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真的没有“称帝”的雄心吗?那为什么他的儿子一个叫刘封,一个叫刘禅,两个合起来不就是封禅吗?
他有做皇帝的野心,而且是想当万世推崇的皇帝,这种还的,首先就是要封禅的。在中国政治制度中,可说是最盛大,但也争议最多的一项典礼。所谓「封」就是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而「禅」则是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向天地宣告人间太平。民初疑古派的史家认为,这纯粹是战国至秦汉间,齐儒凭空杜撰,并为好大喜功的君主利用来巩固政权、夸侈政绩的活动。但从近年考古资料看来,其起源或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先民筑坛祭祀的习俗,是非常幽远的。
中国古代帝王为加强自己的统治,不约而同的宣传“神权天授”的理论,为了使这种理论得以证明,便有了封椫泰山的活动,使泰山祭天的作用得以延续,封建统治者的这种行为让泰山在人们心中的神山地位进一步强化,随后成为每代帝王一生必须的大事之一。
公元前26世纪,黄帝营建了明堂以祀上帝,开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的先河。以后,中国历代的统治者几乎都建造了专用于祭祀皇天上帝的祭坛,周有明堂,秦有四畤,汉有甘泉宫,唐、宋皆建有圜丘,元世祖元世祖定都北京,于丽正门外筑坛祭天,元成宗时再于大都城东南建成郊坛,合祀天地。
雄才大略的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结束了列国争战的混乱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大帝国——秦朝。自信傲岸的秦始皇并未忽视上帝的存在,秦王朝于国都立四畤用于祭五方上帝,他曾亲赴泰山封椫,虽然那只是为了标榜他自己的伟大功绩,并没有多大诚意,但也反映了上帝在当时封建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及其影响。
虽然到宋朝之后不再进行封禅,但崇拜活动却进一步扩大,黎民百姓无不知神山泰山。
明初,明太祖定都南京,于钟山之阳建圜丘,后改建为大祀殿。明永乐十八年(1420),明永乐皇帝迁都北京,按南京旧制建北京天地坛,即今天的天坛,史书对当时天地坛的建制有详尽的记载,“天地坛在正阳门之南左,缭以垣墙,周回十里,中为大祀殿;丹墀东西四坛,以祀日月星辰。大祀殿门外,东西列十二坛,以祀岳、镇、海、渎、山川、太岁、风、云、雷、雨、历代帝王、天下神祗。东坛末为具服殿,西南为斋宫,西南隅为神乐观、牺牲所”。当时大祀殿是天地坛的主体建筑。明嘉靖九年(1530)明世宗增建圜丘于大祀殿南,以每年的冬至日祭天于圜丘,并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命名“南郊之东坛为天坛”。明靖24年(1545)拆大祀殿改建大享殿,清乾隆17年(1752),大享殿更名为祈年殿。
历史上有22位皇帝在天坛举行过祭天大典。1912年2月清朝灭亡,沿袭了中国历史达五千多年的祭天典礼告以终结。
中国帝王到泰山筑坛祭祀的活动。登泰山祀天称封,在山南梁父山上辟基祭地称禅。战国时齐鲁有些儒士认为五岳中泰山为最高,帝王应到泰山祭祀。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举行过封禅大典。《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所以封禅活动实质上是强调君权神授的手段。
「封禅」最令人质疑的,还是祭典中的祝祷文,在唐玄宗以前的历代史书内,均未见记载。唐代名臣贺之章将此现象解释为,封禅帝王所求不外为长生登仙等私欲,故外人莫知之。民国二十年,马鸿逵将军率领军队驻扎于山东泰安,无意间发现一座五色土坛,并从其中得到两套玉册。玉册上分别镌刻着唐玄宗及宋真宗禅地之祝祷文。两套玉册的出土,正可以补足刊正史籍的阙如与错植,是非常珍贵的第一手史料。
刘备真的没有“称帝”的雄心吗?那为什么他的儿子一个叫刘封,一个叫刘禅,两个合起来不就是封禅吗?
本文2023-10-25 09:07:0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36294.html