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姓有哪些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6浏览:3收藏

高姓有哪些家谱?,第1张

高姓研究的现状与任务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宗亲:

今天,各省宗亲齐聚一堂,共庆高姓历史上里程碑似的重要事件:高姓历史文化研究会诞生了。我十年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我向到会的所有宗亲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敬意!我尤其感谢无私奉献的温州宗亲和自始至终给予鼓励和支持的厦门宗亲。

我也想给大家泼一盆冷水,提醒各位高度认识到:任重道远啊!

一、高姓研究的现状

我于1993年开始致力于高姓历史的资料收集、实地调查和写作,当时首次提出成立高姓历史文化研究会;今年,在热心寻根的网上年轻宗亲的感染和呼吁下,我重新出山,致力于高姓历史的研究,并再次倡议建立研究会。

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得到全国各地以及海外许多老中青宗亲的热烈响应和积极支持;另一方面,我感到这个支持面还不是很广泛,我两次联系的许多高姓知名人士包括学者缺乏反应。这次真正采取实际行动,千里赴会,出资出力的,应该说不算十分踊跃,和其他许多姓氏相比,我们高氏群体的宗族感情和凝聚力不能算很强。这不是偶然的。

我当年亲往全国各地,查阅地方文献档案,深入乡村调查民间族谱和传说,抱着一个希望,就是找到一部和其他某些姓氏那样的历史上遗留的全国性总谱。然而,正如广东客家族谱里所说,我高氏向无总谱,而是一家一族各自修谱。这就反映了历史上即比较松散,各支缺乏联系。其次,我发现全国各地图书馆收藏的各姓族谱中,高氏族谱往往是比较少且不完善的。这一方面可能反映了修谱传统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能就是高姓宗族意识欠缺的表现。

正因为这样,我感到通过广泛的调查,把高姓从古至今如何起源,如何发展,如何迁徙,如何分布,有何人物,有何贡献,有何传统,一一理出个头绪,构建起一个体系,具有很大的意义。也正因为缺乏任何现成蓝本,决定了研究难度极大。虽然我于1997年出版了第一部高姓系统研究专著《高姓群体的历史与传统》,然而,我深感靠个人之力,绝无可能真正做到全面调查,因此,我的著作里关于高姓在全国各省的分布的描述,只能是各选少数有代表性的点。为了抢救在大规模焚烧族谱之后幸存的残余族谱,趁老人健在时赶紧调查记录珍贵的记忆,开展全国性高氏族谱和传说的普查,必须组织起一支高氏精英队伍。而高氏家谱网,就发挥了汇聚各路高氏中青年精英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我才有勇气,有可能重新提出成立研究会的倡议。因此,研究会得以成立,网上年轻宗亲功不可没,这一页将永远铭记在高氏研究史册。

二、高氏家谱网的成果

现在,高氏家谱网上已积累了大量家族资料和寻根线索,这是一个重大成果,其中包含极其珍贵的发现。例如:

历史上民间广为传诵的北宋开国元勋、渤海郡王高怀德,据史书记载,后裔广泛分布在东南一带。据我本人查阅图书馆族谱和调查,以及网上披露的材料,初步表明,高怀德后裔于北宋灭亡后,逐步南迁,确实在河南淮阳、项城,江苏淮阴、扬州、镇江丹徒、无锡宜兴,浙江湖州长兴、德兴,安徽黄山(古徽州)、贵池,广东汕头澄海等地发现高怀德后裔的线索。尤其是贵池宗亲介绍,他们的族谱封面有龙纹,称为“龙编谱”,还有50代字辈。最后一代是现在的年轻人。第一代刚好是北齐王朝奠基人高欢时代。而史书明确记载的高氏族谱,最早的就是北齐谱。我1997年制定《高氏世系》的主要依据《新唐书�6�1宰相世系》和《萧山高氏家谱》都是沿用北齐谱的记载。还有,长兴高湾里现存高氏古墓遗迹,其中有刻有龙纹的石牌坊,反映出墓主有很高的地位。

紧随高怀德之后出现在史册上的高氏又一位名将就是武烈王高琼。通过这次筹备研究会成立大会,浙江各地如温州、萧山、杭州、海宁以及江西、安徽的高琼后裔也联系起来,《萧山谱》、《海宁谱》、《盘谷谱》所说“南渡三公”高世则、高世英、高世定的后裔也得以重新聚首。

清代三位高姓宰相之一、满洲镶黄旗高斌的家族出自辽宁本溪,现在,此家族成员已出现在网上。辽宁汉军八旗后裔更是网上活跃成员之一。

我在书里介绍的各省许多重要高姓支系,也都有成员出现。例如:山东胶州、河南淮阳、项城、陕西米脂、湖南浏阳、福建长乐、大坪、漳蒲、广东南海、潮阳、台湾、粤东客家、云南白族等。海外高氏宗亲也不例外。

各支系成员争先恐后地把家谱资料发上网,互相讨论,掀起了一股高氏寻根热。从网上的消息看出,“文革”对我国民间家谱来说是毁灭性的。但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珍贵的线索。网络带来的天下高氏大汇聚,是推动全国性高氏组织诞生的主要原因。

三、高姓研究会的任务

我认为,我们研究会成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立即行动起来,推选一批带头人,分省分地区分家族开展全国族谱和传说的普查,这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

在普查的基础上,各省各地区各家族带头人负责对我的著作中关于相关省份高氏的介绍加以补充,弥补许多家族未能在书中予以介绍的不足,争取三年后把我的书增补修订成《高姓全书》,公开出版。

研究会的终极目标是填补高姓史上的空白:编纂《高氏通谱》,并规定研究会永远存在,以后每三十年续修一次。

其次,研究会要定期举办研讨会,还要组织力量,编写高氏历史、文化、人物的学术著作和小说、剧本,拍摄电视片。

研究会的另一方面任务,是承担起高氏宗亲会的职能,不定期组织宗亲参观、联谊、寻根活动。

研究会的宣传联络,主要依靠高氏家谱网,以及QQ群、电子邮箱,同时以电话、信函为补充,还要编辑发行会刊。

为了顺利开展研究会的管理、联络、宣传、调查、研究、出版、开会、寻根、联谊等活动,必须建立基金会,希望各位踊跃发言,讨论基金会的结构和经费管理使用办法。

我希望,在座各位高氏研究积极分子回去广为宣传、发动,带动更多的宗亲投身我们共同的事业,研究好我们的族史,弘扬高氏先祖的优良传统,增强高氏凝聚力,开创高氏历史辉煌的新篇章。

高氏的起源:

1、出自姜姓。相传炎帝神农氏生于姜水,以姜为姓。炎帝17世孙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吕侯,子孙因此亦以吕为氏。吕侯伯夷第37代孙姜尚,即姜太公,又名吕尚、吕望,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立周,受封于齐国。齐国传至太公8世孙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于高邑,称公子高。依照周朝贵族礼仪,其孙傒取祖名为氏,为高傒。高傒在齐国为上卿时,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高傒成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7世孙高止在齐国遭到公孙灶、公孙趸排挤,出齐奔燕。高止9世孙高量为宋国司徒,高量10世孙高洪为东汉渤海郡守。渤海高氏由此发轫,繁衍不息,成为当今高姓族群中最庞大的一支。高洪的一支后裔高隐、高瞻叔侄创立了渔阳高氏、辽东高氏, 另一支后裔高悝创立了广陵高氏。渤海高氏的后人高伯祥又创立了京兆高氏。高氏五大望族有四支出自渤海高氏。因此,当今高氏子孙多数为渤海高氏后裔。

2、以王父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齐惠公的儿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裔也为高氏,也为山东高氏。齐惠公元是齐桓公小白与姬妾少卫姬所生的儿子,当了10年齐国国君。齐惠公的儿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代也以高为姓。

3、出自他族或他姓改姓赐姓,少数民族姓氏改人高姓。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实行改革,推行汉化政策。其中一项措施就是改北方胡人复姓为汉族单姓。这一时期,鲜卑族的是娄(楼)氏改姓高氏。据《魏书》所载,鲜卑族中有楼氏改高氏者,另有十六国时,后燕皇帝慕容云自称为高阳氏(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后裔,遂改姓高,称高云,其后裔有改复姓为单姓,称高氏,是为河北高氏。清朝光绪年间到民国初年,满族姓氏出现了大量改用汉姓的变化,有的以满姓字头音译为汉姓,高佳氏就改为高氏。

4、以"高"字开头的两个字的复姓,后有改单姓"高"为氏。譬如:高车氏、高东氏、高堂氏、高阳氏、高陵氏等。

江西宜春高氏字辈:“员学远仕伯若文斗亮应”

贵州松桃高氏字辈:“祖宗志亮明方秀”

山东淄博高氏字辈:“思本持家在惟书可继长广培祥云树保毓锡同光(二十世起)

山东梁山高氏字辈:“景手(清)成(思)启文昌茂”。

山东山亭高氏字辈:“学玉其长洪(振)广锡贵安邦”。

山东五莲高氏字辈:“维兴曰华……”

山东胶州高氏字辈:“蔚业徽方振奕祀绪愈兴承启(其)昌继世兹乃雍(永)照穆(谟)”。

山东高密高氏字辈:“德贤安乐吉和顺福瑞祥”。

山东明水高氏字辈:“斗广向(春)玉(福)振(洪)延(全)尉佩兆邵”。

山东章丘高氏字辈:“佩兆广印玉”。

安徽贵池高氏字辈:“继居成为本一心再锦寒支能求刚面方详文士班国正天星盛家修世德昌。”

扩展资料:

高氏人口分布——明朝时期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高姓大约有93万人,约占中国人口的1%,为明朝第十九位姓氏。宋、元、明600年中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高姓人口基本没有增长,远远低于中国人口的增长速度。600年中高姓人口纯增加率为4%,净增加了4万。

山东为高姓第一大省,约占总高姓人口的188%。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江 苏(125%)、浙江(122%),这三省高姓大约占高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山西、江西、甘肃、河北,这四省的高姓又集中了29%。

宋、元、明期间,高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和西北迁移,特别是向江浙赣地区移民。中国重新形成了山东、江浙赣、陕晋三个高姓人口聚集地区。

高氏字辈整理

安徽池州贵池:继居成为本,一心再锦寒。支能求刚面,方详文士班。国正天星盛,家修世德昌。

安徽省肥东县高亮乡:兰、继(桂)、绍(玉)、先、业、树、立、良、模

安徽和县:正大绍宗德,宽和启运昌

安徽阜阳:西其广玉传,新学友承继。忠义怀良信,同力保国志。

安徽阜阳:登林之学修,卫国保城贤

安徽宣城县上革镇(音)高岭岗:昌、尚、万、文、学、玉

安徽省淮北市:宏、福、正、祥

安徽桐城:洪、祥、柏、孝、忠

安徽肥西清平乡高小拐: 、、、向、学、夕、尔、瑞、昌、英、贤、为(卫?)、己、克、定、家、帮

安徽凤台:向(意)道(凤)传(邦)家(远、树、锡等)久(俊、念、昌、荣、寿、延等),知(时)勤

(华)立业深,山川生俊秀,顺治万年春。

安徽东至县:光、则、德、启

安徽省泗县:原始谱世序:郁 兴 德 霖 冕 珊 邦 □ 光 捷 士 阶 永 峰 长

第一次修谱世序:家修(允)文(建)献 学成名立 守道希贤 传延嗣续 崇义则先

第二次修谱世序(1933年):福泽善继 庆衍繁荣 祖荫广启

第三次修谱世序(2003年):征瑞兆祥 志伟功奇 显宗耀庭 弘扬丕基

安徽无为(黄姑闸):世际其德,崇师延士。

安徽芜湖(桐城支派):德泽明青石(时)

安徽芜湖:尚大君有 开国承家 学宗孔盛 道发周文

重庆(合川)字辈 :世代光明德,永升启(启)郁文,祥邻(邻)传(传)万(万)国(国) ,秀凤(凤)显(显)三春,秉正朝庭锡 ,安良盛泽(泽)荣

以下为后加的(进川后):祖宗勋(勋)业(业)大,遵守定长兴(兴)

福建福州闽候:尊孔宪文,用忠崇正

福建福州:国启隆运清时仕学咸宜

福建泉州祖籍漳州:士克有志登殿陛,臣竭忠贞辅圣朝。

福建上杭:德养人应定 兴仁永迪光 宗功思上报 善美锡光良 和顺能招瑞 俊豪正气祥 渊源钦祖烈 立志振纲常

福建龙门:龙门高世系谱序(字行)至“景字之谱序,称为原谱序。景畴公修族谱之时,增修谱序,则称为“龙门谱序”。公元1929年,又新增一次谱序,先后三次增修谱序,分布如下:

闽中迁龙门前的原谱序

良立朝宗 承季有本 叔公子必 汝彦士克 世继以伯 孟甫景

龙门谱序

仲维哲德 允守孝敬 道在纯诚 体仁居信 尊孔宪文 用中崇正 善则孚之 民皆顺应 天其显恩 锡尔福庆

补充:

九忍有,学士凤元振(允本岐长洪),广西贵安邦。海鹏荣恩昌。善宝中仁义,厚德隆泽常。艾贤勤廉政,印伟显焕英。华堂庆祥吉,升平兆瑞星。

一出自姜姓,炎帝后裔,得姓始祖为高一。

高姓是齐太公姜子牙的后裔,姜氏原是炎帝的后裔,那么高姓则是炎帝的后裔,高姓的血缘初祖是炎帝。

《古今姓氏书辩证》、《通志·氏族略》都讲到:“高氏出自姜姓”。炎帝是上古时期姜姓的部落首领,所以炎帝神农氏是高姓的血缘初祖。

前面已提到,相传炎帝和黄帝为同胞兄弟。因炎帝生长于姜水(渭水支流,今陕西岐山东)流域,故以姜为姓。后来,炎帝和黄帝又有了利害冲突,前后经过3次激烈的大战,炎帝又为黄帝所败。此后,炎帝部落进一步与黄帝部落合并在一起,并与部分九黎族结合成一体,在黄河流域长期生活下来,构成了以后华夏族的主干。

传说炎帝是古代最早发明农业的人,因而被称为神农氏。相传当时人口多而禽兽少,衣食不足,炎帝就用木料砍削、揉制成耜、耒等工具,教人们开垦土地,播种五谷。他的儿子拄,还教人们种植蔬菜。传说他正在思索如何教人们播种五谷时,天空中纷纷下落许多谷种。他把这些谷种收集起来,播种在开垦过的土地上,以后就有了供人们食用的五谷。还有更神奇美丽的传说,说那时有一只遍身通红的丹雀,嘴里衔了一株九穗的禾苗飞过天空,穗上的谷粒掉在地上,炎帝便把它们拾起来种在田间,以后就长成了又高又大的嘉谷。这种嘉谷,人吃了不但可以充饥,而且还可以长生不死。

除此之外,炎帝还和人类的疾病作斗争。传说他曾经用一种叫作“赭鞭”的神鞭,来鞭打各种各样的药草。这些药草经赭鞭一打,它们有毒无毒、或寒或热,其性质就会自然显露出来,炎帝就根据这些药草的不同禀性,给人们治病。还传说,炎帝为了进一步验证药性,还亲自遍尝百草,曾在一天之内中毒70次,由此鉴别出不少有毒的药草。最后尝到一种有剧毒的断肠草,终因肠子断烂,为人民牺牲了生命。到现在,人们一见那攀缘在墙垣或篱笆边上开小黄花的藤状植物,都有了警戒,知道它的毒性猛烈,因为它曾害死过炎帝神农。据说在山西太原神釜冈,还保存着神农尝药的鼎。又说在成阳山里,还可以找到神农鞭药的场所,那山又叫神农原,或叫药草山。

炎帝看见人民衣食虽然丰足了,生活上却还有些不方便,于是又叫人民成立市场,把彼此需要的东西在市场上互相交换。那时没有钟表,也没有别的记录时间的方法,凭什么来定交换的时间呢人们不能丢弃了工作整天在市场上老等呀!于是炎帝又教他们以太阳升起的高度为标准,太阳当顶时就进行交易,过了这段时间就散市,大家使用起来感觉着又准确、又方便,人人都很喜欢。

传至西周时,姜子牙因辅佐周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时人称齐太公。

齐太公是炎帝的后裔,所以称炎帝为高姓的血缘初祖。齐太公,本为姜姓,字子牙,俗称姜子牙。他的祖先因协助大禹治理水土有功,在虞舜和夏禹时,被封在吕(今河南南阳西),其后人即以吕为姓。齐太公,名尚,后人又称为吕尚。据史书记载:齐太公的家族到夏商时已开始衰落,他就生活在贫困之中。他虽然极有才学,时常想把他的本领施展出来,可是他的大半生几乎都是在默默无闻,贫困而颠沛中度过了。他曾在朝歌(今河南淇县)屠过牛,又在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开过饭铺。当他的精力已经明显衰退的时候,他才不得不到渭水来,在水边盖上一间茅屋,以钓鱼为生,糊口度日。可在他的内心深处还有这么一个隐隐的希望:有一天会遇见明君,使他满腹的经纶抱负,能够最后得到施展。可是一年一年过去了,他的须发终于由斑白而全白,石头上他投竿抛饵、两膝跪踞的地方已经有了深深的凹下去的两道印痕,而希望之中的明君脚音还是渺茫。最后他连这一点仅存的希望也打算抛去,准备做一个他并不甘心做的(氵因)波钓徒,隐遁终身。却不料就在这心如死灰的当儿,他看见一个黑而长的王者打扮的人向他身边走来,一幕戏剧性的会见开始了。求贤若渴的周文王,以他政治家的慧眼卓识,很快就认识到此人就是他要寻访的那位大贤。周文王说:“我的先祖曾说‘将来有圣人来周,周就会兴旺起来。’你就是我太公所说的圣人吧!”从此,人们即称吕尚为“太公望。”周文王西伯请齐太公上车,一同回国都,并任命他为太师(掌管军队的武官)。

此后,齐太公辅佐西伯收揽人才,整顿内政,扩充军备,南征北讨,为奠定伐商的基础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周文王西伯自从得到齐太公姜子牙后,把附近的几个小国都吞灭了,都城从岐下(今陕西省岐山县以北)迁到丰(今陕西省户县以东),一步一步逼向商朝的都城朝歌。西伯死后,他又协助武王灭商,冲锋陷阵,建立了赫赫的功勋。所以武王大封诸侯时,封他于齐,都营丘(后称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齐太公就成了周朝时诸侯国——齐国的开国君主。

姜太公对周武王开国有功,在周武王大分封时被封于齐地,建都营丘(今山东临淄北),在泰山和渤海之间的薄姑氏故地建立齐国。辖境在今山东省东部和北部地区,包括泰山以北黄河流域及胶东半岛地区。从姜太公的8世孙(亻奚)(即高(亻奚))受姓高开始,高姓在齐国中就有了重要的政治地位,高氏和国氏、弦氏、晏氏4家是齐国中最大的奴隶主贵族。所以,古代时高姓在今山东临淄一带拥有相当大的势力。

太公望到齐后,修明政治,尊重当地百姓的风俗习惯,精简繁琐的礼节,并利用处于海滨占有捕鱼和制盐的优势,发展商业和手工业,使国家迅速繁荣富强起来,附近的居民纷纷迁来定居。后来,他还获得了征伐天下诸侯的权力,凡违抗周王室、不尽忠职守、或有过失者,他可以出兵代表周天子予以惩处,他因此灭掉了东方小国,使齐国成为辅佐周王室控制渤海沿岸和莱夷地区的主要力量。

传至六世孙文公吕赤,有子授封于高邑(今河南禹县),称公子高。周代齐国地位最为崇高的上卿便是国、高二公,他们的任命由周天子直接授予,公子高的孙子(亻奚)在齐国为上卿时,同齐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是好朋友。后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亻奚)联合管仲等大臣一起平定内乱,洙杀公孙无知,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因(亻奚)的功劳,便赐他以王父字为氏,称高(亻奚),其后遂以高为氏,是为山东高氏。

高(亻奚)字敬仲,他是齐国的正卿,在齐国有很高的地位。当时他和齐襄公之子公子小白的关系很好,在齐襄公被杀后,高(亻奚)氏密诏在莒(今山东莒县)的小白回国即位,立其为君,即齐桓公。此后他与管仲等一起治理国政,辅佐齐桓公建立霸业。他因对国家有功,齐桓公封他世代为上卿。从高始,高姓在齐国中拥有较重要的地位达200多年。

高侯生一子名庄子虎,庄子虎生顷子,顷子生宣,宣生一子名固。高固(前582年)时高氏在齐国的政治地位又显赫起来。高固在齐惠公、齐顷公时为齐国的上卿。他曾在齐国与晋国的战争中为齐国立过功。史载顷公十年(前589年)鞍之战前,他只身进入敌营,向晋军扔石头,并抓住一个晋兵,然后坐上敌人的战车,把桑树根子系在敌人的车上,以示与其它敌车不同。回到齐营后,巡行演说:“要勇气的人可以来买我剩下的勇气。”大大鼓舞了齐军斗志。

高固生一子,名厚。高厚为齐景公时大臣。他曾担任过太子光(齐庄公)的老师。在齐灵公改立牙为太子后,高厚又受灵公之托,辅佐太子牙。但此时高厚已身不由己地卷入了齐国上层集团的斗争。在他任太子傅之职时,曾和国氏一道将崔杼驱逐到卫国,不

久,崔杼趁灵公病危时,迎立太子光即位,为报私人恩怨,崔杼派人杀了高厚。

高厚之子高丽,在齐国没什么政绩。高丽生一子高止。高止,字子容,为春秋时齐国大夫。曾与各国大夫一同为杞文公营建新都。但因他喜欢生事,又居功自傲,独断专权,齐景公四年(前544年)被宗室大臣公孙虿、公孙灶放逐到北燕。高止之子高竖,占据他的封地卢(今山东长清西南)发生兵变,后在齐军围攻下被迫将封地卢交还公室,逃亡晋国。至此,高固这一支系在齐国失去了政治优势。

在高固的后代失宠的同时,高(亻奚)的另一支系则接着又在齐国兴旺发达起来。在高止被放逐到燕国,高竖又据卢邑反叛之时,齐人以高偃的先祖贤良,立高偃为高氏继承人,此后,高偃的后代在齐国拥有上卿的地位。高偃之子高张(即高昭子)是齐景公时的大臣。他多次奉命出使他国,曾与各国诸侯共修成周王城。后与国夏一起率师伐鲁。齐景公病重时,命他和国惠子立荼为太子。景公死后,他们立荼为齐国国君,即晏孺子(前490——前489年在位)。第二年,田乞与诸大夫起兵攻人王宫,高昭子为了救护国君,而被田乞杀害。高昭成为“姜齐”国一名忠臣。

高昭之子高无邳(一作高无丕),亦为齐国大夫,他于齐荀公元年(前485年)与国书一共讨伐鲁国。当鲁国会同吴国一同进攻齐国时,高无邳率领军队与吴国军队在艾陵(今莱芜东)展开大战,结果,齐军被打败。前472年又率师抵御晋军的入侵。在齐国末年,他为保卫姜齐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高无邳在高氏于齐国失宠之后,就逃奔到北燕(在今河北省大兴县东南)。

当时齐国新旧贵族的斗争很激烈,主要是在田氏、栾氏、高氏、鲍氏、崔氏、庆氏等十几个大宗族中展开的。原来,齐国的政局为旧贵族栾氏(即逃难到齐国的晋国栾氏的后裔)、高氏霸占。春秋中期,田氏势力逐渐强大,他们采取在向贫苦民众发贷时,用大斗借出、小斗收入的办法,很得民众拥护。田桓子就利用栾氏、高氏的弱点,联合鲍氏,于公元前 532年打败他们,从此这两个宗族就一蹶不振了。40年后,田桓子之子田乞,于公元前490年,又联合一些小的贵族再次进攻高氏,把公室和高氏、国氏的联军打败,杀了大批贵族,国夏逃亡到莒,高张、弦施、晏圉逃亡到鲁。高氏势力再次遭到沉重打击。到公元前386年,田和正式立为齐侯,并改元,自此,由姜姓所建立的齐国为田氏取而代之,故称为“田齐”。“田齐”建立后,高氏在齐国的政治地位已基本丧失。

高(亻奚)的后裔有一部分走出齐地,迁居到了其它地方。高无邳迁居到北燕国(在今河北省大兴县东南);高(亻奚)十世孙高量,为宋国的司城(六卿之一,执国政,掌治城廓)后来就徙居到楚国(今湖北江陵县西北);高量的十世孙高洪,东汉时,为渤海太守,于是就定居在渤海蓓县(今河北景县)。高洪的家族为当时的望族,子孙传衍甚多。于是高氏便以渤海为郡望。

齐国高氏的先祖高克、高渠弥在高(亻奚)受姓高之前,已在郑国当官,所以《古今姓氏辩证书》卷11上说:“齐之高氏其先已仕郑。”

高克是郑国大夫,但他不太受郑人欢迎。史书记载,闵公二年,郑人让高克率军屯兵于河上,过了很久一段时间还不下诏让他撤回,最后高克师溃而归。高克气愤之下投奔了陈国。

与高克相比,高渠弥则在郑国受到郑庄公的爱戴,他还积极参与了郑国皇室内部的斗争。高渠弥当时是郑国执掌军政大权的大臣,曾为郑庄公立下了汗马功劳。公元前707年(郑庄公三十七年),周桓王以郑庄公不去朝见周王为由,亲自率领周王室军队及蔡、卫、陈虢四国的军队攻伐郑国,高渠弥率领中路军迎战于(纟需)葛(今河南长葛东北)大败周王军队。

后来当郑庄公的太子忽继位为郑昭公后,形势已对高渠弥不利了。因为在忽当太子时,其父郑庄公想立高渠弥为卿,可是忽厌恶高渠弥,劝庄公不要任用高渠弥。庄公不听,最后还是用高为卿。所以郑昭公忽继位后,高渠弥一直战战兢兢,担心昭公杀掉自己,这种担心一直持续了一年多。最后,高渠弥决定先发制人,公元前695年,高渠弥便趁与昭公一起出外打猎的机会,在野外将昭公射杀。

高渠弥射杀昭公后,将郑昭公的第三子子璺立为郑国国君,高渠弥仍为朝中重臣。他陪同子璺去参加齐襄公主持举行的首止(卫地,今河南睢县东)诸侯会盟,在盟会上子璺为不拜谢齐襄公,齐襄公大怒,在盟会时暗中布置下伏兵,将子璺杀死。高渠弥从首止逃回郑国,与大夫祭足相谋,把当时正在陈国的子婴迎回,继立为郑国国君。子婴在位期间,高渠弥仍掌握朝中大权。在子婴被杀,郑文公继位之后,高渠弥在郑国的政治生涯结束。

高克、高渠弥的后裔情况,文献没有记载。

二以王父字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齐惠公的儿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裔也为高氏,也为山东高氏。齐惠公元是齐桓公小白与姬妾少卫姬所生的儿子,当了10年齐国国君。齐惠公的儿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代也以高为姓。

三、以邑为氏

周初的分封建国,是与“宗法制”紧密相联的,宗法制度则是由以血缘为基础的氏族组织演变而来,它对于我国古代姓氏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作用。

宗族关系分为“大宗”与“小宗”,周天子自称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为天下之大宗,相对而言,各诸侯国皆为小宗;诸侯对于天子是小宗而在其国内又成为大宗,把采邑分封给同姓的卿大夫。采邑也叫做采地、食邑,是把包括依附于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的田邑,供给卿大夫世袭食禄。所以许多采邑的地名,往往带有“邑” 旁。如:

随着一层一层分封,各阶层(王、公、伯、侯、卿大夫)子孙代代相继承,同姓所出的支系也就越来越多,越来越细,于是“胙土命氏”逐渐遍及天下。不仅许多大大小小的诸侯国的国名成了国君后裔的“氏”,而且崔、曲、丙(邴)、邵、后、高(高阝)、莫、(莫阝)……的邑名也成了这些邑主后裔的“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以邑为氏”者共161个。

四、出自他族或他姓改姓赐姓。

少数民族姓氏改人高姓。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实行改革,推行汉化政策。其中一项措施就是改北方胡人复姓为汉族单姓。这一时期,鲜卑族的是娄(楼)氏改姓高氏。据《魏书》所载,鲜卑族中有楼氏改高氏者,另有十六国时,后燕皇帝慕容云自称为高阳氏(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后裔,遂改姓高,称高云,其后裔有改复姓为单姓,称高氏,是为河北高氏。清朝光绪年间到民国初年,满族姓氏出现了大量改用汉姓的变化,有的以满姓字头音译为汉姓,高佳氏就改为高氏。

北齐重臣高隆之,本姓徐氏,他的父亲被姑婿高氏收养,因从其姓,叫高干,是北魏时的白水郡守。高隆之也从跟随其父姓改姓高。他在北齐时为朝中重要大臣。在他因故被杀死后,北齐皇帝高殷下令由他的兄子高子远承袭了阳夏王的爵位,高子远的后代就在今河南杞县一带发展起来,成为当地的望族。另外,唐朝宦官高力士,是冯盎的曾孙,本姓冯,后被高延福收养,所以改高氏。

当高氏建立北齐政权后,高姓就贵为北齐的国姓,于是北齐皇帝便赐他姓为高姓以示恩宠之举。元景安因在邙山之役中力战有功,被高欢赐爵西华县都乡男,高洋建立北齐政权后,550年(天保元年)赐他姓高。此外,元文遥在北齐时也先后得到高洋、高演皇帝的重用,因迎立高湛皇帝即位有功,566年(天统二年),后主高纬下诏特赐他姓高。他们的后代就以高为姓。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朝鲜半岛封建国家高丽有羽真氏后改高氏的,高句丽原为中国东北浑江流域的一个古老部族,汉朝时属玄菟郡管辖。公元前37年,其部落首领高朱蒙在纥升骨城 (今辽宁桓仁)定都称王,建立高句丽国。高氏在高句丽国的统治维持了600多年的时间。公元3年高句丽迁都国内城(今吉林集安),427年又从国内城迁到平壤。由于高句丽的国王为高氏,所以在古代高句丽国的存在期间,高氏有着较高的政治地位。其中有一部分高氏迁到了中国内地。如高云,其祖父高和是高句丽之支庶,自云高阳氏之苗裔,所以以高为氏。北周时期,曾被封王为巨野县侯的大将军高琳,其祖先就是高句丽人,五世祖高宗归附北魏,被拜为第一领民酋长。高琳因战功显赫,他的一个儿子被别封为许昌县公。高琳的后代就在山东巨野和河南许昌一带发展起来。唐朝大将高仙芝也是高句丽人,在他父亲舍鸡时在唐朝任军职,他也随父亲到安西,后成为唐朝的著名军事将领。其后代也就定居于北京市密云县一带。

五、有以“高”字开头的复姓,改单姓为高的。

如高东氏、高堂氏、高阳氏、高陵氏等。

山东淄博:溯自元末年屡遭兵荒,徒居流寓留有斌公一人,大明洪武定鼎后勒迁山西民於山东直隶枣强分发高氏兄弟共十八人,惟九公政祖居临淄高家庄,钦公居益都高炳旭,其他十六兄弟未详所居,炳旭庄数代有巨族,故钦公至此斌公为兄高庄还公为弟,以承高氏旧业,俗云山东无二高此其故也。高氏家族在册外迁先祖居住地名录:

三世凤公鸾公居高炳旭。青公云公居新城。鹤公迁居河南罗山县。

凤—五世:存绶迁居长山县雇贤庄。

鸾—四世:彪居高炳旭,麒公迁居临淄,虎公迁居张赵庄,豹居高炳旭,豸(zhi)出嗣居东高庄。

五世:存礼迁居潍县。

六世:晓公居东高庄。

七世:池公出嗣英居东高庄改名震。

八世:瑛(ying)公居店子庄。

十世:玺公居炒米村,挥公居沣水庄,学公居张赵庄。

十一世:大勇居张赵庄,大盛居薄家庄,大惺居下湖田,有锈居杨家上庄。

十二世:异 (yi)居杨家宅(寨),正身居北石桥庄,立桉居石村。

十三世:天才居河庄。十四世:肇(zhao)溵(yin)居殷家庄,肇训居淄川马庄,训城居下湖田,云成居下湖田,子贵迁居沂水松汾镇庄,肇龙居徐州府。

十五世:士杰(jie)居井至。

十六世:全枼(ye)居陕西临潼县,承纶(luen)居武定府,承经居济宁州,蓝田居崔军庄。十七世:文升居陕西三元县。

十八世:连彩(cai)居陕西,上元居关东朝阳县,颂元居平度州。

政祖—政祖居高家庄。

十二世:文成居金岭镇。

十三世:可传居矮槐树庄。

十四世:云楷居小张庄。

吾始祖钦公自直隶枣强迁居至青州城西之高家炳旭支派繁衍子孙昌盛,世皆推为渤海望族。

自十五世后辈字如下:传洪连振国思本持家在惟书可继长广培祥云树保毓(yu)锡同光。

二十二世孙:高川程

阁下是哪里人啊,不同的分支是不一样的

可以在这里查一下http://wwwgsjpnet/News/Defaultaspcataid=A00020002

湖南高氏部分分支辈分排行

1、益阳澄泉湾高氏

派语:仁义礼知信,良崇友大贤,立学安邦国,光明耀祖先,文章宏盛世,德业广新田,忠孝伦惟振,修齐道克宣,佐朝敷教泽,守典绍家传,元恺储遴选,芳声纪万年。

2、新化高氏

派语:祖光书香第,宗德耀名邦,乐利永悠远,贤亲世泽昌。

续修派语:祖光书香第,宗德正家声,敦伦恒裕后,建业续前辉,承先尚孔孟,育子重培根,自强天行健,平实定成金。

3、宁乡高氏

派语:可以能邦立,光名耀汝先,诗书开甲弟,忠孝启英贤,继绍材储懋,昭垂泽裕延,广文新景运,济美纪修年。

4、华容三岔河高氏

派语:可以能邦立,光明耀汝先,诗书开甲第,忠孝启英贤。

5、华容砂山高氏

原派:正大承宗继,任从彝以行,克守一元志,其家兆世昌,光培铭泰相,恢芳锡沛荣。

续派:烈著鉴清本,熙先钟泽新。

6、汉寿高氏

派语:光前在道德,绍绪以文章,忠厚家声远,诗书世泽长。

7、桃源盘塘桥高氏

原派:兴正友再应,志仲荣迁继,尚世维明登。定派:大邦振宗德,先绪永宏施;仁以延安祚,嘉祥佑远枝。

续派:立国本孝友,传家礼与诗。新派:贤才宗科教,真诚导行思。

8、麻阳麻伊高氏

老派:子胜廷仲朝上登,尚必宗兴万代明,忠贤传周世,祥开自远扬,德厚钟俊彦,功伟定佳邦。

续派:仁孝昌景运,光前裕后昆,诗书绵世泽,礼乐振家声,谦让增福寿,千秋播芳名。

高氏族谱

高氏族谱,最早的当数隋唐时期官修《高氏小史》,此书记载了渤海高氏,特别是北齐一宗的发展变化情况,宋以后佚失。今天能见到的大多是明清修订或续修的,也有民国年间续修的族谱。仅就现存的高氏各谱来看,南方的高氏族谱修订的较早,世系详尽,保存的也较完好,修谱也较有规律性,一般都能定期续修。而北方的高氏族谱多有佚失,并且修谱较晚。山东郓城《高氏族谱》记载:“适民国二十四年老高庄祠堂落成,与祭者七十余村,有二十一世孔贤,因各村老谱失传者,约各村记几世,即自几世序之汇印成牒。”旧谱的佚失给续修族谱带来一定的困难,也容易造成世系的不详。族谱失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自宋以后,北方动荡较大,受北边各族的入侵较多,致使迁徙频繁。同时,北方高氏较为集中,各宗支混杂相居也为修谱带来一定的难度。郓城《高氏族谱》又载:“其间逃而复还者又不知几高氏与焉,迄今五百余载矣,迁于彼又迁于此者更不知几高氏与焉。”而南方高氏宗系则较为单一,各宗支一般多聚族而居,据江苏常州《芳田高氏族谱》记载,高氏“星罗郡东殆遍”,合计有五六百家,被称为“郡东望族”。同姓同宗同支聚族而居,有共同的祠堂,共同的义田,这样就从根本上使修谱续谱有了保证。当然这并不是说北方高氏族性不强、淡于谱事,事实上北方高氏谱要比南方多,只是囿于诸多因素的限制才造成上述情况的。不过,从北方各高氏族谱来看,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辽宁等省区的高氏,也包括一些南方高氏多为渤海高氏后裔。不论迁徙多么频繁,宗支多么混乱,但最终都能追到渤海这一支上。

高姓有哪些家谱?

高姓研究的现状与任务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宗亲: 今天,各省宗亲齐聚一堂,共庆高姓历史上里程碑似的重要事件:高姓历史文化...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