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祈年卜辞选读《受年》(一)
2012年的春节晚会上,有一个舞蹈类节目,叫做除夕的传说。描述了中国先人战胜“年”这个吃人怪兽的过程。据说,中国的春节也由此而来。
那麼实际情况果真如此吗?如果“年”真是怪兽,那麼北京的祈年殿怎麼解释?是祈求“年”这头怪兽的到来吗?这里面一定有问题,你要想知道谁对谁错,我们看一篇甲骨祈年的卜辞,马上就会明白了。
这篇卜辞,选自《甲骨文合集》的36975版。用现代汉字表示是这样说的,己已,王卜贞:“今岁商受年?”王占曰:“吉。”“东土受年?”吉。“南土受年?”吉。“西土受年?”吉。“北土受年?”吉。就这样向四方占卜祈求的一个过程。
注释:
己巳,就是在己巳这一天进行了占卜。谁占卜的呢?王。谁贞问的呢?王。
《说文》解释:王,天下所归往也。这种解释把汉代一些思想掺杂进去了。
①我们看下甲骨文的王:
它开始是一把斧头,後来下面慢慢就变虚了。
王在小篆里面,上面两个横挨得近,下面一横和上面挨的比较远。
王字在甲骨文时代已经是君主这样的一个代称了。
②《说文》解释
卜,灼剥龟(guī)也,就是把那个龟给烧灼一下,让它显露出来一个裂纹,那麼这裂纹我们看,就像有一个主干,然後旁边。有个斜著分出来的分支,那个声音也是卜。它是又表声音又表形状的一个字。
③贞,就是贞问。原先就像一个鼎,後来又加上一个卜,就是卜问的。
郭沫若先生对这个字有解释,最开始是把“鼎”拿过来做这个贞字,後来又添上了卜。
贞,卜问也。从卜,见以为贽。一日鼎省声,京房所说。
意思是来问一下,会有什麼事发生?结果是什麼呀?那麼他要问什麼事儿呢?他要问这个年成如何?
③岁字,像一个武器。后来给它上面和下面加了两只脚,就变成我们现在的写法。
在商代对“年”还有一个称法叫做“祀。”
《尔雅释天》说:夏日岁、商日祀、周日年、唐虞日载。商代的祭祀比较多,所以叫祀。我们现在年和岁还在同时用。
④受, 手的中间有个像舟船的形状。这中间的周实际上是个礼器。祭祀的时候用来礼神的一个器皿。
把酒倒在里面,後来它又做酒器。
韩愈的《师说》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个受很多版本都是没有提手旁的,这实际上是汉语里面“施受同辞”的一个现象。
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很多词在汉语里面,它用一个音表示给和接受。比如说,湖北阳新的方言,买和卖同一个词,你要是问他去干什麼?我去买鱼了,那他到底是卖鱼还是买鱼呢?你还要进行判断。
受年,这个年字我们可以看到。在甲骨文和金文里面。它下面和上面是分开的。下面是人,上面是禾。就是一个人背著禾。这个禾是粮食。
一个人背著粮食,什麼时候背粮食?粮食成熟的时候,要把这个禾给割下来,这个时候背粮食。到了金文,小篆就变成了我们现在写的这个年。
年的左边有一个向上伸出来的角,有人就把这个“年”解释,说年,就是头上有角的怪兽,所以才编出了除夕的传说。我们要打年,要驱逐这个年,把年驱逐跑了我们才过年。甲骨文反映的这个“年”就是我们的一个丰收。
《说文解字》也解释得很清楚,年,谷孰也。从禾,千声。就是说谷物熟了。所以这个过年应该是我们中国最早的一个丰收节。
祈年殿实际上就是祈求年成好,是丰收的一个意思。
今岁商受年,就是今年商这个领地里面,上帝会给我们好的收成吗?
王占曰:“占,上面一个卜,下面一个口。占,视兆问也。看看兆文,然后问一问这个情况。”
曰,是一个口,上面一个小短横,表示说出来的话。後来发展就变成了我们现在这个“曰”的写法。
还有两三个字,明天再记彔。(待续)
刘桢(?-217),三国时魏名士,建安七子之一。字公干,山东东平宁阳人。博学有才,与魏文帝友善。后以不敬罪被刑,刑后署吏。所作五言诗,风格遒劲,语言质朴,重名于世,今有《刘公干集》。
一、东汉刘桢生平
刘桢(?~217年),字公干,东汉末年东平宁阳(今宁阳县泗店镇古城村)人,东汉着名文学家,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着称。少与王粲友善,后同应玚一起被曹操征召,为城乡掾属。行文才思敏捷,于曹植齐名。所着诗大多散佚。今存诗十五首,多为赠答之作。明人辑有《刘公斡集》。
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称刘桢与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七子“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于千里,以此相报。”他以诗歌见长,其五言诗颇负盛名,后人将他与曹植并称“曹刘”,为“建安七子”中的佼佼者。
刘桢之祖父刘梁,字曼山,一名恭。少有清才,以文学见贵,终於野王令,着有《破群论》等书。刘桢五岁能读诗,八岁能诵《论语》、《诗经》,赋文数万字。因其记忆超群,辩论应答敏捷,而被众人称为神童。后受曹操征辟,曾任丞相掾属、平原侯庶子、五官将文学。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刘桢去世。他的着述包括《毛诗义词》十卷,文集四卷。后人集有《刘公干集》传世。
据传死后转生为梁时县吏顾总(唐牛僧儒《玄怪录》载)
文才与辩才
刘桢的文学造诣不凡,五言诗尤为诸子之尊,今存的诗歌只有15首。《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中评价他的诗为:“思健功圆,以特有的清新刚劲,为人们所激赏。不仅称美于当世,并且光景常新,能楷模身后。”他的诗作多以壮美山川为背景,借景抒情,少数为酬答之作。《赠徐干》诗被钟嵘评作“五言之警策也”。《赠从弟》三首为其众诗之着,第二首又为三首之最,诗为:“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钟嵘的《诗品序》说:“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可见,刘桢文学创作的贡献之大。他最着名的赋作有《鲁都赋》、《黎山阳赋》、《遂志赋》、《瓜赋》、《大署赋》、《清虑赋》等。他的赋文风格独特,“积极于宣时,校阅于世,进御之赋千有余首”《文心雕龙·注释》。他一改粉饰太平的世俗,以清新的笔调,娴熟的技巧,朴实准确的语言,纵古合今的大气,描写家乡的风土人情和优美的自然风光。讥讽时事,咏物抒情,实现了汉赋内容由宫廷转向社会,由帝王转向平民的转变。篇幅由长篇宏制转向短小精粹,为以后的文学发展开创了先河。
他不仅文才出众,机敏雄辩之才也称道当世。曹丕在任五官中郎将时赠给刘桢一条廓洛带,后欲索回,便寄书一纸,调侃说:“夫物,因人而贵,故在贱者之手,不御尊之侧。今虽取之,勿嫌其不反也。”刘桢回道,“桢闻荆山之下王王卜光夭之后宝;隋侯之珠烛众士之好,南垠之金,登窈窕之首;凤貉之尾,缀待臣之帻,此回宝者,伏朽石之下,皆潜污泥之中,而扬光千载之上,发彩畴昔之外,皆未能初自接于至尊也。夫尊者所服,卑者所修也;贵者所御,贱者所先也。故夏屋初成而大匠先立其下,嘉禾始熟而农夫先尝其粒。恨桢所带无他妙饰,苦实珍异,尚可纳也。而未尚听至尊赐而反索者也。”曹丕十分欣赏。有一次刘桢因“不敬”被罚作苦力[2],在京洛之西石料厂磨石料。魏王曹操到石料厂察看,众官吏与苦力者均匍匐在地劳作,不敢仰视。唯有刘桢未跪,照常劳作。曹操大怒走到刘桢面前,刘桢放下锤子,正言道:“魏王雄才天下皆知,刘桢身为苦力,何敢蔑视尊王。但在魏王府数年,常闻魏王教诲,做事当竭尽力,事成则王自喜,事败则王亦辱,桢现为苦力,专研石料,研石是对魏王的敬忠,所以桢不敢辍手中活。”魏王听后,又问:“石若何”刘桢朗然答:石“出自荆山悬崖之巅,外有五色之章,内含卞氏之珍。磨之不加莹,雕之不增文,禀气坚贞受之自然,顾其理,枉屈纡绕而不得申。”
钟嵘的评价
魏文学刘桢其源出於《古诗》。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但气过其文,雕润恨少。然自陈思已下,桢称独步。
二、方志记载
刘桢(?-217年),字公干,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年轻时,因有文才为曹操所赏识被召为丞相的僚属。他性格倔强,曾以此获罪。建安二十二年,大疫流行,死于疫中,葬于邺。
《典略》载:“太子尝请诸文学,酒酣坐欢,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众人咸伏,而桢独平视。太祖闻之,及收桢入狱。”
三、相关作品
公燕诗
永日行游戏。欢乐犹未央。遗思在玄夜。相与复翱翔。辇车飞素盖。从者盈路傍。月出照园中。珍木郁苍苍。清川过石渠。流波为鱼防。芙蓉散其华。菡萏溢金塘。灵鸟宿水裔。仁兽游飞梁。华馆寄流波。豁达来风凉。生平未始闻。歌之安能详。投翰长叹息。绮丽不可忘。
赠五官中郎将诗四首
一
昔我从元后。整驾至南乡。过彼丰沛郡。与君共翱翔。四节相推斥。季冬风且凉。众宾会广坐。明镫熺炎光。清歌制妙声。万舞在中堂。金罍含甘醴。羽觞行无方。长夜忘归来。聊且为太康。四牡向路驰。欢悦诚未央。
二
余婴沉痼疾。窜身清漳滨。自夏涉玄冬。弥旷十余旬。常恐游岱宗。
不复见故人。所亲一何笃。步址慰我身。清谈同日夕。情盻叙忧勤。便复为别辞。游车归西邻。素叶随风起。广路扬埃尘。逝者如流水。哀此遂离分。追问何时会。要我以阳春。望慕结不解。贻尔新诗文。勉哉修令德。北面自宠珍。
三
秋日多悲怀。感慨以长叹。终夜不遑寐。叙意于濡翰。明灯曜闰中。清风凄已寒。白露涂前庭。应门重其关。四节相推斥。岁月忽已殚。壮士远出征。戎事将独难。涕泣洒衣裳。能不怀所欢。
四
凉风吹沙砾。霜气何皑皑。明月照缇幕。华灯散炎辉。赋诗连篇章。极夜不知归。君侯多壮思。文雅纵横飞。小臣信顽卤。僶俛安能追。
赠徐干诗
谁谓相去远。隔此西掖垣。拘限清切禁。中情无由宣。思子沉心曲。长叹不能言。起坐失次第。一日三四迁。步出北寺门。遥望西苑园。细柳夹道生。方塘含清源。轻叶随风转。飞鸟何翻翻。乖人易感动。涕下与衿连。仰视白日光。皦皦高且悬。兼烛八纮内。物类无颇偏。我独抱深感。不得与比焉。
赠徐干诗
猥蒙惠咳吐。贶以雅颂声。高义厉青云。灼灼有表经。
赠从弟诗三首
一
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苹藻生其涯。华叶纷扰溺。采之荐宗庙。可以羞嘉客。岂无园中葵。懿此出深泽。
二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三
凤皇集南岳。徘徊孤竹根。
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
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
何时当来仪。将须圣明君。
杂诗
职事相填委。文墨纷消散。驰翰未暇食。日昃不知晏。沉迷簿领间。回回自昏乱。释此出西域。登高且游观。方塘含白水。中有凫与雁。安得肃肃羽。从尔浮波澜。
斗鸡诗
丹鸡被华采。双距如锋芒。愿一扬炎威。会战此中唐。利爪探玉除。瞋目含火光。长翘惊风起。劲翮正敷张。轻举奋勾喙。电击复还翔。
射鸢诗
鸣鸢弄双翼。飘飘薄青云。我后横怒起。意气凌神仙。发机如惊焱。三发两鸢连。流血洒墙星。飞毛从风旋。庶士同声赞。君射一何妍。
诗
昔君错畦畤。东土有素木。条柯不盈寻。一尺再三曲。隐生置翳林。控倊自迫速。得托芳兰苑。列植高山足。
诗
翩翩野青雀。栖窜茨棘蕃。朝食平田粒。夕饮曲池泉。猥出蓬莱中。乃至丹丘边。
诗
天地无期竟。民生甚局促。为称百年寿。谁能应此录。低昂倐忽去。烱若风中烛。
诗
旦发邺城东。莫次溟水旁。三军如邓林。武士攻萧庄。
诗
青青女萝草。世依高松枝。幸蒙庇养恩。分惠不可赀。风雨虽急疾。根株不倾移。
诗
初春含寒气。阳气匿其晖。灰风从天起。砂石纵横飞。
诗
和风从东来。玄云起西山。夜中发此气。明旦飞甘泉。
诗
朝发白马。暮宿韩陵。
诗
大厦云构。
诗
玄云起高岳。终朝弥八方。
诗
皦月垂素光。玄云为仿髴。
诗
揽衣出巷去。素盖何翩翩。
诗
散礼风雨起。
原文
河南王卜怜吉歹为本省丞相时,一日,掾史田荣甫抱牍诣府请印,王留田侍宴,命司印开匣取印至前。田误触坠地。王适更新衣,而印朱溅污满襟,王色不少动,欢饮竟夕。又一日行郊,天气且暄,王易凉帽,左右捧笠侍,风吹堕石上,击碎御赐玉顶,王笑曰:“是有数也。”谕令毋惧。噫!此其所以为丞相之量。
译文
河南王卜怜吉歹还是本省丞相时,一天,掾史田荣甫拿着公文去河南王府上请求批复,河南王留田荣甫去吃饭,叫侍从拿印章来。田荣甫不小心碰落地上。刚巧河南王当天穿的是新衣服,却被印墨溅污了一身,但是河南王神色一点也没有变动,高高兴兴地饮酒直到傍晚。又一天河南王去郊外,天气很热,河南王戴斗笠,侍从拿来了斗笠,斗笠被风吹落石头上,将皇帝亲赐的玉碰碎。河南王笑道:“这都是有定数的”。当面告诉左右侍从不要害怕。呀!这就是丞相的度量。
早期文献中,常见君主自称“余一人”或“予一人”的例子。胡厚宣先生曾先后有《释“余一人”》、《重论“余一人”问题》两文集中讨论此称谓。对于此种称谓的含义,胡先生两文的结论是一贯的,即认为它反映了时王“至高无上,惟我独尊。这便充分代表了这种专制暴君的独裁口吻”,或者说代表了“殷周奴隶制社会最高奴隶主的专制独裁”。胡先生关于“余一人”称谓代表君王“独裁”、“专制”的观点,与传世文献说法完全不同。像《白虎通·号》篇说:“王者自谓一人者,谦也。欲言己才能当一人耳”。一表谦称,一为“独裁”、“专制”,两说迥异。但胡先生两文发表后,因有卜辞及铜器铭文为据,在学界引起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关于“余一人”反映“独裁”、“专制”的观点为很多研究商周王权的学者所接受。相反,传统的“自谦”说已较少为人所提及。不过,关于卜辞中“余一人”或“一人”代表“专制”或“独裁”的观点,晚近学者也有不同意见。比如,有学者注意到卜辞中商王称“余一人”时往往是面对祖先神灵卜问吉凶,在这些辞例中,“我们绝对看不出一个专制暴君的盛气凌人的独裁口吻,因为商王面对的是威力无比的祖先神灵,询问是否会降祸于他……”这一意见是很敏锐的,若说“余一人”称谓要凸显“专制”和“独裁”,但面对神灵要表达这种意思,岂不是找错了对象 须知,卜辞中存在大量中低阶层甚至奴隶的记录,如“众”、“人”、“小臣”等,但面对这类人的卜辞中,商王却又基本不用“余一人”,甚至商王对手下大臣贵族也很少使用“余一人”。然则,“余一人”本义究竟该作何解 本文希望通过对卜辞、铜器铭文及文献中的“余一人”称谓进行重新梳理和辨析,弄清“余一人”称谓之本义和实质。
一、结构解析:“余一人”与“一人”
作为君主自称的“余一人”,从结构上看,其实不过是第一人称代词“余”+“一人”而已,即如很多学者指出的,这实际上是同位复指。作为商王自称的复合结构,目前卜辞中只见“余一人”,虽然目前所知甲骨文中第一人称代词尚有“我”、“朕”,但卜辞中并未见商王“我一人”和“朕一人”这样的称呼,个中原因,笔者觉得学者已从语法角度回答了这一问题。那就是在卜辞中,“我”多表示复数,指代殷族或殷邦;而“朕”又多用为定语。当然,后来由于“我”、“朕”涵义的扩大,金文中“我一人” (《大盂鼎》、《毛公鼎》),甚至“余我一人”(四十三年逨鼎)的表达都已出现,但这些都是后起的例子。
从功能上说,商王的自称之词用“余”就可以了,那为何还要有“余一人”之称呢 这说明两者之间还是有差别的。这样的复指结构,说明“余”之外的“一人”有专门需要强调的内涵。比如,有的卜辞中作为商王自称的“余”和“余一人”就同时出现。第五期黄组有卜辞如:
甲戌,王卜贞:
巫九
,蠢盂方率伐西或(国),
西田,
盂方,妥余一人,余其比多田,甾正盂方,亡左自上下于
……
(《合补》11242 (《合集》36181+《合集》36523) )
此例胡文中尚无缀合,仅见“余一人”,且个别辞句还有误读。现与《合集》36523缀合,较为完整,文意基本贯通。而且,缀合后出现“余其比多田(甸)”句(“余其”二字恰在《合集》36523),然则“妥余一人”、“余其比多田”,作为商王自称的“余”和“余一人”同时出现。这就说明,虽然同为商王自称,但两者还是有所区别,或者说“余一人”作为商王的自称,有超出“余”作为人称代词的功能。另外一个明显例证是,殷墟王卜辞中商王自称“余”的例子几乎是海量的,而关于“余一人”(包括“一人”),虽然前举胡厚宣先生文搜集的绝对数量也不少,但相对商王单称“余”的数量仍然差距悬殊。这更加清晰地说明,当时“余一人”的使用有特定场合。这种场合或承担功能的不同,主要由“余一人”中的“一人”来体现,而“一人”正是理解“余一人”本义的关键。
卜辞及早期文献中的“一人”既可以是实指义的数量词,即“一个人”,同时也可以用为特指,即专指君王。当然,用为特指王的“一人”同时又有实指义,即强调王“一个人”,凸显其唯一性。正因为兼具特指、实指义,所以我们看到晚至西周文献中单称“一人”时,既可以指普通的“一个人”,也可以指“王”。如《尚书·顾命》提到“一人冕,执刘”,此为泛指义的“一人”;又云“一人钊报告”,此为特指义的“一人”,即康王。当然,作为“余一人”复合结构中的“一人”显然用其特指义,即“王”的代称。因此,虽然卜辞、铜器铭文及文献中不乏与“余一人”格式类似的“女一人”(《合集》2792)、“女二人”(作册令方彝,《集成》9901)、“我二人”(《尚书·君奭》)之类称呼,但从内涵上讲,“余一人”的“一人”乃特指,而上述称谓中的“一人”、“二人”乃泛指,二者不能相提并论。这实际上还说明,“一人”作为王的特指义,是很早就凝固的。实际上,作为商王的指称,卜辞中更多的还是不加“余”,而径用“一人”的例子(参见后文),于此更可见一斑。学者或注意到作为商王自称的复合结构,“余一人”从形式上讲还没有完全凝固:大盂鼎铭文中“余”与“一人”之间还可嵌入其他成分作“余乃辟一人”,四十三年逨鼎甚至还称“余我一人”。不过,虽然“余一人”结构长期没有凝固下来,但“一人”作为特称却是很早就凝固的。这也说明,“余一人”结构中真正具有实质意义的是“一人”,即作为特指义的王的代称。虽然殷墟卜辞中也有为数不少的“子卜辞”,而且这些“子”自称时也用“余”,但“子卜辞”中之“子”却并不自称“余一人”,这既说明“余一人”结构中的“一人”的特指义,也说明作为同位复指的“余一人”称呼确实多为“王”所专有。诚然,用为王专称的“一人”,同时又有实指义,就是指王“一个人”,强调“唯一”性。不过,这种强调“唯一”性的“一人”究竟是要表达如胡文所说唯我独尊的“专制”、“独裁”,还是要彰显传统谦称意义上的“势单力孤”,这才是本文要重点讨论的。
既然卜辞及上举《顾命》所见不加“余”时单纯的“一人”已可指“王”,这还引出另一问题,那就是“余一人”与“一人”既然都指“王”,它们有何不同 对此,学者多已指出,甲骨卜辞中,作为特指义的“一人”多用为他称,是他人称呼商王,而“余一人”则多用为王之自称。问题是,君王称呼自己是否就一定要在“一人”前加个“余”构成“余一人” 前举《白虎通·号》篇“王者自谓一人者”略去“余”字,可见王者自称“一人”也是可以的。关于此点,还有个很特殊的例子。《尚书·秦誓》:“邦之杌陧,曰由一人,邦之荣怀,亦尚一人之庆。”虽然该篇主要是秦穆公的口吻,但这里的两处“一人”未必就是秦穆称呼自己。从上下文看,此处秦穆公主要讲君主是一国祸福安危所系,“一人”在秦穆口中实际上也变成了“他称”:此处的“一人”实际上可泛指各国君主。当然,秦穆公的话暗示他无疑也是这种特指义的“一人”。上述讨论再次证明:在“余一人”结构中真正具有实质意义的是“一人”:作为他称,别人用此称指代商王是没有疑义的。同样,王之自称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径用“一人”,加上“余”只是起到强调作用。
对于“余一人”与“一人”的区别,上举胡厚宣先生文认为有一个从早期“一人”到后来“余一人”的历时性发展过程。其实,如果明了“余一人”结构中“一人”才是真正具有实质意义的,那么前面加上商王第一人称的“余”,构成同位复指的结构“余一人”,本来就是很自然的,并不存在先有“一人”,然后经过一段时间发展才能有“余一人”这样的进化过程。何况,如前所说,“一人”与“余一人”,只是功能上有他称和自称的区分,而并无什么先后发展的问题。学者则指出早期卜辞中即有“余一人”之称(《合集》20328及《英藏》1925二例)。其实,卜辞之外,传世文献中商王早期称“余(予)一人”的例子本来就有很多。如《国语·周语上》引《汤誓》云:“余一人有罪,无以万夫。” 《史记·殷本纪》引《汤誓》:“尔尚及予一人,致天之罚。”以上都是商汤的口吻。再如《尚书·盘庚上》有“听予一人之作猷”、“邦之不臧,则惟余一人是有佚罚”,《盘庚中》有“暨予一人猷同心”,《盘庚下》说“协比谗言予一人”,这些都是出自盘庚之口。上述传世文献中的商汤或盘庚称“余(予)一人”辞例,胡文也多有引述,不过可能由于作者过于专注于卜辞辞例,遂致形成从“一人”发展到“余(予)一人”这种进化论理解,现在看来无疑是需要纠正的。
1 文言文《河南王》全文翻译
沛公出来后,项王派都尉陈平来叫沛公。
沛公对樊哙说:“现在我出来,没有来得及告辞,怎么办?”樊哙说:“干大事不必顾及小的礼节,讲大节无须躲避小的责备,如今人家好比是刀子砧板,而我们好比是鱼是肉,还告辞干什么!”于是一行人离开那里,让张良留下来向项王致歉。张良问:“大王来的时候带了什么礼物?”沛公说:“我拿来白璧一双,准备献给项王;玉斗一对,准备献给亚父。
正赶上他们发怒,没敢献上。您替我献上吧。”
张良说:“遵命。”这个时候,项王部队驻扎在鸿门一带,沛公的部队驻扎在霸上,相距四十里。
沛公扔下车马、侍从,脱身而走,他独自一人骑马,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手持剑盾,跟在后面徒步奔跑,从骊山而下,顺着芷阳抄小路而行。沛公临行前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们军营,超不过二十里。
估计我们到了军营,您就进去。”沛公等一行离开鸿门,抄小路回到军营,张良进去致歉,说道:“沛公酒量不大,喝得多了点,不能跟大王告辞了。
谨让臣下张良捧上白璧一双,恭敬地献给大王足下;玉斗一对,恭敬地献给大将军足下。”项王问道:“沛公在什么地方?”张良答道:“听说大王有意责怪他,他就脱身一个人走了,现在已经回到军营。”
项王接过白璧,放在座位上;亚父接过玉斗,扔在地上,拔出剑来撞碎了,说:“唉!项庄这班小子没法跟他们共谋大事,夺取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了。我们这班人就要成为俘虏了!”沛公回到军中,立即杀了曹无伤。
过了几天,项羽率兵西进,屠戮咸阳城,杀了秦降王子婴,烧了秦朝的宫室,大火三个月都不熄灭;劫掠了秦朝的财宝、妇女,往东走了。有人劝项王说:“关中这块地方,有山河为屏障,四方都有要塞,土地肥沃,可以建都成就霸业。”
但项王看到秦朝宫室都被火烧得残破不堪,又思念家乡想回去,就说:“富贵不回故乡,就象穿了锦绣衣裳而在黑夜中行走,别人谁知道呢?”那个劝项王的人说:“人说楚国人象是猕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这样。”项王听见这话,把那个人扔进锅里煮死了。
项王派人向怀王禀报破关入秦的情况。怀王说:“就按以前约定的那样办。”
于是项王给怀王一个徒具虚名的尊贵称号叫义帝。项王打算自己称王,就先封手下诸将相为王,并对他们说:“天下发动起义之初,暂时立诸侯的后代为王,为的是讨伐秦朝。
然而身披坚甲,手持利兵,带头起事,暴露山野,三年在外,灭掉秦朝,平定天下,都是靠各位将相和我项籍的力量啊。义帝虽说没有什么战功,但分给他土地让他做王,本来也是应该的。”
诸将都说:“好。”于是就分封天下,立诸将为侯王。
项王、范增担心沛公据有天下,然而鸿门之会已经和解了,又不乐意违背当初的约定,怕诸侯背叛,于是暗中谋划道:“巴、蜀两郡道路险阻,秦朝流放的人都居住在蜀地。”又说:“巴、蜀也算关中的地盘。”
因此就立沛公为汉王,统治巴、蜀、汉中之地,建都南郑。又把关中分为三块,封秦朝三名降将为王以阻断汉王的东出之路。
项王立章邯为雍王,统治咸阳以西的地区,建都废丘。长史司马欣,以前是栎阳狱掾,曾经对项梁有恩;都尉董翳,当初曾劝章邯投降楚军。
因此,立司马欣为塞王,统治咸阳以东到黄河的地区,建都栎阳;立董翳为翟(dí,狄)王,统治上郡,建都高奴。改立魏王豹为西魏王,统治河东,建都平阳。
瑕丘申阳,本是张耳宠幸的大臣,首先攻下河南郡,在黄河岸边迎接楚军,所以立申阳为河南王,建都洛阳。韩王成仍居旧都,建都阳翟。
赵将司马昂平定河内,屡有战功,因此立司马昂为殷王,统治河内,建都朝歌。改立赵王歇为代王。
赵相张耳一向贤能,又跟随项羽入关,因此立张耳为常山王,统治赵地,建都襄国。当阳君黥布做楚将,战功在楚军中一直属第一,因此立黥布为九江王,建都六县。
鄱(pó,婆)君吴芮(ruì,锐)率领百越将士协助诸侯,又跟随项羽入关,因此立吴芮为衡山王,建都邾(zhū,朱)县。义帝的柱国共(gōng,恭)敖率兵攻打南郡,战功多,因此立共敖为临江王,建都江陵。
改立燕王韩广为辽东王。燕将臧荼跟随楚军救赵,又随军入关,因此立臧荼为燕王,建都蓟县。
改立齐王田市为胶东王,齐将田都随楚军一起救赵,接着又随军入关,因此立田都为齐王,建都临菑(zī,滋)。当初被秦朝灭亡的齐王建之孙田安,在项羽渡河救赵的时候,曾攻下济水之北的几座城池,率领他的军队投降了项羽,因此立田安为济北王,建都博阳。
田荣多次有背于项梁,又不肯率兵跟随楚军攻打秦军,因此不封。成安君陈余因与张耳抵牾抛弃将印而离去,也不跟随楚军入关,但他一向以贤能闻名,又对赵国有功,知道他在南皮,因此把南皮周围的三个县封给他。
2 文言文《河南王》全文翻译沛公出来后,项王派都尉陈平来叫沛公。沛公对樊哙说:“现在我出来,没有来得及告辞,怎么办?”樊哙说:“干大事不必顾及小的礼节,讲大节无须躲避小的责备,如今人家好比是刀子砧板,而我们好比是鱼是肉,还告辞干什么!”于是一行人离开那里,让张良留下来向项王致歉。张良问:“大王来的时候带了什么礼物?”沛公说:“我拿来白璧一双,准备献给项王;玉斗一对,准备献给亚父。正赶上他们发怒,没敢献上。您替我献上吧。”张良说:“遵命。”这个时候,项王部队驻扎在鸿门一带,沛公的部队驻扎在霸上,相距四十里。沛公扔下车马、侍从,脱身而走,他独自一人骑马,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手持剑盾,跟在后面徒步奔跑,从骊山而下,顺着芷阳抄小路而行。沛公临行前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们军营,超不过二十里。估计我们到了军营,您就进去。”沛公等一行离开鸿门,抄小路回到军营,张良进去致歉,说道:“沛公酒量不大,喝得多了点,不能跟大王告辞了。谨让臣下张良捧上白璧一双,恭敬地献给大王足下;玉斗一对,恭敬地献给大将军足下。”项王问道:“沛公在什么地方?”张良答道:“听说大王有意责怪他,他就脱身一个人走了,现在已经回到军营。”项王接过白璧,放在座位上;亚父接过玉斗,扔在地上,拔出剑来撞碎了,说:“唉!项庄这班小子没法跟他们共谋大事,夺取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了。我们这班人就要成为俘虏了!”沛公回到军中,立即杀了曹无伤。
过了几天,项羽率兵西进,屠戮咸阳城,杀了秦降王子婴,烧了秦朝的宫室,大火三个月都不熄灭;劫掠了秦朝的财宝、妇女,往东走了。有人劝项王说:“关中这块地方,有山河为屏障,四方都有要塞,土地肥沃,可以建都成就霸业。”但项王看到秦朝宫室都被火烧得残破不堪,又思念家乡想回去,就说:“富贵不回故乡,就象穿了锦绣衣裳而在黑夜中行走,别人谁知道呢?”那个劝项王的人说:“人说楚国人象是猕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这样。”项王听见这话,把那个人扔进锅里煮死了。
项王派人向怀王禀报破关入秦的情况。怀王说:“就按以前约定的那样办。”于是项王给怀王一个徒具虚名的尊贵称号叫义帝。项王打算自己称王,就先封手下诸将相为王,并对他们说:“天下发动起义之初,暂时立诸侯的后代为王,为的是讨伐秦朝。然而身披坚甲,手持利兵,带头起事,暴露山野,三年在外,灭掉秦朝,平定天下,都是靠各位将相和我项籍的力量啊。义帝虽说没有什么战功,但分给他土地让他做王,本来也是应该的。”诸将都说:“好。”于是就分封天下,立诸将为侯王。项王、范增担心沛公据有天下,然而鸿门之会已经和解了,又不乐意违背当初的约定,怕诸侯背叛,于是暗中谋划道:“巴、蜀两郡道路险阻,秦朝流放的人都居住在蜀地。”又说:“巴、蜀也算关中的地盘。”因此就立沛公为汉王,统治巴、蜀、汉中之地,建都南郑。又把关中分为三块,封秦朝三名降将为王以阻断汉王的东出之路。项王立章邯为雍王,统治咸阳以西的地区,建都废丘。长史司马欣,以前是栎阳狱掾,曾经对项梁有恩;都尉董翳,当初曾劝章邯投降楚军。因此,立司马欣为塞王,统治咸阳以东到黄河的地区,建都栎阳;立董翳为翟(dí,狄)王,统治上郡,建都高奴。改立魏王豹为西魏王,统治河东,建都平阳。瑕丘申阳,本是张耳宠幸的大臣,首先攻下河南郡,在黄河岸边迎接楚军,所以立申阳为河南王,建都洛阳。韩王成仍居旧都,建都阳翟。赵将司马昂平定河内,屡有战功,因此立司马昂为殷王,统治河内,建都朝歌。改立赵王歇为代王。赵相张耳一向贤能,又跟随项羽入关,因此立张耳为常山王,统治赵地,建都襄国。当阳君黥布做楚将,战功在楚军中一直属第一,因此立黥布为九江王,建都六县。鄱(pó,婆)君吴芮(ruì,锐)率领百越将士协助诸侯,又跟随项羽入关,因此立吴芮为衡山王,建都邾(zhū,朱)县。义帝的柱国共(gōng,恭)敖率兵攻打南郡,战功多,因此立共敖为临江王,建都江陵。改立燕王韩广为辽东王。燕将臧荼跟随楚军救赵,又随军入关,因此立臧荼为燕王,建都蓟县。改立齐王田市为胶东王,齐将田都随楚军一起救赵,接着又随军入关,因此立田都为齐王,建都临菑(zī,滋)。当初被秦朝灭亡的齐王建之孙田安,在项羽渡河救赵的时候,曾攻下济水之北的几座城池,率领他的军队投降了项羽,因此立田安为济北王,建都博阳。田荣多次有背于项梁,又不肯率兵跟随楚军攻打秦军,因此不封。成安君陈余因与张耳抵牾抛弃将印而离去,也不跟随楚军入关,但他一向以贤能闻名,又对赵国有功,知道他在南皮,因此把南皮周围的三个县封给他。
3 河南王翻译最好是参考答案原文:河南王卜怜吉歹为本省丞相时,一日,掾史田荣甫抱牍诣府请印,王留田侍宴,命司印开匣取印至前。
田误触坠地。王适更新衣,而印朱溅污满襟,王色不少动,欢饮竟夕。
翻译:河南王卜怜吉歹在做本省丞相时,一天,掾史田荣甫抱着一大堆文件到他家去请他盖印,河南王留田荣甫陪着他赴宴,令掌管印的人打开箱子拿出印到跟前。田荣甫失手,印跌落在地上。
河南王正好换了新衣,印的红墨溅污了他的衣服,河南王神色一点也没变,高兴地饮酒直至晚上。 又一日行郊,天气且暄,王易凉帽,左右捧笠侍,风吹堕石上,击碎御赐玉顶,王笑曰:“是有数也。”
谕令毋惧。噫!此其所以为丞相之量。
又有一天,他走到郊外,天气炎热,他换了一顶凉帽,左右捧着斗笠在一旁侍候,一阵风把它的凉帽吹落在石头上,镶嵌在凉帽上皇帝赐的那块玉石碎了,河南王笑着说:“这都是有定数的。”当面告诉左右不要害怕。
唉!这就是他作为丞相的度量。
4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4 D (潜:秘密地) 5 D (《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而钦定的二十四史都是以《史记》为范本的纪传体史书,因此,《资治通鉴》不在二十四史之列。
至于《资治通鉴》算不算正史,说法不一。《汉语大词典》(电子版)释义正史: 1 指《史记》﹑《汉书》等以帝王本纪为纲的纪传体史书。
清乾隆年间诏定二十四史为正史, 1921 年北洋军阀 又增《新元史》,合称二十五史。 2 有以纪传﹑编年二体并称正史的。
参见《明史艺文志》。) 6 C (原文是“恶其名不取”, 即厌恶“罚款之名”而不取用。)
7 ( 1 )我呼喝开路走过皇宫的原因,是想向众人暗示陛下不是时候不会登楼啊。 (译出大意给 2 分,“所以”“导”“过”各 1 分,共 5 分) (2) 太宗很悲伤,召宰相来谈他(刘炤)的事,并且说当今大臣很少能有比得上他(刘温叟)的了。
(译出大意对 2 分,“愀然”“语”“比”各 1 分,共 5 分) 参考译文 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
为人厚重方正。七岁就能写文章,擅长楷书、隶书书法。
显德初年,升任礼部侍郎、主持科举考试。录取进士十六名。
有人向皇帝诬陷他,皇帝发怒,斥除其中十二人,把温叟贬任为太子詹事。温叟实际上并无私心,后来几年,那些被斥除的人相继考中。
宋朝初期,改任刑部侍郎。建隆九年,任御史中丞。
遭母丧,退居西洛,不久恢复本官。建隆三年,兼任判吏部铨。
一天晚上回家从宫前走过,太祖正与中黄门数人偶然登明德门西楼,温叟前面骑马的侍从偷偷地知道了,告诉他。温叟下令像平常过皇宫那样传呼。
第二天朝见时,温叟详细地说;“人主登楼非时,则近臣都希望得到降恩宽恕,护卫诸军也希望得到赏赐。我呼喝开路走过皇宫的原因,是想向众人暗示陛下不是时候不会登楼啊。”
太祖认为他做的对。御史府旧例,每月赏给公用茶、御史中丞得钱一万,公用不足就以罚款补充。
温叟厌恶罚款之名而不取用。任台丞十二年,多次求人自代。
太祖难找合适人选,不允许。开宝四年染病,太祖知道他贫穷,赏赐给他礼器玉帛,几个月后去世,终年六十三岁。
太宗在任晋王时,听说他清正耿直,派人送给他钱五百千,温叟接受下来,存放在厅西舍房中,命令府吏封缄后再加印记而后离去。第二年端午节,太宗又派人送去粽子、执扇,所派的人正好是去年送钱的人。
看见西舍封记还在,回来后告诉太宗。太宗说:“我的钱他尚且不用,何况是他人的钱 ? 从前接受下来,是不想拒绝我;现在过了一年还不启封,他的清节越是明显。”
命令官吏把所送物品载回。这年秋天,太宗在后苑侍奉太祖用宴,在谈论当世有名的清节之士时,详细讲述了刘温叟以前的事情,太祖再三叹赏。
雍熙初年,他的儿子刘炤被罢免徐州观察推官等待铨选,因为家贫到朝廷(登闻鼓)请求审查自己的资历和劳绩。等到皇帝诏见时,太宗问他是谁的儿子。
回答是刘温叟(的儿子)。太宗很悲伤,召宰相来谈他(刘炤)的事,并且说当今大臣很少能有比得上他(刘温叟)的了。
于是问他:“刘炤应当充任什么官 ? ”宰相说:“免除待选作为厚恩。”太宗说:“他的父亲有清廉的节操,录用他的儿子入朝做官,是希望能够表示劝勉。”
提升刘炤为太子右赞善大夫。刘温叟的另两个儿子刘炳、刘烨都考中进士。
5 文言文《河南王》“河南王卜译文
河南王卜怜吉歹还是本省丞相时。一天,掾史田荣甫拿着公文去河南王府上请求批复,河南王留田荣甫去吃饭,叫侍从拿印章来。田荣甫不小心碰落地上。刚巧河南王当天穿的是新衣服,却被印墨溅污了一身,但是河南王神色一点也没有变动,高高兴兴地饮酒直到傍晚。又一天河南王去郊外,天气很热,河南王戴帽子,侍从拿来了帽子,帽子被风吹落石头上,将皇帝亲赐的玉碰碎。河南王笑道,这都是有定数的。当面告诉左右侍从不要害怕。呀!这就是丞相的肚量。
注释
1卜怜吉歹:即河南王。
2掾史:官职名。
3抱犊诣府请印:诣:到。
4王适更新衣:更:更换。适:正好。
5王易凉帽:易:换。
6是有数也:是:这。
7。司印:掌管大印的侍从。
8御赐:皇帝赏赐。
6 文言文《河南王》重点词句翻译以及简述了哪两件事诣卜怜吉歹:即河南王。
王笑道,叫侍从拿印章来。适。
当面告诉左右侍从不要害怕。呀!这就是丞相的肚量。
注释 1。 3抱犊诣府请印,帽子被风吹落石头上。
田荣甫不小心碰落地上。刚巧王当天穿的是新衣服,却被印墨溅污了一身,但是河南王神色一点也没有变动,将皇帝亲赐的玉碰碎。
4王适更新衣:更:更换,这都是有定数的,高高兴兴地饮酒直到傍晚:到译文 河南王卜怜吉歹还是本省丞相时:官职名。 2掾史王易凉帽:易:换。
6。一天,掾史田荣甫拿着公文去河南王府上请求批复,河南王留田荣甫去吃饭。
司印:掌管大印的侍从。 8。
又一天王去郊外御赐:皇帝赏赐,天气很热,王戴帽子。事件:1)刚换上的新衣被印朱/墨溅污了,侍从拿来了帽子,但他不怪罪部下:正好。
5是有数也:是:这。 7。
方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六十二,在台湾排名第五十三位。方姓的起源有两种。一是炎帝的后代,炎帝的第九世孙方雷,因为帮助黄帝讨伐蛮尤有功,被封于方山,后代就以方为姓。方姓的另外一个起源是出自姬姓。周宣王时期,大臣方叔领兵平定南蛮,被封于方,因为方叔姓姬,名寰,字方叔,后代就以他的字作为姓氏,也姓方。 发展和演变:方姓还有其他一些来源。如,泉州人翁乾度有六个儿子,分别姓洪,江,翁,方,龚,汪,这就是『六桂堂』之由来。方姓人早期主要在发源地河南发展,后来逐渐向四周扩展。唐代,河南方姓开始有人进入福建,广东,并在清朝初期移居台湾。方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河南,泉州,固始,九江,莆田,漳州,青州,河东等。
方姓 源流编辑本段回目录
方(Fāng)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为黄帝神农氏裔孙雷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风俗通义》及《世本》等所载,相传上古黄帝神农氏之裔孙雷,封于方山(今河南省中北部,西起洛阳龙门,东至密县东境,绵延于伊川、偃师、巩义、登封、荥阳、密县境内的嵩山),后人以封邑为姓,称为方氏。因方雷氏在上古黄帝时“以功封方山”,黄帝的基地主要在河南,所以,应该说方氏起源于河南嵩山一带。
2、出自姬姓,为西周后期周宣王时大夫姬方叔之后,以祖字为氏。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西周后期宣王时,有大夫姬方叔,在征伐淮夷、猃狁,特别是平息南方荆蛮的叛乱中居功至伟,周宣王封方叔于洛(今河南省洛阳市),其子孙以祖字为姓,称为方氏,史称方姓正宗。
3、出自方雷氏及方相氏,为神农氏第8代孙帝榆罔子雷之后,以地名为氏。传说神农有后裔开始得雷姓。传至8代孙帝榆罔之子雷,黄帝伐蚩尤时,因功被封于方山(大致为今河南省叶县南),其后子孙有以地名为氏姓方。又有方相氏,黄帝时嫫母之后。亦为河南省方氏(疑与上“1”款姓源相同)。
4、出自姬姓,为宋初福建省泉州人翁乾度之后所分。据《元和姓纂》所载,宋初有福建省泉州人翁乾度(姬姓后裔),生有六子,皆进士。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其中第四子分姓方,其子孙也姓方。
5、出自其他小数民族有方姓。如现今的满、蒙、傣、回、土家、朝鲜、台湾土著、壮等民族均有此姓。得姓始祖:姬方雷。炎帝神农氏第九代孙。黄帝伐蚩尤时,双方激战于涿鹿,雷奋勇杀敌,将生死置之度外,佐黄帝剿除蚩尤立下大功。战争胜利后,黄帝论功行赏,雷被封于方山(今陕西省陇县)。夏代时,其部落迁至今河南叶县南、方城县东北一带,其后子孙有以封邑为氏者,称方姓,他们尊姬方雷为方姓的得姓始祖。
方姓 概述编辑本段回目录
方氏始祖—方雷方氏至今有近4700年的悠久历史。神农炎帝十一世孙即八代帝榆罔长子曰雷,黄帝伐蚩尤时,雷因功被封于方山(今为河南省禹州市),雷受封于方山后,称方雷氏,子孙以地为氏,分为雷姓和方姓,到了西周宣王时,方雷子孙中有一位叫方叔的将军,智勇过人。奉命南征,平定过荆蛮的叛乱,为周室的中兴立下了大功。因此,后世不少方姓宗谱采用了“周大夫方叔之后”之说。方氏在西晋太康五年(公元284)时就承诏定谱,《方氏血脉谱》早在东晋成帝咸康二年(公元336)就被御批为“名家盛典”,并敕谕方氏子孙,“世代藏传,永久勿失”。《歙淳方氏柳山真应庙会宗统谱》中记载:“歙之方,自河南之固始,无别出也。江南、闽广之方,俱自歙之东乡,无别出也。歙之东乡,则今淳安也。方之在徽歙者,皆出淳安,谱牒甚明。苐各派繁衍,昭穆难序耳,世祖黟侯之墓与庙在淳者,子孙世守之。在歙者,惟柳亭山一庙,郡志载焉”。宋代安徽宣城有一支方姓改成邝姓广东及海外许多地方都建有“雷方邝”溯源堂组织,方、雷、邝三姓“源同一脉,衍以三宗”。
方姓 迁徙编辑本段回目录
西汉末,丹阳县令方紘因王莽篡权,为避乱,从河南迁居安徽歙县东乡(今为浙江淳安),成为徽严二州,乃至所有的江南方氏之共祖。纮二传为储, 其后代繁衍于严、婺、越、九江、滁阳、莆田、徽、宣、池、秀、湖、常。储有三子,其长子仪之后,迁湖、常、鄞、滁、仁和、南海、莆田、兴化、九江,以莆田最盛。其次子觌、季子洪之后流布亦广。 汉唐间居住于歙东乡及浙江省交通便利处的方氏,主要是觌与洪的后代。方氏为名门望族,徽州八大姓之一, 方姓在歙县为第3大姓, 淳安为第1大姓汉唐间方氏封侯伯以上者有31人直至近代。
方姓
最早迁福建莆田的方姓为唐时方叔达官泉州,后居莆田方山,后裔称“方山方”。晚唐另一支迁莆方姓为古歙人方廷范官长乐,被封金紫光禄大夫生7子, 其中6子皆仕,时称“六桂联芳”,尊方廷范为“六桂之父”。后裔“金紫六桂方氏”。该支方氏的一些外迁支派以“六桂堂”为堂号。
宋明时期, 莆田方氏科举盛况空前,科甲人物竞达360(进士和举人)多人,两宋方氏有28对父子、26对兄弟中进士,进士多达132人居莆田诸姓之冠。
桐城(今为桐城和枞阳)方氏为第一大姓,主要有三大支, 曰“桂林方”,“鲁谷共方”即“猎户方” 和“会宫方”。桐城方家以古文名世,代有才人,文风衍长,几百年不衰,为我国明代中叶以来,学术文化与道德上,历史贡献最著之家族。桐城方氏把方氏诗礼文化传统发扬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为方氏扬名立世作出巨大的贡献, 直到当代。
1、人口数据
历史上,方姓以河南为发源地,以古徽洲为中心向四周扩展,是典型的南方大姓,人口重心在东南省份,其中安徽、 浙江、 江西、江苏、河南最多,次为福建、两湖、两广、云南、 四川、台湾、海南、上海、北京、天津、陕西、 东北、山东等等。人口最多的县市为广东惠来县,人口达17万多(17%),其它人口较多的聚居县市为福建云霄县,莆田县,浙江淳安县,桐庐县,安徽桐城市,枞阳县,歙县,湖南平江市,广东普宁市等等。
韩国温阳方氏为唐代从中原河南迁过去的,人口10多万,始迁租方智明代方孝孺拒绝为篡位的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暴君诛杀10族,被害人数达八百多人。株连流放的族人也高达万人这是方氏历史上最大的灾难许多方姓人因而流落全国各地。也有不少逃离魔掌的族人改为他姓, 如六,何,才,张,施, 旋, 余,汪等等。方姓在宋代列为第35位大姓,人口约45万;占全国059。 元朝列为第28位大姓;明代为49位,人口约44万。占全国047。最新统计当代方姓人口排全国第63位。 占全国036。
2、名人数据
方姓历史上方姓名人精英辈出。宋状元文天祥序方氏族谱中赞曰:“方氏之显于周,汉以达我朝,声光显赫,流泽及后者,何其盛哉!” 到了明清二朝,以桐城方氏为代表的方氏诗礼世家更是使方氏的声誉达到了鼎盛。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方姓历代名人242名,占名人总数的053,列第三十八位;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8,排二十五位;著名医学家占066,排第三十一位。
按名人姓氏人口比例,方姓名人率居第11位,达14722(依次:钱顾陆崔汪沈史萧杜孔方孟郑范姚)。
方姓 郡望堂号编辑本段回目录
1、郡望
河南郡: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改奉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新安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后移治安徽歙县。
2、堂号
方姓堂号有:“河南堂”、“六桂堂”、“立本堂”、“伦叙堂”、“榴耕堂”、“聚乐堂”、“敦义堂”、“永思堂”、“大训堂”、“友庆堂” “永锡堂”、“白云堂”、“发祥堂”、“世恩堂”、“壮猷堂”、 “观礼堂”、“阳牧亭”、“光远堂”、“光启堂”、“正学堂”、“朔源堂”。
方姓 字辈编辑本段回目录
江苏溧阳潘氏字辈:忠武贲威,峻卿辅乾,程皓策楚。
浙江新昌潘氏字辈:炳其宣慈,承先继泽。
某支潘氏字辈:旧序:添万汝和鸾,循女志思心,廷仕金□承,之起永长大。派行:忠厚传家人,存心启裔昌,经营多秀实,绩治载元黄,博学诗书富,宗儒月桂香,乾坤敦孝蔚,仲伯笃恭芳,燕翼贻谋远,周基德泽良,季孙分衍派,世代与天长。
荥阳堂潘氏字辈:力昭诒训,芳远泽深,美彦振起,宣述儒林,际逢景连,为国家琛。
湖南宁乡潘氏字辈:德力昭先训,培植在心诚,美彦筩振起,宣述定儒林。
江西潘氏排辈:庭芳应朝向,仕国文启昌,仁明依勇绣,道德正荣光。
广西平南国安乡潘氏字辈:运善敬永诵,泽文润国红,维华田业永,兴发有余年,道真传万世,勤俭富千秋。
江西上饶清水乡常阜村潘氏排辈:时之大成,肇修人纪,德必希贤,行惟求是,自天笃生,思皇多士,卜世其昌,永昭国史。
四川绵阳盐亭海门村潘氏排辈:家朝万事兴,文章政国厅,宗之成永手,国泰祖先登。
赣鄂湘三省潘美潘骞公裔下子孙老谱联派诗:淳道崇元运,文明际世隆,熙朝恒清泰,善裔裕亨丰。雍正壬子年派系诗:盛德承先业,鸿犹启后雄,本支相继祖,福禄定攸同。
广东四会江谷潘氏字辈:玉宗文仕,维世廷宏。定成元绪,允启歧光。英才昌济,学智名馨。明德纯雅,宪锡勲华。
山东济南荥阳堂潘氏辈序:永文玉荣尚,传家齐道昌,善述能继志,以谋世运长。
方姓 武林流派编辑本段回目录
桐城派—方苞桐城派:创始祖师为古文大师方苞。桐城散文派雄霸清朝文坛两百多年。桐城派大家还有方东树,方宗诚,方孝岳等。
桐城方氏学派:创始人方学渐,集大成者方以智。方氏家族七代人的研究,形成博大精深的易学体系,是近代科学易的先声 。
洪门(又名洪帮) 创始人“洪门前五祖”(少林五祖):方大洪,“洪门中五祖”:方惠成。几百年影响的反清复明组织。
少林白鹤拳:创始祖师方七娘,为南少林五祖拳之一,也称永春拳,在闽粤海外影响巨大。
少林纵鹤拳:创始祖师方微石,一代武林宗师纵鹤拳为白鹤拳的支派,流行于闽台海外各地。
少林方门拳:创始祖师方顺懿, 根据少林刚拳和""肖门""的特点创造的。流行于成都市、重庆市、德阳市、乐山市等等
奥斯曼帝国
在位时间 名字 土耳其语名字
1299年—1326年 奥斯曼一世 IOsman
1326年—1359年 乌尔汗 IOrhan
1359年—1389年 穆拉德一世 IMurat
1389年—1402年 巴耶塞特一世(闪电) Yıldırım Bayezıt
1403年—1421年 穆罕默德一世(复兴者) IMehmet
1421年—1451年 穆拉德二世 IIMurat
1451年—1481年 穆罕默德二世(征服者) Fatih Sultan Mehmet
1481年—1512年 巴耶塞特二世 IIBeyazıt
1512年—1520年 (冷酷的)塞利姆一世 Yavuz Sultan Selim
1520年—1566年 苏莱曼一世(立法者) Kanuni Sultan Süleyman
1566年—1574年 塞利姆二世(傻子) IISelim
1574年—1595年 穆拉德三世 IIIMurat
1595年—1603年 穆罕默德三世 IIIMehmet
1603年—1617年 艾哈迈德一世 IAhmet
1617年—1618年 奥斯曼二世 IIOsman
1618年—1622年 穆斯塔法一世 IMustafa
1623年—1640年 穆拉德四世 IVMurat
1640年—1648年 易卜拉欣 Iİbrahim
1648年—1687年 穆罕默德四世 IVMehmet
1687年—1691年 苏莱曼二世 IISüleyman
1691年—1695年 艾哈迈德二世 IIAhmet
1695年—1703年 穆斯塔法二世 IIMustafa
1703年—1730年 艾哈迈德三世 IIIAhmet
1730年—1754年 马哈茂德一世 IMahmut
1754年—1757年 奥斯曼三世 IIIOsman
1757年—1774年 穆斯塔法三世 IIIMustafa
1774年—1789年 阿卜杜勒·哈米德一世 IAbdülHamid
1789年—1807年 塞利姆三世 IIISelim
1807年—1808年 穆斯塔法四世 IVMustafa
1808年—1839年 马哈茂德二世 IIMahmut
1839年—1861年 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 IAbdülmecit
1861年—1876年 阿卜杜勒·阿齐兹 Abdülaziz
1876年—1876年 穆拉德五世 VMurat
1876年—1909年 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 IIAbdülHamid
1909年—1918年 穆罕默德五世 VMehmet
1918年—1922年 穆罕默德六世 VIMehmet
1922年—1924年 阿卜杜勒·迈吉德二世(仅拥有哈里发头衔) IIAbdülmecit
奥斯曼家族首领
1924年-1944年 阿卜杜勒·迈吉德二世(Abdülmecit II)
1944年-1954年 艾哈迈德四世·尼哈德(Ahmad IV Nikhad)
1954年-1973年 奥斯曼四世·福阿德(Osman IV Fu'ad )
1973年-1977年 穆罕默德·阿卜杜勒·阿齐兹二世(Mehmet Abdülaziz II)
1977年-1983年 阿里·瓦西比('Ali Vassib)
1983年-1994年 穆罕默德七世·乌尔汗(Muhammad VII Orhan)
1994年至今 艾尔图格鲁尔·奥斯曼五世(Ertugrul Osman V) 斯拉夫-保加利亚王国(680~1018)
Slav-Bulgaria,Kingdom of
巴尔干半岛东北部斯拉夫人和古保加利亚人的早期封建国家。史称第一保加利亚王国。7世纪时,在今保加利亚东北部地区,7个斯拉夫部落组成七部落联盟,并逐渐发展成为国家组织。7世纪后半叶,属于突厥人种的古保加利亚人南渡多瑙河,定居拜占廷帝国,辖地多布罗加。680年阿斯帕鲁赫为首的 古保加利亚人与七部落联盟联合 ,建立斯拉夫-保加利亚国家,定都普利斯卡,并打败拜占廷军队。 681年拜占廷帝国被迫承认这个国家,阿斯帕鲁赫即王国汗位。9世纪初克鲁姆大公在位时(802~814),王国版图包括今保加利亚全境以及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的一部分。西美昂大帝统治时期(893~927),占领塞尔维亚大部、阿尔巴尼亚、马其顿及色雷斯的一部分,一度迫使拜占廷帝国向其纳贡,王国遂成为巴尔干半岛上的大国。西美昂死后,王国陷于分裂割据状态。969年以萨穆伊尔为首的西保加利亚封建贵族脱离保加利亚王国,建立西保加利亚王国 ,定都奥克里达(今南斯 拉夫境内)。1018年为拜占廷帝国所灭。斯拉夫-保加利亚王国亦同时告终。
马木留克王朝(1250-1517)
1249年11月,艾优卜王朝撒列哈逝世。次年子突兰沙继位,旋被其后母舍哲尔.杜尔
遣人暗杀。舍哲尔本为突厥或亚美尼亚女奴,曾侍巴格达哈里发穆斯台耳绥木,后侍撒列
哈。立幼主艾什赖弗.穆萨,僭称埃及女王。八十天后,嫁与各艾米尔推选的素丹伊兹丁
.艾伊贝克,马木留克王朝建立(1250-1517)。旋废艾什赖弗,艾优卜王朝亡。
所谓马木留克人,就是各族奴隶出身的军人。马木留克王朝各个素丹,有父子相承者
,亦有军人篡权者,军人亦皆出于奴隶。奴隶而为禁军而为将军以擅朝政,是中世纪阿拉
伯各国经常发生之事。
艾伊贝克在位时,平定了叙利亚的艾优卜王朝残余势力。
1259年,穆扎法尔.赛福丁.古突兹废艾伊贝克之子、幼主曼苏尔.阿里,篡位。12
60年,蒙古旭烈兀灭巴格达阿拔斯王朝二年后,以古突兹杀使,遣大将怯的不花来伐。古
突兹和大将麦列克.扎希尔.拜伯尔斯败蒙古军于阿因.扎卢特,杀怯的不花。叙利亚又
并于埃及。10月24日,拜伯尔斯袭杀古突兹,篡位。
拜伯尔斯在位时(1260—1277年),马木留克王朝开始强盛,攻十字军诸城。1263年
,拜伯尔斯占领了卡拉克,毁拿撒勒教堂。1265年,取恺撒里亚。1266年7月23日,萨法德
圣殿骑士团两千名骑士以许以不杀而降,而拜伯尔斯终屠之。1268年取雅法,5月21日降安
条克,屠守军一万六千人,另十万军队,与妇婴尽于埃及卖为奴。焚毁城堡及教堂。安条
克本为罗马古城,至此废。1271年3月24日到4月8日围降希斯尼.艾克拉德,此处是慈善院
骑士团主要的避难所。阿萨辛人在此的残余据点也被攻破。安塔尔突斯的圣殿骑士团和麦
尔盖卜的慈善院骑士团求和,订10年休战协定。
拜伯尔斯之时,埃及重建海军,建驿站,修清真寺,任命法官。与蒙古钦察汗国盟,
而与伊尔汗国为敌。与西西里、阿拉贡、塞维利亚(二者在西班牙)订贸易条约。迎阿拔
斯王朝之宗族于开罗,以延其祀。这些哈里发傀儡的世系一直延续到土耳其来攻。
1277年,拜伯尔斯死,其陵在今大马士革的扎希里叶图书馆。1279年,麦列克.曼苏
尔.赛福丁.盖拉温废拜伯尔斯之幼子赛拉米什,篡位(1279—1290年在位)。盖拉温与
拜伯尔斯均为钦察汗国的突厥奴隶出身。
1280年,伊儿汗国第二位大汗、旭烈兀之子阿八哈攻叙利亚,败之于霍姆斯。
盖拉温在位时继续攻占十字军诸城。1282年和1285年与安塔尔突斯的圣殿骑士团和贝
鲁特的提尔公主订停战条约。1285年5月25日围降麦尔盖卜。1289年4月占黎巴嫩的的黎波
里。
盖拉温在位时,与钦察汗国、东罗马、热那亚共和国、法兰西、卡斯提尔(西班牙未
统一前的基督教小国)、西西里均有友好关系。修缮阿勒颇、巴勒贝克和大马士革的城堡
,在开罗建大医院。
1290年,盖拉温去世,子艾什赖弗继位(1290—1293年),继续进攻十字军。此时十
字军要地唯阿卡一城。以弩炮九十二攻阿卡壁垒,1291年5月陷之,对圣殿骑士团许以不杀
,终屠之。其后十字军所余诸城提尔、西顿、贝鲁特、安塔尔突斯和阿斯里斯,数月内均
降,十字军战争遂告结束。
1293年,艾什赖弗死,弟纳绥尔九岁继位(其在位三次:1293—1294年,1298—1308
年,1309—1340年)。1299年,伊儿汗国第七位大汗合赞汗.麦哈茂德以十万军来伐,12
月23日败埃及军队于希姆斯。1300年年初大马士革陷,洗劫叙利亚北部其余的城市。3月,
蒙古军退,埃及人重新占领了叙利亚全境。三年之后合赞汗又来攻,败于大马士革南边的
素斐尔草原。此后伊尔汗国不再来进攻。
蒙古人从大马士革撤出后不久,纳绥尔开始迫害黎巴嫩德鲁兹人,因为德鲁兹人曾经
袭击埃及撤退中的军队。北部黎巴嫩的马龙派基督教徒被消灭殆尽。1302年起,屡次进攻
亚美尼亚(今土耳其东南)。
纳绥尔极奢侈,虽然有公共设施的修建和工艺发展,然而赋税沉重。他去世之后,国
内发生了内战、饥荒和瘟疫。1348年到1349年蹂躏欧洲的“黑死病”,曾在埃及持续七年
,死人无算。
纳绥尔死后,盖拉温家族的世系延续到1390年。其后马木
甲骨文祈年卜辞选读《受年》(一)
本文2023-10-26 01:03:2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41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