”。卫列、卫韶,史籍无所称叙,而卫展的记载却见于《晋书·卫传》:“恒族弟展,字道舒,历尚书郎,南阳太守。永嘉中,为江州刺史,累迁晋王大理。……中兴建,为廷尉,上疏宜复肉刑,语在《刑法志》。卒,赠光禄大夫。”④关于卫铄的身世,最早,较完整的记载是唐代张怀瓘的《书断》。中云:“卫夫人名铄,字茂猗,廷尉展之女弟,恒之从女,汝阴太守李矩之妻也。隶(楷)书尤善,规矩钟公……右军少常师之。永和五年卒,年七十八。子克(误,应为“充”)为中书郎,亦工书。”晋代何法盛《中兴书》云:“李充字弘度,母卫氏。廷尉展之妹也。充少孤,母聪明有训……。”(《太平御览》卷749引)李矩任江州刺史,死于任上,当时卫铄四十来岁,由于她与王羲之的母亲是姊妹,便做了王氏的家庭教师,教授书法。帖词云:“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倾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帖中“姨母”二字提行写以示尊敬。从内容看,如果不是亲姨母而且深蒙教诲之恩,感情不会如此深厚而强烈。卫铄的书法,渊源深厚,艺术特色鲜明。她出身于书法世家,从卫凯到卫瓘到卫恒到卫璪、卫玠,俱有书名,家风四世不衰。卫恒的书法水平最高,还著有《四体书势》,是中国书法传统理论的经典之作。卫铄生活在浓厚的书法艺术氛围中,自然受到良好的熏陶。卫铄还继承了蔡邕、蔡琰、钟繇的优秀传统。她自云:“规模钟繇,遂多历年。”可见她在学习书法传统上,是长期下了功夫的。由于受家教和继承传统,卫铄书法各体皆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唐代李嗣真的《书品后》云,卫夫人“正书尤绝”。明代陶宗仪《书史会安》说,卫夫人善正、行、篆、隶。《书断》云:“卫夫人隶书(此指正书、楷书)尤善,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芳树,穆若清风。”宋代陈思《书小史》引唐人书评云“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卫铄二十岁便著有书法理论著作,《草隶通解》等篇(见《淳化阁帖卷五·卫稽首和南帖》)。永和四年,在卫夫人去世的前一年,她倾其一生所学、所悟,写出了名垂千秋的笔陈图文章,长达六百多字,是中国书法史上较早的理论文章。永和五年,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书法家辞世,享年78岁,时年王羲之46岁,于永和九年王羲之50岁时,写下了流传万古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卫铄从40岁左右入住王家,在此后三十多年里,倾注毕生精力,终于打造出中国书法史上的高峰——书圣王羲之,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集亲情与爱于一身,集家学与才学于一体,将卫氏一门的成就与希望全部给了王羲之,使后世书家得以高山仰止。唐太宗钟情逸少:“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⑤卫氏自然更容易被舆论所冷落。尽如此,后世的人们并没有将她从时代的座标上抹去,黄庭坚《钹为王圣子作序》云:“王右军初学卫夫人小楷,不能造入妙,其后见李斯,曹喜篆,蔡邕隶、八分,于是楷法妙天下。”并作诗云:“仲将百英无后尘,迩来此公(指李建中)下笔亲,使之早出见李卫,不独右军能逼人。”⑥赵构《翰墨志》引杜甫诗云:“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云:“自卫伯玉父子擅行草之妙,其后王右军得法于卫夫人,遂集书家之大成。”沙孟海先生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一文中指出:“王羲之的字,直接受之卫家,间接是学钟繇的。”这些论述均是对卫夫人是右军书学导师的地位予以充分肯定。这是尊重书法史实的。

清官员李卫最终的结局是什么样的

清朝官员李卫的结局是在乾隆三年的时候病逝。康熙五十六年,李卫捐资员外郎,随后入朝为官,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深受雍正皇帝赏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