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中,范什么什么字是怎么来的?
范姓始祖显赫 左右早期政治
这一个辉煌的钜族著姓,有一个比许多其他姓氏更特殊的地方,就是对于自己姓氏的来龙去脉,十分清楚。关于范姓的姓源,根据《姓纂》的记载是这样的:“帝尧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周宣王灭杜,杜伯之子温叔奔晋为士师,曾孙士会,食采于范,遂为范氏。”
由此可见,范氏的始祖,可以远远地追溯到4000多年以前的圣君唐尧,尧的这一支子孙历经虞舜、夏、商诸代,都称为唐杜氏,入周被改封于杜,不久被周宣王所灭,当时杜伯的儿子就跑到晋国,被任为士师,并因官命氏改姓为士,传到他的曾孙士会的时候,做了晋国的上卿,食采于范,于是,士会的子孙也按照当时“以邑为氏”的习惯,统统姓了范,而一直繁衍到现在。
范氏的始祖,在得姓之初更已显赫万分,自士会以后,范武子、范文子、范宣子、以及范献子,世代都是晋国的上卿,可以说是曾经左右早期政治的世家钜族之一。
2000多年以前就发迹于晋国的范氏,后来是高平的望族,古时的高平,就是现在山西省的高平县,位置在晋城县的北面。换言之,以后各地的范姓人家,有很多都是发源于山西,跟山西的范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卧薪尝胆, 勾践复国”中的范蠡,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范蠡的更难能可贵之处,是他的懂得急流勇退。据传,勾践复国之后,把范蠡高封为上将军,可是他却认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并且深知勾践的为人是可与同患难,而难同安乐,所以毅然辞去高官厚俸,乘舟浮海以行,而且从此未返越国。
这位了不起的人物在功成身退之后,据说是改名换姓历游齐、陶等地,后来并操计然之术以治产,结果却变成了巨富,自号为陶朱公。他的一生,真可以说是“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了。
你好!
一、寻根问祖第一步,必须搜集到相关资料
1、先祖迁居前居住地的确切记载(家谱记载或口头流传,如果是做官迁来的可以查看当地地方志史书记载)
2、始迁祖的名、字、号、排行字号,始迁祖生卒年月及相关生平事迹,典故。(始迁祖的兄弟、父、祖父的名号和有无同族、同支);
3、字派、排行字辈;
4、始祖的相关资料(始祖其他旁证资料,如哪个郡望,和谁是本族);
5、家族的迁徙史(如迁徙年月,还有迁徙的故事传闻)。
6、始祖和所修现有家谱的年代。
二、寻根问祖第二步:怎么搜集寻根资料?
1、有家谱的查看家谱,一般家谱的记载最清楚。
2、没有族谱的,查看祖坟墓碑文字 ,特别是始迁祖的墓碑,大都能发现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3、没有族谱也没有碑记的,只能多问问族中老人,认真记录他们口述的祖居地名、村名、祖先名、字辈、故乡风物人情、故事传说等;尽可能的和老人交谈了解,并把这些珍贵的资料通过各种方式记录下来保存。
4、查看家里有没有保存以前的土地、房产契约,可以大致考查出始迁祖的名字,和所处的时代。
三、寻根问祖第三步:寻根信息的对接和确认
寻根信物并不是特指某件物品,而是指宗谱记载的、口头流传的祖先名号、祖坟祖墓这些寻根信息,通过网络交流,你可以和同宗相认对接的这些信息,没有相似点的,是同宗的可能性就很小,而寻根信息越详尽,寻根可能性也就越大。对于始迁祖的来源地名,因为在不同年代记载的方式不一样,比如多少都、什么府、郡之类的,可以根据大致地名所在地的地方县志,寻找到详细的精确位置,再对照如今的地图进行确认,也可以根据当地的人加好友咨询。
四、寻根问祖第四步:寻根的方式和实地考查
把以上这些东西收集得越丰富越好,然后在网上寻找宗亲网、姓氏网,发布寻亲信息。也可以在当地论坛发帖,再或者搜索加入当地QQ群,进入祖地群、同支派群等和宗亲交流,也可以在一些族谱数据库平台网站搜索。在网上联系上祖居地宗亲后,要向他了解祖居地相关情况;当大量资料能够确认对接上以后,可以到祖居地实地走访。在根据祖籍族谱记载,找出是否有外迁人员,与始祖资料是否一致来进行确认。
希望对你有帮助~
赵 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二点三。
寻根溯源
其起源有三:
1、以金天氏少昊为源起。司马贞的《史记• 索隐》指出:“《左传》郯国,少昊之后,而嬴姓盖起族也,则秦、赵亦祖少昊氏。”西周时,少昊之裔造父因功被赐于赵城,其后在战国时建立赵国,赵国亡后,子孙以国为氏。
2、为少数民族改赵姓而来。如汉代有赵安稽(匈奴人),赵曳夫(“南蛮”人),五代有赵国珍(牂牁酋长的后裔)。
3、赵宋王朝赐姓。先后有李姓、穆姓、隆姓、宇文复姓的历史人物,被赐姓赵。
得姓始祖
造父。少昊之裔,西周著名驭马能手。受幸于周穆王,传说他曾取良马八匹,献予王而御之,西行至昆仑,见西王母,乐而忘返。后闻徐州徐偃王反,遂亲御车驾,载着穆王日行千里,适时而返,得以平定乱事,因功被赐于赵城(今山西洪洞县赵城镇)。下传至赵襄子时,与韩、魏三分晋地,建立赵国,公元前二二二年赵为秦所灭。其后子孙以国名为氏,称赵姓,并尊造父为其始祖。
繁衍播迁
西周时,造父的第七代子孙叔带率部分宗族由周投晋,并 且昌盛壮大,在三国分晋时建立赵国,史称“去周如晋,赵姓始昌”。到赵国灭亡时,赵姓已分布于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秦始皇灭赵后,把代王嘉之后迁往甘肃天水,赵王迁被流放到今湖北房县。秦朝末年,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赵佗建立南赵国,又把赵姓活动范围推广至今两广和越南北部。西汉末年,赵飞燕姐妹被害,其族人被迫迁徙至辽西郡,也是赵姓人在东北活动的开始。东汉末年为避董卓之乱,洛阳人赵达避难迁居江东,真定人赵云赵子龙入蜀为将。北魏时,天水赵姓一支迁居洛阳,其后裔孙赵贵镇守并迁至武川(今内蒙古)。唐初,有赵姓将士在平“蛮獠啸乱”中开赴福建并定居。五代时,有赵姓随刘龚南汉政权在广州定居。据《宋史•宗室世系表》载:宋朝宗室分为三个支派,即太祖(赵匡胤)支派、太宗(赵光义)支派、魏王(赵廷美)支派。太祖支派分为燕王(赵德昭)支派和秦王(赵德芳)支派,燕王支派在北宋末年因外放做官而迁居如下地区:安徽颍州、四川蜀州(今崇庆)、江苏泰州、镇江、福建福州、泉州、江西吉安、湖北江陵、广东南雄等地,秦王支派则迁居如下地 区:浙江绍兴、湖州、台州、明州、婺州,福建福州、泉州,江苏真州、太平州;而魏王则降调至房州(今湖北房县),其子孙为官而迁徙地区有河南开封、洛阳,山东沂州、济州,福建汀州,江苏昆山、溧城,浙江秀水等。靖康之耻之后,徽钦二宗被掳往五国城(今黑龙江松花江口),太宗支派因此而在东北广大地区播迁繁衍。南宋初,康王赵构南迁杭州定都 ,则有赵姓移居江南,有的移居江苏常熟、有的移居江西上饶,南宋被灭,南宋宗室散逃至澎湖、潮阳等地,后在闽粤一带繁衍。自宋代以后,赵姓遍布全国各地。值得指出的是海外赵姓的播迁。明末,有赵姓不惜冒险远渡重洋到海外,其民族构成多种多样,聚居地为东南亚和美国。如瑶族中的赵姓在缅甸、老挝、越南和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都有分布;壮族中的赵姓散布于越南、老挝、泰国等地。
郡望堂号
赵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郡望,主要有以下几 个。1、天水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2、涿郡,治所在涿县(今河北涿州);3、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阳市;4、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5、颖川郡,治所在今河南禹县;6、平原郡,治所在山东平原县;7、汉阳郡,治所在冀县(今甘肃甘谷)。
堂号:
“半部”、“琴鹤”、“天水”、“孝思”、“谷治”、“萃涣”、“敬彝”、“创基”等。
宗族特征
1、赵姓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几百年。赵姓有君王、宰相 能臣、枭雄武将,均在各自领域广有建树。
2、家乘谱牒繁杂明了。
3、家规家训教诲后人。如楼张村赵姓有《家规纪略》,文载:“男自八岁入塾,以三十为率,……农时散而归田,农隙即复入塾。越三十,已成名者或入庠或中式,各营相当之务;各就其才之所近使任一职,或领农工或治圃事,或料厨事或守客厅。暇时习书史、业歧黄,家长俱不之问,惟不得玩好无益事业。……事无闲人,人无暇时。有不遵家规者,由家长召集族人共同斥责。若卑幼或有过失,则告于各主,令其约束。”
1、范仲淹编定中原地区范氏字辈:仲纯正直公良士宗文伯叔子希昌彦友善。
2、范仲淹编定苏州地区范氏字辈:仲纯正直公之家帮国庭天元从汝启惟允。
3、范仲淹后裔一支字辈:仲淹纯佑节亘三万二郎滋文生伯十大四均甫良。
4、山东青岛范氏字辈:“德学业佳”。
5、山东济南范氏字辈:“本立而道生振殿文学尚”。
历史背景: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典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博都哩氏,源于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孛木律氏,金国时期为女真孛术鲁氏,以姓为氏,满语拼音为Boduri Hala,世居索伦。
清朝中叶以后多改汉姓为范氏、博氏、鲁氏、花氏、卜氏、布氏等。满族范佳氏,满语拼音为Fangiya Hala,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辉发,清朝中叶以后约有三分之一的族人皆改汉姓为范氏。
家谱中,范什么什么字是怎么来的?
本文2023-10-25 15:11:3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38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