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的故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3收藏

郑成功的故事,第1张

郑成功收复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又称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是指公元1661年南明将领郑成功驱逐窃取台湾的荷兰殖民者收复宝岛台湾的事件。

1661年(清朝顺治十八年,南明永历十五年)三月,郑成功亲率25万名兵将,分乘百艘战船,从金门出发。他们冒着风浪,越过台湾海峡,在澎湖休整几天准备直取台湾。荷兰侵略军听说郑成功要进攻台湾,十分惊恐。

他们把军队集中在台湾(今台湾东平地区)、赤嵌(今台南)两座城堡,还在港口沉破船阻止郑成功船队登岸。郑军乘海水涨潮将船队驶进鹿耳门内海,主力从禾寮港登陆,从侧背进攻赤嵌城,并切断了与台湾城的联系。战斗中,侵略军以“赫克托”号战舰攻击,郑成功一声令下,把敌军紧紧围住,60多只战船一齐发炮,把“赫克托”号击沉。

与此同时,又击溃了台湾城的援军。赤嵌的荷兰军在水源被切断,外援无望的情况下,向郑军投降。盘踞台湾城的侵略军企图负隅顽抗,郑成功在该城周围修筑土台,围困敌军8个月之后,下令向台湾城发起强攻。

至此,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中国领土台湾。这场战争结束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中国台湾的经营,开启了明郑政权对台湾的统治。

扩展资料

郑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时监生,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1645年(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清军攻入江南,不久郑芝龙降清、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郑成功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袭、包围清江宁府(原明朝南京)。

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泉州府的海岛厦门、金门。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今台湾台南市境内)的驻军,收复台湾,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

参考资料:

:郑成功收复台湾

黄姓

黄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因帮助禹治水有功,又因"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被帝舜赐姓蠃氏。

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支。其中的黄氏,大约於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

春秋时期,南方的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於抗衡。公元前648年,楚成王责备黄国不向楚国进贡,黄国国君错误地分析形势,既不理会楚国的责问,又不进行任何防备,结果於当年夏天被楚国灭掉。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姓氏,就是黄氏。

但是,有的谱牒学家则说黄姓是陆终的后代。那麽,陆终是何人,与上文所说的伯益又有甚麽关系呢?据史料记载,伯益是颛顼之玄孙,陆终也是颛顼之玄孙,只是他们的三代近祖不同而已。因此,无论是黄姓出自伯益,还是陆终,总起来说是帝颛顼的后代,属於以国为氏之类。

关於黄姓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是出身於少昊之后。这一支黄人,是颛顼时从河南黄水西迁到山西汾水下游的,所建的黄国,於春秋早期为晋国所灭,这也是黄氏姓源之一。

在历史上多次民族大融合中,黄氏有一些人融入壮、瑶、侗、水、布依等少数民族。

亡国后的黄氏遗民,有的逃至今河南中部,大批被迁到今湖北境内,有的在楚国做了官。据说今黄冈、黄陂、黄梅等地,都是因为黄人迁来而得名的。

汉代以后,黄氏因任官等原因分别向大江南北迁徙,南至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北至河南固始、南阳。黄氏入居福建,始於晋代。宋元之际,黄氏称盛於闽粤,至明末清初,开始移居到台湾,后又有不少人移至海外。

黄姓为当今中国8大姓,在南方人中所占比例较同。另外,黄姓在台湾人中更为常见,与郑姓共同享有"黄郑排满街"之美誉。

历史来源

1、出自嬴姓。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黄姓为陆终之后,其后建立黄国,后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是“帝颛顼之苗裔”,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被楚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就是黄氏。

2、出自金天氏之后。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黄氏起源于金天氏之后。台骀是上古时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后世尊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

3、据《东夷源流史》所载,远古颛顼时代,黄人从河南黄水西迁到山西汾水下游,建立黄国,以国为姓。

4、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的蛮族。据《中国姓氏大全》、《姓氏词典》、《中国姓氏起源》所载,黄氏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的蛮族,为黄国遗民的后裔。另《新唐书》中有“邕管(在广西境内)蛮有黄姓。唐黄少卿、少高、少温是也。”其实,此支黄氏乃是黄国遗民的后裔。

5、出自他姓改姓。上古时代及后朝的王、陆、巫、吴、金、范、丁皆有改为黄姓者。

6、出自回族中的黄姓来源有二:

① 今福建省泉州市的少数蒲姓回族为避元代“反色目”的诛杀而改黄姓。但由于出自不情愿,放将黄姓故意写成“苗”(莆)字,因苗(莆)与蒲同音,若被人发觉,落下加上两点就是黄字,久之便成了“黄”姓。

② 元代黄姓取阿位伯穆斯林女子改姓伊斯兰教,其后裔融于回族并姓黄。黄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四川、河南、宁夏部分地区。

得姓始祖

陆终。上古时期火神祝融(掌管火的官)吴回之子。后其继任祝融。周代时,其后被封于黄(今河南省潢川西十二里),建立了黄国。黄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其后代子孙分散到了各地,他们不忘亡国之恨,遂以原国名为氏,称黄姓。并尊陆终为其得姓始祖。

黄姓迁徙史

1、黄姓的原始祖先——黄夷的流徙

黄夷的发源地在今内蒙古东部、燕山之南的辽河西源——西拉木伦河流域。后来向东南迁徙,经河北迁安县西的黄山和束鹿县的黄丘进入山东半岛,加入东夷集团,成为九夷中的一支。再往后,在华夏与东夷的大融合之中,黄夷和其他许多少昊子孙氏族,跟随颛顼从山东半岛内迁到了中原地区。

2、黄国人的迁徙

上古黄国之一的潢川黄国在今河南潢川县的古中原境内。自从公元前648年潢川黄国被楚国灭亡后,黄姓族人有少数逃到河南中部,大批则被迫内迁到楚国腹地,定居在湖北黄冈、黄陂、黄安、黄梅、黄石等县。今日的黄冈、黄陂、黄安、黄梅等地,据说就是因黄人迁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内迁到楚都郢(今江陵、荆州),形成秦时著名的江陵黄氏。还有一支内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东南一带),后来发展成汉代最著名的江夏黄氏。

亡国后,一部分黄国遗民仍留在潢川故地,坚守家园,顽强生活。

战国时期,黄国贵族后代黄歇事楚顷襄王,于楚考烈王元年(前262)任楚相,被封为春申君,最早的封地在今潢川县,所以,直至清代,潢川城都一直叫春申镇。后来,黄歇改封于吴 (今江苏省苏州),他的13个儿子,有的就定居于江苏。据《客家姓氏渊源》所载,黄歇曾因避难而迁居于距江夏县城30里的黄鹤乡仁义村,其子孙散之四方。从战国晚期起,江夏郡(今湖北省武汉一带)成为黄氏繁衍发展的中心,如汉丞相黄霸、太尉黄琼都世居江夏,故其族人以“江夏”为郡号。

3、两汉到两晋的迁徙

汉代以后,主要由于任官的原因,黄氏分别向大江南北迁徙,北迁至河南固始、南阳等地,南迁至江西、湖南、四川等地。

黄氏也是从晋代开始大批人居福建。《闽书》载:“永嘉二年 (308年),中原板荡,衣冠始人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据福建早期黄氏族谱记载,两晋之际,江夏黄氏族人黄元方,为官晋安太守,后定居福建,成为福建历史上最早的黄氏望族——晋安黄氏。据说,后来的莆田黄氏、侯官黄氏等,都是黄元方晋安黄氏的后裔。

4、隋唐五代时期的迁徙

唐高宗时,陈政、陈元光开漳州,中原58姓将宫随其人籍漳州,漳州黄氏即为其中之一。台湾《紫云黄氏历代世系表》亦有这方面的记载:有名黄守恭者,于唐高宗总章年间(668—669年)随陈政、陈元光人闽,垦荒致富,其子孙蕃昌兴旺,成为闽南大族。又有浯州牧马监陈渊,也在唐朝初期率许、蔡、张、黄等12姓入闽,定居浯州。今福建金门黄氏,多为这支随陈渊入闽的黄姓后代。唐末,洛阳人黄子棱随父入福建,事后梁太祖朱全忠义子,累官侍御史,后避乱居于建阳之东。

唐末五代时期,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朝、王审知兄弟人据八闽,中原黄姓特别是固始黄氏纷纷渡江南下入闽,前往投奔。如宋人黄椿,其祖先“光州固始人也,五季之乱,从王审知入闽为判官,因家焉。后析而为三:一居福清之嗒林,一寓闽邑之黄巷,一居长乐北乡之黄垅。”再如黄振龙,“九世祖自光州固始从王氏入闽,因仕焉居,言路有直声,后迁至中丞。”据宋人何澹《黄公(永存)墓志铭》记载,福建邵武峭山派始祖黄惟淡,也是唐末从光州固始人徙昭开的。河南光州固始,是黄氏人闽的一个重要“源头”或途径。

据《唐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体》载,括州松阳郡四姓之首为黄氏,婺州东阳郡五姓有黄氏,濮州濮阳郡六姓有黄氏;据北宋《太平寰宇记》,鄂州江夏郡三大姓之首为黄氏,泉州南安郡五大姓之首为黄氏,处州缙云郡三大姓之首也是黄氏。隋唐时期,黄姓由一而二,开始主宗分流,分为两大支:金华黄氏和邵武黄氏。

还有一支与浙江金华和福建邵武两派黄氏都有着渊源关系且也属于江夏分支的著名黄氏宗族——江西盱江黄氏。

盱江,位于今江西省南城县东南,是古代的一个小驿站。盱江黄氏,兴起于唐代中期。盱江黄氏是江夏黄香曾孙黄琬的一支后裔,其始祖是黄孟偻。

黄孟偻,字德崇,一字广成。他是江夏黄香的第十六代孙。生于唐高宗仪风丙子年(676年)二月十五。原籍江夏安陆 (今湖北武昌一带)。唐玄宗天宝丙戌年(746年),黄孟偻以70岁的高龄中进士,官任西台御史。不久,他奉命南巡江南临汝府。在巡视途中病于盱江,后就近安葬。夫人李氏故世后,合葬于此,即盱江麻姑山。黄孟偻的子孙为了守护祖先坟陵,没有再回江夏故地,而是留居落籍于盱江,后来形成了有名的盱江黄氏。他们将自己的族姓郡望定在安陆,故后世凡以“安陆”为郡名的黄姓,都共宗黄孟僯为始祖。

盱江黄氏发展到第四代也即黄孟偻的曾孙辈黄省谕兄弟三人时,各有功名,家族大昌。这时,宗族也开始分枝。

黄翰长子黄省谕,字保仁,唐宪宗年间(806—820年)进士,官御史大夫。夫人吴氏,生5子:羽衣、裘、表、裹、衰。兄弟 5人,支分数派。黄衰、黄裘兄弟二人,徙居茅山。黄表一支,家族最旺。他排行老二,居盱江。黄表的后裔,极为兴旺,散布于江西全省各地。他成为后世官溪黄氏和抚州、金溪等派黄氏的共同始祖。黄表长子黄琬,后迁居福建邵武,成为福建邵武黄氏的一支。次子黄琰,徙居金溪(今江西金溪县)枫林乡大柘村。据《湖南黄氏世谱》记载,仅黄琰这一盱江分支,就裂变出今天的乌石、火源、常丰、桂田、新田、新庄、田步、东乡、牛头岭、五里冈、五凤、宝峰、贵溪、安仁、团山、峡山、岩背、路口、蓝田、瑞州、饶山、砂源、沂阳等不同黄氏支派。

黄翰的次子黄省和,字保义,又字仁甫。生于公元796年。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官任秀州崇德县令,后升节度使,封万户侯。生子黄荣。五代时期,为避战乱,这支家族便从盱江迁居至浙江金华府(今金华市),构成金华黄氏的一支。

黄翰第三子黄省居,字保信。唐宪宗期间(806—819年)官任淮南转运判官。生2子:宝、贾。长子黄宝,初任仆射之职,后官至银青光禄大夫。他的后裔,又分居饶州府安仁县(今江西余江县),成为今日江西安仁黄氏始祖。次子黄贾,也官至银青光禄大夫。黄贾生3子:老大黄实,与妻张氏携三个儿子黄伯、黄住、黄任一起迁往福建邵武灵槎故城开基立业,是盱江黄氏入闽的又一个重要分支。老二黄陈,其后裔迁居河南陈州(今河南淮阳县)。老三黄陵,徙江西广信府(今江西上饶市)。

5、宋元时期的迁徙

黄姓迅速发展和空前繁荣的时期,据《黄氏渊源》载,宋代,江夏人黄震,官至焕章阁左司马尚书,重修江夏家谱呈奏皇帝,得到了“黄氏忠孝两全,江夏无双,历代簪缨”的御批。宋代还有尚书左仆射黄潜善,他有9个儿子散处广东各地,居梅州者为多,后发展成为广东大姓。

① 金华黄氏:始祖是黄香裔孙黄苾。自江夏迁婺(金华府)之浦阳(今浙江金华市浦江县)。

黄苾,是东晋时人,黄香的第十代孙。最初在兖州(今山东郓城县)做官,后来升为金陵(今江苏南京市)按察,故族谱上称他为按察公。当时,金陵镇守长官吴英,很赏识黄苾的才干,便招他为婿。后因金陵一带战乱频仍,黄苾夫妻便隐居于浦阳。以后子孙繁衍兴旺,成为东南大族浦阳黄氏。

浦阳黄氏自黄苾开始,祖孙3代8人均为官入仕,并出了3个进士,从而奠定了黄氏家业。但从第四代起,各支大多开始衰落。传至黄门侍郎(官名)黄汝知一代,浦阳黄氏又家业复兴,声威重振。

婺州(金华郡)浦阳黄氏主宗传到第十七代,即江夏黄香的第二十六代黄洪、黄浩兄弟二人时,正值唐末五代之际。洪、浩兄弟二人,共生了8个儿子。其中黄洪生子三人:秘、瑕、琰;黄浩生子五人:琛、璞、圮、琬、珍。浦阳黄氏第十八代的这兄弟8人,后来分居各地:黄苾由浦阳迁郯县(今浙江嵊县)双井,黄瑕一支迁江西丰城洗江,黄琰、黄璞同迁江西弋阳,黄琛一支徙居江西清江,黄圯迁居江西洪州分宁(今修水),黄琬一支徙居建宁浦城(今福建浦城),黄珍的两个儿子黄兰、黄苣则分别徙居江西崇仁和浙江湖州。

② 邵武黄姓:这支黄氏,最初是由江夏北迁至中原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县),然后再折而向东,于隋唐之时再迁居于福建邵武。

黄峭山,为海内外黄姓万派共宗的邵武黄氏大显祖。其名,其事,虽不见于经传史志,但在黄氏族人中、在黄氏家乘中,他事迹独特,名望尊显,流传久远,几乎无人不晓。黄峭山名黄峭,字峭山,又名岳,字实登,号十郎。唐末五代人,是邵武黄氏始祖黄惟淡之孙。黄惟淡原籍河南光州固始。据福建《麟峰黄氏家谱·旧序》,唐末昭宗景福二年(893年)九月,以王潮为福建观察使,“潮始人闽”。黄惟淡也于此时带领家族随王朝、王审知兄弟自光州固苎迁徙至福建,初居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不久迁居邵武,苎籍邵武平洒乡(今邵武市水北乡旧县村),成为后世闻名的邵武黄氏一派始祖。

黄峭山他娶了三位才德兼优的夫人:第一夫人上官氏(亦作官氏),诰封一品夫人;第二夫人吴氏,诰封一品夫人;第三夫人郑氏。这三位夫人各生7子。这21个儿子,个个功名卓著,成就斐然,而且子孙兴旺,后嗣蕃昌。

五代后周广顺元年(951年)正月初二,年已八十高龄的邵武和平黄氏大族祖峭山公,将21房子孙召集齐全,然后当众宣布了一个重大决定:将黄家自春申君以后数千年所积累的祖产——铜钱80万贯,金银800余称,一并均分为21份,合令三妻位下共21房子孙,各领祖传家产一份,随即离开家乡,另立基业,各自自谋发展。当时三位夫人啼泣请求,峭山公便对原来的决定稍作改动,重新宣布:除官、吴、郑三位夫人名下各留长子一房奉养老母以尽温情之义以外,其余18房子孙,不许恋此一方故土,须各自信步天下,择木而栖,相地而居。接着,峭山公卜占离家吉日,并于这一天将新修的《黄氏家谱》21套,分授21子,各领一套,嘱令他们随身携带,妥善珍藏,不忘所出。

邵武黄氏的这次大分析,以及随之而来的迁徙流布,相当多的黄氏谱牒都有详细记载。父子兄弟作别时,峭山公曾规定,以21子所徙居之地的名称,代替21子之名。

③ 客家黄氏 (属邵武分支)

宁化客家黄氏是峭山公的支裔,其开基始祖是峭山公的第九子黄化。

黄化,字惟枋,号从章。又名黄宁,或黄朝化,都是因迁居地“宁化”而得名。他生于五代后梁癸酉年(913年)正月十一日,原籍邵武禾坪。公元951年邵武黄氏大分析时,黄化即领家室自禾坪再向西南徙居汀州府宁化县,落籍宁化石壁村,开拓新的基业。黄化在宋初中第十九名进士,官任左御史、广州刺史等职。黄化的后裔,在闽粤为官任职的不少,子孙极为兴盛,遍布闽、粤两省各地。黄化被尊为闽粤客家黄氏的始祖,为许多黄氏家谱所尊称的著名的“宁化公”。

④ 嘉应客家黄氏 (宁化客家黄氏分支)

嘉应客家黄氏的开基始祖名叫黄僚。据宝安坪山谱和鹳薮谱,黄僚,亦作黄辽,字海虎,号良臣,南宋(一说元代)人,是峭山公第八子黄化的裔孙。是南宋时期进士,初任大理寺丞,隆兴三年(1165年)升琼州太守,为官海南。任职期满后告老还乡,途经嘉应时,爱此地水秀山清,便卜居于嘉应州城西厢五马坊水巷口。黄僚移居嘉应后,家族兴旺,成为当地望族。其子孙广布于粤、闽、赣三省各地。在嘉应州城的黄氏宗祠里,至今供奉黄僚为始祖神。

福建邵武黄氏许多支中除了最著名的一支峭山派,另外黄膺派也很著名。

黄膺,据多种文献资料所述,他是唐中叶人。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后徙居福建邵武,成为邵武黄氏一派始祖。

黄膺的后裔,非常显贵,北宋时出了著名的尚书右丞黄履和大书法家黄伯思,因此,家族名扬天下。

6、明清时期的迁徙

① 迁往台湾的黄姓:

明末清初,闽粤一带的黄氏,有一部分迁往台湾,人丁兴旺,与陈姓、林姓、郑姓,成为台湾的四大姓,素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的美称。后来,黄氏又播迁到了海外。

早在明代以前就开始东渡海峡,迁徙人台。尔后,他们世世代代生息繁衍于此,开拓宝岛,艰苦创业。台湾的发展历史进程,将深深地铭记下他们不朽的功绩。

明朝天启末年(1625—1627年),福建大旱,郑芝龙便舟载饥民数万人人台,其中有大批黄姓成员。但见于史籍记载的最早迁台黄氏,是明末南安人黄正束,他在明崇祯十年 (1637年)移居今台湾马公,后支分澎湖湖西。这以后,黄姓之人台者,便源源不断,到了清代的前期和中叶,便形成丁高潮。他们大多来自福建的泉州、漳州、汀州和广东的嘉应、潮州、惠州等地,散居于台湾各地。他们往往成为后世台湾黄姓各支派的人迁始祖。

据《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节选《桃源蓬莱黄氏族谱》记载,福建永春县桃源蓬莱黄氏家族第十四世的黄毓盼,第十五世的黄宗选、黄宗琅、黄宗瑶,第十六世的黄文令、黄绍养、黄绍禁,第十七世的黄克凉、黄克甚、黄克读、黄克炉,第十八世的黄鸿钗、黄鸿胖、黄开仓等大批族人,都先后渡海徙居台湾。

晋江《安海金墩黄氏族谱》即记载,该族第十一代有黄贻鼐,第十二代有黄微熔、黄素官、黄光辉,均居台湾。

光绪《临海黄氏家谱》(抄本)所载,福建泉州临海黄氏,在清乾隆年间便有人开始迁往台湾。此后,该族子孙多有徙居台湾淡水、基隆等地者。如第六代有儒生黄王艺,于雍正时游学台湾邦寮浪桥,后来就落籍台湾;第八代有黄佳和迁往基隆、黄昕移居淡水;第九代有黄豆附徙台湾、黄牒居淡水、黄情迁鹿港;第十代有黄公体、黄蜂、黄熙等迁居台湾。

台湾黄姓,遍布全省各地,尤以澎湖列岛和台湾西海岸的基隆、淡水、桃园、新竹、苗栗、鹿港、南投、虎尾、台南、屏东沿线地区为多。

② 移居海外的黄姓

东南亚印支半岛、南洋、欧美澳等世界各地,到处都有他们在拓荒,在建设,在创造奇迹。

越南 黄姓移居越南,很可能早在黄国灭亡后不久就开始了。当时有大批黄姓遗民被楚国强迫迁徙到江南越人居住地区,加入了越人队伍。随着越人的不断南迁,黄姓也随之迁入越南。不断南迁的黄姓中,有秦汉山越黄氏,有六朝唐宋的黄洞蛮,有明清岭南壮、瑶等族黄姓。越南人中的黄姓,绝大部分是上述移民的后裔。这些越人黄姓后裔,又从越南继续扩展,至今已广布于印支半岛各国。

在历史上,还有一些黄姓中国人,由于政治避难、经商等原因迁居越南。明亡后,许多黄姓遗民不甘事清,纷纷外逃避难。1679年,中国龙门副将黄进与总兵杨某等,率3000余众、战船50余艘,逃往越南。阮氏王朝迫使他们进入东浦(当时属柬埔寨)地区。从此,这批人及其后代便在东浦定居下来。当今,黄姓已繁衍成为越南十大姓之一,在越南全国的200余个姓氏中,黄姓是人口数排在第八位的大姓。

泰国。是中国黄姓移民较早、人数很多的国家之一。据有关资料统计,泰国黄姓现有30余万,在泰国华人社会中有很大的影响。泰国黄姓华侨、华人,不仅建立有自己的宗族组织“泰国黄氏宗亲会”,还积极参加当地华侨华人的社会活动与社团组织。

南洋。大约是在元朝末年,黄姓移居南洋。当时一位名叫黄森屏的官员奉命出使婆罗国(今文莱)。他到达婆罗后,便在婆罗国留居下来。之后,他以杰出的才干被推为文莱华人的领袖。后来,成了整个婆罗国的统治者——苏丹(实即国王)。他去世后,葬在文莱,子孙世代留居于此,且极为显赫。黄森屏生有一女,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嫁给渤泥(即文莱)第二苏丹阿合曼。阿合曼逝世后,黄森屏的女儿便继位为文莱国王。自此以后,文莱国王按女性血缘世系传递。第一位渤泥女王黄氏去世后,王位传给了她与阿合曼苏丹所生之女。至本世纪,文莱国王已传20余代,他们都是黄森屏的女性直系后裔。历史上文莱王室便奉黄森屏为始祖。

明代开始,迁徙南洋的黄姓大增。公元19世纪,由于中国封闭的国门被西方殖民列强的大炮轰开,因而出现了沿海居民移居南洋的高潮。黄姓也是如此,移居南洋的人数迅速增长,仅据菲律宾殖民政府1893年和1894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在当时移居菲律宾的近10万华人中,来自福建晋江、同安、南安、龙溪等地的黄姓华侨就有数千人之多,在当时旅菲华人七大姓中名列第二,仅次于陈姓。至今,菲律宾黄姓人口已发展到了5万余名。

此外,在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也有大量的黄姓华人华侨。近代以后,南洋黄姓华侨华人为了联络同宗,都纷纷建立了各种宗族组织。在菲律宾,建有黄江夏堂;在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建有江夏公所。此外,南洋黄姓华侨还在新加坡建立了统一的“南洋黄氏总会”。

移居欧美澳黄姓移居美洲的历史,始于19世纪50年代。在早期的美洲华侨各姓中,黄姓人数最多,主要来自广东,其次是福建。广东华侨,又主要来自兴宁、新会、开平、恩平四地,故称“四邑人”。在1850年成立的美国华侨社团“四邑会馆”中,黄姓人数最多;1854年由广东兴宁华侨创建于三藩市(即圣弗朗西斯科,又称旧金山)的宁阳会馆中,黄姓人数在26姓中排名第一;在1876年由开平、恩平两地侨民在旧金山成立的合和会馆中,黄姓在7大姓中名列第二。至今,在全美华裔各姓宗亲中,黄姓宗亲人数仍然是最多的。

家族名人

黄歇 游学博闻,楚考烈王以之为相,封为春申君。相楚二十余年,食客三千多人。娶李园之妹,知其有孕,纳于考烈王,生幽王。后李园用事,忌春申君,遂伏死士于棘门刺杀之。

黄初平(黄大仙)黄初平,晋朝丹溪人。十五岁时他去放羊,有个道士见他本性善良,把他带到浙江金华山石室中,收他为徒。一学就是四十多年。他的哥哥黄初起一直都在寻找他,经过这么多年都没找到他。后来在街市上看到一个道士在占卜,黄初起就问他弟弟在那里道士说:「金华山有一个放羊的小孩,姓黄名初平,是你的弟弟不是」初起听到之后,立即跟道士到金华山寻找。兄弟相见后悲喜交集,哥哥问弟弟道:「羊在那里 」黄初平指着白色的石头说:「就在那儿」,并喊:「羊起来」於是白石头都站起来变成山羊,有数万头。初起惊讶不已,便跟初平学道。他们俩个都成仙了。黄初平别号「赤松子」。

浙江金华有黄初平的赤松观,香港的黄大仙祠,就是浙江金华的「分庙」,黄大仙即是黄初平,极受崇拜。

黄霸 (前?~前51)字次公,西汉淮阳阳夏人。少学律令,武帝末,补侍郎谒者,历河南太守丞,时吏尚严酷,而霸为政宽和。尝从经学家夏庚胜治尚书。官至丞相,封建成侯,卒谥定。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宋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合称苏门四学士。工诗,为江西诗派的开创人,并擅行、草书。着有山谷内集、外集、别集、词等。

黄巢 (?~884)唐曹州人。出身盐商,积财聚众,尤好收留亡命之徒。唐懿宗以来,因皇室奢侈过度,赋税沉重,加上连年发生水、旱灾,遂致民不聊生,盗匪群起。唐僖宗干符元年(公元874),王仙芝率盗匪起事,翌年黄巢起兵响应,干符五年王仙芝败死于湖北,黄巢被推举为冲天大将军,率众攻掠江、浙、闽、粤等地,广明元年(公元880)陷洛阳、长安,僖宗逃奔成都,巢自号为帝,国号大齐。唐以官爵笼络李克用相援,大败黄巢,巢自刎身亡,为害十年的黄巢之乱始告结束,史称为黄巢之乱。

黄道婆 元朝时擅于纺织技术的女工艺家。曾随崖州黎族学习纺织技术,学成后返乡从事纺织工作,促成棉纺织业的进步,使元明以后的松江细布闻名于四方。纺织业者遂立祠祭之,以感其功。亦称为黄婆。

郡望堂号

1、郡望

江夏郡:汉高祖置郡。此支黄氏,为东汉大臣黄香之族所在。治所在安陆(今湖北省云梦)。

会稽郡:秦时置郡。此支黄氏,出自东汉黄昌之后。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

零陵郡:治所在零陵(今广西全州西南)。

巴东郡:东汉时置郡。此支黄氏,出自东汉蜀将黄权之后。治所在鱼复(今四川省奉节东)。

洛阳郡:即今洛阳,为江夏分支。

晋安郡:治所在侯官(今福州市)。

濮阳郡:治所在濮阳(今属河南省)。

东阳郡:治所在长山(今浙江省金华)。

南安郡:治所在豕原道(今陇西渭水东岸)。

西 郡:为酒泉黄衍之后。在今甘肃省永昌一带。

江陵郡:在今湖北省荆州。

松阳郡:治所在今浙江省西南部。

固始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固始。

卢氏谱牒目录:

《卢氏族谱序》

《卢氏族谱赞》

前兵部《百炼卢公六十一寿序》

《小宗谱序》

《百炼公遗言》

《百炼公述祭祀》

《百炼公述为祖敬宗事》

洪云蒸祀名宦祠卢百炼祀乡贤祠各官所上所批之公文:

《陆丰县知县王之正上惠州府文》《惠州府知府谢王生批示》《兵部尚书总督两广部堂那批》《将军署理巡抚都院策批》《广韶学院梁批》《署布政使司纳牌》《惠州府正堂谢牌》

《乾隆君御批》《陆丰县绅耆所上公结》《惠州府谢批示》

《恭祝大邑侯即内擢泽翁卢先生荣寿序》《恭祝大台柱即谏垣泽翁老年父台卢老先生荣寿序》《卢氏大宗祠序》《潮阳峡山周炳星先生论大塘卢氏大宗祠分金水字》《卢氏大宗祠重建吉课》

《前八代辈序》《后三十二代辈序》《明朝历帝纪元歌》《清朝历帝元歌》

《大塘卢氏大宗祠龛联》《大塘笃庆堂(九间楼祠堂)碑记》《建宗祠碑记》

《家约条规碑记》

清兵部主事卢恩《东咸公自傅》

《历代祖先纪略》《卢氏族谱序》

族之蕃而有房如龙门之流必敷扶桑之秀几由溯太史而寻源揽若华而求本不有谱牒谁知统系粤稽我宗支派肇自莆阳莆阳故范阳如金公之苗裔也唐时建纛闽邦爵封卫国公今闽有将军大臣玉女仙人诸山遗址焉其子孙始析而居莆阳莆多望姓卢氏角立鼎峙繁衍其间

而我始祖讳瑗号天潢行一二十七岁成进士秩拜中散大夫随宗高宗南渡出守循州遂卜居於陆安之石桥

始祖妣冠夫人林氏生四子以次行其长一傅失纪惟孟仲季三房分支启卤披荆以著兹土

始祖墓葬於三台起龙顶之下今长老所傅三台前三台后一块地平如斗之谶即其处也於是支属洋酒澎濞葳蕤不下万指

其仕有监场省元靖元监察司法迪功员外给事制干节干提属提干都巡京兆登士上舍宣教宣抚宣抚宣慰宣义国录学录国谕孔目机学机宜致政洗马朝奉承奉等

项背相望

而宗泰宁甫道立性甫同行兄弟一时俱拜学士

载诸南宋旧谱年代绵远脉望为灾其名仕籍有剥蚀灭漫不可考而其存者犹烨烨若此澄飓熄炎元尘闰位我宗公差池其羽

是用不饬朱黻中衰明兴高皇廿七年建卫所於始祖墓之阳诏江夏侯襄即花苇系国师花云长子伊弟京都司花茂系花云次子并到卫建城苇先回复命茂至功完报竣而回

祖坟改葬系国师花苇将我祖地迁兆小桥头为今之乌龙坑我子孙世世守之

君(有四点底)蒿节事无敢懈弛所受大宗翻谱有甲乙丙丁四大房条委历历如指上螺文可数夫三房於宋四房於明

此於猿狙朝暮何异得毋兵燹甫脱流离荡析之余世庙荒圮谱系失序成人亦难於稽谋

第兴子姓峥嵘趋义者立房均赀广置宗产以无废俎豆

而始祖曾孙天骝之后如澄湖傅祖支派者一房而羡出一房之金是取部为甲乙而差次丙丁雁行至今不紊蟠桓延(有虫字底)澳表海为宗逖历熙代今日云雷满盈宗谱复丁晦蚀之候失此不修其子孙必复有亡而不反佚高曾之规而弃先畴之亩者而其中叶云乃(有示字旁)彬彬振青箱之业者亦将兴晋代衣冠同销沉於寒烟衰草之间异日龙兴圣主或转徵元臣世史明经子弟或召兰台令史治历代世家言又安所考引而求履乎

从今证宋宗明自南渡年谱依孟仲季三房修

自洪武年谱依甲乙丙丁四房修其后具区其前具扬

其三焕若其四瑟若其可无荒坠厥绪矣昔狄公不冒认远祖千古韪之兹谱不远登子家子笏升之诸贤而独推始祖所自出於卫公诚不欲鬼(有草头)誉林猎华圃以是铅色家乘徒勺(有王字旁)乐(有王字旁)杀青耀人耳目也

此兴垩鼻傅面生气不属无益於肤荣适足为醋者耳且也鸟(号字左旁)椹窃枝牛念(有三点水)溷壑非吾种者

辟而除之亦庶乎金柯不食於蟊蝗玉璜不败於浊涔也

而后乃今标正而润清万澜千英争流竞秀

方缀牒而太史之泓如镜若木之蕊如珠也

於乎尚亦毋忘其本之丰源之阜也夫《卢氏族谱赞》

卢故望族其先莆阳人发祥卫公肇基中散冠盖人文十产之盛甲诸郡矣

建炎洪武年谱房分三或更四

详覆学纯君前序

学纯君予莫逆友也其为人择地而蹈

言语必信曩遇余在行间旦夕过从

肝胆相许已久

比辛卯春

航海仝归宿其家旬余

促膝欷虚(有欠字右旁)

时艰之下乃出其族谱兴予视之

支系条列井井群宗公之髟(有须字底)眉若掀若动

余不觉越席而言曰

鸿儒硕抱之英遭时则以业进其道

轰轰烈烈功勒旅常名垂竹帛苟非其遇卷而怀之或悲愤流连或感慨兴歌则一丘一壑

犹欲以言而见其志

矧家乘动关全宗横天塞地事至重乎

阅代二十有一阅年五百余纪风雨晦明逊志考叙分其世数

迭为次第终而复始此无他繇罔极而广致神明交之

忾然如闻其声愀然如见其人著之言斯言矣

著之象斯象矣

一气薰蒸较仰视榱桷入庙思哀之念犹为真且挚也

孝友因心虽曰天性然未必人人能而为之

敢而为之慈何幸得此於余友学纯君哉聿念尔祖昭垂来兹是谱足不朽矣

施於有政是亦为政敦睦九族协和万邦即所云烈烈轰轰

旅常勒功竹帛垂名者又奚让焉

石桥人土风淳

卢姓多君子余今日盖因其慈孝

而知天将兴之

祚胤永锡厥後之昌炽蕃衍固未艾也

敬出弁言以示於谱末

一一一时岁次丙申原礼部尚书兼兵部尚书便宜行事兼翰林院学士詹事府正詹掌府事经筵进讲通家眷弟黄奇遇顿首拜撰明兵部主事卢百炼《百炼卢公六十一寿序》百炼卢年翁治毛氏诗领袖士林笙簧艺苑以故凤逸龙蟠之士越境而结交知扼腕间谈及文章事业无不志在千里当其为弟子员矫矫逸气才乃大常日月省试诸有司咸审音而叹赏焉未几董公曰暹来督粤东学奇其文遂称既廪未几

分守岭东道李公曰芬(有木字底)来汛碣石乍观许之为骅骝再见题之为琬琰其沿海计安便宜皆欲决於卢生之策不然萑苻贼艘扬帆去来畴建白以疏其治状乎

香寇发难石桥西北隅雉堞圮毁岌岌难支翁则募乡勇寝处其间独当一面东门外列屋环居者悬疣附赘每为贼犯翁则出百镪以偿之仍其地筑炮台以扼盗冲

郡司马晋安余公豫章黄公钦厥才学交口推扬进而器之予在燕都闻之窃喜著国名士冀其歌鹿呜而来也乃数奇未第值大策岁进士翁以明经廷试授京秩至兵部主政旋以荐疏治南安监军道予亦晋秩大司马荐书岁下卒用迁去翁亦白丞相去归其乡以文章训後进诫子孙以疏广受二子为法予舣舟锦江每叹山灵海若不肯呵护才人及造其庐流览於名宦乡贤之遗迹未始不厚其储也乃兴翁登高而远眺见乎山之踊跃而出者

翁曰是地大塘古树数株吾先人所手植也某水某山吾先人所钓游也意欲卜筑杖履逍遥其间先生以为何如予深许之居无何予以仆从东上翁遂为昼锦之堂於此山之阳今年秋石桥亲友谓天泉长日至翁览揆初度具列其状乞言於予予曰翁之孝友啧啧人口无庸称述其文章事业予将以牖户绸缪者

祝以邦家之基乎曰然将以羽仪王国者祝以邦家之光乎曰然将以林下悬车祝以德音不已乎曰然然予更有进焉

六一居士依然黑者未星星则山河之日月偏长非德音是茂之徵乎绮筵坐花常棣色笑舞袖称觞德星有耀非保艾尔後之徵乎予縻绊於兹弗获躬亲跻堂愿诸君子为予进一卮而祝之可乎是为序

一一时岁次壬辰原礼部尚书兼兵部尚书便宜行事兼翰林院学士詹事府正詹掌府事经筵进讲通家眷弟黄奇遇顿首拜撰《小宗谱序》待传《百炼公遗言》我始祖於甫宋中散大夫也历仕粤东览山海之秀解绶卜居於石桥之浒

历代以来间有经略显者殊不乏人惟予以寡陋仅博明经

滥竽兵部主事奉命监军南安

斯时也仕路方殷犹望宠秩不意邸报里居失守顿有黔皙之思遂决意谢事归家

集诸儿孙等筹谋避地乃於大塘间差石桥三十里

构肇茹椽课园丁以灌銎敦儿孙以义教然而悉索家计

日觉淡冷竹径松阴览镜摊髟(有须字底)俄惊雪侵鬓短

花入眼界又未免尤其子孙侍我之日短也

爰尔卜吉鸠族长房长将所余遗资立阄各授众儿

令其克勤克俭各房认业输课

恪守家训鸡窗笃志以毋负弓冶之贻毋蒙阋墙之诮

予心其稍慰矣属花朝书此以垂尔其勉旃

一一父炼笔《百炼公述祭祀》待传。

《百炼公述为祖敬宗事》待传。

洪云蒸祀名宦祠卢百炼祀乡贤祠各官所上所批之公文:

《陆丰县知县王之正上惠州府文》 惠州府陆丰县王为大节久昭志乘功德深入人心敬请制主入祠以励风化事窃照名宦乡贤二祠逅年春秋致祭其典兴文庙并垂诚为表扬前烈

风励後来之至意也卑职因见县自新分以来

阅十余年尚未编成县志因不揣冒昧留心编纂

纲罗轶事采辑旧闻参稽省府志

见有应入名宦者一人应入乡贤者一人

尚未列入祠内以至幽光潜德未尽阐扬

卑职不敢因从前未经入祠即壅於上闻不为陈情也

明崇祯八年海寇刘香猖獗海丰境内有守道洪云蒸谕贼就抚被贼拘留

军门熊文烂檄闽帅郑芝龙统舟师合击香劫云蒸止兵云蒸曰郑将军速来勿以我故其急击勿迟

且骂贼不止遂遇害香势穷蹙追至田尾远洋伏诛

考省府县志皆为洪公立传且经祀於海丰城内

後祠圮迁主於五坡岭但查卑职名宦祠内尚未置主春秋享祀尤为有缺无以慰忠魂於地下又崇祯七年

海寇刘香率众围攻 县属之石桥场土城有故明兵部主事卢锻时为诸生倡率力御侠旬之间贼众五次环攻锻多募打手铳炮退之贼夥伤死甚众土城民命得以保全

锻後以岁贡授兵部主事府县志内悉纪其事居民至今感德

乾隆三年碣石韩总镇偕海防应司马

建功德祠於碣石城外祀之

似此保城御寇之功实为至钜非置主乡贤祠内春秋享祀不足以酬庸

卑职仰体圣明旌扬节烈

阐发幽潜之至意用敢据实陈情

并备抄省府县志内传纪之文

呈送宪电倘蒙俯准所请

将故守道洪云蒸制主入名宦祠内

故兵部主事卢锻制主入乡贤祠内

则百余未邀之俎豆得蒙禋祀百余载共仰之幽光得以益阐矣除详备宪外

为此备由另缮书册

并该故官各事实册一本申赴

伏乞照详施行《惠州府知府谢王生批示》待传《兵部尚书总督两广部堂那批》

据陆丰县申详将明故守道洪云蒸故兵部主事卢锻各制主分送入名宦乡贤祠内春秋享祀仰广东布政司秉正查议据实详夺仍候署抚都院学院批示缴册存《将军署理巡抚都院策批》

据陆丰县申详请将明故守道洪云蒸

故兵部主事卢锻各制主分送入名宦乡贤祠内

春秋享祀仰布政司查议通详敫夺

仍俟督部堂暨广韶学院缴册并发学院《广韶学院梁批》

据陆丰县申详请将明故守道洪云蒸

故兵部主事卢锻各制主分送入名宦乡贤祠内

春秋享祀仰布政司经历呈堂确查妥议通详会夺仍候督抚二院批示

缴册存《署布政使司纳牌》

仰府照依事实即将陆丰县详请将明故守道洪云蒸

故兵部主事卢锻各制主入祠享祀之处是否允协

刻日确查妥议取其事实册并通邑绅士里民公结

该县府加印结各一样五本连将县府志书

一并详缴付司以冯敫夺转详毋违《惠州府正堂谢牌》

该县官吏照依事理即将详请故守道洪云蒸

故兵部主事卢锻各制主入祠享祀之处是否允协

刻日确查妥议取其事实册并通邑绅士里民公结

该县加具印结粘钤一样六套连县志一并详缴赴府

以冯察敫须加转详毋得迟廷速速《乾隆君御批》该臣等议得广东巡抚准疏称前明故守道洪云蒸

孤忠凛若大义巍然平寇息氛伟略丕昭於志乘

捐躯杀贼丹心炳耀於炎方洵为亮节名臣不愧千秋俎豆

又前明兵部主事卢锻,负经济之才抱安邦之策破家御寇一方咸赖安全

殚力庇民群贼凶锋尽折且捐租而和族党出谷以赈孤寒此皆实行炳著於生前

亨祀宜膺於身後等因具题前来查各省名宦乡贤凡有呈请入祀者奉旨着举地之地方官

令其确查出结保送日後倘查出冒滥将出结之员从重议处在案今广东名宦一名前明守道洪云蒸

乡贤一名前明兵部主事卢锻既据该抚臣查敫明确开其事实清册据结保题应俱准其入祀候命下之日

臣部行文该抚臣照例遵行可也《陆丰县绅耆所上公结》等传《惠州府批示》

敬阅事实册二公洵有功於民社者洪公虽已崇祀於府名宦今请於县名宦祠内一并置主

俾身被其泽者均得展其诚敬洵为允协至卢锻以书生而力卫生民其功甚钜允宜请旌以昭

并候各宪批示缴册存《恭祝大邑侯即内擢泽翁卢先生荣寿序》等传《恭祝大台柱即谏垣泽翁老年父台卢老先生荣寿序》等传《卢氏大宗祠序》等传 《潮阳峡山周炳星先生论大塘卢氏大宗祠分金水字》等传《卢氏大宗祠重建吉课》待传

《前八代辈序》学子秉怀

轩畹洲冈

或作:世位朝特

轩郁克明。《后三十二代辈序》盖闻奕叶钟祥光开世胄盛德启后积久弥昌

我始祖天潢公讳瑗自莆阳成进士秩中散大夫出守循州致仕后卜居碣石迄今阅年七百有余阅世二十有七宗族蕃衍丁几万计近则分居大塘华清蕉田桥头等乡远则派分北京江西巴蜀诸省固巨族也

其科甲之蝉联官秩之荣显或祀乡贤或登史策载之郡邑籍志者昭昭在人耳目间矣

祖生之西川长宦南闽先人之庐墓仅得之傅闻至亲骨肉觌面尤稀壬辰春解组归里稽其全谱遗失而辈序尚未续编吁乎欲循源而溯本既宗谱之无存敦九族於世系惟命名之定一是以族人公议三十二字泐石於祠之侧俾世世子孙有所遵循而嘱叙於祖祖一行作吏笔砚久荒固不敢以不能诿谢实惭立言之无章勉成数语共襄(有力字右旁)盛事愿子孙永远遵循无相紊乱庶辈序列而尊卑定伯叔兄弟嘹如指掌其亦周家亲亲之遗意兴(有欠字右旁)是为序

二十六代起:

肇承元本

立教维良

式敦爱敬

以笃伦常

象贤济美

显达声扬

允兴广盛

遂尔绵长

议凡所取之字悉为上字辈序而书名族号下字再不可滥此数字致相紊乱

时道光十三年癸巳春月吉立

特加通判衔福建福州府福清县知县历署福防同知福安县事廿四代孙卢继祖盥手敬书《明朝历帝纪元歌》待传《清朝历帝元歌》待传《大塘卢氏大宗祠龛联》 陆丰大塘卢氏大宗祠楹联:

衍莆阳之一脉源远流长自南宋以来六百余年绵俎豆

钟英气於五峰地灵人杰继夏官而起万千後裔焕文明

一一清泰盘邬士煌撰《大塘笃庆堂(九间楼祠堂)碑记》待传《建宗祠碑记》待传《家约条规碑记》一祠内祭产共租斗粟伍百余石二房轮收以供祀事值年之人若办祭失期及品物苟简不照规约簿者罚银拾两存公仍令补祭

一祠内积贮共租斗粟伍百余石以备公费亦二房轮收值年者收谷若干石粜(有翟字右旁)谷若干银造明一簿交下手清算其银当面票封即付下手收入每岁上下相承互察率以为常倘有人称贷或买业必二房长公拟妥当无得擅自假借私利肥己违者不许其兴收

一祠内值年之人时加照顾关防每夜必点油灯每月朔望清酒洁净清晨即开大门上灯焚香以便诸子孙礼拜怠玩者责板二十

一祠内神主拟安置三代崇奉以下不得混请入每遇祭祀时子孙有前程者十五岁以上者不着衣冠来拜俱责板二十

一祠宇历年久远恐有风雨损漏宜即择吉支公贮银修整勿得怠缓若堂之内外不许堆积私货杂物污秽违者责板二十

一祠内子孙延师授业递年就公贮支出伍拾金为束若多请业师即此伍拾两分派有无意读书课督者不得藉公照房分私取

一祠内子孙有能进泮者不论文武各给粟乡正斗柒拾石以赡用限现年一次为准至岁考科考各赡费银伍两童生不兴乡试大场费各赡银拾两捐纳贡监不兴若恩拔岁副贡赴大场其赡费俱各拾两又有能发科发甲者亦不论文武举人各给粟乡正斗壹百石进士各给乡正斗贰百石以赡用其有铨官者亦各给赡费兴进士同统限现年一次为准每科举人上京会试各赡分车银陆拾两如有拔贡廷试赡京费肆拾两诸项悉就公贮处支出

一祠内子孙有不事生业好赌博者责板三十遇祭时令坐下席示辱无论前程年龄至若奸伦犯义肆凶为盗者公革不许入祠堂

一祠内子孙有要拆分祭产积贮之田者即以不肖论不许入祠堂

一祠内子孙或有乏嗣者必取本支昭穆相当以继无得螟蛉匪我族类以紊世系若抱养异姓兴昭穆失序者俱不许轮租办祭

以上数条俱紧要大纲余诸琐务节日难以枚勒备载规约簿内我两房子孙须小心详阅照簿办理轮流勿致有违干咎

癸酉春二月望日化鳌,化麟仝立清兵部主事卢恩《东咸公自傅》待传《历代祖先纪略》简略上传宋始祖考天潢公,讳瑗,谥诚悫

原籍福建莆田人

生於北神宗元丰七年甲子,卒於南宋高宗绍兴三十年庚辰,(1084-1160)享寿七十七岁

公27岁成进士,秩拜中散大夫,出任惠州刺史,任满回京(临安,今杭州),

旋随高宗南渡,而后不仕,效先贤游学粤东

乖舟欲归故里,扬帆过石桥场(今碣石),适遇飓风之阻,因避风浪,遂卜居於石桥场

开基创业,子孙蕃衍,门闾昌大

公初葬碣石三台起龙顶之下,即较武场

迨明洪武廿七年甲戌碣石设卫,都指挥花茂奉诏亲督建城,遂将祖墓迁至乌龙坑(今湖坑)

……

《宋始祖中散大夫天潢卢公墓》

……

地形称"金狮戏球"

1996年陆丰市文化局将祖墓列为文物保护对象,勒碑立於墓道之右其文告云:《宋中散大夫卢天潢墓定为市文物保护对象在文物保护对象周围不得挖取沙土,不得私自建造构筑物,不得破坏古墓自然环境风貌》

碑北面刻《名城文物保护点》,系碣石镇人民政府所署祖妣林氏冠帔夫人,谥贤淑,西河人氏,

生於北宋哲宗元佑二年丁卯,卒於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癸酉(1087-1153)享寿六十七岁

墓葬遗失不能寻见,相传从少子往下涌(惠来华清)

墓葬恐不在陆丰境内

永历三年己丑,即顺治六年,四月,在祖墓左侧安葬林氏夫人墓,系大塘乡可宾公等主持筑造坐向分金兴公相同

祖妣生四子:长玑公,派下衍於陆丰碣石,支派复衍於大塘等处;

次璩公,派下衍於汕尾新地,惠阳蕉田,白芒花,陆丰卢厝乡等处;三橘(此字系王字旁)公,派下衍於碣石桥头,打石庙,锦江思源堂等处; 四珺公,派下衍於惠来华清等处各房复有支衍者难以尽载。墓无法寻获。二世祖考讳玑公,谥正肃,官司法系天潢公之长子生卒失考,墓葬不获

祖妣李氏恭人,谥端淑生三子:长唐俊公;

次唐豪(有单人旁)公;

尊(有单人旁)公三世神考唐俊公,谥明达,官省元系玑公之长子

祖妣郑氏恭人,谥贞懿生二子:长天骝公;次天骥公四世祖考天骝公,谥明敏,官翰林洗马系唐俊公之长子

祖妣宋氏夫人,谥庄顺,生四子:长汉第公;

次汉籍公;

三汉简公;

四汉篪公五世祖考汉第公,谥敦质,举孝廉,系天骝公之长子

祖妣陈氏安人,谥慈厚生三子:长农(有禾字旁)子公;

次穆子公;

三稷子公六世祖考穠子公,谥耿介,官上舍系汉第公之长子

祖妣施氏安人,谥孝德生一子:宁父公。七世祖考宁父公,谥廉能,官二甲龙图学士系禾农子公之长子

祖妣叶氏夫人,谥宽惠生四子:长大宝公;

次大赀公;

三大质公;

四大贇公元朝:八世祖考大宝公,谥敦雅,官学录糸宁父公之长子祖妣萧氏恭人,谥勤笃,生二子:长振童公;

次振人公以上七代祖考妣墓葬均失祀,生卒也失载 1943年连同失祀之七代祖考妣,一起勒碑安葬於十世祖澄湖祖墓前九世祖考振童公,谥诚睦,官国谕系大宝公之长子生卒失载坟墓後在下塘下乡後被发现1804年重修此坟

祖妣黄氏安人,谥温睦墓葬难寻生一子:澄湖公振童公茔墓发现记:

1自二世祖考妣至九世祖考妣,坟墓俱遗失

而九世祖振童公,於清嘉庆九年十二月方重修此坟墓碑记,其修祖坟之前即十一月,族中请碣石元山上帝佛祖到大塘乡,演平安戏我族绅耆长老,会议在帝爷前,求择修坟,琢明碑记等日时,注明时族谱写此卢童字,而旧祖碑则书此卢潼二字

盖闻有大德者必有大福,有仁人者必有后基以德若彼,行仁若此,虽旷世之遥,其迹终难沉汩而弗彰也

吾九世祖考讳振童公,官国谕,生於有元间当顺帝二十七年,国 祚改除,四方扰乱,公之生年卒葬日月,以及葬墓所在,记谱失傅矣

殆至有明崇祯十年丁丑,余十八世祖考讳百炼公重修族序,按查世系,先公之墓竟不获见斯时也,虽有孝子慈孙志存宗祀,谁不欢我先人诸墓冢之荒遗乎

然吾闻耆老辈谓乾隆三十余载间,觅得九世祖考之墓於下塘下乡后

而怀端公即以碑记《芦潼》二字,按对族记,其间字画稍有详田(有各字底),遂置而未敢修

嗟哉!

谁想彼时,下塘村林姓之人,竟将碑记毁灭字迹,以开园圃於墓旁自是以后,我族之人,不敢有志以更此坟者矣

慈幸嘉庆三年戊午春,族兄克松,鸠诸绅衿长老,议欲重修此坟,以帛(有系字右边)享祀的於是年三月十三日丁丑,始具五牲全副,酒席成张,绅衿长老群然到山奉祭永远莫忘

呜呼!

公之坟墓曩日失所,几成失祀之悲,而今故域尚在,转得祭祀之隆,非公生前仁德之至,固未必有若斯之盛也吾所谓其迹弥久而弥新者,其在斯乎,其在斯乎!

第一个渊源

源于子姓,出自唐朝时期江南道观察使林正,属于帝王赐姓改姓为氏。辜氏始祖为林正,字达中,生于隋炀帝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原姓林,为殷商比干之子林坚的后裔,闽晋安林氏始祖林禄之十三世裔孙林孝诚(字允谦)之孙。其家世居福建莆田太平村永定里(今福建莆田尊贤里北螺村)。林正在二十二岁中举人,在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八年(公元634年)甲午科进士及第,授江南道观察使(辖今浙江、江西、湖南等地)。林正在任期间励精图治、兴学校、除苛政、廉正爱民,是应贞观之治。

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江南道大旱,民不聊生。林正悯民饥苦,不及禀奏朝廷,便毅然下令开官仓放粮赈济饥民。当地豪绅乘机构陷,事闻于朝,唐太宗起初大怒,诏令将林正逮捕下狱法办。江西百姓闻讯,不忍林正蒙受冤屈,联名上万民表与朝廷,代其辩冤。唐太宗派人调查,方知林正真的是个清官,是坏人对他罗织构陷,便即下诏放林正出狱,并传他上京陛见。陛见之后,唐太宗先对林正进行一番抚慰,又自我检讨,说:“卿乃无辜受罪,今赐卿姓为‘辜’。”唐太宗虽然贤明,但仍脱不了动不动就给臣属赐姓的习惯,不过以往都是对有功之臣赐以李姓以表示亲近。这一次,因为林正差一点无辜丧命,因此就赐他以辜为姓,昭其“辛苦”之德,合二字为一,是为“辜”氏,是为该支林氏辜姓的始祖。在起初,大家还是以“辜林”称呼这个新生的姓氏,对林正也是以“辜林正”称呼之,后来就干脆把林字去掉了。林正成为辜正,成为辜氏得姓始祖。帝王赐姓,全族荣耀,因此该支林氏家族皆改为辜氏,世代相传至今。

辜正告老后,没有回莆田老家,而是继续定居于江西南昌地区。在他逝世后,当地百姓为其建嘉德祠以表怀念。辜氏族人大多尊奉辜正(林正)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

源于妫姓,出自宋朝时期福建厦门同安陈氏渔民,属于避难改姓为氏。该支辜氏先祖本姓陈,世代在福建厦门同安捕鱼为生。到陈敦源时,因酒醉失手伤人,为避官府缉拿,携带家眷远渡南洋,最后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落户,成为伐榛辟莽、开垦这块蛮荒之地的华人前驱,旅居时间比英国人还早。

事过境迁,陈敦源痛定思痛,罪疚之心难以释怀,于是干脆改姓“辜”,以示悔罪之意,从此传下一支辜氏家族。在辜敦源(陈敦源)的后裔子孙中,有清末民初拥有十三个博士头衔的著名北京大学教授辜鸿铭。

第三个渊源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祭祀执疈辜,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执疈辜,简称执疈、或执辜,是西周初期就设有的一种官职,专职掌管在盛大祭祀活动中对牺牲的处置,隶属于春官府司管辖。“辜”,在古代祭祀时分裂牲畜肢体的过程就称作“辜”,也就是“磔”;而“疈”,则是剖开牲畜身体的过程,与“副”的含义是一样的。因此,执疈辜实际上就是官家屠夫的官称,只不过执疈辜只负责宗室祭祀活动中的牲畜宰杀、处置,并按规定和要求将牲畜的各个部位予以剖解,安置在祭祀台上的指定位置。这在典籍《周礼·春官·大宗伯》中有记载:“以疈辜祭四方百物。注:疈,披牲胷也。疈辜,披磔牲以祭也。”

执疈辜这一官职多为其后裔子孙世袭,很早即有以其官职称谓为姓氏者,且非常受社会上人们的尊畏,称执疈辜氏、执疈氏、执辜氏,后皆省文简改为单姓执氏、疈氏、辜氏、宰氏、屠氏等,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得姓始祖

编辑

林正(林达中)、陈敦源。

迁徙分布

编辑

今湖北省的武汉市蔡甸区、黄石市、鄂州市、天门市、安陆市、咸宁市、崇阳市、通山县、大悟县、黄冈市、仙桃县、当阳市、潜江市、荆州市,广东省的深圳市坪山新区、汕尾市红海湾地区,汕尾市公平镇,普宁市大坝湖美村,贵州省的贵阳市贵定县、大方县,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广东省的雷州市、潮州市,四川省的仁寿县、乐山市,安徽省的广德县、蒙城县、全椒市,湖南省的浏阳市、津市、华容市,浙江省的金华市、乍浦县,江苏省的无锡市、涟水县,江西省的南昌市,山东省的安吉市,福建省的泉州市、宁德市、晋江市、永春县、南安市、惠安县、漳州市,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庆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的漳化市等地,均有辜氏族人分布。

据潮州市金石镇辜厝村村史记载,辜氏先租于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从福建莆田迁徙入广东潮州。先居于桑浦山工埔肚,建村立寨,称辜厝村。后因嫌桑浦山地解人稀,不利子孙今后发展,乃迁移至海阳之隆津都,仍沿用原村名至今。

海阳辜氏是同姓中最先由福建迁徙人潮者。此系村中口碑相传,未见族谱记载,是否直接迁自莆田?值得商榷。

据福建辜氏谱及其它文章资料参考:

辜(林)正传至四世,有辜源、辜澜两兄弟,均为唐朝开元年间进士。兄弟皆曾赴福建为官,以闽中乃其祖籍,相约回闽定居。

辜源居福建南安罗溪,辜澜居福建漳州磁窑乡。

辜源传子辜桓,逝世后葬于福建同安县白礁文圃山。

辜桓有子四人,分四个房系,统称白礁辜。二房、三房先后向永春、泉州、惠安等地播迁,又于清朝康熙年间迁台湾。迁泉州的是辜桓二房派下,辜正第十五世裔孙辜志明,南宋初期居泉州打锡巷。其族谱记载:其后子孙向潮州、台湾彰化等地播迁。

宋朝时期,莆田并无辜氏迁入记载,也无辜姓聚居村落,至今仍人口数甚少。而福建泉州却是辜姓人的主要居住地,许多辜姓名人都是从泉州走出去的。如清末民初北京大学的著名怪教授辜鸿铭、现在仍在台湾政坛和商界十分活跃的辜振甫、辜伟甫兄弟的祖籍就皆是福建泉州,辜振甫曾任台湾海基会主席,辜伟甫是台湾数家大公司的董事长。辜氏兄弟是辜正的第三十一代裔孙。所以,潮汕辜氏应该是迁自泉州而非迁自莆田。潮汕辜氏与台湾辜氏是同根同源,因为天下就只有这一支辜氏。

郡望堂号

编辑

郡望

豫章郡:亦称南昌府、南昌郡。原为春秋时期的洪州之地,战国时期秦国置为九江郡。楚、汉之际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陈时包有今江西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历陵、彭泽、柴桑等十八县和两个候国,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区。隋朝时期为洪州治所。唐朝以后又改为豫章郡洪州,后期曾改为钟陵县,再后又改为南昌。五代时期的南唐及明、清诸朝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为洪都府治,其时辖地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

晋安郡:亦称晋江,是1980年以前大泉州的通称,原来的泉州仅指鲤城区一地。原来的泉州市政府叫晋江地区行政公署。泉州是从晋朝开始中原人士因战乱搬迁至此,怀念晋地,将居住地的河流命名为晋江,而居住地则因该江得名。历史上,泉州与晋江基本说的是一回事。泉州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劳动生息。泉州夏禹时属扬州城,周时为七闽地,春秋战国时为越地。从秦朝到隋朝的八百余年间,先后属闽中郡、闽越郡、闽越国、建安郡、闽州等所辖。秦汉时,中原汉族人民逐渐南移,此处初辟蒿莱。公元四世纪初,中原战乱频繁,晋人大批南迁,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文化,使泉州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唐朝初年,归武荣州所辖,唐景云二年(辛亥,公元711年),武荣州始改名为泉州。唐朝泉州设置初期,辖晋江、南安、龙溪、莆田、仙游五县,唐开元二十九年(辛巳,公元741年)与漳州分治,龙溪归其所辖。唐朝中叶的“安史之乱”给中原造成严重的灾难,中原人民进一步避乱南迁,经济文化中心转移,促进泉州进一步繁荣。史载唐大历年间,泉州“文风大盛”、书院林立,一些著名的寺院如明心寺、法云寺、普照寺等,均建于此时。经济上,泉州已逐渐成为南方重要的大港口,天佑午间,已是一个车旅辐辏、商贾云集,“云山百越路、市井十州人”的国际港城,与交州(今越南河内)、广州、明州(今浙江宁波)并称为全国四大港口。五代时期,后汉乾佑二年(己酉,公元949年),泉州称清源郡。后周显德二年(乙卯,公元955年),辖晋江、南安、莆田、仙游、同安、德化、永春、清溪(后称安溪)、长泰九县。宋朝太平兴国六年(辛巳,公元981年),莆田、仙游两县为兴化郡,长泰归漳州,泉州辖晋江、南安、同安、德化、永春、安溪、惠安七县。北宋时期在泉州设市舶司,专管海外贸易。南宋朝廷偏都临安(杭州)后,泉州成为与广州并驾齐驱的全国两大商港。宋景炎三年(戊寅,公元1278年)至元朝大德二年(戊戌,公元1298年)的二十年间,先后四次在泉州置福建中书省衙,泉州改为泉州路。元大德二年改为泉中府,元延佑元年(甲寅,公元1314年)复立泉州分省,泉州成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最大的贸易港”,同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明朝时期,全国分为十三个布政司,统领各地府、县。明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改称泉州府,属福建布政使司,辖晋江、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同安七县。清承明制,全国分为十五省,实行省、府(州、厅)、县三级制,泉州府为闽八府之一。清雍正十二年(甲寅,公元1734年),永春

郑成功的故事

郑成功收复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又称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是指公元1661年南明将领郑成功驱逐窃取台湾的荷兰殖民者收复宝岛台湾的事件。1661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