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氏-姓廉的名人-廉姓起名字-廉姓的起源与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6浏览:2收藏

廉氏-姓廉的名人-廉姓起名字-廉姓的起源与家谱,第1张

河东郡:廉姓望族居河东,秦置河东郡,治安邑,辖晋西南地区,治所今山西省夏县北。东晋移治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按即刘裕灭后秦时)。隋唐为蒲州河东郡。隋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明并河东县入蒲州。

「廉」源出

一﹕据《元和姓纂》所载,相传为古帝颛顼孙大廉之后,以王父之字为氏。二﹕据《元史》所载,元朝有畏吾尔人布鲁海牙,担任肃政廉防史(简称「廉使」)之际其子希宪适生,逐以官名为「廉」氏,称「廉希宪」。

得姓始祖

大廉。廉姓的确是一个十分老资格的中国姓氏,其来源至少可以追溯到4000年以前。根据《姓纂》一书的考证。廉姓的姓源是这样的:“颛顼孙大廉之后,以王父字为氏,赵有廉颇。”换言之,这个古老的姓氏,也是最正统的黄帝后裔。

迁徙分布

廉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远祖起源于上古时期,据元和姓纂记载,廉姓的起源非常古老,古代帝王黄帝有一个孙子叫颛顼,他又有一个孙子叫大廉,大廉的后代就以名字中的“廉”为姓。据《元史》记载,元朝时,有一个维吾尔族人布鲁海牙,深得元朝皇帝的信任,官拜肃政廉访使,不久,他的儿子降生了,他就用官名给儿子取名为“廉希宪”,从此,廉希宪的后代就都姓廉了。廉姓后来在河东郡发展成望族,世称河东望。《姓苑》:颛顼帝孙大廉之后,以王父字为氏。《元史·廉希宪传》:元廉希宪,其父布鲁海牙拜廉访史而希宪适生,遂以父官为氏。廉姓望居河东郡(今山西省夏县北)。

堂号

廉姓的主要堂号有:“天心堂”等。

廉颇是战国时代的赵国名将。若论官爵,廉颇为赵国上卿,假相国(代理相国),封号信平君,同时握有兵权、相权,亦同时享有封号、封地,位居赵国诸将之首,人臣之极。若论战功,《史记》记载:廉颇“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大破燕军于鄗,遂围燕。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跃马横戈,气吞山河,征战六国,几无败绩。若论品行,廉颇“负荆请罪”更是誉满天下,是以国计为重,而私怨为轻。开启“文景之治”的汉文帝“闻廉颇为人”,非常赞赏喜悦,拍打着大腿说:“嗟乎!吾独不得廉颇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若论名誉,廉颇与蔺相如、赵奢、李牧并称“赵国四贤”。南北朝时期梁朝周兴嗣编撰《千字文》:“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廉颇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不论廉颇的官爵、战功、品行、名誉,总有一种诚义慷慨的英雄气一以贯之。《世说新语》云:“廉颇、蔺相如虽千载上死人,懔懔恒如有生气。”廉颇虽为古人,然而这种死而不亡、生机勃勃的凛然生气,正是燕赵大地的精神气质——慷慨悲歌、精诚报国、忠义勇武、气壮山河。值得称道的是,廉颇后代廉范,成为传承燕赵精神的杰出代表,彪炳史册,灿然文苑。

南朝宋史学家范晔在《后汉书》中专门为廉范撰写《廉范列传》:“廉范,字叔度,赵将廉颇之后也。”另据刘珍《东观汉记》、司马彪《续汉书》、袁宏《后汉纪》等史料,记载廉范事迹,辑为六事,可观邯郸好家风之泽惠。

其一,步负亲丧。廉范之父,客死蜀汉。廉范十五岁时,辞别母亲,千里入蜀,与人一起背负棺柩,步行返回葭萌。船只触礁沉没,廉范抱着棺柩,一同沉入水中。蜀人为他的孝义所感动,将廉范打捞上来,廉范才幸免一死。蜀郡太守张穆,是廉范祖父廉丹时的故旧官吏,赠送巨资,廉范坚辞不受,曰:“石生坚,兰生香,前后相违,不忍行也。”意思是廉氏世代正直,我廉范不能因为蝇头小利败坏了家族自古以来的名声。廉范孝父轻财,被宋代诗人林同写入《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组诗,成为孝道的典范:“亲丧徒步负,万里历岷峨。何事今人说,惟知襦袴歌。”《四库全书》题跋:“廉范,年十五,与客自蜀,步负亲丧。归京兆后,为蜀守,民歌曰:平生无襦今五袴。”陶渊明在《陶渊明集》卷七《庶人孝传赞》中评价:“夫孝者,人之本,教之所由生也,是以范之临危也勇,宰民也惠,能以义显也。”

其二,敛师报恩。葬父服丧完毕之后,廉范到京师学习,拜博士薛汉为师。廉范后来当官成为公府掾。正遇上恩师薛汉因楚王之事被朝廷诛杀,薛汉虽然故友弟子众多,但没有一个理会。只有廉范独自前去收尸。廉范以师恩为重、生死为轻,这正是薛汉数百弟子所不能做到的,也是廉范最可贵之处。汉明帝大怒,召廉范入朝,严厉责问:“你的老师薛汉与楚王同谋,扰乱天下!廉范,你作为朝廷官员,不与朝廷同心,反而为罪人收尸,是何道理?”廉范叩头曰:“臣本愚钝,认为薛汉皆已伏诛,心底顾念恩师教诲之情,故而收敛尸骨,报答师恩。”汉明帝怒气渐消,问曰:“廉范,你可是赵国名将廉颇的后代?”廉范对曰:“正是。”汉明帝恍然大悟:“难怪你这么大的胆子!这么高的志向!原来你是廉颇的后代啊!”汉明帝之所以特赦廉范,除了廉颇后代之外,廉范之志向胆略、可贵品行,应当是更重要的原因。宋代王钦若将其收入《册府元龟》之《师道》,成为中华尊师的典范。

其三,大破匈奴。廉范触怒汉明帝,反而受到格外器重。廉范被举荐为茂才,数月之后,再次升迁为云中太守。正遇上匈奴大举入侵边塞,兵力超过五千人,廉范智勇双全,亲自带领极少兵力举火列阵。夕阳西下,匈奴望见汉营火炬众多,认为汉军救兵到来,十分惊恐。清晨,廉范亲自追击匈奴,斩敌首级数百,匈奴畏惧廉范声威,居然自相踩踏,死了上千人。匈奴“由此不敢复向云中”。廉范大破匈奴,续写了廉颇的军事传奇,同时也为当年汉文帝“吾独不得廉颇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的历史疑问,交上了满意的答卷。史料记载,当时汉匈对峙的历史背景,匈奴处于优势,汉朝处于劣势。在汉朝将军出征匈奴多半“无功而返”的同时,廉范却能在云中,大破匈奴,取得辉煌胜利。这真是难得可贵!廉范一战,被宋仁宗官修的《武经总要》列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其四,刎颈之交。《后汉书·廉范列传》:“初,范与洛阳庆鸿为刎颈交,时人称曰:‘前有管、鲍,后有庆、廉。’鸿慷慨有义节,位至琅邪、会稽二郡太守,所在有异迹。”《解人颐》之《敦伦集》记载:“后汉廉范与庆鸿,始亦有隙。鸿乃效蔺相如法,每至逊让,范心甚惭,亦效廉颇故事,诣门负罪,彼此相欢。时人称曰:‘前有廉蔺,后有廉庆。’”《后汉书》:“古之善交者详矣。汉兴,中世有廉范、庆鸿。”廉范与庆鸿为刎颈之交,既成就了“管鲍之交”,又再现廉颇与蔺相如“刎颈之交”的佳话。中国历史上交友的佳话,“廉蔺之交”与“庆廉之交”在廉氏家族梅开二度,足以证明廉氏家风中“重信义,贵友情,慨然诺,托生死”的珍贵品质

其五,防火治蜀。廉范历任武威、武都二郡太守,“随俗化导,各得治宜”。廉范升迁为蜀郡太守,成都民物丰盛,房屋建筑狭窄,旧制禁止百姓夜晚工作,以防火灾。但百姓为了生计,不得不私下点灯劳作,因而火灾连连。廉范于是取消先前规定,只是严格规定必须储水而已。百姓由此十分便利,于是歌颂他道:“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绔。”意为,廉叔度,为何来得这么晚?不禁夜火,百姓安心劳作。平生没有短衣,如今却有五件裤子。《幼学琼林》有“廉范守蜀郡,民歌五袴。”《训蒙骈句》:“廉范临民,慈惠群歌来何暮。”《华阳国志》卷三《蜀志》盛赞:“蜀郡太守著德垂绩者,前汉莫闻。建武以来,有廉范叔度,特垂惠爱。”廉范发明了“储水防火”,被载入中国消防史。

其六,以廉为名。据刘珍《东观汉记》:“廉范为蜀郡守,令民不禁火,百姓皆喜,家得其愿,时生子皆以廉为名者千。”刘向在《荀子叙录》也有类似记载:“兰陵人喜字为卿,以法孙卿也。”正如,兰陵人敬慕荀子一样,都喜欢以“卿”为名字(孙卿,即荀子,字卿。)蜀郡的百姓敬重廉范的仁政,纷纷为自家的孩子,取名为“廉”,一时千人,堪称佳话。

在邯郸历史人物画卷中,廉范是继廉颇之后的又一座高峰。廉范深具廉颇之家国情怀,真诚信义、慷慨勇猛、孝父尊师、不媚龙颜、退敌千里、造福万民。纵观廉范之人格魅力,不仅是廉颇血脉的精神延续,更是邯郸好家风对于廉氏家族人文滋养的必然结果。

江苏无锡廉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附一卷,(清)廉寰清续修,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孔戒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江苏无锡廉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附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孔戒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今仅存第二卷、第三卷上册、第四~六卷、第八~十卷、第十二卷、卷首、附录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无锡廉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附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孔戒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注:始祖为元廉布鲁海牙、廉卜鲁凯雅。现被收藏在江苏省无锡市档案馆、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廉氏-姓廉的名人-廉姓起名字-廉姓的起源与家谱

河东郡:廉姓望族居河东,秦置河东郡,治安邑,辖晋西南地区,治所今山西省夏县北。东晋移治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按即刘裕灭后秦时)。...
点击下载
上一篇:赵姓家谱下一篇:家谱可以随便看吗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