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儿子朱棣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6浏览:4收藏

朱元璋的儿子朱棣,第1张

朱元璋一共有二十六个儿子。后来,朱元璋去世后,朱棣不满侄儿建文帝朱允炆削藩,举起“靖难”大旗,最终打败了朱允炆,自己当了皇帝。

(朱棣)

在这里,有人不禁要问,朱元璋一共有二十六个儿子,朱棣不过就是其中一个藩王。可为什么朱棣打败朱允炆的军队,攻占南京后,就可以登基当皇帝。难道朱元璋的其他儿子都没有意见吗?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朱棣是实际上的老大。

朱棣在排行上是老四。可是,老大太子朱标在洪武二十五年去世(也正因为他去世,朱元璋立他的儿子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因此才有“靖难之役”这档子事)。老二朱樉在藩国的时候本身过错很多,多次被责罚。后来也在洪武二十八年的时候病死。老三朱棡和老二朱樉一样,也犯了不少错误,而且他也是在洪武三十一年的时候去世。也就是说,朱允炆继位后,朱棣前面的哥哥都已经去世了,他已经成为了朱元璋儿子中实际上的老大。

除了这个因素外,还有一点,朱棣那时候还是朱元璋正妻马皇后的儿子。马皇后一共有五个儿子,除了去世的朱标、朱樉、朱棡外,还剩下朱棣和朱橚。但建文帝一上台,就拿朱橚开刀。先是在建文元年把他废为庶人,迁徙到云南。接着在建文四年,朱允炆又把他抓回来,关押在南京。

也就是说,朱橚在当时已经发挥不到什么作用了。这样,朱棣就成了马皇后儿子中唯一的一个。朱棣既是实际上的老大,又是唯一的嫡子,因此,其号召力是相当强大的。

有人可能会说,朱棣的生母存疑,他并不是马皇后的儿子。不过,这应该只是后世的一些猜测,并没有真实的根据,不足为信。

(朱允炆)

二、朱棣代表所有藩王们的意愿。

朱元璋在世的时候,最担心的是功臣们会对朱允炆的皇位构成威胁,所以他杀了不少功臣。但是,朱允炆上台后,所担心的完全不是朱元璋担心的那个问题。他担心的是藩王的势力太大。所以,他刚一当皇帝,就开始削藩。

朱允炆首先削周王朱橚,把他废为庶人,迁徙到云南。接着,朱允炆又削齐王朱榑、湘王朱柏、代王朱桂。这三个人都被朱允炆废为庶人。其中,湘王朱柏甚至吓得自焚而死。

而且朱允炆的削藩,更多的是捕风捉影,很多事情毫无根据。给人的感觉,就是朱允炆故意在整人。这样一来,那些还没有被削藩的藩王们,因此人人自危,害怕下一个被削的就是自己,害怕自己因为有什么事没注意,被朱允炆逮住了,也被削藩。

所以说,朱棣站出来削藩,绝大多数藩王是积极支持的。虽然说很多藩王并没有行动,但是他们也没有带兵勤王,帮助朱允炆。而且,他们也不可能带兵入京,因为这样做,反而还会被朱允炆猜疑。

(朱元璋)

三、朱棣掌控着最主要的兵力。

当时的藩王,兵力最雄厚的,就是镇守在北方的藩王。包括燕王朱棣、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宁王朱权等几个。其中,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棡已经去世,后代虽然承袭了爵位,但是权力已经没那么大了,兵力也没那么多了。因此,朱允炆上台后,兵力最为雄厚的,就只剩下燕王朱棣和宁王朱权。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   建文帝朱允炆之叔父。建文四年(1402年)即位,在位二十二年(1402年—1424年),年号“永乐”。

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被册封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年),就藩北平。二十三年率军打败北元乃儿不花,声望日隆。建文帝即位后,厉行削藩政策 。朱棣以奉天靖难为名,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  。建文四年(1402年),攻破南京,正式即位。在位时期,励精图治,延续洪武政策。政治上,继续实行削藩政策,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官制机构,设置内阁和东厂。军事上,五次亲征蒙古   ,占领安南,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西北设置哈密卫, [7]  西南设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使司和贵州承宣布政使司。还委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中外友好往来和对南海地区的经营 。文化上,编修《永乐大典》 [9]  。同时,为了加强对北方地区的控制,疏浚大运河,迁都北京。统治期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永乐盛世”。但其五征蒙古、   出兵安南、  派郑和下西洋以及迁都北京  等都耗费了很大国力,   削藩政策的不彻底性也为其死后汉王叛乱埋下伏笔。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在第五次征蒙古回师途中,病逝于榆木川,享年六十四岁。庙号太宗,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葬于长陵。明世宗时期,改庙号成祖,改谥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传位太子朱高炽。

朱棣当然也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他在发动靖难之役时,立刻利用欺骗加武力夺取的办法,夺了宁王朱权的甲兵八万、战车六千。

这样一来,天下的兵力,就形成了朱棣和朱允炆对决的态势。其他藩王虽多,但是并没有什么实力,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四、朱棣的行动有理论根据。

朱元璋当年猜忌功臣,害怕功臣们会夺了他子孙后代的皇位,因此做了一项规定:如果发现朝中有大臣欲行不轨,是奸臣。藩王有权带兵进京“靖难”,清君侧。这也成为朱棣打靖难之役的理论根据。朱棣的行动,也变成一种“正义”的行动,其他藩王无话可说。

五、朱允炆下落不明。

朱棣本来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当他把朱允炆身边的那些“奸臣”清理后,本来该朱允炆继续当皇帝。但是这时候,朱允炆“举火自焚”,同时又下落不明。这种情况下,只能作为当时朱元璋“嫡长子”的朱棣当皇帝。因此,朱棣登基,别的藩王也不敢有什么意见。

“靖难战争”是发生在明朝初年一场皇帝和宗室亲王之间的皇室内战,起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终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历时三年之久。这场战争的最终结果是原本的正牌皇帝朱允炆被赶下宝座,而背了三年“逆贼”和“燕庶人”骂名的燕王朱棣摇身一变,成为了大明王朝新的舵手。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前老板的手下都要大换血,那前老板的家属自然更没有好下场。朱允炆有据可查的子嗣共有两个,分别是长子朱文奎和次子朱文圭。那么在皇帝本人殉国的前提下,这两个幼子的命运如何呢?

犯愁的朱棣追封恭愍太子朱文奎朱文奎,生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10月30日,生母为时任皇太孙妃马氏。是在明太祖洪武朝第一个也是唯一出生的朱元璋曾孙。在《太祖实录》的记载中,朱元璋对于这位出生于“晦日”的嫡长曾孙特别不感冒。所谓的“晦日”是指中国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大月的三十日,小月的二十九日。但是从已知资料来看你,似乎也查不到“晦日”到底有什么不好的意义。

所以这段记录的真实性,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甲寅,皇曾孙文奎生,皇太孙允炆长子也。上曰:“十月,数之终,又生于晦日。”命内庭勿贺。—《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四十六》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改明年为建文元年。到了建文元年的二月,朱允炆大封亲族。其父懿文皇太子朱标被追尊为曰孝康皇帝,庙号兴宗。嫡母敬懿皇太子妃常氏被追尊为孝康皇后。

生母吕氏尊为皇太后,皇太孙妃马氏册为皇后。弟弟朱允熥封吴王,朱允熞封衡王,朱允熙封徐王。而长子朱文奎,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大明王朝第二位皇太子。(二月),立皇长子文奎为皇太子。—《明史卷四·本纪第四》根据《太宗实录》和《明史》的记载,南京城破的当天,只在皇宫奉天殿找到了皇帝朱允炆和皇后马氏的遗体,至于皇太子朱文奎则下落不明。燕师入,七岁矣,莫知所终。—《明史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六》

朱允炆剧照但是在清初历史学家谷应泰所著的《明史纪事本末》中,却只承认皇后马氏死于奉天殿大火之中。皇帝朱允炆率九名随从(包括翰林院编修程济、吴王教授杨应能等)从鬼门出逃。至于皇太子朱文奎,则在其余臣子的保护下从水关御沟出逃。至今在湖南永州新田县石羊镇的史家村还有《史氏族谱》,认为朱文奎当年逃出南京后最终落户在此。建文四年夏六月乙丑,帝知金川门失守,长吁,东西走,欲自杀。

翰林院编修程济曰:“不如出亡。”少监王钺跪进曰:“昔高帝升遐时,有遗箧(qiè),曰:‘临大难,当发。’ 谨收藏奉先殿之左。”群臣齐言:“急出之!”俄而舁(yú)一红箧至,四围俱固以铁,二锁亦灌铁。帝见而大恸,急命举火焚大内,皇后马氏赴火死。程济碎箧,得度牒三张,一名应文,一名应能,一名应贤。袈裟、帽、鞋、剃刀俱备,白金十锭。朱书箧内:“应文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西房。”—《明史纪事本末·卷十七》直到明朝末年,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称帝,为了凝聚士气,承认了朱允炆一系的皇室身份。朱文奎也被追认为皇太子,谥恭愍。

朱棣剧照追封润怀王朱文圭朱文圭,生年不详,应为建文年间,生母为皇后马氏。南京城破之后,父母兄长都下落不明,年幼的朱文圭倒被燕军找个正着。怎么处置这个尚不会说话的婴儿,成了困扰朱棣的难题。杀掉,显然过于残忍。

不杀,毕竟是朱允炆的儿子,难免不会成为后患。最终朱棣将其送到老家凤阳,幽禁于广安宫中,称为“建庶人”。但是根据《英宗实录》,似乎朱文圭一开始并没有监禁在凤阳,但是否一直居于南京或别地,史料未载。年二岁,成祖入,幽之中都广安宫,号为建庶人。—《明史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六》

明英宗复辟剧照建庶人这一关几乎就是一生,直到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57岁的年纪,才被复辟登基的明英宗朱祁镇释放,人生中第一次呼吸到了自由的空气。朱祁镇之所以会这样做,主要是因为他通过“夺门之变”将为保卫宗庙和社稷立下过大功的景泰帝朱祁钰给赶下了台,需要通过某些途径也强调自己的合法性和正统性。

那么释放早已不足为患的建文帝之子,无疑是个一本万利的好方法。丙辰,释建文君子孙安置凤阳。又敕在廷文武群臣曰:“朕恭膺天命,复承祖宗大统。夙夜忧勤,欲使天下群生咸德其所,而况宗室至亲者哉。爰念建庶人等自幼为前人所累,拘幽至今五十余年。悯此遗孤,特从宽贷。用是厚加赏赉,遣人送至凤阳居住。月给廪饩,以安其生。仍听婚姻,以续其后。庶副朕眷念亲亲之意。”—《明英宗实录卷二百八十三》

明中都凤阳《明史》指出朱文圭在被释放后“未几卒”,这个结论是值得商榷的。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有官员向当时的皇帝宪宗朱见深提出将朱文圭移送至有军卫的城池,或者凤阳旧中书省居住,这样便于看管。最终宪宗以“安置已定”的理由否决了这项提案,但至少说明在被释放十年之后,朱文圭依然在世。庚戌,巡抚淮扬、右副都御史胜昭言:建庶人、吴庶人等俱置凤阳城中,官军巡护警拆,声闻陵寝,恐或未安。

况城池不修,或有不逞之徒一时事出不测,猝难防御。…建、吴二庶人送置有军卫城池处,或凤阳旧中书省,严加防范。庶亲亲之意不失,而防守之虑亦严。—《明宪宗实录卷四十七》朱文圭何时去世,史书未载。福王登基后,追封其为润王,谥曰怀。结语:无论是下落不明的朱文奎,还是做了五十多年阶下囚的朱文圭,他们的命运都是悲惨的。朱允炆为自己政治上的不成熟所付出的代价,不但害死了自己,也连累了自己的妻儿。

  《大明风华》开篇就是以靖难之役为引子,才有了后面的事情,凡是靖难之役的幸存者都被称为靖难遗孤,那么靖难遗孤真实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朱棣为什么发动靖难之役?该剧的大部分剧情都很符合历史,而且几位主要人物也都有原型。

  先来了解下靖难遗孤有着怎样是历史背景,朱元璋执政后期,太子朱标因病逝世,其子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分封出去的各大藩王势力对皇位虎视眈眈,都不想看到朱允炆登基,而燕王朱棣是所有藩王里最强大的一位,他常年镇守边关,带兵打仗,手里握有兵权,当他得知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后,心里很不是滋味,便筹谋怎么取而代之。

  朱棣的心思朱允炆是知道的,他忌惮朱棣兵权在握,等他登基后恐怕很难压制住这么强大的叔叔,后来朱允炆登基,他采取削藩措施,想要削弱众藩王的势力,朱棣面对这样的情况,决定起兵反抗。

 该来的总归是要来的,朱棣在1399年发动了靖难之役,铲除建文帝旧部,攻下了帝都,而建文帝也下落不明。靖难遗孤都是在那场战役里活下来的人,他们的亲人基本上都是建文帝时期的重臣,因靖难之役被朱棣杀害,所以靖难遗孤身上背负着国仇家恨。

  剧中靖难遗孤形成了一个组织,他们都听从“皇爷”的命令,这个皇爷是谁呢?他是靖难遗孤的头目,本以为他跟朱棣有仇,没想到皇爷的真实身份是汉王朱高煦。

 朱高煦天生反骨,心狠手辣,朱棣立朱高炽为太子后,朱高煦就开始收拢靖难遗孤,为将来造反做准备,他一直自称皇爷,没人见到他的模样,所以靖难遗孤都以为他是前朝旧臣。

明成祖即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汉族,是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1424年在位,在位22年,年号永乐。

元顺帝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5月2日),朱棣生于应天府(今南京)。洪武三十一年十二月,为了提防燕王造反,建文帝朱允炆派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都指挥使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1-2]。随后又命都督宋忠屯兵驻开平,并调走北平原属燕王管辖的军队。后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侄儿建文帝 [3-4]。1402年夺位登基,改元永乐。[5]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交趾、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西北[6-7]设立哈密卫[8-9],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统一与完整。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10]。编修《永乐大典》[11],疏浚大运河[12-14]。1421年迁都北京[15],对强化明朝统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位期间将由靖难之后的疮痍局面发展至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史称“永乐盛世”。朱棣也被后世称为“永乐大帝”。

明成祖驾崩后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长陵。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明世宗朱厚熜改谥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改上庙号为成祖。

《成祖本纪》曰“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入贡者殆三十国。幅员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在明朝发生过的两三件大事,除了满清入关,崇祯帝自尽,以及后来南明小朝廷的灭亡之外,最惨烈的要属永乐皇帝篡位,建文帝朱允炆被烧死的事件了。占据旧集团的位置,新集团往往就会对旧集团进行无情的打压,或囚禁终生,或流放千里,或满门抄斩。可以明确坦地告诉你,建文帝太子朱文奎是有后人的,而且他的后裔现在就在湖南永州。至于是那些人,请你慢慢看完这篇文章,到最后,笔者再告诉你。

这位把皇帝这份职业做得一塌糊涂的“丧家之犬”,出逃之后足迹几乎遍布了全国乃至全世界。既然如此,这位建文皇帝有没有留下血脉呢?无论是正史还是民间传说,都是有的。结果在这场叔侄的内战中,建文帝犯了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心慈手软,他为了防止自己背上一个杀叔的罪名,下令不许伤害自己的叔叔。甚至连建文的年号,都被朱棣废除,朱棣下令,凡是提及建文执政四年之年号,均以朱元璋洪武年号,建文元年即洪武三十二年。

感谢明史迷的好问题。建文帝的次子朱文圭幸免遇难,尽管过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囚禁生活,但留下了血脉,不过其子孙后代的事迹已经不可考了。那么之后,57岁的朱文圭有无生育后代呢?历史上隐约提到有官员请求拨款解决建庶人生活问题的记载,但不能肯定是不是朱文圭的后代。当然了,没有任何人,可以有证据,直接或者间接地证明,朱允炆当时是否还活着。所有所谓的证据,全部都是谣传而已。有朱标的另一个儿子朱允熥,据史籍记载,他也是有后代存在的,而且连名字都记载得非常明确,叫朱文坤!换言之,朱标和朱允炆并没有绝嗣。

这段记载中所描述 ,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去世之后,埋葬在了明孝陵,并且规定丧期为三年的 历史 。

作为中国 历史 上非常著名的一位皇帝,朱元璋当年的称帝以及为帝之路,都是相当的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曾经的他不过只是一介乞丐,何人曾想过有朝一日他能够翻身当上皇帝呢?并且还是一位非常成功的皇帝!

后人们用文治武功来形容这位乞丐皇帝,其在位期间所做出来的功绩令世人为之称赞。然而,在他临终之时对于继任者的选择,却让他陷入了难题之中。

若是要说谁是朱元璋心中最心仪的继承人,那非其长子朱标莫属。 朱标乃是马皇后所生,并且受到了朱元璋深深的青睐,以至于在朱元璋登基为帝的时候,就迅速的将他立为太子,为了让他更加的优秀,以便于日后继承皇位,朱元璋苦心培养了他长达25年的时间。

然而,让朱元璋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朱标38岁那年,却意外染上了重病。 当时朱标的长子已经先他一步去世,因此当他卧病在床的时候,是年仅14岁的次子朱允炆在一旁照顾他。孝顺的朱允炆为了照顾好父亲,便不分昼夜的在病榻旁小心侍候,一连持续了两年时间。

最终,即使朱元璋为了治好朱标费尽心思,但是仍无回天之力,他辛苦栽培二十余载的长子依旧病逝了。

朱标病逝的事情对于朱元璋而言,无疑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打击,不仅痛失爱子,而且还让他二十多年来的心血统统白费。悲痛交加的情况之下,甚至让朱元璋当时一连二十多天没有上朝,由此可见他对于朱标是多么的器重。

而其实,了解明史的读者可能清楚,除了朱标之外,朱元璋还有多达二十多个儿子,所以对于朱元璋来说,朱标之死只是让他失去了最好的选择。而也因此,对于朱元璋而言,选择哪一位作为继承人成了一个难题。

在一众皇子之中,最能够担此重任的便是燕王朱棣了,朱棣与朱元璋年轻的时候非常的相像。但是也正是因此让他虽有才能却不被当作继承人。

众所周知,朱元璋是靠带兵打仗最终夺得天下的,然而经过他多年来的统治之后,明朝也逐渐 的 变得强盛,百姓安居乐业,因此已经不需要朱元璋当年打仗的戾气了。 换而言之,当时的明朝不需要朱棣,而更需要仁爱的朱标。

而在朱标去世之后,当时在一众皇帝候选人之中,身为皇孙的朱允炆的性格是深得一众大臣们的认可的。与父亲朱标性格相似,朱允炆为人也比较仁爱。

并且,由于他出生时 社会 安定,因此爱好舞文弄字的他,是更加适合统治已经稳固了统治的明朝的,再加上当时一众文臣对于朱允炆非常欣赏,因此力荐其继承皇位。

有相同想法的朱元璋,在经过了思考之后,也决定放弃一众皇子,而立身为皇孙的朱允炆为帝,这其中也可能有对于朱标的感情吧。 那么,在朱允炆成功继位之后,又有什么样的经历呢?

在洪武三十一年的时候,按照朱元璋所制定的遗诏,身为皇孙的朱允炆宣布继位,史称为建文帝。

由于在朱允炆之上还有一众皇叔,因此当时朱允炆继位之时也是引起他们的不满的。但是,由于朱元璋的遗诏以及一众大臣的拥护,因此掌握大权的朱允炆的皇位还算是稳妥。

然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在其继位之后,竟然做出了一系列的事情将自己推入了火坑。

在朱元璋时期设置了藩镇,由朱棣等一众皇子带兵驻守。而在朱允炆继位之后,他却立刻的采取一系列的削藩政策,让许多的皇叔失去了手中的兵权。

与此同时,朱允炆还在北平周围以及城内部署了兵力,并且不仅对势力较大的燕王朱棣进行了监视,又以防边为名将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

当时朱允炆的打算是先调走朱棣的军队,继而进一步将燕王削除,而铲除存在的威胁。而一直以来在外带兵打仗的燕王朱棣,又怎么可能不清楚朱允炆的行为所指何意呢?

于是在经过了思考之后,不愿坐以待毙的他,选择了起兵反抗,史称为“靖难之役”。

这场战争历时四年,原本掌握着庞大兵力的朱允炆占据优势,但是由于朱棣用兵远胜于朱允炆,因此最终于是朱棣取得了胜利,并成功的在南京称帝。而在靖难之役结束之后,兵败的朱允炆却突然下落不明。

对此,当时有许多的相关记载,而其中最为令人信服的是,在燕军进入了南京之后,自知兵败的朱允炆便在皇宫中放火,并将自己烧死。而朱棣派人找出其尸身之后,还为此而痛哭流涕了一番。

但是,除此之外民间还有许多其他的传闻,认为当时的朱允炆是找了一个替死鬼,而自己则是趁机出逃了。 这些说法都有非常详细的分析,并且还有人声称为目击者,因此也有许多人非常的相信。

因此,朱允炆在经历是靖难之役之后,究竟是生是死?几百年来人们都是众说纷纭的,并且始终也没有得到一个可以让所有人都信服的说法。

然而,现代却有人声称自己知道真相,甚至还表明了自己“建文帝十五世孙”的身份!

在2017年的时候,有一位年已84岁的老人突然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之中,并声称自己是建文帝朱允炆的第十五世孙!这名老人名叫让庆光,是南京有线电厂的一名退休工程师。对于建文帝朱允炆当年所经历的一切,他称自己全都了解。

对于朱允炆的后代解释朱允炆当年所经历的一切一事,无疑是引起了非常多人的关注的。而让庆光老人称,当年的建文帝朱允炆并非如记载的被烧死,而是趁着混乱打扮成了一个僧人,逃出南京去到了湖南湖北一带。

并且,为了不被朱棣所追查到,于是朱允炆便改名为“让銮”,据说这个名字的含义便是让出金銮宝座。而这也是让庆光姓让而非姓朱的缘故。

为了自证身份,让庆光老人还拿出了一本《让氏家谱》,其中讲述了让氏一族所经历的 历史 渊源。

据说,在朱允炆逃出南京之后,便以僧人的身份进行云游。并且在此期间他还曾数次写下诗词,还在诗中留下了暗喻自己身份的信息,但是并没有被人们看出来, 并且令人感到可惜的是,这些诗词也早已消失在了 历史 之中。

朱元璋的儿子朱棣

朱元璋一共有二十六个儿子。后来,朱元璋去世后,朱棣不满侄儿建文帝朱允炆削藩,举起“靖难”大旗,最终打败了朱允炆,自己当了皇帝。(朱...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