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储"姓的由来???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3收藏

谁知道

储(Chǔ)姓源出有二:

1、源自上古有储国,国人以地名为氏。相传上古时有储国,储国人的后代以国号地名“储”为姓,称储氏,世氏相传。

2、源出以祖(王父)名字为氏。据《风俗通义》载,春秋时期,齐国有大夫字储子,曾与孟子相交。储子的后代很昌盛,其支孙以祖字“储”为氏,可证储氏家族最早的渊源是在齐、鲁一带,是今天储姓的来源。又,春秋时期齐国有储君,后代以王父名“储”为姓。

得姓始祖:储太伯。根据历来姓氏学者考证,我国的储氏是齐国和孟子结交的储子的子孙。关于这段源流,《姓氏考略》和《千家姓查源》上也有记载。储姓家族历史悠久,是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便已出名了,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晋以后称盛于江南各地,尤其是现在的江苏省南部境地,储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望族居河东郡(今山西省夏县北)。储氏后人尊储太伯为储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储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据《海陵储氏支谱》记载:考储氏,肇始于周,作相于齐,彪炳史册世人而知之。由此可见,储姓起源于周朝。泰州《储氏家谱》记载的储氏第一世,是唐代的文羲公,居住在毗陵(今常州市),至今已1200多年。元朝末年,储氏家族从宜兴迁往泰州。据家谱记载,元末动乱,储氏十九世宁七公卸官归隐,和兄弟宁八公共同商议迁往海陵。来到海陵后,他们发现这地方有着丰厚的鱼盐之利,就决定在水乡溱潼镇建宅居住,这就有了后来的溱潼水云楼。现在的溱潼,还有储家垛、储家沟等地名,有200多储氏后裔在这里生活。后来,宁八公转而迁徙上海;宁七公一个名叫劝的次子,从溱潼迁到泰州;还有一个分支,则迁往如皋坎上(包括海安、南通等地)。世代繁衍,如今,有230多储氏后裔生活在泰州市区。到了1945年,储氏第三十七世子尔侗、尔巽因为修铁路迁至台湾。1988年,由于子女全部在美国任职,尔侗又由台湾迁往美国,客居加里福尼亚州洛杉矶市。这是储氏家族迁居美国的第一代。从家谱中能看出储氏先人迁徙的足迹,也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一个不断繁衍家族的血脉涌动。宁海储氏渊源,笔者最近带着宁海《储氏大宗祠谱》,到上海图书馆与国内储氏主要宗谱——江苏宜兴《丰义储氏分支谱》核对,证实宁海储氏系唐代著名诗人、监察御史储光羲后裔。据宜兴《丰义储氏分支谱》记载,储光羲有“江南储氏始祖”之称。后裔在延陵(丹阳)繁衍到宋代12世时,因兵戈扰攘,11支后裔中除1支留居外,其余均迁居宜兴、常州、扬州、池州、泰州、云南、贵州等地。尤以宜兴储氏最为发达,先后出过30名进士。宁海储氏以丹阳籍台州刺史储尹之为始祖。宁海储氏自储尹之始,至今已900余年,族人近万人。著名人士有五世宋端平二年(1235年)进士储国秀,曾任江阴知事,作《宁海县赋》;30世储建国创办杭州中国钱币博物馆,为著名钱币收藏家等。储姓为阜阳最久的世族之一。明朝弘治年间出了个进士,官居河南道坚察的储珊。储姓族人多住在城东十里井和城西西湖以西、程集以东一带地方。储姓有功名及做官的不多,仅道光年间出了个举人储殿卿,因而政治地位比其他七姓稍低。储姓宗祠在文德街北头(今第四粮站)。不少人在推算阜阳八大家时而忽略了储姓其实储姓世居颍州七百年之久,字派(传宗接代的字派)至今不乱,仍保留世族大家的遗风。(余略)

三、历史名人

储 用:宋代学者,在朝廷做官,为官有惠政,曾得朱熹的赞赏。他从书本上得到治理下的道理,又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他又一心为民,这样,就取得了很好的政绩,为百姓带来许多好处。当时的大哲学家朱熹,非常夸奖他。

储 珊:字朝珍,南直隶颖州(治今安徽省阜阳)人,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十七年(1504年)任新乡县(河南省)知县。正德六年(1511年)八月知州储珊主修《颍州志》脱稿,共6卷。

储欣:字同人,清朝宜兴人。自幼好学,精通经史。早年无意仕途,以制艺为业。直到60岁,始领康熙乡荐,一试礼部不遇,遂闭门著书。著有《春秋指掌》30卷,《在陆草堂集》六卷。选编《唐宋十家文全集录》51 卷。

储光羲:储光羲(约707-约763),祖籍山东,迁居江苏丹阳。出身官宦之家,勤学聪慧。开元十四年(726年)20岁左右的他中进士,授翰林,历任县尉、监察御史等。安史之乱起,叛军陷洛阳,他不得已受伪官,因之而被系狱,约于宝应二年(763年)平乱后遇赦,被降职流放客死岭南。他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于时,诗风质朴、古雅,富有民歌风韵。后人常将其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并称。著作有《九经外义疏》20卷等,皆失传,诗文集70卷仅存诗集5卷,《全唐诗》辑为4卷。

储敦叙:北宋晋江人,字彦伦。崇宁(1102-1106年)间进士,历任龙溪县丞、甯德县令,皆

有惠政,民为其立生祠。后为贺州通判。著有《玉泉集》。

储尹之:字思弼,号赤岩,宋元佑三年(1088年)进士,官台州刺史,任满后定居宁海。宁海谱上代追溯到曾祖千七公储旻。据宜兴谱记载,储旻系储光羲12世孙,这一点两谱一致,证实储尹之为储光羲15世孙。另外对储尹之堂兄储兴之系下的19世储宁七、储宁八的迁徙记载,两谱亦可找到吻合点。

储秘书:宜兴人,清代学者。乾隆皇帝时的进士,在河南郑州任知府,他博览经史,性淡泊,为官顺应天意民心,老百姓感到很自在,他自己也有时间著书立说。

储安平:江苏宜兴人,1932年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1933年起,在南京《中央日报》任副刊编辑。1936年赴英国伦敦大学作研究工作,回国后,先后任《中央日报》撰述、编辑,复旦大学教授,中央政治学校研究员在桂林《力报》任主笔。民国34年春,在湖南辰奚“中国晨报”任主笔。日军侵占桂林后,在重庆创办《客观》周刊,民国35年春赴上海,创办《观察》半月刊,任社长和主编,同时兼复旦大学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国家出版总署专员,新华书店总店副总经理,出版总署发行局副局长。1957年任《光明日报)总编辑。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河东郡:秦置河东郡,治所在今山西省夏县。据《风俗通》记载:齐大夫储子之后。望出河东。

颍阳郡:春秋时为“鹿上”,战国时为“巨阳”,秦代属“颍州郡”,汉为“细阳”,魏晋为“宋县”,隋为“颍阳”,唐、宋并入“汝阴”,元属“颍州”,明改隶“凤阳府”。

2、堂号

盛著堂:此堂为江苏省宜兴市官林镇储氏总祠的堂号。宗祠共3座,均在储巷村,“盛著堂”储氏系从山东河东郡迁来,世代繁衍,后人建祠祭祀,族人以“五凤齐飞”(指储氏上代曾有1家5人同时及第)激励子孙好学上进求取功名。

据《帝王世纪》、《姓氏书辨证》、《姓氏寻源》等记载,刘氏出于祁姓,源于姬姓,系轩辕黄帝后裔。黄帝为姬姓,生子玄嚣。玄嚣孙帝喾第3妃庆都生放勋,即帝尧。尧出生时,其母寄居伊侯之国(今河南伊川)。后迁伊祁山下,故以山名姓祁。尧抚被封于陶(今山东定陶),后改封唐(今山西临汾),又称陶唐氏。尧长子丹朱。丹朱子祁式,被舜封于刘邑(今河北唐县),改称刘式,建立刘国,成为刘氏受姓始祖。刘式生子刘济。刘济数传至刘渝。刘渝子刘累,随“豢龙(即猪婆龙,实为鳄鱼)氏”董父学习驯化“龙”的本领。夏王孔甲征召刘累养“龙”,赐姓“御龙氏”。后因死去一“龙”,刘累携家避祸鲁县(今河南鲁县)。商朝建立,商王武丁将刘累第19世孙刘假封于豕韦(今河南滑县),称豕韦氏。商朝末年,刘假后裔刘敬又被封于唐(今山西翼城),称唐氏,建立唐国。公元前1043年,周成王灭唐国,将刘敬迁于杜原(今陕西杜陵),改称杜氏,立杜国。春秋时,杜国亡,国君杜伯之子 叔逃入晋国。任“士师”,称士氏。 叔子士 袭父职,生士缺。士缺子士会食邑于范(今河南范县),称范氏。士会因去秦国迎接公子雍归国继承晋襄公之位,被留居秦国。战国时,士会孙士明恢复刘氏,称刘明,并定祁姓刘氏为刘姓,从此姓氏统一。刘明生刘阳,刘阳生刘师。刘师第5世孙为刘清。刘清子刘仁迁沛国丰邑中阳里(今江苏沛县),称丰乐公。刘仁生 ,字执嘉,又称太公。刘 配王含始,生刘伯、刘仲、刘季、刘交。刘季(公元前256-公元前195年)于公元前206年建立汉朝,改名邦,字季,史称汉高祖,又称汉高帝(以上仅立刘姓直系祖先,旁系略)。其时,古老的华夏族始称汉族。 兴化刘姓由来与繁衍 据1990年统计,兴化刘姓人口共66557人,排列第3大姓,仅次于陈姓、张姓,是全市人口较多的姓氏之一。兴化刘姓支系繁杂,分别于明代洪武、弘治、正德、嘉靖年间和清代、民国时期从苏州、昆山、江都、高邮、扬州、泰州、南通、盐城、徐州、阜宁、北京等地迁入。本篇所述刘姓从高邮迁居兴化,乃是“绪承天潢,系出玉牒”而“世系昭然”,“皆有可稽焉”(清乾隆十八年翰林院大学士陶镛《叙》)的汉高祖刘邦和三国时蜀汉昭烈帝刘备后裔。 刘邦(家谱列为第1世始祖)生刘恒,即汉文帝,为刘氏家族第2世。刘恒生刘启,即汉景帝,为第3世。刘启生刘胜,即中山靖王,为第4世。刘备(161-223年),字玄德,为第21世。刘黻,任宋参知政事(副宰相),为第60世。约于其时迁居苏州阊门外山塘街(家谱记为“三唐街”)李继巷。刘世模,为第64世。刘世模生刘天泽,为第65世。刘天泽生刘青藜,为第66世(以上亦单列直系,旁系略)。 明弘治六年(1493年),“高堰水灾,江北淹没,奉旨分丁迁徒”,当在刘世模时自苏州迁居苏北江都县,继迁高邮州时异东村(今高邮市四异村)、雁留庄(今高邮市雁留村)一带。其后,刘世模曾孙、刘青藜之子刘进之(诰授文林郎)迁兴化草堰场(今大丰市草堰镇),成为兴化刘姓始迁祖(迁兴第1世,总世次为第67世,以下总世次略)。第2世刘焕。第3世刘国珍,字南春,号伟 ,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丁未科举人。第4世刘必强,字近山,为明崇祯八年(1635年)兴化县学文学生。第5世刘玺,字怡泉,私谥靖平,清顺治十五年(1635年)戊戌科举人。第6世刘应兆,字堰海,清太学生。第7世刘正明,字照远……(以上世系为直系,旁系略)。 目前,兴化刘氏家族已传至第21世(总世次为第87世),主要分布于兴化城区、合陈镇界牌头、缸顾乡、大丰、草堰、东台、盐城、滨海、建湖等地。 家族文化 1、郡望 据民国七年(1918年)兴化《彭城堂刘氏宗谱》、《姑苏刘氏族谱》、《元和姓纂》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记载,兴化刘姓郡望为彭城郡。西汉地节元年(公元前169年),将楚国改为彭城郡,治所在彭城县(今江苏徐州)。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复为楚国。东汉章和二年(88年),又改为彭城国。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再改彭城郡。隋开皇初废彭城郡。隋大业及唐天宝、至德年间(605-758年),又改徐州为彭城郡,辖统今江苏徐州、铜山、沛县、丰县东南及邳州西北部、安徽濉溪东部和山东微山湖一带。 2、堂名 刘氏家族堂名繁多,如藜照堂、青藜堂、藜阁堂、兴藜堂、敦睦堂、敦本堂、德馨堂、青云堂、授经堂、思孝堂、蒲编堂、墨庄堂、传经堂、天禄阁堂等。本篇所述兴化刘姓以郡望为堂名,称“彭城堂”,是使用较普遍的堂名。“彭城堂”刘氏源于西汉皇族,人才济济,名声响亮,故被天下刘姓视为正宗,形成一种文化认同现象,对海外刘氏家族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3、家联 兴化刘姓家联较多,现择二联供读者鉴赏。 (1)气回寒谷,春满彭城。 该联表明兴化刘姓出于彭城郡,意在追本溯源,不忘先祖。 (2)彭城世泽,禄阁家声。 上联指刘氏出于皇族,下联指汉代著名学者刘向。刘向,沛邑(今江苏沛县)人,出自彭城郡刘氏,是刘邦胞弟楚元王刘交的玄孙。他学识渊博,精通百家学说,受命在皇家藏书楼“天禄阁”校理图书,撰成《别录》,成为中国目录学创始人。 4、家谱 现存民国七年(1918年)木刻本兴化《彭城堂刘氏宗谱》共4册,计2卷。卷首列旧序。卷一为明内阁大学士(宰相)兴化人高谷题词(“中山遗派,涿郡流芳”)、凡例、家训、祠堂记、祠田记、新序、圣旨(“奉天敕命”)3道(唐贞观十九年三月敕侍中刘洎旨、贞元元年六月敕幽州卢龙节度使刘怦旨、南宋建炎三年二月敕江淮制置使刘光世旨);卷二为刘氏世系源流图(一世汉高帝刘邦等西汉、东汉历代帝王、蜀汉两代帝王至清代祖先)42幅、苏迁刘氏世系内纪图(一世明代刘进之至第十九世)。本谱属于“玉牒”(皇族家谱),颇具价值,可补《青田刘氏族谱》等海内外刘备家族谱牒之阙。明代御史中丞、诚意伯、浙江青田人刘基(字伯温),源于本谱中的南宋抗金名将、江淮制置使刘光世(与抗金英雄岳飞同为“南渡十大将”)。南宋末年,刘光世后裔、翰林学士刘濠从临安(今浙江杭州)潜返家乡青田,组织武装抗元,因寡不敌众而携子刘庭槐避居深山。刘庭槐生子刘 ,任青田县衙书吏。刘 之子即辅佐朱元璋建立明朝的刘基。目前,在台湾的刘基后裔人口众多,每年都组团回青田祭祖。 兴化刘姓乃刘备次子刘永后裔。现在,广东梅州、惠州、潮州、揭阳和福建上杭、宁化、漳州、厦门和香港、台湾、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生活着众多的刘永后裔,与兴化刘姓同宗共祖,血浓于水。

排名267位。储姓起源于周朝。据《海陵储氏支谱》记载:“考储氏,肇始于周,作相于齐,彪炳史册世人而知之。”

储姓发源于春秋齐国田氏,起于储子。泰州《储氏家谱》记载的储氏第一世,是唐代的文羲公(储光羲),居住在毗陵(今常州市),至今已1300余年,始祖储光羲原籍山东,后落户金坛庄城,唐开元年间进士,后担任监察御史,是田园山水诗派代表诗人之一。

据江苏宜兴、金坛、安徽潜山等地《储氏宗谱》记载,储氏庄城一世光羲公后裔在润州庄城(今属金坛)繁衍至12世,值宋高宗南渡,时兵戈扰攘,庄城地值通衢,骚扰尤剧,遂散居异地。1300多年来,光羲公后人陆续迁徙至大江南北,世系清楚,字辈不乱,被尊称为“江南储氏之祖”。

扩展资料

储姓名人:

1,储麟趾

清臣。字履醇。江南荆溪(今江苏宜兴)人。乾隆初年进士,历官贵州道监察御史、太仆寺卿、宗人府府丞。乾隆中,上疏批评乾隆帝刚愎自用、武断,王公大臣拱手无用。以伉直称于时。后以病归家。有《双检树轩诗稿》。

2,储大文

储大文(1665—1743)字六雅,号画山,江苏宜兴人。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年,卒于高宗乾隆八年,年七十九岁。

-储姓

-储大文

  一、姓氏源流

  储(Chǔ)姓源出有二:

  1、源自上古有储国,国人以地名为氏。相传上古时有储国,储国人的后代以国号地名“储”为姓,称储氏,世氏相传。

  2、源出以祖(王父)名字为氏。据《风俗通义》载,春秋时期,齐国有大夫字储子,曾与孟子相交。储子的后代很昌盛,其支孙以祖字“储”为氏,可证储氏家族最早的渊源是在齐、鲁一带,是今天储姓的来源。又,春秋时期齐国有储君,后代以王父名“储”为姓。

  得姓始祖:储太伯。根据历来姓氏学者考证,我国的储氏是齐国和孟子结交的储子的子孙。关于这段源流,《姓氏考略》和《千家姓查源》上也有记载。储姓家族历史悠久,是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便已出名了,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晋以后称盛于江南各地,尤其是现在的江苏省南部境地,储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望族居河东郡(今山西省夏县北)。储氏后人尊储太伯为储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储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据《海陵储氏支谱》记载:考储氏,肇始于周,作相于齐,彪炳史册世人而知之。由此可见,储姓起源于周朝。泰州《储氏家谱》记载的储氏第一世,是唐代的文羲公,居住在毗陵(今常州市),至今已1200多年。元朝末年,储氏家族从宜兴迁往泰州。据家谱记载,元末动乱,储氏十九世宁七公卸官归隐,和兄弟宁八公共同商议迁往海陵。来到海陵后,他们发现这地方有着丰厚的鱼盐之利,就决定在水乡溱潼镇建宅居住,这就有了后来的溱潼水云楼。现在的溱潼,还有储家垛、储家沟等地名,有200多储氏后裔在这里生活。后来,宁八公转而迁徙上海;宁七公一个名叫劝的次子,从溱潼迁到泰州;还有一个分支,则迁往如皋坎上(包括海安、南通等地)。世代繁衍,如今,有230多储氏后裔生活在泰州市区。到了1945年,储氏第三十七世子尔侗、尔巽因为修铁路迁至台湾。1988年,由于子女全部在美国任职,尔侗又由台湾迁往美国,客居加里福尼亚州洛杉矶市。这是储氏家族迁居美国的第一代。从家谱中能看出储氏先人迁徙的足迹,也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一个不断繁衍家族的血脉涌动。宁海储氏渊源,笔者最近带着宁海《储氏大宗祠谱》,到上海图书馆与国内储氏主要宗谱——江苏宜兴《丰义储氏分支谱》核对,证实宁海储氏系唐代著名诗人、监察御史储光羲后裔。据宜兴《丰义储氏分支谱》记载,储光羲有“江南储氏始祖”之称。后裔在延陵(丹阳)繁衍到宋代12世时,因兵戈扰攘,11支后裔中除1支留居外,其余均迁居宜兴、常州、扬州、池州、泰州、云南、贵州等地。尤以宜兴储氏最为发达,先后出过30名进士。宁海储氏以丹阳籍台州刺史储尹之为始祖。宁海储氏自储尹之始,至今已900余年,族人近万人。著名人士有五世宋端平二年(1235年)进士储国秀,曾任江阴知事,作《宁海县赋》;30世储建国创办杭州中国钱币博物馆,为著名钱币收藏家等。储姓为阜阳最久的世族之一。明朝弘治年间出了个进士,官居河南道坚察的储珊。储姓族人多住在城东十里井和城西西湖以西、程集以东一带地方。储姓有功名及做官的不多,仅道光年间出了个举人储殿卿,因而政治地位比其他七姓稍低。储姓宗祠在文德街北头(今第四粮站)。不少人在推算阜阳八大家时而忽略了储姓其实储姓世居颍州七百年之久,字派(传宗接代的字派)至今不乱,仍保留世族大家的遗风。(余略)

  三、历史名人

  储 用:宋代学者,在朝廷做官,为官有惠政,曾得朱熹的赞赏。他从书本上得到治理下的道理,又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他又一心为民,这样,就取得了很好的政绩,为百姓带来许多好处。当时的大哲学家朱熹,非常夸奖他。

  储 珊:字朝珍,南直隶颖州(治今安徽省阜阳)人,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十七年(1504年)任新乡县(河南省)知县。正德六年(1511年)八月知州储珊主修《颍州志》脱稿,共6卷。

  储欣:字同人,清朝宜兴人。自幼好学,精通经史。早年无意仕途,以制艺为业。直到60岁,始领康熙乡荐,一试礼部不遇,遂闭门著书。著有《春秋指掌》30卷,《在陆草堂集》六卷。选编《唐宋十家文全集录》51 卷。

  储光羲:储光羲(约707-约763),祖籍山东,迁居江苏丹阳。出身官宦之家,勤学聪慧。开元十四年(726年)20岁左右的他中进士,授翰林,历任县尉、监察御史等。安史之乱起,叛军陷洛阳,他不得已受伪官,因之而被系狱,约于宝应二年(763年)平乱后遇赦,被降职流放客死岭南。他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于时,诗风质朴、古雅,富有民歌风韵。后人常将其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并称。著作有《九经外义疏》20卷等,皆失传,诗文集70卷仅存诗集5卷,《全唐诗》辑为4卷。

  储敦叙:北宋晋江人,字彦伦。崇宁(1102-1106年)间进士,历任龙溪县丞、甯德县令,皆

  有惠政,民为其立生祠。后为贺州通判。著有《玉泉集》。

  储尹之:字思弼,号赤岩,宋元佑三年(1088年)进士,官台州刺史,任满后定居宁海。宁海谱上代追溯到曾祖千七公储旻。据宜兴谱记载,储旻系储光羲12世孙,这一点两谱一致,证实储尹之为储光羲15世孙。另外对储尹之堂兄储兴之系下的19世储宁七、储宁八的迁徙记载,两谱亦可找到吻合点。

  储秘书:宜兴人,清代学者。乾隆皇帝时的进士,在河南郑州任知府,他博览经史,性淡泊,为官顺应天意民心,老百姓感到很自在,他自己也有时间著书立说。

  储安平:江苏宜兴人,1932年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1933年起,在南京《中央日报》任副刊编辑。1936年赴英国伦敦大学作研究工作,回国后,先后任《中央日报》撰述、编辑,复旦大学教授,中央政治学校研究员在桂林《力报》任主笔。民国34年春,在湖南辰奚“中国晨报”任主笔。日军侵占桂林后,在重庆创办《客观》周刊,民国35年春赴上海,创办《观察》半月刊,任社长和主编,同时兼复旦大学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国家出版总署专员,新华书店总店副总经理,出版总署发行局副局长。1957年任《光明日报)总编辑。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河东郡:秦置河东郡,治所在今山西省夏县。据《风俗通》记载:齐大夫储子之后。望出河东。

  颍阳郡:春秋时为“鹿上”,战国时为“巨阳”,秦代属“颍州郡”,汉为“细阳”,魏晋为“宋县”,隋为“颍阳”,唐、宋并入“汝阴”,元属“颍州”,明改隶“凤阳府”。

  2、堂号

  盛著堂:此堂为江苏省宜兴市官林镇储氏总祠的堂号。宗祠共3座,均在储巷村,“盛著堂”储氏系从山东河东郡迁来,世代繁衍,后人建祠祭祀,族人以“五凤齐飞”(指储氏上代曾有1家5人同时及第)激励子孙好学上进求取功名。

储(Chǔ)姓源出有二:

1、源自上古有储国,国人以地名为氏。相传上古时有储国,储国人的后代以国号地名“储”为姓,称储氏,世氏相传。

2、源出以祖(王父)名字为氏。据《风俗通义》载,春秋时期,齐国有大夫字储子,曾与孟子相交。储子的后代很昌盛,其支孙以祖字“储”为氏,可证储氏家族最早的渊源是在齐、鲁一带,是今天储姓的来源。又,春秋时期齐国有储君,后代以王父名“储”为姓。

得姓始祖:储太伯。根据历来姓氏学者考证,我国的储氏是齐国和孟子结交的储子的子孙。关于这段源流,《姓氏考略》和《千家姓查源》上也有记载。储姓家族历史悠久,是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便已出名了,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晋以后称盛于江南各地,尤其是现在的江苏省南部境地,储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望族居河东郡(今山西省夏县北)。储氏后人尊储太伯为储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储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据《海陵储氏支谱》记载:考储氏,肇始于周,作相于齐,彪炳史册世人而知之。由此可见,储姓起源于周朝。泰州《储氏家谱》记载的储氏第一世,是唐代的文羲公,居住在毗陵(今常州市),至今已1200多年。元朝末年,储氏家族从宜兴迁往泰州。据家谱记载,元末动乱,储氏十九世宁七公卸官归隐,和兄弟宁八公共同商议迁往海陵。来到海陵后,他们发现这地方有着丰厚的鱼盐之利,就决定在水乡溱潼镇建宅居住,这就有了后来的溱潼水云楼。现在的溱潼,还有储家垛、储家沟等地名,有200多储氏后裔在这里生活。后来,宁八公转而迁徙上海;宁七公一个名叫劝的次子,从溱潼迁到泰州;还有一个分支,则迁往如皋坎上(包括海安、南通等地)。世代繁衍,如今,有230多储氏后裔生活在泰州市区。到了1945年,储氏第三十七世子尔侗、尔巽因为修铁路迁至台湾。1988年,由于子女全部在美国任职,尔侗又由台湾迁往美国,客居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这是储氏家族迁居美国的第一代。从家谱中能看出储氏先人迁徙的足迹,也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一个不断繁衍家族的血脉涌动。宁海储氏渊源,笔者最近带着宁海《储氏大宗祠谱》,到上海图书馆与国内储氏主要宗谱——江苏宜兴《丰义储氏分支谱》核对,证实宁海储氏系唐代著名诗人、监察御史储光羲后裔。据宜兴《丰义储氏分支谱》记载,储光羲有“江南储氏始祖”之称。后裔在延陵(丹阳)繁衍到宋代12世时,因兵戈扰攘,11支后裔中除1支留居外,其余均迁居宜兴、常州、扬州、池州、泰州、云南、贵州等地。尤以宜兴储氏最为发达,先后出过30名进士。宁海储氏以丹阳籍台州刺史储尹之为始祖。宁海储氏自储尹之始,至今已900余年,族人近万人。著名人士有五世宋端平二年(1235年)进士储国秀,曾任江阴知事,作《宁海县赋》;30世储建国创办杭州中国钱币博物馆,为著名钱币收藏家等。储姓为阜阳最久的世族之一。明朝弘治年间出了个进士,官居河南道坚察的储珊。储姓族人多住在城东十里井和城西西湖以西、程集以东一带地方。储姓有功名及做官的不多,仅道光年间出了个举人储殿卿,因而政治地位比其他七姓稍低。储姓宗祠在文德街北头(今第四粮站)。不少人在推算阜阳八大家时而忽略了储姓其实储姓世居颍州七百年之久,字派(传宗接代的字派)至今不乱,仍保留世族大家的遗风。(余略)

三、历史名人

储 用:宋代学者,在朝廷做官,为官有惠政,曾得朱熹的赞赏。他从书本上得到治理下的道理,又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他又一心为民,这样,就取得了很好的政绩,为百姓带来许多好处。当时的大哲学家朱熹,非常夸奖他。

储 珊:字朝珍,南直隶颍州(治今安徽省阜阳)人,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十七年(1504年)任新乡县(河南省)知县。正德六年(1511年)八月知州储珊主修《颍州志》脱稿,共6卷。

储欣:字同人,清朝宜兴人。自幼好学,精通经史。早年无意仕途,以制艺为业。直到60岁,始领康熙乡荐,一试礼部不遇,遂闭门著书。著有《春秋指掌》30卷,《在陆草堂集》六卷。选编《唐宋十家文全集录》51 卷。

储光羲:储光羲(约707-约763),祖籍山东,迁居江苏丹阳。出身官宦之家,勤学聪慧。开元十四年(726年)20岁左右的他中进士,授翰林,历任县尉、监察御史等。安史之乱起,叛军陷洛阳,他不得已受伪官,因之而被系狱,约于宝应二年(763年)平乱后遇赦,被降职流放客死岭南。他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于时,诗风质朴、古雅,富有民歌风韵。后人常将其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并称。著作有《九经外义疏》20卷等,皆失传,诗文集70卷仅存诗集5卷,《全唐诗》辑为4卷。

储敦叙:北宋晋江人,字彦伦。崇宁(1102-1106年)间进士,历任龙溪县丞、甯德县令,皆

有惠政,民为其立生祠。后为贺州通判。著有《玉泉集》。

储尹之:字思弼,号赤岩,宋元佑三年(1088年)进士,官台州刺史,任满后定居宁海。宁海谱上代追溯到曾祖千七公储旻。据宜兴谱记载,储旻系储光羲12世孙,这一点两谱一致,证实储尹之为储光羲15世孙。另外对储尹之堂兄储兴之系下的19世储宁七、储宁八的迁徙记载,两谱亦可找到吻合点。

储秘书:宜兴人,清代学者。乾隆皇帝时的进士,在河南郑州任知府,他博览经史,性淡泊,为官顺应天意民心,老百姓感到很自在,他自己也有时间著书立说。

储安平:江苏宜兴人,1932年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1933年起,在南京《中央日报》任副刊编辑。1936年赴英国伦敦大学作研究工作,回国后,先后任《中央日报》撰述、编辑,复旦大学教授,中央政治学校研究员在桂林《力报》任主笔。民国34年春,在湖南辰奚“中国晨报”任主笔。日军侵占桂林后,在重庆创办《客观》周刊,民国35年春赴上海,创办《观察》半月刊,任社长和主编,同时兼复旦大学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国家出版总署专员,新华书店总店副总经理,出版总署发行局副局长。1957年任《光明日报)总编辑。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河东郡:秦置河东郡,治所在今山西省夏县。据《风俗通》记载:齐大夫储子之后。望出河东。

颍阳郡:春秋时为“鹿上”,战国时为“巨阳”,秦代属“颍州郡”,汉为“细阳”,魏晋为“宋县”,隋为“颍阳”,唐、宋并入“汝阴”,元属“颍州”,明改隶“凤阳府”。

2、堂号

盛著堂:此堂为江苏省宜兴市官林镇储氏总祠的堂号。宗祠共3座,均在储巷村,“盛著堂”储氏系从山东河东郡迁来,世代繁衍,后人建祠祭祀,族人以“五凤齐飞”(指储氏上代曾有1家5人同时及第)激励子孙好学上进求取功名。

储姓的来源和历史,内容如下:

来源:

1、源自上古有储国,国人以地名为氏。相传上古时有储国,储国人的后代以国号地名“储”为姓,称储氏,世氏相传。

2、源出以祖(王父)名字为氏。据《风俗通义》载,春秋时期,齐国有大夫字储子,曾与孟子相交。储子的后代很昌盛,其支孙以祖字“储”为氏,可证储氏家族最早的渊源是在齐、鲁一带,是今天储姓的来源。又,春秋时期齐国有储君,后代以王父名“储”为姓。

得姓始祖:储太伯。根据历来姓氏学者考证,我国的储氏是齐国和孟子结交的储子的子孙。关于这段源流,《姓氏考略》和《千家姓查源》上也有记载。储姓家族历史悠久,是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便已出名了,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晋以后称盛于江南各地,尤其是现在的江苏省南部境地,储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

历史:

储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据《海陵储氏支谱》记载:考储氏,肇始于周,作相于齐,彪炳史册世人而知之。由此可见,储姓起源于周朝。泰州《储氏家谱》记载的储氏第一世,是唐代的文羲公,居住在毗陵(今常州市),至今已1200多年。元朝末年,储氏家族从宜兴迁往泰州。

据家谱记载,元末动乱,储氏十九世宁七公卸官归隐,和兄弟宁八公共同商议迁往海陵。来到海陵后,他们发现这地方有着丰厚的鱼盐之利,就决定在水乡溱潼镇建宅居住,这就有了后来的溱潼水云楼。现在的溱潼,还有储家垛、储家沟等地名,有200多储氏后裔在这里生活。

后来,宁八公转而迁徙上海;宁七公一个名叫劝的次子,从溱潼迁到泰州;还有一个分支,则迁往如皋坎上(包括海安、南通等地)。世代繁衍,如今,有230多储氏后裔生活在泰州市区。

该姓并不是贵族。

但仍然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背景的姓氏。储姓是常见于中国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今天安徽、河南、山东、江苏、浙江、湖北等地区。根据史书记载,储姓源于周朝的公族,是周武王的后代,因此可以说是贵族姓氏的一支。然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储姓并不被视为贵族的代表,而是与当时的士大夫、文人雅士等社会阶层有着密切的联系。

谁知道"储"姓的由来???

储(Chǔ)姓源出有二: 1、源自上古有储国,国人以地名为氏。相传上古时有储国,储国人的后代以国号地名“储”为姓,称储氏,世氏相传。...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