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王墓出土了哪些文物?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6浏览:4收藏

南越王墓出土了哪些文物?,第1张

1983年6月8日,一位民工在为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宿舍楼工程挖地基时,铁镐挖着了一块石板,后经闻讯赶来的广州市文管所考古队员勘探,发现地板下竟是一座在地下沉睡了2000多年的南越王陵墓。

这座不同寻常的墓,四壁彩绘斑斓,一侧的东耳室中,竟然整体地摆放着从未在广州发现过的编钟、编磬,一根有彩绘的漆木钟架还在编钟之上。旁边则是排列有序的铜提筒等。西耳室内则塞满器物,过道中,几十个小铜鼎,捆绑成束的铜勺和成堆的小陶罐、小陶鼎等有次序地排列着……

据《史记》、《汉书》等史书记载,南越国创建者赵伦曾是秦始皇平定岭南的一员战将,后任南海郡龙川县县令。秦末,南海郡尉任嚣病逝后,赵伦代理南海郡尉职务,公元前204年,赵伦发兵兼并了桂林郡和象郡后,建立了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定都番禺。

汉高祖刘邦在公元前202年统一中原建立汉朝后,说服赵伦向汉称臣。赵伦接受了封赠,并在今越秀山上筑“越王台”。赵伦于公元前137年去世,因儿子及长孙已逝,遂由次孙赵昧继承王位,为第二代南越王,赵昧即今西汉南越王墓墓主。到第五代南越王时,南越国丞相吕嘉发兵叛汉。汉武帝派路博德和杨仆二位将军统领10万水陆大军征讨南越国,南越国随之灭亡。

这座地处广州越秀山旁的象岗山上的越王墓于8月25日正式开始发掘。这是一座凿山为室的石室墓,建造在象岗山的腹心深处。陵墓坐北朝南,采用竖八凿洞的方法构筑而成。平面呈“土”字形,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按前朝后寝的布局,共分7室。前部三室为前室和东、西耳室;后部四室为主棺室、东西侧室及后藏室。墓内随葬品,达1000多件(套)。计有金、银、铜、铁、陶、玉等十余种。在出土的文物中有许多稀世珍宝,如金印、玉器和礼器等。

在我国先秦时代,印章大都称为玺。只是到了秦始皇时才规定只有皇帝的印称玺,一般的只能称印。在汉代,除皇帝外,皇后、诸侯王等最高级贵族的印也称玺。

南越王墓出土文物中古印最为引人注目。此次共发现金印3枚,分别是龙钮“文帝行玺”金印、龟钮“泰子”金印和龟钮“右夫人玺”金印。其中龙钮“文帝行玺”金印因印文中有“文帝”字样,是文物中的极品。

“文帝行玺”金印,每边长31厘米,高06厘米,蟠龙钮,通钮高06厘米,重1485克,含金量98%。印面呈四字格状,阴刻“文帝行玺”4字,小篆体,书体工整,刚健有力。钮作一龙蜷曲状,龙首尾及两足分置四角上,似腾飞疾走。这枚金印铸后局部又用利刃凿刻而成,出土时印面槽沟内及印台四周壁面都有碰痕和划伤,并遗留有暗红色印泥。看得出来,此印主人生前曾多次使用过。

另一只龟钮“泰子”金印可能是赵昧父亲的遗物。该印印台长26厘米,宽24厘米,通钮高15厘米。印文阴刻小篆“泰子”二字,字体公正,四周有边栏,正中有一条竖界。

还有一枚金印是其右夫人的印。从南越王墓出土的右夫人玺及其随葬品的规格来看,右夫人可能就是王后。该印龟钮长宽215厘米,通高15厘米。阴刻篆文“右夫人玺’四字。

除此之外,还有几枚玉印,印面全为阴刻篆文。分别为“赵昧”、“泰子”、“帝印”、“左夫人印”、“泰夫人印”等。也都凿刻精工,布白匀称。

南越王墓中出土玉器240余件,包括作为葬工用的“金缕玉衣”,装饰用的11组玉佩饰和玉具剑中的首、格、璲、珌剑饰共58件,作器具用的铜框镶玉卮、铜框镶玉盖杯、玉角形杯、玉盒、铜承盘高足五杯和印章、六博子等多种实用器物,还有礼仪用玉的壁等。

金缕玉衣由2291块玉片用丝线穿系和麻布粘贴编缀而成,是我国迄今所见的年代最早的一套形制完备的丝缕玉衣,又是从未见于文献和考古发现的新品种。它比世人熟知的河北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还要早10年左右,是南越国统治者崇王观念和厚葬习俗的反映,有重要的考古价值。

南越王墓中共出土了71件玉璧。其中为墓主人置备的礼仪用璧有在棺室棺椁的头厢内的大壁7块,足厢中的玉璧2块,西耳室中的玉璧6块。作为葬玉用的璧主要用于铺垫尸体。

南越王墓共出土组玉佩11套,是已知的汉墓发掘中出土最多的。考古人员对这11套组玉佩进行复原组合后,发现其中最精美、最繁杂的是墓主的一套组玉佩和右夫人的两套组玉佩。

墓主组玉佩由32件不同质地的饰件组成,以玉饰为主,计有双凤涡纹青玉璧、龙凤涡纹玉璧、犀形玉磺、双龙蒲纹玉磺各工件,玉人4件,壶形玉饰、兽头形玉饰各1件,玉珠5粒,玉套环1件,玻璃珠4粒,煤精珠2粒,金珠10颗。

南越王墓出土的玉佩饰计有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金钩玉龙、鲁首衔壁、透雕凤纹牌形饰、带钩。其中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和带钩令人叹为观止。

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直径106厘米,是一件雕镂精细、布局新颖、构图完整的艺术佳作。纹饰分为两区,内区为一透雕游龙,前后两爪都伸入外区,前爪托承一只凤鸟,后爪基部呈圆鼓形,显得壮健有力。外区的凤鸟婀娜多姿,回眸与龙对视。雕刻技法娴熟,栩栩如生,是难得的珍品。

龙虎并体玉带勾长188厘米,钩体扁形,钩部浮雕虎头形,钩尾雕作龙首。龙仰身昂首,张口咬一圆环;虎亦伸爪抓圆环。龙虎躯体及圆环上都饰有勾连云纹。整件器物构图奇妙,雕琢精细,构思非常绝妙。

角形玉杯出于墓主人棺椁的头箱内,由一块青白色硬玉雕成。口部椭圆,高184厘米。角形玉杯的外璧运用了圆雕镂空、高浮雕、浅浮雕、线雕等四种技法雕出了四层纹饰。杯底的端部反折向上回转,镂空成离地的云纹,环绕杯身的下部,云纹上施刻束丝纹;接着由高浮雕修琢宽体的卷云纹。杯口缘下方浅浮雕一只夔龙,尖嘴,坚耳,额上的独角像云朵一样飘出。实属玉器中的绝品。

承盘高足玉杯高17厘米,共由青玉杯、玉杯托、铜托座、承盘、木垫5个部件组成。玉杯身、座分别由两玉琢成,各钻小孔,塞入竹丁连接杯身成圆筒形,有三区不同纹饰,平底。座足饰花瓣纹,下为喇叭形。杯座之下加有一块小木承垫。铜托座平置于铜承盘的口沿上为一扁钢圈,嵌纳三条金首银身的龙,三龙张口各衔住杯托的一片花萼。最下为铜承盘。此器由5种不同质地的部件构成,组合奇巧。三龙托杯有升天的寓意,同时在墓中还出土了五色药石,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套承盘高足玉杯有可能是墓主生前用来承接云表之露,以服食药石而求长生的特殊用器。

另外,在南越王墓中还发现了青玉盒、铜框镶玉益杯和一件玉卮,玉卮为极高贵的盛酒器,出现在殉人身旁,实在难解其中的意思。

南越王墓中还出土了6件玉舞人,他们形态各异,造型优美。有一个圆雕玉舞人,高35厘米,宽35厘米。舞姿曼妙生动,头向右微偏,张口,做莺歌燕舞之状。这是出土的汉代玉舞人中首见得圆雕作品。

南越王墓的随葬器物不仅品种繁多,做工精绝,而且文化内涵也相当丰富,显示出汉、越、楚、秦、齐、巴蜀、骆越、匈奴等文化与海外文化相融的特色。一墓之中有如此多样的文化遗物共存,在已发现的汉墓中相当罕见。

考古学家在南越王墓中,还发现了大大小小共51件鼎,其中铜鼎有36件,铁鼎1件,陶鼎14件,分别放置在西耳室,后藏室,东侧室和外藏椁里。

出土的这些鼎中,有一件铜鼎属楚式风格。此外,还有汉武鼎19件(其中五件为陶鼎,余为铜鼎),越式鼎31件(铜鼎17件,铁鼎1件,陶鼎13件)。所谓汉式、越式、楚式,是以器物的造型和地域特色来区分的。

南越王墓的出土,为我们研究汉代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博物馆于1989年10月落成开放。博物馆为古典宫廷式建筑。馆内松柏花竹,长廊围绕,山水相映,整体设计融仿古建筑与园林风格于一体,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是一座遗址性专题博物馆。博物馆共有三个展厅:银雀山汉墓厅、竹简陈列厅、文物陈列厅。

银雀山汉墓厅的中央是复原的一、二号西汉墓穴,随葬品复制后按原状摆放在棺椁内。椭圆状展厅四壁为放大的挖掘现场和出土竹简的照片。两座汉墓共出土竹简7500余枚。一号墓竹简内容有《孙子兵法》十三篇、《孙膑兵法》十六篇和佚文五篇;二号墓竹简内容有《汉武帝元光元年历谱》。银雀山汉墓竹简的出土,对于我国军事史、文字学、古音训、古简册制度及古代历法的研究,均有重要价值。

竹简陈列厅一层分为《孙子兵法》展厅和《孙膑兵法》展厅。陈列以图文与实物相结合,向观众展示了出土的两部兵书竹简、孙子和孙膑的作战实践、春秋战国兵器、以及中外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二层为文物陈列厅,展出一、二号汉墓出土的文物及1970年以来在金雀山和银雀山百余座汉墓出土的部分文物,其中的西汉帛画,是继湖南马王堆帛画之后的又一发现,是长江以北地区出土的唯一的西汉帛画。还陈列着仿制的古代兵器矛、戈、戟、弩、铜剑、铜镞等,以及战船、望楼车、抛石机、云梯、陶釜、铜鼎等。

文物陈列厅设在二楼,陈列有百余座墓葬中出土的部分文物精品,包括陶器、漆器、帛画和汉画像石等。其中的西汉帛画为珍贵文物。这幅帛画于1976年5月在金雀山九号墓中出土,置于墓主人棺盖的麻布之上,是长江以北地区唯一出土的西汉帛画。画呈长方形,长200厘米,宽42厘米,以红色细线勾勒,平涂色彩,有红、蓝、白、黑等色。画面主要内容分为天上、人间、地下三部分。天上有日月,日中有金乌,月中有蟾蜍和玉兔;人间有蓬莱、方丈、瀛州三座仙山,山前有一建筑物,内有一贵妇人端坐右方,前有侍婢模样的三个女子侍立,另有一女子手捧容器跪于女主人之前作奉献之状。由此开始,连续出现几组人物生活场面,其中包括乐舞、迎送宾客、纺织、问医、角抵表演等,表现了墓主人起居宴游等生活情景。这是国内继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之后,在长江以北地区首次发现的帛画,它不仅是珍贵的艺术珍品,而且对研究古代的丧葬制度、神话传说和宗教思想也具有重要意义。这也充分反映了当时中国民间绘画艺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汉墓竹简的出土证明,临沂自古为思想精英荟萃之地,也是兵学昌盛之城邑。1992年4月中国军事科学院、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和临沂行署共同举办了“第三届孙子兵法国际学术研讨会”,中、英、法、日、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数百人应邀参加。《孙子兵法》已被世界翻译成20多种文字。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全国第一座汉墓竹简博物馆。

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1995年10月~1996年6月,山东大学考古系,山东省文物局和长清区文化局为了不使位于济南市长清区西南归德镇双乳山顶部的双乳山汉墓遭到破坏,对已因当地人开山取石给古墓造成损害的一号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此次发掘共出土包括玉器、金饼、青铜器、车马器、银扣螺钿漆器、钱币、陶器等在内的各类文物共计2000余件。双乳山汉墓以其宏大的规模,丰富的内涵,所蕴涵的复杂、精深的学术价值,引起了考古专家的高度注意。

双乳山一号汉墓的随葬品相当丰富,可辨识器物达2000件以上。主要出土于椁室和外藏椁之内。正藏椁内随葬有铜器100余件,器形主要有鼎、壶、钫、灯等;玉器50余件,种类有覆面、枕、壁、手握、“九窍塞”等;漆器数量也相当多,在边箱、棺箱内均有分布,但均已腐朽,难以统计;铁器有剑、镞、弩机等;金饼20枚;钱币20枚,均为“五铢”钱;小车1辆,放置于北边箱的西北角,长26米,宽114米,在北边箱的东半部分,还散落着许多鎏金车马明器;除这些之外,墓葬还随葬了大量的家畜、家禽和水产品,主要置于东西边箱和南边箱内。外藏椁内放置有3辆大车2辆小车及若干车马冥器,极为豪华。

考古学者介绍说,西汉时期的马车或偶车尽管已经发现了很多,但不是扰乱严重就是型式过于简单,车体结构不清楚,某些器具的位置也相当混乱,但双乳山汉墓中发现的5辆车子结构清晰,规格不同,为汉代车马的研究提供了准确、宝贵的资料。

双乳山的出土文物中,尤以玉覆面和金饼最为精致、珍贵和令人瞩目,据专家称为绝世奇珍。

玉覆面出现于西周,历经东周至汉代,至今为止共发现了40多副,但最为形象、完备的玉覆面却是双乳山汉墓室里所出的这一套。玉覆面出土时仍然覆盖于墓主面部,除去左耳片稍有倾斜之外,保存完好。其长2250厘米,宽246厘米,系由工材加工成的分别对应人面的额、颐、腮、颌、颊、耳的17个片状部件和鼻罩组合而成,共计18件。除鼻罩外均为素面。眼睛、嘴巴由相对玉片对应磨出,并非独片相罩。总体形状为脸形,非常形象。五片琢磨精细,组合精巧,左右对称,搭配协调,部位恰当,浑然一体。其中鼻罩透镂线刻兼施,内琢空,鼻梁直挺,两翼微鼓,整体丰满盈溢,通体饰云雷纹,工巧精绝,巧夺天工。各五片内侧下棱和鼻罩边缘处斜穿细微孔,孔孔对应,以便用丝线连缀,覆盖死者面部。

此外,还有枕于主人头下的玉枕,此枕由9件玉片、2件玉板、2件玉虎头饰和竹板分两层组合而成一结构巧妙,匠心独具,是所发现的众多汉枕中较复杂的一件。玉覆面和同出的玉枕、玉璧、手握、九窝塞等共同组成了一套完备的葬玉,这给研究汉代及其前后的丧葬制度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除玉覆面外,双乳山汉墓还出土有金饼20枚,金饼的数量在已发掘的汉王陵中不算最多,但重量却是历代汉陵之最,总重达到42625克。发掘的金饼可分A、B两型。A型只有一枚,形体明显较小,正面中心微内凹,边缘卷起,光滑,背面隆起,凹凸不平,边沿有用于穿系的微孔,上无文字,外径32毫米,穿径4毫米,重665克。此枚金饼出土时位于内棺墓主人腹上部。其余19枚可归于B型,均形体较大,正面中心明显内凹,背面隆起,边缘突出上卷,浇铸滴痕清晰,高低不平。金饼直径、重量与其上文字、符号都不尽相同。其中外径62~67毫米不等,平均每枚直径64毫米。19枚金饼共重4196克,最重的2469克,最轻的1785克。据专家考证,双乳山汉墓的年代当在西汉武帝时期稍偏晚,即公元前90年前后。该墓规模巨大,棺椁、车舆都使用了西汉诸侯王级的葬制,20枚金饼有7枚上刻画有“王”字,可见应该是仅次于帝、后一级的王陵墓葬无疑。双乳山汉墓所在地长清,西汉时属济北国封地,所以墓主显然是当时的济北国郡王。

据《汉书•地理志》泰山郡条下载:“卢,都尉治。济北王都也。”卢,即今归德镇之西国街村的卢城洼,而双乳山北距卢城洼仅5公里左右,由此推断双乳山汉墓为济北王陵。据《汉书•汉兴以来诸侯王表》和《汉书•诸侯王表》所载,西汉济北国自文帝前元2年(前178年)刘兴居始封,到武帝后元2年(前87年)刘宽自刭国除为止,其间12年为郡除外,共历经5王80年。此墓葬中出土有五铢钱币20枚,而五铢钱始铸于汉武帝元狩5年(公元前118年),所以此应为其年代上限。后元2年济北国被除为县,未再复置,所以年代下限也不会晚于元2年(前87年)。因此,墓葬的年代只能在汉武帝元狩5年到后元2年(前118年到前87年)的32年间。

这一时段在位并死亡的只有刘胡和刘宽父子二人,所以墓主只能是该父子之一。刘胡在位达54年,正处于西汉鼎盛时期,表面看来,他似有足够的时间、力量来营建如此规模的陵墓,但是发掘时所暴露的一些特殊现象,却让刘胡说陷入了矛盾之境。如入葬时间仓促,墓室、墓道大部分不平整,粗看起来整齐,细看起来却较为粗糙,甚至石块都未来得及运出;没有使用汉代流行的玉衣入葬,甚至连玉佩也没有;墓中至今尚未发现印章等。这显然与刘胡的背景不符。

刘宽系刘胡之子,系因与其父之妃通奸,“悖人伦”,且在祭祖的场合诅咒先祖,而畏罪“自杀”,死得突然且极不光彩。所以,只好仓促入葬。还有就是汉人崇玉,往往“比德于玉”,鉴于此,刘宽所作所为是不配享用诸侯王葬玉之制的,墓中没有发现玉衣入葬也就顺理成章了。另外,在墓主颈下放置了两件事先有意破碎的玉剑,似有一定的特殊寓意。因此,双乳山一号汉墓墓主毫无疑问应是刘宽而非其父刘胡。

双乳山国宝的发掘,对研究西汉诸侯的政治制度、风土人情有重大价值,同时该墓文物对研究诸侯王陵的典章制度也提供了宝贵资料。

马王堆汉墓是我国重点保护单位,也是世界十大稀世珍宝古墓。它位于湖南长沙浏阳河旁边,之所以叫马王堆汉墓,是因为它的地点就是马王堆乡。墓穴的主人是我国西汉长沙国的丞相及家人。

在上世纪70年代,我国的考古人员挖掘出这座大墓,它的随葬品非常多,包含种类复杂,为我们的考古研究做出了贡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丞相的妻子辛追夫人,她历经千年,尸体却没有腐烂,堪称世界奇迹。

在马王堆汉墓中,考古人员挖掘出了很多墓主人以前食用过的食物,其中有十二种禽类,包括家鸡、鸭子、喜鹊等;还有鲤鱼、鳜鱼等六种鱼类;牛、羊、梅花鹿等六种兽类。除去这些肉类,还有小麦、大麦、黍等谷物和几种豆类,甜瓜、杨梅等水果和姜、葵等蔬菜。种类很是丰富。

这些充分体现了丞相家中富裕,也说明当时人们饮食的多样性。侧面也体现了当时西汉人们的生活水平较高,虽然这些食物普通百姓不一定都能吃到,但是也显示了西汉国家的富强,社会安定,人们安居乐业,才会有更好的生活。

同时,在墓中出土的遣册中,记载了当时人们饮食中所需要用到的一些物品,比如调料,还记载了一些人们做饭的习惯及菜肴的制作过程,从中可以看到西汉人们的饮食习惯。

考古学家还曾解剖过辛追夫人,在她的胃中发现有大量食物的残留。在马王堆汉墓的发掘中,出土的食物几乎都在辛追夫人墓里,我们可以推测,当年的辛追夫人一定是非常爱吃。所以,在她死后,后人在她的墓葬里陪葬了种类如此繁多的食物。

除去食物外,马王堆汉墓还出了好多漆器,还有珍贵的丝织品,大量的帛书,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遗产。

这次所要记述的乡土之旅是 东平的汉墓 ,这次能有幸近距离的接触到汉墓还要感谢 刘朋老师 ,他向我推荐了两处汉墓,刘朋老师是ONCE影像的读者,加了微信后经常就一些问题进行交流。刘老师对尧陵禅寺遗址有着很多自己的研究和见地,并且发表了论文,改变了我对尧陵禅寺最初刻板的认知,也将对我今后的乡土之旅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也要感谢刘朋老师在这篇文章发布之前给出的善意提醒。

到访的第一个墓群原有墓葬13座,皆有封土堆,“文革”中被破坏掉8座,现存5座,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驱车前往,根据刘朋老师给的位置,很容易找到了汉墓群,就在这个山坡上。

▲通过与一位放羊的大哥交流,共找到了4处墓葬。大哥一直问我们是不是来搬石头的,应该是把我们当成盗墓贼了。

洛阳铲刚打的探孔,新鲜的泥土

密密麻麻的探孔

▲这是唯一一个可以进入的汉墓,但早已被盗墓贼洗劫一空了。

▲洞口可容纳一人进入,墓室的大部分已经暴露了,这是一个东汉时期的石室墓。

西汉末年至东汉,木椁墓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砖室墓、石室墓。另外,壁画墓、画像砖(石)墓是这一时期墓葬的一个巨大特点。

东平壁画墓的代表就是后屯汉墓,其中出土了大量精美壁画,以人物画像为主,尤以个性张扬的武士形象俱佳,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为 “十大镇馆之宝之首” ;画像石墓的代表为东平百墓山汉墓群,其中出土的一汉墓内有乐舞图、丰收图、白虎等。

▲个性张扬的武士像-东平后屯汉墓,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

宴享、歌舞 - 东平后屯汉墓,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

▲俯身低头继续向前,进入主室

▲主室的墓顶,抹角涩叠顶

▲东面的侧室一,很难进入

▲由主室进入南侧室

▲从这里可以看到里面的东侧室二有新鲜的泥土落入,东侧室二为覆斗顶

▲从这个三维图示能清楚看到整个墓室的结构

▲感谢刘朋老师提供的3D图和俯视图

耳室残存的壁画仍然历历在目,虽然墓主人的身份已不可考,但葬在此处的不是王室贵族,也定是位达官贵人,历经2000多年仍然色彩绚丽,人、马形象栩栩如生。

在上述墓室的东南侧还有一墓室,洞口也已打开。

▲南侧的墓室入口,洞口应该也是盗墓贼挖开的,很小。

▲墓室并未完全暴露在外

▲这是墓群的第三处墓葬,上方有动土的迹象,墓室并未打开。

离开汉墓群,从刚进入时的紧张到现在的激动,心情仍未平复,这是我乡土之旅中触碰到 历史 最悠久的遗迹,如此近距离的接触汉墓,似乎有一种穿越感。返回途中选择了另外一条路线,结果刘老师提及的另一处汉墓就在路边,没想到这么容易找到了。

▲不仔细看很容易错过

▲不知这里有没有遭受过文革的“洗礼”,应该是平整耕地时把封土平掉了,从而使墓室暴露在外。

回去的路上一直在想为何东平会有如此多的东汉墓葬群,而且规格很高,查阅资料后问题迎刃而解。东汉时期有一位东平王刘苍,是汉光武帝刘秀之子,在刘秀的10个藩王中,东平宪王 刘苍是最优秀杰出 的一个。

刘苍(?--83年3月4日),东汉光武帝刘秀之子,汉明帝刘庄同母弟弟,母光烈皇后阴丽华。刘苍于建武十五年(39年)受封为东平公,十七年进封为东平王,定都无盐(今山东东平县东),汉明帝永平元年,为骠骑将军在朝辅政,七年归国。

据此可以推断,东平在宪王刘苍当政时应该经历过一个富庶、升平的时期,其子嗣也会分封在东平各地,所以有较多的 高规格东汉墓葬出土就不足为奇 了。

据东平县志和州志记载,东汉东平宪王刘苍及其诸子之墓,俗称“九子墓”,位于东平县老湖镇展营村的北桥汉墓群内,又称“王陵山汉墓群”,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墓群内曾出土玉片1647片,考古人员整理为铜缕玉衣,现陈列于东平博物馆。 但目前发掘的墓葬中未有能证明墓主人身份的文物出土,是否为刘苍的墓仍然存疑。

▲铜缕玉衣,出土于北桥墓群,现藏于东平博物馆。玉衣是汉代皇帝及王公皇妃等专用的丧葬殓服。

虽然离探访汉墓已经有些时日,但是那些探孔,新鲜的泥土,以及岌岌可危的壁画一直在我脑海闪现。我想考古文物工作者应该早已探明了该汉墓群的 历史 和文物价值,不想耗费过多的精力和财力在此等中华大地比比皆是的汉墓上,或许让他们长眠于地下是最好的处理方式。只是怎样才能阻止壁画消逝的脚步呢?这残破不堪的壁画折射出的正是乡土文物疏于保护、千疮百孔、消失殆尽的可悲现状。

南越王墓出土了哪些文物?

1983年6月8日,一位民工在为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宿舍楼工程挖地基时,铁镐挖着了一块石板,后经闻讯赶来的广州市文管所考古队员勘探,发现地板...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