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相如的后世纪念
据民国28年刊《邯郸县志》“地理志。古迹”载:“蔺相如宅:在县西南二十里。今其地名蔺家河。”(台湾成文出版社影印本239页)。
《广平府志》、《邯郸县志》、民间传说及一九九五年由大名人士张建华先生主编的《邯郸辞典》均有文字记述。村史悠久,沿袭至今,公元前279年已有文字记载,千古无可争议之名相、战国时期赵国名相蔺相如生於斯。
又据《史记蔺相如廉颇列传》注:“蔺相如墓:在邯郸西南六里。”(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九册,第2449页)。又据《史记正义》载:“蔺相如墓在邯郸西南二十三里。”又据民国28年刊《邯郸县志》“地理志。古迹”载:“蔺相如墓:距城西南三十五里。相传有相如墓,已湮没。”(台湾成文出版社影印本239页)。
据《安阳县志》记载:“相村在水冶西南,战国时蔺相如故里,有碑文可考。世传蔺相如生于渐平岗村,后移此村,因以相名。”相村、渐平岗、岗西村,均为相府宅地。蔺相如故居,在岗西村有一个楼院,原庭堂宽敞,秀丽豪华。岗西村正北大路,直通蔺相如祖坟茔地,两旁松柏成荫,石人石马石羊石象成对,前有殿宇灵堂,后有莲花池塘,由玉带石桥连接。但因年久失修,现仅存楼院房基,莲花池也变成了莲花地。岗西村西头,还有蔺氏祠堂,家谱是布帛挂轴,上面画着蔺相如彩色遗像,下面排列着后世宗室,现已近百代世孙。蔺氏每家操办丧事,都要到祠堂先烧箔焚香祭奠祖宗,然后才殡埋下葬,直到如今,仍然保留着古老的葬礼仪式。
蔺口
蔺口村位于菏泽城西北20公里处,纬一路横穿该村,高庄镇政府驻地东3公里处,东接刘庄,村呈长方形,东西街一条,居民82户,360人,多杜、马姓,耕地600亩。
村庄简史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杜氏从-县迁此建村,取名杜庄。清初黄河在蔺寺庙附近决口,该村名蔺口。
1958年建生产大队,1984年改建为村民委员会,辖蔺口、刘庄、东张庄、蔺庄四个自然村,耕地2580亩,1639人。
刘庄
位于高庄镇东3公里,南邻蔺口。村呈方形,东西街一条,居民95户,360人,多刘姓、彭姓,耕地680亩。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刘氏在此立村,取名刘庄。
东张庄
位于高庄镇东3公里处,村呈方形,东西街一条,居民84户,450人,多张、袁姓,耕地800亩。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张氏从-县迁此建村,以方位和姓氏取名东张庄。
蔺庄
位于高庄镇东35公里处,南邻吴店镇。村呈长方形,东西街一条,居民58户,280人,耕地500亩。
据《蔺氏家谱》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蔺氏从-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蔺庄。
经济状况
村民主要从事农业,人民公社期间,全行政村编为一个生产大队,下分6个生产队。改革开放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科学种田,兴修水利;现在农业作业全部实行机械化,粮食生产比较稳定,小麦、玉米单产一般在800斤左右。中央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后,免除农业税,实行种粮补贴,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
蔺口村与赵楼村、何庄村、南头村、吕集村、邓楼村、北头村、李庄村、周庄村、东头村、孙楼村、天庙村、徐胡同村、贾楼村、赵庄村相邻。
蔺口村附近有曹州牡丹园、菏泽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中国牡丹园、古葵丘、曹州古今园等旅游景点,有菏泽牡丹籽油、万福甜瓜、菏泽面塑、鲁锦、曹州牡丹等特产。
蔺相如,生卒不详,战国时期赵国上卿,为赵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相传为河北曲阳人。在强秦意图兼并六国、斗争逐渐尖锐的时候,不仅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让秦国的图谋屡屡受挫,更难得的是,他有容人之量,以大局为重,“先国家而后私仇”,是一位胸怀广阔的政治家。他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外交家和思想家;他,无畏的胆略,超人的智慧,博大的胸怀和以国事为重的思想品德,可以说是驰誉九州,光耀千古。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为我们展现了蔺相如光彩夺目的人生片断。后人在景仰蔺相如的同时,对其人其事也想有更多的了解,可是历史也总是给人留下缺憾,对蔺相如早期及晚期的活动记录很少。即便在有限的资料记录中,也有许多错讹、互相矛盾之处,令人真假难辨,莫衷一是。比如,从现有资料看,仅蔺相如故里及墓地就有多种说法,其中故里说主要由河北省邯郸的蔺家河村、山西省古县的宝丰村和洪洞县的许村、山西省榆次的蔺郊和相立村、山西省的泽州、山西省柳林县孟门镇、河南省辉县、安阳的太平岗、相村等地;蔺相如的墓地主要有河北邯郸、邯郸蔺家河、磁县羌村、保定曲阳相如村、涞水县蔺家庄、陕西临潼、山西古县蔺子坪、山西泽州、河南辉县、修武县等十余处。不要说各地众说纷纭,让一般人看了一头雾水,即便是一些地方政府乃至研究专家往往也是各执一词、难有定论。本人作为蔺氏后人一员,对此尤为关注,亦苦苦探究分析事实真相,力求去伪存真,为蔺相如文化研究稍尽绵薄之力。下面是本人根据现有资料,经过综合分析比较、研究考证得出的一些初步结果。希望借此为后人景仰、怀念、了解相如弥补一些缺憾,并推动蔺相如文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丰富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内涵。
蔺氏早期迁徙路线及原因:
由于蔺相如被尊为中华蔺氏的始祖,因此研究蔺相如要从更早一些的背景说起。
由历代学者考证可知,蔺姓出自韩姓,韩姓出自姬姓,系黄帝后裔。春秋时期,韩氏在晋国一直位列公卿。韩氏一支韩厥玄孙韩康在晋分裂为韩赵魏后为赵国大夫,食采于蔺(今山西吕梁市柳林县孟门镇),便以封邑为氏,称蔺氏。蔺相如就是蔺氏立姓早期第一个影响深远,功绩卓著的代表人物。因此要研究蔺相如就有必要弄清蔺氏早期迁徙路线及原因,了解了蔺氏早期迁徙路线及原因,判定蔺相如故里是哪里就有了重要依据,就不会被蔺相如故里众说不一的表象所迷惑。
根据山西师范大学教授蔺长旺的研究,早期蔺氏迁徙路线有三条:一是从山西离石附近的蔺家墕迁徙到灵石县蔺家庄,再从蔺家庄迁往灵石东边和西边的蔺家庄及古县的蔺子坪村和洪洞县的赵城许村等地。二是从蔺家墕迁徙到榆次的蔺郊,随后迁往南北蔺郊村和相立村。三是蔺相如时期从以上地方继续东迁到赵国都城邯郸附近。本人基本认可这一研究成果。理由如下:1虽然韩康采食之地蔺在古代就有不同说法。一说是在山西离石西部的柳林县孟门镇,一说是在陕西渭南地区。从本人掌握的现有资料看,古蔺地在山西离石西部的柳林县孟门镇确凿无疑。因为根据战国时期形势图,陕西渭南地区应属东周中央政府或秦韩二国所有。当时赵国的势力很难达到。既然韩康仕赵,其食邑当然应在当时赵国的土地上。另外根据重庆蔺诗鹏不久前提供的《重庆蔺氏文泰公支族世系谱》记载,该支蔺氏祖籍蔺家墕,后迁到山西赵城,为蔺相如旁系族人。此家谱可以证实该支蔺氏的早期迁徙路线正如蔺长旺教授此前研究得出的结论一样。这就充分说明,蔺氏的确源出山西离石地区,并逐渐向周边尤其是向赵国腹部地区东迁或南迁。
山东德州陵县人,汉族,生于公元前327年卒于公元前243年,死时已是84岁高龄.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家。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由于列国史书都已经被秦始皇焚烧,以下是仅存的关于廉颇的史料。
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将领。主要活动在赵惠文王(前298—前266)、赵孝成王(前266—前245)、赵悼襄王(前245—前236年)时期。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赵惠文王初,东方六国以齐最为强盛,齐与秦各为东西方强国。秦围欲东出扩大势力,赵国当其冲要。为扫除障碍,秦王曾多次派兵进攻赵国。廉颇统领赵军屡败秦军,迫使秦改变策略,实行合纵,于惠文王五十四年(前285年)在中阳(今山西中阳县西)与赵相会讲和。以联合韩、燕、魏、赵五国之师共同讨伐齐国,大败齐军。其中,廉颇于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带赵军伐齐,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今山东郸城县西,本为卫国领地,后属齐),威旗诸侯,而赵国也随之越居六国之首。廉颇班师回朝,拜为上卿(上卿为当时最高级的文官,相当于后来的宰相),秦国虎视赵国而不放贸然进攻,正是慑于廉颇的威力。此后,廉颇率军征战,守必固,攻必取,几乎百战百胜,威震列国。
蔺相如的后世纪念
本文2023-10-25 22:28:4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40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