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以前家谱只能官修 普通人修属“犯上”
核心提示:袁义达说,在宋代以前,中国的家谱只能“官修”,也就是说,只有帝王将相、名臣才有资格修家谱。普通人如果要修家谱,是要冒很大风险的,属于“犯上”。
众多家谱上,都有个“亮闪闪”的名人是自己的先祖,或为帝王,或为名臣。
比如,有的李氏称李唐皇帝为本族始祖,萧姓则号称自己这一支先祖为萧何,张氏则拉张良、张飞等为自己的祖宗……
其实,“攀附”名人并非简单如阿Q般“我祖上比你阔多了”。这样做,除敬重祖先的思想外,老百姓也有自己迫不得已的原因。
宋代以前家谱只能“官修”
近日,河南商报记者采访了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袁义达。袁义达长期从事姓氏群体遗传学研究,曾任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室主任,出版过《中华姓氏大辞典》等著作。
袁义达说,在宋代以前,中国的家谱只能“官修”,也就是说,只有帝王将相、名臣才有资格修家谱。普通人如果要修家谱,是要冒很大风险的,属于“犯上”。
宋代以后,民间言论开放,普通人才开始修家谱。因为中间多年文献断档,没有人知道自己的祖上到底是谁,只能根据自己大概来自哪里,和哪个同姓官员的某一支重合,就直接跳过去了连接上了。
当然,老百姓们这么做,也是受了刘邦的启发。众所周知,刘邦做皇帝前仅仅是个小小的亭长,出身低微。他当了皇帝后,竟然拐弯抹角把自己的家谱续成了炎帝之后。老百姓一看,皇帝都这么干,大家当然可以效法。于是,几乎所有的家谱,往上数祖先必定是名人,因为普通人根本就没有家谱传下来。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后,曾有人要为他续家谱,想把宋代大理学家朱熹认成他祖先,但最终放弃。有人说,是因为年代太近,朱熹子孙尚在,朱元璋实在不好蒙混;也有人说,是朱元璋后来自己没同意,而是把自己讨饭的经历给写上了。
家谱文化是一种信仰
如果家谱是这么来的,那它还可信吗?袁义达说,家谱文化,实际上已经成了一种信仰。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保留几千年的家族文化。这种信仰,也是对祖宗的敬畏,让人有根有源,知道自己从哪儿来。
实际上,对于家谱,前面是真实的,后面也是真实的。也就是说,家谱前面多少代,因为有文献记载,是有据可依的;最近数代,牵涉自己的叔伯、爷爷、曾祖等,也是真实的。唯一的断层就是在文献缺失的那些年代。
“曾经有人发现,一个县如果有5个进士,那么全县同姓的人都认这几个人为祖先,难道这几个进士就没有兄弟吗?其他人都去哪儿了?”袁义达说,这就像是一棵大树有众多分支,你本来属于第三支第五根,但是你认了第一根,中间的差别其实并不大。
说到底,中国的家谱文化,就是整个民族的血脉信仰。
袁义达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黑人开始寻根,由此带动了华人寻根。和他们不同的是,我们有家谱,追根溯源,就知道自己从哪儿来。不管中国的社会结构如何变化,只要姓氏文化不丢,我们的文化就能传承。
姓氏轶事
朱熹的“序”被多个姓冒用
除了认名人当祖先,以前还有人喜欢假托名人作序。史料显示,朱熹作谱序的家谱多达十几个,有的是真的,有的则是伪作。
他的一篇谱序,竟为周、黄、刘、戴、吴、洪等姓氏的家谱同采用,其中只姓氏一字之别,其余文字均雷同。
明清时期,甚至有了职业“谱师”、“谱匠”,专为一些家族制作假冒伪劣家谱。
如今,随着寻根和民间修谱的兴起,“谱师”这个职业又重出江湖,甚至有了专门的修谱公司。
有学者说,这应了“盛世修谱”这句话,也跟“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的修谱传统有关。
在南方一些城市,如今的“谱师”月入上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但有些“谱师”修出来的家谱并不靠谱。修家谱需要仔细考证,要把每个人诞生、工作、嫁娶的轨迹都找到,何时迁徙、埋葬在哪里等都要弄清楚。掌握好这全部的要素,并不是一件易事。
刨根问底
五百年前是一家?这事真不一定
常常有两个同姓的人初次遇见,会笑称“五百年前是一家”。也有人会主动和名人搭关系,比如姓孔的就认为自己是孔子后代,姓关的认为自己是关羽后代。
不过,这种说法并不准确。
有学者解释称,一方面,同一姓氏最终追溯到老祖宗,不可能是一个人,而应该是一个家族。比如姓孔的,老祖宗可能是孔子,也可能是孔子的兄弟。再比如,中华民族所有姓氏追溯到头就是炎帝和黄帝,但不可能只有这两人,而是两个家族。
更重要的是,在姓氏流传和演变过程中,会影响一个姓氏“血统”的纯正。大量的赐姓、改姓,还有姓氏避讳等,都使得“五百年前是一家”的说法难以成立。
“岳”姓是怎么来的?
近日,有岳姓读者打来电话咨询岳姓的来历。
据袁义达、邱家儒主编的《中国四百大姓》,岳姓在姓氏排行榜中列第124位,总人口大约149万。
“岳”和“山”有关,来源于先民对大山的崇拜。岳姓源出风姓,伏羲氏后代。相传在尧舜时期,有大臣羲和,掌天地四时之官,擅长观察天象,发明了日历,因此为尧执掌历法。他的后裔建立了羲、和两国,在今天河南登封、荥阳、巩义一带。
岳姓血脉一直纯正,几乎没有混入过外族的血脉。南宋民族英雄岳飞遇害后,他的后代和族人有北上东北的,在辽宁定居,到明清时,和当地满人融合。
古代的皇宫美女如云,皇帝的后宫女人众多,为什么宋朝和明朝的子孙那么少呢?而唐朝和清朝的儿女就很多呢?
在宋朝时期,宋仁宗在位的时间也是很久的,这皇宫中的嫔妃也很多。但是他的孩子有十二个都是闺女。最后,他将王赵允的第十三个儿子赵宗实立为皇子。宋朝的宋哲宗赵煦,九岁继承了皇位,在他二十岁是去世了。他本来有一儿子,却不幸夭折了。宋哲宗的弟弟赵佶,最终继位了。
而在南宋的时候,赵够收养了赵匡胤为儿子,并且把赵匡胤抚养成人,把皇位传给了他。而赵匡胤后来把皇位传给了弟弟赵光义。赵光义把皇位传给了儿子赵扩,赵扩所生下的九个儿子,也都全部夭折。
总之,这些皇帝要么是没有儿子,要么是儿子早夭。这可能是太祖皇地这一脉人的身体不太好,先天性的因素吧!我觉得这除了遗传没有其他原因了。如果是后宫女人的原因,这也解释不通啊,后宫佳丽三千,怎么可能连一个会生儿子的都没有。这样的皇子死亡率,再往前退,条件再差,也没有这么高的死亡率。
唐朝皇子众多,可能跟唐朝的后宫品制有关,他们提倡雨露均沾。而清朝,子开端就是人丁比较兴旺。宋朝和明朝子孙比较少跟先天因素是分不开的。相比于唐朝和清朝,差距就显而易见了。
戴法兴是宋朝的一位大臣。阴山会稽。城市里卖的葛根少了以后,就由官员传下来了。它渴望学习读书写字,受到孝武帝的重视。那是路南郡太守。还在中书当谋士,多纳行贿。当时废除了前朝皇帝,改骑校尉,得益于他的专制权力。之后被宦官诬蔑为皇帝,以免被处死。
戴法兴出身贫寒,有一对坚强的父子。他年轻时靠卖苎麻为生。他渴望学习文学,与他的兄弟在延长他的生命和促进他的繁荣方面有美德。袁家忠距今已有《尚书仓部》年历史。因为彭将军对刘义康的好感,他以为自己会记录历史。康输了,得罪了,死了。武陵招鲁,傅俊录书,南中郎将签约参军,督其事。南朝刘军即位侍奉宋孝武帝,法兴侍奉南台史,还在中书任谋士。孝元年,建武将军、鲁南太守在东宫侍候太子。大明二年,五常郡有三百户。
孝敬武当政府,没有朝廷大臣的功劳,只有耳目。法兴很了解古今,也是小武的密友。凡是选官、册封、升迁、表彰奖励、杀人等大事,都涉及到策划,他的分量是暂时的。抓住这个机会,国内外旅行,收受贿赂,积累了几千块钱的家产。萧武死后,前朝皇帝范即位,做了太尉。当时,江夏的刘王和太宰治都担任过宰相。但是,法兴执政已久,这也是巩义一直担心的。朝政仍以传真决定,宫义只有虚名。当时民间传说,宫中有两个儿子,法兴是真天子,皇帝是假天子。太监华月儿告诉皇帝,因免官流放,死于家中。第二天,他杀了他的第二个儿子,砍掉了法兴棺材的两头,没收了他的财产。
戴法兴的文章在当时相当有名。钟嵘在《诗品》年评论戴法兴等人的作品时,认为“苏、凌、任、戴等。合为一章,也为士绅传唱”。人不识字,这是很难能可贵的。可惜戴法兴的文章丢了。
王安石是北宗著名的诗人,亦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下面是我为你 收集 整理的唐宋八大家宋代的有谁,希望对你有帮助!
宋代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政治 家、文学家与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公元1021年,王安石在临川出生,自幼聪慧,喜爱读书,且能过目不忘,下笔成文。王安石幼时随父亲到各地出游,因此对民生疾苦深有感触。十七岁时,王安石跟随父亲来到京师,结识了曾巩与欧阳修等人。公元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在地方任职,政绩显著。宋神宗即位后,王安石得到了其赏识,被召入京城,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主持变法。但因守旧派反对,王安石变法之路并不顺利,多次被罢免。公元1086年,王安石在钟山病逝,终年六十六岁,被葬于江宁半山园。
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的局面,使 天下 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且提高了当时北宋的 军事 实力与经济实力,有一定成效,但因各种元素还是存在一系列的弊端。王安石变法虽然并不顺利,但他在文学上却有非常杰出的成就,其诗词、短文都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流传于世的作品有《桂枝香·金陵怀古》、《读孟尝君传》等。
宋代王安石的品质
文献记载中记载了多个王安石的 典故 ,如《王安石待客》、《王安石改字》等作品,这些都是被收录在宋朝的奇闻异事中,从这些典故中可以看出王安石具有什么品质。
在《王安石待客》中,可以看出王安石是一个生活简朴,勤俭节约的人,虽然官至宰相,但是他依然过的很朴素,没有豪华大宴,没有铺张浪费,就算是自己的亲戚也没有例外,他有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待客之风。
在《王安石改字》中可以看出王安石认真写作的态度,他注重语言与字句的锤炼,特别是艺术展现手法上独具创造力,也是有着这一份执着与态度,让他在文学上能有此成就。
在《王安石辞妾》中看以看出王安石为人仗义,能处处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格。
纵观王安石的一生,不论是做事做人都有其原则,而且严谨,一丝不苟,他从不夸大自我也不贬低他人,这是作为一个具有 文化 涵养的人必须要做到的。
但是王安石在性格上却有 一个缺陷,那就是过于固执,这种性格也造就其在 历史 上骂名一片,但是孰能无过,其对整个北宋的政治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与成就。
王安石是北宋年间著名的历史人物,不仅在政坛更是在文坛上功绩显赫,对于后人来说我们可以学习其优良的品质及宝贵的精神,贯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才是从古人身上学到的最好的知识。
宋代王安石的后代
历史记载中王安石共生有4个孩子,一个儿子三个女儿,但是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早夭,只剩下2个女儿,后来均嫁为人妻。现今王安石故里中生活着很多的王氏后裔,但是均不是王安石的直系后裔,其后裔均是其兄弟姐妹的。据悉王安石共有十个兄弟姐妹。
现今在王氏宗谱中记载,属于王安石这支血脉繁衍至今的已经没有了,而王旁的后代确是很旺盛的。
有人会好奇王安石不是还有两个女儿吗这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吴安持和蔡卞,这两支血脉也能算是王安石的后人,但是在资料中关于这两个女儿的后裔并没有进行详细的记载,其最终如何也无从考证了。
说到这里其实已经很明确了,而且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王安石世系传论》是王安石的同乡为其编写的,傅林辉耗时20多年时间才完成了这本著作,这本书中对王安石后人这个问题做了详细的阐述。傅林辉在创作这本书是基于很多史实编写的,就王安石后人这一问题,曾详细研究了王氏家谱,还有其夫人吴氏家谱,更有朋友为其提供王安石岳父家谱及其外祖父家谱,这些家谱是王安石上三代下三代的资料,这些资料中涉及了近一百多人的资料。所以这本书对于王安石后人的记载是很写实和真实的。
但是另有记载说王安石是有直系后代的,在《老学庵记》中就有记载,但是虽有记载,现今也无从考证。
猜你感 兴趣 :
1 北宋王安石人物介绍
2 古代历史人物
3 六一居士欧阳修生平简介
4 历史人物柳宗元的简介
5 宋朝历史事件
6 宋朝诗人苏轼的资料简介
通常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具有自己特色的朝代,那个朝代中人们生活非常滋润,战乱也比较的少,所以说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是非常幸福的,宋朝比较实行儒雅之风,所以人们比较擅长于诗词歌赋,而且生活都比较的文雅,是都讲求一个理,打架之类的事情是不常见的。宋朝也是一个比较富有的朝代,人民生活也比较的安康,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非常有特色的一个朝代,宋朝的百姓过得非常的安宁,因为国家对于百姓的福利政策也很多,非常关心百姓的生活。
一、儒雅之风宋朝是一个非常有文化的朝代,君王非常的喜欢吟诗作对,且在处理国家大事方面也比较的文雅,宋朝对于文官的待遇是非常好的,宋朝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从老祖宗那一辈就留下来了,就是无论朝廷的文官说了什么话,都不能够斩杀朝廷的文官,所以说在宋朝做官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统治者广纳贤人,且非常乐意听取别人的意见,所以说宋朝的朝廷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
二、富有的朝代在我国历史上,富有的朝代并不多见,有些朝代因为连年的征战,所以非常的贫穷,人们生活过得也并不是很好,但是宋朝是非常例外的一个朝代,因为宋朝非常的开放包容,和周边国家的关系也比较好,而且宋朝讲究儒雅之风,所以对于宋朝来说并没有什么战争,这样一来就非常的有利于国家,对于人民的生活来说,也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所以说宋朝是一个非常富有的朝代。
真正的宋朝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拥有着开放包容的文化和儒雅之风,宋朝处处体现着富有,是一个没有战争的朝代,而且统治者非常体恤民情,在宋朝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百度上可以搜到一此零星资料可以知道:
杨再兴的名字易同名,就在宋朝至少有两个杨再兴:1傜人首领,2 岳飞部将;
可能还有第三个杨再兴,杨家将的家谱里也有杨再兴;
说岳全传之类的演义小说更是把杨再兴虚构成 万夫难挡的无敌英雄,说成是杨
家将的后代,这肯定是文人附会。
他的籍贯也是说法不一,一说江西吉水,一说河南,没有一个说法是肯定的。
再搜一搜百度。
http://wwwxicinet/d189003760htm
岑毓英“起底”始迁祖真实身份
2011年一部校点本《田州岑氏土司族谱》面世。据称该谱与《田州岑氏源流谱叙》为目前存世两部岑氏官族谱之一,完稿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读后始知主要增加了从岑毓英《西林岑氏族谱》辑录增入了各种“世表”等等。校点者以谱载元末明初田州土官岑伯颜与母周氏“落难”为例,认为在“清谱”之前“田州岑氏官族应该还有更早的‘明谱’、甚至是‘元谱’、‘宋谱’”,否则“就不可能收录到如此详细的历史资料”,“否则后面的这两部‘源流’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而无法追根溯源写下去”。(注1)
逻辑上当然没错。问题是宋代初期编纂“家谱基本上处于一片荒芜”,宋代中期“统治者为了维持政权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加强宗族凝聚力,提高尊宗、敬祖的思想”而“大力倡导民间各家族自行编纂家谱”之际(注2),当时在广西刚露面不久的岑氏一家四兄弟轮戎各州之间,居无定所、尚未形成“宗族”。编纂家谱之风吹到广西时,早已融入桂西北土著的岑氏作为“别种”忙于邕州横山寨市马无暇跟风篡谱。
入元之后岑氏为扩大地盘南征北讨并引发家族 ,没功夫顾及编纂族谱。
就目前所能见的广西岑谱,大都属于“族衰修谱”的急就章,最早的或可追溯到嘉靖七年泗城岑氏提供给王阳明“考世次”的谱本。泗城岑氏的这个谱本有可能是弘治十八年岑九仙受辱之后发愤而撰,约成于正德末至嘉靖初之间,当时岑氏三土府之一的思恩府已被改流,岑氏衰败之征兆初见。
入清后康熙二年(1663)镇安土府改设流官通判管事,康熙三十年(1691)岑统藩见复职无望,于家族日趋衰落之际篡修《岑氏宗记》;雍正五年泗城土州因罪改流,“岑映宸妻子家口一并解至浙江原籍安插”(注3),乾隆六年(1741)岑映翰撰《泗城岑氏家谱》。雍正十年“归顺土知州岑佐祚缘事革职”(注4)之后是否曾撰族谱不详。考田州岑氏谱《田州岑氏源流谱叙》“粤田岑氏官职”止于“二十三世祖岑煜”,“余姚岑氏粤田源流世谱”叙先人行状止于“道光十八年六月”岑煜之孙岑戍“视事”,似可定修于清道光或同治年间;但“源流谱叙”文中有“居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上林乡石人里岑王村”语,可知在光绪初田州岑氏因罪土田州、阳万土州相继改流、光绪十四年(1888)《西林岑氏族谱》后曾经续修其谱,有所增删——除《西林岑氏族谱》之外,上述诸谱可谓“族衰修谱”,旧挡不存,祖墓早毁,记忆中远祖世次、名讳、生卒等更趋模糊,舛误不可避免。
如果真如校点者所说岑氏或曾编篡过“元谱”、“宋谱”,则篡成之后除各支宗亲至少一套之外,一般还会缮写若干副本分送宗亲或呈送上官衙门篡修通志借用;此后或完本不存当会有残本传世,现存的岑氏诸谱何至有诸多舛误乃至有涉 “赝”之疑?
检阅宋史、宋人文献、碑刻中的广西岑氏人物,笔者发现他们与广西岑氏土官族谱的宋代人物基本各有其人,但又偶有疑似相同人物。
一、史载文献人物:
1、岑宗闵:内殿承制。皇祐四年(1052),广州。失踪。(宋史)
2、岑庆宾:内殿崇班。熙宁九年(1076)从交趾门州归宋。(宋史)
3、岑利疆:右武大夫知宜州。大观至政和年间。(宋史)、(程节墓志)
岑利张:内殿崇班。大观三年(1109)摩崖碑《平南丹寇记》
岑利纲:殿侍。大观三年(1109)。(同上)
岑利纪:军将。大观三年(1109)。(同上)
4、岑 瑾:武经郎。绍兴三十一年(1161)。雷州、化州。(宋人《文忠集》)
5、岑汝弼:嘉定(1208—1224)中。桂西北。(宋人《漫塘集·墓志》)
6、岑 邈:宝祐五年(1257)。桂西北。(宋人《可斋杂稿》)
7、岑从凤:宝祐五年(1257)。桂西北。(同上)
岑从进,宝祐五年(1257)。桂西北。(同上)
岑从毅,景定三年(1262)。桂西北。(宋史)
从见岑宗闵到见岑从毅间隔210年见7代人,平均30年见一代人,失载无考者或约3代人。
二、岑氏谱载人物:
1、岑仲淑:皇祐四年(1052)麒麟武卫怀远将军,征侬智高。家于邕管。
2、岑自亭:熙宁十年(1075),袭父职。流言诬陷。遂入桥利。
3、岑国瑛。“旋里(返原籍)”,生卒年不详。
岑国玙。“旋里(返原籍)”,生卒年不详。
岑国珍。授武功将军。生卒年不详。
4、岑 翱:少年夭亡。
岑 翔:字利疆。崇宁年间(1102—1106)平归化州乱授知州。绍定三年(1230)“移治田州”。田州一世祖
5、岑 英:田州二世祖。
6、岑 毅:宋末,入元。
《田州岑氏源流谱叙》从岑宗闵到见岑毅间隔210年见6代人,平均30年见一代人,失载无考者或约4代人。
从总体上看,广西岑氏族谱舛误较多主要集中在宋代远祖这一部分。
田州岑氏由宋入元者岑翔是谁?其实答案并不复杂,他应当是见于《可斋杂稿》的岑从凤;父、祖希望他凌空而翔成为鸟中之王,也只有他有可能于景定三年(1262)而不是绍定三年(1230)“移治田州”——在贵州地方史里“岑从凤”被以谐音译写为“岑翠峰”,并有“元初授岑翠峰为田州总管”的记载(注5),应当是黔西南布依族地方的历史记忆。
但岑氏族谱里存的一个“重要疑问”却不容易理解。
广西岑氏各宗支多次撰修、重修族谱,对于始迁祖岑仲淑的阶官、职官等虽各有说法,对岑仲淑的“擅长”则是高度一致:田州岑谱说他“智勇绝伦,兼善岐轩术”、镇安宗纪谱说他“善歧轩之术,素得民心”、泗城岑谱说他“派自余姚,善于医道”——这一“擅长”对于的岑仲淑裔孙们为何如此重要?联想族谱里岑仲淑的阶官、职官与宋代史志没有一个对得上号,不能不让人对其身份的真实性产生质疑,这就是疑问的严重性。
笔者于1995年10月曾致函广西岑氏后裔,求其家族中关于历代先祖的故事、传说、遗闻。承蒙赐复,获悉在其家族中口口相传的“岑仲淑之死”故事:
“广西岑姓始祖岑仲淑字尧政,在宋朝跟狄青出征南蛮,来到广西宾阳境内交战时,遇着倾盆大雨,岑仲淑公被逼得带两个卫兵就地躲进石山洞避雨。突然又刮起飞沙走石,竟把这两个卫兵吹出洞外,唯独岑仲淑公一人留在洞内。忽然间石洞口竟被两扇石门板合起来,传说是生葬,故曰‘石合坟’。”(注6)
故事的场景是不可能发生的,大可不必深究。故事后面藏着的真实一是岑仲淑的身份并不如族谱里那样显要,二是石合岭岑仲淑墓只能是一座衣冠冢。
岑氏诸旧谱里非同寻常的“统一”保留始迁祖的“擅长”,曾让岑毓英深感困惑,正是家族中世代相传的这个“生葬”故事使他豁然开朗;在为始迁祖墓撰写碑铭时毅然写下岑仲淑:
“皇祐四年以善医从狄武襄平广源州蛮侬智高。”(注7)
至此,广西岑氏土官始迁祖南征时的真实身份终于还原。
广西岑氏族谱载宋、元、明、清四朝家族史,宋代远祖部分的舛误无论严重到何种程也仅是四分之一,以此斥其谱为 “赝谱”未免失之偏颇。
―――――――――――――――――――――――――――――――――――――――――――――
(注1)《田州岑氏土司族谱》广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11月
(注2)韩冬冬《中国家谱起源、发展及意义研究》《商业文化》2008年1月
(注3)、(注4)清《世宗宪皇帝实录》卷60、80 中华书局,1985
(注5)《贵州通史·贵州社会经济制度的民族特点》29页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版
(注6)1995年11月5日岑世杰先生复函(2)“关于历代先祖的一些故事、传说、遗闻”
(注7)《岑氏族谱》卷五 广西岑氏族谱编篡理事会1997年8月南宁华侨印刷厂
―――――――――――――――――――――――――――――――――――――――――――――
宋代以前家谱只能官修 普通人修属“犯上”
本文2023-10-25 17:25:0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38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