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杀死曹氏三万余人,皇帝父亲曹楷为何无动于衷
我觉得可能是曹楷的兵力不足,不敢再与司马懿对抗,也有可能曹楷自知自己已经大势已去,所以只能养精蓄锐,以待东山再起。
这3万余人并不是全是曹氏家族的人,并不是都是曹操的后代,还有些人就是家谱,甚至是一些无辜的人。司马懿为了能够让自己的权利巩固一下,可是经过几次的杀伐,最终的结果还是未知,估计是有几万了。司马懿的权力是非常大的,而其他人是根本没有权利的。
曹芳的父亲也是无能为力,当时司马家都已经掌握了所有的大权,曹芳的父亲只是一个有钱人,并没有任何实力,即使想替自己的亲生儿子报仇,最后也只能叹一口气。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当时的情形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司马家族已经彻底的掌握了权力,曹氏家族有权的人都被杀死了。司马懿当时可是掌握了所有的权力,唯一能够和他竞争的就只有曹爽这一个人,他们两个都是托孤大臣,只不过司马懿比较能够隐忍一下。假装自己已经快死了,骗了曹爽,等曹爽出去祭拜皇帝的时候,就趁机夺了他所有的权力。
于是大魏得到了一个像司马懿却又不那么司马懿的司马孚,无论他的内心是真是伪,他的身份在司马家族的重要守护者和魏国的忠臣之间被撕扯而充满矛盾。或者这就是影子的命运——长短与形状只能由主人与太阳的关系来决定。日后,当素有贤名的司马孚之孙、河间王司马颙加入八王之乱,活活烤死司马昭、司马炎最有前途的后嗣长沙王司马乂时,可能也有为祖父鸣不平的快意在内吧。
说起隐忍之功,三国的司马懿肯定要算上一位,跟随曹操打天下,历经曹氏三代君主,一直到70岁才发动政变夺权,堪称隐忍界的王者。众所周知昔年曹操广纳天下豪杰,手下能人济济,那么在司马懿带着儿子们发动高平陵政变的时候,曹操的旧部们都在干嘛?为何没有出手制止呢?
首先就看看曹氏宗亲们都有哪些?
一是曹仁曹洪等曹家兄弟,世人有说他们都是曹操的堂兄弟,不过关于这其中的辈分还是颇多争议,兴许古人只在意宗族,对于论资排辈并没有那么明确的区分吧。曹仁也是能征善战的勇猛之辈,曹操虽然多疑,但是对于自家兄弟们还是很信任的,委以要职和兵权。当然曹仁曹洪包括曹纯等人的能力也是不差的,总之大家伙齐心协力,把曹魏江山看的牢牢的。
二是夏侯惇夏侯渊等夏侯家族成员,其实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干儿子,其本身是姓夏侯,这在史料中是有记载的。而且曹氏和夏侯氏的家谱排叙也并不相同,曹丕一代排字为子字辈,夏侯渊其子夏侯懋字子休也是子字辈,从这里可以看到其实曹操内心还是认为自己是夏侯家的子弟吧。
在曹魏军中,夏侯惇的地位也是很高的,在后勤保障工作中身先士卒,各项工作做得也很到位,可谓功勋卓著,所以得到曹操的重用也是理所当然的。在曹操外战过程中夏侯惇参与募兵,内政后勤管理上都是一把好手,对于曹操取得战争胜利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而且夏侯惇不光有能力,还十分忠诚,人品出众,他的谥号就是“忠侯”可见其忠心也是得到公认的。这也是曹操信任他的主要原因。
不过在曹操之后曹丕上位,对于自己的宗亲就没有那么信任了,为了防范宗亲子弟们造反,逐步架空了他们的权力,所以曹仁、夏侯惇的后代们几乎都名不见经传了。等到了司马懿发动政变夺权的时候,手里有兵的也就夏侯玄等几个人,起不了大作用了。
其次除了曹氏宗亲,还有不少寒门将领,比如许褚、张辽、徐晃等辈,他们跟随曹操征战沙场,有着十分出色的军事才能。不过虽然军事能力突出,在一统江山之后,军事能力便要退为次要了。在战乱年代,寒门将领可以凭借出色的军功得到重用,但是真正治理国家的时候,光有军事能力是不够的。更何况他们的后代多没有经历战争,就连军功也谈不上。而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司马懿实在是太长寿了,他70岁发动政变的时候,昔日这些有能力军功卓著的老将们基本上都已经离世了,他们的后代也没有得到曹丕的重用,基本上都是岌岌无名之辈,根本毫不为惧。
最后就是世家大族们,其实司马懿所属的司马家原本就是河内的地方豪族,随着司马懿等人的入仕和发达,在政治上日益显贵。而曹丕时期又重用这些世家大族们,打压宗亲和寒门将领,所以当时的局面就十分有利于司马懿。
小结
综上司马懿之所以可以发动政变成功,其实和曹丕的为政之道有着很大的关联,如果曹丕重视宗亲,重用寒门将领,其实司马懿要想夺权也并没有那么容易。为政之道还是在于平衡,不可以一家独大,否则就有倾覆的危险。倘若曹丕时期可以维持宗亲、官员和皇帝三者之间的良好平衡,那么曹魏政权还是可以更加长久的,你们觉得这样的分析有道理吗?
王羲之(三○三-三六一),字逸少,因曾为右军将军,故又称‘王右军’。琅邪
国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中国古代杰出的书法艺术家。他承续钟繇、张芝,变
革古法,创立今体,并把今体书法推向文人书美的极致,被后世尊为一代‘书圣’。
王羲之系出琅邪王氏,父王旷,母亲姓氏不可考(据清康熙年间王国栋编《王氏
宗谱》(现藏北京图书馆),羲之母亲系河东安邑卫氏,因系孤证,暂不从。)。琅邪
王氏自西汉时由琅邪皋虞迁至临沂,至西晋羲之伯曾祖王祥、曾祖王览始成为‘士族’。
西晋末年,司马氏政权外受北方新起势力刘渊的威胁,内则‘八王之乱’甫定,元气
大伤,政局岌岌可危。羲之父亲王旷献策琅邪王司马睿移镇江南以求自保和发展,并
与羲之从伯王敦、王导(又《世说新语·赞誉》刘孝标注:‘按王氏谱,羲之是敦从
父兄子。’今从《晋书·王羲之传》。)辅佐司马睿渡江。后王旷率兵北征,战败后
下落不明。王导、王敦拥立司马睿登基,建立东晋王朝,名重一时,有‘王与马,共
天下’之称,居江南王、谢、郗、庾四大家族之首。但此后,王敦起兵反叛,王导晚
年昏聩,琅邪王氏势力日渐衰落。
王羲之五岁随家族过江,入住建邺(今南京)乌衣巷。不久父亲失踪。年幼的他虽
身在名门大族,却‘不蒙过庭之训,母兄鞠育,得渐庶几’(《晋书·王羲之传》)。
特殊的环境养成了他骨鲠孤傲的性格,以致成年后,太尉郗鉴在王氏诸少中选婿,羲
之东床坦腹,满不在乎,郗鉴大为欣赏,以女妻之。
约于明帝太宁三年(三二五年),王羲之按当时贵族子弟出仕惯例,起家为秘书郎,
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至永和十一年(三五五年)誓墓不仕,王羲之先后任临川太守、
征西幕府参军、江州刺史、护军将军、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职。有晋一代,玄学兴
盛,清谈成风,士族子弟及各级官吏浸*于清谈,崇尚风流,不以政务为要。王羲之
从‘事君行道’出发,认为‘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晋书·谢安传》),无论是在
朝中为官,还是出使外任,均亲理政务,勤求民隐,于种种弊政深切痛恨。在护军将
军任上,他深入调查,力欲纠治营中弊端,发布《临护军教》,提出‘公役均平’。
在会稽内史任上,他针对吏治腐败与赋役黑暗,努力推行慎选°吏与均平赋役之策。
在连年大旱、民生困顿之际,不等朝廷下令,果断开仓赈灾,救民于危难。
王羲之‘清贵有鉴裁’(《晋书·王羲之传》)。东晋偏安江南,收复北土的呼声
终朝不绝,并成为政要权力之争的砝码。王羲之洞察时政,对历次北伐之举、将帅人
选有着清醒的认识。永和八年(三五二年),殷浩为与桓温对抗,上疏请求北伐。羲之
以为此举必败,便致书竭诚劝阻,殷浩不听,终致大败。羲之怅惋不已。
永和十一年,骨鲠气傲的王羲之,不堪忍受上司扬州刺史王述的百般刁难,率子
女在父母墓前誓墓不仕,从此退出官场。但他在优游山林之余,仍关注朝臣进退,深
以国事为念。
在东晋政坛上,王羲之可谓勤谨务实、体察民情的良吏,但处于君昏政暗、‘虚
谈废务’的时代,他难以有所作为,故而政绩不显。然而作为一名杰出的书法艺术家,
他为中国书法艺术树立了一座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峰。
书法乃琅邪王氏家族世代相传之艺术。王羲之的父亲王旷,从伯王敦、王导,叔
父王�ND447�等,都有书名。尤其是王�ND447�,多才多艺,‘画为晋明帝师,书
为右军法’(南朝王僧虔《论书》)。王羲之受家学熏陶,得自卫夫人、王�ND447�
等名家指点,一经启蒙便乐此不疲,勤习苦练,表现出极高的习书天赋。他苦苦临习
王导赠予的钟繇《宣示表》,从中领悟书法艺术的真谛,为日后辉煌的艺术成就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
王羲之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
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
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
晋人的美》)在这一时期,新的审美观念和标准在文人个性自觉的基础上得以确立,
古拙浑朴之美向妍丽飘逸转换,各种艺术形式在要求表现自我情志的同时,开始追求
形式的妍美。文学、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的一大批极富天才、敢于创新的文学家、
艺术家,冲破传统的樊篱,以‘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的气概,建立了新的体式法度,开拓出文学艺术的新境界。王羲之就是书法领域中最
杰出的代表。
在王羲之以前,汉字书体上承汉魏,已开启今体草、行、楷书的体式,但以钟繇、
张芝为代表的书体,尚未脱尽隶意,稚拙古朴。王羲之顺应书体发展的趋势,引入时
代审美意趣,在精研钟、张书体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改革。楷书变横向取式为纵向
取式,端庄匀整。行书脱尽隶意,欹侧取妍,遒媚紧敛,势巧行密,笔法上中锋侧锋
互用,运笔迅疾,便于书写,加强了书法的艺术性和实用性。草书则改章草的作书缓
慢、多波挑、笔势不连贯为今草的运笔自由、笔势连贯、减省笔画而不失字形。至此,
草、行、楷书体式定型,汉字书体的发展基本完成。王羲之不仅完成了汉字书体的定
型,而且完成了中国书法艺术变质为妍的重大转变。
王羲之于书法艺术堪称备精诸体。唐张怀�NF146�《书断》列其隶书(即楷书)、
行书、章草、飞白、草书为神品,八分为妙品。行书《兰亭序》被奉为天下第一行书,
楷书《乐毅论》、《黄庭经》亦被尊为极致。王羲之妍美流便、飘逸洒脱的书风,千
余年来令无数书家心驰神往。梁武帝评其书是‘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梁萧衍《古
今书人优劣评》)。唐太宗则赞叹‘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唯王逸少乎!’
(《晋书·王羲之传》)
王羲之的书法对后世影响甚大。以临摹他的书作或师其笔意自成一家的书法名家,
有陈隋智永,唐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孙过庭、怀素、张旭,
五代杨凝式,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赵孟�NFDA2�、鲜于枢、柯九思,
明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黄道周、王铎,清刘墉等。清中叶后,包世臣、康有为
提倡北碑,一时北碑南帖抗衡于世。但习碑者亦尊崇王羲之包括王献之在内的‘二王’
法书。自唐时起,王羲之书法作品随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频繁而东渡日本,对日本的
书体书风产生了深刻影响,至今仍被视若珍宝,研究学习者不绝。
王羲之的书法真迹,自东晋末,经南朝至隋朝,历经战乱,佚失、毁灭者甚多。
到唐初,由于太宗高价收购,共得二千余纸,其中不乏赝品。部分名作,太宗甚至令
响拓高手冯承素等摹出副本,分赠宠臣。后不少真迹殉葬昭陵,部分则由皇族自内府
窃出,终致散佚。五代温韬发昭陵,陵内法帖全遭毁弃。宋初,刻本丛帖出现,如
《淳化阁帖》、《大观帖》等,内中多收王羲之、王献之书法,是以真迹亦或摹本为
底本刻木刻石,无法详考。由宋至清,丛帖更多。至今,书于绢上及纸上的摹本约有
三十余帖,大多藏于国内外(多在日本)博物馆、美术馆,部分为私人收藏,传世羲之
书法精品,多在其中。石刻拓本(如集王书圣教序、定武兰亭)及宋明清木刻丛帖中各
帖,因真伪交杂,总数难以确定。
晋穆帝升平五年(三六一年),王羲之因长年服散致疾,辞世而去,终年五十九岁,
葬金庭(今属浙江嵊州)。诸子遵其遗嘱,辞却朝廷‘金紫光禄大夫’的赠官。王羲之
有文集十卷,唐代散佚。明张溥、清严可均各有辑本,均不全。
第一辑琅邪名族
王羲之生活的东晋时期,以各郡大姓为基础的士族(或称世族)已经形成,并在政
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王羲之属于琅邪王氏一族,西晋时,是琅邪国
(郡)的第一大族。东晋建立后,为侨姓(侨居江南的北方大族)之首。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王氏出自姬姓,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
人,其子宗敬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从宗敬下传到十五世为王翦,
王翦与其子王贲、孙王离,三代为秦国大将。秦二世时,关东豪杰起兵反秦,王离与
章邯领兵镇压,在钜鹿被项羽打败,章邯投降,王离被俘。当时秦法苛刻,王离二子
只好逃亡避祸。长子王元迁于琅邪郡,他的后裔被称为琅邪王氏。次子王威迁于太原,
后裔为太原王氏。这两个王氏家族,从两晋直到唐代,是王姓中最显赫的家族。王元
下传四世,为王吉。王吉自琅邪皋虞迁居同郡的临沂都乡南仁里,其后代从此自称琅
邪临沂人。
王吉,字子阳,身历西汉昭帝、宣帝、元帝三朝,曾任益州刺史及博士谏大夫。
王吉下传四世至王仁。仁,字少玄,东汉大将军掾。《晋书·王祥传》称其曾任青州
刺史。生四子:谊、睿、典、融(此据《临沂王氏谱》。清光绪三十四年版《金庭王
氏谱》列王仁四子为:典、融、�NDE43�、谊。)。融生二子:祥、览。琅邪王氏作
为门阀‘士族’始于王祥、王览及同族兄弟王雄三人。王祥晚年拜太保,官至一品,
奠定了琅邪王氏的政治和社会地位,但入东晋后,子孙式微。王览官至宗正卿,三品,
其子孙显于东晋。至于王雄一系,与祥、览一系同显名于西晋,其中王浑、王戎、王
衍三人,一度官高权重,不久子孙式微,从政坛上消失(王雄的远祖及祖、父,已不
可考,只知道他应是王祥、王览的同族兄弟,曾任幽州刺史。生子戎,官至司徒。次
子�NFDB6�,平北将军。�NFDB6�子衍,善清谈,率西晋十几万军马从洛阳东逃,
途中被石勒围歼,全军覆没,他也被杀。衍弟澄,曾任荆州刺史,为王敦所杀。)。
祥、览的父亲王融,曾辟为公府掾,不就。王祥诞生于东汉灵帝中平二年(一八
五年),母亲薛氏早逝,父续娶朱氏。王祥自小即受继母虐待,然而却笃孝。‘父母
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晋书·王祥传》)。在这方面,有很多传说。《晋
阳秋》中提到:朱氏患病欲吃鲜鱼,时值寒冬,‘祥解衣剖冰求之,会有处冰小解,
鱼出’。萧广济《孝子传》也记载:朱氏想吃黄雀炙,让王祥去捉黄雀,王祥正在为
难之际,黄雀纷至。
王祥成年后不久,父亲去世。(据《晋书》,王祥死于晋泰始五年(二六九年),
享年八十五岁,逆推得知,他应当生于汉中平二年(一八五年)。�一�说王祥薨于泰
始四年,据此他当生于中平元年(一八四年)。王览卒于晋咸宁四年(二七八年),享年
七十三岁,逆�推�得知,他应生于汉建安十一年(二○六年)。王祥应比王览大二十
一岁或二十二岁。即使王览生下不久,他父亲王�融�就死去,那时王祥也已成年。)
家乡战乱(汉末遭乱,王祥扶母携弟避地庐江。这场战乱,应该是指建安十一年至十
二年(二○六年-二○七年)曹操征�海�贼管承,承走入海的一次战役。),王祥陪着
继母和怀抱中的弟弟王览到朱氏的家乡庐江,隐居耕田达二十年之久(《晋书·王祥
传》本作‘隐居三十余年’。中华书局标点本《晋书》的‘校勘记’据《考异》,认
为三十当为二十之�误。�应从之。)。其间,继母过世,他‘居丧毁瘁,杖而后起’,
尽孝如对生母。魏文帝曹丕黄初年间(二二○年-二二六年),应徐州刺史吕虔之请出
任别驾(政务方面的主要幕僚),当时他约四十余岁(吕虔为徐州刺史,在魏文帝曹丕
黄初年间。考黄初共七年(二二○年-二二六年),倘若黄初五年(二二四年)王祥为徐
州别驾,亦只四十岁,本传说他‘年垂耳顺(六十岁)’才出为徐州别驾,误。)。
吕虔曾是曹操手下得力的地方官之一,曹丕调升他为徐州刺史,加威虏将军。吕
虔用王祥为别驾,王祥率兵征讨境内反抗曹魏统治的‘寇盗’,全力施展治才,成效
显著。史传赞美在他治下‘教化大行’。还流传下来一首民谣:‘海沂之康,实赖王
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
王祥一帆风顺,官运亨通。曹魏一朝,由温令、大司农、太常升到三司之一的司
空,又转太尉,加侍中。封爵从关内侯、万岁亭侯晋升到睢陵侯,实封一千六百户。
并曾享受到一次特殊礼遇:魏废帝高贵乡公在位时,曾去太学视察,王祥为三老,面
向南持杖凭几而坐,天子面向北,向他请教。魏晋易代之际,王祥明哲保身,由曹魏
重臣转而成为晋朝的开国元勋,擢升太保,封睢陵公。王祥死于晋武帝泰始五年(二
六九年),享年八十五岁(《晋书·王祥传》作‘泰始五年薨’。而《晋书·武帝纪》
系其死于泰始四年四月。《三国志·吕虔传》斐注引王隐�《晋�书》云:‘泰始四
年薨’。今暂从本传。)。死前曾立下遗嘱:‘夫言行可复,信之至也;推美引过,
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
此五者,立身之本。’(《晋书·王祥传》)他以信、德、孝、悌、让五条教导子孙,
惟独不提封建王朝最重视的‘忠’。他的子孙和王览的子孙,按此遗嘱行事,历晋、
宋、齐、梁、陈而总有人能适应形势,仕于新朝,保持士族地位达三百年之久。祥五
子,其中王夏、王烈、王芬早死,王肇仕至始平太守,王馥仕至上洛太守。
王览声名不及王祥。王祥任徐州别驾后,他应本郡之召为吏,但升迁不快。曾任
司徒西曹掾、清河太守、太中大夫、光禄大夫。死于咸宁四年(二七八年)。览有六子:
裁、基、会、正、彦、琛。王裁,字士初,仕至抚军长史,一说仕至镇军司马,袭封
父爵即丘子。王基,字士先,仕至治书侍御史。王会字士和,仕至侍御史。王正字士
则,即王羲之祖父,仕至尚书郎,系四百石小官。五子王彦居官最高。惠帝时,赵王
司马伦篡位,齐王司马�NB545�等起兵讨伐,彦时为兖州刺史,隶属成都王司马颖
部下,为先锋,大胜于温县,与卢志等人俱封为开国公侯(事见《晋书·成都王颖传》。
依同封五人的次序,王彦应是封侯,封地及食邑户数不可考。据《王览传》,王彦的
�最�后官职为中护军。)。据《王氏谱》(思贤讲舍刻本《世说新语》后所附二十六
家谱中的琅邪王氏谱。后文言及王棱、王侃时提到的《王氏谱》,亦指�此�谱。),
他没有后代。王览第六子琛,字士玮,仕至国子祭酒,早卒。琛长子王棱(王棱,
《晋书》中有时写作王�NB179�,应以作棱为是。),东晋元帝时为豫章太守,被堂
兄王敦杀害。次子王侃,仕至吴国内史。《王氏谱》中,亦未记二人的子孙。王裁、
王基、王会、王正的后代,在东晋王朝的开创与巩固中立有大功,从而冠盖不绝。
第二辑兴于江左
在王羲之降生前以及他的幼年时代,王氏家族中有三个人决定了全族的命运,即
王旷(王正长子)、王导(王裁长子)和王敦(王基次子)。
王旷,王羲之父亲,生年不详。《全晋文》王旷小传记他‘惠帝时侍中,出为丹
阳太守’。侍中直接服务于皇帝,‘备切问近对,拾遗补阙’。皇帝出宫,正员侍中
负玺陪乘,次直侍中(其他三员)护驾。侍中又是表示荣誉的加官,王旷应该几经升迁,
才获此职。
但惠帝司马衷是白痴。其妻贾南风(史称贾后)*虐,大臣贾模、裴�NFDB7�、
张华商议废后,立谢淑妃。贾后用计废谢淑妃所生太子,又派人杀了他。赵王司马伦
以此为借口废贾后,专擅朝政,引起诸多同姓王的不满,从此开始了有名的‘八王之
乱’。
永康二年(三○一年)正月,司马伦废惠帝自立为帝,改元‘建始’。尊司马衷为
太上皇。四月,司马伦兵败,被齐王司马�NB545�、成都王司马颖等所杀。司马衷
被迎回宫中再做皇帝,并且改元‘永宁’。
王旷久在皇帝身边,深感方兴未艾的朝廷权力之争的险恶,于是积极谋求外任。
永宁元年十二月,朝政大权在握的齐王司马�NB545�的三个儿子封王:冰为安
乐王,英为济阳王,超为淮南王。按往例,王国由内史全权治理,王旷被任命为济阳
内史(王旷为济阳内史,他书不载,只《隋书·经籍志》于《晋平北将军牵秀集四卷》
下有长注,附其他各家,最后一句为‘济阳内史王旷集五卷,录一卷,亡’。考以济
阳为封国者,只有司马�NB545�的儿子司马英,他封王只有一年,故王旷为�济�
阳内史的时间可以考出。但是,这一记载有可疑之点二:�依《隋书·经籍志》体例,
凡有诗文集著录的,都写作者�最�后一任官职。如王旷,应写淮南内史而不应写济
阳内史。故此处疑济阳二字有误。�司马�NB545�三子中,冰为乐安�王,�超为
淮南王,乐安、淮南都是郡名,故他们是郡王。而济阳却是县,不应司马英独封县王。
既为孤证,又有疑点,�权�用此资料,而作说明如上。)。
司马�NB545�掌政后,骄奢专权,任用亲信,大修府第,引起朝野的不满。远
驻长安的河间王司马�,以自己和司马颖的名义上表声讨司马�NB545�,并且要求
在洛阳任骠骑大将军的长沙王司马�NFDB6�就地捉拿司马�NB545�。司马�NFDB6
�借此发兵攻占皇宫,拥皇帝攻打司马�NB545�。交战三天,司马�NB545�战败,
被斩于阊阖门外。三个儿子司马英、司马冰、司马超被革去王位,幽禁于金墉。王旷
济阳内史一职自然被罢免。
以后这一段,史料对王旷的记载是一小片空白。永兴二年(三○五年)他已经在扬
州丹阳太守任上了。
据《晋书·惠帝纪》,永兴二年(三○五年)八月,‘扬州刺史曹武杀丹阳太守朱
建’。又十二月‘右将军陈敏举兵反,自号楚公,矫称被中诏,从沔汉奉迎天子;逐
扬州刺史刘机、丹阳太守王旷’。可知王旷大约在这一年(三○五年)的八月或稍后就
任丹阳太守,四个月后被陈敏逐走(《资治通鉴》卷八十六怀帝永嘉二年二月‘敏自
率万余人讨卓’条,在‘正以顾丹阳、周安丰尔’一句下,胡三省注:‘敏以顾荣为
丹阳太守。’知王旷让出丹阳太守后,陈敏令顾荣接替他。)。
在朝廷纷争中,司马�把皇帝劫持到长安。在关东的东海王司马越起兵反对司马
�,琅邪王司马睿被司马越任命为平东将军,监徐州诸军事,留守下邳。曾任司马越
参军的王导,投奔司马睿,任平东司马。司马越打败司马�,派人把皇帝从长安迎回
洛阳,后又将其毒死,立皇太弟司马炽为帝。永嘉元年(三�七年),以太傅司马越辅
政。‘八王之乱’到此进入尾声,它的后遗症是北方出现了几处称兵割据的动乱中心,
留下西晋王朝灭亡的隐患。
永兴元年(三○四年),匈奴族首领刘渊自称汉王,年号‘元熙’,攻下并州的太
原、泫氏、屯留、长子、中都,与西晋的并州刺史刘琨屡次争夺各郡县。永嘉元年,
东莱人王弥起兵反晋,活跃于青、徐二州,太傅司马越征青州刺史王敦为中书监。王
敦竟然委弃公主而逃(《晋书·王舒传》:‘及敦为青州,舒往依焉。时敦被征为秘
书监,以寇难路险,轻骑归洛阳,委弃公主。’《王敦传》作:‘永嘉初,征为中书
监。于时天下大乱,敦悉以公主时侍婢百余人配给将士,金银宝物散之于众,单车还
洛。’按永嘉初为三○七年,天下虽乱,从青州经琅邪至徐州,再去洛阳,道路尚通。
王敦委弃公主,单车而走,其原因不明,嗣后未再提公主事,似已死去。),回到家
乡。
在一片混乱中,琅邪王司马睿决策南迁,被任命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
事,假节、镇建邺。从睿渡江者达百族之众。后司马睿登基建立东晋王朝,使晋朝已
断的国祚又延续了一百余年。在司马睿决策南迁的过程中,王旷起了重要作用。《晋
书·王羲之传》载:‘元帝之过江也,旷首创其议。’晋人裴启《语林》(据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考证,裴启于三六二年撰《语林》,正值王羲之逝世的第二年,时
羲之子凝之、徽之、操之、献之俱在,夫人郗璇及内弟郗�NC924�,王导的几个儿
子亦健在,此资料应属实。又,在有关王旷的资料中,惟有此条记王旷字世宏(�
ND447�字世将,彬字世儒),亦可见资料之珍贵。裴启《语林》后不传,此条录自
《太平御览》卷一百八十四。)对此事有极具体的记载:‘大将军、丞相诸人在此时
闭户共为谋身之计。王旷世宏来,在户外,诸人不容之。旷乃剔壁窥之曰:“天下大
乱,诸君欲何所图谋将欲告官。”遽而纳之,遂建江左之策。’这里,大将军指王
敦,他晚年任大将军,虽然后来因造反而开棺戮尸,文献(尤其在小说中)资料习惯称
他为大将军,同时,称王导为丞相。
永嘉元年九月,琅邪王司马睿及追随他渡江的各大家族到达建邺,并开始重组安
东将军府。军府中,容纳了一些江南名族,如以贺循为吴国内史,顾荣为司马,纪瞻
为军祭酒,周�NFDB8�为仓曹属等,但也容纳了一些北方南来的名族子弟,如河东
裴�(裴�,《晋书·裴楷传》作裴邵。因此文引自《三国志》,故从《三国志》作
裴�。)。《三国志·裴潜传》裴松之注引《晋诸公赞》:‘(裴)康子纯……次质…
…次�,有器望。晋元帝为安东将军,�为长史。侍中王旷与司马越书曰:“裴�在
此,虽不治事,然识量弘淹,此下人士大敬附之”。’由王旷向司马越介绍安东军府
中新进人士,可知他参加了军府组织工作。大约在永嘉二年(三○八年)初,王旷任淮
南内史。惠帝元康元年(二九一年)以后,扬州十一郡,九郡在江南,只有淮南、庐江
两郡在江北。司马睿督扬州江南诸军事,还想掌握江北的要冲以屏障江南,便要表自
己的亲信王旷掌握淮南郡的兵马,以分驻淮南的镇东将军周馥的兵权。
永嘉三年(三○九年),汉刘渊部下王弥和刘聪攻壶关。壶关是并州尚掌握在东晋
手中的有限地区之一,依汉、晋兵力对比而言,势难守住。但是掌握朝政的司马越却
派兵去救壶关。他放下离壶关较近的兖州、徐州兵马不调,偏派王旷率兵前往。
四月,王旷率将军施融、曹超,领兵三万渡河,准备长驱直入。将军施融有作战
经验,他劝王旷:胡兵围壶关,这里到壶关山高道险,能到得壶关,也只利于一战而
胜,否则无法退回;万一胡兵路上设伏,我们道路不明,又是孤军深入,怕要吃亏。
不如退回河南,凭借大河防守,看清形势,再作打算。王旷不听,反而斥责施融胆怯,
阻挡兵马前进。结果,大军在壶关南面的长平遭遇刘聪伏兵包围。这是战国时秦将白
起包围赵括四十万兵马的地方,王旷仓促迎敌,结果是全军大败,施融、曹超战死,
王旷下落不明(以今日所见资料,除为伪托羊欣的《笔阵图》外,没有记载王旷北援
上党失败后事迹的任何公私史料。依理推断,《晋书》只记施、曹二将战死,显然是
王旷未战死,也未逃回。倘若如今人之所谓失踪,当时不封赠,以后知其死,�也�
当有赠官,而文献资料都只记其最后的官职淮南内史。《晋书》不为他立传,似乎由
于司马睿有意隐讳其事,或《王氏谱》中消去了有关素材,甚至羲之《誓墓文》中也
未说父亲因何而死,死于何时,因此成为疑案。)。从此,东晋王朝一切大事件中,
他再也没有出现过。第二年,淮南内史已经换上裴硕。
此后,王导、王敦一文一武,帮助司马睿先在扬州,后陆续在荆州及江州站稳脚
跟。永嘉五年(三一一年)匈奴族刘曜攻陷洛阳,俘晋怀帝司马炽。六年,司马邺被立
为太子,建行台于长安。又次年(三一三年)四月,司马邺被拥立为皇帝,改元‘建兴’。
因为兵少力弱,无力控制长江以南,便以司马睿为左丞相、大都督,督陕东诸军事。
建兴三年(三一五年),又加司马睿为丞相、大都督,督中外诸军事。这年九月,刘曜
攻长安,司马邺投降。西阳王司马�NC62C�、王导等劝司马睿即皇帝位,司马睿因
司马邺尚在,不便称帝,只称晋王,然而却大赦,改元,封拜百官,俨然是一朝皇帝
登基。王导被任命为骠骑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领中书监,录尚书事。王敦为大将
军、江州牧。
建武元年(三一七年)十二月,刘聪杀司马邺。次年(三一八年)三月,司马睿即皇
帝位,大赦,改元‘太兴’,文武增位二等。王导、王敦拥立司马睿即位有功,受到
司马睿的极度宠信,甚至在他登御床时,也要王导同坐。此时,王氏家族盛极一时,
成为江左第一大族,有‘王与马,共天下’之称。
泫
xuàn
水珠下滴:泫泣(流泪)。泫然流涕。
泫字的汉语字典释义
[①][xuàn]
[《广韵》胡畎切,上铣,匣。]
“涓2”的被通假字。
(1)水下滴。指泪水、露水等。
(2)指露水。
(3)指露珠晶莹发亮。
(4)指流泪。
(5)流动。
[②][xuán]
[《集韵》胡涓切,平先,匣。]
见“囦泫”。
[③][juān]
[《集韵》圭玄切,平先,见。]
古地名用字。汉代有泫氏县。见《汉书·地理志上》。
泫字的英文翻译
◎ 泫
drip trickle
泫字的英文名
XandraXanthiaXanthippeXanthippiXanthipposXanthosXantiXaverXaviXavia
泫字的康熙字典解释
巳集上水字部 泫; 康熙笔画:9; 页码:页618第08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戸畎切,音铉。说文湝流也。 又露光也。谢灵运诗花上露犹泫。 又露垂貌。谢惠连诗泫泫露盈条。 又流涕貌。礼·檀弓孔子泫然流涕。 又集韵韵会正韵胡涓切,音悬。困泫,水深广貌。郭璞·江赋瀇滉困泫。前汉·地理志上党郡有泫氏县。注山海经,泫水所出者也。後汉·万修传注今泽州高平县也。 又集韵胡千切,音贤。义同。 又荧绢切,音县。泫湣,混合也。通作眩。
1 浚奉不时得翻译 宋史 王大宝传翻译
浚奉不时得——张浚的俸禄(工资)不能按时领取。
浚:张浚,此时被贬谪。
奉:古同“俸”,薪金。即工资。
不时:不及时。不时得:不能及时领到工资。
这一段原文:
赵鼎谪潮,大宝日从讲《论语》,鼎叹曰:“吾居此,平时所荐无一至者,君独肯从吾游,过人远矣。”知连州。张浚亦谪居,命其子栻与讲学。时赵、张客贬斥无虚日,人为累息,大宝独泰然。浚奉不时得,大宝以经制钱给之,浚曰:“如累君何?”大宝不为变。
翻译:
赵鼎谪居潮州,王大宝跟从他每日讲习《论语》,赵鼎感叹道:“我来到这里后,从前所荐举过的人没有一人来(看过我),只有您还愿意跟着我,比他们强多了。”后来王大宝担任连州知州。张浚也被贬谪,王大宝就让自己的儿子王栻去给张浚做讲学。当时看来赵、张二人的贬谪日子看不到尽头,大家都为此长叹,王大宝却很泰然。张浚常常不能及时领到俸禄,王大宝就从“经制钱(一种税收)”中先垫付给他,张浚说:“怎能这样连累您呢?”王大宝并不因此而改变。
2 陈龟传 文言文翻译陈龟字叔珍,上党泫氏人。家世是边将,从小便习弓马,称雄于北州。陈龟年少即有志气。永建年间,举为孝廉,五次升迁,做了五原太守。
永和五年,拜为出使匈奴的中郎将。 当时南匈奴左部反乱,龟认为单于不能制服下面,外面恭顺,内心反叛,促使他自杀,犯罪召令下狱,免予执行。以后两次升迁,拜为京兆尹。 这时三辅强豪之族,多次侵枉百姓。陈龟到任, 厉行威严,全部审理那些受怨屈的人,郡内百姓非常高兴。碰上羌胡进犯边境,杀了长吏,驱赶掠夺百姓。桓帝认为陈龟世代熟悉边疆风俗, 拜他为度辽将军。陈龟临行之时,上疏道“:臣龟代蒙受皇恩,驰骋在边陲,虽然展尽鹰犬的作用, 死在胡虏之庭,魂骸不回汉室,用狐狸作祭品,还 不能塞厚责,报答君恩万分之一。臣极顽驽,没有铅刀一割之用,过受国恩,荣誉官阶均受优等, 生之年,死之日,永怕不能报效。臣听说三辰不 轨,提拔士人为相;蛮夷不恭,选拔士卒为将。臣 没有文武之才,而辱尽鹰扬之任,上愧圣明,下怕 素餐,虽尽力而死,也无补益。今西州边鄙,土地 瘠薄,百姓习于鞍马,以射猎为业,男的不会种田,女的不会织布,守塞候望,悬命于锋镝之上, 听到紧急号令而长驱,去后即不想回来。近年以来,匈奴数次攻击营部,残杀官吏,侮掠百姓。 战士身死沙漠,居民头悬马鞍。有的全国掩埋 尸首,尽种灰飞烟灭,孤儿寡妇,号哭空城,野无青草,室如悬磬。即使还有性命,实在如同枯木 朽株。往年并州雨水过多,灾螟为害,庄稼荒耗, 租赋空缺。年老的担心活不到老,少壮的害怕 困厄。陛下以百姓为子,庶民以陛下为父,怎可不日昃劳神,垂抚循的恩惠呢!唐尧帝舍其子把帝位让给虞舜,是想百姓遇到圣君,不叫他们碰上暴君哩。所以古公父迁到岐山,百姓趋附的比从前增加五倍;文王西伯行仁政,天下百姓归附他。难道要舆金辇宝,给百姓施恩惠么!近来 孝文皇帝被缇萦一女子的话所感动。废除肉 刑之法,体德行仁,成为汉代的贤君。陛下继承中兴的传统,承光武帝的基业,临朝听政,而未留圣意。且牧守不良,或出中官,害怕违背旨意,取过目前。 呼嗟之声,招来灾害,胡虏凶悍,趁衰乘隙。 而使金库尽于豺狼之口,功业没有铢两的效果, 都是由于将帅不忠,聚奸所致。前凉州刺史祝 良,初到州郡,多所纠罚,太守令长,贬黜将近半 数,政未过时,功效显著。实应受到赏赐,以劝勉 有功之人,改任牧守,去斥奸残之徒。又应更选 匈奴、乌桓护羌中郎将校尉,简练文武,授之法 令,除并凉二州今年租更,宽赦罪隶,扫除更始。 那么善吏知道奉公之恶者懂得营私的祸,胡马可不窥长城,塞下没 有候望之患了。”帝觉悟 了,于是更选幽州、并州刺史,自营郡太守都尉 以下,多所革除更易,下诏“为陈将军减除并、凉 二州一年的租赋,以赐给官吏百姓。”陈龟到职之后,州郡重足害怕,鲜卑不敢走近边塞,省息经 费开支,每年以亿计。大将军梁冀与陈龟素有嫌隙,向君主谮言说陈龟沮毁国威,独取功誉,不 被胡虏所畏。陈龟被召回,于是请求退职回到家乡。后来又拜为尚书。 梁冀暴虐日甚一日,陈龟上疏言其罪状,请求诛杀之。皇帝不觉悟。陈龟自知必被梁冀所害,七天绝食而死。西域胡夷,并州、凉州百 姓,都替他举哀,吊祭他的坟墓。
3 赵柔诚信 文言文 翻译柔,字元顺,北魏时期金城人,年轻时就以德行才学闻名河西,他为人宽厚仁爱,很有信用。历任著作郎、河内太守。赵柔曾经在路上捡到别人掉的一贯金珠,价值数百缣,赵柔立即叫回失主,把金珠还给了他。
后来,有人赠送给赵柔数百枚铧(犁,翻土农具),赵柔于是同儿子善明去集市上卖。有个人要买赵柔的犁,赵柔要价二十匹绢。另一商人见他要价太低,于是要出三十匹绢来买,善明便打算卖给这个商人。赵柔说: “与人交易,一言便定,岂可以利动心?”随即卖给了原来那个人。当地的人听说此事后,都对赵柔非常佩服。
4 关于王冕的文言文翻译注释:
曷hé:怎么;
韩性:人名;
卒:死亡。
王冕,字元章。小时候家里穷,父亲让他去放牛,他偷偷跑到学堂去挺学生们读书,到傍晚才回来,还把牛丢了,他父亲生气的踢打他,但之后还是那样。他母亲说:"既然儿子这么喜欢读书,为什么不同意他做的事呢?”于是王冕就离家住宿佛寺,晚上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映着长明灯读书,会稽的韩性听说后觉得惊讶,就收他为弟子,后来他被称为“通儒”(即学识渊博的人),韩性死后,他的门人们都把王冕当成韩性一样对待。
5 关于王冕的文言文翻译及阅读答案原文 王冕①,字元章。幼贫,父使牧牛,窃入学舍听诸生读书,暮乃反,亡其牛,父怒挞②之,已而③复然。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夜坐佛膝上,映长明灯读书。会稽④韩性⑤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称通儒⑥。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注释:①王冕:人名。②挞:打。③已而:不久。④会稽:地名。⑤韩性:人名。⑥通儒:博通经典的儒士。⑦卒:死。
阅读:
1解释文中加点字。
(1)亡:______(2)遂:_______
2解释“乃”在下列各句中的意思。
(1)暮乃反: ___________
(2)乃不知有汉: _____________
(3)乃入见: ____________
3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说说喜欢的理由。
翻译王冕,字元章,年少时,家里很穷,父亲让他就放牛。他(常常)偷偷地到学堂听各个学生读书,到了傍晚才回家。丢失了牛,父亲发怒打他,不久还是这样。母亲说:“儿了(对读书)痴迷到这种地步,为什么不就让他读书呢?”王冕因此去了依僧寺,夜晚坐在佛的腿上映着长明灯读书。会稽韩性听说了并对他很惊异,收他为弟子,就称他博通经典的儒士,韩性死了,门人对待王冕象对待韩性一样。
答案
1丢、于是,就 2才、竟、于是,就 3儿子(对读书)痴迷到这种地步,为什么不就让他读书呢? 4答喜欢谁都可,育之成理即可。
6 明史何楷传文言文翻译何楷,字元子,漳州镇海卫人。天启五年进士。值魏忠贤乱政,不谒选而归。崇祯时,授户部主事,进员外郎,改刑科给事中。流贼陷凤阳,毁皇陵。楷劾巡抚杨一鹏、巡按吴振缨罪,而刺辅臣温体仁、王应熊,言:「振缨,体仁私人;一鹏,应熊座主也。逆贼犯皇陵,神人共愤。陛下辍讲避殿,感动
何楷撰《诗经世本古义》
臣民。二辅臣独漫视之,欲令一鹏、振缨戴罪自赎。情面重,祖宗陵寝为轻;朋比深,天下讥刺不恤。」忤旨,镌一秩视事。又言:「应熊、体仁奏辩,明自引门生姻娅。刑官瞻徇,实由于此。乞宣谕辅臣,毋分别恩仇,以国事为戏。」应熊复奏辩。楷言:「臣疏未奉旨,应熊先一日摭引臣疏词,必有漏禁中语者。」帝意动,令应熊自陈,应熊竟由是去。吏部尚书言登、莱要地,巡抚陈应元引疾,宜允其去。及推劳永嘉代应元,则言登莱巡抚本赘员。楷亦疏驳之。楷又请给赠都御史高攀龙官,诰赐左光斗诸臣谥,召还惠世扬。疏多见听。屡迁工科都给事中。
7 《梁书·王筠传》文言文翻译王筠字元礼,又字德柔,山东琅玡临沂人。王筠小时候就机警敏悟,七岁就能写文章了。十六岁时,创作了《芍药赋》,十分优美。等长大了,喜欢清静热爱学习,与堂兄王泰齐名。当时陈郡有个谢览,谢览有个弟弟叫谢举,也都有很好的声誉,当时的人们给他们编赞语(或童谣)说:“谢有览、举,王有养、炬。”“炬”是王泰,“养”是王筠,都是他们的小名。
(王筠)起初任职是中军临川王行的参谋,后调任太子舍人,又升任尚书殿中郎。琅玡王氏渡过长江(指东晋建国)以来,就没有在郎署任职的人,有人劝(王筠)先观望不要出任,王筠说:“陆机(曾历任平原内史)可以说是东南俊秀,王坦之(字文度,东晋名臣)更是独步江东,我得以与这些前辈并驾齐驱,哪里会有遗憾。”于是兴高采烈地去上任。尚书令沈约,是当时的文坛宗师,每当看到王筠的文章,赞叹吟诵玩味,认为(自己)赶不上(王筠)。王筠作文章(当时主要指赋)能押险韵(生僻少用的韵),每次官宴上一起作赋,(王筠的作品)文辞必定最具鲜妍美妙。沈约常常很平静地启奏高祖(梁高祖武帝萧衍)说:“近年来晚辈中的名家,只见王筠独步文坛了。”
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选《昭明文选》)喜爱文人雅士,常常与王筠、刘孝绰、陆倕(chuí)、到洽、殷芸等在玄圃(建康宫中名园,时作讲经之所)吃喝游乐,太子独独牵着王筠的手抚揽着刘孝绰的肩膀跟他们说:“这正所谓左手拉着浮丘的袖子,右手拍着洪崖(与浮丘、安期生并举为仙人的代称)的肩膀啊”。他被(太子)看重竟到了这样的地步。
普通元年(梁武帝萧衍年号,值520年),(王筠)因为母亲去世要守丧而离职。王筠很有孝顺的天性,为守丧自我毁伤超过了礼制规定的程度,服丧期满后,还因为就此患上的疾病在家休养了很久。中大通二年(梁武帝年号,值530年),调任司徒左长史,中大通三年,昭明太子去世,皇帝命令(王筠)写一篇哀策文(祭文),(这篇文章)又再次令(皇帝或大家)叹服点赞欣赏。
王筠天性宽弘敦厚,不因有技艺才能而自视高人一等,而且年轻时就有才华名望,在当时和刘孝绰一起被(世人)看重。他在自己的序文中说:“我小时候就喜好书,老来越加执着。即使是偶然看见的或暂时翻看的,都会马上做好标注笔记,后面重新认真思考阅读,欢欣的兴致会越加深浓,渐渐地形成习惯并且性格养成,写文章也就不会觉得笔力不够。从十三四岁起,即前朝齐建武二年(齐明帝萧鸾年号,值495年)乙亥年,到梁大同六年(武帝年号,值541年),已四十六年了。儿时读《五经》,都是七八十遍。喜欢《左氏春秋》,吟咏背诵常常用来充实口头表达,‘广略去取’(魏晋时期流行的“手抄口诵”读书方法,边读边诵,专拣需记诵的部分,遇虚词及不当处还时有改易)隔三岔五地抄写。”其馀读过的经典比如《周官》《仪礼》《国语》《尔雅》《山海经》《本草》(《神农本草经》)等都会抄上两遍。诸子、史籍等各种文集都抄一遍。从未请人或借用他人之手,一律亲身自己抄录,大大小小一百多卷。不足以让它流传出去于世有益,只不过用来防备遗忘罢了。”又在写给各个儿辈述论家道世系的书信集中说:“史书上称道安平(今河北安平)崔氏家族和汝南(今属河南驻马店)应氏家族,说他们都世世代代出有才华的文士,所以范蔚宗称汝南崔氏是‘世擅雕龙’(世世代代擅长写文章辞赋,可联想《文心雕龙》)。然而延续不过父子两三代罢了;不是能在七代之中,名望盛德光辉相承,家族爵位世代相继,人人作文成集传于后世,像我们王氏家门这样的。沈少傅沈约给人们说:‘我小时候就喜好诸子及百家的言论,亲自担任过四代皇帝的史官,自从开天辟地以来,从来没有爵位世世继承,文章才华代代相传,能像王氏家族这么繁盛的。’你们好好恭敬地考察人家的家道门风,想想各自该怎么努力吧。”
望采纳O(∩_∩)O谢谢
8 陆元方卖宅文言文翻译文一: 陆少保,字元方,曾于东都卖一小宅家人将受直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买者闻之,遽辞不置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 译文: 陆少保,字元方,曾经在洛阳城卖一栋房子,家里人要把房子卖了换钱,买者要求拜见于是元方告诉那人说:“这房子非常好,只是没有排水的地方罢了”买者听到(他说的话)后,立即找借口推辞不买房了儿子侄儿们认为(陆元方的)话不妥当,陆元方说:“(如果)不这样(说),那就是欺骗对方” 文二: 陆少保,字元方,曾于东都卖一小宅家人将受直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买者闻之,遽辞不置子侄以为言,元方曰:“汝太奇,岂可为钱而诳人”译文:陆少保,字元方,曾经在洛阳城卖一栋房子,家里人要把房子卖了换钱,买者要求拜见于是元方告诉那人说:“这房子非常好,只是没有排水的地方罢了”买者听到(他说的话)后,立即找借口推辞不买房了儿子侄儿们认为(陆元方的)话不妥当,陆元方说:“你太奇怪了,怎么可以为了钱而去欺骗别人”。
9 王元泽巧辩文言文翻译《王元泽分辨獐与鹿》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权智》,以下是原文:
王元泽数岁时,客有以一獐一鹿同笼以问雱:“何者是獐,何者是鹿?”雱实未识,良久对曰:“獐边者是鹿,鹿边者是獐。”客大奇之。
大意为:王雱(字元泽)几岁的时候,有一次,客人带来了一个装有獐和鹿的笼子,问王雱说:“哪一个是獐,哪一个是鹿啊?”王雱实际上是不认识的,过了一会才回答到:“獐的旁边是鹿,鹿的旁边是獐。”客人感到十分的惊奇。
注:王雱,字元泽,是王安石的儿子。这是《梦溪笔谈》里面记载的原文,突显王元泽思维敏捷,才识精巧的特点。
题目内容如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陈龟字叔珍,后汉上党泫氏人也。永建中,举孝廉,五迁五原太守。永和五年,拜使匈奴中郎将。时南匈奴左部反乱,龟以单于不能制下,外顺内畔,促令自杀,坐征下狱免。后再迁,拜京兆尹。时三辅强豪之族,多侵枉小民。龟到,厉威严,悉平理其怨屈者,郡内大悦。
会羌胡寇边,杀长吏,驱略百姓,桓帝以龟世谙边俗,拜为度辽将军。龟临行,上疏曰:“今西州边鄙,土地瘠薄。自顷年以来,匈奴数攻营郡,残杀长吏,侮略良细。虽含生气,实同枯朽。往岁并州水雨,灾螟互生,稼穑荒耗,租更空阙。老者虑不终年,少壮惧于困厄。陛下以百姓为子,品庶以陛下为父,焉可不日勤劳神,垂抚循之恩哉!且牧守不良,或出中官,惧逆上旨,取过目前。呼嗟之声,招致灾害,胡虏凶悍,因衰缘隙,皆由将帅不忠,聚奸所致。前凉州刺史祝良,初除到州,多所纠罚,太守令长,贬黜将半,政未逾时,功效卓然。实应赏异,以劝功能,改任牧守,去斥奸残。又宜更选匈奴乌桓护羌中郎将校尉,简练文武,授之法令,除并、凉二州今年租更,宽赦罪隶,扫除更始。则善吏知奉公之祐,恶者觉营私之祸,胡马可不窥长城,塞下无候望之患矣。”
帝觉悟,乃更选幽、并刺史,自营郡太守都尉以下,多所革易,下诏“为陈将军除并、凉一年租赋,以赐吏民”。龟既到职,州郡重足震栗,鲜卑不敢近塞,省息经用,岁以亿计。
大将军梁冀与龟素有隙谮其沮毁国威挑取功誉不为胡虏所畏坐征还遂乞骸骨归田里复征为尚书。冀暴虐日甚,龟上疏言其罪状,请诛之。帝不省。自知必为冀所害,不食七日而死。西域胡夷,并、凉民庶,咸为举哀,吊祭其墓。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龟到,厉威严 厉:严格推行
B.虽含生气,实同枯朽 生气:愤怒
C.稼穑荒耗,租更空阙 阙:缺失
D.简练文武,授之法令 简:选拔
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大将军梁冀与龟/素有隙谮其沮毁国威/挑取功誉/不为胡虏所畏/坐征还/遂乞骸骨归田里/复征为尚书
B 大将军梁冀与龟素有隙/谮其沮毁国威/挑取功/不为胡虏所畏坐/征还遂乞骸骨/归田里/复征为尚书
C 大将军梁冀与龟素有隙/谮其沮毁国/威/挑取功誉/不为胡虏所畏/坐征还/遂乞骸骨归田里/复征为尚书
D 大将军梁冀与龟素有隙/谮其沮毁国威/挑取功誉/不为胡虏所畏/坐征还/遂乞骸骨归田里/复征为尚书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龟认为边郡不宁,烽烟数起,固然因少数民族的滋扰而生,但归根结底,还是边郡官吏背公图私,滥用职权,侵扰边民所致。
B.陈龟出使匈奴,力逼单于自杀,稳定了叛乱的局势,利用强硬的铁腕手段,得到了朝廷的褒扬,因而一再升迁,担任京兆尹。
C.陈龟举前任凉州刺史祝良的事例,是想说明要想边地安宁,必先整饬吏治的施政观点。桓帝听取并采纳了他的整顿吏治的建议。
D.陈龟治理边疆,因地制宜,请求朝廷免除赋税;任京官兆尹,打击豪强势力,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整治,显示了卓越的治理才能。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羌胡寇边,杀长吏,驱略百姓,桓帝以龟世谙边俗,拜为度辽将军。(5分)
(2)实应赏异,以劝功能,改任牧守,去斥奸残。(5分)
答案如下:
4 B“生气”属于古今异义现象,意为“活人的气息、精气”
5大将军梁冀与龟素有隙,谮其沮毁国威,挑取功誉,不为胡虏所畏。坐征还,遂乞骸骨归田里。复征为尚书。
6B(根据原文,力逼单于自杀的结果是“坐征下狱免”。因为擅杀之罪被朝廷召回,关押下狱,最终免死。“一再升迁,担任京兆尹”与此没有因果关系)
7(1) 碰上羌胡进犯边境,杀了长吏,驱赶掠夺百姓。桓帝认为陈龟世代熟悉边疆风俗,任命他为度辽将军。(得分点:宼、驱略、谙各1分,句意2分)
(2)实在应该给他特别的奖赏,以勉励他的功绩和才能,还应更换其他不称职的州牧和郡太守,罢免邪恶贪残的官吏。(得分点:劝、功能、奸残各1分,句意2分)
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杀死曹氏三万余人,皇帝父亲曹楷为何无动于衷
本文2023-10-26 00:36:3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41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