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五年级精彩作文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4收藏

袁隆平五年级精彩作文,第1张

袁隆平五年级精彩作文6篇

要知道现在还有很多国家没有粮食吃,我们国家也是从饥饿中过来的,不要忘记我们以前的饥饿。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袁隆平五年级精彩作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帮助。

袁隆平五年级精彩作文篇1

昨天下午,妈妈和大姨在讨论袁隆平爷爷逝世的消息,我不知道袁隆平爷爷是谁?于是我问妈妈,妈妈说:“袁隆平爷爷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5月22日13点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爷爷最初从事的是红薯育种研究教学,但当时国家粮食非常短缺,于是他转而从事国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种。虽然我们这里不种水稻,也不种旱稻,但对搞农业的科学家就是热爱,农民的心底里感恩于农业科学家的奉献,老一代的人们普遍务实,不慕名利,因为他们挨过饿,知道什么最为重要,除了国家安全便是国家粮食的充足,爷爷那一代人特别的珍惜粮食,珍惜每一粒米。

袁隆平爷爷的故事让我明白成功是要拿汗水和心血交换来的。同时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和灵感才能做出卓越的成就。相信袁隆平爷爷的故事感动的不仅仅是我一个人,激励的不仅仅是我一个人。就让我们这些早晨九点钟的太阳去创造属于我们的美好未来吧。

当你吃着香喷喷的白米饭的时候,也许你会想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绅,不,我会想到“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让人类摆脱饥荒,让天下人都吃饱饭”的袁隆平爷爷。以后我们要做到不随便浪费一粒粮食便是对逝者最大的告慰。袁隆平爷爷,虽隔千里,但祝您一路走好!

袁隆平五年级精彩作文篇2

小时候,他做过一个梦:水稻比高粱还要高。孩童时期他曾幻想:要让全中国人民吃上米饭。终于,他实现了,他用一生完成了这个梦想。他,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一个简单的初心——让全国人民吃饱饭,支撑了他的研究之路。他年少时立志学农;青年时有感于国家因饥饿而贫困的现实;成年后,他将全部心血投入了农业技术研究工作。多少个奋战在稻田里的日日夜夜,多少滴汗水滋润农田,终于,“东方魔稻”的神话惊艳了世界。他永远是我们眼中的“九零后”追梦人。

下午,当看到袁隆平爷爷去世的消息心中不禁悲痛万分。从此,稻田里少了一个辛苦劳作的身影。一代科学巨人的倒下,举国哀悼。回顾他的一生,可以发现,他将有限的生命换来了无限的价值,每一株水稻都是他精心培养,每一粒大米都充满了他毕生的心血。他已与水稻难以割舍,他视水稻为子女,为农业技术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他是国之脊梁,祖国有了他而骄傲,世界更因有了他而闪耀。

看着袁隆平爷爷生前的照片,突然发现,爷爷可爱的脸庞饱经沧桑,一道道皱纹,一个个灿烂的微笑,我至今仍觉得他还是那样和蔼可亲。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活在我们身边。

现如今“禾下乘凉梦”和“全球覆盖梦”早已实现,人民不会忘记,世界不会忘记,那个把一生浸在稻田里,把功勋写在大地上的袁隆平院士!愿每个人也能像袁隆平院士一样,用勤奋换得胜利,用汗水浇灌成功!

致敬,缅怀。

袁隆平五年级精彩作文篇3

小满刚过,湖湘大地沉浸在连绵的阴雨中,农民们正忙着插秧,而就在此时听到了袁隆平爷爷去世的消息,起先以为是谣言。一直不断的阴雨不太像往常夏天的雨情。老妈一直在嘀咕今天的雨怎么下个没完,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是上天也在为这位伟人的逝世而痛哭。

“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爷爷,因器官多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点07分在长沙逝世,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老。他才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就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地,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

中午还吃着袁爷爷的米饭,想起以前课本上的袁爷爷,现在真的感觉到五味杂陈。以前从来没有一个伟人逝世让我这么难过,因为袁隆平爷爷好像一直都离我很近。他存在于我的一日三餐,是我每天都会期盼的,都会见面的。他就像是我的亲爷爷一样每天都陪伴着我,日复一日。我虽没有经历过那些饥荒年代,但却听我的长辈提起过他们那些年饥肠辘辘的经历。他们每次讲那些年代的时候,眼睛都红红的。我知道那是他们不愿回去的年代。是他为我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温饱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使人民脱离饥饿之苦。

袁爷爷活着人间播撒种子,逝去天上撒甘露。一位老者,一颗赤子的心,一个童真的梦,他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他是稻田的忠实守望者。袁爷爷一路走好!

袁隆平五年级精彩作文篇4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当我读到这首诗,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没错,正是这位伟大的爷爷,研究出了杂交水稻,才让我们能吃上饱饭。

爸爸经常会给我看科学家的生平资料,我就是从中了解到了袁爷爷这个对我来说有点陌生的人物。很快,我就喜欢上了这位认真严谨、慈祥友善的爷爷。没事的时候,我就喜欢想象着袁爷爷工作的场景:烈日炎炎的一天,袁爷爷穿着白衬衫,戴着一顶大草帽,慢慢地走在一望无际的茫茫稻海之中,虽然已经大汗淋漓,但他仍仔细检查每一粒稻穗。他的皮肤因长期暴晒变成了古铜色,脸上的皱纹好似田间的田埂一般,一道道刻在袁爷爷的脸上,书写下了他的风霜岁月。

就这样,袁爷爷在实验田度过了一天又一天,直到一辈子,按他自己的话来说,“我不在家就在实验田,要么就在去实验田的路上。”袁爷爷还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袁爷爷就是为了这两个梦和全球人民的温饱,全身心投入实验,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农业,伴着杂交稻和中华人民,度过了漫长的九十一年幸福时光。

这样的精神怎能不令人敬佩?

袁爷爷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的精神永远长存于我们心中。他的梦,是我们新时代好少年的梦,更是那十四亿中华人民的梦。让我们从今天开始,从自己开始,好好学习,珍惜每一粒粮食吧!

袁隆平五年级精彩作文篇5

我最近读了本书——《我的祖国》,是老师介绍给我读的。老师介绍说这本书能增强青少年的爱国情感,是一本弘扬民族精神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好书。老师的话说得很长,我把它记下来就费了吃奶的力气,就更别说理解了。不过,老师说的话总得信,我于是硬让自己生出兴趣看下去。谁知看着看着,我的眼睛就让书粘住了似的,入迷了。我最喜欢的是这本书中的人物故事。大家都知道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吧。我早就听妈妈说过他是咱们中国解决温饱问题的大功臣呢!

他获得过咱们国家的最高科技贡献奖,那奖金说出来吓死你:整整500万呐!

可是你知道袁隆平爷爷的志向是什么时候立的吗?让我来告诉你吧。书中说袁隆平爷爷的一次郊游决定了他一生的志向。那时候他才六七岁,跟老师郊游去参观一个私人园艺场。园艺场虽然规模不大,但那些红红的桃子、香甜诱人的葡萄、漂亮的花花草草把他深深地吸引住了,从此他就爱上了植物。那时,他刚好看过一部**《摩登世界》,里面的主人公做梦时都梦到了很多好吃的水果。袁爷爷当时就被优美的田园风光陶醉了,这就决定了他一生研发农业的志向。后来他真的做到了,成了杂交水稻之父。这本书中还有很多像袁隆平爷爷一样伟大的人物,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子。读完这本书,轻轻合上书页,我终于明白这本书的题目的含义,也更了解了老师当时向我推荐这本书的用意了。我想,我长大了,也要做袁隆平爷爷一样的人。

袁隆平五年级精彩作文篇6

在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一个看似平常日子时间,却发生了一件非常不平常事情——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袁爷爷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91岁。

每当想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古诗时,我眼前,我脑海里就会立刻浮现出袁爷爷身影。他那古铜色脸上,总挂着那笑容,一道道深刻皱纹记录着他那不平凡岁月;他总是穿着那几十块钱衬衫,顶着严寒,忍着酷暑,在农田中奔波……

“永不满足,永远不躺在过去功劳簿上。让中国人端稳中国碗,让中国碗装满中国粮。”这是袁老至死坚持信念。想当年,当袁老发现了第一颗杂交水稻时,当他公布这件事时,是那么多人不信任不理解。只有袁老他两位学子依旧坚持在岗位上。我想如果没有他们当时坚持,可能就不会有我们现在衣食无忧健康幸福生活。

正是那一颗杂交水稻喂饱了全中国人民,也喂饱了多少国家。像美国,日本当时那些科技发达国家,早就开始了研究水稻工作,他们向里面砸进了多少钱,却依然没有好成果。但是当袁隆平爷爷向世界向国际发出这一发现时全世界人民都震动了。美国还轻蔑说“我们做不到事,区区一个中国乡村教师却能做到?”但是事实却让他们打脸,正是袁爷爷发现那一粒种子喂饱了我们所有人。

我们现在还不能向袁爷爷那样,为杂交水稻,为国家做贡献。但是我们现在能做事,珍惜每一粒粮食,实行光盘行动。不让远在天界袁爷爷心寒。

袁老,走好!

《俄罗斯来华留学生伊利娜:我见到了袁隆平院士》新闻由人民日报海外版07月27日报道,liuxue86com转载。

图为伊利娜(左四)及同学们和袁隆平院士在一起

伊利娜

上个学期,我们学到了一篇课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通过学习课文,我知道了中国有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袁隆平。对于很多中国农民来说,中国人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联产承包责任制),二靠袁隆平(研发出杂交水稻)。因为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中国的水稻种植面积占全世界的50%,而中国当时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大部分老百姓还不能丰衣足食,所以袁隆平的成果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世纪世界性粮食问题的法宝。西方国家称杂交水稻是“东方魔稻”,国际上甚至把杂交水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之为“第二次绿色革命”。其实杂交水稻的推广不仅实现了中国粮食的自给自足,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卓越贡献。

我心目中的袁隆平不仅是一位中国英雄,而且是一位在世界上享有崇高声誉的成功人士。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一个有着黝黑皮肤的老人头戴草帽,手拿铁锹,顶着烈日,在实验田中辛勤地忙碌着,汗水一滴滴地从他那爬满皱纹的额头上滑下来,滴在了身上,掉在了水里,这时慈祥的老人脸上露出了和蔼的笑容。他看着这片田地,就像看着自己的子女那样亲切。我多么渴望见到这位朴素而又不平凡的老人。

没想到,这学期学校安排我们去湖南实习一周,听说有机会能见到袁隆平院士,我的心情十分激动。终于坐上了去长沙的列车,到达长沙后,虽然我们参观了许多名胜古迹,也品尝了当地的特色小吃,但我对这些并无兴趣,因为当时我迫切地想见这位科学家。最终,见面被定在了长沙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我们的车缓缓驶入了研究中心的大院,我高兴地从车上跳了下来,跟着同学们一起走进了中心大楼。首先,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隆平院士秘书辛业芸女士向我们介绍了袁隆平这些年来的研究成果。我们也提了一些问题,问题之一:“袁隆平有什么特点?”该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袁隆平的特点可以归结为两点:不断地创新,不断地追求产量。”

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来了,不知是因为天太热,还是我太紧张了,总之我开始不停地出汗。袁隆平在其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出现在我们面前。他脸上的笑容和我想象的一样和蔼可亲。我颤抖着双手将一束美丽的鲜花献给了我心目中期盼已久的大英雄,并代表这次参观的全体学生向他表达了我们的仰慕之情。他微笑着对我们说:“你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希望通过学习,加深中国和你们国家的交往,增进两国友谊。你们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我们将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你们要好好学习!”由于他工作繁忙,我们的会面只持续了几分钟,但我相信这将使我终身难忘。后来我们还有幸参观了由他亲自监管的实验田,田里的禾苗绿油油的,每株都在茁壮成长。

参观结束后,我怀着不舍的心情走出了实验田,上车之前我悄悄地向着实验田的方向看了一眼,我相信,那些可爱的禾苗一定会在袁老的精心呵护下,结出丰硕的果实。

(本文作者系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俄罗斯留学生)

1、焦裕禄的家风

习近平总书记对焦裕禄留下的家风非常赞赏。2014年他到兰考考察的时候,连焦裕禄家过去的家风小故事都能娓娓道来。

焦裕禄一向反对不劳而获。所以,他留给后代的家风主要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让每一个孩子都靠自己的能力活着,有力气就靠力气活着,有才艺就靠才艺活着,不能搞特殊化。

在焦裕禄家风的影响下,他的子女都力争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老大焦守凤从开封市总工会退休,老二焦国庆从开封市地税局退休,老三焦守云从郑州科技情报研究所退休,老四焦守军从成都军区档案馆退休,老五焦跃进现任开封市政协主席,老六焦保钢于2013年病逝。

焦裕禄去世50多年来,所有普通人家遇到的生活难题,他的子女都遇到了。但是,无论过得好与不好,他的子女都一直守护好父亲的英名这是焦家儿女必须恪守的底线。

2、钱学森的家风

钱学森1911年出生在上海市,其父钱均夫早年赴日本求学,1911年回国,曾担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

钱学森从小天资聪颖,悟性极高,3岁时就能背诵百首唐诗、宋词。母亲章兰娟性格开朗、热情,心地善良,而且计算能力与记忆力极强,具有很高的数学天赋。

上小学前,母亲在自己家中教钱学森读书、识字。母亲还常常教育他学习要勤力,不能懒惰。这让钱学森养成了一个每天早起的好习惯,他不用母亲催促,自己按时起床。早饭后,就开始跟母亲背诵古诗文。累了,就读一些儿童读物。下午,或者画画,或者练习毛笔字。每日如此,从不间断。

母亲还常常教给钱学森传统的中国文化。钱学森最爱听母亲给他讲岳飞精忠报国、陆游仗剑去国、杜甫忧国忧民、诸葛亮忠于汉业,为辅佐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故事。每当听到这些故事时,钱学森都聚精汇神,心里对那些英雄崇敬不已。古人的高风亮节在钱学森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如果说母亲给钱学森打下了良好的学习基础,那么父亲钱均夫对钱学森思想品格的养成则起了至为关键的作用,钱学森自己就曾说:“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父亲。”

在父亲的教育下,钱学森很小就立下了很大的志向,要做一个有用的人,一个自己向往的大英雄。他不但学习成绩好,而且善于思考,做任何事情都喜欢把它做到极致。

193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钱学森决定赴美学习,他渴望以自己的知识来改变祖国贫穷落后的现状。临行时,母亲特意为他买了《老子》、《庄子》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典籍。母亲嘱咐他:“熟读这些书籍,可以对祖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摸到一些头绪。”母亲和父亲一样,还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特性和人生观,都具体体现在它的历史中。因此,精读史学的人,往往是对祖国感情最深厚、最忠诚于祖国。”

告别在即,父亲钱均夫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郑重塞到儿子手里,转身离去。钱学森等到父亲的背影消失后,急忙打开纸条,上面写道:“人,生当有品:如哲、如仁、如义、如智、如忠、如悌、如教。吾儿此次西行,非其夙志,当青春然而归,灿烂然而返。”寥寥数言,即成训导,让钱学森铭记一生。

在美国留学后,虽然美国方面为钱学森提供了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物质待遇,但身在美国的钱学森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始终没有忘记报效祖国的愿望。远在国内的母亲每次在给钱学森写信时,都提醒努力学习,好早日回国。钱学森始终把母亲的教诲牢记在心头。多年后,钱学森几经辗转,终于回到了祖国,投身于“两弹一星”的研究,为祖国的航天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

钱学森和妻子蒋英在有了儿子钱永刚后,也像父亲对待自己那样严格要求儿子。虽然钱家家境优渥,但儿子小的时候,还常常穿着带补丁的裤子,儿子七八岁时,钱学森还要求儿子每天每天早晚扫两遍楼前过道。这个习惯,钱永刚一直到现在还保留着。

在儿子钱永刚的记忆里,父母从来没有给自己上过政治课,也从来不会跟他说你要这样或者不要那样,而是用他们做人做事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影响着孩子。

有一次,家里的炊事员很郑重地对钱永刚说:“你父亲是个有学问有文化的人。”钱永刚当时就说:“这还用你说,我当然知道了!”但炊事员接着解释的话却让钱永刚记住了一辈子:“你看你父亲每次下来吃饭,都穿得整整齐齐,从来不穿拖鞋、背心。这是他看得起咱、尊重咱!”钱永刚从此也向父亲学习,至今保留着吃饭要穿戴整齐的习惯。

长大一些的时候,钱刚曾经问过母亲:“你和爸爸好像从来都没有管过我们兄妹。”妈妈很温和地说“你不是很聪明吗,你不是会看吗”钱永刚一直铭记着此话,也是看着父亲母亲如何去做,来对照自己的日常行为,检讨自己。

1957年,钱学森回国后的第三年,他因撰写《工程控制论》,被授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钱学森为此拿到了1万元奖金。钱学森没有拿这些钱来改善条件,而是购买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国家经济建设公债。5年后,他连本带息拿到约11000元。彼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刚创办,钱学森是近代力学系主任,他把钱捐给学校,希望用于购买教学用品。钱财身外之物,把它运用到有用的地方,这是钱刚对自己父亲最直观的记忆。

钱学森在家时,有空就看书。受家庭影响,钱永刚自幼也很爱读书。小学二年级时,识得几百个汉字的他,天天抱着字典读小说。家长会上,老师夸钱永刚好读书。蒋英听了很高兴,回头给儿子零花钱的时候,总是很痛快,有时甚至还多给一些。“她知道我不会乱花,所有的钱都拿来买书了。”

钱学森平日工作繁忙,并不检查钱永刚的读书情况。到了周末,才稍有空闲,晚饭后,他往沙发一坐,问钱永刚书看得如何。“我赶快让他看我做的标记。一个暑假读下来,加上他的解答,我就感到知道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事。这就是他对我读书的推动。”钱永刚说。

时间一久,钱永刚发现,父亲给他解答问题时,不像上课老师那样事无巨细。“每个问题,他就几句话,把关键讲好,你自己再去思考。”这让钱永刚也养成了善于思索的好习惯。

江南钱氏人才济济,代有名人。他们的老祖先吴越王钱镠留下的《钱氏家训》,传颂至今。其中一条写道:“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钱永刚认为,《钱氏家训》的核心是两点,一是“要有为”,二是“守底线”。“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我们家的家训,那应该就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历史担当’了。”

“一个好的家风就像春风、春雨,你不觉得它在一件事上对你有多大影响,但随着时光流去,影响积累,就足以影响一个人的成长。”钱永刚说。

《钱氏家训》摘选: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曾子之三省勿忘。程子之中箴宜佩。持躬不可不谨严。临财不可不廉介。处事不可不决断。存心不可不宽厚。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执法如山,守身如玉,爱民如子,去蠹如仇。严以驭役,宽以恤民。

3、袁隆平的家风故事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江西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居湖南长沙。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0年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11年获得马哈蒂尔科学奖。

现任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名誉院长、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

2014年1月3日,袁隆平团队回应转基因水稻研究,尚未用于实践。挪威议员提名中国著名杂交水稻育种专家、印度遗传学家和巴基斯坦人权活动家角逐2014年度诺贝尔和平奖。

袁隆平有三个孩子。一个学金融,一个学管理,小儿子学农,按说是遗传了他的事业。袁隆平对孩子的教育是“无所谓”,尊重孩子的选择,相信他们的奋斗。如今他们都是事业有成。在家风家教方面,袁隆平似乎选择“身教”大于“言传”的方式,用自己的奋斗的一生,为孩子树立了正确的榜样,使他们在“于无声处”得到最好的教育。从某中意义上说,这是最好的家风,更是永恒的家训。

袁隆平名言:追名求利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有些人没有干多少事就去争名夺利,得什么奖,发表什么文章,都要去争。有些老实人做了很多事反而没有在乎什么名利。我认为,把名利看淡泊一点,不要去争名夺利,心里就会好一些。

4、曾国潘的家风

曾国藩是近代史上有争议的人物,但其对子女的教育却留给后人很多可借鉴的内容。勤奋、俭朴、求学、务实的家风家训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曾国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风:“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以俭持家。曾国藩一直要求家人生活俭朴,远离奢华。他在京城见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便不让子女来京居住。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带领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曾国藩要求“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夫人在家手无余钱,亲自下厨、纺织。

勤于治学。除了“俭”,曾国藩对子女的另一条要求是“勤”。曾国藩坚持给子女写信,为他们批改诗文,探讨学业和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他写信给儿子曾纪泽,要他每天起床后,衣服要穿戴整齐,先向伯、叔问安,然后把所有房子打扫一遍再坐下来读书,每天要练1000个字。

曾国藩还敦促家人每日坚持学习,并多次为全家拟定严格的学习计划:“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于衣、食、粗(工)、细(工)四字缺一不可。”

重视家教。曾国藩有3子5女,小女儿曾纪芬最长寿,活到91岁。1875年,曾纪芬嫁入湖南聂家。曾国藩规定,每个女儿出嫁,嫁妆不得超过200两银子,同时嫁妆中还有父亲亲手书写的功课单。曾国藩想把女儿培养成一个勤俭持家的家庭主妇,实际上女儿做得比父亲期望的更好。

5、陶渊明家族的家教故事

陶母、陶侃以他们的言传身教成就了一个著名家族——浔阳陶氏,也造就了许多人才,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陶侃的曾孙陶渊明。

世人皆知陶渊明洒脱豁达,以“隐逸诗人”“田园诗派创始人”“不为五斗米折腰”和诗歌“篇篇有酒”等扬名,鲜为人知的是,陶渊明还十分注重教育子孙。

当年,陶渊明到彭泽当县令,家里劳动力缺乏。为此,他请了一名劳力,帮助儿子料理砍柴挑水之类的杂务,同时给儿子写了一封简短的家书:“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意思是说,每天的生活开销靠你一个人很难应付。现在我请一名劳力回家,让他帮你做些砍柴挑水的力气活。但他也是别人家父母养大的孩子,你要好好对待人家。

另一封家书《与子俨等疏》则告诫子孙要和睦,“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要重德修身,以圣贤为榜样,“虽不能尔,至心尚之”。

陶渊明这么重视兄弟和睦,同自己的亲身经历有关。陶渊明与两个堂弟仲德和敬远,以及同父异母的妹妹,即程氏妹,从小互相扶持,感情深厚。程氏妹去世后,他不仅立刻辞官奔丧,还写下了一篇感情真挚的《祭程氏妹文》,寄托自己的哀思。

陶母、陶侃、陶渊明等陶氏先祖的家教故事深深影响着陶氏后裔,也逐渐形成了系统的陶氏家训,共20条1300余字,包括诚修身、择交游、守廉洁、孝人子、正伦纪等内容。

陶氏家训的特色在于以“贤”和“廉”为精髓,把陶母、陶侃、陶渊明等人的思想精神转化为家规家训的具体内容。“不学刁诈之术,不交无益之朋”,继承了陶母结交贤友的主张;“修身不可不诚”“法度不可不守”,继承了陶母“廉洁奉公、谨守法度”的教导;“昔侃公为刺史时,尚惜分阴,则游惰辈,实不肖之尤”,则把陶侃珍惜光阴、勤勉努力的人生实践转化为对后世子孙的明确规劝。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天地悠悠,千年岁月倏忽而过,“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已然找寻不见,但浔阳陶氏先祖留下的精神财富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经久流传。

袁隆平(1930年9月1日-)生于北平(今北京),汉族,江西省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在居住在湖南长沙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协副主席2006年4月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袁隆平(1930年9月1日-)生于北平(今北京),汉族,江西省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在居住在湖南长沙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协副主席2006年4月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检举 王进喜

王进喜,1923年10月8日出生于甘肃省玉门县赤金堡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母亲何占信,父亲王金堂40岁得子的王金堂,看到出生的是一个男孩子,心里非常高兴按照当地的习俗,父母把孩子和包孩子用的筛子放在秤上一称整好十斤,于是就给孩子起名“十斤娃”十斤娃名字听起来非常雄壮,可身材瘦小十斤娃长大后,按照王家的家谱往下排,起名王进喜,希望他欢欢喜喜去上学,学到本领后重整家业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王进喜受尽苦难1929年,玉门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灾荒为了活命,6岁的王进喜用一根棍子领着双目失明的父亲沿街乞讨

1932年,军阀马步芳要建羊毛厂,王金堂被强迫出劳役9岁的王进喜让父亲坐在牛车上,赶车把羊毛送到百里之外的酒泉为了挣钱给父亲治病,10岁的王进喜和几个穷孩子一起到虎狼出没、气候变化无常的妖魔山给地主放牛王家有几亩地被区长以借为名长期霸占12岁的王进喜不畏强权,前去讨要虽然只要回了几丈白土布,却是王进喜与恶势力抗争的一次胜利14岁时,为了躲兵役,王进喜淘过金、挖过油1938年,15岁的王进喜进旧玉门油矿当童工,年龄虽小,却干着和大人一样的重活,还经常挨工头的打骂,但他不甘屈辱,奋起反抗王进喜常因反抗而受惩罚师傅知道后,给他讲骆驼“攒劲”的故事,告诉他要讲究斗争方法,培养“耐力”王进喜心中充满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正是这苦难的经历和恶劣的生存环境,炼就了他刚毅坚韧、倔强不屈的性格

赤城报国

1949年9月25日,玉门解放1950年春,王进喜通过考试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从1950年春招工到1953年秋,王进喜一直在老君庙钻探大队当钻工,他勤快、能吃苦,各种杂活抢着干他说,党把我们当主人,主人不能像长工那样磨磨蹭蹭、被动地干活艰苦的钻井生产实践,锻炼了他坚忍不拔的品格和大公无私的先进思想1956年4月29日,王进喜光荣加入中国***,这是他人生旅途的一个里程碑入党不久,王进喜担任了贝乌5队队长,带领贝乌5队在石油工业部组织的以“优质快速钻井”为中心的劳动竞赛中,提出了“月上千,年上万,祁连山上立标杆”的口号,创出了月进尺50093米的全国钻井最高纪录10月,王进喜到新疆克拉玛依参加石油工业部召开的现场会余秋里部长、康世恩副部长把一面“钻井卫星”红旗颁发给他贝乌5队被命名为“钢铁钻井队”,王进喜被誉为“钻井闯将”

1959年9月,王进喜出席甘肃省劳模会,被选为建国10周年国庆观礼代表和全国“工交群英会”代表休会期间,王进喜参观首都“十大建筑”,路过沙滩时,看到行驶的公共汽车上背着“煤气包”,才知道国家缺油,他感到一种莫大的耻辱,这位坚强的西北汉子,蹲在沙滩北大红楼附近的街头哭了起来从此,这个“煤气包”成为他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思想动力之源

艰苦创业

1960年2月,东北松辽石油大会战打响玉门闯将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于3月25日到达萨尔图车站,下了火车,他一不问吃、二不问住,先问钻机到了没有、井位在哪里、这里的钻井纪录是多少,恨不得一拳头砸出一口井来,把“贫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面对极端困难和恶劣环境,会战领导小组作出了学习毛主席《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决定王进喜组织1205队职工认真学习“两论”通过学习,王进喜认识到:“这困难,那困难,国家缺油是最大困难;这矛盾,那矛盾,国家建设等油用是最主要矛盾”1205队的钻机到了,没有吊车和拖拉机,汽车也不足王进喜带领全队工人用撬杠撬、滚杠滚、大绳拉的办法,“人拉肩扛”把钻机卸下来,运到萨55井井场,仅用4天时间,把40米高的井架竖立在茫茫荒原上井架立起来后,没有打井用的水,王进喜组织职工到附近的水泡子破冰取水,带领大家用脸盆端、水桶挑,硬是靠人力端水50多吨,保证了按时开钻萨55井于4月19日胜利完钻,进尺1200米,首创5天零4小时打一口中深井的纪录

1960年4月29日,1205钻井队准备往第二口井搬家时,王进喜右腿被砸伤,他在井场坚持工作由于地层压力太大,第二口井打到700米时发生了井喷危急关头,王进喜不顾腿伤,扔掉拐杖,带头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最终制服了井喷房东赵大娘看到王进喜整天领着工人没有白天黑夜的干,饭做好了也不回来吃,感慨地说:“你们的王队长可真是个铁人哪!”

余秋里得知后,连声称赞大娘叫得好在第一次油田技术座谈会上,余秋里号召4万会战职工“学铁人、做铁人,为会战立功,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

1960年4月29日,“五一”万人誓师大会上,王进喜成为大会战树立的第一个典型,成为大会战的一面旗帜号召一出,群情振奋,战区迅速掀起了“学铁人、做铁人,为会战立功”的热潮

1960年7月1日,会战指挥部召开庆祝建党39周年和大会战第一战役总结大会,突出表彰了王进喜、马德仁、段兴枝、薛国邦、朱洪昌,他们被树为大会战的“五面红旗”一个铁人前面走,千百个铁人跟上来大会战出现了“前浪滚滚后浪涌,一旗高举万旗红”的喜人局面!1960年,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连续创出了月“四开四完”、“五开五完”的好成绩,到年底,共打井19口,完成进尺21258米,接连创造了6项高纪录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很快取得了显著成果1960年6月1日,大庆油田首车原油外运1960年底,大庆油田生产原油97万吨

科学求实

王进喜是吃苦耐劳的实干家,也是科学求实的典范在科技领域,他以“识字搬山”的意志克服意想不到的困难,刻苦学习,带领工人们以创造性的劳动,创出一个又一个优异的成绩1961年2月,王进喜被任命为钻井指挥部生产二大队大队长,负责管理分布在大荒原上的12个钻井队他经常身背干粮袋,骑着摩托车或步行,深入到各井场,调查研究,检查工作,帮助基层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当了大队长后,他深感没文化开展工作困难,拜机关干部为师,抓紧一切机会学文化他说:“我认识一个字,就像搬掉一座山我要翻山越岭去见毛主席”经过两年多的时间,铁人已经可以独立地看报、读文件、学“毛选”,甚至可以列出简单的发言提纲了

王进喜学习技术知识始终坚持学以致用他说:“干,才是马列主义不干,半点马列主义也没有!”他带领工人们不断地从实际需要出发搞技术革新为提高钻井速度,他和工人改革游动滑车为打好高压易喷井,他带领工人研究改进泥浆泵为提高钻井质量,他和科技人员一起研制成功控制井斜的“填满式钻井法”他还在多年的钻井工作中摸索出一套高超的“钻井绝技”,能根据井下声音判断钻头磨损情况他对待工作严细认真,一丝不苟,经常向工人强调:“干工作要为油田负责一辈子,要经得起子孙万代的检查”1961年春,部分井队为了追求速度,产生了忽视质量的苗头,连铁人带过的1205队也打斜了一口井为了扭转这种情况,4月19日,油田召开千人大会,对钻井质量问题提出严肃批评,这个日子被人们称为“难忘的四•一九”事后,已担任大队长的王进喜带头背水泥,把超过规定斜度的井填掉了他说:“我们要让后人知道,我们填掉的不光是一口井,还填掉了低水平、老毛病和坏作风”

无悔奉献

铁人王进喜从普通工人成长为领导干部,但他功高不自傲,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对工人和家属关怀备至,而对自己和家人却严格要求,一辈子甘当党和人民的“老黄牛”他说:“我从小放过牛,知道牛的脾气,牛出力最大,享受最少,我要老老实实地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

1964年年底,他当选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出席大会并代表工人做了《用革命精神建好油田》的发言,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欢迎从北京回来后,他依然保持谦虚谨慎的习惯,说,我是个普通工人,没啥本事,就是为国家打了几口井一切成绩和荣誉,都是党和人民的,我自己的小本本上只能记差距他一边参加劳动一边听取群众意见,解决工人的实际问题,成为大家的知心朋友他看到天冷时工服不保暖,工人挨冻,就到缝补厂建议把棉工裤后腰加高加厚,给工人做皮背心和皮护膝钻井生产、生活特别是住房、吃粮面临困难时,他利用工余时间带领职工和家属开荒种地,烧砖、割苇,盖“干打垒”住房,让工人和家属“吃饱肚子去会战”,“回来有个窝”大队驻地离市镇比较远,工人和家属买粮、邮信、看病都不方便,他又带领职工家属想方设法办起了商店、粮店、邮局、豆腐坊、卫生所等,建起了设施比较齐全的生活基地钻工子女没处上学,整天在荒原上玩耍,他带领人们在大队机关附近支起一顶帐篷,建起了大队级第一所小学——帐篷小学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王进喜,把这所小学命名为“铁人小学”他到阿尔巴尼亚访问期间,还惦记着钻工们的困难,利用补助的一点外汇特意买了两个“热得快”,带回来给职工烧开水、熬中药钻工陈国安病了,在大庆治不好,他利用开会机会把他送到省城医院治疗生产骨干张启刚因工牺牲后,他和1205队的职工经常给他的老母亲寄钱和粮票,一直供养到老

铁人王进喜对自己和家人要求非常严格铁人家是个大家庭,全家10口人,弟妹子女还要上学为了维持全家生计,王进喜叫老母亲管账,精打细算过日子会战工委和各级党组织都想尽办法对困难职工给予补助,像王进喜这样的情况可以享受每月30元的“长期补助”,但王进喜自己从来不花,他把这些钱都补助给困难职工了大队派人给他家送去猪肉和面粉,他都一律拒收工人们想把他家铺炕用的苇草换成席子,他老母亲也不让铁人患有严重的关节炎,上级为照顾他,给他配了一台威力斯吉普车王进喜自己很少坐,就用它来给井队送料、送粮、送菜,拉职工看病,完全成了公用车可老母亲病了,是铁人的大儿子用自行车推着去卫生所与他的爱人同期来油田的家属多数已转成正式职工,他的爱人却一直是家属,在队里烧锅炉、喂猪他甘当党和人民的“老黄牛”,为我们树立了廉洁奉公、无私奉献的公仆形象

鞠躬尽瘁

1965年4月,王进喜被任命为钻井指挥部副指挥1965年7月,在石油工业部第二次政工会上,王进喜应邀作了报告,他在发言中首次提出了:“要让我们国家省省有油田,管线连成网,全国每人每年平均半吨油”的奋斗目标“文革”开始后,大庆油田生产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1966年12月31日,王进喜毅然到北京向周总理汇报大庆油田生产的严峻形势返回大庆后,他走遍油田,贯彻总理的指示精神,大声疾呼“大庆生产一天也不能停”一些人罗织罪名,对他进行残酷迫害他说,想让我承认大庆红旗是黑的,那是痴心妄想,刀架脖子我也不承认!在周总理的谋划下,继鞍钢之后,大庆实行了军管周总理指示军管会把王进喜送到基层连队保护起来

1968年5月,大庆革命委员会成立,王进喜被推选为大庆革委会副主任1969年2月,中共大庆党的核心小组成立,王进喜担任副组长1969年4月,党的“九大”在北京召开王进喜作为大庆的代表出席了这次大会,并当选中央委员,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文革”期间,大庆油田出现了地层压力下降、原油产量下降,原油含水上升的“两降一升”严峻形势,王进喜焦急万分在油田呼吁得不到支持的情况下,就到北京向燃化部和国务院汇报周总理在《当前大庆油田主要情况报告》上批示,“大庆要“恢复‘两论’起家基本功”油田生产被动局面逐步得到扭转为了把散落在草原上的物资器材回收回来,王进喜于1969年7月,集中30多人,成立了废旧物资回收队,带领工人们风里雨里,为国家回收散失的废旧物资形成了今天仍被我们颂扬的“回收队精神”

1970年春节前,王进喜受周总理委托,到江汉油田慰问,并做了大量的解放干部、稳定队伍的工作1970年4月5日,全国石油工作会议在玉门召开王进喜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大会他在会上大声疾呼要恢复光荣传统,充满信心地提出“大庆产量要上四千万吨,全国产油一亿吨”等一系列远大的奋斗目标,引起与会者的强烈反响玉门会议期间,王进喜胃病发作后经解放军301医院检查确诊为胃癌晚期病中的铁人心里想的仍然是油田生产建设和广大职工家属得知油田生产不稳定,他想还是因为主要干部解放不出来叫警卫员方廷振代笔写信给大庆当权者,叫他们赶快解放宋振明听说家属基地有臭虫,他托人买来敌敌畏,让来看望他的人带回大庆

1970年10月1日,王进喜抱病参加国庆观礼,以中共中央委员身份检阅游行队伍国庆节刚过,铁人的病情急剧恶化临终前,他用颤抖的手取出一个小纸包,交给守候在床前的一位领导同志打开纸包,里面是他住院以来组织给他的补助款和一张记账单,一笔一笔记得清清楚楚,一分也没有动王进喜说:“这笔钱,请把它花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不困难”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临终前,弟弟王进邦守候在病榻边,王进喜手拿300元钱交给他,强忍剧痛,断断续续地说:“看情况,我可能看不到咱妈了,妈这一辈子很苦,你就多替我尽孝道吧”

1970年11月15日23时42分,王进喜同志因医治无效不幸病逝,享年47岁18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举行了向王进喜同志告别仪式党和国家***李先念等以及中组部、石油工业部、黑龙江省的领导,大庆油田、玉门油田的干部、群众来向铁人告别王进喜的骨灰被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新闻媒体纷纷报道了铁人王进喜逝世的消息和他的英雄事迹1972年1月27日,《人民日报》在显著位置刊发了长篇通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铁人王进喜》,高度评价了王进喜伟大的一生大庆油田做出了“向铁人王进喜同志学习的决定”学习铁人精神,继承铁人遗志,大庆人决心把他未竟的事业进行到底!

铁人诗话

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劲大,天大困难也不怕

北风是电扇,大雪当炒面,天南海北来会战,誓夺头好大油田干!干!干!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安徽邓氏家族杰出代表:邓石如、邓艺孙、邓季宣、邓以蛰、邓稼先等),清朝誉为“四体皆精、国朝第一”书法家与篆刻家邓石如的第六世孙,祖父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和篆刻家,父亲邓以蛰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和美术史家,曾担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哲学教授1925年,母亲带他来到北京,与父亲生活在一起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崇德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

他从青少年时代就有了科技强国的夙愿,将个人的事业与民族的兴亡紧密相连

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七·七”事变后,全家滞留北京,他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16岁的邓稼先随大姐去了大后方,在四川江津读完高中,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受业于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抗日战争胜利时,他拿到了毕业证书,在昆明参加了中国***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京大学教职工联合会主席

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这位取得学位刚9天的“娃娃博士”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在北京外事部门的招待会上,有人问他带了什么回来他说:“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是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1956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终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中国研制原子弹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尖端领域的科研人员虽有较高的粮食定量,却因缺乏油水,仍经常饥肠响如鼓邓稼先从岳父那里能多少得到一点粮票的支援,却都用来买饼干之类,在工作紧张时与同事们分享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日夜加班“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道他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他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8年的单身汉生活,有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10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细胞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国务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1948年10月,邓稼先赴美国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物理系读研究生,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在他取得学位后的第9天,便登上了回国的轮船回国后,邓稼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1958年8月调到新筹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随后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他主要从事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1979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前往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去世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袁隆平五年级精彩作文

袁隆平五年级精彩作文6篇 要知道现在还有很多国家没有粮食吃,我们国家也是从饥饿中过来的,不要忘记我们以前的饥饿。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