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氏文化研究之《喻氏族谱存疑》
喻氏族谱存疑
我(指喻泽先-编者著)去喻氏“总会”编纂《中华喻氏通谱》已有九年时间,主要是参与“世系”的传承整理。在这整理出书的过程中,阅读了不少喻氏宗支的老谱,发现了这些谱书中存在一些问题,而今人在重新编纂本宗支谱书时,对先人编著时出现的问题,熟视无睹。清人金缨在他所著的《格言联璧》中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读书贵能疑,疑乃可以启信”。就是说,读书贵在能有疑问,有疑问方能增进对事物的了解(见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年3月一版16页)。为了使这些族人在今后不重复前错,我趁在家之际,遵循前人之教诲,把所知的问题整理出来,作为备存。因是一管之见,对错与否,有待族人明辩。故名存疑,供大家探讨。
之一:江西新建长溪谱中之存疑
“长溪喻氏宗谱重修源流序”中载:从政公生九子,长大纲,次大纪,三大端,四大珊,五大德,六大邦,七大洪迁居钟陵西蜀,八大武,九大常又名章夫。但在该支的“吊图(也称垂丝图)”里,却与源流所叙大相径庭,“吊图”中的章夫成了兆贞(猛公之祖父)之八世,即七世信义之子,而从政却是十一世,从政成了章夫的曾孙。更为离奇的是,在从政的名下无他的九个儿子的大名,图下赫赫排列的是“文制、文顺、文理、文密、文郁”,叙文与图不符,使人入坠五里雾中,摸不着北。
还有更奇特的是,在“世系”的文字中,章夫“生于唐贞元丁亥”,查历史年表,唐贞元是唐德宗年号,贞元(785年——805年)无丁亥。此文字里,章夫又成了信任之子,不是“吊图”中信义之子。十一世的从政生于唐广明庚子(公元880年),广明是唐僖宗的年号。从政和章夫出生于唐朝这和江西其他喻氏谱书所记截然不同。
该谱从源流、吊图、世系这三方面的记载中所存之问题,可见先人和今人修谱时,说客气点是太粗心大意了,不客气则有拚凑之嫌。
此谱所存在的大问题,望该支族人核查之后,如若是真错,就应更正,不能再去遗害子孙了。
2017年10月17日于西昌陋室
之二:江西抚州孝桥力口谱中这存疑
该支谱书中载,一世祖樗公,二世祖汝砺。喻汝砺是北宋末南宋初期时的礼部尚书,浙江义乌喻氏谱书所记,喻樗、喻良能皆是他的后裔。孝桥谱把后裔列在祖辈之前,真不知其依据是什么。
其后三世宣公,是汝砺之子。这儿的宣公,不知所指何人?如果是谥号为宣公的迪冲,那就成了极大的笑话了。
之三:江西抚州临川喻家墩谱中存疑
谱中记其始祖“奉先公,茂坚公长子,名启字奉先,行先一,生于明万历二十年壬辰(公元1592年),殁于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
查四川荣昌(现属重庆)喻茂坚本支宗谱,茂坚生于公元1474年(明宪宗成化十年),殁于1566年(明嘉靖四十五年)。荣昌谱是茂坚本宗之谱,所记应无误而奉先生于1592年,奉先出生之时,茂坚已辞世26年,奉先是茂坚之长子,是怎么都不可能的事。
况且,荣昌谱从未记载有茂坚在外为官时,于抚州另有家室。所以该谱说奉先是茂坚之子是毫无依据的,也是不可信的。
冒祖、混祖是修谱之大忌,而在2013年重修谱时,《中华喻氏通谱》的一、二部已经出版,第一部中有荣昌喻氏谱的记载,即对茂坚的先人后世都有确切的大名,因而就不应出现这种严重之错。
2017年10月19日西昌陋室
之四:关于从政公和大纲在谱书中不同记载
1、江西奉新遐富谱中记:第九世百章,喻凫长子,讳神字从政,号焕堂,行十四郎。唐宣宗大中三年己巳(公元849年)三月初三生。由唐进士任兵部武库司主事,迁江陵太守,贤声四著,诰封中顺大夫,升江西节度使。因僖宗朝黄巢破长安随车驾迁蜀,奔驰甚劳,殁于王事。时因乱离,家中随寓豫章,后奉赐第宅,子孙自睦州(今建德)徙居江西澹台门。娶罗氏,诰封恭人唐懿宗咸通六年乙酉(公元865年)二月生,继娶陈氏,并封恭人,生五子:惟 、惟野、惟垂、惟基、惟坚。
十世惟 字亿万行二郎,唐懿宗咸通十四年癸巳(公元873年)七月初七生,举秀才授司训,生三子:允中、镇中、绍中。(注:百章长子亿万,公元873年出生,而百章的罗氏夫人生于865年,此时才8岁)。
十一世允中,字添阳车寿山,行念八郎,唐哀帝天佑二年乙丑(公元905年)三月十七生。公举孝廉不就,避契丹乱自豫章省会,遵祖父庭训徙居西昌(南昌历史上曾经用的名)清潭。娶罗氏生三子:大纲、大常、大任。(注:此记大纲又不是从政之子,而是允中之后)。
十二世大纲,字五常,行三郎,后梁末帝龙德二年壬午(公元922年),徙居梧冈生二子:任俭、仁作。(注:大纲的出生时间和他的后代又和江西其他喻氏谱不同)。
2、江西奉新富溪谱中记:第八世喻凫(注:与遐富谱记相同)喻凫生一子:千祥(即九世),千祥生百章(从政)。此谱中从政成了十世,而遐富是九世,由此,大纲在此谱中为十三世,不是十二世了。
十世百章,名神字从政,行十四郎,任江陵太守,建隆庚甲(注:建隆只有庚申,庚甲疑为刻误。)。建隆是宋太祖赵匡胤年号庚申是公元960年,有功业封中顺光禄大夫。后徙江西养老任焉。宋太祖时,百章有什么功业,能封中顺大夫,谱中无记。百章之父千祥公,诰赠平章(注:宋朝的平章是在朝的实职官,不是荣誉称号,能这样诰赠吗?)
新建遐富谱记百章是唐宣宗大中三年己巳(公元849年)出生,到宋太祖庚申(公元960年),此时百章已111岁,他还能建功立业吗?在此谱中,百章就无出生时间记载。
此支是大常后裔,故无大纲记载。
3、江西奉新谱中记:第八世从政,成夫公之子,先仕江陵太守,后宋祚乱徙居大都,有功於上位,遂加职平章。宋宁宗庆元三年(公元1197年)征兵勤王封金紫光禄大夫,挂印镇洪都於澹台门养老任焉,后因母陈氏太夫人丧,择地西山黄源,葬母华盖之岭,伏龙山北驻安居,屯兵留用,置田亩租税供祭祀。娶熊氏,生九子。
第九世大纲,从政公长子,生于宋光宗绍兴元年庚戍(注:光宗无绍兴年号,光宗只有绍熙年号;宋高宗才有绍兴年号,绍兴元年不是庚戍是辛亥,庚戍是建炎四年)。高宗绍兴元年是公元1137年,光宗绍熙元年是庚戍 为1190年。大纲於宋理宗嘉熙元年丁酉(1237年)迁梧冈。(按:大纲如是生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即公元1190年,宋理宗嘉熙元年,即1237年迁梧冈,此时正47岁;若出生于绍兴元年即1131年,1237年时已是107岁,而大纲寿缘共才九十多岁,即大纲去世后,又怎能是迁梧冈呢。47岁时迁梧冈正当中年,创业有成,家境富裕去新地置家立业是可信的。
4、江西万载丰田谱中记:第二十七世从政,成夫长子,字万达,生于宋英宗三年(公元1066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戍高宗时,拜平章封金紫光禄大夫。殁高宗四年(公元1130年)九月十七日,葬吴城山峨岭。娶夏氏夫人,继娶陈氏,生九子。
第二十八世大纲,从政长子,字可立,生于宋哲宗二年(公元1087年)三月十六日,子孙居剑邑梧冈。
(注:此谱所记从政生于宋英宗三年,即1066年;奉新谱记宋宁宗庆元三年,即1197年征兵勤王封金紫光禄大夫。以此算,从政征兵勤王时已是131岁,可能吗。从政没有征兵勤王事,就不可能封平章,赐金紫光禄大夫。)。
5、江西丰城南神桥梧冈谱中记:大纲生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庚戍(公元1190年),宋理宗嘉熙元年丁酉(公元1237年)由江西迁梧冈南神桥居宅。殁于宋度宗咸淳四年戊辰(公元1268年),享年七十九岁。
按:此记与江西奉新谱记相同,我信这二谱所记,其理由三,一是梧冈南神桥是大纲始迁地,本支后裔所记比其他支所记要准确,二是大纲出生于1190年,从政公于1197年征兵勤王才有可能。若以江西丰田谱记,从政生于1066年,勤王之事是了虚乌有,并且,北宋英宗时,虽有“土木堡之变”,但国家还较为强盛,不至于要征兵勤王;只有在北宋末南宋时,国家乱象丛生,才需要各路人马拱卫朝庭。三是四川内江《重修世仁堂家谱序》中记述:成夫生从政,南渡末,从政任江陵太守,宁宗庆元之间(公元1195——1200年)征兵勤王有社稷勋,诏封金紫光禄大夫,赐第江西,镇守隆兴路澹台门。
2017年10月22日于西昌陋室
之五、贵州仁怀沙滩喻氏谱中记载
此支喻氏谱中的“喻氏源流考”中有两处值得探榷的说法。
一是喻姓由谕、渝、俞姓转换。喻氏由谕猛改言为口,举族公认,这是对的。喻氏由渝转换,其依据是忌汉皇后阿渝而改。喻氏由俞转换,其理由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身边有医官俞跗之说而成。由渝、俞转换之说,均被清代大史学家俞樾老先生所否定,在《中华喻氏通谱》第三部726页“(清)俞樾文一篇”的“其为人名的俞跗”文中说:窃尝论之,俞跗殆即鬼臾区也。俞跗,索隐正义并音臾附,则与臾区之臾固同音也。跗与区古韵同部。鬼臾区三字有声而无义。缓言之曰鬼臾区,急言之曰俞跗。古今人表有鬼臾区,而无俞跗。后世以俞跗为俞氏之鼻祖,吾斯之未敢信。从俞老先生这段文字中,不难看出,他彻底地否定了俞跗这个人的存在,俞跗是鬼臾区急读音之误。更不承认是他们俞氏的鼻祖。而且,在我收藏的《图注八十一难经辨真》的医书中,罗列了从黄帝到明朝正德年间的28位名医中,也不曾有俞跗的大名。此书是“卢国扁鹊著,四明人静斋张世贤图注,瀛津微垣沈镜重校”。为使读者信知,现从原著中摘录。
“名汇考历代名医姓”
岐伯:黄帝臣。与黄帝更相同难而著内经以垂万世。
雷公:黄帝臣也。讳教,善医书,著至教论药性赋,炮制等级书垂世。
伊尹:殷时臣也,制汤液本草,后世多依其法。
扁鹊:姓秦名越号扁鹊。秦之卢国渤海人。发灵素之旨,设为八十一难,不待切脉望色听声写形,即知病之所在,后世脉理由此而起。
以下的华陀、张仲景、皇甫谧之24人则不赘述。
从上述的著述中,充分说明了黄帝身边医官俞跗的不存在,我喻氏就没有必要再把此人作为鼻祖认定了。况且,喻氏所有的谱书中,众口一词地说:“喻姓乃黄帝血统,受姓於姬”。既如此,那又何必自降黄帝血统的身价而甘为臣子的后裔呢,更何况,成了俞跗之后,就难以自圆其说受姓於姬。
至于由渝改喻一说,在俞樾的同一文章中也有确述:“汉景帝六年皇后薄氏废,七年,立皇后王氏。中元二年避讳,则所避者王皇后也。史不详其名,然汉时辽西郡有临渝县,未闻更名。则汉时不避渝也。信苑之不足信者二也”。既然,汉时不避渝,喻氏因避皇后阿渝讳而由三点水改口之说,便成了子虚乌有。
当然,在喻氏的谱书中,我也看到有俞跗说、避讳说的记载,但是在今天的知识时代中,我们有许多古人不曾读到的文章来纠正过去的谬误,因此就再不能固执错误、堂而皇之地写进家谱中。
二是明末清初的喻氏名医“喻昌字嘉言,是朱姓皇室后裔,为避清朝追杀改姓喻”。对此说,《南昌晚报》有人载文予以了否定,是子虚乌有。为此,我查阅了“南昌新建县朱坊村”的喻氏家谱,朱坊村有朱姓,也有在此生活传承了几十代人的喻姓,该支喻氏谱书中记有喻昌的父辈及先祖的大名,及至嘉言无传而止。据相关的资料记,嘉言年少时曾出家为僧,空门中苦读医书,后还俗从医,与明末的大文人、家居江苏常熟的钱谦益交往甚密,在钱的家中离世,其灵柩由其姐的儿子扶柩回原藉安葬。这些记载都说明喻昌不是朱皇室后裔改姓喻。
我一贯的观点是,当今续修谱书之时,对我喻姓源流于书中的记载,要慎之又慎,要通过考证和充分的研究,不可把道听途说的东西就写进自已的家谱里去,这样有误导子孙之嫌。史家在考证时,有一 句话编谱之人要记住,“孤证不足取”。家谱就是族史,同样应以此言为戒。
之六、四川犍为县下渡乡喻氏谱中记载
此支喻氏谱书是前几年的新修,谱中称其始迁祖是“名医喻昌字嘉言的第十一子,由湖北入川几迁后居于下渡”。对这一结论,他们进行了考证分析并言之凿凿。他们的分析是在无老谱传世,无依据的情况下进行的,说其始祖是嘉言第十一子由湖此入川的什么时间,湖北什么地方,皆都语焉不详,是“无头公案”,此结论未免有点牵强。
该支喻氏的传承是我录入《通谱》的,我虽有自已的看法,但在本支族人认可的情况下,我不便拂意,故录入时仍以他们的说法入谱。这是我要申明的。
我不相信这支喻氏是南昌名医喻嘉言的后裔,其理由是:
[if !supportLists]一、 [endif]江西新建朱坊村喻氏谱书中,清楚地记着喻嘉言未婚无嗣,
何来第十一子?
[if !supportLists]二、 [endif]嘉言第十一子在湖北,由鄂入川,嘉言其他十子又在何处,
江西、湖北均无记载。
[if !supportLists]三、 [endif]如果嘉言有十一个儿子,在朱坊村的喻氏谱书中不可能无
记,全迁走了,后世编谱时也会在他儿子的名字后写明迁走或无考。
四、四川犍为直渡一家之言,“孤证不信”。
我不信下渡喻氏是南昌喻嘉言之后,但并未排除湖北的喻氏中
有此嘉言相同的名字。我编纂《通谱》时,就见湖北的喻氏中有“嘉”字派,此支的嘉字派里有无与南昌的嘉言偶同,值得认真的考究和探讨。
我的看法是对或是错,供族人和下渡的宗亲明辨,以便在今后
修谱时作为一个参考。
2017年10月23日于西昌陋室
之七、广西资源县梅溪乡晓地喻氏谱中记
此支始祖文江公,韬公之子,现传20代人。
我编纂了韬公后裔不低于五支宗谱入《通谱》中:湖南宁乡山
坑一支,传35代;湖南安化一支,传37代;湖南湘乡市金石镇石坝村长塘湾(泉田)一支,传40代;湖南娄底市双丰县一支,传35代;重庆云阳桑坪镇一支,传35 ,由此可见,凡韬公宗支均传承了35代以上,那么梅溪晓地喻氏的文江始祖,若是韬公的直传,就不应是20代。并且前述的五支谱书中,韬公均是单传,只有文义一子,未见有文江的记载。
据愚拙见,文江不是韬公的直接传人,极有可能是韬公的后裔,
而且是从湖南安化支的17世中分出去的。安化的16世是“德”字派,17世是“文”字派。该谱载:16世德昭之孙,即17世文监之子喻琛于明朝天顺十五年(公元1461年)代祥公赴广西桂林中卫,领大众军。本支计传37代,以文监算,正好是20代。再则,文监与文江,监和江的语音相似,地方语音的发音相混,很有可能把监误记为江,因而桂林梅溪晓地喻氏后人修谱之时,就在谱书中把文江记成了始祖名。韬公字楚琼,生于后梁末帝贞明二年(公元916年)膝下文义一子,由于代远年湮,梅溪晓地喻氏,只知自已是韬公之后(此种情况在喻氏中较多,只知始祖名字,不知其后的传承),就把文江与韬公二世文义并为同辈。
对广西桂林梅溪乡晓地始祖文江是韬公直接传人,该支的喻孝安宗亲在他的《关于广西资源县梅溪乡晓地喻氏源流存疑》一文中,已阐述得十分清楚,勿须重复。他也倾向于本支是从湖南安化喻琛领大众军时,举家全徙的传承。
2017年10月24日于西昌陋室
之八、关于从政公的出生时间
重庆永川喻家坡谱书中“喻氏世仁堂世系图”中记载:喻从政
公生于宋孝宗乾道五年乙丑(公元1169年)卒于宋理宗宝庆二年丙戍(公元1226年),宋宁宗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征兵勤王有功社稷。葬吴城蔟花岭。
喻大纲,从政长子,号百万生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庚戍(公元1190
年)卒于宋度宗咸淳四年戊辰(公元1268年),葬宅后梧冈陵卯山西向。
喻儒林宗亲在《通谱》世系一文中载:
喻从政公生于宋英宗治平三年丙午(公元1066年)。无卒时间。
喻大纲生于宋哲宗元佑二年丁卯(公元1087年)。无卒时间。
上述两种记载,相差103年,谁的较妥,我个人看法,倾向于
“喻氏世仁堂世系图”中记载,理由是:
其一,在此谱中,从政公之父喻成夫,生于宋高宗绍兴十八年
戊辰(公元1148年),卒于宋宁宗开禧二年丙寅(公元1206年),宋孝宗乾道五年已丑(公元1169年)翰林。葬西山黄源华盖之岭。成夫入翰林时21岁,得从政;从政公21岁得大纲,这合乎古人婚姻状况的。
其二、如果从政公是公元1066年出生,其父成夫又生于何年,
儒林宗亲在成夫的出生时间上无记。这就成了一个悬疑。而“喻氏世仁堂世系图”所记,全在情理之中,使人较为信服。成夫没生卒记载,但对其弟荣夫生于公元1012年有记,兄长出生时间应比弟长这是肯定的,以这样推算,成夫是在六十岁左右得长子从政(从政公还有三个弟于后出生),成夫高岁后接连生子可能吗?如不可能,那么,对从政公的出生时间是否是1066年就让人产生怀疑。
其三、从政公征兵勤王是公元1196年,时年他27岁,正是年
富力强之时。而此时南宋王朝,正是摇摇欲坠之际,急需各路人马来保卫,从政征兵勤王才有可能,才能有功于社稷,封金紫光禄大夫(荣誉衔)。如果从政公生于公元1066年,宋英宗的北宋王朝,国力还不致于要征兵勤王,既无征兵之需,那么从政又何来封官的起因呢?宋朝国势式微,是在宋徽宗之后,至南宋才是江河日下。
上述三点理由,仅个人看法,对错与否,望众多族人评议。
2017年10月26日于西昌陋室
之九、喻韬公后延兴、景南生年存疑
喻韬:生于后梁贞明二年丙子(公元916年)。
文义:生于后晋天福六年辛丑(公元941年)。
子西:宋乾德元年癸亥(公元963年)。
延兴:生于宋治平元年甲辰(公元1064年)。
按:延兴之父生于963年,而他本人却生于1064年,父子相差101岁,子西101岁时得子是不可能的事。
利深:延兴次子,生于元祐壬申年(公元1092年)。
万衢:利深三子,生于宋宣和壬寅年(公元1122年)。
君举:万衢次子,生于宋绍兴十八年戊辰(公元1148年)。
信叔:君举子,生殁失考。
景南:信叔长子,生于元顺帝二十七年六月(公元1290年)。
按:景南是君举之孙,祖孙之间时差142年,也是不可能的。尤其是信叔生年失考,这个中有断代的可能。
前述延兴也有此可能。
中华喻氏总会秘书长 喻泽先
2018年12月12日
(部分)来氏受姓源自公元前十六世纪,夏王桀残暴无道,众叛亲离。商汤带领一些诸侯,发兵攻打夏桀。夏桀逃到南巢(今安徽省寿县东南),被商汤军队追赶后俘虏。商汤将夏桀囚禁于南巢的亭山。后夏桀亡,商汤大胜,把山东莱州分封于各诸侯。到了春秋鲁襄公六年,莱国(今山东黄县东)被齐侯所灭。从此即以国为氏,去草为“来”。这是来氏受姓的一说,《来氏家谱》持此说,后二十二世孙来鸿瑨撰《来莱辨》以驳正前说,并称“来氏子姓,系出于郲。”来氏受姓,早于中国宋代的《百家姓》,它虽然被摒于《百家姓》之外,但是来氏后裔遍布世界,许多著名姓氏书都备载来氏渊源。大量的史料表明,来氏系出于殷人玄鸟之裔,他以王侯将相世系蝉联。同虞帝后裔的姚姓、黄帝后的姜姓、周王后裔的姬姓一样,是中国的华夏族的“子姓”。来氏历经战国、秦朝。齐国时有来章,楚国有来英。西汉时的来歙,因征陇蜀有功,封为征羌侯。三国时的来敏,官典学校尉。来军为羌维参军。隋朝的来护儿官至泉州刺史。唐朝来恒为中黄门侍郎,来济为唐高宗永徽时中书侍郎兼弘文馆学士。宋代有来之邵,字德高,哲宗朝为殿中侍御史。来子时,字以中,绍兴初授袁州通判兼劝农营田事,他的孙子来廷绍,为萧山来氏始祖。来氏南迁萧山定居长河 公元1138年,宋高宗正式定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来姓望居江都郡(隋开皇九年〔589年〕平陈,改吴州为扬州;大业初改为江都郡)、平阳郡(三国魏置,在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
宋朝时期
公元1138年,宋高宗正式定都临安 (今浙江杭州)。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促使南宋社会经济的较快发展。嘉泰二年(1202年),萧山始祖来廷绍,出任绍兴府事。渡西陵时得了急病,未赴任而卒于萧山祗园寺僧舍。葬在萧山湘湖方家坞。南宋大名鼎鼎的爱国诗人辛弃疾给他撰写墓志铭:“来廷绍,字继先,号平山,原籍河南鄢陵县,为萧山长河来氏之祖。绍兴二十年(1150年)六月生于江西袁州。”那时,南宋王朝苟安于江南,当权者终日沉湎于声色,半壁江山沦于敌手。来廷绍曾结识比自己年长8岁的唯物主义思想家陈亮,经常在一起议论国事,多次促陈诣阙上书,提出改革政治、经济、军事的方案,均未被采纳,而“朝廷恶其切直”。自此以后,廷绍晦迹读书,志益奋激。绍熙四年(1193年)和陈亮同中进士,当时的士大夫都说:“来、陈俱登第,恢复有期矣!”但不幸的是陈亮末及上任而卒,使廷绍失去了亲密战友。欣慰的是,两年后,廷绍又结识了大词人辛弃疾。庆元五年(1200年),辛弃疾任浙东安抚使,来廷绍出任朝散郎直龙图阁学士。翌年,来廷绍以宣奉大夫出知绍兴府,辛弃疾非常高兴,喜曰:“来君来,事济矣,祖宗耻,可雪矣!”但还未出任,就在萧山病倒,而且病情十分严重。嘉泰二年(1202年)十二月十五日病殁于萧山祗园寺,享年53岁。来廷绍曾在病中,仍未忘怀故国,作《祗园临终诗》一首:
病卧僧房两月多,英雄壮气渐消磨。
昨曾饮药疑尝胆,今天披衣似挽戈。
吩咐家人扶旅榇,莫教释子念弥陀。
此心不死谁如我,临了连呼三渡河。
来廷绍死后,葬于湘湖方家坞。由其子师安、师周延请辛弃疾为父作墓志铭。辛弃疾怀着极为悲痛的心情撰写了墓志铭:“又卒矣!呜呼,岂天下之不欲平治天下也哉!不然,胡为来、陈相继而殁,已焉哉厂(注:陈指陈亮)。墓志铭分为志和铭两个部分,其铭曰:壮志愤愤兮扶社稷,忠诚烈烈兮贯金石。怀抱郁郁兮未获伸,友义思思兮同扶策。皇天不整兮夺其年,国步艰难兮谁共力。湘水苍苍兮荫佳城,千秋迢迢兮知来宅。辛弃疾所作的墓志铭概述了来廷绍一生的经历。来廷绍病故,由他的长子师安守墓,占籍萧山,卜居冠山之阳。师安在萧山长河,生下七个儿子,存三人:大德、大震、大圭。长河为萧山西部古镇,北滨钱塘江,东邻铁陵关,西连浦沿镇、闻堰镇,南通湘湖水。冠山海拔161米,是长河的象征。萧山来氏的祖先就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兴旺发展。来师安之“占籍萧山,卜居冠山”,这是来氏在萧山定居的奠基之始。这种说法一直流传至今。按大宋王朝“限田定制”,绍兴府事来廷绍可应得“限田”百亩之数。但是,到了他孙子一代,即来长河十二三岁时,这百亩“限田”仅有七亩。由于本地豪民孔德祖“阴萌嫉妒”、“妄意生事”、“擅行科率”,竟把来长河这仅有的“七亩”田,也勒令“出助役田”。这一恶劣行径,致使来氏无法在萧山立足。当时来长河虽然尚未成年,但为了不受孔德祖之辱,在他的内侄邱本高、眷弟任庸相和国子监助教曲江张经的支持下,“持祖父诰敕陈诉”,经都司、宪台判定,孔德祖已构成“科勒役田”之罪,并勒令其“不得再有妄意生事……”
据邱本高的《宋处士长河散人来公墓志铭》、张经和任庸相的《附限田状并二跋》语云:“元贞二年岁次丙寅二月初一日,君子来公年七十有二……而亡。”“公讳大德,字维守”,“大父廷绍”,“父师安,娶李氏,生七子。公则长男也”,“自七八岁,则明敏严饬,无复童心。十二三则温良正直,有成人之德。”“里有豪民孔德祖,科勒役田。公持祖父诰敕陈诉。明证罪恶,人咸直之……· 这段“志文”和“跋文”,不但表明了来氏在萧山的权力地位得以确认。来长河未出世之前,萧山以西七里的地方,称“夏孝里”、“夏孝乡”,长河公出世后,人们便用他的名字更换了“夏孝里”、“夏孝乡”的地名,称之为“长河”。长河古为越地,周秦以来为会稽郡所属,隋唐以降为越州永兴县属地,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始有乡的建制,明清以后隶属于绍兴府萧山县,民国仍之。建国以后萧山划为杭州市属县,长河则为杭州萧山属镇,1996年又划为杭州滨江区所属。
南宋时期
来氏从河南迁居萧山,来廷绍成为萧山来氏始祖。据《萧山来氏家谱》世系记载:
第一世:始祖廷绍,行美三,字继光,号平山,别号思洛子。原籍河南开封府鄢陵县咸平乡淮安里人。生于宋高宗绍兴庚午六月二十一日。中光宗绍熙癸丑陈亮榜进士,历任朝散郎直龙图阁学士,进阶宣奉大夫。配杨氏。子三:师安、师厚、师周。宁宗嘉奉壬戌出知绍兴府事,道经萧山患病,寓祗园寺,卒于十二月十五日,年五十三岁,葬于湘湖方家坞。浙东安抚使辛弃疾志其墓。
第二世:大宗师安,行会四,字仲仁,号西麓,生于宋孝宗淳熙辛丑七月初三日。以龙图公葬方家坞,遂占籍萧山,卜居夏孝乡 (今为长河镇)。配李氏,生子七人:大德、大振、大圭、大发、大亨、大伦、大瑶。存三人:大德、大振、大圭。师安卒于理宗宝祜癸丑十月二十二日,年七十三岁,葬于萧山冠山陶家坞。进士徐理志其墓。
第三世:大宗大德,行鲁七,字惟守,号长河。生于宋理宗宝庆丁亥正月十七日,配邱氏,子一,名贤,行荣二。大德卒于元成宗元贞丙申二月初一日,年七十岁,葬于冠山西麓。内侄邱本高志其墓。
第四世:大宗贤,行荣二,字子孝,号江屯,生于宋理宗甲寅四月初十日。配沈氏,子三:尚宾(正三)、尚友(正四)、正五。荣二卒于元泰定甲子十月十六日,年七十一岁,葬于冠山西麓。金华郡学正朱公志其墓。
第五世:大宗尚宾,行正三,字端夫,号恬齐,生于元成宗元贞乙未三月初三日。配徐氏,生子一,名韶;继王氏,子二:歆、韵。正三卒于元顺帝至正壬寅八月十八日,享年六十八岁,葬于冠山南麓。
第六世:大宗韶,行员五,字仲美,一字邦卫,号斌山,生于元仁宗皇庆壬子六月初二日。配孙氏,生子一,思名;继王氏,子二:思义、思德。卒子明洪武辛亥六月初一日,享年六十岁,葬于冠山南麓。赐进士山东利津县韩守正志其墓。
第七世:大宗思名,行一,号潭居,生于元顺帝至正已丑闰七月二十七日。配孙氏,生子二:励、仪。卒于明宣德戊申十二月二十七日,享年八十岁,葬于冠山南麓。柳州府儒学训导李实志其墓。
第八世:大宗次子仪,行三,字宗表,号冠山,生于洪武丁卯九月初二日。配俞氏,生子三:英、雍、岜。卒于宣德己酉正月二十日,享年四十三岁,葬于陈家河山麓。
第九世:大宗英,行四,字淳才,号间如,生于永乐辛卯七月初十日。配壬氏,生子二,瓒、琏。卒于明正统戊辰八月十二日,享年三十八岁。
宋末以后分大房祖、二房祖、三房祖、四房祖、五房祖、六房祖等六支。
南宋嘉泰二年(1202年),宣奉大夫知绍兴府事,来氏始祖来廷绍被任命为绍兴知府,赴任途经萧山,病殁于萧山祗园寺。其长子师安守墓在萧山湘湖方家坞,遂占籍萧山,卜居长河。次子师厚,去向无考。幼子师周,回河南。
师安生子有七,存三人:大德 (来长河)、大振、大圭。
大德生子荣二。
荣二生正三、正四、正五。称“三支”。
来大振生荣一、荣二、荣七。荣七为塘上“一支”。
(“一支”,因荣三当兵。荣七入赘苏家谭)
来大圭生荣六、荣九,为高田沙“二支”。
荣九生德仁。德仁出家“云岩寺”后,创立了“西隐庵”(今称冠山寺)。
宋末,来氏初次形成“六支”,在萧山已形成一个整体。
元朝时期
元末,来氏随着丁口的繁衍,宗族体系发生了新的变化,重新进行了组合与分布。
第一阶段:
来正三生晨五、员五、员六。
员五生三子:思名 (潭居)、思义、思德。
来潭居生二子:长康顺字励,幼冠山字仪。
元末明初
元末明初,来氏“六方”(六支)和广世系”的创立。
1.“六支”(六房)
来康顺生三子:长口如、次恂、幼裕,称大、二、三支即大、二、三房。
来冠山生三子:长口如、次侃如、幼泰如,为四、五、六支即四、五、六房。
2.广世系
自来潭居以前,居址星散的来氏均称“广世系”。
(1)分布在萧山境内蒋家山、陈家河、坟里陈、徐家阐、塘外、苏家潭、高田沙七派人“广世系”。
(2)在战乱中跨越省外的如四川、陕西、河南、山东、广西、云南、福建等地称“广世系”。
来氏“六支”(六房)和“广世系”的创立,既是宗族传统的有效延续,又是这一传统与传统文化融会后的新事物。据有关史、地志载明:“冠山”在六朝时就是名山。但从传统的风水相术观念而论,来氏则称“占籍萧山”、“卜居冠山之阳”以相符应,并用来作人名,有“长河”、“冠山”其人。所以乡谚有“先有长河,后有冠山”指二人辈分的先后,有人不知道长河、冠山二人的先后,所以成为疑难之谜。运用“河”“山”这种传统取名方法,无不蕴含着中国民族文化之精华,表现了来氏为传承“还我河山”这种英雄主义精神,以表示来氏从南迁开创的未竟之业!来氏“六支”在萧山的分布现状大支(大房)主要居址在月湾潭、河沿上、天官第、会宗堂、百仁堂、石厅(后墙门)、世科第、咸墅、花园周、浦沿的冠三村、闻堰的祥大房、潭头庄。
二支(二房):双庙、河兜里、河环庄(下庄里)、西兴的襄七房、俞家潭。
三支(三房):水沟沿、南山(川)堂。
四支(四房):大夫第、老当、老二墙门、腾蛟厅、起风厅、白虎(浒)弄、新当。
五支(五房):光裕堂、经魁墙门、老二墙门、阁才厅。
六支(六房):六房道地。
从来氏“六支”(六房)的创立与分布现状分析,地域界限分明,分而居之。按其格局,运用沟、潭、池、河、墙、门、弄、厅、堂、房等支离错杂的文字形象,似“水”引穿“六支”(六房),井井连贯,象征了来氏聚族而居,同宗一体的民族传统和民族文·化。他们以冠山为据点,以长河为渊源,日益发展,尤其在明中叶以后,来氏已号称“两浙巨族”。每逢朝考,录取总额占全额六分之一,而有“无来不出榜”的传说。
萧山来氏的繁衍外迁
萧山来氏向外省繁衍,大约在宋代后期。始祖来廷绍之幼孙来师周一支,迁回河南洛阳,也可能有回鄢陵老家的,但文献不足,无可征考。据《洛阳来氏家谱》序所记,在明代中期,来氏家族自萧山迁入洛城,至今四百余年,洛阳来氏的始祖名无考,字承甫,迁洛后住城内西北角仓街,卒葬城北金家沟村西,为洛阳来氏一世祖。冢前有碑,相传至五世,有来思信者又迁至距洛阳西南四十里地的延秋村。延秋是唐武则天的避暑盛地,因希望延缓秋凉而得名。洛阳来氏至今已有二十余世,现有二百二十余户,人口近千。萧山来氏曾有繁衍至四川者,历史上知名者为哲学家、思想家来知德。来知德字矣鲜,号瞿唐,别号十二峰道人。其祖先由萧山迁出,先至湖北麻城。元末时有来泰者由楚入蜀,居于梁山,成为蜀地来氏之始祖,在古之贤等所撰《瞿唐先生年谱序》中已言明其事。洛阳来氏和麻城来氏中有向西迁至陕者。如洛阳来氏第十二世携子赴陕州,麻城一支在入蜀途中也有可能向西北经郧西入陕。今人陕西505集团总裁来辉武虽已难追述其始祖渊源,但据本人函告祖籍湖北省郧西县,民国初年其祖父为逃荒,辗转曲折到陕西定居,来辉武即出生于陕西周至县尚村乡,则陕西来氏或亦为萧山来氏之后裔。在河南除洛阳外还有南阳、柘城等地有来姓族人,其中南阳有上来村、下来村。据洛阳市志办来学斋编审函告,他的老家是三门峡市、灵宝市阳平镇裴张村下的一个自然村名小阎村,全村400余人,均为来姓。据说小阎村来姓一族最早由洛阳迁来,是洛阳来氏第十二世来宗有于清嘉庆十八年携三子,先移居卢氏,后又迁小阎村。来学斋提供了一篇他的某老师所撰《小阎村的变迁》一文。文中曾说到村址,在阳平镇的最东边,位于温和、东仓二河交河处的西岸。该村南端高圪塔处,有一座老窑院,住着张、严、来三家人,后来由于窑院倒坍,住户迁到河边外居住。河边与窑院相比,地势较低下,因此被称为“下村”。下村后来又添一阎姓居民。老阎有一子,聪明能干,在邻村稍有名气,广称“小阎”。时间一长,都以人名代替村名,与下村并称。张、阎二姓,后来败退……只有来家,人丁旺盛,久传不衰。
萧山来氏家谱介绍
《萧山来氏家谱》(萧山市档案馆藏),自明朝永乐十三年至民国十一年,前后经过4次编纂而成。书中记载着来氏家族从宋朝元祜三年(1089年)至清朝光绪三十年 (1904年)间,受皇上封诰 101道,有386人官居为宰相至七品京官,是一部反映中国古、近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文献,对研究萧山乃至中国的历史发展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萧山来氏家谱》共59本,约230万字。总的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卷首目录》,有《序文》14篇。《序文》由永乐十三年三月张经、宣德六年五月陈仍颜、嘉靖七年二月广东按察副司使叶式、山东巡抚何鳌、六部官员来集之等人作。
《卷首目录》共34篇,除序文14篇,还有《凡例》4篇,《宗谱田记》1篇,《会宗图序》1篇,《原姓氏支流》l篇,《来莱辨》1篇,《西川宗系录》1篇,《续记后汉书远祖君叔公传》l篇,《续述始祖太守公遗诗》1篇,《新建祠堂碑记》1篇,《义田碑记》l篇,《康顺公四训八戒》l篇,《两山公会宗家训》1篇,《历世通族排行字数》l篇。
第二部分《萧山来氏家谱总目》分十一卷,卷一、二、三、四是《家乘》,卷五《赠言》,卷六《诰敕》,卷七《庙图、墓图》,卷八《绅官录·瞿唐年谱》,卷九《义学田清册》、《新立谱田册》、《宗祠田册》、《春秋祭胙》,卷十《交盘册》,卷十一《节孝》。
《总目》十一卷后,分派大房、二房、三房、四房、五房、六房。
《萧山来氏家谱》是前后经过四次编纂而成的。
第一次是明朝中期理学家来斯行纂述。内容有《家乘初稿目录》、《世系传》、《恩封传》、《贡士传》、《节烈传》、《叙传》共57篇。
第二次是明末清初,太常寺卿兵科给事中来集之纂述,内容有《家乘二编目录》、《恩封传》、《贡士传》、《文学传》、《节烈传》、《叙传》等57篇。
第三次是清朝中期,来杰纂述,来嗣谷补述。内容是《贡士传》、《文学传》、《节烈传》等43篇。
第四次是清朝中后期来鸿缙纂述。内容是《恩封传》、《贡士传》、《文学法》、《节烈传》、《方外传》等63篇。
《萧山来氏家谱》中卷五《赠言》篇,记录了辛弃疾、任庸相、魏骥、邱本高、何舜宾、韩守正、潘士藻、陶望龄、刘宗周、毛奇龄等289位高官名人所撰写的墓志铭。
《萧山来氏家谱》卷八《绅官录》篇,记载了来氏从南宋至民国纪元,有举人45名、进士12名。来天球等进士官7名。知州县事64名。六部官员来集之等9名。来经济等按察使司6名。来三聘、来斯行等左布政、右布政使司7名。来方炜等封赠、遗赠宣奉大夫、荣禄大夫、奉政大夫、中宪大夫、通议大夫……10名’。按宋、明、清的科举制度,入选、食禄为绅官的有367人。故来氏历来有“三石六斗芝麻官’的说法。
重修洛阳来氏家谱
这是继《萧山来氏家谱》后的另一部来氏家谱,是标明洛阳来氏为萧山来氏支属的明证。在这个家谱的序中开宗明义说道:
“洛阳来氏,祖籍浙江省萧山县。明仲后期迁入洛城。”
由此证明洛阳来氏与萧山来氏的一脉相承关系。至十六世来启勋,有续修家谱、有来启顺世系表,虽已有残缺,但尚可作依据,于是由后人重修,至1996年春完成并印制成册。
建设公共图书馆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在依靠政府财政投入的基础上,还需要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从古越藏书楼到绍兴图书馆的一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绍兴图书馆受到了社会各界以及广大群众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这种捐资赠书、支援图书馆建设的良好风尚,百年来连绵不绝,延续至今,大有发扬光大之势,现将社会各界向绍兴图书馆捐赠的主要情况略述如下: 1900年,绍兴乡绅徐树兰独力捐资银三万二千九百六十两,赠书七万余千卷,创办我国第一所公共图书馆——古越藏书楼; 古越藏书楼创办之初,当时不少士人将闲置书籍存放到藏书楼来,供公众利用; 抗战胜利后,时任馆长傅召沛为充实设备和藏书,亲赴上海向旅沪同乡募捐,“承前任绍兴县长郑重为赞助,又广为募捐,并慨先垫资二百万元”,“承董和甫、沈顺昌等捐助国币五十万元”。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近年来,绍兴图书馆的建设更加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人民群众的关心和支持,他们以不同方式向绍兴图书馆捐资赠书,主要情况如下: 1向图书馆捐献资金1993年11月,浙江精功集团(原绍兴县经编机械厂)董事长金良顺捐资1万元,资助图书馆成立档案室; 1994年1月,浙江图书馆赠送绍兴图书馆缩微阅读机1台; 1994年5月,绍兴纺织机械集团公司董事长谢如炎以单位名义捐资3万元; 1994年,绍兴县齐贤镇人民政府捐赠1万元,协助开办少儿图书馆; 1995年年底,退休教师吕林娟捐资200元,老人对图书馆的爱心,牵动了图书馆每一个职工的心,当月图书馆全体人员捐资3250元,用于新年度报刊征订; 1996年2月,美籍华人姚诗斌、姚诗凯、姚诗训兄弟承父遗命与其母吴毓文女士捐资15万美元,协建姚氏少儿图书馆;8月,姚诗凯又赠计算机1台; 1997年1月,绍兴县二建公司(江南建工集团)董事长陈永根以单位名义捐资10万元,协建电子阅览室; 1997年7月,塔山中心小学小读者周倍龙将平时积累的100元零花钱捐给图书馆,使图书馆职工深受感动; 2000年4月,台胞陈佩曾女士捐资5000美元;陈惟于先生捐款1000元;当月,社会各界捐助37万元; 2000年8月,香港同胞车越乔先生捐资50万元,图书馆遂以其先父之名命名古籍阅览室为“恂如斋”; 2000年4月,绍兴图书馆全体职工为新馆设施建设捐款9500元; 2002年,香港同胞章传信先生捐资人民币18万元制作古越藏书楼创办人徐树兰雕像; 2004年12月,浙江中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向图书馆捐资50万元。 2赞助图书馆开展读者活动 1993年4月,图书馆“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画册巡回展”受到绍兴县各镇政府千元至万元的赞助; 1996年8月,由图书馆发起、市委宣传部等部门联合举办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知识竞赛”得到香港金利来绍兴专卖店经理刘海林助资6万元; 1998年,绍兴企业家虞得水资助图书馆2万元编写馆史。 3向图书馆捐赠图书资料 (1)捐赠藏书。1949年,绍兴县前观巷鲍家将家庭图书馆藏书如数捐给人民政府,后转入图书馆;60年代初,陶冶公将家藏近6000册捐给图书馆;1985年,袁子环先生将398册古籍捐赠图书馆;1992年,收到各地各单位个人赠书10万余册;1994年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汉荣书局董事长石景宜先生捐赠港台版图书6645册; 1996年绍兴茶叶专家吕增耕捐藏书300余册;1998年,原中国地质大学高级工程师吴焕仁寄赠藏书220册;2000年,收到社会各界赠书7000余册;2000年4月,北京丁元先生赠家藏6000余册;2000年,新馆开放之际,接受浙江省新闻出版局赠书4200册;同年,接受丁名楠先生捐赠大批历史文献;2001年,旅港同胞车越乔先生捐赠400多部书画书籍; 2002年,朱夏良先生捐赠周恩来专题400多种;2004年,夏丏尊长孙夏宏宁先生向图书馆捐赠珍贵图书共46册;2007年9月,年过八旬的俞斯晟女士将两部厚重沧桑的《绍兴潭底俞氏家谱》和《俞氏宗谱》赠送图书馆。 (2)赠送个人专著。1985年6月,美籍华人沈家桢先生捐其先父日记手稿62册;1989年9月,绍籍作家柯灵先生赠个人专著18种; 1989年10月,绍籍部队作家徐志耕先生赠个人创作7部;1992年9月,时任绍兴市委副书记成志伟先生馈赠专著20种; 1996年10月,辽宁省绍籍研究员马蹄疾先生遗孀薛贵览女士寄赠马先生11种鲁迅专著。科技界众多的绍籍两院院士、专家、学者也积极向图书馆捐赠科研著作。1989年11月,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冯长根先生将专著两部寄赠图书馆;在馆藏地方文献中,有53位绍籍院士的著作;向图书馆赠书的还有绍兴当地的学术机构、科研单位和著作家。1997年,绍兴市志办公室赠图书馆《绍兴市志》15部。自1993年图书馆建立地方文献呈交本至2000年底,收到各方面赠书近千种。2002年,陈鹤琴先生子女捐赠《陈鹤琴全集》;浙江大学终身教授陈桥驿先生捐赠《水经注》研究专著多种; 2005年,赵之谦先生侄孙赵而昌先生捐赠一批文史专著;2006年,高型先生遗孀捐赠高先生生前剧本和日记手稿;2007年,齐白石先生之孙齐子如先生捐赠《齐子如画集》;2007年底,任桂全先生捐赠方志十多种。此外,还有国内外研究绍兴人文风情的学者赠书。1986年,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叶长海先生将著作《王骥德〈曲律〉研究》寄赠图书馆;1989年1月13日,丹麦驻中国使馆人员寄赠图书馆中文版《丹麦概况》、《安徒生》及英文版《丹麦历史》等书。 2000年以后,向图书馆赠书的还有包括绍兴越文化研究会、浙江中成集团等在内的其他众多的民间团体和个人,在此一并表示我们深深的谢意。
新源俞氏宗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源俞氏宗祠
婺源思口镇新源村俞氏宗祠(又称“四亲义庆祠”),建于1565年,距今有444年的历史了,虽在2003年进行过重修,但宗祠内的木雕、砖雕和石雕都保存完好,特别是宗祠内的柱子至今没有被虫子蛀过门前有石狮一对,甚为精巧,于今年被歹人所窃,甚为可惜;尚有宋进士翰林恒公御赐砖街存留,凡进入者文官下轿、武官下马。
新源尚有家谱记载自然风景八处:灵岩铜渚、鹤戾钱岗、东岭晴云、北山霁雪、剑峰挺秀、云涧迥清、杏畔香泉、荷池月皎等,基本尚存。据长辈说起,村中原有36口井,曾是千烟之村。
思口镇:一、概况思口镇位于婺源县中部,镇政府所在地思口村距县城13公里,面积122平方公里,总人口13771人。有思口、前坦、长滩、高枧、西源、思溪、西冲、河山坦8个村委会,88个自然村,105个村民小组。地貌以丘陵为主,山地占全镇土地面积的766%,是县内重点林、茶区。林地面积14万亩,活立木蓄积量32万立方米,年销售商品材5000立方米。有茶园4000
喻氏文化研究之《喻氏族谱存疑》
本文2023-10-25 14:06:2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37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