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家谱,本人颜姓,名兴国,因祖辈失火导致家谱遗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1收藏

求家谱,本人颜姓,名兴国,因祖辈失火导致家谱遗失,第1张

找家谱不难,你得记得上面的十几个字。然后对应长辈传下来的消息比如是从某某地迁徙过来的之类的。然后在加上你的户籍地就好找了。当然,前提是你们是有郡望堂号的。如果没有郡望堂号是祖上改姓并且只有你们这一支那就找不到了。

湖南临澧、石门、桃源、常德颜氏家谱,(现代)颜寄村等编纂,2002年电脑排印本。注:始祖为春秋颜回;始迁祖为明颜庭珊。

湖南邵阳颜氏族谱一卷,著者待考,手抄复印本。始迁祖为明颜信甫。

湖南衡阳颜氏宗谱一卷,(民国)颜绍尧撰,民国写本之1999年复印本。先祖为春秋颜回;先祖为北宋颜元晋。

湖南醴陵颜氏续修族谱二十二卷,首二卷,(民国)颜家驹、颜业巍等修。

湖南醴陵湾溪颜氏三修族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颜家铎纂修,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明颜鲁政。

湖南醴陵楠桥颜氏支谱,著者待考,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明颜世杰;先祖为颜应相。

湖南衡阳楚衡颜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宋颜元晋;先祖为颜孟四、颜政。

湖南衡阳楚衡颜氏族谱,(清)颜正辉等纂修,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木刻活字印本。先祖为颜真卿;始迁祖为宋颜元晋;先祖为颜孟。

湖南宁乡颜氏续修族谱,(清)颜松云等纂修,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春秋颜回。

湖南宁乡颜氏续修族谱十二卷,(民国)颜棣华等主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宁乡沩宁枫林颜氏支谱十六卷,(清)颜泽琼等主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先祖为春秋颜回;先祖为唐颜真卿。

湖南湘潭高山坝颜氏六修支谱四卷,(民国)颜甫主修,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春秋颜回;先祖为唐颜诩。

湖南湘潭颜氏四修族谱二十六卷,(清)颜怀辅等纂修,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春秋颜回;先祖为唐颜诩。

湖南湘潭颜氏续修族谱二十卷,附二卷,(清)颜怀宝纂修,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春秋颜回;先祖为唐颜诩。

湖南湘乡上湘颜氏三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颜万粮;始迁祖为颜万华。

湖南安化颜氏六修族谱,(民国)颜回生主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

福建、江西、浙江颜氏续修通谱,(民国)王元熙主修,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木刻活字印本。先祖为北宋颜泊;世祖为颜仁贵。

湖南衡阳楚衡颜氏族谱二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甘肃兰州颜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民国)颜永祯等纂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甘肃学院铅印本。始迁祖为明颜胜。

甘肃兰州、金城颜氏家谱十二卷,(清)颜豫春纂修,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明颜胜。

浙江温岭太平金清颜氏二房世谱,著者待考,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宋颜大本。

浙江永康颜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木刻活字印本。

江苏溧阳颜氏家乘,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宋颜日轮。

江苏镇江古润颜氏宗谱十二卷,(清)颜锡名纂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锡类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镇江古润颜氏宗谱十二卷,(民国)颜鋆纂修,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锡类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始迁祖为明颜高。

颜氏家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分支祖为宋颜实;分支祖为宋颜嶢。

颜氏续修通谱九卷,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复修,(清)颜光远等重修,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克复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北沔阳、鹏江、湖南、江西等省南北颜氏通谱,(清)颜星纂修,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木刻活字印本。湖南攸县鹏江颜氏根据南北通谱源流世系,再纂颜氏家谱。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重修,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颜理耀编纂三修和南省通谱,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颜邦佐四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颜其柜、颜其玙等五修,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颜梓琴等六修,1997年颜真愚、颜雪荣、颜林祥等七修,颜真愚、颜雪荣撰序。2006年邵东颜昌利主修全国颜氏通谱,颜林祥、颜建森、颜峥嵘编纂,计算机排印本。

以上是有记载的颜氏。你可以就近去找他们核实。家谱对的上那就是了。

《知否》之中,小秦氏,心狠手辣,计谋颇深。为了让自己的儿子能够继承侯府的爵位,她苦心积虑的算计,最终将顾廷烨赶出了顾家,唯一可惜的是并未逐出家谱。按理来说,小秦氏对顾廷烨的诬陷,是气死自身父亲的逆子,名声彻底败坏。在孝道为先的年代,顾廷烨被划去家谱上的名字,也是情理之中的。那么为什么小秦氏没有敢将顾廷烨逐出家谱呢?

其一,丹书铁卷成为顾廷烨的保命符

顾家,世代武将出身,顾廷烨的祖父曾因功劳显赫,被皇上赐予过丹书铁卷。以当时顾家的情况来说,顾廷烨是最合适的爵位继承人,逐出家谱是一件大事,小秦氏一人无法决定,应该由家族之中的众长老一同决定。可长老从来都不是傻子,明面上是在附和小秦氏的想法,可真正内心都各有决定。

这就直接导致了,小秦氏费尽心思将顾廷烨赶出顾家,可在顾廷烨立下战功后,又风风光光地重新回到顾府。当年,若是顾廷烨被家谱除名,身为丹书铁卷爵位最为合适的继承人,皇上必定会对此事进行过问。顾偃开的死亡,看似是顾廷烨将其气死,不孝,实则背后令有隐秘。小秦氏没有必要冒着极大的风险,将顾廷烨彻底斩草除根。在她心中,自己一手溺爱捧杀带出的顾廷烨,也不会有任何翻身的可能。而顾府的爵位,也会顺理成章地在几经波折后,由自己的儿子继承,一切事情到此为止就足够了。

其二,顾偃开曾为顾廷烨留下遗书。

顾偃开,他是一个计谋颇深的老狐狸,三任妻子,都为侯府做出了贡献,他可谓是将一生都奉献给了侯府。表明上,顾偃开对所有儿子都很关切,悉心照料,可实际上早已对顾廷烨多加提点,希望他能够真正独立。对于这个与自己性格最像的二儿子,顾偃开是最为喜欢的。他早早写好的两封遗书,是给顾廷烨未来最大的保障。

顾偃开在生前特意写了两封遗书,分别交由到不同的长老手中,害怕的是在自己死后,顾府出现动荡,顾廷烨无家可归。遗书中的内容是,在他死后,白氏留下的所有财产都交由给顾廷烨一人。当年若非白氏带着百万两纹银相嫁,顾府也不能够解脱危机。现今,一旦顾廷烨被家谱除名,所有的白氏遗产,顾廷烨都要带走,这对于长老们来说绝非一件好事。为了保留下白氏的财产,顾廷烨绝对不能够被侯府除名。

其三,小秦氏有着自己的想法。

小秦氏,她在进入顾家以来,百般谋划,终究是为了让自己的儿子顺利成章的继承爵位。她在前期的剧情中,一直都是一个温柔,慈爱,美好的继母,可谁知她内心深处的野心和欲望。小秦氏在顾偃开去世后,也是一点点将自己的真面目暴露在顾廷烨的面前。顾廷烨其人身上有两样为人所图之处,一为侯府爵位,二为白氏的财产。在顾廷烨被赶出顾家后,他与爵位无缘,更是可以成为制约顾廷煜的存在。可若是直接除名,小秦氏渴求的白府财产也将被他带走。不除名从来都不是心软,而是有着更大的利益。

至于顾廷烨,在离开顾家之后,彻彻底底看清了自身所处的境况。在知道自己并未被家谱除名后,他拼命地建功立业,战场厮杀,只为了将顾家本应该属于自己的东西取回来。权势永远是一个人最为重要的武器,曾被灰溜溜扫地出门的顾廷烨,在建功立业后,回到顾家,无人敢去阻拦。可一事无成,逍遥浪荡的顾二叔,永远不会被人重视。最终,小秦氏的算计落得一场空,她的儿子并不想要侯府的爵位,而顾廷烨也终究成长为真正的男人。

我觉得这个事可大可小。因为这个族谱对于一个家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它能知道一个家族的起源与根本。特别是那些从祖辈上传下来的的族谱还具有很大的文物价值。所以,如果对方非要追究这个事的话也是不好弄的。当然,如果这个族谱不是从祖辈上传下来的,是现代人重新修订的,可能村里不止一套,这个就不是大事。就怕全村就一套让你弄丢了,就麻烦了。你肯定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最起码你要赔偿。属于民事责任。

从盛长柏告诉顾廷烨的话里,可以知道顾廷烨的名字并没有在族谱里除名,他还是顾家人。但是按照古代的礼法,顾廷烨气死自己的父亲,肯定是要被族谱除名的,顾堰开咽气之前也没说什么,那么到底是为什么呢?

在顾廷烨重新获得权势之后,才知道,原来自己的父亲心里是有他的,虽然表面上不说,但是顾堰开一直对白家对顾廷烨抱有歉疚感。所以,很早的时候,顾堰开就给家里的族老写了信,信中明确说明顾家的那些财产是当年白氏的嫁妆,以后全部都属于顾廷烨。顾家人没有权支配。

而且,顾堰开不单单写了一份,还写了两封,分别寄给不同的族老。这样的做法,可以说明顾堰开十分清楚顾家人的冷血无情,一旦他有什么意外,顾家人一定不会善待顾廷烨,会想尽办法把顾廷烨赶出去。万一其中一家族老被人收买,另一家就可以出来佐证,谁也不可能搞鬼。而且,顾堰开选的族中人也是人品威望比较信得过的人。

这两封信的内容,大家也是在顾堰开死后,各位族老来到现场,顾家人才知道的,所以他们谁也不敢说要顾廷烨除名了,因为那样的话,顾家就一无所有了。顾家那些米虫原本是想顾堰开死了,把顾廷烨赶出去后,还可以分一点家产,没想到顾堰开早就安排了后手。而且,这里也可以看出,顾堰开为什么没有将这封信交给他的兄弟,而是遥远的族老呢?可见顾堰开十分清楚自己家族这几位亲兄弟的为人,所以不堪托付。

但是顾廷烨没有去现场送终,而是在大街上跪拜了。所以那时候的顾廷烨并不知道顾堰开为他做了这件事,反而心里很自责,以为是自己的任性气死了父亲。所以顾廷烨族谱没有被除名,不是顾家人仁慈,而是他爹写的两封信。

不管侯耀华会不会说相声,我想说的是,不是每个骑白马的都是白马王子,也许是唐僧,同样的道理,不是每个穿相声外套的都是相声演员。侯耀华是相声大师侯宝林的儿子,侯耀文的哥哥,中国戏曲影视研究院副院长、艺术总监。是的,有这么多头衔,但是没有一个著名相声演员的头衔。

为什么侯耀华不会说相声却依然大量收徒

我们无法评论他是否会说相声,但我们也可以肯定他的相声技巧并不出色。他的弟弟曾经评论说,他的相声表演是读相声。虽然侯耀华的相声技巧并不出色,但这并不影响他为自己的未来找到一个好的大师。他是常宝华的关门弟子事实上,他早就不再收徒弟了并让他成为了大师兄。

这样的光环加在他身上也就不足为奇了。很多人说,侯耀华拜常宝华为师后,招了一大批弟子。其实这是谣言。早在拜常宝华为师之前,侯耀华就有了一大批徒弟,不仅谈相声,还有影视演员和漂亮的网络名人。

被捧起来,就会成为热门

有声世界和娱乐圈一样。只要你被人捧起来,你就会成为大热门。然而,有些人不同于那些努力学习相声,想拼自己能力的人。他们怕吃苦,怕亏待自己,就挤着脑袋走捷径。毕竟,侯耀华的名字是一块金字招牌。不管你是谁,你都要看着侯宝林和常宝华的脸,给他三个薄面。

收徒给郭德纲看

其次,还有一群人拜侯耀华为师,以此来恶心郭德纲众所周知,在德云社,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郭德纲得罪了很多人,包括侯耀华以及被郭德纲踢出家谱的人。

俗话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为了厌恶郭德纲,何伟曾经拜侯耀华为师。一方面,这种行为令郭德纲,反感,另一方面,曾经是郭德纲徒弟的何伟,瞬间与他成了辈分。可以说他居心叵测!

岳飞被杀后

一支后代逃到韩国

提到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国韩国,给人最初印象就是喜欢“偷文化”。因为古代是中国的附庸国,近代是日本、美国的“殖民地”,没有什么光辉的历史,喜欢窃取邻国的文化和名人为自己国家的。

韩国人最出名的事情,就是喜欢乱认祖宗,将东夷、高句丽等,都说成是所谓的“韩国文化”,还将很多中国人认为是自己的祖宗。以至于出现了“什么,孔子是韩国人?什么,西施是韩国人?什么,孙中山是韩国人?什么,我也是韩国人?”的笑话。

不过,韩国虽然喜欢乱认祖宗,但他们国内,还真有一支是民族英雄岳飞的后人……

岳氏五子

岳飞生于北宋崇宁二年二月十五即公元1103年3月24日,史料记载,他“少负气节,沉厚寡言,性刚直,意欲所言,不避祸福”,自小喜读史书兵法。16岁那年娶妻刘氏,17岁就生下了长子岳云。

1122年,20岁的岳飞从军征辽,虽立下很多战功,因性直,不是被革职就是被迫“告身归乡”。

1125年4月,岳飞次子岳雷出生,四个月后,他就因为上书反对赵佶南迁被革职。直到1128年第四次从军,才算是站稳了脚跟,并仅用5年时间威震天下,受封武功大夫、昌州防御使、通泰镇抚使兼知泰州,成为独镇一方的大员。此后,岳飞南征北战,北伐收复襄阳六郡,镇压湖南钟相杨么起义,在此期间,四子岳震于1135年5月出生于潭州(长沙)。

岳飞迎来了仕途的高光时刻,被封为太尉,升湖北京西路宣抚使兼河南河北诏讨使兼营田大使。赵构甚至专门下诏:“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

1140年,在五子岳霭出生一年之际,金军背盟再次南侵,岳飞加封正一品少保,奉旨再次北伐中原,一路连奏凯歌,兵锋直指汴梁,甚至金兀术的子婿都派人悄悄联络,说愿率5万之众来降。就在这大好时刻,“大金江南国主完颜构”粉墨登场,连下12道金牌要求岳飞班师。让岳飞“十年之力,废于一旦!”岳飞不能骂皇帝软弱,只能说“非臣不称职,权臣秦桧实误陛下也”。

1142年1月27日夜,岳飞蒙难于大理寺狱中。

岳飞的五个儿子,下场各不相同。长子岳云长年从军,在岳家军中颇具威望。大理寺的判决是“官减外,徒三年,追一官,罚铜二十斤入宫,勒停。”但赵构却下诏“岳飞特赐死。”次子岳雷流放广南路,死于流放地。三子岳霖流放惠州,有生之年得见父被平反,广泛征集父亲事迹,次子岳珂在此基础上编成了《鄂国金佗稡编》。岳震和岳霭本也该流放,但被家人提前送过长江,隐姓埋名,直到父亲去世21年后才恢复了岳姓,宋孝宗还专门将岳霭的名字改名为了“岳霆”。

逃亡他乡的岳飞后人

岳霆长大后生了三个儿子,分别为岳墦、岳玙和岳琨,子孙后裔主要在鄂、豫、皖、湘四省。

其中,岳玙有一个儿子叫做岳浮海,元朝时跟远征南大将军李柏南征北战。岳浮海之子名为岳阿甫,岳阿甫的儿子岳雅远是女真金牌千户,因军功被提为征西大将军,带兵进驻青海。

岳雅远的儿子叫做岳豆兰,后来随母姓改为了佟豆兰,受封为了“青海伯”。岳豆兰虽然是岳飞的七世孙,但也成为了事实上的“大元忠臣”,后来奉命带着大军从青海进入了高丽。

胡虏无百年之运,天降猛人朱元璋很快就推翻了蒙元。留在高丽的岳豆兰,没有选择为这个新建立的汉人王朝效忠。反而在1371年,也就是洪武四年跑去投奔了高丽都统制李成桂,还把自己的姓名改成了“李之兰”。

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决定收复铁岭的东、北之地。

当时的高丽朝廷犯了自古以来就存在的狂妄自大毛病,竟然觉得单靠自身就能对抗将元朝都给推翻了的大明天军。不但拒绝将土地交给明朝政府管辖,反而胆大包天的命令李成桂去攻打辽东地区。李成桂知道自己和明朝军队的差距,真要去打仗那和送死无异。在上书反对无效后,只好带队渡江,走着走着发现“行军困难、粮饷不济”,就跟朝廷上书要求撤军。高丽王辛禑死活不听,强令他继续进军。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李成桂直接带着部队返回了开城,将门下侍中崔莹流放,自己和一个叫曹敏修的人总览朝政。不久后,就有人拿一本《汉书》跑了过来,指着《霍光传》劝说李成桂“当早图之”。于是,李成桂就发动政变把辛禑废掉了,另立辛昌为王。

历史上,行废立之举的除了最后自己称帝的,有好下场的并没有多少。李成桂也明白这个道理。先是想办法将曹敏修排挤出去,自己独揽朝政。1389年,明朝方面宣布辛昌不是恭愍王后人,不许入朝。李成桂就以此为由废掉了辛昌,另立王瑶为王,并开始采用“洪武年号”,交好明朝。

又过了三年,李成桂废掉王瑶,迁都汉城,建国朝鲜,李氏朝鲜自此正式立国。不管是废君还是自立,李之兰从来没有表达过反对意见,一直都十分的支持。李成桂自然也不会亏待了他。有着“从龙之功”的李之兰得到重用,成为了开国功臣,死后还得到了“襄烈”的谥号。

他的几个子孙之中,长子为辅国崇禄大夫,次子为保功大将军、判左军都总制,判右军府事。死后也得到了谥号“武厚”。三子当上了汉城判尹,四子则当上了礼曹参判。

李之兰后人和中国教好,在抵抗倭寇的事情上还有过一些合作。

600多年过去,李之兰的后裔开枝散叶,一部分居住在了朝鲜平安南道阳德郡、成川郡,咸镜南道的北青郡,江原道伊川郡;一部分则住在韩国京畿道抱川郡、瑞川郡、高阳郡、杨州郡、华城郡。

如今,两国仍有祭祀李之兰和他后人的庙宇。韩国釜山太宗寺主持“道成宗长”李阳镐就是李之兰之后。他还能准确的回溯自己这一支的祖先的名字:李之兰生李和尚,李和尚生李存庄,李存庄生李体,李体生李允奇,李允奇生李世蕃,李世蕃生李谈……岳飞第25代孙李秉律生他李阳镐。

认祖归宗

因为李之兰之前当过“青海伯”,且是从青海来的朝鲜,他的后人们也就自称为“青海李氏”。

虽然已经改姓为了李,但青海李氏一直没有忘记自己是岳飞的后人,也一直以岳武穆为荣。他们也想要认祖归宗,但这并不容易,90年代之前是因为中韩没建交,90年代之后,则是因为他们担心大陆那边不认。

岳雅远的儿子叫做岳豆兰,后来随母姓改为了佟豆兰,受封为了“青海伯”。岳豆兰虽然是岳飞的七世孙,但也成为了事实上的“大元忠臣”,后来奉命带着大军从青海进入了高丽。毕竟,一群姓李的突然自称是岳飞后人,也得有人信啊。

他们不知道的是,大陆这边的岳飞后人,一直在为岳氏宗亲能齐聚一堂做着努力。1988年,岳飞后裔专门成立了岳飞思想研究会,以“传承岳飞尽忠报国、忠孝节义的传统美德”。

1996年开始,时任岳飞思想研究会秘书长的岳朝军为了发扬祖先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决定编纂一份家谱。

岳朝军是岳飞第28代孙,为不遗漏一个线索,全世界到处跑,不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美国、日本、加拿大没有他没去过的。

通过翻阅相关史料,岳朝军也发现了李之兰这一支流落朝鲜半岛的岳氏后裔。朝鲜那边的肯定去不了了,只能在2000年前往韩国,准备了解这支分离了600多年的“兄弟姐妹”的情况。

当时的韩国青海李氏大宗会会长名为李完性。他曾专门跟韩国的李氏宗亲们筹款,将原先已经杂草丛生的祖坟给修缮了。每年春秋两季,他也会专门组织大家去祭祀一番先祖,规模一次比一次大。

当李完性见到岳朝军后,表现的十分热情,他也很希望能早日代表这支族人前往中国认祖归宗。岳朝军经过仔细查阅家谱和相关典籍,并和李完性韩国人交流了祖上的故事后,终于确定,他们确实同样是岳飞后人。

这支移居他乡的“同胞”,至此正式算是认祖归宗了。

此后十几年里,韩国青海李氏大宗会会长和中国岳飞思想研究会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2013年3月26日,为了纪念岳飞诞辰910周年,在杭州岳王庙景区举行了“首届岳飞文化节暨纪念岳飞诞辰910周年祭祀活动”。

这次活动很特别,前来祭祖的不但包括150多位来自大陆各地的岳飞后人,还有30多位来自台湾的岳飞后人及17位来自韩国的岳飞后人。这是600多年前岳飞后人第一次这么整整齐齐的聚在一起。

李完性这次是带着儿子李喜重一起来的。

虽然汉语说的并不怎么流利,李喜重还是十分激动的用汉语讲了自己的感想:“我的祖先一直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的讲着岳飞精忠报国,却为秦桧所害的故事,我们一直以祖先为傲,能应邀来杭州参加大典很激动高兴,也想邀请岳氏宗亲前往韩国交流一番。”

当年岳飞在临终前,只留下了“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一代民族英雄,遇上昏君奸相,落的如此下场,一直为人们所哀叹,秦桧和赵构也永远的钉在了耻辱柱上。因为时代影响,导致岳飞的后人们分隔六百年不能相认。然而,哪怕改名换姓,韩国岳飞后人也没有忘记对祖先的信仰,并最终认祖归宗,着实让人欣慰。

《知否》是很多人都非常喜欢的一部剧,在整部剧中小秦氏的智商绝对能排在前三名,对于明兰和顾廷烨来说,更是全剧最大的BOSS,这个人心机深沉,智商在线,最擅长装柔弱,扮猪吃老虎。而小秦氏的目的从始至终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继承家业和爵位,而小秦氏确实有一个最佳的时机,那就是老侯爷顾堰开去世的时候,小秦氏趁机将顾廷烨赶出家门,剥夺顾廷烨继承财产的权利,那为什么小秦氏不敢将顾廷烨逐出族谱呢?

小秦氏没有这么大的权利

整部剧当中,顾廷烨的父亲最爱的始终是自己的原配妻子大秦氏,也就是小秦氏的姐姐,当年顾家内里亏空,所以不得不休掉大秦氏,让顾廷烨的父亲娶顾廷烨的母亲为妻,顾廷烨的母亲虽然不是原配,但顾廷烨也是货真价实的嫡子,顾廷烨母亲去世之后,顾堰开才娶了大秦氏的妹妹小秦氏,按照古代的风俗,原配妻子地位最高,续弦次之,后娶的再次之,小秦氏虽然是侯府夫人,可是地位比不上前两者,小秦氏所生出来的儿子,论继承权只能排在第三位。

逐出族谱是很大的罪行

在古代最严厉的惩罚,也就是从族谱上除名。因为古代非常重视家族的延续和后代的传承,如果不是什么罪大恶极的罪行,不会轻易从族谱上除名,首先要得到全家的同意,其次还要得到顾氏族长的同意,顾廷烨父亲去世之际,一家人乱成一团,父亲前脚刚去世,后脚就划去人家嫡子的名字,吃相未免太难看,而小秦氏最重视自己的名声和脸面。她不会选择这个时机。

小秦氏手上不干净

再者来说,将顾廷烨逐出家谱,需要顾家主事人的全部同意,还要开祠堂对顾廷烨进行审判,而小秦氏所做的那些事情,根本经不起细查,小秦氏让所有人都认为是顾廷烨气死了自己的父亲,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一旦要从族谱上划去名字,就势必要惊动四方势力,到时候家族势力怎样洗牌那就不知道了,所以小秦氏只需要让家族中的人这样明白就够了,而以顾廷烨倔强的脾气,得知自己被家人如此对待之后,绝对不会重回顾家。从这个角度来说,小秦氏已经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当时顾府还有原配妻子留下来的嫡子,这是侯位的第一继承人,小秦氏虽然是他的姨母,但是两者之间也有不和,小秦氏也需要顾廷烨去牵制。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小秦氏终究棋差一招,因为没有划掉名字,最终顾廷烨才得以继承爵位。

求家谱,本人颜姓,名兴国,因祖辈失火导致家谱遗失

找家谱不难,你得记得上面的十几个字。然后对应长辈传下来的消息比如是从某某地迁徙过来的之类的。然后在加上你的户籍地就好找了。当然,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