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百家姓中的娄->楼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2收藏

关于百家姓中的娄->楼,第1张

楼(Lóu) (1)楼、娄同源于姒姓,黄帝历五世而生禹,禹治水有功而赐姓姒,受舜禅让而称帝子启建夏朝禹14世孙桀无道,夏为商所灭。其子仲和仲礼避祸于会稽,改姓娄周灭商后,武王追封先帝后裔,得禹36世孙云衢公,曰:无木不成楼,犹无水不成源也!举为谏议齐侯,封于杞(河南杞县)。以主夏祀,号东楼公。子孙遂以楼为姓。(2)古代少数民族姓氏,东汉时,白马羌豪有楼氏;(3)南北朝时,北魏有盖楼氏、贺楼氏,入中原后一并改为楼氏,居山西代郡东魏有都督贺娄乌兰,隋有巨鹿公贺娄子干唐有凤州刺史贺娄行本,太子舍人贺娄积 裨将贺娄余闰,知此族魏末又复旧姓。

楼姓人口约占全国的001 ,浙江楼姓占全国楼姓2/3强。本人估计楼姓全国人口约在20万左右。其中,诸暨、东阳、义乌、浦江约占全国楼氏一半人口。现在在浙江杭州(临安,富阳),湖州(安吉)宁波(鄞县,奉化,慈溪,余姚),金华(浦江,义乌,东阳,永康),丽水(缙云新建镇)、萧山楼塔镇。诸暨(王家井、枫桥)、嵊州(谷来、楼家村)。分布较多 。台州、三门等地也有。

郡望:东阳郡(今浙江金华、义乌一带)。

广德湖田,辟成千顷 君卿唇舌,见重五侯 上联说北宋奉化人楼异,字试可,元丰年间进士,徽宗时任本州知州,开垦广德湖为水田七百二十顷,每年可收三万六千石谷。后历官徽猷阁直学士、平江知府。下联说西汉齐人楼护,字君卿,目为父亲行医,所以小时候读了不少医书,后学经、传,任京兆吏。与谷永(字子云)同为成帝的舅父王氏五侯(平阿侯王谭、成都侯王商、红阳侯王立、曲阳侯王根、高平侯王逢时)的上客,当时长安有说"谷子云笔札,楼君卿唇舌",是说他为人守信用。后举方正,历官谏大夫、天水太守,封息乡侯。楼姓历史名人:

楼缓 战国魏相

楼玺,(492—551),字肇基。南昌郡王。

楼郁,字子文,北宋皇佑五年(1053)进士,人称西湖先生,鄞县人,居城南。好书不倦,自六经至百家传记,无所不读,家藏书万卷,手抄居半。

楼钥 (1167-1213)字大防,南宋鄞县(宁波)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宋孝宗隆兴元年进士,历官太府宗正寺丞等 ,著有〈北行日录〉等传世

楼 屯(1880-1950) 原名卓力,字肖嵩、辛壶、新吾,好玄根居士、麻木居士。浙江缙云人,久居上海。为西泠印社早期社员。篆刻得吴昌硕指授,合秦、汉和浙派之长,自成一格,所作驭刀如笔,气韵浑古苍媚。

楼适夷(1905.1.3~)原名锡春,曾用笔名楼建南,浙江余姚人。中国近代著名作家,翻译家

楼南泉,浙江省杭州市人,1922年12月生,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攀登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楼云 杭州人 中国第一个蝉联奥运金牌的运动员 在长达16年的体操生涯中,楼云夺得过40多个跳马冠军,其中包括3次世界冠军,不愧“跳马王”的美誉。

楼大鹏(1936——)男,浙江宁波人。从小旅居英国,1953年回到祖国,1959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机械系。大学期间是一名优秀跨栏选手,曾以25秒2的成绩打破男子200米低栏全国纪录。1959——1966年在北京钢铁学院体育教研室任教,后调国家体委工作,历任国际司副处长、训练竞赛三司副司长、中国田径协会副主席、主席等职。80年代以来,先后担任亚洲田径联合会副主席并兼任竞走和技术委员会主任,国际田联理事,亚洲单项体育联合会总会副主席等。曾获国际田联元老奖章和国家体委颁发的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中国奥林匹克工作小组集体奖成员之一)。

楼继伟 现任中国财政部副部长

楼忠福 中国广厦集团董事长

楼志豪 中央统战部副部长

补:

禹姓姒。商灭夏后,大禹的子孙易姒为娄,隐居不仕。直到西周成王姬诵追封皇室后裔时,发现大禹36世孙娄云衢在会稽,便把他召来,赐“木”为“楼”,封东楼公,食邑杞国(今河南杞县)。此后,云衢的子孙便姓了“楼”,并将杞国作为楼氏的发祥地。

东汉时,大禹77世孙楼日乞,字重玉,号雄樵,“经文纬武,熟娴韬略,”官至三军总都尉,加授麒麟阁护军都宪,进位太师,卒谥“忠成”,御葬于乌伤(今义乌市)之香山。他有二子:长子良骥,字德卿,仍回会稽;幼子良(马呙),字秀卿,为守父墓,留居乌伤。

浙江、上海、山东德州兖州、河南杞县、陕西咸阳、湖南广安、广西昭平等地的楼姓人,都奉重玉为始祖。

大禹第102世孙楼晋(853—950),字彦孚,号指城,自乌伤迁仙岩(今楼塔一带)。他是楼塔楼姓人的始祖。但据《乌伤香山楼氏分迁图》: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大禹64世孙楼大溜自兖州迁萧山;唐·神龙二年(706),大禹97世孙楼濡自香山迁萧山长山,均因史料久佚,无从详考。

那么,楼晋为什么要迁仙岩呢?

原来他是唐末战将,追随杭州都知兵马使、太子宾客兼侍御史、两浙节度使、天下兵马都元帅钱镠(后为吴越国国王)东征西讨,在拦袭义胜军节度使刘汉宏和活捉称帝越州的叛将董昌诸战役中,屡建勋业,累官至礼部尚书同平章事、兵部尚书。他多次在仙岩一带活动,认为这里山环水绕,人居环境优越,便于唐·乾宁四年(897)由乌伤迁此肇基发族。至今已传39世,有8000余人。

据粗略统计,自南宋至清代,楼氏有举人4名,武举人2名,贡生7名;在清朝一代,有22人分别出任知县、县丞、典史、训导和参将、守备、巡检等文武官职。

自元末名医楼英始,楼氏族中业操岐黄、仁术济世者代有传人,如:明代的楼淇霆、楼宗望,清朝的楼全、楼邦源等等,不唯医名播于吴越间,且有著作问世。

一出自姜姓,炎帝后裔,得姓始祖为高一。

高姓是齐太公姜子牙的后裔,姜氏原是炎帝的后裔,那么高姓则是炎帝的后裔,高姓的血缘初祖是炎帝。

《古今姓氏书辩证》、《通志·氏族略》都讲到:“高氏出自姜姓”。炎帝是上古时期姜姓的部落首领,所以炎帝神农氏是高姓的血缘初祖。

前面已提到,相传炎帝和黄帝为同胞兄弟。因炎帝生长于姜水(渭水支流,今陕西岐山东)流域,故以姜为姓。后来,炎帝和黄帝又有了利害冲突,前后经过3次激烈的大战,炎帝又为黄帝所败。此后,炎帝部落进一步与黄帝部落合并在一起,并与部分九黎族结合成一体,在黄河流域长期生活下来,构成了以后华夏族的主干。

传说炎帝是古代最早发明农业的人,因而被称为神农氏。相传当时人口多而禽兽少,衣食不足,炎帝就用木料砍削、揉制成耜、耒等工具,教人们开垦土地,播种五谷。他的儿子拄,还教人们种植蔬菜。传说他正在思索如何教人们播种五谷时,天空中纷纷下落许多谷种。他把这些谷种收集起来,播种在开垦过的土地上,以后就有了供人们食用的五谷。还有更神奇美丽的传说,说那时有一只遍身通红的丹雀,嘴里衔了一株九穗的禾苗飞过天空,穗上的谷粒掉在地上,炎帝便把它们拾起来种在田间,以后就长成了又高又大的嘉谷。这种嘉谷,人吃了不但可以充饥,而且还可以长生不死。

除此之外,炎帝还和人类的疾病作斗争。传说他曾经用一种叫作“赭鞭”的神鞭,来鞭打各种各样的药草。这些药草经赭鞭一打,它们有毒无毒、或寒或热,其性质就会自然显露出来,炎帝就根据这些药草的不同禀性,给人们治病。还传说,炎帝为了进一步验证药性,还亲自遍尝百草,曾在一天之内中毒70次,由此鉴别出不少有毒的药草。最后尝到一种有剧毒的断肠草,终因肠子断烂,为人民牺牲了生命。到现在,人们一见那攀缘在墙垣或篱笆边上开小黄花的藤状植物,都有了警戒,知道它的毒性猛烈,因为它曾害死过炎帝神农。据说在山西太原神釜冈,还保存着神农尝药的鼎。又说在成阳山里,还可以找到神农鞭药的场所,那山又叫神农原,或叫药草山。

炎帝看见人民衣食虽然丰足了,生活上却还有些不方便,于是又叫人民成立市场,把彼此需要的东西在市场上互相交换。那时没有钟表,也没有别的记录时间的方法,凭什么来定交换的时间呢人们不能丢弃了工作整天在市场上老等呀!于是炎帝又教他们以太阳升起的高度为标准,太阳当顶时就进行交易,过了这段时间就散市,大家使用起来感觉着又准确、又方便,人人都很喜欢。

传至西周时,姜子牙因辅佐周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时人称齐太公。

齐太公是炎帝的后裔,所以称炎帝为高姓的血缘初祖。齐太公,本为姜姓,字子牙,俗称姜子牙。他的祖先因协助大禹治理水土有功,在虞舜和夏禹时,被封在吕(今河南南阳西),其后人即以吕为姓。齐太公,名尚,后人又称为吕尚。据史书记载:齐太公的家族到夏商时已开始衰落,他就生活在贫困之中。他虽然极有才学,时常想把他的本领施展出来,可是他的大半生几乎都是在默默无闻,贫困而颠沛中度过了。他曾在朝歌(今河南淇县)屠过牛,又在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开过饭铺。当他的精力已经明显衰退的时候,他才不得不到渭水来,在水边盖上一间茅屋,以钓鱼为生,糊口度日。可在他的内心深处还有这么一个隐隐的希望:有一天会遇见明君,使他满腹的经纶抱负,能够最后得到施展。可是一年一年过去了,他的须发终于由斑白而全白,石头上他投竿抛饵、两膝跪踞的地方已经有了深深的凹下去的两道印痕,而希望之中的明君脚音还是渺茫。最后他连这一点仅存的希望也打算抛去,准备做一个他并不甘心做的(氵因)波钓徒,隐遁终身。却不料就在这心如死灰的当儿,他看见一个黑而长的王者打扮的人向他身边走来,一幕戏剧性的会见开始了。求贤若渴的周文王,以他政治家的慧眼卓识,很快就认识到此人就是他要寻访的那位大贤。周文王说:“我的先祖曾说‘将来有圣人来周,周就会兴旺起来。’你就是我太公所说的圣人吧!”从此,人们即称吕尚为“太公望。”周文王西伯请齐太公上车,一同回国都,并任命他为太师(掌管军队的武官)。

此后,齐太公辅佐西伯收揽人才,整顿内政,扩充军备,南征北讨,为奠定伐商的基础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周文王西伯自从得到齐太公姜子牙后,把附近的几个小国都吞灭了,都城从岐下(今陕西省岐山县以北)迁到丰(今陕西省户县以东),一步一步逼向商朝的都城朝歌。西伯死后,他又协助武王灭商,冲锋陷阵,建立了赫赫的功勋。所以武王大封诸侯时,封他于齐,都营丘(后称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齐太公就成了周朝时诸侯国——齐国的开国君主。

姜太公对周武王开国有功,在周武王大分封时被封于齐地,建都营丘(今山东临淄北),在泰山和渤海之间的薄姑氏故地建立齐国。辖境在今山东省东部和北部地区,包括泰山以北黄河流域及胶东半岛地区。从姜太公的8世孙(亻奚)(即高(亻奚))受姓高开始,高姓在齐国中就有了重要的政治地位,高氏和国氏、弦氏、晏氏4家是齐国中最大的奴隶主贵族。所以,古代时高姓在今山东临淄一带拥有相当大的势力。

太公望到齐后,修明政治,尊重当地百姓的风俗习惯,精简繁琐的礼节,并利用处于海滨占有捕鱼和制盐的优势,发展商业和手工业,使国家迅速繁荣富强起来,附近的居民纷纷迁来定居。后来,他还获得了征伐天下诸侯的权力,凡违抗周王室、不尽忠职守、或有过失者,他可以出兵代表周天子予以惩处,他因此灭掉了东方小国,使齐国成为辅佐周王室控制渤海沿岸和莱夷地区的主要力量。

传至六世孙文公吕赤,有子授封于高邑(今河南禹县),称公子高。周代齐国地位最为崇高的上卿便是国、高二公,他们的任命由周天子直接授予,公子高的孙子(亻奚)在齐国为上卿时,同齐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是好朋友。后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亻奚)联合管仲等大臣一起平定内乱,洙杀公孙无知,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因(亻奚)的功劳,便赐他以王父字为氏,称高(亻奚),其后遂以高为氏,是为山东高氏。

高(亻奚)字敬仲,他是齐国的正卿,在齐国有很高的地位。当时他和齐襄公之子公子小白的关系很好,在齐襄公被杀后,高(亻奚)氏密诏在莒(今山东莒县)的小白回国即位,立其为君,即齐桓公。此后他与管仲等一起治理国政,辅佐齐桓公建立霸业。他因对国家有功,齐桓公封他世代为上卿。从高始,高姓在齐国中拥有较重要的地位达200多年。

高侯生一子名庄子虎,庄子虎生顷子,顷子生宣,宣生一子名固。高固(前582年)时高氏在齐国的政治地位又显赫起来。高固在齐惠公、齐顷公时为齐国的上卿。他曾在齐国与晋国的战争中为齐国立过功。史载顷公十年(前589年)鞍之战前,他只身进入敌营,向晋军扔石头,并抓住一个晋兵,然后坐上敌人的战车,把桑树根子系在敌人的车上,以示与其它敌车不同。回到齐营后,巡行演说:“要勇气的人可以来买我剩下的勇气。”大大鼓舞了齐军斗志。

高固生一子,名厚。高厚为齐景公时大臣。他曾担任过太子光(齐庄公)的老师。在齐灵公改立牙为太子后,高厚又受灵公之托,辅佐太子牙。但此时高厚已身不由己地卷入了齐国上层集团的斗争。在他任太子傅之职时,曾和国氏一道将崔杼驱逐到卫国,不

久,崔杼趁灵公病危时,迎立太子光即位,为报私人恩怨,崔杼派人杀了高厚。

高厚之子高丽,在齐国没什么政绩。高丽生一子高止。高止,字子容,为春秋时齐国大夫。曾与各国大夫一同为杞文公营建新都。但因他喜欢生事,又居功自傲,独断专权,齐景公四年(前544年)被宗室大臣公孙虿、公孙灶放逐到北燕。高止之子高竖,占据他的封地卢(今山东长清西南)发生兵变,后在齐军围攻下被迫将封地卢交还公室,逃亡晋国。至此,高固这一支系在齐国失去了政治优势。

在高固的后代失宠的同时,高(亻奚)的另一支系则接着又在齐国兴旺发达起来。在高止被放逐到燕国,高竖又据卢邑反叛之时,齐人以高偃的先祖贤良,立高偃为高氏继承人,此后,高偃的后代在齐国拥有上卿的地位。高偃之子高张(即高昭子)是齐景公时的大臣。他多次奉命出使他国,曾与各国诸侯共修成周王城。后与国夏一起率师伐鲁。齐景公病重时,命他和国惠子立荼为太子。景公死后,他们立荼为齐国国君,即晏孺子(前490——前489年在位)。第二年,田乞与诸大夫起兵攻人王宫,高昭子为了救护国君,而被田乞杀害。高昭成为“姜齐”国一名忠臣。

高昭之子高无邳(一作高无丕),亦为齐国大夫,他于齐荀公元年(前485年)与国书一共讨伐鲁国。当鲁国会同吴国一同进攻齐国时,高无邳率领军队与吴国军队在艾陵(今莱芜东)展开大战,结果,齐军被打败。前472年又率师抵御晋军的入侵。在齐国末年,他为保卫姜齐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高无邳在高氏于齐国失宠之后,就逃奔到北燕(在今河北省大兴县东南)。

当时齐国新旧贵族的斗争很激烈,主要是在田氏、栾氏、高氏、鲍氏、崔氏、庆氏等十几个大宗族中展开的。原来,齐国的政局为旧贵族栾氏(即逃难到齐国的晋国栾氏的后裔)、高氏霸占。春秋中期,田氏势力逐渐强大,他们采取在向贫苦民众发贷时,用大斗借出、小斗收入的办法,很得民众拥护。田桓子就利用栾氏、高氏的弱点,联合鲍氏,于公元前 532年打败他们,从此这两个宗族就一蹶不振了。40年后,田桓子之子田乞,于公元前490年,又联合一些小的贵族再次进攻高氏,把公室和高氏、国氏的联军打败,杀了大批贵族,国夏逃亡到莒,高张、弦施、晏圉逃亡到鲁。高氏势力再次遭到沉重打击。到公元前386年,田和正式立为齐侯,并改元,自此,由姜姓所建立的齐国为田氏取而代之,故称为“田齐”。“田齐”建立后,高氏在齐国的政治地位已基本丧失。

高(亻奚)的后裔有一部分走出齐地,迁居到了其它地方。高无邳迁居到北燕国(在今河北省大兴县东南);高(亻奚)十世孙高量,为宋国的司城(六卿之一,执国政,掌治城廓)后来就徙居到楚国(今湖北江陵县西北);高量的十世孙高洪,东汉时,为渤海太守,于是就定居在渤海蓓县(今河北景县)。高洪的家族为当时的望族,子孙传衍甚多。于是高氏便以渤海为郡望。

齐国高氏的先祖高克、高渠弥在高(亻奚)受姓高之前,已在郑国当官,所以《古今姓氏辩证书》卷11上说:“齐之高氏其先已仕郑。”

高克是郑国大夫,但他不太受郑人欢迎。史书记载,闵公二年,郑人让高克率军屯兵于河上,过了很久一段时间还不下诏让他撤回,最后高克师溃而归。高克气愤之下投奔了陈国。

与高克相比,高渠弥则在郑国受到郑庄公的爱戴,他还积极参与了郑国皇室内部的斗争。高渠弥当时是郑国执掌军政大权的大臣,曾为郑庄公立下了汗马功劳。公元前707年(郑庄公三十七年),周桓王以郑庄公不去朝见周王为由,亲自率领周王室军队及蔡、卫、陈虢四国的军队攻伐郑国,高渠弥率领中路军迎战于(纟需)葛(今河南长葛东北)大败周王军队。

后来当郑庄公的太子忽继位为郑昭公后,形势已对高渠弥不利了。因为在忽当太子时,其父郑庄公想立高渠弥为卿,可是忽厌恶高渠弥,劝庄公不要任用高渠弥。庄公不听,最后还是用高为卿。所以郑昭公忽继位后,高渠弥一直战战兢兢,担心昭公杀掉自己,这种担心一直持续了一年多。最后,高渠弥决定先发制人,公元前695年,高渠弥便趁与昭公一起出外打猎的机会,在野外将昭公射杀。

高渠弥射杀昭公后,将郑昭公的第三子子璺立为郑国国君,高渠弥仍为朝中重臣。他陪同子璺去参加齐襄公主持举行的首止(卫地,今河南睢县东)诸侯会盟,在盟会上子璺为不拜谢齐襄公,齐襄公大怒,在盟会时暗中布置下伏兵,将子璺杀死。高渠弥从首止逃回郑国,与大夫祭足相谋,把当时正在陈国的子婴迎回,继立为郑国国君。子婴在位期间,高渠弥仍掌握朝中大权。在子婴被杀,郑文公继位之后,高渠弥在郑国的政治生涯结束。

高克、高渠弥的后裔情况,文献没有记载。

二以王父字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齐惠公的儿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裔也为高氏,也为山东高氏。齐惠公元是齐桓公小白与姬妾少卫姬所生的儿子,当了10年齐国国君。齐惠公的儿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代也以高为姓。

三、以邑为氏

周初的分封建国,是与“宗法制”紧密相联的,宗法制度则是由以血缘为基础的氏族组织演变而来,它对于我国古代姓氏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作用。

宗族关系分为“大宗”与“小宗”,周天子自称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为天下之大宗,相对而言,各诸侯国皆为小宗;诸侯对于天子是小宗而在其国内又成为大宗,把采邑分封给同姓的卿大夫。采邑也叫做采地、食邑,是把包括依附于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的田邑,供给卿大夫世袭食禄。所以许多采邑的地名,往往带有“邑” 旁。如:

随着一层一层分封,各阶层(王、公、伯、侯、卿大夫)子孙代代相继承,同姓所出的支系也就越来越多,越来越细,于是“胙土命氏”逐渐遍及天下。不仅许多大大小小的诸侯国的国名成了国君后裔的“氏”,而且崔、曲、丙(邴)、邵、后、高(高阝)、莫、(莫阝)……的邑名也成了这些邑主后裔的“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以邑为氏”者共161个。

四、出自他族或他姓改姓赐姓。

少数民族姓氏改人高姓。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实行改革,推行汉化政策。其中一项措施就是改北方胡人复姓为汉族单姓。这一时期,鲜卑族的是娄(楼)氏改姓高氏。据《魏书》所载,鲜卑族中有楼氏改高氏者,另有十六国时,后燕皇帝慕容云自称为高阳氏(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后裔,遂改姓高,称高云,其后裔有改复姓为单姓,称高氏,是为河北高氏。清朝光绪年间到民国初年,满族姓氏出现了大量改用汉姓的变化,有的以满姓字头音译为汉姓,高佳氏就改为高氏。

北齐重臣高隆之,本姓徐氏,他的父亲被姑婿高氏收养,因从其姓,叫高干,是北魏时的白水郡守。高隆之也从跟随其父姓改姓高。他在北齐时为朝中重要大臣。在他因故被杀死后,北齐皇帝高殷下令由他的兄子高子远承袭了阳夏王的爵位,高子远的后代就在今河南杞县一带发展起来,成为当地的望族。另外,唐朝宦官高力士,是冯盎的曾孙,本姓冯,后被高延福收养,所以改高氏。

当高氏建立北齐政权后,高姓就贵为北齐的国姓,于是北齐皇帝便赐他姓为高姓以示恩宠之举。元景安因在邙山之役中力战有功,被高欢赐爵西华县都乡男,高洋建立北齐政权后,550年(天保元年)赐他姓高。此外,元文遥在北齐时也先后得到高洋、高演皇帝的重用,因迎立高湛皇帝即位有功,566年(天统二年),后主高纬下诏特赐他姓高。他们的后代就以高为姓。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朝鲜半岛封建国家高丽有羽真氏后改高氏的,高句丽原为中国东北浑江流域的一个古老部族,汉朝时属玄菟郡管辖。公元前37年,其部落首领高朱蒙在纥升骨城 (今辽宁桓仁)定都称王,建立高句丽国。高氏在高句丽国的统治维持了600多年的时间。公元3年高句丽迁都国内城(今吉林集安),427年又从国内城迁到平壤。由于高句丽的国王为高氏,所以在古代高句丽国的存在期间,高氏有着较高的政治地位。其中有一部分高氏迁到了中国内地。如高云,其祖父高和是高句丽之支庶,自云高阳氏之苗裔,所以以高为氏。北周时期,曾被封王为巨野县侯的大将军高琳,其祖先就是高句丽人,五世祖高宗归附北魏,被拜为第一领民酋长。高琳因战功显赫,他的一个儿子被别封为许昌县公。高琳的后代就在山东巨野和河南许昌一带发展起来。唐朝大将高仙芝也是高句丽人,在他父亲舍鸡时在唐朝任军职,他也随父亲到安西,后成为唐朝的著名军事将领。其后代也就定居于北京市密云县一带。

五、有以“高”字开头的复姓,改单姓为高的。

如高东氏、高堂氏、高阳氏、高陵氏等。

山东淄博:溯自元末年屡遭兵荒,徒居流寓留有斌公一人,大明洪武定鼎后勒迁山西民於山东直隶枣强分发高氏兄弟共十八人,惟九公政祖居临淄高家庄,钦公居益都高炳旭,其他十六兄弟未详所居,炳旭庄数代有巨族,故钦公至此斌公为兄高庄还公为弟,以承高氏旧业,俗云山东无二高此其故也。高氏家族在册外迁先祖居住地名录:

三世凤公鸾公居高炳旭。青公云公居新城。鹤公迁居河南罗山县。

凤—五世:存绶迁居长山县雇贤庄。

鸾—四世:彪居高炳旭,麒公迁居临淄,虎公迁居张赵庄,豹居高炳旭,豸(zhi)出嗣居东高庄。

五世:存礼迁居潍县。

六世:晓公居东高庄。

七世:池公出嗣英居东高庄改名震。

八世:瑛(ying)公居店子庄。

十世:玺公居炒米村,挥公居沣水庄,学公居张赵庄。

十一世:大勇居张赵庄,大盛居薄家庄,大惺居下湖田,有锈居杨家上庄。

十二世:异 (yi)居杨家宅(寨),正身居北石桥庄,立桉居石村。

十三世:天才居河庄。十四世:肇(zhao)溵(yin)居殷家庄,肇训居淄川马庄,训城居下湖田,云成居下湖田,子贵迁居沂水松汾镇庄,肇龙居徐州府。

十五世:士杰(jie)居井至。

十六世:全枼(ye)居陕西临潼县,承纶(luen)居武定府,承经居济宁州,蓝田居崔军庄。十七世:文升居陕西三元县。

十八世:连彩(cai)居陕西,上元居关东朝阳县,颂元居平度州。

政祖—政祖居高家庄。

十二世:文成居金岭镇。

十三世:可传居矮槐树庄。

十四世:云楷居小张庄。

吾始祖钦公自直隶枣强迁居至青州城西之高家炳旭支派繁衍子孙昌盛,世皆推为渤海望族。

自十五世后辈字如下:传洪连振国思本持家在惟书可继长广培祥云树保毓(yu)锡同光。

二十二世孙:高川程

浙江东阳大磉杞国楼氏宗谱四卷,(清)楼祥纂修,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唐]楼昱;始迁祖为[宋]楼孟通。

浙江东阳少溪楼氏重修宗谱六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良奇。

浙江东阳象塘楼氏宗谱,(清)楼继生等纂修,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唐]楼昱;始迁祖为[]楼秉玉。

浙江东阳大磉杞国楼氏宗谱四卷,(清)楼仲贤等纂修,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唐]楼昱;始迁祖为[宋]楼孟通。

浙江东阳兴贤少溪楼氏重修宗谱五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良奇。

浙江东阳杞国楼氏宗谱十六卷,(清)楼国柄等纂修,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唐]楼昱。

浙江东阳杞国楼氏宗谱四卷,著者待考,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唐]楼昱。

浙江东阳兴贤少溪楼氏宗谱,(清)楼国顺等纂修,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良奇。

浙浙江东阳杞国楼氏宗谱六卷,(清)楼仲振等纂修,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唐]楼昱。

浙江江东东阳杞国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唐]楼昱。

浙江萧山仙岩楼氏宗谱,(清)楼予棠等纂修,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唐]楼彦孚;始迁祖为[唐]楼士器。

江诸暨枫江楼氏宗谱,(清)楼实蕃纂修,清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淮。

浙江会嵇上显潭楼氏宗谱,(清)楼祈龙修。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东阳兴贤少溪楼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清)楼启登等纂修,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良奇。

浙江东阳杞国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唐]楼昱。

浙江东阳杞国楼氏家乘,(清)楼隆悦等纂修,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唐]楼昱。

浙江东阳杞国楼氏宗谱八卷,附一册,(清)楼元党等纂修,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唐]楼昱。

浙江义乌善溪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宋]楼焰;始迁祖为[宋]楼景荣。

浙江东阳岘阳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萧山仙岩楼氏宗谱,(清)楼汝煌,楼永奎纂修,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唐]楼彦孚;始迁祖为[唐]楼士器。

浙江东阳兴贤少溪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良奇。

浙江诸暨暨阳浣江楼氏宗谱,(清)楼汝球等纂修,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元]楼亨三;先祖为[元]楼亨四。

浙江会嵇上显潭楼氏宗谱三卷:(清)楼维城等修,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隋]楼玺;始迁祖为[宋]楼皓云。

浙江东阳杞国楼氏宗谱十卷,(清)楼元魁等纂修,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唐]楼昱。

浙江萧山仙岩楼氏宗谱,(清)楼锡蕃等纂修,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唐]楼彦孚;始迁祖为[唐]楼士器。

浙江诸暨暨阳楼氏宗谱,(清)张棣萼等纂修,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冕。

浙江东阳兴贤少溪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同治六年(公元1866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良奇。

浙江萧山仙岩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唐]楼彦孚;始迁祖为[唐]楼士器。

浙江浦江浦阳灵溪楼氏宗谱四卷,(清)楼广愔等纂修,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全;该支名人为[宋]楼愔。

浙江诸暨暨阳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冕。

浙江义乌黉东楼氏宗谱九卷,(清)楼杏春等纂修,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汉]楼重玉;先祖为[明]楼苗、楼广二。

浙江义乌清溪楼氏宗谱,(清)楼尊敏等纂修,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汉]楼重玉;始迁祖为[汉]楼千四。

浙浙江义乌东门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汉]楼重玉;先祖为[明]楼苗、楼广二。

浙江诸暨枫江楼氏宗谱,(清)楼连萼纂修,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淮。

浙江诸暨暨阳浣江楼氏宗谱,(清)楼英泉等纂修,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元]楼亨三;先祖为[元]楼亨四。

浙江浦江浦阳泮南楼氏宗谱,(清)楼鸿盓纂修,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全;该支名人为[宋]楼愔。

浙江诸暨暨阳枫溪楼氏宗谱二卷,(清)楼皐本纂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明]楼序九。

楼氏家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楼正。

浙江东阳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武周]楼仁能。

浙江东阳杞国楼氏宗谱十一卷,首一卷,(清)楼忠镛等纂修,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唐]楼昱。

浙江东阳杞国楼氏家乘十卷,(清)楼懋鐆等纂修,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唐]楼昱。

浙江浦江浦阳文溪楼氏宗谱十三卷,(清)楼德森纂修,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全;该支名人为[宋]楼愔。

浙江东阳杞国楼氏宗谱十卷,(清)楼文祥等纂修,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唐]楼昱。

浙江诸暨暨阳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冕。

江义乌黉东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汉]楼重玉;先祖为[明]楼苗、楼广二。

浙江浦江浦阳泮南楼氏宗谱八卷,(清)楼鸿盓纂修,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全;该支名人为[宋]楼愔。

浙江东阳兴贤少溪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良奇。

浙江义乌清溪楼氏宗谱,(清)楼步进纂修,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汉]楼重玉;始迁祖为[汉]楼千四。

浙江义乌东门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汉]楼重玉;先祖为[明]楼苗、楼广二。

浙江浦江浦阳灵溪楼氏宗谱四卷,(清)楼开琛纂修,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全;该支名人为[宋]楼愔。

浙江东阳杞国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唐]楼昱。

浙江诸暨枫江楼氏宗谱二十三卷,首一卷、末二卷,(清)楼锦荣纂修,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淮。

浙江诸暨楼氏宗谱,(清)楼任贤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元]楼亨三;先祖为[元]楼亨四。

浙江义乌梅溪夏演楼氏宗谱二十三卷,(清)楼鸿等纂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楫。

浙江浦江浦阳文溪楼氏宗谱,(清)楼占魁纂修,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全;该支名人为[宋]楼愔。

浙江浦江浦阳泮南楼氏宗谱八卷,(清)楼鸿盓纂修,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全;该支名人为[宋]楼愔。

楼氏家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楼正。

浙江宁波甬东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明]楼癚。

浙江萧山仙岩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唐]楼彦孚;始迁祖为[唐]楼士器。

浙江慈溪航慈溪西楼楼氏宗谱四卷,(清)楼开清等纂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溪。

浙江义乌善溪楼氏重修宗谱八卷,著者待考,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宋]楼焰;始迁祖为[宋]楼景荣。

浙江浦江浦阳泮南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全;该支名人为[宋]楼愔。

浙江浦江浦阳文溪楼氏宗谱十六卷,(清)楼汝蘅纂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全;该支名人为[宋]楼愔。

浙江义乌溪藕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礼。

浙江义乌溪後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礼。

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钞本。

浙江东阳杞国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唐]楼昱。

浙江诸暨楼氏宗谱,[作者不详,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元]楼亨三;先祖为[元]楼亨四。

浙江东阳杞国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唐]楼昱。

浙江宁波余姚楼氏宗谱八卷,(民国)楼占彪纂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俪。

楼氏家谱,著者待考,民国9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楼正。

浙江浦江浦阳泮南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全;该支名人为[宋]楼愔。

浙江义乌清溪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汉]楼重玉;先祖为[汉]楼千四。

浙江义乌梅溪夏演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楫。

浙江浦江浦阳文溪楼氏宗谱十六卷,(民国)楼开筠纂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全;该支名人为[宋]楼愔。

浙江浦江浦阳灵溪楼氏宗谱五卷,(民国)楼广灿等纂修,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全;该支名人为[宋]楼愔。

浙江义乌梅溪楼氏宗谱十八卷,(民国)楼文沅等纂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睾。

浙江萧山仙岩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唐]楼彦孚;始迁祖为[唐]楼士器。

浙江义乌东门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汉]楼重玉;先祖为[明]楼苗、楼广二。

浙江东阳杞国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唐]楼昱。

浙江诸暨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元]楼亨三;先祖为[元]楼亨四。

浙江浦江浦阳文溪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全;该支名人为[宋]楼愔。

浙江浦江浦阳文溪楼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全;该支名人为[宋]楼愔。

浙江浦江浦阳楼氏合族宗谱,(民国)楼坦然纂修,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全;该支名人为[宋]楼愔。

浙江浦江浦阳楼氏合族宗谱,(民国)楼坦然纂修,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楼全;该支名人为[宋]楼愔。

也不能总是看到隔壁市活动有那么多,其实在杭州也有不少活动,今年的杭州就有不少精彩的活动内容。今天主要来说说在杭州的灯会活动。希望在城市过年的大家不会觉得城市清冷,热热闹闹去灯会玩耍吧!

2020杭州楼塔镇第二届年俗文化节

举办时间:

2020年01月12日至2020年02月08日

具体地址: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楼塔镇

门票价格:免费

舂年糕、做圆团、缚龙灯、挂花灯、报添丁、杀年猪、祭祖宗、细十番演奏、民俗风情表演、文艺演出、非遗展示除此之外,今年的年俗文化节还有新婚礼、春联文化周、公益捐款以及互动性非常强的农产品展示环节。

年“集”山货节

时间:2020年1月12日——1月16日,共5天。每天9点至16点

地点:楼塔古镇横街中段

过年了,到楼塔赶集去!记忆中的年味,就是从过年前的赶集中出来的;琳琅满目的商品、熙熙攘攘的人群,还有那喧闹在空气中无处不在的喜悦。1月12日-1月16日,楼塔将举办山货节,现场不仅有楼塔本地特产,还有各地来的年货,让你一站式购齐!

文化在楼塔

时间:2020年1月12日15点、1月18日13点、1月19日13点

地点:楼塔体育场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进楼塔,便见满目青山,溪水潺潺,一种原生态的感觉油然而生。年俗文化节期间,在楼塔体育场,1月12日15点、1月18日13点、1月19日13点举办的文联展演周活动上,楼塔细十番老艺人们也会登台演出,让市民和游客们共同体验楼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此外,来自楼塔的草根艺人们也将连番登场。喜欢热闹的游客,千万别错过!

家风家训在楼塔——报添丁

时间:2020年1月12日13:00

地点:楼塔古镇中祠堂

楼塔仙岩楼氏家训中有“报生”的传统,即是在续修家谱时将新生儿收集入谱,以免遗漏。“报添丁”仪式则是将近年来出生的幼童召集起来,一起进祠堂、拜先祖、入族谱,非常具有楼塔特色。

移风易俗在楼塔——新婚礼

时间:2020年1月18日10:00

地点:楼塔古镇中祠堂

继首届楼塔镇年俗文化节上报添丁仪式后,今年又新增了仙岩楼氏“新婚谒祖”典礼。楼塔镇的宗亲本着敦宗睦族,联谊宗亲,造福社会的宗旨,多年来为宗亲谋福利,祭典中充满着浓郁的知恩报本、以孝为先的祭祀文化气氛。

届时,还有“美美楼塔,一路领航”楼塔镇年俗文化节开幕暨特色文化产业论坛,年“寿”胡庆余堂养生节楼塔站,年“辞”杀年猪、祈福、吃年福饭,年“洁”楼塔镇2020年垃圾分类嘉年华活动等期待大家来参与。

活动攻略

具体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楼塔镇

门票价格:免费

2020杭州湘湖年鱼节活动

举办时间:2020年01月18日至2020年02月16日

具体地址:杭州湘湖景区下孙文化村

门票价格:免费

下孙村位于萧山湘湖北岸,周边保存距今已有八千年历史的下孙遗址。从下孙村到下孙文化村,再到湘湖游客中心,这个见证了湘湖地区沧桑演变的古村落,焕然重生。冬季捕鱼,是一种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每年十二月末至春节前的一段时间,是渔民们进行大规模冬季捕鱼作业的黄金时间。湘湖水域辽阔,渔业资源丰富,渔民们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了极具湘湖特色的冬捕文化。

活动详情

湘遇·年年有鱼第三届年鱼节开幕式

时间:2020年1月18日-19日

地点:湖山广场

湘湖2020年年鱼节千灯会

时间:2020年1月18日-2月16日

地点:下孙文化村

年初一越王祭春大典

时间:2020年1月25日

地点:城山广场

年初五文财神范蠡巡游

时间:2020年1月29日

地点:湖山广场、城山广场、下孙文化村、金融小镇二期

正月十五元宵音乐喷泉公益演唱会

时间:2020年2月8日

地点:湖山广场

因为小南辰王是周生辰的祖辈,所以在族谱上。

周生辰和时宜参观寺院,时宜又一次向周生辰提起了小南辰王的故事。周生辰说他的名字就是取自他,就在他们家的家谱里。周生辰把家谱拿出来给时宜看,上面写的是“生一子,周生辰,娶楼氏。周生正,行贵四”。

剧情简介

年少成名、战功赫赫的小南辰王周生辰(任嘉伦饰)立志一生效忠国家,其严谨作风和谦逊为人为世人所称道。

名门漼氏独女漼时宜(白鹿饰)出生便被指腹为婚为未来太子妃,因与王府是世交,便被长辈送到王府学艺。漼时宜善良可爱、活泼聪慧的个性,在王府深得众人喜爱,学艺精进也很快,是王府的开心果。

四明楼氏探源

          江南一楼

          南宋参知政事楼钥(1137-1213)在《攻瑰 集》卷六《长汀庵记》一文中开头就谈到:“楼氏自周武王封夏后代之后东楼公于杞,实始得姓。·····楼氏以杞国为郡,而望出东阳”,“虽闻吾族自婺而迁,不知所始。自钥一行推而上之,至八世祖而止。惟曾叔祖二十五助教墓志云:六世祖自婺迁于明,是钥九世祖也。又不书其讳。”

          楼钥的《长汀庵记》为后人多次引用。这段话要点有四:一是楼氏是大禹的后裔,东楼公是楼姓人的得姓始祖;二是楼姓以东阳郡为郡望;三是确立了四明楼氏的始祖和一至九代的世系表;四是提出“自婺而迁,不知所始”的四明楼氏源头的问题。

        四明楼氏“自婺而迁”,具体源自何处,800年来一直悬而未决,本文试图探讨。

一、四明楼氏是“一主三副”中的三副之一

        自楼盵(字重玉,64-131)御葬乌伤以来,在近两千年的楼氏迁流史上,根据各支系的世系,大体可分为“一主三副”,即以义乌楼氏为发展主线,以东阳杞国楼氏、宁波四明楼氏和三门狮峰楼氏为发展副线。副线是主线中析分的,因为迁出和迁入的关系不明确,才作为主副关系来探讨。

        义乌楼氏的各支系均以重玉公为一世祖,重玉公生良骥,良騧 。良 騧生泰。泰生苗、蕃。嗣后,义乌楼姓遂分为苗、蕃两大派。至今,苗、蕃两大派的裔孙分布于五湖四海,现居于义乌本地的有47000余人,大部分居于外地。历史上,迁出和迁入关系比较明确的,有萧山的仙岩楼氏、浦江的浦阳楼氏、东阳的岘阳楼氏和秀溪楼氏、诸暨的北门楼氏和金峰楼氏、永康的永康楼氏、广西的昭平楼氏等。义乌本地和以上各支系,目前共有楼氏裔孙10万人以上。

        东阳象塘派杞国楼氏一世祖楼玺的孙子楼井,于隋代自长安南还浙江,先居新昌,其子楼昱迁东阳黄信坑,为东阳杞国楼氏的始迁祖,黄信坑为其发祥地。宋代东阳杞国楼氏有很大的发展,除散居东阳县各地外,有迁居天台的东序杞国楼氏,诸暨的燕山楼氏、凤仪楼氏、花亭楼氏和宋代以前迁嵊县的嵊县杞国楼氏,目前共有楼氏裔孙5万人以上。义乌各楼氏宗谱没有提及杞国楼氏迁长安或东阳黄信坑的,故列为“一副”。

        宁波四明楼氏的早期世系,根据《 塘楼氏宗谱追远世系图》记载,楼钥家族一至九世为兴业—绍宗—光皓—郁—常—异——钥,兴业就是楼钥所说的九世祖,只知道“自婺而迁”。四明楼氏在两宋时期为明州四大望族之一,其裔孙散居于宁波各县外,还有迁居于东阳的凤山楼氏、诸暨的枫江楼氏、缙云的五云楼氏等,目前共有楼氏裔孙3万人左右。义乌各楼氏宗谱中未见楼兴业迁居宁波的记载,故列为“一副”。

          三门狮峰楼氏始祖楼 于隋代从诸暨迁居宁海城西娄坑村,现属三门县。 公孙子楼 升迁居狮峰山下,即今三门县岱楼村,故称狮峰楼氏。其裔孙分布于三门、宁海外,还有散居于天台、仙居、象山等县,目前共有楼氏裔孙1万余人。楼姓迁居诸暨自宋代开始,是否是从义乌直接迁居宁海,未见有史料记载,故列为“一副”。

二、四明楼氏源于何处的四种说法

        (一)源于义乌楼氏。据《义乌楼氏源流》130页“宁波 县楼氏分迁图”记载:重玉公十一世孙仲书迁 县。又据136页“宁波东湖楼氏分迁图”记载:重玉公三十一世孙孟勤迁宁波东湖。楼图南《乌伤香山楼氏统宗源流序》云:“孟勤,性嗜书,尝游学宁波,爱东湖之胜,遂家焉”。《乌伤香山楼氏统宗源流序》又云:“宋大明六年,乡邻挨推承模护解枫香进都,时遇世乱,虑害,举家避入宁波,居于四明。”可见,两宋以前义乌楼氏有多支裔孙迁居宁波。但是现有宁波四明楼氏到底源于义乌还是东阳,并没有具体记载。

        (二)源于奉化峨阳楼氏。据《峨阳楼氏宗谱》记载:峨阳楼氏始祖楼鼎,鼎生哲,字文珂;哲生四子:“茂 、茂 、茂郊、茂防;茂郊生三子:嘉 、承绪、兴业,”另一说生五子:保徽、保 、保善、保义、保养。三子保善字兴业,迁居奉化市。兴业曾孙郁,由奉化市徙居宁波 城南。这一说法,曾被后人采纳。只是后来又被当地鄞塘楼氏后人否定。

        奉化市,意指当时奉化的街市或集市,非现在的奉化市城区。至于确切的地点,《鄞 塘楼氏宗谱坊表》记载:在奉邑东北一十里第三都,司录公承皓(这里应为继承光浩之意,实名为浩,光浩)故宅。

      (三)源于东阳岘阳楼氏。据《岘阳楼氏宗谱内纪世传》记载:楼兴业是岘阳楼氏始祖楼蓉长子良希的玄孙,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二年(871),昭宗天佑三年(903)举授黄岩令,仕至中书秘阁,卒于后晋出帝开运二年(945),葬永康四里牌。兴业生二子:继宗、绍宗迁四明 县。这种说法最符合实际,也最值得采信。后面将进行分析。

      (四)源于徐州沛县。据缙云县《五云楼氏宗谱外纪列传》云:“第一世讳浩,字善养,行壬十四。自东楼公肇封于杞,世居徐州沛县,至公避五季之乱,徙浙西之明州,即今宁波府 县四明驿前居焉。”这一说法,还有何光岳著的《中华姓氏源流史》:“楼浩于五代初由沛县迁 县四明。”但这种说法事实证明不可信。后面会再作分析。

      三、四明楼氏“副”入“主”的路线图

          四明楼氏的源头在哪里?关键就是要寻找副入主的路线图。重玉公是当代楼姓人的共同始祖,要通过某个连接点,纳入以重玉公为始祖的主线。东阳杞国楼氏已解决这个连接点,据《东阳杞国楼氏宗谱外纪系图》记载,东阳杞国楼氏即是徽的一支,始祖楼玺是重玉公的十二世孙。三门狮峰楼氏因缺少史料,尚无法理清其路线图。

          四明楼氏源于何处?具体讲,就是要解决始祖兴业公迁于何处的问题。从楼钥提出“不知所始”以来,一直为后人所关注,如清高宗乾隆十二年(1747),义乌朱兆盛为东阳《秀溪楼氏宗谱》撰《楼氏泗溪少溪同源共本序》中感叹“宁绍乌伤势即难朕”。

          源于奉化峨阳楼氏之说,曾一度被采纳,但最后又发现不符合。据《鄞 塘楼氏宗谱》记载:清高宗乾隆四年(1739)四月,奉化峨阳楼氏楼隘村宗长楼汝修偕侄子抱宗谱到宁波找鹤湾谈修谱之事,鹤湾公对照两谱的排行序次,发现峨阳楼氏世系比“余谱首多三世,其一世曰 佥宪公,讳鼎;二世曰耕隐居士,讳珂;三世曰茂 、茂 、茂郊、茂防,昆季四人均以茂为行。而讳茂郊者,即系余始祖兴业公之父。”这一重要发现,使他“拍案狂呼大叫:谓人生快事莫是过矣,以余祖在天之灵。”乾隆六年(1741),他为四明楼氏撰《五修宗谱追远增补序》,并署名为佥 宪公二十八世孙。

        但此后的一百多年中,四明楼氏应以谁为始祖,又产生了分歧。后世子孙考查推究后觉得茂郊是兴业公父亲的说法不可信。因此,至清德宗光绪十九年(1893)重修《鄞 塘楼氏宗谱》和三十三年(1907)重修《甬东楼氏宗谱》时,重申兴业为本族始祖,在《追远世系图》中指出:“余族旧谱向以兴业公为为始祖,……今考宣献公作《严州公行状》有云:可寻者自兄以上才八世,核之旧谱适相符,因恪循宣献公之所寻而仍以兴业公为始祖。”

          据《峨阳楼氏宗谱》记载,楼鼎是唐初娄师德(630-699)的六世孙,不仅缺乏史料依据,而且娄师德的身世还是个谜。并且峨阳楼氏宗谱记载的楼鼎也不是东阳象塘派杞国楼氏记载的楼鼎,后者生于南朝陈,隋时曾任河南许州节度使,后曾居台州。前者是唐后期的人,前后相差200年左右,不符合事实。

        至于《义乌楼氏源流》提到的重玉公十一世孙仲书、或三十一世孙孟勤、南朝宋代的楼承模等,从义乌迁居宁波,则无法详尽其后裔,不可考。

        而源于徐州沛县一说,更缺乏史料,查《中国人名大辞典》,无一人是沛县人。所以,也不可考。

        明初大学士宋濂(1310-1381)在《乌伤香山楼氏家乘序》中谈到:“而四明之支,则祖秀实之子恭。恭之远孙宣献公钥,常述高祖先生事略,自谓其先婺人,但不详徙居之始耳。”,这是解开四明楼氏源头之谜的一条关键的史料。

        楼苗,字秀实,娶刘氏,生三子:恭、元、徽。宋濂认为,四明楼氏是义乌楼氏苗公长子恭的后代。清道光八年(1828)胡筠为东阳杞国楼氏作《东阳楼氏续修宗谱序》时认同这个看法。他说:“秀实子三:孟曰恭,则四明楼氏之祖也。”

        查《乌伤香山楼氏世祖分迁图表》,大禹96世孙楼蓉于唐景云元年(710)自义乌迁居东阳南门;又《东阳南门俞家巷楼氏分迁图》标明:恭是重玉公的五世孙,蓉是重玉公的二十世孙,迁居东阳南门。

        楼蓉是东阳岘阳楼氏的始祖。据《岘阳楼氏宗谱》记载:楼蓉(683-767,唐处士,好交友,著作有《卧云集》等)生良希(707—789,字仲兴,唐朝进士,中宏词科,翰林院学士,曾任新州治中郎,去世后葬于东阳城南岘山北麓,他儿子曾在墓前建寺院,被后人称为“中兴寺”,现东阳南寺塔附近)、良奇(711-792,字仲秀,唐进士,翰林院学士,东阳秀溪楼氏先祖)。良希生湛然(727-824,佛教天台宗八世祖,曾主持修建东阳中兴寺与法华寺)、龅然(733-820,唐处士,曾回迁义乌东门,过继给居住在义乌东门的楼莨长子楼茵),龅然生清(762-845,曾从义乌东门迁居永康,去世后葬于永康。因永贞元年考中进士,在永康楼氏宗谱中被误记为永贞公)、涛(766-856)。清生文焕(792-882,从永康回迁东阳),文焕生祢(829-906,去世后葬于东阳南山北麓),祢生兴业(871-945,曾任黄岩令,中书秘阁,去世后葬于永康四里牌)。

        前面已提到:兴业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二年(871),初居东阳西部乡(现属东阳白云街道),昭宗天佑三年(903)举授黄岩令,后晋开运二年(945)卒于官,葬永康四里牌。兴业生继宗(894-967)、绍宗。绍宗徙四明鄞县,是包括现鄞县在内的宁波四明楼氏共同祖先。

        综合上述资料可见,宁波楼氏源于东阳,是岘阳楼氏楼蓉的后裔。这也符合南宋参知政事楼钥《攻瑰集》所记载的“东阳,桑梓之地也”。也就是说,楼钥承认东阳是“桑梓之地”,是故乡。

        据凤山楼氏宗谱记载,南宋参知政事楼钥在金华任职时,为了亲近宗族,不忘祖德,曾经让幼子楼淳回迁,卜居东阳江畔,成为现东阳“凤山楼氏”的祖先。

        又据岘阳东楼宗谱记载,与楼钥(1137-1213)同时代的楼氏祖先楼允载(1136-1210,字文恕,谱载生性纯笃,学行优长,为乡闾表率,雅好山水之乐,于适意处辄徜徉终日,缙绅归隐者多与结盟),去世后,同宗太师公钥(攻瑰先生)志其墓。

注:本文作者江南一楼,原名楼向东,1990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同年参加工作,2007年曾出席中华楼氏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并被安排发言,之后业余时间一直致力于宣传弘扬楼氏文化,现为中华楼氏宗亲联谊会总会常务副会长,著作有《红楼夜话》《大唐才子楼颖传》等。本文主要根据联谊会总会顾问原研究会会长浙江大学教授楼子芳先生撰写的同题文章以及义乌东阳永康宁波等地楼氏宗谱整理,

宁波市江东楼茂记经理楼虎贵,字天烻,因为是楼氏的子孙,对茂记的历史是比较熟悉与了解,因为楼虎贵身体较健,头脑较清,楼虎贵想把关于茂记的历史略作一些介绍,使之有史可续,或者亦能使茂记广大职工同志们可得到一些启发与教育,使其兢兢业业为茂记争光,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原茂记系江东楼市的“祀星店”,在40年代时,已有200余户楼姓有权。总园名称为“楼恒盛——茂记酱园”有限公司。(公司称为股,而祀星店按户分权,故为权)总园即在茂记。同时在街设有楼恒源、楼永昌。在奉化大桥的沙滩街设有楼恒昌分园,大桥增设门市部。(为什么到奉化去设园设店,主要是,楼氏始祖墓在奉化的楼岙,便于祭扫能有主脚点。宁波楼氏实则是奉化楼岙的分支,迄今已有近40代)。

茂记始设于前清乾隆七年,迄今已有260余年历史。在宁波工商业中来讲,确是享有一定声誉的最老招牌。较之同时,同行业中如:张信茂、蔡春号、信和园、大茂、味华要早100余年,即使是宁波各商业驰名的“四大家”如:药材业的冯存仁、寿全斋、香山堂、德心堂;南北货水作业的:方怡和,董生阳,大同,老同和;水产海味业的:方悦来,邹太和,老同元,孙和记等要早100-150余年。

在旧社会里的同行业中亦有一定的竞争性,要使其店深得人心,声誉卓越,实来之不易。当时没有电视媒体广告,是靠“真板实枪”那就是两件法宝,一是在质量上精益求精,二是在服务上过硬显能。(即现在说的是,质量第一,服务至上)。

茂记在质量上是在主料下功夫,其主料是黄豆和食盐,盐则每隔一年使用(使其苦味咸沥出),豆则向花句来采购(花句豆,粒大豆且净)。在服务上则以顾客光临,笑脸相迎,沽好酒酱,放入篮中,瓶加上塞并扎绳,顾客离柜,说声慢走等。

茂记在批售“香干”方面,实际上是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香干精工考究,不以盈利为目的,全市小型小贩,认为既轻便又群众喜吃,乐于贩售,街弄巷尾均可听到楼茂记香干的喊卖声,从而提高了茂记的知名度,实则成为无形中起到广告宣传作用。后来,这个办法被方怡和、大有、董生阳等行业的仿效和采用。

茂记的业务兴旺发达,靠的是“老牌子”和全体职工的辛勤劳动与努力。为了适应市容,免不了要在这样灵桥要冲热地建造几十层大楼,也一定会有微细的酱品不宜放在闹区的情况产生,楼虎贵认为亦可向政府提出建议,说明老牌子也是宁波人民的骄傲和荣誉,应考虑放在附近适宜的地段为宜,不应在过分偏僻的地方。在这方面不但茂记广大职工关心,亦可说是楼姓共同的关心。亦可说是:茂记,好像是成为楼姓的标志。因此,从楼姓内心来讲,毕竟都希望这块老祖宗招牌能永久存在,发扬光大。另外,楼虎贵提供楼茂记的门对:茂林修竹盐梅地,记功叙事鼎鼐才。

注解:在茂林修竹处,则是经济发源地,凡记功叙事,必须有日理万机的栋梁之才。鼎鼐,指颇有才干即“调和鼎鼐”。

故事连载 企业故事 企业故事 企业故事 企业故事 企业故事 企业故事

有姓楼的吗 楼、娄同源于姒姓,黄帝历五世而生禹,禹治水有功而赐姓姒,受舜禅让而称帝。子启建夏朝,禹14世孙桀无道,夏为商所灭。其子仲和仲礼避祸于会稽,改姓娄。周灭商后,武王追封先帝后裔,得禹(5世孙少康之后)36世孙云衢公,曰:“无木不成楼,犹无水不成源也!”举为谏议齐侯,封于杞(今河南省杞县)。以主夏祀,封号东楼公。其后代子孙遂以祖上封号“楼”为姓,称为楼氏。2 出自古代少数民族姓氏  东汉时,白马羌豪有楼氏。3 出自北魏盖楼氏和贺楼氏  南北朝时,北魏有盖楼氏、贺楼氏,入中原后从汉俗,一并改为楼氏,望居山西代郡。

百家姓里有没有姓楼的? 百家姓里只有娄姓,楼姓在千家姓里有

百家姓中可有姓楼的呢? 1、出自姒姓,为西周时夏代少康之后,以祖上封号为氏。楼、娄同源于姒姓,黄帝历五世而生禹,禹治水有功而赐姓姒,受舜禅让而称帝。子启建夏朝,禹14世孙桀无道,夏为商所灭。其子仲和仲礼避祸于会稽,改姓娄。周灭商后,武王追封先帝后裔,得禹(5世孙少康之后)36世孙云衢公,曰:“无木不成楼,犹无水不成源也!”举为谏议齐侯,封于杞(今河南省杞县)。以主夏祀,封号东楼公。其后代子孙遂以祖上封号“楼”为姓,称为楼氏。 2、出自古代少数民族姓氏。东汉时,白马羌豪有楼氏。 3、出自北魏盖楼氏、贺楼氏所简改。南北朝时,北魏有盖楼氏、贺楼氏,入中原后从汉俗,一并改为楼氏,望居山西代郡。 当今楼姓人口约占全国的001%,现在在浙江省杭州(临安,富阳),宁波(鄞县,奉化,慈溪,余姚),金华(义乌,东阳,永康),丽水、萧山楼塔镇。诸暨。分布较多 。台州、三门等地也有。楼姓望居代郡(今河北省蔚县西南)、东阳郡(今浙江省金华一带)。

希望采纳

百家姓有姓楼的吗?谢谢了,是那个楼? 有,我一个同学就是,是“娄”

百家姓里有没有“楼”姓,排第几位啊? 楼(Lóu) (1)楼、娄同源于姒姓,黄帝历五世而生禹,禹治水有功而赐姓姒,受舜禅让而称帝子启建夏朝禹14世孙桀无道,夏为商所灭。其子仲和仲礼避祸于会稽,改姓娄周灭商后,武王追封先帝后裔,得禹36世孙云衢公,曰:无木不成楼,犹无水不成源也!举为谏议齐侯

关于百家姓中的娄->楼

楼(Lóu) (1)楼、娄同源于姒姓,黄帝历五世而生禹,禹治水有功而赐姓姒,受舜禅让而称帝子启建夏朝禹14世孙桀无道,夏为商所灭。其子仲和仲...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