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非遗之一:滕氏布糊画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1收藏

承德非遗之一:滕氏布糊画,第1张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需要重点保护的传承,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相当长的历史,也有非常丰富的非物质文化,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某些文化艺术已经开始不断的消失,而承德的滕氏布糊画便是其中之一,想要更多的了解滕氏布糊画,本期承德文化为你解析。

 滕氏布糊画的创始人是滕腾,他1932年生于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现任滕氏布糊画研究所所长,中国民协布糊画专业艺术委员会主任。1993年被联合国教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2006年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家民委、监察机关、民政机关、财政机关、人事机关、国土资源机关、文化机关、国资委等九部委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滕氏布糊画的创作,取众家工艺之特长,以已失传的满族“补花”工艺为母体,采绘画、堆绣、唐卡、绢人、浮雕、剪纸、景泰蓝、布贴画多种工艺精华之大成,继承发扬了中国画传统艺术风格,集绘画、雕塑、刺绣、裱糊、剪纸等工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

 2014年07月16日,文化部办公厅网站发布了《关于公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的公告》,在全国各地申报的1111个项目中,素有“中华百艳,华夏一绝”美誉的丰宁滕氏布糊画成功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布糊画,作为传统工艺美术的一种工艺形式,曾在我国的清代有所展现。北京仍藏有《麻姑献寿》、“百子图》等清代布糊画珍品。但已经濒临失传。此外,清代的布糊画,均采用拼凑发,平糊和缝纫相结合,立体感不强,更没有大型完美的作品传世。  承德布糊画独辟蹊径,表现出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承德布糊画与民间的布贴画、麦秆画、桦皮画、金属画、贝雕画、羽毛画等不同,它避类似工艺之短,集绘画、雕塑、刺绣、裱糊、剪纸等众家之长,以其堆积法独成一家。其作品设计严谨,用料考究,色彩绚丽,制作精细,画面逼真;题材广泛,无论人物风景、珍禽瑞兽、花鸟虫鱼,均可入画;凹凸结合,格调多变,既有浮雕立体之效果,又不失布糊画之特色;既有工笔重彩之观感,又有传统工艺之风格,可摆放、可悬挂,大者210平方米,小者只有005平方米,融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为一体,上可入大雅之堂,下可进寻常百姓之家,是与时相进的工艺美术品、室内装饰画。在其品类上,还形成三大种类、六大系列。三大种类是:与绘画艺术相结合的布糊画,靠布糊的自然纹理制作而成的布糊画,以色调为主的大型布糊画。就达系列是:古建筑装饰系列、壁画系列、人物系列、传统吉祥画系列、花会系列、神佛系列。  承德布糊画,是在满族传统补花的启迪下,打破传统“拼凑发”制作布糊画的旧模式,创立“堆积法”制作新工艺,成为民间工艺美术百花苑中的一支新花,并于1955年7月1日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局3107号“发明专利证书”。它承古创新而超越于古,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工艺美术之风格,融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为一体的艺术之风格。

丰宁剪纸

丰宁满族自治县剪纸有着悠久的历史,民间流传的丰宁剪纸始于清代康熙年间,起初它是用来加固窗户纸的纸条,后来发展成五颜六色的窗花和以红色为主的剪纸,到乾隆年间形成了独特风格。清末民初,丰宁剪纸进入繁盛期。新中国成立后在形式和内容上又有了进一步发展。1960年后陷入创作低谷。1982年,丰宁民间剪纸队伍重新建立,其作品随着各种展览和出国表演在海内外造成广泛的影响。1993年,丰宁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丰宁剪纸分刻、剪两种,用以室内装饰和欣赏珍藏。其窗花由于象征喜庆,用于春节装饰,倍受群众喜爱。其艺术特色是以阳刻为主,阴刻为辅,构图以线为主、面为辅,富于变化,玲珑剔透,曲线流畅;内容多以花鸟虫鱼、民间传说、戏剧人物为主,既可点染,也可单色,塞外的乡土气息很浓,造型稚朴,雅俗共赏。

滕氏布糊画

2014年,文化部网站发布了《关于公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的公告》,丰宁滕氏布糊画成功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滕氏布糊画是河北丰宁民间艺术家滕腾先生发明的新画种,创作技法集绘画、雕塑、堆绣、唐卡、剪纸等工艺之大成,用料讲究、色彩绚丽、操作细腻、画面逼真、取材广泛。

#能力训练# 导语滕氏是一个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六十七位,人口约九十六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6%左右。下面是 分享的国学宝典《百家姓》:滕姓。欢迎阅读参考!

  姓氏源流

 滕(Téng)姓与腾姓同宗,源出有: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第二十五子之滕氏,属于帝王赐姓为氏。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史籍《国语》中记载了黄帝之子十二姓中排在第六位的即是滕氏。根据史籍《万姓统谱》上的记载,相传四千年前的黄帝时代,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为四母所生,黄帝分封给他们十四个姓氏,分化成十二个胞族,分别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妊(任)、僖、嬽、依,其中就有滕氏。“滕”字在上古为“塍”,即田埂的意思。因“滕”与“塍”同音,古人即以“塍”假为“滕”,取泉水腾涌、水足田广的膏腴之义。该支滕氏是黄帝后裔十二初始姓氏之一,是起源最早的一支滕氏,与塍氏不分彼此,立足繁衍于古滕州一带。

 古代滕州(今山东滕县)历史久远,七千二百年前就有东夷部落的北辛先民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现仍可见新石器时代的“北辛文化”遗址,成为中华文明最古老的发祥地之一。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第十四子错叔绣的封地滕国,属于以国名为氏。距今三千多年前,古滕地(今山东滕县)成为商朝氏族的摇篮,史载商朝始祖契的母亲简狄蚕玄鸟(乌鸦或燕子)之卵而生契,《诗经》中“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故事就发生在该处。据史籍《万姓统谱》、《广韵》等的记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灭商后的西周王朝初年,周武王姬发封自己的弟弟、周文王姬昌的第十四子姬绣(字错,史称错叔绣)于滕(今山东滕县),建立了滕国,错叔绣成为滕国的第一代国君(公元前1046年~前?年待考)。在历史文献《滕县志》中对此有详细记载。直到战国中期的周显王姬扁四十年(宋剔成君二十七年,公元前329年),宋剔成君之弟子偃(戴偃)将兄长驱赶到齐国,以武力取得宋国君主之位,自称宋王偃。周慎靓王姬定三年(宋康王十一年,公元前318年),宋王偃自立为王,称宋康王,史称宋末君。这位宋康王十分好战,当时号称“五千乘之劲宋”,他四处用兵,八方征讨,在期间一举灭了滕国。在史籍《史记》中记载:“宋康王东伐齐,取五城。南败楚,拓地三百余里,西败魏军,取二城,灭滕,有其地。”滕国灭亡的具体时间还有待进一步考证,期望考古的新发现。末代滕国君主称滕伯,名叫姬文。滕国灭亡后,其王室后裔纷纷外逃,为了不忘国耻,永怀故土,遂以国为姓,改姓为滕氏,从此四处迁移,散居各方。在滕氏家族中,有的人后来为了避免仇人加害,改为复姓滕叔氏,也有的改为滕氏。滕叔氏后来仍旧省文简化为单姓滕氏。

 该支滕氏、滕氏二姓同宗同源,不分彼此。

 源流三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北周大司空陆腾,主语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陆腾,为北周政权的大司空,祖籍为代北鲜卑拓拔部人,高祖为拓拔·俟,是北魏王朝的东平王。陆腾就是拓拔·俟的玄孙,以汉姓陆为姓氏。在陆腾的后世子嗣世系中,在隋、唐之际多有人改以先祖名字为姓氏,分称腾氏、滕氏两支,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滕氏、滕氏二姓同宗同源,亦不分彼此,姓氏字经常混用。[1]

 源流四

 源于鲜卑族,出自十六国时期西燕慕容部叱罗氏族,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公元385年,前秦皇帝符坚被杀,而原来前秦统治的区域也划分为了很多个小国家。慕容垂反叛后率军攻打邺城,符坚的儿子符丕抵抗了很长时间后终于不支,率部退往并州。而慕容垂也占领了邺城,但是此时的邺城已经被打的稀八烂了,慕容垂觉得继续留在邺城还不如退往北方。因此率部北上,在击败了其它的鲜卑人后占领了龙城,定都于此。恢复了“燕”的国号,历称为“后燕”,而他的世敌符丕退往并州后宣布继承大统,成为了前秦国的新一任皇帝。

 叱罗·悉罗滕归附慕容垂之后,被后燕国主慕容垂任命为尚书郎。叱罗·悉罗滕的后裔子孙,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推行的汉化改革浪潮中,有取先祖名字的谐音汉字为汉姓者,称滕氏、腾氏,逐渐汉化,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滕氏、滕氏二姓同宗同源,亦不分彼此。

 源流五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沙喇图鲁腾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沙喇图鲁滕氏,亦称沙喇图鲁腾氏,世居克鲁伦(今内蒙古克鲁伦河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alatulutengHala。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沙喇图鲁滕氏多冠汉姓为滕氏、腾氏、鲁氏、陆氏等。

 源流六

 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齐克滕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齐克滕氏,亦称齐克腾氏,满语为CiktengHala,汉义“箭杆”,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

 清朝中叶以后,满族齐克滕氏多冠汉姓为滕氏、腾氏、齐氏等。

  迁徙分布

 滕氏是一个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六十七位,人口约九十六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6%左右。

 滕州历史久远,七千二百年前就有东夷部落的北辛先民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境内有“北辛文化”遗址,成为中华文明最古老的发祥地之一。

 滕立国约一千年,当中史册有记载的国君有“滕昭公”、“滕定公”及其子“滕文公”。滕国为齐所灭,子孙纷纷离开得姓的原居地—今山东滕州,而散居于山东、河南等地。据《广韵》载:“周文王子叔绣封于滕,子孙以国为氏。”又据《吴门滕氏世略抄》载:“吾滕氏肇自姬周文王十四子叔绣封于滕,即今山东滕县也。滕之有国始武王十三年乙卯,终敬王三十六年丁巳,凡六百三十九年。《孟子》七篇中颇著其行,然世次已弗能详矣。子孙繁衍,以国为氏,秦汉之间氏族未著,源流亦弗甚彰,至后汉顺帝时中郎将(滕)抚始以北海人显,厥后文章功业炳耀史册者代有其人,虽南北播迁,郡系不一,而渊源固未尝稍异也。今天下之滕可考者凡三:一曰北海之滕,始于中郎将(滕)抚……二曰南阳之滕……三曰东阳之滕,始于司业公(滕)令琮,起婺州之东阳,累叶同居,六传后分三支,递相迁徙,北抵青齐,西极巴蜀,东流吴会,虽派系不一,而皆导源于东阳。吾吴郡滕数典言祖,盖亦始自东阳,以司业公为鼻祖,世系具载,谱牒历历可稽……”根据《广韵》上的记载,滕姓望族居于南阳郡,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附近。

 得姓始祖

 错叔绣。根据《广韵》上的记载,滕姓是滕侯的后代,滕侯的子孙后代以国为氏,称为滕氏。因此,天下的滕姓中国人,追源溯本,统统都是3000年前被封于滕国的周文王之子错叔绣的后代,古代的滕国就在今天的山东省的滕州市,这里是滕姓的最早发源地。故滕氏后人奉错叔绣为滕姓的得姓始祖。

 滕文公。滕氏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后裔、战国中期滕国国君滕文公之后。滕文公执政时,“以区区五十里”的小国,在“八百诸侯并立、战国七雄争霸”的情况下,不但没有被大国吞并,反而“疆为善国,卓然于泗上十二诸侯之上”,被誉为“善国”。故滕氏后人奉滕文公为滕姓的得姓始祖。

 历史名人

 滕抚

 字叔辅,北海剧人,汉朝顺帝的大将。初仕州郡,稍迁为涿令,有文武才用。太守以其能,委任郡职,兼领六县。风政修明,流爱于人,在事七年,道不拾遗。滕抚性方直,不交权势,宦官怀忿。及论功当封,太尉胡广时录尚书事,承旨奏黜抚,天下怨之。卒于家。

 滕胄

 汉顺帝时文人,北海郡剧县(今山东省昌乐县)人,滕胤之父。博学善属文,孙权待以宾礼,每有军政书疏,常托滕胄修饰润色。曾任京兆尹,但不幸早卒。

 滕耽

 汉顺帝时北海郡剧县(今山东省昌乐县)人,滕胤之伯父。仕吴为右马司,为人宽厚,亦。

 滕胤

 字承嗣,三国·吴北海郡剧县(今山东省昌乐县)人。滕胤少时有节操,刚成年就娶公主为妻。孙权称王之后,滕胤被封都亭侯。后来历任丹杨太守、吴郡太守和会稽太守。孙亮继位之后,滕胤出任太常、卫将军。

 滕延

 字伯行,东汉时北海人,后来曾任京兆尹,有政绩,世人称之为长者。官至济北相,因处死数十人,把尸体堆放在交通要道。侯览、段大怒,将此事报告桓帝,滕延被处以滥杀无辜之罪,送到廷尉审理,免去官职。

 滕修

 晋代名将。字显先,南阳人。初仕吴为将帅,历官广州刺史。武帝时任安南将军,广州牧。封武当侯。在南积年,为边民所附。

 滕文公

 战国时滕国的贤君,名宏,当时世称元公,他与孟子是同时代人。据《孟子注疏》记载,汉代赵岐考证古纪《世本》注:滕国有考公麋,其子元公宏,后世避讳改考公为定公,以元出行文德故谓之文公。学者赵岐考证文公名宏,文公的父亲名麋,有关滕文公的言论事迹多集中在《孟子·滕文公》上下篇里,《汉书·艺文》载《孟子》十一篇,今有七篇传世。另有世传《孟子外传》四篇,因古本失传,今有明代人收集整理的传世本。清版《滕县志》载有《滕文公庙碑》,是依据历代文献考证写成刻之于碑的。滕文公在做世子时就非常注重治国之道,认真寻求强国富民之策。他奉命出使楚国时,得知孟子在宋国,回国时途经宋国,曾两次向孟子请教治国的道理。

 滕昙恭

 梁代孝子。传说五岁时,他的母亲患了热病,想吃西瓜,滕昙恭所住的地方不产西瓜,急得他大哭不止,忽然不知从何方来了一个和尚,送给他一个西瓜,他拿回家去给母亲吃了,一时传为美谈。

 滕昌佑

 五代十国时候的画家。他生长在江南鱼米乡的吴郡,所以性情温和,善于画花鸟蝴蝶知了小虫等,又爱画鹅鸭,其中尤以鹅为。继承唐代尚华丽之风,画鹅都配以牡丹或芙蓉等花卉。

 滕宗谅

 字子京,北宋诗人,即是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提到的那个“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科进士。与梅尧臣(字圣俞)在池州(现安徽省贵池市)西南牌楼镇大王洞赋诗唱和而名传千古。

 滕茂实

 字秀颖,东门外滕(陈)宅街人,北宋政和八年登进士第。靖康元年,茂实以工部员外郎假工部侍郎身份与副佥书路允迪奉命出使金国,和议割据三镇太原。金之西路军到太原城下,遭宋军抵抗,金主迁怒,将茂实二人及随从囚于云中郡,令茂实换上金国服装,投降称臣,茂实坚拒不受。他具冠帻(整好衣冠)拜伏号泣,请求随行,却不为金人所许,最终忧愤成疾而卒;其弟滕祺及族人滕承,也同时被金人所掳,却是坚贞不屈。此时,金之东路军一路南下攻克开封,掳掠徽宗、钦宗父子,北宋宣告灭亡,历史称为“靖康之耻”。

 滕中正

 青州北海人,宋初大臣。初仕后周,归宋后官终判留司御史台。性峻刻,连鞫大狱,任御史中丞时,振举纲宪,人谓称职。

 滕元发

 婺州东阳人,宋代官吏。仁宗进士,仕途有起伏,任真定、太原知府时,治边有方,人称名帅。工于书,尺牍流便,尤擅毫翰。有《孙威敏征南录》。

 其他

 滕姓历史名人还有:《孟子》中有滕更;《晋书》中有滕牧、滕修;《宋史》中有滕甫。现当代则有国务院的滕文生,原国家教委主任滕藤,**导演滕文骥等。

 郡望堂号

 郡望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两国。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个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清河郡: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郡,后屡改为国,汉元帝永光年间(公元前43~前39年)后期为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汉改为国,移治甘陵(今山东临清),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县至山东省博兴县、临清县一带地区。元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枣强县、南宫县各一部分、山东省临清县、夏津县、武城县及高唐县、平原县各一部分地。

 堂号

 南阳堂:以望立堂。

 清河堂:以望立堂。

  滕姓宗祠通用联

 四言通用联

 治边;

 安南杰侯。

 ——佚名撰滕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图龙阁直学士滕元发,字达道,东阳人。神宗时历官御史中丞,除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哲宗时除图龙阁直学士,知郓州,徙真定、太原,治边凛然,威行西北,号称名帅。下联典指晋代名将滕脩,字显先,南阳人。初仕吴为将帅,历广州刺史。武帝时任安南将军,广州牧。封武当侯。在南积年,为边民所附。

 楼成四绝;

 节著三滕。

 ——佚名撰滕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湖南人滕宗谅,字子京,与范仲淹同年进士,历官殿中丞,湖州、泾州知州,庆历年间由范仲淹推荐任天章阁待制。因事被贬守岳州,重修丘阳楼,范仲淹作《岳阳楼记》,苏舜钦书石,邵餗以篆书题额,世称“四绝”。下联典指北宋临安人滕茂实,字秀颖,政和年间进士,靖康间以工部侍郎与弟弟滕裿、滕承陶一同出使金国,被扣留,安排在代州。钦宗被俘经过代州时,他自写哀词,并篆书“宋工部侍郎滕茂实墓”九个字,报定一死的决心。当他穿着朝服迎接钦宗时,伏在地上大哭,金人让他换衣服,他坚决不从。又请求与钦宗一同到北边去,金人不签应。当时人们称他们兄弟为“三滕”。

 平江义举;

 河南清风。

 ——佚名撰滕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为政协第xx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滕代远(1904-1974),湖南省麻阳人。1928年参加领导了平江起义。下联为宋代天章阁待制滕宗谅,字子京,河南人。与范仲淹同举进士,累官殿中丞,先后出知湖州、泾州,擢守岳州,迁知苏州卒。为官清廉,好施与,及卒,家无余财。

 五龄知孝;

 四品还乡。

 ——佚名撰滕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梁·滕昙恭,五岁时母杨氏患热病,思食寒瓜,从一僧处得瓜与母。下联典指唐·滕珦,以太子右庶子致仕,四品给券还乡。

 南洋世泽;

 卜正家声。

 ——佚名撰滕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左传隐公十一年》:“滕侯曰‘我,周之卜正也’。”“卜正”,掌管筮之官。

 五言通用联

 画鹅传名远;

 求瓜以孝闻。

 ——佚名撰滕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五代前蜀书画家滕昌佑,字胜华,吴人。随唐僖宗入蜀,不婚不宦,惟书画是好。书善作大字,人号滕书。画工写生。其后以画鹅得名。下联典指梁代孝子滕昙恭,南昌人。五岁时,母患热疾,思食寒瓜,土俗不产,昙恭历访不得,衔悲哀切。忽遇一僧曰:“我有两瓜,分一相遗”。还以与母,传为美谈,是以孝闻。

 暖带祥烟起;

 晴添瑞景浮。

 ——滕倪撰滕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元和诗人滕倪诗句联。

 九言及以上通用联

 修岳阳楼台,名传万古;

 获桑门瓜果,孝著千秋。

 ——佚名撰滕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名人滕子京的事典。下联典指晋代名人滕垒恭的事典。

 风翰荣居,预卜风流佳婿。

 边陲谪镇,洵称忠直名臣。

 ——佚名撰滕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名人滕甫为李晋卿婿。下联典指宋代名人滕甫的事典。

 古迹近荆流,曾向高台怀世子;

 遗封源叔绣,莫将飞阁误滕王。

 ——佚名撰滕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山东省滕州滕文公台联。上联中的“世子”即指滕文公,是后世的滕州人怀念滕文公的德政。下联中的“莫将飞阁误滕王”之说,是指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于贞观十三年(639年)受封来到山东滕县的古滕国任“滕王”之事,这位政声并不怎么好的“滕王”后被贬到江西南昌,修建了那的滕王阁,王勃

  滕姓是一个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其得姓始祖为错叔绣和滕文公。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滕姓的来源介绍,希望你喜欢。

滕姓简介

  天下 滕姓出滕州,滕州 历史 久远,七千二百年前就有东夷部落的北辛先民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境内有“北辛 文化 ”遗址,成为中华文明最古老的发祥地之一。滕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六十七位,人口约九十六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6%左右。

滕姓源出

 1源于姬姓,出自黄帝第二十五子之滕氏,属于帝王赐姓为氏。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史籍《国语》中记载了黄帝之子十二姓中排在第六位的即是滕氏。根据史籍《万姓统谱》上的记载,相传四千年前的黄帝时代,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为四母所生,黄帝分封给他们十四个姓氏,分化成十二个胞族,分别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妊(任)、僖、嬽、依,其中就有滕氏。

 2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第十四子错叔绣的封地滕国,属于以国名为氏。距今三千多年前,古滕地(今山东滕县)成为商朝氏族的摇篮,史载商朝始祖契的母亲简狄蚕玄鸟(乌鸦或燕子)之卵而生契,《诗经》中“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 故事 就发生在该处。

 3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北周大司空陆腾,主语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陆腾,为北周政权的大司空,祖籍为代北鲜卑拓拔部人,高祖为拓拔·俟,是北魏王朝的东平王。陆腾就是拓拔·俟的玄孙,以汉姓陆为姓氏。在陆腾的后世子嗣世系中,在隋、唐之际多有人改以先祖名字为姓氏,分称腾氏、滕氏两支,世代相传至今。该支腾姓、滕姓二姓同宗同源,亦不分彼此,姓氏字经常混用。

 4源于鲜卑族,出自十六国时期西燕慕容部叱罗氏族,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

 5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沙喇图鲁腾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沙喇图鲁滕氏,亦称沙喇图鲁腾氏,世居克鲁伦(今内蒙古克鲁伦河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alatuluteng Hala。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沙喇图鲁滕氏多冠汉姓为滕氏、腾氏、鲁氏、陆氏等。

 6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齐克滕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齐克滕氏,亦称齐克腾氏,满语为Cikteng Hala,汉义“箭杆”,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

 得姓始祖

 1错叔绣。根据《广韵》上的记载,滕姓是滕侯的后代,滕侯的子孙后代以国为氏,称为滕氏。因此,天下的滕姓中国人,追源溯本,统统都是3000年前被封于滕国的周文王之子错叔绣的后代,古代的滕国就在今天的山东省的滕州市,这里是滕姓的最早发源地。故滕氏后人奉错叔绣为滕姓的得姓始祖。

 2滕文公。滕氏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后裔、战国中期滕国国君滕文公之后。滕文公执政时,“以区区五十里”的小国,在“八百诸侯并立、战国七雄争霸”的情况下,不但没有被大国吞并,反而“疆为善国,卓然于泗上十二诸侯之上”,被誉为“善国”。故滕氏后人奉滕文公为滕姓的得姓始祖。

滕姓迁徙分布

 据《广韵》载:“周文王子叔绣封于滕,子孙以国为氏。”又据《吴门滕氏世略抄》载:“吾滕氏肇自姬周文王十四子叔绣封于滕,即今山东滕县也。滕之有国始武王十三年乙卯,终敬王三十六年丁巳,凡六百三十九年。《孟子》七篇中颇著其行,然世次已弗能详矣。子孙繁衍,以国为氏,秦汉之间氏族未著,源流亦弗甚彰,至后汉顺帝时中郎将(滕)抚始以北海人显,厥后文章功业炳耀史册者代有其人,虽南北播迁,郡系不一,而渊源固未尝稍异也。今天下之滕可考者凡三:一曰北海之滕,始于中郎将(滕)抚……二曰南阳之滕……三曰东阳之滕,始于司业公(滕)令琮,起婺州之东阳,累叶同居,六传后分三支,递相迁徙,北抵青齐,西极巴蜀,东流吴会,虽派系不一,而皆导源于东阳。吾吴郡滕数典言祖,盖亦始自东阳,以司业公为鼻祖,世系具载,谱牒历历可稽……”根据《广韵》上的记载,滕姓望族居于南阳郡,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县附近。

滕姓姓氏文化

 郡望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两国。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个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清河郡: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郡,后屡改为国,汉元帝永光年间(公元前43~前39年)后期为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汉改为国,移治甘陵(今山东临清),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县至山东省博兴县、临清县一带地区。元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枣强县、南宫县各一部分、山东省临清县、夏津县、武城县及高唐县、平原县各一部分地。

 堂号

 南阳堂:以望立堂。

 清河堂:以望立堂。

滕姓家族名人

 滕文公:战国时滕国的贤君,名宏,当时世称元公,他与孟子是同时代人。据《孟子注疏》记载,汉代赵岐考证古纪《世本》注:滕国有考公麋,其子元公宏,后世避讳改考公为定公,以元出行文德故谓之文公。学者赵岐考证文公名宏,文公的父亲名麋,有关滕文公的言论 事迹 多集中在《孟子·滕文公》上下篇里,《汉书·艺文》载《孟子》十一篇,今有七篇传世。另有世传《孟子外传》四篇,因古本失传,今有明代人 收集 整理的传世本。清版《滕县志》载有《滕文公庙碑》,是依据历代文献考证写成刻之于碑的。滕文公在做世子时就非常注重治国之道,认真寻求强国富民之策。他奉命出使楚国时,得知孟子在宋国,回国时途经宋国,曾两次向孟子请教治国的道理。

 滕抚:字叔辅,北海剧人,汉朝顺帝的大将。初仕州郡,稍迁为涿令,有文武才用。太守以其能,委任郡职,兼领六县。风政修明,流爱于人,在事七年,道不拾遗。滕抚性方直,不交权势,宦官怀忿。及论功当封,太尉胡广时录尚书事,承旨奏黜抚,天下怨之。卒于家。

 滕胄:汉顺帝时著名文人,北海郡剧县(今山东省昌乐县)人,滕胤之父。博学善属文,孙权待以宾礼,每有军政书疏,常托滕胄修饰润色。曾任京兆尹,但不幸早卒。

 滕耽:汉顺帝时北海郡剧县(今山东省昌乐县)人,滕胤之伯父。仕吴为右马司,为人宽厚,亦短命。

 滕胤:字承嗣, 三国 ·吴北海郡剧县(今山东省昌乐县)人。滕胤少时有节操,刚成年就娶公主为妻。孙权称王之后,滕胤被封都亭侯。后来历任丹杨太守、吴郡太守和会稽太守。孙亮继位之后,滕胤出任太常、卫。

 滕延:字伯行,东汉时北海人,后来曾任京兆尹,有政绩,世人称之为长者。官至济北相,因处死数十人,把尸体堆放在交通要道。侯览、段大怒,将此事 报告 桓帝,滕延被处以滥杀无辜之罪,送到廷尉审理,免去官职。

承德非遗之一:滕氏布糊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需要重点保护的传承,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相当长的历史,也有非常丰富的非物质文化,但是随着时代的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