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五十三代弟子名单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孔门弟子
孔门七十徒,依《弟子列传》次第,并附《孔子家语》列序,其另见名录列于末,《论语》所涉弟子一一标识[#]。弟子年岁,兼引传统说法,即“少孔子n岁”,孔子生年应为鲁襄公21年(《史记》记为鲁襄公22年),故或有一岁之差。
01(1).颜回#,字子渊,又称颜渊,“少孔子30岁”,前521-481年,鲁国人。家境贫寒,为人谦逊,为徒好学,对孔学无不崇,复师言无不尊。孔门十哲之首。据《论衡》,少正卯讲学,唯其不去。孔子钟回情笃言表,赞其最“不违仁”,《家语》载子曰“自吾有回,门人日益亲”。29岁白发,41岁早夭,夫子长叹“天丧予”。颜回安贫乐道,宋儒周敦颐并于孔子而示二程(程颢程颐)“寻孔颜乐处”,成为宋明大儒探求之问。《家语》记颜回诸多轶事,并辟专篇。颜回死,鲁定公吊焉,使人访于孔子(《家语·曲礼·公西赤问》)
02(2).闵损#,字子骞,“少15岁”,前536-487年,鲁国人。为人清高而谦和,寡言却中肯,《论语》载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史记》载曰“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孔门十哲德行之二。少年丧母,后母因偏爱己出之子而对其以絮充棉,其父发现欲休妻,长跪求父“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孔子赞曰“孝哉”。元代列入《二十四孝》单衣顺母。季氏召任费宰,先或犹豫,后有决绝。《家语》载其“问政于孔子”,子曰:“以德以法”,“德法者,御民之本”“夫人君之政,执其辔策而已。”《论语》载其决绝以辞;司马公评其“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
03(3).冉耕#,字伯牛,“少7岁”,约前544年生,卒年不详,鲁国人。为人宽容端正,善于待人接物,夫子常使之陪客。曾任鲁国中都宰。孔门十哲德行科之一,“冉门三贤”之一(冉耕、冉雍、冉求出于冉氏三门;另说,《冉氏族普》“[冉离]命三子往从学焉”)。冉耕染“恶疾”而早逝(相传为麻风病),病重卧榻时孔子前往探望,哀叹“亡之,命矣夫!”
04(4).冉雍#,字仲弓,“少29岁”,生卒年不详,鲁国人。冉耕之“宗族”,“生于不肖之父”(《家语》)。前482年,41岁聘为鲁国季氏总管,仕三月,“谏不能尽行”而辞,复从孔子。居则以处,行则以游,为人敦厚、气度宽宏,斯文终身。孔门十哲德行科之一,“冉门三贤”之一。孔子称其“可使南面”。《荀子》与孔子并称:“下则法仲尼、自弓之义”。相传,曾与诸贤录《论语》,又独著《敬简集》。《家语》载仲弓问政刑之用,子曰:“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参焉”,即“以礼齐之,以刑禁之”。(《刑政》)
05(7).冉求#,字子有,又称冉有,“少29岁”,生于前522年,卒年不详,鲁国人。多才多艺,灵活乖巧,沉稳谦退,擅长政事,“进则理其官职,退则受教圣师”(《家语》)。孔门十哲政事科之首,“冉门三贤”之一。青年时曾为鲁季氏家臣,后随孔子周游列国,复召为季氏宰,484年齐鲁稷曲之战,率左师迎齐,孟孺子泄所帅右师不战而“奔”,紧急关头用樊迟策,挥戈陷阵,众从之,齐军遁。战后,相机答以“学于孔子”让季康子言于哀公,“币迎”孔子归鲁。替季氏行田赋改革以“聚敛”,子曰“非吾徒,…鸣鼓而攻之,可也”。
06(8).仲由#,字子路,又称季路,“少9岁”,前542-480年,鲁国卞人(山东泗水县)。直爽疾恶,忠孝擅勇,笃诺恪职,“以政事著名”“不达于变通”(《家语》)。孔门十哲政事科之二。侍奉孔子最久,“子路喜从游”,与师肝胆相照,《家语》载子曰“自吾有由,而恶言不入于耳。”曾为鲁季氏宰,后为卫大夫孔悝宰。治蒲邑三年,孔子“入其境”“入其邑”“至其庭”,三赞其治。卫国蒯聩之乱,即“蒯聩与其子辄争国”,自赴其难,死前结缨,被剁成肉酱。孔子闻讯,从此不食肉泥。元代列入《二十四孝》百里负米。
07(5).宰予#,字子我,又称宰我,前522-458年,鲁国人,或齐国人。孔门十哲言语科居首。深思独见,“利口辩辞”(《家语》),敢犯师颜,问三年之丧(《论语》)、问五帝之德尤为犀利(《家语·五帝德》)。昼寝闻名,利口刁问,屡被孔子詈,以至不敢面师,后夫子自责:“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孟子称其“智足以知圣人”。《史记》载曰“为临菑大夫”,《家语》谓“与田常为乱,夷其三族”,孔子耻之曰“不在利病,其在宰予”。唐代司马贞《索隐》考证于《左传》,前481年田常之乱,未载宰我,而有阚止,其字“子我”。
08(6).端木赐#,姓端木,字子贡,又作子赣,“少31岁”,前520-446(456)年,卫国人(河南鹤壁浚县),卒于齐国。18岁从师,好学善问,巧辞雄辩,聪慧通达,心性尤高。孔门十哲言语科之二。孔子比作“瑚琏之器”,司马公记曰“孔子常黜其辩”,《家语》曰“历相鲁卫而终齐”。一代儒商,理财屡中,“鬻财於曹、鲁之间”“最为饶益”(《史记•货殖列传》);外交骇俗,了事干练,“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弟子列传》),“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子贡为信阳宰,孔子赠言“勤之慎之…无夺无伐,无暴无盗”。孔子去世,“唯子赣庐于冢上,凡六年”。(《家语·辩政》)
09(9).言偃#,字子游,又称叔氏,“少45岁”(《家语》曰35岁),前506(516)-443年,吴国人。22岁拜师,豁达开朗,不拘小节,孔门十哲文学科之首。主张用教化治理社会,任武城宰,以礼乐为教,邑内弦歌之声不绝,令老师刮目相看。《家语》记曰:“尝从孔子适卫,与将军之子兰相善,使之受学于夫子。”孔徒中独为南方人,学成归故里虞山(常熟),道启东南,誉为“南方夫子”。相传晚年曾讲学东海之滨,后人以“奉贤”冠其地名(上海奉贤区)。
10(10).卜商#,字子夏,后人多称其字,“少44岁”,约前507年生,卒年不详,晋国温邑人,另说卫人(钱穆考,魏灭温,误为卫)。孔门十哲文学科之二。曾为莒父宰。才学尤高,见解精到,“好论精微,时人无以尚之”,“卫以子夏为圣”(《家语》);交友好洁、治学独创、观念与时俱进,夫子告以“勿为小人儒”。前476年,受邀赴晋办学,开“西河学派”,李俚(约前455年生)、吴起(约前440年生)等皆为弟子,魏文侯(前445年即位)尊为师。“其子死,哭之失明。”对儒学经典流布颇有影响,相传,治《毛诗》而作《诗序》,传《仪礼》丧服篇,撰《易传》,郑玄谓“《论语》乃仲弓、子夏等所纂定”。
11(11).颛孙师#,姓颛孙,字子张,“少48岁”,前503-447年,陈国人,《索隐》引郑玄曰阳城人(河南登封)。出身低微,勇武豁达,为人执著,善交朋友,曾犯罪,师从夫子而成儒士,主张“尊贤容众”,“见危致命,见得思义”,曾子说“难与并为仁矣”,《家语》曰“孔子门人友之而弗敬”。孔子殁,教授而终,创“子张之儒”,《韩非子·显学》列为儒分八派之首。《吕氏春秋·尊师》载曰:子张,“刑戮死辱之人也”,学于孔子而“由此为天下名士显人”。从师困于陈蔡,“问行”,子告知“言忠信,行笃敬”。
12(12).曾参#,字子舆,世称曾子,“少46岁”,前505-435年,鲁国武城人(山东平邑县魏庄乡)。先祖为夏禹后代,姒姓,其父曾点是孔丘早期弟子。16岁从师,曾被父杖昏,子告之“小杖则受,大杖则走”方为孝。一生沉静稳重,谦恭谨慎。《家语·在厄》载曰,曾子弊衣而耕,鲁君闻之致邑,“固辞不受”。38岁,武城大夫聘为宾师,设教讲学。50岁,“齐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皆不应命。”60岁,与子夏、段干木等设教于西河一带。承传孔学颇有功劳,教授孔伋(字子思,孔子之孙),孔伋弟子授孟子。《大学》《孝经》或为其作,《汉书·艺文志》录“《曾子》十八篇”。元代列入《二十四孝》啮指痛心。后母“供养不衰”,妻“藜蒸不熟”“遂出之,终身不娶”。[宋]程颐谓《论语》“成于有子、曾子之门人”。
13(13).澹台灭明#,姓澹台,字子羽,“少39岁”(《家语》曰49岁),生于前512(或502)年,卒年不详,鲁国武城人(山东平邑)。子游为武城宰时,出任幕僚,子游夸赞其“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以回答师问。成为孔门弟子后,“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实乃“状貌甚恶”遭夫子嫌弃;辞师自奋,“退而修行”,游学江淮,弘扬孔说,弟子多达三百,名扬各诸侯国。孔子自责:“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14(15).宓不齐#,名不齐,字子贱,“少30岁”(《家语》曰40岁),前521()-445年,鲁国人,又说宋国人。注重修养,有君子之范,任为单父宰时(山东菏泽单县),采用“无为而治”,成就了“身不下堂而单父治”(《吕氏春秋·察贤》);《史记·滑稽列传》褚少孙补记:“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孔子赞曰:“惜哉!不齐所治者小,所治者大则庶几矣。”相传,宓不齐赴职,两吏随行,让其写文书却摇其肘;官吏回告鲁君,鲁君使告知:单父之事由汝定,五年后报。
15(19).原宪#,字子思,又称原思、原思仲,“少36岁”,生于前515年,卒年不详,鲁国人,又说宋人、齐人。为人清正,不贪财,不求仕,“贫而乐道”。孔子为鲁司寇时,曾任孔子家宰。孔子殁,隐居卫国,安处贫困。子贡为卫相,“结驷连骑,排藜藿入穷阎”,前往探望,大为吃惊,问病否,原宪答“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令子贡“终身耻其言之过”。(《弟子列传》《家语》)
16(20).公冶长#,姓公冶,字子长,“少32岁”,前519-470年,齐国人,或鲁国人。谨慎处事,稳重为人,《家语》谓“为人能忍耻”,孔子认为“公冶长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故将自己的女儿嫁与他。相传,公冶长通鸟语,演绎出懂鸟语先获罪后免灾之说已成掌故。[唐]沈佺期《同狱者叹狱中无燕》:“不如黄雀语,能免冶长灾。”
17(21).南宫适#,姓南宫,又名韬,字子容,又称南容,南宫括,生卒年不详,鲁国人。崇尚道德,谨言慎行,以“白珪之玷”再三警示自我,深得老师赞赏;以“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问师,子曰:“君子哉!”孔子称他“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家语》谓“世清不废,世浊不污”,并让侄女(丘异母之兄孟皮之女)嫁与他。
18(22).公皙哀#,《家语》有“公皙克”,姓公皙,字季次,又字季沈,生卒年不详,齐国人。家境贫寒,“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师从孔子,潜心学习,“独行君子之德”,孔子曰:“天下无行,多为家臣,仕于都;唯季次未尝仕。”《家语》云:“未尝屈节人臣,孔子特叹贵之。”《史记·游侠列传》载曰:“若季次、原宪,闾巷人也,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故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死而已四百馀年,而弟子志之不倦。”
19(23).曾蒧#(点古字),字子皙,又称曾皙,生卒年不详,鲁国武城人(山东平邑),曾参之父。孔子早期弟子,笃信孔学。与子路、冉求、公西陪侍夫子,闲聊志向,希望“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水],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深有同感:“吾与蒧[同]也。”
20(24).颜无繇#,又名由,字路,一字季路,“少6岁”,生于前545年,卒年不详,鲁国人。颜回之父。孔子早期弟子之一。鲁昭十三年(前529),“孔子年二十三岁,始教于阙里,颜路、曾点、琴张之徒,往受学焉。”(刘向《新序》)儿子颜回早夭,颜无繇不愿薄棺安葬,面请夫子以车换椁,孔子以鲤死有棺无椁劝阻,众门徒瞒师厚葬。
21(25).商瞿#,字子木,也称卜子、卜先生,“少29岁”,生于前522年,卒年不详,鲁国人。悟性甚高,治学亦精,《家语》谓“特好《易》,孔子传之”,夫子学易的启蒙之师。《乾凿度》云:孔子生不知《易》本,偶筮其命得旅,请益于商瞿氏。曰“子有圣知而无位”,孔子泣曰“凤鸟不来,河无图至,天之命也”。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帛易》),反授之:“孔子传易于瞿”。《索隐》曰“商瞿传易至杨何(汉中大夫),凡八代相传”:→馯臂子弘→蟜庇子庸→周竖子家→光羽子乘→田何子庄→王同子中→周王孙、丁宽、杨何。
22(14).高柴#,字子羔,或季羔、子皋、子高、季皋,“少30岁”(《家语》曰40岁),前521()年生,卒年不详,卫国人,或齐国人。《家语》谓“不过六尺,状貌甚恶”,循规蹈矩,子以为“愚”,其实不然,灵活而有原则,曾为“费郈宰”(山东东平县)、“卫之士师”。卫国“蒯聩之乱”,子羔因守门刖者不计刖足之怨而能躲追者(《家语·致思》),出城遇子路,力劝免入避难。“孔子在鲁,闻之,曰‘柴也其来,由也死矣’。”(《家语·曲礼·子夏问》)
23(26).漆雕开#,姓漆雕,名启(汉代避讳刘启易为开),字子若,或子开,“少11岁”,生于前540年,卒年不详,蔡国人,或鲁国人。无罪而受膑刑,师从孔子,心无旁骛,《家语》谓其“习《尚书》,不乐仕”。孔子告之“可以仕矣,时将过”,婉答所学难用于世:“吾斯之未能信”,故王肃注曰“未得用斯书之意”,孔安国注曰“仕进之道,未能信者,未能究习”。韩非《显学》列儒家八派有漆雕之儒。
24.公伯寮#,字子周,生卒年不详,鲁国人。《论语·宪问》载,公伯缭在季桓子面前“愬”(诋毁)子路,子服景伯告孔子后说,我有办法让他暴露于大庭广众,“肆诸市朝”。《集解》引郑玄注:“使人诛僚而肆之也。有罪既刑,陈其尸曰肆。”孔子不责,借“天命”相劝:“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缭其如命何!”《孔子家语》或因“谗愬之人”而未列为孔门弟子。明嘉靖年间被祛出孔庙。《索隐》引《家语》“无公伯缭,而有申缭子周”。
25(30).司马耕#,又名犁,字子牛,又称司马牛,生卒年不详,宋国人。向氏之后,向罗之子。“性躁好言”,孔子告诫“说话迟缓些”,“内省无疚,则无忧惧”。《左传·哀公十四年》所载宋司马桓魁,在宋国专权作乱,失败逃卫奔齐去吴,后死于鲁国门外。亦称司马牛,字牛,司马公误判“牛是桓魋之弟”,引发后儒注学有误解。
26(16).樊须#,字子迟,又称樊迟,“少36岁”(《家语》曰46岁),前515()年生,卒年不详,鲁国人(家语),或齐国人(郑玄)。求知好学,上进务实,颇具勇力,年轻老成。请教耕种圃作,被孔子视为“小人哉”。前484年,齐师伐鲁,即齐鲁稷曲之战,冉求率左师迎战,迟为车右。右军临阵溃逃;左军畏敌,不敢逾堑出击,关键时刻献策,鼓励冉求身先士卒,长矛入阵,大败齐军。
27(17).有若#,字子有,后尊为有子,“少43岁”(《家语》曰36岁),前518()-458()年,鲁国人。博学尚礼,“强识好古”,能全面把握孔学,认为“孝悌为人之本”,主张无为而治,藏富于民。夫子殁,因“状似孔子”,一度以师礼事之,学问不孚众望,被请下师座。孟子谓“子夏、子张、子游…强曾子”所为(《滕文公》);司马公记曰,弟子以夫子易占说事灵验而问“何以知之”,“有若默然无以应”。有若过世,鲁悼公前往吊唁。一说,《论语》由有若弟子编辑。
28(18).公西赤#,姓公西,字子华,又称公西华。“少42岁”,生于前509或519年,卒年不详,鲁国人。以长于祭祀之礼、宾客之礼著称,乐于“宾客”“宗庙之事”,《家语》谓“束带立于朝,闲宾主之仪”。因夫子举荐,“乘肥马,衣轻裘”,出使齐国;“冉求为其母请粟”,因多多益善,被子告知“君子周急不继富”。《家语·终记解》曰“孔子之丧,公西赤掌殡葬”,极尽夏殷周之礼。
29(31).巫马施#,姓巫马,字子旗,又作子期,“少30岁”,生于前521年,卒年不详,鲁国人(郑玄),或陈国人(家语)。忠义厚道,勤奋著称,笃行儒道,不贪富贵。曾为鲁国单父宰(山东单县)。陈司败以“鲁君娶吴女为夫人”,说孔子犯嫌“君子不党”,竟不能答。《吕氏春秋》察贤篇就“治单父”将其与宓子贱对举:子贱是“鸣琴而治”;子期“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处,以身亲之,而单父亦治”。
30(32).梁鳣,字叔鱼,号子京,《家语》曰“少39岁”,前512年生,卒年不详,齐国人。相传为少梁(陕西韩城)开国康伯九世孙,晋大夫益耳五世孙,避乱迁齐。年三十无子,母欲谋另娶,从时年“过四十”的商瞿之劝“非妻之过”而罢,“二年而有子”,42岁生骢,名赎字子襄,为曾子门徒。族谱云,父子皆祀孔庙。
31(35).颜幸,一作辛,字子柳,“少46岁”,生于前505年,卒年不详,鲁国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颜幸画像。《礼记》有颜柳。
32(34).冉孺,字子鲁,《家语》曰“冉儒,子鱼”,“少50岁”,生于前501年,卒年不详,鲁国人。族谱云,冉求之长子。
33(38).曹恤,字子循,小50岁,生于前501年,卒年不详,蔡国人(上蔡洙湖镇)。相传,曹恤为曹振铎第18代孙,曹振铎为周文王第6代(又说第13代),因封定陶,以国为姓。曹恤家富心仁,常施善举,深受爱戴,世称“乐道明义”。晚年辞官,移居洪河,谓之曹寨,今洙湖镇曹姓传为其后人。族谱云,曹雪芹乃后裔。
34(36).伯虔,字子析,或子折(《索隐》),小50岁,生于前501年,卒年不详,鲁国人。相传,为斗伯比后裔。斗伯比(生卒年待考),姓芈,亦称熊伯比,若敖熊仪之子,斗邑人(湖北郧西),春秋时期楚国令尹,斗氏鼻祖。
35(37).公孙龙,姓公孙,字子石,小53岁,生于前498年,卒年不详,楚国人(郑玄),或卫国人(家语)。此公孙并非“白马非马”之公孙。
36(49).冉季,字子产,《集解》引郑玄曰鲁人。族谱云,冉雍次子。
37(43).公祖句兹,《家语》有“公祖兹”,字子之,鲁国寝丘人(河南固始)。句,音钩[gōu](《索隐》《正义》)。
38(41).秦祖,字子南,《集解》引郑玄曰秦人,上邽(甘肃天水)秦州文庙设秦祖祠。
39(74).漆雕哆,又名侈,字子敛,《集解》引郑玄曰鲁人。哆,赤者反[chǐ/chě](《集解》《索隐》)。
40(29).颜高#,《家语》有“颜刻”,一作克,字子骄。《正义》:“孔子在卫,南子招夫子为次乘过市,颜高为御。”《家语》云:孔子适卫,子骄为仆。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同车出…使孔子为次乘,游过市,孔子耻之。颜刻曰:“夫子何耻之?”孔子曰:“《诗》云:‘觏尔新婚,以慰我心。’”乃叹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41(62).漆雕徒父,《家语》有“漆雕从,字子文”,或“字固”(《索隐》)。《汝宁府志》曰,“漆雕从,亦名漆雕徒父,字子文”。
42(48).壤驷赤,字子徒,《家语》有“穰驷赤,字子从”,秦国人,秦地上邽人(甘肃天水),与石作蜀、秦祖号称“陇上儒学贤”,秦州文庙设壤驷赤祠。
43(55).商泽,字子秀,一作子季。
44(67).石作蜀,字子明,号卓子,前519-前479年,冀人(甘肃甘谷县)。学成返乡,淳教化,移风俗,使儒学西出,尊为“石夫子”。甘谷县1989年在十里铺小学立《石作蜀先贤旧址碑》。
45(56).任不齐,字选,前545-468年,《集解》引郑玄曰楚人。楚王闻其贤名,欲聘上卿,被拒绝,一心作诗注礼,相传述孔子言作逸语三篇。死后葬于桃乡,墓于济宁城北房葛铺。
46(27).公良孺#,妫姓,公良氏,名孺,字子正、子幼,又作公良儒、公襄儒,出身陈国公族。孔子周游,常自带“家车五乘”随行(《家语》),适卫经蒲被困,拼死迎战公叔氏,使蒲人惧而与孔子立盟。司马公未列入35人之列,当为疏忽。
47(51).后处,字子里,郑玄曰齐人(《集解》),或蔡国人。
48.秦冉,秦厓,字开。《正义》曰《家语》无此人。
49(64).公夏首,《家语》为“公夏守”,字子乘,《集解》载郑玄曰鲁人。
50(42).奚容箴,字子皙,《家语》为“奚箴,字子楷”。《正义》曰卫人。
51.公肩定,字子中,郑玄曰鲁人(《集解》),或晋人。《索隐》曰“《家语》同也”。
52.颜祖,字襄,或子商,《正义》曰鲁人。《索隐》曰《家语》无此人。
53.鄡单[qiāo-shàn],字子家。徐广曰:“一云‘邬单’,钜鹿有鄡县,太原有邬县。”(《集解》《索隐》)。《索隐》曰《家语》无此人。
54(65).句井疆,《集解》引郑玄曰卫人。句作“钩”[gōu](《正义》)。
55(46).罕父黑,字子索。
56(28).秦商,字子丕,《集解》引郑玄曰楚人。《家语》曰:“鲁人,字丕慈。少孔子四岁,其父堇,与孔子父纥俱以力闻也。”
57(70).申党,一说申枨,字周,鲁国人,精通六艺。《索隐》引《家语》有“申缭,字周”(申缋字子周)。《论语》有申枨,郑玄注“申枨,鲁人,弟子也”。
58(72).颜之仆,字叔,《集解》引郑玄曰鲁人。
59(57).荣旂,字子祈,《索隐》引《家语》有“荣祈,字子颜”。
60(75).县成,《家语》有“悬成,字子横”,《正义》“字子祺”,《集解》引郑玄曰鲁人。
61(53).左人郢,字行,《家语》有“左郢,字子行”,《集解》引郑玄曰鲁人。
62(63).燕伋,字子思,“少10岁”,前541-476年,秦国渔阳人(陕西宝鸡千阳县)。23岁与南宫适、子路等陪孔子入周问礼。27岁回故里,35岁时去齐国再随孔子。40岁隐居渔阳,设坛兴教。教徒近20年,每思恩师必用衣襟掬黄土于高坡,日久竟十余米高,1929年立“燕伋望鲁台”碑。(《燕氏家谱》)
63(50).薛邦,字子徒。司马公作“郑国”,“郑”乃“薛”之误;“国”乃避汉祖名讳。(《索隐》《正义》)
64(61).秦非,字子之,《集解》引郑玄曰鲁人。
65(69).施之常,字子恒。相传,《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祖先。
66(58).颜哙,字子声,《集解》引郑玄曰鲁人。
67(66).步叔乘,字子车,《集解》引郑玄曰齐人。
68(59).原亢,字籍。《正义》曰:亢,作“宂”[rǒng]。
69(71).乐欬,字子声,《正义》曰鲁人。
70(44).廉絜,字庸,《集解》引郑玄曰卫人。
71(40).叔仲会,字子期,鲁人,《集解》《索隐》引郑玄曰晋人。《家语》载曰:与孔璇年相比,每孺子之。执笔记事于夫子,二人迭侍左右。孟武伯见孔子而问曰“此二孺子之幼也于学,岂能识于壮哉?”孔子曰“然。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
72.颜何,字厓(冉),《集解》引郑玄曰鲁人。《索隐》曰“《家语》字称”。
73(54).狄黑,字皙,《家语》字哲之。
74(68).邦巽,字子敛,《集解》引郑玄曰鲁人。文翁图作“国选”,乃避汉刘邦讳。刘氏作“邽巽”,或因字形而异。
75(73).孔忠,字子蔑,《集解》引《家语》曰“孔子兄之子”。
76(45).公西舆如,字子上,《家语》有“公西舆(与)”。
77(47).公西葴,字子上,《索隐》引《家语》“子尚”,《集解》引郑玄曰鲁人。
78(33).琴牢,字子开,又字张,卫人。《家语》曰:琴牢“与宗鲁友,闻宗鲁死,欲往吊焉。孔子弗许,曰‘非义也’。”
79(39).陈亢,陈人,字子元,一字子禽。少孔子四十岁。
(引自《劝世忠言—我说论语》)
达州姓氏和寻根文化调查 近年来,随着我市姓氏文化和寻根文化的兴起,许多姓氏族人都积极参与族谱的编写和读修,留下了重要的家族与民族发展史料。近日,记者先后走访达州市公安局户政大队、市图书馆、中华姓氏研究专家等,对达州姓氏文化和寻根文化进行了初步探索。
达州姓氏多为湖广填川而来
据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最近对全国户籍人口的一项统计分析显示,王姓是中国第一大姓,有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据介绍,中国第二大姓是“李”,有92074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第三位是张姓,有87502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中国前十大姓依次为: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吴、周。而达州市的情况如何呢?
记者在市公安局户政大队了解到:张姓,全市428554人;刘姓,342525人;陈姓,339080人;杨姓:284281人;黄姓,167425人;赵姓,114808人;吴姓,127798人;周姓,168235人。由于系统原因,李姓和王姓未得出数据。不过王姓里面,仅两字的就有100617人。
对姓氏族谱文化颇有研究的傅昌志告诉记者,姓氏都是三五千年以前逐步形成的,其来源五花八门,有地名、技艺、动物名称、气象名词、日常用品、朝代名称以及皇帝赐姓等。目前,达州的姓氏不下于500个。十之八九都是数百年前的外来人口,其中少部分姓氏人家是600年前后迁入川内的,80%以上均是300年前随湖广填川而来。湖广填川的路线有万县方向的水路,安康方向的陆路等等。300年前,达州地域正处湖广填川川东北第一站,所以达州“移民”多数是由湖广地区内麻城县孝感乡(现湖北黄冈市)迁来。据相关记载,当时,湖北一覃氏分支数百口人从水路来达,没想到在途中遭遇狂风骤雨,人船覆于漩涡之中,145人遇难。 李王二大姓的迁入史
虽然记者在户政部门没查到达州王姓和李姓人数的确切数据,但是记者在市图书馆找到了李、王两族族谱,对两族迁移和分布情况有所了解。
从李氏族谱看,李姓具有代表性的分布区域是达县张家场李家沟、李家河沟以及达县 龙场的李家坝。李家沟分支的形成始于清康熙初年。发祥地是达县张家场西北,开派之祖是湖北麻城入川的李朝南,其子锡、铎、锦分居于李家沟下、中、上沟。
随后,李家沟分支成员陆续外迁,开拓了李氏族人的分布区域。约1751年有李多义迁徙巴中通江马三垭,1750年前后有李四元、李日奇分别迁徙今巴中市巴州区独柏场和张家场李家嘴,1920年有李仁兴迁徙达县香隆场高峡子,民国年间有李美玉入南江。马山垭翁沟族人约1941年有李荣春之子文学、文权、文通迁徙陕西省紫阳县,李仁发之子伦伍、伦敏迁徙通江县,1949年后李仁财迁徙通江城、李伦成迁徙江西省武宁县城。1954年后李家沟的李仁玉、李仁浩迁徙达县石桥镇列宁街。1980年后李仁楼迁往成都,李仁奎落业达县石梯,李美华居于重庆市,李仁汉、李仁元、李美清、李美权、李华伦、李伦炳、李伦权、李伦兴、李国等落业达城。
李氏自湖北入川的先祖分别于达县张家场及 龙场落业后,开拓奋进,发展壮大,各自形成支族。五四支族内共形成李家沟、李家河沟两大分支,21个主要聚居地。永进支族内共形成李家坝、李家山、李家沟、瓦石坪4个分支,21个主要聚居地。目前,达州市族人主要集中在达县,其次是渠县,地跨五四、永进、石桥、新进、沿河、香隆、鹿鸣、报恩、流溪等乡镇。
王氏入川始祖王治伦,脉承通江县马三垭,明朝弘治1488年移居开江九石坎。500多年来,其后裔子孙从这里生息繁衍于宣汉、达县、万源、平昌等县接壤的隘口、庆云、马渡、岩口、碑庙、北山、青宁、安云等乡镇所辖的地区。按地缘和血缘关系分成九石坎、王家坪、管家坝、柏扁、严家坪、大锣坪王家屋、王坪、石笋寨、秦家坝、何家岩、袁家湾、王家河、石宝岩、岩城坪、白依庵、等60多个支族。
神秘的姓氏图腾
所谓图腾,就是原始时代的人们把某种动物、植物或非生物等当作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相信他们有一种超自然力,会保佑自己,并且还可以获得他们的力量和技能。在原始人的眼里,图腾实际是一个被人格化的崇拜对象。图腾作为崇拜对象,主要的不在他的自然形象本身,而在于它所体现的血缘关系。文中所言姓氏图腾崇拜的意义也就在于确认氏族成员在血缘上的统一性。
在许多姓氏族谱中,一般都有姓氏图腾。记者在渠县宋氏族谱中发现,宋姓是以祖先发明以图腾命名族称的典型。其祖先发明并继承建木 天。宋由“宀”和“木”组成。木代表建木,“宀”上的点代表“天齐”,“冖”代表天穹,表示 天历度。族谱中记载,宋氏始祖微子启,以国得宋姓。渠县宋氏各支系属京兆郡望,原湖广麻城县孝感乡高杆檐筲箕湾人氏,于明万历年间即1554年入川定居。途经顺庆府所属南充县老
君桥至渠县之西离邑90里骆山之阳定居。随后有始迁祖宋一兰与宋一揆支系和宝城镇牛头湾宋姓支系。
相传,京兆郡望同汉光武帝宰相宋弘有关。他入仕前曾娶妻生子,入仕后,光武帝见他人品出众,想把姐姐湖阳公主嫁给他,劝他和原来的妻子离婚。他推托说:“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宁愿与结发夫妻白头到老,也不愿攀龙附凤。光武帝理解他的品行而被折服,便提其为当朝宰相。死后,宋弘的这句话成为千古至理名言,为世人所崇拜。
文氏族谱编撰者对本家姓氏图腾的理解更为特别。天人合一信息传播谓之文。“`”像天齐,“一”像天穹盖天,“U”像日升日落汤谷,“X”像天地交午,故称“天文”。文明始于天文历法,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象形、指事、会意、转注、假借、形声,而有文字,因文字而天下事理彰明,即“文明”。“文”是象形指事会意的综合图腾。
翻阅文氏族谱发现,文姓渊源有五。一是出自姬姓,以周文王谥号命名的姓氏。二是出自周代卫国将军文子之后。三是出自姜姓。四是出自妫姓,为妫满之裔孙,是以谥号命名的姓氏。五是出自敬姓避讳改姓。文姓本是北方的姓氏,宋元明时期,文姓分布的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南方、西部地区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长江流域诸省为中心的文姓集居地区。蜀地文姓始于文翁,汉景帝时任蜀郡太守,后留居此地繁衍成一大望族。蜀地文氏均为其后裔。宣汉文姓来源于姬姓,是以周文王姬昌的谥号“文”为姓氏的支庶子孙。宣汉下八、黄龙、柳池、南坝、樊哙,万源罗文、长坝、大沙以及达县部分乡镇文姓居多。文氏有代表人物战国辅助越国勾践成就霸业的文种,南宋丞相、抗元英雄文天祥等。
16个罕见姓氏
姓氏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其中还有许多罕见的姓氏。通过市户政大队查找,初步发现16个罕见姓氏,分别是:茶、男、赤、后、库、丛、印、六、山、五、上官、谬、初、清、完、呙、甯、刁。
茶姓,亦音屠(Tù),全市11人,代表人物:大竹县蒲包乡兴隆村6组,茶丙花。茶姓渊源有七:1、炎帝葬于茶陵(故城在今湖南茶陵东50里)。2、茶氏系殷时旧姓。系自子姓,茶即 , 阳 城是也(故城在今陕西合阳),居者以地为氏。
3、齐太公之后有茶氏。4、唐时竟陵人陆羽,嗜茶,着《茶经》三篇,贞元末年,鬻茶者祀为茶神。其后有茶氏。5、宋时三佛齐国有茶氏。6、明、清时云南大理府保山县鲁掌士千总有茶氏,系彝族姓。7、白、羌等民族均有此姓。
男姓,全市2人,代表人物:大竹县柏林镇白马村8组,男祥孝。夏禹之裔,有男氏之后,以国为氏。
赤姓,全市4人,代表人物:达县桥湾乡插旗村8组,赤仕碧。赤姓渊源有四。
1、赤奋为炎帝诸侯,其后有赤氏。2、赤松为炎帝诸侯,其后有赤氏。3、相传黄帝时有赤将子舆,即缴父,赤姓始此。4、明时广西府弥勒州土知州为赤氏,系彝族。
后姓,全市5人,代表人物:达县南外镇保险街,后文湘。后姓渊源有四:1、相传共工氏之子句龙为黄帝时后土(官名,古时主土之官),自三代(即夏、商、周)以来,祀为社神(土地神),子孙以后以为氏。2、春秋时鲁孝公之子公子巩封于后阝(故治在今山东东平东),其后以邑为氏,后又去邑为后氏。3、春秋时楚公族之后有后氏。4、清时甘肃土司有后氏,得姓于明朝。
库姓,全市唯独一人,渠县报恩乡全胜村4组,库云华。库Kù音,且源出不同。
1、汉文帝、景帝之时有仓氏、库氏之官。守库大夫之后,子孙以官为氏。2、北魏时库门氏等后均改为库姓。3、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库有she 音,即厍姓,羌族姓。东汉辅义侯、金城太守库均之后。
丛姓,全市3人,代表人物:渠县有庆镇云岭村,丛子言。丛姓渊源有三:1、尧伐崇、枝、胥、敖四国,后有丛氏。又,唐尧时有丛树,其后有丛氏。2、汉禾宅侯、匈奴休屠王之太子金日之后,迁丛家岘(今山东文登境),遂以丛为氏。3、满、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印姓,全市99人,代表人物:大竹县石子镇段家村,印世碧。印系自姬姓,春秋时郑穆公之子公子印,其孙印段以父字为氏。
六姓,全市10人,代表人物:大竹县高穴镇清滩村,六义碧。六姓渊源有三:
1、六姓,读音作lù,是中国人的一个数字姓。据《清史》载:清代有一满族官员姓六名十七,连名带姓都是数字。2、关于六姓的起源有种说法是江阴有六氏,相传为明朝方孝孺之后。方孝孺明时大学士,燕王入南京后,不从被杀,子孙避难改为六氏,今江苏江阴县有六氏。 3、据《路史》载:皋陶是舜帝执政时期的士师,相当于国家司法长官。禹根据皋陶的品德和功劳推举他为继承人,并授政于他。但皋陶未继位就去世了,禹便把英、六一带封给其后人,其后人便把“六”作为他们的姓氏。
山(音“亚”),全市22人,代表人物:大竹县月华乡光荣村,山为坤。据说该是相关研究组在安徽省郭阳县和辽宁省彰武县偶然发现的,有意思的是,这些人互相
都没有联系,但都清楚自己姓的来源,他们都称自己是岳飞的直系后代,当年遭到秦桧的迫害,逃亡到此,把“岳”字上下颠倒,逐渐形成了山姓。
五姓,全市44人,代表人物:达县南外镇南外街道,五世秀。五姓渊源有三:
1、黄帝臣有五圣配下台,是五姓之祖。2、本伍氏,避仇去人为五。或,古时“五”“伍”字相通。3、清时云南思茅厅易武(今猛腊易武)土把总姓五。
上官复姓,全市18人,代表人物:宣汉县东乡镇石岭东路,上官之怡。其渊源有二:1、系自芈姓。春秋时楚庄王之少子兰为上官大夫,后以为氏。2、春秋时楚大夫靳尚食采于上官(故城在今河南滑县东南35里上官村),以地名为氏。汉时徙大姓以充实关中,上官氏徙陇西上邽(故治在今甘肃天水)。
谬姓,全市6人,代表人物:大竹县柏家乡乌桥村,谬名珍。源于嬴姓,出自春秋时期秦穆公之后,属于以谥号为氏,为赵氏旁支。
初姓,全市9人,代表人物:渠县天星镇解放街,初妍欣。初姓来源有四:1、源于子姓,出自于商王朝开国君主成汤的之支裔,属于避难改姓为氏。2、源于芈姓,出自于楚国国君熊氏世家贵族熊叔堪,属于避难改姓为氏。3、源于鲜卑族,出自出鲜卑族薛干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4、源于祁姓,北宋时期,一部分祁姓改为初姓。5、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6、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门姓(Mén 门),全市12人,代表人物:渠县望江乡小湾村二组98号,门仓智辉。姓源出有三:1、出周朝公卿贵族之家,为帝尧农官后代,以门第为氏。2、出自南北朝时,北魏小数民族复姓所简改。3、出自春秋时宋国门官之后,以官职为氏。
清姓,全市10人,代表人物:达县石梯镇邓家村,清余。姓氏渊源有二:1、少昊氏之父,初封于清(故城在今山东聊城西之清城),以国为氏。2、春秋时晋大夫之食邑(故城在今山西稷山南),至晋厉公嬖大夫清沸魁,始以邑为氏。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历史名人有清昼,宋时绍兴中福建同安县知县。
完姓,全市1人,达县金垭镇金山村3组,完管用锡。姓氏渊源有三:1、源于子姓,出自西周时期宋国始祖微子,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2、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时期古女真族完颜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3、源于回族,出自金国时期古女真族完颜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冉姓、夏姓和练姓的渊源
我们身边的冉姓、夏姓和练姓人氏并不少见,三族族谱都是经过精心编撰而成的。 冉源出于姬姓。周武王有同母兄弟10人,季载是最小一个。季载后封于冉国,
又称冉季载。季载的后代分为冉氏和沈氏。孔子有弟子冉求、冉季、冉雍、冉耕、冉儒。东晋十六国时冉闵建立魏国。清代有经济学家冉永光。周文王第十子姬季载为冉氏始祖。
冉氏进入宣汉的始祖叫应祥,为宏祖四十二世孙。应祥生希柱,希柱生伊,伊生四子:诗经、书经、易经、礼经。从此,应祥一支在宣汉发展分支。2000年,宣汉县人口普查发现,冉氏族人相对集中的地区是东乡镇、清溪、黄石、南坝、丰城、王家、庙安、柏树、胡家、花池、三河等乡镇。
冉应祥元末随父从湖北麻城迁往川东奉节避兵祸。洪武四年,在川东迎接明朝大军入川。洪武七年,因随父率“蛮夷”进贡朝廷有功,授为通川县石鼓镇(今宣汉县)镇守(武八品),遂进入宣汉。在石门堡(今冉家垭口)驻军、安家。公元1380年左右,率军到丰城打猎,当时大雾弥漫,兵士见一黑虎出现,遂用箭射,却误杀了升官应祥。出殡之时,雷雨大作,抬棺者弃棺避雨。不久雨过天晴,而应祥之棺被蚂蚁爬满成坟,遂就地安葬。
夏启为大禹之子,大禹死后继位为王,改王位禅让制为传子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子孙以国为氏,称夏氏。据《中华姓氏大辞典》记载,夏姓起源有三。一出自姒姓,帝尧就赐禹以姒为姓。夏桀暴虐无道而被商汤推翻。夏国族人以国名“夏”为姓,夏姓诞生。二是为夏侯氏所简化,今甘肃庆阳夏氏即是。三出自妫姓,以王父字为氏。夏氏族人同样是湖广填川而来。其始祖代表人物就是入川落业达县亭子洞子潭始祖夏日昭。
据参与《夏氏族谱》编写的夏明显老人介绍:夏日昭,三兄弟之老大,其先祖长庆公明洪武13年(1380年)自江西泰和县之高塘迁湖南永州东安县流洪司火麻山。320年后的清康熙39年(1700年)日昭和即将临产的妻子陈氏携9岁的景秀和6岁的景曝两子被迫踏上填川的征途,10月14日在船上生下小儿子景昌,取小名“船生”,其艰辛不得而知。据传,日昭入川之初无处居住,就在现在的石板二组用草搭棚结庐为舍,后来发现了荆棘丛生的四合院,经砍割定居于此。就是至今仍惯称的洞子潭夏家老屋。三兄弟各生五子,十五房分家徙居各地。景昌公携子及部分侄、侄孙徙居景市文家沟骑龙穴。还分居于亭子、福善、景市、大垭,还有徙居百节、平滩、河市、宣汉柏树、大竹安吉等地。300余年已衍生7000多人。
另外,唐代唐太宗李世民时期,有良将练何,本姓柬,随从唐太宗征伐高丽有功,以精练军戎赐姓练氏。出自河南河内县。明惠帝殉难的一代忠臣练子宁。练氏四十
一世练国周、练国炳等人之后先后从江西定南和睦甲迁蜀东大竹县居住创业。其后裔现居大竹县金鸡、妈妈、黄滩、庙坝、文星等乡镇。
向姓的来源和历史
1、源于宋国子姓
源于宋国子姓,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的记载,春秋时期,宋国君主宋桓公子御说有五个儿子,第四子名叫子_,字“向父”,其后世代为宋国卿士。子_的孙子子戌,又称向戌,出任宋国左师,并主掌国政。
2、出自西周向国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上记载,西周时期有个向国,为小诸侯国,是西周初期周武王封诸侯时,在追封先帝后裔时,封炎帝的一个裔孙在向地,班固定为沛郡,建有向国,国君称向伯。
3、源于姬姓
出自春秋时期晋国上卿羊舌_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羊舌_,亦称叔_、杨_,字叔向,具体生卒年代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后再予刊载。他是春秋时期的晋国贵族,晋军名将羊舌斗克之后,是春秋历史上著名的先贤之一。
4、源于西南夷
西南夷是黄帝后代,出自汉朝时期巴郡“南郡蛮”,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记载,古巴郡的“南郡蛮五姓”中,有巴氏、樊氏、_氏、相氏、郑氏五个大的氏族群体,其中的巴氏之子务相为五姓之首,被大家共尊为廪君,曾聚居在武落钟离山。
5、源于土家族
出自五代时期赣西地区原汉族,属于汉姓夷化为氏。
在唐朝时期,今江西吉安地区先后由彭氏、覃氏、冉氏、田氏、向氏等汉族人组成较大的准军事力量占据。
到了唐末五代时期,湖南和今鄂西、黔东部分地区被楚王马殷父子割据,马殷委任彭_为溪州刺史,辖永顺、龙山、保靖等县地。此后,那些本以征战为目的西迁的五大姓汉族人就驻留于该地区。此后,因朝代更迭、战乱等原因,这五大姓汉族人逐渐与当地著民通婚,逐渐被现代人视为“土家族”。
向姓和哪个姓是世仇
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两个姓氏之间他们是有世仇的,如果非要说有的话,就要局限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比如说因为争房基地之类的才会产生的这样的仇怨。
向氏家谱24辈分查询表
向氏各支派字辈:
1、向正路之派:“九必福明开正阳光晖天地人忠英信世代兴为国政礼义新尚宽裕广见闻”;
2、向天荣之派:“世万崇贞这开洪选弟德昌荣历代宗英永锡康平”;
3、向正常之派:“大志必有成明德绍廷声诗书启良左才学镇乾坤永远怀忠泽精心思传心茂昭垂道焕万世受昌荣”;
4、岳池迁利川派:“马原有祖永朝秀士永朝秀士学明胜大德兴宗征恩光茂天平地国钧”;
云阳迁利川派,“大宁朝龙列祖忠厚世泽孔长昭穆肖永笃禅人文日碧永新正道应若天兴极成贻谋善承”;
5、新河迁利川派:“天伦朝元修德立明安帮定国文武长城福禄维述百代昌荣忠廉孝友万载贵人金榜取选项明顺华堂政臣安乐新河南阳”。
向氏名人录
1、向传远。宋北京市,湖南省,平江县,向氏族谱中记载向传远为始祖。向传远,字长源,号碧泉。
2、向此安。明北京市,湖南省,平江县,向氏族谱中记载向此安为士衡公派下房祖。向此安,字振邦。
3、向此春。北京市,湖南省,平江县,向氏族谱中记载向此春为士衡公派下房祖。向此春,字长善,号熙亭。
4、向此金。北京市,湖南省,平江县,向氏族谱中记载向此金为士衡公派下房祖。向此金。
5、向此芳。北京市,湖南省,平江县,向氏族谱中记载向此芳为士衡公派下房祖。向此芳,字伦就。
向姓是不是贵族姓
如图,《百家姓》里有《向》姓,加了《_》字将可能有问题的字词隔开——
源_流_一
源于宋国子姓,属于以先_祖名字为氏。根据《吕氏春_秋》载有:“宋向带为太宰,桓族也。华元杀荡泽、向带等舍于睢上”。可知向带亦为宋桓公之后,综合其他史_料判断,向戌所处年代在向带之后,这就说明,向姓发源于河_南_商_丘。
据史_籍《通志·氏_族略》的记_载,春_秋时期,宋国君主宋桓公子御说有五个儿_子,第四子名叫子_,字“向父”,其后_世_代为宋国卿士。子_的孙_子子戌,又称向戌,出任宋国左师,并主_掌_国_政。
公_元_前546年,向戌师华元故智,约合晋卿赵武、楚令尹子木在宋结盟,再次弭_兵,谈_判修_和。此次弭_兵_大_会共邀二十余诸侯国参_加,使晋、楚藉以平_分_霸_权。这次盟会以后,中原各诸侯国在四十余年间未再发生较_大_战_争,各国得以安宁生息积_蓄力量。这在春_秋乱_世_中是非常少见的,子戌也因此名扬列国。子戌以祖_父“向父”之字为姓氏,因此又称向戌、向子戌,其后_裔子_孙有向郑、向宁、向宜、向巢、向_、向牛,沿续相_传,皆称向父氏、向氏,后向父氏亦省文简改为单姓“向氏”,史称“向父”氏的正_宗_祖_宗。
源_流_二
出自西周向国。据史_籍《通志·氏_族略》上记_载,西周时期有个_向国,为小诸侯国,是西周初_期周武王封诸侯时,在追_封先_帝后_裔时,封炎_帝的一个裔_孙在向地,班固定为沛_郡,建有向国,国君称向伯。
在史_籍《潜夫论·志氏姓》中更明确地记_载:“炎_帝苗胄,四岳伯夷,为尧典礼,折民惟刑,以封申、吕。裔生尚,为文王师,克殷而封之齐,或封许、向,或封于纪,或封于申。”
周平王五十年,西周的向国被强大的邻国莒国所吞_并,亡_国时间在史_籍《春_秋·隐公二年》中有记_载:“莒人入向。”向国与山_东_莒_县没有任何关_系。
向国_灭_亡之后,向伯的后_代_子_孙以及国民遂以故国名称为姓氏,称向氏,世_代_相_传。
源_流_三
源于姬姓,出自春_秋时期晋国上卿羊舌_的后_裔,属于以先_祖名字为氏。
羊舌_,亦称叔_、杨_,字叔向,具体生_卒_年_代还有待进一步考_证后再予刊_载。他是春_秋时期的晋国贵族,晋军名将羊舌斗克之后,是春_秋历史上著_名的先_贤之一。
羊舌_主要活_动在晋悼公姬周、晋平公姬彪、晋昭公姬夷三代晋侯执_政_时_期,他的封地在杨_邑,故又称杨__。
羊舌氏家_族是晋国的公族,羊舌_之父羊舌职即为大夫。到羊舌_这_一_代,羊舌氏家_族极盛,有兄_弟四人,即羊舌赤、羊舌_、羊舌鲋、羊舌虎,皆为晋国大夫,史称“羊舌四族”,声_名四_播,连当时的晋国世_敌楚国人,都称其为“强家”。
在羊舌_的其他后_裔_子_孙_中,有以先_祖之字为姓氏者,称“叔向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向氏、叔氏,世_代_相_传。
源_流_四
源于西南夷,西南夷是黄_帝_后_代,出自_汉_朝时期巴_郡“南_郡_蛮”,属于汉_化改姓为氏。
据史_籍《后_汉_书·南_蛮_西_南_夷_列_传》中记_载,古_巴_郡的“南_郡_蛮五姓”中,有巴氏、樊氏、_氏、相氏、郑氏五个大的氏_族_群_体,其中的巴氏之子务相为五姓之首,被大家共尊为廪君,曾聚居在武_落_钟_离_山。
在汉_武_帝刘彻执_政_时_期,在廪君的后_裔_子_孙_中有人改为汉姓向氏。一直到清_朝_时_期的湖_广_施_南_地_区,该向氏家_族世为巴地土司,其姓氏世_代_相_传。
源_流_五
源自祁姓,为帝尧之后。向,附_庸之国,沂_州_古_向_城,以国为氏。祁姓向氏后_人无传。
源_流_六
源自姜姓。炎_帝之裔,商时_侯国,初封同_州,故地在今陕_西_省渭_南_市_大_荔_县,后东_迁今河_南_济_源_南。周灭商后,迁向国于今尉氏西_南,东周初为郑国所并。
源_流_六
源于土_家_族,出自五_代_时_期赣_西_地_区_原_汉_族,属于汉_姓夷_化为氏。
土_家_族向氏,源出_汉_族。
在唐_朝时期,今江_西_吉_安_地_区先后由彭氏、覃氏、冉氏、田氏、向氏等汉_族_人_组_成较大的准_军_事_力_量占_据。
到了唐_末五代时期,湖_南和今鄂_西、黔_东_部分地_区被楚王马殷父_子_割_据,马殷委任彭_为溪_州刺史,辖永_顺、龙_山、保_靖等县_地。此后,那些本以征_战为目的西_迁的五_大_姓_汉_族_人就驻_留于该地_区。此后,因朝_代更_迭、战_乱等原因,这五_大_姓_汉_族_人逐渐与当地著_民通婚,逐渐被现_代_人视为“土_家_族”。
该支向氏,就是这样的土_家_族_人,世_代_相_传。
源_流_七
源于其他少_数_民_族,属于汉_化改姓为氏。
今侗_族、彝_族、苗_族、蒙_古_族、布_依_族等少_数_民_族_中,均有向氏_族_人_分_布。
向姓为什么那么厉害
2008最新中国姓氏排名
向129
姓氏来源向氏来源
[向氏属地]
河南郡,今河南省洛阳市。
[向氏来历]
向姓来源主要有两支:一是出自姜姓,以国为氏。古代在今山东省莒县西南有一个向国,春秋初年被莒国攻灭,向国王族子孙以原国名“向”为氏。一是出自子姓。据《姓氏考略》记载:宋桓公之后有向父,其子孙以父字为姓。向父是宋桓公之子,因被封于向,以“向父”为字,世代任宋国卿士,其子孙后代就以父字为姓,称向氏。
[向氏名望]
向秀是向氏家庭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他是魏晋之交的文学家与哲学家,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他爱老庄之学,注《庄子》有独特的见解,大开玄学之风。官拜黄门侍郎、散骑党侍。除向秀外,三国时蜀汉中领军向宠,宋代宰相向敏中、诗人向子_、清代画家向腾蛟都是向姓家族中的优秀人物。
姓氏起源——向
姓氏起源
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之后。神农氏有裔孙名向,被封为诸侯,其后代子孙以向为姓,遂成向姓。
出自祁姓,为帝尧的后裔,以国为姓。周代有向国,故址在今山东莒县南部。后来国灭,向国国君的后代就以原国名为姓,成为向姓的一支。
出自子姓,为汤王的后代。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宋桓公有子名_,字向夫,世代为宋国卿士,其后亦姓向,成为向氏。
出自司马复姓。起因:因诸葛亮借地不还,囤兵赶跑当地的土家族。其首领将军姓司马,诸葛亮赐其向姓,并长期居住。此首领后生九子,分别行成现在的九支向姓。湘西地区现存住要为其中的四支,四川重庆现在其中的一支。其他几支现存已很少,无法考证。
堂号
"中和堂":后汉向长,隐居不仕,性尚中和,精通《老子》和《易经》。自己穷得吃不饱,穿不暖,别人送给他的东西,他留够自己用的,别的仍退还给人家。他常常说"富不如贫,贵不如贱"。在儿娶女嫁之后,他出游五岳名山,不知所终。
"淑均堂":蜀汉将军向宠,为中都督。诸葛亮对后主夸他"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历史名人
向海明: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他原为扶风僧人,自称"弥勒"出世。大业九年率众起义,追随者数万。后转战于扶风、安定之间,自称皇帝,年号白乌。后为隋将杨义臣所败。
向子韶:宋朝开封人,字和卿,元符年间进士。建炎初年任淮宁知府。金人犯境,子韶亲率兵丁和家族子弟守城。城陷落后,子韶不屈而死,谥号忠毅。
向士壁:南宋名将,字君玉,常州人,绍定进士,官至大理卿直龙图阁。元兵南下,合州告急,制置使马光祖命士壁率兵赴援。士壁数立战功,升任湖南安抚使兼知潭州。元兵围城,士壁聚力固守,力战退之。不久又升任兵部侍郎兼转运使,后因奸相贾似道妒忌其功,被诬告杀害。
向侃:字希颜,明朝巢县人,永乐年间中举,宣德中任靖宁州判官,后升任监察御史,一度又出为知府。他洁己爱民,不避艰苦,办事公正,清约如寒士,名节很好。他和兄弟五人到老也住在一起,十分友爱。
向岩民国官员,原名寿荫,字少_,汉川人。1905年留学日本,肄业东斌学校;次年加入同盟会。1907年回国,在武汉从事秘密活动;事泄后赴四川,任陆军速成学堂教官兼督练公所一等科员。武昌起义爆发后,他在川南发布《谕巴蜀檄文》,推动四川人民起义。不久返鄂,1912年任鄂军第八师参谋长。1913年在南京参加讨袁军,任第一师参谋长,在雨花台大败敌军。“二次革命”失败后,亡命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1914年至1915年,在襄河流域组织农民入伍,继续进行反袁。护法战争期间,任靖国军第八军参谋长兼旅长,与军长叶荃,转战湘、鄂、豫、陕、甘、川、云、贵等省。1922年,在广东韶关任孙中山领导的大本营将校团副团长,不久任北伐军第五路司令。1923年随许崇智入福建,任东路讨贼军第二军指挥部参谋长。1925年至河南,在冯玉祥的国民军第三军任左翼督战官。1926年返鄂,组织北伐别动队,配合国民革命军北伐。1928年后,历任宜昌征收局局长、襄河视察专员、汉川县长等职。晚年信佛。建国后,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参事室参事、湖北省人委参事。著有《新中华民国》、《忧危论》等
向海潜辛亥革命参加者、会党领袖,字松坡。大冶人。清末入湖北新军等三十二标当兵。常与会党结往。曾在武昌组织“群英会”,仿梁山泊博士,基本会员为108人。武昌起义时,任湖北军政府参谋,曾赴湖南联系会党。1912年2月,为反对孙武和黎元洪倒行逆施,发动群英会暴动使孙武辞职。1913年后参加反袁,后又投入反对段芝贵、王占元在湖北残暴统治的斗争。此后,继续以湖北为中心,发展洪门组织,并联络遍及长江流域的会党。1940年,因反对蒋介石而被通缉。后秘密在桂林任李济深高级顾问。1946年,由重庆到上海,组织洪兴协会,任理事长。不久,由出任中国新社会建设协会理事长。上海解放前夕,被国民党特务押上飞机,送往香港。到港后,曾派人到上海表示拥护人民政府,但不久病势。
向氏家规
余寡闻藐见安敢妄事臆说然于前言往行凡可为子孙诵法者不惟口述之而必手录之无非于垂戒于后人云尔
训为父母
父严母慈天性为然然严所以保子之心若太严子反畏惧不前智识颠倒母所以保子之身若太姑息之害甚于不爱总之以得中为贵为父者须身先之善养之故人乐有贤父也
训教子弟
少年子弟不可令浮闲无业以至身无所关心无所束必流入*酒赌博之中荡其家产坏其品行惟于贤者教之读愚者命之耕或贸易或习艺各有一业方可不然虽遗千金有何益哉
训事父母
父母俱存乃天伦乐若好货私妻嗜酒纵色不顾所生凡此子孙不如无嗣盖人子于亲在之日当服劳奉养菽水承欢若欲养而亲不在虽椎牛以祭何如鸡豚之逮亲存也
训友兄弟
父母而下惟有兄弟孩提之时自相亲相爱及长各有室或因财利或听妇言多致参商亦独何殊不知患难相顾虽有友生莫如兄弟惟一友一恭各尽其道期善矣语曰兄弟同居忿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情儿孙作样看念之哉
训和夫妇
语云夫妇和而后家道成和之非言戏也若言戏语动生大盖妇虽贤惟频繁中馈司服酒食之而外事不得与焉礼云外言不入内言不出言有别也至于鸡司晨非家之幸白头相守道莫如敬
训睦家族
语云一代亲万代族即帝王之胄尚同姓之欢况士庶乎一族之中我若出人头地乃祖宗积德所致凡族中失所之人失所之事不可视如陌路当以富济贫以贵提贱以贤诲愚在我未必常处于顺在彼未必终处于逆恐我转眼如彼亦以陌路视我矣此日远日疏骨肉之所以离间也
训和乡党
乡党邻里居址甚近凡牲畜之浸害童仆之争言语之相角行事之错误势不能免惟在以心体心彼此相容但求反己不可责人方是良策若不忍小忿遽生嗔怒自恃财势智谋必欲求胜万彼此不服必至仇怨相寻终无了时矣
训友朋友
朋友即甚相得未必事事如意一言一事之不合且宜舍忿不得轻相嗤骂亦不必逢人说恐怒过意回无再对又恐他友闻之各有自心所以交友之道惟贵惟敬
训居家
居家以勤俭为本谚云大富由命小富由勤勤诚善矣然美德而太俭又近乎悭自度多处之地稍留不尽可也若悭吝太甚未免有俗恶之态岂不为人所鄙
训置田宅
人于田宅必求方圆俗说买尽天下有田何必日久营营为儿孙作马牛哉要知无田宅则无根基多田宅反累子孙田止求毂种宅止要安身昔茅季伟之诗云多置田庄广修宅四买尽犹嫌窄雕墙峻宇无歇时几日能为宅中客闻此不可戒哉
训联婚姻
凡婚姻者有女当则婿有子亦当择妇若娶妇先问妆之厚而不论女子之贤否鲜不败德家间离骨肉盖良妇为起家之本务在配德苟得勤慎贞贤之妇必能孝亲和家若嫁女止求富家巨户不察儿郎邪正及于妇之后凌虐相加父母闻之已晚矣
训输国赋
钱粮输纳自有定期供应自有大例惟预先设办依期急公庶免公差催扰若手中空乏亦当出息称贷若迁延时日催者受比较之若我亦终不免则何益哉
相姓,在全国人口约有162万,在各姓中排第320位,占全国人口的0012%。夏朝有一个帝王叫相,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相氏-姓相的名人-相姓起名字-相姓的起源与家谱,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相氏-姓相的名人-相姓起名字-相姓的起源与家谱1相氏
分布地区
西河郡:战国时魏置。在今山西、陕西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
巴郡:战国时秦国取巴子国之地置巴郡,在今四川省重庆市一带。
历史来源
「相」源出
相(Xiàng)夏朝有一个帝王叫相,他的后裔支庶子孙,有的就以祖上的名字作为姓氏。另外一支相姓出自子姓,商王河亶甲居住在相地,后来又迁都他处,而仍然留居在相地的人,便以相作为姓氏。相荣是晋代的著名辞赋作家。相士芳是明朝文士,举为进士后当官,善诗文。
相姓何来来源有二:
1、出自姒姓,是夏朝王族的后代。夏朝有帝相,是夏王仲康之子,其后裔支庶子孙,有的以祖上的名字为姓,称相氏。
2、出自子姓,是商朝王族的后代。商王河禀甲原居于相,后又迁都,留居相地者便以地为姓,称相氏。
堂号
"讽德堂":后秦人相云,善讽。姚兴好佃猎,有时损害农作物,无人敢谏。相云作了一首《德猎赋》,大意是猎者也要讲德,绝对不能伤害庄稼。对这一讽刺作品,姚兴读了,大加赞赏,赐了相云金帛。姚兴的行为也有所收敛。
家族名人
相氏-姓相的名人-相姓起名字-相姓的起源与家谱2相姓何来
相 威:元朝国王速浑察的儿子。喜请士大夫,听读经史,论古今治乱,以及直臣尽忠,良将制胜等事,以故临大事决大议。博学多闻,言必中节。因伐宋有功,授征西都元帅,拜江淮行省左丞相。
相 礼:明代诗画家,能诗善奕,当世无敌。
相世芳:明朝人。正德年间进士,历
孔子五十三代弟子名单
本文2023-10-25 19:48:2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39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