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赵昚是什么人物?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3收藏

宋孝宗赵昚是什么人物?,第1张

1127年,赵昚出生出生在汴京,在靖康之难之时,因其并非皇宫子孙,就逃过乐意劫。1132年,赵昚被宋高宗选中,培养其为皇位继承人。1160年,33岁的赵昚正是被任命为南宋太子,被授为宁国军节度使,后又转升为建王。

1162年,赵昚在宋高宗让位后,正式登基称帝,改称为宋孝宗赵昚。1163年,宋孝宗赵昚就大力整顿朝政,不仅重新启用张浚入朝,打算收复山河,而后更是为岳飞平反。

1163年,宋孝宗赵昚任命张浚为北伐元帅,正式开始北伐战争。张浚果有帅才,短短一月就将皖北一片地区收入囊中。但因宋军主将意见不一,导致夺回的土地再次被金军夺回。实力对比下,直到无望的宋孝宗赵昚,只好不得不再次求和。

1172年,宋孝宗赵昚知道北伐无望后,只好在国政上励精图治。经过十余年的辛勤为政,宋孝宗赵昚整顿内政颇有才干,百姓个个安居乐业。1194年,宋孝宗赵昚突发恶疾,在重华殿逝世,享年68岁。

不是,宋朝也有有作为的好皇帝,如赵匡胤、赵祯、赵顼、赵昚、赵煦。

1、赵匡胤

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 。

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宋朝开国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次子,母为杜氏(昭宪太后)。

赵匡胤于后汉隐帝时投奔郭威。后周建立后,赵匡胤始入军旅,受周世宗柴荣器重,于征伐南唐时屡建战功。

柴荣病重时,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周恭帝即位后不久,赵匡胤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

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大军回京后,恭帝被迫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

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致力于统一全国,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

赵匡胤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他还设立“封桩库”贮藏钱、帛、布匹,以期赎回被后晋高祖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

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逝世,享年五十岁。在位十六年,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永昌陵。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谥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2、赵祯

赵祯(1010年5月12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赵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赵恒第六子,母为李宸妃。

早年历封庆国公、寿春郡王、升王,官中书令。天禧二年(1018年),被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

乾兴元年(1022年),赵祯即位,时年十三岁。他在位初期,由章献明肃皇后刘氏垂帘听政,至明道二年(1033年)始亲政。

在位中期爆发第一次“宋夏战争”,经三年交战后,双方签订“庆历和议”。期间,辽朝趁机重兵压境,迫宋增输岁币,史称“重熙增币”。

针对北宋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赵祯于庆历三年(1043年)任用范仲淹等开展“庆历新政”,但因反对势力庞大,改革旋即中止。

嘉祐八年(1063年),赵祯崩逝,享年五十四岁。在位四十二年,为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谥号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庙号仁宗,葬于永昭陵。

赵祯在位期间,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3、赵顼

赵祯(1010年5月12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赵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赵恒第六子,母为李宸妃。

早年历封庆国公、寿春郡王、升王,官中书令。天禧二年(1018年),被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

乾兴元年(1022年),赵祯即位,时年十三岁。他在位初期,由章献明肃皇后刘氏垂帘听政,至明道二年(1033年)始亲政。在位中期爆发第一次“宋夏战争”,经三年交战后,双方签订“庆历和议”。

期间,辽朝趁机重兵压境,迫宋增输岁币,史称“重熙增币”。针对北宋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赵祯于庆历三年(1043年)任用范仲淹等开展“庆历新政”,但因反对势力庞大,改革旋即中止。

嘉祐八年(1063年),赵祯崩逝,享年五十四岁。在位四十二年,为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谥号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庙号仁宗,葬于永昭陵。

赵祯在位期间,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4、赵昚

赵昚(shèn,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初名伯琮,后改名瑗,赐名玮,字元永,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宋高宗赵构养子。南宋第二位皇帝、宋朝第十一位皇帝(1162年7月20日-1189年2月18日在位)。

绍兴二年(1132年),被高宗选中育于宫中,绍兴三十年(1160年),被立为皇子,受封开府仪同三司、宁国军节度使,封建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被立为皇太子,改名赵昚。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高宗让位于赵昚,使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一系。淳熙十六年(1189年),赵昚禅位于三子赵惇,自称寿皇圣帝。

绍熙五年(1194年),赵昚崩逝,在位二十七年,年六十八。谥号哲文神武成孝皇帝,庙号孝宗,葬于永阜陵。庆元三年(1197年),加谥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全宋词》录有其词一首。

后世普遍认为赵昚是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平反岳飞冤案,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

内政上,加强集权,积极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贪污,重视农业生产,百姓生活安康,史称“乾淳之治”。后世称其“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

5、赵煦

宋哲宗赵煦(1077年1月4日-1100年2月23日),原名赵佣,宋朝第七位皇帝(1085年4月1日-1100年2月23日在位),宋神宗赵顼第六子,母亲为钦成皇后朱氏。

赵煦早年历封均国公、延安郡王。元丰八年(1085年),被立为太子,同年即位,年仅九岁,由祖母太皇太后高氏(高滔滔)垂帘听政。高氏起用司马光等,恢复旧法,史称“元祐更化”。

元祐八年(1093年),高氏去世,赵煦开始亲政。赵煦亲政后,下令绍述并实施元丰新法,罢旧党宰相范纯仁、吕大防等,起用章惇、曾布等新党。在军事上重启河湟之役,收取青唐地区,并发动两次平夏城之战,使西夏臣服。

元符三年(1100年),赵煦病逝,年仅二十四岁,在位十五年。谥号宪元显德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庙号哲宗,葬于永泰陵。

——赵匡胤

——赵祯

——赵顼

——赵昚

——赵煦

九个,

  历史上的第一位太上皇是李渊。公元626年,李世民在玄武门事变中,把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一起杀掉。其时,唐高祖李渊正在皇宫的内湖上泛舟嬉戏,突然一群兵士拥至跟前,声称奉秦王之命为皇父护驾。李渊得知两子被杀,惊慌莫名。他深知朝廷局势已为次子李世民控制,迫不得已,这位坐了九年皇位的唐朝开国皇帝只好下诏退位,宣布由李世民承继大统。李世民既想做皇帝,又不愿背上逼宫篡位的千古恶名,于是他的谋士们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尊奉皇父为“太上皇”,以保全皇父的体面。就这样,李渊做了10年太上皇,于公元635年抑郁而逝。

  第二位太上皇是李旦。公元710年,临淄王李隆基起兵杀掉毒死唐中宗李显的韦后,拥立父亲李旦即位,是为唐睿宗。睿宗知道皇位是儿子为自己争得的,三年后便知趣地传位于儿子李隆基,是为唐玄宗。李旦做了5年太上皇,在孤寂中死去。

  第三位太上皇是李隆基。李隆基让父亲做了太上皇,他儿子李亨如法炮制,也让他做了6年太上皇。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叛军逼近国都长安,已做了45年皇帝的71岁高龄的李隆基在仓皇之中西逃成都,但他仍舍不得放弃帝位。当时承担抗击叛军重任的太子李亨在距长安千里之外的肃州灵武宣布即位,同时根据祖宗先例,遥尊远在成都的李隆基为太上皇。安史之乱平定后,李隆基回到长安,不得不承认这个既成事实。

  第四位太上皇是赵佶。公元1125年,金兵借口宋朝君臣背盟毁约大举南下,对北宋都城汴京形成合围之势。兵临城下,朝内一些当权大臣以皇上不退休不足以平金人之怒为由,逼迫宋徽宗赵佶传位于太子赵桓,是为钦宗。赵佶则成了太上皇。但金朝并不因此罢兵,公元1127年,太上皇赵佶与钦宗赵桓双双被金兵俘虏,史称“靖康之耻”。父子二人先后客死他乡。

  第五位太上皇是赵构。南宋时期的宋高宗赵构没有亲生儿子,立赵匡胤的七世孙赵昚为太子。由于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将位传给弟弟赵光义,因此开国200余年他的嫡系子孙一直没有人做过皇帝,为此朝野中常常有各种议论。尤其是金兵压境、局势危急之时,满朝文武大臣越来越倾向于尽快让赵匡胤的后裔担负护国重任,坐了35年皇位的赵构在各方压力下不得已宣布禅位于太子赵昚,是为孝宗。

  第六位太上皇是赵昚。宋孝宗赵昚做了27年皇帝后,在内忧外患中将位传于赵惇(宋光宗),自己也做起了太上皇,成为宋朝历史上第三位太上皇。

  第七位太上皇是赵惇。宋光宗赵惇是宋朝所有皇帝中比较昏庸的一位。他受父宋孝宗禅位而登基做皇帝以后,已经43岁。宋光宗体弱多病,又没有安邦治国之才,而且光宗听取奸臣谗言,罢免辛弃疾等主战派大臣,又由当时著名的妒妇、心狠手辣的李皇后来执政,奸佞当道,朝政从宋孝宗时的清明转向腐败,宋光宗自己不思朝政,沉湎于酒色之中。据笔者考证,光宗历来就与孝宗不和,宋孝宗逊位后他长期不去探望。绍熙五年(1194年),宋孝宗得病,宋光宗既不请人看病又不去探望孝宗,乃至孝宗病逝他也不服丧。因此,大臣韩侂胄和赵汝愚经过太皇太后允许,逼迫光宗退位。光宗只好让位于太子赵扩(宋宁宗),自己闲居临安寿康宫,安享太上皇的日子。

    第八位太上皇是朱祁镇。公元1449年,蒙古族瓦剌部进犯明朝北部边疆,前锋很快逼近大同。在宦官王振的鼓动下,明英宗率50万大军亲征瓦剌。明军由于指挥不灵,行动迟缓,在土木堡(今河北省怀来县东南)被瓦剌军包围,明英宗被俘。留在都城的兵部尚书于谦等拥立朱祁钰为帝(明代宗),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明英宗朱祁镇也因之成为明朝历史上唯一的太上皇。一年后双方议和,明英宗被送还北京。明英宗做了7年太上皇后,于公元1457年乘代 宗病重在“夺门之变”中复辟,重登大位。

  第九位太上皇是弘历(即乾隆)。弘历25岁登基时,曾经烧香祷告上天,自己如果能做60年皇帝,就把皇位自动禅让给儿子。可能他没有想到自己会如此长寿。到1796年,乾隆已坐够了60年皇位,再不兑现诺言,实在无法向上天和臣民交代。于是他宣布禅位给太子(即嘉庆),但他同时又宣布自己身体康健、精力充沛,仍要过问军国大事,指导新皇施政。乾隆同时也是历史上最后一位太上皇。

  在这九位太上皇中,宋高宗赵构做了26年太上皇,是在此位上坐得最长的太上皇。 <收起

宋太祖和宋太宗谁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更强

在军事能力和政治能力方面毫无疑问是宋太祖赵匡胤更胜一筹。

军事上,赵匡胤从微末起身,几乎靠自己赤手空拳之力,一步步打下大宋八百座军州;而且赵匡胤本身武功高强,行侠仗义;中原一带一直流传“太祖长拳”的武术套路;民间也有“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戏曲传唱千年;政治上,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历史上有如此手腕、胆略的帝王屈指可数,可见赵匡胤绝对不是个莽夫。 反观太宗赵光义,军事上继承了兄长的满手好牌,结果志大才疏导致两次攻辽都遭惨败,从此丧失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最佳良机;政治上有所作为,但是基本上是萧规曹随,没有跳出赵匡胤的框架,算不上是有作为的明君雄主。 赵匡胤和赵匡义?

赵匡义是宋太祖赵匡胤之弟,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其弟赵光义饮酒,共宿宫中;隔日清晨,赵匡胤暴死,享年五十岁。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四月二十五日,葬于永昌陵(今河南郑州巩义)。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上尊谥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关于赵匡胤的死,《湘山野录》有“烛影斧声”的说法大行于世,认为赵匡胤是被意图篡位的赵光义谋杀。

赵光义为了证明自己即位的合理性,提出了世所未见的“金匮之盟”一说,说赵匡胤生前承诺母亲杜太后,日后将帝位传给光义。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赵光义入宫饮酒,当晚共宿宫中。二十日清晨,赵匡胤忽然驾崩。二十一日,晋王赵匡义即位,是为宋太宗。

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 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洛阳瀍河区东关) 。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宋朝开国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次子,母为杜氏(昭宪太后)。

赵匡胤于后汉隐帝时投奔郭威。后周建立后,赵匡胤始入军旅,受周世宗柴荣器重,于征伐南唐时屡建战功。柴荣病重时,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周恭帝即位后不久,赵匡胤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 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大军回京后,恭帝被迫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

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致力于统一全国,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赵匡胤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他还设立“封桩库”贮藏钱、帛、布匹,以期赎回被后晋高祖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

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逝世,享年五十岁。在位十六年,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永昌陵。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谥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有诗作《咏初日》传世。

赵光义(939年-997年),即宋太宗(976年—997年在位),字廷宜,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又改名赵炅。

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驾崩,赵光义继位。即位后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纳土归附。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两次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并且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位期间,改变唐末以来重武轻文陋习。

赵光义在位共21年,至道三年(997年),赵光义去世,庙号太宗,谥号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葬永熙陵。

扩展资料:

赵匡胤一生最大的贡献和成就在于重新恢复了华夏地区的统一,结束了自唐末五代以来长达近七十年的藩镇割据混战局面。饱经战火之苦的民众终于有了一个和平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赵匡胤作为唐末五代十国混战局面的终结者、宋朝的开拓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具有完美的人格魅力:心地清正,嫉恶如仇,宽仁大度,虚怀若谷,好学不倦,勤政爱民,严于律己,不近声色,崇尚节俭,以身作则等等,不仅对改变五代以来奢靡风气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而且深为后世史学家所津津乐道。

宋太宗与宋太祖相比如何?

宋太祖开国皇帝,节俭,其弟宋太宗,极可能杀害了太祖还迅速迫害了太祖血脉,还好太宗孙子宋高宗赵构又将皇位传给了太祖一脉的宋孝宗…

为什么宋太祖和宋高宗,并称“二祖”,而不是宋太祖和宋太宗?

宋太祖顾名思义,开国皇帝,肯定是祖。宋高宗名义上是宗,但因为其是南宋第一个皇帝,虽然南宋与北宋都是宋朝,但毕竟是个新的时代,所以也被后人成为祖

宋太祖和宋太宗后代分别几个皇帝

宋太宗的后代:赵恒、赵祯、赵曙、赵顼、赵煦、赵佶、赵桓、赵构等8人;宋太祖的后代:赵昚、赵惇、赵扩、赵昀、赵禥、赵㬎、赵昰、赵昺等8人。

一、宋太宗的后代

1、赵恒

宋真宗赵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宋朝第三位皇帝(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在位),宋太宗第三子,母亲为元德皇后李氏。初名赵德昌,后改赵元休、赵元侃。

赵恒历封韩王、襄王和寿王,曾任开封府尹。至道元年(995年),被立为太子,改名恒。至道三年(997年),即位为帝。赵恒即位之初,任用李沆等为相,勤于政事。

景德元年(1004年),赵恒北上亲征,与入侵的辽军会战于澶渊。局势有利于北宋,但因赵恒惧于辽的声势,并虑及双方交战已久互有胜负,不顾寇准反对,以每年给辽一定金银为“岁币”于澶渊定盟和解,史称“澶渊之盟”。

此后,北宋进入经济繁荣期,史称“咸平之治”。 赵恒在位后期,任王钦若、丁谓为相,二人常以天书、符瑞之说荧惑朝野,赵恒也沉溺于封禅之事,广建宫观,劳民伤财,致使社会矛盾加深,使得北宋的“内忧外患”问题日趋严重。

乾兴元年(1022年),赵恒驾崩,年五十五,在位二十五年。累加谥号为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庙号真宗。葬于永定陵。

2、赵祯

赵祯(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即宋仁宗,初名赵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赵恒第六子,母为李宸妃。

早年历封庆国公、寿春郡王、升王,官中书令。天禧二年(1018年),被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

乾兴元年(1022年),赵祯即位,时年十三岁。他在位初期,由章献明肃皇后刘氏垂帘听政,至明道二年(1033年)始亲政。

在位中期爆发第一次“宋夏战争”,经三年交战后,双方签订“庆历和议”。期间,辽朝趁机重兵压境,迫宋增输岁币,史称“重熙增币”。

针对北宋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赵祯于庆历三年(1043年)任用范仲淹等开展“庆历新政”,但因反对势力庞大,改革旋即中止。

嘉祐八年(1063年),赵祯崩逝,享年五十四岁。在位四十二年,为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谥号为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庙号仁宗,葬于永昭陵。

3、赵构

宋高宗赵构(1107年6月12日~1187年11月9日),字德基,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市)人。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开国皇帝,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之弟。

大观元年五月(1107年6月),生于宫中,天性聪明,博闻强记,拜检校太尉、定武军节度使。靖康之变后,金兵俘虏其父宋徽宗和其兄宋钦宗,灭亡北宋。

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市),建立南宋。在位期间,迫于形势民心,任用岳飞、韩世忠等主战派将领抗击金军,重用主和派的黄潜善、汪伯彦、王伦、秦桧等人,一味求和,处死岳飞,罢免李纲、张浚、韩世忠等主战派大臣。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禅位于皇太子赵昚,尊号“光尧寿圣宪天体道性仁诚德经武纬文绍业兴统明谟盛烈太上皇帝”。淳熙十四年(1187年),崩于德寿宫,时年八十一岁,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长寿帝王之一,谥号“圣神武文宪孝皇帝”,庙号高宗。

二、宋太祖的后代

1、赵昚

赵昚(shèn,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初名伯琮,后改名瑗,赐名玮,字元永,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宋高宗赵构养子。南宋第二位皇帝、宋朝第十一位皇帝(1162年7月20日-1189年2月18日在位)。

赵昚于绍兴二年(1132年),被高宗选中育于宫中。绍兴三十年(1160年),被立为皇子,受封开府仪同三司、宁国军节度使,封建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被立为皇太子。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高宗让位于赵昚,使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一系。淳熙十六年(1189年),赵昚禅位于三子赵惇,自称寿皇圣帝。

绍熙五年(1194年),赵昚崩逝,在位二十七年,年六十八。累谥号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庙号孝宗,葬于永阜陵。

2、赵惇

赵惇(1147年9月30日—1200年9月17日),即宋光宗(1189年—1194年在位),宋朝第十二位皇帝,宋孝宗赵昚第三子,母成穆皇后郭氏。

绍兴十七年九月乙丑日(1147年9月30日)生于孝宗藩邸。绍兴二十年(1150年)宋高宗赐名赵惇,授右监门卫率府副率,转荣州刺史。

宋孝宗即位后,拜镇洮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封恭王。乾道七年(1171年)立为皇太子。淳熙十六年(1189年),受宋孝宗禅位,登基为帝,改元绍熙。

绍熙五年(1194年)禅位于次子赵扩,成为太上皇,史称“绍熙内禅”或“光宗内禅”。庆元六年(1200年)九月十七日,赵惇因病崩于寿康宫,终年54岁,葬会稽永崇陵。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上谥号为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

赵惇继位之初,确有革故鼎新之意,能听取臣下谏言,也裁汰了一些不肖者。但他“宫闱妒悍”,惧内心理严重,以致后期荒废朝政;又听信谗言疏离太上皇赵昚,引起南宋的政治危机。赵惇在位凡五年,“乾淳之治”的成果渐消,南宋开始由盛转衰。

3、赵扩

赵扩(1168年11月18日—1224年9月18日),即宋宁宗(1194-1224年在位),宋朝的第十三位皇帝,宋光宗赵惇与慈懿皇后李凤娘的次子。

乾道四年(1168年)生于恭王府,次年赐名赵扩,淳熙五年(1178年)十月封英国公,淳熙十二年(1185年)封平阳郡王,淳熙十六年(1189年)进封嘉王。

绍熙五年(1194年),被立为太子。不久,宋光宗被逼退位,赵扩在韩侂胄、赵汝愚等大臣的拥戴下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庆元”。

宋宁宗即位后,任用赵汝愚和韩侂胄为相,赵、韩两派斗争激烈。庆元元年(1195年)宁宗罢免了赵汝愚,韩党专权。次年又定理学为伪学,禁止赵汝愚、朱熹等人担任官职,参加科举,是为“庆元党禁”。

嘉泰四年(1204年),宁宗追封岳飞为鄂王,两年后削去秦桧封爵,打击了投降派。 纵观宋宁宗时期,大规模宋金战争发生了两次,第一次是开禧二年(1206年)宰相韩侂胄伐金,最终不能战胜金国,从而签订了嘉定和议。

第二次宋金战争从嘉定十年(1217年)开始一直持续到嘉定十四年(1221年)三月,战争波及了长江上游至下游所有地区,最终宋金双方都没能获胜。

嘉定十七年(1224年)9月18日宁宗驾崩于临安宫中的福宁殿,在位30年,终年57岁,葬会稽永茂陵。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上谥号为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

——宋朝君主

——赵昚

——赵祯

——赵恒

——赵扩

——赵惇

宋孝宗赵昚当然有一个好名声,但说他是一个平庸之辈,可算是冤枉他了。从建炎南渡到崖山海战,南宋152年里的9位皇帝大多数都过着偏安一隅、苟且偷生的日子;但并非没有出现过极有作为的皇帝,他就是南宋第二位皇帝——宋孝宗赵昚。

赵昚还在做藩王时,岳飞就极力夸赞他:“社稷得人矣!”高宗禅位于他时,又满意地说:“吾付托得人!”他即位后,被盛誉为“英明之主” ,《宋史》更是赞扬他为:“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

面对内忧外患,赵昚励精图治、补偏救弊,又勤政节俭。他在位期间,朝堂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出现了“乾淳之治"。可以说,赵昚的好名声,正是靠其功绩获得的。我将从3个方面具体说说他在位期间的功绩。

01 宋孝宗对外积极备战,锐意雪耻

宋孝宗与宋高宗,虽是养父子关系,但情同骨肉。因而孝宗死后获得了一个孝字的美谥。尽管高宗孝宗父子关系融洽,可是他们对待金军南下的态度大不相同——高宗屈膝乞和,孝宗慷慨主战。

1161年秋天,金朝海陵王率军南下,两淮失守,形势危急,被立为皇子不久的赵昚不胜其愤,痛斥逃跑之议,请求率军先行。只因王府直讲史浩告诫:“太子不宜将兵!”赵昚才未带兵出征。但他仍跟随高宗前往建康,并“遍识诸将”。孝宗每次侍候高宗,必力陈恢复大计,然而高宗的回答是:“俟老者百岁后,尔却议之。赵昚口头上虽“自此不复敢言”,可内心里根本不服气。

赵昚在1162年6月即位后,便声称:

“家有不共戴天之仇,朕不及身图之,将谁任其责”

他急于报“靖康之仇”,立即昭雪冤死之将岳飞,召见主战之臣张浚。不少人对张浚有微辞,高宗也劝告他不要相信张浚的虚名,但孝宗非常坚定:

“脱倚魏公(即张浚)如长城,不容浮言动摇。”

他在1163年正月,任命张浚为枢密使兼都督江淮军马,负责主持北伐。这年四月,张浚坐镇远离战场数百里之外的扬州,6万宋军渡过淮河,很快攻克灵壁(今安徽东北部宿州境内)、虹县(即今安徽泗县)以及宿州州治符离(今安徽宿县)。捷报传来,孝宗兴奋地说:“十年来无此克捷。”

可是,十万金军在当年五月反攻符离,李显忠、邵宏渊两位主将不和,宋军全线败溃,士卒死伤甚众,资粮器械皆弃。符离惨败后,孝宗仍耻于言和,但又不得不和。宋金双方经过反复交涉,于1164年冬天达成停战协议,史称“隆兴和议”。这个和议与高宗时的“绍兴和议”相比,金朝与南宋在名分上由君臣之国改称叔侄之国,南宋向金朝提供的岁币由银、绢各25万两、匹,减少到银、绢各20万两、匹。

孝宗素来以对金言和为耻。他对隆兴和议当然不满,此后仍时刻不忘攻取中原,其主要表现有两点:一是依靠虞允文北伐;二是加紧训练军队。孝宗积极备战,始终试图北伐。他在乾道、淳熙年间,先后五次大规模检阅军队。每当大阅那天,孝宗“亲御甲胄,指授方略”;将士“戈甲耀日,旌旗蔽野,师众欢呼,坐作击刺,无不中节”。孝宗一再向大臣表示:“朕不忘恢复,欲混一四海。”

02 对内励精图治,爱才守法

宋孝宗励精图治,表现在各个方面。从政治上说,他刚即位便下诏广开言路,号召士庶陈述皇帝的过失、朝政的缺遗,要求官吏反映百姓的休戚、民间的利病,并宣布建议可行者有赏,意见不对者无罪。孝宗把每天亲自批阅奏章比喻为:

“朕胸中每日走天下一遍。”

当时,臣民直言极谏,孝宗开听怀纳,号称主圣臣直,朝政失误较少,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爱惜人才,提倡守法。

孝宗思贤若渴,于史有名。朱赢曾经说他是:“有志于天下,要用人”。而孝宗时人才已不及高宗时,难怪人们叹息:

“高宗之朝有恢复之臣。而无恢置之君;孝宗之朝有恢复之君,而无恢复之臣”。

孝宗有所作为的理想与人才不足的现实差距太大,他不禁感慨系之:“自家不如个孙仲谋,能得许多人。”更加深切地感到人才的重要。孝宗曾在书桌上写下一个极大的“将”字,渴望得到唐朝薛仁贵那样的良将。他甚至迷信十足地焚香向上苍祷告:“愿天生几个好人,来辅国家。”

孝宗认为:“平稳无才略之人不难得”,在他看来,真正的人才首先必须有道德,他强调朝廷不应当专门以才取人。他说:“才有君子之才,有小人之才。小人而有才,虎而翼者也” 。其次是应当务实,孝宗认为“为治在于任人,任人在于责实”。并指“最不可以言取人”。他曾多次斥责士大夫“平日读书不见于用”、“好高论而不务实”,主张推行总核名实之政。

再次是不刻不谬。孝宗认为:“有才者多失之刻,慈善者多失之谬”,应当“有才而不刻,慈善而不谬”,所谓“刻”,即是苛求于人,而谬则是差错百出。至于如何对待人才,孝宗不以小过责人,主张“用人不当求备,知礼者必不知刑,知乐者必不知刑”。

在人才的使用上,孝宗认为应当公平合理。他说:

“朝廷与人官爵,尽归至公,人谁敢怨。若徇私轻与,得者固喜,而怨者必至。惟至公可以无怨。”

鉴于当时重文臣,轻武将之弊,孝宗强调“治体不可有所偏”,“文武并用则为长久之术,不可专于一”。针对宋代士大夫结党营私的陋习,孝宗强调“用人不可分别党与”,他说:“朝廷所用,止论其人贤否如何”。为了扭转官员重内职轻外任的风气,孝宗采用“更出送入”,相互交换的办法,并作出“未历州县,不得居清要,未任监司,不得居郎曹”等一类规定。

要做到公平合理,关键在于用人不徇私,官职不轻授。孝宗一再强调只能为官择人,绝不为人择官。他采取措施,裁跌冗员。而且特别注重选用地方官。对于地方官,他不仅慎于选用,而且严于考核。他要求监司必须按期向朝廷报告州县长官的政绩并给予奖惩。

孝宗号称严于守法,务在必行。他要求大臣“当谨法令,无创例以害法”。鉴于当时官吏往往用例以废法,孝宗主张守法以废例。所谓“例”,是临时制定的条例,以补充法律的不足。宰执依法办事,孝宗予以赞赏。他处理朝政,遇到疑难,每每询问宰执:“于法如何”,如果回答是“在法不许”,他马上表示:“国有宪法,朕不敢废” 。

即使必须临时制定法令,也必须反复审核,要求大臣再三详加思虑。他还下令编纂并颁布了一部法律文书汇编——《淳熙条法事类》。在法律推行过程中,孝宗反复强调两点:一是出以公心。张默是孝宗生母的亲堂侄,要求破例晋升,遭到孝宗拒绝。张闻礼是太上皇后的侄女婿,请求破格提拔,孝宗照样不许。二是宽猛相济孝宗强调罚必当罪,但又认为宋朝执法失之于宽。他甚至批评祖宗家法:

“国朝以来,过于忠厚,宰相而误国者,大将而败军师者,皆未尝诛戮之。”

孝宗虽然认为不能矫枉过正,而应宽猛适中,可是又偏向于重赏重罚。贪官便是孝宗重罚的主要对象之一。他即位之初,就下诏要求地方官“毋滋讼狱,毋纵吏奸,毋夺民时,毋掊民财”,并且宣布“有一如此,必罚无赦。”

当时,不少官吏办理公务,“贿赂未至则行遣迂回,同难不已;所求如欲则虽不可行,亦必舞法,以遂其请。”针对此种积弊,孝宗下令鼓励人们予以检举。一经查实便“重置于法”。孝宗规定官吏贪污除籍没家财外,还要杖脊刺配。

孝宗在位期间,官场作风较好,在“馈赂公行,熏染成风”的南宋后期,人们对此自然不乏眷恋之情,据鸿儒真德秀在理宗朝时就回忆说:

“乾道、淳熙间,有位于朝者以馈及门为耻,受任于外者以包苴人都为羞。”

03 宋孝宗重视农业生产,带头厉行节俭

宋宗孝认为“理国之要,裕财为重”,他指斥责大臣讳言财务。为了纠正这一偏向,孝宗在1166年12月决定,宰相兼制国用使、参知政事同知国用事,切实负责理财。而他本人则每月批阅财赋册,亲自过问这方面的事务。孝宗自称:“以会子之故,几乎十年睡不着。”他惟恐纸币发行过多,引起物价猛涨,不许滥印纸币,以致当时纸币贵如黄金、重于现钱。他甚至打算停止印行纸币,这显然太偏颇,又走上了另外一个极端。

孝宗在经济方面的主要政绩在于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带头厉行节俭。他痛斥“近世士大夫多耻言农事”,强调“农事乃国之根本”。他每年“自中春农事兴,即忧水早,直到十月米谷上仓,然后放心”,一旦得知“今夏蚕麦甚熟,丝及米价极贱”,立即高兴地说:“此甚可喜!”他还种麦、养蚕于宫中。在孝宗的倡导下,士风为之一变。地方官无不留意民事,普通关心农业生产。

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孝宗多次下诏要求各地兴修水利。金华县丞江士龙采用农民出力、地主出粮的办法,动员民工两万七千多人,兴修水利837所,使两千多顷农田受益,受到孝宗嘉奖。而江东提举潘甸、淮东提举叶翥等官员则因修水利失职被降官。当时兴修的规模较大的水利工程有太湖堤、淮东捍海堤,高邮定应长堤、真州陈公塘等。浙西围湖造田成风,有碍水利,孝宗坚决予以制止。孝宗在位期间,由于“水利之兴,在在而有”,因此“年谷屡登,田野加辟”,史称“虽有水早,民无菜色”。

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孝宗禁止非法聚敛,下令减免赋税。“羡余”便是当时盛行的一种非法聚敛,官员把额外盘剥得来的钱财献给朝廷,以便升官,孝宗说:“今之财赋岂得有余,今后若有献,朕当却之”,他拒绝了某些官员奉献的羡余,用来代民纳税,并下诏申严羡余之禁,违者从重惩处。

南宋在同金军作战期间,以筹措军饷为名,增加了不少苛捐杂税,如经总制钱等,停战以后理当废除。孝宗多次表示“税赋太重,朕欲除减,但有所未及,当次第为之”。他全面废除苛捐杂税的许诺虽然成为空头支票,但也确实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如当时地方官向农民预借第二年的赋税,名曰借而终无还,孝宗便下令严禁这种预借。至于在局部地区,临时减免赋税的事利更多,如1176年免除四川关外五州和籴一年,第二年又免除整个四川地区和籴一年。

当时上行下效,民俗多尚奢侈,才遇丰年,则华饰门户,鲜衣丽服。孝宗对此颇为不满,下诏禁止奢侈,他发现“习为奢侈者,在民间绝少,多是戚里中官之家”,决定有官者如违犯禁令,从严惩处。他还发现“奢侈皆由贵近之家仿效官禁,以故流传民间”,又决定革除奢侈,从宫禁做起。

至于孝宗本人,号称“勤俭过于古帝王”,他即位前,对声色无动于衰;即位后,仍自奉较薄,平时常服浣濯之衣,不吃肉,即使宴请宰执大臣也不具珍馔,更不大兴土木。由于他“未尝一毫妄取,亦无一毫妄费”,又不轻易赏赐大臣,因而内外积钱甚富,金帛山积。到1183年8月,孝宗设立的封桩库积攒钱财多达三千万缗,由于年深,以致贯朽。

04 小结:壮志未酬的宋孝宗

总而言之,孝宗不仅锐意攻取中原,而且在历史上以爱才、务实、守法、重农、节俭而著称。他在位期问,政治相对清明,生产有所发展,财政比较充裕,军事实力增强,有“小元祐”之称,是南宋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不过,南宋这时呈现出偏安的小康局面,问题仍然不少,特别是孝宗攻取中原的愿望始终未能实现。

宋孝宗壮志未酬,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他可谓生不逢时,他继承的是高宗遗留下来的烂摊子,不仅“财屈、兵弱未可展布”,而且谋臣猛将凋敝丧尽,问题成堆,很难理顺,他的对手又是有“小尧舜”之称的金世宗,宋金双方军事力量几乎势均力敌,谁也休想侥幸战胜谁,因而孝宗“用兵之意弗遂而终”。

宋孝宗赵昚是什么人物?

1127年,赵昚出生出生在汴京,在靖康之难之时,因其并非皇宫子孙,就逃过乐意劫。1132年,赵昚被宋高宗选中,培养其为皇位继承人。1160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