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苏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姓苏的历史名人有苏迈、苏定方、苏秦、苏辙、苏洵。
1、苏迈
苏迈,字维康,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生活在北宋时期,苏轼长子,生母为苏轼的第一位妻子王弗。1113年(政和三年),55岁苏迈在苏家湖,常携孙到岳父吕陶隐居处萧县居住,至1119年(宋徽宗宣和元年)三月十五日,苏迈卒于萧县皇藏峪龙岗泉。
2、苏定方
苏定方,名烈,字定方,以字行于世。冀州武邑县(今河北武邑县)人。唐朝杰出的军事家。苏定方少年时便以骁勇善战及气魄惊人闻名,曾随父征讨叛贼,安定乡里。隋朝大业末年,他投奔窦建德、刘黑闼领导的河北义军,屡建战功。
3、苏秦
苏秦,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苏秦与张仪同出自鬼谷子门下,跟随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学成后,外出游历多年,潦倒而归。随后刻苦攻读《阴符》,一年后游说列国,被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
4、苏辙
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5、苏洵
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同他的前辈一样,黄庭坚对西昆体也是猛烈攻击的。西昆诗人讲究声律、对偶、辞藻, 黄庭坚像
为了在艺术上摆脱西昆诗人的影响,从欧阳修、梅尧臣开始就企图在立意、用事、琢句、谋篇等方面作些新的探索。到北宋中叶以后,这百年以上的承平局面和新旧党争的风险,即使许多诗人愈来愈脱离现实;当时大量书籍的刊行,封建文化的高涨,又使他们不满足于寻常典故的运用,而务求争新出奇(注:欧阳修与梅尧臣书,不满意当时人作白兔诗“皆以常娥月宫为说”,苏轼《聚星堂雪》诗“禁体物语”,皆见当时诗人争新出奇的风气,到黄庭坚更变本加厉。)。这样,他们虽努力在诗法上向杜甫、韩愈以来的诗人学习,却未能更好地继承杜甫、白居易以来诗家的现实主义精神。他们摆脱了西昆体的形式主义,又走上了新的形式主义道路。这就是从北宋后期逐渐形成的江西诗派。这一派诗人并不都是江西人,只因黄庭坚在这派诗人里影响特别大,所以有此称呼。《苕溪渔隐丛话》曾称引黄庭坚的诗说:“随人作计终后人。”又说:“文章最忌随人后。”可见他在文学创作上是有开辟道路的雄心的。然而他的社会接触面较之前辈诗人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都远为狭小,长期的书斋生活与脱离现实的创作倾向使他只能选择一条在书本知识与写作技巧上争胜的创作道路。他说:“诗词高胜,要从学问中来。”(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又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胡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答洪驹父书》)可以看出他的这种倾向。那么怎样取古人陈言点铁成金呢?就是根据前人的诗意,加以变化形容,企图推陈出新。他称这种作法是“脱胎换骨”,是“以俗为雅,以故为新”,是“以腐朽为神奇”。比如王褒《僮约》以“离离若缘坡之竹”形容那髯奴的胡须。黄庭坚《次韵王炳之惠玉版纸》诗:“王侯须若缘坡竹,哦诗清风起空谷。”进一步用空谷的清风形容王炳之那闻声不见嘴的大胡子,就有了新的意思。又如后人根据李延年《佳人歌》,用“倾城”、“倾国”形容美色,已近俗滥。黄庭坚《次韵刘景文登邺王台见思》诗:“公诗如美色,未嫁已倾城。”意思就深了一层,而且符合于这些文人的雅趣。这些运用书本材料的手法,实际是总结了杜甫、韩愈以来诗人在这方面的经验的。他同一般低能文人的慕拟、剽窃不同之处,是在材料的选择上避免熟滥,喜欢在佛经、语录、小说等杂书里找一些冷僻的典故,稀见的字面。在材料的运用上力求变化出奇,避免生吞活剥。为了同西昆诗人立异,他还有意造拗句,押险韵,作硬语,连向来诗人讲究声律谐协和词彩鲜明等有成效的艺术手法也抛弃了。象下面这首诗是比较能表现他这一方面的特点的。 我诗如曹郐,浅陋不成邦;公如大国楚,吞五湖三江。赤壁风月笛,玉堂云雾窗;句法提一律,坚城受我降。枯松倒涧壑,波涛所舂撞;万牛挽不前,公乃独力扛。诸人方嗤点,渠非晁张双;袒怀相识察,床下拜老庞。小儿未可知,客或许敦庞;诚堪婿阿巽,买红缠酒缸。——《子瞻诗句妙一世,乃云效庭坚体,次韵道之》这是他答和苏轼的一首诗。开首四句说他的诗没有苏轼那样阔大的气象。中间十二句写苏轼对他的赏识,同时表现他的傲兀性格,象倒在涧壑里的枯松,波涛推不动,万牛挽不前的。结四句说他儿子或可以同苏轼的孙女阿巽相配,言外之意即说他的诗不能同苏轼相比。这正是后来江西派诗人说的“打猛诨入,打猛诨出”,用一种诙谐取笑的态度表示他们的情谊。这诗从用字、琢句以至命意布局,变尽建安以来五言诗人熟习的道路。然而比之曹植赠丁仪、沈约寄范云、杜甫赠李白等诗篇,黄庭坚虽然字敲句打,作意出奇,却仍未能有效地表达他的真情实感。 当然,作为一个开创诗流派的艺术大匠,黄庭坚的诗并不是每篇都这样生硬的。当他受到真情实境的激发,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刻意好奇的习气时,依然能够写出一些清新流畅的诗篇,象下面的例子。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预关。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黄庭坚 送刘季展诗帖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登快阁》 前人论宋诗,每以苏黄并称。苏诗气象阔大,如长江大河,见起涛涌,自成奇观;黄诗气象森严,如危峰千尺,拔地而起,使人望而生畏,在艺术上各自创造了不同的境界。然而黄庭坚的成就究竟不能同苏轼相比,因为他的诗虽能屏除陈言滥调,形成一种以生新瘦硬为其特征的风格,但仍无法掩盖他生活内容的空虚和脱离现实的倾向。 宋诗最初形成反西昆的流派,是由于当时作者如欧阳修、苏舜钦、梅尧臣等的面向现实,以诗配合他们的政治斗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意愿。黄庭坚论诗说:“诗者,人之性情也,非强谏诤于庭,怨愤诟于道,怒邻骂座之为也。”又说:“其发为讪谤侵凌,引领以承戈,披襟而受矢,以快一朝之愤者,人皆以为诗之祸,是失诗之旨,非诗之过也。”(《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显然,这是取消了诗歌的战斗作用,其结果必然要走上脱离现实、片面追求艺术技巧的道路,偏离了诗文革新运动的方向。 黄庭坚的书法,可分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即他自称的元祐间书。是继承各家,融化为己。后一阶段,则极力创新。他对自己要求很高很严格,常否定元祐间即四十九岁前所写的作品。说:“黄庭坚全身题跋像
元祐间书,笔意痴钝,用笔多不到。”甚至在被贬戎州时说:“见旧书多可憎;大概十字中有三四字差可耳。”但我们从现今存世的黄书来看,只有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四十六岁时写的正书《伯夷叔齐庙碑》貌近褚遂良,尚未树立独特的风格。然他参用薛稷学褚的方法,步步顿挫,力避学褚不成,流入浮滑之病,最初奠定了他后来作品中用笔到处擒纵,笔笔凝练的基础。至于他的大字,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三十九岁时所书《游青原山诗石刻》,纵横开阖,浩逸雄伟,深得《瘗鹤铭》神髓.并融会成自己的面目。胜过古人羊欣学王羲之、薛稷学褚遂良的步趋惟肖。又如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四十二岁时,所书的《王长者墓志稿》,行楷妙得《兰亭》笔意。近年出土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即他四十三岁时正书《王纯中墓志》和行书《糟姜帖》又受到苏轼影响。但他用中锋直落的方法,纠正了苏轼“腕着而笔卧”的缺点。《药方》则笔笔欲飞,后二行随意草草,置诸颜真卿《祭侄文》、《争坐位帖》两稿中,几莫辨出于两手。由此足见他学古人功力的深邃。但他在认真创作时,即立意创新,不屑蹈前人的陈迹。馀如《华严疏》、《发愿文》等,尚未力趋险绝,可断定为元祐中书,采用颜真卿大字笔意,而把颜体缩短的笔画展之使长,成自己的面目。事实上黄庭坚书,在元祐间早已成家。但他志高气昂,没有丝毫自满。反而贬低了以往取得的成绩。他在书法艺术中,汲取了古今人之优点,融为己有后,还进一步不断改造,力创新奇,成为他晚年前无古人的独特风格。在《山谷文集》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晁美叔尝背议予书唯有韵耳,至于右军波戈点画,一笔无也。有附予者传若言于陈留,予笑之日:“若美叔则与右军合者,优孟抵掌谈说,乃是孙叔敖耶?”往尝有丘敬和者,摹仿右军书,笔意润泽,便为绳墨所缚,不得左右。予尝赠以诗,中有“字身藏颖秀劲清,向谁学之果《兰亭》。大字无过《瘗鹤铭》晚有石崖《颂中兴》。小字莫作痴冻蝇,《乐毅论》胜《遗教经》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不知美叔尝闻此论乎 从这里可以看出黄庭坚对书法艺术,学古而不寄古人篱下,立志创新的宏志。他晚年所书《松风阁诗》尽管笔不称手,仍阻止不了他发挥创造力的才能。《经伏波神祠诗卷》是病后笔,自称合作。其后自题云:“若持到淮南,见余故旧,可乐之,何如元祐中黄鲁直书也?”以及《苏轼寒食诗卷后跋》,《范滂传》都是晚年合作。《范滂传》是他最后谪居宜州时所书,旋即身卒。老笔更为遒练。 黄庭坚草书的成就,在宋人中是最突出的。《宋史.黄庭坚传》中着重提出他“善草书”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旭)、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被谪四川入峡时,看到“长年汤浆,群丁拔掉”又见到石扬休家藏的《怀素自叙帖》,“纵观不已,顿觉超异”才悟到了藏真(怀素别号)笔法的三昧。脱去了“俗气”。张旭、怀素、高闲是以狂草闻名的。黄庭坚沦书以为:“楷法欲如快马入阵,草法欲左规右矩。”我们在其所书《李太白忆旧游诗》《诸上座帖》中可以看到他的狂草,虽满纸云烟,飞花乱坠。而格律很严,笔笔周到,无一笔轻率缭绕。《忆旧游诗》中的一个“楼”字,竞参用了绘画线条的笔法。《诸上座帖》则如轻云缓行,凌霄万变。而《花气诗帖》乃作草如正书,一变旭、素旧法,达到了极高的成就。 黄庭坚的正书盈尺大字《明瓒诗后题卷》,更明显地启示了后人掌握羊毫笔,发挥兔毫劲健作用的门法。小楷《李公麟五马图题字》,点画结字,可展至寻丈不失。真达到了“小字如大字”的高度艺术造就。 黄庭坚书的特点,在“笔阵”中,犹如严阵行军,步步为营,万弩张弦,相机齐发。步步为营言其点画之周到圆满,无一笔涉于轻佻。在作战中保证无失;张弦待发,言其取势之险,奇兵出袭,百战百利,以大自然界现象来比,其在静的方面,如岗峦起伏,奇峰争险。动的方面,如云岫环山,变化无际。黄庭坚在书法艺术创作上的构思,取得了动静两方面矛盾的统一。 若以黄书比之苏米,以唐诗为喻,苏犹李白,才气出于天然,“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不求细琢而自工,黄如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米则锦囊集句,到处雕虫,犹李贺鬼才,因此不便初学。学三家书,当以苏黄为体,米芾为用。诗宗杜甫,继读百家。可免仰攀不及,误入歧径。 凡事都应一分为二,大醇小醨,不可避免。要从整体和主流上着眼。苏黄之间,苏属前辈。黄对苏的文章道德,包括书法,都极钦佩。当时有人对苏书提出缺点:“东坡作戈多病笔,又腕着而笔卧。”黄氏以为“管中窥豹,不识大体。”黄氏书亦吸收苏法。但在南宋汪应辰所刻《成都西楼苏帖》中,可以看到苏书《赠秦少章序》大似黄体。说明他们之间,是相互学习,各取所长,彼此影响的。黄氏之书,至晚年,在一意创新过程中,过分求变,也带来了些习气。他把颜真卿正书中某些特别缩短的笔画放长,是他善变的一面。但有时放得逾制了。最显而易见的,如在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五十五岁时,所写《张大同乞书卷》的“舍”字上帽。这类习气,有人把它形容如长蛇挂树,舟人执篙。善学黄书者,也要酌量求变,不宜照画葫芦,瑕瑜兼纳。
苏遂礼:苏轼的少子,妾王朝云所生。因苏轼之祸,送养于梁姓,取名梁师成,深得徽宗,钦宗宠信,官至太尉。
苏汉臣:南宋画家
苏天爵:元朝名臣
苏宣:明朝篆刻家
苏四十三:清代甘肃回族和撒拉族军首领
苏三娘:太平天国将领
苏元春:清末湘军将领
苏天福:捻军首领
苏曼殊:(公元1884~1918年),原名子戬,小名三郎,学名玄英,原名玄瑛,后为僧,法号曼殊;广东香山人(今广东中山)。著名近代文学家、佛学家。
苏步青(公元1902~2003年),原名苏尚龙,浙江省平阳县人,著名数学家。
苏光铨(公元1869~1919年),字学金,号蕴玉;福建德化得中乡宝美村人。著名近代德化瓷雕艺术家,何朝宗优秀雕塑风格和技法主要传人。
苏兆征(公元1885~1929年),广东香山人(今广东中山),著名中共工运领袖之一。
苏景三 (公元1888年~1968年),字逸兴,甘肃白银人氏,曾为同盟会会员,民国时期任甘肃省长公署参事一职。后在甘肃靖远一带对教育,交通,水利做出大的贡献。
苏振华(公元1912~1979年),原名苏七生;湖南平江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
苏静(公元1910~1997年),福建海澄人(今福建漳州龙海)。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苏炳文(公元1892~1975年),字翰章;辽宁新民古城子乡村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东北民众抗日救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苏祖馨(公元1896~1963年),字馥甫;广西容县杨梅镇新塘村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第二十一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四十八军军长。
苏文钦(公元1907~1996年),字日晴;湖南醴陵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台湾省“国防部”战史编纂委员会主任。
苏国平(生卒年待考),苏东坡第三十三世孙;江苏江阴人。著名当代苏氏族谱续修者。
苏氏系承昆吾 发源河南临漳 三苏是文坛上的名人,关于苏姓的族谱,在苏洵族谱的后录上交代得非常清楚:“苏氏之先,出于高阳,高阳之子曰称,称之子曰老童,老童生重黎及吴回,重黎为帝喾火正曰祝融,以罪诛,其后为司马氏,而其弟吴回复为火正,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长曰矾,为昆吾,次曰惠连,为岑胡,次曰,为彭祖,次曰来言,为会人,次曰安,为曹姓,季曰季连,为芈姓。六人者,皆有后,其后,各分为娄姓,昆吾始姓已氏,其后为苏、顾、温、董。当夏之时,昆吾为诸侯伯,历商而昆吾之后无闻。至周有忿生为司寇,能平刑以教百姓,周公称之,盖书所谓司寇苏公者也,司寇苏公与檀伯达皆封于河,世世仕周,家于其封,故河南、河内皆有苏氏。” 实际上,这一段苏姓姓源考据,是可以适用于天下的苏姓的,因为,《姓纂》上关于苏姓的来源,也做了同样的介绍。《姓纂》是这样说的:“颛顼祝融之后,陆终生昆吾,封苏,邺西苏城是也。苏忿生为周司寇,居河内、扶风、武功。汉,苏建目河内徙扶风。” 由此可见,头一个以苏为姓的昆吾,是颛顼帝的后代,他们最初的发源地,则在今河南省临漳县的西方。到了周朝初年,官拜大司寇的苏忿生被周天子封于河内,所以这个家族也就是迁移到今为甘肃省的河内地方,继续繁荣滋长,以后子孙才逐渐遍布于各地,四川眉山那个光辉灿烂的苏家,自然也是从河内所迁移出来的。 苏姓,真可以说是一个光耀史册的古老姓氏,从3000年前的春秋时代,便已大放光芒。大家都知道,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之一,而他之得成霸业,主要靠的是他的大夫苏从。 苏秦,名气更加响亮,他与张仪同被称为纵横家,他提倡合纵以抗秦,结果身佩六国相印,荣宗耀祖,显赫异常。 到了汉武帝之时,苏氏又出了一位名垂千古不朽的伟大人物,那就是三尺孩童都晓得的苏武。 宋代的文坛,似乎是苏姓人士的天下,除了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之外,尚有以文章知名,宋太宗曾御笔题赠“玉堂之署”4个字的苏易简;以及慷慨有大志,好为古文诗歌,曾佐欧阳修变文格,晚年自号“沧浪翁”,隐读以终,著有《苏学士集》传世的一代高士苏子美(舜钦)等。 苏姓的故事 苏姓出自己姓。古帝颛顼孙吴回,为帝喾火正,掌民事,赐祝融氏。吴回之子陆终有六子,为六族,长子樊,为昆吾族,地在今河南濮阳,为己姓。夏代的第七位后名叫槐,封昆吾氏后裔于有苏之地,在今河南辉县西的苏岭(苏门山),称有苏氏,有苏氏部族以苏草(即紫苏)为图腾。夏代末,有苏氏之国被灭,族人以苏为氏,四散避难。其中有一支向东南迁居于姑苏(即江苏苏州)。有一支向北迁于邺西苏城(今河北临漳西)。周灭商时,这支苏氏部族大部分又向北迁襄国的苏人亭(今河北邢台西南),后有一部分再迁苏水之滨(今河北完县境)。留在苏岭的苏族人归顺了周朝,其头领苏忿生入周朝为司寇,被封于温(今河南温县),建立苏国,公元前650年被北狄攻灭。还有一支苏族人南迁今湖南梅山一带,后称为梅山蛮。宋代时再南迁,少部分混入土著,成为瑶族先人的重要一支,大部分定居两广,成为南方苏姓先民。 苏姓分布 江苏 苏姓分布的重点地区。在江南地区分布着苏轼的后裔,其中苏轼长子苏迈的后裔主要分布在常州、以及常州西北的安家舍、薛家乡、新闸镇等地,约1500余人。武进的安家舍乡前舍周围的十余个村庄;薛家乡晨光村委苏家村(沿河苏家村)等村庄,有大量苏氏分布。苏轼幼子苏过的后裔分布在常州城,及城东武进洛阳、崔桥、戴溪、运村、郑陆等地,以及无锡、苏州、江阴、常熟等地,共2400余人。太仓、无锡、镇江、苏州、南京、宿迁、徐州等地区有苏氏分布。在苏北地区盐城、建湖、阜宁、响水、滨海等地分布着数千户苏姓人家,他们也是苏东坡的后裔,原居于苏州阊门,明初“洪武赶散”时随章士诚来到了“苏家咀”。“苏家咀”位于建湖附近,是江南北迁苏氏的集散地。另在宜兴元上乡毫阳村、可酉乡等均有苏氏分布。在常熟的唐市镇,珍门上仙村、周行陶舍村等也有苏姓分布。 上海 嘉定的苏姓有1612人,在全县的姓氏中排名第44位,各乡镇均有分布,以嘉西人数最多。嘉定还有满族苏姓,但其来自辽宁。金山县、崇明县也有苏姓。宝山县苏姓有100。余户,在吴淞、大场、盛桥等乡镇均有分布。南汇县主要分布在彭镇、大田、老港等乡镇。川沙县,共有苏姓宗亲1140余人。 浙江 温州、海宁、杭州、宁波、瑞安、玉环、苍南、平阳、泰顺等地均有苏氏分布。 福建 同安、晋江、安溪、南安、惠安、永定、海澄、厦门、永春、南平、闽清、泉州、福州等地,均有苏姓分布。 具体的见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838019html
从这里你会找到答案 里面写着谁是苏轼的后人
周璇身世越发离奇 竟是苏轼后人
作者:新闻午报
正在网上征集女主角的电视剧《金嗓子周璇》日前受到广泛关注,每天有几百人应征。可是,该剧的剧本至今却仍存在疑问,声称要再现周璇一生的此剧对其身世采取的是“神秘化”手段,对周璇的出身只是轻轻带过。苏家现在的后人、周璇的外甥女说:周璇其实祖籍常州,本名应为苏璞。令人吃惊的是周璇竟然是大文豪苏东坡的76世后代,堪称家族中的一大“风流人物”。
周璇原名为苏璞
周璇之子周伟在1986年就曾到常州苏家寻亲,当时就要求验血做亲子鉴定,结果周伟本人以及周璇与苏家均为ab型血。记者联络到苏家现在的后人,周璇的外甥女苏青、苏莉两人,她们告诉记者,至今还清楚记得1957年随外婆到上海与周璇会面的情景:“她和外婆还有妈妈长得很像,都是小巧玲珑类型的。只是当时她已经神经失常,**厂的人和黄宗英不让我们和她相见,我们只能远远地看她一眼。”
苏莉向记者讲述了周璇的身世,周璇出生在常州苏家,共有兄弟姐妹8人,她叫苏璞排名老二。家中是书香门第,父亲是大学教授,所以为家里的孩子取名颇具书卷气,苏莉的母亲苏瑛则排名第五,是周璇的小妹。周璇在家中最受父母疼爱,因为长相灵巧,又从母亲处遗传所以从小能歌善舞。“她七八岁的时候在家门口玩,被只见过一次的大娘舅拐走,到了上海卖给了广东阿三。”苏莉说当时因为周璇母亲参加抗战,所以才会发生周璇被拐骗的事情,后来母亲找到上海,可是买下周璇的人贩子根本不承认此事。
精神失常是家族遗传
苏莉说自己的外婆,也就是周璇的生母当时因为要求进步,所以作为医疗队参加了抗战,回来以后就发现了自己最心爱的女儿被拐卖了,一急之下,家族遗传的神经失常就发作了。“我们家有家族遗传的精神疾病,受到刺激或打击就容易病发,不仅外婆如此,周璇的大哥苏民后来也患了精神病。”
周璇本人曾经在《大公报》上登过寻亲启事,寻找自己的生母。对此,苏莉解释道,除了以上的事例,周璇身上有一块胎记以及她属猴等等都与事实相符。“周璇自己说祖籍是常熟,其实因为在方言里常熟和常州的发音很像,这一点后来周伟也承认了。”苏莉说。
受到家族遗传的周璇后来也是因为精神失常导致辞世,而打击她的除了自己不明的身世还有就是身为名人的巨大压力。苏莉说周璇的性格与自己的外婆很像,都是很天真善良的,容易相信别人,周璇的感情生活一直是人们关心的话题,而善良的她又总是在爱情中受骗。
苏璞是苏东坡后人
苏莉说其实苏家在常州当地一直属于家境殷实的那种,她和姐姐苏青两人现在在当地从事房地产生意,而何以导致周璇会被拐卖呢?“这和当时的大环境有关,战争时期家里的情况受到很大影响,外婆觉得自己应该在这种时刻去救国,响应号召。而大娘舅可能因为家境的关系,把周璇拐卖掉,后来他自己也承认了这件事情。”
对于苏家是大文豪苏东坡后代的说法,苏莉说周璇生父曾经多方考证过此事,苏家的确是苏东坡的后代之一,苏东坡其实在江阴有过许多后代,苏家就在其中。“家里原来有一本祖谱,后来文化大革命因为周璇母亲参加过革命的关系被抄家,祖谱也被付之一炬。”苏莉说现在当地已经找人为苏家重新写祖谱,至于周璇究竟是苏东坡几世后代,她说可能是76代,但具体如何现在还不能确定。
《金嗓子周璇》:弱化身世
记者就此向《金嗓子周璇》剧组了解,该剧制片人张宝发表示虽然周璇很有可能是苏东坡后代,且周璇是苏家后代也得到了周伟的承认,但该剧还是会弱化这一情节的处理。“因为之前也有说法说周璇是在两三岁的时候被拐卖到上海的,况且这一段在整部作品中所占比例也并不大,剧中仍然会以周璇身世是迷来处理,而不会给出定论。”
张宝发告诉记者,目前前来征演的人很多,但剧组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理想中扮演周璇的人选,不过他不排除让新人来演剧中其他角色的可能性,比如女二号等。据透露,一些内地知名演员乃至港台演员都通过自己的经纪人向剧组抛出橄榄枝,有些还寄来定妆照并录制了周璇经典歌曲的样带。
谜一样的女人
周璇的母亲当时参加了抗日战争,而周璇则在这段时间被自己的舅舅拐卖到上海,可谓是“红色后代”。只是关于她究竟是几岁时被人从常州拐卖到上海,有多种说法,一说是两三岁时。而根据当时看护周璇的老太说,清楚记得周璇是在七八岁时被拐走的。
死因之谜:
周璇之子周伟著书《我的妈妈周璇》,对周璇的死因提出了质疑,认为周璇并非如医生所说“死于脑炎”。
精神失常之谜:
一方面是遗传的家族性精神疾病,而来自外界的打击也导致了周璇的精神崩溃。
巨额财产之谜:
周璇在香港拍片的最后两年,每拍一部**,都是以几十根金条计算片酬的。这笔巨额财产究竟流向何处仍是未知数。
《苏氏宗谱》:
2003年1月,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及其后裔的家谱在常州被发现。宗谱记载,苏氏是中国远古三皇五帝之一颛顼之后,因分封于苏(今河南济源西北),故以封地为姓。苏东坡逝世后,其长子苏迈、三子苏过的后裔定居常州,苏过七世孙耀宗曾把整个家族迁移至常州武进,清初苏家后人苏灿玉又把家族迁到江阴。
导读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被称为三苏,他生前有多位红颜知己,那么苏轼一生有几个儿子呢?苏轼儿子的结局各是什么?下面通过他们的简介来了解一下。
苏轼共有三个儿子:长子苏迈、次子苏迨、三子苏过。
苏迈简介
苏迈,字维康,苏轼长子,为苏轼第一任妻子王弗所生。眉州眉山人,1059年出生,1065年,苏轼判登闻鼓院,直史馆,苏迈随父在京读书,5月,母亲去世,8岁后在眉山读书。1068年,苏轼娶王弗堂妹王季章为妻,苏迈由王季章抚养。1077年,十八九岁的苏迈娶吕陶公女为妻,1078年生一子箪。
1082年,苏迈妻吕氏病逝,葬黄州。1085年正月,苏迈续娶石康伯之女,他还有两个侧室李氏、高氏。苏迈历任饶州德兴尉、房州军事推官、知河间县令。1107年出任嘉禾令,1112年,罢官嘉禾令,回苏家湖。1113年,55岁苏迈在苏家湖,常携孙到皇藏峪龙岗泉岳父吕陶隐居处居住,1119年三月十五日,苏迈卒于龙岗泉,终年六十一岁。
北宋诗人苏轼画像
苏迨简介
苏迨,苏轼次子,初名叔寄、竺僧,字仲豫,又名苏m,苏炳,苏鼎,1070年出生,母亲王季章(王闰之),1093年以苏m之名任饶州太常博士,1094年以苏鼎之名考中哲宗绍圣元年甲戊连科捷进士,授朝汉大夫,后来被贬参广东省政,乐居番禺韦涌南边坊。钦宗靖康元年卒,离年57岁。
苏过简介
苏过,北宋文学家,字叔党,号斜川居士,苏轼三子,为王闰之所生,从小到三十岁都在父亲身边长大。所以,苏过不仅能诗能文,而且擅长书法绘画,被誉为小坡。父亲苏轼去世后,跟着叔父苏辙居颍昌。1112年,监太原税,1115年,知郾城。宣和五年,通判定州,去世,逝世后葬于河南郏县。
姓苏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本文2023-10-26 05:52:2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42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