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后,南方各宗室建立南明,共有多少个南明政权产生存在?一直延续到了哪一年?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6浏览:3收藏

明朝灭亡后,南方各宗室建立南明,共有多少个南明政权产生存在?一直延续到了哪一年?,第1张

 公元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破北京,随后清朝入主中原,明朝宗室先后在南方建立的抵抗政权的统称。包括弘光政权、隆武政权、鲁王监国、绍武政权及永历政权,前后共历18年。

[编辑本段]弘光政权

  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初三首先建立。由马士英、史可法等奉明福王朱由崧监国于南京。五月十五日即皇帝位,年号弘光。朱由崧,明神宗之孙,福王朱常洵之子。初封德昌王,进封世子。崇祯十六年嗣封福王。次年初,农民军扫荡北方,朱由崧流亡淮上。时南京之明残余势力议择君以定南都,然后挥师北上。曾出现拥潞王与拥福王之争,最后马士英恃势逼史可法等同意立福王朱由崧为帝。马士英等以拥戴有功,把持朝政,起用阉党余孽,贪赃枉法,与高弘图等东林余党针锋相对。清顺治二年三月,宁南侯左良玉称奉太子密诏,入诛奸臣马士英以清君侧,起于武昌,进逼南京。时清军迅速南下,连续破徐州,渡淮河,兵临扬州城下。随后,清军渡长江,克镇江。弘光帝被迫出奔芜湖。五月十五日大臣赵之龙、王锋、钱谦益等献南京城投降;二十二日朱由崧被获,解北京处死。弘光政权覆灭。

[编辑本段]隆武政权

  顺治二年闰六月初七,明福建巡抚张肯堂、礼部尚书黄道周及南安伯郑芝龙、靖虏伯郑鸿逵等,奉唐王朱聿键称监国于福州。闰六月二十七日称帝,改福州为天兴府,以是年为隆武元年。朱聿键,朱元璋九世孙,端王朱硕熿之孙。崇祯五年嗣立唐王,九年因率兵勤王擅离南阳获罪,弘光时获释。顺治二年五月避乱经杭州,适南都已亡,郑鸿逵等迎之入闽。隆武政权建立之初,俨然有所作为,集廷臣议抗清战守。即位不及半月,即下诏亲征,影响颇大。江浙、安徽、江西各地义军纷起,响应抗清号召。然而军政大权掌握在地方实力派郑芝龙手里,隆武本人也为其挟制,实际并无建树。三年七月,清军攻下浙东浙南,即挥师南下。郑芝龙暗中与清军洽降,撤兵还安平镇。福建门户敞开,清军长驱直入。隆武帝出奔汀州,八月二十八日被清军追及擒杀,隆武政权灭亡。

[编辑本段]鲁王时期

  顺治二年闰六月二十八日,在浙江余姚、会稽、鄞县等地抗清义军及故明官吏缙绅的扶持下,明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朱以海,朱元璋十世孙,鲁王朱寿镛第五子。崇祯十七年二月嗣王位。鲁王政权建立后,控制浙东绍兴、宁波、温州、台州等地,拥有浙中义师及原明总兵方国安、王之仁部,且凭借钱塘江天险,曾汇兵合攻杭州。但其政权腐败,热衷于与隆武朝争夺皇统,势同水火。顺治三年六月不战而溃,朱以海出海至舟山。清军迅速平定浙东,鲁王大臣张国维、朱大典、马士英、孙嘉绩、王之仁等先后死,方国安、阮大铖等降清。该政权建立不到一年即告灭亡。

[编辑本段]绍武政权

  顺治三年十一月初二,大学士苏观生、隆武辅臣何吾驺等于广州拥立朱聿键之弟朱聿鐭�为帝,改元绍武。同年十二月十五日,清军李成栋部攻入广州,朱聿鐭�等皆死。绍武政权仅存41天。

[编辑本段]永历政权

  顺治三年十一月十八日,明两广总督丁魁楚、广西巡抚瞿式耜等拥戴桂王朱由榔于肇庆称帝,以次年为永历元年。朱由榔,明神宗之孙,桂恭王朱常瀛少子。初封永明王。为人懦弱寡断,昏庸无能。

  正当南明政权形势万分危急之际,大顺农民军余部出现在抗清斗争最前线,挽救了危局。自李自成死后,余部分为二支,分别由郝摇旗、刘体纯和李过、高一功率领,先后进入湖南,与明湖广总督何腾蛟、湖北巡抚堵胤锡联合抗清。

  1647年,郝摇旗部护卫逃来广西的桂王居柳州,并出击桂林。年底,大败清军于全州,进入湖南。次年,大顺军余部又同何腾蛟、瞿式耜的部队一起,在湖南连连取得胜利,几乎收复了湖南全境。这时,广东、四川等地的抗清斗争再起,在江西的降清将领金声桓和在广州的降清将领李成栋先后反正,清军后方的抗清力量也发动了广泛的攻势。另外,永历帝朱由榔还专门派使节前往川东石柱争取四川总兵、忠贞侯秦良玉的支持:《春晖堂笔记》写本卷中《永历杂记》有一则云:“当入滇之先,遣使往忠州加秦良玉太子太傅,任以四川招讨使,仍以镇东将军督兵靖川中诸贼。”。一时间,永历政权控制的区域扩大到了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川7省,出现了南明时期第一次抗清斗争的高潮。

  在抗清名将何腾蛟、瞿式耜、堵胤锡、郑成功等的支持下,尤其是大顺、大西农民军与之联合抗清,永历政权得以生存下来,支撑台湾及中南、西南数省半壁江山,声势颇大。顺治五年春收复了湖广、湘桂部分地区。顺治九年收复广西全境。接着北取长沙,东扫江西,收复二州16郡。

 

朱常洵 煮成汤

明神宗的第三个儿子朱常洵一生大起大落,前半生享尽荣华富贵,到五十多岁的时候却死于李自成之手。关于朱常洵的死法,历史上有三种说法,其中最惨烈的某过于朱常洵煮成汤的版本。

朱常洵

据《明史》记载,李自成进城的时候,朱常洵和他的世子朱由榔准备弃城逃走,结果朱由榔跑掉了,而“福王常洵遇害。自成兵跬跹,杂鹿醢尝之,名福禄酒。”《明史》记载的死法有点血腥,不过民间野史似乎还觉得不够悲惨,于是就有了朱常洵的另一种死法。据说李自成觉得直接杀了这位老王爷不够解恨,于是下令将其和几只草鹿一锅煮,美其名曰“福禄汤”。

除了正史和野史外,近年出土的福王括地志的碑文上面还记载了朱常洵的另一种死法。李自成率兵攻洛阳,朱常洵组织军队抵抗,城破,朱常洵被活捉。面对闯王李自成,大明福王朱常洵破口大骂,遂遇害。两名承奉(太监)对着尸身哭了半天,对李自成的部下说:“王爷死了,我们也不想独活了!”于是,请求弄口棺材收尸,看守的士兵答应了。如果这个记载属实,那么朱常洵死得还算体面,至少没被煮成汤。不过,福王括地志的署名作者是朱常洵的儿子朱由榔,儿子将老子写得体面点也无可厚非,其真实性同样值得推究。

朱常洵挺厉害

关于朱常洵的生平,不能不用“唏嘘”二字来形容,这位本是皇帝爱子的王爷,早年享尽荣华富贵,晚年却被李闯王杀死。确切的说,应该是被“烹”了。据说,朱常洵死前向李万般求饶,可以说极尽丑态,王爷当到这份上也只能让人侧目了。但对于朱常洵的评价,并不是只有“窝囊”俩字,还有人说朱常洵挺厉害,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朱常洵被抓

朱常洵即明末著名的福王,他是万历皇帝最喜欢的皇子,没有之一。万历为什么偏偏喜欢朱常洵呢?并不是因为他有什么才能,而是因为他有一个得宠的母亲。朱常洵的母亲是郑贵妃,她很得皇帝欢心,生下的儿子自然也被皇帝视为宝贝。皇帝很想让这个宝贝儿子当皇帝,可惜明朝的大臣们都是死心眼,非说朱常洵不是长子当不得皇帝。万历跟大臣们斗了几十年,最后也累了,就把朱常洵封为福王,把洛阳封给他做藩地,给他建造了一座豪华的王宫,花费了白银28万两。但皇帝舍不得把儿子打发走,直到朱常洵快30岁才将他送到洛阳就藩。在此期间,朱常洵大婚,万历为了他的婚礼花费的白银多达三十万两。

朱常洵就藩后,万历生怕这个儿子过得不好,赐给良田4万顷,因当地良田不够,竟从邻近省份划拨。不仅如此,朱常洵请求将四川的盐茶税给自己时,他的父皇也是欣然应允。后来,朱常洵有开口要淮盐,万历又答应了。于是,本来要交给国库的税收就成了福王的私产,

以至边军的粮饷都受到了影响,朱常洵也因此成了众矢之的。后来,河南闹蝗灾,农民军进攻洛阳,前来增援的官军却不愿卖命,他们说:“福王富可敌国,却让我们饿着肚皮拼命!”就这样,洛阳城不久就被攻破了,而逃跑不及的福王被抓,后被杀死。

后世之人谈到明朝灭亡之时,有“明亡于万历”的说法,若真是如此,那么这位受万历盛宠的“蠹虫”王爷朱常洵也算是明亡的“功臣”了。朱常洵身为皇子,却毫无家国观念,以至于在国难当头的时刻还在干自挖墙脚的事,能不说他“厉害”吗?

朱常洵与崇祯

朱常洵是明万历皇帝的儿子,与崇祯的父亲朱常洛是亲兄弟,也就是说朱常洵与崇祯是叔侄关系。崇祯在位十七年,期间为政勤勉,可惜最后落得个上吊煤山的下场,这点让不少明朝遗民痛惜,因此给他上了个“烈宗”的谥号。朱常洵曾经和皇位擦肩而过,后来被父皇封到洛阳做了几十年的福王,期间享尽荣华富贵,比崇祯这位侄儿过得舒心多了,不过下场却不见得比崇祯好到哪里去。

《大明劫》崇祯剧照

朱常洵的母亲是万历宠妃郑氏,自古后宫都是子以母贵,故朱常洵从小深受父皇的盛宠,并一度欲将其列为继承人。不过,明太祖曾有训,皇位继承“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所以既非嫡子也非长子的朱常洵的太子之路,最终因大臣强烈反对而被切断。朱常洵虽然没当成太子,不过万历对他却比太子还优待,不仅将洛阳这块膏腴之地封给了他,还格外赐给他无数的金银财宝,时人曰“福王富可敌国”。而他的哥哥也就是明光宗就没那么好命了,虽然万历不得已将其封为太子,但一点也不重视他,直到十岁也没给他请个老师教他读书写字。

万历死后,朱常洛只当了27天皇帝就一命呜呼,传位于长子朱由校,是为天启皇帝。天启在位六年,死时无子,传位于弟弟朱由检,于是本来与皇位无缘的朱由检就成了历史上的崇祯皇帝。对比当年朱常洵母子的“有心栽花花不成”,朱由检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了。

朱常洵与崇祯这对叔侄,一个大半生享乐,一个大半生操劳,最后一个被杀一个上吊。末世王孙不如狗,大概就是如此了。

李自成朱常洵

明代灭亡之际,朱姓王子皇孙们的命运开始逆转,或被杀,或被俘,幸存者则逃到荒沟野岭改名换姓。明末的朱姓皇族除了崇祯的三个儿子外,福王朱常洵也算是命运最为凄惨的一个了,这位享了大半辈子福的王爷恐怕做梦也想不到,有一天会死于非命。关于朱常洵之死,历史上的版本有好几个,不过都与李自成有关。那么,李自成朱常洵之间有什么关系,朱常洵又是怎样死的呢?

李自成活捉朱常洵

历史回到崇祯十四年,这一年李自成率领农民军进攻洛阳。洛阳是中部重镇,也是福王朱常洵的藩地,加上福王是万历皇帝的爱子,当年就藩时被赐予数万顷良田和无数珍宝,所以李自成欲取洛阳而充府库。当时的河南旱灾严重,灾民遍地,民间不满情绪指向富可敌国的福王,而李自成的部队四处打着“闯王来了不纳粮”的旗号,这就使得洛阳城内的抵抗力量及其脆弱,李自成很快就将大军开进洛阳。朱常洵和世子朱由榔准备越城逃走,福王没来得及,被农民军活捉。

全天下都知道福王富有,李自成此时正是需要军需粮饷的时候,于是进城后的首要事情就是查抄福王府,据说抄出金银财宝无数。对于福王府原来的主人朱常洵,李自成也毫不客气,有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是,李自成见朱常洵长得肥,下令将其和几只鹿一起煮汤喝了,名曰“福禄宴”。不过,早些年出土的福王扩地志碑文对朱常洵的死有另一种说法,即朱常洵是大骂李自成后被杀死,其尸体被两名太监收入棺中。不管朱常洵最终怎么死的,其死都和李自成有关,这点倒是毋庸置疑。

  ⑴洪武 太祖朱元璋 (1328-1398)1368年称帝,在位31年。

  1368年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死于1398年,时年71岁。

  建立锦衣卫,(比英国的007机构还早了近五百年)(为孙子建文登位扫清道路)锦衣卫隶属于皇帝的亲军体系,长官为指挥使,下领官校,官为千户、百户,校为校尉力士,明中后期达到十几万人之众。锦衣卫下设镇抚司,有监狱和法庭锦衣卫木印。

  借口胡惟庸谋反,趁机宣布撤销中书省,从此不设丞相。

  ⑵建文 惠帝朱允文洪 太祖孙,皇太子朱标的次子 (1377-1402)1398年即位,在位5年。

  明惠帝朱允炆,明朝无谥,清乾隆元年追谥「恭闵慧皇帝」,史籍称为建文帝。

  在齐泰、黄子澄、方孝儒辅助下仿效西汉初年削藩之策。

  ⑶永乐 成祖[原燕王]朱棣 朱元璋之第四子 (1360-1424)1402年即位,在位23年。时年65岁

  用“恢复祖宗旧制”为旗号,起兵反叛,登上了皇位,史称“靖难之役”。清除建文余党,严厉地处决了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等;对于意降的旧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人,既往不咎,量才录用。

  在锦衣卫外,另设东厂,因设于东安门北而得名。

  1421年迁都北京、营建北京皇城和建造紫禁城(今故宫),修筑砖构万里长城,并下令编纂了《永乐大典》。

  五次御驾北征蒙古,稳定北部边疆。[永乐帝死于北征归途]

  组织郑和下西洋、扫除了禁海闭关的痼疾,开创了中国一个伟大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⑷洪熙 仁宗朱高炽 朱棣之长子 体弱多病,登极后从政仅8个月,就一病不起,

  规定了取中比例“南六十、北四十(南方人聪明刻苦,进士之中多为南方人,北方人天性纯朴忠贞)”的科举制度,一直被沿用至满清。

  ⑸宣德 宣宗朱瞻[zhān]基 朱高炽之长子(1398-1435)1425年即位,在位11年。

  宣宗和其父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与仁宗并称“仁宣之治”,宣宗时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宣宗死于1435年,时年38岁。

  宣德帝当政10年,在洪熙帝奠定的基础上,倚靠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永乐、洪熙、宣德三朝老臣)”及尚书蹇义、夏原吉,组成了志在守成的稳健的统治核心。

  宣德皇帝既是一个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皇帝,又是一个喜欢射猎、斗促织和戏游无度的皇帝。

  ⑹正统 英宗朱祁镇 朱瞻基之长子(1427-1464)

  “正统”;(1435-1449)18年

  “天顺”;(1457-1464)在位23年。英宗朱祁镇[复辟]

  即位时才9岁,“三杨”谢世和离任,宦官王振专权,1449年,瓦喇大举南侵,王振惬英宗亲征,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土木之变”后,其弟朱祁钰继位,改元景泰,英宗被尊为太上皇1450年,被放回,英宗回到北京,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短暂的仪式之后英宗被软禁在南宫,开始了他七年的软禁生活。直到1457年,才又即位。

  英宗“天顺”停止中国千年以来帝王死后嫔妃的殉葬。

  英宗“天顺”以谋逆罪冤杀了北京保卫战的功臣于谦、大学士王文等。

  ⑺景泰 代宗朱祁钰[景帝] 8 朱瞻基之次子

  “代宗”的庙号,表明他不过仅是代替他人当皇帝。

  景泰帝起用了兵部左侍郎于谦,确立了在朝臣中的威望。也先挟持着朱祁镇,率数十万大军已兵临北京城下,景泰帝命于谦为统帅,军民同仇敌忾,初战告捷,大败瓦剌军,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议和不成,进攻又失败,只好在将英宗扣压了一年之后,送还京城。当朱祁镇返回北京,朱祁钰与他在东安门执手相泣后,便将他送进南宫软禁起来。

  朱祁钰在位期间,出于确保自己皇位传承的私心,又做了件大蠢事,即废祁镇之子朱见深的皇太子名位,立自己儿子见济为皇太子,结果招致满朝大臣甚至自己皇后的反对。

  景泰八年(1456年)景泰皇帝得了重病,英宗“夺门之变”,复辟,代宗下台。

  一个月后,朱祁钰在西宫病亡,年30岁。死后也不能进明帝陵,只葬在京西金山。

  现有文物景泰蓝聊以慰藉。证明他当过皇帝。

  ⑻成化 宪宗朱见深 朱祁镇之长子 在位23年

  万贵妃控制后宫

  ⑼弘治 孝宗朱右樘[chēng]18朱见深之第三子 (1470-1505)年号 1487年即位,在位19年。时年36岁。

  (对万贵妃本人,也没有听从臣下的建议对她削溢议罪。这一切都出于一个孝字,孝敬父皇,维持传统,以宽仁忠孝为主,他死后被定庙号为孝宗,也正因为此。)

  孝宗,宪宗三子。孝宗“更新庶政,言路大开”,使英宗朝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史称“弘治中兴”。被誉为“中兴之令主”。

  ⑽正德 武宗朱厚照 朱右樘之长子 (1491-1521)1505年即位,在位17年。

  好逸乐,贪女色,是明朝有名的荒唐皇帝,因荒*过度,(南巡游乐中不慎翻船落水,回京后于第二年三月病崩)时年31岁。

  明武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最浪漫的皇帝。纵观明武宗一生,贪杯、尚兵、萧洒,所行之事多浪漫不经,精通佛学,会梵文,还能礼贤下士,甚至痴情于艺妓。

  ⑾嘉靖 世宗朱厚囱[cōng] 朱右樘之侄 (1507-1566)1521年即位,在位46年。时年60岁。

  严嵩当上内阁首辅,独揽大权20余年。

  海瑞 (1514-1587)海瑞终被被罢官入狱,在狱中住了10个月。嘉靖世宗皇帝死后,穆宗即位,恢复海瑞原职,改任兵部武库司主事。隆庆元年调尚宝司任司丞,后升审谳平反冤狱的大理寺寺丞、南京有通政。隆庆三年升金部御史巡按应天。后张居正当权,张居正政见与海瑞不合,始终没有起用海瑞。

  ⑿隆庆 穆宗朱载后 朱厚囱之第三子(1537-1572)1566年即位,在位7年。时年36岁。

  ⒀万历 神宗朱翊钧 朱载后之第三子 (1563-1620)1572年即位,在位48年。时年58岁。「明之亡,亡于神宗」。

  即位时10岁,由皇太后陈氏及李贵妃(与张居正默契)主持政务。

  神宗亲政后,深居宫中,荒*享乐,政治腐败;北方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窥视中原。

  张居正 (1525~1582)神宗是为首辅,为相十年(明太祖朱元璋时已经没有宰相的设置,但是他却有宰相的实权),是明朝的唯一大政治家,也是汉朝以来所少有的诸葛亮和王安石二人,可以与他相比。在军事方面重用戚继光等名将,平定倭寇外患;内政方面实行“一条鞭法”。

  戚继光抗倭寇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

  ⒁泰昌 光宗朱常洛 朱翊钧之长子(1582-1620)1620年即位,在位1月。时年39岁。

  贪财好色,由于*欲过度,即位当天就病倒了,后因服用丹砂过度而亡。

  东林党

  ⒂天启 熹宗朱由校 朱常洛之长子(1605-1627) 1620年即位,在位8年。时年23岁。

  在位时任用宦官魏忠贤,政治腐败。努尔哈赤宗乘机攻占沈阳。

  魏忠贤

  ⒃崇祯 思宗朱由检 朱常洛之第五子(1610-1644)1627年即位,在位17年。

  1644年李自成率农民军攻破北京。崇祯帝在景山自缢身亡,时年35岁。福王即位于南京,1645年(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清军攻破南京,明亡。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王朝。其历史进程分为四期:

明朝前身——西吴时期(1364年-1368年)

统治全国——明朝时期(1368年-1644年)

江南半壁——南明时期(1644年-1662年)

最后余波——明郑时期(1662年-1683年)

蒙元的统治日益残暴黑暗,元顺帝(元惠宗)统治时期,韩山童、刘福通、徐寿辉等爆发了红巾军起义。朱元璋参加了红巾军,他南征北战。1364年,朱元璋自称为吴王,史称西吴政权。1368年,朱元璋称帝,以应天府(南京)为京师,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不久他又命徐达、常遇春等大将北伐蒙元,攻占大都(北京),元顺帝北逃,元朝在中国98年的统治宣告结束。明朝共有二十位皇帝(包括南明四帝)。明朝的领土曾囊括清朝时期所谓内地十八省之范围,并曾在今东北地区、新疆东部、西藏等地设有羁縻机构。明初以应天府(今南京)为京师,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南京应天府改为留都。

明朝初年国力强盛,北进蒙古,南征安南,明英宗幼年即位时,朝中有“三杨”杨溥、杨士奇、杨荣主持政局,“海内清平”。至正统七年,宦官王振开始擅权;正统十四年发生土木堡之变,永乐以来的军事优势遭到破坏,并使国力大损,但景泰皇帝任用于谦击败瓦剌。弘治时期是明中期政治作为清明的时期,历史上称为“弘治中兴”。正德、嘉靖朝始逐渐中衰,社会矛盾萌发,并面临蒙古、倭寇两大外患。隆庆年间,俺答进贡,开放海禁。明神宗万历朝初期在名相张居正的辅政之下曾一度中兴。后世计当代朝廷岁收,明朝的经济规模可称世界第一。惟至万历朝中期始,皇帝怠政,官员更加腐化,地主阶级到处搜刮民脂民膏,导致江南民变的发生,关外满族作乱,财政恶化的明朝开始走向衰亡。天启年间,中官黄门集团的专政加快了这一进程的发展。至崇祯年间,人民纷纷揭竿而起,后金(满清的前身)的军队也突破长城防线,五入关内。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陕西榆林人李自成率军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在全国统治宣告结束,同年清军入关。之后明朝宗室相继在江南建立明朝政府,史称南明,明永历十六年(1662年),降清明将吴三桂将永历帝绞杀于云南昆明,南明灭亡。但台湾郑氏集团继续沿用永历年号,建立明郑政府,直到明永历三十七年(1683年)降清明将施琅进攻台湾,郑氏投降,明朝监国宁靖王朱术桂自杀殉国,明祚告终。

明朝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属于较发达阶段。明朝早期君主集权强化,皇帝大权独揽。但是在宣德以后,皇权开始削弱,权力在内阁与宦官之间争夺。从明朝末年满清初年开始,西方伴随着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和宗教改革,在世界的地位开始与东方平起平坐,并逐渐超越中国。同时,西学也随着一批传教士来到中国,为东西文化的交流开辟了窗口与机会。

西吴(1364-1368)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蒙古统治者争权夺利,百姓怨声载道,包括汉族在内的广大人民受到空前压迫。国库也日渐空虚。351年,朝廷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水患。“治河”和“变钞”成为民变的导火线,导致红巾军起义的爆发。

1351年5月,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红巾军起义爆发。次年,郭子兴响应,聚众起义,攻占濠州(今安徽凤阳)。不久,贫苦农民出身濠州人朱元璋受汤和邀请投奔郭子兴,屡立战功,受郭子兴器重和信任,并娶郭子兴养女马氏为妻。之后,朱元璋离开濠州,发展自己的势力。1355年,刘福通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帝,称小明王,国号大宋,年号龙凤,以亳州为都城。郭子兴病故后朱元璋统率郭部,任小明王左副元帅。龙凤二年(1356年),朱元璋率兵占领集庆(今江苏南京),改名为应天府,并攻下周围一些军事要地,获得了一块立足的基地。此时的朱元璋处境艰难。朱元璋采纳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龙凤六年(1360年),通过鄱阳湖水战,陈友谅势力遭到巨大打击。次年,小明王封朱元璋为吴国公。龙凤九年(1363年),陈友谅势力被完全消灭。龙凤十年(1364年)朱元璋自称吴王,史称西吴王,与位于平江(今江苏苏州)的东吴王张士诚相区别。龙凤十二年(1366年)小明王沉于江中溺死,朱元璋将明年改为吴元年。吴元年(1367年),朱元璋攻下平江,张士诚自尽,之后朱元璋又灭割据浙江沿海的方国珍。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立明朝,改元洪武,之后趁蒙元内斗之际进行北伐和西征,同年攻占大都(今北京),元顺帝北逃。之后朱元璋继续消灭位于四川的明玉珍势力和据守云南的元朝梁王。又深入沙漠,进攻北元。天下至此初定。

明朝(1368-1644)

洪武时期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一方面减轻农民负担,恢复社会的经济生产,惩治贪污的官吏,收到一定的效果。朱元璋确立了里甲制,配合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的施行,落实赋税劳役的征收及地方治安的维持。朱元璋平定天下后,大封功臣。但是朱元璋性格多疑,也对这些功臣有所猜忌,恐其居功枉法,图谋不轨。而有的功臣也越过礼法,为非作歹。朱元璋藉此两兴大狱,即“胡蓝党狱”,几乎将功臣全部诛杀。

靖难之役与永乐时期

朱元璋分封诸子为藩王,以加强边防、保卫皇位。藩王之中,北方藩王势力较强,主要是对蒙古的边防任务。又尤以燕王朱棣和晋王势力最大。对皇权构成极大威胁。

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惠宗,年号建文。建文帝立刻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谋削藩。周王、代王、齐王、湘王、岷王等先后或被废为庶人,或被杀。同时以边防为名调离燕王的精兵,准备削除燕王。结果燕王朱棣在姚广孝的建议下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靖难之役,最终占领了南京,建文帝在宫城大火中下落不明。朱棣胜利,靖难之役告终。朱棣革除建文年号,继续使用“洪武”纪年,即建文四年改为洪武三十五年,次年改元永乐。同时下令尽复建文朝所改的一切成法和官制。永乐元年,朱棣登基,是为明成祖(明仁宗时定庙号为太宗,明世宗于嘉靖十七年九月改庙号为成组)。

成祖即位之后,武功昌盛,先是出击安南。后又亲自五入漠北攻打蒙古以绝后患。在文治上,成祖下令编写《永乐大典》。三年即成。《永乐大典》有22877卷,又凡例、目录60卷,11095册,引书达七八千种,字数约有三亿七千多万,且无删节。永乐三年始,朱棣派郑和下西洋,规模空前,扩大了明朝的影响力。永乐元年(1403年),成祖下诏将北平改名北京,称行在,并设立北京国子监等衙门。永乐五年(1407年),下诏在北京修建宫殿。永乐七年(1409年),成祖巡幸北京,在北京设立六部与都察院,并在北京为逝世的徐皇后设立陵寝,已经显示迁都的迹象。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北京初步得到了繁荣。1416年,朱棣公布迁都的想法,得到认同。永乐十五年开始大规模营造北京,永乐十八年宣告完工,永乐十九年正式迁都。

但是成祖同样对异议者大肆杀戮,诸如黄子澄、齐泰等建文旧臣等都被杀。其中以方孝孺的“诛十族”和景清的“瓜蔓抄”最为惨烈。另外他还设置了另外一个特务组织——东厂。明代厂卫制度确立。

仁宣之治

明成祖死后,太子朱高炽即位,是为明仁宗。明仁宗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以积蓄民力。他还鼓励生产,宽行省狱。之后的明宣宗继续实行以仁政治国的方针,使国力进一步强大,史称“仁宣之治”。然而在这一时期打破了太祖留下的太监不得干政的规矩,一些太监开始干政,为明中期的宦官专权埋下隐患。

土木堡之变与英宗复辟

宣德十年(1435年),9岁的明英宗朱祁镇继位。在张太皇太后及元老重臣杨士奇、杨溥、杨荣(三杨)的辅佐下,明朝继续沿着仁宣时期的路线稳步前进。正统七年(1442年)太皇太后死,三杨也退出政治舞台,于是英宗宠信的宦官王振更加专横跋扈,开始专权。

正统初年,蒙古瓦剌部逐渐强大,经常在明朝边境一带生事。瓦剌首领也先在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南下攻明。王振即挟英宗领兵五十万亲征。大军离京后,兵士乏粮劳顿。八月初大军才至大同。王振得报前线各路溃败,惧不敢战,又令返回。回师至土木堡时,被瓦剌军追上,兵士死伤过半,随从王公大臣或死难或被俘。而英宗突围不成被俘,王振也被护卫将军樊忠打死,此即为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的消息来到京师后,朝中混乱。一些大臣要求迁都南京,被兵部侍郎于谦驳斥。继而大臣拥戴英宗弟朱祁钰即位,是为代宗,改元景泰。同时于谦积极备战。同年十月,瓦剌军直逼北京城下,安置英宗于德胜门外土关。瓦剌军队的进攻未果,大败逃走。也先见继续绑架英宗已无意义,乃于次年八月释放英宗。但代宗先是不愿遣使迎驾,又把英宗放在南宫软禁,并废皇太子朱见深(英宗之子,后来的宪宗)为沂王,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不久之后,朱见济病死,代宗也迟迟不恢复朱见深为太子。景泰八年正月,代宗病危。十六日,副都御史徐有贞率军夜入南宫,拥戴英宗夺门(东华门)复位,改元天顺。又杀害于谦及大学士王文,诬陷其欲立襄王之子为帝。此为夺门之变,又号“南宫复辟”。

宪宗时期

英宗复辟八年而死,儿子朱见深即位,是为明宪宗。成化二年谕祭于谦,复其子冕官,成化十一年恢复代宗帝号。又能体谅民情,励精图治,俨然为一代明君。琉球、哈密、暹罗、土鲁番、撒马儿罕等国纷纷入贡。但好景不长,宪宗好方术,终日沉溺于后宫,与比他大18岁的万贵妃享乐,并宠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他们肆意挥霍国库,导致国政大乱。而朝廷中佞臣当道,政局昏暗。宪宗还设置皇庄,开明代土地兼并之先河。另外,宪宗还开始了皇帝直接颁诏令封官的制度,是为传奉官。结果传奉官泛滥,舞弊成风。直到孝宗时期这些官员才全被裁撤。宦官汪直受到宪宗的宠信,张狂跋扈,设置特务组织西厂大肆冤杀普通民众与官员。民愤四起,但汪直依然握有大权。成化十八年(1482年),汪直才因言官弹劾而被贬。

弘治中兴

宪宗死后,明孝宗朱佑樘即位。由于孝宗自幼生于微寒,所以孝宗在位期间“更新庶政,言路大开”,使英宗朝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被誉为“中兴之令主”孝宗的励精图治,被称为弘治中兴。虽末年宠信宦官李广,但是立刻改过自新,历代史学家对他评价极高。 孝宗在位期间,先是将宪宗期间留下的一批奸佞冗官尽数罢去,逮捕治罪。并选贤举能,将能臣委以重任。孝宗勤于政事,每日两次视朝。孝宗对宦官严加节制,特务部门也只能谨慎行事,用刑宽松。孝宗力行节俭,不大兴土木,减免税赋。用情专一,一生除了张皇后外无任何妃嫔。在其治理下,弘治一朝期间政治清明,百姓富裕。

武宗乱政

弘治十八年五月,孝宗病死。十五岁的太子朱厚照即位,是为武宗,改元正德。武宗本性贪图享乐,整日与内臣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刘瑾、马永成、谷大用、魏彬、张永、丘聚、高凤、罗祥等八位过去的东宫宦官相互勾结,是为“八虎”。八虎想尽办法奉迎阿上,导引皇帝逸乐,残害忠良,导致朝政再次腐败。八虎之中的刘瑾独揽大权,将自己的党羽延揽入阁,还想方设法满足武宗的玩乐需求,建造豹房供其*乱。但是刘瑾的专权也引发了朝中大臣一其它“七虎”的不满。最终刘瑾被判凌迟3357刀处死。但是,武宗依然不思朝政,又开始信用佞臣江彬。

武宗的荒游逸乐导致正德年间土地兼并激烈,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深,因此变乱频生,先后发生宁夏安化王朱寘鐇谋反、直隶刘六、刘七起义、江西宁王朱宸濠谋反等重大事件。正德十五年,武宗于南直隶清江浦(江苏淮安)泛舟取乐时落水染病。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武宗去世。

嘉靖隆庆二朝

武宗无子嗣无兄弟。死后由孝宗弟兴献王长子朱厚熜即位,是为明世宗。世宗一即位,罢黜各地镇守太监,整顿税收,节俭财政,似乎要有所作为。但是大礼议事件严重损害了朝政:世宗要求称生父为皇考,称孝宗为皇伯考。但内阁首辅杨延和、礼部尚书毛澄等坚持以为不可,但是也有一些大臣纷纷迎合帝意。最后世宗尊其生父恭睿渊仁宽穆纯圣献皇帝,庙号睿宗。这样睿宗神主就升祔太庙,而跻于武宗之上(隆庆元年,罢睿宗明堂配享)。大礼仪引起轩然大波,朝臣中反对者均受打击,或被罢官,或被入狱。受杖者一百八十余人,杖死者十七人。同时,世宗奉道教,信用方士,滥用公帑,挥霍无度,并在宫中日夜祈祷。先是将道士邵元节入京,封为真人及礼部尚书。邵死后又大宠方士陶仲文。自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壬寅宫变”后世宗即不视朝。此后宠臣严嵩专政20余年,朝政腐败黑暗到极点。

嘉靖一朝,国家外患不断。北面鞑靼部趁明朝衰弱而占据河套。嘉靖1550年,鞑靼首领俺答汗进犯,在北京城郊大肆抢掠之后西去,明军在追击中大败,此为庚戌之变。穆宗时,明朝与蒙古通好,俺答被封为顺义王。在南部海疆,倭寇横行,人民生活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但是后为戚继光、胡宗宪、俞大猷剿灭。

世宗去世后,皇子朱载垕即位,是为明穆宗,改元隆庆。穆宗在位六年,任用能臣如高拱、徐阶、张居正等,内政形势总体较佳。为万历初年的中兴奠定了基础。虽然这两朝的政治腐化加剧,但经济仍有发展。

张居正改革

隆庆六年,明穆宗突然中风驾崩,子朱翊钧继位,是为神宗,改元万历。由于神宗年幼,于是由太后摄政。重臣高拱由于与太后信任的宦官冯保对抗而被罢官,相反张居正得到冯保的鼎力支持。

张居正辅政十年,推行改革,在内政方面,提出“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机构中的冗官冗员,整顿邮传和铨政。经济上,清丈全国土地,抑制豪强地主,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减轻农民负担。洪武年间,全国耕种田地有八百五十万零七千六百卅二顷。到了弘治十五年(1502年)降低到四百二十二万八千零五十八顷。而万历九年经过张居正的治理后达到七百零一万三千九百七十六顷。军事上,加强武备整顿,平定西南骚乱,重用抗倭名将戚继光总理蓟、昌、保三镇练兵,使边境安然。张居正还启用潘季驯治理黄河,变水患为水利。同时严惩贪官污吏,裁汰冗员。

张居正改革后,万历初年呈现出太平盛世的景象。张居正逝世之后,中兴之象消失。明王朝从此走上了衰败之路。

万历怠政

张居正死后初期,神宗尚能保持对朝政的兴趣,但不久就开始怠政。万历十四年后,神宗就开始连续不上朝。万历十七年元旦后,神宗以日食为由免去元旦朝贺。此后每年元旦神宗再也不视朝。自万历十六年后,常朝也经常看不到神宗。神宗整日在深宫中不理政事,沉浸在花天酒地之中。每年还进行选美。神宗还好营建,经常大兴土木。在他廿一岁时就开始筹建陵园。万历十七年,大理寺左评事雒于仁上疏,称神宗沉湎于酒、色、财、气,结果被贬为民。神宗还派矿监和税监搜刮民间财产,导致多处民变发生。由于神宗不理朝政,缺官现象非常严重。万历三十年(1602年),南北两京共缺尚书三名,侍郎十名;各地缺巡抚三名,布政使、按察使等六十六名,知府二十五名。神宗委顿于上,百官党争于下,政府完全陷入空转之中。官僚队伍中党派林立,互相倾轧,如东林党、宣党、昆党、齐党、浙党等名目众多,但其所议议题却不是如何改良朝政,只是人事布局而已。

万历朝包括援助朝鲜王朝抵抗日本侵略的壬辰倭乱、平定宁夏哱拜之乱、平定贵州杨应龙之乱的万历三大征都取得了胜利。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誓讨明朝。次年在萨尔浒之战中大败明军,明朝对女真从此转为战略防御。

魏忠贤乱政

泰昌元年(1620),光宗驾崩。长子朱由校继位,是为明熹宗,改元天启。熹宗文化水平不高,又喜欢木匠工作。阉党魏忠贤趁势而起,结党乱政,明朝社会更加黑暗。

但是在深层次的站在中立的立场来评价,其实所谓的“魏忠贤乱政”,是明朝文官集团中占有优势数量的“东林党”和“浙党”、“齐党”、“鲁党”为了各自的利益所引发的。皇帝企图通过内廷与朝中少数派的官员联合起来,从东林党把持的内阁中争夺权力的斗争。这种斗争随着天启皇帝病逝而最后告终。天启皇帝死后,崇祯皇帝又开始起用“东林党”官员,不久魏忠贤被皇帝调到凤阳看守皇陵,魏忠贤上吊自杀。

内忧外患

天启七年,熹宗死去。继任熹宗的是其弟信王朱由检,是为思宗(明安宗初谥为思宗,后改为毅宗,明绍宗谥为威宗),年号崇祯。他即位后,锐意改革朝政。他首先下令停建生祠,又逼客氏移居宫外。时机成熟后,崇祯帝下令魏忠贤去凤阳守陵。魏忠贤在前去过程中得知被崇祯帝已派锦衣卫来逮捕他,便与党羽李朝钦一起自缢。崇祯帝将其首级悬于河间老家。同时将客氏押到浣衣局处死。阉党其它分子也被贬黜或处死。阉党专权虽然结束,但其后朝中又党争不断,崇祯帝对朝政又开始失望。为中兴国政,他开始加强集权,力图控制百官,任用宦官来贯彻自己的革新意志。

1629年(明朝后期地图(崇祯年间)崇祯二年)10月,后金汗皇太极由蒙古人做向导亲率大军,通过喜峰口,从龙井关突破长城,攻陷遵化、滦州、永平、迁安四座国防要塞,直逼帝都。由于人事变动,朝廷一度失去了对辽西边防军的控制,而卫戍帝都之三大营为后金武力威慑,北京城外园亭庄舍被入侵者蹂躏殆尽。 同年12月,崇祯帝诏令天下兵马进京勤王。

1630年(崇祯三年),帝以“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疑则斩帅”等罪名将负责辽东军务的袁崇焕处死。同年,后金大军直抵北京城外,明廷大震,重庆女总兵秦良玉挺身而出,率领“白杆兵”主动向八旗军发起进攻。在北京永定门外,皇太极派出多尔衮部迎战秦良玉部。这一仗,秦良玉率白杆兵在孙承宗等老将的配合下战胜铁蹄骑兵。之后,秦良玉又趁风雪之夜成功偷袭皇太极大本营。迫使雄心勃勃的皇太极不得不连弃滦州、永平、迁安、遵化四城,无功而返,退出关外。

1640年清军攻打锦州,崇祯帝派洪承畴带八路总兵率刚刚镇压中原起义的十三万大军出关援锦,在松山大战清军,是为“松锦大战”。结果明军败。洪承畴降清。关外辽东地区至此基本全数沦陷。

1641年,李自成攻陷洛阳,杀福王朱常洵。1643年十月年李自成攻破潼关,十一月占领西安。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军主要在南方发展,先是控制了湖广地区,之后又改进攻四川,是为大西政权。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宣布建国,国号大顺,年号永昌。崇祯十七年三月,农民军攻陷大同、宣府、居庸关。十八日,农民军攻克北京外城。次日凌晨,崇祯帝在北京煤山自缢,明朝在全国统治宣告结束。

南明(1644-1662)

弘光政权

1644年四月廿一日,李自成亲率部队与吴三桂在山海关外的一片石大战,但由于清军参战,李自成大败。四月廿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匆匆即皇帝位,深夜便焚烧宫殿与九门城楼,向西撤退。之后,农民军接连内讧,战斗力大损,与清军交战时也连连失败。五月初二,清摄政王多尔衮进京。八日,顺治进北京。北京开始成为清廷都城。而在南京明朝设有形式上的基本的政府机关。1644年五月初三日,崇祯皇帝的堂兄弟福王朱由崧被推为监国。十二天后,朱由崧即皇帝位,是为安宗,以次年为弘光元年。弘光政府内斗不断,内部由阉党余孽专权,实行“联虏平寇”的错误国策,弘光帝也不理政事沉湎在酒色。清军一路南下,攻克中原,很快就到了史可法镇守的扬州城,史可法死守七日七夜,城破,史可法被杀,清军随后在扬州进行整整十日的大屠杀,史称扬州十日,死难者达80万。之后,清军渡江,攻破南京。弘光帝被俘,押解到北京,次年被杀于北京宣武门外的柴市。清军占南京后,又接连攻克苏州、杭州、松江、常州等江南大部。1645年(弘光元年)六月,清军再下剃发令,命令十天之内,清占区汉人一律模仿满洲人装饰剃发易服,“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引发了汉族群众的强烈反抗。江南百姓纷纷起义抗清,其中以嘉定和江阴人民的抗清尤为顽强激烈,先后发生了“嘉定三屠”和“江阴八十一日”等抗清事件,但都被清军血腥镇压。满清统治者野蛮贯彻执行剃发易服,期间死难者人数总数逾越百万,惨烈程度丝毫不逊于近代日本侵华屠杀。

隆武、绍武政权

弘光政权覆灭后,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唐王朱聿键称帝于福州,是为绍宗,年号隆武。隆武帝是南明时期最有作为的一位皇帝,励精图治,关心百姓疾苦,一洗前人弊端,基本国策改以“御虏”为主,但被拥立其继位的郑氏集团架空,处处受制于郑芝龙。1646年(隆武二年)二月,清军开始征伐福建与浙江。六月,鲁王兵败,漂泊海上。八月,隆武帝与清朝追兵搏斗时被乱箭射杀于汀州城衙的大堂上(一说被俘杀)。十一月初五,隆武帝之弟朱聿鐭称帝于广州,是为文宗,改元绍武,仅41天即被清军俘虏绝食而死。十一月十五,郑芝龙不顾郑成功苦谏,北上福州降清。

永历政权

隆武帝被害后,桂王朱由榔于当年十月初十监国于肇庆,十一月十八日正式称帝,是为昭宗,以次年为永历元年。永历政权与已经被击溃的张献忠李自成残部联合抗清,一度收复湖南全境;郑成功坚持在东南沿海地区进行抗清活动,一度攻克过漳泉二府,并奉永历为正朔,永历二年,永历帝指派宁靖王朱术桂到郑成功的部队监国。永历三年后,清军大兵压境,湖南再度沦陷。永历四年,清军攻克广州与桂林。永历帝被迫退守南宁。永历五年,孙可望迎永历帝入贵州安隆所,并进攻四川,一度收复了四川大部。李定国也进攻广西,攻克桂林,清定南王孔有德自焚而死,并大战湖南衡州,斩杀清敬谨亲王尼堪,尽复湖南,一时天下大震。但是,李定国、孙可望两名将领内部不和。永历八年,李定国与郑成功相约会师广东新会,图取广州,未能成功。永历九年,郑成功退守厦门金门两地。永历十一年,孙可望降清,西南军事情报均被孙可望出卖,清兵大规模进攻云南;此时郑成功被永历帝封为延平郡王,同时郑成功带领水军向舟山群岛进发。永历十三年,清军三路入滇,永历帝逃往缅甸;此时郑成功率17万水陆大军北伐,进入长江,攻占下瓜洲、镇江、江浦等地,直抵南京城下,将南京团团围住,结果中清军缓兵之计被清军击败,不得不回到闽南大本营。清顺治帝趁机派达素集中广东、福建、浙江三省兵力攻打金厦郑成功的军队。1661年(永历十五年)2月郑成功炮毙清顺治帝于厦门思明港(一说死于郑成功炮火的是顺治帝之子承政王,顺治帝死于天花或于五台山出家退出历史舞台),达素自杀,清军败退;此时清军入缅,逼迫缅甸政府交出永历帝。1661年3月郑成功派儿子郑经留守金厦,自己攻打被荷兰占领的台湾,经过九月苦战于次年二月复台。1662年(永历十六年),永历帝被降清明将吴三桂绞杀于云南昆明,南明灭亡。同年,郑成功病逝于台湾,李定国病故于猛腊。

明郑(1662-1683)

永历帝被害后,全国较大规模抗清活动就只有夔东十三家抗清与郑成功在台澎金厦抗清了。李自成余部在湖南抗清失败后,转移到川、鄂山区进行活动,在夔州府以东地区继续抗清,史称夔东十三家。1662年清军开始对其进行绞杀,1664年,夔东十三家军抗清失败,首领李来亨全家自焚。1662年6月郑成功病逝后,郑经从厦门来到台湾接手经营,仍旧沿用永历年号,并于次年从福建迎接明朝监国宁靖王朱术桂入台。1663年满清与荷兰联手进攻金门与厦门,金厦两岛陷,明郑势力撤退台湾,在陈永华的辅政下,抚土民、通商贩、兴学校、进人才、定制度,境内大治。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郑经接受靖南王耿精忠请援,率军西征福建。郑经收回厦门后,并收漳州、泉州与潮州三府,进而攻下广东惠州。后来,广东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相继为清军所平定,云南平西王吴三桂亦败亡,郑经势力败退仅能守住厦门,1680年清将万正色遣人游说郑军水师副总督朱天贵(原为耿精忠部将)率舰300艘,将士2万余人降清,郑经放弃厦门并班师回台,之后沉迷于酒色。1681年郑经病殁,遗命郑克臧嗣位,冯锡范拥立其婿郑克塽,独揽大权。清康熙帝以降清明将施琅为水师提督征讨台湾。1683年(永历三十七年),施琅大败刘国轩攻克澎湖,给台湾造成极大军事压力,结果郑克塽剃发降清,明朝监国宁靖王朱术桂携五妃自杀殉国,明朝最后一股抗清势力覆灭,中国第二次亡国。

洛阳城是天下有名的千年帝都,明万历时期,万历皇帝将自己最喜爱儿子朱常洵封为福王,并在洛阳修建了气魄宏伟的福王宫。这个福王,平时没少祸害洛阳的百姓。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正月,闯贼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积极向河南发展,陆续占据了很多的地方。李自成所到之处,贫苦的农民纷纷踊跃加入,在”迎闯王,不纳粮“的政治口号宣传下,被辽饷等苛捐杂税压得喘不过气的农民们,纷纷跟着李自成造反。

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洛阳城内的原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迅速建议福王出钱招募勇士,购买粮食,稳定城内的守军,对起义的农民军进行积极防备。但是这样的建议,却被朱常洵弃之脑后。后来,李自成的农民军声势浩大地向洛阳杀将而来。这个时候,河南府总兵王绍禹率刘见义、罗泰二副将赴援。元月17日,王绍禹分析形势之后,积极要求入城进行防守,但是这样的要求,却被福王拒绝。没有办法,王绍禹带领一部分军队强行进入洛阳城,展开防御。

刘、罗二位参将,率领剩余军队驻扎在城东。但是,面对来势汹汹的李自成农民军,刘、罗二人的兵力,根本就不是对手。没办法,在没有得到最起码的尊重与安排之后,二人迅速带领军队投降。这下军心一下子动摇了。元月二十日的夜晚,已经准备投降起义军的数百兵士,里应外合悄悄打开了洛阳城的大门。农民军蜂拥而入,洛阳防守瞬间崩溃、瓦解。

由于福王体型较重,后来在逃跑的过程中,被抓获杀死,葬于邙山。传说中,李自成的农民军将福王尸体与鹿肉混合,煮了一大锅的福禄宴,供全城百姓品尝的说法,是清朝统治者为了丑化明朝、丑化李自成而刻意编撰的。

明太祖定鼎中原建立制度,希望以皇帝为主干,以藩王宗室为枝叶藩屏,共同卫护他的大明王朝万万年。不想,他刚刚驾崩,燕王朱棣就发动了靖难之役,枝叶打垮了主干,重新定章建制,对藩王宗室添加了重重限制,不再继续掌兵,也不许参政,让他们只能天天饱食终日、开枝散叶。

所谓开枝散叶绝非虚言,朱元璋对自己的子孙非常之讲究,设宗爵八等,即:

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

皇帝之子除太子外,封亲王,亲王之子除世子外,封郡王,即嫡长袭爵,余子减等册封,当然,越到明朝后期请封制度愈发繁琐,甚至需要行贿才能赐名列籍,有些不受重视的明朝宗室子弟甚至胡子都白了,还没有名字……

电视剧中的朱棣靖难

明人王世贞所著《皇明盛事述》中就详细记录了万历年间大明藩王宗室的“盛况”:

(“藩国之盛”条下)今天下存者,大国凡二十四(编者注:即亲王),盛哉!无论唐以后不世胙土,即汉中叶所余无几,宁能媲美于我明也。

(“宗室之盛”条下)共郡王二百五十一位,镇、辅、奉国将军七千一百位,镇、辅、奉国中尉八千九百五十一位,郡主、县主、郡君、县君共七千七十三位,庶人六百二十名。而未封未名者,与齐府之庶高墙之庶皆不与焉。更二十年,而其丽当不亿矣,固千古所未有也。于乎盛哉!

其中的未封未名者,就是上面说到的,白了胡子还没有名字,只能以“某某郡王第二十八子”的代号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朱明贵胄”,不算他们,也有2万多男女了。

看起来多不多?要知道,这可是由洪武年间58位藩王宗室繁衍出来的,具体数字见下表:

表格摘自智夫成:《明代宗室人口的迅猛增长与节制措施》,《中州学刊》1990年第4期

尽管王世贞在《皇明盛事述》里把藩国、宗室的巨大规模当做“盛事”来感叹,也保留了一些有趣的记录:

庆成王生一百子,俱成长,自封长子外,余九十九人并封镇国将军。每会,紫玉盈坐,至不能相识,而人皆隆准,极异事也。

生儿子生到这个份上,真是奇葩中的战斗机了。

不过请放心,宗室自己认不全,朝廷不承认,都没关系,到了明朝将亡之际,有人帮着辨认。

崇祯十四年,张献忠、罗汝才部破襄阳,明襄王朱翊铭被活捉,殒命襄阳西城楼,张献忠发襄王府银五十万赈济饥民。

崇祯十四年,李自成破洛阳,捕获善财难舍的明福王朱常洵,将其枭首,至于所谓将其尸身肢解与鹿肉同煮,结合南明弘光帝后来为父所撰写的“大明福忠王圹志”,也就是墓志和《明史》的记述,福王被杀后尸身被允许薄棺入葬,“福禄酒”应该是某些势力为了丑化李自成所编造的故事。

崇祯十六年,张献忠兵逼武昌,湖广文武官员苦求楚王朱华奎借银子充军饷,朱华奎也绝,搬出一把明太祖所赐的包金交椅,称:

此可佐军,他无有!

等到城破,朱华奎被沉江,张献忠从楚王府里抄出金银百万两,辇载数百车不尽。

**《大明劫》中抵抗李自成的孙传庭部明军

以上是舍命不舍财的几位模范王爷,也有靠谱的王爷,比如唐王朱聿键,崇祯九年清军入关,朱聿键散财募兵千人从南阳封地起兵勤王,还没等碰上清军,就被崇祯皇帝勒令回军,之后更是废朱聿键为庶人,圈禁在凤阳高墙之中。

另有周王,出府银五十万两助守开封,最终还是因为黄河灌城而逃离藩地,避居彰德。

当然,这是不降的部分,虽然是凤子龙孙,也一样怕死,也会向“流寇”投降。

崇祯十五年,李自成、罗汝才克汝宁,明崇王朱由樻及弟弟河阳王朱由材、世子朱慈辉投降,朱由樻受封为襄阳伯,不久,连同家属一起被处死于河南泌阳,结果还是死。

当然,以上都是李自成还没有席卷天下建立新朝的时候,崇祯十六年,李自成从山陕进兵北京,发起对明朝最后一击的时候,他的策略有所变化,比如明秦王朱存极就在崇祯十六年投降,没有被杀,晋王也在太原投降,得以免死,他们是标杆人物,主要是妆点新朝用的,至于普通的宗室诸王就没那么幸运了。

吴伟业《鹿樵纪闻》记录:

而其后贼臣韩文铨捕晋宗室四百余人送西安,悉杀之。叛将陈永福在太原,恐宗人为变,闭门搜捕,得千余人,杀之海子堰,若歼羊豕。

在大同是代王封地,代王朱传齌出家财助守城,城破不降,与世子朱贻埄一同被杀。大同总兵姜镶写道:

云(今山西大同)之宗姓,约计肆千余,闯贼盘踞六日,屠戮将尽……

也就是杀了代王以下的4000多宗室子弟,至于平阳、汾阳的郡王子弟,更是破城即杀,其中汾阳城中就有上文中说到的“生百子”的庆成王一系。

对于崇祯的儿子,李自成反倒没有杀害,而是和秦王、晋王一样带在军中。

电视剧《江山风雨情》中将死的崇祯皇帝

其实,以明代藩王在经济上攫取特权和对财富的贪婪,像李自成这样的起义军报复性地屠杀,尚算可以理解,毕竟有民愤,有军愤,还能劫财。而清朝,号称“本朝江山取自流寇,非取于明,且为明报君父之仇,自古取天下之正,未有如此者”,对待明朝的宗室却屡屡食言而肥,恨不能赶尽杀绝,实在算得上缺德。

据白新良、赵秉忠《清兵入关与明朝宗室》一文统计,从顺治三年到顺治八年,先后擒斩的明朝宗室、其名号可稽者,仅郡王以上就有五十多人,对他们的家属,无论少长尽诛之,以此计算,总人数当在万人以上。

当然,这也可以解释为对反抗者的镇压,因为这五十多人属于曾经建号反清的“刺头”,“顺民”待遇又当如何呢?

顺治元年的《登极诏》中有如下宣示:

前朝宗室首倡投诚、先来投顺、赴京朝见者,仍给禄养,以昭朝廷兴继之意。

仅仅一个月后,崇祯皇帝的太子朱慈烺误以为真,潜回外祖父嘉定伯周奎家,两天后即遭至亲告发。

清廷先是以内侍十人辨认,结果“十人一见齐跪曰,此真太子。”至此,太子真伪应以无疑,不料,清廷竟拉出在李自成入京时早已自杀的“袁贵妃”来辨认太子,结果就假作真时真亦假了。

刑部主事钱凤览、河南道御史赵开心等文官先后上疏指斥清廷无耻,反与真太子一同被下狱处死。

不仅如此,对于已经“先来投顺”的朱明亲藩,清廷也毫不吝惜用莫须有的手法肆行杀戮,如顺治三年五月,以“私匿印信”为借口,将潞王、荆王、衡王世子等十一人处死;顺治五年,被俘的福王(弘光帝)和早已投降的周王、晋王、德王又一起被杀。(见《清实录·世祖实录》)

北京杀降人,地方也加紧搜捕,顺治四年四月,山西副使管按察使事娄惺伯就以“疏纵故明藩王”之罪弃市……

自此之后,“天潢贵胄,转徙流亡,无不改姓自晦”。

直到康熙四年,政权相对稳固后,方才晓谕全国:

如朱明宗族改易姓名隐藏逃避者,俱令回籍,各安生理,勿仍前疑惧。

不过,对于崇祯的“朱三太子”、“朱四太子”,仍旧是有杀错无放过。

如康熙四十七年,崇祯第四子朱慈焕在山东汶上县被捕,时年七十五岁。

电视剧里的朱慈焕,当然,历史上他是在杭州受审,不可能见到康熙问案了

朱慈焕逃离北京后,为一前明王姓给事中收养,改名王士元,后来辗转浙江、山东以教授私塾为生。

被捕受审时,朱慈焕坦承身份,又说:

吾今年七十五岁,血气已衰,鬓发皆白,乃不作反于三藩叛乱之时,而反于清宁无事之日乎?且所谓谋反者,必占据城池,积草屯粮,招买军马,打造军器,吾曾有一此乎?

清廷审结案件,一口咬定他是假冒,将朱慈焕与三子一孙一同处斩,家乡妻女六人闻讯自杀。

再看“圣君”康熙的理由:“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注意,他也认可此人是朱某,不是王某。

当然,清廷对明朝宗室的处断,在不少今人眼中并不奇怪,民间自有“斩草要除根”的说法,并诬以传统文化之名,却是自以为是了。

中国古代一直有“三恪二王后”的礼法,属于“宾礼”之一,即封前二代后裔为“二王后”,封前三代后裔称“三恪”。

这些前朝后裔,多数被特许服前朝服色、奉前朝宗庙祭祀,这条政治传统,自西汉至于南宋、金朝一直延续,就连五代的乱世都未抛弃。

河南许昌的受禅台遗址,传曹丕在此接受汉献帝刘协禅让

如曹魏代汉后,魏文帝封汉献帝为山阳公,食邑一万户,立都城于浊鹿(在今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东北),不称臣,受诏不拜,可以天子仪仗祭祀宗庙,仍行汉朝正朔。山阳国传汉献帝之孙刘康,之后跨曹魏、西晋两代,直到永嘉之乱才告断绝。

更奇葩的是曹魏的末代皇帝曹奂,被晋武帝封为陈留王,58岁死后仍被谥为“元皇帝”,其封国曹姓后裔一直传承到南朝齐,传国214年。

跨越朝代最多的,则是隋朝的后裔,唐初废隋炀帝之孙杨侑为酅国公,行隋正朔,车骑服色,一依旧章,此后跨越唐代、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等六朝,一直身居“三恪二王后”之列。

就连女真人建立的金朝,金熙宗也封辽天祚帝为豫王、宋徽宗为天水郡王、宋钦宗为天水郡公,与齐刘豫合称三恪。

这个规矩,坏在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封宋恭帝为“瀛国公”,使居于大都、上都。后徙乌思藏萨迦寺(今西藏萨迦县)为僧,翻译了佛经《百法明门论》、《因明入正理论》,后死于甘州(甘肃张掖)。

如果仅以“宾礼”来说,崖山之后无中国,明朝之后无华夏,似乎也没什么错误,就连对前朝皇室的那点礼仪优容,胸怀气度都不见了,只剩下小家子气的“斩草除根”,又岂是真正的华夏?

指的是明福王朱常洵。

朱常洵别名为福忠王,福恭王,老福王和明恭宗。

明神宗朱翊钧第三子,明光宗朱常洛异母弟,明安宗(即弘光帝)朱由崧之父,母郑贵妃。

崇祯十四年,闯王李自成攻陷洛阳,杀朱常洵,享年55岁。

崇祯帝在接到福王被杀的消息后辍朝三日,予祭葬从优,一切丧礼较其他藩王倍厚,赐谥忠王。

崇祯十六年,正月初八日葬于邙山之原。

后朱常洵长子朱由崧成为皇帝,追尊朱常洵为帝,上陵号熙陵。

历史上的福王朱常洵是让万历皇帝头疼的一位,万历皇帝不理朝政的原因或多或少都与这位十分喜爱的皇子有些关系,若非大臣门的百般阻挠,想必福王还是有可能继承大统的。而见于野史中的“福禄酒”让这位大明亲王成为了千古笑柄谈资,一方面体现了李自成的残暴不仁,一方面体现了福王的昏庸,但目前的文献正史中,还证明不了这一说法,根据正史的记载,福王死于义军不假,但被做成肉汤则是子虚乌有。

肉汤之说

朱常洵是万历皇帝的第三子,备受万历皇帝喜爱,还曾一度要立朱常洵为储君,但大臣门反对声音比较大,碍于舆论压力,此事也就作罢了。但这场万历年间的“国本之争”让皇帝和内阁两败俱伤,皇帝即憋屈又气氛,干脆就不理朝政了;而内阁首辅四人(申时行、王家屏、赵志皋、王锡爵)被逼出阁,一百多中央和地方官员被罢官、解职或者发配处理。后来郑皇贵妃涉嫌谋换太子朱常洛一案,福王受牵连,但万历仍旧没有处理福王,只是令其就藩,如此惩罚还在郑皇贵妃的操作下没有落实,可见万历对于朱常洵的宠爱。

到崇祯帝时,朱常洵算是老一辈最受宠的亲王了,因此也备受朝廷尊敬。养尊处优的朱常洵自然也就整日享乐,根本不关心国家时事。而此时长江以北的农民起义已经一波接一波,河南等地的大旱、蝗灾致使民不聊生,人相残食的现象

明朝灭亡后,南方各宗室建立南明,共有多少个南明政权产生存在?一直延续到了哪一年?

 公元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破北京,随后清朝入主中原,明朝宗室先后在南方建立的抵抗政权的统称。包括弘光政权、隆武政权、鲁王监国、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