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集中学的历史发展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1收藏

程集中学的历史发展,第1张

1978年,程集中学开始了回乡毕业生跟踪调查,发现大多数回乡学生有四个“不足”:1、思想认识不足,轻农厌农不安心于农;2、心理素质不足,高考落榜也落了志;3、文化知识不足,学了的不会用,要用的还得从头学;4、劳动技能不足,谋生无手段,致富无门路。四个“不足”带来了三个社会问题;1、大量毕业生复读,使农村中学教育卷入了重复教育的死胡同;2、给学生家庭带来精神上、经济上的负担;3、给社会增添了包袱,甚至是不安定因素。

从1980年起,学校决定把劳动作为一门课程,各班除每周安排两节劳动课外,还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义务劳动。1981年,该校制订出“勤奋学习,热爱劳动,遵纪守法,立志成才”的校训,强调学生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成绩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思想不好是危险品”。全校师生利用三年时间,削平了一个小山丘,开辟了一个有250米跑道的运动场,挖了一口养鱼池。修路800米,载树5000株。 市教委主任龚政,省教委主任陆庭植、朱仇美等同志先后到该视察。1984年9月,安徽省副省长杨纪珂同志亲临程集中学考察,肯定程集中学的办学经验。

1993年,该校又进一步确立了“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面发展,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的办学思想。该校狠抓养成教育,培养学生共产主义世界观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狠抓“集体备课”与“目标教学实验”,帮助学生掌握不同学科的学习方法;狠抓“课内向课外延伸”、“理论同实践结合”、“知识向能力转移”等教改实验;狠抓“三课”(劳技课、体育课、美术课)、“三操”(早操、课间操、眼保健操)、“三会(班会、体运会、文艺晚会),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文化知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素质和审美素质,在农村中学教育改革大道上,又前进了一步。

探索教育改革,坚持“两为”方向,推行素质教育,每年高考中,该校毕业生本、专科达线人数逐年上升,多年来已达毕业生总数的80%以上。提出“择校生三年包进大学,统招生三年包达本科”的口号,向学生、家长和社会作出了承诺。

程集中学决心在今后十年中,把程集中学办成拥有54个高中班、2700学生、300教职工、藏书30万册,建有校园电视台,校园互联网的高级中学,建成既能向高一级学校输送高素质有特长的优秀人才,又能为当地农村培养适应力强、有一技之长的建设者的省级示范中学。

37个村。

根据查询监利市人民政府网得知,程集镇版图面积124平方公里,辖37个行政村、1个街道居委会,总人口56万,地处监利西北。该镇位于江陵、监利、石首三地交界之处,素有“一声鸡鸣闻三县”之称,东距监利县城约30公里,西距荆州市区约60公里,距武汉274公里,有监利“西大门”之称。

荆台:又名景夷台,春秋时为楚王所建。故址在今程集姚集街附近,汉边让《章华赋》载:“楚灵王既游云梦之泽,憩于荆台之上前方淮之水,左洞庭之波,右顾彭蠡之奥,南眺巫山之阿,延目广望,聘观终日。顾谓左史倚相曰:‘盛哉斯乐,可以遗老而忘死也!’于是遂建章华之台。”后荆台顷废。唐开成年间(836-840)建荆台观于荆台旧址。唐罗隐游憩荆台,写有五言绝句:“道院迎仙客,书堂隐相儒,庭栽栖凤竹,池养化龙鱼”。后梁开平年间(907-911),邛州(今四川邛来)依政梁震过荆州时,武信王高季兴识其才,挽留为官。梁以己为唐进士,不愿事二主。武信王感其心,留为幕宾,并重修荆台观,让梁震披鹤闲居荆台。梁震自称“荆台处士”,写有“桑田一变赋归来,爵禄焉能浼我哉?黄犊依然而花竹外,清风万古凛荆台”诗句。台、观俱废,仅存遗址。

明清临街房屋:大多建于明,少数建于清,均为前后多进的砖木结构民宅。这些商业店铺,中进是客堂或作坊,侧有账房,后进则为货栈或晒场。每幢房屋进与进之间设有天井(或报顶)、厢房,均用木格扇门和木格扇板相隔。门窗一律镂格,木板排门居多,石质门框较少,刷桐由而不施彩绘,保持原木本色,其建筑风格古朴典雅而独具江南水乡特点。文昌故宫佛庙

文昌故宫佛庙规模宏大,历史悠久,享誉省内外,庙内香火常年不熄,是参观程集古镇一处不可多得的景点程集镇

程集中学的历史发展

1978年,程集中学开始了回乡毕业生跟踪调查,发现大多数回乡学生有四个“不足”:1、思想认识不足,轻农厌农不安心于农;2、心理素质不足...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