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刘其安老师的《双头坟记》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3收藏

读刘其安老师的《双头坟记》,第1张

刘其安老师的这篇《双头坟记》,我已经不知读过多少遍了,他记录了我寿光卜氏家族清朝中后期的一段千古奇冤。受尽冤屈。极尽屈辱。荒诞、离奇程度不在清末四大奇案之下。就算到现在,十里八乡的一说到“旱包”旱魃都能联想到“卜家村”,“卜家老爷”或“卜家老爷尖尖腚”。在我上溎河联中的时候,同学间打架,如果有说我们是“旱包”,或“卜家老爷尖尖腚”的,我们卜家村的学生都是要一起上,打群架。觉得这是对我们最大的侮辱。荣誉和颜面,小到个人、家庭。大到国家。有时是用生命来维护的

关于旱包的事,在我们村是不能说的,小时候也因为好奇问过我爷爷,但得到的轻则说不知,重则大声呵斥。以后也就不敢问了。

我家有本家谱,我曾试图从家谱中找到这位被人借以拿旱包为名而冤屈致死的族人,但始终没能找到。我也曾寻访过几个长者,他们之间也是互相推卸。你说是他这支股人的,他说是你这支股的人。

我和父亲,三叔等人也曾探讨过我们村发生的这件事情,基本上和刘其安老师写的差不多。所谓的捉拿旱包只是愚弄人的借口和工具,为其行为合法化,正义化。其目的还是掩盖自己的罪恶,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所以说拿旱包是假,杀人是真。 借刀杀人罢了!

双头坟记 刘其安

旱魃,古书记载中专作旱患之怪物。惯能吸湿纳潮、扫云不雨。诸如河湾干涸、土地龟裂、五谷歉收、百草枯萎种种旱象,传说皆此怪所为。故于民间谈之则色变。今寿光、昌乐、潍县三县交界处之溎河两岸,数百年来,代代传下一“拿旱魃”故事,乡民鲜有不信以为真者。

俗语云,无山不出蘑菇,无庙不有冤魂。

大清嘉庆年间,有刘姓居溎河东岸芳林苑,族长名刘琛;卜姓居溎河西岸卜家庄,族长名卜峨。方林苑、卜家庄隔河相望,鸡犬相闻,亲友相连,和善相处。孰料一年秋耕,刘卜二姓因地界之争,以至于干戈相见。卜家户小门低,自然吃亏。讼于官,判刘家以银十两为卜家养伤。刘姓族大人多,且因先祖曾仕元,门第显赫,族人世代不免养成争强好胜、睥睨乡里之积习。故此判一出,刘琛甚觉无颜。恼羞之际,扬言必治卜峨死方休。卜峨得悉,惴惴不安,深以为虑。适卜家庄有一鹅,一日从河湾走失,至芳林苑,啄食田间菜苗,被刘琛撞见。琛知是卜家所养,恨恨然以镰刀挥杀。时有芳林苑一小儿方于溎河凫水,见无头鹅被抛至河岸,尚能蹒跚行走,辄拍手跳足,惊奇叫曰:“卜家之鹅无有头!卜家之鹅命将休!……”飞快传入峨耳。虽是小儿言语,却颇有些话外音透出,刺中卜峨心病,令卜峨甚觉丧气。恐再度生事,辄叮咛族人于溎河内放鹅须好生看管,——也有再不敢放鹅河上者。逾三、五日,刘琛又在族中说些将如何如何与卜家走着瞧等话,卜峨一一知道。思前想后,一种不祥之感涌上心头:刘琛素小肠鸡肚,即芝麻小事亦无不耿耿于怀,且心狠手辣,做事不择手段。今我卜峨恐大祸将至矣。自此更加食无甘味,寝不安席,日日忧虑。是夜榻上无眠,辗转反侧,竟出一佯亡下策以避之。

未几,风传卜峨无疾而终。棺柩置家中,数月未葬。此事民俗中亦常有之,并不足疑。地界争讼事遂亦渐渐归于平静。

然而,墙无不透风,纸终不包火。都是那卜峨做事不密。一日年关将近,外村有人偶来卜家庄卜峨家门外卖肉。卜峨看儿子儿媳不在家,听墙外又无他人,便出门赊买。隔一日,卖肉人要账至卜峨家门。邻人曰:“尔所言白头翁亡已久,岂有其赊账理?”卖肉人大疑,径至卜峨家,尚能辨得耳房内一棺柩前所悬肉,正是前日自己所卖出者。邻人一时瞠目结舌。卖肉人甚觉事之奇怪,匆匆离去,哪敢再来要账?买卖也再不来做。日后此事自然渐为人知。

卜峨有儿媳葛氏,快人快语、口无遮拦。故卜峨佯亡,丈夫未敢以实相告。而葛氏对卜峨之死亦未曾有所疑。再说那卜峨在棺内渐觉日月难熬。又见儿子儿媳日日劳作,拖家带口,心中甚是惭愧不安。时值隆冬季节,当地习俗,家家都喜欢以煎饼为食。可煎饼好吃,做起来费事。葛氏能干,卜峨家煎饼从来皆葛氏一人操办。一夜,卜峨待儿媳睡下,起身于院中推磨做煎饼糊。葛氏于次日清早见煎饼糊早已磨好,遂问其夫谁为。峨子并未多想,只是答曰不知。葛氏遂心生疑窦。又做煎饼时,葛氏将豆米放磨盘上,假装睡下。却不忘于窗格中暗暗窥视。夜半果见一人,蹑手蹑脚,走至石磨前,抱起磨棍,将豆米舀入磨眼,推将起来。葛氏一看,竟是公公身影,大惊失色,推醒丈夫,曰活见鬼矣。民间迷信说法:人如活见鬼,可向四邻讨要白面,至一百家,做成面条吃下,则平安无恙。丈夫便将计就计,以假作真,往四邻讨来“百家面”,哄葛氏吃了,才稍安无事。然而经此折腾,葛氏之活见鬼事,远村近邻又有谁不知。

恐真相败露,卜氏遂以大殡葬卜峨。

恰逢是年大旱,溎河水位猛落。

时光流逝,转瞬又是春节。正月十五那天,红日西落,鸟雀归窠。卜家庄邻村——溎河东岸都昌街,乃一千年古镇,人家富足,地方繁华,故虽逢年景不济,过节却还依旧。夜幕下,但见满街张灯结彩,玩龙舞狮,花炮炸响,欢声如潮,煞是热闹。那刘琛亦来都昌街玩耍闲逛。熙来攘往人群中,忽见有老汉偶脱帽,乃一白头翁,面善大似卜峨。遂尾随其后盯视之,直至白头翁消匿于人群中不见。刘琛归来,不禁疑虑重重:莫非卜峨确成旱魃?果真如此,还会有我刘琛好事?从此少不得提心吊胆,忐忑不安,不觉间生成一大心病。

却说卜峨躲在坟中,哪会闲住。半年过去,竟挖出一地道,自坟室向南竟至数丈,作藏身之所。夏日渐渐来临,夜间卜峨甚觉无聊,便出来乘凉。是时也,田野间蝙蝠甚多,飞来飞去,翩翩有姿。那溎河崖上还生得一种野菜,秸棵甚大,因形似扫帚,当地人亦用以捆扎扫帚,故名扫帚菜。峨老夫聊发少年狂,便顺手拔一扫帚菜,扑打蝙蝠解闷作乐。恰好远远被一夜行人张三望见。张三归来辄大呼小叫,曰夜间遇鬼,于卜峨坟上坟下,持帚向天挥扫不已,直扫得晴空无云。扫罢则盘踞坟头仰天自笑……乡民遂纷纭传曰:旱魃出矣。

又过数日,有人曰天近傍黒时撞见卜峨鬼魂:于卜家庄村外关帝庙附近一老槐树下,卜峨倒背双手提一马扎自言自语曰:“回家擀饼炒白菜,吃饱上天扫云彩”。众人愈信卜家之真出旱魃。

有关“旱魃”话题越来越多。一时间,街头巷尾,沸沸扬扬,议论纷纷。更有白婆红女,添油加醋,捕风捉影,挤眉弄眼,肆意渲染。畏惧致使溎河两岸,恐怖笼罩,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小儿不敢夜啼,人家趁早关门锁户。遇“鬼”者则隔三差五,迭出不断。尝有人名董二,一日天黒时自田中割谷回,拾一谷穗,簪笠帽之上。及近卜峨坟,心中惧怕,遂三步并两,匆匆疾奔。田间小路坑洼不平,那董二深一脚、浅一脚,笠帽上大谷穗摇来晃去,“啪啪”作响。董二疑是旱魃追来,魂飞魄散,脚步愈疾。归家竟大病一场,卧床数月。又曰南楼庄上有卖豆腐者,一日早起,走近卜氏坟茔时,心中已生三分阴森,脚步不觉加快,匆忙间梆子失落。遂顺原路返回寻找。再近卜家坟茔时,天尚未明,忽闻卜家坟茔内传出梆子敲打之声。辄疑曰:“不妙!不妙!梆子已被旱魃拾得!”当即吓出一身冷汗。却不知那卜氏坟茔树大林密,有鸟甚多。梆子声是啄木鸟啄木时所发音也。故所谓遇鬼者,多有此类情形。

刘琛此时也深信不疑卜峨已成旱魃。刘家势大气粗,琛又颇工心计,遂策划备以厚礼重金,聘请客居溎河东岸南楼村名肖仙声者拿旱魃。

肖仙声,本胶东人,通阴阳五行,好道术,常以捉弄人为能事。当地盛传:此人居故乡时,尝以道术离间邻人夫妻,终致人家夫妻反目,其妻含冤吊亡。肖亦因此事败,官家缉去,则曰:“家中尚有妻子须一晤。”允其归,而推妻子并入井中,使人以为合家溺亡,实以水遁法逃去。妻问以何处往。肖无可奈何而答曰:“有鱼上树处即吾落户地。”妻啼笑皆非,随其异乡飘零。一日至南楼庄,见树上挂鱼一串,乃赶卜家集者歇息时所遗。肖曰:“此即吾安家处。”始结茅为庐,居南楼庄。南楼庄有一农妇儿早逝,每于夜间则见其儿归家啼,延数先生不能驱。肖往,画一符贴其影壁,泣声竟止。自此捉妖拿邪,方圆三五十里内渐有能声。肖又能做纸驴。一日赶都昌集,推所骑之驴入墙中,只露其首摇摆不已,引来围观者众。下集牵之出,语曰:“幸得众人照看哉”。及归,与人结伴同行,望田间有割豆者七、八人,则曰:“且观吾戏之。”乃取一白汗巾,抛出变一兔,奔腾跳跃于豆堆之上。割豆人挥镰奋力捉至汗流浃背。转瞬兔至肖脚前。肖笑曰:“余得一兔也。”提之在手,又化白汗巾。凡此逞能事,于肖不一而足。虽多属无稽失真之谈,然肖仙声之为人不佳从中亦可见一斑。

又传肖家有一长工名米汉,向无知其来历者。肖每出游,无不叮咛其日落时接迎,却并不留告自己去处与归路。然肖自南归,米汉则南以迎;自北归,米汉则北以迎。未尝有所错。一日,米汉随肖出游,遇一新坟。米汉谓肖曰:“先生以为坟中乃何鬼耶?”肖难以对答。米汉则曰乃一吊死女鬼。肖曰:“汝如何知之?”米汉曰:“看吾拘其出而视之。”乃绕坟左转三圈,复右转三圈,顿足曰:“开!”肖惊异间拭目看时,新坟竟已自开。果见一女鬼:张口睁目,长伸红舌。肖顿觉毛骨悚然。及惊魂稍定,再寻米汉时,转眼间早已不见。而做长工一年,离去竟未取分文。肖天黑至家,于米汉住处之枕下得一书,旁留一字纸曰读某章某页可。肖翻阅之,乃拿旱魃法。欲再看时,有风吹来,灯灭书无。后肖常以此事语人曰:米汉本非凡人,实乃授法仙家也。

且说那肖仙声平日虽把自己道术高明吹至神乎其神,玄而又玄,岂知自己亦并不相信卜家真出旱魃。肖暗暗好笑:倘若有其事,那才真是鬼话。却偏有如许之多相信者,合该让我肖仙声逞能露脸又发财!肖仙声与卜家打过一些交道,深知那卜峨是一怕事且又脾性古怪之人,能作出人意料之异端事。肖思量:卜峨十有八九不过怕事、佯亡、假殡耳,何“旱魃”之有乎?遂于夜间暗窥卜峨坟茔动静。那夜月光明亮,肖不声不响,守候于溎河崖上。至三更时分,果见一人自卜家庄出来,提一物件似是泥罐,到卜峨坟前,放下后悄然退去。肖细看时,认得那是卜峨儿子身影。——原来是给卜峨送饭。又见坟中走出一人,似是卜峨。那人双手把住一棵小树,慢慢蹲下身去,却是要大便。动作看上去异常吃力。尔后那人弯腰提起地上泥罐,身影复消失于坟茔间。肖仙声此时心中已十分明白:卜峨果然未死!只是腰腿旧疾愈发厉害,蹲坐艰难、体力虚弱竟至于此!

肖仙声摸得卜峨底细,又有米汉“神”助授法,遂与刘琛计议如此这般拿旱魃。肖仙声语刘琛曰:“先试旱魃道业。”遂择一微风不起之黑夜,早派一徒弟于隔河装鬼。自己则与刘琛等至溎河崖,望卜峨坟点烛二十一支。俄见隔河有“鬼”飘然出,亦点灯二十一盏,似灭非灭,蓝光闪烁。及肖点烛四十九支,“鬼”亦点灯四十九盏。肖至九十八支,鬼至九十六盏。肖遂装腔曰:“道业深矣,幸尚能拿。如其至九十九盏,则无计也!”

谚云大旱三年,不忘五月十三。是日也,关帝爷磨刀,孤山爷戴云帽,是民间所谓“雨节”。今之气候资料亦表明,该日阴雨,十之八九。刘琛于此当然明白。遂广结地方士绅,定于五月十三借唱戏祈雨拿“旱魃”,并联请昌乐、潍县、寿光三县县令携全班衙役坐镇现场。

乡间要唱大戏,百年难逢一回。何况三县县令和地方有头面之士绅均来观看。场面之盛大可想而知。消息传来,众人无不奔走相告,欢天喜地。那戏台搭于卜家东场院内。当日前来冠柳祈雨看戏者络绎不绝。戏台前后黑压压人声鼎沸,里三层,外三层,风雨不透,水泄不通。那卜峨本性好热闹,且是一老牌戏迷,今人所谓发烧友是也。卜家东场院距卜峨坟茔不过数十丈。听得外面锣鼓喧天、笙笛悠扬,卜峨在坟中如何呆得住?见四下无人,便从坟堆间老柳树上折些柳条,圈成一大柳帽,戴头上以遮其颜,混迹人群且作偷窥。

几出戏唱罢,数人抬一轿招摇而至。孤山爷塑像坐其上。打伞挑旗者前呼后拥,置孤山爷于戏台中央。那刘琛正衣冠,烧高香,叩头大拜毕,令人托出一盘。盘内有一八棱木瓜,木瓜刻字曰当日、三日、五日有雨。刘琛滚瓜,得“当日有雨”,乃呼曰:“孤山爷显灵,当日有雨!”台下欢呼无已。刘琛又曰:“今吾地出旱魃,扫云不雨,五谷歉收,捉拿妖孽顺天心应民意。吾喊三声‘起来、坐下’,如起来坐不下者即旱魃。法师伺候!”喊毕,众人悉遵其令,作起、坐之态。独有一白头翁欲坐又起,反复数回。且以手拍臀,团团转甚急,汗珠自额头涔涔而出,却到底也坐不下。刘琛挥手曰:“彼即旱魃!”肖仙声身贴朱砂符,腰插桃木剑,带黑豆、黑驴蹄、黑狗血、端一盛有朱砂之黑碗,早已等急。此时听得刘琛号令,随即跳下台去,口念咒语振振有词走近“旱魃”。先撒豆向天,又含了朱砂欲喷“旱魃”其面。而肖仙声定睛看时,愈信自己肉眼所见,分明是凡胎卜峨。心中不禁平生几分慌张。方一愣神,卜峨见肖仙声逼近,大怒,一拳击肖正胸,肖遂咽朱砂于腹中。再含一口时,白头翁急全力以首撞肖,肖又咽朱砂于腹中。以黑驴蹄方欲击,旁有八、九壮夫早以禾叉叉倒白头翁,殷红鲜血自卜峨胸膛汩汩流出。又以麻绳绑起,抛入柴垛,纵火焚之,可怜卜峨腿蹬脚伸,一命呜呼,留下一焦首烂臀之尸。肖仙声亦因吞朱砂于腹内,吐血而亡。此人奸诈贪财,作恶多端,至此下场亦可谓老天睁眼,以示多行不义必自毙、恶有恶报之理也。然民间百姓不明真情,宁肯相信“老天既让一旱魃投生于卜家,亦必让一大仙来此降之;旱魃除,大仙亦归位”之说法,肖仙声因此居然赚取死得壮烈之声名。善良乡民何曾想过,在这场“神”与“妖”之较量中,双方所流,都是活生生凡人鲜血?

再说那卜峨儿媳葛氏,此时已明白些事情真相,与数族人哭至戏台上,与三县令论理。葛氏曰:“吾公公冤哉!”寿光县令曰:“卜峨既是旱魃,却有何冤?”卜姓有一人据理而争曰:“卜峨向患腰腿之痛,且臀生疮疾,加之久居荒野湿地,病痛益重,自然坐不下。佯死假殡实出迫不得已,今以旱魃之名而见杀。其中必具别有用心、借刀相害者。青天老爷明镜高悬,老爷青天为民作主!”三县令此时亦未必不悟得其中蹊跷。然事已至此,又说不定早受些刘家银两,只好难得糊涂,作一番假戏真唱。昌乐史县令心生一计,厉声斥曰:“尔辈泼妇刁民,竟敢不服,趁三县均在,可亮坟验证!”即令打开坟堆,则见内开一地道,长数丈。刘琛危言曰:“此旱魃窝也。如其挖至村中,后果将不堪设想!”又开棺时,棺内空荡无所见。卜姓族人晓得官之可畏,谁敢再辩,遂叩头求饶。潍县县令曰:“卜峨两年前已亡,有谁不知?而今之借尸还阳者,非旱魃而何?尔村出旱魃,三县助除之,尔卜家不谢皇恩,反曰刘家借刀杀人,诬赖朝廷命官,甚是放肆!今证据俱在,罪加一等。来人!将卜家庄围住,现打不饶!”五、六十衙役遂手执棍棒,见人即打。可怜卜姓族中男女老幼,东倒西歪,哭爹叫娘,其状惨不忍睹。卜姓有机灵者见势,谎称姓贾非姓卜,得以脱逃,免于皮肉之苦,徙居卜家庄西南隅,后渐成一小村,名曰小贾家庄。当地人皆知:小贾家庄之贾姓本姓卜。

“旱魃”既除,当日下晌大雨倾盆,沟满湾平。以至寿光县官归去时水托轿底。卜家庄今尚有地名曰“官地”,即当年其水托轿底处。卜氏族人含泪再葬卜峨。因峨“死”而又生,生而又死,三县令又命其坟作双头,以别其余。并立一石碑,昭示世人,使确信拿旱魃事乃顺天应民之正举。又少不得一些歌刘、肖功劳与颂县令恩泽之言书其上。惜乎今石碑早已无存,碑文内容不复知晓。然三十年前当地人皆能记忆溎河西岸之双头坟。我孩提时,尚与众伙伴常玩一“起来坐下”之游戏,此游戏即源出于拿旱魃故事。

卜、刘两家自此结怨,不复通婚二百余年。即今倘与卜姓言及旱魃事,必勃然怒。观夫拿旱魃故事奇则奇矣,而去其渲染浓重之迷信色彩及人所演绎杜撰不实之词,却不难知之:实一冤狱哉,实一闹剧耳。卜峨因怕事而生事,因避祸而致祸。官绅与巫合谋相害,峨讵得不死。是故卜峨之冤,有甚于窦娥者。而彼时乡间文化落后,人们精神乏匮,愚昧无知,便总喜欢造鬼造神,以排遣寂寞祈求福祉。人类独具之想象力又何其丰富乃尔!那些普通人间故事,往往于千万人口头传播中面目全非,终成神话鬼话。拿旱魃一事便是如此。它在是是非非中以讹传讹,弄假成真。正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河流蜿蜒,岁月无语。浪高浪低溎河水,几经干涸断流;草青草黄双头坟,早已夷为平地。可怜卜姓含冤衔屈两世纪,合族背一“祖上是妖怪”之黑锅,至今仍留下一挥之不去歇后语:“卜家老爷——坐不下”。欲将拿旱魃之荒唐,遗卜氏之耻辱,以“有清四奇案,后续卜峨冤”之语言之,岂为过耶!

 卜姓源起庞杂,历史悠久,时至今日,连卜姓也很难说出己出自何支。卜姓的名人各朝各代均有不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卜姓的起源与家谱,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卜氏

 分布地区

 山西省西河郡,湖南省溆浦县。

 历史来源

 卜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五十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七。

 「卜」源出

 1、出自姒姓。为上古夏禹的儿子夏启之后,以官名为氏。据《路史》载:“夏启有卜氏,又叔绣后有卜氏。”这是卜氏起源最早的一支。又据《风俗通》所载,夏时太康之弟封于莘(故城在今陕西省合阳东南),因其弟曾任占卜之官,其后以官名为姓,称为卜氏。

 2、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的儿子叔绣(周武王之弟)之后,以官名为氏。据《路史》所载,周文王之子滕叔绣曾任占卜之官,其后代有卜姓。

 3、出自商、周代卜人之后,以官名为氏据。《姓苑》所载,周礼卜人之后,以官为氏。又据《风俗通》载,“氏于事者,巫卜陶匠是也”。商、周朝廷中专管占卜的长官称太卜,其地位相当于大夫,其属从官员称为卜人。他们的后裔有的以卜为姓,称为卜氏。

 4、出自春秋时卜筮官之后,以官名为氏。据《姓氏考略》、《通志·氏族略》等所载,春秋时晋国卜偃、秦国卜徒父、鲁国卜楚丘,皆为卜筮官,其后人以官名为姓,称为卜氏。

 5、出自他族有卜姓或他族改姓卜氏。

 6、出自职业。上古由巫师专管占卜,他们的后代就以职业为姓,世代姓卜。

 卜姓源流

 源流一

 书籍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朝夏启属下巫师,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巫师,在夏、商王朝时期掌管卜筮;周王朝时期,掌管卜筮的官员称卜正,其子孙便以职官为姓,世代称卜氏。据史籍《通志》记载:“卜氏,周礼卜人氏也。鲁有卜楚丘,晋有卜偃,楚有卜徒父,皆以卜命之,其后遂以为氏。如仲尼弟子卜高徒是也。”卜氏系以职官、职业为姓,属于以技为氏一类,皆出于古代从事占卜职业者。史籍《路史》也记载:“夏启有卜氏,又叔绣后有卜氏。”这是卜氏起源最早的一支。又据史籍《风俗通》记载,夏时太康之弟封于莘(故城在今陕西省合阳东南),因其弟曾任占卜之官,其后以官名为姓,称为卜氏。

 对卜氏起源最早的记载是宋朝学者罗泌所撰著的《路史》。据《路史》记载:“夏启有卜氏,又叔绣后有卜氏。”这是卜氏起源最早的一支。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的儿子叔绣(周武王之弟)之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史籍《路史》记载,周文王之子滕叔绣曾任占卜之官,其后代有卜氏。古代大凡出猎、征战、风雨、年成、祭祀、婚丧、疾灾待事,都想预知吉凶,便采用卜甲和卜骨的形式来进行占卜。卜甲多用龟的腹甲或背甲,卜骨多用牛、羊、猪的肩胛骨。先把甲或骨钻上眼,然后再用火烧,从甲或骨上裂开的纹路来看是吉或是凶。据史籍《姓苑》记载:“周礼卜人之后,以官为氏。”又据史籍《风俗通》记载,“氏于事者,巫卜陶匠是也”。

 商、周朝廷中专管占卜的长官称太卜,其地位相当于大夫,其属从官员称为卜人。他们的后裔有的以卜为姓,称为卜氏。故谓“氏于事者”,就是以从事的职业为姓氏。

 源流三

 源于匈奴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须卜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须卜氏,原为汉朝时期匈奴民族的一支,属于南匈奴四大贵族姓氏之一,即须卜氏、呼延氏、贺兰氏、丘林氏。东汉初期,南匈奴大多归附汉王朝,逐渐汉化,形成汉姓(卜、呼延、兰、乔)。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须卜氏流居于代北地区,后为鲜卑拓拔部所吞并,因联姻关系,成为鲜卑贵族部落之一。

 北魏王朝建立之后,在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大力推行的汉化改革过程中,须卜氏再一次汉化为单姓卜氏,此后,该支卜氏世代相传。

 源流四

 源于春秋时期卜筮官之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通志·氏族略》等记载,春秋时期,晋国的卜偃、秦国的卜徒父、鲁国的卜楚丘等,皆为卜筮官,名称显赫一时。其后裔族人多以先祖官称为姓氏,皆称为卜氏。

 源流五

 源于布朗族,出自明朝时期云南缅中军民宣慰使,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明朝初期,王朝政府控制西南地区,在云南边地一带设有六个宣慰使司,即:

 ①孟养军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缅甸八莫、开泰以北,伊洛瓦底江以西,那伽山脉以东地区,治所在今缅甸孟养;

 ②木邦军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缅甸掸邦东北部地区,治所在今缅甸兴威;

 ③缅甸军民宣慰司,即阿瓦王朝(今布朗族),其地在木邦以西,孟养以南,今缅甸曼德勒为中心的伊洛瓦底江中游地区;

 ④八百大甸军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缅甸掸邦东部和泰国清迈地区;

 ⑤车里军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云南西双版纳;

 ⑥老挝军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老挝境内。

 当时,明政府授与当地上层分子以宣慰使的职衔,这些土司则接受明王朝的封号,服从云南三司即都挥司、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的统辖节制。在缅甸军民宣慰司中,宣慰使(大土司)即阿瓦王朝首领卜刺浪马哈省,在滇缅麓川战役中,于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农历12月,将在缅甸支持下反叛明朝的原麓川宣慰司(今云南瑞丽)宣慰使思任发捕获,交给中央王朝斩首。明英宗下旨嘉奖卜刺浪马哈省,并赐汉姓为卜氏。

 此后,卜刺浪氏族皆改为汉姓卜氏,不论在今中国境内还是在缅甸境内,多称卜氏,世代相传。

 源流六

 出自职业,上古由巫师专管占卜,他们的后代就以职业为姓,世代姓卜。巫师在上古是非常重要的人物,一般由氏族部落首领,或者首领的'亲族,或者智者、长者担任。所有大事举行前,都要预卜是否吉利,如打猎、战争、婚丧等等,由巫师解释卜卦的含义,传达上天的意志。卜者也就是巫者,是人和神的中间人,叫神人。卜卦时往往举行歌舞仪式。卜姓起源最早记载是说,上古夏的开国君主“启”,手下有姓卜的巫师。启就是大禹的儿子。

 源流七

 源于蒙古族,源出清初期陈蒙古八旗博斯沁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巴逊氏,亦称把孙氏、博斯沁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在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该部奉命随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派驻辽宁丹东的凤凰城,屯垦于瑷河沿岸影壁山附近,今主要聚居于凤城大堡蒙古族镇。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sun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巴逊氏所冠汉姓多为卜氏、戴氏等。

 源流八

 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回族卜氏,出自汉化为改姓。据文献《泉州涂关外法石沿海有关中外交通史迹的调查》记载,元末明初,明太祖为惩罚蒲寿庚“导元倾宋之罪”,对蒲氏家族进行了报复,“蒲姓恐被株连,故相率改为卜氏”。

 另外,在文献《回回历史与伊斯兰文化》终记载,明洪武中期,“入附回回儿只,因出使倒刺沙、撒马儿罕(皆今乌兹别克斯坦),功官百户,后赐占籍于嘉定,改汉姓为卜氏。其曾孙为卜相,卜相之侄卜永正,卜永正之子卜升,世代袭职,为嘉定回回世族。”

 源流九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 满族拜格氏,亦称伯特氏,源出金国时期奚族后裔伯德部,以部为氏,满语为Baige Hala,世居拜格山(今黑龙江呼玛盘古),所冠汉姓为卜氏。

 ⑵ 满族博都哩氏,亦称布利托天氏、布勒多索夫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孛木律氏族,金国时期女真“孛术鲁”,以姓为氏,满语为Boduri Hala。世居索伦(今黑龙江嫩江以西广大地区),后有鄂温克族引为姓氏。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卜氏、博氏、鲁氏、范氏、花氏、布氏等。

 ⑶ 满族布尼氏,满语为Buni Hala,世居佛讷赫村(今黑龙江宁安)、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卜氏、布氏、于氏等。

 ⑷ 满族布尔察氏,源出虎尔哈女真,以地为氏,满语为Bulca Hala,汉义“规避”,世居阿里库(今俄罗斯境内乌苏里江上游支流阿库里河流域)、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卜氏、布氏等。

 ⑸ 满族布尔尼氏,满语为Bulni Hala,世居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后多冠汉姓为卜氏、布氏。

 源流十

 源于达斡尔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黑龙江志稿·氏族》记载:

 ⑴ 达斡尔族伯克图氏,亦称卜克图氏,世居黑龙江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ektu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卜氏。

 ⑵ 达斡尔族布库尔氏,汉义“帽沿”,世居黑龙江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ukur Hala。清朝中叶以后冠汉姓为卜氏。

 源流十一

 源于鄂温克族,出自鄂温克族布喇穆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黑龙江志稿·氏族》记载:鄂温克族布喇穆氏,亦称博拉木氏、比渣穆氏、卜拉木氏,世居黑龙江中下游汉古河、布特哈(今黑龙江讷河)、呼伦贝尔(今内蒙古海拉尔)等地。后有鄂伦春族、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ulamu Hala。

 清朝中叶以后,鄂温克族布、鄂伦春族、满族喇穆氏所冠汉姓多为卜氏、蔡氏等。

 源流十二

 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锡伯族卜占那氏、卜库库苏里氏、卜库索里氏等,皆源出古匈奴须卜氏部族后裔,主源一同上述“第四个渊源”,元朝以后世居沈阳地区,在清朝时期被编入索伦部,大部分经长途迁徙驻扎于新疆伊犁地区,少部分留居辽东半岛。

 清朝中叶以后多改汉姓为卜氏。

 得姓始祖:卜偃。

 卜姓系以职官、职业为姓,属于以技为氏一类,皆出于古代从事占卜职业者。古代大凡出猎、征战、风雨、年成、祭祀、婚丧、疾灾等事,都想预知吉凶,占卜者遂应运而生,并产生专管此事的官职。卜巫是上古时代非常重要的人物,一般由氏族部落首领,或者首领的亲族,或者智者、长者担任。史称夏代开国君主夏启、夏王太康之弟曾任此职,又周文王之子滕叔绣亦任此职,春秋时晋有卜偃、鲁有卜楚丘、秦有卜徒父俱任此职,其后有以官职为氏者,遂产生卜姓。尤可一提的是晋掌卜大夫卜偃,其卜技高超,百不失一。史书中对其有较详尽的描绘,其除运用卜甲、卜骨占卜外,还可运用沙鹿崩、柩有声如牛等物事变异进行铁口直断,堪称妙绝。因晋地之西河卜姓尊其为卜姓始祖,而西河后昌盛为卜姓郡望,故史书有尊卜偃为卜姓得姓始祖的。

 迁徙分布

 卜姓源起繁杂,先秦时期,除前文已述的卜姓人外,尚有春秋时鲁国大夫卜齿奇,晚于卜偃,而同样身为晋国掌卜大夫的卜招父,战国时有纵横家卜皮。可见在先秦时,卜姓人已分布于鲁(今山东省西南)、秦(今陕西省)、晋(今山西省)、楚(今湖北省)地。西汉有今河南省洛阳人卜式,东汉有东郡(今河南省濮阳)人卜己,桂阳(今湖南省郴州)宿贼卜阳,表明今两湖之地已有卜姓人入迁。魏晋南北朝时期,卜姓在今山西离石、湖南溆浦、河南洛阳形成大的郡望,并且已有卜姓定居今江苏、浙江等江南之地。隋唐之际,卜姓除继续繁衍于上述之地望外,已有卜姓人定居于中国的大西北,如唐代学者卜天寿为西州高昌(今新疆区吐鲁番)人。两宋之际,今四川、江西、安徽等地均有卜姓人定居。宋末元初,有福建宁化石壁村之卜姓徙居广东。明初,山西卜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陕西、河南、宁夏、北京、天津等地。清代以后,山西等地之卜姓因谋生之故,迁于蒙古,对于山西人来讲,称为走西口。此际,南方卜姓已经在今华南、西南等地散居开来。如今,卜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安徽、广西、广东、内蒙古多此姓,上述四省之卜姓约占全国汉族卜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卜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五十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七。

 堂号

 西河堂:闽粤始祖卜弼裔孙的堂号为“西河堂”望出西河,《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子夏就是卜商。卜商后代迁出山东的卜阡富,生八子,卜弼正是他的第八子。卜氏居闽,裔传粤,世系清晰。此外,卜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忠烈堂”、“西河堂”、“中兴堂”等。

 家族名人

 卜商:春秋末温(今河南省温县)人,晋国学者。字子夏,孔子得意门人,为七十二著名弟子之一,以文学见称。著有《卜子书》、《子夏易传》、《圣门十六书》、《周易卜商传》,与子游等人合著《论语》。

 卜世臣:字大荒,一作大臣,号蓝水、大荒逋客,浙江省秀水人,明代学者、传奇小说家。磊落不谐俗,日闭门著书。有《乐府指南》、《山水合谱》等。另有传奇《冬青记》、《乞麾记》、《双串记》、《四劫记》等。

读刘其安老师的《双头坟记》

刘其安老师的这篇《双头坟记》,我已经不知读过多少遍了,他记录了我寿光卜氏家族清朝中后期的一段千古奇冤。受尽冤屈。极尽屈辱。荒诞、离...
点击下载
上一篇:满族姓氏尊贵排名下一篇:苏氏族谱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