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哪保存着罗姓族谱?
清宣统元年(1909)藻丽堂活字本 二册
吉林大学
14358 广东广州南海罗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十六年(1927)钞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14359 广东番禺傍江罗氏族谱
(清)罗茂泽钞
清咸丰四年(1854)宁本 一册
美国
14360 广东宝安锦田横台罗氏族谱
民国三十三年(1944)影钞本 一册
美国
14361 广东普宁南径罗氏族谱
(清)罗道嘉录
清光绪十七年(1891)写本 一册
美国
14362 广东揭阳潮山罗氏族谱十三卷
钞本 十三册
广东中山图
注:记事至民国二十三年。
14363 广东中山大搅罗氏族谱四卷
(民国)罗鸣球等重修
民国七年(1918)罗氏敲东堂铅印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14364 广东南海罗氏族谱
罗仲让撰
美国
14365 广东信宜罗氏简谱
清光绪二年(1876)钞本 一册
美国
14366 广东顺德北门罗氏族谱二十二卷
(清)罗启贤等重修
清光绪八年(1882)本原堂刻本 二十四册
日本 美国
注:版心作《豫章罗氏族谱》。
14367 广东顺德南门罗氏族谱不分卷
(清)罗风华纂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刻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14368 广东顺德罗氏祚昌长房家谱不分卷
(民国)罗云舫编
民国二十三年(1934)钞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14369 广东高明罗氏族谱□□卷
(民国)罗晓枫纂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广州光华商店铅印本
广东中山图(存卷3、9、11、12、15、16、18)
14370 广东高明罗氏族谱十八卷首一卷
(清)罗高清等重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广州光华商店补印本
十八册
日本 美国
14371 广东东莞寒溪罗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十二年(1923)钞本 一册
日本 美国
14372 广东陆丰罗氏豫章堂上祖各簿
(清)罗仁城修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钞本 一册
台湾
14373 广东兴宁高车罗氏家谱八卷首一卷
(民国)罗振勋 罗荛翼等纂修
民国二年(1913)刻本 十二册
广东中山图
14374 广东兴宁太平罗氏族谱
(民国)罗应钟主编
民国十一年(1922)写本 一册
美国
14375 广东兴宁东门罗氏族谱一卷
民国十一年(1922)刻本
广东兴宁县档
14376 广东兴宁东门罗氏族谱七卷
民国十五年(1926)刻本 三册
美国(缺卷4)
14377 广东兴宁东门罗氏族谱十卷
(民国)罗师扬 罗绮文总纂
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六册
广东中山图
14378 广东兴宁罗氏族谱
(民国)罗庆诏等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钞本 一册
美国
14379 广西邕宁罗氏族谱
(民国)罗文伟纂
民国十五年(1926)本
广西邕宁县百济乡华达村
14380 广西北流县聊石罗氏家谱十四卷
(民国)罗章滨续修
民国十四年(1925)梧州文化公司石印本
广西图(存卷1)
14381 四川彭县罗氏族谱
(清)罗启聪 罗启漳等纂
民国三年(1914)彭县罗氏宗谱刻本 一册
四川图 四川重庆市图
14382 四川彭县罗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罗宗亮 罗宗先续修
民国三十年(1941)成都石印本
四川图
注:罗卓然首修於清咸丰十一年。
14383 四川永川松溉罗氏族谱十一卷首一卷
(民国)罗泰莹 罗江霖等纂
民国十九年(1930)石印本
四川崇庆县崇阳镇三元街118号 温江师专
注:罗勋首修於明成化十六年。
14384 四川荣昌罗氏族谱
(民国)罗朝泰修
民国五年(1916)刻本 一册
美国
14385 四川中江罗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二年(1913)中江罗氏祠堂刻本 一册
四川图
14386 四川苍溪苍邑罗氏宗谱三卷
(民国)罗崇彦 罗润生等续修
民国三十三年(1944)石印本
四川南充地区档(残缺)
注:书名一作《岳东场罗氏宗谱》。
14387 四川内江蜀南内邑罗氏族谱五卷
(民国)罗懋昭 罗德辅纂修
民国石印本
吉林大学 四川图
14388 四川简阳罗氏族谱四卷
(清)罗元镒纂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三合祠刻本 四册
历史所 河北大学 吉林大学
清:清光绪间罗学成始修。
14389 四川简阳罗氏族谱四卷
(民国)罗元德纂修
民国二十年(1931)本合祠活字本 四册
历史所 四川图 四川重庆市图
注:清光绪间罗学成始修。
14390 四川隆昌罗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罗伦玉等续修
民国四年(1915)铅印本 一册
北图
14391 四川丹棱罗氏族谱不分卷
(清)罗良才纂
清道光间木活字本 一册
四川图
14392 四川高县罗氏家谱一卷
油印本
四川高县
14393 四川仪陇罗氏族谱
(清)罗中儒补修
清刻本
四川仪陇县档(残)
14394 四川仪陇罗氏宗谱一卷
民国三十六年(1947)顺庆益新书局代印本
四川仪陇县档
14395 四川宣汉金盘罗氏宗谱十七卷
(清)罗宣镇 罗华镇续修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刻本
四川仪陇县档
14396 四川宣汉罗氏家谱一卷
(民国)罗兴朝重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钞本
四川宣汉县档
14397 四川罗氏族谱一卷
(民国)罗庆丰重修
民国元年(1912)钞本 一册
吉林大学
14398 四川顺庆罗氏宗谱一卷
(民国)罗豫章续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石印本
四川南充地区档(残)
14399 贵州铜仁罗氏族谱十二卷
(民国)罗子异编纂
民国三十八(1941)铜仁平平印刷商店铅印本
八册
北图
14400 香港新界九肚罗氏家谱
(民国)罗步蟾修
民国三十一年(1942)写本 一册
美国
14401 香港元朗锦田罗屋村罗氏族谱
民国三十二年(1943)写本 一册
日本
14402 归化罗氏族谱□□卷
(清)罗开煦 罗开元续修
14403 罗氏永二公房谱不分卷
(清)罗金来等修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活字本 二册
北图
14404 麻邑罗氏族谱二十四卷
(清)罗朝彦编修
清同治七年(1868)柏林堂活字本 二十七册
四川图
注:国文元首修於清嘉庆十八年。
14405 祝融罗氏支谱六卷末一卷
(清)罗庆鲲等修
清同治八年(1869)报本堂活字本 八册
北图
14406 罗氏流传世谱
清光绪七年(1881)钞本 一册
台湾
14407 罗氏族谱十四卷
(清)罗贵平修
清光绪十五年(1889)刻本
湖南桃源县档
14408 罗氏族谱十四卷
(民国)刘时棠修
清光绪十七年(1928)刻本
湖南桃源县档
注:清光绪十五年罗贵平首修。
14409 罗氏族谱卷
清光绪间刻本 一册
四川图(存卷2)
14410 罗氏族谱一卷
(清)罗学时编辑
清宣统元年(1909)钞本
广东四会县档
14411 硒州罗氏族谱不分卷
(清)罗洪纂修
清钞本 四册
四川图
14412 罗氏家谱
民国十二年(1923)刻本 二册
美国
14413 罗氏族谱四卷
(民国)罗元廷等纂修
民国二十年(1931)增修刻本 四册
北图
14414 罗氏家乘不分卷
民国石印本
四川图(存一册)
14415 郭络罗氏家傅并老八旗通谱
钞本
河北大学
注:记事清乾隆二十二年止。
14416 罗氏家谱不分卷
(清)罗万锦 罗万肃纂修
稿本
科图
14417 罗叶氏六修宗谱二十六卷首一卷
(民国)叶氏族人纂修
民国三十二年(1943)活字本 二十八册
北图
#能力训练# 导语罗,出自妘姓,为颛顼帝之孙祝融氏之后裔。妘为中国古代最早的姓氏之一。下面是 分享的国学宝典《百家姓》:罗姓。欢迎阅读参考!
罗姓简介
罗,出自妘姓,为颛顼帝之孙祝融氏之后裔。妘为中国古代最早的姓氏之一。据《说文通训定声》记载,鄢、郐、路、逼阳、鄅等姓,都是古时的妘姓国。祝融,名黎,为帝喾时的火官(掌管民事),后人尊为火神因有攻,能光融天下,帝喾便命曰祝融。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史书称为祝融八姓。到了周朝的时候,有子孙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称为罗国。公元前690年,罗国被楚国所灭,于原地另置鄢国,祝融氏的子孙就逐渐向南迁移,最初迁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长江沿岸的枝江县),至周末又南迁至湖南长沙,遂以国名罗为氏。
出自他族或他姓加入。一是,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实行汉化,将原鲜卑族复姓多罗氏、叱罗氏皆改为汉字单姓罗。二是,唐代,西突厥(游牧于今新疆大部分和中亚部分地区的少数民族)可汗斛瑟罗归附长安,留居中国,其子孙以斛瑟罗为氏,后简为罗氏。三是,赖氏族人也有在春秋战国之时为楚灵王所害,改罗、傅二氏的。四是,清代爱新觉罗氏中有的也改姓罗。
迁徙分布
罗国传至24世万通时,被楚国所灭,万通与次子苍噩逃至襄阳黄龙洞避隐,其长子芳噩逃往四川。周显王时,有31世罗乘迁往枝江,其孙罗守陇自枝江迁至今湖南长沙。40世罗君用次子罗珠迁居豫章(今江西南昌)西山,为豫章罗氏一世祖。唐昭宗时,罗珠28世孙罗景新迁往虔州虔化(今江西宁都),31世有两支分别徙居广东大埔、兴宁。45世罗尚立,元代由虔州迁居福建汀州宁化石壁村,明代又迁往上杭县扶阳,其子罗新松徙广东梅州。另外,罗国亡国后,罗氏有部分人从滇南、滇东迁入湄南河下游,融入泰族;迁入四川的有一部分定居阆中,后成为板楯蛮七姓之首姓大族,有的融入土家族或彝族;还有一支迁入贵州东部、南部,融入布依族;迁到湘南的,有的融入瑶族。隋唐以前,除上述地区外,罗氏还分布于今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浙江、江苏等省的一些地方。唐高宗总章年间,有河南罗氏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在福建安家落户。自清代开始,居住在广东梅县、大埔、及福建宁化等地的罗氏,曾多次向台湾迁徙,还有一些人迁往南洋的文岛(印尼)等国家。其中,祖籍广东嘉应州梅县石扇堡的罗芳伯在西婆罗洲(今加里曼岛)建立了一个共和制的兰芳国,实行兰芳大总长制,立国时间达108年(1777~1885年)。
罗氏,在台湾是个较为普遍的姓氏。台湾的罗姓,来自福建宁化。主要集中居住在苗栗和新竹两县,其他各县市也散居不少。台湾的罗氏与北方的罗氏是一脉相承的。
郡望堂号
豫章堂、尊尧堂:罗氏郡望豫章。宋朝时候,豫章人罗从彦是大儒陈颐、诗人杨万里在《四库全书》中留下《诚斋文集》,保存了大量罗氏珍贵史料,其在《罗氏万卷楼记》一文中断言:“罗氏,皆豫章别也。其在于晋,君章(注:罗含字君章)”以文鸣降;及五季(唐五代十国期间),则有江东公(罗隐号“江东生”),今庐陵之罗,其后也”。明确庐陵(今吉安地区)罗氏是豫章罗氏的一个分支,其先祖可追溯至晋长沙相、散骑常侍、文人《湘中记》作者罗含及唐末五代初的诗人“唐三罗”之首——罗隐。
唐·林宝受御命主撰的《元和姓纂》中,不知为何没有“豫章罗”的名次。大概唐朝时,李世民改革姓氏制度,强制削弱“晋、谢,唐之崔卢”的世家大族势力,按当朝官品位重排姓氏大族。“豫章罗”在唐朝林宝撰《元和姓纂》时没有在当朝有高官者,所以与“长沙罗”一样未列名次。
姓族:名族,望族。《后汉书朱穆传》:“臣闻汉家旧典,置侍中、中常侍各一人,……省尚书事,黄门侍郎一人,传发书奏,皆用姓族”。李贤注:“引用士人有族望者”。又北魏孝文帝下诏制定姓族,以奕世有大官者为姓,次为族(见《魏书·官氏志》)。汉代,豫章人首见封侯者为罗邵,他官为“侍中”,必出自姓族,其封侯之事由,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有记载。可惜笔者所见罗氏族谱,竟无一本有载,但他为“豫章罗氏”是汉代姓族,留下确证,为豫章罗氏争得很大的光荣,是一位被罗氏后人遗忘的、为“豫章罗”姓族声誉做出杰出贡献的罗氏先人。
现在海内外—千多万罗氏,大多数源出或奉“豫章”为郡望。
长沙
长沙郡,秦置,时户二十五万五千八百五十四,人口:一百零五万九千三百七十二人。十三城。临湘;攸;茶陵;安城;酃;连道;昭陵;益阳;下隽;罗[原注:帝王世纪曰:有广陵亭。《湘中记》(笔者注:罗含著)亦云:二妃之神(罗孝女、孟姜女),刘表为之立碑];醴陵;容陵。(据《后汉书》南朝宋,范晔撰)
“长沙罗”与“豫章罗”一样,属于罗氏五个郡望之一,在《元和姓纂》为不列名的郡望。但在唐末,长沙王罗弘信、邺王罗绍威父子封王,功高一品,若当时续编《元和姓纂》,“长沙罗”一定名列榜首。
湖南长沙,以汉·梁国相罗怀、交州刺史罗宏;汉·临海太守罗彦;汉末晋初荥阳太守罗绥;晋·长沙相罗含、唐·长沙王罗弘信、邺王罗绍威父子、“唐三罗”诗人、浙江罗隐、罗邺、罗虬等为代表,形成长沙郡望。据明·状元罗洪先花费三十多年时间,在《秀川罗氏族谱》等文献中断言,吉安、吉水罗崱,前先世来自湘东。清·湖南娄底教育家罗辀重的父亲“陶龛先生”(湖南罗氏大部奉崱公为始祖)在其自传中亦写明为“江东公”罗隐的后裔。
笔者在宋·杨万里文集中找到有关罗氏的大量史料,因杨万里是举人罗绋的女婿,杨在“罗氏万卷楼记”一文中明确断言:吉安、吉水之罗,源自晋之罗含,唐之罗隐。但目前罗崱后裔亦有一些改奉“豫章”为郡望,此是“郡望”的演度,文化认同的结果。由于年代久远,资料欠缺,《秀川、桃林、竹溪罗氏族谱》乃断自罗崱而不上溯。
湖南罗氏虽大部奉唐·吉安刺史罗崱为始祖,但乃有数支罗氏如宁乡罗氏,仍然奉长沙王罗弘信、邺王罗绍威为始祖。
襄阳
在湖北襄阳,以汉·广汉太守罗蒙;汉·牂牁太守罗式;晋·持节(注:持节即掌有三品官以下“先斩后奏”之权)西鄂侯罗宪;持节夷陵侯罗尚;广、益州刺史罗友;唐·燕王罗艺(注:曾赐姓李,后改回罗姓);秦王左右、陪戒副尉罗甑生(从二品,周绍良藏拓本),襄阳男爵、京兆尹罗珦;赠礼部尚书、福建、江西观察使罗让等为代表,形成襄阳郡望。该郡望后裔,笔者所见除江西吉水山原罗氏支系外,其它均与兄弟姓氏发展规律一样,统一“郡望”,改奉“豫章”为郡望。明代“吉水三罗”之一的罗大纮即出自该支。在《禁毁四库全书》中,罗大纮的文集得以保存,为山原罗氏属于襄阳郡望留下典籍依据。在唐朝林宝受御命主撰的《元和姓纂》中,“襄阳”列为罗氏二郡。其一齐郡,其三,河东。
齐郡
齐郡,秦置,时户十五万四千八百二十六。人口:五十五万四千四百四十五人。县十二:临淄、昌国、利、西安、钜定、广、广饶、昭南、临胊、北乡、平广、台乡。(据《后汉书》南朝宋,范晔撰)
在山东济南,古称齐郡、历城。有一支罗姓族人从河南沿黄河而下,魏晋南北朝时,逐步发展成大姓,隋末与湖北襄阳等罗姓族人共同参与十六姓兴唐的战争,其代表人物有的封王,如燕王罗艺(正一品),有的封国公,如郯国公罗仕信(从一品),有的封侯,如左骁卫将军、上柱国(正二品)安山县侯罗君副(据周绍良藏拓本);诩卫神羽大都督罗端(据北京图书馆藏拓本);果毅将军罗承先(从二品,据周绍良藏拓本);开国县公罗君预(从二品,据古文献室藏拓本)等。而历城所在地——齐郡,在唐·林宝编的《元和姓纂》中列为罗氏首郡,发展成罗姓的郡望。因唐朝定姓族时,以当朝官品位排列,可见当时齐郡罗氏人才之盛。现山东罗氏大部奉唐·郯国公罗仕信为始祖,而且断自罗仕信。据宋·郑樵《通志·氏族略》,罗仕信赐姓“李”。但他族人的后裔仍然坚姓“罗”。
河东
河东郡,秦置,时户二十三万六千八百九十六。人口:九十六万二千九百一十二人。县二十四:安邑、大阳、猗氏、解、蒲反、河北、左邑、汾阴、闻喜、斐泽、端氏、垣、皮氏、长修、平阳、襄陵、彘、杨、北屈、蒲子、绛、狐镊、骐。(据《后汉书》南朝宋,范晔撰)
在山西太原附近,北魏时,以代州人(今山西)屈蛇节侯罗结(《魏书》有传)家族为代表,罗拨封济南王、罗斤封带方国公等,翻开《魏书》,罗氏自成半壁河山,形成罗姓河东郡望。至唐朝,名列罗氏三郡之一。其代表人物除上述罗结家族外,还有唐·播州侯罗荣,为唐大将,自山西东进南下,征战福建、广东、广西、至贵州落户,《遵义府志》,几成罗氏家谱。宋开国元勋罗彦瑰,为宋朝的建立,名垂千古,广东罗贵支系,有的奉罗彦瑰为始祖。但目前已少见奉河东为郡望的罗氏支系。估计已改奉罗氏其他郡望,体现民族文化的趋同。
河东,是由少数民族改姓为主而成的罗氏郡望,可见少数民族在罗氏的发展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
历史名人
罗珠:字怀汉,号灵知,称大农令,又称洪崖先生,君用次子;黄帝一百0八世孙,郐公四十一世孙。生于湖南浏阳,后徙豫章(江西南昌),卒于汉景帝丙戌二年九月十八日辰时,寿九十一,葬南昌新建县大平乡西山大岭山。为罗姓始祖。
罗企生:晋代政治家,豫章南昌人。多才多艺,曾任武陵太守,为官刚正为人忠直,“企生尽忠”为一代佳话,与其弟的罗遵生被世人称“忠孝一门”,是最早为罗氏赢得巨大声誉的人。
罗士信:唐代军事家,即隋唐演义中的罗成,济南历城人。少年英雄,隋唐之际的一大虎将,在演义评书中,将罗士信描写成可与神人般的李元霸打个平手的人物,足以看出后人对罗士信这名少年虎将的喜爱程度之深。
罗通:唐朝军事家,隋朝镇守辽东名将罗艺之孙,为唐抗击外敌立下赫赫战功,传下“罗通扫北”的佳话,赠封护国舍人,一生故事多编剧为中国各地方戏武戏表演,且广为民间道教立庙祀神至今。
罗隐:唐代文学家,余杭人。所作散文小品,笔锋犀利,鲁迅谓其所著〈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
罗邺:唐代诗人,余杭人。有素有英姿,笔端超绝之誉,号诗中虎,为唐代三罗之一。
罗从彦:宋代理学家,字仲素,号豫章先生,南沙剑州剑浦人,闽学四贤之一。
罗存:宋代画家,今河南开封人。喜作小景山水画,极有韵致,时人评价他的画作,披图便知登高望远,鱼鸟往还,浩然有江湖之思。
罗点:宋代政治家,江西崇仁人。官至代理兵部尚书。淳熙二年(1175)举进士第二名,即谓“榜眼”。初授定江军节度推官,受到漕运使赵汝愚的赏识,荐为太学博士。
罗洪先:明代理学家,江西吉水人。为嘉靖八年状元,传承“王学”之说的儒学家。著有《念庵集》二十二卷,《冬游记》一卷。
罗牧:明末清初画家,江西宁都人。工诗文、书画,喜饮酒,善制茶。其画林壑森秀,笔法多变,水墨清润淋漓,画风深沉粗犷,是“江西画派”的。
罗贯中:元末明初杰出小说家,今山西太原人。相传他一生作过十七史演义,现存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其中代表作《三国演义》(简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罗聘:清代画家,为江苏甘泉(今江都)人。画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兰、竹等,无所不工。其笔调奇创,超逸不群,别具一格,为扬州八怪之一。其子允绍、允缵,均善画梅,人称罗家梅派。
姓氏源考
关于罗姓的来龙去脉,历来许多有关姓氏学的古籍,都有十分详尽的考证,譬如:《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指出:“祝融之后,ㄆ姓国,初封宜城,徙枝江,周末,居长沙,汉有梁相罗怀,襄阳记有罗蒙。”《姓氏考略》:“世本,熊姓,广韵,本自颛顼末胤,受封罗国,子孙以为氏,望出豫章,长沙。”《通志氏族略》:“罗国之后,一曰祝融之后。”《魏书》:“破多罗氏,斛瑟罗氏,叱罗氏,皆改为罗氏。”
从以上这些记载看来,罗氏是源自火神祝融氏,祝融氏名黎,是颛顼帝的儿子,祝融的后裔,到了周朝的时候,被封于宜城,称为罗国,当时的宜城,就是现在在湖北省的襄阳,在汉代曾被置为宜城郡。后来,由于该地为楚国所有,于原地另置鄢国,祝融氏的子孙就逐渐向南迁移,最初迁居于枝江(今湖北省枝江县),至周末定居于湖南长沙,最后还繁衍到现今江西的南昌一带,成为长沙和南昌两地的望族。
唐代的《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中,曾经提到罗氏是一个“ㄆ姓”国,所谓“ㄆ姓”,就是历来姓氏学上用以表示源自祝融氏的一个古姓,据《说文通训定声》的记载,鄢、郐、路等姓,都是古时的ㄆ姓国,则论起家世渊源来,罗氏与这五个姓氏,自然也是系出一源的一家人了。
始封于周朝初年的罗国,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子孙才“以国为氏”的?根据史书的记载,其始封于宜城,是在周武王得天下后大行封建之时,到了距今约2200年前的春秋末期,宜城为当时的强楚所并,子孙失国南迁,才开始以罗为姓的。
经过漫长的奋斗,罗姓人士在秦汉之际开始崭露头角,当时以迄于三国,南北朝时期,在史书上出现的罗姓名士,绝大多数都是襄阳、长沙和豫章三个地方的人,譬如,三国时曾任蜀汉为太子舍人的罗宪是襄阳人,晋朝曾任武陵太守的罗企生是豫章人,晋室再迁以后深受桓温器重的襄阳太守罗友也是襄阳人。由此可见,当时的罗氏仍然主要繁衍于长江南北岸的湖北、湖南和江西一带。
汉末三国鼎立时期以四川为主要地盘的蜀汉,也出现过不少姓罗的名人,除了上述那位罗宪外,还有一位曾经谏公孙述归汉的成都名士罗衍,以及曾以计破益州刺史李特之叛的名将罗尚等。这种情形,自然也是罗氏播迁四川的有力说明。
隋唐二代,对于罗氏而言,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一方面人才辈出,大放光芒;一方面则逐渐自两湖和豫章向全国各地播迁,终于成为了一个大姓。
南方的罗姓人士,实在不难找到自己家族的来龙去脉。但大致说来,福建的宁化,应该是罗氏在南方的播迁中心,从晋室南迁以后,姓罗的人士就已零落到达该地开基,而于唐明皇以后大举南迁。后来广东和台湾等地的罗氏全都是来自该地。元代的罗贯中,大名鼎鼎,他所著的《三国演义》是中国历来最畅销的古书之一。
罗姓的源流考据:
据唐·贞观年间,左骁卫将军、上柱国、安山县开国侯罗君副墓志铭:“升龙之族,有熊之胤”,明证至少在南北朝、隋唐,罗氏即奉黄帝为始祖。
罗氏的原古先祖,按文化认同原则,可追溯至黄帝。其世系如下:
黄帝——昌意一一乾荒——颛顼——称——老童(卷章)——吴回(祝融)——陆终——季连(芈)——附沮——穴熊——鬻熊——罗
以国为姓
熊姓及妘姓是罗子国姓氏的主要来源,现在1000多万罗氏主要来源于罗子国遗民的后裔。另一大支是北魏时少数民族的改姓,还有不同时期兄弟姓氏及带“罗”字复姓改罗氏。
祝融氏吴回之孙季连,是以“羊”为图腾的芈(音:米)部落的首领,芈姓之祖,也是春秋时楚人的先祖。
夏朝时,季连的后裔芈部落穴熊氏族已经活动于有熊氏之墟和熊山之间,约在今河南中部的新郑和郾陵一带。罗氏族分自穴熊氏族,以熊为姓,据湖南省社科院炎黄研究所罗文华、何光岳先生考证:“因善于制造罗网,并勤于罗捕鸟类,而称罗氏族”。其中罗氏早期来源之一的“大罗氏”更早见史载,其主要活动区域:大别山南北的河南罗山和湖北的罗田之间,北靠穴熊氏族。这一地区森林茂密,鸟类群集,是大批候鸟南北迁移的重要地带。直至近代,这一地区的农民仍保留着围网捕鸟的谋生职业和技术。
在夏朝,穴熊部落进入河南北部的楚丘,今滑县东,改称楚部落,而罗部落是楚的一个分支,主要活动于长江流域,属楚文化的一部分。商朝初期,楚和罗部落逐渐发展。到了两朝后期,商王武丁(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在位)征伐夏朝的残余势力楚、罗、卢等部落。迫使楚、罗、卢等向西迁移,楚迁到今陕西渭河流域的荆山,部落改称荆楚,罗氏先民迁移到荆楚北面的甘肃正宁县东的罗山。商朝末,荆楚及以狩猎为主、英勇善战的罗氏先人追随周武王讨伐商。周武王灭商后分别封楚、罗等部落于丹阳、房州。楚氏族越秦岭,沿淅水南下,到达今河南西南的淅川(古丹阳地),罗氏族跟随荆楚向东南跋涉,沿汉水到达湖北西北的房县,受封宜城,建立“罗子国”,(注:子,子爵)它是依附于楚国的小国。国在宜城西的罗川城(罗子国遗址在今之湖北襄樊市南漳县内)。宜城之“罗子国”是正式见载史册及罗氏族谱的罗氏故国。公元前699年,罗子国曾有过“弱罗胜强楚”的战例,《左传》予以记载。公元前690年楚武王并罗国,罗国子孙遂以国名为氏。长期以来,其后裔有强烈的“复国情结”,《罗氏族谱》中有不少复国的描述,但未见史志记载,待考。罗氏至少有4000多年的历史。罗姓正式使用也有2700多年的历史。
早见著典籍的、的罗子国大臣是伯嘉,湖南有的罗氏支系至今奉伯嘉为始祖(笔者注:有资料称“伯嘉姓郭”)。司马迁的《史记》中有卫国罗御与孔子学生子路参与宫廷斗争的记载。笔者所见,罗御亦是罗子国并入楚国后,第一位见著史册的、以国为氏的罗姓人。不知何故,古今有关罗氏的姓氏书籍,均不见载。从此,“以国为氏”的罗子国遗民后裔,在中国历史中相继出现,与兄弟姓氏—起共同创建伟大的中华文明。
兄弟姓氏溶入罗氏
秋战国时期,罗国与赖、傅两国毗邻,人员交往密切,难分彼此,因此,有赖、罗、傅同宗之说,已召开过xx届代表大会的“世界赖罗傅宗亲联谊会”便是此历史的产物。
不同时期,曾有过其他姓氏溶入罗氏的记载,尤其北魏孝文帝时,曾有过大规模的官方改姓,有许多少数民族如叱罗氏、破多罗氏、斛瑟罗氏、解瑟罗、武罗等改为罗姓,其中北魏时,鲜卑族、代州人屈蛇节侯罗结、带方公罗斤、罗敢、罗伊利、济南王罗拨家族、南阳郡公罗协等便是典型代表。
“大罗氏”以官名“大罗”(掌罗鸟兽与女以贡)为氏,秦时有将军大罗洪(弘),秦以后“大罗氏”历史罕见,其后裔可能已加入罗氏,是早期溶入罗氏的先民。
也有外国人改为罗氏,如唐朝,有印度人改为罗姓名好心,功至封新平郡王,但笔者至今未见有奉其为先祖的《罗氏族谱》。明朝时赐元人阿拉克萨姓为罗姓,名秉忠,官至一品都督等。
今彝族、壮族、蒙古族、布依族、苗族、瑶族、土家族、满族等少数民族有罗姓,这些优秀人才赐姓改姓后,为罗氏带进新鲜血液,添加新的遗传基因,其中杰出人才、特别杰出者,如鲜卑族、山西代州罗结家族掌管北魏半壁江山,为罗氏的声誉做出巨大的贡献。
罗子国遗民及其后裔的早期迁徙
罗子国并入楚国后,失国、得姓之臣民及其后裔,开始了漫长的迁徙过程,先迁枝江,再徙长沙。周朝末年在长沙郡形成以“罗”命名的县。1957年出土的“罗县城遗址”,当地以“罗子国城遗址”定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便是明证。《湖南省志》中第一位见传的女性是秦朝武陵郡守罗君用的女儿“罗孝女”,其兄弟“罗孝子”同期见《湖南省志》,可见长沙罗县罗氏在湖南的影响。罗君用的另一儿子罗珠,参加汉高祖刘邦的军队,“从灌婴,定豫章,有功德于民,卒官。晋末有罗企生、遵生,今南昌柏林罗氏是其后也”(据《江西通志》)。罗珠是第一位见诸史志的豫章罗氏,开启了豫章罗氏的郡望(笔者注:其具体官职有数说:大司农或治粟内史、大将、大臣等,查灌婴传,其部下五人共斩项羽,官封列侯,罗珠是否名列其中,待考)。
在湖南汨罗江北岸的楚塘乡楚南村有汨罗山,又叫罗山,屈子祠前有罗渊,皆以罗氏活动地域而名,清湘籍儒将罗泽南便以“罗山”自号。湖南湘阴罗县以北就是麋氏族的活动范围。到周朝末年,罗、麋等附庸楚而聚居的姓氏县,都统辖于黔中郡。
秦汉时,罗子国遗民,有的留居长沙郡,有的东迁豫章郡,《广韵》云:“本自颛顼末裔,受封罗国,子孙以为氏。望出豫章、长沙。”《太平寰宇记》卷一O六洪州载,豫章郡五姓中就有熊、罗二姓,一直到宋、明代,豫章罗氏都是大姓,人才辈出,散布于全国各地。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绢画古地图中,在湖南省江华县的潇水支流有一条罗水,当系一支罗人南迁于此而得名。至于西江中下游一带分布之区,至今壮族语称田为罗,即山间田之意,也说明罗人有一部分南迁至两广与骆越相融合而保留了很多以罗为名的地方,由此可知,全国各地留下许多以“罗”命名的山、水、村庄、城市决非偶然之事。又有一支罗人则又向西南,从滇东、滇南迁入湄公河下游,建立了罗斛国,后来并吞了暹国,便合称“暹罗”,即今泰国的主体,成为泰族的一部分。
当罗被楚并时,还有一部分罗人不愿降服楚国,他们和卢、赖、傅等遗民向西越过神农架进入川东,定居于阆中,“罗”成为板楯蛮七姓之一。
1、后来有的罗氏便融入于土家族。一支则继续西迁到北胜县,成为彝族的大姓。
2、另一支则迁入贵州东部、南部,与于越、扬越融合为布依族,罗姓成为布依族的大姓。罗姓布依族人是古罗子国之后。罗子国遗民被楚文王徙至湖南省汩罗后,在那里定居过一段时期。后来,有一支又越过罗霄山脉到江西。据说罗霄山脉的得名也与罗子国后裔有关,《罗氏族谱》中留有汉代“罗霄”的名讳。再后来,复从江西西经湖南辗转迁到贵州,
3、形成罗甸国和罗番。《经世大典·招捕总录》的《八番顺元诸蛮》篇中载: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罗殿国主罗阿察等及遏蛮军番主罗笃纳土来降。《元史·地理志》的《八番顺元诸蛮夷官》篇中则作:“罗甸国主罗阿察”,“罗阿资罗甸国遏蛮军安扶使”,又谓“八番,罗氏等国”,后又分别立八番、罗旬二宣慰司。在罗甸国置罗番遏蛮军安抚司。又设罗博县,后改为罗甸县。今罗氏仍为布依族中之大姓,为罗甸国和罗番的后裔。咸丰《安顺府志》卷一五《风俗志》载仲家七大姓中有罗氏。
4、有的罗人,则由湘北南迁于湘南,加入了瑶族十二姓之一,如广西龙胜的白水保存的瑶族《评王券牒》中署有罗道门、罗行。原存湖南蓝山县荆竹乡新寨村的《万福攸同,兰桂腾芳》瑶人谱牒中有罗竹奉。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至今有罗氏。
历罗氏先后形成五个郡望,即豫章、长沙、襄阳、齐郡(济南)、河东(太原)。
继往开来
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的兄弟民族、姓氏改为罗氏,有的罗氏因各种原因改为兄弟民族、姓氏。但是,“以国为氏”的罗子国遗民——罗氏,在中华民族交溶中,以宽大的胸怀,有容乃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其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兄弟姓氏的平均速度,终成名列中华第二十位的姓氏。
罗氏,历经几千年磨难,生生不息,蓬勃向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罗氏的遗传基因,得以代代传递,它的历史雄辩地论证了罗氏是遵循自然进化法则而具有无限生命力的姓氏。
“适者生存”,能生存、发展的罗氏,是自然界中的强者!
泰宁罗氏主要是江西罗清的后裔
1他先是定居和平古镇,后他的第四代裔孙罗坎迁居泰宁。
罗姓集中在下渠乡 399人,
朱口147人,杉城242人,其它乡镇也有10-30人的分布
你好朋友我也是姓罗我想这个对你有用
http://wwwluosorg/listaspunid=191
这是西南地区罗氏人口数量分布及其其他数据。
中华罗氏通谱编委会工作汇报
2001年12月18日,《中华罗氏通谱》内刊第四期散发以来,已达半年有余。本会工作在各位专家、学者、海内外罗氏宗彦贤达的关注、支持、呵护下,各项工作正紧张有序地开展。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海外联络工作进展
1,继续与本会荣誉主席、美国中华团体工商联合会会长罗文正先生,保持密切联系。
春节期间,罗文正先生从美国打来三次电话,详细讨论如何开展海外罗氏的联络工作,通报其在美国、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国家与地区的联络情况。
罗文正主席说,已与德国某罗氏企业家取得联系,向其介绍《中华罗氏通谱》编纂情况,德国罗氏企业家表示,编纂《中华罗氏通谱》是千年一遇的机会,一定大力支持。回国后,联络德国罗氏宗彦贤达,大家出钱出力、共襄盛举。
来电尚详细讨论如何在东南亚开展工作,他说,希望国内各地、各支系提供联络名单,由他负责国外罗氏联络工作,必要的话,在罗氏聚居较多的国家、地区刊登广告,让更多的海外罗氏知道、参与《中华罗氏通谱》。本会已提供了一批有关通讯地址。
美国911事件后,经济受到不小的冲击,为防止资金流入恐怖组织,对汇往美国国外的资金,严加控制。在此特别时期,罗文正主席表示,大家出钱出力,我也要表示一点意思,二十万元人民币,并与笔者核对了总部的银行帐号。
2、与马来西亚罗氏公会联得联系
《中华罗氏通谱》内刊第三期邮寄到马来西亚有关人士后,最早与总部联系的是马来西亚豫章祠的罗西蒙(Simon Low),通过电子邮件,我们互相沟通,了解马来西亚罗氏概况。最近,经豫章祠散发本会《中华罗氏通谱》第三期内刊,马来西亚罗氏公会总务(相当国内秘书长)罗森昌来函,索取资料,已与总部直接联络。相信马来西亚罗氏在豫章祠、罗氏公会等组织的牵头下,马来西亚罗氏的联络工作会逐步走上轨道。
3、香港特区联络情况。
本会重大事宜均及时向香港罗氏宗亲会通报。2001年元月19日、2002年4月27日,香港罗氏宗亲会主席、广东省政协常委罗景云先生,因扶贫项目“南雄银杏基地”造访南雄,并到罗贵纪念馆、中华罗氏通谱编委会总部参访。2002年4月5日,香港罗氏宗亲会主席罗景云先生、会长兼副主席罗德雄先生等率香港罗氏宗亲会代表团拜祭广东新会良溪宋·罗贵、罗清之墓。笔者在“罗氏大宗祠”与罗景云、罗德雄主席等共进午歺,就有关罗氏事业问题,广泛交换了意见。与香港罗氏宗亲会会长罗胜暖、本会财务部副主任、香港罗氏宗亲会财务部主任罗湛沛等宗彦贤达共叙宗情族谊。
4月6日,香港罗氏宗亲会清明旅游团一行30多人,抵达连州。7日,本会连州联络处、连州罗氏联谊会组织盛大欢迎仪式,欢迎香港罗氏宗亲会旅游团。6日晚,本会编辑部副主任、连州市中医院副院长罗永修副主任医师、本会行政部副主任罗云辉、连州罗氏联谊会会长、编委罗芬寅、副会长、编委罗承光、罗日庆拜会了罗景云、罗德雄主席。
综上所述,本会与香港罗氏宗亲会及宗彦贤达的联络工作正向广度、深度两个方面同时进展。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罗氏组织、宗彦贤达正保持联络中。
国内各省市联络、宣传、发动情况
1、 广东省
广东省罗氏人口数量排列第二,人口密度全国第
一。历史上中原罗氏南迁入粤的途径有二:
A、以罗贵公为代表,经广东南雄珠玑巷南迁,主要散布于珠江三角洲地区。
B、以洪德公为代表,经福建宁化石壁乡入粤,主要散布于梅州、潮汕地区。
理清罗氏入粤主要脉络、源流后,广东工作的重点便浮现了。即以珠江三角洲及梅州、潮汕地区为重点。经过一段时间、各种渠道的联络、宣传、发动,该两个地区已具备筹建本会联络处的基本条件。
珠江三角洲联络处:以宋·贡生罗贵为领袖,从广东南雄珠玑巷率众南迁,开发珠江三角洲地区。奉罗贵为始祖的珠三角地区罗氏,人数达百万之众,该支系又是本会主要发起、资助的重要支系,是本会工作重点。经过数月的筹备及前期工作,经本会罗德雄主席联系,香港宗彦罗珠将其位于南海市南庄镇罗南东兴新村九巷一号的建成大厦无偿借给本会筹建珠江三角洲联络处。提供了良好的办公、生活条件。
经研究,由罗云辉、罗贤炉、罗昆烈负责前期筹备工作,罗昆烈兼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珠江三角洲联络处(筹)主任、罗云辉兼副主任,2002年5月28日,开始工作。
梅州地区联络处:粤东是中华罗氏人口密度最高地区。梅州、潮汕地区是本会工作重点地区之一。经本会编辑部副主任罗永修副主任医师联络:作家、梅州市委宣传部原部长、厅级离休干部罗滨;梅州市政协副主席罗德宜;兴宁市原政协主席、兴宁罗氏修谱董事会顾问罗月华;梅州市政府原副秘书长、农委主任罗伟奎;丰顺县委党校原校长、离休干部罗浩、梅州市画院常务副院长罗标;粤东有色金属公司退休干部、助理工程师罗泉章;建筑业企业家罗永光;梅县三建项目经理、助理工程师罗育君;兴宁市编委办原副主任、罗氏族谱编委会副董事长、副主编罗道坤;兴宁罗氏族谱编委会财务负责人罗定湘;中学高级教师、兴宁罗氏族谱总谱编纂负责人罗桂祥等。4月,笔者与罗永修共同前往梅州地区,与上述人员举行会谈,就有关如何编纂《中华罗氏通谱》等问题广泛地交流了意见,增进了宗情族谊。罗伟奎宗长不但出力,而且出钱,带头捐助五百元,预订购一套《通谱》。并联络原梅州市长罗伦、梅州市公安局副局长、司法局局长(大埔人)等宗彦贤达。各自负责祖籍地的宣传、发动、族谱收集等工作。
经研究,聘任罗伟奎宗长为: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梅州联络处主任。
广州军区原企业办政委(正师级)罗毛麟不但同意出任本会顾问,而且捐助五百元以表心意。
英德市九龙等地宗彦贤达,经过充分准备,组织三十多位宗长,随带记者、录像机到总部参访。制成VCD片赠送总部,为宣传《中华罗氏通谱》做出贡献。并以各房开基祖的名义,捐款数千元,预定族谱数套。经研究聘任英德市委宣传部干事、《英德报》编辑、记者罗东文为中华罗氏通谱编委会编委。负责英德罗氏各支系资料收集、整理。
族谱是以血缘关系为主脉络,广东连南县达先公支系,是本会编辑部副主任罗昆烈所在支系,他在该支系中德高望重,很有号召力,利用春节休假期间,不顾七十三岁高龄到深圳、珠海、韶关、清远、连南等地发动宗人捐款、定谱,八万元捐款已陆续到位,70套定谱款已全部到位。
广东其他地区的工作,亦在进行中。如廉江罗豫林已将该市各支系资料汇总打印,邮至总部,经总部打印、审稿后,寄回当地责任编辑补充、修改、签字,完成支系的初稿,汇编入《中华罗氏通谱》世系篇。怀集罗青山宗长,发动其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罗天兴撰稿。阳春罗正熙等亦在加紧工作。高明罗灵基高级教师正组织力量收集高明、云浮等县市资料。已收集到兴宁、大埔、新会等地族谱资料。
2、 湖南省
湖南是罗氏第三大省。历史、近现代罗氏名人众多,为提高、维系罗氏声望作出重大贡献,又有优良的编纂族谱传统。由于各种原因,湖南的前期工作,相对落后。但在《中华罗氏通谱》第四期散发后,株洲市政协原副主席罗立洲、株洲市委原副秘书长、人大城乡委主任罗志钧立即做出反映。
立洲宗长作为老文史专家、罗学瓒烈士子女,他民国时即参与鼓颡洲罗氏族谱编纂工作,是硕果不多见的老罗氏谱牒见证、著作者,不顾80高龄亲自撰写《株洲罗氏源流》,在经济困难情况下,带头提倡《朋柴火焰高》精神,捐款500元。邮寄大量珍贵的史料,如毛泽东的亲笔信(复印件)、清鸿胪卿、岳麓书院山长罗典相片等。
志均宗长是唐·长沙王罗宏信、邺王罗绍威的后裔,寄来世系图表初稿等,该支系是本会重要支系之一,他正组织力量进一步补充、完善,并电汇1000元赞助总部。
经新邵罗耀光副教授到耒阳县联络,晋·罗含支系已寄来世系图表。经耀光宗长与双峰县县委办原常务副主任罗绍志研究员面谈,他同意参与《中华罗氏通谱》编委会工作,并寄来简历。
经与罗荣桓元帅故居纪念馆联系,罗元帅后裔已寄来有关珍贵史料,并热情邀请总部派员出席“罗荣桓元帅诞辰100周年”盛会。
邵阳罗检和寄来该县世系资料。罗志中宗长寄来“铁塘罗氏”大量珍贵史料。
湘乡市罗厚德、罗同初等宗长与总部保持密切联系,罗同初赞助900元、并预定两套《通谱》。
浏阳是豫章郡始祖汉·罗珠的故乡,罗嗣祥等四位宗长,亲自到总部联络,筹备联络处事宜。2002年2月18日,在浏阳人大招待所召开“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湖南浏阳联络处” 成立大会,数十位各支系代表出席会议。总部委派行政部副主任罗云辉到会祝贺。
经会议代表推荐,总部研究,聘任罗嗣祥为: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湖南浏阳联络处主任。
张家界联络处(筹)由罗德运负责筹备;常德联络处由罗大遵负责筹备,并寄来大量资料。
湖南其他地区经常与总部保持联络、寄来资料的还有罗有谋、罗海清(现住广西南宁)等。
3、江西省
江西省是大部分罗氏所奉的豫章郡望所在地,历史上有修族谱的传统,留下大量珍贵的资料。广大罗氏宗彦贤达热烈响应编纂《中华罗氏通谱》的倡议,由上饶乡镇企业局罗贤访调研员负责柏林支系的资料归纳、整理,由万载县罗作斌等联络、筹备赣西联络处,工作正紧张有序开展。宜黄罗时胜寄来资料,并与总部保持联系。泰和匡山书院罗良荣等携谱到总部参访。九江永修、抚州临川、吉安吉水(桃林支系罗联芳)、永丰(罗盛祥)等罗氏聚居地均保持与总部密切联系。
4、湖北省
湖北省以孝感地区罗氏为主,罗硕华宗长等积极筹备湖北分会,已发行一期《罗人天地》的刊物,另湖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罗炽教授接受推举出任顾问,预示湖北高层知识分子已开始关注《中华罗氏通谱》,初步将湖北罗氏的宣传、发动工作开展起来。宜城罗云龙宗长按《中华罗氏通谱》第四期统一要求,寄来“新洲罗氏”概况、名位表、世系简图。
5、贵州省
贵州省是罗氏六大省之一,尤其有众多少数民族的罗氏,在《中华罗氏通谱》中有特殊的意义。笔者于春节后,代表中华罗氏通谱编委会前往贵州,筹建“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贵州分会”,由关岭县某公安派出所所长罗德荣开车全程陪同,经过三天紧张工作,形成以《南风》杂志社社长、主编罗吉万(布依族)为《中华罗氏通谱》贵州分会主编,某农业学校原校长罗光荣(布依族)、关岭县某公安派出所所长罗德荣(黎族)等为骨干的班子,正积极筹备贵州分会。罗吉万宗长,将充分发挥文联系统的优势,发动各地区、县市有撰稿能力罗氏,收集、整理各地各支系概况、名位表、世系简图。
贵州发动工作较晚,但介入《中华罗氏通谱》编务工
作的人员素质较高,有可能后来居上,所收集、整理
的资料较全面、较系统。
6、四川省
四川省是罗氏第一大省,去年9月,本会顾问、编辑部副主任罗纬副教授曾专程前往四川宣传、发动,已收集到“营山”“隆昌”等族谱,委托四川省图书馆办公室主任罗志才等筹建四川分会,由于种种原因,四川的宣传、发动工作有些滞后。本会当协助四川宗彦贤达,尽快将四川各主要支系的资料收集上来。尤其罗瑞卿大将的源流资料,更是不可或缺。最近湖南分会的罗志钧宗长,正协助联系四川宗彦贤达。
7、河南省
《中华罗氏通谱》编委会河南分会(筹),经过原罗山县教委书记罗荣玉宗长等人卓有成效的工作,宣传、发动面已从罗山县逐步向河南其他地区扩展。并已经出版两期《中华罗氏通谱·河南分会》内刊。首开分会办刊物的范例。工作做得很扎实、有效,现正在继续工作中。春节后,河南分会委派罗荣洲、罗大文两位宗长到总部汇报工作,并代表河南分会对总部表示慰问、支持。馈赠河南土特产,物轻意重,带来河南罗山浓郁的宗情族谊。
8、广西壮族自治区
因各种原因,广西工作相对滞后,但贺州地区在编委罗扬罴的有效工作下,已寄来不少资料,原籍广西的湖南省工办处长、离休干部罗茂秋,与总部有电话、信函联系。另,其他省籍在广西工作的宗彦贤达亦在逐步联系中。
9、浙江省
经福州大学罗纬联系厦门集美大学中文系书记的罗关德副教授,其祖籍浙江上虞,是清末民国初名人罗振玉的同宗族人。通过罗关德的关系,联系上虞市政府办公室的罗关华,上海工作的罗振芳高级会计师等,浙江的宣传发动、收集族谱材料的工作,开始正常进行。由于浙江是“唐三罗”罗隐、罗邺、罗虬的故乡,又是江西重要支系“崱公支系”迁出地,因此,了解浙江罗氏的世系源流,对中华罗氏其他支系的源流具有重大的意义。本会当予以充分重视。
10、山西省
部分学者认为罗贯中的祖籍地在山西太原清徐,并由罗氏后裔出资兴建“罗贯中纪念馆”。而《三国演义》、《水浒传》作者——罗贯中是当代知名度最高的罗氏。因此,山西罗氏源流,不但罗氏重视,而且海内外史学界、文学界都相当重视。本会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亦要关注此问题,认真研究山西、山东、浙江罗氏族谱中,任何有关罗贯中的珠丝马迹。另外,有关唐·播州侯罗荣、宋·开国元勋罗彦瑰(环)的族谱、史学资料,亦是本会关注重点。
11、安徽省
安徽省呈坎是罗氏集中地之一,保留有大量的文物古迹,是本会重点支系。当地文管站负责人罗会定,多次在媒体上介绍罗氏古迹。
阜阳地区亦是罗氏聚居地,阜阳罗氏于2002年4月修成《颍州罗姓族谱》。罗文博副教授愿承担安徽罗氏的联络工作。
12、辽宁省
东北三省罗氏,以前联系很少,仅联系一些在东北工作的宗彦贤达。但是自清以来,东北罗氏异军突起,人才辈出,努尔哈赤时代,清入关前,罗绣锦、罗绘锦兄弟就名闻关外。肯定有罗氏聚居的村落。此次辽宁的罗长虹就补上了东北联络的空白。
13、福建省
已召开“福建省罗氏源流研讨会”。详见会议纪要。
其他省份、地区的联络工作亦在进行中。
财务、行政工作
1、财务工作。
自笔者接任本会主编以来,按照国内社团财务制度管理,已建立健全了财务制度。在海内外罗氏宗彦贤达大力支持下,本会的日常工作经费有可靠的保证。经初步统计,实际到位资金(含存香港罗氏宗亲会帐户资金)共60余万元。若加上已认捐资金,将超过一百万元。但是与浩大的罗氏文化工程相比,百万元资金仍然捉襟见肘,尤其缺乏出版的资金。若印刷五千套《中华罗氏通谱》所需资金就高达150万元。因此筹资出版,将是下一阶段财务工作的重点。
经统计,已形成生活设施、电脑、复印机、传真机等固定资产八万多元。
行政工作。
后勤保障,开源节流,为《中华罗氏通谱》节约
每一分钱,是行政部门的工作原则。节约三百元,多印一套通谱,已成来行政用钱的无形约束。当然,为了保证总部工作人员的健康、高效,精力充沛,每个人的伙食费却不得“克扣军饷”。
四、下一阶段工作计划
《中华罗氏通谱》开编一年多了,编委会工
作已完成初级阶段任务,正处在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
推进的交接阶段。也就是说,本会已基本完成大规模
的宣传、发动、收集资料阶段,下一阶段除继续宣传、
发动、收集资料外,工作的重点将转向以下方面:
1、总编纂工作。
文献、人物、世系篇的大量原始资料已录入电脑,
按《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大纲、篇目提要进行归纳整理的时机已经成熟。因此,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就是按各类材料属性进行总编。
2、总校对工作。
前一阶段,部分稿件已经过一校,有的经过二校,但工作中发现,每一篇文章都打印出来校对,工作量及成本都太大。在电脑总编纂的过程中,穿插进行校对工作。尤其各支系的材料打印初审、初校之后,要寄回责任编辑修改、校对。在各地分校的基础上,完成总校工作。总校工作,量大面广,有必要时可相对集中时间进行。
3、出版工作
《中华罗氏通谱》既是一部罗氏史书,因此,对本书的印刷、装祯亦有较高要求。如何找到一家质量信誉好,收费合理的专业出版社、正规印刷厂就列上议事日程。
4、征订、筹资工作
历经六年筹备,二年正式编纂的《中华罗氏通谱》即将出版了。在编纂过程中,许多宗彦贤达慷慨解囊,尤其罗四珠副主席一笔捐助20万元、达先公支系捐助8万元、罗苏主任2万元现金,保证了本会日常工作的急需。
但若按原计划出版一万套,则需要巨额资金。若按开印批量最少5000套计算,亦需一百多万元。若印数少,预收的每套300元将不够印刷、邮寄费用。
因此,为了降低成本,保证每套成本在300元以下,就必须加大征订的力度,加大寻求赞助工作的力度。因此,在重视总编纂、总校对的同时,大力开展征订、捐款活动是本会下一阶段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我们殷切地希望,有经济实力的罗氏宗彦贤达,认真研究《中华罗氏通谱》的历史、现实意义,根据各自具体情况,决定支持的力度。
5、筹建《中华罗氏通谱》网站
互联网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念。为了充分发挥高科技的作用,有必要加强《中华罗氏通谱》网站的工作,便于在年青人中普及罗氏历史知识,增进海内外罗氏的凝聚力。该网站由佛山水处理公司罗斌华硕士筹建,今后要加强力量,办出有罗氏特色的、图文、声情并茂的多媒体网站。(已开通。网址:Luohomecom)
6、发行工作
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日常事务的最后一项工作,即发行工作。它是本会总成果的体现。要将每套《中华罗氏通谱》完整无损地送到每位预购者手中。此项工作系收尾阶段的工作,最重要也最容易出差错,一旦一些早期订谱者,因各种差错收不到谱,对本会的负面影响就非常大。因此,善始善终,做好发行工作,为每一位订谱者负责,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中华罗氏通谱》的定稿、出版工作临近最后的冲刺,《中华罗氏通谱》内刊因经费问题,已经拉长了出版的周期。我们将尽量利用高科技成果,弥补人力不足。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本会同仁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仅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在工作中出现不少错误缺点,给本会造成许多不应有的损失。为此,切望广大专家、学者,宗彦贤达在本会出版工作的最后阶段多提建议、意见,予以指导、支持、呵护,不吝赐教,以补余之不逮。
罗姓有多少人口
罗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二十二位姓氏,尤其在广东和四川地区中最有影响。当今罗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81%, 总人口大约在1000多万 。
罗姓的起源与演变:
汉族歹姓出目颛项之后,祝融氏吴回之孙季连,以羊为图腾的芈部落的首领,芈姓之祖,也为春秋时楚人的先祖。夏朝时,季连的后裔芈部落穴熊氏族已经活动于有熊氏之墟和熊山之间,地区大约在今河南中部的新郑和郾陵一带。罗氏族分自穴熊氏族,以熊为姓,因善于制造罗网,并勤于罗捕飞鸟,而称罗氏族,他们活动于大别山南北的河南罗山和湖北罗田之间,北靠穴熊氏族。这一地区森林茂密,鸟类群集,也是大批候鸟南北迁移的重要的中间地带。直至解放前,这一地区的农民仍保留着围网捕鸟的谋生职业和技术。
在夏朝,穴熊部落进入河南北部的楚丘,今滑县东,改称楚部落。商朝初期,楚和罗部落逐渐发展为国。到了商朝后期,商王武丁征伐夏朝的残余势力楚、罗、卢等国,迫使楚、罗、卢等向西迁移,楚迁到今陕西渭河流域的荆山,部落改称荆楚,罗人迁移到荆楚北面的甘肃正宁县东的罗山。商朝末,荆楚、罗人追随周武王讨伐商。周武王灭商后分别封楚、罗等国于丹阳、房州。楚氏族越秦岭,沿渐水南下,到达今河南西南的淅川(古丹阳地),罗氏族跟随荆楚向东南跋涉,沿汉水到达湖北西北的房县。此时的罗国是依附于楚国的小国。后来,罗国又东迁到湖北宜城西的罗川城。公元前690年楚武王灭罗国,罗国子孙遂以国名为氏,也有以熊为氏。罗姓有2700多年的历史。
外族基因的融入:
第二支主要来自外族的改姓。我国的罗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交流,互有基因的流动。秦汉时,罗姓已经播迂两广地区,与古越骆族融合,形成当代广西的壮族、毛南族等罗姓的先民。向西进入湘西和湘南,与当地土著混居,形成土家族、瑶族罗姓的先民.再向西进入川东、贵州,成为彝族、布依族、白族等族罗姓的先民。进入云南的罗姓一支进入湄南河下游,建立了罗斛国,成为今泰国人的先民。南方和西南地区的罗姓少数民族长期与汉族混居后被同化,成为南方汉族。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北方地区民族大融合和中国历史上人群大迁移的时期。北方的战乱导致民众的迁移,使中原百姓中融入了大量的北方民族的血液,罗姓中也流人了外族人的基因。主要的事件有:南北朝北魏鲜卑族破多罗、叱罗、西域斛瑟罗等氏族集体改为罗姓,随后唐朝时西域曹国人、天竺人进入中国后使用汉姓罗氏,宋朝西夏国党项族也有罗姓,清朝满洲八旗姓萨各达氏、罗佳氏、鄂穆绰氏、爱新觉罗氏等氏族的全部或部分改姓罗。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逐渐同化为北方的汉民。
历史上罗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罗氏一直活跃在湖北、河南、甘肃地区。到楚文王时,罗姓族人向南进入湖南的汨罗县。秦汉时,罗姓已经播迁到江西南昌地区,一直到宋朝,罗姓在江西发展很繁荣,为江西的大姓。随后罗姓从湖南和江西向南进入两广地区,向西进入湘西和湘南,再向西进入川东、贵州、云南。到了唐朝以后,尤其在明朝,罗姓已经分布到祖国的大江南北,在广东、福建、四川等地得到了稳定的发展,清初罗姓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罗姓大约有3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4%,排在第五十二位。江西为罗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罗姓总人口的38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四川、安徽、湖南四省,占罗姓总人口的70%,其次分布于河南、福建、山西、广西四省,又集中了19%。全国形成了以赣皖湘、四川为中心的两个罗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罗姓大约有7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75%,为明朝第二十四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罗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由于罗姓主体早在秦汉时期已迁离北方进入江南地区,中国北方几次战乱对罗姓的伤害相对要轻。江西仍为罗姓第一大省,约占罗姓总人口的29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四川、湖南,这三省罗姓大约占罗姓总人口的49%,其次分布于福建、浙江、陕西、广东、甘肃五省,又集中了33%的罗姓人口。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迁移,其中向西北的移民也很明显。全国重新形成了湘赣浙、四川两大块罗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罗姓的分布和图谱:
当代罗姓的人口已达1000多万,为全国第二十二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81%。从明朝至今600年中罗姓人口由70万激增到1000余万,增长达15倍之多,罗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罗姓人口增长率是呈上升的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广东、湖南三省,大约占罗姓总人口的41%,其次分布于江西、云南、贵州、湖北、广西、重庆,这六省市又集中了38%的罗姓人口。四川居住了罗姓总人口的17%,为罗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云贵川渝、粤桂湘鄂闽赣两块高比率的罗姓区域。在近600年间,罗姓人口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南和东南的迁移,向西、向南的移民成为主流,同时也出现了向西北河西走廊的流动。
罗姓在人群中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罗姓在云贵、川渝大部、粤桂、湘赣大部、福建西端,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144%以上,中心地区可达3%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居住了大约63%的罗姓人群。在海南、台湾、闽浙大部、湘赣北部、川渝北端、安徽南部、河南东南角、陕宁南部、甘肃、青海东部、内蒙古西部和北端、黑龙江西北角,罗姓在当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48%144%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
在哪保存着罗姓族谱?
本文2023-10-26 02:45:0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41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