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这个姓氏的由来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6浏览:2收藏

“白”这个姓氏的由来,第1张

根据2005年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袁义达主持完成、袁义达 钟蔚伦主编的《当代百家姓》里所发布的百家姓最新顺序,白姓排名79位。百家姓排名267位!

白姓源出有五: 

1、出自颛顼(zhuanxu)帝芈(mi)姓后裔。相传颛顼帝的后裔陆终娶鬼方氏为妻,生下六个儿子,其中第六个儿子叫季连,赐姓芈。季连的后裔熊绎在荆山一带建诸侯国,定都丹阳。公元740年,荆君熊通自封为武王。他的儿子于公元689年迁都郢,改国号楚。楚平王时,太子建因做晋军袭郑国的内应而被杀,太子建的儿子熊胜便逃到吴,投奔伍子胥。楚平工的孙子惠王即位后,楚令子西把熊胜招回国,任巢大夫,封在白邑,称为白公胜。可晋国伐郑,子西出兵救郑,白公胜因子西言而无信,发动政变,杀死子西,囚禁惠王,并着手改革朝政以争取民心,但以失败告终。他自杀后,其子孙便以祖辈封邑为氏,称白氏,也有以"白公"、"白侯"为氏的。 

2、出自姬姓。周太王5世孙虞仲的后人百里奚,生子孟明视。他有二子,一曰西乞术,一曰白乙丙。白乙丙官拜秦国大夫,其后人以字为氏,就是秦国的白氏。 

3、他族改姓或又改他姓。如回族白姓,由易卜拉欣之后裔,分别取其祖辈名字中的每一个字立姓而来。因易卜拉欣,亦译伊白来金或伊白拉金,故后裔多以伊、白、拉、金冠姓。 

4、远古时期,我国北部的姜姓部落首领炎帝有一个大臣叫白阜,精通水脉,为疏通水道做出了贡献。其子孙便以"白"为姓,称白氏。 

5、皇帝赐姓。如元代回回世家伯笃那丁,“其子察汗,赐姓白氏”。 

白氏迁徙分布 

白氏早期主要分布于秦、楚、魏等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封其子白仲于太原,故子孙世为太原人。白仲23世白邕(yong),任北魏太原太守,邕5世孙白建,北齐五兵尚书,因功赐田韩城,因以为家。其曾孙白温,任唐检较都官郎中,迁华州下邽,第六子白鍠,任巩县令,居郑州,生5子,各以其官散居四方。白鍠长子白季庚,任襄州别驾,生4子,次子就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白居易晚年居洛阳香山,成为白氏迁洛祖始其后代分衍今河南淮阳(古陈州)、偃师、伊州、宜阳、`巩义、郑州、新郑、沁阳等地。此外,白氏在秦汉时期有迁至今山东者,如西汉白光为东海兰陵人;隋唐时期有迁至今宁夏、甘肃、广西者,如唐代白孝德微安西人,白耸为马平人;宋、明时期还分布于今浙江、安徽、江西、江苏、广东、福建、河北以及东北、西北的一些地方。自清初开始,闽、粤白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又有移居新加坡等国者。 

白 

1277北京昌平五瑞堂白氏族谱六卷 

(清)刘廷遴纂修 白劭挺主修 

清宣统三年(1911)写本 五册 

历史所 

注:白雨善始修於清康熙三十六年。 

1278山西平定白氏家乘六卷 

(民国)白凤章编辑 

民国五年(1916)石印本 

人民大学 日本 美国 

1279山西平定白氏家乘续编二卷 

(民国)白凤章编辑 

民国五年(1916)石印本 、 

人民大学 日本 美国 

注:附《白氏家乘》六卷后。 

1280江苏武进晋陵白氏宗谱二十三卷首一卷外 

编六卷末一卷 

(清)白兰昌 白麟昌等六修 

清光绪元年(1875)仁荣堂木活字本 

日本 美国 

1281江苏武进晋陵白氏宗谱二十二卷外篇六卷 

末一卷 

(民国)白沂春主修 

民国五年(1916)仁荣堂刊本 二十八册 

南开大学 江苏常州市图 

注:白珂始修於明景泰三年,此为八修。 

1282安徽白氏族谱 

香山堂木活字本 

安徽安庆市图(存卷4一8、12、13) 

注:其中记事至清光绪二十一年。 

1283山东即墨白梅安梁四氏合谱六卷 

(清)梁义礼 梅泽汉 安保元 白光剑纂 

清宣统二年(1910)刻本 

山东即墨县博 

1284广东台山鹤仪白公家谱不分卷 

民国十一年(1922)峻德堂写本 

日本 美国 

注:后人追记至民国二十四年。 

1285四川成都白氏乐阳祠族谱八卷首一卷 

(清)白登顺等纂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成都白氏刻本 八册 

北图 历史所 南京大学 

1286四川成都乐阳祠白氏族谱不分卷 

清刻本 一册 

南京大学 

1287四川涪陵北里白氏族谱二卷 

(民国)白润斋编 

民国十四年(1925)写本 

四川长寿县乐温乡宝珠村 

1288 白氏宗谱六卷 

(清)白为兰续辑 

清嘉庆十年(1805)刻本 六册 

江苏南通市图 

白氏图腾

回族白姓出自改姓由易卜拉欣之后裔,分别取其祖辈名字中的每一个字立姓而来。因易卜拉欣,亦译伊白来金或伊白拉金,故后裔多以伊、白、拉、金冠姓。出自赐姓如元时西域纥城人察罕,明时元人北斗努、阿都拉、伯嘉律等人被赐姓白;又元代回回世家伯笃那丁,“其子察汗,赐姓白氏”。

概 述

中华白姓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姓氏,在上古时期就已有白姓出现。据《姓氏考略》和《姓氏寻源》等古籍记载,早在五千多年前的炎帝神农氏时期,炎帝之臣白阜就已成为白姓的得姓始祖之一。

中华白姓是一个伟大的姓氏,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的后裔。根据《史记》、《左传》、《元和姓纂》等典籍记载,白姓的得姓始祖之一白公胜是楚平王太子建之子,而楚王的先祖则是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帝颛顼高阳;秦武公的嗣子公子白是白姓的另一得姓始祖,其先祖也是帝颛顼的裔孙。

中华白姓是一个多源流的姓氏,据考证,白姓的来源大致有五个方面:黄帝后裔、秦大夫白乙丙之后、炎帝大臣白阜之后、以地名为姓和来自改姓或赐姓。

在先秦时期,白姓主要活动在陕西、湖北、河南等地区,随着白姓的不断移民迁徙,至元、明时期,白姓就已分布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各个地区。据统计,目前白姓的人口总数已逾400万,成为全国第七十三位的姓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22%,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四川、黑龙江、甘肃、青海、内蒙古、云南等省份,形成了豫冀、秦晋两大白姓聚集区域,其中河南省居住了白姓总人口的16%,为白姓第一大省。

白姓不仅是汉族大姓,而且在回、蒙及台湾地区少数民族中也有较多人口。目前,新加坡、日本、韩国、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美国、加拿大等世界各地都有白姓分布,中华白姓己遍布于世界各地。

望京白氏是中华白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年代久远和谱牒失传等原因,望京白氏得姓于何支已无史料可考。望京白氏始祖白桂林于明初自麻城孝感乡高干(街)堰入川,至今已时近700年,脉衍二十七代,人口逾两万。望京白氏除以望京为主要聚居区域外,还迁徙分布到周边的镇龙、喜神、界牌、笔山、龙岗、通江以及全国各地和部分海外地区。

中华白姓历来人才辈出,忠臣良将、文人墨客不绝于世,主要有被称为“诗王 ”、“诗魔”的唐代伟大诗人白居易,有史称元曲四大家的著名戏曲家白朴,有《商经》作者、被天下商人尊为“祖师爷”的战国著名商圣白圭,有唐时一代名相白敏中,有战国四大名将之首、被封为武安君的一代战神白起,等等。

白姓在数千年发展历程中,先后成为山西太原、河南南阳等地的名门旺族,形成了太原郡、南阳郡等郡望和治生堂、香山堂、南阳堂等堂号。

第一节 白姓起源

白姓是中华姓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华白姓的起源则较为复杂,据考证,中华白姓主要起源于五个方面:

一、黄帝后裔

1、得姓于楚国王室。据《史记·三十世家·楚世家》、《左传》、《元和姓纂》、《尚龙录》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为黄帝之孙,昌意之子。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是帝喾高辛氏的火正官,因能光融天下,被帝喾赐予祝融称号。共工氏发动内乱后,重黎因诛杀作乱者未尽而被帝喾所杀,其弟吴回接任火正之职,仍称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有六子,都是母亲裂腹而生:长子昆吾,次子参胡,三子彭祖,四子会人,五子曹姓,六子季连。后来吴回的后代分成八姓,分别是曹、彭、秃、董、妘、斟、己、芈姓,即“祝融八姓”。季连为芈姓,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周成王时,成王将季连的后代熊绎封于荆蛮,为楚子,居丹阳(湖北秭归),这便是楚国的开始。

周夷王时,周王室衰微,楚国首领熊渠借口身在蛮夷不必囿于中原封号称谓,而僭封其子为王。

楚平王六年(公元前523年),因受奸臣费无忌谗言,平王让太子建到城父戍边,杀死太子太傅伍奢,继而欲召回并杀死太子。太子建闻风而逃至宋国,因宋国发生内乱,又逃至郑国,后被郑定公所杀,太子建之子公子胜在伍奢之子伍子胥的帮助下逃至吴国。

楚惠王二年(公元前487年),令尹子西将公子胜从吴国接回楚国,以为巢大夫,封白邑(今河南息县,一说为安徽巢县境内),号白公。白公胜好军事而礼遇士人,一心为父报仇。楚惠王六年(公元前483年),白公胜向令尹子西请求出兵讨伐郑国,子西口头应答却未派兵,白公胜遂心生忌恨;楚平王八年(公元前481年),晋国讨伐郑国,郑国向楚国求助,令尹子西受贿后与郑盟伐晋,白公胜大怒,遣部将石乞发动政变袭杀令尹子西于朝,劫持惠王,并踞郢都自立为楚王。随后,被叶公(子高,楚大臣左司马沈尹戎之子)率军打败,白公胜自缢身亡,石乞葬之,享年五十五岁。

白公胜有五子,名乙、丙、已、降、张,四子奔秦,皆为名将,后世子孙以祖辈封邑为氏,称白氏,也有以“白公”、“白侯”为氏的。唐代诗人白居易、唐宰相白敏中皆自称为白公胜之后裔。

2、得姓于秦国王室。据《史记·秦本纪》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生大业,大业生大费,大费辅助夏禹治理水土有功,舜帝为表彰其功劳而赐姓嬴。至周孝王时,因大费的后代非子驯养繁殖马匹有功,遂赐予秦地为其封邑,成为秦国始封君,号称秦嬴。非子死后,其子秦侯继任秦国国君之位。

至秦武公死后(公元前678年),其嗣子公子白因同母兄弟夺走君位而未能继位,被封于平阳。公子白死后,其后人就以白为氏。据《新唐书》载,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秦国将军白起就是公子白的裔孙(白居易自述白氏先祖世系的《太原白氏家状二道》则称白起是白公胜的裔孙)。

二、白乙丙之后

据《史记·秦本纪》、《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载,先秦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曾任秦国右相、辅佐秦穆公成就春秋五霸功绩的名臣蹇叔(约公元前690年——公元前610年)有二子,一为白乙丙(姓蹇名丙,字白乙),一为西乞术,均为秦将。秦穆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28年),在秦将孟明视的率领下,白乙丙与兄西乞术将兵袭郑,因遇郑商人弦高犒师,以郑有备,顺道灭滑,归途过崤山,遭晋军伏击,被歼,三帅均被俘,后被晋襄公之母文嬴(即怀嬴,晋文公之妻、秦穆公之女)解救释放,回国后受到秦穆公的继续重用,三将知耻后勇,砥砺不懈,于公元前624年将兵伐晋,大获全胜,周襄王派大臣召公赏秦穆公十二铜鼓,承认其为西方霸主地位。

白乙丙后积功擢升为秦大夫,成为秦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一代名将。其后人以之为荣,遂以其字为姓,称白乙姓,或简化为白姓,成为白姓家族重要的一支,白乙丙也因此成为白姓的得姓始祖之一。(据《新唐书·宰相世系》称:“周太王五世孙虞仲封于虞……受邑于百里,因号百里奚。奚生视,字孟明,故称孟明视。孟明视二子:一曰西乞术,二曰白乙丙,其后以为氏”,但《史记·秦本纪》却载:“… …缪公曰:子不知也,吾已决矣。遂发兵,使百里奚子孟明视,蹇叔子西乞术及白乙丙……”。《史记》不但是公认的信史,而且其创作年代比《新唐书》早一千年,作者应能读到许多在后世由于战乱等原因失传的史料,因此其记载应该更为准确,当予采信)。

三、白阜之后

据西汉《春秋元命苞》云:“炎帝臣有白阜,怪义之子,为神农通水脉,当为白姓之始。”《姓氏考略》及《姓氏寻源》等古籍皆赞同此说法。传说白阜出生后,白眉、白发、白皮肤,众人以其长相名之为白阜(肤)。白阜精通水脉,是炎帝的通水脉官,为疏通水道做出了贡献,其子孙便以“白”为姓,其得姓历史已超过五千年。

四、以地名为姓

据《姓氏考略》《姓氏寻源》记载,唐置白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一带),国人以地名为氏,称为白姓。

五、来自赐姓或改姓

据《五代史》、《续通志 · 氏族略》、《明孝宗实录》等著作记载,回、满、蒙古、犹太、突厥、鄂伦春、佤、苗等民族及台湾地区少数民族中的白姓,皆为因功受赐姓白、或由其他姓改而姓白,是中华民族在千百年繁衍生息和发展历程中民族融合的具体体现。这些白姓均非汉族,出现的时间也很晚,不能作为汉族白姓的起源。

白姓的起源虽然有上述五个方面,但影响最大、后世子孙覆盖最广的则是白公胜之后和白乙丙之后。

由于河南息县是白公胜的封地,一些白姓后人遂将息县作为寻根所在地,历史上这里曾建有白公城、太子建庙和白亭等,以纪念白姓的始祖;白姓历史上最杰出的名人当属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其晚年定居洛阳,在任河南尹时将白公胜墓从湖北荆山迁至洛阳龙门西山南麓与白公胜妻姬氏合葬,因此,近年来的白姓寻根者多把洛阳或白居易故乡及其家族先茔所在地的陕西渭南作为寻根目的地;也有白姓寻根者将白姓历史上的郡望南阳作为目的地;而认同白乙丙为白姓始祖的,又将陕西凤翔或咸阳视为寻根之所(秦穆公时秦国建都于雍城,即今陕西凤翔东南,至秦孝公时迁都咸阳)。这些地方都曾是白姓先祖繁衍生息、建功立业和书写辉煌历史的圣地,是中华白姓的发祥源头,中华白姓的血脉从这些地方源起,随同华夏文明的薪火相传,一路流淌到中华大地的山山水水,流向世界华人所在的每一个地方,而繁衍蕃茂,生生不息。

第二节  入川始祖白桂林

望京白氏始祖白桂林,经考约生于十四世纪初(元朝后期)。祖籍河南南阳,后迁湖北麻城孝感乡高干堰(俗叫高阶檐)避乱随“湖广填四川”大潮迁入四川望京。

桂林祖生平因无谱乏载,事迹终难考明。唯后裔残碑星载及数传片言只字推究而得概貌。

十三世裔孙白念纯,白忠纯兄弟合葬碑(在白家岭上)载曰:“先世桂林公避元乱,聚族巴郡。数传多堂世名人,官……。”元朝末年,湖北民众为避灾,避难、舍危就安,弃近图远,竞相挈家迁往四川,其中以来自麻城孝感乡居多。(陈世松《大迁徙:湖广填四川“历史解读》)两说不谋而合。根据史书记载,元末至正十一年(1351年)红巾军起义,天下大乱。江西袁州和尚彭莹玉利用宗教与麻城的邹普胜“聚众为乱,用红巾为号”,在湖北地区发动起义。他们利用蕲州布贩徐寿辉“状貌”奇特,便于号召的特点,推他为首领,很快在蕲水建都称帝,国号“天完”。邹普胜因此被封为“太师”(《元史》卷四十二《顺帝纪》及《明史》卷123《陈友谅传》)。正因为邹普胜是麻城人的关系,所以,麻城自然成为当时湖广农民革命的中心,“天完”红巾军征集兵源的基地。一些当地人为了躲避战乱,纷纷离家出走,从麻城逃亡到了四川。这就是文献上所谓的“避地入蜀”、“避乱入蜀”,“避兵入蜀”的情况。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徐寿辉自立为帝,湖北红巾军内部发生分裂。此时随州人明玉珍正率湖北籍红巾军将士入川作战。听说这一消息后,明玉珍遂断绝与“天完”政权的往来,在重庆自立为帝,建立了大夏政权。明玉珍入据四川后,本有割据一方的打算。所以,随军将士都携带家属,加上从湖广招募的移民,估计约有40万人进入四川。在望京白氏世代裔孙中口传“桂林祖携四子入川,宦游保宁(巴郡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桂林祖入川的。因麻城与随州相邻,加上此前有不少麻城人入蜀,所以,麻城人自然蜂拥而至。明玉珍在其辖境内“保境安民,开科取士,兴学校,制礼乐,境内不见兵革者凡十余年。”史称“蜀人悉便安之,”“一方咸赖小康焉”。于是,正处于战火中的湖北难民,包括不少麻城人,又凭借乡谊,襁负从者如归市。以故蜀人至今多湖北籍”。

因宋元战争后四川“地广人稀”,十分空虚,曾经结伴而行的方式向四川迁徙。《元史》记载,在元初,荣州(今四川荣县)“其地荒而废之”,至元顺帝时期,却被来自雍、梁、淮甸的20万户流民“开垦成业”。来此聚居的“襄汉流民”,“至数千户,私开盐井,自相部署,往往却囚徒杀巡卒”。而这群“襄汉流民”中,也包括来自长江中游的湖北移民。

桂林祖由元末入川定居望京,据口传最早定居南坝染房,当时及后几代人把桂林祖落脚栖居地叫“桂花园”。桂林祖落居南坝,是因南坝很早定居的土著居民白可礼,古人讲“同姓相亲,同姓相依、同姓相携”。白可礼家产殷实,待人厚道,桂林祖知书识礼,见多识广,两人一见情笃。白可礼将南坝河(当时是一片草地)作为礼地送给桂林祖开垦,作生存繁衍依托。

桂林祖栖居南坝染房,且名曰“桂花园”。在此繁衍白氏子孙,至第三代子孙有白以仁、白以礼、白以志、白以信。人丁兴旺,家产日增,土地扩展,于是开始分家立户,繁衍子孙。明景泰四年(1453年)四子分家产,立有“南阳 堂”分家碑,至今尚存。(碑在南坝村染房右“桂花园”原址)

至于桂林祖晚年,栖居何地,何时寿终,因无文字记载及口传信息,引为憾事。念纯、忠纯兄弟墓碑记载说:“吾家自兵燹以后,谱牒残缺失次,宋元间率多荒略,不可修载。谨遡有明及今,自桂林祖历述的派……世子孙,共知源流焉耳。”说明我族缘何无谱无牒之原因。战乱年代,人们东逃西躲,离乡背井,终日惶惶,勉强维持生计,哪能静心修谱撰牒,能有一天的安全就心满意足了。

桂林祖子孙绵延至今,时跨700年左右,脉衍已至二十七代,人口总数已达二万余。真是一脉相承,十步芳草,百川归海,千帆竞发,万世鸿扬。

  在北京,老家岫岩岭沟,与哨子河马岭的白姓是一支。听大伯讲是正黄旗黑牛录。

  春节回老家,在大伯家抄了家谱(大伯家的家谱应该也不是最老的版本,可能是从我爷爷或太爷搬出马岭时抄的)。因为没有带相机,时间匆忙,从第四世开始,只抄了本支的简谱,因为家谱上写的是字而不是名,所以上几代的范字我也不知道,如我太爷的名字叫白连盛,但是家谱上只写了万三,同样另外两个太爷哥哥的名字白连发、白连财也是我爸爸告诉我后我填写上的。从我太爷的名字看,可能还能与其他本家的一样,为“连”或“廉”,而自我爷爷(第10世)开始重新排字为:“永俊文明远,景兴恒云昌”。

  需要说明的是,现在哨子河和岭沟和白家堡子,满族白姓还有几支,可能是与我们本家,但是分支太久,范的字也不一样。如树、俊、景为同一辈,文和国为一辈,明和旭为一辈等。另外,不知道白格格说的老家白家堡子是不是这个白家堡子??

  同样,我也问过老家的人,唐家崴子的地址,但是也只是得到了一个大概的位置,并且说,应该都是本家白姓。

  从家谱上看,如果我没有抄错的话,论坛里有本家与我们是在第三世上开始分支的。其它的不详。

  我也一直想知道白姓的满族老姓和迁徙的历史,但是,从网上看,一直没有确切或者是详细的出处和说明。我已经让老家的人帮我留意查找更老点的资料,不知道哪位本家能说说或交流一下你们的家史?

  回答者:morpheus83101 - 试用期 一级 6-7 14:15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我家的家谱,在文革时烧掉了,我很是苦闷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1 个人评价

  好

  100% (1) 不好

  0% (0)

  相关内容

  • 百家姓 白姓的由来

  • 满族正黄旗白姓

  • 白姓的由来是什么啊

  • 满族 姓善

  • 我是满族人姓铁,正黄旗,其他就不知道了,很想知道祖辈

  查看同主题问题:满族

  对最佳答案的评论 共 11 条

  我也是岫岩的白姓满族人,听爸爸说我家好像是满族正黄旗的一个分支,我们这支有一本非常详尽的白姓家谱,是我们的一们爷爷辈的白姓人走了好多地方,查了好多资料编写的.遗憾的是我是女孩,虽然一直对家谱好感兴趣,但管家谱的长辈不让我看,所以只能给您提供一个查找资料的地址,我们这支白姓人在辽宁岫岩龙潭北台大队,听说去年哈尔滨还去过一批白姓人查找家谱呢!

  评论者: bairongfen - 试用期 一级

  伯宗:(?-前576) 春秋时晋国人。大夫。贤而好直言。晋景公六年以“鞭之长,不及马腹”谏止晋攻楚。每朝,其妻常戒之。后终以直谏恶郤锜、郤至等,被谗杀。

  评论者: bx198596 - 魔法学徒 一级

  二、系出姜姓夷。起源于西周初年。武王伐纣时,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和叔齐,曾经扣马拒谏,请求停止武力伐纣。武王不听,一举攻灭殷商,建立周朝。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隐居于首阳山,采食野菜树果,终被饿死。伯夷是孤竹国君的长子,其后以行次为姓得伯姓

  评论者: bx198596 - 魔法学徒 一级

  我来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其他回答 共 1 条

  白: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淄博,新疆之乌鲁木齐,湖北之监利,广西之田林,四川之合江,云南之泸水、河口、马关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回、白、朝鲜、彝、壮、土、哈尼、傣、土家、苗、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拉祜、基诺、锡伯、东乡、撒拉、裕固、布依、水、纳西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一并收载。其源不一:

  一、《姓氏考略》注引《元命苞》云:“‘炎帝臣有白阜,怪义之子,为神农通水脉’,当为白姓之始”。

  二、《唐书宰相世表》云:“白氏出自姬姓。周太王五世孙虞仲封于虞,为晋所灭。虞公族有进伯奚,媵伯姬于秦,受邑百里,因号百里奚。奚生视,字孟明,古人皆先字后名,故称孟明视。孟明视生二子:一曰西乞术;二曰白乙丙,其后以为氏。”

  三、或系出芈姓。《姓氏词典》据白居易自序《家状》注云:“以祖辈名号为姓氏。源于芈姓,出于楚太子建(平王之子)白胜公。”

  四、或出自氐族。《三国志注》转引《魏略西戎传》曰:“氐人有王所从来久矣。自汉开益州,置武都郡,排其种人,分窜山谷间,或在福禄,或在研、陇左右,其种非一。称盘瓠之后,或号青氐,或号白氐,处中国,即其服色而名之也。”白氐,当即氐族之白姓。

  五、或为白亚氏所改。《中国姓氏大全》注“白亚”云:“历史上罕见姓,《魏书官氏志》记载,西河讥胡有白亚氏,后改姓白。”“讥胡”,《姓氏考略》、《姓氏词典》皆引作“饥胡”;“西河”,在今山西之汾阳。

  六、或以地为氏。《姓氏考略》云:“又,或以地为氏。唐置白州。即《逸周书》中云‘白民之国’。”白州,在今广西之博白,此当出自南夷。

  七、据《五代史》载,吐谷浑亦有此白姓。吐谷浑酋长有白承福,庄宗赐姓李;又陈永贵,胡人,本姓白,为行军总管;李可久,为吐谷浑宁、朔两府留后,本姓白氏,赐姓李。

  八、又,为赐姓。《续通志氏族略》载:元代有西域巴喇哈纥城人察罕,出生时月白如昼,当地人称白为察罕,因以名之。仁宗赐姓白。

  九、或国清代满族姓氏所改。《满洲姓氏录》载:满族之瓜尔佳氏、纳喇氏、巴雅拉氏、拜佳氏、伯蔡特氏等姓,皆有改从单字姓“白”者。

  十、今蒙古族之白姓来源有二:或为察干氏所改,蒙语“察干”汉语意为“白”,取其汉意而以“白”为姓;或为伯颜氏所改,此则取其首音而谐“白”而为单姓。

  十一、鄂伦春族有白依尔“哈拉”(氏族),或以为姓,后或取其首音谐“白”而为单姓。

  十二、基诺族之白姓,则取自人名。基诺族生子女常请巫师起名,而巫师往往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之。若巫师名“白腊”,则男孩或名“白腊腰”,女孩则名为“白腊吕”(腰,男性;吕,女性)。故基诺族多名“白腊义”者。或取其首音谐“白”而为姓。

  十三、哈尼族之白姓,居云南之绿春。相传清初有车苗、车山、车者三兄弟,父母双亡,流落他乡,老二车山到得元阳孟弄白土官家任要职,后遂以白为姓。

  十四、锡伯族之白姓,则由巴雅喇、伯佳氏所改。

  十五、土族之白姓,则由“巴颜—孔”所改。本民族名,意为富豪之家,或以之代姓,或取首音谐“白”以为姓。

  十六、裕固族之白姓,则由巴依亚提氏所改。巴依亚提为户族名,以之代姓。

  十七、回族白姓为大族。其源不一:或为名字所改,回回从阿拉伯习俗多以“以卜拉欣”为名者,其后或取其中之“卜”音,谐其音近之汉字“白”而为姓。《元史世族表》云:“伯笃那丁,居极纥城,亦回回族也,其子察汗,仁宗赐姓白氏。”或称广西回族白姓,为伯龄之后。明初,伯笃那丁之孙伯龄,游至广西,落户桂林,遂改“伯”为“白”,繁衍生息,渐成广西一大姓。

  十八、撒拉族之白姓,则由回民、汉民连同其姓氏一并融入

  

参考资料:

《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

“白”这个姓氏的由来

根据2005年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袁义达主持完成、袁义达 钟蔚伦主编的《当代百家姓》里所发布的百家姓最新顺序,白姓排名79...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