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家谱,是李氏的家谱
湖北省
石首华容“百官堂”五世祖李永思首撰族谱时编了二十派:金水木火土,谦良本性同,中和承祖德,豫顺必兴隆。在一九四八年,第八届续谱时又增编了二十派:有美循先绪,绍闻广太昌,贻谋裕久远,兰桂定腾芳。
湖北宜昌夷陵区李氏字辈:士大三单光,宗国传发祥,华堂开泰运,世代启远昌。
湖北利川团堡李氏派语:珍惜洪昌国,永远乾坤定。
湖北仙桃李氏派语:尧锡永楷烈再明。
湖北襄阳李氏:银显富贵洪万春,君向明亮德久承。
湖北房县李氏:秦世克国正诚修,齐至身兴定安静,大学治道载明春,本德余大有可进!
湖北红安李氏:李氏——辉宗承大业,作述绍其堂。——红安七里坪圣人湖、红安城关门前李家、张家堰、李太、李安、松林洼一带。
湖北孝感:方正端凝,启延宗庆;统承宏绪,基贤继盛;显扬先业,邦家之光;文章炳耀,永世其昌;
河南省
河南台前清水河李氏字辈:金保怀秀清,永春富常明。(续)
河南省汝州市寄料镇李氏字辈:绍在永文继。三元金江长。
河南省汝阳县小店镇李家村陇西李姓:忠孝性生,灵明学成。(续)
湖南省
湖南张家界桑植县派语:金明左国进。
湖南宁乡李氏派语:鞠公口占原派:崇志奉正宗,祖方应兆龙,荣华发达茂,永远曜先公。一修原派:文光恢世绪,良泽启廷封,长振家声大,祯祥国祚雍。三修新派:忠孝功名显,诗书道业隆。派次:宏开景象,家世克昌,承宜祖德,永锡贤良。
湖南沅江李氏派语:景继修凤玉应,春世时之成,大学文名显,鸿勋泰运新,克勤功益懋,遵道治常隆,守训承先志,敦行尚本真,有恒斯建业,能立定增荣。
湖南茶陵(衡山)李氏字辈:排行原诗:天全基李祚,华胄经商传,福国护宗祖,元长世德亨。排行新诗:光宗在立本,萃植待春来,万甲和孙懋,群英象子开,向阳真泰遇,守正乃良材,有道芳声大,逢年可作梅。
甘肃省
陇西堂李氏派语:国正添必茂,高腾秀起彰,宗荣征瑞庆,祖泽远光昌,德盛繁家祉,修悠发久祥,于时增振耀,弈稷衍其行。
甘肃陇西李氏初定派语:经纶道节展奇才,辅佐天家登相台,宪章祖训扬先泽,洪起心传庆方来。重定:经纶承祖泽,光裕振家声,肇建洪模永,宗支裔代荣。
陕西省
陕西安康李氏派语:治定来全,忠孝贤良,承前育后,兴宗耀祖,先彰正义,永显文武,春,德,大,聪明睿智,玉彩金颜,本支百世,用从先进,翰章忠政,克广德新,高雅俊秀,仁义谦真,文武双全,安邦定国,增光耀祖,福寿添升,千年富贵,万代荣昌。
安徽省
安徽潜山道德堂李氏派语:宗仁道春初 光长世高尚 立显承宏先 德广扬昌远 支蕃启吉良 根本植伦常 祖志培经学 家声积善芳 材华传国代 恩义达邦乡 兰桂阶庭茂 筠松节序彰 同林时旈秀 绍述庆钟祥。
安徽宣州文昌李氏:维高居
1 李姓来源 "李"是我国五大姓氏之一上古殷朝末年,有个贵族叫理利贞,为了逃避纣王的迫害,随母亲逃亡,到一处躲在李树下,又吃李子充饥,一生难忘,就改姓为李李利贞的十一世孙李聃,就是大家熟知的老子老子是思想家,后来被尊为道教始祖到了唐朝,皇帝姓李,并且常常对功勋卓著的大臣们恩赐李姓李姓历代先人还有如:〔李冰〕战国时在四川做郡守,修成都江堰,造福人民几千年〔李白〕唐朝大诗人,诗豪放,喜饮酒又叫李太白,后世的酒家尊他为神圣文人心目中,他是诗仙〔李自成〕明朝农民起义军领袖〔李时珍〕明朝医学家,著《本草纲目》〔李东阳〕明朝诗人,茶陵诗派的首领 指树为姓 "指树为姓"是李姓生成的最早根源 据《秘笈新书》引《姓纂》及《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记载:"李氏,帝颛顼高阳之裔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咎繇(皋陶)" 皋陶,为东夷部族首领,活动中心在偃(奄),即今山东省曲阜市《史记正义》引《世纪》说皋陶"生于曲阜曲阜,偃地,故帝(舜)因之而赐姓曰偃"这就是《左传》中所说的"天子因生而赐姓"皋陶,在尧为炎黄夷联盟首领时,任理官,即掌管司法的长官《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他主持制定了五种刑罚(墨,劓,(非刂),宫,大辟),并依照罪行的轻重来量刑治之,还对不用五刑的罪人分等流放,使天下人心信服传说皋陶专门训养了一头名叫触(角圭) 的独角奇兽,这奇兽有一种特异功能,那就是能辨善恶真伪它一遇见有罪的人,就会用尖利的独角去冲撞;一发现谁在说假话,就会怒气冲冲,令人生畏皋陶用这样的奇兽断案,真是再好不过了所以,皋陶以善理刑狱著称于世神话毕竟是神话,可这个神话故事却把人们带到遥远的上古时代,仿佛看到皋陶正直而果断的形象 正是由于皋陶崇高的名誉,所以至舜继位后,仍用皋陶为大理于是,天下罪恶得以平正,人们安居乐业任职期间,皋陶多次提出贤明的谋略,认为治天下须慎修其身,特别强调"知人"和"安民",他的主张深得舜帝赏识舜帝以皋陶最贤,将他作为继位的候选人但是,舜帝还未来得及把帝位禅让给皋陶,皋陶就病逝了 皋陶死后,"葬之于六"《史记》引《括地志》云:寿州(安徽)安丰县南130里,故六城东),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以后六便成为一个偃姓小国楚穆王灭之,无谱皋陶有长子伯益,《帝王世纪》说:"伯翳(益),为舜王畜多,故赐姓嬴氏"可知,伯益因善训鸟兽而被舜帝赐了嬴姓,成为嬴姓部落的首领皋陶的次子名仲甄,又叫仲偃,仍以偃为姓以后,偃姓奉皋陶为祖,以姓为氏皋陶之后,历虞,夏,商,26二十六世为理官按照古人以官为氏的习惯,故称皋陶及其子孙为理氏以官为氏的理氏,传至理征时,任商纣王的理官,时商纣王昏庸无道,沉湎于女色,理征屡屡进谏,执法不阿,为昏*的纣王所不容,终遭亡身之祸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带着幼子利贞逃了出来,奔于伊侯之墟(今河南境内),饥饿不堪,见一树上结有果实,便采了来吃,母子得以活命其后,利贞畏于纣王的追捕而不敢姓理,于是以"木子"救命之恩,改称李氏这就是后来"指树为姓"之说按此说,李姓之始当在商末周初 由上可知,李姓以皋陶为血缘始祖,是偃姓的后裔,曾以官为氏称理姓据清儒秦嘉谟所辑《世本》案:古理,里,李三字并通《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皋陶为大理,而《管子法法》记载:皋陶为李(理);《史记·魏世家》记为"李克",而《韩诗外传》则记为"里克",等等因而,李姓以做作理官的皋陶为血缘始祖之说,实不为妄皋陶作为李姓的血缘始祖,他正直果敢,富于创造性,功德高深,是李姓子孙的楷模和骄傲而按照"指树为姓"的说法,刚直不阿的理征之子利贞,当是李姓的得姓始祖 李姓由来 李姓之"李",最初指的是一种植物――李树,属蔷薇科但李姓的直接来源却是商朝官名大理 李姓的来源,与原始人类的淳朴生活习惯有密切联系最初的"李"指某种植物,如《说文》所云:"李,果也"李树,属蔷薇科,为落叶亚乔木,高丈余李子,就是它的果实,球形,至夏成熟,红色有光泽,味酸甜,供食用,一名嘉庆子随后,"李"随着汉字形义的推移而与法理,星象等含义相通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姓,则见于《通志o氏族略o以官为氏》:"李氏,皋陶为尧大理,因官命族为理氏商朝半年,理征改为李氏" 有人把我国几千个姓氏归类排列,其中以植物为姓氏的,诸如花,草,树,苗,林,木,杨,柳,桃,李,桂等,有一二十种这可以追溯到远古氏族的图腾崇拜然而李姓最早的含义却不在植物,而是理官之"理",至商朝时期才向植物之"李"转化从远祖皋陶到大唐脉裔是李姓由初萌到壮大的历程李姓血脉中的12个政权,58个帝王,无数将相名臣,大多出现在这个时期 在中国姓氏发展史中,李姓见诸史籍在周之后《国语·郑语》中的祝融之后八姓,《晋语四》中的黄帝之后十二姓,以及《左传》所载的西周二十姓,都未见李姓《姓解》也说:"周之前未见有李氏"《史记》载:"自周有老聃,姓李"此后李姓见载逐渐增多关于李姓的来源,归总起来,有如下五种: 第一,传说中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曾任尧,舜的大理之职(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为理氏(古字中"理"与"李"相通) 第二,老子因祖辈为理官,遂以理(或李)为氏又有老子为李氏女所生之说传说李母怀胎81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腑而生,"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此指树为姓,历来被称为"妄"说 第三,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的后代有李左车,其后为李氏 第四,北魏叱李氏所改 第五,唐代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罗等氏因建国有功,被赐李姓 李氏来源的五种说法中,前三种在《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中合为一源,皋陶,老子,李左车为同一世系中的人物对此,早已有人提出疑问《升庵集》卷50《李姓非一》中则说得颇为尖锐,认为"陇西之李与唐室之李不同族",《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圹附会枉撰,媚时之说" 陈寅恪也曾对李渊的祖先进行过考证,认为李渊的祖先可能是赵郡李氏之后,而不是陇西李氏之后,因其族葬在赵州昭庆县(今河北隆平县) 由上可知,对于《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中所记的世系,世人是有争议的然而,众多的姓氏学著作中,记皋陶为李姓之祖则是同一的至于大唐宗室李氏是否不属汉族而为"夷狄",也无确凿证据,以西凉来断其民族,恐怕太武断而陇西李氏与赵郡李氏本来就同出一祖,因而追溯李氏之源流,仍不妨以《唐书·宗室世系表》为主要依据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正是由于唐朝对李氏宗族的考证和详细记载,才有今天李氏宗谱的完整存在,像李姓这样将其族源详细载人正史的,并不多见这与其他姓氏多为家族传抄家谱,记载族源相比,自然更为可靠,详细
《潮汕百家姓》 李平田,李火德(唐李浦第27代孙、福建上杭丰朗开基祖)裔孙福建漳州人,号墩晦,生于宋咸淳元年(1265),元大德十年(1306)进士,任礼部员外郎,任满归梓,为避乱由漳州入潮,定居潮阳新兴乡草场山龙尾(今和平镇)。其子孙分散居住于临坤、和平、凤山和棉城李厝巷、双望及简朴、两英、圆山、林招等地。李平田五世孙李龄,明天顺元年(1462)任江西提学佥事,其后代称为棉城桃花仙井学祖派,子孙多散居汕头、潮安、梅县等地,棉城居住人数较少。李平田裔孙李岩海于明万历(1608)迁徙今铜盂镇溪边村,其后裔再迁潮阳、揭阳等地。 明代江西提学李龄(潮阳棉城人)告老回乡于潮阳修建学宫,传播宫廷音乐;其后任广西付使的陈惇临带回宫廷赐与的一班乐师歌伎。故潮阳素以笙、萧、管、笛为主器的“笛套音乐”闻名。 2014-09-16 16:18:59 补充: 火德公,据我近日走访、考证。初步结论:火德系属于李侗五代孙,祖籍汀州宁化石壁(宁化县泉上镇李家坊)。有几份古族谱作为佐证:见谱系(长汀木德公房族谱)、《李氏族谱序》 道圣公(圣郎又名燔公),宋进士,枢密院副使,葬于清流县里田村内。生子孟公(又名奇公),孟公生子珠公,珠公生六子:金、木、水、火、土、田。珠公迁石壁,由于宋末兵乱未能在石壁久留,于是金德公留住淮土、禾口一带,木德公徙迁长汀开基,成为长汀李氏世祖,子孙居长汀、清流、长校一带,见谱系(长汀木德公房族谱)。火德公徙上杭胜运里丰朗乡开基,成为上杭李氏开基祖,其子孙布居闽西南、广东一带,是信甫位下最兴盛的一支,上杭火德公八世孙“崇诚、明善” 2014-09-16 16:19:08 补充: 一四零六年初修谱,由监察御史春陵何器于一四一一年撰写《李氏族谱序》记载:“……展谱而观,则知李氏乃陇西人也,因祖翁宦游至汀,遂家以汀之宁化属地李家坊(即泉上李坊),宋季鼎沸,火德翁徙于上杭之胜运里丰郎乡,宅柱石而居焉……” 2014-09-17 10:38:37 补充: 李氏四路入潮——浅谈潮汕李姓源流 李姓产生于商末周初,李原为理。李姓的始祖皋陶,据传是上古东夷族首领少昊氏的曾孙,生于山东曲阜,曾继任东夷族首领。父系氏族社会后期,舜为部落领袖,任命皋陶为大理(古代掌管刑狱的长官),后来称为理官。皋陶以善理刑狱著名于世,安定了社会秩序。后来以官职名称,命名为本族姓氏,称为理氏。 2014-09-17 10:39:07 补充: 李氏得姓3000多年 商朝末年,纣王暴虐无道,诸侯反叛,皋陶的后代理征任州官,出于忠心,虔诚地指出纣王的过失并劝其改正,结果遭到杀害。理征妻带着幼儿理利贞出逃,逃到废弃已久的旧城时,母子饥渴难忍,到处寻找食物,终于发现树上残存的果实(即“木子”),将果子采摘下来充饥,保存母子性命。母子俩辗转到达河南东部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定居下来。为了铭记“木子”保命之功,理利贞将木与子上下组成为李,作为自己的姓氏,改称李利贞。得姓至今已有3000多年。 2014-09-17 10:39:53 补充: 李姓人经历几次大迁徙 一、两汉时期,李姓人在全国各地又有许多新聚居点。如《史记·老子列传》记:李耳(老子)的孙子李宫,李宫的玄孙李假,在西汉文帝朝廷做官。李假之子李解,任胶西王刘太傅,留居胶西国治所高密(今山东高密县西南),继而向南发展至湖北、湖南、广东等省。如东汉时交趾刺史李进,后落籍高要县(今属广东)。 2014-09-17 10:40:11 补充: 二、唐代李姓的南迁。唐代战乱频仍,避乱等诸多原因,有不少李姓人迁往福建、广东。主要有二次南迁:1、随陈政父子入闽。唐代初期,朝廷派遣陈政任岭南行军总管,率兵前往闽南平息蛮僚啸乱,后来其子陈元光继任,平定了啸乱局势。其中有不少李姓人辗转进入潮汕。原河南固始籍将军李伯瑶随陈政父子入闽开发漳州,功勋卓著,留守漳州。其子孙散处福建龙溪、漳浦,广东潮汕等地。 2、随王氏兄弟入闽。唐末及五代时,中原地区长期动乱,河南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率众起义,及后在福建创建闽国。河南又有一些李姓人随王氏兄弟入闽,定居莆田、晋江等地,后又向西发展,分布于潮汕地区。 2014-09-17 10:40:29 补充: 三、“靖康之变”后南迁。北宋靖康元年(1126)冬,金兵攻破京都(今河南开封)。翌年4月,金国贵族掳徽宗、钦宗二帝和宗室等数千人北去,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1127年6月,康王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南)称帝,史称南宋。中原人多次大规模南迁,其中有许多李姓官绅士民,及抗金义军中的李姓人南迁。如李兴领导一支抗金义军万余人(其中不少李姓人),南渡归附南宋,及至流入福建、潮汕等地。
李姓一族起源于山东曲埠,在商朝末年,纣王无道,诸侯奋起反抗,李氏族群便逃难到河南苦县;又经历两汉,唐、宋的战乱,再向南逃避战乱,迁徙入福建、潮汕等地; 定居潮汕的有十多个李姓家族,其中李综家族先安居在潮洲城,他的五世孙李敏再迁居于荔湾都仙市里,即现今的澄海,所以李敏应是你的祖先; (李明山一族则定居于潮洲城内北门面线巷,他的第十代孙就是长实集团的李嘉诚);
广东四会岗咀李、桥下李、江西南昌霞庄李、都是李世民第八子李贞(越王)后人!族谱上有详细记载!从到广东广州(古番禺、又名趾州)到迁到四会开基再到民国三十二年都有记载!有上千年的族谱记载!!广东四会岗咀李旧族谱记载宗祠的对联!脉接盛唐,喜玉叶金枝,派衍绥江绵瓜瓞
源开有宋,幸龙章凤诰,多传岭表世簪缨(听说广宁古水李氏祠堂也有这对联!还有(祠分两省发凤翔衍绥水派南昌本本源源世建蒸尝联一脉、祀合众房来井郁连鹜冈通新路跄跄济济堂开血食纪三宗)广东四会岗咀李春秋祭联
历史评价
太常:故越王贞,往者愿匡宗社,夙怀诛吕之谋;乃心王国,用击非刘之议。以兹获戾,上悼圣心。谨按谥法‘死不忘君曰敬’,请谥曰敬。[6]
李隆基:故蔡州刺史、越王贞,执心不回,临事能断。粤自藩国,勤于王家。弘道(683年)之后,宝图将缺,怀刘章之辅汉,追郑武(郑武公)之翊周。遂能奋不顾身,率先唱义。虽英谋未克,而忠节居多。[6]
刘昫:武后斫丧王室,潜移龟鼎,越王贞父子痛愤,义不图全。毁室之悲,《鸱鸮》之诗,伤矣!比齐祐之妄作,岂同年而语哉![6]
宋祁:贞善骑射,涉文史,有吏干,为宗室材王。[7]
《唐故太子少保豫州刺史越敬王墓志铭》:黄云萧索,紫气氤氲。发祥降祉,吐曜腾文。于万斯年,必百代祀。永锡尔类,钦哉不已。克岐克嶷,知微知章。褰帷受委,仁声孔敭。历数遘屯,宗枝靡讬。翻然凤举,奋矣龙作。风飞电扫,欱野喷山。丘陵反复,轮毂朱殷。天命匪忱,不利攸往。僵仆大憝,沈潜朽壤。申冤复祉,爰洎我朝。潜灵秘景,陟降云霄。旌旆逶迟,笳箫断绝。草冷烟覆,松寒雾结。鸡鸣泉路,犬吠云中。庶神仙之可讬,播金石于无穷。[8]
死后复爵
神龙元年(705年),李显复位,敬晖等奏李冲父子死于社稷,请复爵土,唐中宗恢复了李贞的李姓和族籍,但恢复爵位遭到了武三思和上官婉儿的反对。
开元五年(716年),唐玄宗将李贞、李冲重新改葬,追谥号为敬,并指派许王李素节之子李琳嗣越王位。琳薨,爵不传。李贞最幼子李珍子的后代流岭南,数世不能归。开成年间,后代孙女女道士李元真带着四世灵柩北还,求祔越王的坟墓。唐文宗诏嘉悯,敕宗正寺、京兆府为访其兆,非陪陵者听葬。
李氏家谱,是李氏的家谱
本文2023-10-25 19:31:4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39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