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纪念馆的大事编年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6浏览:3收藏

詹天佑纪念馆的大事编年,第1张

1987年11月6 日 詹天佑纪念馆建成开馆,全国政协副主席吕正操剪彩。

1988年3月 韦有聚承包纪念馆,任纪念馆法人代表。

1988年4月1日 延庆县工商局颁发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1989年1月3日 贾本义任纪念馆副馆长及法人代表。

1989年3月25日 苏联和蒙古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副部长到纪念馆参观交流。

1989年4月12日 全国政协副主席方毅为詹天佑题词“业绩垂千古”。

1989年4月24日 纪念詹天佑逝世70周年、京张铁路通车80周年学术报告会召开。

1989年5月9日 台湾詹姓宗亲会会长詹锡富率领台湾詹氏大宗祠旅游团到纪念馆参观。

1989年10月16日 泰国铁道署长参观纪念馆并签字留念。

1989年11月12日 詹同济馆长退休,担任名誉馆长。

1990年3月1日 贾本义代理馆长。

1990年8月1日 纪念馆举办“开馆以来大事记”展览。

1991年4月26日 纪念馆与欧美同学会联合举办“纪念詹天佑先生诞辰130周年座谈会”。

1991年6月1日 铁道部全路老红军参观团参观纪念馆并题词留念。

1991年8月20日 协助铁道部主办“我们爱铁路”的夏令营。

1991年9月13日 詹天佑事迹巡回展在北京市东城区青少年宫开幕。

1991年9月24日 北京市组织海峡两岸青年联谊代表团参观纪念馆。

1991年9月26日 纪念馆参加北京市首届文物节。

1991年10月24日 台湾桃园县詹姓宗亲会探亲祭祖团参观纪念馆。

1991年11月1日 纪念馆与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博物馆学会举办金秋联谊会。

1992年4月21日 詹天佑事迹巡回展在德胜门城楼开幕

1992年4月27日 铁道部科技馆正式任命贾本义为纪念馆馆长。

1992年6月1日 纪念馆举行青少年教基地揭匾仪式。

1992年6月15日 纪念馆与北戴河园林局在北戴河联合主办“詹天佑事迹巡回展”。

1993年1月18日 纪念馆与中国科技馆、中国科协报、江西省婺源县等联合主办纪念詹天佑活动。

1993年3月4日 中国国际艺术中心到纪念馆拍摄詹天佑资料片。

1993年3月28日 纪念馆由贾本义馆长带队到詹天佑祖籍江西婺源县考察。

1993年4月26日 在纪念馆支持帮助下,武汉詹天佑故居正式对外开放。

1993年6月6日 纪念馆和中国科技报、中国科协报、江西婺源县和天津中航策划公司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向社会推出“詹天佑诞辰纪念暨首届中国工程师科技成果大赛”。

1993年8月25日“詹天佑事迹巡回展”在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展出。

1993年10月7日“詹天佑事迹巡回展”在浙江省杭州市展出。

1993年10月10日 台湾桃园县詹姓宗亲会观光团参观纪念馆并到青龙桥墓地祭拜。

1993年10月21日 “詹天佑事迹巡回展”在上海科技会堂展出。

1993年11月7日 第五届中国“国际科学和平周”人民大会堂开幕,纪念馆被授予“科学与和平奖”。

1994年3月7日 纪念馆协助中央电视台、铁道部宣传部联合拍摄电视片《铁路大动脉》。

1994年3月24日 贾本义馆长率全馆职工到河北易县考察新易铁路旧址。

1994年4月26日 詹天佑诞辰纪念暨科技成果洽谈会,在江西婺源县举行。

1994年6月6日“詹天佑事迹巡回展”在铁道部机关举办。

1994年7月10日 纪念馆与北京市科协、延庆县政府联合举办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夏令营。

1994年10月28日 中国际艺术中心文艺部到纪念馆拍摄专题片《詹天佑》。

1994年11月12日 贾本义馆长等到宜昌考察川汉线宜万段遗址。

1995年1月5日 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摄制组到纪念馆拍摄“詹天佑纪念馆”专题节目。

1995年3月25日 上海总工会摄制中心到纪念馆拍摄专题片《詹天佑》。

1995年4月21日 中央电视台、铁道部政治部联合摄制大型系列片《大京九》摄制组来纪念馆拍摄詹天佑的业绩。

1995年7月13日 纪念馆被命名为首批“铁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95年10月10日 铁路文博工作座谈会在纪念馆召开。

1995年11月7日 第七届中国“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在人民大会堂开幕,纪念馆被授予“科学和平教育基地”荣誉称号。

1995年12月22日 纪念馆首批通过北京市博物馆资格认证。

1996年4月24日 纪念馆参加的由北京市、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主办的第28期西单科普画廊展览正式展出,并获得本届参展三等奖。

1996年4月25日 江西省婺源县政府向纪念馆捐赠詹天佑祖母碑。

1996年4月26日 纪念馆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欧美同学会、中国铁道学会共同举办的詹天佑诞辰135周年纪念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云南厅隆重举行。

1996年4月28日 由中国科协、欧美同学会、中国铁道学会纪念馆联合主办的“詹天佑研究学术交流会”在纪念馆召开。

1996年5月3日 纪念馆等四家单位被任命为延庆县青少年教育基地。

1996年10月31日 自4月25日开展“詹天佑生平事迹展”在南戴河万博文化城结束。

1996年11月17日 第八届中国“国际科学与和平周”闭幕式在官园中国少年活动中心举行,纪念馆被授予纪念馆先进集体奖。

1996年12月24日 纪念馆获得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组织奖。

1997年1月11日 纪念馆获北京地区青少年教育基地工作先进组织奖。

1997年2月24日 铁道部政治部锁部长邀请贾本义馆长谈对剧本《詹天佑》的意见。

1997年3月22日 贾本义馆长陪同**艺术家孙道临考察京张铁路沿线,为**做选景工作。

1997年4月10日 纪念馆陈列改造工作基本完工,正式接待观众。

1997年5月18日 纪念馆参加国际博物馆日活动。

1997年10月6日 贾本义馆长与业务室主任张京来考察原京张铁路鸡鸣山煤矿,发现并征集京张煤矿界碑一块。

1997年11月6日 纪念馆在北京市中土大厦召开建馆10周年座谈会。

1997年11月7日 纪念馆在第九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活动中荣获“先进集体奖”。

1998年10月2日 英国铁路公司代表由陈文健陪同到纪念馆参观交流。

1998年9月26日 天津宏桥小区团体学生参观纪念馆。

1998年9月27日 江西婺源胡书记等到纪念馆参观交流。

1998年12月18日 北京市政府授予纪念馆为首批“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

1998年11月8日 纪念馆在第十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活动中荣获“贡献奖”。

1999年1月14日 中央电视台到詹天佑纪念馆拍摄记录片《百年中国》。

1999年3月28日 台湾詹姓宗亲会到纪念馆参观访问。

1999年4月27日 中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等30人到纪念馆纪念詹天佑先生逝世80 周年。

1999年5月17日 詹天佑纪念馆在康庄小学举办“詹天佑生平事迹展”。

1999年5月18日 纪念馆参加国际博物馆日活动。

1999年10月8日“京张铁路通车90周年学术研讨会” 在宣化举办。

1999年10月20日 在张家口北站举办京张铁路通车90周年纪念活动。

1999年11月17日 纪念馆在第十一届中国“国际科学与和平周”活动中获“国际科学与和平周荣誉奖”。

2000年4月18日——6月10日 纪念馆与武汉二七纪念馆、武汉詹天佑故居共同举办“詹天佑与粤汉铁路展览”。

2000年5月18日 纪念馆参加国际博物馆日活动。

2000年7月6日 在康庄车站征集“京张铁路报站钟”。

2000年8月10日 在青龙桥火车站征集京张铁路“70公里里程标”。

2000年9月12日 中国侨联组织华侨及加拿大铁路专家到詹天佑纪念馆访问。

2000年10月11日 开远铁路分局博物馆刘馆长到纪念馆参观访问。

2000年11月5日 在第十二届中国“国际科学与和平周”活动中,纪念馆举办“詹天佑与铁道科技”和“詹天佑事迹巡回展”,获得 “和平使者”奖。

2000年11月19日 由纪念馆主持召开的全国铁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座谈会,在昆明铁路局开远举行。

2000年11月26日 贾本义馆长荣获北京市政府颁发的“北京市先进科普工作者证书”。

2000年12月8日 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领导小组对纪念馆进行考察并听取汇报。

2001年2月2日 科技日报记者到詹天佑纪念馆采访。

2001年2月21日 铁道部计划司到纪念馆调研。

2001年4月12日 中国侨联和北京市侨联到詹天佑纪念馆考察。

2001年4月19日 贾本义馆长在《大众科技报》发表文章“詹天佑与香港”。

2001年5月18日 纪念馆参加国际博物馆日活动。

2001年7月18日 铁科院党委工作部协同海淀区政协,组织科技届委员参观纪念馆。

2001年9月7日 广州市荔湾区政府一行5人到纪念馆参观考察。

2001年9月26日 纪念馆出席《詹天佑》**首映式。

2001年10月12日 纪念馆参加中国科技馆组织召开的学术研讨会。

2001年11月10日 纪念馆参加第十三届中国“国际科学与和平周”系列活动,被授予“和平使者”光荣称号。

2001年12月17日——12月24日 纪念馆参加广州市荔湾区的《詹天佑》**首映式。为纪念詹天佑诞辰140周年,纪念馆和广州市荔湾区共同举办“詹天佑生平事迹展”。

2001年12月18日 纪念馆与广州市荔湾区政府举办“学习詹天佑精神座谈会”。

2002年4月24日——5月7日纪念馆参加中央文明办、铁道部、中国科协共同举办的“科普列车老区行”制作《科技创新中国铁路》展览。

2002年5月15日——5月25日 纪念馆制作的《科技创新中国铁路》参加的“科普列车老区行”先后到保定、石家庄、新县、麻城、赣州等省市县展出,

2002年10月14日——10月23日 纪念馆制作的《 科技创新中国铁路》参加“科普列车西部行”活动,

2002年11月2日 纪念馆参加中国铁道博物馆机车车辆展厅开馆仪式。

2002年11月10日 在第十四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期间,我管荣获“和平使者”光荣称号,并被授予“贡献奖”。

2003年3月6日——3月7日纪念馆参加铁道部科学技术馆安定干校工作研讨会。

2003年4月6日 纪念馆编纂大型画册《詹天佑》。

2003年4月15日 纪念馆清查馆藏文物,为文物重新建档及文物鉴定工作做准备。

2003年6月30日 纪念馆参与编纂《北京志,北京博物馆志》。

2003年8月20日 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吸收纪念馆为团体会员。

2003年10月8日 国际科学与和平周中国组委会授予纪念馆“优秀活动奖”。

2003年10月28日 纪念馆组织开展纪念文物保护法实施一周年活动。

2003年11月19日 詹天佑纪念馆聘请詹同济为顾问。

2004年4月26日 为纪念詹天佑诞辰143周年,詹天佑纪念馆与广州市荔湾区文化局等在沙面联合举办的“清代首批公派留美广州西关幼童文物展”。

2004年3月22日 贾馆长陪同铁科院陈书记、罗院长等到纪念馆检查工作。

2004年5月18日 纪念馆参加国际博物馆日活动。

2004年11月7日 纪念馆荣获第十六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最佳组织奖”。

2004年8 月9 日 配合全国铁路总工会、全国铁道团委等举办“2004铁路劳模子女看北京”夏令营。

2005年 2月26日 中国铁道博物馆全体党员到詹天佑纪念馆学习***员先进性。

2005年5月18日 纪念馆参加国际博物馆日活动。

2005年9月20日 馆领导陪同詹同济先生重新考察京张铁路沿线。

2005年10月13日 纪念馆与张家口市委合办的“纪念京张铁路肇建百年大型史料展”在张家口市会展中心举办。

2005年10月23日 铁科院罗院长与铁道报社记者参观纪念馆。

2005年10月26日 “詹天佑画册定稿讨论会”在小汤山举行。纪念馆协助北京市文物局主办、北京文博交流会承办的“新文物法规宣传活动”。

2005年11月2日 《晨报》、《竞报》记者到纪念馆作关于詹天佑和京张铁路的采访。纪念馆在青龙桥举办“詹天佑生平事迹展”。

2005年11月4日 纪念馆协助南口机务段举办纪念京张铁路肇建百年史料展。

2005年11月5日 陕西《华商报》记者到纪念馆参观采访。

2005年11月6日 纪念馆荣获第十七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最佳组织奖”。

2005年11月13日 南口大厂团委和宣传部组织团员到纪念馆进行“团员意识教育”。

2005年11月16日 北京市大钟寺博物馆领导到纪念馆参观交流。

2005年11月22日 北京铁路局宣传部、中国书法协会杨春燕女士捐赠纪念馆《杨春燕书法艺术》——隶书詹天佑文一百册。

2005年11月24日 国家博物馆齐吉祥研究员作关于博物馆社教工作的讲座。

2005年12月6日 武汉詹天佑故居馆长一行到纪念馆参观交流。

2005年12月15日 纪念馆员工在京东第一温泉度假村组织召开“2006年铁路史学习交流会”。

2006年

3月18日 参加2006年第四届“走进科普的春天”科普系列活动。

4月3日 中国铁道博物馆在气象宾馆召开2006年工作会议。

4月9日 中国致公党北京市委员会秘书长沈小红及孟繁义秘书长等10人到我詹天佑纪念馆调研。

4月14日 中国铁道博物馆召开第九届工会选举。

4月19日 向北京门头沟博物馆提供京门支线相关资料。

4月26日 与广州、武汉詹天佑故居在武汉举办詹天佑诞辰145周年纪念活动,《詹天佑书信选集》

在广州举行首发式。

4月29日 中国土木工程师学会、詹天佑土木工程基金副秘书长徐渭等5人参观,并赠送1—5届

图集四本供收存、布展以示纪念。

5月18日 对公众免费开放、义务咨询;“关爱打工子弟,携手走进科普春天”。

5月31日 青龙桥杨存信站长捐赠旧式电话机一部及青龙桥2006年4月26日击打式卡片客票6张:

分别是青龙桥至北京北、南口、昌平、沙河、清华园、清河。

7月11日 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夏令营25人参观。

7月14日 《詹天佑文集》正式出版

7月27日 北京地区博物馆行业奥运培训启动仪式暨讲解员短期培训。

8月11日 现代文学馆全体志愿者讲解员参观。

9月5日 纪念詹天佑诞辰145周年暨京张铁路首段通车100周年,南口机械厂铁路老职工座谈会。

9月12日 童英强捐赠《界龙天佑》书法作品一幅。

9月17日 全国科普日,举办“预防疾病,科学生活”为主题的科普系列挂图展。

9月24日 新浪网组织的“小脚丫走天下”活动25人参观。

10月8日 北京西城区银河小学“我爱长城,我爱红领巾”师生300余人参观。

10月26日 收到广州赠送十二甫詹天佑故居玻璃底片一张。

10月27—29日铁科院“铁路卫生宣传刊物编写研讨会”会议接待。

11月7日 参加第18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荣获“最佳组织奖”。

11月22日 在北京交通大学举办《詹天佑事迹巡回展》和制作天佑会堂《詹天佑历史》展览。

2007年

1月4日-2月13日 詹天佑纪念馆资产清查。

3月28日-5月11日 中国铁道博物馆与深圳华侨城洽谈合作项目,承揽了其森林小火车沿线文化包装制作,纪念馆馆积极协助完成照片制作、报站钟复制等相关工作。

5月1-7日举办“詹天佑与汉粤川铁路”专题展览。

5月18日 国际博物馆日,免费开放,并向并向观众免费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北京市博物馆条例》、《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和《文物保护法知识问答》等宣传材料,宣传文物保护的相关知识。

5月19日 成功完成耶鲁大学百名师生访华团参观外事接待活动,团中央国际部给予高度评价。

5月28日 博物馆学国际委员会主席HildegardVievegg博士和Olga Truevtseva 博士考察调研。

6月27日 铁科院工会党日活动。

7月3日 铁道博物馆召开部署奥运培训工作会议。

7月9日 铁道博物馆在翠源山庄召开半年工作总结会议暨党日活动。

7月25日 组织员工参加“第五届北京地区博物馆科普培训班”。

7月27日 康庄电力工区工长高庆祝捐赠纪念馆原丰台水电段“三五”牌挂钟一个。

8月9日 将丰台车辆段康庄列检所立式虎钳征集入馆。

11月20日 筹备并报送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申报材料。

9月18~21日 铁科院党支部书记和通讯员培训班,举办《中国铁路发展史》科普讲座和《国之荣耀,科技先驱——詹天佑》科普讲座。

9月5日 将京张铁路青龙桥老站点票机征集入馆。

9月12日 将京张铁路青龙桥新站票柜征集入馆。

9月15日 全国科普日,举办“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系列科普挂图展。

9月18日 铁科院党委举办“铁科院党支部书记培训班”。

10月23-25日参加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博物馆学会主办,故宫博物院承办的北京地区博物馆行业讲解员演讲大赛。

10月24日 为编写新的展陈大纲,到鲁迅博物馆参观调研。

11月1日 青龙桥火车站杨存信站长捐献硬纸板剪票钳两个。

11月11日 参加第十九届中国“国际科学与和平周”,荣获“优秀活动奖”。

2008年

1月11日 与中国长城博物馆、延庆县教育委员会、平北抗日战争纪念馆、马文化博物馆在长城

博物馆研讨“迎奥运展风采”征文演讲主题活动方案。

2月28日 编撰《詹天佑纪念馆》馆志资料报送北京市文物局。

3月4日 报送中国博物馆学会詹天佑纪念馆馆志资料。

4月16日 延庆县教委就申报北京市校外教育基地进行调研。

4月22日-25日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举办纪检监察业务培训班。

4月23日 延庆县孙文锴县长、八达岭特区党委书记王卫东到詹天佑纪念馆调研。

5月6日 北京铁路博物馆筹建伊始,提供并协助完成部分馆藏文物复制工作。

5月18日 国际博物馆日,免费向观众开放,组织科普讲座。

5月20日 阳光少年行动——“迎奥运展风采”征文演讲比赛颁奖。

7月11日 詹天佑纪念馆改陈大纲审核定稿,完成展览设计招投标工作。

7月13-14日配合延庆县公安局安全实战演练,为确保平安奥运打下良好基础。

7月31日 组织完成北京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基地申报工作。

9月18日 正值兰州交通大学建校50周年,纪念馆协助詹天佑科学发展基金会完成交通大学校庆纪念园——“天佑园”的建设。同时纪念馆抓住时机,在兰州交通大学推出“詹天佑生平事迹展”巡回展,通过图版、文字资料宣传詹天佑科技创新业绩以及铁路科普知识。学校师生广泛参与,兴趣浓厚,取得了良好的活动效果。

9月20日-26日 全国科普日期间,“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系列科普展览,免费向观众开放。

11月1日 詹天佑纪念馆基本陈列改造施工,文物撤展封存,开始闭馆。

11月9日 参加第二十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荣获“科学和平贡献奖”。

11月29日~12月1日 参加 “2008年博物馆与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展示宣传。

8月26日 原广州市荔湾区史志办主任胡文中无偿捐赠纪念馆民国时期交通银行钞两张(背面为青龙桥“人”字铁路线)、留美同学录履历复印件及詹天佑澳门家谱复印件。

10月13日 遵照《全国博物馆评估办法(试行)》,组织申报三级博物馆,完善健全规章制度。

11月19日 接受并通过国家文物局三级博物馆评估审核。

10月28日 詹天佑的外孙吴钧捐献詹天佑使用的瓷质凤鸣酒壶一件及部分生活照片。

研究慈禧童年26载,认定慈禧出生于长治,为中国近代史填补了空白

  刘奇老人在慈禧太后书房院西花厅正门

  慈禧究竟是哪里人?童年经历如何?为什么诸多清史官方档案对此留下空白,致使其成为一段中国近代史上的不解之谜?

  倔强执著的长治老人刘奇,面对各种艰难挫折,26年来经过不懈的探索和研究,并以其难以推倒的大量证据和众多权威专家的论述认定,给予了“慈禧生于山西长治”的历史回答,解决了这一悬而未决的历史性疑题,填补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空白。

  日前,记者来到“慈禧太后书房院”见到了这位老者,听他讲述了破解慈禧童年之谜的艰辛历程。

  A 曾被指责给长治人抹黑

  4月12日,记者慕名来到长治市府后西街铺石路的慈禧太后书房院。开门的是一名八旬老太太。满头白发的87岁老人刘奇介绍说,这是她的老伴张六彩。她是慈禧太后书房院的忠实守护者。

  慈禧太后书房院内古色古香,松柏苍翠。刘奇介绍说,这个地方曾经是潞安府署后院,当时的潞安知府惠征夫妇是慈禧的养父母,慈禧曾经在此读书,现在此处成为专门陈列他们研究慈禧童年成果的地方,他们取名“慈禧太后书房院”。

  刘奇说,他是河南偃师人,离休前担任长治市志办专职副主任,专门挖掘、传承厚重的地方历史文化。关于研究慈禧童年之谜起源于1989年。当年6月20日,长治市郊区上秦村77岁的赵发旺老人,拄着拐杖找到刘奇,他自称是慈禧的五辈外甥,说慈禧是上秦村人,并详细讲述了慈禧是长治县上秦村人的依据。赵发旺老人当时表情凝重地说:“我们说自己是慈禧的后人,不是想沾她的光,她已经死了80多年了,何况名声又不好。我们这样做,只不过是为了弄清这一事实真相。”

  为尽到一位市志工作者的责任,刘奇牵头,多次骑自行车到长治县西坡村、下秦村寻访。所到之处,不论男女老少,大家都异口同声说:“慈禧太后是本村人”,并主动领路走访知情者。

  在掌握了大量资料的情况下,刘奇撰文《慈禧太后是长治人》,并发表在1989年10月8日《长治日报》上,在上党古城引起了很大反响。

  正当研究工作顺利开展的时候,赵发旺、宋双花等几个知情者因年龄过大,相继去世,这对研究工作来说无疑是很大的损失。要研究慈禧的童年,时间长、跨度大、涉及面广、牵涉人多,难度很大,单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力量很难完成。经长治市领导和有关部门同意,1992年7月“长治市慈禧童年研究会”正式成立,刘奇任会长。

  就在此时,一些人站出来,攻击刘奇,“硬把卖国贼慈禧说成长治人是别有用心,是给长治人脸上抹黑”。更有甚者还侮辱刘奇是“慈禧太后的孝子贤孙”。面对方方面面的压力,刘奇先生的态度是,不同声音的出现,正是推进研究深入的动力。

  B 诸多证据得到专家肯定

  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慈禧童年研究会经过多年的考证认定慈禧是长治人,并有诸多方面的证据可以佐证。

  首先,百余年来,长治县西坡、上秦两村村民及附近村庄的老人,世代相传都说慈禧是本地人,并有150多人写了书面证明材料。特别是小常村陈臭狗的爷爷陈四孩当过慈禧御厨,史家庄原玉喜的父亲原殿鳌当过慈禧侍卫。

  其次,长治有慈禧的后裔,这是根据一些家谱得知的。像西坡村的王培英是慈禧五辈侄孙,上秦村的宋双花是慈禧五辈侄孙女,宋六则、宋德文、宋德武,均为慈禧五辈侄孙,上秦村的赵发旺是慈禧五辈外甥等等。

  第三,长治县西坡村有慈禧的出生地遗址和慈禧生母坟墓。这事村民辈辈口传,均可作证。

  第四,长治县上秦村有慈禧“娘娘院”,慈禧由西坡卖到上秦村后就住在这里,建筑物基本保存完好。

  第五,长治市城内潞安府署后院有慈禧太后书房院。有长治市人民委员会1963年3月20日设置的《文物古迹保护标志》为证。

  第六,长治县上秦村宋家保存有清光绪、宣统年间清朝廷特制的两个皮夹式清朝帝后宗祀谱,以及慈禧捎给家人的书信残片等等。

  刘奇以大量有力的证据证明,1835年,慈禧出生在山西长治县西坡村一个贫穷的汉族农民家庭,取名“王小谦”。慈禧3岁时,母亲病故,4岁时因家穷被卖给上秦村宋四元为女,改名“宋龄娥”,后宋家破败。12岁时她又被宋四元卖给潞安府知府惠征做使女,后被惠征收为养女,改姓叶赫那拉,改名“玉兰”(兰儿)。咸丰二年(1852年),慈禧以叶赫那拉惠征之女的身份应选入宫,从此平步青云,直至当上皇太后。

  1993年7月7日,慈禧童年座谈会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大楼会议室召开。同年10月16日,长治市慈禧童年研究会与北京史学会在北京联合召开了慈禧童年学术研讨会。2005年4月,太原举办了“慈禧太后长治说”研讨会,与会专家认为,社会上流传的慈禧生于内蒙古、安徽、浙江、甘肃等说法均可排除,而“生于山西长治说”得到了众多清史专家的权威认可。

  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张启华称,慈禧是长治人的说法十分可信。国家清史编委会专家、原中国史学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汝丰称,慈禧是长治人的历史定位是可以成立的。国家清史编撰委员会专家杨益茂称,这是慈禧人物研究领域一个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特别是2010年2月,慈禧养父惠征的五代孙叶赫那拉国宏先生慕名专程来慈禧书房院展览馆参观,并亲口对刘奇先生讲:“我是叶赫那拉惠征的五代孙。慈禧太后是长治人,惠征是慈禧的养父。”他还说“咱们满汉是一家”。这番话让刘奇对慈禧童年的研究工作更加充满了信心。

  慈禧本是长治汉家女的学术观点已被众多权威人士、著名专家学者认可,受到海内外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并被《安德海》《恭亲王奕传》等著名作品采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多年来,为了研究慈禧,刘奇的走访北京、上海、天津等28个大中城市,收集有关慈禧生平的资料,并利用旅游文化宣传阵地,展示慈禧童年身世。

  刘奇收集了50项(件)相关实物和口碑文字资料,主要依据有38项,大致分为民间口传史料、历史实物和典籍文献3大类,组织撰写了200余篇文章,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和中国社会出版社编辑出版了《慈禧童年》《慈禧生平》《慈禧童年考》《慈禧身世》《真实的慈禧》等八本著作。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山西电视台、黄河电视台等电视台播出“慈禧长治说”专题片50多次,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受到社会各界好评。其中,《慈禧原是山西长治人》一书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性收藏”。《慈禧故里在长治》全文入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一书。

  刘奇还有4篇相关论文被国内外170余种大型论文集收录,他曾获得特别金奖、特等奖、金奖和一等奖80余次。

  C 重修慈禧太后书房院

  大量的研究成果和实物不能老放在办公室、锁在柜子里,刘奇觉得应建展览馆,举办慈禧童年成果展,让更多的人了解长治历史文化的来龙去脉,了解慈禧是汉满两个民族共同塑造的历史人物。刘奇四处筹集了几十万元资金,重修了慈禧太后书房院,办起“慈禧童年研究展”。从1997年开馆至今,先后接待全国各地参观者上万人次。

  夫唱妇随,退休后的老伴张六彩一如既往追随丈夫,支持慈禧童年研究事业。慈禧太后书房院修复开展后,需要一个看门人,她既当守门人,又当讲解员,吃住都在书房院内。一开始,慈禧太后书房院连电都没有,夜晚蜡烛相伴,做饭、取暖都用煤球火。

  张六彩老人说:“苦是苦了点,但我是情愿的!”

  张六彩对记者讲,慈禧太后书房院四周先前是废墟一片,杂草丛生,水电不通。她找来镢头、铁锹、推车等工具把院内高低不平的碎砖烂瓦拉走,把地面平整,又找来松柏和丁香树苗挖坑栽下,找来海棠、月季等各类花籽培育,然后每天从远处提水浇灌树木花园,细心护理。现在的院子比以前好太多了。

  刘奇说:“26年来,在研究慈禧这条漫漫长路上,有成功有喜悦,当然也有难以言表的艰难与辛酸。但是我的心血和精力,让我成了中华大地破解慈禧童年之谜第一人,有什么能比这更值得骄傲和自豪的呢!”

  如今刘奇老人最大的心愿就是争取拍一部关于慈禧童年、少年经历的电视连续剧,同时想让更多的人去慈禧出生地、成长地和“慈禧太后书房院”参观。

王进喜,1923年10月8日出生于甘肃省玉门市赤金堡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母亲何占信,父亲王金堂。40岁得子的王金堂,看到出生的是一个男孩子,心里非常高兴。按照当地的习俗,父母把孩子和包孩子用的筛子放在秤上一称整好十斤,于是就给孩子起名“十斤娃”。十斤娃名字听起来非常雄壮,可身材瘦小。十斤娃长大后,按照王家的家谱往下排,起名王进喜,希望他欢欢喜喜去上学,学到本领后重整家业。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王进喜受尽苦难。1929年,玉门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灾荒。为了活命,6岁的王进喜用一根棍子领着双目失明的父亲沿街乞讨。

1932年,军阀马步芳要建羊毛厂,王金堂被强迫出劳役。9岁的王进喜让父亲坐在牛车上,赶车把羊毛送到百里之外的酒泉。为了挣钱给父亲治病,10岁的王进喜和几个穷孩子一起到虎狼出没、气候变化无常的妖魔山给地主放牛。王家有几亩地被区长以借为名长期霸占。12岁的王进喜不畏强权,前去讨要。虽然只要回了几丈白土布,却是王进喜与恶势力抗争的一次胜利。14岁时,为了躲兵役,王进喜淘过金、挖过油。1938年,15岁的王进喜进旧玉门油矿当童工,年龄虽小,却干着和大人一样的重活,还经常挨工头的打骂,但他不甘屈辱,奋起反抗。王进喜常因反抗而受惩罚。师傅知道后,给他讲骆驼“攒劲”的故事,告诉他要讲究斗争方法,培养“耐力”。王进喜心中充满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正是这苦难的经历和恶劣的生存环境,炼就了他刚毅坚韧、倔强不屈的性格。

1949年9月25日,玉门解放。1950年春,王进喜通过考试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从1950年春招工到1953年秋,王进喜一直在老君庙钻探大队当钻工,他勤快、能吃苦,各种杂活抢着干。他说,党把我们当主人,主人不能像长工那样磨磨蹭蹭、被动地干活。艰苦的钻井生产实践,锻炼了他坚忍不拔的品格和大公无私的先进思想。1956年4月29日,王进喜光荣加入中国***,这是他人生旅途的一个里程碑。入党不久,王进喜担任了贝乌5队队长,带领贝乌5队在石油工业部组织的以“优质快速钻井”为中心的劳动竞赛中,提出了“月上千,年上万,祁连山上立标杆”的口号,创出了月进尺50093米的全国钻井最高纪录。10月,王进喜到新疆克拉玛依参加石油工业部召开的现场会。余秋里部长、康世恩副部长把一面“钻井卫星”红旗颁发给他。贝乌5队被命名为“钢铁钻井队”,王进喜被誉为“钻井闯将”。

1959年9月,王进喜出席甘肃省劳模会,被选为建国10周年国庆观礼代表和全国“工交群英会”代表。休会期间,王进喜参观首都“十大建筑”,路过沙滩时,看到行驶的公共汽车上背着“煤气包”,才知道国家缺油,他感到一种莫大的耻辱,这位坚强的西北汉子,蹲在沙滩北大红楼附近的街头哭了起来。从此,这个“煤气包”成为他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思想动力之源。

1960年2月,东北松辽石油大会战打响。玉门闯将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于3月25日到达萨尔图车站,下了火车,他一不问吃、二不问住,先问钻机到了没有、井位在哪里、这里的钻井纪录是多少,恨不得一拳头砸出一口油井来,把“贫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面对极端困难和恶劣环境,会战领导小组作出了学习毛主席《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决定。王进喜组织1205队职工认真学习“两论”。通过学习,王进喜认识到:“这困难,那困难,国家缺油是最大困难;这矛盾,那矛盾,国家建设等油用是最主要矛盾。”1205队的钻机到了,没有吊车和拖拉机,汽车也不足。王进喜带领全队工人用撬杠撬、滚杠滚、大绳拉的办法,“人拉肩扛”把钻机卸下来,运到萨55井井场,仅用4天时间,把40米高的井架竖立在茫茫荒原上。井架立起来后,没有打井用的水,王进喜组织职工到附近的水泡子破冰取水,带领大家用脸盆端、水桶挑,硬是靠人力端水50多吨,保证了按时开钻。萨55井于4月19日胜利完钻,进尺1200米,首创5天零4小时打一口中深井的纪录。1960年4月29日,1205钻井队准备往第二口井搬家时,王进喜右腿被砸伤,他在井场坚持工作。由于地层压力太大,第二口井打到700米时发生了井喷。危急关头,王进喜不顾腿伤,扔掉拐杖,带头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最终制服了井喷。房东赵大娘看到王进喜整天领着工人没有白天黑夜的干,饭做好了也不回来吃,感慨地说:“你们的王队长可真是个铁人哪!”余秋里得知后,连声称赞大娘叫得好。在第一次油田技术座谈会上,余秋里号召4万会战职工“学铁人、做铁人,为会战立功,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

1960年4月29日,“五一”万人誓师大会上,王进喜成为大会战树立的第一个典型,成为大会战的一面旗帜。号召一出,群情振奋,战区迅速掀起了“学铁人、做铁人,为会战立功”的热潮。

1960年7月1日,会战指挥部召开庆祝建党39周年和大会战第一战役总结大会,突出表彰了王进喜、马德仁、段兴枝、薛国邦、朱洪昌,他们被树为大会战的“五面红旗”。一个铁人前面走,千百个铁人跟上来。大会战出现了“前浪滚滚后浪涌,一旗高举万旗红”的喜人局面!1960年,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连续创出了月“四开四完”、“五开五完”的好成绩,到年底,共打井19口,完成进尺21258米,接连创造了6项高纪录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很快取得了显著成果。1960年6月1日,大庆油田首车原油外运。1960年底,大庆油田生产原油97万吨。

袁隆平(1930年9月1日-)生于北平(今北京),汉族,江西省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在居住在湖南长沙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协副主席2006年4月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袁隆平(1930年9月1日-)生于北平(今北京),汉族,江西省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在居住在湖南长沙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协副主席2006年4月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检举 王进喜王进喜,1923年10月8日出生于甘肃省玉门县赤金堡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母亲何占信,父亲王金堂40岁得子的王金堂,看到出生的是一个男孩子,心里非常高兴按照当地的习俗,父母把孩子和包孩子用的筛子放在秤上一称整好十斤,于是就给孩子起名“十斤娃”十斤娃名字听起来非常雄壮,可身材瘦小十斤娃长大后,按照王家的家谱往下排,起名王进喜,希望他欢欢喜喜去上学,学到本领后重整家业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王进喜受尽苦难1929年,玉门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灾荒为了活命,6岁的王进喜用一根棍子领着双目失明的父亲沿街乞讨1932年,军阀马步芳要建羊毛厂,王金堂被强迫出劳役9岁的王进喜让父亲坐在牛车上,赶车把羊毛送到百里之外的酒泉为了挣钱给父亲治病,10岁的王进喜和几个穷孩子一起到虎狼出没、气候变化无常的妖魔山给地主放牛王家有几亩地被区长以借为名长期霸占12岁的王进喜不畏强权,前去讨要虽然只要回了几丈白土布,却是王进喜与恶势力抗争的一次胜利14岁时,为了躲兵役,王进喜淘过金、挖过油1938年,15岁的王进喜进旧玉门油矿当童工,年龄虽小,却干着和大人一样的重活,还经常挨工头的打骂,但他不甘屈辱,奋起反抗王进喜常因反抗而受惩罚师傅知道后,给他讲骆驼“攒劲”的故事,告诉他要讲究斗争方法,培养“耐力”王进喜心中充满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正是这苦难的经历和恶劣的生存环境,炼就了他刚毅坚韧、倔强不屈的性格 赤城报国 1949年9月25日,玉门解放1950年春,王进喜通过考试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从1950年春招工到1953年秋,王进喜一直在老君庙钻探大队当钻工,他勤快、能吃苦,各种杂活抢着干他说,党把我们当主人,主人不能像长工那样磨磨蹭蹭、被动地干活艰苦的钻井生产实践,锻炼了他坚忍不拔的品格和大公无私的先进思想1956年4月29日,王进喜光荣加入中国***,这是他人生旅途的一个里程碑入党不久,王进喜担任了贝乌5队队长,带领贝乌5队在石油工业部组织的以“优质快速钻井”为中心的劳动竞赛中,提出了“月上千,年上万,祁连山上立标杆”的口号,创出了月进尺50093米的全国钻井最高纪录10月,王进喜到新疆克拉玛依参加石油工业部召开的现场会余秋里部长、康世恩副部长把一面“钻井卫星”红旗颁发给他贝乌5队被命名为“钢铁钻井队”,王进喜被誉为“钻井闯将”1959年9月,王进喜出席甘肃省劳模会,被选为建国10周年国庆观礼代表和全国“工交群英会”代表休会期间,王进喜参观首都“十大建筑”,路过沙滩时,看到行驶的公共汽车上背着“煤气包”,才知道国家缺油,他感到一种莫大的耻辱,这位坚强的西北汉子,蹲在沙滩北大红楼附近的街头哭了起来从此,这个“煤气包”成为他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思想动力之源 艰苦创业 1960年2月,东北松辽石油大会战打响玉门闯将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于3月25日到达萨尔图车站,下了火车,他一不问吃、二不问住,先问钻机到了没有、井位在哪里、这里的钻井纪录是多少,恨不得一拳头砸出一口井来,把“贫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面对极端困难和恶劣环境,会战领导小组作出了学习毛主席《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决定王进喜组织1205队职工认真学习“两论”通过学习,王进喜认识到:“这困难,那困难,国家缺油是最大困难;这矛盾,那矛盾,国家建设等油用是最主要矛盾”1205队的钻机到了,没有吊车和拖拉机,汽车也不足王进喜带领全队工人用撬杠撬、滚杠滚、大绳拉的办法,“人拉肩扛”把钻机卸下来,运到萨55井井场,仅用4天时间,把40米高的井架竖立在茫茫荒原上井架立起来后,没有打井用的水,王进喜组织职工到附近的水泡子破冰取水,带领大家用脸盆端、水桶挑,硬是靠人力端水50多吨,保证了按时开钻萨55井于4月19日胜利完钻,进尺1200米,首创5天零4小时打一口中深井的纪录 1960年4月29日,1205钻井队准备往第二口井搬家时,王进喜右腿被砸伤,他在井场坚持工作由于地层压力太大,第二口井打到700米时发生了井喷危急关头,王进喜不顾腿伤,扔掉拐杖,带头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最终制服了井喷房东赵大娘看到王进喜整天领着工人没有白天黑夜的干,饭做好了也不回来吃,感慨地说:“你们的王队长可真是个铁人哪!” 余秋里得知后,连声称赞大娘叫得好在第一次油田技术座谈会上,余秋里号召4万会战职工“学铁人、做铁人,为会战立功,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 1960年4月29日,“五一”万人誓师大会上,王进喜成为大会战树立的第一个典型,成为大会战的一面旗帜号召一出,群情振奋,战区迅速掀起了“学铁人、做铁人,为会战立功”的热潮1960年7月1日,会战指挥部召开庆祝建党39周年和大会战第一战役总结大会,突出表彰了王进喜、马德仁、段兴枝、薛国邦、朱洪昌,他们被树为大会战的“五面红旗”一个铁人前面走,千百个铁人跟上来大会战出现了“前浪滚滚后浪涌,一旗高举万旗红”的喜人局面!1960年,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连续创出了月“四开四完”、“五开五完”的好成绩,到年底,共打井19口,完成进尺21258米,接连创造了6项高纪录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很快取得了显著成果1960年6月1日,大庆油田首车原油外运1960年底,大庆油田生产原油97万吨 科学求实 王进喜是吃苦耐劳的实干家,也是科学求实的典范在科技领域,他以“识字搬山”的意志克服意想不到的困难,刻苦学习,带领工人们以创造性的劳动,创出一个又一个优异的成绩1961年2月,王进喜被任命为钻井指挥部生产二大队大队长,负责管理分布在大荒原上的12个钻井队他经常身背干粮袋,骑着摩托车或步行,深入到各井场,调查研究,检查工作,帮助基层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当了大队长后,他深感没文化开展工作困难,拜机关干部为师,抓紧一切机会学文化他说:“我认识一个字,就像搬掉一座山我要翻山越岭去见毛主席”经过两年多的时间,铁人已经可以独立地看报、读文件、学“毛选”,甚至可以列出简单的发言提纲了王进喜学习技术知识始终坚持学以致用他说:“干,才是马列主义不干,半点马列主义也没有!”他带领工人们不断地从实际需要出发搞技术革新为提高钻井速度,他和工人改革游动滑车为打好高压易喷井,他带领工人研究改进泥浆泵为提高钻井质量,他和科技人员一起研制成功控制井斜的“填满式钻井法”他还在多年的钻井工作中摸索出一套高超的“钻井绝技”,能根据井下声音判断钻头磨损情况他对待工作严细认真,一丝不苟,经常向工人强调:“干工作要为油田负责一辈子,要经得起子孙万代的检查”1961年春,部分井队为了追求速度,产生了忽视质量的苗头,连铁人带过的1205队也打斜了一口井为了扭转这种情况,4月19日,油田召开千人大会,对钻井质量问题提出严肃批评,这个日子被人们称为“难忘的四•一九”事后,已担任大队长的王进喜带头背水泥,把超过规定斜度的井填掉了他说:“我们要让后人知道,我们填掉的不光是一口井,还填掉了低水平、老毛病和坏作风” 无悔奉献 铁人王进喜从普通工人成长为领导干部,但他功高不自傲,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对工人和家属关怀备至,而对自己和家人却严格要求,一辈子甘当党和人民的“老黄牛”他说:“我从小放过牛,知道牛的脾气,牛出力最大,享受最少,我要老老实实地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 1964年年底,他当选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出席大会并代表工人做了《用革命精神建好油田》的发言,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欢迎从北京回来后,他依然保持谦虚谨慎的习惯,说,我是个普通工人,没啥本事,就是为国家打了几口井一切成绩和荣誉,都是党和人民的,我自己的小本本上只能记差距他一边参加劳动一边听取群众意见,解决工人的实际问题,成为大家的知心朋友他看到天冷时工服不保暖,工人挨冻,就到缝补厂建议把棉工裤后腰加高加厚,给工人做皮背心和皮护膝钻井生产、生活特别是住房、吃粮面临困难时,他利用工余时间带领职工和家属开荒种地,烧砖、割苇,盖“干打垒”住房,让工人和家属“吃饱肚子去会战”,“回来有个窝”大队驻地离市镇比较远,工人和家属买粮、邮信、看病都不方便,他又带领职工家属想方设法办起了商店、粮店、邮局、豆腐坊、卫生所等,建起了设施比较齐全的生活基地钻工子女没处上学,整天在荒原上玩耍,他带领人们在大队机关附近支起一顶帐篷,建起了大队级第一所小学——帐篷小学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王进喜,把这所小学命名为“铁人小学”他到阿尔巴尼亚访问期间,还惦记着钻工们的困难,利用补助的一点外汇特意买了两个“热得快”,带回来给职工烧开水、熬中药钻工陈国安病了,在大庆治不好,他利用开会机会把他送到省城医院治疗生产骨干张启刚因工牺牲后,他和1205队的职工经常给他的老母亲寄钱和粮票,一直供养到老铁人王进喜对自己和家人要求非常严格铁人家是个大家庭,全家10口人,弟妹子女还要上学为了维持全家生计,王进喜叫老母亲管账,精打细算过日子会战工委和各级党组织都想尽办法对困难职工给予补助,像王进喜这样的情况可以享受每月30元的“长期补助”,但王进喜自己从来不花,他把这些钱都补助给困难职工了大队派人给他家送去猪肉和面粉,他都一律拒收工人们想把他家铺炕用的苇草换成席子,他老母亲也不让铁人患有严重的关节炎,上级为照顾他,给他配了一台威力斯吉普车王进喜自己很少坐,就用它来给井队送料、送粮、送菜,拉职工看病,完全成了公用车可老母亲病了,是铁人的大儿子用自行车推着去卫生所与他的爱人同期来油田的家属多数已转成正式职工,他的爱人却一直是家属,在队里烧锅炉、喂猪他甘当党和人民的“老黄牛”,为我们树立了廉洁奉公、无私奉献的公仆形象 鞠躬尽瘁 1965年4月,王进喜被任命为钻井指挥部副指挥1965年7月,在石油工业部第二次政工会上,王进喜应邀作了报告,他在发言中首次提出了:“要让我们国家省省有油田,管线连成网,全国每人每年平均半吨油”的奋斗目标“文革”开始后,大庆油田生产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1966年12月31日,王进喜毅然到北京向周总理汇报大庆油田生产的严峻形势返回大庆后,他走遍油田,贯彻总理的指示精神,大声疾呼“大庆生产一天也不能停”一些人罗织罪名,对他进行残酷迫害他说,想让我承认大庆红旗是黑的,那是痴心妄想,刀架脖子我也不承认!在周总理的谋划下,继鞍钢之后,大庆实行了军管周总理指示军管会把王进喜送到基层连队保护起来1968年5月,大庆革命委员会成立,王进喜被推选为大庆革委会副主任1969年2月,中共大庆党的核心小组成立,王进喜担任副组长1969年4月,党的“九大”在北京召开王进喜作为大庆的代表出席了这次大会,并当选中央委员,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文革”期间,大庆油田出现了地层压力下降、原油产量下降,原油含水上升的“两降一升”严峻形势,王进喜焦急万分在油田呼吁得不到支持的情况下,就到北京向燃化部和国务院汇报周总理在《当前大庆油田主要情况报告》上批示,“大庆要“恢复‘两论’起家基本功”油田生产被动局面逐步得到扭转为了把散落在草原上的物资器材回收回来,王进喜于1969年7月,集中30多人,成立了废旧物资回收队,带领工人们风里雨里,为国家回收散失的废旧物资形成了今天仍被我们颂扬的“回收队精神”1970年春节前,王进喜受周总理委托,到江汉油田慰问,并做了大量的解放干部、稳定队伍的工作1970年4月5日,全国石油工作会议在玉门召开王进喜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大会他在会上大声疾呼要恢复光荣传统,充满信心地提出“大庆产量要上四千万吨,全国产油一亿吨”等一系列远大的奋斗目标,引起与会者的强烈反响玉门会议期间,王进喜胃病发作后经解放军301医院检查确诊为胃癌晚期病中的铁人心里想的仍然是油田生产建设和广大职工家属得知油田生产不稳定,他想还是因为主要干部解放不出来叫警卫员方廷振代笔写信给大庆当权者,叫他们赶快解放宋振明听说家属基地有臭虫,他托人买来敌敌畏,让来看望他的人带回大庆1970年10月1日,王进喜抱病参加国庆观礼,以中共中央委员身份检阅游行队伍国庆节刚过,铁人的病情急剧恶化临终前,他用颤抖的手取出一个小纸包,交给守候在床前的一位领导同志打开纸包,里面是他住院以来组织给他的补助款和一张记账单,一笔一笔记得清清楚楚,一分也没有动王进喜说:“这笔钱,请把它花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不困难”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临终前,弟弟王进邦守候在病榻边,王进喜手拿300元钱交给他,强忍剧痛,断断续续地说:“看情况,我可能看不到咱妈了,妈这一辈子很苦,你就多替我尽孝道吧”1970年11月15日23时42分,王进喜同志因医治无效不幸病逝,享年47岁18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举行了向王进喜同志告别仪式党和国家***李先念等以及中组部、石油工业部、黑龙江省的领导,大庆油田、玉门油田的干部、群众来向铁人告别王进喜的骨灰被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新闻媒体纷纷报道了铁人王进喜逝世的消息和他的英雄事迹1972年1月27日,《人民日报》在显著位置刊发了长篇通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铁人王进喜》,高度评价了王进喜伟大的一生大庆油田做出了“向铁人王进喜同志学习的决定”学习铁人精神,继承铁人遗志,大庆人决心把他未竟的事业进行到底! 铁人诗话 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劲大,天大困难也不怕 北风是电扇,大雪当炒面,天南海北来会战,誓夺头好大油田干!干!干!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安徽邓氏家族杰出代表:邓石如、邓艺孙、邓季宣、邓以蛰、邓稼先等),清朝誉为“四体皆精、国朝第一”书法家与篆刻家邓石如的第六世孙,祖父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和篆刻家,父亲邓以蛰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和美术史家,曾担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哲学教授1925年,母亲带他来到北京,与父亲生活在一起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崇德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 他从青少年时代就有了科技强国的夙愿,将个人的事业与民族的兴亡紧密相连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七·七”事变后,全家滞留北京,他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16岁的邓稼先随大姐去了大后方,在四川江津读完高中,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受业于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抗日战争胜利时,他拿到了毕业证书,在昆明参加了中国***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京大学教职工联合会主席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这位取得学位刚9天的“娃娃博士”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在北京外事部门的招待会上,有人问他带了什么回来他说:“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是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1956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终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中国研制原子弹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尖端领域的科研人员虽有较高的粮食定量,却因缺乏油水,仍经常饥肠响如鼓邓稼先从岳父那里能多少得到一点粮票的支援,却都用来买饼干之类,在工作紧张时与同事们分享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日夜加班“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道他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他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8年的单身汉生活,有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10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1972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细胞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国务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1948年10月,邓稼先赴美国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物理系读研究生,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在他取得学位后的第9天,便登上了回国的轮船回国后,邓稼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1958年8月调到新筹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随后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他主要从事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1979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前往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去世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摘自百度网友,谢谢。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华儿女为祖国做出了哪些贡献

兰州拉面是回族食品,因此是回族的。

兰州拉面,又称兰州清汤牛肉面,是“中国十大面条”之一,是甘肃省兰州地区的风味小吃。

它以“汤镜者清,肉烂者香,面细者精”的独特风味和“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一清(汤清)、二白(萝卜白)、三红(辣椒油红)、四绿(香菜、蒜苗绿)、五黄(面条黄亮),赢得了国内乃至全世界顾客的好评。并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三大中式快餐之一,得到美誉“中华第一面”。

而兰州拉面大部分是回族人开的,回族人信奉伊斯兰教,而伊斯兰教徒称穆斯林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礼拜、节日庆典等)的场所叫做清真寺。兰州拉面不是伊斯兰教中的“合法”食品,只是兰州人拉面做的好,而兰州有大量回族群众,很多人以开面观为生计,因而兰州拉面大部分都是清真的。

扩展资料

拉面配方

作为“兰州拉面历史渊源与博爱饮食文化传承座谈会”的力邀嘉宾,陈九如在座谈会上公布了祖传了200多年的老汤牛肉面秘方。

这个秘方是清嘉庆年间国子监太学生、陈氏家谱中排序“十三世”的陈维精当年留给子孙的一首诗,名曰《维精送子位林孙和声西行手记》:众鸟高飞尽,“桂子”独去远。“豆蔻”年华和,身强余“百倍”。

春风草“木香”,“当归”怀庆府。新绿欲涌,“丁香”初开,花“香叶”茂,“荜菝”涟漪,百里林“草果”然繁盛“芳香”。路远难行,高“山柰”何?汝等避“草寇”而返苏寨。“

车前”着吉服马褂“红袍”,夜宿“八角”楼,晨饮“胡荽”汤。马“良姜”行千里,遍“地黄”花时至,司碧玉书联水席相敬,“月山姜”汤“茴香”豆,烹“肉扣”碗“贵老”忙,横“披垒”灶。在这首诗里,陈维精将小车老汤牛肉面的23种调料全部嵌了进去。

后来,陈维精的儿子陈位林也参照老父的方法,把卤牛肉的配方嵌进了一首诗里:“豆蔻”枝头翘,翠竹苏寨绕。“八角”“大红袍”,盎然“丁香”笑。“春砂”映阶绿,“芳香”溪流跳。“桂香”八月里,骑驴叹“国老”。

-兰州拉面

修谱,是一项系统工程。修好一次族谱,要做

詹天佑纪念馆的大事编年

1987年11月6 日 詹天佑纪念馆建成开馆,全国政协副主席吕正操剪彩。1988年3月 韦有聚承包纪念馆,任纪念馆法人代表。1988年4月1日 延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