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用什么符号?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1收藏

家谱用什么符号?,第1张

家谱图的家谱图的基本绘图符号

在家谱图中,图形代表人,线代表关系。虽然不同的家谱图使用者可能会用不同的符号绘制家谱图,但为了使专业人员可以有一套共同的“语言”进行沟通,目前使用比较普遍的符号是McGoldrick和Gerson标准化了的家谱图符号。在作图时,可用特定的线条和图案来描述基本家庭成员以及彼此之间关系。每一个家庭成员都用一个正方形或圆形表示,正方形表示男,圆形表示女。在咨询与治疗中,被认为是“有问题的人”或是主要的研究对象用双线的正方形或圆形表示,这个人可能是来访者本人,也可能不是,如父母来访,但主要咨询孩子的问题,此时,孩子是“有问题的人”。死亡在正方形和圆形中画X表示。流产用实心图形表示。横实线表示婚姻关系;横虚线表示同居关系;在横实线上加双斜线表示离异;加单斜线表示分居。竖实线表示血亲关系,竖虚线表示收养关系。折线表示关系紧张。家庭中兄弟姐妹的顺序从左向右从大到小依次排列。

族谱是什么意思

族谱,又称家谱、家乘、祖谱、宗谱、世谱、会通谱、统宗谱、支谱、房谱等。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族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族谱梗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族谱是记载各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功用,是我国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家谱由官修变为私修,所录内容不断丰富,其功用也不断增加和变化。如今,家谱同各姓氏的郡、堂号一样,不仅为区别姓氏源流,作为数典认祖、研究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的参考资料,它还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族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汉族有悠久的历史,后来在民族融合中。逐渐在各民族中开始出现族谱。族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具体详见“家谱”百科 在此不再赘述

家谱的谱是什么意思?

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现在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  宗法式家族是一种血缘组织,内部的血缘关系必须十分清楚,这种组织才能维持和发展。即使旧的家族裂变成许多新家族后,以及新家族再裂变之后,各家族之间的血缘关系也必须十分清楚。一个家族的始祖及始祖母是谁?始祖如有几个妻子的话,谁是嫡?谁是庶?他们各有几个儿子,名叫什么?他们的妻又是谁,又各有几个儿子?家族的各支各房是怎样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现在众多族人的父、祖、曾祖、高祖等等是谁?谁和谁是什么血缘关系?新家族始祖是从旧家族的哪一代分裂出来的?它又是怎样一代一代地传到现在?总之,家族成员之间的各种复杂的血统关系必须清楚。在没有文字的时候,血缘关系靠一代一代的口耳传授,储存在人们的记忆中。时间长了,记忆难免有差错。当文字产生以后,人们就用文字把这种血缘记录下来,这就是谱牒,是家谱、族谱的雏形。 谱牒源于何时?大概可以上溯到先秦时代。司马迁说的《谱牒》、《牒记》,都是周以后的东西,周代的《世本》,曾对司马迁创作纪传体通史有过参考作用,学术界公认为为中国家谱的开山之祖。战国时代的《春秋公子血脉谱》,启我国家族史籍以"谱"为名之先河。周代的《世本》,在于"奠系世,辨昭穆",它所奠的系世,是周宗室的帝王世系;所辨的昭穆,是尊卑贵贱的亲疏。完全是为推行宗法分封,巩固周王朝统治服务的。周代的宗法分封制度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已经"礼崩乐坏",趋于瓦解。到了汉高祖刘邦"徒步有天下",宗族组织由兴到衰,由破坏到重建,至东汉时已由世族宗族代替了,君统与宗统开始分离。两汉的家谱功能是为恢复、重建宗族和形成、巩固世族的统治服务。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势力极度膨胀,选用官吏实行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官之任用,"不考人才行业,空辨姓氏高下","有司选举,必稽谱牒","家之婚姻,必由谱系",此时的家谱,成了 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依据。与之适应的是修家谱之风极为盛行,国家设谱局,置谱官,"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同时,伪造世系门第的造假现象应运而生,由"尚官""尚姓"至于"尚诈"。唐朝初年,修谱继续为官府垄断。为了打击旧有的门阀势力,擡高李氏皇族社会地位,唐太宗李世民组织力量编纂《氏族志》,"以今日官爵为等级高下",旧有门阀势力受到重大打击。五代以后,"取士不问家世",庶族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出仕;"婚姻不问门阀",新兴的庶族地主、商人在社会上获得了应有的地位。以至宋代,家谱编纂方式由过去主要是官府修谱发展成私家修谱。家谱功能上也由过去主要是出仕、联姻的政治功能转变为"尊祖、敬宗、收族"的社会伦理道德的教化功能。明清以降,私修家谱之风盛行不衰,目前存世家谱、族谱绝大多数是清代以后撰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家谱被认为是封建宗族制度的产物,作为一种特有的封建文化

上家谱是什么意思

1、就是将某人的名字记在家谱上,承认此人是这个家族的正式成员。

2、或者某人做出了重大的成就,那么家族就会将他的事迹记载在家谱上吧、为后代所知。

族谱是什么意思

族谱又叫宗谱、家传、房谱、家乘、谱牒、谱系等。是一种记录氏族迁徙、发展的事迹和宗族人物的世系、传记的记录。一部完整的族谱,一般分为:谱名、谱序、凡例、姓氏源流、世系考、世系表、人物传记、宗族祠堂、坟茔、族规族训、恩荣录、像赞、艺文、纂修人名、领谱字号等。从族谱中,可以全面了解一个宗族的迁徙、发展过程,了解宗族人物的事迹,掌握整个宗族发展的历史,确定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民族、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内容。

族谱,又称家乘、宗谱、公谱、祖谱、谱书、家牒、族牒。它是记录家族组织活动的档案材料。福建的族谱兴于宋代,盛于明清之后。修谱的动机是“溯渊源,分疏戚,序尊卑。”(安溪《谢氏总谱》卷首《联谱序》)族谱的形式有装订成册的(古为线装,今与一般印刷物相同),也有图表式的。许多家族把编纂族谱作为后代子孙的一项义务写进族规,重修族谱年限不等。闽北浦城的季氏和李氏家族,均规定族谱30年一修。房氏则规定“宗谱有贤子孙或十年、三十年一修,则存没葬地,时日不爽。先儒云,一世不修谱为不孝,宜知之。”(清·光绪《闽浦房氏族谱》)类似的族规,使修谱用家族法的形式永久化了。

族谱所载内容详略不一,通常除记载全族的户口、婚配和血缘关系外,还有全族的坟墓、族田族产、祠庙等的方位、数量及管理使用办法、家族的规约训诫、修谱凡例义则、各类合同契约文书等。一些较详的族谱,还记载有家族历代的重大事件、与外界的纠纷、可嘉奖的人物传记、科举出仕、名人传记以及义行节烈等。

族谱的核心内容是记载家族的世系源流、血缘系统。以防血缘关系紊乱而导致家族瓦解。连城《新泉张氏族谱》卷首说得明白:“亲疏派别得谱则溯其源,上下分支得谱则穷其本,即荡析代变,而皆有所考焉。”为达到显示血统的目的,各地族谱均有认中国先朝名人为远祖的习俗,这种附会的谱风,虽能使其家系倍增光彩,但往往导致家史失真和对后代误导。安溪湖头的李氏宗谱,认先祖为道教创始人李耳,直系则“出陇西,为唐高祖李渊公之苗裔。”南靖庙兜郭姓,认始祖为周文王之弟“虢叔”(“虢”与“郭”音近),并由虢叔是黄帝的二十七世裔孙,郭子仪是虢叔的第六十世孙、黄帝的八十七世裔孙,而推论自己的宗族嫡出于中唐名将郭子仪。(《南靖文史资料》第二期89页《庙兜郭姓的历史渊源》何柳枝)这些记载,易使族人深信不疑。其他的如刘姓必溯祖为刘邦,肖姓多探源为萧何,都是这种攀强名流、附会望族的修谱心态之反映。

族谱中,家族迁居(开基)始祖之下的代系排列严格分明,不容混淆。这往往是族谱中最具史实价值的部分。福建的许多家族,都实行名字排行制(古称“昭穆”),俗称“排辈分”。即在同一辈分的族人中名或字须用某个统一规定的单字起头,再与其他单字结合成名或字,以示区别。如某一父辈生三子,儿辈名按“永”字排列,分别称“永志”、“永仁”、“永贵”。如此,在族谱中一看“永”字排行便可知其为兄弟或堂兄弟辈分。已去世者,则在其名上写上諡称并加上“公”字,以示区别,沙县一带习俗,收养子若无族长和六亲认可,不可上谱排字辈,否则会被骂为“出透的人”而遭岐视。排辈分除少数由祖、父辈临时决定外,大多是按先祖早已选定的排行用字。南靖县双峰村《丘氏族谱》载:从其二十一世始,标定的昭穆用字是:“文章 ,诗礼传家。创垂显奕,继述藏嘉。光前荣耀,世德作裘。仁亲义祖,燕翼贻谋。桂芳兰茂,日新月盛。思皇多佑,福禄来成。庆余善积,谱泽绵延。宗风丕振,亿万斯年。”(《南靖文史资料》第二期86页《双峰丘氏的历史渊源》林明波)目前已传至“垂”、“显”字辈,即第三十至三十一世。这种按族谱排辈分的方法,使农

家谱是什么意思

顺手采纳答案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皇帝的家谱称玉牒,如新朝玉牒、皇宋玉牒。它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

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家谱中“入毂似集”什么意思

入毂似集:进入核心,就象迅速集中一样。

理解这个词的核心是:毂[gǔ]。

这个字的意思是,车轮中心,有洞可以插轴的部分,借指车轮或车。

“有”在在家谱中代表什么意思

应该是辈分

家谱里的示是什么意思

适。还是示

适是嫁给哪家的意思

家谱中的入嗣出嗣什么意思?

出嗣 本宗族由多子方承嗣无子方

入嗣 本宗族无子方由多子方来承嗣(俗称顶嗣)。嗣即继承。旧时承嗣都有严格规定,一是必须得到宗族同意,二是在辈份上必须一致,三是亲疏上应该由近及远。承嗣的目的,主要是延续香火,同时也继承财产。

世表一般在入嗣方详述,在出嗣方略述。现在生男生女都一样,也就不存在出嗣和入嗣了。

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家谱体例演变与内容更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以下摘录了一套家谱的七大主要内容。

  一 姓氏源流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为古老,假若没有古书或旧谱的记载,后人就很难考究得清楚。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认清自己的姓氏来源,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家谱》中有详细记载。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却不知道,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和确实性,后人不可不慎。

  《家谱》中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它的目的也在于“明世次、别亲疏”以及考订姓氏源流。《家谱》均有记载姓氏的一章,以叙述家族得姓的来源,或是家族因某种原因改姓的历史。所以《家谱》中的姓氏源流就变得很重要,它是明辨您家族血统的证明文献 二 堂号 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

  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为纪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创。

  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诸侯国名,地方府、州、县名。随着姓氏家族的发展壮大,就出现了以各姓氏名门望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郡号的由来。

  大家族日久人众,或是遇至天灾连年之时,族人就会因迁徙流离,而散布各地。于是就有了在“总堂号”之下,再加入“分堂号”名称的方法。“总堂号”代表家族(姓氏)的发祥地,寓后人以不忘本源,“分堂号”则是族人迁徙至新地,成为当地有名望家族后,以该地的郡号作为堂号,“总堂号”和“分堂号”统称为“郡望”。

  因为各族姓基本上都是以郡名作为自己家族的郡号,所以就有了若干姓氏同为一个堂号的现象。例如:王,胡这两个姓的郡望都是“清河堂”。

  堂号名称的另一出处:自创堂号,乃家族中人自立的堂号,该堂号名称一为有别于各姓氏的分支别派,二为铭记祖先或名人的公德事迹或教诲。例如:杨氏的“四知堂”寓意“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为人风范。

  三 世系表

  如果发现一本关于您身世的家谱,您最想看的是什么哪?是不是想知道自家的祖先是谁?家族中曾有过哪些名人、功绩?家族中人现在哪里?等等,所有的答案就在家谱的世系表中。

  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藏地、功绩等。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藏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以上四种世系表形式都各有特色,这是一般族谱中比较常见的世系表,但也有其它的变化,我们在记述家族世系表时,可根据掌握材料的多少、家族成员的多少等灵活采用,总之,世系表要易看易懂、内容真实、层序分明,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四 家训

  家训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传统宗族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

  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然而,这些都是形成一个国家的基石。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因为,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

  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渐丰富多采。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当中,最为人称道的名训,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脍炙人口。

  家训之所以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此外,提倡什么和禁止什么,也是族规家法中的重要内容,如:“节俭当崇”、“邪巫当禁”等。

  简言之,每个家族都有不同的族规家训。家谱中较为常见者,大致包括了以下内容:

  (一)、注重家法、国法

  (二)、和睦宗族、乡里

  (三)、孝顺父母、敬长辈

  (四)、合乎礼教、正名分

  (五)、祖宗祭祀、墓祭程序

  五 家传

  要想深入了解世系表中族人的历史功绩,那就得看家传了。家传,是用来记述家族中有名望、有功绩人的事迹的文体,是一种正式的传记,明朝之前,传与谱是分开来记的。

  “传记”记述了一个人一生的功绩品德,从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贡献,到对地方、家族做的每一件业绩,如:出资修建词堂、祖墓等,全部记述在内,以作为后人学习之榜样,并荣耀家族。

  家传一般分为:列传、内传和外传等。列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功绩男子的传记;内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品行女子的传记;外传是记录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传记。

  传记中多配有该人的画像或关于该人的故事图画,让后代读起来倍感生动形象。

  家传之用词以真实平朴为重,最忌溢美之词。这也是评价一部“家传”水平高低与否的重要标准。

  六艺文著述

 “谱乃一家之史”,其中当然少不了家人的艺文著述。自六朝起,就有将家族中名人的著作录入家谱的惯例,尤其是到了明朝,此风更盛,这部分的内容更加丰富了,涉及史学、文化、经济、宗教等许多领域,在形式上甚至堪于“经典史料”相媲美。

  家谱中的艺文著述,在体例上一般称作:艺文志、辞源集、文征集等。

  艺文著述以家族中名人所写的诗文著作为主要内容,也收集本族人与外人的书信来函,以及经籍、表策、碑文、书札等,有的还有版画、肖像画、版本作品、名家书法、歌曲等,从形式到内容都十分丰富。

  艺文著述是家族先人的心血结晶,其中的大量珍贵史料文献,有着非常珍贵的参考和欣赏价值。但是,由于艺文著述的种类、内容繁多,而又良不齐,所以还需后人用心整理,方能使家族中的艺文精品得以流传和利用。同时,我们在续补家谱现代艺文著述时,更需精心挑选,慎重录入,把最有价值和代表性的文献传给后代。

  七 家谱图像

  家谱之体现,能合书、图、史、表、志为一体者,它的利用价值就显得大些。家谱主要以文字内容为主,资料为副,但一张好的、照片仍是能将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特质传达出来。

  将、照片纳入家谱的意义在于,为家族传承提高了一个最直接的环境背景,使家谱不在局限在文字文字记录、整体概念也变得鲜明而生动起来。

  只要是能让人对家谱有更进一步认识的古地图或老照片,均应该被收入家谱里,包括:

  1)老照片:家中存有的古老黑白照片、一家人的合照等,都有其历史价值,也是见证家谱的最原始材料。

  2)祖先(遗像、人物画、肖像画):中国历代以来多有大量之人物画及肖像画,其中有大部分是为了纪念先人,或表达对圣贤亲人的追慕。也有些家谱将家族先人中显达之人,画出其仪容,置于卷首,以求达到光大族望,启迪后人的目的,有些也刊载一些先人手泽遗墨。

  3)风水图(祠堂图、墓图):祠堂是供奉先人的地方,在古代更是家族聚会之所,所以一般的家谱均有记载和刊载建物版图、描绘实状,有些更是附刊墓图,有些甚至详记地理方位。人们相信一个家族的兴衰和祖辈所居住、埋葬的地点有很深的关系,这些都蕴涵着丰富的“风水”内容,所以也被称为“风水图”。

  4)故居/村庄图:明清族谱中不但记述居址迁徙,很多富家所修的谱书中,还以精美的版图,印制出他们家族的庭院、楼阁、书斋、房舍等。

雁门郡,战国时期赵国置,后魏郡治迁今山西省代县县城,金时废;大营,明万历二十九(1601)年时属四川布政司遵义军民府遵义县北乡永安里九甲,清雍正六(1728)年改隶贵州省。大营文氏,起源雁门郡,先祖文应斗,祖籍江西省吉安府卢陵县,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徙居四川布政司遵义军民府遵义县北乡永安里第九甲杨寨窝 (今汇川区高坪镇金塘村)领照为业,以农为主,建业兴家。文应斗第三代“大”字辈枝繁叶茂,下衍文应斗四代孙弟兄18人。迄今,大营文氏繁衍已达第十五世,第三世文大亨徙迁黄平、干子坝;第五世文光宗,中武举,为守垦祖业迁居永安里 甲(今汇川区板桥镇);第六世文肇周举家徙云南。开阳、贵阳也有大营文氏分支。

大营文氏世系字辈:“天、星、常、应、单名、大,龙、光、肇、单名、国、昌,宗、德、荣、远,祖、泽、绵、长,圣、朝、学、彦,永、振、贤、良,承、先、启、后,家、道、蔚、祥。”

明万历二十五(1597)年三月《文氏族谱•序》(太子太保、刑部尚书萧岳峰撰)载:“余按文氏谱系,宗元之始,出自雁门郡。一郎至五世炳然,居成都。”《大营文氏族谱》,由大营第十一世孙文德令依据文氏九世孙龙川文天祥在南宋咸淳元(1265)年十月作《叙》的《文氏族谱》,尊文应斗为由江西吉安卢陵徙迁四川遵义县北乡永安里九甲杨寨窝定居落业始祖。

1963年,文德令依据旧谱,请其父回忆,亲自查考文氏祖墓碑记,撰成《雁门郡正气堂大营文氏族谱》初稿交付族中传审补正,在传审中谱稿不知去向。1984年至1988年,时任《遵义县志》总编文德政陪同从台湾返遵义探亲的文德魁前往文德令家中,细读四川江津(今重庆市江津区)道光《文氏族谱》(残缺不全);1989年春,文德魁将残谱带回台湾细读后撰《文氏族谱浅析》寄返文德令,再次激起文德令续修《大营文氏族谱》理念。

江津道光《文氏族谱》成书时,距文天祥作《序》的《文氏族谱》成书已571年,自文天祥代起至文应斗徙迁四川布政司遵义军民府遵义县北乡永安里第九甲杨寨窝落业止,有近20世世系传承记述中断。大营文氏第十世孙文宗发在1990年春节过后,遍访大营文氏宗支族内,终觅回文德令1963年撰成的《大营文氏族谱》初稿。文德令偕文德长“不畏雨雪风寒,遍走郑家林、杨家寨、米田水、四面坡、黄坪等地,考查祖墓碑记,访父老,查验‘经单簿’”,历三个月谱成。

《大营文氏族谱》,收录明万历二十五(1597)年刑部尚书萧岳峰、清乾隆三十(1765)年九江府德安县知县文钟、清嘉庆二十三(1818)年文远德为《雁门郡文氏族谱》作的《序》;南宗咸淳元年文天祥为《文氏族谱》作的《序》言简意赅:“凤冈,文氏宗派也。以一家亲一族,则一家亲;以一族亲四海,则一族亲。溥而亲四海皆同胞之亲也。龙川有文氏久矣,长者传诵,以为派凤冈。今览此图,信无二本。愿至一家之亲以亲一族之亲,以亲四海之亲,邦乡其相与勉之。”

文德令撰《大营文氏源流及发展概述》,详尽记载文应斗后裔传衍分布。《谱》置《典绩记实》,收录《文天祥史略》、《文天祥史略》、《文天祥诗文》;置《诗文碑刻》,收录《祀源引言(原名《文氏清明会小引》)》、《文氏清明会序》、《文氏清明扫墓祭文》、《毕七祭母文》、《文肇典生平》,《钊国公墓志铭》、清光绪兵部侍郎兵临贵州巡抚部院曾黎为光绪一(1875)年恩科举人文芝立的《文魁》匾、清待赠征仕郎(清代文官,征仕郎为正七品)文光堂墓碑正面碑文和文光堂夫人刘儒人墓碑正面刻文,《文氏佳城》碑文;置《宗支百世》,收录雁门郡正气堂文氏世系:文——郎——文炳燃——文正中——文利民——文安世——文仪——文天祥——文韶七——文论二——文启能——文旺才——文德高——文志广——文景贤——文昊——文元——文穆——文守志——文可万——文孔慈——文宗桑——文泽炳——文悠洪——文远胥——文万琅;自二十六世起没有记载。

明崇祯年间,文应斗携家从四川遵义军民府真安州思宁里大麦溪(今正安县)徙迁遵义县北乡永安里第九甲杨寨窝,为大营文氏第一世。自文应斗始,以字派为序:文应斗——文源——文大亨——文龙灿——文光祖——文肇邦——文斌——文新国——文富昌——文宗伦——文德学——文荣国——文远波……

大营文氏第七世文芝,清同治九(1870)年乡进士,光绪——(1875)年中举人(谱原文如此);第十一世文德政官至遵义县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受聘编纂《遵义县志》,出任《遵义县志》总编;2005年,受县人民政府聘担任《遵义县志(1978~2007年)》顾问。

家谱用什么符号?

家谱图的家谱图的基本绘图符号 在家谱图中,图形代表人,线代表关系。虽然不同的家谱图使用者可能会用不同的符号绘制家谱图,但为了使...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