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姓的来历及起源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1收藏

“管”姓的来历及起源,第1张

1、管叔之后,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中国姓氏起源》及《广韵》所载,周武王灭商以后建立了周朝,封其三弟叔鲜,史称管叔在管(今河南郑州管城区),建立了管国,让他与蔡叔度一起管理商朝遗民。

2、出自两周时期官吏管钥,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管钥,是西周初期周公旦设置的一种官吏,专职掌管王宫禁城、都城国门的大门钥匙,在各诸侯国,该职责由司城负责。

3、出自秦、汉朝时期匈奴民族的冒顿潮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冒顿潮尔,是匈奴民族的一种传统、古老的乐器。“冒顿”,在古匈奴语中是“木头”的意思,而“潮尔”是一种木管三孔吹管乐器的名称,西汉时期汉语译为“胡笳”。

4、源于傣族,出自元末明初时期明军将士,属于携姓融入傣族。傣族管氏,祖先原为汉族,根出南京,元末明初跟随沐国公沐英元帅攻打云南廲川王国,之后留西南边疆屯田驻守,与当地的傣族女子通婚,逐渐融入傣族,成为傣族管氏一族。

扩展资料

管姓名人

1、管仲

名夷吾。春秋时期齐国人,和鲍叔牙是好朋友,他把鲍叔牙认为是自己的知音。后来经过鲍叔牙的推荐到了齐国任宰相,帮助齐桓公建立霸业,他执政四十余年,实行了改革,使齐国不断富强,使齐桓公成为五霸之首。

2、管辂

管辂(209年-256年),字公明,平原(今山东德州平原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术士。年八九岁,便喜仰观星辰。成人后,精通《周易》,善于卜筮、相术,习鸟语,相传每言辄中,出神入化。体性宽大,常以德报怨。正元初,为少府丞。北宋时被追封为平原子。

3、管鹏

管鹏(1881—1930),安徽寿州(今寿县)人。谱名应鹏,字昆南,别号乐定。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创设信义会。三十四年参加熊成基安庆起义,失败后退居淮上,复没农会,以为革命机关。辛亥革命时,解除巡抚朱家宝卫队武装,宣布安徽独立,成立都督府,任军务部长。

-管姓

  笔名是作家诗人、文人墨客摇笔杆时题署的别名、化名。现代文坛曾大兴笔名之风,几乎每位作家都有笔名,有的多达十几个、上百个(如鲁迅),因而研究现代作家的笔名,已成为现代文学史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随着现代作家的逐渐远行,笔名的破译也越来越难。幸亏上世纪有一些有心人爬梳勾稽、通信调研,发掘了大量现代文坛的笔名资料,得以使我们还能从中获悉珍贵的笔名信息。其中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当数徐乃、钦鸿合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作者笔名录》(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也出有一本朱宝梁编著的《二十世纪中文著作者笔名录》。  笔名数量之多、笔名艺术之丰富多彩,已成为镶嵌在现代文坛的一道亮丽风景。笔者近因兴趣所至,在编写当代文坛笔名与原名对照表的过程中,深感笔名艺术似乎已离当代文坛而去。当然,当今文坛也有一些响当当的笔名,如莫言(原名管谟业)、苏童(童忠贯)、贾平凹(贾平娃)、刘恒(刘冠军)、二月河(凌解放)、方方(汪芳)、残雪(邓小华)、梁晓声(梁绍生)等,但极大多数作家都是以原名刊文行世,如王蒙、铁凝、陈建功、高洪波、陈忠实、王安忆、叶辛、李存葆、张贤亮、蒋子龙、韩少功、曹文轩、秦文君、叶永烈等等,至于70后、80后的韩寒、郭敬明、张悦然、饶雪漫等,更是不再以笔名行世了。为何当代文坛的笔名越来越少?究其原因,拙以为主要是与当今社会奉行的“实名制”有关。  所谓实名制,即每位公民只能拥有一个登录在户口薄、身份证上的姓名,无论是银行存取款、邮局取汇款、购房按揭办房贷房产证、乘飞机办机票以及工作证、驾驶证、工资卡、公证书、医疗证等,都只认身份证上的那个姓名,其他一律免谈。这就是现代化社会的“一名主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原所长许觉民从抗战时期开始一直使用笔名“洁泯”,但在实行实名制的当下,却带来了不少麻烦。他在《我的笔名由来》一文中不无感慨地说:“这多年来,邮局实行真实姓名汇款之规定,写作的人总有稿费寄来,寄发的报刊单位总用发表者的笔名的名字作收款人。这样,领款证件上的真名与收款人的笔名对不上,就领不到钱。我多次因收款人用笔名问题,出示了身份证和作家协会发给的会员证,会员证上有我的笔名。回答说不相干,只认定身份证为准。我于是将汇款单寄还报刊社,请求改正真名后寄来,有的拖延几个月后重新办理,有的不予理睬。至此,我省悟到笔名已不可用,原想要文雅一些,但已雅不起来,只好以粗俗的本名署名写文,从此还俗了。”(董宁文编《我的笔名》第205页,岳麓书社2007年版)类似许觉民因使用笔名致使日常生活造成麻烦的现象,在当今作家中时有发生,因而很多作家已经放弃了笔名。这就不免使人发问:现如今笔名还有存在的意义吗?为何从前文化人的种种雅兴如今越来越少了呢?  现代化讲快,讲效率,讲速度,所谓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财富,自然容不得你在那里慢悠悠地显摆什么笔名、斋名、字、号了。现代化社会讲的是高铁、动车、手机、电脑,什么都要快,越快越好,越简单越好。因而不但字、号早已弃之不用,笔名斋名也久已生疏,而且眼看连姓名符号也要被一连串数字代码“数字化”了。什么身份证号、工作证号、驾驶证号、银行卡号、牡丹卡号、信用卡号……什么都是代码,什么都是数字。在快节奏的数字化时代,“一名主义”无疑是最适合时代需要的姓名制度了。  笔者曾与友人谈及,与农业社会的文化人相比,今天的文化人丢失了什么?拙以为至少有三件东西已经丢失了:一是表明个性的字、号,二是用来寻根的家谱,三是交流性情的诗词唱和。过去的文化人对于名、字、号十分重视,十分讲究,不但人人既有名又有字还有号,而且如何使用名、字、号直接关联着一个人的素质与品性。上世纪前半叶出生的那一代文化人,还保留着浓重的字号传统,称人、自称亦必依礼而行。国学大师、北师大中文系教授启功先生(1912―2005)晚年曾遇到过一件使他十分不快的事:安徽某出版社筹划出版《陈垣全集》,有编辑找到北师大,诚请启功先生题写书名。启功先生十分为难,因为陈垣先生(字援庵,斋名励耘)是他的恩师,哪有弟子可以直呼师名的道理?启功先生推辞再三,而那位编辑不懂个中原委,则是坚执再三。启功先生最后只好提出,《陈垣全集》的书名他无论如何不能写,如果一定要写,他就在扉页另书:“陈援庵先生全集受业启功敬署。”这就是那一代文化人的素养与作风,只可惜这些文化传统己经渐行渐远模糊不清不为世人道了。在快节奏的浮华年代,如果现在还有人在使用字、号,讲究笔名、斋号,那简直就成“出土文物”了。

一、姓氏源流

管(Guǎn)姓源出有三:

1 、系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中国姓氏起源》及《广韵》所载,周武王灭商以后建立了周朝,封其三弟叔鲜,史称管叔在管(今河南省郑州市),建立了管国,让他与蔡叔度一起管理商朝遗民。武王死后,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因为成王年纪太小,就由周公旦主持朝政。管叔和蔡叔认为周公旦的统治不利于周王朝,于是联合武庚起兵发动了叛乱,很快就被周公旦平息。管叔于是被杀,管叔死后,他的后代就用以前他的封地名“管”作为姓氏,称管姓。

2、系自姬姓,为周穆王之后,以邑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及《风俗通》所载,周穆王时,将其庶子分封于管邑,至管仲始显于齐,其后世子孙以邑为氏。周穆王之后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后来在齐国作了宰相,帮助齐桓公治理国家。管仲的后代也姓管,称为管氏。

3、出自他族改姓。锡伯族瓜尔佳氏,汉姓为管。

得姓始祖:管仲。名夷吾,卒谥敬,亦名敬仲。颖上(今属安徽省)人,春秋时齐国著名政治家,乃周穆王之后。管仲原辅佐公子纠,并用箭射杀公子小白,公子小白通过装死才逃过一劫,后公子小白回国即位,即齐桓公。他不计前嫌,重用管仲为相,管仲感恩戴德,辅佐齐桓公实施改革,他通过通货积财,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管叔因叛乱被杀,身败名裂,而管仲声名显赫,德才兼备,又使穆王支庶之管姓扬名天下,故管姓子孙尊管仲为管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由上可知,管姓主源两支,抑或文王之后 ,抑或穆王之后,两支均自姬姓,有共同的血缘关系。在西周众多诸侯国中,管国立国早,消亡亦早,管叔鲜被诛,其子孙风流云散,到异地去栖生,时齐鲁富庶,多数子孙播迁山东,亦有南徙安徽、江苏北部和河南东部一带者。春秋时,管姓名人除管仲外,亦有同时代的管至父,亦为齐国人。可见此际管姓仍主要繁衍于山东。西汉时见于史册之管姓有高祖妃管夫人,李陵军侯管敢,燕令管少卿,管姓郡望平原应在秦汉之际形成。东汉时农民军首领管亥,亦为齐人,中常侍管霸,顿丘(今河南省清丰)人管伯,可见此际已有管姓在河南落籍。另东汉初年,有曾任山东副都军务的管思藏自豫章之带源徙居闽地宁阳招贤里羊岗坝(今宁化水茜张坊村)。三国时,北海郡朱虚(今山东省临朐)人管宁,避居辽东三十多年,有子孙留居当地。魏晋南北朝时期,因社会动荡,管姓避乱有西去秦陇,南及潇湘者。据《管氏宗谱》载:“齐鲁有管仲后裔,秦陇有管纯后裔,湖湘有管修后裔,辽东有管宁后裔。”南北朝时亦有管姓避居江南,隋末农民起义军首领管崇即为晋陵郡(今江苏省常州)人。唐宋之际,管姓在江南繁衍日盛。五代后唐年间,管思藏有后裔真郎,返徙江西带源居住,后其子孙播衍闽、粤、赣各地。宋代词人管鉴,随父仕宦,由龙泉徙居临川(今属江西省)。元时,翰林学士管礻韦开基河南光山。明初,有光山一支迁往新蔡。同时,管姓作为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天津、江苏、安徽等地。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所载,明清之际管姓进士及第者有五十五人,有三十五名为江苏、江西、浙江人,排除其特有的文化氛围外,说明管姓在此三地分布甚广,另南方还有湖北两名,云南一名。北方则以山东之莒州(五名)、高密(二名),陕西之咸宁(二名)为众。管姓此期的分布由此可见一斑。此际之管姓有渡海赴台,侨居海外者。另有山东之管姓闯关东谋生。如今,管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江苏、山东等省多此姓,二省管姓约占全国汉族管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管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九。

三、历史名人

管 仲:名夷吾。春秋时期齐国人,和鲍叔牙是好朋友,他把鲍叔牙认为是自己的知音。后来经过鲍叔牙的推荐到了齐国任宰相,帮助齐桓公建立霸业,他执政四十余年,实行了改革,使齐国不断富强,使齐桓公成为五霸之首。著有《管子》86篇。

管 宁:三国时学者,北海郡朱虚人,游学天下,学问很高。东汉末,黄巾军起义,他逃避到辽东,聚众讲《诗》、《书》三十年之久。后归故里,魏文帝想让他为太中大夫,他没有答应。明征帝让他出来做光禄勋,他又没有同意。著作有《姓氏论》。

管 及:宋代官吏,全州人。崇宁间,黄庭坚被贬到宜州,当时管及在宜州任职。他不避权势,与黄庭坚交往甚密。黄庭坚于是写了“折桂亭”的牌匾送给他,并且对他说:“你的儿子肯定有登进士科的。”后来果然灵验。

管 湛:宋代官吏,字定夫,龙泉人。侨居临川。三迁至大理少卿,政绩显赫。著作有《定斋类稿》甲、乙集。

管 络:三国时魏国平原(今属山东省)人,精通周易,善于占卜,相传所占无不灵验。

管 崇:晋陵郡(今江苏省常州)人,隋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大业九年(613年)率众起义,并推刘元进为主,任尚书仆射,后战死军中。

管 鉴:管鉴:龙泉(今属浙江省)人,宋代官吏、词人。官至广东提刑,权知广州经略安抚使。有《养拙堂词》。

管 珍:江苏省武进人,清代画家,字阳复,号松崖。乾隆年间翰林,官至漕运总督。工花鸟,得恽寿平真髓,尤善设色牡丹。有《松崖集》。

管 声:浙江省瑞安人,清代书法家。工书,以风韵胜,学欧、赵,有名于当时。管廷祚:上海嘉定人,清代学者。同治元年举人,工诗,豪饮,善书法,曾任泰州学正。

管公明:三国时期魏国学者。

管师复:宋朝诗人,龙泉(今属浙江省)人。为人讲义气、勇敢,擅长于写诗。宋神宗想要授给他官 职他没有接受。称为卧云先生。著作有《白云集》。

管道升:元代著名女画家。吴兴人。被封为魏国夫人,也叫做管夫人。善于画梅兰竹,山水也画得很好。她在书法上也很有成就,擅长于书写行楷。

管师仁:宋代官吏,龙泉(今属浙江)人,熙宁进士。知建昌军,有善政,擢右正言。后累迁工部侍郎、吏部尚书、同知枢密院事。

管时敏:松江华亭(今属上海市)人,明代官吏。出使楚府长史四十余年,忠诚谨然,处理大小事务,一丝不苟,勤政廉洁,受到百姓爱戴。

管松涛:山东省巨野人,生于1902年,卒于1966年,1955年被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

管谟业:山东省高密人,当代著名作家,笔名莫言。一九八二年开始小说创作,作品有《透明的红萝卜》、《红高梁》、《秋千架》、《球状闪电》、《高梁酒》、《狗道》等。开创了一个高密东北乡的艺术世界。莫言小说创作往往借助于象征与写意,表现对世界人生的理知、感觉、理想和愿望。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平原郡:西汉初期设置平原郡。相当于今天的山东省西北部平原县一带。

晋阳郡:本来是春秋时期晋国的都城,后来改为赵国的晋阳邑。汉代的时候在此置县,作为太平郡的治所。在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

2、堂号

匡世堂:春秋时期,管仲为齐桓公的宰相,他帮助齐桓公平定、治理天下。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宰相之一。孔子称赞他“一匡天下”,意思是救了整个天下。

此外,管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平原堂”、“白云堂”、“过一堂”等。

============================================================

管姓宗祠通用对联

〖管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竹苞松茂;

官廉民安。

——此联为鹤顶格嵌管姓“管”字的析字联

幼安高节;

仲父霸功。

——佚名撰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北海朱虚人管宁,字幼安,年轻时曾与平原人华歆同坐一张席上读书。有高官乘华丽的马车从门前经过,华歆放下书本去观看,他便把席子割开,与华歆分坐,并说:“你不是我的朋友!”后避战乱去辽东,魏文帝征他任太中大夫,明帝又征他任光禄勋,他都辞去不做。著有《氏姓论》。下联殿指春秋初期政治家管仲,名夷吾,字仲,颍上人,由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命为卿,并尊称为“仲父”。在齐国进行改革,确立选拔人才的制度,按土地好坏分等级征税,用官府力量发展盐铁业,又铸造并管理货币,调剂物价,从此国力强盛。帮助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口号,使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

幼安高节;

仲姬清才。

上联典指三国·管宁,字幼安,专意攻读,后以高节终。下联典指元·管道升,字仲姬,工书画,笔意清绝。

公明神卜;

仲父霸功。

——佚名撰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管络,字公明,善卜易。下联典指春秋·管钟,佐桓公成霸业,尊为“仲父”。

平原世泽;

相国家声。

——佚名撰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管氏的望族平原郡。下联典指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管仲。

-----------------------------------------------------------------

〖管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割席传美谈;

减租建奇勋。

——佚名撰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魏国学者管宁,字幼安,朱虚人。与平原华歆、同县邴原相交,游学异国,交敬善陈实,尝与歆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歆废书观之,宁与他割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下联典指宋代吏部尚书管师仁义,字元善,龙泉人。熙宁进士,知建昌军,有善政,擢右正言,请蠲减河北租赋,以缓流民,一方赖其赐。累迁工部侍郎。官至吏部尚书、同知枢密院事。

仁义存白云;

瑞应折桂亭。

——佚名撰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诗人管师复,龙泉人。为人仁勇好义,工诗,神宗欲官之,不受。学者称卧云先生,有《白云集》。下联典指宋代官吏管及,全州人。崇宁间,黄庭坚谪居宜州,时及为宜州理曹,不避权势,与黄庭坚交游甚密。庭坚书“折桂亭”三大字贻之,且谓之曰:“君家积庆,后必有登进士科者。”其后言果验。

-----------------------------------------------------------------

〖管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九合诸侯匡天下;

三迁少卿宁国邦。

——佚名撰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初年政治家管仲,一名管夷吾,字敬仲。颖上(今安徽省境)人。先助公子小白(即齐桓公)争位,失败后,经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为上卿。他执政四十余年,因势制宜,实行改革,使齐国不断富强。对外致力于“尊王攘夷”、“九合诸侯”的活动,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人霸主。有《管子》七十六篇。下联典指宋代官吏管湛,字定夫,龙泉人,侨居临川。累官广西提刑,三迁至大理少卿,政绩显著。有《定斋类稿》甲、乙集。

魏国管宁真名士;

元代道升女画家。

——佚名撰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管宁。东汉末,黄巾军起义,他避居辽东,召众讲习《诗》、《书》历三十余年方归故里。魏文普召为太中大夫,辞不受。明帝征为光禄勋,亦固辞不就。有《姓氏论》,今佚。下联典指元代女画家管道升,字佧姬,吴兴人。一字瑶姬,赵孟頫之妻。封魏国夫人,也称管夫人。画墨竹兰梅,笔意清绝,亦工山水佛像,善翰墨词章。书牍行楷,殆与其夫不辨。卫夫人之后,无与俦者。

尊王攘夷成霸业;

通易精术积天文。

——佚名撰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期齐国人管仲事典。下联典指三国时魏国学者管公明事典。

============================================================

附录:管姓典故、趣事

〖视死如归〗

“视死如归”源于《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又见《吕氏春秋·勿躬》。

鲍叔牙把管仲推荐给齐桓公,齐桓公向管仲询问改革政治、复兴国家的方略大计,管仲回答说:“开辟土地,扩大城镇,发展生产,尽地之利,我不如宁敕,请派他做主管经济的大官;升降适度,矢令恰当,进退得体,礼仪娴熟,我不如隰朋,请派他做主管外交的大官;早入晚出,不惜个人生命,不计较个人宝贵,冒犯进谏,我不如东郭牙,请派他做主管监察的大官;行军整肃,战斗英勇,战鼓一响,使全军顽强挺进,视死如归,我不如王子城父,请派他做大司马;断案英明,不杀不该杀的人,不冤枉无罪之人,我不如弦章,请派他做主管司法的大官。您假若只想治国强兵有这五个人就足够了;如果您想成为诸侯的霸主,那么,有我管仲在这里就行了。”齐听后非常高兴。对管仲言听计从,最终完成了霸业。

后来,人们用“视死如归”来形容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的精神。

-----------------------------------------------------------------

〖社鼠〗

“社鼠”这一典故出自于《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春秋初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位霸主。一天,齐桓公询问管钟,治理国家最大的忧患是什么。管仲回答说是社庙里的老鼠,桓公对此大为不解。管仲解释说,社庙里的墙壁是用木材涂上泥土做成的,老鼠喜欢在里面打洞,人们要消灭老鼠是非常困难的。如果用火熏,害怕烧坏木料;用水灌,又担心毁坏泥墙,老鼠之所以没有消灭,究其原因就在于社庙的墙壁,国家如此,国君亲信的那些小人,他们在外作威作福,搜刮民财,欺压百姓;在内又互相勾结,蒙蔽君王。如果不及早动手,发觉并处死这类人,就会酿成祸害。这种人就是贻误国家的社鼠啊!

后来,人们用这个典故比喻依仗权势作恶。清代洪升的《长生殿》里就有这个典故:“不提防抻虎樊熊,任纵横社鼠城狐。”

“管”姓的来历及起源

1、管叔之后,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中国姓氏起源》及《广韵》所载,周武王灭商以后建立了周朝,封其三弟叔鲜,史称管叔在管(今河南...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