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家谱
▲吴氏家谱信息:
2690全国吴氏宗谱支蕃衍志不分卷
杨继盛纂
写本 一册
美国
2691全国吴氏宗谱支世系图不分卷
写本 一册
美国
2692全国吴王寿梦等四子季札公世系图不分卷
吴如胜纂
写本 一册
美国
2693全国吴氏先代溯源引不分卷
吴鸣凤撰
写本 一册
2694辽宁本溪吴俄雨格氏家乘五卷
清雍正间纂 写本
辽宁本溪市城子乡朴卜邨
2695辽宁凤城吴氏家谱一卷
(民国)吴春融纂
民国十八年(1929)石印本
辽宁凤城县杨木乡
复印民国十八年(1929)石印本
辽宁凤城县档
2696辽宁辽阳吴守近家谱
清钞本 一册
北图
2697辽宁辽阳吴氏族谱三卷
(民国)吴恩培编
民国二十九年(1940)辽阳兴亚印刷会社精印本
北图(二部) 历史所 辽宁图
2698河北泺南吴氏家谱四卷
(清)吴优善 吴鸿磐纂
清道光三年(1823)纂 清光绪十八年(1892)
铁板本
河北滦南县档
2699河北泺南吴氏家谱三卷
(清)吴宝善纂
清光绪十二年(1886)纂 光绪二十五年
(1899)刻本
河北滦南县文管
注:吴怀慎首修於清道光三年。
2700河北河间吴谱一幅
吴淑珍纂
钞本
河北青县崇 镇野兀屯
2701上海松江华亭张泽吴氏宗谱二卷
(清)吴德达辑 吴应芝续辑
清嘉庆十四年(1809)仁泽堂刻本
上海图
2702上海松江吴氏宗谱三卷
(民国)吴承佑纂
民国十八年(1929) 民国二十五年(1936)
铅印本
上海松江县博
注:该族为张泽吴氏。
2703江苏吴氏宗谱三十六卷
(清)吴宗洛十一修
清咸丰元年(1851)至德堂铅印本 三十六册
历史所 哈尔滨师大
注:该族散居常州、无锡、江阴等地。
2704江苏吴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
(清)吴瑞宗等修
清光绪三年(1877)至德堂木活字本 六册
上海图
2705江苏吴氏族谱十卷
(清)吴丽生纂
清光绪十二年(1886)刊本 十册
科图
2706江苏吴氏 修宗谱十二卷
(民国)吴仲山纂修、
民国吴氏至德堂活字本
江苏苏州市图(存卷l)
2707江西溧水吴氏宗谱十五卷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三让堂木活字本
江苏溧水县云合乡陈里坑邨竹窝里
注:谱首修於清道光十七年。
2708江苏溧水吴氏宗谱四卷
(民国)吴祖起纂
民国五年(1916)锦肃堂木活字本
江苏溧水县明觉乡向阳邨小吴家
注:吴孺敦创修於元至正间。
2709江苏赣榆吴氏宗谱长房卷不分卷
(民国)吴怀镡重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至德堂油印本
江苏赣榆县档
2710江苏淮阴清河吴氏宗谱一卷
(清)吴昆田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翻刻本
江苏镇江市图
2711江苏淮阴吴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吴其种等重修
民国十年(1921)清江柏碧山堂刊本
二十六册
美国
2712江苏淮阴吴氏族谱八卷
(清)吴芸等纂
民国二十四年(1935)石印本
江苏镇江市博
2713江苏扬州吴氏宗谱四卷
(清)吴引孙修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朱印本 四册
吉林大学
2714江苏仪徽古望亭吴氏家谱十一册
清道光间重印本
江苏仪徵县陈集乡工农邨
2715江苏泰州富安吴氏重修族谱八卷
(清)吴嘉珠纂修
清嘉庆十六年至德堂刻本 八册
历史所
2716江苏泰州海陵南巴塘吴氏族谱□□卷
(民国)姚龙光重修
民国八年(1919)木刻本
江苏丹阳县图(存爱字号卷6、忠字号卷
1、2、4-6)
2717江苏高邮吴氏宗谱六卷
(民国)吴金波重修
民国十三年(1924)石印本
江苏宝应县郭桥乡友映邨塘河队
2718江苏兴化吴氏族谱六卷
(清)吴春元 吴占熊撰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木活字本
南京博
2719江西如皋吴氏家乘八十一卷
(清)吴章焕六修
清咸丰八年(1858)铅印本 二十八册
历史所 哈尔滨师大
注:吴鸿翼创修于明万历二十二年。
2720江苏如皋吴氏重修家乘十五卷
(清)赵坤连纂辑
清光绪八年(1882)三让堂活字本 十六册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注:本书一名《吴氏族谱》。
2721江苏如皋吴氏家乘三十卷首一卷
(民国)吴江 吴杓等重修
民国十四年(1925)三让堂活字本 十四册
日本 美国
注:本书一名《吴氏族谱》。
2722江苏镇江古润吴氏重修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吴锡纯等重修
清光绪十二年(1886)均安堂刊本
日本 美国
2723江苏镇江开沙吴氏三修宗谱三卷首一卷
(清)吴国桢主修 解 编辑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怡德堂刻本 四册
历史所 吉林大学
往:吴其德始修於清乾隆五十九年。
2724江苏镇江延陵京江吴氏族谱不分卷
(清)吴世铮等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活字本
江苏镇江市博 美国
注:一名《京江吴氏族谱》。
2725江苏镇江润洲吴氏宗谱四卷
(清)吴耀辑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刻本 四册
上海图
2726江苏镇江吴氏重修宗谱八卷
(民国)吴钱龄撰
民国十一年(1922)至德堂木活字本 八册
南开大学 吉林大学
注:谱始修於宋大中祥符五年,此为九修。
2727江苏镇江吴氏自徽迁润宗谱四卷
(清)吴兆麒等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敦厚堂活字本 四册
安徽图 美国
注:一名《润州吴氏宋谱》。
2728江苏镇江吴氏自徽迁润宗谱三卷
(民国)吴兆元等重修
民国(八年(1929)刊本
日本 美国
2729江苏镇江吴氏自徽迁润宗谱六卷
(民国)吴兆元纂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敦厚堂刻本
北图 历史所 中央民院 辽宁图
日本 美国
注:又名《吴氏宗谱》、《徽州迁润家谱》。
2730江苏镇江润州吴氏家乘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吴荣章纂修
民国二十年(1931)均安堂铅印本 十册
历史所 上海图
注:书口作《吴氏家谱》。吴新晖等始修於清康
熙二年。
2731江苏镇江吴氏宗谱三卷
(民国)吴士荣等重修
民国二十年(1931)活字本 十册
吉林大学
2732江苏丹阳延陵荆邨吴氏宗谱十二卷
(清)吴广财等修
清同治四年(1865)木活字本
美国
2733江苏丹阳延陵吴氏世系表不分卷
吴国定 吴逊新纂修
刊本 二册
美国
2734江苏丹阳吴氏族谱志略
(清)吴庄撰
清康熙闲刻《延陵合璧》本
北图
2735江苏常州吴氏伯武公房谱二卷
(清)吴文薰等纂修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活字本 二册
北图
2736江苏常州延陵吴氏宗谱六卷
(清)诸葛润 吴家祥等重修
清咸丰二年(1852)至德堂刻本 六册
哈尔滨师大
注:吴应鳖初修於明天启七年。
2737江苏常州毘陵庵头吴氏宗谱九卷
(清)吴庆朝等修
清光绪元年(1875)至德嗽木活字本 十二册
美国
2738江苏常州延陵吴氏大成宗谱四十二卷
(清)吴 纂
清光绪元年(1875)刻本
江苏镇江博(存卷首、卷1)
2739江苏常州吴氏宗谱十八卷
(清)吴培炳纂修
清光绪二年(1876)诒安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
2740江苏常州吴氏宗谱十卷
(清)吴凤藻重修
清光绪七年(1881)至德堂活字本 十册
吉林大学
2741江苏常州毘陵薛墅吴氏族谱二十二卷
(清)吴唐林续修
清光绪九年(1883)履成堂木活字本 二十册
南开大学
注:谱始修於明隆庆间,此为十二修。
2742江苏常州薛墅吴氏宗谱二十三卷
(民国)吴晋主修 吴澄总纂
民国二十二年(1933)履成堂活字本 二十二
册
北图 历史所 美国
2743江苏常州邘里吴氏族谱十二卷
(清)吴瑞荣等修
清光绪九年(1883)读古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美国
2744江苏常州宋泽吴氏族谱二十一卷首一卷
(清)吴秉性 吴廷瑞增修
清光绪十二年(1886)至德堂木刻本 十二册
河北大学(二部)
2745江苏常州毘陵吴氏续修宗谱八卷
(清)吴富德 吴其贤等续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三让堂木活字本 八册
日本 美国
2746江苏常州谭墅吴氏宗谱十六卷
(清)吴川法修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思让堂木活字本
十六册
上海图
2747江苏常州谭墅吴氏宗谱十六卷
(民国)吴祥鸿等修
民国十四年(1925)思让堂木活字本 十六册
历史所 美国
2748江苏常州吴氏宗谱十八卷
(清)吴赓麟纂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诒安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
注:吴佳胤始修於清顺治十七年。
2749江苏常州延陵吴氏宗谱八卷首二卷
(清)吴允祥 吴有章纂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至德堂木刻本 六册
河北大学
2750江苏常州蓉湖吴氏族谱二十四卷
(清)吴观周辑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至德堂刻本 二十四册
上海图
2751江苏常州蓉湖吴氏族谱续编□□卷
民国间至德堂木刻本
江苏档(存卷28)
2752江西常州毘陵西郊吴氏宗谱八卷
(清)吴志尚等修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振宜堂刊本 八册
美国
2753江苏常州延陵吴氏续修宗谱十六卷
(民国)吴世仁 吴培育等修
民国二年(1913)至德堂铅印本 二十册
历史所
2754江苏常州毘陵宣庄吴氏宗谱十六卷
(民国)吴德洪 吴德兆纂修
民国三年(1914)木刻本 十六册
河北大学
2755江苏常州吴氏统谱□□卷
民国五年(1916)至德堂刊本
江苏档(存卷2)
2756江苏常州吴氏宗谱十卷
(民国)吴凤照重修
民国十二年(1924)至德堂活字本 十册
吉林大学
2757江苏常州吴氏宗谱二十五卷
(民国)吴德尧重修
民国十四年(1925)活字本 四十五册
吉林大学
2758江苏常州延陵吴氏宗谱□□卷
民国十七年(1928)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文管
2759江苏常州吴氏宗谱二十四卷附收支清帐
一册
民国十八年(1929)周氏诒安堂木活字本
二十五册
南开大学
注:谱始修於清顺治间,此为八修。
2760江苏常州毘陵吴氏宗谱六卷补遗一卷
(民国)吴廉宝等纂
民国二十五年(1936)续绪堂刻本 六册
南京大学(补遗--卷缺)
2761江苏常州章 吴氏宗谱十四卷
(民国)吴照 吴道援重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至德堂木刻本 十五册
河北大学
2762江苏常州吴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吴志霖纂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至德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1、2、4、7)
2763江苏常州毘陵西角吴氏重修宗谱八卷
(民国)吴德华 吴德福等纂
民国三十五年(1946)至德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
注:谱始修於明嘉靖十九年。
2764江苏常州蒲岸里吴氏宗谱八卷
(民国)吴志诚 吴志炳主修
民国:二十七年(1948)常州吴氏诒安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
注:吴祖元始修於清嘉庆十九年。
2765江苏金坛吴氏家乘四卷
(清)吴联庆等纂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雍睦堂活字本 四册
北图
2766江苏无锡锡山延陵(吴氏〕宗谱五卷
(清)吴人秀 吴世焜纂修
清康熙五十年(1711)刻本
山西省文史馆
2767江苏无锡吴氏宗谱不分卷
(清)吴亭甫纂修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钞本 一册
台湾
2768江苏无锡吴氏族谱不分卷
清同治间刻本
四川图(存一册)
2769江苏无锡吴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
(清)吴振钧等修
清光绪八年(1882)至德堂木活字本
辽宁图(存卷首、卷1-13)美国
2770江苏无锡锡山吴氏世谱六卷首二卷
(清)吴祥霖等修
清光绪十二年(1886)至德堂木活宇本
北图 历史所 日本 美国
注:书口题《吴氏统谱》。
2771江苏无锡锡山吴氏统谱六卷首二卷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至德祠木活字本 五册
上海图
2772江苏无锡吴氏统谱六卷首二卷末三卷
(民国)吴叔渭等修
民国五年(1916)至德堂木活字本
历史所 江苏苏州市图 日本 美国
2773江苏无锡闾江吴氏续修宗谱十八卷
(清)吴超然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经远堂木活字本
复旦大学
注:吴明轩首修於明代。
2774江苏江阴严 吴氏宗谱四十卷
(清)任震初纂修
清同治八年(1869)恩敬堂活字本 二十八册
历史所
注:吴日宣始修於明万历三十七年,此为六修。
2775江苏江阴后底泾吴氏宗谱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吴翔九等九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活字本 二十册
美国
2776江苏江阴后底泾吴氏宗谱二十五卷
(民国)吴增甲纂修
民国三十八年(1949)源德堂铅印本 二十五册
江苏苏州市图
2777江苏江阴澄江横邨吴氏宗谱十卷
(民国)吴顺根 吴秉灿等纂
民国二十四年(1935)至德堂木刻本
江苏苏州市图 江苏江阴县档
注:谱首修於明烘武七年。
2778江苏宜兴北渠吴氏族谱七卷
(清)吴光焯等重修
清光绪五年(1879)活字本 八册
吉林大学
2779江苏宜兴北渠吴氏族谱八卷首一卷
(清)吴德庸修
清光绪五年(1879)木活字本 十二册
上海图
2780江苏宜兴北渠吴氏族谱六卷首一卷
(清)吴一清等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活字本
北图 科图 历史所 河北大学 吉林
大学 江苏常州市图
注:吴性始修於明嘉靖三十一年。
2781江苏宜兴北渠吴氏族谱八卷
(清)吴润徵编修
清宣统间活字本 十二册
吉林大学
2782江苏宜兴北渠吴氏族谱不分卷
清钞本
科图
2783江苏宜兴北渠吴民族谱八卷首一卷
(民国)吴一清等纂修
民国十九年(1930)活字本
北图(二部) 南开大学 辽宁图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2784江苏宜兴城塘吴氏宗谱十五卷
(民国)吴国瑾 吴正美主修
民国三年(1914)崇礼堂铅印本 二十二册
历史所
注:吴子道始修於明洪武二十年。
2785江苏宜兴宜荆吴氏宗谱十卷首四卷
(民国)吴诚一等八修
民国十五年(1926)齐美堂活字本 三十六册
北图
2786江苏宜兴吴氏宗谱二十一卷
(民国)吴唱续修
民国十八年(1929)继述堂木刻本 二十四册
河北大学
z787江苏宜兴钟离吴氏重修忠义分谱八卷。
(民国)吴莲溪续纂
民国三十六年(1947)恩敬堂铅印本 八册
历史所
注:一名《钟离吴氏宗谱》。谱始修於清嘉庆十五
年。
2788江苏苏州吴氏家乘三卷
(清)吴潮 吴文垲修
清据嘉庆六年(1801)源远堂本钞本 二册
江苏苏州市图
2789江苏常熟新修丹阳分常熟吴氏支谱六卷
(清)吴焕文 吴焯等修
清光绪十四年(1888)修 稿本 五册
江苏常熟市图
注:封面作《吴氏支谱草稿》。
▲《义乌吴氏家谱》序
作者:梁启超来源:
谱牒之学,起于周汉,而极盛于南北朝。
夫南北朝所以独尊谱牒者何耶自永嘉之乱,河洛沦为■腥,胡羯鲜卑氐羌诸裔,交错于中国,其后乃至如元魏之九十六族,咸减字译音以冒汉姓于是神明遗胄,如范阳之卢,博陵之崔等,不能不各溯其祖之所自出,以自翘异,以示其子孙故北朝谱牒之重,良有其不得已者存也。
大江以南,虽自汉以来,次第置郡国;然土著之民,半属夷越,晋元渡江,中原衣冠阀阅,相从南徙,王谢郗庾之伦,惧播迁之后,数典忘祖于是系固有之郡望,著其世次,使永不忘其所自来,此南朝谱牒之重,又良有其不得已者存也或者曰:门阀之见,增憍慢,奖褊心,非所以善群斯固然也虽然,人性固恒恃其所观感激劝,而日以向上,为人子孙者,食旧德,诵先芬,知吾祖若宗所以立身砥行,效忠于国而光大其家者为何如,则往往悚惕鼓舞,求所以自建树,不坠其绪《诗》不云乎,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又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人人如是,则不肖者惧,而善者劝矣若是乎谱牒之可以翊助世教,如此其重也《隋书 经籍志》著录之诸谱,今无一存矣然而故家名族,相传家乘,未经陈农之采,未入刘向之校,而体例谨严,纪载详备者,尚往往而有,谈国故者宝焉。
延陵吴氏之谱,据于志宁序,谓创修者,实为东汉灈阳侯如胜其信否虽不敢知,然以《隋志》所载,褚氏,江氏,庾氏,裴氏,虞氏,曹氏,明氏之家传家记世录等,其撰人多出魏晋之际然则吴谱传自汉末,其事盖非不可能又据明弘治桂钺之序,则覙述旧谱自灈阳侯以下世次,一无所紊,其佚名者则阙其名而但著其代,其支派之迁徙,皆朗然如列眉,非代有所受之,而能如是耶 吴氏自泰伯以来,以北人而首殖民于南服,姬宗受封命氏者数十,及周之衰,则零落殆尽,而吴乃绵历数千岁,至今为名宗大江以南,血统之纯,世泽之远,未有能与吴氏抗颜行者。
义乌之吴,吴氏支派之一耳然其谱,自明洪武,弘治,万历,清顺治,雍正,乾隆,道光,光绪,未有经五十年不修者其第十三修之本,成于光绪十年,距今亦仅四十一年耳其族之长老,又复有十四修之举,其敬宗收族,继继绳绳之盛业,抑何其远耶!昔泰伯季札,以礼让仪型天下,实为吾中华民族道德之源泉,国之能与天地久长者恃此今也承浇末之敝,贵争贱让,谬种流传,神明之胤,其不沦胥以亡者如发吴氏子孙,其有能阐扬世德,以风天下者耶 此又非独一人一姓之事云尔。
民国十四年二月十六日,新会梁启超拜撰。
湖南省 渤海吴姓湖南醴陵分支字派为:(目前已到了“定”字辈)
廉让开祥远,友恭发庆长,亨嘉逢康泰,运会际明昌。
传家宜忠厚,立品尚端方,自从名永定,勋业振纲常。
继先贵务本,耀祖重安邦,循法显道哲,守信添谊良。
华藻蕴繁士,英才绍宗光,言功建树伟,奇志贤声扬。 贵州省 毕节大方吴姓字派为:威作学国耀,尚善少之芳,世永贤如起,曾元培德昌 。
正安吴姓字派为:世传万古,严汉承宗,太廷忠兴,典型的有正安县市坪乡刀塘苗寨4000余人,全部为苗族吴姓。
都匀市基场乡山西移居部分字辈:顺启富发祥,文龙邦永进,得贤千万宝 四川省 都江堰(灌县)吴家大冬水吴氏家族世系排行:“春仁启碧玉,泗天作俊佳,守太宏先治,肇懋方明昌。金光照江海,鹏征星宇开,福利寿喜旺,荣华富贵祥。”
都江堰大观、街子交界处没头河吴氏一脉世系排行:(九十一世起:)来元应芳升,伯肇永维兴,国家光玉(裕)泽,文士庆庭登。
遂宁市仁里镇楼子沟村吴姓家谱字谱:光明仕尚章,绍启万事昌(不详) 广东省
潮州府潮阳县河陇吴氏著存堂(十七世起):文、克、至、盛、承、先、恢、统
葫峰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立定扬明圣、家声克振兴、继承荣耀祖、奕世显朝廷、宏开善述作、衍庆展文英、应树鸿伟志、永期更日新、爱国忠良勇、安帮贤豪卿、成名标史册、晋禄正廉清、让德崇先烈、友逊绍纶珍、礼仪相传习、信义乃本根、敦宗举孝道、和睦发祥祯、谦光能受益、修齐典模称、万年怀同绪、亿兆享平升。
普宁市船埔镇种德堂吴氏字辈(当地第七世起排):敦宗正穆,俊秀用章,纪常名鼎,奕季联芳。2001年续排增十六字辈:毓仁贻衍,德让智傅,冠翰崇沛,宏振光华。其中“用”字辈相当于全国吴氏第101代。 河南省 商城县一支家谱字派(一百零一世起):闻学传宗,忠孝允从。世承先志,家庆国封。德为仁积,道以义隆。贻谋祖泽,绍业天功。长开佑启,远裕宽宏。迎祥保太,本懋枝荣。芳名百代,光耀大同。显扬辉荫,景际云龙。良善登科第,英才著玉京。圣贤帛统绪,伦纪守和平。克信诗书礼,源寻雅颂声。延陵陪宇宙,渤海满怀瀛。 安徽省 阜阳市阜南县中岗镇吴姓家谱字辈:金凤德明广照宪庆霖祥宣帝
阜阳市阜南县中岗镇吴姓历史变迁:先祖泰伯发祥于春秋时吴国(江苏无锡一带),随后迁居山东枣庄,为泰伯十九世孙寿梦第四子季札之后,隋唐时迁居濮阳郡(治所在今河南濮阳西南,开基始祖为广平侯吴汉的裔孙吴遵。)宋元时属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上蔡西南)——太原吴氏,明代属颍州,清代属阜阳县,解放前后属阜南县黄岗,后迁居中岗。初以耕作为生,世代繁衍生息。 其它 吴氏思源堂一支字辈:“国士登来世文章启今时德原泽宜远材高功应奇英伦光前列叙余炳忠夷家庭修法则为政树鸿猷一本乐昌顺封赐记岐周”。
吴氏三让堂一支字辈:“忠厚传家远行亲继泽长衣冠登相位黼黻发荣光”。
吴氏一支字辈:“傅经立大本翼德守朝仪光裕宜师厚承先庆履绥”。
吴氏三在堂一支字辈:乾坤多清淑、钟毓挺英奇、崇仁敦善本、秉义启宏基、荣先绵厚泽、济世应昌期、传之亿万载、统绪昭创垂。
乾派:“宗伯文仲起汝邦大德与祈天锡瑞裔耀裕庆家声秉礼遵和睦怀仁启显荣同期崇克让祖□永为程”;
坤派:“丹桂碧兰香秀连清芝芳英贞荣翟淑婉毓琳琅孟传名训正湛著今仪良宜室贤相助□成家义有方”;
吴氏一支字辈:“传经立大本翼德守朝仪光裕宜师厚承先庆履绥”。
吴姓起源
吴姓人物早在炎帝、黄帝时就已存在。炎帝之臣有一叫吴权的,他的后代是中国乐曲的发明者。
吴姓迁徙
秦汉以前的迁徙
古代的吴国,位置是在现今江苏省无锡县一带,此地也是吴姓发源地。周初,是泰伯的封地。至十九世孙寿梦的时候开始称王,国势也日益强大,国境一直延伸到今浙江省的嘉湖一带。与此同时,吴姓首先向北临近的齐、鲁之间迅速迁徙繁衍。这一带的吴姓,多为寿梦第四子季札之后。其后迁入河南、安徽等省境。
吴姓子孙在亡国之前,有过一些零星的外迁活动。如与邻国争霸时,有少数吴姓子孙在战争中被俘,被迫流亡他国,远离家园。公元前537年,吴楚交战,厥由(吴王寿梦的第5子,季札之弟)受命前往敌营犒劳楚师,侦察敌情。一至楚营,便被抓住。楚人本拟杀他祭鼓,厥由大义凛然,严辞斥敌,使楚人折服,结果不辱使命。楚国撤兵,但厥由也被带回楚国。此后,他流亡楚国,娶妻生子。后代以名为姓,形成吴姓的分支——厥由氏。又如夫差的儿子吴姑蔑,在与越人作战中被俘;吴亡前数年,夫差的太子吴友和王孙弥庸也一同被俘,流落到越国。
秦汉时期迁徙
吴芮属吴征生这一支,父亲自楚迁居庐山。秦朝时,吴芮以才能出众,当上了番阳(今江西鄱阳东)县令。他为政深得民心,百姓尊为“番君”。秦末农民起义。吴芮纵观天下大势,知秦必亡,遂率领当地越人起兵响应。后转战西北,与项羽等入关破秦,立下汗马功劳,项羽封他做衡山王。汉朝一统天下,分封功臣,吴芮被封为长沙王,建都临湘(今湖南长沙市),食邑3千户。自此,吴姓宗族中吴芮一支又自江西迁到湖南。可惜命不长,吴芮做长沙王还不到一年,就于当年6月过早地去世,葬在临湘,谥号为“文王”(传见班固《后汉书》卷三十四)。
《广东通志》说,吴霸后裔兴旺,五岭以南,特别是广东一带的吴氏大部分是吴霸的后代。
魏晋隋唐时期
魏晋至隋唐的七百余年间,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入侵中原,致使北方战争频繁,南方则相对安定。因而北方士民大量南迁,吴氏宗族也在南迁之列。据唐林宝撰写的《元和姓纂》记载,这期间的吴氏大族主要分布在吴郡、武昌、濮阳、渤海、陈留等地,并呈南兴北衰之势。
自吴允承回迁吴郡奉祀先祖吴太伯三代之后,历史进入了三国时期,吴氏家族成为割据江东的孙吴政治的国戚,孙策、孙权兄弟的母亲吴国太便出自吴郡吴氏。
隋唐时期
吴姓在中国南北方都得到巨大的发展,并逐渐在许多地方形成当地一大郡望。其中南阳吴氏,为汉初长沙王后裔吴复兴所开基,其后子孙繁衍各地,形成许多吴氏望族分支。但就其繁衍的势力和分布的密集程度而言,在魏晋以后,吴氏北上繁衍明显的缓和了许多,基本上是以中国南方一带为其繁衍的地区,这是与北方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据史料记载,吴氏子孙在江南分支开基的地方主要有今浙江的杭州、杭井、奉化、温州、临海、平阳、临安;江西的兴国、石杭;福建的莆田、福州、漳州、泉州、汀州;广东的潮州、嘉应州、南雄;广西的梧州、南思等地。其开基大都在秦汉以后,其中浙江、江西等地在隋唐之前;福建、广东等地在唐以后。
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吴姓已遍布全国。上代的一些吴姓大宗仍保持兴盛局面,季扎次子吴征生一支在两宋产生了科举官宦世家吴相家族,濮阳吴氏的一支经辗转迁徙后形成根深叶茂的汝南——太原吴氏,渤海吴氏成员南迁江南后落地生根,在两宋时期形成江南第一望族吴宣家族。沉寂上千年之久的吴姓正宗季扎四子吴子玉一支延陵吴氏开始复兴。隐姓达千余年的季扎长房后裔洞庭濮氏于南宋初年复姓归宗。这一时期,由于民族关系问题的存在,宋金长期对峙,产生了影响深远的吴氏军事世家甘肃水洛吴玠、吴磷家族。以上吴姓望族都很重视世系传承,其历史渊源十分清晰。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吴姓的分布更为广泛,自上古保持世系传承不乱,代有显贵的世家大族几乎绝迹。这时期吴姓望族大都由唐宋时期的单家发展而来,并从地区分布上呈同姓异宗交叉分布,吴姓的迁徙多是由于战乱、灾荒、析居、任官、政府组织移民等诸多原因引起的。例如,明清时期的江西南昌吴氏虽号称诸樊、夫差后裔,但其先祖却是来自安徽歙县的流民,定居南昌后,繁衍成当地大族。江西德兴建节的吴氏则是唐末为避黄巢兵乱而迁来的。江西戈阳吴氏在五代战乱时,从金陵(今南京)迁来的。湖南益吴氏主要有三支,九都冲吴氏其先祖吴世春、吴永鉴叔侄二人自江西清江来湖南益阳经商,从而定居益阳,后裔繁衍成益阳九都冲吴氏。泉峰吴氏,其先祖在元初游学湖南,而定居益阳,后世繁衍成益阳泉峰吴氏。夹流溪吴氏则是明初从江苏、江阴县迁居湖南益阳夹流溪,据其家谱记载,到清乾隆时,这支吴氏已传了13代。
吴姓辈分
1、全国吴氏统谱统一字派 ……泰、让、文、传、宗,雍、敦、维、景、崇,开、基、百、世、继,务、本、千、家、从,章、嗣、国、斯、永,寿、承、名、始、雄,季、贤、其、见、博,友、善、观、光、中,至、德、启、公、同,海、东、表、大、风。…… 注:1950年,吴氏统谱规定:凡吴氏大统后裔,自泰伯101代起,至150代止,依序题名,一字成行,列上列下,就宜从顺。 2、安徽省桐城马埠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自、汝、绍、国,宏、延、祚、昌,克、相、盛、时,德、显、名、彰,忠、正、世、笃,吉、蠲、孝、享,崇、先、启、后,代、有、文、光,经、天、纬、地,功、著、旗、常,象、贤、绳、武,千、古、传、芳。…… 注:马埠山现属安徽枞阳县。自马埠吴氏一世祖吴道二(字祥甫)的8代孙开始。 3、安徽省桐城麻溪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诒、厥、孙、谋,聿、怀、多、福,绳、其、祖、武,永、言、孝、思。…… 注:麻溪河现属安徽枞阳县。自麻溪吴一世祖吴太一的16代孙开始。 4、安徽省肥东县大吴岗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邦、家、有、道,长、裕、贤、良,进、修、德、业,世、代、永、昌,克、成、先、志,积、善、传、芳,忠、孝、仁、爱,光、茂、书、香。…… 注:从大吴岗吴氏一世祖吴京10代孙开始。 5、安徽省青阳县老田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永、宗、景、仕、文、大、世,国、泰、庆、民、生,忠、诚、期、克、纯,承、家、先、以、义,光、裕、充、宜、增,祖、系、周、之、德,元、来、礼、让、敦,欣、奉、享、盛、日,嗣、美、益、新、城。…… 注:自老田吴氏始祖吴栋材的59代开始。 6、安徽省肥东县六家畈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乾、元、享、利、贞、仁、义、礼、智、信,保、世、宗、廉、让、传、家、体、惠、和。…… 注:自六家畈吴氏始祖吴七三的13代开始。 7、安徽省蚌埠市吴小街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玘、廷、得、天、一、世、自、文、德、登、以、星、绪、若、锡、昌、延、子、本、传。…… 注:自吴小街吴氏始祖吴良的5代开始。 8、安徽省滁州市吴连作一支家谱字派 ……炳、增、克、绍、至、德、继、祖、扬、芳、诗、书、世、守、福、寿、延、长。…… 注:自该支始祖吴连作的5代开始。 9、安徽省茂林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万、大、乾、坤、伯,千、恩、端、荣、祥,兴、彦、源、关、昌,安、缘、子、道、尚,有、永、唯、一、善,百、世、承、守、之,报、本、宗、同、茂,传、家、德、久、垂,光、华、先、泽、盛,千、载、庆、鸿、禧。…… 注:自茂林吴氏始祖吴万一开始。 10、江苏省丹徒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土、正、益、文、学、绍、述、启、宠、昌,积、善、传、家、远,居、仁、衍、世、昌。…… 注:从丹徒吴氏一世祖吴春的15代孙开始。 11、江苏省洞庭吴氏一支字辈 ……嘉、时、永、定,克、绍、景、从,懋、光、必、应,继、礼、承、宗。…… 注:季札66代至81代。 12、江苏省暨阳东山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汗、潮、涨、清、源、润、潜、泾、渭、澄、江、淮、洙、泗、法、汪、洋、沛、泽、深。…… 注:自该支吴氏始迁祖吴允材的13代孙开始。 13、江苏省沐阳虞溪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昶、显、洗、远、梦,之、昌、克、道、廷,华、大、晋、希、尚,惟、以、国、从、忠,本、立、开、文、德,贤、良、兆、永、兴,勤、孝、传、家、久,世、泽、承、礼、让。 续:启、仁、保、信、义,富、学、耀、先、宗,清、和、延、祖、绪,圣、教、致、善、宏。…… 注:自虞溪吴氏始祖吴昶开始。 14、河北省黄骅市吴高崇支系统一字派 ……高、景、和、华、龙,世、邦、志、广、恩,国、绍、道、之、增,式、重、玉、保、忠。英、杰、儒、德、盛,子、俊、贤、圣、明,学、显、学、富、贵,润、泽、洪、庆、廷。…… 注:自该支始祖吴高崇开始。 15、河南省巩县胡坡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大、万、元、兴、东、廷、永、松、建、德、锡、纪、心、敬、纯、隆。…… 注:从胡坡吴氏一世祖吴同庆的14代开始。 16、河南省新县沙窝集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金、佃、传、明、德、玉、庭、立、俊、英、文、章、治、国、宝、孝、友、理、家、珍、良、善、荣、华、久、仁、义、富、贵、兴、祖、贤、宗、恩、远、光、前、裕、后、昆。…… 注:从沙窝集吴氏开基始祖吴达甫的13代开始。 17、河南省固始县至德堂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祖、毓、宜、昌,世、延、家、祥,仁、敦、寿、友,孝、敏、宗、襄。…… 注:从该支始祖吴文盛的14代开始。 18、河南省安阳市水冶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士、国、钟、嘉、瑞、熙、和、兆、吉、祥、观、光、钦、裕、德、作、辅、献、廷、扬。…… 注:从一世祖吴善的9代开始。 19、湖北省黄梅刘佐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本、从、至、德,延、及、大、升,箕、裘、济、美,枝、干、齐、荣,诗、礼、裕、后,忠、恕、存、心,习、善、成、性,克、绍、先、型,献、身、祖、国,奋、志、云、程,金、台、显、隽,艺、苑、扬、声,书、香、永、振,世、泽、长、新。…… 注:从始祖吴文继的14代开始。 20、湖南省华容岳阳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祥、肇、起、文、新、世、泽,先、勋、自、古、远、腾、芬,传、家、之、道、惟、仁、让,懋、德、千、秋、载、宠、光。…… 注:自岳阳吴氏一世祖吴大有的18代孙开始。
税氏宗派纲目,恭明清祖辈记载,屡历谨详叙之,条分缕晰以作河间世系志之,以垂不朽。
吾姓税之由来,据明万历四十七年谱所叙,先祖税梁才,原名梁才瑞,于公元前二百零六年以前乃秦朝之家相,公元前二百零六年秦朝灭亡后,凡秦之忠臣良将必被尽诛,况家相乎。故逼至夔关(今奉节)税口更梁为税,改才瑞为梁才,获免害,此姓税之由来矣。经考定税梁二姓宗系共族决非异议。
所谓家相,尝考吾族,伯益之后裔也。伯益系颛顼高阳氏,名大费,又名伯翳,父曰大业,母曰女华,帝舜赐之,妻以姚氏,后封于梁,以梁为姓,此姓梁所由来矣。因秦亦伯益之后,故称家相。
我祖税梁才,从梁更税之后,初入巴郡即今之涪邑安居玉花村殁葬百子溪坎上水焦山,世代相传断碣残碑几于淹没,至万历年间南溪两进士税曾镜、曾镌二公等重建祖碑。据原谱记载,始祖生八子,一子乏嗣,幸存石碑志。其余名目斑次石工剥蚀无存。况历汉、唐、晋、宋以来,屡被兵焚,有因天翻地覆而东转西移,有因沧海桑田而南迁北徙,散居四方者,已难枚举,复遭流寇为殃,遂使宗派昭穆,及晋绅士宦,共叹无微,窃天相吉人,报恩不爽。吾祖之后,岂独唐隆公始显达数百年,而祖德更添,大宋权父绵延八子,神宗时不亚东周八士,北宋税×礼,巴县人游名山大川作《禹贡》指掌端正讹校谬有功;谱传南宋税舆权,字巽甫,亦巴县人,研究心理窟为世儒宗魏了翁门人,著有校正周易古经十二卷,易学启门小传一卷。北宋太宗(赵炅)太平兴国五年庚辰(980年)科进士税挺;北宋哲宗(赵煦)元祐三年戊辰(1088年)科进士税定国;南宋高宗(赵构)绍兴十五年乙丑(1144年)科进士税庾均;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二十年甲辰(1484年)科进士税新,任巡旬府知县。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九年丙子科举人税廷赋,南溪人;清世祖国朝顺治八年辛卯(1651年)科举人税常春,嘉定府人,税常富廪生,税常贵贡生均为嘉定府生长人氏,常春之兄。贡生税维学、明朝荣县贡生税宾任均川训导。国朝蓬溪县贡学,税以仁;国朝辛卯科举人税有馀任教谕,廪生税清岑等诸伟公光昭史册。大约其间学士文人,因乱世而声名灭末者不少。近如宗扶、宗助二公曾受总戎之职,尚未详载任于何地,谱正家族,追溯根源,当水有源树有根,属世代之遥,嗟乎,前代虽考,考追何凭,吾祖精灵在天,应亦抱恨无涯矣!然而夔门更姓之初,迄今二千二百余年,天横一派,瓜瓞绵绵,虽不能洞悉源流修一谱以传不朽,而略叙先型,存十一於千百,亦何尝非承先启后之一助哉。嗟乎!时间久远,吾税氏谱系所叙至此。
梁更税以来不知有多少代,没有详细文字记载,的确不得而知。现将明迁始祖税常富,字凤起,系嘉定州生长人氏,至万历四十五年(丙辰)落业合江县大桥盐井支税塆详记于后。
说明:本谱总序来源于吾始祖常富后,用朝公,德梅公,理公,吉富公等谱志,以及(清)乾隆(巳丑)1768年冬至乾隆(甲午)1775年夏6月15日,六殿掌判曹官税相鉷与税国铃、税国祚、税明信、税清明、税钟明等同斯志焉,集体议条。越大江,走南溪,问犍为,寻嘉定,访成都,询遵义,去巴县,游江津綦江等地取谱而视志之。由于以前各种谱志,均为手抄,文字和断句难免有误,请勿见怪。
税姓与百家姓
在百家姓444个单姓,60个复性中,单姓中有税姓。
税姓最新人口普查排名全国350位
261、索 262、栗 263、官 264、沙 265、池 266、藏 267、师 268、国 269、巩 270、刁 271、茅 272、杭 273、巫 274、居 275、窦 276、皮 277、戈 278、麻 279、饶 280、习 281、巴 282、旷 283、宗 284、荆 285、荣 286、孝 287、蔺 288、廉 289、员 290、西 291、寇 292、刃 293、见 294、底 295、区 296、郦 297、卓 298、琚 299、续 300、朴 301、蒙 302、敖 303、花 304、应 305、喻 306、冀 307、尚 308、顿 309、菅 310、嵇 311、雒 312、弓 313、忻 314、权 315、谌 316、卿 317、扈 318、海 319、冼 320、伦 321、鹿 322、宿 323、山 324、桑 325、裘 326、达 327、么 328、宣 329、智 330尉迟 331东方 332、幺 333、郎 334、农 335、戚 336、屠 337、楼 338、步 339、鞠 340、仲 341、尉 342、蓝 343、招 344、攀 345、栾 346、籍 347、寿 348、邬 349、荚 350、税 351、逄 352、加 353、勾 354、由 355、福 356、缑 357、钦 358鲜于 359、但 360、邸 361、逢 362、况 363、鄢 364、古 365、乐 366、斯 367、钮 368、盖 369、旦 370、毅 371、邰 372、哈 373、鄂 374、商 375、英 376、迟 377、仝 378、亓 379、玄 380、黑 381、腾 382、晏 383、禹 384、诸 385、苟 386、湛 387、殳 388、亢 389、奉 390、占
化姓来源:
望出南越,黄帝臣化狐之后。据考证,自盘古开天地,“化”氏子孙有文字记载的共同祖先是“化狐”。据史料记载,黄帝时,手下有一名曰“狐”的大臣(远古时代,人只有名,没有姓,如:尧、舜、禹等),因“狐”创造车船随黄帝出征四方而深得黄帝的喜爱,特赐姓“化”。后来化姓后人繁衍至今,子孙已分散遍及华夏各地。所以,“化”姓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可与华夏五千年文明同寿,化狐是“化姓”始祖无疑。我们的祖先在历史上也曾经辉煌过,明朝有文学家化晖、援朝将领化燮,清朝有骁骑将军化守登。化氏子孙应以“化”姓为荣,努力发掘、弘扬“化姓”文化。
按:中华姓氏中与我“化”姓同音的姓氏还有“华”“花”“滑”“画”“划”等。这些姓氏可能是同出一源,其间存在一种相互转换的可能,我景泰县化氏老谱载有“化姓由华姓讹传而来”之语,这有什么可靠的依据吗?是谁在什么时间因为什么原因改为“化姓”的?谁都无法回答这些问题。所以,我们应当认识到,无论是“华姓”改为“化姓”,还是“化姓”改为“华姓”,总之,“化、花、划、画、华”等姓之间存在深刻的历史渊源关系,而“化姓”是中华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比“华姓”的起源还要早千余年。“化姓”与中华五千年古老文明同寿,是值得我们化氏子孙引以为豪的姓氏。
化姓分布:
◆山东省
莒南县岭泉镇化家庙子村、薛家墩后村及县城以西的十字路镇化家白龙汪村、东南团林镇李家团子村、北泉子四村及县城以北的北园镇虎园村、团林镇化家村均有化姓子孙聚居。以岭泉镇化家庙子村最为集中,化姓人口近千。其地始祖为化元、化芳等兄弟三人,据传说是明朝年间由江苏省东海县迁移而来。1996年左右立祖坟,祖坟从村后(村北)迁至村南,在鸡龙河北80米。祖坟面南背北,主要由三座主坟构成。
◆甘肃省
景泰县大部地区都有化姓人,以芦阳镇、三塘村、兴泉村、喜集水村等地区较为集中,近年有许多化姓人渐聚居于县城一条山镇。景泰县化姓以明朝武骑尉化盘为始祖,大约于1522年以后由固原卫(今宁夏固原)迁居景泰大芦塘城(原属靖远县管辖),子孙繁衍生息四百余年,已传至第十八代人。据近日对本地化姓人口的不完全统计,有姓名可考的族人自始祖化盘起共有1708人,其中亡故者683人,在世者1025人。大约有100-200人尚未纳入计算。另外,本地化姓在第八世高字辈、第九世天字辈(约公元1800年前后)时期,有大半族人或因官府工作调派、出征、经商,或因战乱、自然灾害等原因陆续外迁(外迁方向主要是新疆、内蒙),也有支派因某种灾难而绝户,致使世系表空白之处很多。而本地家谱语焉不详疏于记载,故天灾人祸使此次家谱人口统计难以准确计算,1708人也许只是其中一半而已。
永登县华姓与景泰县化姓本为一祖,都是弟兄数人由山东避难而来。因认为“化姓”本是“华姓”而不知于何年复改为“华姓”,难道有什么可靠的依据吗?
静宁县有化姓几十户。与景泰县、永登县、宁夏固原化姓是一个祖先的后人。
◆韩国
韩国晋阳、罗州等地今有化姓人口2000左右,以明朝援朝将领化燮为始祖。辽宁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王秋华在2004年6月发表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一文中有如下记载:
明万历二十年(1592),即李朝宣祖二十五年(壬辰年),日本关白丰臣秀吉经过长期备战,亲率水路大军,悍然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战争,史称“万历朝鲜之役”,朝鲜称“壬辰战争”或“壬辰倭乱”。当时朝鲜疏于军备,日军很快攻下王京(汉城)、开城、平壤等地,宣祖逃往义州。在万分紧急的时刻,宣祖多次向明朝求援,“请援之使,络绎于道”。明朝于当年两次派兵援朝抗倭,相继收复王京、开城等地。万历二十五年(1597),日寇再次发动侵朝战争,此年为丁酉年,故称“丁酉之役”。明廷再次援朝,战果累累。次年,中朝两国军队又在海上与倭寇展开殊死决战,终于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战后,明朝东援将士多人落籍朝鲜,援朝将士的子孙也有陆续东渡朝鲜者。
晋阳化氏。《大明遗民史•广东陈氏•明国东渡人目录》认为:“晋阳,化燮,丁酉(1597年)再乱时,以中军之职参战,战后东留定居晋阳。”《韩国姓氏大百科•姓氏的故乡》认为晋阳化氏是明朝开国功臣、大司马、大将军化云龙后代,丁酉再乱时,化燮在蔚山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荣获一等功臣,战后定居,以晋阳为本贯。化氏子孙在朝鲜受到重用,化燮子奉祥官至嘉善大夫,孙英俊官至通政大夫,玄孙日就为嘉善大夫、同知中枢府使,还有资宪大夫化日长,嘉善大夫化日熙,折冲将军化东辉,通德郎化允泽,五卫将化廷汉,参判化锡汉等。韩国经济企划院1985年的国情调查报告显示,化氏已有1592人。
◆其它地区:
◆河南省上蔡县化庄村、新野县前高庙乡郭湾村、禹州市褚河乡化庄村均有化姓人口千余人。
◆安徽凤阳临淮有化姓20余户。
◆北京丰台区花乡黄土岗村有化姓20余户。
◆宁夏贺兰县立岗乡化姓人也不少,至少几十户。
◆沿着京杭运河河畔,分布着很多化姓家庭,如山东省枣庄附近、江苏邳州、高邮、金湖和高邮湖、地龙船闸等地都有姓化的。
◆北京房山区张坊镇,安徽颍上半岗镇蔡庙村,广西岑溪市、梧州市,河北邯郸、衡水、石家庄、宁晋县刘家台儿、雄县,江苏邳州市、盐城市、徐州,内蒙古河套平原,山东临沂、微山县、曲阜、菏泽市单县,山西,陕西,新疆,青海,宁夏固原等地亦有化姓分布,户数及具体人口数字不详。
化姓名人:
●化狐
化狐,也称作化狄、货狄(狐、狄古字形相近而易),黄帝臣。据史料记载,黄帝23年(公元前2845年),手下有一名曰“狐”的大臣(远古时代,人只有名,没有姓,如:舜、尧、禹等),因创造车船帮助黄帝征讨四方而深得黄帝的喜爱,特赐姓“化”。自盘古开天地,此为化氏子孙有文字记载的共同祖先。后来化姓后人繁衍至今,子孙已分布遍及华夏各地。化狐作为中华远古时期第一个舟楫的伟大发明者,是我们的光荣与骄傲!是作为炎黄子孙的中国人永远学习的榜样!!
《廿六史》中有如下记载:
黄帝始制阵法,内行用刀锯,外行用甲兵,设旌麾,有不顺者征之。披荆斩棘,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命共鼓、化狐制造车船,水行用船,陆行乘车,以通行四方。行六相而天下治。立五官以叙五事:命羲和占日;常仪占月;鬼叟蓲占星;车区占风;命大挠探五行之情,占斗刚所建。始作甲子,干支相配,而定之以纳音;命容成作盖天以象天,占日月星辰,而定气运;造神历,置闰月,以知时节;命仓颉制文字。仓颉四目,生有圣德,当时有灵龟负书,出于洛水之汭,丹甲青文,仓颉受之。遂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园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语山川,以指画掌,而造文字。文字成,苍天为之降下雨粟,鬼神夜间为之哭泣。
初,自伏羲画八卦以来,略有文字,至仓颉造字,则以六义造字。一曰象形,二曰指事,三曰谐音,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至此时,天下的文字就具备了!帝命隶首作算数,命伶伦造音律,命大客作承云之乐,命名为《咸池》。黄帝元妃嫘(音累)祖,教民种桑育蚕,制造衮冕衣裳,制作杵臼使谷粟能够脱壳,作釜灶而民始粥,作甑而民始饭,以烹煮之法,制造甜酒和奶酪;让人们过河有桥梁,走路有鞋穿,死后有棺椁。命挥作弓,夷牟造箭,歧伯作鼓吹,铙角、灵[革+卑](军中击的小鼓)、神钲(行军乐器),以扬武德;命共鼓化狐剖空树干制成舟船,把木头削成桨,用来渡河。命邑夷仿照北斗的旋转,制成车子以供出巡四方。
其它古本中亦有如下记载:
《初学记》卷二十五 器物部 舟 第十一 引《物理论》曰:化狐作舟。
《世本》曰:“共鼓、货狄作舟。宋衷云:二人并黄帝臣。注云:货狄亦作化狐,化孤见鱼尾画水而游,乃剡木为楫以行舟。”
澍桉玉海引世本云:古者观落叶,因以为舟。当是宋注。又桉共鼓见木可以浮水而渡,即刳木为舟;化狐见鱼尾画水而游,乃剡木为楫以行舟。路史引货狄作化狐,说文同。
●化益,古代东夷族首领少昊之后,父亲皋陶。化益也被称作伯益、伯翳、伯繁、柏翳,或只称益。因佐舜有功,被封于费,因此又叫大费、费侯。化益是尧舜禹时期的农业专家、地理学家、政治理论家和社会活动家,还是一个发明了“凿井取水”和“以卦占卜岁时吉凶”的办法的伟大的发明家!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具有传奇色彩和作出过卓越贡献的伟大人物。舜时化益与大禹同朝为官,因善于狩猎与畜牧,被佥推为九官之一的虞官,负责治理山泽,管理上下草木鸟兽,并佐舜调驯鸟兽。由于他在长期狩猎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熟悉鸟兽语言和习性,鸟兽多被其驯服,因而在畜牧方面功绩卓著。又始食于嬴,被舜赐姓嬴氏,作为东夷少昊部落嬴姓的继承人,并赐给其封土。大禹继承舜的王位之后,化益又辅佐大禹治理水土、开垦荒地、种植水稻、凿挖水井(《世本•作篇》引《周易释文》:“化益作井。”)。化益在政治上也很有建树。《吕氏春秋•慎行论•壹行》:“得陶、化益、真窥、横革、之交,五人佐禹。”化益曾告诫大禹,凡事要有前瞻性,要虑事周全。不要违背法则、制度,不要过度游乐享受,不要违背规律去追求百姓的称誉,不要违反民意而满足自己的欲望。治国不能懈怠,政事不能荒废,谦虚会受到益处,自满能导致失败,要选贤任能、除奸去邪。在处理民族矛盾方面,化益亦表现出远见卓识。舜时,三苗族离心离德,舜便派大禹武力征服,三苗不服,化益提议,要恩威并举,德武相济。大禹接受了化益的建议,撤退军队,实行文教德治,三苗族受到感化,终于归顺。化益还将跟随大禹治水时所经历的地理山川、草木鸟兽、奇风异俗、轶闻趣事记录下来,成为《山海经》的素材。据史料记载,大禹有意禅位于化益,班固《后汉书•律历志》称张寿王治《黄帝调历》言:“化益为天子,代禹。”但因禅让制度的社会背景发生变化而未能实现,大禹之子启夺取继承权。从此,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禅让制度亦被世袭制取代。后来化益的后嗣非常繁盛发达,分衍出徐姓、黄姓、赵姓、秦姓、江姓、化姓、马姓、梁姓等十多个姓氏,俱尊他为血缘始祖。
●化晖
化晖,明朝文学家,《辞海》有此记载。其余不详。
●化盘
化盘,行二,其父兄名讳已无法查考。原籍固原卫人。据甘肃景泰《化氏家谱》残卷记载,明朝嘉靖元年(1522年)十月初九日公率全家种地应帮军役(即参加兵户,平时屯种,战时出征),军名虎都巴才户,因军功,官至武骑尉。后因军事需要,全家随军屯种戍守迁居靖北大芦塘城(今景泰县芦阳镇旧城),因之为景泰化氏始祖。其后代繁衍生息近五百年,已至第十八世,千余人口。子孙忠勇可嘉,多以军人效国。四世孙化守登在清初平定叛乱战争中建功于“秦之兴安、蜀之西川、楚之竹山”等地,战绩赫卓,“东镇海口”,参与 ,解救、引进琉球国首次进贡朝拜清朝使臣,被康熙帝封为骁骑将军,任兴国副将,位列二品,世袭三代,此人臣非常之荣也。八世孙化兴廉、化兴朝随宁远大将军岳锺琪建功新疆等地。十四世孙化文仁在抗日战争中出生入死,击杀倭寇无数,屡立战功,晋升中校代理团长,隶属于国防部,后实授上校团长。
按:
固原卫地处西安、兰州、银川的三角交汇地带,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有戎、羌、匈奴、敕勒、鲜卑、突厥、柔然、党项、女真、鞑靼、 等少数民族和汉族聚居地区。素有“左控五原,右带兰会,黄流绕北,崆峒阻南”之称。秦始皇、汉武帝、宇文泰、成吉思汗、忽必烈都曾经营过固原,他们或亲临固原视察、或在固原设置州、或在固原设置中央派出机构,其规模之大,权力之显赫,在当时就全国而言也是罕见的。靖北大芦塘城亦其属地也。
景泰县在军事上明朝属于固原卫,清朝属于靖虏卫,其地理位置独特,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位于甘、蒙、宁三省交界处,是河西走廊的东端门户,这一独有的地域特征和地理位置成就了它在丝绸古道中东引西联的枢纽地位,故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常争之地,历史上战乱非常频繁。天灾人祸,原居民多已离散,今之居民多数系明朝年间迁移而来。
●化燮
化燮,明朝援朝将领。明万历二十年(1592),即李朝宣祖二十五年(壬辰年),日本关白丰臣秀吉经过长期备战,亲率水路大军,悍然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战争,史称“万历朝鲜之役”,朝鲜称“壬辰战争”或“壬辰倭乱”。当时朝鲜疏于军备,日军很快攻下王京(汉城)、开城、平壤等地,宣祖逃往义州。在万分紧急的时刻,宣祖多次向明朝求援,“请援之使,络绎于道”。明朝于当年两次派兵援朝抗倭,相继收复王京、开城等地。万历二十五年(1597),日寇再次发动侵朝战争,此年为丁酉年,故称“丁酉之役”。明廷再次援朝,化燮以中军之职参战,在蔚山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荣获一等功臣。次年,中朝两国军队又在海上与倭寇展开殊死决战,终于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战后,明朝东援将士多人落籍朝鲜,化燮以晋阳为本贯定居。化氏子孙在朝鲜受到重用,化燮子奉祥官至嘉善大夫,孙英俊官至通政大夫,玄孙日就为嘉善大夫、同知中枢府使,还有资宪大夫化日长,嘉善大夫化日熙,折冲将军化东辉,通德郎化允泽,五卫将化廷汉,参判化锡汉等。韩国经济企划院1985年的国情调查报告显示,化氏已有1592人。
《韩国姓氏大百科•姓氏的故乡》认为晋阳化氏是明朝开国功臣、大司马、大将军化云龙后代。
●化守登
化守登,字标吾。甘肃省景泰县人。乙卯相,生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四月二十八日寅时。卒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九月二十九日。葬景泰大芦塘城南九道岭祖茔。清初从军,征剿建功于秦之兴安,蜀之西川,楚之竹山,渐陟福建闽安协标中军游击,康熙六年授兴国副将总兵。参与 ,解救、引进琉球国首次进贡朝拜清朝使臣,被康熙帝封为骁骑将军,位列二品,世袭三代,此人臣非常之荣也。恤军爱民,兴民戴之,制《荣寿春搜图》并为叙赞,以颂其德。
《靖远县志》道光志卷四二十四页行伍条中记载:化守登任福建闽安副将标下中军游击。
《靖远县新志》卷三仕官表五(武)康熙时代二品总兵副将条中记载:化守登任兴国副将。
《靖远新志》卷十七耆旧传条中记载:化守登,靖北大芦塘人。清初从军,征剿建功于秦之兴安,蜀之西川,楚之竹山,渐陟福建闽安协标中军游击,康熙六年授兴国副将总兵。恤军爱民,兴民戴之,制《荣寿春搜图》并为叙赞,以颂其德。
《景泰县志》载:化守登,字标吾,生于明万历四十二年(一六一四),卒于清康熙二十六年(一六八七),大芦塘人。清初参军,在平定明朝残余势力中为清王朝屡建功勋。顺治四年(一 七),调兴安军给都司职。同年,剿杀明宦王应泰,随总镇任珍剿王关锁运粮明军,活捉王关锁明总兵李世英等。五年剿杀明将杨三、整齐王等,于石梁山活捉明副将张尔起。六年,同游击仰九明随平西王北征,大败明总兵张山猴、李奇德,活捉刘三众等,招抚榆林、神木等地。七年,随仰九明杀明将高有才;复石梁山,擒明永历王朱生枝。八年破松树岭,活捉明将李琦;围攻两河口,获明将覃琦;攻克石沟寨,生擒明军首领覃一涵,杀中军李君治。当年八月,清廷予守登以银牌花帛奖。十一月,又破明将孙守金与西川残余势力勾结连犯西乡之举,斩明将翘兴宁、赵定国等。九年,赴湖北竹山县破黄家寨,明游击黄国泰被射死,孙守金、宜州王朱敬耀等被擒。清廷授守登以游击职。之后,又杀明将杨某,获大旗二十七杆,刀枪器械盔甲千余件,救出县官、典史二人,难民男妇千余人。十一年,赴竹山县广峪寨杀明总兵傅起德,擒副将田福等。此后军功、职级无从考查,惟清封“骁骑将军”一节可知。据大芦塘父老相传,守登为人忠厚,年老还乡,热心公益,颇受地方尊敬。制“荣寿春搜图”并为叙赞,颂其德。
(注)“荣寿春搜图”系康熙六年,守登公以副总府衔协守兴国时所绘,有叙赞为证。景泰县志误。
●化文仁
化文仁(1912。5。9-1960。5。17),字贯群,一名化贯群,世居甘肃省景泰县喜集水。自民国十八年应征入伍,勉受军训于没疆场。曾参加中日战争,九一八暨七七事变等战役。卢沟桥畔呼杀跳梁倭寇,团河宫前惨流敌弹鲜血,既膺伤而就医,旋平痊以游击,枪林弹雨从征廿余年,金戈铁马,奔驰万里。兹将详细事迹叙述如下:二十二年,大军驻节察冀,日本兵于民国廿年登陆秦皇岛,进兵沈阳,东北失守,是为九一八事变。日寇秣马厉兵,朝夕训练,测绘地图,进兵喜峯口,以东亚共存共荣之军事侵略攻陷华北。全国人心为之愤慨。时年贯群二十有二,晋级陆军少尉排长,率领全排披星戴月开拔前线,冲锋陷阵,身先士卒,与倭寇巷战百余次,手刃倭寇千余人。倭寇为之丧胆褫魄。虽非江东八千子弟,似同田横五百壮丁。二十三年驻节察绥边区,伪司令季守信、季英等受日军煽动,窜扰察绥后防,贯群奉旅长密令,并赴百灵庙与匪对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攻势毙匪数十人,擒伪队长一人、马三十余匹、枪械数十支。游击三月,所到之处,匪兵敛迹。二十六年,驻节河间府,日军驻平津各租借地,以保护侨民之名义保送白面,私贩枪支运我内地。勾结土匪汉奸,时向我 挑衅。我军民忍之再忍,敌意未逞,然敌节外生枝,以致引起芦沟战事之发生。贯群时年二十六岁,晋级陆军上尉连长,率兵参加。夜渡黄村站,遇敌于团河,敌众我寡,兵力悬殊情形之下,全连壮烈牺牲。贯群脸部受伤,绿纱帐中昏晕一夜,天雨淋漓,渐觉清醒。即于北平协和医院医治一月后,病体复原。是时北平已被倭寇占据多日矣。贯群虽已脸受重创,然报国之心勿稍怠,病
吴氏家谱
本文2023-10-25 15:59:1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38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