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提供秦氏家族的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2收藏

谁能提供秦氏家族的家谱,第1张

秦姓渊源 得姓始祖:伯益。

颛顼帝有个孙女叫女修,她因吃燕子蛋而怀孕生下儿子大业。大业的儿子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他嬴姓,并把本族姚姓子女嫁给他为妻。伯益的后人非子以善于畜牧而出名,他为周孝王养育良种马,深得孝王欢心,就封他在陇西秦亭(今甘肃张家川)为附庸国,让他恢复嬴姓,称为秦嬴。战国时,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国力逐渐富强。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攻灭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其王族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秦姓。伯益从而也就成了秦姓的得姓始祖。

第一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周孝王给伯益后裔非子的封地秦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源于嬴姓的秦,是颛顼帝的后裔,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与《史记》记载,传说颛顼有个叫女修的孙女,成天快快乐乐,自由自在。有一次她去野外玩,捡到一只燕子蛋,毫不犹豫就吃了下去,结果怀孕生下儿子皋陶(即大业)。皋陶后来娶了少典氏的女华为妻,生下了伯益(即大费)。帝舜因为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赐他姓嬴,同时还把自己本族姚姓的女子嫁给他做妻子。姚女生下了两个儿子,小儿子若木是费姓的祖先。大儿子名叫大廉,因办继承了父亲调驯鸟兽的技业,所以又称鸟俗氏。鸟俗氏兢兢业业干活,受到商帝太戊的赏识,被封为诸侯。商纣王时,鸟俗氏有一个后人叫飞廉。

飞廉是个飞毛腿,他的儿子恶来是个大力士,父子俩都成为商纣王的亲信。周武王灭商后,飞廉和恶来都被杀死。飞廉的小儿子季胜有个曾孙叫造父,是周穆王的驾车大夫,因平定徐偃王之乱有功,被封在赵城。这时恶来的后裔大骆也来归附造父,因造父得宠而沾光,被周穆王封在犬丘(今陕西兴平,一说今甘肃礼县)。大骆有个庶子叫非子,从小喜欢同牛羊打交道,长大后以善于畜牧而出名。他为周孝王在桃林(今陕西华山)养育良种马,马群繁殖很快。周孝王很高兴,就封他在秦谷(今甘肃天水西南部),为附庸国(地位低于诸侯国),并让他恢复了嬴姓,称之为秦嬴。非子的三世孙秦仲被周宣王任命为大夫。后秦仲被北方少数民族犬戎人杀死,但其长子最终击败了犬戎。到庄公之子秦襄公的时候,因秦襄公护周平王东迁(公元前770年)有功,秦国被升为诸侯国。襄公的儿子文公再度击退了犬戎,占有岐山以西妁广大地方。

秦始建国于雍(今陕西凤翔),其后,国都多次迁徙,先后迁脚邑(今陕西洛川)、平阳邑(今陕西宝鸡)、雍(今陕西凤翔)、栎阳县(今陕西临潼)等地。后来,秦穆公横扫十二国,在西戎初步建立起霸业。但因战国初期经济较落后,又常发生内乱,国力逐渐衰落,被魏国攻取了河西一带(今北洛水和黄河之间)。秦孝公时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国力逐渐增强,并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成为战国七雄之首。秦惠王时击败魏国,再振雄风,最终夺回河西,并一鼓作气,开疆辟土攻灭巴蜀之国,夺取楚国的汉中。秦昭王更是不断攻城掠地,使得魏、韩、赵、楚等国元气大伤。公元前227年秦王嬴政纵横捭阖,吞并四方,最终灭掉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嬴政认为自己功高“三皇五帝”,故自称“始皇帝”。秦始皇建都咸阳,进一步统一了东南、西南地区。秦朝传了两代十二年,由于施政苛暴,于公元前206年被刘邦推翻,而代之以西汉王朝。秦王子婴被项羽所杀。秦灭后,王族子孙遂以国名为姓氏,称为秦氏。这便是陕西秦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为周文王后代鲁国侯伯禽裔孙的封地秦邑,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周武王时,其弟周公旦被封鲁(今山东曲阜)称鲁公。鲁公后因辅佐周王留在了周都,儿子伯禽接封鲁国,其裔孙中有一支食邑于秦(今河南范县旧城)。后以邑为氏。

西周最重要的政治组织形式是宗法制,它源于父权家长制家庭,其核心是“嫡长继承制”,即嫡长子为大宗,其余的儿子为小宗。如,最先一代的诸侯往往是王的兄弟,他们相对王来说是小宗,而他们的嫡长子又可继承诸侯位,别的儿子自然便为伯,相对侯位来说就是小宗,以此类推,层层分封。宗法制对姓氏的产生及演变影响深远。一般诸侯国国君的嫡长子继承其父当国君;国君的庶子,也称别子,无权继承君位,必须分出去自立一家,获得新氏,成为这一支(新氏)的始祖、这就是《礼记》中所说的“别子为祖”。这样往往别子开创一些新的姓氏,并由其嫡长子继承。源于姬姓的秦姓就是由周文王的别子周公旦之非嫡长后裔所开启,其承继并系如下:

据史籍《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周武王在位时,把少暤(昊)之墟曲阜(今山东曲阜东北古城)赐分给他的弟弟周公旦,封他为鲁公。后来因周武王逝世时周成王尚年幼,不具独立执政之能力,于是周公旦为了辅佐成王,就让他的儿子伯禽(禽父)前去封地鲁国(今山东西南部,建都曲阜)。伯禽出发前,周公曾告诫他说:“我虽然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说起来应该是地位显赫的,但我依然害怕怠慢天下有贤之士,往往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你现在去鲁国,一定要谨慎,不能因为是王室之后而骄躁。”伯禽到鲁国后,在周公的指点下,尽心治理,且在平叛“三监之乱”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鲁国呈现一派政清居安的景象。伯禽的裔孙以公族为大夫,食采于秦邑(今河南范县旧城),其后人有以邑为姓者,称秦氏,郡望在太原郡。多数的史籍记载认为伯禽的后裔所开启的秦姓为秦姓正宗。如鲁国的秦非、燕国的秦开、楚国的秦商,均为鲁国秦氏后裔。这便是河南或山东秦氏之源。

第三个渊源:出自舜七支有秦不虚,后人沿续下来姓秦,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群辅录》记载:“舜七友之一有秦不虚,曾并为雷泽之游一”。又据《大姓源流》等有关资料所载,舜七支有秦不虚,后人沿续下来姓秦。这说明上古帝舜时期已有秦姓。但因秦不虚之后无世系资料可考,所以,唐宋时期的谱牒学家对秦姓的起源又有以国为氏和邑为氏之说。

第四个渊源:源于巴尔虎旗蒙古穆奇德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穆奇德氏祖上穆奇德·罗拔伙世居辽阳,隶属巴尔虎旗蒙古。巴尔虎旗蒙古原居喀尔喀地区,因遭受葛尔丹部族的迫害,率巴尔虎族万余人南下,游牧于今张家口一带。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经清廷准议,全族移驻盛京(今辽宁沈阳北部),其中一部分族人驻守丹东凤凰城、岫岩等地并独竖一旗,称蒙古九旗。清乾隆年间至凤凰城葛藤峪定居,后又迁居凤城镇,取汉字“秦”为氏。

金朝抹捻氏以及清朝穆颜氏,后有改为秦氏者。

另有各少数民族与汉族通婚繁衍,成为秦姓一支。

第五个渊源:源于外夷,出自古代大秦人(即罗马帝国)来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后汉书》中记载:大秦“西海环其国,惟西北通陆道”,且“东西南北名数千里。有城四百余所。土中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鸡犀、火浣布、珊瑚、琥珀、琉璃、琅玕、朱丹、青碧、珍怪之物”。另外一些地理类或野史杂记中,也多载大秦产珍奇异物之语。我国史籍所言的大秦其实指罗马帝国。通过丝绸之路,我国古代与大秦在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加强了交流。

东汉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班超奉命以甘英为使者,出使大秦。甘英一行从龟兹(今新疆库车)出发,经条支(今伊拉克)、安息(今伊朗)等国,至安息西界的波斯湾后,因海上天气剧变,浊浪滔天,难以行船未能到达大秦。公元166年大秦皇帝曾遣使带着许多礼物来到中国。晋武帝时大秦国再次遣使者来中国通好。在以后的诸代,中国与大秦国的交往更加密切,如唐朝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发现,更是名证。

大秦人或出使、或经商来到中国后,多因中国物饶民丰、山川秀美、文化高度发达而愿居留,不愿再回去。这些人依从汉人的风俗习惯,便以“秦”为姓。从此,子子孙孙一代代繁衍在中国。这些人就成为了秦姓的始祖之一。如三国时的商人秦纶等。古时西域及欧洲多称中国为秦,后来西方国家称中国为“支那”,即“秦”音的变化。

迁徙分布

在我国的秦姓主要划分为两支,分别为西北的一支和东部及东南部的一支。前一支为颛顼赢姓的后代,发源地是甘肃省天水的故秦地。自秦朝灭亡以后,其公族便以国名为姓氏,其后裔多居于陕西等地。后一支则为黄帝姬姓的后代,其发源地在今河南范县及山东曲阜一带,后来发展成为我国秦姓繁衍的主流,而且其从一开始就向陕西省境内及湖北省播迁。在战国时期,秦姓族人北上发展到今天的河北省境内。先秦时期,秦姓已分布于河南、陕西、山东、湖北、河北等地。到了西汉初年,为了清除各地的旧贵族及豪强势力,维护汉朝的中央集权统治,汉高祖刘邦采纳了娄敬(刘敬)的建议,迁徙六国贵族的后裔和关东(今陕西省潼关以东的地区)的豪族到关中,从而使之置于中央政府监视之下,人口大约有二十万之众,这其中就有山东秦姓的一支豪族迁居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这支秦姓人丁兴旺,官宦众多,故世号“万石秦氏”,从而成为当地一望族。与此同时,已有秦姓或迁入甘肃、江苏,或迁入四川、北京等地。大约在汉末或三国时期,源自姬姓后裔的秦姓有一支迁入山西,后形成一大郡望,即太原郡。而秦姓南迁始于秦代以前,魏晋南北朝时,由于北方连年战乱不断,秦姓便再次南迁。同时,在今甘肃境内又形成一大郡望,即天水郡。魏晋以后,已分布于江南许多地方,以江苏、浙江为主,其中江苏以无锡,浙江以绍兴、宁波最为集中。宋、元、明时期,秦姓有迁至广西、安徽、贵州、福建、北京、上海等省市者,历清至近现代,分布地更广,遍布于全国各地,而且还有不少移居海外,从而使秦姓得以更加广播,枝叶进一步繁茂。秦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八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七。

郡望堂号 1、郡望

秦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郡望。据《元和姓纂》所载,主要有四个: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置天水郡,治平襄(今甘肃阁下通渭西北)。东汉一度改为汉阳郡,移治冀县(今甘谷东南)。魏恢复天水原名。西晋移治上邦(今天水市)。隋唐天水郡即秦州。

太原郡:战国时秦庄襄王四年置太原郡,治所在晋阳,在今太原市西南。隋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太原市)。以后宋、金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以来省会都在此地。

齐 郡:西汉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临淄(今山东省淄博)。隋唐为青州北海郡。

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这是晋国人的观点。楚汉之际置河内郡,辖今豫北的西部,治怀县(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西晋移治野王(今沁阳)。隋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河内郡即怀州。元怀庆路。明清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县。

2、堂号

三贤堂:因孔门七十二大贤中有秦祖、秦商、秦非、秦冉四位。三,不是普通地说一二三,而是指多数的意思。

乐善堂:孔子因为看到七十二大贤中,姓秦的竟占了四位,夸奖秦氏好道乐善,所以又叫“乐善堂”。

养真堂:秦氏好道乐善,能注重养真(本性的善),所以又叫“养真堂”。

忠孝堂:秦琼的后人因为秦琼是唐朝开国元勋,既忠且孝,因名“忠孝堂”。

淮海堂:宋代词人秦少游的后人因为秦少游著有《淮海集》传世,所以叫“淮海堂”。

五礼堂:清刑部尚书秦蕙田,立朝30年,刚介自守,著有《五礼通考》,因名“五礼堂”。

此外,秦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敦余堂”等。

宗族特征

1、秦姓在中国历史上向外播迁较早,并且广布于多个省份。

2、秦姓在家族史上,出现大量名人,并分布于各个领域之中。

3、各支秦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清光绪十四年秦振生修《秦氏家谱》,陕西省户县秦姓一支派语字行为:“德富乐顺,树圣祥荣,振春承宗”。1920年秦启泰等修《秦氏族谱》,湖北随州秦姓一支派语字行为“明信舒淳英,铭启胜乾贵。”

秦氏家谱文献全国各地的秦姓诸支多有家谱,但随着历史的变迁,尤其是遭受战争、灾害和人为的损坏,许多珍贵的家谱资料遭到破坏,难以为续。

文献:

上海陈行秦氏支谱初稿。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上海练川秦氏宗谱十二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上海泗泾秦氏宗谱四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苏秦氏支谱六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苏锡山秦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苏无锡陡门秦氏宗谱十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苏洞庭秦氏七修宗谱五卷,首一卷、末一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慈溪秦氏宗谱不分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慈水秦氏宗谱九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慈溪秦氏宗谱二十八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会稽秦氏宗谱不分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定阳秦氏宗谱三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临海后街秦氏宗谱。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湖北荆南秦氏族谱。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湖北秦氏族谱十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湖北黄冈秦氏宗谱十八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湖北曲江秦氏家谱二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广西秦氏宗谱十三卷,首二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广西秦氏家谱十六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四川秦氏族谱不分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四川秦氏族谱一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四川忠州秦氏家乘十八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山东黄堆秦氏族谱六卷,民国二十四年修谱。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益阳秦氏四修族谱十四卷,(民国)秦臻康主修,1949年木刻活字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湖南沅江秦氏四修族谱二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秦钟运等主修,1939年木刻活字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秦氏通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民国)秦武燮主修,1921年木刻活字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合川市四川秦氏联宗大谱不分卷,(现代)秦定光等修,1998年木刻活字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苏无锡锡山秦氏宗谱十二卷,著者待考。现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

江苏无锡锡山秦氏宗谱十二卷,首两卷,(清)秦瀛纂修,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木刻活字本十二册。现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无锡锡山秦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清)秦兰枝、秦尧曦等重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活字本。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人民大学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苏州大学图书馆(残本)、日本、美国。

江苏无锡锡山秦氏宗谱十二卷,首三卷、末一卷,(民国)秦光磊、秦敦世纂修,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活字本十七册。现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

江苏无锡锡山陡门秦氏宗谱十卷,(清)秦世镕、秦世铨编,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跋)木刻活字本十六册。现收藏在日本、美国。

浙江慈溪慈水秦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清)秦近水纂修,清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手抄本六册。现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浙江慈溪秦氏宗谱二十八卷,(民国)秦祖泽纂修,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活字本二十八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美国。

浙江绍兴会稽秦氏族谱不分卷,(清)秦启烶修,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秦氏石研斋手抄本。现收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美国。

浙江绍兴会稽秦氏宗谱不分卷,(清)秦基续纂,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石印本二册。注:秦金鉴首辑於咸丰元年。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常山定阳秦氏宗谱三卷,(民国)秦新喜、金淘等重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本(序)。现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龙尧乡棋盘山村。

浙江临海後衔秦氏宗谱不详,著者待考,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木刻活字本,今仅存卷首、第一卷。现收藏在浙江临海县博物馆。

安徽潜山秦氏族谱十四卷,(清)秦延奎等修,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重木刻活字本十四册。现收藏在安徽省图书馆。

安徽舒城秦氏族谱二十一卷,(清)秦斗斋等重修,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义堂木刻活字本二十册。现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安徽霍山秦氏族谱二十五卷,末一卷,(民国)秦铮纂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敦伦堂木刻活字本二十六册。现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湖北黄冈秦氏宗谱十八卷,(民国)秦玉田等八修,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继述堂木刻活字本十八册。现收藏在美国。

湖北咸丰曲江秦氏家谱二卷,(民国)秦秀彰、秦秀选撰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本。现收藏在湖北省咸丰县档案馆。

湖南宁乡秦氏三修支谱,著者待考,今仅存第二卷。现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宁乡秦氏四修支谱九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929年)木刻活字本,今仅存卷首、第五卷。现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宁乡秦氏四修支谱,著者待考,清朝末年木刻活字本,今仅存第五卷。现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洞庭秦氏宗谱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清)秦承基纂修道光五年咏烈堂木刻活字本十六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锡山秦氏后双考征文汇录,(民国)黄龙骧撰,民国九年铅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陡门秦氏辛西宗谱补遗五卷,(民国)佚名纂修,民国十五年铅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锡山秦氏宗谱十二卷,首三卷、末一卷,(民国)秦光磊纂修,民国十五年活字本十七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兹溪秦氏宗谱二十八卷,(民国)秦祖泽纂修,民国十五年活字本二十八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秦氏族谱二十五卷,末一卷,(民国)秦峥纂修,民国十三年敦伦堂木刻活字本二十六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安徽歙县莘野秦氏宗谱,秦吉曜等修,清光绪三十年培德堂修木刻活字本六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湖南秦氏支谱,(民国)秦孟秋等修,民国十年天水堂梓木刻活字本六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泾川秦峰程氏宗谱十四卷,(清)程家恭修,清乾隆四十二年木刻活字本四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阴水南秦氏宗谱,(清)秦万和等纂修,清光绪元年世德堂木刻活字本八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五~十五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吴县秦氏宗谱,(清)秦佩等纂,清嘉庆九年永德堂木刻活字本两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吴县洞庭秦氏宗谱五卷,首四卷、末一卷,(清)秦锦等纂修,清同治十二年永烈堂木刻活字本十六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华亭泗泾秦氏宗谱不分卷,(民国)秦钟骏纂修,民国六年铅印本四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涡北镇完楼村位于河南省鹿邑县城东北4公里,在该村西北头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林内,有一片墓地,鹿邑完颜氏的祖先完颜必重就埋葬在这里。墓地上的一块石碑立于明朝万历27年,因年久已经风化。1994年,完颜家族对这块墓碑进行了重修。“我们是完颜宗弼的后裔。”马铺镇完老家村的完颜三坤说,完颜宗弼就是金兀术。

完颜三坤是鹿邑县完颜家族中的一个活跃人物,他曾担任过马铺镇卫生院院长,现在鹿邑县卫校上班。据他考证,他们的祖先是明朝万历年间从安徽肥东迁徙而来的。元末明初,金太祖四太子完颜宗弼的后代完颜佩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因战功卓著被封为“女真将军”,封地在今天的安徽肥东县完颜牌坊村。明万历年间,完颜佩的10世孙完颜必重由肥东赴京赶考中得探花,为官河南,落户鹿邑。曾任鹿邑县建委副主任的完颜进有说,新中国成立前,完楼村有占地50亩的完颜祠堂。完颜祠堂建筑为传统庙堂式,体现了金代建筑风格,又具有满族特色和皇家文化内涵。祠堂内正面挂着完颜世代祖先画像,本地人称“影”。完颜家族把居住的村子均冠以完姓,在鹿邑县,除涡北镇完楼村外,还有马铺、太清、贾滩、杨湖口4个乡镇的10个自然村也聚居着完颜氏村民。

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完颜女真后裔11594人,其中河南省6601人,占全国总数的57%,鹿邑县有5836人,占全国总数的503%。另外,甘肃省泾川县的完颜村有3000多人,安徽肥东县的完颜牌坊村有2000多人。

为生存隐族易姓

从元朝到1987年这段时间里,鹿邑的完颜家族却是汉族,单姓“完”。 《完颜氏家谱》记载,天兴三年,延续了119年的金朝灭亡,那些达官贵族只得四处逃生。为了生存需要,他们隐族易姓,改女真族为汉族,改复姓“完颜”为“王”姓。《金史国语解》中说:“完颜,汉姓曰王。” 鹿邑的这一支女真族保留了“完”姓,在金国100多年的历史中,完颜姓氏是女真族最尊贵的姓氏,只有天子及宗室才姓完颜。他们冒着极大风险保留“完”姓,是要子孙记住,他们流淌的仍是皇族血脉。

上世纪80年代初,马铺镇完老家村的完颜后勤等人听说安徽肥东县政府批准了完颜牌坊村完氏的请求,将单姓“完”改为“完颜”,从汉族恢复成满族的消息后,他们也向鹿邑县政府提出申请。1987年,鹿邑“金兀术后人”的单姓“完”改为复姓“完颜”,民族类别也从汉族改成满族。经过400多年的历史变迁,如今,完颜族人的祖训有的被改变了,但是一些民间信仰仍深深地烙在他们心中,现在,他们还不吃马肉和狗肉。

完颜三坤说,女真族是游牧民族,马是他们主要的作战工具,所以,他们对马怀有深厚的感情。关于不吃狗肉则有这样一个典故,努尔哈赤幼年时,明朝总兵李成梁要杀他,努尔哈赤匆忙中偷了一匹马,带着自己喂养的一条大青狗逃出军营。在逃跑途中,马中箭毙命,努尔哈赤只好躲在一个大草甸子里。李成梁放火烧他,他的大青狗飞快跑到河边,跳入水中,然后回到努尔哈赤身边打滚灭火,来往不止。最后,努尔哈赤脱险,而大青狗却被累死。从此,满族人敬狗爱狗,不杀狗不吃狗肉。至今,婚丧时,他们仍用红纸剪成马狗图案,张贴在门窗上。 满族人喜爱喜鹊,视之为神,并把它当做本民族的图腾。完颜三坤说,鹿邑的完颜姓村民交往中还用“抱拳礼”,年幼的向长辈行礼时,右手抱拳,左手从左边半抱着右拳,两个大拇指并列平行。长辈还礼时,手势正好相反。春节时行跪拜礼,跪姿为半跪式,眼正视,头端正。

另外,在土葬中,完颜村民沿袭着这样一个习俗,在棺材上放一把用柳条、麻绳和高粱秆做成的弓箭,箭头正对着棺材前方。

世代崇文尚武 人才辈出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完颜氏的祖先剽悍威武,勇猛桀骜。在采访中,记者接触了众多完颜氏家族的人,他们性格豪爽,质朴实在,勤奋好学,崇文尚武,人才济济。据鹿邑县宗教部门统计,新中国成立后,在鹿邑县5000多名完颜氏村民中,先后有300多人考取大中专、本科院校,有3人考取博士、4人考取硕士。另有4人5次荣获河南省劳动模范称号、1人荣获全国民族宗教先进工作者称号。

完颜家族的人性格率直,不服输,爱打抱不平。在上世纪60年代,完颜家族习武之人众多。夜幕降临后,他们在村里空地上练习武术。现在村里的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去了,习武的人也少了。 今年70岁的完颜三杰,自幼随父亲练习武术,年轻时会使用刀、枪、剑、棍等多种兵器。如今,年近七旬的他身体硬朗,精神矍铄。闲暇之时,他还教孙子们练习武术。据《鹿邑县志》记载,明清时期,鹿邑完颜就出现了十几名武举人和文秀才,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了多名烈士。至今,鹿邑烈士陵园的墓碑上就镌刻着7名完颜姓氏的名字。

改变世俗 允许后代和岳姓通婚

曾任鹿邑县教育局副局长的完颜德福说,鹿邑的完颜姓村民有这样的族规:不听不看《说岳全传》,不唱《草坡面礼》、《八大锤》、《反徐州》等有关岳家将的戏曲,不看与岳飞有关的**。他们认为这些作品里边有侮辱先祖的内容。另外,同姓同族不通婚,不与岳姓通婚。 新中国成立前,有一个剧团在马铺镇完老家村的邻村演《朱仙镇》,完颜姓家族知道后,纠集一帮人赶到邻村把戏台子给掀翻了,双方为此险些发生打斗。 完颜三坤说,他在和甘肃省泾川县完颜村金兀术后裔交谈中,发现他们也遵奉“男人不能娶岳姓女子、女子不能嫁岳姓男子”的祖训。 由此可以看出,完颜后裔的族规、祖训是一脉相承的。 但是,鹿邑的这一祖训却被马铺镇完老家村的完颜三永改变了。

1992年,完颜三永和本镇邻村一位姓岳的姑娘偷偷相爱,正当他们准备结婚时,却遭到完颜三永父母的坚决反对,村里的一些族人也坚决反对。但是,完颜三永认为他们是干涉自己的婚姻自由,据理力争。最后,村党支部书记完颜三合召集族人进行讨论。完颜三合和村里的一些开明人士认为,现在是新社会,婚姻法也明确规定,婚姻自由,再说不与岳姓通婚已经没有现实意义了。最后,他们做通了完颜三永父母的工作,有情人才终成眷属,这是鹿邑完颜家族第一例和岳姓通婚的。2006年,本村的完颜立石也和一位姓岳的姑娘结了婚。

参加金源文化节 受到组委会“礼待”

2006年6月18日,完颜三坤应邀只身一人赴黑龙江省阿城市参加了上京国际第四届金源文化节,鹿邑完颜由此走进了公众视野,受到了金源文化节组委会的欢迎。阿城市被称为“女真肇兴地,大金第一都”。公元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大金帝国,曾定都于此。现在,阿城市已找不到姓完颜的人了。金源文化节组委会对完颜三坤的到来非常重视,在祭祀金太祖时,完颜三坤和溥迪领拜上香,他们这些正统的完颜家族的人行跪拜礼,其他的人则行躬拜礼。在海内外女真后裔礼祭金太祖雕像仪式上,他又和另外两人领拜上酒。之后,他还为新落成的完颜后裔馆剪彩。更让完颜三坤高兴的是,会上他见到了台湾粘氏宗亲会会长、台湾亿丰集团董事长粘铭。闽台粘氏是金国开国元勋完颜宗翰的后代。他邀请粘铭到鹿邑看看,粘铭对鹿邑很感兴趣,并表示有机会一定到鹿邑参观。

2008年8月13日,完颜三坤接到第五届金源文化节组委会的邀请,让其赴阿城市参加第五届金源文化节。由于身体有病,完颜三坤未能参加。每当提及此事,完颜三坤就感到非常遗憾。他表示,今后再举办金源文化节,不管什么原因,他一定提前赶到,准时参加。

完颜历史文化得以弘扬

1994年10月,鹿邑完颜氏召开了完颜姓氏历史渊源研讨会,1997年10月,鹿邑完颜氏又举行了完颜姓氏联谊会,来自安徽、甘肃、北京、台湾、香港等地的120多名完颜后裔代表分别参加了这两次会议。为了弘扬完颜姓氏的历史文化,完颜三坤与完颜进有、完颜有福等十多名完颜后裔代表四处奔波,共同努力,做了大量工作,2006年10月16日,经周口市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批准,周口完颜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当年11月,研究会又成立了《大金国皇室后裔鹿邑完颜》编纂委员会,决定编写《大金国皇室后裔鹿邑完颜》一书。

《大金国皇室后裔鹿邑完颜》一书有16万多字,经过编委会搜集大量资料,加班加点拟草,去年年初终于完成初稿,后又三易其稿,终于与今年1月出版发行。该书主要对鹿邑完颜的历史渊源、民族特点、生活习惯等进行了详细阐述。采访结束时,完颜三坤还对记者说,在中华民族多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中,女真人也做出了贡献。 静静的泾河安静地淌过泾川县王村镇。在泾河北岸、状如九朵梅花的九顶梅花山山麓,聚居着5000多名女真族完颜部后裔。这些世代以完颜为姓的守陵人后代,恪守着祖辈流下的传统;现在,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完颜氏聚居区。走进完颜村,就如同走进一部女真族的鲜活的历史画卷。

完颜人家守陵人

王村镇有个完颜村。这个管辖着完颜东沟、完颜西沟的村庄,聚居着清一色的完颜人家。这些世代相传800年的守陵人,如今已经成为了最后的完颜部落。记者在泾川县政协副主席张怀群的引领下走访了这个国内最大的完颜后裔的聚居地。完颜村在泾河的北岸,村子紧邻当地著名的九顶梅花山下。村里的老人介绍,完颜村人是金兀术长子完颜亨的守陵人。据史载,完颜亨自幼随父征战,才勇过人,屡建战功。金熙宗时,封芮王,后来被金兀术长兄之子完颜亮杀害。

1161年,为了防止完颜亮赶尽杀绝,完颜亨的家属将完颜亨的坟墓迁到当时多为当年旧部留守的今泾川。眼下,在泾川,完颜亨的坟墓被称为芮王坟,并留下了很多和完颜亨有关的地名,如芮王嘴、芮王坪等。由于完颜亨后来被追封为韩王,因此,当地人也把芮王坟称为韩王墓。今天的完颜村人,多是当时的守陵人的后裔。在完颜亨改葬到金亡的70余年里,这些守陵人以祖墓为定居之本,自然繁衍形成了完颜氏的聚居区。他们学汉语,学汉族农耕技术,并别无选择地与当地汉族通婚,形成了从军到民、从守陵人到普通老百姓的转化。金亡后,他们成为地道的泾川土著。随着历史的发展,他们被整村地一次性地登记为汉族。村内完颜邦说:“附近镇原平泉至新城一带有完颜马场;属完颜村的耕地过去叫军坪、官地,其中有相当大的面积不纳粮,所产供祭祖之用。1942年以前,完颜氏种地均不缴纳杂税。”

见识完颜村的隐秘传统

放马、放神鹰、放仙鹤、祭黄绳……完颜村居民们800年来一直恪守着这些传统习俗。村里的老人介绍,从正式定居在泾河边开始,一些本民族的古老习俗便被继承了下来,一年年的不断重复,成为了隐居在此的完颜村人对本民族祖先的怀念和寄托。祭黄绳是完颜村最著名的祭祀仪式之一。祭祀开始以前,由村民将一根1000多米长的**绳子从山包上连到山下的完颜祠堂附近,然后将纸制的马、仙鹤和神鹰从山顶沿绳子一放而下。黄绳,是“黄神”的谐音,祭黄绳取的就是祭祀皇神,即祖先之意。这是完颜村人在隐姓埋名的时代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祭祖形式,同时也体现了完颜村人萨满教的内涵。目前,完颜村人依然严格恪守着三大族规,守护着完颜民族的文化符号和民间信仰:一是不听不看《说岳全传》;二是不唱不看《草坡面礼》《八大锤》等戏曲;三是同姓同族不通婚。外姓人不得进入完颜祠堂,外甥更是万万不能进入祠堂祭祖。

完颜村人至今仍时时记挂着自己的祖先。在完颜村里的完颜祠堂内,悬挂着“宋金兀术世代遗像”。这一遗像虽然是根据原有遗像的照片复制,但仍然栩栩如生。1936年6月,当时的泾川县县长张东野得知“宋金兀术世代遗像”藏于完颜氏族中之后,亲赴阅览并拍摄照片一张。现今照片存于泾川县博物馆,并有题注:“遗像以布制于金代,明时已朽,又复制,长9尺,色彩鲜艳,笔画精工。每年除夕,完颜氏族全体悬像密祭,祭后密藏。”

神秘九顶梅花山留给后人不解之谜

完颜村人傍泾河依九顶梅花山而居。置身在九顶梅花山中,并觉察不出与其它普通的黄土包有何差异。而从泾河南岸的山头上看去,九个秀丽圆润的山包大小相同,连在一起。故此有了九顶梅花山的称呼。当地传言是9座古墓,而王村镇的“王村”,就是王冢的口误而来。在九顶梅花山上散着数座王族之墓。在完颜村小沟东坪的东南部,坐落着完颜亨之墓,当地人也称为“芮王坟”“韩王墓”。就是因为这个金兀术长子的被害迁坟,才有了今天的完颜部落,也给当地留下了“芮王坟”“芮王嘴”等地名。

在完颜亨墓之后,按祖孙的血亲关系坐落着金代最后一位皇帝完颜承麟的坟墓。作为金兀术的曾孙,他在做了还不到一天皇帝后,就在今天河南的蔡县被元军围攻阵亡。其亲属及兵士抬上灵柩日夜兼行来到泾川,埋葬在太平乡三星村岭背后队的簸箕湾。因为泾河北有已经定居了60多年的完颜部守陵人,护送灵柩的完颜氏,也陆续在泾河北定居了下来。这一秘密保守了800多年。由于路途遥远不便祭奠,完颜族人于2003年12月,将完颜承麟之墓迁回了完颜村,按祖孙关系藏于芮王墓之后。完颜斌在小时候曾经跟随父辈来到簸箕湾祭奠,他说:“祖辈口传下来簸箕湾有完颜承麟的墓。每年除夕去祭祀,村里都要杀几口大肥猪。我们小孩子跟着跑20多里地去烧纸,就为了分一口猪肉解馋。”

历史,总是有着一些颇具戏剧性的巧合。在九顶梅花山,还埋葬着另外一名韩王。在完颜亨死后的200多年里,明代朱元璋第20子朱松封韩王,其子恭王就藩来平凉,传20世。韩恭王死后,亲属看中了九顶梅花山的风水,将其葬于其中。两代韩王戏剧性地葬于一地。由于在清代和民国多次遭到盗掘,明代韩王墓墓室已空并暴露在外,目前只保留有砖箍墓室和外部的多道用大型石条卡死的红漆石门。正是因为有许多王族墓葬的存在,九顶梅花山即是九座王族墓葬的说法在当地得到了大部分群众的认同。在九顶梅花山,历史留下了诸多谜题。

完颜人开始公开祭祖寻根

在隐迹了800多年后,完颜村人这些守陵人后代开始公开祭祖寻根。2004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公历5月3日),是完颜村人800年延续下来的祭祖的日子。当日,在完颜村举行了这些守陵人定居泾川以来的首次公开祭祖活动,也是800年来规模最大和规格最高的一次祭祖活动。

2004年6月17日,完颜村完颜小英、完颜成贝、完颜怀绪和完颜杰代表完颜村的父老乡亲,专程赶到黑龙江阿城市,参加了第三届金源文化节千年寻根祭祖仪式。阿城是金代的开国都城,并且是建立金朝的女真完颜部的故乡。在祭祖仪式上,几位完颜村代表的一句:“我们回家了!”深情地表达了他们800多年后重新踏上祖先故土的激动之情。

你好!

1吃面更容易口臭

2肯定不会了(同性恋除外)(要不是因为天冷,可能连衣服都不会再穿了)

3(1)金指的就是大金朝,女真族兴盛时期建立。

女真族出现于10世纪初,至1635年(清天聪九年)清太宗皇太极以“满洲’、族称诏告中外,前后活动于历史舞台凡700余年,大体说来,其间经历了发展(辽代)、兴盛(金朝)、衰弱(元至明初)和再度兴起(明中叶以后)四个时期。本章叙述的,是其前两个时期的历史。在这2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女真人经过艰难奋斗和顽强拼搏,使一个被契丹贵族分而治之的民族发展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金王朝的建立,既大大推动了女真社会历史的发展,又在巩固祖国北部统一,发展北方社会经济,促进中华民族进一步形成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3(2现居地/3文化传统)

探访女真族后裔:恪守三大族规 至今不和岳姓通婚  除去甘肃省泾川县的完颜村,河南省的完颜姓分布于5个乡镇、闽台女真后裔改姓粘、北京女真后裔改姓王或汪,他们都坚守着祖宗的一个遗训——

  

  女真后裔不和岳姓通婚

  

  凡姓完颜者,皆女真后裔,即满族人。女真人的第一次辉煌是建立大金国,伐辽灭北宋,与南宋划淮而治。在与南宋的攻伐当中,完颜宗翰、完颜宗弼等与南宋的岳飞争斗,流传下来的《精忠报国岳飞传》脍炙人口,可是女真完颜氏后裔与岳飞后裔也因此成了永远的仇敌。在第四届金源文化节期间,来到阿城的女真后裔都表明了一个祖训:女真后裔不和岳姓通婚。

  

  河南完老家村:

  

  恪守三大族规

  

  像在甘肃泾川繁衍生息八百多年的完颜部落一样,河南鹿邑完老家村的完颜姓村民也仍然守护着女真完颜氏的文化符号和民间信仰,恪守着三大族规:一是不听不看《说岳全传》;二是不唱不看《草坡面礼》、《八大锤》等戏曲,据说,1978年古典戏解禁后,有一个剧团在邻村演《朱仙镇》,被完老家村村民上台阻止,并发生打斗;三是同姓同族不通婚,可与汉姓通婚,但不得与岳姓通婚。

  

  来到阿城祭祖寻根的完颜三坤就是来自河南省鹿邑县完老家村的,他告诉记者,年轻时的他也参与了那次和剧团的打架。“我们也是完颜宗弼的后代。”三坤如是说。

  

  完颜三坤告诉记者,在河南共有5000多名姓完颜的女真后裔,分布在马铺、老庄、太清、贾滩、杨湖口等五乡九村,共750余户,近3000人。另外,汝州市完颜庄、许昌县完门村尚有2000余人,是从鹿邑迁入的。

  

  鹿邑女真后裔本为完颜氏,后改姓完氏。据《完氏宗谱》记载,他们是明朝万历年间从安徽肥东迁徙而来的。元末明初,宗弼后代完颜佩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因战功被封为“女真将军”,封地在潞州(今安徽肥东,现有完颜牌坊村)。明万历年间,完颜佩的10世孙完颜必重由肥东赴京赶考中得探花,为官河南,落户鹿邑。

  

  必重的三个儿子各有自己的住所,三兄弟的住所竟然选在了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上,距离在20公里左右,必重的长子所居地形成了现在的北完楼村,三子所居地形成了今天的南完楼村,而位于中间的完老家村则是必重次子的原居地。

  

  闽台粘氏:

  

  无比艰辛寻觅祖脉

  

  在2000年6月18日的阿城首届金源文化节上,台湾粘氏宗亲会会长、台湾亿丰集团董事长粘铭带来了近百人的寻根团。“千万里我追寻着你……”这句歌词始终萦绕在粘铭先生的脑海中,闽台粘氏豁然意识到粘氏的祖脉来自金源,粘氏的根在阿城。在第四届金源文化节上,粘铭先生带来了30多人的祭祖团。

  

  闽台粘氏本是金国开国元勋、都元帅、金源郡王完颜宗翰的后代,可谓望族贵胄。八百年前的粘罕难以预料自己的后裔辗转到当年欲征而不能的华南地区,如今又回故乡访祖寻根。完颜宗翰,本名粘没喝,亦称粘罕,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之侄。《金史》称其:内能谋国,外能谋敌,决策制胜,有古名将之风。他姿貌雄杰,善于马上用剑。宗翰在金国的地位和功绩不亚于人们熟知的金兀术。宗翰在金国历史上最大的功绩当算攻陷汴京,抓获徽钦二帝,押宋俘数万返回上京。粘罕病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真珠、割韩奴商决,以父亲粘没喝之名冠粘为姓氏,表明没有争夺皇位的意思,以避猜忌生变。后来,其后人辗转南迁,因避乱世不忍杀戮继续南下,至元代落脚泉州、晋江、南安、石狮等闽东沿海地区。

  

  自20世纪80年代初,闽台粘氏开始以谒祖、修复宗祠的形式频繁开展恳亲欢晤活动。开始,他们把元朝时的八世祖粘博温察尔在石狮的墓地作为始祖墓,后又修复闽台粘氏大宗祠。后来,闽台粘氏在追寻中发现自己的根在金上京,在金源故地阿城。

  

  粘罕天性异常严酷残忍,特别是消灭辽国和北宋后,居功自傲,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国事无论大小都得他说了算,虽一品大臣跪拜在他的面前也不还礼。经常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太宗皇帝的头上。金太宗吴乞买是个非常平民化的皇帝,论辈分是粘罕的叔叔,他时常到田野中放牧,光着屁股到阿什河中与牧童一起洗澡。一次,太宗违背先帝遗训私下动用了国库少许银两,结果这事被粘罕知道了,他竟领着众大臣将太宗从龙椅上拉下来,噼里啪啦一顿臭揍。然后,亲自搀扶太宗坐在龙椅上,向皇帝谢罪。在中国几千年封建史上,大臣(不包括篡政者)动真格的打皇帝,粘罕也算创下了空前绝后的纪录。

  

  粘铭说,宗翰还有一个大功劳,在宋人洪皓的笔记《松漠纪闻》里记载,公元1128年,宗翰率兵占领曲阜,几个辽籍汉人要打开孔子墓。粘罕问通事高庆裔:“孔子是什么人?”高答:“古代大圣人。”粘罕大怒:“大圣人的坟墓怎么可以侵犯!”遂处死盗墓人,使孔林得到保全。

  

  北京皇族后裔:

  

  对故土一片深情

  

  《金史》记载,完颜姓相对于汉姓是王,金国灭亡后,宗室完颜氏遭到了沉重的打击,逃归东北的后裔自为部族。到了明末,完颜部(又称“王甲部”)归顺了清太祖努尔哈赤,成为满族共同体的组成部分。清末,其族人多冠汉字姓王或汪。

  

  王昭,又名完颜昭,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第30世孙,旅日画家。其出生在北京,后东渡日本。本届金源文化节,由于王昭事务缠身未能赶来,但是他的两个姐姐和一个妹妹前来阿城祭祖寻根。

  

  王晴雪、王响逸和王阳三姐妹告诉记者,她们的家庭是真真正正的女真人皇族后裔,其父姓完颜,名为完颜爱兰,其母姓爱新觉罗,名为爱新觉罗·溥韫娱,都是皇室。她们的父亲完颜爱兰是大名鼎鼎的擅长画兰草的画家,人称“兰草王”;她们的母亲是清朝摄政王载沣的六格格,即末代皇帝溥仪的妹妹。1993年,她们的父亲就曾来到阿城寻根,留给博物馆许多书画,并将珍藏的溥仪的四幅行书扇面赠予博物馆,表现了对祖辈与故土的一片深情。

  

  三姐妹说,她们小的时候根本不敢说自己姓完颜,妈妈姓爱新觉罗,也不敢承认自己满清皇族的身份。尤其是在学校上历史课的时候,只要老师讲到满清时或是同学们谈论到满清时,她们都赶紧离开,以避免尴尬。

  

  景爱在《北京完颜氏遗族考》和《当代中国的完颜氏遗民》等文章中认为,至今留在北京居住的一支金国皇族后裔,也就是三姐妹这一支。他们的始祖完颜守祥,与金哀宗完颜守绪为兄弟,据说出自金世宗庶子。

  

  女真后裔分布广泛

  

  在全国的很多地方都有女真族后人,其中安徽肥东和山西一些地方也都存在着为数不少的女真后裔。

  

  据史书记载,金国亡国之后的女真人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金国时留居金源故地的女真人,到了元朝,他们被分别称为女直、水达达、吾者、乞列迷、骨嵬等,居住在松花江流域、黑龙江下游和乌苏里江流域地区,后来发展成为满族;另一部分是金国时南迁中原的女真人,自金国中叶以后,他们汉化程度逐渐加深,至元朝时已不再被视为女真人,而一概以汉人称之。

  

  金国以来,因战而迁的女真后裔以家族形式聚居并成为当地居民的不在少数,目前,人数较多的有安徽的肥东、福建的泉州、台湾的彰化、甘肃的泾川以及山西的安邑。

  

  据了解,在安徽肥东县的女真后裔目前约有2000余人。据《完颜氏家谱》记载,金国亡国后,有一支完颜氏的女真人流落到云内州(今山西省大同市),为避免蒙古人的民族歧视,他们改完颜氏为完氏。元末,这支女真人的首领完颜佩投身朱元璋麾下,位至将军,洪武初年,奉命屯田庐州,从此便定居于肥东。

  

  本报记者张金辉谭立顺

  

  金兀术与岳飞

  

  谭立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虽然海沟河无法与长江相比,但是在这里却诞生了一个奠定时代格局的人物,这个人物就是鼎鼎大名的金兀术。随着传统评书《岳飞传》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热播,岳飞和金兀术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

  

  也正因为如此,岳飞及与其有关的人、故事、文学作品、戏曲曲目都极具影响力,比如有些人想到岳飞就热血沸腾,而有的却掩耳不闻。如今的女真人后裔,甘肃省泾川县完颜村金兀术后裔、河南鹿邑完老家村金兀术后裔都信奉着一个祖宗传下来的遗训:男人不能娶岳姓女子、女子不能嫁岳姓男子。金兀术的后人和岳飞的后人已经成了不可能和好的仇人。

  

  说英雄,贬坏蛋,中国历史上的哲学从来都缺少辩证法,所以岳飞就成了民族英雄,金兀术成了侵略的洋鬼子。但是,在中华民族多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中,从金源入主中原的女真人做出了极为出色的贡献。

  

  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金宋对峙,出现了两个极其具有代表性的主战派人物,这就是金兀术和岳飞,然而这两个人却得到了截然不同的结果。金宋对峙,不论是谁成就功名,都会生灵涂炭,于是站在两个主战派的对立面,秦桧、挞懒也就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于是乎,金宋之间的关系变成了战战和和、和和战战。在挞懒的主张下,金兀术经营多年的陕西、河南归还给了宋,于是岳飞要直捣黄龙、迎取二帝。当金兀术除掉主和的挞懒后,再次伐宋,夺回陕西、河南,当力有不殆的时候,金宋签下和约划淮而治,而此时的南宋主和派也大占上风,除掉了岳飞,保住了江南一隅的百年和平。

  

  两个主战派,两种结果。令人叹惜,将遇良才,谁更胜一筹?历史没有给这个机会。但是,主战的金兀术却意识到了和的必要性,于是有了金宋南北对峙的格局,而岳飞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打,还固执地以为很快就会直捣黄龙,完全不考虑偏安的朝廷根基尚未稳,急需休养生息。

  

  从这一点来说,金兀术看清大局,是要胜岳飞一筹的。更高的是,金兀术在临死前拟定了对南宋的5条策略,第一条就是“如宋兵果举(进攻),势盛敌强,择用兵马破之”;如果胜不了南宋,就采取以北宋亡国之君钦宗赵桓(兄)“安坐汴京”,扼制南宋享国之君赵构(弟)的办法,并断言:“其礼无有弟与兄争”。

34现在基本上都讲汉语,推广普通话嘛!呵呵

颜姓家谱介绍小邾派颜氏家谱的起源当在周朝小邾国国君颜友受王封之后。颜友作为小邾国的开国君主,颜氏必定以始祖供于家庙,其后每代袭爵位的继承人也必定按顺序记录下来供在家庙中。代代相传,这便成了家谱。周朝之前,姓氏继承权规定十分严格,所以早期的家谱只有宗子才有权续写。随着姓氏继承权的扩展,修家谱权也渐渐开放。到了唐朝,凡有条件的人都可以续修本支派的家谱。颜真卿在唐代续修的家谱便是一例。颜真卿在续修家谱时,对颜姓的起源又作了一次考证,指出旧谱所记颜姓始于小邾子颜友是可靠的。颜真卿修的这部家谱在当时及后世都十分有影响。宋朝欧阳修曾在给王深甫的信札中说“惠借颜氏谱,得见一二,大幸”。说明虽历经五代之乱,士大夫家谱大都佚失,而颜氏家谱却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宋朝时出现了“人人自求其家”的寻祖续谱风,因此给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家谱。颜氏以宗子为核心的家谱,这个时期有了较大的扩展,把宗子之外的支庶子尽量收入家谱,但因交通不便,信息不通,远离宗子居住区的颜氏族人仍不能进入家谱。于是出现了以居住区域为主的支谱。这类支谱大都尽力寻找从一世祖颜回代代相传的脉络,理清本支派的传递主线。也有的因史料缺乏只记现状。这些支谱大都成了元、明、清各代续谱的依据及某些支谱的源头。唐开元二十七年诏封颜回为兖国公,并在封地内为颜子立庙,由颜氏宗子守庙,主管四时祭奠。在经历了数次迁徙之后,宗子又回到了祖籍。五代时宗子后裔颜文威、颜文蕴、颜文铎隐居峄山。到了北宋末年,皇帝赵构迁都,颜氏宗子颜尧为首的十一公奉旨南迁亳州。在后来的颜氏家谱中称为南宗。故里颜姓在曲阜被占领后奉旨另立宗子奉祀复圣颜子,故里曲阜便以颜端之后为宗。元统一中国后以北宗为正宗。明朝袭用元朝旧制,以北宗为正宗,此后颜氏便只有正宗和南宗的说法,续写家谱时谪系家谱也不记载南宗传递情况,南宗则另立支谱。乾隆巳卯仲冬七十一代颜怀择在重修《颜氏谱序》中说:“五季之乱,徙居他方者有之。文威、文蕴、文铎三公隐鲁之峄山,归守宗庙。文威五世孙晓、岐等十一公俱南徙,不序列。文蕴二世孙匡、郎等四公失传。文铎三世孙曰端有三子,曰继、曰希、曰绍,自是之后,颜氏子孙皆继、希、绍三公之后矣。”颜氏的家谱前二十三代:从颜回至二十三代颜盛,一代回,字渊(一作子渊)。子歆。二代歆,字少林,少博学,有才名。仕鲁为大夫,娶齐姜氏,子俭。元泰定三年奉旨从祀于复圣庙。三代俭,字子勤,仕鲁为大夫。元泰定三年奉旨从祀于复圣庙。子威。四代威,字子严,仕鲁为下大大,子(艹凡)。五代艽,仕鲁为下大夫,子亿。六代亿,仕鲁为下大夫,子岵。七代岵,仕鲁为下大夫,子卸。八代卸,字伯由。仕秦为大夫,子誉。九代誉,舍人。子产。十代产,有学行,楚项羽闻其名,聘之不就,终隐名林。子异。十一代异,字世仁,汉大夫。子愚。十二代愚,仕汉为卿士。子逵。十三代逵,仕汉为大夫。子释。十四代释,字季达,汉武帝时尚书郎,会稽都尉,书传作“驷”。子衷。十五代衷,一作忠。郡功曹从事,巩令。子凯。十六代凯,字季卿。张禹荐于朝,为安成太守。子邃。十七代邃,字景深,郡上计吏。子龠。十八代龠,字茂宗,州举茂才,子绰。十九代绰,字参道,为太守。、子准。二十代准,始仕,为从事,复高尚不仕。子阮。二十一代阮,字怀珍,举有道,为著作郎。子亮。二十二代亮,字世明,为郡督邮。见冀州刺史王纯碑。子敫。二十三代敫,字士荣,州举茂才,官至御史大夫。子二,斐、盛。明朝初期,故里颜氏人丁旺盛,为便于家族事务的管理把曲阜一带的颜氏族人按居住区域划分为若干户,每户推举户头、户举,自修支谱,建家祠。到清朝时才完成了故里十六户的划分。故里颜氏十六户分布情况如下:1.大宗户。家祠在翰博府西侧,颜子庙内,有谱碑。2.泗皋户。宁阳县泗皋山。有林、庙、支谱。3.嵫山户。兖州市,城西嵫阳山。有林、庙、支谱。4.泗南户。旧名郑村户,曲阜时庄乡郑村。有祠庙、支谱。5.陶村户。旧名颜家庙户,曲阜姚村西北。有祠庙、支谱。6.巧泉户。旧名姚家庄户,曲阜姚村西。有祠庙、支谱。7.坊上户。曲阜姚村西坊上村。有祠庙、支谱。8.五泉户。旧名店子户,曲阜城南店子村。有支谱。9.龙湾户。曲阜城西龙湾村,现颜家河口村。有祠庙、支谱。10。萃溪户。旧名马厂户,姚村西北小颜庙庄。有祠庙、支谱。11.泗上户。龙湾户分支。之载派五十九代时分出。12.泗东户。旧名张庄户,之载派五十九代时分出。居姚村,有支谱13.临泗户。旧名颜家村户,姚村镇颜家村。有支谱、家祠。14.汉下户。曲阜城东北汉下村。有支谱、家祠、谱碑。15.防山户。曲阜城东防山小马庄村。有支谱。16.陶洛户。曲阜城东陶洛村。有家祠、支谱。故里颜氏十六户不是一次分定的。五十六代时仅九户。五十九代分十四户。至六十一代才完成了十六户的划分。今传《颜氏族谱》有康熙五年版、乾隆已卯版,实为陋巷十六户全谱,并非天下颜氏全谱。1944年,复圣七十七代奉祀官颜世镛、家族长颜怀英、林庙举事颜锡桐、颜振(钅皇)等倡修颜氏合族大谱,成立了筹备会。会长颜世镛,副会长颜怀英,秘书颜振锂,职员颜士株、颜锡榕、颜士英、颜振怀及各户户头、户举、执事官等人。因时局变化,只完成了各户支谱,未能汇成总谱,此后资料损失惨重。颜氏族谱一向为宗子、族长、户头珍藏,世上无余本流传。近年来,西安、自贡、湖南的颜氏后裔,都曾派人携族谱来曲阜参加颜子研究活动。续修家谱家谱是家族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了解后裔传承情况,族人的迁徙与分布。凡在谱者才能享受颜氏特有的待遇,如入三氏学或四氏学读书,享受科举的优惠,减免赋役等。对不遵祖训,违法乱纪,有辱族门的人一概不能入谱,家谱起到了清理门户的作用。

  女真族现在叫满族。

  《金史·世纪》记载:“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号勿吉。勿吉古肃慎地也。元魏时,勿吉有七部:隋称靺鞨;唐初,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宋朝人说女真族“本名朱里真,番语。讹为女真”。可见,朱里真是汉名。为避辽兴宗耶律真的讳,改称女直,也写作女质。女真族一名,最早出现在7世纪。元朝文献中的女真族,有女直、水达达、吾者野人、乞列迷、骨嵬等别称。蒙古语中称女真为阿勒坛,谓金帝阿勒坛汗,它本是全体女真人的族称。

  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明朝皇帝朱棣派人到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招抚女真族。女真,原作“朱里真”,又作“朱里扯特”、“主儿彻惕”、“主儿扯惕”、“拙尔察歹”,满语称之为“珠申”、“诸申”。明朝中后期中原人称之为鞑靼、鞑虏、北虏等,其军队被称为虏兵。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皇太极发布改族名女真为满洲的命令,从此,满洲的名称正式出现。也就是现在的满族。

完[完、宽,读音作héng(ㄏㄥˊ),亦可读作huáng(ㄏㄨㄤˊ),但不可读wán(ㄨㄢ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西周时期宋国第在者微子,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据史籍《希姓录·十四寒》记载:“完氏,微子之后。”

微子,名子启(后为避汉景帝刘启之名讳,改称子开),朝歌人(今河南淇县)。原封地在微,爵为子,所以称微子。

微子是商王帝乙之长子,纣王的庶兄。微子曾多次亲谏纣王,见“纣终不可谏”,便问谋于太师箕子、少师比干。箕子认为“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微子认为有理,便远离纣王回到自己的封国微(今山西潞城)。后微子又迁到山东梁山西北,所以那里一带也称为“微”,山称微山,湖称微山湖。

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微子持祭器造于武王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矛、膝行而前,向周武王说明自己远离纣王的原因。周武王很受感动,乃“亲释其缚,复其位如故”,仍为上卿士。

约在公元前1063年,周公姬旦平灭纣王之子武庚的叛乱之后,以周成王姬诵之命封微子国于宋(今河南商丘),管理殷商王朝的遗民。微子遂成为宋国国君、始祖。

微子寿终后,葬于今山东微山湖中间的微山岛西北部高岗上。微子墓前有古碑四通,主碑上有汉朝匡衡所书“殷微子墓”四字,横额为“仁参箕比”。“箕”指箕子、“比”指比干。

至圣先师孔子称微子(宋国始君)、箕子(朝鲜国始君)与比干(殷商终君)为“世之三仁”。

微子屡屡谏正,持仁以恒,为政贤能,为殷民所爱戴,所以被世人称作“完仁之君”。古汉字“完”是恒久之意,读音为胡官切。故尔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称号为姓氏者,称完氏,为十分古老的姓氏之一,正确读音作héng(ㄏㄥˊ)。

第二个渊源: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时期古女真族完颜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完颜氏,满语为Wanggiya Hala,以部为氏,为满洲镶黄旗之核心。完颜氏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称白号之姓(贵族之姓),源于唐朝末期女真族“通用三十姓”之一,金太祖完颜旻(完颜·阿骨打)击败大辽国创建金国后,为金朝国姓,后来金国灭了北宋王朝。

完颜氏分宗室和非宗室两支,即明朝时期称谓的“王甲部”。完颜氏世居完颜(今黑龙江哈尔滨阿什河流域)、讷图(今辽宁沈阳)、喀拉沁(今内蒙古喀拉沁旗)、英额(今辽宁通化)、佛阿拉(苏克素浒河支流加哈河与首里口河之间三角形河谷平原的台地上)、新京(今吉林长春)等地。

在金国灭亡之后,皇族完颜氏主要聚居在中国南、北两个不同地方。当时跟随皇帝左右的宗室,大部分集中在南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不肯南下的宗室,仍集居于上应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经历了元、明、清、民国至今近八百年的沧桑变化,几乎全部被汉族、满族、蒙古族、锡伯族、达斡尔族所同化。后所冠汉字单姓甚多,有完氏、汪氏、王氏、鄢氏、张氏、颜氏、赵氏、顾氏、瀛氏、魁氏等。

此外,在蒙古族、锡伯族、达斡尔族中也有完颜氏,皆为金国人在元朝时期加入元籍者,亦有称汉字单姓完氏者,同宗同源。

满族、蒙古族、锡伯族、达斡尔族之完氏,正确读音为huáng(ㄏㄨㄤˊ),为“完”的古读音,即雨方切,亦即“皇”之音,以念先祖完颜旻(完颜·阿骨打)为创金国之皇的功绩。

第三个渊源:源于 ,出自金国时期古女真族完颜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完氏,据文物《重修朝真寺碑阴题名》记载:“‘完’,源出完颜氏,金人裔也。金大定年间,禁女真人勿得混汉姓,故去完而为颜氏,惟在曲阜不敢与兖国之姓,特称完氏。”

该支 完氏实际上是古代女真族人的后裔,祖上曾经是金国的王族贵胄,因此沿用“完颜氏”为自己的姓氏,后避讳先贤颜回之圣称,省改为汉字单姓完氏,正确读音作huáng(ㄏㄨㄤˊ),取“完”的古读音,即胡光切,亦即“皇”之音,以念先祖完颜旻(完颜·阿骨打)为金国之皇的功德。

三迁徙分布:

今云南省的昆明市波罗村,河南省的洛阳市、鹿邑县、平顶山市汝州市,甘肃省的泾川县,江苏省的镇江市、睢宁市、扬州市,山东省的曲阜市、微山湖市,重庆市的万州区等地,均有完氏族人分布。

二郡望:

洛 阳:战国时

谁能提供秦氏家族的家谱

秦姓渊源 得姓始祖:伯益。颛顼帝有个孙女叫女修,她因吃燕子蛋而怀孕生下儿子大业。大业的儿子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他嬴姓,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