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后人现居何地
诸葛村
从浙江兰溪县城向西偏北走20公里便来到建德、龙游县界,这里座落着诸葛村。村民们说,这个村是"一家饭熟三县香"。
诸葛村是"古今第一良相"诸葛亮一支后裔聚居的血缘村落。建村之初,曾经称为高隆村,显然是从诸葛亮高卧隆中的事迹隐括而来,到明代后半叶,渐渐转变为以姓氏为名,这是当地普遍的习惯。
诸葛村所在的兰溪县,历来就是人文荟萃之地,唐代"甘露之变"死于宦官之手的丞相舒元舆和唐末诗僧贯休都是兰溪人,自范仲淹提倡各地创立书院以来,宋、明两代,兰溪有书院不下14所,朱熹、吕祖谦、宋濂、王阳明等几位大理学家都曾在这里讲学或主持,明清两代,兰溪还出了几位学者和戏曲家,可谓是文化名邦。
诸葛后人选择在兰溪定居,显然考虑了兰溪的人文荟萃。不过,他们最看中的,还是诸葛村所在地域的地理环境。
据《高隆诸葛氏宗谱》记载,本村的诸葛氏奉诸葛亮的父亲圭为始祖。元代中叶到高隆定居的是第28世宁五公诸葛大狮,全村目前有5000多人口,有逾2700人为诸葛氏,是目前所知国内最大的诸葛氏聚居地。
诸葛村栖息在一片低矮的丘陵上,东、西、北三面有丘陵保卫,在外侧大道上不易发现这个村子。南面有一口大水塘,叫北漏塘,塘外便是广阔的水田,一直延伸到数十公里外的兰江边上。乡民有俗谚道"诸葛好村坊,北漏塘下好田庄。"诸葛村西、北两面的丘陵覆盖森林,可以采薪,可以伐材。本地还盛产可供建筑的紫砂石,易于加工。这可耕、可渔、可樵、可居的地理环境,应该是宁五公诸葛大狮迁居到这里的前提条件。
虽然今天的诸葛村不少人弃儒从商,但诸葛村毕竟还远远没有脱离传统生活方式的轨道,又由于诸葛村从事的药材业需要阅读很难深的书籍,所以这里还是维持着较高的文化水平。不过,诸葛村民不十分注重功名,而且祖上也有遗训:"不为良相,宁为良医",继承诸葛亮宁静淡泊的志趣。
大公堂和丞相祠堂
江南农村,大多是族居的血缘村落,而每一个宗族都会有自己的宗祠,《高隆诸葛氏宗谱》里记载,诸葛村曾经有45座祠堂,可惜现在大部分已经毁坏,所幸最重要的大公堂和丞相祠堂都还完好保存。
大公堂的诸葛亮的纪念堂,只奉祀诸葛亮的神主和画像,举行诸葛亮的春秋二祭。
按照当地的传统,大公堂后厅中央的四根前后金柱,跟别用柏、梓、桐、椿四种树木制作,谐音"百子同春",为的是祈求宗族繁衍。柱子前部漆红底黑字的楹联,都是歌颂诸葛亮或他的后裔的德行和功绩的。后金柱子的楹联是:“溯汉室以来,祀文庙,祀乡贤,祀名宦,祀忠孝义烈,不少传人,自有史书标姓氏;迁浙江而后,历绍兴,历寿昌,历常村,历南塘水阁,于兹启宇,可从谱牒正渊源。”这是大公堂主题性的一副楹联,除了诸葛氏族历代的德行功绩之外,还勾画了本村诸葛氏的谱氏。
这一对楹联之间,是后厅的太师壁,书写诸葛亮的《诫子书》,作为诸葛氏世世代代的族训。其中的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早就是世人熟知的名言。
丞相祠堂是高隆诸葛氏的总祠,它的位置与大公堂遥应,每年冬至,丞相祠堂都会举行祭祖仪式,称为继冬,这是诸葛村最隆重、最高层次的仪式。
诸葛村村落建筑
诸葛村坐落在丘陵之上,为了不占农田、水塘,房屋大多都建筑在山坡上,因此,村子的主要脉络是顺着山坡延伸的。从大公堂左前方绕丞相祠堂直到北漏塘西侧的一条丘冈,把村子界分为东西两大部分,各有一条大道延它们东侧山脚进村。
住宅和祠堂大多位于大路和街道的两侧,所以建筑朝向以西、西南、东、东北为多。这样的朝向,房屋垂直于等高线,是为了保持房屋前低后高,以求"步步高"。
诸葛村的结构方式,主要是团块式的。大体上说,是一个房派的成员的住宅簇拥着这个房派的宗祠或"祖居"的周围,这些团块再组成村落的主要部分。这种结构原则,体现出血缘村落的宗法组织关系。
住宅区主要有三大片。一片在钟塘四周和大公堂、丞相祠堂之间的白酒坊,丞相祠堂的门联写道:"宅近发祥地,门临聚禄塘",说明这里是高隆诸葛氏的发祥之地,是诸葛村最早的部分,另两片分别在雍睦路和下塘路。《高隆诸葛氏宗谱》里有一张《高隆族居之图》,从这张图上看,可以知道当时诸葛村有两个全村性的中心,一个是大公堂,一个是丞相祠堂,从性质上说,它们都是礼制中心。大公堂位于村子的几何中心,丞相祠堂在小水口,村回有水塘,塘后建大宗祠,是这一带许许多多村落布局的一个模式。
诸葛村诸葛氏从安三分的三个儿子彦祥、彦襄、彦贤起分为孟、仲、季三分,彦祥、彦襄、彦贤三人都生于明初洪武年间,因此大致可以推断,诸葛村的三大片布局,在明代上半叶就已经形成了。
由血缘村落到业缘村落
诸葛村人最多经营的行业是药材业,诸葛村规定,外出经营药材的商人,不得携带家眷,不得在外纳妾,因此,经营所得的余利,自然都不得不带回家乡。而在诸葛村内,诸葛氏对外姓商人控制很严,因此太平天国运动之前,这里的商业还没有冲破血缘关系的牢笼。太平天国之后,上塘的孟分农民无力控制商业区的局面,只好出卖地皮来得到一些收入。距诸葛村5公里的双牌乡大地主王炳南,就买下了上塘附近不少空地,建造店铺。绍兴人陈绍不仅在上塘买地建起当铺,还在村里买地建宅。外乡、外姓小商贩和手工业者大量进入之后,诸葛村商业区内,除诸葛族人之外,其他杂姓有30个之多,占上塘人口 2/3以上。各地到这里做买卖的人组织起自己的同乡团体。商业区和商界不归保甲管辖,而另外建立了管理商业区和商界事务的商会,实际上成了一个完整的行政权力机构。这个不动声色的事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标志着诸葛血缘村落开始解体,向业缘村落转化。从此,诸葛村分裂为以上塘为中心的"街上"和以大公堂、丞相祠堂为中心的"村上"两部分。街上由商会管理,宗族只能过问“村上”的事务。
这座氤氲着祥和气息的诸葛村,商业的发达改变了它的景观。铺面敞开,临街做买卖,茶馆饭肆,桌椅板凳一直摆到街上,这景象是任何纯农业村落里从来没有过的。新兴的社会因素,已经渗入了诸葛村千百年来和谐的、充满乡土情谊的、引起人们无限乡情眷恋的古老面貌。
1君子的操守,(应该)用恬静来修善自身,用俭朴来淳养品德。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就不能高瞻远瞩。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偏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2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3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是这样进行修炼的:(夫君子之行)
他们以静心反思警醒来使自己尽善尽美。(静以修身)
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俭以养德)
除了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志向明确清晰、坚定不移。(非淡泊无以明志)
除了平和清静,安定安宁,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非宁静无以致远)
要想学得真知,必须生活安定,使身心在宁静中专心研究探讨。(夫学须静也)
人们的才能必须从不断的学习之中积累。(才须学也)
除了下苦功学习,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增长、广博与发扬。(非学无以广才)
除了意志坚定不移,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学业有所进、有所成。(非志无以成学)
贪图享乐、怠惰散慢就不能够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发奋向上。(*慢则不能励精)
轻险冒进、妄为急躁就不能够陶冶生性使品德节操高尚。(险躁则不能冶性)
如果年华虚度,任随岁月而流逝,意志一天天任随时间而消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就会像衰老的树叶般一片片凋落成灰,变成无用之人。(遂成枯落)
这样的人对社会没有一点用处,大多不能够融入于社会。(多不接世)
只能够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穷家破舍之中,空虚叹息。(悲守穷庐)
等到将来那时知道要悔过、改过,却怎么也来不及了。(将复何及)
1、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 写了诸葛亮希望儿子需要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学有所成。
2 、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答: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用意是告诫儿子要注意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
3、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答:非澹薄(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4、诫子书从哪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答: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立功与立德。
5、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答:从品行,学习,志向三个方面。讲:要宁静,淡泊及早努力还将三个方面连接在一起论述。
6、本文表达中心的句子是什么?
答:非澹泊(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子女:诸葛瞻(长子),诸葛怀(幼子)、诸葛果(长女)、诸葛乔(养子,原诸葛瑾之子)/////孙子:诸葛尚(瞻长子)、诸葛京(瞻次子)、诸葛质(瞻三子)、诸葛攀(养子之后,后因诸葛恪获罪,满门抄斩,故重归诸葛瑾门下)
诸葛亮的后代(儿孙辈)
诸葛瞻(227--263年)字思远,诸葛亮的儿子.十七岁时,被后主刘掸招为驸马.历任骑都尉、侍中、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等职.公元261年后,与董殿共同执掌蜀汉军政。
公元263年,魏将邓艾入蜀,诸葛瞻率军至涪迎战。邓艾在阵前写信诱他投降,诸葛瞻怒斩来使。在绵竹与魏军决战时,由于寡不敌众,壮烈战死。
诸葛尚(247—263年),诸葛瞻之长子。公元263年,与父诸葛瞻同战死于四川绵竹。
诸葛京字行宗,诸葛瞻的次子。蜀国亡后,迁移到河东。 在晋为官,初为眉县令,后为江州刺史。
诸葛质,诸葛瞻之子.蜀亡后,刘禅之子、洮阳王刘恂不愿降
魏,派诸葛质为使,与夷帅孟虬通好,刘恂得在南中水昌定居。
诸葛怀,诸葛亮幼子。晋太傅王览建议朝廷,召录汉代名臣之后裔到京城任职,惟诸葛怀未至。经查访得知,原打算给诸葛怀封爵,他推辞说生活可以自给,无才干补闰,愿终老于家。晋帝同意了他的请求。
诸葛果,诸葛亮的女儿。成都西南有朝真观,即乘烟观, 古老相传,诸葛果在这里修行和成仙升天
诸葛亮后裔今安在
现在诸葛亮的后裔主要聚居在浙江省建德、兰溪、龙游三市县相邻的50公里范围内的11个村镇中,那里有诸葛亮的后裔八千余人,多是诸葛亮的第49代和第50代孙。
诸葛亮后裔聚居浙江是从其第14代孙诸葛利任五代时寿昌县县令开始的。五代时的寿昌即今浙江建德。诸葛利生子诸葛青,诸葛青的长子诸葛承阴的后代于南宋时迁到泉麓村。泉麓村现属浙江省兰溪市,现该村有109户569人,其中450人是诸葛氏后裔。诸葛青之次子诸葛承枯的后代从寿昌迁到鼓坂脚,鼓坂脚即今浙江省建德县长林乡,现那里有诸葛后裔292人。诸葛青之四子诸葛承突的后代从寿昌迁到浙江省龙游县华龙村定居,目前这里有诸葛后裔49户230人。诸葛青的三子诸葛承载的后代于南宋时迁居到浙江高隆定居,高隆之名,取诸葛亮高卧隆中之意。高隆即今兰溪市诸葛镇。诸葛后代散居在高隆周围的7个村落生息繁衍,到了明朝人们便开始称高隆为诸葛镇了,这个称呼一直叫到现在。现在的诸葛镇有诸葛后裔2500人,是诸葛后裔最集中的地方,现 已成为诸葛后裔的活动中心。
诸葛镇保存有始建于明代的诸葛大公堂和丞相词堂。在大公堂内的宝楼上珍藏着 《诸葛氏宗谱》,这本宗谱共修过15次,第一次在南宋初年,最后一次在1947午,当时的国民党元老陈果夫为这部宗谱的最后修订写了序。
最近,人们又发现诸葛古镇一个村落的建筑布局正是按照诸葛亮的八阵图设计的。该村以一口池塘为核心,四周环绕着大公堂、怀德堂、庆余堂及民宅等数十座建筑,八条小巷从池塘向外辐射分布。其分布呈九宫八卦形,与八卦图暗合。据考证,这座八卦古镇是诸葛亮的第27代孙诸葛大狮精心设计的。这种八卦式的布局具有独特的"防卫功能"和"改善环境的功能"。民国初年,北伐军肖劲光部与军阀孙传芳部在兰溪诸葛镇附近激战三天三夜,双方郡因诸葛镇地形特殊而不敢贸然人内。该镇因此而安然无志。抗战时期,日军占领兰溪后,其部队也多次从诸葛镇的高隆岗下经过,却始终没有发现这个美丽富庶的村落。外来盗贼更不敢轻易进入这个村落。进去容易出来难,自古以来该村极少发生失盗现象。该村改善环境的功能也很突出,其布局,夏季能引入东南风,冬季能挡住西北风,日照充分,炊烟瘴气能迅速扩散。
诸葛镇的诸葛后裔重视继承先祖家风,历代人才辈出,仅明清两代就有进5人、举人11人、贡生35人、秀才百余人。到近代,专家学者也涌现不少。最近,诸葛镇在充分征求专家、学者意见之后,决定利用自身的人文优势,将本镇改建成"武侯城",使诸葛亮这位历史伟人的业迹和风范发场光大、代代相传。
诸葛亮先无子,以其兄诸葛瑾次子诸葛乔为嫡子。诸乔有子名叫诸葛攀。诸葛亮亲生长子叫诸葛瞻,次子叫诸葛怀,女儿叫诸葛果。诸葛瞻有三子,一个叫诸葛尚,一个叫诸葛京,一个叫诸葛质。诸葛瞻、诸葛尚在邓艾、钟会伐蜀时皆战死疆场。诸葛瞻另外两个儿子诸葛京、诸葛质当时在。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只说诸葛“亮子瞻嗣爵”,未提他的幼子诸葛怀的名字。但诸葛怀后来是诸葛亮所说的十五顷薄田的继承者、经营者。根据张澍《诸葛亮集·故事》引《诸葛氏谱》所说:“晋泰始五年己丑(公元269年)……诏录故汉名臣子孙……皆赴阙受职。孔明之后独不至。访知其第三子诸葛怀,公本促至,欲授以官。诸葛怀推辞说:‘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衣食自有余饶。材同樗析,无补于国,请得归老牖下,实隆赐也’。晋主悦而从之”。诸葛亮以诸葛乔为长嫡,故《氏谱》以诸葛怀为第三子。诸葛怀拒受司马炎的封爵,甘老牖下, 即在诸葛亮成都的故宅距成都四十里的双流县东门外,约八里之金花桥——《元和郡县志》称之葛陌的地方繁衍生息。 这样看来,诸葛亮的嫡脉子孙就还有三支:一是诸葛亮的幼子诸葛怀;二是诸葛亮的次孙(诸葛瞻的第二个儿子)诸葛京;三是诸葛亮的第三个孙子(诸葛瞻的第三个儿子)诸葛质。从学术界目前研究的情况看,诸葛京这一支的下落似乎比较明确。据载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统一中国后,有感于朝野上下,交口称赞诸葛亮忠贞不二以及治军治国才干,乃提拔他的孙子诸葛京为江州刺史。其后,诸葛京之子孙,历仕晋、隋、唐各朝。诸葛亮十二世孙诸葛爽,任河南节度使兼中书门下平章事,唐光启二年公元886年)诸葛爽死,其子诸葛仲芳袭承之。诸葛仲芳的儿子诸葛涮在五代后周广顺二年(公元952年),因避中原战乱,与弟诸葛深携带眷属渡江深入福建,诸葛涮入浙,宦游山阴(绍兴)而后任寿昌县令,死于寿昌,是为浙江诸葛氏的始祖。 诸葛涮之子诸葛青,原任寿昌教谕,于北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迁居兰溪西乡之砚山下。诸葛青生六子, 时为浙江诸葛氏六大支派。长子诸葛承荫,传八世迁建德泉麓村定居,时为南宋淳佑二年(公元1242年)。次子诸葛承佑,传五世徙居寿昌石鼓板脚(今建德长林乡):另一支居兰溪水亭乡午塘桥村。三支诸葛承载传十世,诸葛大狮迁高隆(即诸葛村)而定居,时在元代中后期(公元1340年前后)。诸葛承载派下人丁最为昌盛,又因善于经营中药业,蕃衍迅速,到元明之际,各支系分居兰溪之萧宅、前宅、下宅、下田乙建德之寿昌城北、白下诸坞,淳安。之富德,及金华之白竹等处;而迁居温州、处州、台州、衢州所属各县者亦复不少。四子诸葛承奕之子诸葛志庆迁龙游华龙而定居。五子诸葛承咏原居砚山下,历六世无考。六子诸葛承遂出赘绍兴甲子巷王家,历四世与诸葛氏失去联系。因此,在六大支系中,现在只有四支。五、六两支无法查考。四支中,以第三支诸葛承载派最为发达,而诸葛承载派下,又以诸葛村最为兴旺。浙江诸葛氏中历经一千多年,他们当中有没有人迁徙另地,蕃衍生的情况如何,难于详知。 诸葛亮的幼子诸葛怀这一支在四川蕃衍生息情况如何,其后代子孙有没有外迁,如有,外迁于何地也不清楚;诸葛亮的第三个孙子(诸葛瞻的第三个儿子)诸葛质这一支后来蕃衍生息的情况亦不清楚。 广西桂林市荔浦、临桂、阳朔三县的诸葛后裔的家谱说,他们的先祖是南宋时从隆中迁居到桂林的,而且第一代始祖名叫诸葛隆中公。这很可能是为纪念诸葛亮躬耕隆中而起的名字。因而广西桂林的荔浦、临桂、阳朔三县的诸葛后裔很可能与诸葛亮有血缘关系。至于说是诸葛亮子孙中哪一支后裔迁居到那里去的,是一个需要继续考查探讨的问题。但这无碍于,广西桂林诸葛后裔参加诸葛亮研讨工作,旁族外姓都可以研究诸葛亮,作为诸葛后裔研究诸葛亮更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作为诸葛亮研究的同仁,理当表示热烈欢迎。同时,也无碍于广西桂林诸葛后裔打诸葛亮品牌,发展旅游业。总之,正如丁宝斋同志所说,在少广西发现这么一大批诸葛后裔,是诸葛亮研究中的新发观,是值得庆贺的一件事情。
诸葛亮有后代
诸葛亮死后30年,司马昭派遣邓艾、钟会伐蜀。他的长子诸葛瞻和长孙诸葛尚一起在绵竹之战中战死沙场。
诸葛瞻去世的时候,他的次子诸葛京当时还很小,不到参军打仗的年龄,所以幸存了下来。
有关诸葛亮后裔三代之后裔孙下落均无记载。1992年,浙江兰溪诸葛村发现《高隆诸葛氏族宗谱》,据此记载,自宋代以来诸葛亮后裔一直生活在浙江建德及兰溪一带。
诸葛亮的后裔主要聚居在建德、兰溪、龙游三市县相邻的50公里范围内的11个村镇中,那里有诸葛亮的后裔八千余人,多是诸葛亮的第49代和第50代孙。诸葛镇有诸葛后裔2,500人,是诸葛后裔最集中的地方。
扩展资料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襄阳隆中隐居。 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
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诸葛亮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
诸葛亮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参考资料:
诸葛亮的后人现居何地
本文2023-09-21 22:51:4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