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天心区好玩的免费景点推荐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1收藏

长沙天心区好玩的免费景点推荐,第1张

长沙天心区的免费游玩景点还是有很多的,其中不少的景点还是非常有名的,贾谊故居、湖南省地质博物馆、湖南省科技馆、简牍博物馆、湖南红色档案馆等,都可以免费参观。

贾谊故居

贾谊故居为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沙市解放西路与太平街口交汇处(是长沙闹市中的闹市)。公元前177年至公元前174前,西汉著名政论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贾谊住在这里,时任长沙王太傅。目前主要景点有:门楼、贾谊井、贾太傅祠、太傅殿、寻秋草堂、古碑亭、碑廊等,有《贾谊生平事迹陈列》。

地址:天心区太平街28号

湖南省地质博物馆

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始建于1958年,是全国最早的省级地质博物馆之一,是湖南省最大的自然科学博物馆,主要分为地球奥秘厅、地质矿产厅、地质环境厅、生命演化厅、矿物宝石厅、测绘地理信息厅等六大常设展厅,还有矿石林、青少年科学探索中心等辅助场所。

地址:天心区杉木冲西路49号

湖南省科技馆

湖南省科学技术馆内容分为四部分:科普展览,包括常设展览和短期展览;科普报告、讲座和培训教育;科学实验教育;特效影视(包括内径18米的球幕科教**和4D立体动感科教**)。

地址:省政府新址对面文化公园旁,杉木冲西路9号

简牍博物馆

简牍博物馆内展出有数量众多的西汉、东汉和三国孙吴时期的纪年简牍,还展示了国内外简牍、文字历史,古代简牍制作过程。如果你是一个文物爱好者,那么长沙简牍博物馆是你必游的地方。

地址:长沙市天心区白沙路92号

湖南红色档案馆

湖南省档案馆是省级综合性国家档案馆,是永久保管重要档案的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社会各方面利用档案信息和现行文件的中心。在档案馆内设计制作了3个基本陈列和1个主题展览,分别是:“近现代湖湘人杰展”、“江永女书文化展”、“档案珍品陈列”和“雷锋家乡学雷锋——湖南省学雷锋活动50周年档案展”。

地址:长沙市天心区皇凤楼1号

火宫殿

火宫殿在坡子街,曾经是祭祀火神的庙宇,如今是长沙的小吃集中地。而坡子街总店,在重大的节假日,都会举办具有本地民俗、民风的大型庙会,期间会有民乐表演、棕编、糖画、面人等湖南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

地址:长沙市天心区坡子街127号

白沙古井

白沙古井简称白沙井,被称为“长沙第一泉”,原来只有一眼出水,到明末时水分成二眼,经过多次修整后扩为四眼,井口06米见方,泉水从井底涌出,终年不断。白沙井取水的习惯延续千年,你也可以效仿市民们带着各式壶罐前来打水。

地址:天心区白沙路178号

天心非遗保护展示中心

天心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坐落在长沙市历史文化街区——天心区太平街,由原长沙美孚洋行旧址修缮而成,建筑风貌为江南地区独有的灰墙青瓦样式,并融入欧洲建筑风格,面积800平方米。

地址:天心区太平街

湘府文化公园

作为植物景观园,湘府文化公园将保留大部分现有的自然山体,公园的整体性与生态性完美结合。里有很大的绿化可以供孩子在草地上放风筝周末来公园的人很多,大部分都在亲子乐园和广场上玩,可以散散步和拍照。

地址:长沙市天心区湘府西路8号

李富春故居

李富春故居位于长沙市天心区三兴街2号。坐东朝西,始建于清末,毁于1938年“文夕大火”。后在遗址上重建,占地48平方米,为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房,小青瓦双坡屋面。1900年5月22日李富春诞生于此,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学生时代。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投身革命,成为中国***政治、军事、经济战线上卓越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地址:长沙市天心区三兴街4号

第一师范(城南书院旧址)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前身是南宋理学家张_于公元1161年创办的长沙城南书院,1903年始立为湖南师范馆。毛泽东求学期间,留下了上百万字的读书笔记,他每日进行冷水浴、假期和同学萧子升分毫不带考察游学,这些故事依旧为后人津津乐道。

地址:天心区书院路356号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师旷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古今姓氏书辨证》中记载:“ 云:师旷之后。宋潭州旷元则,曾孙湜:绍兴二年进士。”在史籍《姓觽》中也记载:“ 云:古旷国之后,有旷氏、邝氏。”在史籍《广韵·荡》中记载:“邝,姓。出庐江。”

古旷国,在今安徽省巢湖市庐江县一带,古称旷林,居人因以为氏。

师旷,春秋时期晋国著名的音乐家,字子野,冀州南和人(今河北南部),活动时期在公元前572~532年之间,即晋悼公姬周、晋平公姬彪执政时期。

“师”是一种尊称,实际上是上古奴隶制时期世人对专职服侍贵族的大奴才的尊称,例如专职服侍和教授奴隶主子孙文史知识的奴才就称作“老师”,并一直沿用至今;当时地位最高的王室音乐家名字前也常冠以“师”字。在后来的历史地位评价中,“师”者在社会的三六九等级中均属于下九流之末,政治地位不抵“匠”,因而被鄙称为“老九”,既是历代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基石,也是历代统治者踏在脚底的“治垫”,中外古今,概莫能外。因此,为“师”者当应明了自己的社会地位,不要昏头。

师旷天生眼盲,常自称“暝臣”、“盲臣”,他的音乐知识非常丰富,不仅熟悉琴曲,并善用琴声表现自然界的音响,描绘飞鸟飞行的优美姿态和鸣叫。师旷听力超群,有很强的辨音能力。汉朝以前的文献常以他代表音感特别敏锐的人。史籍《淮南子·汜论训》中记载说:“譬犹师旷之施瑟柱也,所推移上下者,无尺寸之度,而靡不中音”。在典籍《周书》中也记载他不仅擅琴,也会鼓瑟。

师旷也通晓南北方的民歌和乐器调律,史籍《左传》中记载:“晋人闻有楚师,皆惧,而师旷曰:‘不害!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楚必无功!’”

在史籍《左传》中还记载: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谷、雒水斗,将毁王宫,王欲壅之。太子晋谏,以为不顺天心,不若修政。晋平公派遣叔誉聘于周廷,见到太子或,与之相谈,五称而三穷,逡巡而退。回来候告诉晋平公曰:“太子晋行年十五,而誉弗能与言,君请事之。”晋平公很惊奇,便哦爱大贤师旷去见太子。太子晋与师旷交谈后,深感师旷服德,遂与相结。后来姬晋问师旷曰:“我听说您能知人寿之长短?”师旷严肃回答道:“然。女色赤白,女声清汗,火色不寿。您应少贪女色!”姬晋叹道:“对呀。不过我三年后将升天,您说的贪色之警与我无干。”其后三年,太子姬晋果然病逝。孔子知道此事后曾埋怨师旷,并感叹:“惜夫!杀吾君也。”

师旷认为,人们可以通过音乐来传播德行。到晚年时,师旷已精通星算音律,还撰述了《宝符》一百卷,在明、清两朝的琴谱中,《阳春》、《白雪》、《玄默》等乐曲的解题均为师旷所作。

师旷虽然仅是一名乐官,一生均在宫中生活,但他的地位不同于一般乐工,他对政治有自己的见解,敢于在卫侯面前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向晋候担出了许多治国主张。

有一次,晋平公铸造了一口大钟,师旷听到大钟的音调不准,就直言相告,但晋平公因师旷目盲而不相信,后经另一名著名乐师卫国的师涓证实,其音就是不准。事后,晋平公感叹师旷生来就眼瞎,饱受昏暗之苦,师旷却正颜坦述天下有五种更可怕的昏暗:“其一是君王不知臣子行贿博名,百姓受冤无处伸;其二是君王用人不当;其三是君王不辨贤愚;其四是君主穷兵黩武;其五是君王不知民计安生。”他还曾用琴去撞击晋平公,以规劝晋平公勿沉湎于个人享受。由是师旷得到了晋平公的尊敬。

到晋悼公执政时期,卫国君主献公姬衎因暴虐而被国人赶跑,晋悼公认为卫国的民众太过份了,师旷则反驳说:“一个好的君主,民众当然会拥戴他,暴虐之君则使人民绝望,那么为何不能赶走他呢?”晋悼公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又问起治国之道,师旷对晋悼公简言了二字:“仁义!”这对后来孔子在斧正“仁”的哲学含义时有重大的启迪作用。

齐国当时很强盛,执政的齐景公姜杵臼也曾向师旷问政。师旷就此提出了“君必惠民”的主张。可见,师旷是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本主义思想的人,故他在当时深受诸侯及民众的敬重。

师旷虽有非凡的音乐才华,但在乐理上却比较保守,晋平公喜欢新乐,曾听卫国师涓演奏新曲,而师旷当场即攻击师涓所奏的是“靡靡之音、亡国之音”。

在后世的传说中,师旷被演化成音乐之神、顺风耳神的原型,甚至成为盲人算命这一职业的祖师爷。

师旷的后裔子孙,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称旷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黄氏,出自东汉时期河阳侯黄宣,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在湖南的邝、旷氏族谱中,均称自己的姓氏是由黄氏而易,但所有姓氏书籍皆无记载,因而不知所本。今从俗称,邝氏即旷氏。

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新田《邝姓氏族源流·远祖溯源》中的记载:“远祖姓黄讳宣,东汉治水有功,封河阳侯,家南阳白水,娶梁侯邓禹孙女,生子讳贤,字四明,唐神龙年间拜右相,以武功封郓国公,居汴梁邓州泉。”

黄贤之后代生有二子,长子黄旦,次子黄丞,为失守边关,二子逃外易姓,长旦添邑于右为邝,次丞添日于左为旷,仍不离黄姓本意。邝旦移居河南陈留东村,旷丞徙居江西吉州。其裔孙迁播各地。

二迁徙分布:

今在湖南省的攸县、常德市、衡山市、株洲市、湘乡市、长沙市、祁东县城连墟乡柏山排村,江西省的于都市、永新县心田村,广东省的惠州市,重庆市的万州区余家镇,贵州省的铜仁市,台湾省的台北市等地,均有旷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堂号:

1郡望:

庐江郡:秦朝时期为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汉朝时期名为舒。隋朝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置庐江县,治所在舒邑(今安徽庐江),其时辖地在今安徽省长江以北庐江一带。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

2堂号:

南阳堂:以望立堂。

庐江堂:以望立堂。

四家乘谱牒:

新田旷氏:

新田始迁祖仁表,字爱民,于宋太祖乾隆年间从宜章县马口冲迁宁远县陶岭脚赤背保、桥头岭(今属新田),再迁至现址三和乡第十一保颁村。族人分布于洪仁、塘下、水富坊及嘉禾、宁远等县。

南岳旷氏:

始祖东汉河阳侯宣公,本姓黄,数十传至唐神龙间郓国公贤,生旦、丞二公,以难改姓为“邝”、“旷”。丞公徙江西吉州。

醴陵梢冈旷氏:

始迁祖若霖公,明洪武初年自江西庐陵迁此。族人分布于燕头、龙禹湾、榨平垅。该族至1948年人口约四百余人。

常德旷氏:

该族以东汉宣公为远祖,本姓黄,治水有功,封河阳侯,家南阳白水。传至贤公,唐神龙间拜右相,居汴梁,二子以族难易姓,旦改邝,丞改旷,徙陈留。丞再徙吉州。后以安禄山之乱,调安城参军团练使,遂居东蒙冈。至寿一、寿二公于明永乐年间自江西吉水迁常德武陵。族谱创修于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续修,民国三十(公元1941年)三修。

1941年(常德)《旷氏族谱》载《旷氏历代始祖世纪》:远祖宣,东汉治水有功,封河阳侯,家南阳白水。河南始祖贤,唐神龙间拜右相,居汴梁,本姓黄,二子以族难易姓,旦改邝,丞改旷,徙陈留,再徙吉州,为江西迁祖。传至寿一、寿二,于明永乐年间由江西吉水迁武陵,为武陵(今常德)始迁祖。

洞口旷氏:

始祖孟宗公,江西庐陵敖城人,官居学士,子中信公,于宋绍兴间因金人南侵,而迁居武冈江南垅,今属洞口县管竹乡洪桥村,谱尊为一世。中信生三子:厚载、厚爵、厚禄。爵迁新化,禄迁沅江,载留居故土。后裔散居群溪、尖江、柘溪、路下冲、石井等处。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始修族谱,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二修,1993年三修。该支至1948年共有人口一千二百余人。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创建宗祠于神溪。

宜阳旷氏:

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宜章)《宜阳邝氏族谱·序》中称邝氏,江西庐江郡人,祖千禄,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因任宜章县教谕,隶籍县治之西广田湖。

五字辈排行:

南岳旷氏字辈:“士本大儒(圣贤)学一经启运昌文章鸣国盛礼义兆家祥懿德流芳远先畴缵绪长忠良绳祖武勋业振河阳”。

常德旷氏字辈:“玉大文章秀嘉言自汝昌贤能待国用名成必有光庆余由善积宏第焕湖湘”。

湖南洞口旷氏字辈:

前班序:“中厚家国治风云时会合惟添道久永行万世正清仁理良自育守志依昆仑”;

后班序:“懿德流芳远先畴赞绪长忠孝绳祖武勋业振河阳”。

六楹联典故:

1四言通用联:

溯姓源氏;宗河阳侯:全联典指旷氏渊源,特指东汉时期的黄宣(旷宣),治水有功,封河阳侯。

岣嵝传易;六柱定谳:上联典指旷敏本,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进士,颇有学识,执掌岳麓书院,工诗文,名重一时;著有《白沙井记》。下联典指旷楚贤。

2六言通用联:

土木之役万古;岭南抚夷千秋:上联典指明朝时期兵部尚书旷埜,护驾土木之役,战死沙场。下联典指明天顺年间镇抚两粤、以武功显赫的旷彦誉。

七历史名人:

旷 露:(公元1604~1650年),又名邝露,字湛若,号海雪;广东南海人(今海南大津)。著名明末期大臣。工诗文,擅书法。

旷 埜:(生卒年待考),又名邝埜;宜章人(今湖南宜章)。著名明朝大臣。

旷彦誉:(生卒年待考),又名邝彦誉;临武人(今湖南临武)。著名明朝大臣。

旷深本:(生卒年待考),著名清朝将领。

旷敏本:(生卒年待考),号岣嵝先生;湖北衡山人。著名清朝文士。

旷学本:(生卒年待考),著名清朝学者。

旷楚贤:(生卒年待考),著名清朝大臣。

旷圣元:(生卒年待考),著名清朝学者。

旷继勋:(公元1895~1936年),又名邝继勋,号集成;贵州思南桂花乡庙塘湾人。名无产阶级革命先烈。

旷 鄘:(公元1897~1928年),又名邝光炉,字子一,号爱陶;湖南耒阳仁义乡邝家村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先烈。

旷才诚:(公元1900~1930年),又名邝才诚;江西寻乌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先烈。

旷裕泰:(公元1902~1928年),又名邝裕泰;广东澄迈人(今海南澄迈)。名无产阶级革命先烈。

旷光前:(公元1903~1934年),又名邝光前;湖南酃县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先烈。

旷世淑:(公元1905~1931年),又名邝世淑;江西寻乌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先烈。

旷任农:(公元1910~2003),又名邝有槐,字世林;江西长宁留车镇雁洋村人(今江西寻乌)。著名中国人民 陆军中将。

旷任生:(公元1911~1942年),又名邝觉民,字修一,曾用名陈福,广东斗门小濠涌乡田岩村人(今广东深圳斗门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先烈。

旷健玲:(公元1918~1944年),女,又名邝健玲;广东斗门小濠涌乡人(今广东深圳斗门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先烈。

旷国梁:(公元1922~今),湖南衡山人。著名财经教育家。

旷舜夫:(公元1930~今),湖南湘乡人。著名经济学专家。

旷荣怿:(公元1938~今),湖南株洲人。著名编辑出版工作者。

旷建庄:(公元1938~今),湖南衡山人。

旷鹄翔:(公元1939~今),湖南湘乡人。著名 地方党务工作者。

旷天金:(公元1942~今),重庆人。高级工程师。

旷惠桃:(公元1949~今),女;湖南长沙人。著名医学教育者。

旷经荣:(公元1900~1974年),湖南衡山人(今湖南南岳)。著名特等劳动模范。

旷习模:(生卒年待考),湖南长沙人。著名现代教育学家。

旷秋和:(公元1951~今),湖南株洲人。著名医学教育工作者,主治医师。

旷法焕:(公元1951~今),江西于都人。著名地方财经工作者。

旷 靖:(生卒年待考),台湾嘉禾人。著名台湾省陆军后勤司令部中将经理署长。

湖南省平江县县城东南16公里的小田村,有一座杜甫墓。据统计全国各地有杜甫墓8座,1984年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名胜词典》中,平江杜甫墓被认定为 全国唯一真墓

一代诗圣杜甫,竟然埋骨于偏僻的平江?人们感叹唏嘘之余,往往禁不住心存疑惑:杜甫并非湖南人,平江偏僻多山交通不便,这怎么可能?不会弄错?

▲ 平江杜甫墓展室“千古名胜、诗圣遗阡”这样介绍: 公元768年,杜甫携妻儿乘船入洞庭湖,漂泊湖湘,舟居于潭州(长沙)。770年4月,湖南兵马使臧玠举兵为乱,杜甫半夜于大火中离开长沙,朔湘江而上欲往郴州投靠舅氏崔伟。船至耒阳方田驿,遇大水不能前行,半旬不得食物,幸耒阳聂令送予牛肉白酒。杜甫调转船头返长沙租赁江阁,暮秋入洞庭欲归故里。因重疾缠身、费用已尽,只得转入汨罗江往昌江县(今平江,县令是杜甫好友)求医。不幸病逝于中县坪(昌江县治)寓所,葬于小田。其子宗武、孙嗣业留下守墓,杜氏一脉自此代代相传。

杜甫在湖湘度过的两年多时间,写了大约100篇诗歌, 对照这些诗篇仔细研读考究 ,大致可以划出杜甫在湖湘停留的人生轨迹 ,这对于探寻弄清杜甫的人生归宿非常重要。

前述平江杜甫墓展室“千古名胜、诗圣遗阡”的介绍,从首句直到“暮秋入洞庭欲归故里”这句都没有太多争议。但从“只得转入汨罗江往昌江县求医”这句开始的叙述,社会各界争议颇大。究其重要原因,是从杜甫诗篇读不到关于昌江县或者昌江县有什么亲友的蛛丝马迹。

进退两难  孤注一掷

回望千年唐朝 前的冬天,杜甫一家人 饥寒交迫 , 归乡心切, 然而长路漫漫,积劳成疾的杜甫又风疾大发作。往前走是岳州、往后走是潭州(长沙),两地该求援该投靠的亲友都一一拜访了,只能在洞庭湖上 风浪颠簸,度日如年,进亦忧退亦忧

“附近有没有地方躲避风雨、食物有人周济、可以休养疗病度过寒冬”这恐怕是杜甫焦急考虑的问题。彷徨犹豫之后,在屈子祠边的汨罗江出口,杜甫决定溯江而上去昌江县城。

昌江县即今天的平江县。史载唐天宝十四年(755),曾任检校工部尚书的徐安贞,就因避安史之乱,从江西修水流寓昌江,隐居回台寺(今平江县三墩乡徐家坊)。与此同时,陆续有侍郎刘光谦隐居长庆寺,白琪隐居白水寺,陈常甫隐居惠果寺,陆善经隐居芭蕉寺,李安甫隐居九峰寺, 史称“六相隐平江”

唐天宝年间有如此之多的名相大臣逃避战乱隐居昌江,那么十多年后,杜甫走投无路,溯汨罗江而上 碰碰运气 ,也就不足为怪。又 或许,杜甫与徐安贞等人同朝为官本有交往,并对“六相隐居昌江”有所耳闻也未可知。

杜氏子孙   落籍繁衍

一叶扁舟一路逆水而上,估计行近昌江县治中县坪时,杜甫已奄奄一息。可怜时年17岁的杜宗武,到达昌江县城,人生地疏,只得孤身一人手捧父亲《风疾舟中》翰墨,告别母亲,下船上岸,前往县衙求救。

杜宗武肯定是在昌江县遇到了恩人。如果没有,杜甫后代不可能在平江繁衍生息;杜宗武不可能找到小田村天井湖暂时安放杜甫遗体;杜宗武母子孤儿寡母无依无靠缺衣少食不能生存;杜宗武、杜嗣业不可能做到遵从唐代丧葬制度,为父亲守制27个月,三年不远行;杜宗武更不可能在昌江结婚落籍、生儿育女、传宗接代。

此后四十三年,杜宗武去世,杜甫之孙、杜宗武之子杜嗣业,为完成先人遗愿,千方百计想把杜甫的灵柩归葬故里。然而时局混乱,加上千里迢迢,祖父杜甫及祖母、父亲至少三具遗骸落叶归根需要巨额资金,杜嗣业在四处求援收效甚微的情况下,只能痛苦地打消启柩“归附偃师”的念头。于是杜嗣业将原来筹措的归葬资金,为祖父、祖母、父亲重修了一座一室两耳的连体砖墓, 让老人家真正“入土为安”

典籍记载   多方认证

杜甫葬于湖南平江。最早的记载见于元稹受杜嗣业委托撰写的《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其中写道:"(杜甫)扁舟下荆楚间,竟以寓卒,旅殡岳阳。"又有同治《平江县志》称:"甫自蜀归病,卒于潭岳之交,宗武(杜甫之子)扶其榇旅殡岳阳四十余年。平(江)为岳属县,南小田有甫墓,盖权厝冢也。宗武护榇流寓久,卒于平,子孙家焉。"

除此之外,在宋人吕大防所著《杜工部年谱》、明天启三年(1623)的《杜氏家谱》、明嘉靖二十一年 参政 陈垲的《跋杜氏诰敕》, 清嘉庆年间的长沙举人陈宏亮所著《昌江访杜少陵墓》诗四首, 等 多部典籍文章中都有对于平江杜甫祠堂的详细记述

光绪九年(1883)初冬,杜甫墓祠的大修得以实施。张岳龄、李元度等人一鼓作气,于光绪十年(1884)重修杜子祠庙,包括飨堂、门栋、官厅、僧舍及浣花草堂。十一年(1885)又在官厅后坡新建“铁瓶诗社”,作为诗人聚会之所。杜墓修整完工,张岳龄、李元度与乡绅文士四十五人联名,呈禀请祀杜甫墓冢。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2005年9月22日, 平江杜甫墓修缮竣工典礼暨“杜甫诗歌与时代精神”国际学术研讨会 隆重举行,平江杜甫墓祠正式对外开放。开幕式上,来自平江及外地的杜甫第五十六至六十世裔孙共一百余人,举行了传统的祭祖仪式。

自此,历经千年风雨变换的平江杜甫祠堂,才得以重现在世人面前,迎来后人祭拜追思。

句 勾(Gōu)姓宗祠通用对联

一、姓氏源流

句 勾(Gōu)姓源出有四:

1、出自以官名为氏。据《山海经》载,有困民之国,勾姓。为此姓之始。勾又写作“句”。其姓最早见于《山海经》:“困民之国,勾姓”。此外,相传帝少昊的一个儿子名重,死后被封为木正,为五行神之一,掌管天地万物的生老病死,号称勾芒。他的后世子孙以“勾”为姓。勾姓在南宋时为避宋高宗赵构的名讳,改为“句”(音不变,读勾 Gōu)、“钩”等姓。

2、出自以官名为姓(即同上“1”说)。据《路史》载,相传,远古时期少皞氏的三儿子重曾作为勾芒官,为五行神之一,为木正,主管树木。重为后代就用他的官名“勾”作为自己的姓氏,今写作句姓。

3、出自为避帝讳所改。南宋时,为避高宗赵构之讳,勾氏改为句(Gōu)氏;有的加草字头,改为苟(Gǒu)姓。

4、出自古代小数民族姓氏句龙氏所改。东汉时,南匈奴有句龙氏,入中原后逐渐汉化,遂以句(音读 Gōu,古写作“勾”)为氏,称句姓。

得姓始祖:子重(勾芒)。“勾”,今写作“句”,勾、句古代通用。勾氏的是个古老家族,后来他们把自己的姓氏改为字形相似的“句”,不过,多年来这个家族虽然世代相袭着“句”姓。却一直将它读为原来的“勾”音。改姓字的原因,今天已经难以考证了。勾姓的来源,根据《路史》上说,是少昊氏的叔父子重,他出任勾芒职,勾芒官,就是负责管理森林的官职,是世袭的官职,他的后代以这个官职为荣,就以勾芒为姓,世代相延,后来又加以简化,改成勾姓。句氏望族居平阳郡(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故句(勾)氏后人奉子重为句姓的得姓始祖。

5不过现存的“芶(句、勾)[芶、句、苟、钩]”是同一宗族。

二、迁徙分布

(缺)句(勾)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句(Gōu)姓,源起于勾姓,古今通用。相传帝少昊有个儿子叫重,死后被封为东方之神,掌管天地万物的生长发育及生老病死,号称勾芒官(又有一说,仅主管树木的官而已),他的子孙引以为荣,称为勾氏。据书载,有一些困民之国里就存在以勾为姓氏的。南宋时,勾氏为避宋高宗赵构的讳,有改为句氏的,但发音均不变;也有改力苟氏的;另有改为钩氏的。句氏望族居平阳郡(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一带)。

三、历史名人

勾 践:越系古代越人所建之国,越王允常时其国渐强,故楚国乃联越以制吴。前四九六年,当越王勾践(公元前四九七年-公元前四六五年)即位不久,即打败吴国。两年后,吴王夫差攻破越都,勾践被迫屈膝投降,并随夫差至吴国,臣事吴王,后被赦归返国。勾践自战败以后,时刻不忘会稽之耻,日日卧薪尝胆,反躬自问“汝忘会稽之耻邪?”。他重用范蠡、文仲等贤人,经过“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使越之国力渐渐恢复起来。可是吴对此却毫不警惕。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为参加黄池之会,尽率精锐而出,仅使太子和老弱守国。越王勾践遂乘虚而入,大败吴师杀吴太子。夫差仓卒与晋定盟而返,连战不利,不得已而与越议和。

勾 涛:字景山,宋代成都新繁人。崇宁二年进士第,调嘉州法掾、川陕铸钱司属官。建炎初,通判黔州。田佑恭兵道境上,涛白守,燕劳之,佑恭感恩厉下,郡得以无犯。湖湘贼王辟破秭归,桑仲、郭守忠攻茶务箭窠砦,将犯夔门。夔兵素单弱,宣司檄佑恭捍御,涛帅黔兵佐之,贼溃去。宣抚张浚奏涛知巴州,不赴。翰林侍读学士范仲荐,召见,论五事,除兵部郎中。七年,迁右司郎官兼校正。日食,上言。八月,迁起居舍人,以足疾,命阁门赐墩待班。九月,兼权中书舍人。

勾井疆:姓句井,名疆,字子疆,春秋末年卫国人,孔子门人。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淇阳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封“滏阳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再封“先贤”。其后代去“句”字,改为井氏,在井氏族谱名人录中有记载。

勾博学:战国时楚国人,数有战功,官至左将军,又被封为宕渠侯。

句台符:隋代成都青城人。受业青城丈人观为道士,与白云溪隐士张愈为诗友。自号“岷山逸老”自云:“左扑范贤袂,右拍薛昌肩,举头傲白日,长啸揭青天。嚣嚣者,安知华夏之内有此逸乐乎!不知岷山之逸老于我,抑我之逸老于岷山乎?”明代文士杨升庵《青城五隐赞》,台符为其一。著有《岷山集》、《岷山异事》3卷,《卧云编》3卷,《青城山方物志》5卷。

勾处士:宋代画家,宣和间鉴赏第一,凡四方所进,必令品定。令待诏画院。其为驸马王诜补齐徐熙所画《碧槛蜀葵图》四扇屏中遗失的两幅;戴琬工翎毛花竹,求者甚众,“徽宗闻之,封其臂,不令私画;徽宗画扇令宫中摹仿,并赏赐给近侍;1115年(政和五年)赐宰臣宴时,以所画《龙翔鸂×图》宣示群臣;将山水画家郭熙的画赏给《画继》作者邓椿的父亲邓雍,都表现了贵为天子的徽宗与臣下的融洽关系,不能把这些活动一概斥之为“笼络朝臣的手段。”

句克俭:宋代郑县人,进士出身,官至殿中侍御史,曾官河中知府、宁州知府等,后出任河东路转运使,以忠诚清廉闻名于当时。

勾龙爽:又名句龙爽,四川人,宋代宫廷画家,擅长人物。神宗时官翰林待诏,喜为上古衣冠佛疲乏人物,为一代奋笔。时称他画的人物“其状质野,有返朴之意。”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平阳郡:三国的时候魏国所置。在今天的山西省临汾县西南一带。

渤海郡:西汉置。在今天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海湾沿岸一带。

2、堂号(缺)

====================================================================

句(勾)姓宗祠通用对联

〖句(勾)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姓启木正;

望出平阳。

——佚名撰句(勾)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句姓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劳宣湖北;

学操洙源。

——佚名撰句(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勾涛,知潭州,以忠亮自许。下联典指春秋末年孔子弟子句井疆。

-----------------------------------------------------------------

〖句(勾)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方物撰青城志;

台阁标御史忠。

——佚名撰句(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隋代人句台符,著有《青城山方物志》五卷。下联典指宋代郑县人句克俭,进士出身,官至殿中侍御史,后出任河东路转运使,以忠诚清廉闻名于当时。

处士鉴赏第一;

龙爽丹青无双。

——佚名撰句(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画家勾处士,宣和间鉴赏第一,凡四方所进,必令品定。令待诏画院。下联典指宋代画家勾龙爽,蜀人。神宗时翰林待诏,喜为上古衣冠佛疲乏人物,为一代奋笔。

-----------------------------------------------------------------

〖句(勾)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井然有序百事顺;

疆土长存万年昌。

——佚名撰句(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孔子的弟子勾井疆“井疆”二字的嵌字联。

圣门高弟承道学;

章阙忠臣上疏章。

——佚名撰句(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卫国勾井疆,字子孟,孔子的弟子。下联典指宋代史馆修撰勾涛的事典。有奏议数十卷。

====================================================================

句(勾)姓典故、趣事

〖卧薪尝胆〗

“卧薪尝胆”源于《史记专项王勾践世家》。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有次吴王领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的大将灵姑浮砍中了右脚,最后伤重而亡。吴王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三年以后,夫差带兵前去攻打越国,以报杀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两国在夫椒交战,吴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迫退居到会稽。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情况非常危急。此时,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计策,准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几个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给吴国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吴王最后答应了越王勾践的求和。但是吴国的伍子胥认为不能与越国讲和,否则无异于放虎归山,可是吴王不听。

越王勾践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吴国,他们夫妻俩住在夫差父亲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坟墓和养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游,勾践总是拿着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后来吴王夫差有病,勾践为了表明他对夫差的忠心,竟亲自去尝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来判断夫差病愈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与勾践预测的相合,夫差认为勾践对他敬爱忠诚,于是就把勾践夫妇放回越国。越王勾践他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卧薪尝胆”,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民奋图强。

殷时,邓氏一支发展成以邓为名的侯国。邓国历史悠久,直至战国时代,才被楚国所灭。其子孙便按当时的习惯,“以国为氏”将此姓传了下来,就是邓氏。

对此,唐代的《元和姓纂》概括说:“邓,曼姓,殷时侯国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邓氏在繁衍发展的过程中,也吸收过外族外姓的成员。据《安化邓氏谱序》载,南唐中主李璟,曾封其第八子李从镒为邓王。

南唐亡国后,其子李天和为躲避宋太祖的斩杀,而以其父封号为姓氏,改为邓姓保住了性命。

邓姓人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原地区、长江流域及沿海一带,其中江西、湖南、河南为最,四川、广东、福建、江苏次之。

邓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榜上位居第二十六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九百一十万左右(截至2015),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7%左右,并以四川、广东、福建、湖南、江苏、江西、台湾等省最多,在华北和东北地区,也有少量的邓氏族人分布。

邓姓名人

1、邓通

西汉时蜀中以邓氏钱遍天下而闻名,为邓氏家族第四十二世祖。

2、邓禹

跟从光武帝刘秀破王匡、刘均等军,名震关西。天下平定,功勋显赫,封高密侯。后绘图云台,居二十八将之首,为邓氏家族的第四十七世祖。

3、邓艾

曹魏名将,官任镇西大将,率军灭蜀汉,为邓氏家族第五十四世祖。

4、邓世昌

清末海军名将、爱国将领,在1894年的黄海战役中,率致远舰奋勇作战,全舰官兵壮烈殉国。    

5、邓小平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

扩展资料

邓姓资料

1、姓氏始祖

是被颛顼赐姓为曼姓的金天氏的后裔。传说几千年前,黄帝之孙颛顼高阳氏,曾赐少昊金天氏的一个有功德的儿子为曼氏。曼氏开姓之后,世代繁衍,并分出许多支系,而邓氏就是其中之一。

2、主要源流

源于曼姓,出自商高宗武丁给叔父曼季的封地,史称邓国(今河南省邓州市),属于以国名为氏。《贵姓何来》关于邓姓的解释:"邓氏出自曼姓,是以国名为氏的。

在殷商时期,国王武丁封他的叔父为邓侯,建立邓国,故址在今河南邓县(今邓州市)。春秋时,邓国为楚国所灭,其国君的后代有的就用国名'邓'作自己的姓氏。”

两周时期,邓国是周王朝南方较为重要的诸侯国之一,历经西周、春秋,一直延续了有六百多年,后邓况徙居南阳新野。楚灭邓后,楚公子被封到邓陵,后称邓城,在今湖北襄樊市襄城郊区西北,其封邑楚公子的后代,姓"邓陵"。

递传到曼公第47代孙禹公,禹公中兴汉室,辅佐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因“云台首功”而受封为“云台二十八将之首”。

汉和帝刘肇在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去世,禹公孙女邓绥进入了刘氏东汉王朝权力中心,直至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垂帘听政的皇后。我邓氏家族也成了东汉王朝最具权势的外戚家族。

禹公世居新野,而新野在东汉时归南阳郡管辖,故我支邓氏在东汉因禹公“云台首功”、“禹公十三子,后世皆可法”被称为南阳郡邓氏。

自曼季之后,邓国历、邓晁侯→邓徽侯→邓庆侯→邓恒侯→邓昆侯→邓忠侯→邓辉侯→邓浩侯→邓煦侯→邓杞侯→邓熹侯→邓怡侯→邓沛侯→邓壁侯→邓淳侯→邓衡侯→邓略侯→邓宣侯→邓尚侯→邓粹侯→邓明侯,计二十二代,经六百余年,连续世袭侯爵,这是邓氏先世的鼎盛时期。

亡国之后的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以国名为姓氏,称邓氏,史称邓氏正宗,亦称曼姓邓氏。

参考资料-邓姓

1 高分求关于湖湘文化的35首古诗和古文

杜甫江阁概况 ——风雨问当年,流寓星沙,客恨曾题临水阁 江山留胜迹,何分湘蜀,诗魂尚系浣花溪 据史记载,唐大历三年秋,杜甫友韦之晋调潭州剌史,投之待至而韦卒,甫以贫病之身客居长沙。

初,甫寄舟中,泊南湖港。近港之驿楼,迎别友人之所也。

甫两别刘判官,诗云“杜陵老翁秋系船,扶病相识长沙驿”、“他日临江待,长沙旧驿楼”。后移居湘边佃楼,或在长沙小西门一带,自称“江阁”。

有《江阁对雨有怀》诗云“层阁凭雷殷,长空面水文”、《江阁卧病走笔》诗云“客人庖厨薄,江楼枕席清”。杜于江阁中,曾晤苏涣,有《呈苏涣待御》诗云“茅斋定王城郭门,药物楚老渔商市”;又晤李龟年,有诗云:“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阁遗迹早不存矣,而今得于原址重建之。

诗圣杜甫,晚年两度驻足长沙,曾寄居江阁,在长沙留下诗作五十余首。为纪念这位被历代人民爱戴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和世界文化名人,长沙市人民政府,在湘江风光带兴建杜甫江阁。

鉴于杜甫江阁是杜甫在湖南的很长一段时间的住所,作为湖湘文化和杜甫相全方位接触的一个契合点,和杜甫的不解之缘,我们决定选取杜甫江阁作为载体,追本溯源,发散辐射,进行相应的调查,从而在凭怀伟大诗圣的同时,追寻杜甫与湖湘文化的相互影响(或者称之为作用力)。 调查报告首先从杜甫江阁本身说起。

杜甫江阁为缅怀杜甫而建,选址在长沙西湖路与湘江大道相交的湘江风光带上,与天心阁、岳麓山道林二寺和岳麓书院形成一条文脉带。清康熙年间,长沙就有文人名士提出为杜甫修建江阁、诗碑,立塑像,以纪念诗人。

此后,这种呼声一直没有停过。2002 年,长沙市政府终于担起了这一重任。

杜甫纪念馆,东朝湘江大道,入口前为广场级踏步;西面面向湘江、主体建筑距湘江堤边5米,一层露台飘于湘江上5米。杜甫江阁的南北连廊为诗碑廊,柱两侧立石碑刻杜甫诗歌供人学习,诗碑廊有扇形廊、曲廊,石碑点缀设置。

杜甫江阁北向规划布置六角形碑亭,重檐屋顶,亭中立碑,记述长沙市政府修建杜甫江阁的缘起和经过。杜甫江阁南向靠湘江大道人行通道路边建方亭,与诗碑廊相连,是杜甫江阁的次入口,方亭为单层屋面四坡顶。

江阁为四层建筑,室外地面(江堤地面)至檐口底高 159米,至屋面脊顶高约195米。该建筑二层平面为杜甫纪念馆,馆正中立杜甫塑像,外墙21米高开高窗,实墙上用绘画介绍诗人生平,三层及四层为诗画会所,集名人雅士会诗作画,一层为诗词书画纪念品商店。

建筑立面为中国传统仿唐古建筑形式,朱红色柱,仿古格栅窗,白色墙。柱廊台阶栏杆为云纹石柱、石面板栏杆。

屋面歇山顶,远挑檐口,青黑色筒瓦曲线屋面,曲线舒展,体现唐代建筑古朴、雄伟、厚重的基本特征。面向湘江大道及湘江的东、西两立面均为主立面,于屋顶檐口下立横扁,上书“杜甫江阁”四个大字。

杜甫江阁书法碑廊工程位于长沙市西湖桥口湘江风光带,投资100余万元,将于明年2月竣工,从杜甫在湘时的作品中精选出来的59首诗到时将呈现在人们面前。书法碑廊是杜甫江阁的一部分,由全国著名书法家沈鹏、李铎、颜家龙、李立、何满宗等书写。

杜甫晚年在湘时的作品约100余首,因其在世59年,为表纪念而只选出59首。 杜甫江阁主楼的文化工程主要围绕杜甫与长沙、杜甫在湘所创作的诗歌以及杜甫对湖湘文化产生的影响而设计,同时注重整体环境布置,以期营造出最佳历史文化氛围,适应不同社会层面的观众,达到融知识性、休闲性于一体的效果。

二楼设计布置为纪念大厅。大厅正面为大型木制浅浮雕《杜工部潇湘行踪图》,展示了杜甫在湖南生活时的行踪,与大厅中央杜甫雕像交相辉映。

大厅两侧布置有张大千、林散之等著名书画家的杜诗及诗意画,加之对联、诗画大花瓶、仿古红木大座屏、花架、几案和名贵盆花、盆景等,使整个大厅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三楼专题展示杜甫生平。

其中以诗画形式,着重展示杜甫在湘三年的诗作,表现其老病孤舟的生活困境以及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展览分六个部分:家世、游历、言志、诗史、湘魂、光彩。

拟展出资料、诗画作品、杜诗版本、实物资料共百余件。此外,展厅整体风格与江阁建筑风格相似,展墙采用万字格门窗式造型,此种建筑造型语言能有效地把观众带入历史的时空隧道,加之层版设计采用古代线装版本书页的形式,两者结合使古代文化的韵味更浓。

既能使参观者在浓郁的唐文化中缅怀诗圣,又使整个展厅简洁明快,疏密有致,轻松舒适。 四楼设计布景为以文会友和精品展示场所,暂名为“集雅轩”。

拟分为模型展示、以文会友和观众休息三个小区域,大厅中央摆放江阁模型一座,两侧布置清代红木家具、文房四宝、古玩字画、湘绣奇石精品等。四壁有长沙人文荟萃人物故事组画,讲述屈原、贾谊等历史文化名人故事,以反映长沙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诗圣”杜甫晚年在湖南漂泊了两年多,曾在长沙湘江边“江阁”寄居,并是诗人度过的人生最后一段岁月。两年里,杜甫留下百余首诗篇,其中在长沙所作的就有50多首,包括著名的《江。

2 求带湖湘文化色彩得 诗歌

心随湖湘

你为我的心灵开一扇窗,

让我看到那缕缕的阳光。

从此忘掉那丝丝的惆怅,

让那温暖伴着我来成长。

你为我的人生送来梦想,

让我感到那阵阵的清凉。

从此抛弃那点点的烦恼,

让那真诚陪伴我来向上。

你让我的风帆再次启行,

让我听到那阵阵的号响。

从此乘着那淘淘的巨浪,

让那勇气推着我去闯荡。

你让我的生命充满希望,

让我览尽那篇篇的华章。

从此钝笔也要羞吟诗行,

让那心泉随着爱来歌唱。

3 关于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多样性结构中的—个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

近百年来,随着湖湘人物在历史舞台上的出色表演,湖湘文化已受到世人的广泛瞩目与确认,并已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无庸讳言,这些研究虽然数量繁多,名目各异,但距离整体把握和具体把握,似乎还有一定差距。

刘旭教授主编的《湖湘文化概论》,就是力图缩短这段差距,从系统思维中走近湖湘文化本质的重要尝试。 整体把握的关键是找到一个足以总揽全局的窗口,而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本著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它不像众多学者那样把目光投向事实与现象的表面,而是着重关注那对于文化整体最具有统帅意义的东西——它的灵魂。这一“灵魂”不是什么别的东西,而是深蕴于整体中的内核,那种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并足以“鼓天下之动”的总枢纽——它的基本的文化精神。

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么?著者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经世致用”,“自强不息”。“淳朴”,即敦厚雄浑、未加修饰、不受拘束的生猛活脱之性。

“重义”,即强烈的正义感和向群性。“勇敢尚武”,即临难不惧、视死如归的精神。

二者融贯,构成了湖湘文化独特的强力特色,具有鲜明的英雄主义色彩。也就是钱基博先生所说的:“湖南人所以为湖南,而异军突起以适风土者,一言以蔽之曰强有力而已。”

“经世致用”,即重视实践的务实精神,是实践理性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参与意识的集中体现,这一普遍性范畴一旦与英雄主义相结合,就成为—种“当今天下,舍我其谁”的“敢为天下先”的豪迈气概,给湖湘文化提供了明确的奋斗目标。“自强不息”是“天行健”的宇宙精神的基本形态,而在湖湘文化中,则将它列为“人极”的范畴,视为文化的“极则”。

这就赋予了湖湘文化独特的哲学依据。正是由于这点,湖湘文化具有了“独立不羁,遁世不闷”的特殊品格。

这一概括是极其全面的,也是极其精当的。在此之前,论者常用“湖湘人物性格”或“湖湘文化性格”对此进行概括。

对照之下,本著的深度就鲜明地凸现了出来。“湖湘文化基本精神”是“湖湘人物性格”形成的内在原因,是—个比“湖湘人物性格”更高一层的概念。

诚如黑格尔老人所言:“外延最广,也就是内涵最深……概念愈是高级,它的明确性亦愈大,愈确定,愈发挥,愈深邃,因此它的领域也最广。”无疑,这是湖湘文化研究中的—个历史性的突破,也是本著的第一大贡献。

本书的出色之处不仅在于揭示出了湖湘文化最基本的文化精神,而且在于它对形成这—独特精神的独特环境进行了“沿波以讨源,振叶以寻根”的剖析。作者认为,事物最基本的形态是空间与时间,空间与时间是事物运动最基本的外部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事物的性质。

就空间而言,湖南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是一块马蹄形的地域。后有重山,前有大泽,在古代相对于中原地区来说是信息比较闭塞的地方,但另一方面又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地方。

环境的艰苦,锻炼了人的坚强勇毅的性格。环境的闭塞,培育了人的独立思考,不随人俯仰的精神。

古人所谓“深山大泽,实产龙蛇”,即此之谓。从时间来看,楚人含有古蛮族的血统,后与炎黄文化融合,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又保有蛮族文化生猛雄健的遗绪。

而地域的封闭性,更使这种独特的基因得以绵延不绝。文化的核心是人,人是环境的产物,于是湖湘文化和具有此一文化性格的人就在这一特殊的土壤中应运而生。

作者的这一论断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法则的,因而也是使人信服的。 时间与空间毕竟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众所周知外因总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

那么湖湘文化形成的内因究竟是什么?作者高屋建瓴地将它归结为在这一地域上的人的系统运动。这一系统运动的合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土著文化,即群苗文化,也就是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文化。

一是中原文化,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湖湘文化就是二者冲突与融会的结果。

中原文化的“文雅”与群苗文化的“蛮野”这两大基因的结合,就构成了湖湘文化独特的“倔强”、“刚坚”、“峻激”的风格。所谓“人杰地灵,大儒迭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罔不有独立自由之思想,有坚强不磨之志节”即此之谓。

这就是湖湘文化“深湛古学,而能自辟蹊径,不为古学所囿”,然后“风气自创,能别于中原人物以自立”的重要原因。 湖湘文化的形成,正是以上诸多因素系统运动的必然结果。

著者由此归纳出—条结论:“湖湘地区高山大湖的地理环境,发达的农业经济,各民族多元文化的融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地域文化。”这一系统概括,将湖湘文化的渊源揭示无遗。

这是本著的第二大贡献。 本书的杰出贡献还表现在对湖湘文化的内系统结构的全面揭示上。

内系统结构是基本精神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寄附体和具体形态,同样是人们认识的误区。著者从几个方面进行了条分缕析: 湖湘哲学思想 湖湘哲学思想,以宋代胡安国为开创者,历胡宏、张拭、王船山、曾国藩、谭嗣同、杨昌济,以至毛泽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以理学的道德。

4 湖湘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关于湖湘文化精髓的概括,学术界比较公认且较典型的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实事求是”;二是“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兼收并蓄”。人们倾向于后者,认为后者更能体现湖湘文化的精神实质,更能反映湖湘文化的地域特色。

首先,“经世致用”只是儒家文化的一个共同特征,并不能凸显湖湘文化的地域特色。

其次,“实事求是”是儒学本来存在的一种治学方式,它仅是湖湘学派区别于其他学派的治学选择。

第三,“百折不挠”是湖湘文化作用于文化个体的集中体现。

第四,“兼收并蓄”是对湖湘文化开放意识的集中概括。

5 简述你对湖湘文化的理解

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先秦、两汉时期湖南的文化应该纳入到另外一个历史文化形态——楚文化中。屈原的诗歌艺术、马王堆的历史文物,均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而南北朝及唐宋以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发展,特别是经历了宋、元、明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使湖湘士民在人口、习俗、风尚、思想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先后产生了理学鼻祖周子,主张经世致用而反对程朱理学的王夫之,以及“睁眼看世界”的魏源等一系列思想家,从而组合、建构出一种新的区域文化形态,称之为湖湘文化。先秦、两汉的楚文化对两宋以后建构的湖湘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湖湘文化的源头之一。湖湘文化在历经先秦湘楚文化的孕育,宋明中原文化等的洗练之后,在近代造就了“湖南人材半国中”、“中兴将相,什九湖湘”、“半部中国近代史由湘人写就”、“无湘不成军”等盛誉。

这是我找到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家谱目录》(国家档案局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图书馆合编,1997年9月中华书局出版)和《上海图书馆藏家谱提要》(上海图书馆编, 2000年5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收录邓姓家谱153种,全部是清代以来所修家谱。

  从编排体例上看,尽管在门目设置和内容详略上不尽一致,但就整体而言,其基本格式是一致的。即一般说来大都有谱名、谱序、凡例、谱论、恩荣录、图像、源流考、五服图、世系表、仕宦记、家传、祠堂、坟茔、族产、族规、昭穆、后跋等内容。

  在谱序中一般要叙述修撰缘起,本谱的修撰历史与内容大要及修订年月等,作用是宣扬本谱主旨,颂扬祖德,使子孙读来能敬祖向善。

  有时为了增光族望,还请当代名人写序,如王羲之为《南阳邓氏族谱》撰写的《源流序》就有这种性质。

  最早的邓氏家谱

  邓姓家族编修谱牒活动由来已久,汉代便有专门记载东汉时期大官僚邓禹家族历代宠贵的历史的《邓氏官谱》,算是已知最早的邓姓家谱。

  晋代《南阳邓氏族谱》

  晋代的大学者王羲之于宁康二年(374年),曾经为当时编纂完成的《南阳邓氏族谱》亲撰了一篇《源流序》,那部古老的族谱,现在虽然无法找到,但王羲之的《源流序》,却留传至今。现附录于下:

  周官小史定系世办昭穆之制,上而君公卿,下及士大夫不相越,至我国家朝代热虞以来,始有谱牒之作。闻当考魏书所载,谱系编有四海大姓纪,郡姓,县姓等纪,大都以门第相尚,故谈书九品官人之法,多出于世族大家,而世族之所通显者,则莫如南阳为最著。

  粤稽邓氏自商王武丁封季父曼公于河北南阳之邓国,遂于南阳为郡,遂以国为姓,南阳为邓郡。分封食采,世袭侯爵,历晁、徽、庆、桓、昆、忠、春、晖和、日浩、煦和、杞、熹、怡、沛、璧、淳、衡、略,至宣公字吾离,经一十九代。周桓王时,离侯惧楚,与蔡、郑二国交会,是以尊周室而朝服于周。再传尚、粹、明渊,计二十二代,周襄王时邓被楚灭,失守茅土。……厥后四十七世祖禹公,东汉功臣,永平三年加封云台首将军,夫人严、谢、任氏,共生十三子:训、谦、让、说、读、诒、议、诗、论、谋、识、谟、诰。公孙父子显官朝臣,家声赫奕……遐公,字安远,东晋陵和元年任竟陵太守,始离新野,从于湖湘地家焉。汉晋之间历代功臣,屡朝将相,炳炳鳞鳞益见乎世勋矣。

  余与遐公嗣君镇国将军姜公同力王事,路出湖湘。其家编修谱牒,将军与其族人具册请为之序,因披其世族源流,详沉其前后绘图,洵足为采本清泉有条不紊,朗然编绪一脉贯通盛元相仍庆流未艾诚哉。家之有谱,犹夫国之有史也,余虽不敏,不得不为之文辞,因略数言于其简端,用锓诸梓。俾邓氏云被以垂永久纪云。

  晋宁康二年甲戌岁菊月旦,右将军会稽内事史兼理节机务事通家同宣弟王羲之顿首拜撰。

  邓姓的始祖,是被颛顼赐姓为曼姓的金天氏的后裔。传说几千年前,黄帝之孙颛顼高阳氏,曾赐少昊金天氏的一个有功德的儿子为曼氏。曼氏开姓之后,世代繁衍,并分出许多支系,而邓氏就是其中之一。 殷时,邓氏一支发展成以邓为名的侯国。邓国历史悠久,直至战国时代,才被楚国所灭。其子孙便按当时的习惯,“以国为氏”将此姓传了下来,就是邓氏。对此,唐代的《元和姓纂》概括说:“邓,曼姓,殷时候国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姓氏书记载邓氏是“系承曼氏,望出南阳”。这与最初的邓国位置是相吻合的。从上古少昊金天氏以下,邓氏始终繁荣滋长在现在的河南境内,在后来的繁衍之中,邓姓一直以此为中心,逐渐向全国各地播迁。邓姓之人,无论分处天南地北,皆以“南阳”的堂名传家,这正表明了宗于河南世系的意思。 由祖地南阳发展的这支邓姓,据《邓氏家谱》载,已有114代传人,汉文帝时,官至上大夫的邓通,是邓氏家族的第42世祖;光武帝刘秀的军师邓禹,是邓氏的第47世祖;三国时魏将邓艾,是邓氏的第54 世祖;晋时镇国将军邓羌,是邓氏的第62世祖。中国的邓姓,大多源于这一系源。 邓氏在繁衍发展的过程中,也吸收过外族外姓的成员。据《安化邓氏谱序》载,南唐后主李煜,曾封其第八子李从镒为邓王。南唐亡国后,为躲避宋太祖的斩杀,而以其父封号为姓氏,改为邓姓保住了性命。 从邓氏族谱得知,邓氏南迁,移居闽粤,始于宋朝景定年间,由“南阳”逐渐迁移,播迁至南方各地,尤其是今福建广东、贵州、浙江等地,经过了一个较长的时间,不仅时间较早,而且繁衍旺盛,很快成了当地盛姓。 1、出自姒姓(夏的始祖大禹为姒姓)。相传夏朝时帝仲康有子孙封在邓国(今河南邓州一带),邓君的后世子孙就以国为氏,称邓氏。 2、出自子姓(商族的始祖契为子姓)或曼姓。商王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于邓国曼城,是为曼侯,称曼氏,曼氏后来又改封邓国(此邓国在今河南省孟县的西南),经西周、春秋延续了600多年。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南方较为重要的一个异姓侯国,但因与楚为敌,于公元前678年被楚国灭掉。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纷纷改姓邓,史称邓姓正宗。 3、出自李氏。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第8子李从镒,受封为邓王。公元975年南唐为北宋所灭后,宋太宗下令缉拿南唐宗室,李从镒之子天和出逃,以父亲封地为氏,其后世子孙遂称邓氏。 邓姓源于邓国 1.受姓始祖:曼季 《姓氏急救篇注》说:“邓,古国名,本曼姓,其后称邓氏。以国为姓,是为得姓受姓之始。 早在炎黄二帝时,一个以邓 (登)命名的远古部落就已出现在今邓州一带。这一部落的首领邓伯温曾在黄帝时加入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并跟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到夏朝初年,夏王仲康把其儿子分封到了邓地。 黄帝的子孙本来姓姬。邓姓虽然也属黄帝子孙,但由于该姓源于帝喾的儿子契的系统,所以人们认为邓姓源于子姓。 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曹圉(音语,Yu),曹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报乙,报乙生报丙,报丙生主壬,娶妻名扶都,扶都见白气贯月,感而生天乙,是为成汤。成汤为圣王,创立了商朝。 入商以后,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分封到了邓地,建立邓国。《路史·后纪九》记载:“初,武丁封叔父于河北蔓,曰蔓侯,有曼氏、蔓氏等,优、邓其出也。”《世本》说:高宗武丁“封叔父于河北,是为邓侯,后因氏焉”。 成汤传19世至小乙,小乙之子武丁,是个开拓性的君主,将商朝的版图大大扩展。 武丁占领当今河南省的地区,在汉水、淮河之间分封了很多小侯国。武丁封其叔曼季于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附近,称其地为邓。曼季立国于颍川昭陵之间,国名为邓国。因此,曼季是邓姓的远古始祖。(邓国的地方在今河南省南阳市,秦以后叫邓县,属南阳郡,隋改郡为州,邓县所在的地方叫邓州。) 进入春秋后,郑庄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邓氏女,并积极参与国家政事,表现出较高的见识和才能,展示了邓国丰厚的文化底蕴。《春秋·桓公七年》载:“邓侯吾离来朝。”邓侯到鲁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动,通过访鲁,提高了邓在东周列国中的政治地位。 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国派往邓国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国使者在邓国南境遭到(夏阝)(you)国人袭击,财物被掠,人被诛杀。楚王闻讯大怒,派斗廉率领楚巴联军攻打(夏阝)国。邓国知道后则派了养甥和聃甥率军援助(夏阝)国,爆发了“楚巴与邓之战”,经过三次进退后,楚巴联军采用前后夹击的战术,打败邓国。这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发生在襄樊最早的一次战争。 15年后,当楚文王率军借道邓国北上攻打申、吕二国时,作为文王舅舅的邓国侯设宴招待了这位实力强大的外甥。这时,邓国以骓甥、聃甥和养甥为代表的一批大夫,极力主张乘机杀掉楚文王。但邓侯固执己见,不听劝告。结果,楚伐申返回的那一年,攻打邓国。邓国最后终于被楚国灭掉。亡国之后的邓侯子孙和邓国百姓为了纪念邓国,便纷纷改姓邓氏。如邓扈乐在周宫廷内任卿士,邓廖为良将于楚,邓季为贤大夫于吴。

  [

长沙天心区好玩的免费景点推荐

长沙天心区的免费游玩景点还是有很多的,其中不少的景点还是非常有名的,贾谊故居、湖南省地质博物馆、湖南省科技馆、简牍博物馆、湖南红色...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