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怎么编写?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1收藏

家谱怎么编写?,第1张

家谱的封面

家谱的形式

家谱的主体形式,叫世系图,长这个样子

世系图分为宝塔式图谱、树系图谱、线性图谱和牒记式图谱(无图,曾以是以文字叙述先人事迹)

树系图谱

线性图谱

再来说说,为什么要写家谱呢?

目的是记载自己家族的光辉史,以及记载家族的历史和发展。

一般是家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家中德高望重的人提出,我们是不是该写家谱了。大家一致决定好,然后如果祠堂的钱够,那就直接从祠堂拿钱,开始写家谱。如果祠堂没钱,那就大家捐钱。如果是家族第一本家谱,那就由德高望重的人决定辈分什么的。

现在有很多人没有家谱了,可能是由于迁移或者其它原因造成的,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可以两种办法解决,一是回到原来的祖籍,请家谱;另一种就是重修家谱。

家谱的内容都有什么?

一、写清楚姓氏源流。

意思就是同一族姓的来源、迁移等。中国上下五千年,渊源古老,如果没有家谱,后人就很难搞清楚。每套《家谱》都认清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二、写清楚堂号。

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者是史祖自创。

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诸侯国名,地方府、州、县名。也有很多姓氏同为一个堂号的,比如:王,胡这两个姓的郡望都是“清河堂”。

自创的,例如:杨氏的“四知堂”寓意“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为人风范。很多重修家谱的情况,只能用自创堂号。

三、家训和家族的历史。

很多家谱中,都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流传到后世了,比如我们熟悉的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

家训大致包括了以下内容:

(一)、注重家法、国法

(二)、和睦宗族、乡里

(三)、孝顺父母、敬长辈

(四)、合乎礼教、正名分

(五)、祖宗祭祀、墓祭程序

四、有功绩和品行之人的传纪。

一般分为:列传、内传和外传等。列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功绩男子的传记;内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品行女子的传记;外传是记录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传记。传记中多配有该人的画像或关于该人的故事图画,用词以真实平朴为重,最忌溢美之词。这也是评价一部“家传”水平高低与否的重要标准。

五、家族中人的诗文著作。

以家族中名人所写的诗文著作为主要内容,也收集本族人与外人的书信来函,以及经籍、表策、碑文、书札等,有的还有版画、肖像画、版本作品、名家书法、歌曲等。在这部分进行续补时,更需精心挑选,慎重录入,把最有价值和代表性的文献传给后代。

六、祖先、老照片、风水图等。

这里的祖先、老照片好理解,其中风水图主要只祠堂图、墓土。祠堂是供奉先人的地方,所以在记载和刊载建物版图、描绘实状,甚至详记地理方位。有的族谱中还要把故居和村庄图放上。

最后补充一点,女孩可以上家谱吗?

古时认为,女孩是嫁给别人的就是别人家的人了,不过也有例外,就是终身不嫁的女性,就有机会上家谱,当然女孩子是没有权力拥有家谱的。不过现代修家谱也有例外,因为有可能小辈都是女孩子了,所以也有女孩保存家谱、传家谱和修家谱的情况出现。

男友给你看他的家谱可能有多种含义,具体要根据他的个人情况和语境来分析。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解释:

1 他想让你了解他的家庭背景和历史:家谱是他家庭的一部分历史和传统,他可能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事情,希望你能够了解和尊重他的家庭。

2 他想让你了解他的家族价值观:家谱通常反映了家族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他可能希望你知道他的家族文化,以及他对这些价值观的看法。

3 他想让你了解他的家族关系:家谱也可以显示家族中的亲戚关系,他可能希望你知道他的家族成员和其他亲戚。

4 他想让你了解他的家族财产:家谱可能还包含了家族的财产和遗产,他可能希望你知道这些信息,以便更好地了解他的家庭状况。

总之,男友给你看他的家谱可能有多种含义,具体要根据他的个人情况和语境来分析。如果你不确定他的意图,可以和他交流并询问他的想法。

景氏图腾

景姓来源

一、出自春秋时期的楚国公族,是由楚大夫景差而来的姓氏。相传,景差是楚国贵族,人仕后官至大夫,子孙为了加以纪念,便以他的名字为姓,成为最早的一批景姓人。

传说中的黄帝是中华民族共同祖先之一,与炎帝齐名。炎、黄二帝相传是同母异父兄弟。

黄帝原姓公孙,因为长期居住在姬水一带的轩辕之丘,就改姓姬,号轩辕氏。以后因封国在有熊,又号有熊氏。他生活的时代大约在4500年以前,活动的地域大体在今天陕西、河南、河北沿黄河一带。

炎帝,相传是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一说即神农氏,是姜姓部落的始祖,生长在姜

水附近。姜水在今陕西省岐山县的东面,是渭河的支流。又传说炎帝陵在今陕西宝鸡,湖南酃(1ing)县等地。

相传炎帝末年,道德衰败,社会混乱,诸侯之间互相侵伐。南方几个黎族的首领蚩尤带兵北进,一直攻到河北涿鹿的原野之上。黄帝率领部队与蚩尤在此展开了一场血战,最后将蚩尤军队包围起来,全部消灭,并活捉了蚩尤,在涿鹿把蚩尤杀掉了。

以后又经过了多次征战,黄帝在阪泉之野(今河北省涿鹿县矾山镇七旗村)打败了炎帝,使炎帝势力退避到南方。从此,天下安定,黄帝被中原各部落尊推为共同的领袖。后来黄帝部落又与炎帝部落合并,统称华夏族,即中华民族的前身,于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把自己称作“炎黄子孙”。黄帝活了110岁,死后葬在今陕西省黄陵县桥山。每年的清明节,海内外的华人前往黄帝陵,祭祀自己的共同始祖——轩辕黄帝。

黄帝共有4个妃子,一共生有25个儿子,而得姓的儿子只有14人。他的正妃嫘祖是西陵氏的女儿,发明了养蚕缫丝、制作衣服。所以,嫘祖后来又被祀为“先蚕” (蚕神)。她生有两个儿子,一个是玄嚣,一个是昌意。其中昌意生乾荒,乾荒生颛顼,颛顼之孙生老童,老童生有两个儿子黎和吴回,都担任祝融这种火官之神,历史上又称祝融氏。吴回生陆终,陆终之后的季连 (芈姓)一支,楚国诸姓都是由此衍生而来的。在其发展中芈姓形成了庞大的姓氏团体,约略有二百余种,楚公族三大姓之一的景姓就包括在内。

相传,炎帝教民农耕,被尊为神农氏。《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炎帝初都陈,又徙鲁。鲁地的齐国乃炎帝姜姓之后裔的所在地。相传春秋时,齐景公之后乃以景为氏。

二、出自战国时期的齐国,也与公族有关。周敬王时,齐国国君杵臼去世,谥号为景,世称齐景公。他的支庶子孙以他的谥号为姓,也姓景。

周代贵族,生前封爵位,死后有谥号。谥号是一种社会地位与精神荣誉的象征,故贵族的谥号也成为其后裔之姓氏。春秋周敬王时,齐国君主杵臼去世,谥号为“景”,史称齐景公,其支子即以谥号之“景”为氏,景丑、景春,为其后裔。

三、改姓、冒姓

改姓 因某种特殊原因,不得不更改。常见的有帝王赐姓,避讳改姓,避祸改姓,复音姓氏单音化等等。还有一些少见的改姓现象,即单音姓氏复音化,以及避耻改姓、避嘲改姓等等。此外,在姓氏发展史上,因音讹与省文也是常见的两种改姓现象。明代忠烈之士景清,本耿姓,后改姓景。景清的改姓,到底应属于何因,至今仍未找到有关文献,有待进一步考证。

冒姓 是改姓的一种,系因被人收养,或因母改嫁,或为赘婿等等,而改取他人之姓。如三国时期的曹操本姓夏侯氏,因其父为曹腾收养,遂冒姓为曹。

旁族别支

景氏的主要渊源有二,一是黄帝一支,楚国,芈姓的后裔;一是炎帝一支,姜姓,齐景公的后裔。与其同源的姓氏主要有:

昭氏,芈姓,楚公族也,以族为氏。《楚辞》云:昭、屈、景,楚之三族也。

伍氏,芈姓,楚大夫伍参之后也。

能氏,楚熊挚之后,避难改为能氏。

鬻氏,芈姓,楚鬻熊之子鬻拳之后也。

班氏,芈姓,楚若敖生斗伯比,伯比生令尹子文,为虎所乳,谓虎有斑纹,因以为氏。

翠氏,芈姓,楚将景翠之后。

苗氏,源出于芈姓,是以地名命名的姓氏。

成氏,芈姓,春秋时期,楚国君的儿子字成虎,他的后世子孙取其“成”字为姓,亦称成氏。

建氏,芈姓,楚太子建之后。

屈氏,芈姓,楚公族也。是以封地命名的姓氏,春秋时楚武王的儿子瑕任楚国莫敖,被封在屈邑。

潘氏,芈姓,周代楚国王族的后代。

尚氏,姜姓,齐太公之后也。

桓氏,姜姓,齐桓公之后,以谥为氏。

查(2ha)氏,源于芈姓。春秋时,楚国有公族大夫封邑在查,其后代子孙称查氏。

荆氏,源出于芈姓。西周初年,楚国先君熊绎被封在荆山一带,国号为荆,直到春秋初期才改为楚国。楚文王以前的荆君,有庶出子孙以国号为姓,称荆氏。

庄氏,春秋时楚国君旅,死后谥号为“庄”,他的后世子孙以其谥号为姓。

熊氏,商末鬻熊之后,楚国公族以芈为姓,国君以能为氏。

四、少数民族中的景姓

满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

满族称姓氏为“哈拉”,称家族为“穆昆”。最初一个哈拉就是一个穆昆,后来随着人口繁衍,家族分支与“随任驻防”,调往别处。原来的穆昆又分化出数个新穆昆。他们的得姓途径和汉族有许多相似之处。以居住地为氏,以部落名称为氏,还有帝王赐姓,沿用女真族旧姓,因分居、迁徙改姓等情况。除此之外,还有满姓汉化,即指满族使用汉族姓。其中的随名姓之说,从这里可以寻找到满族中景姓的得因。随名姓有两种形式:一是以父祖名字中的一字作为子孙的姓氏,这与先秦汉族“以王父之字(或名)为氏”是一样的;再一个是以本人名字的第一字为姓。由于满姓译成汉文长达好几字,称呼起来不方便,因此往往称名不称姓(族姓),因而在长期的习俗中造成了以本名第一个字为姓的做法(当然他还有自己的族姓)。《清稗类钞》也云:“满蒙两族之姓氏,不著于世,辄以其名之第一字,相呼为姓。流俗不察,遂以为其祖父子孙不同姓矣。”

满族中的景氏名人还为数不少,景固勒岱、景安、景廉、景星、景善等,将在以后章节中予以介绍。

朝鲜族 主要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州地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朝鲜族的主要聚居地。中国朝鲜族的近一百多个姓氏中,景姓也占有一定比例。

中国朝鲜族人的祖辈是从朝鲜迁移过来的。17世纪末开始零星迁徙,到19世纪 60年代中叶以后,当时由于朝鲜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再加上1869年其北部遭受大饥荒,使得大批朝鲜灾民陆续迁入我国延边地区定居下来。

阿昌族是居住在我国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潞西及保山专区的腾冲、龙陵等县,其中约90%的人口聚居在陇川县的户撒区和梁河县的遮岛、大厂区。阿昌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汉族文献中对阿昌族先民的记载始见于唐代,“阿昌”这一族称是在元代开始确定的。据史书记载,阿昌族的先民早在 13世纪就已居住在今保山、腾冲、梁河一带。从明代起,大批内地汉族移进阿昌族地区,对阿昌族的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特别是户撒、腊撒地区,至今仍有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建筑物和墓碑,具有汉族文化的特点。阿昌族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风俗习惯、宗教、姓名等方面都受到汉族的影响。

阿昌族取名一般取褒义,寄寓美好的愿望。同一辈分的兄弟姐妹,名字中的一字多取相同的,或有某种关联的字,这点与汉族有共同之处,从名字上即可看出是否属同辈。

傣族,傣族人原本无姓,后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而陆续得姓。有的是因为傣汉通婚,傣族姑娘嫁给汉人,生了孩子用父亲的姓;有的是学校老师为了便于称呼而给定的姓;更有趣的是“生随师姓”,解放后,学校里出现了老师姓什么,全班同学都姓什么的现象。

家谱家谱文件家谱文件景姓家谱介绍 景姓家谱介绍

谱牒学与姓氏学密切相联,互为影响、补充。如果说姓氏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姓氏的来历和发展演变,那么,谱牒学则是研究“一家一姓之史”。所谓“谱”,即按照事物类别或系统编成的表册,如家谱、年谱。所谓“牒”,系指古代的书板,如玉踩、金牒,特指谱牒。谱牒学中的“谱牒”,即家谱与玉牒之总称。家谱俗称族谱或宗谱,又称家乘支谱、世谱。皇族的家谱称作玉谱。总之,谱牒是一个家庭或宗族的世,系表谱。

据《史记》记载,不但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代(夏、商、周)上古“中国”地区的华夏族古帝是源出黄帝同根同宗的本家,而且周边地区古代其他民族也出自黄帝一系。如《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颛瑞高阳。”高阳(黄帝之孙)生称(即伯服),称生卷章(即老童),卷章生重黎、吴回,吴回在帝喾时主管火政,号祝融氏。吴回生陆终,陆终生昆吾、参胡、彭祖、郐人、曹姓、季连等六子,分衍出己、董、彭、秃、坛、曹、斟、芈八姓(祝融八姓)。其中,第六子季连(芈姓)的后裔鬻熊为楚国的开山鼻祖。

景氏源自芈姓和姜姓,是一个较为古老的姓氏。它也承继中华民族传统,有自己的家族文化,修家谱也包括在内。但因天灾人祸,目前仅看到的是收藏于上海图书馆和河北大学图书馆的:浙江“余姚周行景氏宗谱”,共六卷,景怀燕传辑,民国28年,念祖堂木刻本六册。还有清光绪二十三年吉林四平景姓一支景文玺修的《景氏族谱》。

家谱文件景姓字辈 景姓字辈

辈份字行,又称班辈,字派。它是同一血缘姓氏秩序的标志,同时也起着严格与其他堂、房、支系相区别的作用。此项工作一般要由本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辈制订。多见四言骈文、五言骈文,此习俗至今仍有流传。

浙江《余姚周行景氏宗谱》的辈份字行:

大、瑞、之、传,咸、,阡、、忠、艮。

枚、卜、功、臣,作、善、降、祥。

敷、求、哲、人,明、徵、定、保。

家、用、平、康,奉、先、思、孝。

谋、及、乃、心,(忄享)、德、允、元。

践、修、厥、猷,齐、圣、广、渊。

训、其、成、式,嗣、守、遗、绪。

垂、裕、后、昆,彝、伦、攸、叙。

从十三世起换次轮名,不得紊乱。排行十六句,共六十四字十六条,由本族人腥仙公所编次。

清光绪二十三年景文玺修《景氏族谱》,吉林四平景姓一支辈份字行为:

逢、瑞、增、时、胜,

元、良、宁、先、道。

家谱怎么编写?

家谱的封面家谱的形式家谱的主体形式,叫世系图,长这个样子世系图分为宝塔式图谱、树系图谱、线性图谱和牒记式图谱(无图,曾以是以文字叙...
点击下载
上一篇:三代家谱怎么写?下一篇:家谱内容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