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家谱的迁徙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2收藏

赵氏家谱的迁徙,第1张

始祖:造父。

西周时,造父的第七代子孙叔带率部分宗族由周投晋,并且昌盛壮大,在三国分晋时建立赵国,史称“去周如晋,赵姓始昌”。到赵国灭亡时,赵姓已分布于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秦始皇灭赵后,把代王嘉之后迁往甘肃天水,赵王迁被流放到今湖北房县。秦朝末年,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赵佗建立南赵国,又把赵姓活动范围推广至今两广和越南北部。

西汉末年,赵飞燕姐妹被害,其族人被迫迁徙至辽西郡,也是赵姓人在东北活动的开始。东汉末年为避董卓之乱,洛阳人赵达避难迁居江东,真定人赵云赵子龙入蜀为将。北魏时,天水赵姓一支迁居洛阳,其后裔孙赵贵镇守并迁至武川(今内蒙古)。

唐初,有赵姓将士在平“蛮獠啸乱”中开赴福建并定居。五代时,有赵姓随刘龚南汉政权在广州定居。据《宋史·宗室世系表》载:宋朝宗室分为三个支派,即太祖(赵匡胤)支派、太宗(赵光义)支派、魏王(赵廷美)支派。太祖支派分为燕王(赵德昭)支派和秦王(赵德芳)支派,燕王支派在北宋末年因外放做官而迁居如下地区:安徽颍州、四川蜀州(今崇庆)、江苏泰州、镇江、福建福州、泉州、江西吉安、湖北江陵、广东南雄等地,秦王支派则迁居如下地区:浙江绍兴、富阳渔山、湖州、台州、明州、婺州,福建福州、泉州,江苏真州、太平州;而魏王则降调至房州(今湖北房县),其子孙为官而迁徙地区有河南开封、洛阳,山东沂州、济州,福建汀州,江苏昆山、溧城,浙江秀水等。 靖康之耻之后,徽钦二宗被掳往五国城(今黑龙江松花江口),太宗支派因此而在东北广大地区播迁繁衍。南宋初,康王赵构南迁杭州定都,则有赵姓移居江南,有的移居江苏常熟、有的移居江西上饶,南宋被灭,南宋宗室散逃至澎湖、潮阳等地,后在闽粤一带繁衍。

自宋代以后,赵姓遍布全国各地。值得指出的是海外赵姓的播迁。明末,有赵姓不惜冒险远渡重洋到海外,其民族构成多种多样,聚居地为东南亚和美国。如瑶族中的赵姓在缅甸、老挝、越南和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都有分布;壮族中的赵姓散布于越南、老挝、泰国等地。目前赵姓人口列全国第七位。

吉林吉林市图

不详 白杨山下赵氏宗谱 十卷

(清)赵西白等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永思堂活字本十册

北图

不详 赵氏族谱 一卷

(清)赵涛赵玉藻纂 清初刻本

山东图

甘肃礼县 天嘉赵氏族谱 四卷

(清)赵兰璧纂 稿本

甘肃礼县永坪乡牌里村

甘肃庄浪 赵氏宗谱 四卷

(清)赵献玉纂修 清同治六年(1867)钞本

甘肃庄浪县水洛乡陈杨家

甘肃天水 赵氏族谱 不分卷

(明)张梯纂 明嘉靖至万历间稿本

甘肃礼县燕河乡阳山村

云南 剑川赵氏家谱 不详

不详 稿本一册

云南大理州图

注:此为白族族谱。

云南剑川 剑川州土官百户赵元将历代履历宗图结报 不分卷

(清)赵日宣等撰 稿本

云南图

云南大理 太和赵氏家乘 一卷

不详 清钞本一册

云南图

云南大理 太和赵氏族谱 不详

不详 稿本六册

云南大理州图

注:此为白族族谱。

云南大理 龙关赵氏族谱 一册

不详 不详

云南大理州图

注:此为白族族谱。

云南大理 龙关赵氏族谱 不分卷

(明)赵汝源纂(清)赵登瀛修 稿本

云南博

云南腾冲 赵氏谱系钞本 不分卷

(民国)赵敬业补修 民国十九年(1930)钞本一册

江苏苏州市博

四川温江 赵氏族谱 不分卷

(民国)赵心奕纂 民国三十年(1941)油印本一册

四川图

四川宜宝 蜀南宜宝赵氏家谱 不分卷

(民国)赵清熙述赵铖熙校 民国三年(1914)叙府大同书局排印本

四川图(存一册)

四川内江 赵氏族谱 二卷

(清)赵鹤舫修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木刻本

四川内江县四合乡

四川绵竹 赵氏家乘 不分卷

(民国)赵邢纂 民国排印本一册

四川图

四川 蒲江县复兴赵氏族谱 不分卷

(民国)赵昌煦等修 民国三年(1914)木刻本

四川蒲江县大塘镇信用社

广西平乐 天水赵氏族谱 不分卷

(清)赵珠奎修 清道光九年(1829)钞本十二册

吉林大学

广东 赵氏玉牒家谱 不分卷

(清)赵古祯重订 清道光十六年(1836)钞本一册

广东中山图

国无论大否,皆有其史;地无论广否,皆有其志。故,家族无论大小与否亦当有其家乘,上可缅怀祖宗,追颂先德;下可传递精神,凝聚血亲。君不见古人云:国家不可无史,地方不可无志,家族不可无谱。

今新中国立之久矣,尔来六十又七年,公元二零一七,岁在丁酉,政清人和,国家富强有力,百姓安居乐业,边境虽有些许争端,亦是不足为患。国有力然后百姓安,百姓安然后知文化。君应见,国史方志日益充盈,各地各姓修谱之风逐渐盛行。

况且吾之赵姓,亦为大姓,焉能落于人后,理应借此大势修订家乘。更可惜古来北方多战乱,先人流离失所,漂泊无定,族谱亦有失,每至清明中元,唯有孤坟可以祭拜,不知名姓,何其不幸,正如程子曰: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故此更应重修家谱,故有此序。

天下诸多姓氏皆有来源并千年传承,此为中国之独有也。为恐后人不知赵家姓氏之源起,在此赘述一二,以望来者知之。吾之赵氏,本出于嬴姓,形成于西周时期。祖先为伯益,始祖当为造父。考之伯益,乃颛顼帝裔孙,舜帝赐以嬴姓,乃上古八姓之一。至于西周,造父于桃林得到八匹骏马,献于周穆王并为之驾车,可日行千里,于国有大功劳。周穆王为彰显造父之功,赐其赵城,其后则以赵氏称之。古之“赵”字,乃一人拜凤,盖以此为图腾,又为炎黄子孙,故赵氏实为龙凤之传人。

至于后来,不知几岁,历史变迁,沧海化桑田,赵姓由于各种原因迁徙各地,遍布天下,分支何其多也,不知凡几,各行各业皆有族人。每念吾之泱泱大族,历经数朝数代,繁衍迁徙,族谱虽不为少也。旅于南方,更是多见宗祠林立家谱无数,徒有羡慕之情。盖因吾家居北方历来争霸之地,故北方者多为飘零之家,呜呼哀哉,至今已经不知所来,何谈宗祠族谱,后辈不知家族谱系,何其可惜可叹又可哀。况且吾听闻: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

而今吾家居于亳州蒙城,族谱有失,每当祭祖之时,心有遗憾,更愈建宗祠修族谱。至于今日,族中长者议之,于是重修族谱。族中长者不辞辛苦,领其后辈赴之远方以求续修家谱,如若修谱有所成,不失为一大功德。

修吾之家谱,可以说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使后人了解家族之生息、繁衍、迁徙、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等。从此支门清,辈次明,祖宗显,后代起名因循有章,此虽不可遗我湮没追亲之责,亦可弥我遗弃先祖之罪。

家训族规以教育后代,使其明德知理,勿犯国家法规,于过则可以为人,于家则可以为子。又可增国家文化,符合民族复兴之大义,益国益家。修吾家乘,继传后世,此吾辈之愿也,是为序。

辈分排行:

一、泌阳西关赵氏《泌阳西关赵氏辈序》:“维世永金,国广运清;”又续:“文学传家宝,俊杰冠英豪。”

二、河南省西平赵氏辈序为:

仲才恭凤之,天良景成增,殿启从名圣,尊严宜思齐,高远庆咸若,熙甫昭封题,传世振兴荣,福善尽登昌,观君培惠儒,文理济函光,锦琳育升茂,桢廉贺卫襄,硕权宏志顺,英敏贵端刚。”

三、自太祖、太宗、魏王三派始,各以十四字以别昭穆,篡修成谱,以不失其次序。

1、太祖派十四字:德惟从(守)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顺

2、太宗派十四字:元允宗仲士不善汝崇必良友季同

3、魏王派十四字:德承克叔之公彦夫时若嗣次古光

4、《山西沁水县赵姓族谱》老字派为:“忠、和、树、德,孝、友、传、芳”。重点是“忠”、“孝”,目标是“德”、“芳”。

四、安徽合肥赵氏字辈:治本修家,宜叙伦常,仁义礼信,万世传芳

五、湖北公安赵氏字辈:大国益之仕,世秉忠德全,立志承先泽,诗书继祖传,代远永佑启,家邦振万年

六、《天水堂赵姓族谱》同治辛未年重修版老派字号为:

以洪壬万庭,为子若卿成,荫必望显单,立良应之文

七、《天水堂赵姓族谱》的续派二十字号:

添心常祜善,人贵自光宗,世业开宏远,英华庆国隆

八、民国年间的家谱  《慈溪鸿庄赵氏宗谱》载有其家族的百代行辈,

号《百代歌》:

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顺昌期崇隆,尊显和易纯熙圣神文,

卓荦英奇温良恭俭,仁敬孝慈持行瞻视动,作威仪纪纲法度礼乐,

书诗切磋磨琢学问辨,思格致诚正修齐平治,疑丞辅弼明听翼为周,

召伊傅稷契皋夔勋劳,阀阅锤鼎常旗衣冠俎豆

扩展资料:

姓氏起源

源流一

汉族赵姓出自嬴姓,嬴姓的出现是因为舜帝(姚姓,后代以姚为姓)赐姓给他的女婿伯益(颛顼帝孙)为“嬴”,并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给他。虽然使用嬴姓的祖先是伯益,但赵姓的具体始祖是造父。

源流二

周孝王传至周幽王时,因幽王无道,造父的7世孙赵叔带离周仕晋,从此赵氏子孙世代为晋大夫,掌握晋国大权。到战国初年,赵氏联合韩、魏二卿击败智氏,瓜分智氏封地,继而赵敬侯赵襄子联合魏武侯、韩哀侯三家分晋,建立赵国。

至他的孙子赵籍时,正式获得了周威烈王的承认,与韩、魏两家并列为诸侯。公元前222年,赵国为秦国所灭,赵国王室纷纷散落民间。因为造父是秦人和赵人的共同祖先,而且自造父开始姓赵,所以秦国公族也姓赵,比如秦始皇嬴政又称赵政。

秦国公族也以赵为氏,有“诸赵”的说法。

源流三

源于帝王赐姓或外族改姓。先后匈奴人、女真人、党项人、鲜卑人的李姓、穆姓、隆姓、宇文姓、拓跋姓的历史人物,被赐姓赵,如汉代有赵安稽(匈奴人),赵曳夫(“南蛮”人),五代有赵国珍(牂牁酋长的后裔)。再有蒙古族人成吉思汗三弟合赤温后裔避乱于甘肃陕西等地,随母姓改汉姓赵。

源流四

源于冒姓。因避祸、姻亲、过继、入赘等原因改姓的情况很多,这在姓氏学上称之为“冒姓”。赵氏中也有不少这样的情景。其中多数为:清王朝覆灭后,清官职人者及家中子女岌岌可危,因害怕被压迫多年的其他民族复仇,伊尔根觉罗、爱新觉罗等满姓氏者迫于压力改名换姓,不少人便改的是“赵”姓。

参考资料:

:赵姓

赵氏家谱的迁徙

始祖:造父。西周时,造父的第七代子孙叔带率部分宗族由周投晋,并且昌盛壮大,在三国分晋时建立赵国,史称“去周如晋,赵姓始昌”。到赵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