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孔尚任为何许人也??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1收藏

白先勇,孔尚任为何许人也??,第1张

白先勇(1937—),广西桂林人,当代著名作家,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幼年曾随父母迁居南京、上海。1952年赴台,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在校期间与王文兴、欧阳子、陈若曦、李欧梵、刘绍铭等创办《现代文学》杂志,开一时之新文风。1963年赴美,在艾奥瓦大学作家工作室研究创作,1965年获硕士学位后,任教于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部达29年之久,现为荣休教授。

白氏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长篇小说《孽子》,散文集《蓦然回首》、《明星咖啡馆》、《第六只手指》等,并有多部作品改编为**或舞台剧,已出版的有《游园惊梦二十年》、《玉卿嫂》、《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等。他的小说被译成英、法、德、意、荷、希伯来、日、韩等多国文字,在海内外都拥有广大读者。

上世纪80年代其作品《谪仙记》被导演谢晋改编为**《最后的贵族》。他是女作家三毛的启蒙老师,上世纪60年代与张爱玲有一面之缘。近将汤显祖的《牡丹亭》精编为“四百年青春之梦,姹紫嫣红《牡丹亭》”。

---------------------------------

孔尚任,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孔贞璠之子,孔子六十四代孙。生于清世祖顺治五年(1648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终年71岁。清戏曲作家。

尚任自幼聪慧,熟读经史,好诗文,通音律。父亲的好友贾凫西,对他从事戏剧创作影响颇深。虽高才博识,但屡试不中,便捐纳了国子监生,三十五岁之前隐居石门山中。康熙二十一年 (682年),应衍圣公孔额所之请,出山为其夫人治丧。后主修《孔子世家谱》及们阈里(新)志》,训练礼生、乐舞生,在把孔时做赞礼,还选聘工匠,监制礼乐器、舞器、祭器达数十种。他日夜忙碌一年有余,因办事认真,才能出众,成绩卓著,受到孔毓圻的赞常。康熙一二十三年(16幼年)十一月,皇帝南巡北返,亲临曲阜祭?巳孔于,孔尚任经孔毓圻保举,充任讲书官。他刚讲完《大学》首章,康熙帝即传谕大学士明珠和王照;“孔尚任等,陈书讲说,克副朕怀,著不拘例议用。”他被破格授予国子监博士,遂赴京任职。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七月,奉命随工部侍郎孙在丰去淮扬,疏浚黄河海口,至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冬才回到北京。其间,他结识了明朝遗民冒辟疆、邓孝威、杜于皇、僧石涛等人;在扬州登梅花岭,拜史可法衣冠系;在南京登燕子矶,游秦淮河,过明故宫,拜明孝陵,还到栖霞山白云庵拜访了张琈道士,注意搜集野史逸闻,对南明王朝的覆灭已有深切感受。回京后,任户部主事、广东司员外郎等职。

当时的清都北京,戏曲演出极为繁盛。孔尚任在公余致力于戏曲创作。康熙三十二三年(1694年),与顾采合作的《小忽雷传奇》在景云部演出,颇得观众赞许。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六月,经过他十余年苦心创作的传奇剧《桃花扇》脱稿。该剧以复社名士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南明王朝灭亡的历史,“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以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吸引了众多的读者和观众。王公显贵争相传抄,清宫内廷与著名昆曲班社竞相演出,一时轰动了京城。康熙皇帝派人向他索取了《桃花扇》稿本。当时与《长生殿》作者洪升有“南洪北孔”之称。第二年春天,他因一件疑案被罢官。

孔尚任罢官以后,在北京逗留两年多,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冬回到曲阜石门山老家。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春天,孔尚任病故于家,入葬孔林。他一生著作甚丰,有《石门山集》、《岸堂文集》等传世。

公元1718年的2月14日,正值桃花盛开的时节,一代戏剧大师孔尚任在山东曲阜与世长辞,享年71岁,闻知他辞世的消息,全国各地都竞相上演他撰写的名剧《桃花扇》以示悼念,一时间,大江南北便都是桃花树下《桃花扇》的盛况。

那时候,西方的情人节还没有传入中国,而《桃花扇》里的爱情故事,却让多少才子佳人为之心碎却又为之向往。因为剧中女主角李香君至死不渝的守护爱情,血贱定情诗扇,被杨龙友将血迹画成了桃花扇,也让桃花扇一时成了当时的畅销之物。

孔尚任,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也作东堂),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孔子六十四代孙,公元1648年生于山东曲阜湖上村,卒于公元1718年卒于此,可谓生于斯,死于斯。

他是清初著名历史剧作家,文学家。继承了儒家的思想传统与学术,自幼即留意礼、乐、兵、农等学问,还考证过乐律,为以后的戏曲创作打下了音乐知识基础。主要作品有: 传奇剧《桃花扇》《小忽雷传奇》、杂剧《大忽雷》等。其中以桃花扇最为有名。

世人习惯将他与写作《长生殿》的作者洪晟相论,并称为“南洪被孔”。是清朝前期照耀文坛的双星,也代表了当时中国古代历史剧作的最高成就,更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奇葩。 《桃花扇》的故事也在此后的数百年中持续上演。

孔尚任于清顺治十二年,也即是他八岁的时候开始入孔孟颜曾四氏学堂读书。求学期间便博览群书,但却偏爱于研究音律,常常利用课余时间钻研音律,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这让一心希望他走上仕途的父亲很是担心他会走上歧途。

似乎大才多不善于考试,这是个千古魔咒,在孔尚任身上也应验了,他临近二十岁才考中秀才,这已经比同龄人晚了,可偏偏还又在考乡试的时候屡屡不中,一直考了十多年都没有考中举人,他的父亲万般无奈之下,只得花钱给他纳捐了一个国子监生员。

这十多年间,他一直都在埋头读书和钻研音律,后来更是效法千人四处游历并在游览石门山时钟情于此,于是在三十岁时结庐于石门山中隐居。孤独清寂的生活让孔尚任有了不一样的思考,而抛开了一切俗世纷扰的孔尚任也在隐居期间写下了《桃花扇》的初稿。

直到三十五岁时,孔尚任才被族中长辈邀请出山,开始修纂《孔子世家谱》,并在孔庙里训练礼生、乐舞生,并负责监造礼乐祭器。直到他三十七岁那年的十一月十八日,康熙皇帝亲临山东曲阜谒孔庙行祭礼、游览孔林,由孔尚任为之讲经导游,受到康熙皇帝的称赞赏识。所以在十二月初一就接吏部授官报,被康熙皇帝特授为国子监博士。

从此,孔尚任便走上了仕宦之路,三十八岁时在国子监讲经一年后,又随工部侍郎孙在丰到淮阳疏浚黄河入海口,并于四十岁时完成了《桃花扇》的第二稿。之后又返回国子监继续讲经。直到48岁才升迁伟户部主事,任宝泉局监铸之职。

52岁时,孔尚任第三次修改的《桃花扇》终于书成,前后历时二十余年。53岁时,三月初刚刚被晋升户部广东清吏司员外郎,可三月中旬就被罢官。在京赋闲一年多后,孔尚任于五十五岁回到了山东曲阜的老家,结束了这十多年并不如意的仕宦生涯。

回乡后,孔尚任一直就致力于教学和修书,也写下了不少的诗作,但直到他七十一岁去世时也再没有写出第二部《桃花扇》那样的巨著,或许很多人就是为了一部作品而生的吧。

桃花扇的故事其实并不复杂,在孔尚任隐居石门山期间,回顾明末的历史,却忽然看到了秦淮河畔的青楼女子大多都坚贞不渝,以死报国,比很多自诩忠贞的文人名士更加言行一致,于是就选取了秦淮八艳中李香君和侯方域的故事写下了这本著作。

故事以明亡后的南明朝廷为背景,以李香君和侯方域的爱情传奇为主线,刻画了一批特性鲜明的人物,而青楼女子出身的李香君宁死也不愿意投降清廷,而世家出生而又饱读圣贤书的侯方域最后却选择了投降,这一戏剧化的反转也是孔尚任最想表达的东西。

可毕竟此时已经是清朝的统治,清廷对于反清复明的思想一直都非常敏感,而《桃花扇》的故事里那种宁死不降,示满人为外敌蛮夷的思想也是不能容忍的,虽然孔尚任最后将书中的满清人改成了“北人”,将史可法被满清凌迟处死改成了投河自尽,又将结局改成了李香君和侯方域再度重逢后被道士点化双双出家。

虽然如此,剧中的很多台词还是让清廷无法容忍,比如“儿女浓情一笔销,桃花扇底送南朝,扯碎扯碎一条条,再一番鲜血满扇开红桃,开红桃!”这不是明显是为南明唱挽歌,鼓动反清复明,公然要造反吗所以孔尚任才会再晋升半个月后又被火速罢官。

至于为什么清廷没有因此兴起文字狱,也没有禁演《桃花扇》,那是因为康熙皇帝比谁都清楚,孔门不能灭,他刻意树立的“尊孔”大旗更不能砍,要让汉人承认满人的统治,就必须让尊孔兴儒的现象继续下去,所以,他虽然罢了孔尚任的官,但却没有继续追究。

而孔家自然也是明白皇帝心意的,所以孔尚任回乡后,孔家就可以将其边缘化,没有再让他承担什么大事,而在孔尚任死后,也尽量将其边缘化,淡化他在孔家的位置,在他的故居和坟茔上也找不到任何桃花扇的痕迹,直到满清灭亡后,才有人将《桃花扇》的书稿重新放进了孔尚任的故居中。

《鳣堂集》

鳣堂,即讲堂。孔尚任于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正月二十八日开始登上讲坛为国子监生员们讲解经义,次年七月初赶赴淮扬疏浚海口。而《鳣堂集》所收录的就是孔尚任在做国子监博士讲经期间所写诗篇。收录于孔尚任的好友邓汉仪编辑的《诗观三集》中。

《湖海集》

《湖海集》紧接着《鳣堂集》,收录的就是孔尚任结束讲随侍郎孙在丰经奔赴淮阳疏浚海口期间缩写的的诗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八十四《集部别集类存目》云:“尚任官国子监博士时,随侍郎孙在丰在淮扬疏浚海口。因辑其入淮以后诗文,自编此集,故以湖海为名。”共收诗七卷,文三卷,札三卷。

《岸堂稿》

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84年),文人蒋景祈收录编辑了《辇下和鸣集》共十三卷,均为当时在北京的有名诗人之诗作。其中选取孔尚任诗六十一首,编纂为《岸堂稿》一卷。岸堂是孔尚任于北京海波巷住所的书斋名,由名士王士禛书写,孔尚任也以之为号。

《石门集》

该诗集收录的是孔尚任因罢官而于康熙四十一年回乡后至康熙五十六年去世前的诗作。多为归隐田园后的游历之作,以写景和写实为主。

《长留集》

这大概是收录孔尚任作品最多的一部诗集,该集十二卷本收录孔尚任诗999首,始于《湖海集》之后,终于康熙五十六年,即孔尚任殁前的一年,收录了他在这二十年里的大部分诗作。吴之振序云:“闻孔、刘两公素未谋面,仅以诗调略同,订交水乳。甲午冬,始晤于淮上署斋,促膝三阅月,商榷风雅,欲尽搜近贤传稿,选为《长留集》,用存真诗,而先以所自著者,易手选定,以观旨趣之同。”

北固山看大江

孤城铁瓮四山围,绝顶高秋坐落晖。

眼见长江趋大海,青天却似向西飞。

送牧堂上人游五台

层崖翠接尉蓝天,百太清风待皎然。

古雪难消山北面,春莺懒到寺东边。

经色渡水何妨湿,衲袖穿花更觉鲜。

不比人间行路苦,离情也废一宵眼。

拜明孝陵

宋寝齐陵尽野莎,英雄有恨欲如何。

宝城石坏狐巢大,龙座金消蝠粪多。

瞻像犹惊神猛气,禁樵浑仗帝恩波。

萧条异代微臣泪,无故秋风洒玉河。

红桥

红桥垂柳袅烟村,隋代风流今尚存。

酒旆时遮看竹路,画船多系种花门。

曾逢粉黛当筵舞,未许笙歌避吏尊。

可惜同游无小杜,扑襟丝雨总销魂。

忆昔

忆昔春宵傍父兄,故园风景乍承平。城门吏放深更钥,楼下人听上界笙。

珠履贪游从雪涴,花灯不息任天明。谁知此夜来为客,渔火江村照独行。

折桂令·问秦淮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今日便是一代大师孔尚任的忌日,就让我们在桃花树下再次吟咏《桃花扇中》的名句,悼念这位戏剧大师吧,也但愿,桃花落处既是他的归乡之处!

~~~文中皆来自网络~~~

没必要为孔家脸上贴金,这虽然是古往今来第一家,但孔家在改朝换代时的节操却实在不敢恭维。

比较久远的时候就不多说了,孔家的地位空前提升应该是在北宋至和二年封衍圣公时,从那之后,山东曲阜(孔家祖庭所在)先后多次被异族占据、统治,但孔家的表现如何呢?

首当其冲的是金国南侵,当时正牌的衍圣公(所谓的孔子后裔中的长房长支)携祖宗牌位南迁至浙江衢州,当时的金国统治者索性就立了留守曲阜的衍圣公近亲接了衍圣公的爵位,就此孔氏宗亲就分了南宗和北宗,而这北宗,从金到蒙元,也没见有什么帝御外辱的表现,反而衍圣公做的好好的,一度甚至出现过南宋、金、元各有一个衍圣公的滑稽局面……到了元朝灭宋,忽必烈当时把孔氏南宗和北宗叫到一起,说你们这样南北分家不是那么回事,合在一起吧,要么南宗迁回曲阜?最终才算是又回了曲阜,至于当时在蒙元的铁蹄*威之下,孔家做了多少违心之举,固然是为了生存,但这个节操,实在是碎了一地……

再后来就是清军入关。当时天下大势变幻不定,曲阜孔家衍圣公的表现简直就是“变色龙”,那是打定了主意不给朱家陪葬,李自成闯军还没进山东,孔府就已经率先改旗易帜:供奉上了大顺国皇帝的龙位,并献马献银……

只可惜,这大顺的衍圣公座位还没坐热,李自成兵败如山倒,又换了江山。这次衍圣公的表现也着实拙劣了一点,满清的“剃头令”那是满满的对华夏文明、汉人气节的侮辱,但最先响应的,却是被视为华夏儒家文化发源地的衍圣公府……而同时,江南因为不愿剔头而人头落地的老百姓,不知道有多少……

再往后,孔家就彻底上了满清这条船,以至于共和之后,张勋开倒车复辟时,衍圣公又一次不甘寂寞地跳出来,以为臂助……

所以,真要说曲阜孔府会因为孔有德是汉奸而大门紧闭,这个实在有点不合逻辑,最多也就是孔有德确实算不上能入孔氏班辈的宗亲,婉拒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民国四大家族蒋宋孔陈之中的孔祥熙,不折不扣的山西人,就因为班辈“祥”,能跟曲阜孔氏挨得上,生生被抬进了孔氏宗谱,成了正儿八经的圣人后裔……当然后来蔡元培试图废除衍圣公爵位、消减孔氏经济时,当时的财长孔祥熙居中斡旋,也算是出力不少。

扯了这么多,想说啥呢……孔子他老人家是很伟大,但他的那些子孙后代却未必子孝孙贤,也不过是根普通人一样的普通人而已……

所谓的节操、气节,在生存危机面前,屁都不是……

有一天,一个清朝的王爷,回京途中路过孔府,自称为孔子后裔,想要去拜谒孔庙、孔林。本来他刚被封王,感觉风光无限,自信心爆棚,谁知当他真的去拜谒孔庙的时候,不仅被扫地出门,而且还被大骂一顿,这是为何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这个清朝王爷的奇葩事。

今天的主角就是 孔有德,明末清初的将领,本是辽东毛文龙的部下,在毛文龙被袁崇焕斩杀后,他就带着红衣大炮投靠了后金,后来更是随着清军南下追剿农民起义军,镇压了江南各地的抗清斗争,后来被顺治皇帝封为定南王,风光无限,但他拜谒孔庙的时候,不仅被拒之门外,而且被大骂一顿,这是为何呢?只能说孔有德太不要脸了,自取其辱。

孔有德如此厚颜无耻之人,就是自取其辱。孔有德,辽东人,原籍山东,名中“有德”,却无德,一是为了荣华富贵,背明投金,卖主求荣,成为满清的爪牙,屠杀我汉族的百姓;二是《孔子世家谱》并没有他的名字,他却 冒称为孔子后裔,臭不要脸。

孔子或者儒家讲究“忠君爱国”,像孔有德这样的败类,却冒称孔子后裔,还要拜谒孔子,就是对孔子的圣名的辱没。孔子作为先圣,天下读书人心中的神明,孔氏后人岂能让孔有德这个老鼠坏了孔子的名声,因此不仅将其拒之门外,还大骂他冒称孔子后裔。

总之,就是孔有德这种厚颜无耻之人,当了定南王,感觉自己有牛逼了,准备去找孔子攀攀亲,提高自己的身价,顺便再装装逼,最后人家孔家根本就不稀罕他,还被狠狠地打了脸,纯粹就是找虐。各位,你们说呢?

孔有德不被曲阜孔家所接纳,唯一原因,是他虽姓孔(也可能冒姓孔),但没有"入谱“,并非孔子的后裔。就是在曲阜,姓孔的也有内孔、外孔,真孔、伪孔之分。外孔、伪孔基本都是孔家的佃户、下人、佣人、奴仆的后代改姓而来,不能使用孔家的排辈(排行),不入孔家族谱,就是一般上门女婿的子女,也是不能入谱的,只有同族过继的,才能入谱,因他也是孔家的男系后代。

因为曲阜孔家的后世子孙起名字都是有统一的字辈(也叫做字派)而孔有德的“有”字不在其列所以孔有德不能证明自己的身份,这个说法是不成立的。

明末清初的孔氏字辈六十四代以上只到 “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 六十五代以下行辈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字刚刚确定, “希”字可以上溯到 元末明初的五十五代,之前并无统一字辈,而50几代后裔完全可能产生若干辈的年龄差别,用字辈来判别孔有德是不是孔子后裔并不可靠也并不能成立——当然,这个逻辑并不能反过来,也就是并不是说有证据证明孔有德是孔子后裔。

再看衍圣公的政治立场,64代衍圣公孔胤植 (后因避清世宗胤禛之讳,在 历史 记录中改名衍植) 在顺治帝从盛京迁都京师(所谓“定鼎燕京”)的第二天即上表表示归顺,此表名《初进表文》,内容如下:

当然,硬要为衍圣公辩解,上述也可以说只是官样文章,只能证明衍圣公和曲阜孔氏在暴力机器面前低头,如果径直认定衍圣公及其家族死心塌地打算“为王前驱”也许过苛了, 但是,这至少可以反过来成为一个坚实的佐证:

如果孔有德真的去拜谒孔庙,假使他走公对公的路径(之所以加这么一个条件,原因后叙),衍圣公府和孔氏族人,是不会或者不敢将其拒之门外的。

再看孔有德是不是曾经拜谒孔庙?

孔有德拜谒孔庙的说法,见于屈大均《皇明四朝成仁录》的记载:

就是说孔有德经过曲阜的时候, 不但想拜谒孔庙也想拜谒孔林,而曲阜孔氏全家(阖门此处有歧义,也可以指关闭门户)都不接纳他,还大声责骂其冒充孔子后裔。

屈大均(1630—1696)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也是抗清志士,《皇明四朝成仁录》是他不顾清廷的禁令,撰写的歌颂明末清初的抗清志士(也包括对抗李自成等义军的明朝官民)的书籍,此书中称明朝为“吾朝”,避明朝皇帝“校”、“检”、“常”等讳,其政治立场非常鲜明。

上述所引文字出自《皇明四朝成仁录》 卷四《西宁死事传》,屈大均是在歌颂孔子后裔为国捐躯之后写的这段文字,用孔子后代坚守春秋之义(主要是指贬斥乱臣贼子)来羞臊假冒圣裔的孔有德。

但仅从史料角度,这是一个孤证,身处广东、国变时只有15岁的屈大均得知此事大概率出于传闻,并不确凿。

除此之外,并没有重要的史料提及此事,因此,孔有德是否真的试图拜谒孔庙孔林还是一个疑问。

相对而言站在清朝方面立场的《吴耿尚孔四王合传》是这么介绍孔有德的:

前面之所以说假使他走公对公的路径,衍圣公府和孔氏族人,是不会或者不敢将其拒之门外的, 指的就是在清朝官方为其孔子后裔身份背书而以旨意或其他方式帮助孔有德拜谒孔庙孔林,衍圣公及孔氏族人是不敢违拗的。

即使存在孔有德私人行为拜谒孔庙孔林这种情况,曲阜孔氏闭门不接纳他,还大声责骂其冒充孔子后裔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

当然,可能性不大并不代表完全不可能。 以孔子六十四代孙孔尚任(1648—1718)为例,在康熙帝祭孔后破格授予他国子监博士官职之时,他为“不世之遭逢”受宠若惊,准备“犬马图报,期诸没齿”;但另一方面,他又与一大批有民族气节的明朝遗民结为知交,对南明兴亡的 历史 也产生了深刻的感悟,创作出著名的《桃花扇》。

由此可见,曲阜孔氏家族至少其中个别人士对明亡清兴的体认、态度和立场是复杂而多元的的,也不排除有名义上归顺清廷的孔府人士在孔有德试图拜谒孔庙孔林的时候给予其难堪,只是,这种状态发生的概率是微乎其微的。

而说到底,某些代的衍圣公的具体作为,对作为思想家的圣哲孔子的崇高和伟大,也并没有任丝毫的撼动。

孔有德拜谒曲阜孔庙遭拒一事是否真实存在本就存在争议。孔有德,清初著名的“三顺王”之一,原为明朝边将,明崇祯四年发动“吴桥兵变”后不久投降后金,受封恭顺王。清顺治六年,改封定南王。顺治九年,为南明李定国部所败,自刎身亡。虽然是贰臣,孔有德对新主子还算是忠心耿耿,死得也还是颇有气节的。因此,清世祖对他也给予了足够的礼遇,谥“武壮”。两年之后,其女孔四贞奉孔有德遗骸返京之时,清世祖命在京三品以上官员郊迎,并给予厚葬。

细心之人想必会发现,孔有德的字辈“有”和他儿子孔廷训得字辈“廷”根本不在孔子后裔“希言公彦承宏(弘)闻贞尚衍(胤)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字辈之中。众所周知,孔子后裔是有着严格字辈的,尤其是在近代之前,这个字辈是相当严格的,不是姓孔就可以随便使用的!包括近现代的名人如孔繁森、孔祥熙、孔令辉等等孔子后裔,其字辈都是非常明确的。即便是改名者如老人家的亲家孔从洲将军,其谱名祥瀛也是遵从了孔子后裔字辈的。他的公子、也就是老人家的姑爷孔令华先生的名字也延续了这个字辈。但是,孔有德的名字却不在这个字辈谱之中。因此,孔有德要么改名了,要么他根本就不是孔子后裔。史籍中没有关于孔有德改名的记载,而且在那个时代,圣人后裔是极大的荣光,孔有德根本没有改名的理由。更何况,即便改名了,孔有德也应该会往自己脸上贴金、公开自己的辈分。可是,并没有。可见,孔有德的孔根本不是孔子的孔!

关于衍圣公孔氏家族,有内孔和外孔之分,内孔是孔子的后裔,外孔是同姓不同宗者和“孔末乱孔”的孔末后裔。五代十国时期,孔氏家族的家奴孔末利用乱世无人顾及孔府的机会,几乎杀绝了曲阜的孔氏后裔,俨然以孔府主人自居,主持孔子祭祀。大宗孔光嗣之子孔仁玉侥幸逃脱,长大后将“孔末乱孔”之事公诸于众。后唐明宗李嗣源查明后将孔末处死。但是,孔末的后裔却没有被杀绝,于是便有了这一支孔姓后裔。正是因为有了“孔末乱孔”事件,此后的孔氏家族对于内孔和外孔的区分相当严格。外孔又被称为“伪孔”,是不能载入孔氏家谱的,自然也不能使用孔子后裔的字辈。孔有德很可能就属于外孔,或者是同姓不同宗的孔姓,又或者就是孔末的后裔也未可知。但是,孔有德是孔子后裔的可能性应该说是相当小的。

如果孔有德拜谒曲阜孔庙的事情是真的,那么也很好理解。他本来就不是孔子后裔、又不是文臣,一个武将祭孔,除了给自己脸上贴金,真想不出其他理由。如果衍圣公同意孔有德的要求,无异于是变相承认了孔有德的孔子后裔身份,给予外孔内孔的身份,这是内孔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的!至于有人说衍圣公是因为孔有德的汉奸身份而拒绝其请求,恐怕站不住脚。但凡遇到改朝换代,除了孔氏南宗始祖——衍圣公孔端友之外,几乎都选择了向新朝投降!如果论汉奸,时任衍圣公孔胤植同样应该属于汉奸之列。以五十步笑百步,岂不是天大的笑话?

不过,个人认为,所谓孔有德拜谒曲阜孔庙遭拒一事很可能并不存在。首先,孔有德一介武将,莫名其妙拜什么孔夫子?其次,孔有德从降清之后,一直是在马背上度过的,充当着清王朝剿灭南明和其他割据势力的急先锋,哪有闲工夫去曲阜拜谒孔庙?其三,孔有德作为外孔、又是高官,他不可能不知道衍圣公家族对外孔的不待见,根本没有理由自己去找不自在、自取其辱,不是吗?至于提问者说所谓孔有德是孔子后人中爵位最高者,其本身就有待商榷!外孔虽然也姓孔,却根本不能算作是孔子后裔。

你好,孔子已有83代,只有男,没有女。吉尼斯世界纪录将孔子家谱列为世界最长家谱。孔氏有2500多年历史,曲阜孔氏家族,一般被分为内孔和外孔。孔子的后裔为内孔。孔末的子孙和历代在孔子家扛活被授予孔姓的人的子孙称为外孔。外孔不能入孔氏的家谱,在曲阜姓孔的人中,外孔既不能入家谱的人为数众多。清康熙年间续修的家谱共计孔子后裔近2万人,乾隆年间为10万余人,到了民国时期已增至56万人。以上是我的回答,供参考。

这首诗是歌颂《桃花扇》和《长生殿》这两部明清传奇戏曲的压卷之作。诗的内容说的是孔尚任和洪升的戏剧都盛行于清代康熙时期,《桃花扇》和《长生殿》都曾进御皇帝观赏,纵然是戏剧在元代最盛行,元杂剧中有许多戏剧的院本流传,但勾栏瓦肆这些戏曲演出场所却在争着演唱当代人孔尚任和洪升的戏曲。

《桃花扇》作者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曾捐纳国子监生,主修《孔子世家谱》。在御前讲经,得康熙赏识,破格授为国子博士。后任户部主事、广东司外郎。后罢官隐居,病逝于曲阜。世人将他与《长生殿》作者洪升并论,称“南洪北孔”。其代表作为《桃花扇》,还有诗文集《湖海集》 《岸堂集》 《长留集》等传世。 近人汇其作品为《孔尚任诗文集》。

《长生殿》的作者洪升(1645~1704),字昉思,号稗畦,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著名剧作家、诗人。康熙七年(1668)北京国子监肄业,二十年均科举不第,白衣终身。因在孝懿皇后忌日演出《长生殿》,而被劾下狱,革去太学生籍,后离开北京返乡。晚年归钱塘,生活穷困潦倒。康熙四十三年,曹寅在南京排演全本《长生殿》,洪升应邀前去观赏,事后在返回杭州途中,于乌镇酒醉后失足落水而死。代表作历史剧《长生殿》和杂剧《四婵娟》。 

白先勇,孔尚任为何许人也??

白先勇(1937—),广西桂林人,当代著名作家,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幼年曾随父母迁居南京、上海。1952年赴台,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