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厅的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2收藏

张厅的简介,第1张

位于上海浦东新区新场镇新场大街271号的张信昌宅第(张厅)始建于清宣统年间(1909年~1911年),前后系四进整体建筑。原该宅与市河(新港)河西张氏花园和花园园艺用房以一桥相连。解放后,河西花园被废,土地作农民自留田,唯留下园中用房若干。现均作公房,安置居民居住。河东整体住宅为:

临街商店门面2层楼房各3间及2间平房(2间平房于1958年拆除),中瓦硬山顶,进深7米。门面及张氏开设张信昌绸布庄所用,直至解放。

进店面入内为仪门和两扇大门,大门上书“京洛传钩、曲江养鸽”,字字完好清晰。仪门歇山灰瓦顶,雕刻考究,除文字外尚有人物造型,立体砖饰(“文化大革命”中已用纸巾灰封没)。仪门内是工艺细致的石庭心,仪门正对三开间前厅和左右二耳房的楼房,南北两侧为二开间厢房楼,硬山灰瓦顶。楼上回廊相通,红、绿、蓝、黄的凹凸玻璃门窗。主体建筑采用中西合并、古今结合的装饰风格。上下层搂窗均为柳安木质材料,裙板雕花。楼上回廊栏杆原系生铁铸花栏杆,1958年大跃进时炼钢铁拆下改为木栏杆。大厅地面铺马赛克,石膏嵌线平顶,楼地板均为进口花旗松企口地板,大厅深7米。

后埭为面阔五开间的客堂,次间及二开间2层楼厢房,厢房楼上下均与前埭正厅房相通。后埭屋面为硬山灰瓦顶,龙腰衔接,进深7米,玻璃门窗。最后埭亦为硬山灰瓦顶平房,两边各有1间厢房,后有马鞍水桥。

2003。

周庄,是一座江南小镇,有“中国第一水乡”之誉,是国家首批5A级景区。周庄始建于1086年(北宋元祐元年),因邑人周迪功先生捐地修全福寺而得名。春秋时为吴王少子摇的封地,名为贞丰里。

周庄位于苏州昆山,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于2003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周庄历史悠久,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有独特的人文景观,是中国水乡文化和吴地方文化的瑰宝。

周庄镇60%以上的民居仍为明清建筑,仅047平方公里的古镇有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个砖雕门楼,周庄民居古风犹存,还保存了14座各具特色的古桥。景点有:沈万三故居、富安桥、双桥、沈厅、怪楼、周庄八景等。

扩展资料:

主要景点:

1、双桥

因出现于旅美画家陈逸飞的油画《故乡的回忆》中而闻名双桥,俗称钥匙桥,1985年,这幅画又经过陈逸飞的加工成为当时联合国首日封的图案,深受集邮爱好者和各界人士的青睐。

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方一圆,样子很像是古时候人们使用的钥匙,所以当地人便称之为“钥匙桥”。

由一座石拱桥——世德桥和一座石梁桥——永安桥组成,这两座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这座石拱桥叫世德桥,横跨南北市河,长16米、宽3米、跨度5.9米。

这座石梁桥叫永安桥,平架在银子浜口,长13.3米、宽2.4米、跨度3.5米。。双桥中,石拱桥横跨南北市河,桥东端有石阶引桥,伸入街巷;石梁桥平架在银子浜口,桥洞仅能容小船通过,桥栏由麻条石建成。

2、沈厅

沈厅位于周庄富安桥东堍南侧的南市街上,坐东朝西,七进五门楼,大小房屋共有一百多间,分布在一百米长的中轴线两旁,占地两千多平方米,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沈厅原名敬业堂,清末改为松茂堂,由沈万三后裔沈本仁于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建成。

在周庄的近千户民居建筑中,明清和民国明期的建筑至今仍保存有百分之六十以上,其中有近百座古宅院第和六十多个砖雕门楼,还有一些过街骑楼和水墙门,这在江南水乡是有代表性的。在这些建筑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数沈厅。

3、张厅

张厅是江南民居中比较典型的前厅后堂格局,是周庄保存比较完整的明代建筑,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张厅占地面积1800多平方米,大小房间60余间,前后分为六进,还有一个私家后花园。

张厅是周庄镇仅存的少量明代建筑之一,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几年来经过有关部门精心维修,恢复了原有的风貌。张厅原名怡顺堂,建于明代,清初转让张姓,改为玉燕堂,俗称张厅。

厅中一副对联尤其引入注目,上联是“轿从门前进”,下联是“船自家中过”。仔细琢磨,对联十分贴切地写出了张厅的建筑特色。

4、迮厅

位于富安桥北侧,为明代崇祯年间吴江望族迮文焕所建,前后共五进,现存第一、四、五进,其馀已毁。

主厅又称大书房,据《迮氏家谱》记载,清光绪年间,祟陆润庠在此受蒙从师,成年后考中状元,遂将当年念书的大厅称之为大书房。

现在大书房已不复存在,只有宽阔宅基上残留的块块方砖和覆盆式青石柱础,不甘心时光的流逝,向游人证明着这里昔日的兴盛。

5、章厅

位于中市街,为章腾龙故居。章腾龙,字觐韩,周庄镇人。年少游学习武。于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效法徐霞客,远游各地,途经江苏、浙江、江西、广东、广西等地区,经两年多的长途跋涉,抵达桂林,行程一万馀里。

回到周庄后,撰写了《岭南杂记》和《粤游纪程》。晚年,章腾龙采辑故里史实,积十年岁月,于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编纂成《贞丰拟乘》。

五十多年以后,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由周庄人陈勰增辑,刊印问世,成为周庄镇有史以来的第一部镇志。

——周庄镇

  在宁波的浙东大峡谷采风后,文友笑着对我说:“你是长期以来喜欢探寻古村落的作家,我们这里有个叫走马塘的古村落已有千年历史了,那儿处处充满着古的灵气,也是自古以来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下走出进士最多的一个村落,有76位进士,号称为中国进士第一村。”文友的话像一枚石子投入了我的心海,激起了我去走走的强烈欲望。

 第二天一清早,太阳刚刚升起,趁路上车少,文友开着车来到了鄞州的茅山镇,在附近吃了早餐,便兴致勃勃地要去探寻古村落的风景。走马塘周围是河,自古以来是村里通往茅山港、西塘河等的交通要道,南来北往的船只常常停靠走马塘,河中鱼肥虾多,为村里平增一层美的色彩。这道水系是走马塘村的命脉,它可以防旱、防涝,站在走马塘边上的石桥头,抬眼眺望,处处都是美……

 走马塘村落格局完整,水系、桥梁大都保留了古村的风貌。古村被宽阔不一的河道包围着,潺潺流水在阳光下泛着莹光,透过水道小河前望,眼前尽现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整个村子被大大小小的四条河流环抱着,古村如屹立在水中的珍荷,在阳光下闪着亭亭玉立的光艳。

 河道上排列着古石桥,它们依水而过,临水面不是很高,经数百年而不动不摇的紫来桥、西沈桥、庆丰桥等,像天女架在河面上的彩虹一样美丽。这些桥随河道的水系而建,历经地震,暴风雨、强台风,洪水的猛烈袭击而稳如泰山,实在是建筑史上的奇迹。站在桥上,不仅看到的是石桥的古老和光滑,而且还看到的是从石桥块里挤出来的树根和小草,还有那躲在石缝边的丛丛青苔,足见石桥的历史悠久。清澈的的水哗哗流淌着。文友告诉我:走马塘村子建于北宋端拱年间。当时,江苏长洲进士陈矜出任明州知府,死后葬于宁波的茅山。其子忠孝两全,决定为父守陵,他带着家属从江苏迁来,从此定居走马塘,千百年来,村人注重耕作读书,注重文化立人的传统培育,一共走出了76位进士,成为中国村落中的第一,文化底蕴浓郁。陈氏至今已传38代。其家谱详情收藏于宁波著名的天一阁中……随着文友介绍,听着桥下流水唱般的音乐声,缓缓走过石桥,触摸古村的古韵和特色。

 规模庞大的清代古建筑群,蕴藏着令人惊喜的精致遗存。村里最大的建筑群叫中新屋,建于乾隆年间,整片建筑共432间,曲曲折折,檐弄相通,无论从哪一间出发,都能绕到所有的房间。下雨天的时候,在大院里穿行,不需要撑伞。中新屋是有很多木结构的楼梯,十分结实,如果一个人挑着150公斤重的担子住上走,会是安然无恙。古村的建筑格调一般多相仿,但沉浸在文化灿烂中的走马塘村,飞檐和石窗成为村子里最富有特色的艺术,充满着悠悠古文化的记忆。古民居屋子的飞檐大多相同,但高低大小和长短不一。飞檐托起弯弯的翘角,像是一群待飞的凤凰展翅,似有欲飞的感觉。檐下大多是走廊,可以夏避阳晒,阴避雨淋,设计得十分套巧。有双檐的人家大多是大户和有钱人家,他们的屋造得和别的不一样,这些屋大多是带有徽州色彩的马头墙建筑,建筑工们在层屋的马头墙又有了创新,如马头墙上也披了小檐,看上去是别具一格,独具匠心。除了檐就是石头窗了。走马塘的石头窗在国内罕见,属中国第一美。

 小径通幽,弯弯曲曲,虽然很多老屋已经破旧不堪,倾斜而存,有的已经不成样子,框架奄奄一息,需要修正。但在这里能够寻找出一个真实的走马塘。祠堂北面一处住宅的东墙,是走马塘最为精巧也最具代表的石窗,八扇特别大窗户有着独特风景。八扇窗上雕刻着八个仙人,形象栩栩如生。村最北面的一幢老屋上,是石雕第一文字窗,字大得十分醉人眼,每一个字都有鬼斧神工之妙奇。试想,在一块石头上能雕刻这样的艺术窗之艺术品,真的是不简单。

 在高大的马头墙下面:石窗雕花镂空,质地古朴,研磨精致,咋一看绝不以为是石而成,却似木窗涂了一石质感的涂料。走马塘是以石花窗为修筑的明点的,很多的不同的石窗,大都用青石、红石雕作而成,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石窗的图案大都为驱邪、保安、招财、祈福……看到有用石头筑门框、窗框和雕塑的,但用石头做成窗子还是少数,在窗子上雕塑出精美的图案更是少见,其工艺复杂可见一斑。贴近村里的石花窗,只见每一扇窗尽是艺术珍品。石花窗从外形粗看,都是花花绿绿。但仔细看,就能见真功夫。石窗中的雕刻,人物类有八仙中的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铁拐李、吕洞宾等,每一个人的神态、动作、背景都是不一样的;文字类的有“福”、“乾坤”等每一个字都像从大家笔下精雕细琢出来的,不少一只角。看了一赞三叹,这些石窗能保留至今,真是一大奇迹。除这两种主要石窗外,还有吉祥图形花窗,如松、鹤……一扇扇石窗,犹如一首首悬壁艺术珍品和史诗,寓意丰富,百看不厌。

 村子中央有块地叫“蟹肝脐”。蟹肚脐不大,因形如螃蟹的肚脐得名,小巧玲珑,风景小而独特。池水碧绿河岸曲折如勺,东南岸边有一棵千年古树,郁郁苍苍,虬枝倾斜向北伸入池中,水中有一石柱支撑树干,形成了树附石的异景,倒影相对如天地之间两树石相连。细心前看:树身已经中空,四周长满了杂草与苔藓等植物。而更令人称奇的`是树冠之中还有一侧枝迥然相异,叶子大小外形明显不同,老树中又长出的新树,造成了常见的子母树,如一老妪拄着拐杖而怀抱幼孙。这棵树虽是走马塘的一景。古树,水塘,映衬着北面的青瓦黛墙、檐牙高挑的大宅院,大院里的屋子大都是只有大门而没有锁的,河池边有两块斑驳的大石锁,不知道已经沉睡了多少年。也许是当年为了系船之用,也许是为了镇宅之用,反正传说故事多多。

 面对古村,文友告诉我:这石花窗不仅是展示艺术的一处风景,而且还有防火、防盗的功能。我想,这些艺术衍生在这个村子里,大概是和文化的底蕴分不开的,是和村子出那么多进士是连在一起的,要不,石头上为何要让它们充满灵气。

 路持续曲曲折折前行,最为宽阔的村东部是著名的荷花塘。荷花塘面积约千余平方米,塘中心有二条石砌的独板桥,河中植满荷,每年八月,荷花盛开,清香四溢,人行其中远看去就象是走在了荷花中间。据说陈氏传人以耕读传家,门风极正,以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教育后辈以荷做人的标准,故在家门前掘二亩水塘,盛植荷花,年年如一。荷花塘是整个村子中感觉最舒缓的地方,岸边有几处石凳可供人戚憩,腹依老宅,面对荷花在这里停留是一种特别的享受。池中荷花盛开亭亭王立,倒映在水中央的古民居清晰可见,飞檐落在其中,在阳光下变得流动起来,令人看了赞不绝口。

 其实,整个走马塘村就是一个“窗”字构成。四周的绕村河道是窗的四边框,而中间的宅院、街巷与河叙、塘池等则勾勒出了中间的窗棂与花纹。而“轩”与“窗”是相通的。村子的格局决不是此前人们认为的是依照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思维而创意的。在村子相对偏僻的东北面,有一处临河住宅后门我觉自得境很好:石桥边,两门相依;一门在右,连着石板的小巷,转弯即可进入家门或出没于村落中;一门在东,下沿是一个石埠,可以行船到家门,丢阶而回归。石埠之上,一照壁孑坐,上有石窗,虽然已经破了,但是古韵犹在。此情此景,让我不禁想起周庄的“轿自门后退,舟从家中过”的张厅,而这里则是更直交的“一处两门单路连”了,真是雅处有景。

 当我们准备走出村时,耳边忽然响起了鼓声和笛子曲,原来,村里的舞狮队来到了古村的石桥上,演出绝技:古桥抢仙球和金狮金龙抢球,独领风骚,扭动的狮子、奔跳的狮子,欢腾的金龙,看了险象环生。“不必惊慌,舞狮队们是有精湛艺术和功夫的,他们大多是由古村的小伙扮演,是传承古村传统文化艺术的好手,不会掉下河去。”文友开心地介绍。望着狮子和金龙,我想,每一个古村,都有自己的民俗文化,走马塘也不例外。

 是的,在走马塘村,人们不仅会记住这个村落曾经走出过多少进士,而且会永远记住和被这些石窗和屋檐的艺木所陶醉?因为靓丽,因为神奇。

 啊,走马塘,诗一样的美,画一样的灿烂……

张厅是沈万三的故居。张厅原名怡顺堂,建于明代,清初转让张姓,改为玉燕堂,俗称张厅。张厅前后七进,房屋70余间,占地1800多平方米,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张厅是周庄镇仅存的少量明代建筑之一,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有关部门精心维修,已恢复原有风貌。

张厅是沈万三的故居。张厅原名怡顺堂,建于明代,清初转让张姓,改为玉燕堂,俗称张厅。张厅前后七进,房屋70余间,占地1800多平方米,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张厅是周庄镇仅存的少量明代建筑之一,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几年来经过有关部门精心维修,已恢复原有的风貌。

沈厅和张厅都是周庄著名的古建筑,但在知名度和受欢迎程度上略有不同。

沈厅是周庄最著名的景点之一,它建于明代,是沈万三的故居。沈厅以其精美的建筑和悠久的历史而闻名,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张厅是周庄另一座著名的古建筑,它建于明朝,是周庄古镇中最具代表性的明代建筑之一。张厅有着优美的建筑结构和精美的雕刻装饰,展示了江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的来说,沈厅和张厅都是周庄的重要景点,都代表着周庄的历史和文化。选择哪个更有名取决于个人兴趣和偏好。

张厅的简介

位于上海浦东新区新场镇新场大街271号的张信昌宅第(张厅)始建于清宣统年间(1909年~1911年),前后系四进整体建筑。原该宅与市河(新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