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和详细资料大全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2收藏

汤和详细资料大全,第1张

汤和(1326年―1395年),字鼎臣,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汉族,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将领。

汤和为人谨慎,沉敏多智。1352年(元至正十二年),参加郭子兴起义军,授千户。在随朱元璋渡长江、占集庆(今南京)、取镇江诸战中,屡破元军,累功升统军元帅。

1357年(元至正十七年),镇守常州,多次击败张士诚部。1367年(元至正二十七年),为征南将军,在浙东击败方国珍部。尔后率部由海道入福州,俘获占据延平(今福建南平)的陈友定。又随徐达率军征今山西、甘肃、宁夏等地。

1378年(明洪武十一年),封信国公。1385(明洪武十七年),巡视海防。1388(明洪武二十年),在浙江沿海先后设卫所城59处﹐使倭寇不得轻入。1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告老还乡,赐第凤阳。

1395年(明洪武二十八年)农历八月因病去世,是少数明初开国功臣能得以善终者。追封东瓯王,谥襄武。

( 概述内来源 )

基本介绍 中文名 :汤和 别名 :汤鼎臣 国籍 :明朝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 出生日期 :公元1326年 逝世日期 :公元1395年 职业 :将领,官吏 信仰 :道家 主要成就 :平定福建 爵位 :中山侯    信国公 追封 :东瓯王 諡号 :襄武 性别 :男 人物生平,加入义军,驻守常州,平定福建,西征北战,告老还乡,筑城防倭,因病去世,人物评价,轶闻故事,史书记载,祖先 后代子孙,后世纪念,汤和庙,汤氏祠,“汤和公巡游”民俗活动,墓地,影视形象, 人物生平 加入义军 汤和于1326年出生在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孤庄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和朱元璋不仅是同乡,而且在一条小街上长大。童年的汤和有壮志,在嬉戏玩耍时,喜欢统率群童,练习骑马射箭。成年之后的汤和身高七尺,举止洒脱,沉稳敏捷,善于谋略。 汤和(右一)与众将领绣像 1352年(至正十二年),汤和带领十多个壮士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他因作战勇敢而被封为千户之职。汤和给儿时伙伴朱元璋写信,邀请在皇觉寺的朱元璋参加义军。有人知道了这封信的内容,要去告密。于是,朱元璋投奔了郭子兴的红巾军。朱元璋入伍后,因功被提升为镇抚之职,级别在汤和之上。 1353年(至正十三年),汤和随朱元璋进攻大洪山,攻克滁州,被授为管军总管。又随朱元璋攻取和州。当时诸将大多是朱元璋的同辈,都不肯居于他人之下,汤和比朱元璋大三岁,惟独他认真谨慎地听从指挥,朱元璋为此非常高兴。 1355年(至正十五年)农历六月,汤和随朱元璋平定太平,缴获三百匹战马。在攻击陈野先时,汤和被飞箭射中左大腿,他将箭拔出后继续投入战斗,最后与诸将擒拿住陈野先,攻占了溧水、句容。 1356年(至正十六年)农历三月,汤和随军平定集庆(今南京),立下了功勋。平定集庆后不久,汤和又跟随徐达攻取镇江,晋升为统军元帅,其后又率领军队出行巡察奔牛(今常州奔牛镇)、吕城(今丹阳吕城镇),降服陈保二,攻取金坛、常州,然后汤和以枢密院同佥(同佥为院官身份,节制元帅)的身份驻守常州。 驻守常州 常州与张士诚统治的东吴相连,张士诚经常派间谍出来侦察,汤和防守十分严密,使敌人探听不到任何讯息。敌人屡次出兵侵犯,汤和全都将他们击退,并俘虏敌人数以千计。随后,汤和进取无锡,大破吴军于锡山,赶走莫天祐,俘获其妻子儿女,晋升为中书左丞;又以水师出行巡察黄杨山,将张士诚所属的水军打败,俘获千户四十九人,被授以平章政事。汤和率军援救长兴,与张士信战于城下,城中出兵,与汤和一起夹击,大败敌军,俘获士兵八千人;解围之后,汤和率军返回,讨平江西诸山寨。永新守将周安反叛,汤和率军进攻,将其打败,连破其十七寨,然后围城三月,攻克永新,捉拿周安,并将他献给朱元璋,然后还守常州。 汤和题跋像 1365年(至正二十五年)农历十月,汤和随大军讨伐张士诚,攻克太湖水寨,攻下吴江州,围攻平江,在阊门和敌人战斗时,汤和被飞炮击伤左臂,应诏返回应天。伤好之后,汤和重返战场,攻克平江,因为军功,被朱元璋赏赐黄金和布帛。 平定福建 1365年(至正二十五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百官司属,封汤和为左御史大夫兼太子谕德。 1367年(至正二十七年),汤和被授以征南将军,与副将军吴祯率领常州、长兴、江阴诸路人马,前去征讨方国珍。渡过曹娥江,攻下余姚、上虞,攻取庆元。方国珍逃亡入海,汤和率军追击,将其打败,俘获敌军大帅二人,海船二十五艘,斩首无数,然后回军平定各属城。 汤和画像 汤和派使者招降方国珍,方国珍到军门投降,汤和获得士兵二万四千人,海船四百多艘,浙东地区全部平定。汤和于是与副将军廖永忠一起前去讨伐陈友定,从明州出发,由海路顺风抵达福州的五虎门,驻军南台。汤和首先派人前去劝降,陈友定不予答复,于是将其包围,在城下将平章曲出打败,参政袁仁请求投降,汤和乘机率领军队进城,然后分兵出行巡察兴化、漳、泉及福宁诸州县。 公元1368年(明洪武元年)正月,汤和又攻占延平,擒获陈友定,将其押送京城。 西征北战 1370年(洪武三年),明军北伐,汤和受命在明州造船,将粮食运往直沽,因受海上飓风袭击,将粮食运到镇江后返回。随即,汤和被授以偏将军,跟随大将军徐达西征,与右副将军冯胜一起从怀庆越过太行山,攻取泽、潞、晋、绛诸州郡。同年五月,汤和随徐达攻占兴元(今汉中)。 1371年(洪武四年),汤和率军渡河进入潼关,分兵径直奔向泾州,派部将招降了张良臣,张良臣不久又反叛离去,汤和会合大军围攻庆阳,将张良臣俘获斩首。汤和被授以征西将军,与副将军廖永忠一起率水师溯江伐夏,夏兵扼住险要地段,汤和进攻没能成功。又遇江水暴涨,驻军大溪口,军队长久不能前进,而傅友德已率军从秦、陇深入,攻取汉中。廖永忠已在其前攻克瞿塘关,进入夔州。汤和这才率军跟随其后,进入重庆,降服明升。还军之后,傅友德、廖永忠受到皇帝的赏赐,而汤和不及他们。 汤和半身像 1372年(洪武五年),汤和以右副将军的身份,随大将军徐达北伐,遇敌于断头山,战败,指挥使章存道阵亡,皇帝对此未予追究。汤和随即与李善长一起驻扎中都宫阙。又镇守北平,修筑彰德城,跟随徐达在定西将扩廓打败,平定宁夏,向北追击到察罕脑儿,擒获蒙古猛将虎陈,获马、牛、羊十多万头。后来在攻战东胜、大同、宣府的战役中,汤和都立有战功。返回京城后,官职授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爵位封为中山侯,每年的俸禄一千五百石,并授与子孙世袭的凭证。 1376年(洪武九年),伯颜帖木儿成为边境的隐患,汤和以征西将军的身份驻防延安,伯颜帖木儿向明朝乞求和解,于是汤和率军返回。 1378年(洪武十一年)春,汤和晋封为信国公,每年的俸禄三千石,参加商议军国大事。汤和多次去中都、临清、北平操练军队,修缮城墙。1381年(洪武十四年),汤和以左副将军的身份率军出塞,征讨乃儿不花,攻占敌人的灰山营,俘获平章别里哥、枢密使通而归。1385年(洪武十八年),思州蛮族叛乱,汤和以征虏将军的身份跟随楚王征讨,俘获敌军四万人,擒获蛮族的首领而归。 告老还乡 1388年(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年事已高,心中不愿诸将长期统领军队,只是还没有公开采取措施。汤和洞察出了朱元璋的本意,因此寻找机会对朱元璋说道:“臣年事已高,不能再指挥军队驰骋战场了,希望能返回故乡,为将来死去找一片容身之处。”朱元璋听后大为高兴,解除了汤和的兵权,开始在中都凤阳给汤和修建府第。 汤和雕像 筑城防倭 当时倭寇经常骚扰沿海一带,朱元璋把汤和召来,对他说:“你虽已老了,再请你替朕一行吧!”汤和到实地巡视后,决定在江浙沿海一带筑城59座。一年后(1389年,洪武二十二年),城终于筑成。汤和返京复命,凤阳新宅也已建成。汤和便带领妻子儿女去向皇帝辞行,朱元璋十分高兴,赐他黄金三百两、白金二千两、纸纱三千锭、彩币四十多套,赐给其夫人胡氏的物品也一样多,并且下诏褒奖,诸功臣无人能与他相比。从此以后,汤和每年一次上京朝见。 因病去世 1390年(洪武二十三年)农历正月初一,汤和到京师给朱元璋拜年时,得了急症,不能说话。朱元璋即日亲临探视,长久叹息之后,让他返回故乡。待汤和病稍好一点时,朱元璋又命人将他接到京城,让他坐车进入内殿,设宴慰劳,关怀备至,并赐黄金、布帛、御膳、法酒等等。1394年(洪武二十七年),汤和病情日渐加重,不能站立。朱元璋想见汤和,便命他坐车前往觐见,朱元璋用手抚摸着他,与他详细叙谈家乡故旧以及这些年来兴兵的艰难。汤和已经不能对答,只是不停地叩首。朱元璋见此情形,泪流不已,厚赠黄金、布帛作为丧葬费用。 汤和像 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夏天农历八月,汤和病逝,终年七十岁,朱元璋下诏追封汤和为东瓯王,諡号襄武。敕葬安徽蚌埠曹山南麓。 人物评价 《明史·汤和列传》:汤和晚年为人更加恭敬谨慎,入朝所听到关于国事的议论,不敢向外泄露一句。他有妾百余人,生病之后便全部用钱将她们打发走。他在朝廷上所得的赏赐,大多分给了家乡的乡亲们,每当见到布衣时的故交遗老时,汤和总是显得非常高兴。当时许多公、侯等老将都因奸党罪先后伏法,很少有人幸免,而汤和独享老年之福,并以功名而终。 轶闻故事 汤和经常因为酒醉犯错。在驻守常州时,他曾有事请示朱元璋,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便在喝醉后埋怨说:“我镇守此城,就像坐在屋脊之上,左右为难。”朱元璋听说之后怀恨在心。平定中原后,论功行赏时,朱元璋以汤和征闽时释放陈友定的余孽,使八郡重受骚扰;还军途中,又被秀兰山贼寇袭击,失去二名指挥使为由,不封汤和公爵。汤和伐蜀回来后,朱元璋又当面数落其逗留之罪,汤和顿首谢罪,此事才作罢。在封他为信国公时,朱元璋仍列举他在常州时的过失,并命人刻在世袭凭证之上。 史书记载 《明史·汤和列传》 《明史纪事本末》卷四 《读史方舆纪要》 祖先 后代子孙 祖先:曾祖父字「五一」,祖父「六一」,父亲「七一」 汤和有五子。长子汤鼎为前军都佥事,随征云南,中途去世。少子汤醴,积功升至左军都督同知,征讨五开,死于军中。汤鼎之子汤晟,汤晟之子汤文瑜,都早逝,没能继承爵位。明英宗时,汤文瑜之子汤杰请求继承爵位,英宗竟以四十年之久没人继承为由,将爵位罢免。汤杰无子,以其弟汤伦之子汤绍宗为后。明孝宗任用功臣之后,授汤绍宗为南京锦衣卫世袭指挥使。嘉靖十一年(1532年),封为灵璧侯,食禄千石。汤绍宗传子至孙汤世隆,隆庆年间汤世隆协守南京,兼领后府,改提督漕运,历任四十余年,因功加封太子太保,进升少保。死后,諡号僖敏。爵位传至明朝灭亡而终。 汤和的曾孙汤胤勣,字公让,诸生,工诗,负才使气,“景泰十才子”之一。巡抚尚书周忱使作启事,即席具数万言。周忱向朝廷推荐,于谦召询古今将略及兵事,胤勣应对如响。累授锦衣千户。偕中书舍人赵荣问候明英宗于沙漠,脱脱不花问中朝事,慷慨酬答不少屈。景泰中,因为尚书胡濙的推荐,署指挥佥事。天顺中,锦衣侦事者摭胤勣旧事以闻,谪为民。成化初,复故官。三年擢署都指挥佥事,为延绥东路参将,分守孤山堡。孤山最当寇冲,胤勣奏请筑城聚粮,增兵戍守。未报,寇大至。胤勣病,力疾上马,陷伏死。事闻,赠祭如例。 后世纪念 嘉靖年间,明朝东南方被倭寇侵扰,汤和所筑的沿海戍城都很紧固,历久不坍,浙人赖以自保,因此许多人以歌来表达对他的思念之情。巡按御史请命于朝廷,为汤和立庙祭祀。 汤和庙 汤和庙位于温州龙湾区海滨街道宁村十字街头。明嘉靖年间,御史上奏,为纪念汤和建造汤和庙,清乾隆年间扩建后殿。 汤氏祠 汤和逝后,其子孙改信国公府为汤氏家祠,朱元璋御赐楹联曰:“千年不朽勋臣府,万古长青信国祠”。 “汤和公巡游”民俗活动 为纪念明朝抗倭名将汤和,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永强一带民众盛行祭奠活动,后逐渐演变为全民公祭

的“汤和信俗”。近年来,宁村每年都会举办这一盛事,都有几千人组成威风锣 鼓、拼字龙舟、姓氏方阵等10来个方阵,一路巡游海滨街道20多公里的路程。2008年汤和信俗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墓地 汤和墓位于安徽蚌埠市龙子河以东的曹山南麓,墓高36米,宽39米,面积达40平方米,墓碑高625米,墓阶下有对称的石翁仲、石狮、石羊。 汤和墓始建于明代初期,1973年经抢救性考古发堀,汤和墓重见天日。 2006年10月,汤和墓被整修一新,墓园内矗立著新塑的汤和铜像,该墓区现己成蚌埠市的龙湖公园一景。并被列为蚌埠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影视形象 1998年电视剧《乞丐皇帝传奇》叶建飞饰演汤和。 2002年电视剧《大脚马皇后》李中华饰汤和。 2006年电视剧《朱元璋》杨洪武饰演汤和。 2006年电视剧《传奇皇帝朱元璋》张兴哲饰演汤和。 2015年电视剧《乞丐皇帝大脚皇后传奇》刘东建饰演汤和。

汤字是中国汉字中最早出现于史的文字符号之一,因而在中国上古时代的陶文、简籍、甲骨文、金文、帛文中都有汤字符号的记载。据考证而知,《古陶字汇》中收录的“氵早”字符号,就是最古老的汤字象型符号,从字型上分析,汤字如初升的太阳,因日临于水,则如字义。因汉代以前,文字符号可以拆装组合,“早”字亦拆为十日,《海外东经》证曰:“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故而十日既是汤。但因汤字符号与偒人发展的历史有关,故而汤字符号亦出现多元化,直至唐代汤字符号才得以统一化。因此,若想揭开汤字符号从多元化至统一的过程,就必须与偒人的发展历史相结合,才能弥补这一奇特的姓氏缺环。

我的祖籍是江西临川,1951年父亲汤展云举家移居北京,因而我有幸出生于首都,虽然没有回过老家,但每至佳节之日,京津两地的亲友必云集于我家畅怀乡情,因而乡音及乡情从小就萦绕在我的心田,由于血缘关系,我对“汤”氏的源流非常好奇,总想破解自己的血缘之谜。1985年我时任《经济学周报》发行部主任兼记者,于是利用到上海、杭州考察之机,顺路由杭州乘风而下直抵江西南昌。我的祖籍临川县李渡镇,今属南昌市进贤县,是江西四大古镇之一,李渡镇烧酒作坊遗址,则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遗迹最多、遗物最多、延续时间最长、地方特色最为鲜明的古代烧酒作坊遗址,被称为2002年中国考古六大发现之一。而其生产花炮的历史非常久远,其生产的礼花在东亚运动会、五十年国庆大典上为国争了光,因而李渡镇被称为“花炮之乡”。毛笔是中国的文房四宝之一,秦汉时期李渡镇就开始制造毛笔,并波及到文港镇,李渡镇在上海创办的周虎臣笔店、在安徽芜湖创办的李鼎和笔店及文港镇在湖北武汉创办的紫光阁笔店与浙江湖笔店并称为“中国四大笔店”,为此我的家乡又称为“毛笔之乡”。而今中国各县市都设有李渡镇医疗器械办事处,所以我的家乡又称为“医疗器械之乡”,这三大支柱产业为我的家乡赢得了荣誉,因此李渡镇被评为全国模范镇。

我的祖籍李渡镇柴埠口汤家港背靠金山,面朝汝水,山环水绕美不胜收。自宋代我高祖朝四公由雍州(湖北襄阳,唐称“雍州”)徙居于此开基立业,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这是我首次回到我祖先世代生居的故乡,只见汤村村头高耸着两排巨大的石碑坊,一块坊上书“中山优秀”;一块坊上书“玉茗流芳”。后经研究才知,“中山”是汤氏族徽标志;而“玉茗”,则是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的堂号。宗族长老汤友才先生,见我远道而来,特意请出了清宣统元年(1909)年由我祖父汤茗孙公主修的八修《汤氏宗谱》让我阅览,据临川《汤氏宗谱》记载:临川汤氏源于江苏苏州温坊,唐禧宗时我苏州温坊36世高祖汤宝亭公,任抚州路宣慰大夫,因督率唐军与黄巢大战兵败殉职,唐僖宗赐汤宝亭公为“公”,谥“忠勇”,敕葬抚州临川温坊北飞燕投湖山,立庙于长春地,供郡人凭吊,并有宋宰相晏殊作撰、宋宰相王安石题诗为证。汤宝亭公五子奉旨举家迁居临川,于温坊之侧守庐而居。我35世高祖汤德公是汤宝亭公的第三子,为唐赐进士,历官湖北襄阳文林郎,故而我三房宗支又迁出临川定居于襄阳。因襄阳唐时均是雍州移民,因而又称“南雍州”。宋代,我29世祖朝四公因避战乱,才返迁回临川,其见李渡柴埠口之地,上控南昌、九江;下辖抚州、南城,是江西水运的中枢枢纽,而其地山清水秀,水运繁盛,则依金山、傍汝水,构屋而居。因家族繁衍渐成为江右望族,因此其地于清时称:“汤家港”。因汤氏源于中山,故而称“中山汤氏”。因我不服水土,于是到张家窠汤氏祖坟山(今为李渡花炮城)祭扫祖墓后,即起乘回京。临行汤友才先生恭敬的将1947年我祖父汤茗孙先生主修的九修《汤氏宗谱》请出,郑重的交我带回北京保管。

自从我有幸接掌了我族宗谱,几余年来为揭开汤氏家族“中山”之谜,我读遍中国二十四史及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所有县志及《汤氏家谱》,初步认定河北定县(河北唐县、定县一带)与我家族徽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古史记载:定县古属“唐”,古天子傥女娲、帝喾、帝挚、唐尧、丹朱皆曾封于此称“唐侯”,因上古时汤与唐同音通用,所以又称“汤候”。东周时期,鲜于白狄族在此建中山国,因而汉初在此置中山郡。据湖南益阳《汤氏家谱》记载:河南陈留郡人汤振麟,仕唐为荆湖(湖北)统制,功封中山郡,谥“文毅公”,其后裔世称“中山汤氏”。然而,汉代江苏句容汤氏及两晋时期的安徽贵池汤氏就已经以中山氏自居了,说明中山汤氏的起源应早于唐代。典曰:“中字意为齐、殷、极。”因而齐国也可称中山国;而殷商王朝则可称“中央王朝”,以此推理中山氏可以追溯到殷商王朝的始创者汤武王子履。史曰:“冀州为天下之中。”冀州之称始见于伏羲氏时代,共工氏居此称帝,被母后傥女娲诛于冀州,因而冀州从共也。尧舜时期,冀州为大禹所划九州之一,因尧舜禹三代皆于山西运城地区称帝建都,所以山西运城地区当属天下之中,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之一。古之天子辖域为千里,藏缅语系曰:“千里之王为汤。”所以古天子号“汤”,因此汤是太阳、君王者的象征;《荀爽传》证曰:“汤在天为日,在地为火。”如:傥(汤)女娲、唐(汤)尧、汤孙(夏少康)、成汤等,都被尊为“汤”。汤由天子之号逐渐演变为姓,因而汤姓具备原始姓的多义、多形、多音、多变的条件,并具有分衍氏族的功能,因此汤姓成为中华民族第一姓。周代中国开始施行“谥法”和“避讳”制度,严格要求不准用古天子名号为姓,因此汤姓先后分衍出千万个氏族,所以汤姓是万家氏族之源,其与汤氏完全是两个概念。

那么汤武王子履是否与冀州有关系呢?中山与汤武王又到底是什么关系呢?《闻喜县志》曰:“中条山又名汤王山。”山上建有汤庙。翁同和道:“有汤庙湫池,祷雨辄应,亢旱如此”。由此可知,中条山既是中山,汤武王就是中山之主。《运城市志》曰:“中条山西连华岳,东接太行,绵延300里,居中若带,故名中条山。”中条山北麓运城市与夏县的交界处的三家村乡汤里,传说是成汤的故居。《运城市志》曰:“汤里传说为商汤武王故里。”为了证实《运城市志》的这一论点,1990年11月我专程去山西运城地区进行考证。运城地区下辖运城市、临猗县、万荣县、平陆县、夏县、永济县、芮城县等7个县市,在运城地区文联副主席杜东明、运城市文联主席樊晋英、山西省宣传部《山西画报》社记者樊小力等人的陪同下,我们先后考察了运城市、夏县、永济县的文物古迹。运城有一个百里盐池,是中国最大的无机盐产地,也是上古人类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殷商族就是靠贩运盐泽起家,成为一代名族。

据史书记载:帝喾第三子殷契是殷商族的始祖,《拾遗记》记载:“有神女简狄,游于桑野,见黑鸟(燕子)遗卵于地,有五色文,作八百字,简狄拾之,贮以玉筐,覆以朱绂。夜梦神母谓之曰:尔怀此卵,即生圣子,以继金德。狄乃怀卵,一年而有娠,经14月而生契。”唐尧称帝后拜三弟殷契为司徒,主管各部族教化,殷契认为自己是燕子卵所生,虞舜即位后赐契为“子”姓。燕卵真能诞生人类吗?我想这是古人对图腾的神话,实际上子契是上古以燕子为图腾的玄鸟部首领。子契初封为番侯,《世本•居篇》曰:“契居番。”番音盘,所以又称“盘侯”。子契协助大禹治水,因功而改封于商(陕西商州),辖域70里。子契的儿子昭明善于货殖,始创商贸文化,因此诸侯称其族为:“商族”。昭明之子相土为解决货殖运输而发明了马车,相土乘马驾车游历于天下,商族货殖千里主要贩运的是百里盐池的无机盐,因此在运城市至今仍保留着东古(明)、相城、马庄、马踢涧等地名。相土后率部迁至河南商丘立国,《春秋左氏传•襄公9年》记曰:“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相土晚年定居在安徽淮北县,在相山筑相土城,睢水流经于此,成为商人的母亲河。相土之子昌若、孙子曹圉经历了摄政羿与寒浞乱夏,至曹圉之子冥时,因冥助夏少康复国有功封为司空,主掌水土。夏少康11年黄河中下游因河沙淤积经常泛滥成灾,为根除水患,帝令冥率商人治水,冥率部迁至山西运城平陆鄍城,因地处运城咸(盐)池,所以咸(盐)池又称“冥泽”。《路史•国名纪》曰:“冥,鄍也,陕之(山西)平陆东北20里有鄍城。”冥治水20余年,因劳碌过度,于夏帝抒13年溺水而死,被尊为“水神”。《集解》宋忠曰:“冥为司空,勤其官事,死于水,殷人郊之。”

玄冥后裔王亥、上甲微、报丁、报乙、报丙、示任、主癸先后承继爵禄,其部族主要活动于山西中条山脉的运城和潞城一带,以贩运无机盐而货殖于诸侯。王亥为解决货殖负重问题而发明了牛车,我们在运城乡村所见到的黄牛与出土的唐开元镇河大铁牛极为相似,仿佛看见了王亥正在这里驯化野牛驾辕。上甲微时商族开始逐鹿中原,灭了有易氏,夺了其日御之职,由此商族继有易氏之后接掌了夏代的易台(天文台),并改称“灵台”。皇甫谧曰:“商家生子,以日为名,盖自微始。”上甲微建都于山西潞城,因而在运城也可以看到潞村的地名。主癸因居运城,与鹿蹄山(河南洛阳宜阳县)扶都部族相近,因此娶扶都为妻,一日扶都夜游郊外,见白气贯月,夜有狼星之精入寐,黑龙盘于帐,因而有孕,于乙日生子。主癸认为此子乃天帝之子,因生于乙日,则为其起名“天乙”。天乙自幼生长在中条山下,年稍长即随父经商,因其族迁徙不定,天下皆留其足迹,因而诸侯呼其为“子履”。我们在运城乡镇考察时,看到汤里、汤里滩、中杜里、中阳里等大量与商族有关的地名,就如同我们仿佛走进了一座古商族自然博物馆,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历史的遗存?给我们留下一个深刻的历史悬念。

汤里位于中条山北麓运城市与夏县的交界处的三家村乡,明代属于安邑县夏鸣乡4都,清代改名汤段里,今恢复汤里原名。但汤里已经没有任何有关汤武王的古迹遗存,到是汤里村北门外路东的高地上,有一个古人类生活居住过的遗址,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150米,文化层厚度为1 5米,暴露遗物有黑色陶片,绳纹陶片,大三足器陶片,石斧、陶环等物,蕴藏量较为丰富,经文物专家鉴定为新石器时代遗址。汤里南门的汤里滩位于三家庄乡与东郭乡之间,是保护盐池的一大天然滩地,这或许就是子履的盐贩之泽。通过中条山、中杜里、中阳里、汤王山、汤庙、汤里、汤里滩等地名的考证,“中山汤姓”徽号,的确与此有很密切的关系。子履早年因生居在中条山下,因而与有辛氏(陕西大荔县)隔河相望。《括地志》曰:“古辛国城在同州(大荔)河西县南20里。”故而两家联姻,共同南迁商(河南商丘)曹(山东曹县)之地。子履见夏桀无道,起而革之,先击败夏伯昆吾(运城曾有昆吾镇),又在鸣条(运城鸣条陌)击败夏桀,而建立商殷中央王朝,号“成汤”,因汤氏认为自己是成汤的后裔,所以就以“中山”为堂号,久而久之就成为家族的徽号。

其实,中山的名号早在上万年前就已经存在了,汤古氏创建“中央之国”,因而其居地就称“中山”,其女傥女娲承传了中央之国的国号,将地名移植到河北定县,汉译改称为“齐国”,脐为人中,所以齐与中互假通用,故而定县古称“中山”。商殷中央王朝承传了“中山”后,随着商殷族的不断迁徙,中山这一地名也随之广播于华夏大地,汤氏是殷商族的后来氏,承传了天子汤姓的符号,汤氏无论迁徙何地,均认为自己是在地球的中央,并将中山当作姓氏的起源之地移植到所迁各地,因而中山地名遍及海内。我们在汤武王的故里没有发现汤姓聚居地,而1994年运城市的人口统计,全市汤氏人口也只有48人。根据这个统计不难看出,现在的运城汤氏是后期移民而来,与中山汤姓没有任何关系。

据史书记载:中国自周代开始推行避讳政策,尤其不准用古天子名号为姓,因而汤姓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出现过改氏现象,汤姓逐渐被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同时又有其他姓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因避讳、避忌、避祸而改为汤氏,这就是现在的后来氏“汤氏”。仅史书上可以查到的就有荡姓、御姓、杨(扬)姓、唐姓、殷姓、潘姓、康姓、昌姓、朱姓、张姓、砀姓、梅姓、袁姓、梁姓、宋姓、温姓、乐姓、易姓、余姓、贺姓等姓改汤姓,还有高山族邹族、蒙古族撒姓、藏族乞髯氏、契丹唐括氏、满族汤务氏及日本大和民族改汤氏,而今汉族、蒙古族、土家族、苗族、侗族、畲族、白族、水族、傣族、高山族、回族、壮族、藏族、羌族、布依族、黎族、哈尼族、撒尼族、僳僳族中均有汤氏。汤氏今日总人口只占中国总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一;又曰:百分之零点一九,位居中国人口第90位。虽然汤氏只属于中等氏族,但是“中山”的徽号却因而得以延续。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新闻学家戈公振(1890-1935)“公振”二字的嵌字联。戈公振,名绍发,江苏东台人。著有《中国报学史》等。

 上联典指清代诗画家通证明,僧,青浦人。嗜画山水,以太仓王圆照为师,西卢老人尝匾其居曰:“墨花禅”。下联典指清代诗人通复,僧,字文可,嘉兴人。工诗,有《冬关诗钞》。

 汤氏宗祠

 汤氏宗祠 (安徽省黟县宏潭乡汤氏宗祠群)

 汤氏宗祠是一处汉族祠堂建筑,属于汉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祠堂的建筑形式大都是三进式。前进为小厅;中进为大厅;后进为香坛,是供奉祖宗神位的地方,进与进之间有天井,天井两边有走廊,祠堂大门建有五凤楼,门亭石柱,门前是院落。

 四言

 中山世泽;信国家声:全联典出明朝时期的汤和为开国功臣,封信国公。“中山”,指今江苏省溧水县东。溧水汤氏祖堂在秋湖石滩头古村。

 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晏氏宗祠位于白岭集镇修水五中对面。占地600平方米,前面是修河源头,背靠幕阜山主峰,左邻南岭,右傍金峰山。

 文庙从祀;孝感动天: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河南睢州人汤斌,字孔伯,号潜庵,顺治年间进士,官潼关兵备道,后辞官跟从孙奇逢学习,讲《孝经》等书;奏请减轻苏松田赋,救济江北水灾灾民。官至工部尚书。著有《洛学篇》、《睢州志》等,从祀文庙。下联典指元朝时期的新建人汤霖,字伯雨,幼年丧父,事母至孝。母亲患热病,想要冰,当时正是热天,他整天在池边号哭,忽听池中有嘎嘎响声,一看是冰,急忙取来送给母亲,母亲的病果然好了。

 飞星应兆;治圃隐居:上联典指五代时期的汤悦尝见飞星坠盘中,掬吞之,遂文思大进。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汤岩辞官归治小圃,隐居自娱。

 五言

 瓯王威德远;诗公美名传: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御史大夫汤和,字鼎臣,濠州人。与朱元璋一同起兵,转战苏、浙、闽、蜀、屡有战功。洪武十九年,奉命在沿海筑城设防,抵御倭寇。追封东瓯王。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进士、诗人汤右曾,字西,仁和人。由编修累官吏部侍郎,兼掌院学士。帝重其文学,御制诗赐之,目为“诗公”。其诗才大而能恢张,与秀水朱彝尊并为浙派领袖。有《怀清堂集》。

 临川传四梦;武进誉三绝: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剧作家、文学家汤显祖(公元1550~1617年),字义仍,号海若。临川人(今江西临川)。少年即有文名。以拒绝张居正延揽,明至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始第进士。历官南京太常博士、礼部主事,后为遂昌知县,以抑豪强触怒权贵,被劾归里。家居二十余年,精研词曲和传奇,专事著述,所著《紫钗记》、《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世称《临四川梦》。其中《还魂记》最负盛名,对封建礼教和黑暗政治,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抨击。另有诗文集《玉茗堂全集》。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诗书画家汤世澍,字润之,武进人。国子监生,写生鲜丽,为近世江南赋色家一大宗。收学米芾,题识精美,时称“三绝”。

 六言

 姓字高标鼎甲;文章雄列大家: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剧作家、文学家汤显祖。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南京国子监祭酒汤宾尹,字嘉宾,宣城人。万历中乡举第一,廷对第二,授编修。有《睡庵集》。

 七言

 彭蠡毓浏阳之秀;长沙挹湘水之清:上联典指朝时期的朝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清远道人,江西省临川人,所居处称玉茗堂。早年就有文名,曾拒绝首席大学士(宰相)张居正的'招揽。万历年间进士,官南京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因弹劾宰相申时行,降为广东省徐闻典史,改浙江省遂昌知县,后因不依附权贵被免官。曾跟从泰州学派罗汝芳读书,又受李贽思想的影响,并与僧人达观相友善,晚年有佛教、道教的出世思想。作有传奇《玉茗堂四梦》(《紫钗记》、《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及《紫箫记》,诗文有《玉茗堂集》等。明清两代有戏曲作家模仿他的文词风格,被称为“玉茗堂派”或“临川派”。下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长沙浏阳人汤寿,字君保,淳熙年间进士,官至大理少卿,进直徽猷阁。为人刚直,多次被人中伤,朝廷有“清风峻节”的评语。

 东坡居士休题杖;南郭先生且滥竽:此联为汤氏历史名人汤东谷自题联。

 十一言

 上联典指明代涉县知县沙玉,历民备耕抢收,涉民丰衣足食。尝于禾稼熟时,督民昼收获,未毕,飞蝗大至,邻邑禾食尽,涉民得保全。下联典指明代新城知县沙良佐,廉慎爱民,笃于学校,未几,人足衣食,庭无讼者,百姓戴之。 气度恂恂,风流名将;

 星堕盘中,彩笔生辉光祖泽;圃治山下,窦峰垂训裕孙谋:上联典指五代时南唐时期的秋浦人汤悦(原名殷崇义,入宋后因避讳改姓名),博学能文章,李Z时官左仆射,朝中许多文件都出自他的手笔,后主时升左仆射、同平章事(宰相),北宋开宝年间以司空知左右内史事。太宗诏令修撰《江南录》,太祖开馆修《太平御览》,他都参与其事。相传曾在梦中见飞星堕入盘内,他掬来吞下,于是文思日进。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贵池人汤岩起,初任营道知县,以廉洁著称,官至徽州通判。后辞官归家治小圃,隐居自乐。著有《论语义》及诗集。

 全联典指宋代礼部侍郎燕肃,计量发明家。山东益都人。举进士,性精巧,造指南、记里工鼓,计算方向和里程,十分精密。又创造莲花漏法以计时,非常准确。

 星堕掬盘,吞彩笔生辉光祖泽;风流治圃,禾窦峰垂训裕孙谋:此联为汤氏宗祠联。

云作袈裟方石僧,岩前独立几经春。有人若问西来意,默默无言总是真。——宋代·汤思退《咏石僧》 咏石僧 云作袈裟方石僧,岩前独立几经春。

有人若问西来意,默默无言总是真。汤思退(1117年—1164年),南宋宰相,字进之,号湘水,浙江景宁汤氏第七世祖。据《汤氏宗谱》记载,汤氏二世祖永高于北宋初自青田徙居剑川石笏,即今龙泉市八都镇瀑云安田村。北宋末其曾祖父汤高由此徙龙泉县龙门乡汤侯门村,民国年间,该乡被划归云和县,现已变为库区,沉没仙宫湖中。所以汤氏称自己系处州龙泉人。

汤思退

猜您喜欢谁从王母觅来栽,等得花长结子来。我种数株能向久,有花如锦子如杯。——宋代·陶梦桂《桃》

谁从王母觅来栽,等得花长结子来。

我种数株能向久,有花如锦子如杯。肉谱知何从,涂高流亦深。汉相似尧相,奕兰端至今。——宋代·唐士耻《送杰老住仙游》

送杰老住仙游

肉谱知何从,涂高流亦深。

汉相似尧相,奕兰端至今。曳杖登春台,万物含光辉。天地岂不大,孤云独无依。我友在东海,古屋弦湘妃。昔醉芙蓉浦,今掩桃李扉。不见已三年,何由会王畿。赠子青玉案,报我紫金鞿。日暗牛羊下,月明乌鹊飞。有生共如此,扰扰徒增欷。——宋代·汪莘《春怀十首》

春怀十首

曳杖登春台,万物含光辉。

天地岂不大,孤云独无依。

我友在东海,古屋弦湘妃。

昔醉芙蓉浦,今掩桃李扉。

不见已三年,何由会王畿。

赠子青玉案,报我紫金鞿。

日暗牛羊下,月明乌鹊飞。

有生共如此,扰扰徒增欷。

汤姓的特别在于汤姓系承于商汤,汤姓最早发源地今河南境内。由于商朝历经七次迁都,故商代汤姓已遍河南、山西、河北及周围一带中原地区。秦汉时期,汤姓尤以河北一带繁衍最旺,故在汤姓的发展史上有中山郡及范阳郡两大郡望。

汤姓是起源源流:

1、源流一:

(1)系出子姓,始祖成汤,以谥号为氏。成汤,帝喾之子契十四世孙,姓子,名履,又名天乙。灭夏建商后,定都毫。死后谥成汤。其子孙中有一支以谥号命氏,成为汤氏。

(2)该支汤氏正确读音亦作yáng,汤氏族人大多尊奉商汤(子履、成汤)为得姓始祖。

2、源流二:

(1)源于子姓,出自西周初期亳国国王汤子偃,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史记·殷本纪》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公平定武庚反叛后,把商旧都周围分封给商纣王庶兄微子启,建立宋国。传至偃,自立为王,偃之弟曰昌,昌生隆,改姓子,后因秦始皇焚书坑儒,畏祸改子姓为汤姓。

(2)在今藏、羌民族中,多有称汤氏、唐氏者,读音皆作tāng。

3、源流三:

(1)出源于荡氏,出自春秋时宋国荡姓家族,属于简改姓字为氏。据史籍《万姓统谱》记载,春秋时期,宋国有荡姓,后去掉草字头成汤氏。周武王灭殷商后,封商纣王之庶兄微子启于宋,以奉汤祀。

(2)至春秋宋国大臣荡原,任司城,其子公孙寿不愿继父位,由其子子荡意诸继任,后子孙去草头称汤氏。荡侯的子孙为避祸,便去掉“荡”字的“草”字头,而改为远祖共工氏的汤姓。

4、源流四:

(1)源于风姓,出自远古太暤(昊)伏羲氏的十个儿子汤,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传说,当时洪荒,伏羲与妹妹女娲成婚,育有十子。

(2)伏羲崇尚太阳,将十子称“旪”,后史也记载为“暘”、“阳”等,分居于汤山,其后裔子孙多以居邑名称为姓氏,世代相传,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3)该支汤氏正确读音作yáng,汤氏族人中仍有尊奉伏羲、女娲为得姓始祖者,且不与子姓汤氏合谱。

汤氏图腾:

1、汤姓是以太阳、水蜥蜴(中华鼍龙)为图腾,象形是日升之谷,名汤谷,又名旸谷。

2、古代中国人认为,太阳每天从东方大海中的汤谷(温源谷)升起,傍晚落入西方弇兹山(又作崦嵫山)的虞谷,经过归墟又回到汤谷,洗个澡,在东海扶桑树下休息,另一个太阳从扶桑树顶启程。

3、所以汤是以龙为扶桑木和大海的代表,推动太阳的升起,以此为图腾组合。

以上内容参考 -汤姓

汤姓是子姓的衍生分支,汤姓得姓,既有美丽动人的传说,也有确切可考的历史文献资料。汤姓的祖先向上可以追溯到黄帝。黄帝有个儿子叫玄嚣,其后代有子曰契。汤姓始祖商汤是契的第十四世孙。

  汤名“天乙”,又名“履”。夏朝时曾任方伯之职,专管征伐之事,在夏朝末年继立为商族领袖。由于他一直握有重点,并能爱护百姓,施行仁政,深得人拥戴,也取得了周围方国的信任,他们慕名前来归附,商族人军事实力急刷膨胀。商汤开始了灭夏准备工作。

  商汤攻夏,先从征服葛开始,前逐步扩大灭夏和统一周围方国的战争。商汤经过十一次征战将韦国、顾国和昆吾灭掉的,基本上剪除了夏朝的羽翼,占据了兖、豫大平原。经过鸣条之野的决战,夏国灭亡。商汤回师亳邑,众多诸侯前来朝贺表示臣服。后商汤称武王,国号为商,定都亳。商朝正式建立。汤死后,被尊为“成汤”,他的子孙为纪念其丰功伟业,有以他的名字作为氏的,这便是汤氏的最早来源。

  现有的汤姓子孙,均系成汤之后,但得姓的途径有所不同,时间上有早晚。从目前资料来看,主要有三种情况:

  第一:商汤死后,其子孙以他的名字命氏(一说是以他的谥号成汤之汤字为氏),自称汤氏。这是目前汤姓是最大的一支,也是得姓最早的一支。对此,各类史籍均有不同的表述。宁《通志。氏族略》中记载,“汤氏,子姓。夏、商之前未有谥法,尧、舜、禹、汤皆名也”;宋邵思所纂的《姓解》一书中说,“汤,子姓也。封于商”。明嘉靖年间陈士元所著的《姓觿》引用《氏姓大全》一书也认为“商汤之后”。

  第二,汤姓得姓的第二种途径于秦朝时宋国遗民中的一支改姓。

  商汤的子孙中也有一部分并没有使用汤作氏,而是继续尚用原来的子姓、姬姓,或者使用商姓或殷姓。这一部分商族后裔的姓氏状况一直沿续到周王朝的建立。商朝兴盛数百年后,由于统治者的骄奢*逸,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终被实力强大的周族人所取代。其间商纣王的兄长微子启多次劝谏纣王,竟被贬为庶民,居宋地(今河南商丘)周王攻打宋都时,微子启袒胸露臂,担着棺材,自缚投诚,表示愿意臣服,同时恳求不要灭掉商族。周王为表示不灭殷商之意,特封启于宋,并立宋国作为自己的藩国。商族其它没有封官的子孙,有的以国为氏,即姓宋,有的仍然以原国号商为姓,或者以殷为姓。因此,可以说,汤姓与宋姓、殷、宋三姓,实出于一家。据《史记。殷本记》记载:启去世以后,其弟衍继位,后传位至偃时,偃自立为王。宋国于公元前286年被齐、魏、楚三国联合灭掉。当时,宋国的子孙大多以国为氏姓宋,其中偃的弟弟昌的族人改姓子孙。秦始皇统一六国时,为加强中央集权,焚书坑儒,昌的儿子隆又改“子”姓为“汤”姓。由于在商至秦朝数百年的发展中,商时的汤姓与秦时的汤姓已经明显地发生了变化。所以,这里,将此类汤姓得姓方式单列出来加以介绍

1、出自夏朝成汤之后,成汤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王朝,定都于亳,始称商汤。汤逝世后,成汤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字“汤”为姓氏者。

2、出源于荡氏,出自春秋时宋国荡姓家族,属于简改姓字为氏。春秋宋国大臣荡原,任司城,其子公孙寿不愿继父位,由其子子荡意诸继任,后子孙去草头称汤氏。

3、源于子姓,出自西周初期亳国国王汤子偃,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扩展资料:

汤氏人口分布

在湘赣浙沪、闽台、皖苏南部、湖北大部、广东大部、云南大部、黑龙江西北、内蒙古东北,以上地区覆盖面积63%的汤姓人群。在皖苏北部、山东东部、北、川渝贵、云南西部、广西、广东西部、海部,该地区居住了大约32%的汤姓人群。

汤氏名人

1、汤世澍,清代诗书画家,为近世江南赋色家一大宗。

2、汤化龙,湖北浠水人,民国开国元勋、清全国各省咨议局联合会主席、创立湖北革命军政府任民政长、民国首任众议院议长。

-汤姓

汤和详细资料大全

汤和(1326年―1395年),字鼎臣,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汉族,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将领。 汤和为人谨慎,沉敏多智。1352年(元至...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