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家姓 的祖先是谁??除了祝英台、祝枝山 还有谁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6浏览:3收藏

祝家姓 的祖先是谁??除了祝英台、祝枝山 还有谁,第1张

祝 远古时,巫师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官职很高,称为巫史,或者称为祝史。祝姓就源起于远古时,以官职为姓的习惯,祝史的后代,往往继承官职,并世代姓祝。远古时候有位火神叫祝融,是一位氏族首领。祝姓还有另一支起源,就是西周时,周武王将一支黄帝的后代,封在祝地做首领,后来就有了祝国,祝国的公族就以国为姓。祝国那地方,就在现今山东省济南市。

历史名人

祝 融:帝颛顼的孙,名重黎,为高辛氏火正。以谆耀敦大,光明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命重黎杀而不尽。帝以庚寅日杀重黎,以其弟吴回代重黎,复居火正为祝融,遂平共工氏。后世祀为火神。

祝 午:西汉齐人,齐王刘襄的郎中令。吕后死后,其亲属欲作乱。祝午献计给齐王,将琅邪王诱骗到齐国,而尽发琅邪国之兵。

祝 恬:中山卢奴人,东汉大臣。初任司隶校尉,后迁光禄大夫、司徒。

祝 嘉:浙江省秀水人,字明甫,号西涧,清代诗人、画家。乾隆二十五年举人。会试屡不中,闲门力学。善画梅,工诗。有《西涧诗钞》。

祝英台:东晋会稽上虞人,小字九娘。女扮男装,与会稽梁山伯同游学三年。后梁山伯知其为女儿身,欲娶为妻,而英台已许配他人,遂郁悒而终。次年,英台出嫁过山伯墓,其临墓恸哭,墓地忽裂,遂与山伯同穴。宰相谢安上奏朝廷,封为义妇冢。

祝钦明:京兆始平(今陕西省兴平)人,唐代大臣。中六经科选,为太子率更令。中宗复位,擢国子祭酒同中书门下三品(位同宰相),历刑部、礼部尚书,后以崇文馆学士卒。

祝象器:宋代五经博士。乐善好施,名闻州郡。家财万贯,几乎有州郡的一半,时称“祝半州”。

祝可久:信州铅山(今属江西省)人,宋代名士。立功边陲,官至贵州刺史。父亡后归隐山林,乐于行义事,与弟祝可大共建乡校,士林称之。

祝梦熊:衢州江山(今属浙江省)人,宋代大臣。进士出身,官至监察御史。因得罪权臣韩 胄,被贬职。后被农民起义军所杀。

祝世禄:江西省德兴人,明代学者。万历进士,官至尚宝司卿。为耿定向高足。有《祝子小言》、《环碧斋小言》、《环碧斋诗集》等。

祝允明: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明朝文学家、书画家。因生枝指(即六指),故自号枝山。举人出身,曾任广东兴宁知县,应天通判。他博览群籍,为文多奇气;尤工书法,小楷、狂草无一不精。与唐伯虎、徐真卿、文征明并称吴中四才子。有《前闻记》、《九朝野记》、《苏材小纂》、《祝氏集略》30卷、《怀星堂集》30卷等。

祝世昌:辽阳(今属辽宁省)人,明末清初将领。原为明将,后降后金(清),隶汉军镶红旗。入关后,授右副都御史,巡抚山西。

祝维诰:浙江秀水人,清代诗人。举人出身,官内阁中书。工诗,有《绿溪诗稿》。

祝德麟:浙江海宁人,清代官吏、诗人。乾隆二十八年进士。官至御史,以言事不合黜归。工诗,以性灵为主。有《悦亲楼诗钞》。

祝大椿:江苏无锡人,清末资本家。怡和洋行及上海电气电车有限公司买办。开设源昌号,经营煤铁五金,兼营轮船运输,航线远至新加坡、日本,又经营房地产。从1888年起,独资开办源昌机器碾米厂、机器缫丝厂、机器五金厂,合资兴办华兴机器面粉公司、公益机器纺织公司等。工业资本总额达一百万元,男女工4000余人。

祝姓的来源和历史如下:

源于祁姓,出自西周武王给一支尧族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记载,西周武王封的一支尧族后裔于祝地(今山东禹城,一说为山东长清祝阿故城),后建有祝国(今山东济南),为子爵小国,亦称铸国、祝柯国、祝阿国、东阿国。

在史籍《太平寰宇记》中记载:“古祝国,黄帝之后。按古东阿,齐为柯,汉为祝阿县,属平原郡。平原郡故城,在今丰齐县东北二里,宋属太原郡。隋开皇十六年,改属齐州。唐天宝元年,改为禹城县,以县西南三十里有废禹息故城为名,在今州西北八十五里。”

祝国在西周末期、春秋初期即为齐国所吞灭,其地成为齐国之邑。祝国子孙们遂以国名为氏,称祝柯氏,后分衍为单姓祝氏、柯氏,世代相传至今。

姓氏名望:

祝融:帝颛顼的孙,名重黎,为高辛氏火正。以谆耀敦大,光明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命重黎杀而不尽。帝以庚寅日杀重黎,以其弟吴回代重黎,复居火正为祝融,遂平共工氏。后世祀为火神。

祝午:西汉齐人,齐王刘襄的郎中令。吕后死后,其亲属欲作乱。祝午献计给齐王,将琅邪王诱骗到齐国,而尽发琅邪国之兵。

祝恬:中山卢奴人,东汉大臣。初任司隶校尉,后迁光禄大夫、司徒。

祝姓发源于今山东长清,西周、东周两代祝姓除繁衍于其发源地外,因仕宦等原因,逐渐进入今陕西、河南等省。周有大夫祝跪,因叛乱未果而逃奔温邑。北京祝姓多是从山东 迁来的。我认识俩个姓祝的,一个住在丰台,一个在密云,祖籍都是山东,而且河北在周朝就有祝姓了。

祝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三十五位,人口约一百三十六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85%左右。

祝姓发源于今山东长清,西周、东周两代祝姓除繁衍于其发源地外,因仕宦等原因,逐渐进入今陕西、河南等省。周有大夫祝跪,因叛乱未果而逃奔温邑(今河南温县)。春秋时,郑有大臣祝聃、祝款,卫有大臣祝佗。表明郑(今河南新郑)、卫(河北南部至河南北部间地)两地已有祝姓人。西汉时有齐(今山东)人祝午,汉中南郑(今属陕西)人祝龟,九江(今属江西)人祝生。表明此际已有祝姓人徙居江南。东汉时祝姓名人有尚书令祝讽,侍御史祝王晋,九真太守、长沙临湘人祝良,光禄大夫、中山卢奴(今河北定州)人祝恬。这些史实说明,此际之祝姓已成为北方名门著姓之一,并且已有祝姓落籍湖南。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南、太原两地之祝姓繁衍昌盛,人丁兴旺。故后世祝姓有以河南、太原为其郡望堂号的。当然,此际的社会动荡,亦造成大量祝姓徙奔今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地。此际出了位妇孺皆知的祝英台,她是今浙江上虞人。唐中期以后,特别是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之后,造成今中原一带十室九空,祝姓由河南避居湖北,或由陕西越秦岭进入四川。在此际,雍州始平(今陕西兴平)人祝钦明入朝为相。是祝姓历史上唯一一位宰相。两宋时期,祝姓在北方趋于沉寂,而南方之祝姓却日炽日昌起来。其中祝谘丘由单州城武(今山东成武)徙居滑州韦城(今河南长垣),祝穆由歙州(今安徽歙县)徙居建宁崇安(今属福建),祝象器由江陵(今属湖北)迁居歙州。此际之祝姓除已落籍福建外,已有定居今广东者。明初,山西祝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山东、陕西、湖北、湖南等地。明中叶以后,有沿海之祝姓赴台谋生。清初,两湖之祝姓伴随湖广填四川的风潮入迁四川。如今,祝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安徽、四川等省多此姓,两省之祝姓约占全国汉族祝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三。祝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一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八七。

安徽太和县西北部有祝姓村庄18个,均为同姓同族,系明朝年间由山东枣林庄迁来的5兄弟繁衍开来,现有位于黑茨河北岸的祝楼村明代楼院建筑遗址和村内散落的诸多建筑构件为证。

祝楼位于黑茨河北岸,隶属太和县洪山镇,因古时候有多处楼房院落而得名,全村有300多户人家,均同族、同姓。 楼院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原先有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处院落,东南院、西北院及南牌坊早年毁坏,西南院于1948年因一场大火而倒塌,东北院文革期间虽然遭到破坏,部分建筑构件被拆掉,但整体完好,后因建洪山大礼堂及祝楼村中学用砖才将主楼和东西厢房拆除,前客厅因当时有人居住未被拆掉,80年代初,因两家房主人翻盖新房拆除了前客厅,部分砖雕、木雕等建筑构件用在了新建筑上被留存了下来,一块堂匾用在了门板上。现残存墙体一段,为大青砖垒砌,墙厚约60公分,缝隙为糯米汁渗草木灰浇灌,中间为松散夹层,概为保温防潮之用。

村内青灰色碎砖烂瓦随处可见,时代特征明显,几个散落在草丛里的青石鼓又大又高,不同于常见的清代扁石鼓,太和县境内很少有。村内的两口老井早已干涸,但遗址还能看到。据村里的老年人介绍,明代由祝姓人家从山东迁到这里,原村名为“李瓦房”,后盖起了楼院才改名为“祝楼”,盖楼院用的砖是用秫秸(高粱杆)烧的,砖烧好后几百个人排成队从1公里外的窑后陈庄南地的窑场传过来的,楼院主人家的祖坟在2公里外的倪邱镇“文同寺”一带,可见当时楼院主人的地多和富有。

祝楼村周围的地名也能见证它的历史悠久与楼院存在,南园顶、南牌坊、西庄户、东窑场、东西南北寨墙、寨海子、寨门口、东敌楼等,全村老少人人皆知。

祝楼,由于坐落在黑茨河北岸,古时候交通便利,水土肥沃,人们生活富庶,当时一个村庄有多处楼房院落,在皖北地区也不多见,据说在明代有万亩良田者,可得到皇帝题字嘉奖,不知祝楼村现存的“勤贻堂” 牌匾出自何人之手,祝楼村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需要挖掘和整理,留存下来的一些建筑构件已很稀有,需要很好地保护,不然的话稍纵即逝。

陕西也有祝氏后人,商洛,西安都有分布,商洛市洛南县洛源镇祝氏家谱记载明代末由洞庭湖迁徙而来,现有约一二百人,当代字辈有“万”、“帮”、“建” ,现存家谱6本有几本已经遗失。

祝家姓 的祖先是谁??除了祝英台、祝枝山 还有谁

祝 远古时,巫师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官职很高,称为巫史,或者称为祝史。祝姓就源起于远古时,以官职为姓的习惯,祝史的后代,往往继承官职...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